排版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20: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排版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排版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成人高校;基于工作过程;排版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李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2,1.

篇2

关键词:印刷技术;课程体系;和谐构建

一、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

大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未依据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设置,而仍依靠知识的系统性这一逻辑主线去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开设的很多课程高职学生就业后用不到工作中,另外不计划升学的高职学生觉得这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愿意学。

(二)不具备开设课程的条件

虽然有些学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考虑从培养学生技能入手,但受到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限制,很多课程并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实践教学条件下,学生很难学到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大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岗位后,要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才可以真正适应岗位需求。

(三)实训条件不完善

印刷技术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实训条件大部分是仿真模拟实训条件,不是真正的企业生产环境,因此授课效果不好,很多实训类的课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将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相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结合,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实施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制度,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每门课程都由一名教师,若干名企业师傅组成,学校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理论教学和组织协调工作,企业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负责课程岗位技能教学与考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如下:

(一)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专业定位

印刷技术专业本着“服务区域经济,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全方位调研。印刷传媒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印刷复制生产、出版发行三个主要阶段,其中印刷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中游即印刷复制生产环节,通过对企业岗位调查分析,该阶段岗位群主要涉及印刷工艺设计与生产管理、印前制作、制版、印刷操作等五类岗位。结合师资、设备和开设专业情况,最终确定印刷技术业核心岗位为印前制作和机长。

(二)明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学校和企业共同分析,总结出了印前制作和机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岗位能力的分析打下了基础。具体操作为印前制作和印刷机操作。

1.印前制作。流程为图文制作与排版;PDF输出与预检;计算机拼大版。

2.印刷机操作。流程为材料的准备;印刷机预调节;试印刷;正式印刷。

(三)明确每个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

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确定了完成核心岗位中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开设课程做好了准备。

1.印前制作。主要为印前工艺设计;图文输入;彩色图像调整、编辑、分色与处理;图文混排与完稿;产品设计制作。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熟悉重要生产要素与参数的设定规则;掌握操作扫描仪对不同类型的原稿扫描调整;掌握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具备图像校色与分色等技能;掌握书刊排版的规范要求;掌握盒型、标签等常用包装品的制作与排版。

2.印刷机长。主要为上纸、上墨、装版;印刷机开机;印刷过程中水墨量的调节和套准的调节;印刷故障分析与排除;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印刷材料的质量检测能力;印刷机的预调节能力;印刷机的开机操作能力;印刷品水墨平衡的调节能力;印刷机校正印版的能力;印刷品生产印刷的能力;印品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印刷品故障排除能力。

篇3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 学生主体 计算机基础 方法探究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市场要求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课程模式不断涌现,虽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安排课程先理论后写作业改为项目模块教学。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是我院高职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WORD2010文字处理、EXCEL2010电子表格入门、PPT2010演示文稿,每个项目分为几大任务来完成。

存在的问题如下:

1.1教学硬件设施不完整

本课程教学计划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环节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里任务二 “常用的硬件的安b”,安装硬件需要有计算机的实训室,在实训室里演示安装的整个过程。但是,大多数院校在实际上课环节教师只能在计算机机房给学生播放计算机组装全过程或者通过书上的安装流程图片来学习这个环节,因此在这一章节里学生缺少了动手的能力,没有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1.2 项目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计算机机房每个老师的服务机上都安装了控制系统,教师能控制所有学生的电脑,对于这样一门基础课课程,讲授教学法仍是本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虽然教师把知识点、重点、难点分析的很透彻,学生练习项目完成的也很完美。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比如:使用WORD制作“校内报刊”这个项目分为六个任务完成,分别制作页面布局、报刊第一版的制作、报刊第二版的制作、报刊中缝的制作、报刊刊首的制作。每个任务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每一节课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每节课控制学生电脑分别演示任务制作过程,学生看完教师制作过程,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的任务学生掌握知识点、重点及难点,没有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教学方式

2.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比如:使用Word制作“校内报刊”这个项目,首先了解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掌握Word 2010文档的基本操作掌握Word 2010文本的编辑及格式化,熟练掌握Word 2010的图文混排功能,熟练掌握Word 2010的页面布局及排版功能。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使用Word 2010制作一般的文档,能够熟练的使用Word 2010进行报刊的编辑和排版,能够使用Word 2010进行长文档的编辑和排版。教学过程:分析项目,进行情景体验;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扩展知识延伸、重难点进行讲解。最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师生角色互换,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2.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计算机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制定计划、提前完成任务。陶行知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新学期第一节课,我们就把这个学期计算机的教学计划、课时都告诉学生,每个班我们都选出小组长、小先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内容,每节课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如有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完成下一章节的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完成。

三、结束语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适应铁路市场人才的需求,自任职我院计算机教学,我们教研室对教材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对每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摘要: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目标、教改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谈谈对我校以培养面向应用,强化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所有专业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有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技能。

一、现状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些内容尽管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首先初、高中教学阶段主要以兴趣感知为前提,特别是高中阶段,为了迎接高考,一般高中在高二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处于取消状态,进入中职的学生看似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实际上对计算机硬件即主机和设备等实体认识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除了打字好一点外,其它各项技术都很弱,实际上,对于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编辑操作也不能够独立完成。

就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入学成绩基本在200分到300分左右,可以说,自我控制力弱,学习兴趣弱,学习能力弱,要想让学生达到社会就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上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才能完成教学目标。现在,尽管多数学校在授课方式上较多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是在授课过程中照样沿袭过去的授课方式,仍旧施行以“教”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仍旧以对学生传授知识为主——强调教师“教”这个过程,学生当然照样停留在被动地看、听、记、学的层次上,毫无疑问,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被忽视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甚至只是一句空话,单纯的“模仿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中职学生的机械记忆力很强,抽象及逻辑推演的思维能力较差,学生拘泥于具体的对象,他们往往在集中学习一个案例时可以很快很好的掌握,而不善于综合使用和自主性探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Office办公实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利于网络进行学习及“各种资料”

的实时查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思想的艺术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教师示范性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教学硬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往多采用多媒体和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向学生完全展示操作过程是困难的,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结束后,学生及时实践练习,巩固课堂上所讲的主要操作。

(二)重基础,抓重点,精彩讲解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 ,而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全面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显得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根据所教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现以数学教育专业为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 》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设置为:

(1)Word这一模块,数学教案编写与排版,数学试卷制作,论文和书稿的排版,电子板报制作等是重点内容。

(2)Excel这部分,学生成绩表制作与编辑,单位工资表的数据处理,课题研究中数据的统计与插入图表,函数的灵活应用是重点内容。

(3)PowerPoint这一环节, 学生利用学习 Word 时自己编写的教案作为课件脚本, 结合几何画板软件的特殊功能,制作图文并茂并带有动画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重点。另外,运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演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要做到精讲。例如在讲数学教案的编辑与排版时,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要讲透。数学公式的插入和编辑、标准数学试卷制作是讲课重点。

第二,每一种操作方法要讲得细而全。

第三,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问题要反复强调。

近年来,2003版Office 软件还在普遍使用, 但有的电脑已装2007 版软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2007 版软件的使用方法, 并且与 2003 版进行对比, 扬长避短,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学新软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篇6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问题;策略

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广告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很大,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学生们期待在中职学校能学到一门有用的手艺,近年来中职院校普遍一设了计算机和艺术设计的专业,例如,美术设计、动画与网页制作等,这些专业都要接触到平面设计软件,现就几年来从事学校系统的设计课程传授中发现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很多,可由于管理部门教研师资缺少,往往把中职学校的众多专业归于一个人来管理,以至于单一专业的交流极少,大家都只埋头于自己领域内发展,加上教师对市场了解得少,教育出来的学生学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营销、制作工艺;学电脑制作的不懂印刷版式和色彩;不知道平面设计到底怎样去运用,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授课形式大多也是教师讲述学生练习,课程结束后往往许多同学对市场调查、如何、广告法规等许多在真实操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没有概念,学校目前还是处在一个真空教学的状态中。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了解社会、接触企业的机会。

1.2 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缺乏。虽然当前开设平面设计专业的中职学校很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平面设计教育,他们原本都是纯艺术的或是工艺美术专业出身,他们中很多都是依靠自学或各种培训来了解平面设计的。除了很少一部分拥有从事设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外,绝大部分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践上有些苍白。他们往往有扎实的绘画技能功底和良好的审美品位,但是对于平面设计这种面向市场的商业掌握不足。

1.3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受中考制度改革及艺术类高考制度的影响,中职学校招收来的学生急功近利,盲目应试。有的学生专业学习了一、二年,竟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是干什么的。一些中职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宣传资本,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放弃了对资格证书的考核和平面设计类的比赛活动,潜心于基础绘画课,一心以升学为主,阻碍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学生忽视了平面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对自我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况且艺术类高考中也有命题创作这一科目。因此,只有把绘画基础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交叉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平面设计的能力,只有多参加平面设计练习、创作、比赛等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如何构建中职平面设计高效课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也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设计适应当今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教学计划与模式,培养市场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笔者根据自己最近几年作为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的经验总结,认为提高中职平面设计课堂效率应该从以下个方面入手:

2.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选用合适的新式教材

平面设计教学是一门注重时新的学科,作为发展在时代最前沿的学科,其知识和资讯的更新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而教材一定滞后于知识的出现,教材做为教学的基本一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不及时更换教材,那样教材内容更陈旧,势必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严重障碍。固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选用合适的新式教材。在征订教材时要多征求各方意见,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成探讨,充分收集大家对教材的建议,多提供些样书,最后总结各方意见选用较合适的教材。有时教材选用的也不一定各方面都合适,我们这些教师应有取舍的利用教材,对教材中内容加工处理。

其次是学校教学模式上未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中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在教学方面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创新意识薄弱。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相对甚少,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学习态度过于被动,学生只是顺理成章的完成了所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但这并不代表该课程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真正能够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设计的过程和作品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一个平面设计命题往往都是东拼西凑,抑制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使自己的平面设计水平停滞不前。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关注国际最新流行剪裁沿的设计讯息,设计教师应通过学习各种渠道如网络、国外期刊杂志、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会及大型设计展览等获取设计信息来传递给学生,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传授于学生,同时学校也多举办些设计大赛,以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动力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明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平面设计课堂中,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方法。比如,在标志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欣赏分析标志”的任务走出课室,以小组的形式欣赏户外标志,再进行讨论分析诸如“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的分类”等问题,上交《赏析报告》,作为对现有标志的一次调研,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而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快乐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与以前只是在课堂上看幻灯片对比,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对已投入使用的标志的观察更为立体,更为全面,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标志的效果,甚至可以有机会去动手摸一摸那些标志。老师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材质做出来的标志的区别,例如有厚度的标志的立体感、空间感比较强,用于档次较高的企业或商铺;平面喷画的标志成本低,但色彩变化丰富,可用于一般的小企业或商铺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户外观察过程中,可以自己发现问题,注意到平时在课堂上看幻灯片忽略的细节,回到学校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关注到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学生学习态度比以前积极主动,注意力明显地提高了。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努力在教学安排上做到:(1)善于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美术设计的兴趣;(2)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讨论,师生、生生交流以达到思维碰撞、激发设计灵感的效果;(3)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多鼓励学生;(4)用心创设教学情境,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3 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想触动这些受众,就必须了解这些领域的知识,通过真诚交流让人产生真正的共鸣,做出符合这些产品内涵的设计作品,而不是自说自话。因此,市场对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培养高职平面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迫在眉睫。在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中,课程设计一般分为基础美术课程、电脑软件课程相关项目的各类设计课程如: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CI设计等。在综合项目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建筑、室内设计、产品等范畴跨界别地探索、思考、发现、融合、构想行动方案和制作,在行动过程中可以掺入文化意义、美学、音乐、文学和工程学等。两千年前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除了建筑范畴亦引用了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论据以昭示多学科对建筑创作的作用[2],平面设计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阅读信息,提供给学生查询和阅览,实施相关的鼓励制度,让学生主动接触到美术、文学、音乐、科学、历史、政治或其他学科领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设计内涵。“如果你要在一个领域里做得特别出色,你就必须在其他领域里吸取灵感和素材!”要寻求这种语言,不只是关注平面设计的视觉元素,甚至会设想房间墙纸的颜色,体会到音乐、建筑、绘画等都只是设计的一个方面,只有把这些方面都掌握好,才能让自己的手握成一个拳头,让自己的设计具有力量,才能产生共鸣,获得市场的认可。

2.4 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

随着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脑美术班学生的机房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充分满足了学生在设计与创作过程中所用的设计软件。

2.4.1 设计初稿的拟订。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确定自己要进行的设计方向,拟订作品的表现形式,达不到要求的作品重新构思创意与制作,激发学生深入构思创意,为求作品精湛,初稿经过各自反复推敲,由专业老师把关确定下来,为下一步的电脑制作作好准备。

2.4.2 效果图的制作。作品的电脑效果图主要通过photoshop、Illustrator以及coreldraw 等几个设计软件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作品效果图的尺寸大小、色彩模式、格式等,为后面的作品成品印刷要求作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技术问题,老师得及时给予指导,技巧运用,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色彩运用是否协调,产品形体塑造透视是否准确得及时给予更正,各组成员建立团结的合作关系,遇到问题先在内部解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作品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竞争能力。

2.4.3 作品的排版。各小组设计制作完成作品以后,接下来就是印刷前的排版,因为这个要考虑到印刷费用问题,所以,怎样排版更合理、更节省经费也是个大考验,各组在作品进行排版前,得按广告公司的印刷机器的尺寸规格编排,印刷后还得将各个作品分别裁剪成独立作品以便做最后的包装与装饰,这点得由专业教师引入指导,学生细心操作最终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美国), 张继明等译.认识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7月

篇7

1.1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经过三轮教学实践后,笔者就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并于2011年4月在《科教文汇》杂志上发表了“‘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一文。从教师自身有进行改革的能力、学生有进行改革的需求、督导提出进行改革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大改革思路。第一,成立模拟公司,开展真实的调查活动;第二,课堂情景模拟,体验调查方法;第三,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第五,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大作业和课堂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1.2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1.2.1取得的成效(1)模拟公司成立,学生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一堂课成立模拟公司,布置调查任务,后面的内容都以调查任务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前学生听课缺乏动力,听着听着就会走神。但是现在只要一提到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眼神马上会变得专注起来,有些认真的同学还会拿笔出来进行相应的记录。课堂效果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2)多媒体课件引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进一步提升。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上课更专注了,感觉多了一样吸引他们的东西。精神状态也要比以前使用板书时好很多。上课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了。这说明引入多媒体课件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率比以前提高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比以前提升了,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效果。(3)考试方式变革,更合理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考试方式改革之后,期末考试成绩中一半的成绩决定于市场调查报告,而市场调查报告就是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反映。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好地兼顾了理论和实践,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考查。另外,理论考试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这考查了学生的个人水平;而市场调查报告,是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完成的,需要学生间相互合作,这就考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考试方式的变革还同时兼顾了个人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查。变革后的考试方式更合理全面的考查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1.2.2存在问题(1)学生成立的公司名称不规范,调查报告内容不规范。第一轮尝试时,对学生成立公司的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有成立广告公司的,有成立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和PPT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给人感觉有一点乱。(2)多媒体课件内容不够丰富。第一轮尝试,只是做到了各章都有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还不是很丰富,视频只有一小段,图片也不是很多,框架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课件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市场调查报告评分体系不完善。虽然对调查报告的评分结合了报告质量和ppt演示情况2个方面;对调查报告质量的评分从规范性、充实性、实用性、实效性四个方面进行,ppt汇报演示的打分也结合了老师的评分和学生评委的分数,但是评分标准还是不够细致。(4)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尚未实施。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课时安排较紧,机房安排紧张等,使得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两项改革尚未实施。一轮实践完成后,我根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改革方法,并进行了新一轮的实践尝试。这一轮的教学效果又比前一轮有了新的提升。

2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再思考

2.1成立模拟调查公司,规范公司名称,将调查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第一堂课简要介绍学习要求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商量成立模拟调查公司,每个班成立3-4个公司;明确公司的名称一律为xx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内容是:提供市场调查服务;并且布置本门课程的市场调查任务:为我系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的成立开展调查,收集相关信息。这样的设计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学生踏入社会,可以创业,自行成立公司,招募员工;也可以去应聘,为他人打工。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强行为他们安排工作伙伴,作为老板,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员工;作为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想去的单位。让学生自行成立模拟公司,而不是直接分配人员成立模拟公司,正是想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一下市场上的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锻炼。第二,对于每个班成立模拟公司的数量有所限制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模拟公司若成立太多,后面的调查结果PPT汇报会占用大量时间,教学课时不够。二是学生踏入社会,自己成立公司,也有人数的要求,寻找不到合作伙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那也只能选择为他人打工,否则,不劳动就没饭吃。所以,事实上,公司也不可能无限制成立。第三,对公司名称和经营内容的明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的成员,要做什么。在两轮的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些不足,不将公司名称、经营内容清楚地明确化,到后面,学生就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成立的公司五花八门。第四,第一堂课就明确模拟公司的调查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课程中都能进入角色带着任务有目的的去听讲、学习、思考。此外,在以后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将调查任务贯穿进去,引导学生站在模拟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高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不提点,那一开始成立的模拟公司就是空的,他们很难真正进入角色。

2.2完善多媒体课件,增加图片与短视频,提升课件吸引力多媒体课件是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片,活动的视频都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但是高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他们的专注力不够,看了两眼,觉得没新意了,还是会走神。所以要想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就要对现有的对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要进一步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短视频等内容,减少大量的文字堆积,增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减少静态页面停留时间,只有PPT动起来,变化起来,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目光。吸引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所以图片、段视频及文字的内容要紧紧围绕课程的重难点,突出课程的重难点,要让学生愿意看PPT,想看PPT,并且能学到相关知识。这对PPT的要求很高,做起来相当不容易,但是这是值得去探索改进的,是今后改善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向。

2.3改革考核方式,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细化实践分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够比较合理全面地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本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和期末两部分成绩组成。期末成绩由卷面考试成绩和市场调查实践成绩两部分组成。各部分成绩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对调查报告的格式给出明确的要求,统一封面和里面应包含的内容,各部分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也给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并对市场调查实践成绩进一步细化。对调查报告质量的每一分的取得都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例如规范性方面,封面、序言、目录、摘要、正文、附件齐全,排版规范,得6分。缺一样,扣1分,排版不规范,扣1分,扣完为止。调查报告演示:取学生平均分和教师打分的平均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更整齐统一,对实践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合理。

2.4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落到实处课堂情境模拟与上机实训两项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开展。但是,这两项内容同时又受到课时和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内容,空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课堂情境模拟和上机实训。课堂情境模拟主要用于市场调查部分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调查方法。上机实训主要用于市场预测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计算机对市场上的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进行预测,为学生踏上社会后真正使用奠定基础。上机实训的实施还需要提前和机房及教务部门协调,妥善安排实训课时。

3总结

篇8

【关键词】 广告文案 三位一体 教学实践

“广告文案”是一般高等院校广告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教学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迅速培养基本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系统了解广告文案知识体系,基本掌握广告文案写作的实际操作流程,培养基本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

因此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点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成为本课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人以“广告文案”课程为试点展开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并希望通过对这一学年课程教学的梳理,对“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理念

本人通过相关课程观摩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针对“广告文案”课程的特殊性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课堂实训和小组研讨三方面。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讲解“广告文案”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提出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课堂实训环节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实训,主要锻炼学生在广告文案写作各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形成自己的广告作品集;在分班讨论环节,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规定的项目,在课程上进行相应的展示,老师给予相应的评判和讲解。

2、“三位一体”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设计

“广告文案”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能力就是广告文案的撰写能力,这一能力的打造需要有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目标制定与定位能力、创意策略表现能力、提案表达能力等具体能力的支撑。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围绕上述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课程安排了七次实训项目,包括广告文案人员事业规划、文案写作策略思考、动脑游戏发想创意、广告文案视觉化审美能力实训、文案利益点描述练习、系列广告文案写作以及不同媒介形式广告文案写作。在实训方法上,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各有侧重。

专业发展能力主要指广告专业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了提高上述能力,课程安排了研讨教学内容。项目研讨将所有同学分成三个讨论班级,每个讨论班级由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下设若干个讨论小组,共安排了四次研讨教学课程,分别穿插在理论教学课前后。每次讨论课之前,主讲教师将讨论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资料的收集和调研、讨论,最后形成PPT 在讨论课上进行讲解和阐述。

3、“三位一体”教学实践效果

3.1、学习积极性提高,内在性激励强化

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广告文案课程学习中学生所具有的勤奋与认真、主动与顽强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要由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几个方面组成。

“广告文案”课程在课程理论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舍弃了传统的广告文案教材,而以广告文案一线工作人员教材为依据,以生动的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内容安排为主,结合国内成功文案撰稿人的一手经验,强化了课程的现场感,许多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同身受。在课程的实训内容设计方面,也主要以学生关注的话题作为选题,例如以“幸福”作为发想原点绘制脑地图,不少学生能够结合切身感受,将这一题目发挥淋漓尽致。在研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企业广告口号评析、传统文化在广告文案中的体现、杂志中的广告文案等话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点,将其融合进讨论题目设置中去,让课程不枯燥。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强烈的学习乐趣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3.2、通识能力提高,文案知识面拓展

在理论教学环节,除了讲授文案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之外,还有一些内容是关于文案与广告其他元素的关系。例如,关于文案的视觉化思考的议题,在这一章中,教师将文案写作与广告审美结合起来,分别从字体、版式、图像三方面内容扩展开去,强调好文案也必须是一个准美术指导。学生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明白作为广告文案,除了要有好文笔之外,在排版设计和摄影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独门心得。对于作品的综合审美能力,会帮助自己更好掌控整个广告的最终表现。

3.3、专业基础能力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优化

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体育新闻 采访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96-03

随着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有效的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岗位中进行真实的操作,符合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受到教师欢迎。

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体育院校新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业务实践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进行实际的体育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这些工作能力都将是成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因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成效显著,运用领域正从理工科不断向各个学科拓展。而通过笔者实践研究,项目教学法运用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能够较好的契合新闻媒体的业务模式,给予学生新闻实战经历。因此,不但能结合职业教育趋势,也能紧扣新闻行业运行格局,势必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虽然文字功底不高,但是思维活跃,胆子大,并有吃苦精神。在笔者3年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通常喜欢操作,对理论却“懒得学”,教师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常常会不耐烦,甚至厌学,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市场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项目,改变传统“先学后做”的方式,让学生“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再学”,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项目设计中,首先要以职业能力为主体,体现“背包记者”的培养方案。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方面内容,既有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内容,又增加平面设计和网络新闻的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分学期配备不同专长的教师,将能促使学生扩展知识视野,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更胜任当今媒介融合的形势。如表1:

表1 课程项目种类列表

序号 教学项目(各章)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项目2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3

项目3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4

总 计 90

设计思路的其次,就是引入新闻行业模式,建立起生产新闻的“作坊”,打破“先理论后实践”及“先学采访后学写作”的模式,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新闻业务工作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实践新闻业务流程。具体思路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贯穿课程的项目,项目既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是一个真实的新闻业务,它与媒体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并能最终“生产新闻”。如表2:

表2 课程项目设计举例

序号 教学项目名称 项目步骤 媒体相应业务流程 教学时数 理论知识点 技能知识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项目1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1-1 布置任务、确定分组 分工 4 1.新闻敏感;

2.新闻点。 会观察、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 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

1-2制定采访计划 策划 4 信源与采访。 能制定新闻采访计划。 头脑风暴法 、分组讨论法

1-3完善采访计划 2 采访的方法与技巧。 会做采访准备。

1-4实施采写 采写 10 1.新闻写作要领;2.新闻稿件结构。 能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 现场教学法

1-5报纸编辑 编辑与审稿 4 新闻选稿与编辑。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编辑。 情景模拟教学法

1-6报纸排版 排版与

出版 4 报纸的排版。 能进行纸质媒体新闻排版。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1-7作品评估验收 稿件

评分 4 1.稿件评判原则;

2.纸媒新闻采写要点。 能评判各类新闻的优劣。 讨论法、启发引导法

最后,为了符合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思路还要体现体育特色。尤其在项目设计中,要以体育为中心,既体现校内体育新闻,又有校外体育大事。如表2举例的课程项目“办《南宁体育观察报》”中,笔者将报纸分为4个版块,分别是体育要闻版、体育教育版、赛事热点版和体育培训与活动版。鼓励学生多与在区直体育管理部门挂职的教师,及挂靠学校的省级体育机构、学校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多到校内校外观察,积极寻找体育新闻线索,从心理上转化成一名体育记者。

二、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实践

(一)实践途径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但项目要仿真,程序也要仿真。实践项目时,学生必须分工合作,以真实感受新闻媒体中的“采写分工”模式。如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中,笔者实施的途径主要是引进报纸媒体中的“跑线”原则,学生以自愿原则选择自己擅长和熟悉的“线”,专做这条线的新闻,并根据“线”所在的版面来分组。如表3:

表3 分配模式举例

序号 跑线分配 小组

1 自治区体育局、学校宣传部等 体育要闻版小组

2 学校教务处、各系等 体育教育版小组

3 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区社体中心等 赛事热点版小组

4 广西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广西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站等校内各级各类挂靠机构 体育培训与活动版小组

在项目实践中,将学生按跑线分组,不但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是一名体育行业记者,还能让学生了解媒体中记者的工作模式,并能提高学生报道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践步骤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来上。笔者将课程具体安排如表4:

表4 教学安排与时数分配表

序号 教学项目(内容)名称 教学时数 学期

1 体育新闻采写基本知识学习 10 1

2 进行校运会新闻采写 6

3 办一份《南宁体育观察报》(月刊制) 32 2

4 体育行业新闻报道采写知识及练习(1.体育人物专访2.体育会议新闻) 12 3

5 制作一期国民体质监测活动网络新闻专栏 20

6 体育新闻特稿采写知识及练习 10 4

7 制作一档“体育名师实录”电视专题片 38

总 计 128

从表4可知,新闻采写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将在第一学期内完成,从第二学期开始,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在引入项目教学法后,依然要对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回顾,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资料查找,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安排上,具体分为7个步骤进行,分别是:布置任务、确定分组、制定计划、完善计划、现场采写、制作出版、总结评价。

还是用“办《南宁体育观察报》”这个项目举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布置任务。展示相关案例,介绍任务情况及重要知识点,并布置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等作业。

第二步:确定分组。根据教师所给版面,学生按“跑线”点进行自行选择,由教师进行调剂,确保每个版面均有2、3名学生。每个版面是一个小组,设1名小组长。

第三步:制定计划。各小组召开新闻策划会,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报道主题和任务分工,并开始寻找新闻线索,制定采访方案。

第四步:完善计划。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召开报题会。教师听取各小组组长报告新闻线索、采访计划和分工情况,并对各组提出建议与意见。各组完善计划,并做好采访前准备。

第五步:现场采写。各组进行现场新闻采访和写作,教师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按质按量完成作品。

第六步:制作出版。召开排版会,各组组长向教师和全体与会人员推介本组采写出来的稿件。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确定使用哪些稿件,如何修改、如何排版等,并进行编辑排版。

第七步:评估验收。以评稿会的形式,邀请学校新闻行业的外聘教师1名,校内新闻专业专任教师1名,与任课教师及各组组长一起,评选出优稿,并总结各稿件撰写及报纸排版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

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步骤,并结合分版跑线、报题会、排版会、评稿会等新闻行业中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他们不但自主选择,还自主完成、自主评价,不但能通过“做”领悟“学”,还有职业归属感,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展望

(一)要建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要独立完成项目,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且完成项目的学时较长,时间较久。因此,建立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期监控体系和后期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且无论是监控还是评价,都应该尽量仿真真实媒体的操作模式,让整个项目有一脉相承的感觉。

(二)要加快建设校园媒介

引入项目教学法,就需要有载体――媒介。在笔者的学校中,就受到了载体限制:一是载体种类少。虽然有较为完备的新闻采编实训室,但仅有校园网站和广播站两种载体,学生能够实战的邻域少,展示机会少。二是载体层次低,稿件质量及管理流程与真实媒介相去甚远。因此,加快建设校园媒介的步伐,对更好的引入项目教学法十分重要。

(三)呼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有限,为了能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新闻工作,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但是,受“学历本位”风气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学生很难进入主流媒体见习或顶岗实习。为此,呼吁社会媒体对大学生一视同仁,确保专科生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习、实践机会。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实施,就是将新闻作坊带入了课堂,这将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变成了主编、制作人和编辑、记者,大家围绕项目,权责清晰,各司其责,这势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下一步的研究中,(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7页)应以项目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主。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将切实提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璐荣. 行业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采写”课程的项目制改革[J].重庆高教研究,2013(2)

[2]韦弘,唐锋. 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2(2)

[3]高常,胡忠青. “三段式”模式下项目教学法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印兴娣.“项目教学”在电视新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5]周珂.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创新研究[J].高等教育,2012(7)

[6]蔡雯.培养具有媒介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J].采编写,2005(5)

[7]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微玉. 项目教学法综论[J].广西教育,2008(9C)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一般B类项目(2013JGB294)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广告市场呈现出蓬勃生机。我国必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广告市场, 全球著名广告商也将纷纷加入争抢中国业务的行列, 从而产生巨大的广告行业人才需求空间。因此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将会有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于此同时,对广告专业的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更多新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何提高高职广告专业学生就业的机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庆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职业与专业的结合,积极建设“工作室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现有的基础与优势

我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始建于2001年。多年来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众多优秀的媒体设计制作类人才。毕业生100%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到100%。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不仅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并聘请多名广告设计与制作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三个专业发展方向都有骨干教师在社会上做兼职十余年,拥有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专任教师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使学校教学和技术服务能够紧密结合,教学中引入服务(教师服务项目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服务实现教学,学生、教师现场参与服务,将“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对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建设了广告画室、数字媒体和装潢艺术设计3个技能实训室。建立了大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和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制作行业以及大庆市大文化战略,按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行业的岗位标准,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职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培养目标分析,依据传媒和室内设计行业发展“产业链”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连接,建立无缝对接的“专业链”,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构建“大专业平台、小专门方向”的专业建设体系;根据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共同开发影视制作实训、排版设计和室内设计实训等核心课程;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制定质量考核与评价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实施和保障机制,共同指导校内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建设一套适应广告传媒和室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措施,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工作室制”:该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校内2年和校外1年2个学段。

在校内学段中:第1、2学期,为专业基础技能学习阶段,完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第3、4学期,为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阶段。学生必选平面设计方向,因为它是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的辅助设计,另外,选择室内设计或影视制作方向进行学习。主要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校内工作室和校外“主观意象”工作室均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能够完成专业小方向进阶核心技能训练,教学做一体,而且能够承接和完成对外业务,教师教学可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导进行,学生随时可参与项目设计,教师在实施项目中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完成设计项目,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确保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学习,并取得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在校外学段中:第5学期,为专业技能个性化学习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强化阶段)。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方向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通过专门化方向训练,进一步拓展专业技能、深化理论知识。第6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项目实战,进一步取得岗位职业经验,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构建基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三个方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与大庆百湖影视基地、大庆英伟装饰工程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大庆捷报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三个方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3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3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特色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为了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设计专业人才,将课程体系改革与校企共建协作定义为教学育人的核心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重整,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构建基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和影视制作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提升实际项目课程比重,以企业实际需求为标准实施课程教学,模拟职场环境,导入真实项目,开设实践课题,企业人员授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学能力、观察体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研究分析评判能力、协作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活动化、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开放化、实践环节的项目化,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通过项目与课程的链接,企业专家、设计师与专业教师的链接,学业、就业与创业的链接,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课程采用循环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每个小循环课程中,逐步感受系统的工作方法,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注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后续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项目处理,锻炼学生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以循序渐进、具体可感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升其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

建设“工作室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平面、室内和影视3个就业方向的设计训练、实训实习,能够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级技能鉴定。

积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实现校内外工作室的生产性实训和经营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兼顾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教学、实训、经营同步推进。

以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开发实训项目,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创建良好的生产性经营性实训环境。制定学生实训质量考核和评价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指导手册、培训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建设实训基地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饰品的管理制度、安全防火管理制度、安全用电用水管理制度、实习学员管理制度;制定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规范、培训学员守则,增强教师和学生自我约束、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

建立校企共同实施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质量监控及保障的制度和运作机制,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细化考核,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实训效果。

建立校企联合育人基地,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签定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制订考核办法,将教师的现场教学和管理、企业兼职教师的实习指导和管理有机结合,成立联合育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联合育人的有关问题。每期实习结束前,由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以保证学生在岗期间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