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8:0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宏.建设工程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模型;结构识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建筑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项基本技能,在施工现场,读懂结构施工图纸是做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高职院校中,对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尤其是查阅平法图集相应构造图掌握构件节点钢筋构造要求和排布次序对学生来讲依然是难点,也是识读结构施工图的重点。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识图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现状分析
如何解决学生识读结构施工图的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现状和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以下:
1.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课堂理论教学,仅通过实际工程图片和绑扎钢筋视频等辅助手段,展示的内容依然不蛲暾。虽然有钢筋模型教具,但只是单一构件,不能够涵盖各种节点的构造,覆盖面过小。实训中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但是班级学生较多,难以组织。
2.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学生对于平法图集制图规则掌握不好,记忆不牢,不会根据图纸查阅图集中相应的构造详图;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很难根据平面配筋想象出空间中节点钢筋构造与排布。在图纸抄绘作业中只是机械的抄图,并没有理解构造要求。
3.学生的兴趣引导
对于动手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对《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的兴趣,进而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学校效率。
二、结构模型制作实训
结构模型制作实训的引入,目的是学生通过完成模型制作的任务,能够熟练的识读结构施工图,能熟练的查阅平法图集,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独立完成构件的钢筋算量、放样图绘制和钢筋模型绑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结构施工图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构模型制作作为《结构基础与识图》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实训时长为一周。
1.实训任务
背景:某实验楼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结构,独立基础,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本项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实验楼的构件放样图绘制及基本构件的模型(梁板柱基础、楼梯)制作,并进行成果汇报。
2.实训过程
(1)复习和引导学生回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梁、板、柱、墙、基础等构件平面表达形式、配筋信息等。分组布置任务和制定进度计划。让学生对本周将要完成的任务有大概的了解,并且在头脑中构建出钢筋骨架
(2)分组绘制各构件的构造详图,根据各构件的平面配筋图绘制梁、板、柱、基础、楼梯等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此过程需要查阅平法图集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是学生制作模型的前提,也是反复熟悉图集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学生一方面巩固了结构施工图制图规则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考虑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例如梁板柱节点钢筋排布和各构件在节点位置锚固长度的要求。通过这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学生对基础平面布置图,柱配筋图,梁配筋图,板配筋图和楼梯配筋图的识读方法和相关的构造要求的学习。
(3)根据绘制的构件配筋放样图准备材料制作结构配筋模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以及材料的总量,每组按照规定的模型比例,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此环节建立在构造要求掌握良好的基础上。
(4)总结汇报。每组对实训周的成果和过程进行汇总展示,并定期汇报实训过程收获。
3.实训成果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上交一张A2幅面图纸的构件的配筋放样图、每组提交结构构件模型一个。
4.考核
每组提交成果并进行汇报,以答辩的形式考察每个学生在结构模型制作实训中学习的程度。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
故模型制作是学生们边做边思考的实践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创造能力。
三、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效果评价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实训过程中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结构识图能力的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构模型制作弥补了图纸、照片、视频这些方式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了实际的配筋和钢筋绑扎的过程,见证了由图纸到实物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也能够主动询问老师或者上网查阅资料。
2.增强学生空间理解力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需要建立图纸与实物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更深刻的将G平法图集的构造知识融会贯通。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空间实物能够更加清晰全方位的表达节点构造也使得在模型完成以后,对结构施工图纸有了空间上的深入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查找规范、图集,解决问题的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团队意识和个人自豪感在总结汇报当中尤为凸显。
四、小结
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
高职院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建筑结构识图课程与建筑材料课程、施工课程等先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实际工程图知识、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思维和最大的效率焕发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郑晓丽.关于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的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郑庆波.谈如何提高学生建筑工程识图能力[J].科汇,2011(06):61-62.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71-03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施工、建设、中介、建设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教学体系、内容设置、方法途径、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都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教改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上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传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的内容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从而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型、技能型的培养方向,同时也由于职业教育在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不同于普通的本科生教育,因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已成为建筑工程专业化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思路
我校目前建筑工程主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例,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设置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根据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教育规律以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方式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对施工员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接轨。根据施工员的培养要求,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培训空间与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及业务,迅速上手。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四部分。(1)认识实习主要的目的一是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三是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2)教学实习,按照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的要求,以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试验教学,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如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图纸抄绘、节点大样的绘制,建筑材料中水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的实验室试验,施工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均在利用较内实训场地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之后写出实训报告。(3)校外实训,是到各企事业单位、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进行实地训练,根据教材实训大纲的要求全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施工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把实训内容以实习指导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将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的各个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或各不同的工种中,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校内老师全程带领随时解答,使校内课堂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现场实习得出答案,为此也形成了学生的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4)毕业实习,主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个环节实习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招投标公司等等各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的胜任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学生这顶岗实习这段时间,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的计划进行,指导老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辅导,并要求学生写周记。顶岗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交实习论文、实习单位鉴定,还有每人必须的论文答辩。来保证实训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为配合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现,我们在教学课程内容环节上,除了课堂传授,还充分利用学校电子书包教学资源广泛推广,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课后进行下载复习,并进行习题测试,通过博客与老师和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
2.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士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往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我们先后与近十家企业建立和拓宽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3.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致力予学生应用能力考核。多年来高职教育单一的考试形式,造成很多学生考试时只会生搬硬套或是一味的背笔记,难以适应目前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逐步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外,还采用了综合题开卷、课堂讨论、考查、论文写作及现场测试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尤其是工科高职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这些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能讲授、设计能出图、工地能施工、项目能管理、师德水平高”的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高职教师。目前已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通过社会调研、市场调查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际运行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时比例为1∶1。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岗位及工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考核相结合,主要以现场考核为主,考核标准上以专业上岗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解宝柱.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 项目引导 工作过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增加,建筑行业必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工程造价人员的总体需求量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趋势。但由于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建筑业对工程造价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预算,而是要求工程造价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施工结束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如何让高职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要,拉近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是每一个高职教师需要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1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创办于2006年,迄今为止为社会输送工程造价专门人才1000余名,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毕业生普遍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汇能力较差。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来任教,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不够,致使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缺失,造成教学过程中,各门功课相对独立,知识点分散,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不足。而实际工作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融合,一项工作常常需要好几门课程作为支撑,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往往很差。
1.2 造价工作的程序不清楚。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调查的十个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毕业生进入工作角色的能力和速度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并且对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知之甚少。需要用人单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再培养。
1.3 对全过程工程造价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工程造价等同于工程预算,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工程预算方面的能力提升,而忽视工程估算、设计概算、招投标价款、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将各阶段工程造价连贯起来考虑问题,偏科情况较为严重,最后导致事倍功半的工作效果。
1.4 工程计价不准确。学生工程算量的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工程计价。定额条款和清单计价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工程计价的灵活性较大,要求学生对建筑构造、工程做法、施工工艺、合同条款等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对工程计价的套用方法极其不准确,甚至不知道应该套用何种子目。
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以该校教学信息化改革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基础,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出并探索“项目驱动――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希望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道路。
2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2.1 项目引导式:即工程造价专业课程遵循“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原则,选用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引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
2.2 工作过程:每个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安排组织教学,将工作引入课堂,利用该校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室,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工作过程上,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以“职业人”直接参与进来,提高职业能力,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技巧。
3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教学模式改革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双融”职业教育”为特色,以“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工程造价项目化为前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全过程工程造价工作控制为目标,依托各造价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及该校建筑专业实训中心,按照“推进个性化特色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建设思路,建设成江西省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专业,成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摇篮。
3.2 教学改革思路。以校企合作教育、工作过程培养模式为根本,以“四结合”为具体实施步骤,建立了一个以“零距离上岗”为教育目标、教学与工作过程“零距离”为接口、校企合作教育、“基于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指导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工程造价专业。
■
在四结合的基础上围绕“4+4+6”项目驱动,整体考虑学生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制定改革思路,即“四大工程造价”、“四个基本工作过程”、“6个相关工作岗位”重新组织教学。
■
■
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 “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内真实实训――工学交替结合与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为主线,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按照“理论教学为项目服务”、“工作过程为主”的思路,将实践教学前置,理论教学后置。重点推进以“四大基本技能”(以四个基本预算能力培养中心)、“四个工作过程”(以四个基本工作过程为实践基础)和 “三级实训”(单项、综合、岗位)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3.3 实践性教学改革思路。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次改革的核心环节。改变教学和实践脱离的情况,务必要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学与工作过程零距离”为接口、借助校企合作,完成“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该校实际,遵循行业对造价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实践性环节,具体思路如下:
①大一上学期完成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等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的学习。依托该系即将建设完成的国家级实训基地,使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一个较好的认识。本阶段的重点在于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认识建筑材料及特性、掌握建筑工程的构造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②大一下学期及大二上学期,引入工程项目,以项目引导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手段,将知识以工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土建工程预算为第一个工程项目,依次完成安装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市政园林工程预算,每个工程项目预算都必须经历工程识图、工程算量、工程套价三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配合完成四大工程预算。在此阶段对上学期专业知识进行加深,上学期的专业知识在此时得到应用。同时开设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识图与概预算、装饰工程概预算、市政园林工程预算、建筑施工技术等相关课程,旨在完成四个单项工程预算项目的工作过程。
③大二下学期,建立在工程预算的基础之上,重点进行工程招投标方面及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方面的实践教学,将一年以来的预算成果,在这个学期进行总结,对专业知识进行再认识和提高。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应开设计算机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工程招投标、建筑法规、建筑工程清单编制、工程经济学等课程。旨在完成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清单的编制、清单报价、招投标文件的编制以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等四个项目的工作过程。
④大三上学期,本学期的教学基本在实训室进行,拓展与工程造价相关的动手能力,如工程投资分析、工程估算的编制、设计概算的编制,并且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完成工程价款的支付、工程决算书的编制以及工程审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完成工程审计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应开设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资料编制、建筑企业会计等专业课程,最终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工作过程。
⑤上述各教学环节,必须由院项目负责人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工程项目,并亲自指导,也可通过信息化技术,行业专家以双向视频的形式进行实践性指导教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看到工程人员实际的工作过程。
4 体会和反思
4.1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工程项目和工程造价过程的实际工作为重点,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真实的项目和工作过程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的方向感明确,工作过程的融入,让学生直接的在工作中去吸取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4.2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不同于纯理论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实践课程,它是一个培养完成工程造价工作和解决工程造价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学模式的制定者必须对行业现状进行长期的调研,并对行业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能有超前意识。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知识传播者,还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工程造价人员。
4.3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对实训基地的要求更高,只有在设备齐全、功能先进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实施教学,才能使这种教学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所以校企共建实训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4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工作过程,是将零散的知识点,在工作中整合,教材的适用性非常关键。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和企业人员合作完成自编教材,打破现有教材的局限性。
5 总结
“项目引导式――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对现有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完全颠覆,此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符合工程造价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个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后劲稍显不足,不如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教学严谨性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广泛度不够。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颜红艳.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2:212-214.
[2]肖毓珍.浅析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职业教育[J].2013(11).
[3]向群.基于多维立体化教学思路的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年1月.
篇5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江西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04]36号),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实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二、课程性质、目标及特点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路桥系建筑工程等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投标已成为建筑市场工程发承包的主要交易方式,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工程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工作的程序和应遵循的原则及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学生今后从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必备的知识。工程发承包能力、合同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人员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这门课的重要性,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和基本工作,掌握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掌握工程投标报价技巧及索赔理论与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熟练独立完成招投标各环节的工作,基本具备招标投标的工作能力。
3 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渗透诚实守信和对企业忠诚的教育。
(三)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在编写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时,涉及较多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关于投标文件中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必须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础;招投标的过程必须依法进行,合同属于法的范畴,因而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与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招投标过程涉及项目管理、技术经济评价等众多的管理知识;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报价又要有很强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本功;工程合同管理,又是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核心。本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
本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外,还必须让学生接受编制招标文件,编制工程标底、组织招投标、编制投标文件等实际工作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招投标应用及合同管理能力。
本课程作为职业技术课,不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核心技术课程,同时也是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方向课程。因而,本课程的建设对多个相关专业具有影响,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工程发承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建设可坚持以下理念:(1)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发基于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2)围绕工程造价员岗位标准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在招投标的各阶段中,用工作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3)教学中融入职业岗位培训内容,坚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4)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5)在任务的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营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6)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课程建设中;(7)根据市场动态,及时与行业企业研讨,调整、更新相关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 按照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制定课程标准;2 教学上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能力的培养为重点;3 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接轨,并融入全国统一造价员、江西省预算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4 与相关企业共同设计基于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5 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以本校在建的真实工程为题目,布置设计任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进行课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推崇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过程,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项目一: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
2 项目二:招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
3 项目三:投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签订合同。
4 项目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实践内容与课堂教学互动,突出体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实施三大模块、二阶段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三模块分为:课堂教学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训练模块。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模块与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有:招标方的工作训练;投标方的工作训练;各方拟定合同条款的训练;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训练。
第二阶段:把各单项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实践训练。综合实践训练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采用模拟招投标的形式。
五、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上通过使用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训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1 在招标过程的训练中,先演示历史工程的招标公告、资审文件、招标文件,教师还要先准备好问题,启发学生归纳,让学生学习后总结各种文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其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教师点评、总结,在教学中教师还随时设置各种互动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 布置学生仿写各种文件,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教、学、做的全过程。3 在合同管理的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演示工程合同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讨论,然后归纳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4 软件实训课,学生在实训机房上课,教室与实训室合一。5 仿真实训,以真实工程为背景模拟工程招投标各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过程模拟招投标,学生自行组织整个模拟过程,各自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同时要求学生用软件完成招投标的全部工作。教师讲解、点评、考核,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6 到有形建筑市场参观,聘请行业人员现场讲解。7 毕业实习到校外企业顶岗实训,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
(三)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建立网络平台,工程造价等相关软件,利用机房完成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可在机房中完成招投标全过程的仿真训练。
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电子阅览室、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六、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实验室应配置工程计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算量软件,学生可使用实际工程图纸编制工程造价,并能够利用该实验室为项目办和设计院编制标底,审核结算。
(二)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系部应展开与企业全面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满足顶岗实习要求,也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供条件,学院同时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形成互利互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训基地应有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现场教学基地
为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去现场教学,到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单位现场教学,讲授真实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环境。
七、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培养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要积极加强与社会、招标机构和投标单位的联系,经常组织教师深入招标机构和投标单位第一线,调查用人部门对招投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由此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指导教学设计、教学改革,以增加建筑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选聘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八、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篇6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篇7
摘要:本文在充分认识写作素质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基本素质课程体系中所占独特地位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开发实践情况,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写作素质课程开发思路、基于岗位实务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岗位工作环境教学模拟及因内容而异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情况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关键词:岗位工作能力写作素质课程开发实践
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建筑类高职学生写作素质课程开发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写作素质是从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一项无价的技能,它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基本素质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写作素质课程开发,按照“工作过程需求”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讲义”学生“写作实践”共同“总结完善”的途径展开,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课题组基于建筑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需求,不过分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为原则构建了此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完全以岗位工作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制定与各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要求。达到既保证不同专业对于应用写作知识的基本共性要求,同时满足不同专业特殊的个性空间选择需求,以适应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为此,本课题组2009年进行了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的需求情况调研,从行业从业人员、建筑类院校从教人员、在校学生三个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再次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重新构建了教学内容体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基于建筑企业相关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教学过程为主线,突出了“模块组合”的思想。
二、基于岗位实务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题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采用递加式提出教学目标要求办法,减缓学生畏难心理;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精心的安排每次课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任务设计科学,每次课前布置好学生应准备内容,使学生准备充分,利于学生在教学中顺利、全面地完成学与练的教学过程,确保以学生实践带动理论学习,同时,对实训项目跟踪落实,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设计的写作素质课程模块分解如下:
模块性质 模块类别 模块内容 学时 实训 适用专业
理
论 实践 合计
共性模块 目标模块 能力目标 任务要求 实训流程 2 2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给排水工程技术
设备安装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制冷与空调
供热通风空调
建筑工程技术
……所有建筑类专业
公文模块 通知通报 1 1 2
函会议纪要 1 1 2 项目1
事务模块 简报 1 1 2
演讲稿 2 2 4 项目2
计划总结 2 2 4 项目3
市场调查报告 1 1 2 项目4
礼仪模块 求职信 自荐信 2 2 4 项目5
礼仪致辞 1 1 2 项目5
检测模块 写作知识测试 写作实践检测 情景模拟实训 1 1 2
小计 14 12 26
个性模块 工程模块 招标书 1 2 3 项目6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制冷与空调
建筑工程技术
……部分建筑类专业
投标书 1 2 3 项目6
小计 2 4 6
财经模块 经济合同 1 1 2 项目7 建筑经济管理
工程造价
计算机应用技术
物业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
可行性分析报告 1 1 2 项目7
小计 2 2 4
法律模块 状 上诉状 答辩状 1 1 2 项目8
小计 1 1 2
模块化的写作课程素质开发,适应了各专业需面向的工作岗位不同,需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实际情况,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与物业管理二个专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共同的目标、公文、事务、礼仪、检测等专业能力共性模块;在教学内容专业能力个性模块的处理上便各有侧重:建筑工程专业安排了招、投标书的讲授;而物业专业则侧重法律用文体的写作。
三、岗位工作环境教学模拟
课题组利用学院的各种资源,仿真项目实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利用学生就业洽谈室,设置情境,模拟招聘现场,进行求职训练;利用打字室、复印室、档案室,为教学服务,讲解公文印制及归档的过程,并让其亲手操作,了解文件印发、收的知识;利用学院多功能厅、会议室,进行演讲及招、投标等实训;利用学院办公室、系部、及学生社团等联系单位,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社交礼仪知识用以实践等。
课题组还利用各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我院部分专业的“2”+“1”办学模式,开发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空间,既让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实际,同时,学生也及时将工作中了解的最新写作信息反馈给教师,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因内容而异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用
要提高建筑应用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学方法的有效与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中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灵活的运用了文档实务、学生团队、对应教学、“讲练评”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做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文档实务教学法: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精心设计各独立的项目实训内容,分解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文档实务教学予以贯彻实施。在具体教学中,创设具体情境,强化写作思维训练,注重课堂内外结合,在写作实践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应用写作的原理、规律,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与自我发展。提高了学生在写作应用方面的能力,突出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学生团队法: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多少,按组数(组数固定)自由组合,进行合作练习后以团队为单位推荐代表参加竞技(设有小组队员发言时间)的办法,最终以团队代表一人的表现给全队成员打分。在所授内容中市场调查报告中问卷调查的写作及演讲较为适用此法。自由组合有效控制了滥竽充数现象,实际情况是较少强弱结合,因在回答质疑中有队员发言时间,学生们往往是强强联合,而越是平时上课不太积极的同学在此教法中表现的较为活跃。实践证明,学生团队教学法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及提高学生语言交流的直接应用能力。
3.对比教学法:即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先向学生阐明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然后在讲解时同时分析二者内涵,再同时分析格式、内容要素等,边分析边找出二者的异同。此法便于学生找出二者的差别,了解各自的特点,如讲解到位,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将更深刻,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把握好授课节奏,并随时观察学生接受情况。在总授课学时较少的情况下,可尝试使用此法。运用此法时选用的对应教学内容应有内在的联系,有可对应性,方可实行。如祝词类文体写作中,欢迎词与答谢词可采用此法讲授,计划与总结也可采用此法进行讲解。
4.讲、练、评相结合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课程组在运用此法时更侧重“评”,事先要全面批改学生作业,全面掌握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写作情况,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讲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选取带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进行评议,个别问题进行单独沟通,不漏掉一个同学,当学生看到你在他作业本上的圈点,看到对他作业的点评,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学生动手写过之后的点评才能促其更好地完善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写作素质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满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
[2][美]丹尼斯•沃克拉迪.美国教学创意手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O3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它包含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大部分内容,主要阐述静力学基本知识与力系的平衡条件、各种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设计计算的方法。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分析简化能力;初步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运用国家建筑结构各类规范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进行设计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将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
1.项目研究的背景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力学与结构类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科特征明显,改革难度大。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一些行动特征比较明显的课程( 如施工类课程) 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由于学科特征明显,融合难度大,基本上还是本科压缩型的学科课程,虽然有的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尝试,但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内容的深度融合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而导致建筑力学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载体,显得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
1.2耗费学时多,学习效果普遍差。
各院校建筑力学和结构课程教学时数通常达到340左右。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加之高职学生普遍数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学习效果普遍较差。
1.3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评价与企业要求偏离。
即使是力学与结构类课程“学得好”的学生,多数只能在教师设定的“已知条件”情境中会做题,而对工程中力学与结构问题的解决仍然束手无策。
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职土建专业在校生规模达100万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核心课程的先导课程,同时又是一个量大面广(教学学时量大、学习人数广)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不仅将对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能很好地满足建筑行业企业对建筑生产一线的人才需求。
2.课程设置
2.1根据岗位要求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以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将《建筑力学与结构》作为专业必修课。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一线的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岗位工作,需要具备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能力。第一,能力目标。能验算基本构件的承载能力,具有构件的设计能力;具备对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能正确识读结构施工图。第二,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内力计算;熟悉结构设计的程序与一般方法;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知识及承载力验算;掌握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平面整体表示法。第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向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方法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2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遵循以计算复核能力、结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三大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让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学。课程设计实施思路:一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优选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实践性,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三是建立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评价体系包括应知和应会(技能)两个方面,应知部分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评价,应会部分设计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动口机会,通过学生本人、学习小组、任课教师共同评价的方法加强过程考核。
2.3建立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体系
由于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力学与结构的教学质量成为衡量各类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的主要理论工具,力学与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国内外各校对教学内容纷纷进行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学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上,建筑类专业在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中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1)精选教材。很多学校还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旧教材,众所周知,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各种建筑规范与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更新,学校应把握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把最新的建筑材料及新修订的建筑规范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对课本上陈旧的知识点适当地进行删减,使学生工作后不至于对一些新的规范要求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消极的“读书无用论”。2)建筑施工课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但遗憾的是课程内容仅仅涉及到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几乎就没有谈到其他两种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也没有开设专门的钢结构和木结构施工课程。学生对这两种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只限于初步了解,虽然混凝土结构在目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建筑领域使用最广的一种结构,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钢结构建筑市场对人才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力学与结构体系,让学生接触各种结构的施工或设计项目,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做到心中有数,迅速融入到实践中去。
3.课程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建筑力学与结构》之前的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存在着内容以偏概全、题型陈旧单一、手段传统老套等弊端。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想着临时抱佛脚就能蒙混过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把期末笔试与日常的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从日常表现、实验实训、课堂训练、知识运用、阶段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按比例纳入期末综合评定,最后根据综合成绩评出每个学生的等级,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具体考评办法如下: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单元考试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35%。
4.教学保障条件
4.1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除了电子教案、自编讲义外,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学生直接使用的课件、实验视频、课程设计任务书、图纸图集等。如实验视频,基于结构设计的许多公式来自大型实验和工程经验,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构件的破坏特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式并在设计中进行运用。
4.2利用特色模型展示实践条件
本课程教学除了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设计、施工、造价等经验外,在实践条件上需要拥有如下设施:机房、多媒体教室、力学实验室、力学求解器软件、实训馆等。尤其是实训馆,学校的1∶1建筑模型展示了本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和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型,而且钢筋和许多节点构造,为本课程的直观展示、实践观摩起到了重要作用。
5结语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门课专业实用性强、课程联系广的特点,明确了其基本内容,并能在平时教学中细心揣摩、善于总结、求实创新,那么不仅能讲好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而且对于培养面向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推进教育方法的改进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西拉.从土木工程领域看21世纪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8-14,70.
[2]黄再兴,胡海岩.国内外大学工科专业力学课程设置情况对比[J].力学与实践,2003(1):44-46.
[3]方祥位,申春妮,刘兴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4):42-44.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CDIO 职业素质 训练
[作者简介]杨洁(1978- ),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职业教育;骆佳梅(1981- ),女,浙江义乌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教育;刘学应(1964- ),男,安徽安庆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节能。(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面向产学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201018339)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09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训练与效果研究”(项目编号:XKY2009-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78-02
CDIO模式是国际上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为了更好地配合高职高专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尝试探索一种以CDIO教育理念为基础的职业素质培养训练模式。
一、基于CDIO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及内容
1.主动和愿意冒险。对于工程类的学生而言,主动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工程师都是十分必要的,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把握机会。当机会到来时,需要有愿意冒险的精神,抓住机会,并付诸行动。这里指的愿意冒险并不是一种莽撞的行为,而是在充分认识行为的潜在优势及风险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把握时机做好项目方案,通过科学决策作出决定。
2.执著与变通。众所周知,在工程项目构想与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工程类学生具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执著需要自信,需要对事业的热情以及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激情,努力工作,关注细节,独立自觉地开展工作。在执著的同时也要适应变化,学会变通,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想法,包容不同的观点,对于批评能正确对待。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称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思考,寻找答案,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和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具有开放性、扩散性。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够承担艺术、科学、人文或者是技术领域的创新任务。
4.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对问题能有自己的见解,提出符合逻辑的论据和解决方案。对于有疑问的现有的观点、理论和现实敢于提出质疑。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否定性思维,而是在客观充分认识事物的基础上理性地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自省个人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自省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通过自我反思可以正视自己的能力、实力和弱点,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拓展才干,克服弱点,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6.求知欲和终生学习。求知欲是一种认知的需求,对于学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求知欲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注意力,能使人更好地承受学习的强度和深度。在校期间的学习是职业生涯的知识储备阶段,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自我驱动,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今后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新的技术。同时在求学过程中要和导师或指导老师建立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7.职业道德、正直与责任感。做人做事有原则,在逆境中也要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在工作中难免要犯错误,但一定要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对合作伙伴要给予信任,服务他人。确定职业方向,学习职业规范、职业礼仪,把掌握人与人交往的尺度。
8.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大局意识的集中体现。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要具备组建高效团队的能力,了解团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明确团队成员的任务、角色和责任。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有自己的工作风格,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需要统一目标,了解成员的需求,发挥成员特长,扬长避短。作为团队的成员要自觉保守团队秘密,确保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二、职业素质培养训练模式的构建
1.以“学”为主的模式。(1)入学教育。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有很多的迷惘,对于将要学习的专业了解甚少。不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父母做主,或是服从调剂,往往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的时机,向学生阐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及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建立专业信心,明确专业任务,培养专业责任感。尤其是对非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关注,了解其原来的专业兴趣,帮助他们完成专业兴趣的转换。(2)专业教学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专业教学过程中可将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规范以及职业道德相结合。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量巨大。总理说过,“所有工程建设都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然而,建筑质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的单位对建筑质量的责任心不强,建筑产品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都比较粗糙,造成建筑产品的内伤很多,有的工程建好后一两年就要维修,甚至出现了“楼歪歪”“楼倒倒”。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模块化的同时,可以将相关的规范和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案例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知识的同时受到职业规范及职业道德教育。目前已在《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法规》等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练”为主的模式。开设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练习的平台。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对工程类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根据不同专业所需职业素质,设计学习情景。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可以采用适当的项目进行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为强化法和活动训练法。(1)讨论法。通过在课堂上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进行发言,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2)案例分析法。将特定的职业或相关专业的事件、过程、发展、行为情景等,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再现,让学生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借助合适的材料深入思考,其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占据主导地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角色扮演法。通过该方法的运用使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进行体验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和知识并培养职业必备的能力。以模拟面试为例,在课程中安排了“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求职者、记录人员,让学生体验到面试的紧张感、竞争性,体会面试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能够总结提高。(4)行为训练法。我们将其应用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中,用来纠正部分学生的不适应行为。如有学生当众发言时胆怯、过分紧张以至于说不出话,我们采用了自我意识调节放松法、自信训练法对其加以引导,一段时间后鼓励其当众发言,由团队其他成员给予热烈的掌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5)活动训练法。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依据团体辅导的原理,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交互,让个体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以及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3.以“做”为主的模式。(1)将职业素质训练融入实训和顶岗实习。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目前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制定集成化的专业课程模块,项目的构思、设计阶段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校内实训让学生得到部分工程体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将职业素质训练落实到“做”的层面。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指导教师承担,指导教师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有别于一般的心理辅导,这类指导着重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时遇到的困惑,帮助其理清思路,建立求职的信心。(2)与专业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相融合。引导学生建立专业相关的社团,以专业社团和学科竞赛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的全过程,通过项目研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职欲,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专业成立了发明者协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与工程需求结合起来,集思广益,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获得了“生态植物窗帘”“高空防坠服”等三十余项国家专利授权,获得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立项七项。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在浙江省第三届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上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并成功实现了竞赛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六十万元。
4.以“提高”为主的模式。(1)建立信息反馈体系。以毕业生情况调查为载体,以专业或班级QQ群为平台,了解学生毕业后近三年内的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解决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优秀校友进行访谈,剖析成功者的职业素质,用现实中的榜样引导在校学生实现未来自我形象塑造,培养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2)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利用心理测试系统采用自信心量表、自我信念量表、交际能力测试、心理发展状态测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行动潜力测验等对受训学生的训练效果进行评测。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RCCP通用职业匹配测试量表等量表,为学生求职提供参考。同时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尤其要重视毕业生对训练效果的反馈,不断改进训练模式及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工程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抓起,将专业教学、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实训实习以及学科竞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将大大有利于工程类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为学生在毕业后胜任工作岗位,快速实现角色转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 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篇10
Abstract: Plane Drawing Recognition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 is the basic course with stronger comprehensiveness which is set up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jor. Through the summary of many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th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needs of student employment positions, this paper made thinking and summing up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hoping to train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apabilities, self-learning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alytical skills of the specific issu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关键词: 平法识图;钢筋算量;教学;思考
Key words: Plane Drawing Recognition;Steel Reinforcement Calculation;teaching;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55-02
0 引言
“平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是把各个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信息,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相应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的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在《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多年教学的经验里,对它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平法的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它重新规定了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对于我们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学生毕业后只要是从事和建筑工程相关的工作,几乎都要接触到图纸。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这种结构施工图表达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平法概述 平法的创始人是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在创立平法的时候,他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设计任务非常繁重,为了加快结构设计的速度,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他吸收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建筑界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平法。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提高了设计质量,大幅度降低了设计成本,特别是国家重新修订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即《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随后11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代了03G101系列平法图集。这也标志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平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成为我国目前现行的具体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方法。
1.2 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思维模式要变从源头抓。由于结构施工图长期使用的是传统设计图纸,思维与认识仍然传统的模式中。因此,要从源头把这种表达方法普及,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培养出能够胜任运用平法表达方式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就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
其次,钢筋构造很重要。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以后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还是工程造价工作,钢筋构造都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比如,工程造价来说,钢筋在工程上是用量多,价格昂贵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计算工程造价。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计算钢筋工程量又要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同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下料长度的确定和数量的选择,也是在看懂结构施工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准确的钢筋算量。
再者,平法本身信息较为复杂和集中。传统的图纸简单直观明了,有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也有能看懂图纸,按照自以为是的的方法进行钢筋算量。平法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制图规则,结构施工图表达国家化、数字化、符号化,单张图纸的信息量高而集中,这也增加了读图难度。让学生自学或者偶尔培训讲座是很难达到学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目的。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才能让学生准确看懂图纸。
通过《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的学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就业后能加快学生适应、胜任本岗位的角色。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多一些就业的筹码显得尤为重要。
2 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
《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部分高职院校同学生源多样化的现实,部分同学学起来感觉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它又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方法进行了总结。
2.1 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采用1本教材+3本图集(11G101)+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本校的某栋教学楼),教学部分分为梁、板、柱、墙及基础5个模块,每个模块进行3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讲授该构件平法识图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基本教学思路是:先对该构件的平法表达通例进行讲解;后结合课本所给例题进行识图练习,掌握各个数值及符号的意义;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识图训练。
第二阶段,讲授该构件钢筋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的同时根据平法结构施工图纸,对该构件进行钢筋翻样。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以前学过的课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明确该构件具体实物,通过该构件的受力特点及作用用途分析钢筋所放置的位置及形式;明确细部构造(比如起步距、保护层、端部锚入长度、向跨内延生长度、搭接长度等等),绘出不同种类钢筋的“钢筋分离图”;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绘制“钢筋分离图”训练,为钢筋的算量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讲授的“钢筋分离图”,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施工图的钢筋算量。基本教学思路是:在“钢筋分离图”的基础上,进行钢筋算量,这时的“钢筋分离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已知间距求根数”和“已知线段求长度”进行思路转化,把工程问题转化为基础数学问题;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钢筋算量练习。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宗旨。所以,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围绕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
2.2 课程教学方法
2.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将《平法识图和钢筋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教学课件,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KL钢筋构造时可以将KL钢筋构造的实物图片和KL构造钢筋的演示动画相结合,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这比只拿着书讲半天要强的多。在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对构件钢筋构造进行理解和归类,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2.2.2 绘“钢筋分离”图 利用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为辅助资料。从中抽取用平法表达的梁、板、柱和基础构件结构施工图作为实例,从中抽取每一种类型的钢筋,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让同学把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用线段画出来即为钢筋分离图,而不是急着算量。在进行过多次“钢筋分离”练习后,再计算其长度和根数即算量。其中框架梁、楼板、框架柱(中柱和角柱)、筏形基础主梁和筏形基础底板各举一例。
2.2.3 采用现场教学法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的关系,实训室还不能完全完成对建筑结构的认识,但是可以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指导,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如框架结构梁、板、柱的配筋构造,请结构工程师现场教学,可让学生对构件的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不少同学还主动和施工现场的工人进行交流,了解钢筋翻样下料的工序,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各个构件钢筋构造的认识,以真实的作业环境感染学生。
2.2.4 自制“简易模型” 对于某些构件,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很不容易直观感受,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掩埋和隐蔽,很难见到实物的。比如条形基础加腋部分构造,就是不少同学比较陌生的。针对此类情况,在利用对媒体教学的同时,为了更好的给同学一个直观的认识,要求同学分组自制构造模型,并且一次为一次作业。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类包装纸盒,大致按比例能把条形基础及其加腋(水平加腋和竖向加腋)部分表现的很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
2.2.5 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 在课程教学将要结束的几周,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运用一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综合模拟图纸会审。按计划把班级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让各小组扮演不同的建设参与单位的角色,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比如让学生模拟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一次图纸会审。通过角色扮演,同学们在模拟会审的过程中,对图纸进行全面交底,加强平法识读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图纸会审的目的、职责和程序,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职业技能。通过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的情景可以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
3 小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特别是11G101图集的大力推广的今天,不少高职院校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面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学生进行讲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是可行的,这些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教学学习中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1.8.
- 上一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
- 下一篇:数控故障维修实训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