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1: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屋建筑学实训总结

篇1

实训是什么?实训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实训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训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实训是完成从简单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从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

实训教学是房屋建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当代大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纵观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实践环节在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其掌握程度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直接影响。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往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收效不大,这是由于该课程具有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单纯地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实训教学,是对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层次、构造做法的认识实践过程,是将建筑方案设计过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一次尝试,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与建筑实体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并加深对建筑构造设计,即建筑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认识。因此,实训内容包括:了解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利用建筑设计专用软件绘图;掌握绘制建筑施工图纸的方法和技巧。

21世纪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房屋建筑学实训的目标: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房建实训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建筑是一个工种复杂而又相互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建筑、结构、设备等的配合。因此,房建实训也需要构造、设备、经济、施工等许多课程的知识都纳入到房建中。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在五天的时间里,针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内容,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等多类公共建筑,以及单层、多层的工业建筑等。学生参与评图。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概括的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对一同学的作业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并汇总意见;指出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交往、表达等综合能力。最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有条件时,将优秀成果予以展览,以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将部分好的作业留下来作为范图为以后的学生参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部门,国家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的发展,而建筑业的发展依赖于学校输送大批的建筑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正是房屋建筑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我们探讨房屋建筑学实训改革的宗旨所在。

房屋建筑实训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难以进入是普遍的现象。教改的重点应放在指导教师的精心策划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渐入佳境,步入专业学习的正确轨道。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实训各主要环节的问题分析和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了搞好《房屋建筑学》实训的改革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通过《房屋建筑学》实训,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篇2

【关键词】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教案的编写;实施方法与步骤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组合与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步能力。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察觉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完善,大多数教师均无法在缩减的课时内完成教材的讲授。加之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开展实践教学,因而造成了学生在实践方面知识的匮乏。

一、“案例教学法”与房屋建筑学教学实践

目前在国内房屋建筑学教学中,虽然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进行改革与探索,但还没能够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然而学生反应平淡,其效果表现是消极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事件现场,让学生在事件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再现案例场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课本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采用的方法是,按照从工程实例出发,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房屋建筑学第11章基础案例教学的应用。教材选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七院校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情景设计:例如我校正在建设中的多功能露天活动场,建设场地是一幅中间低,四周高,高低差达5m,填土深度达十几米的松填地段,东西方向宽约50m,南北方向长约70m。根据规划要求,场地的中心地区为篮球场或表演场,四周为阶梯式观众席。(2)问题的提出:根据场地情况采用何种基础类型,上部结构如何满足视线要求。(3)实施方法:首先参观施工现场,收集相关资料,强化感性认识;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当设计者,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个人见解及初步设计方案。(4)实施过程:学生独立完成基础的选型设计和上部结构的选型设计。上板作图。审定成图。(5)教师根据施工现场和学生讨论、作图情况进行总结,结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分析、讲解。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进行多次反复,在认识过程中有一个质的飞跃。(6)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指引下,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很快完成一草方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一草方案进行认真分析并修改,完成二草图。在二草图的基础上,进行正式上板作图。在作图过程中,涉及许多的规范,比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等。要设计,就必须遵循这些规范,这样学生自觉去收集相关规范,自主学习规范。

二、教案及其编写

(1)案例教学情景再现生动形象,改变了呆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是学校教学的目的所在。(2)案例教学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进而扩展为知识面,实现教学内容的融汇贯通,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掌握知识点,避免处理问题的片面性。(3)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防止了二者之间的脱离。以我校为例,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这方面就必须加强,在课堂上就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和技能。编写案例时应特别注意,案例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调研,把书本知识与施工现场有机结合起来,把案例情景做得真实、鲜活、趣味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案例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案例案例必须是典型的。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选编案例。精心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房屋建筑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2)呈现案例。呈现的方式分为:运用投影仪呈现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宣读案例;学生人手一份文字资料。(3)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房屋构造原理、建筑设计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4)案例总结和评价。这是对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指出过程中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并让学生本案例的讨论过程进行小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整个过程和结果,加深全过程印象。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的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2

[2]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CAD;技能大赛;实践

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扣行业发展趋势,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技能劳动者,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技能大赛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建筑CAD赛项主动把握新时代江苏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要求,紧密对接职业教育“1+X”趋势,有效引领职业学校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助推职业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的专业建设,引领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方面真正落实“产学融合”的职教理念,真正实现“做、学、教”一体化,有效地培养出“素质本位、德技融合、知能并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然而,随着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热潮,也涌现出了不少问题。各学校为了取得技能大赛的优异成绩,将整个学校的资源倾向于少数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身上,难以做到学生全员参与,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方向。如建筑CAD技能大赛项目,参赛选手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掌握CAD、房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等相关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是付出的精力过多,难以兼顾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技能大赛与平时的CAD课程教学的联系不甚紧密,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也不足以满足实际工程和以后的工作需要。因此,对于技能大赛内容如何融入CAD课程改革,CAD教学如何为“1+X”证书制度服务,做到全体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养,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生关于CAD学习状况调研

针对学生的CAD课程学习情况,笔者对于所在学校建筑系学生做了调查问卷,分为已学CAD课程的高年级学生及未学CAD课程的低年级学生。此外,对于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关于CAD技能方面的情况,也进行了相关走访和调查。

(一)已学CAD课程的学生

针对学过CAD课程的高年级学生,随机发放了16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7份。该调查问卷共10题,对于问卷的情况,共总结了以下几点:①学生普遍认为CAD技能对以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或是通过家长、学长的亲身实践了解过其重要性;②以前的CAD课程学习阶段,学的不够透彻,已经遗忘了很多知识点,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学习CAD技能;③没有关注过CAD课程与房屋构造、建筑工程识图等相关专业课的衔接,导致图纸有时候看不懂,或是自己画的结构是什么也不清楚,就是一味地抄绘图纸,难以做到融会贯通;④对于制图规范、出图标准不太清楚,只是学过手绘图纸和电脑CAD绘图,但是从没有打印过自己画过的电子图,不知道出图效果如何;⑤参加过CAD社团课的学生,则对于绘图技巧、制图标准等掌握透彻,也打印过自己画过的图纸,学习效果较好。

(二)未学CAD课程的学生

在对未学CAD课程的一年级学生的调研中,了解到他们心中的想法:其一,相比其他理论课程,在实训室机房能自己操作练习的CAD课程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其二,这部分同学正在学习手工绘制图纸和房屋构造相关知识,他们希望能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加入计算机绘图,边学理论知识、边手绘图纸与电脑绘图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模式更为适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

采用企业走访的形式,了解从事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高同学是2017届建筑工程系毕业生,曾经获得2014年建筑CAD项目的省赛和国赛金牌,目前在本市建筑企业从事BIM建模相关工作,已参与过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深化设计工作。在和高同学的谈话中,了解到几个关键信息:首先,在入职的前期,由于高同学具有较好的CAD绘图和建筑识图的基础,对于工作上手非常快,一下子就在多位新同事中脱颖而出。其次,对于CAD社团的教学模式,高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CAD技能团队的两年时间中,由于竞赛特点,对于参赛选手的识图能力,绘图规范、技巧,建筑规范等相关内容要求非常高,因此社团训练中重点培养了这些方面,对于以后的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最后,高同学也对CAD社团和CAD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CAD课程的考核可以将绘制图纸打印出来进行评价,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同时,笔者也走访了另外一位2017届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李同学,也在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李同学表示,参加工作初期,自己就遇到了非常难的问题———看不懂图纸,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做做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在课堂中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识读、绘制图纸很难结合到一起,学了这个忘了那个,一方面自己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另一方面也觉得课程内容难以满足工程实践要求。李同学是利用空余时间自己学习,并积极向项目上其他人员请教,重新学习了CAD知识和房屋建筑学理论,花费了大量精力才赶上进度,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施工技术人员。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表示一定要珍惜上课的机会,并且进入CAD社团进行进一步加强练习,能够像自己的同学高同学一样,参加工作后就能迅速上手。

二、以社团课形式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一下子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我们在CAD专业社团中率先开展起来,至今已有累积了近4年的经验,最早参与社团的学生有已经有毕业的,也有踏上实习岗位的,更多的学生目前还在二、三年级继续学习。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CAD课程教学,从基本命令和基本操作开始,由线条到几何图形,逐步深入到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绘制,学生一味模仿抄绘建筑施工图,甚至都想象不出所画的建筑结构是什么样的,CAD操作和建筑知识互相剥离,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只是按照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传统CAD教学主要是软件操作为主,对于制图规范、出图要求等要求不高,导致很多同学虽然能画出图纸,但是所绘制的图形不满足制图规范,尤其是打印出来的效果,更是让其他人无法识别所画的建筑构件。在近几年的建筑CAD社团课教学中,笔者将CAD软件操作与建筑识图内容融合,调整教学顺序,以建筑工程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建筑构件,去思考构件的形体需要如何通过平面图形去表示,去研究需要哪些图纸才能实现按图施工完成该工程。之后再去分析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图纸的图形绘制,最后去研究完成图形绘制的基本命令和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而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此外,引入建筑CAD技能大赛部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绘图的规范性,尤其是社团课结束后对于学生的考核,是要将所画的建筑图打印出来评分,图形是否表达清楚、图线是否清晰一目了然。

(二)改变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分与期末考试分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分主要是学生的上课表现情况、作业情况的评价,由于CAD绘图的特殊性需要用到电脑,所以大部分的作业需要在课上完成,因此教师只能布置一些难度较小的基本图形,否则学生将来不及完成作业。此外,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同样由于时间限制,无法考核完整的建筑图形绘制,涉及内容较少,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CAD社团课中,会布置一到两次大型课后作业,限时两周左右,如绘制学生自己家里的建筑平面图,或是家里所在楼栋的外立面图,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结构图等,来作为学生的期末考核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常规,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点。此外,在评价方式上,也做出了巨大改变。传统评价模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电子文档图作为评分依据,画的多则得分高,侧重于绘图速度而忽视了成品图的规范性和建筑理论知识的考查。因此,基于建筑CAD技能大赛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评价方式上也引入了部分技能大赛的评分标准,不仅要将最终成果图进行评分,也要将绘图是否满足建筑规范要求、打印出的图纸是否清晰等标准都纳入进评分中。如学生绘制某建筑一层平面图,所给素材中建筑散水结构的宽度未标注,需要学生自定宽度,那么学生对于散水的宽度规范不了解,就可能导致该处错误。另一方面,不再单一的以教师评分作为依据,而是以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企业评价的点评模式。教师评价主要根据学生平时情况和成果图进行打分,学生之间的评分主要由各小组互相进行打分,企业评价是企业人员来对成品纸质图纸进行点评,每学期的社团课都会邀请设计院工作人员来进行一到两次指导工作。该综合评分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一份试卷定分数的考核办法,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生状况。此外,打印出自己所绘制成品图的方式,学生可以一下子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

(三)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

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学校企业合作制定CAD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一方面,课程评价引入了企业专家,专家点评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少走了大量弯路。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有机会去企业进行短期的培训和实践,能够了解到建筑行业的最新动向,明确培养目标,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三、实践效果

(一)串联专业课的学习,延伸学习空间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先学习工程制图,再学习房屋建筑学,最后学习计算机绘图,按照授课计划一条线的学习,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将CAD绘图与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等课程有效衔接,多门课程相互融会贯通,学生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上,能够得到有效延伸,避免了这些课程不在同一学期上而导致“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建筑CAD社团课程要求选手理解建筑工程制图原理,掌握建筑制图国家标准,有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熟悉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了解建筑CAD的先进技术,熟练掌握建筑图的计算机制图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在社团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交流绘图方法和过程,分享各自的绘图经验,学习不同的绘图手段,全面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内化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逐渐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绘制以后,部分同学会有枯燥乏味的情绪,不利于后续教学任务的开展。因此,在教学中引入了三维建模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己所绘制的平面图形建立成为三维构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遇到楼梯平面图、剖面图的绘制中,学生难以看懂图形的画法,引入了楼梯的三维模型,切换不同的视角,能够看到各个方向的视图,这样既加深了对常规理论知识的了解,又锻炼了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三)推动“三教”改革

建筑CAD是一门典型的项目化课程,项目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在很多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实用且效果显著。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一次计划好的有固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参与社团课教学的几位老师,经常一起总结教学经验,通过课堂评价、教学咨询、教学调查等方式进行跟踪,激发教师教学潜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突破教学瓶颈。同时,结合了“三教改革”“1+X证书”等新的教育改革趋势,挖掘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特色,我系教师在网络平台建立了相关课程,录制了大量教学视频和实训操作视频,可供学生随时浏览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技能大赛融入CAD课程教学的实践,促进职业院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同时,也引导了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加快中职院校对建筑工程CAD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四)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机制,不仅发挥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更为学校培养了大量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CAD社团课在平时教学和最终评价等方面,需要企业专家的介入,来完善整个课程的系统教学。该教学模式加强了校企合作,推动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校企合作也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等提供了支持。学校和企业已经成功组织了多届CAD技能大赛,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不仅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CAD社团教学将CAD知识、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并融入技能大赛部分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累积了大量经验,这种教学方式逐渐成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学习兴趣提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建筑识图与制图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绘图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三教”改革,调整教学顺序,改变固有思路,并积极开发数字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好学生的同时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在逐步提高。第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评价,学生和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行业的最新动向,明确培养目标,学生跟着实际建筑项目展开学习,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第四,学校和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办学,探索共同管理的教学新模式,不仅促进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同时也完善了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最后,CAD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推动“1+X”证书制度的开展,为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项目等级证书奠定学习基础,更深化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变革。

参考文献:

[1]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9):56-61.

[2]钟蔚.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创建工作的目标激励机制研究———以江苏省H中等专业学校若干项目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20.

[3]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

[4]张化平.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0):35.

[5]李新.基于建筑制图与识图技能大赛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建材与装饰,2019(1):203-204.

[6]陈英.项目教学法在土木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0):95-96.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职;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7-01

一、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材内容陈旧,无新的技术、工艺,与行业的发展脱节。

多数教材还在沿用多年以前的教材,没有新的工艺知识,包括现行国家的规范、标准有些内容也没有更改,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得学生毕业后,新旧知识的转换、适应需较长一段时间。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讲解,使得所学的知识更实用。

(二)更新合适的教材。建筑施工技术是学生的建筑专业领域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基本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原有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另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基础内容雷同,需要进行调整。所以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建筑施工教材,现在有一种新的《建筑施工技术》的教材,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筑施工技术原有的一些问题,所以,各个学校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习惯,选用新的合适的教材。

(三)对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于从事中职教育的我们而言,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样施工要点都是广大的工作在建筑第一线的人们日积月累所攒积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建筑构造等学科的知识紧密相关,要教好这门课程,是必须要下功夫的。而如果能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中职教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心中最崇高的理想。

二、提升该课程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紧密结合建筑技术的发展。由于专业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原有教材许多技术内容为多年以前的工艺、技术,有些是早已被淘汰的内容,而面对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大量涌现,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目前行业施工的工程,多数为高层、小高层及钢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越来越少,那么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转移,把桩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泵混凝土、大型模板、滑升模板、钢结构,外墙及屋面节能保温、新型的防水材料技术,电梯、消防等,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予以补充。

(二)安排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项目。实训内容可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砌筑、模板、混凝土、抹灰、吊顶等,另设难度大重点的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设计及制作模型,框架结构柱、梁、板钢筋的下料加工制作。

(三)谋划实用的工程实习。建筑施工技术的校外实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学生完全靠记忆来掌握施工工艺,忽略了现场实习的能动性。理论教学针对抽象的内容、复杂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课堂讲解是不能详细表述的,通过校外的实习,把所学施工技术的每章节内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容都通过实践与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施工现场学到更多的是国家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标准,学习的是工程图纸、图集,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个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实践使两者紧密地结合,更快的使学生适应工程实际,这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学习效果显著。

(四)利用对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校园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创新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继续教育要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的培训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讨、外出考察、学术交流、专业深造、合作研究、学历教育以及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研究开发继续教育数据库管理软件,逐步改变手工操作方式,全面实现信息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继续教育管理水平。积极推行继续教育多媒体教学,探索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咨询,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有关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扩大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途径,推进继续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施工技术的实践性,靠传统的理论讲解很难讲解透彻,许多内容是无法表述清楚的,授课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工程实例,从实践出发,把现有的工程案例剖析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合理安排考核。由于把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分解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就要求考核要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宜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口试相结合来综合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三、结语

篇5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Abstract: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高职的培养目标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掌握高新技术, 能参与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工作, 技术过硬、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技能等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如何根据《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统筹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符合当今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成为我们目前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材料是指修建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如土、石、砖、木、金属材料、混凝土以及各种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吸声材料等。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它的品种、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功能和耐用年限,而且也制约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建筑材料》课程在高职院校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以及毕业后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习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奠定基础。《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1)内容庞杂且散,其中讲述的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涉及许多学科或课程,其名词、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各种建筑材料相对独立。(2)该课程中公式推导较少,而大部分内容以叙述为主,许多内容为实践规律的总结。这使得部分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这些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后,学习方法转不过弯,不得要领,逐渐失去了学好《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信心。甚至有部分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听,在玩手机,听歌,吃零食,睡觉,看小说,甚至讲话,教学效果不理想。(3)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好教学重点内容,科学地规划课时分配,在课时减少的前提下,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建筑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了解得较少, 进而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泛泛地讲授,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 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 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 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 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行业需要的、够用的建筑材料知识,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

4 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教学内容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教材的选择方面, 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专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适合的教材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即学生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关注的是学生的水平能否达到行业中具体的能力标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建筑材料》课程作为考试课, 期末一张试卷,即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一张试卷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强调的是学生对《建筑材料》课程理论的掌握,忽视高职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查。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未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而且,考核形式单一、枯燥,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就必须将《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 即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技能考核;个人实训考核与集体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以及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把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技能上,把考核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中。考核方式采取突出能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学期末考试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操作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则对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试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单项技能实际操作、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等综合方式进行考核。

随着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材料》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师生齐心合力,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红芳,陈蓉琳.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改进措施及转变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4, (2):23―24.

[2]穆忠绵.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75.

[3]季 翠 华,吴 琛.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3,(15):25--26.

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薇,董家辉.浅析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2):146-149.

[2]谢建波,王炳英.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82-84

[3]唐杰,丁舒媚.基于招投标模拟实训的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城市建筑,2013(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