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08:2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性能检测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开课部门:汽车工程学院
课程代码:Qqczh
学分:4
学时:60(理论30 学时,理实一体 30学时)
授课时间:第5学期
授课对象: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B类课)
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汽车实训车间
二、课程定位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修理工职业升迁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正确使用常用的检测设备与工具,制定合理的故障检测方法与手段,确定故障排除方法与维修步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对前期课程《电子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构造与检修》、《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和《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检修》等核心课程的综合与归纳,旨在培养学生对汽车故障的综合检测、分析判断、排除和修理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熟练将前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对汽车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觖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X431、KT600、、GDS、博世综合故障诊断仪等智能检测仪器和设备,检测汽车的各种基本参数;
(3)能利用经验诊断法诊断汽车常见故障;
(4)能应用检测数据对汽车技术性能做出正确判断;准确判定故障部位、确定故障排除和修理方法;
(5)能正确使用各种专用工具、量具。
2.知识目标
(1)掌握被检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2)熟练掌握各种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
(3)掌握常用检测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汽车故障诊断流程。
3.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喜爱汽车行业的兴趣;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
(3)培养安全和规范标准意识,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4)培养自我学习汽车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为适应汽车行业岗位群的要求打下基础,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求职的竞争力;
(5)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客观地评判自己或他人的工作业绩。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课程内容选取主要依据汽车机修岗位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和有关国赛规程,遵循高职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以课程目标为基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汽车机修工职业能力培养,选取课程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系统化工作习惯,提高工作效率意识,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实训车间实施“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突出汽车机修职业岗位情境性与科学性并重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选取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流程和方法,掌握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分析步骤和排除过程,掌握常用检测设备和专用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为重点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总结归纳出汽车常见的十二类故障现象,以这十二类实际故障案例为典型任务,以常用检测设备为诊断手段,通过对故障的检测、分析和排除过程,设计制作十二个故障案例教学模块,使学生能通过有限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故障案例,尽快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故障的排除方法和技巧。
(2)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基于汽车机修岗位工作过程,以“六步”教学法为主贯穿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学习单元内容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和启发引导法。
仿真教学法,主要适用于故障检测。学生先在教学软件上进行仿真训练,熟悉检测方法,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要求,然后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检测,积累工作经验。
案例教学法,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典型案例引入教学中。首先告知学生汽车故障现象,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确定故障可能出现的部位,最后与案例中故障出现的部位相比较,若一致,总结经验;若不一致,分析出错原因。
启发引导法,主要适用于故障的分析和判断。教师从故障现象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制定检测方案,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故障部位,确定维修方案。
(3)教学组织
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采用教师案例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制定诊断流程和检测、维修计划,分组讨论确定维修方案,并通过开放实训实施,最终完成常见故障排除的训练。
2.课时分配(总学时52)
学时分配原则:以汽车4S店机修项目工时为基数,考虑学生掌握所需知识与运用时间、技能掌握与技能提升时间、教学组织与考核所需时间,依据学习任务内容与难易程度分配教学任务学时及课程单元学时。
序号
课程单元
学习任务及教学要求
参考学时
1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发动机不能起动故障诊断
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现象,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流程,发动机主要工作参数的检测方法。
4
发动机运转速度不稳故障诊断
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表现,发动机转速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4
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增加故障诊断
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现象,掌握发动机燃油、机油消耗过多的故障原因及分析方法
4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
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现象,掌握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故障诊断步骤和原因分析
4
2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汽车行驶不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摆头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现象及原因分析,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不良故障诊断步骤,
4
汽车操纵不良故障诊断
转向操纵异常故障诊断过程,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4
舒适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玻璃升降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中控门锁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后视镜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6
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倒车灯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制动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转向/警报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雾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大小灯不能正常工作的故障诊断
8
3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
汽车行驶无力故障现象,汽车行驶无力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8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
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现象,掌握汽车传动系异响故障诊断方法和步骤
6
总计
52
3、课程单元描述
课程单元1
课程单元名称
发动机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课时数
16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发动机综合故障的表现形式。
2.掌握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和步骤。
3.掌握汽缸密封性的检查方法。
4.掌握单缸断火法检查工作不良缸的方法。
5.掌握跳火试验法检查点火系故障部位的方法。
6.掌握利用诊断仪检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方法。
学习
内容
1.发动机密封性检测;
2.单缸断火法判断各缸工作性能的方法;
3.跳火试验法判断点火系故障部位;
4.发动机运转不稳的故障原因和诊断过程;
5.发动机不能启动或启动困难的故障原因和故障排除过程;
6.发动机机油、燃油消耗过大的故障原因和诊断流程;
7.发动机工作温度异常古杂会难过的分析过程;
8.熟练掌握利用解码器读取故障码和数据流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和建
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汽缸压力表及接头、车用万用表、解码器,接线及接线夹、发动机性能检测仪。
学生已有基础
对熟悉汽车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熟练掌握待检测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和冷却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悉发动机的构造,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功用,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对各部分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参数非常了解。
课程单元2
课程单元名称
舒适性及安全性控制系统故障诊断
课时数
22
学习
目标
1.能正确分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车身抖动、摆头和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方法。
2.掌握汽车转向操纵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及诊断过程。
3.掌握变速器操纵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修理方法。
4.掌握制动系操纵异常故障的诊断过程和排除、修理方法。
5.掌握灯光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过程和故障排除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起步抖动故障的原因和诊断流程;
2.汽车行驶中方向盘抖动(俗称摆头)的故障原因和故障的分析过程;
3.汽车直线行驶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故障分析和排除过程。
4.灯光控制系统原理及检查步骤。
5.玻璃升降及中控锁的控制原理及故障检修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实验实习车辆、频闪灯、四轮定位仪、钢卷尺、游隙检测仪、专用拆装工具。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过《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故障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转向与制动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的整体结构及底盘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尤其对万向传动装置、转向系统、悬架、四轮定位等要非常了解。会使用和操作游隙检测仪、四轮定位仪等。
课程单元3
课程单元名称
汽车传动效率不足故障诊断
课时数
14
学习
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故障诊断与维修。
2.了解底盘主要技术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故障判定方法。
3.熟悉底盘主要部件的拆解和修理方法。
4.掌握传动系间隙的检查方法。
学习
内容
1.汽车行驶无力故障产生的原因;
2.汽车行驶中异响的故障原因和故障分析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1.教师提出故障现象和故障在汽车使用中的具体表现,故障现象力求详细、准确。
2.学生分组讨论能够引起该故障现象的原因,和各种故障原因的分析、检测和判断方法。并提交和陈述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在独自陈述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和完善。
3.教师总结归纳讨论结果,讲解分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4.在实验用车上实现故障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经验分析和常规判断。
5.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性能检测,获得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6.制定修理计划,排除故障。
7.通过开放实训分组独立操作,加深和巩固故障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条件要求
对底盘的参数都要能实际检测,通过检测确定其性能的好坏,检测时建议对学生实行分组,对检测数据各组进行比较,确定所使用的方法和检测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已有基础
前期已学习《汽车传动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行驶控制系统检修》等课程。
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各主要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底盘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流程。熟练使用底盘测功仪、游隙检测仪,会调整主减速器啮合间隙。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方式考核。
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开放实训成绩构成;
结果考核在模块化课程结束后进行。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理论与技能考核两部分。
2.考核组织
理论考核部分由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卷,实行“教考阅”分离;
技能考核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制定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校企教师共同实施考核。
3.考核范围
理论考核包含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的制定、检测设备及检测参数在故障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检测与诊断。
技能考核以系统拆装、检修后运行效果、故障排除后系统性能参数与标准参数的差异等可检测内容为依据,设置考核项目。
4.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过程考核成绩50%+结果考核成绩50%;
过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开放实训30%;
结果考核成绩=课程理论考核成绩50%+课程技能考核成绩50%。
六、教材
使用教材: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李勇主编。
参考教材:
[1] 《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孙志刚、董大伟编著
[2]《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2版,闵永军等主编
七、编制说明
编 制 人:李远武
编制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研究室
编制日期:2021年8月
篇2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实训
近几年,随着国内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加,据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纵观人才市场,严重过剩并未出现:一方面,各类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还需要参加培训机构,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只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项目的经验。企业需要的是有实际操作项目经验的人才。为了与企业需求接轨,一些大学开始趋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实用性方面的能力。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企业需求接轨,我系的课程设置也开始趋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课程的设置就是很好的例证。《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对应用能力要求高、紧贴市场的特点。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单片机实训的目的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单片机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把理论设计内容,调试的过程及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课程是我系近两年刚刚设置的课程,我们的学生没有开设过《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理论课程,并且实训课程只有一周的
时间。针对《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以及我系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内容探索
针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安排,主要包括下列几大部分:
1. 程序编写。掌握基本指令系统,熟悉常用功能程序段的设计编写。
2. 硬件制作。掌握硬件设计的一般方法,熟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功能,了解最新功能的新元件,努力是自己的设计有较高的性价比。
3. 工具软件的使用。能使用常用的仿真软件。
4. 故障的检测定位与排除。根据故障的特点判断故障的类型,然后排除故障。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非常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功能,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类型的刺激,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我们大部分学生对单片机内部各寄存器的性能不熟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每一个部件的有关内容进行演示。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
2.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型教学方法。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选择了实训项目之后,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自己完成单片机系统外设、接口电路设计和程序的设计,包括原理图设计、PCB板设计、焊接元件、程序的设计工作,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有些学生无法来完成项目从设计到开发实现的过程,那么他就可以参加我们在每个项目的最后给出的设计参考方案,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从而掌握单片机的开发过程。
3.制造故障-查找故障-排除故障的实训性教学方法。对程序故障的排除是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在进行故障的检测定位与排除实验时,教师首先讲解程序故障的种类、检测方法以及排除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程序进行汇编检测,根据软件的提示排除故障,没有故障的程序,学生自己动手制造故障,然后进行分析排除。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结合实际进行市场调研的教学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不能到市场进行实际调研,我们提高互联网,让学生从网上查找各种部件的性能指标以及当前市场的价格,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为自己制定一套配置方案,使学生体会制作单片机系统的乐趣。
三、考核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1. 分步考核。对学生每一次实训的过程以及实训报告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就是让学生完成自己小设计的一系列实验过程,然后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后期展望
一方面,由于该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课程内容较多,学生学到的只是较为浅显的东西,不能深入到课程的精髓,更没有到市场实际调研的时间,这样使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建议今后在课程设置上能有充裕的时间,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有更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实训设备的维修频率和维修费用,建议使用虚拟机进行预先教学。
五、结束语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跟理论结合很紧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的后续课程及就业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伯成.基于MCS-51 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涉及领域包括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6]。因此,建筑材料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学生对很多材料的生产工艺、性能、应用等了解有一定困难。由于时间、资金、资源的限制,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数量少,分析没有对比性,实训的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实验项目单一、固定,学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始终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照方抓药”的学习状态,即使学生想设计一些实验去验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也没有条件,没有场地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散,各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的工程实际,依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课程。首先开设一些简单的单项基础实验,如建筑原材料水泥、砂、石实验等,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加深对建筑材料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能的认识。对于这类综合性实验,分小组完成,每组人数基本为6~7人,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每个小组设置组长一名,组织小组成员定期开展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至于实验项目确定则结合学院实验仪器情况由教师指定或小组共同拟定实验课题,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混凝土耐久性(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性、抗冻性、硫酸盐侵蚀等)实验、工业废渣在水泥混凝土的应用等,根据拟定的题目确定初步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指导、评价是否可行,确定可行后分小组进行实验。无论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仪器的选择还是实施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每个小组自主完成,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并在重点、疑难环节上适当进行指导。当实验基本完成时,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讨论和点评,总结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优点和出现的问题,当实验结束后,针对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合实验报告的撰写和项目实验结果给定学生实验成绩。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改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由于实验项目不固定,并且部分实验项目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自然会为了达到预期实验结果不断思考。通过资料的查阅和小组的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分析素养,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的建筑材料实验内容绝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7],基本以一些传统的无机/有机材料为主。如水泥实验、混凝土骨料实验、砂浆实验等一些基础的建筑材料的性能实验,也包括一些墙砖、防水材料等装饰工程材料的性能实验。结合当前的工程实际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单项项目的实训教学与综合实训两部分。(1)对于单项项目的实训,以加强学生的概念理解与实验技能为主,例如:在水泥凝结时间这一实训项目中,根据实验规程,由加水时算起,至试针沉入净浆底板上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就可以简单直接地使学生了解理论教学中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等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2)对于综合实验,则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仅提供原材料,提出设计要求,指出建筑材料欲使用的施工部位,其他工作则由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完成。比如:布置一个外墙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各科知识,对砂子、石子等组成材料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实验检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混配后混凝土性能实验。通过实训项目,可锻炼学生多项建筑材料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配合,提高了合作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改革前,由于实验项目固定、单一,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和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由于多组次实验项目相同,因此实验报告雷同现象比较突出,学生抄袭现象严重;而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提问到,因此学生成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偏差。通过教学改革,对建筑材料实验成绩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学生成绩的评定由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及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讨论表现四部分构成。实验操作技能主要根据学生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文献查阅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实验任务,查阅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对整个项目小组共同评定。实验讨论表现则是针对项目小组中的各个成员,根据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行评定。实验报告中的基础技能部分要求全部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书写,综合实验部分则每个项目小组各自撰写不同的任务。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更具体、丰满,减少了教师的主观评分比重,学生为表现自己的能力,自然在实验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努力。
三、教学改革成效
篇4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轮训
“按岗位轮训”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1“按岗位轮训”的必要性
所谓的“按岗位轮训”是指以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为基础,在校内模拟响应的真实工作环境,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岗位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处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顶岗实习和认识实习,但是从认识实习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适应并且良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中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很迷茫。一些建筑类的高校对部分的建筑岗位开展了校内实训,例如监理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测量员等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来进行岗位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以及学生管理等。
2 建筑工技术专业实训岗位的确定
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了建筑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划分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分岗位实训”,同时说明了每个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分岗位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情况
3.1建筑施工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根据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测量员等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保证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的工程性以及仿真性,可以具体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习基地、砌筑工程实训基地、砖混结构工程实习基地、钢结构工程实习基地、末班工程实训车间、钢筋加工实训车间、屋面工程实训基地以及基础工程实训场等八个是实训场所。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中掌握各种工程施工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方面的标准;掌握一些基础的施工工艺比如如何进行混过凝土浇筑振捣、脚手架如何搭拆、模板安装流程等;数量掌握控制垂直度、对建筑物进行定位以及抄平放线等的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建筑变形观测,对于钢网架、钢绗架等其他的钢结构构件的拆装技术有所掌握,真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和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
3.2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
根据市场上对于材料员等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性教学标准等,通过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中来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具体可分为水泥检测室、混凝土检测室、钢筋检测室、砂浆检测室以及块材检测室等几个部分。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常用的建筑,并且了解它们的性能、质量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能力,熟悉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技术指标,掌握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单审查技能等。
3.3建筑质量综合检验检测实训基地
这一方面的实训主要是针对于质检员等相关的岗位来进行的,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生产性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质量检验检测实训基地,具体可以分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室、钢筋工程质量检测室、桩基础工程检测室、石材质量检测室、防水工程质量检测室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对自身的建筑质量检测检验能力进行培养,了解到土建工程施工中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熟悉主要的公众检验程序以及对于一般的质量缺陷如何处理,明白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表格怎么填写等。
3.4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
工程管理方面涉及的岗位比较广泛,造价员、测量员、施工员以及制图员等的岗位要求都需要考虑,然后建立起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以满足对外服务的标准。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包括工程管理实训室、模拟招投标实训室、制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地中的计算机上装有各项相关的辅助和造价软件等,例如鲁班造价软件、CASS测绘软件、神机妙算造价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建筑的CAD软件以及广年达造价软件等。通过这方面的岗位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的识读以及绘制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熟练应用各种建筑CAD软件、工程造价团建和南方CASS软件数字绘图等来辅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 “按岗位轮训”的开展
4.1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同学们按照30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一个建筑公司,并进行详细的岗位分工,包括建筑技术方面(混凝土工人、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抹灰工)、施工人员、测量人员、制图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质检人员,岗位之间每天进行轮换。
4.2实训项目实施
学生每天根据自身分配到的岗位进行实训,在单项的实训结束以后提交作品给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监事可以在现场巡视并且指导学生操作。
4.3技术交流过程
在进行“按岗位轮训”实训期间,每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交流会,通过大家彼此交流心得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行为进行点评,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肯定,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及时解决。对于每一个建筑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挤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解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EB/OL].http://.cn/y- jyjs/sxjd/12320.shtml,2006- 10- 23.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实训教学环节是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环节更好地落到实处,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目前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随着汽车市场的国际化,汽车维修行业有了一个较为先进的国际环境,汽车电子技术及高科技电子化检测维修设备已在汽车维修业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老的检测维修手段及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检测诊断设备、先进的维修观念及技术、现代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现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或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充实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WWw.133229.COm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技术较强的专业,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培养合格的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激发智力潜能使其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先进仪器设备操作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单一。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但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非常注重理论,不太注重社会需求,这样就造成了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以《电控发动机实训》课程实训为例,实训大纲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及执行器的检测及故障分析方法。这些实训要求固然重要,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原车电路较实训用发动机电路要复杂、隐蔽,在学校实训教学环节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现有实训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和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存在差距,不利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实训教学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中,通常是指导教师事先将制作好实训台架,汽车的各部分的分解电路也是在实训之前完成,然后学生按照班级为单元,到实训地点后教师进行现场的简单讲解,然后在教师的操作下,学生作为旁观者或者次要参与者完成实训内容,最后结合实训数据完成相关的实训报告。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学习者,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因此,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整个实训检测过程不是很了解,传感器的波形及数据采集无法掌握,实训报告中错误也较多。这样学生失去了实训教学环节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机会。
3.实训考评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其成绩的评定也是以理论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实训成绩为辅,实训教学环节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小,大都在10 %,没有形成独立的考核方式。另外,实训成绩的评定一般是实训指教教师给出,而且评价的唯一依据就是实训报告,一个班级实训基本相同,实训报告也基本类似。所以,实训教学的成绩考核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实训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而且实训教学环节成绩评定缺乏奖励机制,这就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学习,对实训教学的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效果非常不明显,更不用说挖掘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1.实训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我校实训教学环节本着”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上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开拓了更多的途径。
(1)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维修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践教学要根据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设计实训项目和组织实训教学,即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又可使教学更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开放性和先进性,应该聘请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直接参加企业生产,进行项岗实践。
(2)积极推行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上岗;同时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实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改善传统实训教学方式弊端,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实训的实训教学模式。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以为主要参与角色,教师作为指导角色,以引导为主、授课为辅,即全过程参与实训教学模式。
(1)推广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我院汽车维修技术实训集体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行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行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练—评”教学模式的创立和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在特色办学和培养“双证书”高技能人才方面,显示出它独有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生知识结构有一个基础平台层后,通过开设多门选修课,开办第二课堂,举办讲座,成立兴趣小组,使每位学生既有专门化的特长,又能熟知各课程间的融合,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各专业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观摩、讲解、实物展示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效率。采用汽车性能参数的测量、调整,车辆故障产生原因的分析、修理方案的选定,故障排除的操作来考核学生。对学生实施“双证书”教育,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培养用人单位适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3.考评方式的多样化考评是检查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避免传统考评方式的一些弊端,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的方式,将学生考核成绩里面体现其全程实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情况。总体来说考评分为参与表现、实践能力以及提交的实训任务书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参与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团结协作情况以及维修方案制定、任务实施、研讨等方面参与表现情况。
(2)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各实训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对实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实训操作、测试、数据分析、答辩及研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提交资料,主要考核学生各阶段提交的资料、实训报告以及研讨总结,主要根据提交资料的完整度、故障分析的准确性以及问题讨论的深度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为:实训成绩=参与表现(40 %)+实践能力(40 %)+实训提交资料 ( 20%)。
全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在成绩的评定中既考虑到了考核本身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实训过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训环节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参与改革教师在学生满意度测评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总之,随着社会对学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视,无论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实训教学的理论指导日渐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日益改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实训教学改革中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中深远的课题,实训教学的改革也要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将教学实训方面的改革深化,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企业欢迎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能.毕业综合实践导引.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电机实训电机课程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82-02
一、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新世纪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与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担任的是:电子、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产品测试、设备操作和生产管理;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护;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维护服务、电子电气设备施工以及电子电气类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质检管理及维护检修等方面工作。电机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电机与控制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而实训课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下一阶段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且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一般实训课程为一周或两周,传统做法是老师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接一些简单的控制电路或到工厂参观一些有关电机与控制的设备,这样实际上是把实训变成补充课堂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实训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应针对不同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数控、楼宇自动化、检测等专业所开课程的需要,去选择各专业较适合的课题,如有偏重于电机与控制技术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有偏重于电机设备检测和维护使用的,也有偏重于控制电路的故障检查与安全检查的等。教材可要强化和突出电机与控制技术的技能训练,不必强求验证性的实验,也不必受电机与控制基础理论体系的制约,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课题,确定不同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同学,我们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要求掌握检测绝缘材料和仪表使用、安全用电与操作以及常用电工工具使用,掌握常用电机、变压器的性能、规格、种类、使用及其拆装程序,还应娴熟地运用常用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配线和调试。操作工艺技能方面:应掌握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工艺和应用,还能控制电路的安全检查与故障检查,能熟练运用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电气元件以及选配。综合操作技能方面:要能大体上掌握常用电机控制等电器设备、以及电机线路装置的生产工艺、调试、安装和维修,并要独自调试和维修常用的电机控制设备。在电机实训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电机实训教学中,可将一个班学生分成3-6个组,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手册和资料,挖掘他们内在潜力,让各组学生自行设计控制电路,也可以特意设置电机故障,老师把关,之后各小组互换进行故障检查和安装,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成绩高低不均,在分小组时应有意搭配开,以高带低,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程度低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白天的实训内容还可在晚自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三、实训考核体系
电机实训考核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目标,是检查学生在电机实训中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检测。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考核:这一考核占30%,内容为:电机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生应结合电机理论来分析解答。例如用实训中测量的一些数据来计算电机的一些参数,以控制电路故障排查去分析出故障点的具置,以给出的实训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来,等等。
技能考核:这一考核占60%,技能考核可和理论考核同时进行。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实训的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任务,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着重从准确性、正确性、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等方面来即场评分,如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实训报告及出勤情况:这个占10%,实训报告根据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实际问题去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体会和总结。出勤情况则由组长负责,做细致记录和汇总。
四、实训安全问题
实训安全问题是实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应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行动上应多加督促。只有不断地进行安全思想教育,才能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训过程中对用电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进行电工电子的实验实训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决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通电试验。在教师也应戴好绝缘手套,两脚站在绝缘较好的材料上,尽量用一只手操作,避免两相触电。并且保证双人操作制度。当一个人操作时,一个人在电源开关侧,一旦发生问题,立即断开电源。在检修设备时,首先要断开电源,然后再检修。检修完毕后,确认设备无短路、断路等故障后,再给设备通电。通电时速度要快,防止产生电弧。对所使用的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外壳有电等故障要及时处理,同时要做好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但实训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预见几个方面工作应做好紧急救治工作。应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如有损伤严重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发生触电事故的紧急救治,一旦发生触电事故时,不要慌张,应冷静,绝对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首先要想办法切断电源,如果有导线搭接在触电者身上时,附近又没有电源开关时,要用干燥的木棒或其它绝缘物体将导线从触电者身上移开,然后对触电者进行救治工作。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停止时,要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并向医院求救,争取最佳抢救时间。当发生电气火灾事故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对暂时无法切断电源的,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等不导电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决不允许用水浇注灭火。同时要及时通知消防部门。
五、可行性和效果
实训中,应早熟悉电机的各种技术数据、并据此计算出实训中所需要的数据、画出绕组的展开图,掌握电机的结构、电机的拆卸方法、线圈的绕制、电机的嵌线等电机制作工艺,但实训的质量是衡量学生获得技能高低的关键。若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训,不仅速度慢、故障点较多,而且若电机嵌线结束后再找故障点相当困难,如果故障点发生在嵌线问题上,还要拆掉重来,有不少学生就囚为这个问题,实训结束时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样,课堂上的难点问题在实训中也没有解决,实训收获不大。如何提高实训质量呢?在实训中,对难点、易发生故障的点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着重强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实训实例分析
实训中采用的是6极、36槽、功率为1.5KW的小型异步电动机,采用单层、链式、短节矩绕组嵌线。嵌线时发生的故障,可以通过下而的嵌线方法、嵌线技巧加以避免。首先确定好每相绕组的组数,然后再进行绕线。根据一路反串规律,每相绕组的组数等于磁极个数。例如:我们学生实习的电动机2P=6,那么每相应有6个绕组。要求学生把绕好的三相绕组按“首首相连,尾尾相连”的方式摆放几次,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短节距绕组的端部连线力一式的印象,从而减少嵌线过程中出错的机率。
实训中总结出一种快速嵌线方法。嵌线方法不仅关系到线圈嵌放的位置是否正确,而且关系到嵌线的速度。根据实训的经验,对传统的嵌线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懂、既能确保嵌线正确又能提高嵌线速度的嵌线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先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后而依次推。最后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上层边。
嵌线过程中,由于铜线被多次利用,短路、断路故障较多,若嵌线完毕后再查找故障不仅耗费的时间较长,而且故障点也难以查到。因而我们采取在极相组的连线上套上绝缘管,同时,每槽嵌线完毕后,都要用兆欧表测试各种绝缘情况及短路情况。当绕组的绝缘被破坏后,若绕组中的导线与定子铁心、机座相碰就会造成接地故障、在同一线圈内可能会造成匝与匝之间的短路、在极相组间可能会造成极相组间短路和相间短路。对各短路故障根据相应的测试力一法采用兆欧表进行测试,若测得的电阻为零或很小,说明发生了接地故障或短路故障,应立刻查找并排除;若测得的绝缘电阻大于0.5兆欧,说明绝缘符合要求。
(二)实训效果
实训改革后,既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电机维修中级或高级考核,这样才能在就业应聘时,优先被用人单位录用。我校电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电子、电工、电气控制等基本操作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很快地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并能顺利在用人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我院对用人单位企业的调查中,用人单位企业反映毕业生的突出长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强,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我院学习期间,动手实践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这是我院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积极营造工业现场环境,创造工业现场气氛,建全贴近实际的电机实训室,我们将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以适应用人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香普等,电机维修实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4.
[2]丁守成等,电机系统综合应用实验教学的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10.
[3]朱运利,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5.
[4]彭显刚等,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教学改革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篇7
【关键词】实训 教学 指导 方法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基础差、起步低、理解能力弱,实验的直观性和新奇性能让学生亲身地体验和感受到电学知识的神奇,在感知的基础上提升到对理论的理解,使课堂中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轻松而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知识的乐趣。
一、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生独立进行或者合作进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精神,使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成为学生质疑、搜集信息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但是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十分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比如在电动机正反转实训时,短路现象和实验台的报警声常常出现,以至于实训不能顺利进行下去,个别学生甚至于不敢打开电源,运行电路。针对此类现象, 在漏电保护器和实验台保险装置的保护下,我们要求学生大胆动手,尽量完成实训任务。
二、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和缺陷
实训教学过程中,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允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某些错误和缺陷。当错误和缺陷出现时,往往能促使学生继续思考或探讨,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或全面思考自己的实验,指导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醒。实训指导老师,一般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的不足,一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会马上提醒学生急刹车,或者阻止学生进一步动手,这样会失去很多真正挖掘学生才能的机会,也会慢慢养成学生懒惰的习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让电工电子实验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如何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积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做功率因数测试这部分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接一个日光灯电路,并以日光灯这个感性负载电路为例,观察并联电容后功率因数的变化,并让学生去电子市场了解电容的种类、型号、价格及电容参数的有关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功率因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又如可要求学生自制小型变压器,教师给出变压器的参数要求,学生制作完成后自行检测变压器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再进行改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所学的理论课也更有兴趣。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积极性。
四、实训步骤及实训指导方法
实训过程可以分为指导教师示范操作、分配实训任务和学生实操训练展开三个步骤。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这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讲授晰,动作准确。分配实训任务:针对每班学生情况进行分组,一般三人一组,指定小组长。按小组给学生分配实训任务,并分配实训所需的工具、仪器、设备、元器件、材料等,要求由组长负责进行全面检查,做好实训的准备。实操训练展开:一切准备就绪,检查完毕之后,实操训练开始。
在对课题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实操训练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实训教学的指导方法有集中指导法、巡视指导法、个别指导法和总结指导法四种。
集中指导法:教师对全班或全组的学生,将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工作态度,使大家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
巡视指导法:在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在巡视指导中要注意发现学生中能应用理论指导实践,构思独特,有创意、学得快、操作好、注重安全等各方面的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以点带面,激发大家的实训热情。
个别指导法: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位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教师需准确地发现、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鼓励个性化发展,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总结指导法:是指实训课题结束后,教师对实训小组及学生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反馈信息,综合提炼感性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加深认识理解。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实训成绩考核
考核方式一般主要依据预习和实验报告,但由于这两项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只能做参考,而且在课余时间完成的实验报告中,我们发现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记录应成为考核的主要环节。如果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不好,实验报告写得再好也不能得到高分。每次实训,我们都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对待实训的态度、实际的操作水平、实训任务完成后仪器设备的整理等。平时成绩占到了实验总成绩的70%,其余的30%用最后的一次考核来评定。考核命题的范围是本学期学生已完成的实验及相关知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命题内容能反应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及应变能力,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水平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先祥,邝小磊,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2004,24
2.金平,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
篇8
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发现学生首先应该熟悉光纤光缆技术、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传输技术、光网络技术的功能及应用等,知道每个设备及应用技术要注意的事项;其次是如何选用必要的通信元器件及传输网络对电路进行连接,测试电路的电气特征,完成传输控制系统的调试;最后与客户移交,进行总体的安装与调试,进入销售与售后服务维护环节。
制定行动领域
对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从中导出行动领域。每个工作过程涉及产品生产及应用信息,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决策、计划,知道如何做,最后确定方案,进行实施,最终完成产品检测及评估。以光纤传输链路的组成与测试为例,首先对传输链路的图纸进行分析,熟知所需产品设备及测试工具的性能,制定详细的工作任务以及产品工艺需求,然后对信息传输链路装配、调试,达到性能完备。通过对每项工作的严格细致的分析,完成行动领域的构建。
构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单元,明确工作领域,设计工作任务,实现职业能力是学习领域构建的核心。“光纤通信技术”课程可以构建五个学习领域,分别是光缆系统工程、光传输链路组成与测试、光纤传输系统组建与测试、SDH设备应用、SDH接口测试及组网配置、光纤通信新技术应用。以光纤传输链路组成与测试为例进行学习领域的构建,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
课程目标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课程学习领域的构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以教学训练与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光纤通信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光纤传输链路组成与测试为例进行学习领域的构建,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法和实训项目,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具备的执教能力和特长,由教师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光纤传输链路组成与测试为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所示。
课程考核与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元来进行,结果性评价通过学期末的集中考试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光纤通信项目的分析与设计情况。每个项目成绩都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是提交的成果、项目总结、平时表现、小组内部评价、组件评价等。
篇9
关键词:机电专业 电力拖动 工作页
笔者所在学校为地处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所招收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喜欢上单纯的理论课或机械的技能实训课,但对理实一体结合的实践操作课却很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电力拖动”课程着手,探究适合学科特点的电力拖动“工作页”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定教的良好学习氛围。
一、“工作页”教学模式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应该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只能“从做事情中求学问”,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行”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工作页”教学模式是基于以上两大理论,根据企业设备生产和维护流程,通过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结合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激励评价机制而制定的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二、重构“工作页”式课程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
在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结合项目教学理论,笔者对电力拖动课程进行了工作页式重构。课程内容编写原则主要考虑学生技能形成规律并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先进性、实用性、需求性为主,并力求与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技术要求相适应;在安排课程内容结构时,主要根据企业设备生产和维护流程,以任务驱动和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时,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三级激励评价机制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三、推进“工作页”模式,形成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和学环节的操作上,根据编排好的电力拖动工作页内容,配合“工作页”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三级激励评价机制着手。
首先,我们组建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每小组由6名学生组成,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组内接线指导和按工艺表评分,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电路装接。在通电调试前,每名学生完成电路自检,之后,根据分工,1名同学负责通电前检测,1名同学负责记录检测数据,其他同学观摩学习。小组座位安排如图2所示,后面四位成员可以实行轮岗,要求每位组员按工艺要求装接线路板一块,老师负责安全和技术指导。具体分工见表1。教师的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对小组正、副组长的指导和对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监控上。正、副组长各负责指导两名同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教师精力不足而忽视整个实训教学的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其次,根据理实一体教学思路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改革。以点动控制线路为例,按“工作页”内容主要分为五个环节:任务一,认识电路;任务二,识别和检测元件;任务三,巧布位置和布线图;任务四,接线工艺和检测;任务五,通电试车和评价。具体操作如下:任务一,学生动手画出电路图,根据分解的图示初步认识元件,了解点动控制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任务二,按照图纸选择元器件,按表检测元器件后填入所选元器件的型号参数,从而认识元件并熟悉元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任务三,通过对原理图和实物图进行对照,很快完成元器件的准确安装,将原理图和布线图进行对照,并与自己动手画布线图相结合,较快形成布线思路;任务四,通过原理图、布线图和实物图三图对照,较快完成线路装配和检测。
最后,根据三级评级体系,完成激励评级机制的建立。进行任务五——通电试车和评价,在教师监督下完成通电试车,每位同学上交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表,根据通电情况由教师做出总结性评价,并填写教师总评表。同时由教师提出改进意见,由学生填写反馈表,详见表2。
反馈建议
此教学思路以学生“做”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只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通过任务驱动,以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在教、学、做、评环环相扣中开展实训。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简单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
四、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规范实训过程管理
借用企业“7S”管理理念,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的实训管理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几个环节上做了有益的探究。
由于“电力拖动”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过程用到的元器件比较多,而且需配用的器材比较多。我们通过清理遗留的废线、废料和不能修理的器件,把所有能用的元器件整理好,分门别类地放入建好的元器件库中,并贴上标签(标签里写明:类别、名称、型号、组别)。我们规定由学生组成的仓库管理员负责填写实习材料领用登记表和实习材料入库登记表,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向仓库管理员借用和归还元器件,做到了元件的规范管理。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工具的定点摆放、小组集体领用元器件和归还元器件、耗材的定量使用、实训工作台的个人清扫和桌凳位置的合理归位,做到了全员参与、相互监督。使上述规范实现从思想教育到学生自觉执行的转变。
经过持续几年的研究,以“工作页”为载体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初显成效,全体专业组成员共同编写了本专业校本教材三本,其中《图解电力拖动技能实训》在宁波地方特色教材中立项。教师教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也显著提高,在近几年的宁波市技能大赛中,所有参赛选手全部获奖。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准备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工作页”教学模式研究的范围,进一步优化实训元件库的建设,对整个专业甚至相近专业教学进行“工作页”模式研究,然后把“工作页”教学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肖智军.6S管理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11-02
教育部2015年10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一线教师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从未停止,近年来自下而上发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就成为了关注点和热点。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类的基础性课程运用更为广泛,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互相穿插,有较多实验活动开展的课程应用较少,而《建筑材料》正是这样一门课程。本文旨在根据教育部有关改造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基于对翻转课堂应用要求的分析,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应用的可行性,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应用及其要求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自2012年起比较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渐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均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1]。它是一种课下进行知识传递,课上完成知识消化吸收的教学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教学流程的重新构建;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运用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特征不难发现,除受具体课程的特点影响外,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并充分发挥优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能力并配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和资源。
1.教师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分布及授课对象特点,分析斟酌组织形成符合学习认知的层次性知识点分布,确定适合课前学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升华的内容;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教学程序设计,不但要针对具体环节如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进行组织,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活动的良好衔接;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互动和交往能力。她不仅仅只是师生互动,还应该包括活跃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思想碰撞;交往能力则侧重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师生建立平等的基础,除相应的心理素质外,也要求教师针对对象的特点,在课堂内外以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方式、语言和行动进行交流,保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顺畅和有效;再次,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目前广泛使用的ppt以外,还要求教师可完成视频录制、剪辑供学生课前学习;熟练使用网络通讯软件或教学平台等进行师生互动等。
2.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教师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制作、加工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而学生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进行学习和分享、交流;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除课堂阶段外均需要通过相应软(硬)件和网络进行。
如果说软硬件是实现有效翻转的工具,那么完善的课程资源就是实现翻转的载体。翻转课堂需基于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翻转课堂应用较为广泛的美国,正是有包括“可汗学院”在内的公益性组织及教师自己开发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使众多的翻转课堂得以实现。而且,学习资源不仅有“微课”类的视频资源,还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实训条件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土木类专业均开设《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结合专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结构基本相同。以笔者所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课程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建筑砂浆、混凝土、钢材、墙体材料等,涵盖了主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建筑实体的方方面面,综合性较强,同时各种材料之间性能及应用相对独立,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目前有关建筑材料性质、应用及检测仍通过理论部分进行讲授,再通过实验掌握部分建筑材料的检测技能并加深对材料性能的理解,根据学校实践条件差异,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不尽相同。同时,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相对独立,对应某一种建筑材料或者材料的某一方面性能均有对应的实践内容,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穿插的。
(三)教学方法应用多样化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工程实际亦结合较为紧密,因此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较好,该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和任务中自主探索学习的教学方法,其与《建筑材料》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吻合,应用效果较好,且取得了不少教改成果。
但由于该课程综合性较强,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未能实现知识及应用融会贯通,限制了“任务驱动”等教学法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任务驱动的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协助学习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效果欠佳,资料收集和信息分析方向难以明确,效率较低。因此综合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好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了可能。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应用于建筑材料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程教师的分析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教师不仅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也合理组织教学程序。通过对课堂理论讲授和材料性能检测实验进阶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师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故同时涉及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特别在实践操作部分,目前常规采用的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再实际操作的模式,不论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实操过程,师生之间均需要通过大量的交流互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操作正确和结果合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积累了良好的互动能力。
经历多次课改以及各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均具备了较强的ppt课件制作能力,资源检索、多媒体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具备一定基础,部分教师甚至已开展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尝试[2]。
(二)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分析
目前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均拥有智能手机、计算机,学校亦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开发软件;学生均拥有智能手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渐提高;学校及城市网络覆盖良好,具备了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条件。
就课程资源而言,《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该课程与工程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建筑材料应用案例资源充足,主要实验均有指导视频,大多数院校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训条件或精品课程网站,通过教学团队针对性地补充和延伸,课程资源可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
(三)翻转课堂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分析
1.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握《建筑材料》课程的主线:以“(钢筋)混凝土”技术性质和检测作为总任务目标建立框架,根据“(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组成和性能要求,将总任务分解为石灰(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等技术性质和检测的子任务,同时覆盖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性材料等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相应地细化至各子任务,而子任务作为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载体,应通过在创设的情景中下发、分析、完成和评价,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进而完成总任务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2.以“翻转”凸显主体。不论是任务驱动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更是将该要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翻转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运用,可用于材料性质的理论部分,亦可用于实验操作的实践部分。就课前而言,对前者按照常规课程的要求,合理确定课前学习知识要点及范围,针对性地制作或搜集相关课件、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对于后者除上述内容外,可结合课程特点增加材料检测交互实验(动画),在学习材料基本性质和检测仪器操作要求基础上课前完成材料检测交互实验。而课堂以及课后再对知识、操作技能予以完善和深化。通过上述形式实现对课程学习的翻转,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以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不是“任务”和“翻转”的简单拼接,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课程总体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在任务实施阶段结合子任务的特点和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翻转”:任务下发后,学生分组对任务目标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自主开展学习并分组交流,再完成材料性质知识的学习和检测交互实验,最后由教师释疑并检查、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实验实践部分,对于操作简单的实验可实现“完全翻转”即: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课上直接完成实验实训再由教师检查评价;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可采用“有限翻转”即学生通过交互实验演练并经教师释疑检查后再进行实验实训,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两者的有机融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学生基于任务情境开展学习,利用任务实施有限或完全翻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而且,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教学资源等条件已经具备,将其作为《建筑材料》课程丰富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