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5:2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设计思想被禁锢,这些主要是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的更多时间应用在应试教育上面,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很多学生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问题缺乏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和勇气,不善于对一些服装设计专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和实践,这些都造成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不用说服装设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这些显然不利于这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实际服装行业需要之间严重脱离。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考核标准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下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考核标准一般都是重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性岗位的考虑较少,一些高职院校针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往往是由一些劳动主管部门统一进行,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形式主义泛滥,很多考核结果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说这种针对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性、公正性、规范性与权威性,但是,它仅仅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任职资格,并不具备太多的实践意义。因此,一些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在工作岗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缺乏实践经验。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的切入点,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理念,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改变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课程改革目标,采取一定的创新思路,具体如下: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科学设置教学进程。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来说,其课程的教学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高职服装设计教学进程。事实上,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由原来的三个学期变成了两个学期,教学时间明显减少了,这就需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进程,可以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学期进行基础到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学校再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多的投入到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科学规划好教学内容。对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是有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在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制缩短,学时减少的整体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从原先的传统教学内容改为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相对浓缩和相对拓展的教学内容得到合理科学的设置,尽可能的保证教学质量,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计划。具体来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就是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尤其是把需要的知识充实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当中去,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
(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服装实践课。这就是说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应该将缩短了的两年学制的教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置,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服装设计的多种实际技能,通过越来越多的实训课机会来保证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完成。当然,除了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中的实训课以外,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还应该有意识的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教学进度能够与实训课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配合,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与能力。在当前学制缩短,内容增多的情况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把实训课的时间放在课外,也可以有意的安排教师进行课外辅导。这是因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本身就是实践性人才,需要有熟练的技能,仅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巧,才能适应将来企业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的实际需要。
(四)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当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面临着多种挑战与机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能够坚持“一个结合、两个层次、三年不断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其中的“一个结合”就是校内教学与校外生产相结合,“两个层次”就是指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从大学的三年时间里,都要开展实践教学。我们认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让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主体,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与设计思维能力,相对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强调知识的应用型、实践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以及无限的想像力,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让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紧密相关,增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
三、结束语
篇2
【摘要】本论文从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寻找教学中与就业需求的脱节点,以服装设计课为切入点,立足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2-02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服装CAD"等几门专业主干课组成。近年来,对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整合,逐步转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操的新型课改。但也有不少学校由于对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学模式乏善可陈,教学重点与学生就业所需无法实现"互动",学生走出校园,不能适应工厂的操作流程,不能吗上上岗等原因。导致学生知道理论,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现象。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出现或想得到画不出、或想得到却因打板不合理做不出、或只能临摹没设计想法的无奈现状。针对这些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亟待深化改革。
一、立足学生就业,确定服装设计教学总体目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裁剪、整烫、经营管理等技术岗位上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专门人才。学生中90﹪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除了流水操作工以外,还兼有服装打板、服装裁剪、样衣制作、CAD制板、款式设计、放码、跟单、质检、服装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服装产品推广渠道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虽不要求从业者有扎实的服装美术设计功底,但也要求具备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绘画表现基本技能。基于大多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结合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会把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线描服装效果图的绘画表现技能,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和电脑绘制款式图的综合能力,确定为设计课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改进服装美术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在美术基础教学,我校服装美术设计课考虑到学生现状,以转化为几何形体的人体为切入点,教材上使用的是由丁杏子主编的《服装美术设计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学习与服装美术设计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对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呢?我们的教学实践决定将整个的教学的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设计基础模块、设计理论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2.1"设计基础模块"课程首先是绘画基础课。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但鉴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学生最易掌握,且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如结构素描、人体动态线描等。在课堂教学中会配合服装杂志,临摹图中人物与动势,在了解服装的流行与趋势的同时。锻炼学生绘制人体动态,要求人体简洁、夸张,服装款式准确、清晰。进而从事到对视频中"服装"的运动着的模特的描绘,在动中观察,在静中总结归纳。
其次是"服装绘画表现课",这是"设计基础模块"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放在大量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工艺款式图、结构款式图)的训练上。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同时配合鉴赏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丰富学生的眼球,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印象,使其对设计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2设计理论模块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入具体的服装零部件的设计专题,利用原型、立裁的综合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可以从平面的纸样剪切剪裁,到立体人台的三维展示,将工艺的教学手法应用到设计的教学方法中,使学生明白,设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有依据的思维加实践、总结的过程。
三、 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
1、以此为目的,从教学方面上讲,如在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同步进行的是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结构和缝制工艺的教学,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教学重点就放在男女裤子、男女衬衣的表现上。在表现款式图时,对款式的结构、比例,以及省道、分割线和门襟扣子的位置的确定,缝制工艺特征的表现,都要体现裤子、衬衣的结构制图、缝制工艺的要求。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实训的课题也要注意结合同步进行的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综合实训模块更应将服装设计、制板、工艺、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极大地克服了设计课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精致,但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四、中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策略
4.1全面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服装市场培养出综合、实用且富有创意的全能型人才,因此为了完善巩固这一目标,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全面与服装市场接轨,依据服装企业的产销供一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专业口径,积极创办与服装设计、服装营销与品牌效应等密切相关的多样性学科及专业,从而培养出既拥有综合的服装设计能力,又会营销之道,能将服装品牌推向市场,走向成功的专业服装设计与营销人才。服装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品,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凝聚着不同国家、不同人们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综合的审美意识。因此服装行业的发展水平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促进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抽象美、行为美、艺术美、前卫美的综合敏锐感,细微洞察力,并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超前设计意识与综合创新设计理念,才能最终体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的真正内涵。我们可在学校现有实验资源的基础之上,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全面引进CAD设计室、成立专业的服装设计模拟工作室,通过丰富的设计、打样、销售、剪裁、制作等各项实训环节,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4.2强化师资建设,灵活设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方案,令学生掌握绘窗技能。面对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师资匮乏的现状,我们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如通过定期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来学校讲座,令教师更多地参加行业内组织的各项交流比赛与成果鉴赏会,使教师走出课堂、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汲取成功设计理念与经验,同时在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同时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雄厚,专业技能强劲、全面的双师型服装设计教师队伍。在教学计划与方案的制订中,我们应充分依据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深入实践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走向与趋势;同时聘请行业内的成功教育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真正设计出灵活、多变,适应中职学生特色,注重动手能力强化,专业知识面拓宽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上是笔者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一些体会,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将服装设计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学生掌握技能的周期。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才能。
参考文献
[1]康玉娥.浅谈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论丛,2006(1).
[2]刘小玲.对高职服装设计教学的探讨[J].江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综合类高校和专业院校都陆续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相关专业,但是,入学新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并且入校后不会很快接触到专业课程,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陷入迷茫。“服装设计基础”的启蒙、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定位再认识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涉及服装领域的有三个专业,隶属于工学纺织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艺术学设计学类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还有特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分服装工程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可授工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基于区域产业需求、高校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高校选择开设的服装本科专业也各有不同。服装高等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但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都有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体现出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服装艺术类专业在第一学年以造型基础和构成基础训练课程为主,如三大构成,素描、色彩等,服装工程类专业以服装结构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学课程为主,基本都较少涉及设计类课程。传统观念影响下,设计类的学生容易陷入“画设计”的学习误区,“重艺轻技”,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而工程类的学生对艺术时尚、设计创新缺乏敏感度,审美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对所在专业的认知度很低,学生很难理解前期基础训练的课程与今后要学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无法设想今后的专业道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学习方法,拓宽专业视野,初建职业意识。作为面向一个或多个服装专业共同开设的课程,“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具有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目标就是要打破专业界限,为学生搭建一个艺工结合的知识平台。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规划
为突出“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基础性、通识性特点,在教学内容规划中要重视专业知识框架构建,基础知识的结构逻辑,而无需面面俱到,深入细节。摒弃只强调服装艺术美感的表现,不在乎其工艺可实现性的错误认识,强调综合能力培养而弱化专业差异,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专业意识,在知识准备和思想观念上为创造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课程中各章节的纵向知识融合,除了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和设计理论的讲解以外,对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着重规划和讲解,凸显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互融合的学科属性。同时也要注重已经学习和今后要学的课程之间知识的横向融合,承上启下,使学生了解不同课程的定位及知识关联与技术逻辑。还要融入服装产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发展成果,让不同服装专业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服装行业特征及职业特点,建立宏观的行业意识和职业视野,明晰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和位置,明确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今后专业课学习的针对性。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设计类课程教学时间相对集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知晓学习方法、明确学习方向,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很重要。“服装设计基础”课堂理论教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掌握,将理论分析可视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案例教学法效果突出。教学案例既要分析讲解服装产业、服装设计领域中影响时展的经典事例,也要选择本土化、本地化、市场化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方产业、地方品牌的发展现状,同时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重视对案例中设计背景、设计思路的产生、设计过程等方面的分析和说明,而不能只作表象的介绍,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与实践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启示。为了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要做好课前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料室、展厅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度。
四、实践、实训设计
(一)课堂实践为主,课后训练为辅
作为专业基础课,“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并不难,但充分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综合应用就有一定挑战。课堂实践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尤为重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看似了解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如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点、线、面要素,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堂实践练习不宜复杂,可多次反复练习,所需时间不宜太长,可设定时限,采取单人形式完成,教师可评价,学生可自评、互评,指导学生掌握专业设计语言,突破思维界限。而课后训练要有一定难度,考量多环节、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课后训练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完成,因此不宜安排过多,要重质量轻数量。可根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不同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课后训练形式和内容,其关键环节、过程进度还需教师监督管理。
(二)限定性形式为主,自主性形式为辅
“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普遍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在课堂中初次接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是入门初期,实践、实训设计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很重要,它关乎课程目标的实现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基础课实践任务要以限定形式为主,自主形式为辅。所谓限定就是有条件、有要求的,限定形式可能会被人们认为它与创造性的活动相违背,似乎创造、创意、创新就应该天马行空,没有限度最好。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由发挥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很难寻找切入点而始终处于不确定、不知所措的状态,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信息的寻找与捕捉中,浪费在无从选择的循环与矛盾中。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对于“服装设计基础”课程实践、实训的设计就是要预先设定一个或多个可实施的任务要求,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围绕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思考与创造。
(三)自主学习引导
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跟随教师学习,还要学会在课后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在前期专业知识积累较少,没有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学生会产生学习无从下手、拖拉应付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什么需要记录的就随手找张纸,事后不整理,更做不到长期的积累,也就无从谈起从量变到质变,从混沌到领悟的过程。从设计基础课程起,要求学生将上课笔记、课堂练习、设计草图、资料收集、课后学习等内容融汇一体,可文字、绘图、粘贴等,形式和内容不限,汇集成册,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规划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内容,进行网络学习和互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扩展到间接知识的学习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打破专业界限,涉及领域广泛又有其内在关联,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完成规定数量的学习任务,并在课程网站提交学习心得,互动交流,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五、结语通过“服装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搭建了平台,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规划等方面也获得很大提升,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价值得以彰显,也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饶蕾 单位: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教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2]严薇.有限无限:装饰图案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篇4
1.1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竞争无序、国外行业冲击的窘境。加之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心态各异,本科、专科及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行业人才的分类模糊等现象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影响。在此现状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需要掌握更适应当前转型期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当前行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是设计与应用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应行业性质所定,之前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或重视设计轻应用技能、或重视技能轻设计思维,培养出来的人才或是技能工或是纸上谈兵的秀才,之前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于这类现象还可以接受。但随着行业转型的发展,服装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既擅长服装款式的创新设计,又必须具备丰富的流行趋势预测能力和各行业知识的整合技能,同时精通样板工艺及制作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行业认知更具长远性。
1.2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创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并且创业的成功几率更大,因此,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有很多参与到了创业大军中,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创业意味着其对行业领域的高层次观察能力,因此不仅需要其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多的是对本行业大的趋势了解和行业发展脉络、经营理念、先进的销售和客户经营思路等,是设计、生产与市场营销流程的综合体现,所以要为这类人才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创业前景,就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加大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理念的高度提升。例如在设计类课程中设置相应赏析类和认知性较强的内容,培养创业人才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其欣赏水平的提高;其次在结构工艺等环节要加大创新工艺手法对服装款式的外在美感的表达,例如创意立体裁剪与平面制版的结合而出的新的表现形式等;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创业人才的营销理念培养、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等内容和课程设置,在美学、技术和经营理念等3个层面培养具有前瞻眼光的人才。
2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专业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思路还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灌输式已经被欧美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抛弃;岗位的细分化和行业的细分化要求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扩展性;课程的教授过程和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大量的采用情境式、交流式和讲评式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开发的灵活性。根据专业的性质,店铺环境教学是基于情景式教学方法下的深入表现形式,同时也具备了美学、设计和结构工艺,以及营销终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教学模式,是完善就业和创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要素包括教学场地与场所,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或教学的便利性,教学专业内容的体现与店铺的环境设置等。店铺环境教学模式是基于服装营销终端的场景式教学,其实施的要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而且在此场所中要有模拟服装终端店铺的装修形式和陈列,以及模拟某品牌或多风格服饰样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实物讲解、评价等,当前很多高校中开辟的诸多工作室就是其有力的佐证,这是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可行性要素。其次,教师的讲解内容或课程环节设计要按照当前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实施,这关联到适合店铺环境教学的课程标准、专业模块的组织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务部门教学督导方式的改革等,要做到全程创新,以期达到该教学模式下的最好效果,这当然是店铺环境教学的软件可行性要素。另外,教师和学生在店铺环境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因为处在模拟市场店铺终端的环境下,使得教学环境轻松自然,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一层面上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引导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具吸引力,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从侧面使得课程更具凝聚力。这是沟通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中间重要环节,也是发挥店铺终端环境下的市场性的有力引导和利用。
2.2利用店铺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的路径
店铺环境下的市场终端销售场景容易使学生有直观置身其中的感觉,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环境支撑,加之成衣样品的陈列和展示,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直观的素材和评价样本。在此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路径分为几个步骤进行: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其一就是让学生懂得服装设计的产品最终要陈列在消费者面前,这就是我们眼前的店铺终端环境,所设计的产品要适应品牌的需要和店铺风格的需要,能否接受要看产品最终陈列出来达到的视觉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就懂得自己的设计要如何体现在市场实践中,达到课程的最终学习目标反馈,这就是所谓的课前环境熏陶。其二,让学生认识各类风格下的服装,并做相应的评价,评定设计作品的好坏优劣更有利于让学生直观锻炼自己的视觉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掌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其三,对于学生所评价的内容,专业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其中加以阐释和教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有了更具说服力的专业知识支撑,也使得学生更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和服装设计知识的用途所在。其四,教师综合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解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在店铺环境教学模式下进行设计实训,并将自己的设计产品进行展示和陈列,以锻炼学生对终端销售环节的产品销售知识、陈列视觉美感掌握,以及产品设计的市场认同度等的深层次理解。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展示,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以市场销售方式进行产品的售卖,以从课程的实训中得到市场的认同和利润的产生,获得更实际的市场运作效果。
3结语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蜡染扎染工艺 服装设计课程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但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事实却是:市场运作快、时效性强,某些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遭到淘汰;职校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而同时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又有很高的期望值等。那么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些都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急需探索攻克的课题。
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环境差
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制度环境差距大,学生希望增强实训、实习环节。教学基本实训基地应包括有服装展示厅、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陈列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立体裁剪实验室等,但大多数院校因为经费的问题,教学环境以及条件与企业生产环境相差甚远。
2.专业设置内容不合理
课程的设置、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脱节,理论过多,实践过少,应多开实践课程,让学生掌握工作经验。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有更多的直接经验,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
3.实验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学校的实验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市场有差距。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香港、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专业教材和最先进的电脑CAD辅助设计、打板放码以及最新流行资讯等,但这些我们都还不具备。
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具体课题紧密结合,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才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洞的教学理念。基于这个理念,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目的地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让每门专业课都成为实训课,同时引入企业内容,把课程项目化,分为虚做项目和实做项目,虚做项目在校内进行评价,实做项目由企业评价,使学生在校即可积累工作经验。
此外,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设计课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的放失的改进,把扎染和蜡染的工艺制作过程的教学和设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设计教学的一些弊病,从面料的图案和色彩设计制作开始,再到款式的设计,面料的裁剪、缝制,设计版面的制作一直到最后的整理完成,每个过程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从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件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现每个学生自己个性的服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同学们的设计水平,把纯粹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激发同学们设计兴趣和动手能力的精彩课堂。
2.团队的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内容:
(1)一门项目课程由2~3位专业教师组成团队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时间上相互交叉衔接。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在做中教、做中学。
(3)淡化考核,注重过程管理。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
一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如组织教研项目、教学研讨会等;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公开课制度、听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三要组织培训,多送教师去国外交流,参加专家讲座以及下企业锻炼。
三、总结
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是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它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的体系,也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服装设计专业 项目教学法 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旨在使学习者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本文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比较差。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招生难”问题,导致中等职业教育门槛低,生源质量比较差。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及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以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今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课堂的需要。中职招收的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落伍者,在学校的教育里,多数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一种逆反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弱。
3.学生技能素质同质化趋势明显。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共同的弊病,即在课堂中重共性教育少因材施教,在专业教学中重课程设计轻思维开发。这就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单一、实践能力弱、专业视野窄,呈同质化趋势,忽视了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化的发展,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知识经济人才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弱,就业稳定性较差。中职教育中仍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些实训课程也是机械式地大量重复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抵触学习的学生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无法消化,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较弱,步入工作岗位时无法将教师课堂讲授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就业稳定性较差。
二、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小组分工,团队协作。采取小组合作进行课堂教学,人数一般以4~5人为宜,课前推选好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及信息反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交流协作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2.项目教学,逐步深化。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学中很受老师的青睐,它是一种分工的教学形式并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法。因此,我们要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服装工艺裙子为例,把该项目分设若干个子项目,如A字裙、紧身裙、三角形裙及碎褶裙这四种类型裙子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设若干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又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任务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巩固与提高、项目小结、制作小技巧等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落实“做中学”、“学中做”。同时,设计的案例贴近生活,易操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布置任务,思想反馈。此环节,主要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提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可由学生独立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裙子工艺为例,老师给出基本的工艺流程,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可能用到的工艺手法及工艺技巧罗列出来,然后师生共同确定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如在保证裙子成品完成的前提下,如何对裙子款式进行变化、对裙片的分割装饰、对缝制工艺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等。
4.成果展示,完善自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这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各小组学生代表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小组负责人介绍并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应该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多褒奖,少贬低,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
总之,项目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职服装设计教学由于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在客观上要求进行改革。借助项目教学的优势,考虑从理念和操作层面改革服装设计教学有益于建立中职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
参考文献
[1](德)鲁道夫・普法伊塞尔 著 傅小芳 译 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篇7
我个人对手缝工艺课程改革的一点探究与尝试
(一)首先对服装手缝工艺课程的总体和全面思考我认为,服装专业的手缝工艺课程应改变原有的思路、改变旧的固有的模式、改变原来的根深蒂固观念,不应着眼于小打小闹式换汤不换药。应结合布艺、拼布进行整体的重构,可以有所侧重:譬如各种布偶(泰迪熊)、玩偶(流行时尚类)、人偶(绢人)等的设计与制作、各种材料的纤维艺术设计与制作、各种布贴的设计与制作、各种室内装饰的设计与制作(比如桌旗、靠垫)等,侧重于手缝工艺自身的自成体系。侧重于布艺装饰艺术本身中细节之处的微妙变化,让缝制工艺的各种技法呈现的画面外观的探索更充满的,以及对未成之形的特别期待,激发学生的热情。(二)内容与形式的探究深化服装手缝工艺课程改革服装专业的手缝工艺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时尚、时髦等现代装饰理念,作为布艺艺术品,不同的装饰画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如何使用一些极普通面料,甚至包括破的旧的服装面料(如旧的牛仔裤、衬衣、被罩等)进行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实训练习,极锻炼学生的构思能力,在手缝工艺创作中,布艺装饰画、各种布偶、玩偶、人偶等的设计制作是很理想的教学手段。综上所述,手缝工艺在服装专业的专业基础实训中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的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基础培训课程,它同时也是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观念的一门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完善服装专业教育。(三)服装手缝工艺课改的不足与经验在连续完成四个班级两个年级的手缝工艺课程之后,我认为课改是基本可行的,可以逐步走向成功。获得学生的好评和院内专家、系领导的认可,同时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意识到经验与不足,经验是在课堂教学中,把原来的只重理论的灌输式模式改为引导、启发式模式,重视实践手工能力,强调实训模式,老师亲自动手示范,每一种针法、每一幅构图、都细致入微的进行修改。学生实践能力快速增强,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营造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不足之处是学生对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再认识明显不够,因为手缝制作装饰画明显不同于油画、丙烯、油画棒等材料绘制的装饰画,布艺装饰画有它的特点也有它的局限性。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手缝工艺基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综合了多种门类的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十分强调观者的介入反应,体察作者的心理感受:或惊世骇俗、或曲高和寡、或离经叛道、或傲睨一切、或不知所云、或别出心裁,这些都与服装专业的目标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服装专业的手缝拼布装饰画应是以表现装饰艺术整体视觉效果为目的,以完美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己任,带有高雅的品味、独特的语言、诠释自我的个性、更新的旧有观念、标注清晰的符号的布艺作品。总之,作为高职院的服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手缝工艺应具备其他课程所没有的独到魅力,吸引学生学习探究,辅助服装专业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造型等课程教学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观念,训练学生整体装饰能力,所以我认为高职院的手缝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种发展方向,对于学生来说艺术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局限在服装的造型能力上,还应当担负起改变中国服装制造业大国的形象,成为把中国逐步改变成世界服装设计大国而努力的先驱,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四射的装饰造型、艺术形象思维训练的有着无穷魅力的课程吧!
篇8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篇9
[关键词]服装结构 服装工艺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80-02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开设的两门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中针对不同款式进行制图与制板的过程;服装工艺制作是将裁片运用一定的缝制技巧组合起来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两门课一般由两位老师分别讲授,由于课程内容不够衔接,教学方法不够统一,往往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从1995年开始探索将这两门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做”合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分授教学的缺陷
《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分授教学,虽然任课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较好地驾驭教材、实施教学。但随着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新教材、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客观要求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必须紧密结合,而分授教学的缺陷就日渐凸显:
(一)教学内容不衔接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授课范围界定不清,往往在“裁剪”这个结合点上互相推诿,成为服装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而“裁剪”恰恰是服装成衣外观效果的重点,这个重点不突破,就无法进行服装成衣制作。例如:讲结构造型的教师,通常在理论上讲授几款服装造型,课程就基本结束了。上工艺课时,多数学生往往拿着面料无从下手。讲工艺课的教师只能再从打样板、校样板、排板与裁剪主料、辅料配伍等讲起,最后才能导入工艺制作的主课,直接影响了工艺课的教学进度。有时因为结构教师与工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连贯,两门课衔接不及时,造成信息混乱,也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不统一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与讲工艺的两名教师的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实践阅历的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学生习惯了一种教学方法,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出现的时候,学生往往还需一段适应过程。例如:在讲授案板扣烫零部件时,有的教师不讲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扣出来就行,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扣烫才能完成工艺要求;有的教师按照服装工艺标准,要求学生在扣烫止口时,必须将熨斗从外向里、从右向左进行,反面朝上沿线迹虚出0.1依次扣倒,以保证正面止口顺直,没有虚眼皮,一次成功。这样,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统一,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三)理论和实践分离
由于分授教学,讲结构的教师偏重结构的研究,讲工艺的教师偏重工艺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理论与实习的联系不足,特别是理论和实习的教学进度不一致,教学中存在着重复讲授、重点难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等情况。加之有的教师知识技能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实现结构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例如:有的结构教师缺乏工艺实践,在讲授上衣结构制图时,照本宣科,讲解单一、死板。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特殊体型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调整肩宽与胸围的差数,做出的服装没有达到美化人体的目的,犯了服装结构上最忌讳的错误;同样有的工艺教师不熟悉结构或工艺不精,必然授课简单,做不到举一反三,甚至发现不了样板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服装成衣成为次品、废品。
由此可见,分授教学有违服装专业内在的教学规律,也不适应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加以改进。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就是把《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制作》这两门核心课程由一位教师讲授,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从样板设计到工艺设计,直到制作成衣,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做到“做中学、做中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正如一位服装前辈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设计师,她的作品不一定是精品;而一个设计师配一个好的工艺师,她的作品一定是精品”。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把服装设计的最佳效果充分展现出来。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服装外观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三大模块为支撑的一体化模块课程内容,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习训练合二为一。围绕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把教材中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精缩成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时,重点讲授基础型(原形)应用和变化规律,通过若干款实例,使学生掌握女装结构原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讲授女装裁剪时,重点讲授款式与面料的搭配及面料性能、纱向对成衣效果的影响。在讲授女装工艺时,重点讲授领子、袖子、止口在成衣中的重要性。这样,把服装结构与工艺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专业理论更加连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围绕项目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统一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围绕工作项目课题,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习实训教室,通过模块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融理论、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生产实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三)着眼企业需求,实现理论实践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坚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从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也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实操情况下完成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例如:在讲授女装结构与工艺时,让学生走访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每位学生至少收集5至10款不同服装款式图(效果图),然后由学生选出最喜欢的有代表性的几款作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打板,教师对各个样板逐一点评,使全体学生受益。在工艺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工艺方案,自己检验工艺时效、质量,最后将成衣与样板对照,互相讲评成衣质量和不同工艺方案的利弊,使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好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服装工艺设计的技巧。这样,拉近了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要的距离,较好的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学生所学技术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制作出的成衣与市场的款式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相符度大大提高,得到服装行业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三、一体化教学的初步成效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双提高”。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我从事服装专业教学16年,这些年就是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一名“双师型”专业教师。现在我不仅能够承担《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装材料与应用》、《中国服饰史》、《立体裁剪》、《服装推档》、《特殊体型制版》、《工业化样板》等多门课程授课任务,而且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2008年在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作工(制版)职业技能竞赛中,我经过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成衣动态展演三个部分内容,最后获得第一名,荣获了“辽宁省纺织行业服装制版职业技能大赛状元”和“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同时晋升技师资格,并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又荣获辽宁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服装行业“十大技术精英”称号。
(二)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篇10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对于毕业设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系部曾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一是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二是由学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其目的一是及时了解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二是锻炼学生陈述与表达能力,为答辩做准备;三是及时修正问题,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第四环节是毕业设计成品评审及答辩,可邀请企业专家和全体指导教师共同评分;模特穿着毕业设计作品,学生团队展示创作过程的图文资料,陈述创作灵感、设计方法、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畅谈收获与体会。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