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4: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筋工种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钢筋工种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施工工艺实训理论与实践 安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工艺实训是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各班级在下学期进行的室外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课时安排、场地要求、指导教师的配备等都是按照课程的专业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下面是我对该课程的几点看法和思考。

一、施工工艺实训的目的。

建筑施工技术是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干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怎么用功,掌握的也只能是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也只能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教学来学习,很难达到本专业的教学效果。怎么办?施工工艺实训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整个实操过程中学生也特别愿意动手。所以,通过施工工艺实训,不但可以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及安全意识。

二、施工工艺实训的内容及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共开设了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模板工程和钢筋工程四项实训内容,所有实训内容均在学校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完成。

1、脚手架工程。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构造要求和质量标准,并结合教材理论部分内容制定了该模块的实训目的、要求及实训的具体内容等。要求学生搭设一规定尺寸的“一步两跨”脚手架。在实训场地首先进行安全教育并介绍本实训模块的内容、目的,然后解释实训具体内容、操作要点及质量要求等。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先熟悉脚手架搭设的施工工艺流程及要点,接着学生按照课前的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全程由教师跟踪指导。

2、砌筑工程。砌筑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单片墙的组砌,块材为烧结普通砖和砌块,为了便于课后拆除,砂浆采用石灰砂浆。砌筑质量要求严格按照《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的标准来执行。首先由指导教师说明实训内容、要求、目的等,然后解释并演示具体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再由学生进行动手砌筑,最后进行质量评定。该模块主要是从材料选择和准备、工具的正确使用、皮数杆的制作和设置、组砌方式的选用、砌筑质量和验收方法的把握、操作的规范性等各方面进行训练。

3、模板工程。模板实训采用的是定型组合钢模板,要求学生首先按照给定的构件形状尺寸和规定规格型号和数量的模板进行模板配板图的设计,并绘制其展开图,然后按照设计图纸领取材料、拼接组装。该实训内容关键是熟悉模板的规格、配板原则、拼装要点等,并能熟练的画出模板配板图。另外,还锻炼学生的动手安装能力。

4、钢筋工程。该实训模块包括三部分内容:钢筋下料计算及配料单的填写、钢筋下料加工、钢筋绑扎。实训中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图纸,让学生按照图纸及标注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完成上述实训内容。这项实训主要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计算能力和操作能力。由于钢筋工程实训涉及到加工机械,所以在学生动手前由指导教师先讲解机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操作,以保证安全。

三、施工工艺实训的教学反思。

实训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不论是教学内容、要求、教学组织等都存在

差异。第一,实训教学必须考虑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得和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统一、衔接,这样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学方式方法与课堂不同。实训教学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有些工种必须是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实训中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实训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均衡搭配。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针对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解释说明,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现场一线工作,如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等,所以他们必须熟悉各工种的施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质量验收标准等,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还得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能完全依靠理论知识。

四、安全教育。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技能,企业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企业仍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量,但急需的是有技能证书、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紧跟市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建筑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使得建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我国众多大专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土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面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对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通过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甘肃、四川、北京等地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企业主要岗位职员缺口,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要求与建议。

一、企业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建筑企业对生产一线做技术操作和现场管理的人员十分紧缺。建筑行业的主要就业部门有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等。其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到70%,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部门。它主要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紧缺的工作岗位有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钢筋工、抹灰工、预算员。在调查的15家企业中,测量员的需求量为90%,钢筋工为60%、材料员、安全员为40%、预算员为20%。以钢筋工的工作内容与需求为例进行分析,钢筋工要求理解施工图纸和具体施工过程,严格依据设计要求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统计钢筋型号、数量,确定钢筋加工方法,现场监督工人施工。这种工作的理论水平不深,但对实践经验和识图能力要求却很高,而且现场操作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很多本科毕业生嫌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不愿做,而普通工人又因不懂专业知识而无法做,所以施工中常常出现因没有人搞钢筋下料计算而耽误工期的尴尬局面。材料员、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等工作也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岗位,因此有一定专业基本功、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是企业最缺乏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人才,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调查同时发现用人单位仍然主要招收本科毕业生,对大专生则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如甘肃省四建,每年至少招聘20名员工,招收的应届生基本都是本科生,而大专生则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私营小企业更注重工人的实效性,他们会随项目需要长期招聘员工,并在3个月的试用期内检验员工的工作能力,上手快的才长期聘用。这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大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大专毕业生优势。

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

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要求首先是,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具体要求是,能读懂施工图纸,熟悉施工规范和图集,会进行一般的受力计算。很多企业反映目前有不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仍读不懂复杂工程的图纸,直接影响了工作开展。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毕业生的计算能力不够,简单的工程预算或脚手架计算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其次,毕业生应掌握建筑专业基本技能,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如测量员、材料员、预算员、施工员、监理证书等,工作后能尽快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第三,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项目施工是一项强调多部门多工种互相配合、协同作业的活动,团队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企业表示,毕业生的成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协调能力,即使专业知识不强,但有主动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可以很好地成长起来。第四,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施工员的现场管理职责要求,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冷静分析、协调处理。在这一点上有企业甚至直接要求毕业生有开朗豁达、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此外,企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al、AutoCAD等。

三、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在评价毕业生的不足时,很多企业认为,近年来的毕业生不论何种学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欠佳,不会和客户沟通。第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重要数据的态度不严谨。企业可以理解毕业生希望快速提升的心情,但是重要工作更需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企业对大专院校的建议,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不宜过细,但专业知识尽量全面,如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道路、桥梁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方面,希望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强烈要求多带领学生下工地实习;在素质培养方面,希望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抗挫折力;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初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识图能力培养

知识是成才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毕业生岗位知识需求来分析整合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要与建筑专业员的技能要求挂钩,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内部去粗取精,外部将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有机结合于一体,并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加大对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充、更新教学模型,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教学,广泛搜集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在教学中用现场参观、模型测绘、图纸算量和图纸会审等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来授课。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学参观、实训专用周以及顶岗实习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多方面多渠道与企业开展合作,并与有规模实力的企业形成长期实习合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应设法组织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突出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三)分析失败工程案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国内外失败建设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树立起严谨、合理的工程理念,培养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还应培养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以认真、负责的工作面貌感召学生。

(四)贯通就业指导,树立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断进行就业教育。目前大专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但都只是单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没有具体结合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面临就业时对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对工作发展有很大焦虑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由专业课教师授课,通过平时教学、专题讲座、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向学生不断介绍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能力培养。

(五)广泛开展校园活动,注重隐性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在筹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上所进行不了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以学分制的方式督促学生踊跃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综合素质。

五、总结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探索和更新,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建筑施工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实践教学设计

一、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很多专业课程建设中被不断应用和开发。在课程改革中,部分专业课程因为与国外一些课程的设置相似,直接借鉴国外的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体结构施工作为传统的建筑施工类课程,与国外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别,难以照搬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探索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进行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开发设计存在很大的困难。

1.中外迥异,课程设置须细分

目前国外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与国内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以砌筑工程、木工工程、钢筋工程、道路铺设工程等细化的工种作为一门课程,切入点小,在课程中设计有木制框架的制作、木屋架的制作、木门的制作等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完成的项目,项目之间呈现阶梯式递进的关系,难度递增。而国内相关课程的设置范围较广,涵盖专业内容较多,每一门课程中包含较多细化的专业内容,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和项目设计的复杂性大,可操作性小。

2.经验不足,授课教师少实践

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在国内中职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改革中无先例可循,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及相关的指导。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专业老师大多缺乏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企业的需求与教师的授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本课程的建设要求相关的课程开发教师掌握施工现场建筑工艺流程与要求,了解企业对施工类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与条件。

3.浅尝辄止,课程改革无创新

近年来,国内许多中职校施工类课程都在尝试课改,但是推进的成效一般。也有一部分学校对课改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探索挖掘。如:某一版本的《主体结构施工》课本对章节编排和章节的名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进行设计,而书本内容未加改动,部分改动也只是停留在排序和排版上,无具体的课改实施内容。课程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联系实际,积极创新,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

二、校企合作,中高等学校联手,建设精品课程

1.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活动―项目”划分定义

通过与企业和专家团队的深入沟通交流,以及课程建设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践学习后,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与活动项目划分方式。

(1)任务:根据专家与企业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反复提到的让学生认知理解不同的结构类型的重要性,由此确定了以建筑的主体结构类型来划分工作任务。主体结构施工是地面以上屋面以下的分部工程,该分部工程最常用的几种结构类型是混合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工程。因此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四个工作任务分别为:结构类型的认知、混合结构砌体工程、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

(2)活动:上述工作任务包含较多的细分环节,不利于课堂教学安排,因此需要在每个工作任务下设置相应的活动。例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中设置框架柱工程、框架梁工程、框架楼面板工程三个活动。该阶段的活动内容类似于国外课程中的一个项目,能够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3)项目:目前学校课程课堂教学不能按照周或者月来安排实施,因此以上定义的活动内容对于单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旧过于庞大,所以需要在每个活动下设置与活动对应的项目。要按照工作任务的划分方式,基于工作过程对活动进行划分,安排相应活动下的项目内容,例如框架柱工程活动中安排有框架柱施工图识读、框架柱施工材料准备、框架柱施工方案编制、框架柱施工质量验收四个项目。

2.借鉴PDCA项目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合中职生的课程项目设计

在完整清晰地划分任务、活动与项目之后,我们参考同济等高等院校教师和同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其他科目课程改革中关于项目设计的成功案例,借鉴项目管理学中“PDCA”质量循环理论的成熟应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项目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项目的大小以小组合作能顺利完成为宜,每个项目任务的设置以满足两课时80分钟、4人一组的课堂学习为标准。例如框架柱活动下的“框架柱的材料准备”。该项目需经小组在两课时内完成,据此选择课程校本教材中配套图样的某一楼层某一根柱子进行配料,尽量避免学生由于任务量庞大而失去信心或者因任务量过小而懈怠的现象发生。实施过程中如发生提早完成任务的现象,可以要求小组对另一根柱子进行配料;相反完成不了任务的情况下,可以在下阶段框架梁的配料中再次进行学习。

(1)计划(Plan):项目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能够进行自学,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因此每个项目应设置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在明确的任务下,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学相关专业知识解析任务,制订完成任务所需的计划安排。计划制订过程要求团队进行合作,通过组员之间的意见交流与沟通,确定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最佳方案。此过程引导学生自学、交流与沟通、优选合适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决策能力。

(2)执行(Do):根据学生自己制订的计划与教师设计的项目完成步骤进行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实施步骤与流程包括分工、计划实施、交流。学生应在计划安排下做出有利于完成任务的分工,经过组内有效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并将完成过程与成果与其他组交流。在任务执行与交流过程中,需要通过分工协调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内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查(Check):通过小组的交流对比发现方案的优劣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检查评价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修改完善原计划,提出能更快更好完成项目任务的实施计划,培养学生的回顾总结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处理(Action):在项目实施检查后增加信息反馈机制,包括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了解学习动态。评价信息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教学效果,对课程项目设计做出实时调整与变更,通过同学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学生能根据对评价信息中提到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改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落实项目实践实训环节,接轨建筑市场

在企业对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学生缺乏实践经历影响实际工作效率,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角色转变较慢。因此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实训项目显得尤为必要。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设计了框架柱、梁、板的识图、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质量检查等工程中最为典型的实践实训项目。实践实训项目设计模拟现场施工情景和工作条件,贴合工作过程,符合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实训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对相关实训内容有探索的愿望,可以对自身知识缺乏的部分进行求知,学会相互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践,通过努力不断改进实践的成果,教学效果远远优于课堂教学。经过项目实践实训的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对工作任务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三、项目建设成果三方共用,实践效果口碑优良

对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市场、贴合学生的课程建设方案,借着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首批示范校建设的背景,对课程建设进行完善和优化,形成《主体结构施工》校本教材、《主体结构施工》项目手册、《主体结构施工》实践实训项目手册等书籍三册,完整的教学教案一套,教学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用视频一套,主讲老师课堂示范教学视频若干,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平台一个。经过三年使用后,收集学生、同行及企业的三方评价信息,得到较为真实的课程建设效果反馈。

1.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改革后的课程,学生对于待解决的任务有求知欲望,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任务的实施中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习惯,在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生反映,进入企业后能很快熟悉工作,能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在企业里得到带教师傅与同事的欢迎和认同。

2.同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程开发阶段教师通过向现场工程人员学习增加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工作过程要求,需要教师结合工程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与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计划与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多方面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专业知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给老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使教师自身业务不断得到提升。

3.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

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企业反馈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工作入门较快,上下班遵守规章制度,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与同事相处融洽,能为企业所用。尤其是对毕业生在施工方案的理解与应用上,企业给出优秀人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敬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J].管理与决策,2005(27).

[2]徐素霞.浅谈新时期职业学校的发展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2006(10).

[3]嵇静.激发和培养数学兴趣[J].课改探索,2006.

篇4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联系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的对比、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释,最后关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提出了一点想法。以便更高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快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还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拓展,从而达到了既巩固本课堂所学内容,又顺利导入下一个教学项目的目的。

这种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是,个个积极动手、动脑,没有人睡觉了、开小差了、手机用来拍摄课堂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演,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有效地学到未来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4.课堂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同样的授课班级和对象、当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了很大的差别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教学模式首先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4.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生考核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能力考核,几乎没有全面考核。

4.2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考虑职业岗位要求,只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和顺序,参照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各环节都有,但不相互支持。带来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4.3教师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4.4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师生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

4.5缺少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中,片面单一地追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书而不育人。

5.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

加拿大多伦多资深教育家佩德立曾经寄语学生:学习不是提供一份菜单让你点了吃,而是给你一份菜谱让你学习自己烧了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我,清晰地意识到并力求真正的实施:

5.1将课堂中的教师由其主宰作用变为主要辅导作用。

5.2将课堂中的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完成新知的探索。

5.3将课堂中的载体由定义、定理变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工作任务。

5.4将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由教师讲得好、完成教学进度多少变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为准。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时展的要求,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职业学校课堂质量,不断学习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