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1:2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篇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educational concept, components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briefly introduc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real disassembly and mapping environment, the corresponding parts assembly diagram and parts diagram are designed. On the teaching mean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is strengthened. On the teaching method,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as a support, and combine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关键词: 工程图学;建构主义;零部件;拆装测绘

Key words: Engineering Graphics;constructivism;components and parts;dismounting;surveying and mapping

中图分类号:TP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17-02

0 引言

工程制图是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接收对象,采取灌输型的上课方式。在作业方面,停留在记忆和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使其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的课程作铺垫,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1 基于建构主义模式的零部件拆装及测绘实践

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各高校引进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认知者根据自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并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以上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完零件图和装配图等相关内容后,进行部件测绘教学,这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以实战的观点,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拓宽,并获取新知识。

1.2 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先通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达到量的积累。然后,给定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上,也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后,再进入到情景教学的环节。根据真实的零部体,分析其工作原理、传动路线、尺寸、加工工艺方案等,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图样[1],这个过程为逆向设计。通过测绘实训,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形体的表达能力、测绘工具的使用能力、徒手绘制草图的能力、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使其对制图课程的认知结构不断的提炼和充实。

1.3 零部件的合理选择 零部件拆装和测绘实践过程中,以零件作为载体,以测绘和识图、零件表达为主线进行。根据不同的零件,其表达方式不同,包括尺寸标注、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方面也不相同,因此也是实训的重点。

教师在选择零部件时应对学习内容进行特征分析,要充分考虑其具有代表性。比如:测绘一级减速箱的主动轴,首先应该了解此轴的基本用途和工艺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绘,能掌握一般轴类零件的测量方法,更深入地理解轴类零件的视图表达,尺寸标注、几何公差等,实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还应考虑零件难易程度适中性、可行性。一般实训的时间只有1~2周。如果被拆装和测绘的零部件太简单,达不到实训的效果;但若太难,学生望而退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规定的时间内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另外,选择零部件时最好能在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具有延伸性,为后续课程或课程设计作铺垫。

总之,测绘实践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简单的把书上的知识照抄,是原有知识的提升。

1.4 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教学包括了多媒体资源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运用flash 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进行交互式动画设计,并融入到零部件拆装教学实践环节,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丰富了建构主义提倡的情景教学,使其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创造性。不仅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或手段,更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拆装过程及相关知识的了解。

1.5 拆装步骤及测绘方法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是在具有真实问题的环境中,带着问题思考,用问题驱动学习,学会学习隐藏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题项目教学的方式,突出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1.5.1 布置测绘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应确定其学习的主题及此项学习的任务的具体要求[3]。为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有真实零部件的基础上,下达实际测绘任务。测绘时要先了解测绘的对象,测绘的第一步是拆卸部件,拆卸部件时就要使用拆卸工具,因此要了解常用拆卸工具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应该观察部件外部有哪些可以拆卸的装配线,了解其工作原理,传动路线。对被测零部件有整体上的认识,根据具体的案例,对后续步骤及大概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5.2 画装配示意图 分析完该部件的内外结构和装配线,第二步就是画装配示意图,用简单的线条示意出各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拆卸的过程中,将拆下的零件逐一编号,并在零件上贴上编号。画出零件示意图,确定其名称和材料,编写零件明细表。

1.5.3 测绘零件 测绘实训中,将5~6人分为一组,各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由其协助教师的管理和小组成员间的协调工作。部件拆卸后,由各小组长将零件分配给组内每位同学分别测绘。在测绘前,先根据已学的知识对零件进行形体分析,以确定视图的表达方案。然后,徒手画视图,画尺寸线、尺寸界线。根据测绘的结果,填写测量尺寸。最后编写技术要求。

1.5.4 拼画装配图 零件草图画完后,由各小组长收起来,复印后给该组的每位同学发一套零件草图,对所画的每一张零件草图进行初审。初审的方法是根据零件草图,按选定的比例用绘图仪器绘制装配图。

根据零件草图画装配图也称为拼图。其具体步骤还是先选择视图表达方案,画视图,标注尺寸,进行零件编号和明细表,确定技术要求。在拼图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每张零件草图的视图表达是否完整,零件草图的尺寸是否齐全,各零件间的配合尺寸是否协调一致等。如果草图视图表达不完整,尺寸不齐全或配合尺寸不一致,装配图的视图就画不出来。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相互讨论,并由教师逐步引导,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深入,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对系统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1.5.5 绘制零件工作图 根据校核后的草图,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工作图。零件工作图上,应该有完整的尺寸标注、热处理方式等技术要求。

1.6 教师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导学者,引领者,学习是个交互的过程,建立在相互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导演者之间的协作发展[3]。

在测绘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和规划学习方向,运用“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对测绘实训进行教学设计。其次,用数字化信息教学的方式,集中介绍拆装与测绘的步骤,在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知识点。另外,教师应该提醒或引导学生把握实训的主体内容,控制好学生学习的进度。学生在拆装与测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处于发散性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学生的一些疑问进行解答。在协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提出建设性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呈循序渐进地过程。最后,教师在实训结束时,会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总之,教师充当了幕后者、指挥者、控制者、协助者、引导者的角色。

2 总结

综上所述,零部件测绘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建立在制图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根据不同的零部件进行具体分析,体现不同的认知层面。不仅拓宽了制图课程的研究领域,促进了数字化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制图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本质性的认识。该实践环节能设置特定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思考,获得相关的信息,并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共同研究、相互讨论上提出更新更高的内容。

参考文献:

[1]ISBN:978-7-04-032259-0、钱可强,王槐德.零部件测绘实训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106.

[2]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77-80.

[3]王湘玲,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_两种教学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29-31.

篇2

例如浇口的设计,课本一口气总结了九种浇口类型五条设计原则。学生根本就掌握不了,且没有实际的设计举例,使得学生就算死记硬背记住了,将来还是不会用。在第一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模具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确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的安排上,模具设计与UG课程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命令。一体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中去,如:《塑料成型模具》课程“成型零部件设计”一节中首先说明了什么是分型面、分型面的分类、分型面选取的原则。这种概述性的知识内容较多、较抽象,学生很难完全掌握。然后安排上机,用UG软件,通过具体产品分型实例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UG操作命令的同时,经一步加深对分型面的理解。理论知识迅速应用于模具设计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丰富了教学手段。课本平面图很抽象,很难讲解。学生想象不出来的模具结构,在UG软件中把实体调出来,把相关的零部件分别隐藏和显示,就非常形象了,学生也很容易就可以看懂。③提高了学生设计模具的能力。通过一体化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理论知识和UG命令的同时进行简单和中等复杂模具的实际设计,提高了他们模具设计的实战能力。④丰富了考核手段。纯理论课的学习,一张试卷,很难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实例的考核,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考核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存在的不足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物。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模具拆装实训安排在模具设计课程的后面,学生学习了一学期的模具,却从未见过真实的塑料模具,对模具结构的理解是不深刻的。2.模具设计纸上谈兵。模具设计是典型的弱理论的行业。很多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择,靠的是经验。仅仅依靠设计手册,没有去相关的模具企业参观实习,这就使学生的设计缺乏实战。3.设计效果没法检验。学生设计的模具不加工,不安装到注塑机上生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仅靠任课教师来评价,不直观,学生认识也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把模具零件加工实训和注塑生产实训跟模具设计课程贯通,整合在一起。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培养技术过硬的注塑技术人才,就必须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1.教学目标。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要按照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为向导、以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其内容更细、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围绕总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来设计[2]。①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用UG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注塑模且具备模具加工、拆装和调试的能力。②能力目标。具有设计塑料注射模的能力;UG软件的使用能力;注射模具制造加工的能力。③知识目标。掌握塑料的分类、特性;掌握常用注塑模具的结构特点及相关零件的设计计算;掌握注射模拆装的基本常识;掌握注射成型机的操作及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选择。④素质目标。设计是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积极开拓创新的能力。2.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塑料模具设计》的教材里,学生很难抓住要领。按照哲学“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理论,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注塑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典型注塑模具设计实训模块。①塑料模具拆装实验模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之前,首先要有感性认识。本模块主要包括几套典型塑料模具的拆装、测绘、总装配图绘制。②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认知和注射模设计模块。整合旧教学计划中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和《UGNX标准教程》两门课程。③典型注塑模具设计与加工实训模块。3.评价体系。要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显然以往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包括:①基本知识的考查。包括塑料种类及特性的知识;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的知识;注塑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的基本知识;UG注塑模块的基本命令。②基本操作能力考查。在模具拆装及测绘、模具加工的实训过程中,实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学生的成绩。③综合素质考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设计模具的能力。

四、面临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1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1.单项实习

1.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1.2提高实训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教师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2.专项实训

2.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专业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

2.2校外轮岗实训模块(第四学期)。轮岗实训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训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训单位确定具体实训内容并拟订实训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训。

2.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3.综合实训

3.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2顶岗实习模块(第五、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训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顶岗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战场,在顶岗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素质,教学计划,习惯势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另外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参考文献

[1]龙宁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科技信息》,2011年12期.起止页码:78-78

[2]王永花.吴伟.谈"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及其相关探讨.《物理教师》,2007年28卷3期.起止页码:46-47.

[3]黄妹兰.例谈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科学教育》,2007年 13卷 2期.起止页码:2-4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汽制专业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高技能人才需求也大大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我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通过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应职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些成果与经验。同时,也对今后不断改进完善进行了思考。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悉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检测等专业知识,具有汽车工艺设计与加工操作、装配调试、检测试验、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技能,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检测、汽车及配件销售与售后服务、工艺设计、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汽车制造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单位,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整车与总成装配、调试、售后服务及汽车企业工艺技术、质量检验与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分析、总结,确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确定对应课程,详见表1。

3课程体系设计

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由学院统一按专业大类开设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体育、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与文化知识、社会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机械制图、汽车零件测量技术、汽车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结构与拆装等基础理论课程及零部件测绘与CAD运用、零件加工、汽车拆装实训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

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汽车制造工艺技术、汽车车身制造技术、汽车装配调试、汽车性能检测技术及相关岗位的生产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职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开设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售后服务、汽车文献资料检索、汽车运用基础及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为学生职业拓展与提升打下基础。

4课程体系设计经验与思考

篇5

1项目教学的要素与特点

1.1 项目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非预测性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总是包含着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内容呈现在复杂背景之中,就要求学生在不同观点之间发现学科间的联系,努力去克服任务本身包含的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完成项目带来的困难。项目教学的内容通常是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项目总是体现着现实世界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项目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内容应给学生以深入探究和钻研的空间;项目教学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水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才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投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表面现象关注上。

1.2 项目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的活动主要是指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如计算机)和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探究行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面对挑战,学生首先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获得资源支持,如现成的资料、可以利用的技术和教师的支持等,再从专家资源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观点,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这些观点的反馈信息,最后自主建立起不同观点间的联系。因此,项目教学的活动具有挑战性特点,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序化的习题,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他们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尝试,才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和新的情感体验。在项目教学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建构并生成自己的知识。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自主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选择,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丰富度和意义的连通性,并根据自己体验,对信息进行深刻地加工和批判性的评价,实现知识的建构。

1.3 项目教学情境

项目教学的情境是指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情感氛围。项目教学是在与项目活动相配套情境中,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教室环境中进行的(比如有些项目是在社会或社区中进行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交际环境中参与探究性的团体活动或进行学科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情境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相互依赖和合作。这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人际冲突,还有助于化解人际之间的冲突,同时也为学生与他人分享成就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没有竞争的,高度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全身心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2机械制图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

2.1 项目教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进行的决策和规划。为保障教学目的的达成,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项目教学同样离不开教学设计,而由于项目教学更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更注重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在互动和交往中教师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使得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具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具体到机械制图课程“零件图”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将零件图测绘分为轴套类、盘盖类、箱体类三个项目的测绘,在测绘过程中,将零件的结构分析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围绕项目为中心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再如,可以通过拆装减速器、零件测绘、CAD零件测绘和三维建模、减速器装配图绘制四个项目的完成,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标准、遵守标准的行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兴趣的基点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或以往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所要开展的项目活动的主题产生的认同感。项目教学中的项目活动应为学生获得和提高行为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推进行动与思想的结合,促进计划到行动的转化,使学生学会根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学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发和利用各种活动资源,学会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等等。

2.2 项目教学情境的设计

项目教学的教学情境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营造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疑问,也可以是一个包含了多方面因素的任务。项目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经验范围,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可以感知的,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将项目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经验与自己在生活环境中所积累的经验联结到一起,而且这种联结是以自然的、而非人工的方式形成的,这种联结即不是进行科学的系统分类,也不是按学科方式进行归类,而是将新旧知识融入学生的经验体系之中,使学生的经验获得不断增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机械实训室,让学生现场进行制图训练,并加以指导,定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在项目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所积累的经验可以被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对学科知识系统进行补充和拓展,并且因为项目教学具有超越学科界限的特性,可以使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整合进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之中。学校和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情况以及课程标准的不同,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获得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高职、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TG385.2-4;G712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专业技术课程。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只有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才能改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模具技术应用及发展的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 教学现状分析

1. 学习动机问题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专业学习中的主干课程,也是一个复杂过程,决定这一过程效果好坏关键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以及教与学相互作用环境。其中,作为学习主人的高职学生是关键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怎么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问题。当前本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良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没有学习兴趣、上课容易扰,注意力不集中、排斥老师教学、实训懒惰等现象。

2. 基础专业差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开设在第三学期,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 、“机械制造基础” 、“CAD教程” 、“工程力学” 、“金属材料”等基础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不熟悉,导致在学习中有许多困惑不解。主要表现有:识图能力差、材料的热处理知识缺陷、软件绘图不熟练、零件的制造工艺不清楚等等。

3. 方法不当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很重要,好的学习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把握很欠缺,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前续知识与现在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学习投入时间短。

4. 就业不明确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对就业问题比较困惑,不知道毕业后将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二、 教学实施方案

1. 正确引导-----增强教学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自我学习方法的不当会影响到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方法很重要,联系实际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①引入教学载体

“模具”这个名词,在学生没有接触之前,都不知道它为何物,有何之用,所以在教学中引入合适、简单、上手快的教学载体进行驱动,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其教学理念如下图:

在冲压模具教学中对教学载体的选择尤为重要,它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之后的学习,可以从“山字形落料件模具设计”、“垫片复合模具设计”、“挂耳弯曲模具设计”、“无凸缘端盖模具设计”等合适的教学载体,讲解冲裁、弯曲、拉深模具的结构设计等诸多问题,同是可以进行观摩教学进行讲解,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为之后教学增加铺垫。

②破解资讯

在下个课题开授前,教师提出资讯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学习资源进行破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冲压模具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对不同阶段的课题提前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进行收集工作,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教材、网络等资源。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本位”。

③集中讨论

阶段性布置作业,作业布置要c实际就业工作相近,提前“感染”学生,完成后对学生进行逐一评价,并让学生集中讨论,从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课后优化的目的。

④技能训练,工学交替

根据课时要求,定制配套的模具实习计划。该环节是学习模具专业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理论的知识的总结和消化,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其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冲压模具结构和原理及其设计,加工的方法与步骤等,将所学的模具知识、零件结构设计、制图、工艺、工量具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的认知应用能力。

在工学交替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禁的科学态度、强化质量意识和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学情分析和学校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合理、优化的实施方案,对学生进行导向,其总体实施步骤理念如下图:

在冲压模具实训中,是学生消化课本理论知识和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一步,在安排随堂实训时,可以从模具的拆装、调试、零件测绘以及在软件上的模拟动画,将书本理论知识实践化,打破纯理论的僵局,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手兴趣。

2. 加强前续学习-----使知识系统化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涉及到的知识领域较广,需要很多基础理论知识支配。在实际中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遗忘或基础不牢等。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入手:

①课前提出问题

在教学前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前续课程的知识点,也是“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可以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同时预习的效果可以计入考核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②课后分析问题

在教学结束后,老师把现学的知识点和前续课程联系在一起提出疑问布置作业,让学生分析解决,消化知识。

3. 调整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十分紧密。本课程学习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想、多练、多记,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融会贯通,掌握规律方法、灵活应用方法、手段和标准。

4. 明确方向------解决就业困惑

模具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是多元化的,涉及的领域众多,就其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相当广泛,通过市场调研与企业的用人需要。模具专业可以从事以下岗位就业深造:

三、 结束语

近些年来,我国工业水平与产值的快速增长,这与模具行业的迅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行业需要大量的模具人才,加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非常关键。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职业素质培养,怎么样改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教学中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况

(1)一体化课程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结构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调研。职业岗位任务是确定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通过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和检验法对职业岗位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由工作指令、工作过程、工作关系、工作条件组成的资料包,为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更为准确、鲜活的参考依据。

(3)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在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职业岗位任务后,确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应具有以下专业能力: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进行简单的钳工操作;能使用常用电工工具,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能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配电箱,并能调试整台设备;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能焊接典型电子电路,并进行测试;能分析、检修、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电气部分的常见故障;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简单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使设备正常运转。

2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对接。依据行业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职业岗位任务要求,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通过对区域内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工作能力现状等的调研,制定企业化教学培养方案,设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企业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首要条件,一体化课程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体化师资队伍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中需不断地总结、研讨,再对一体化课程中其他的配套内容做出调整,形成一个闭环循环提升体系。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双师型”教师能够驾驭一体化课程。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工厂顶岗工作或参加技能竞赛,以促进其操作技能升华;同时组织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以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教材应设定典型课程并模块化,教材的内容应符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应根据学生就业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遵循实际工作过程导向,由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也应符合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应着力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既可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生源基础特征进行分析,在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4)一体化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是实现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的基石。一体化教学场地除了应满足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要求,还应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条件。场地的建设包括实训设备的购置、场地装修、场地使用管理规则制定等。针对本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现有的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常用机床故障排除实训室、自动化控制实训室等实训室改造升级,不仅设备达到一体化课程要求,还要仿真工厂实际场景,让学生理论和实训环节都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同时能熟悉工作环境。

3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

表1 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情景教学六步法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总设计师。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演。一体化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更是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六步法来展现,六步法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如表1所示,以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说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课堂知识,理解、掌握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应课题实训内容。

4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成果

(1)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学生每节课都经过听课、操作、读书,特别是小组讨论研讨后,学习到了课堂知识,练习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开拓了眼界。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升。现在学校使用的情景教学六步法,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灌溉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自主、自发地,带着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从不愿学到现在的主动预习新课、查阅相关资料,自学能力明显提升。

(3)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显著提升。传统课堂使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思想和机会,抑制了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六步法强调同学合作,强调团队。在这种模式熏陶下,学生从慢慢适应到游刃有余。它使团队合作的思想渐渐深入学生内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教师一体化课堂组织能力显著提高。情景教学六步法也使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中走出来,不单单是具备讲课能力,还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掌控能力。老师和学生们在一同成长,一同进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突况也越多,通过准备、讲解、组织、协调、总结等几个课堂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也在一步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技术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与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推广,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顺应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技能人才需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虽然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凸显,如学科课程忽略世界的整体性,将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学科课程强化“精英文化”,强化少数人利益,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学科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不能等同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学科课程所强调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求不相符。

进入新时期,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步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强调劳动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综合运用,孤立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此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改革长期徘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训课程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实训》、《机电设备拆装》、《电子电工专项技能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科课程体系均从片面的片段的角度看待本专业的整体性职业活动,没有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对专业人才完成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非常有限。因此,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路径

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课程设计开发要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组织师生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本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技术路径如下: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转化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等途径,分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对技能人才的用人要求,确定本专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领域有:电气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维护及技术服务;机电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等。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向若干机电一体化行业的企业一线人员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个人工作经历和现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从而遴选符合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条件的企业实践专家。学校确定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实践专家之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会上,在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专业骨干教师配合下,引导企业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要求每位企业实践专家列举从进入机电一体化行业开始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的若干阶段及其每一阶段所从事过的、有挑战性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待所有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配合,从所有填写后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入行到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排序,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分析,共提取了“机电设备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目标,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原则,在企业实践专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讨论分析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领域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最终确定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电气安装”、“机电设备疑难故障检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16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体现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应每一门课程,开发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开发,但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工具和仪表检修”、“齿轮传动机构拆装与测绘”、“常见机床动力电路安装与检测”、“自动生产线总装与调试”等58个。在学习任务的排序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其目标实现之和应该大于或等于所属一体化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设施设备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秩序要求,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编排可执行的教学计划。

转贴于

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根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收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的工作素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规范要求等,运用编写学习材料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方法,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编制教学材料,例如工作页。学习材料开发完毕后,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评审课程体系成果材料,评审通过后投入实验。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均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新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2)新教学模式基本扭转了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使学生转变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3)学生的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等有较大帮助;(4)学校的学习工作站比较类似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习需求。

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施,总结出课程实施要重点从教学组织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及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三方面考虑,才能保证课程构建和实施均能取得成功。

教学组织模式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作为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按照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思路,课程实施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师资团队建设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若干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多来自大专院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势必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学校在考虑推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师资培养通道,让教师适应并逐渐胜任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媒体和设施设备,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工作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而购置大量的设备,要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性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学习工作环境,也叫学习工作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中,每一学习工作站均划分信息检索区、学习区、实训区、工具区、学业成果展示区等五大区域,方便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工作过程所需的资源,养成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总之,构建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直接载体,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89-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1]。该课程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工程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场合和设计计算方法,并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再根据学生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精心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基本要求,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学科发展形势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比如在讲解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时,结合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的技术发展介绍,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机械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视野。

二、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其课程体系应突出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并注重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要淡化课程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而向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即一方面增加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对机械整体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上,结合机构学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做了适度的调整。过去在机构设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主要以讲图解法为主,解析法几乎不讲或一带而过;现有的教材中也没有介绍计算机辅助机构设计和运动分析。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引入反映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介绍各种新型机构和新的机械设计方法,力求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前提下,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无论是机械原理,还是机械零件设计,都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的,建立机械运动简图应该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因此应把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机械学科的不断发展,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随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因此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注意抓好讲课这一核心环节。在讲课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增加课堂练习比例,讲课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使用案例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结合不同的讲授内容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如采用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堂设计流程,给学生更切实的学习目标,更好地评估学习效果。例如,讲授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实例提出连杆机构杆长与运动特性(机构形式、死点、急回特性)的关系;然后介绍机构的创新与应用;再给学生出一些小型的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的设计题目,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再比如可以选用一些生产过程中磨损过的齿轮和使用过的减速器,让学生分析失效原因,提出避免失效的方法,同时提出材料选择、设计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案例学习能有针对性地巩固相应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每走出一步,每完成一道题,都能提高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尽量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校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缺少实际的生产经历,对有些章节的学习很难通过想象加以理解。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实物、模型演示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教学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带传动的模型,直观演示带传动的运动特性及打滑的现象。通过教学录像、三维动画的演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而且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利用轴系零部件工作的动态模拟和三维动画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轴上零件的安装、固定、拆卸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轴系零件结构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另外,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特别介绍与专业有关的设备的应用实例。如某些典型应用设备的机构工作原理和运动方法的动画演示,既可显示机构设计的原理及其设计过程,又可以清晰地显示机构运动中的各个瞬间状态,还可以逼真地模拟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的运动情况,这样可以把书上死的机构变活了,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课程实验是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实验课题是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学生通过实验,可直接接触到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例如通过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和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和拆装实验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测绘技术。同时补充一些新型的机构和典型机械的模型和实物,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这些实验过程,学生如同亲临现场,既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有明确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采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2,3]。

四、结语

本文针对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特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就如何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技能,从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实践。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机器的不断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基本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学科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的一些改进,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以上是笔者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要达到更佳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尚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试模式,采用项目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达到结果和过程考核并重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可探索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项目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从而达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近几年,不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作为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塑料模具设计》,以模具结构基础知识为主,通过讲授常见的模具成型工艺、原理,注射机型号及选用、塑件设计要点、常见的模具类型、结构及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等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模具的主要结构及设计要点,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模具相关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通过此次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程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必要性

本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手段,后来结合了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大量的动画实例,但由于条件、资源有限,缺乏真正的实践练习,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汇总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塑料模具设计》课程知识点多,模具结构图也比较抽象,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模式无法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并且考试受题型、题量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客观反馈学生的真实水平,导致考试成绩会有所偏差,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失去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导致学风的下降。其次,对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部分学生是期末临时磨枪,在考试前的几周内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复习,这些应试型的学生虽然能应付考试,但考完就忘,不能及时反馈问题和总结经验,知识点根本没有理解透,更别说融会贯通了。考核方式改革后,可以督促学生对重视学习过程,并积极参与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知识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本次考核方式的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入考核内容要求,教学过程结合“模具设计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以某一塑料制品为例,以产品的模具设计为任务进行驱动,以模具的整个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求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优化方案、确定关键零部件结构及尺寸、最终完成设计的思路完成考核项目。通过模具设计过程加强理解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设计,实现真正的“教、学、做”的一体化,不仅能够客观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以考促教、教考结合”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课程具体考核方案

2.1指导思想

项目考核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在考核过程中,与学习密切相关,是对学习态度、效果的一项综合考评,更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老师总结难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是一种可持续的考核方式,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2考核方案

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采用学习过程的开放式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认定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模具设计制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2.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主要有由课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等几部分组成。根据了解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培养目标主要,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课堂考勤、作业、讨论和课堂提问等项目组成:平时成绩=课堂考勤(40%)+作业(40%)+课堂表现(20%),老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不同的成绩评定。课堂出勤率保证教学环节的首要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严抓考勤,特别是自制力、约束力有限的学生,必须严抓、狠抓。因此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说明考勤制度,并公布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以督促监督学生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在课堂、心在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本门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的管理制度相结合,随时和辅导员沟通上课出勤实况,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完成作业和课堂的学习态度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在讲完模具设计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就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作业,启动项目。首先是发散性的让学生自己想题目,汇报设计思路,然后老师对题目进行筛选,并给出建议与评价,最终确定题目及方案。对于作业及时上交并保质保量完成的学生给予加分奖励,这种人人参与的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启发,更有利于筛选合理的题目和方案。另外,对于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反之,学生若学习态度不端,缺课或作业量缺交,到一定程度便可按照学院的规定,取消其考核资格。须进行重修申请方能重新学习、参加考核。

2.2.2项目考核

项目考核即模具设计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根据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对某一塑料产品的模具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按环节给分,具体操作流程环节及评分标准如下:(1)方案设计(20分)。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制定出设计方案,要求方案合理,能清晰的体现出设计思路。(2)设计说明书(30分)。根据给定的塑料产品外观尺寸、生产纲领、工作条件等等要素,选择模具类型、确定型腔数目、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等关键机构,并进行尺寸的计算和校核,并且以说明书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出来。(3)图纸绘制(30分)。根据已确定的模具结构尺寸,绘制出模具装配图和主要零部件的零件图,要求总图纸量不低于2张A1图,绘图规范、技术要求合理。(4)教师评价(20分)。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表达出设计的思路、模具结构的设计原理等设计要点,并能表述出模具工作原理。展示任务实施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及团队精神。

3项目考核效果

3.1课程实施项目考核的优势

课程本次实施项目考核之后,不仅反映出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容易查漏补缺,对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课本、参考书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学习中的重难点。鉴于本次的考核项目是模具设计,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在设计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还练习了UG、Proe、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由于这些软件没有专门的讲授过,使用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讨论问题,所以也培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蹭进了感情、促进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对学生有绘制模具图的要求,在本次课程考核过程中还巩固复习了机械制图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等中的易混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通过此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教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总结难点,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最终达到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表明,采用“不断修正、不断改进”的项目考核方式,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科学设定考核项目

该课程的考核项目取自常见的塑料成品,并且是学生经过调研分析选定:如电脑音箱外壳、打印机外壳、电子秤底盘等常见的塑料制品,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这种灵活设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大大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起到“以考促教”的作用。

3.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课程考核采用项目化后,在教学开始阶段,仍采用随堂讲课的方式进行,先要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随着项目的引入,方案的细化和深入,需要学生自己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对问题的分析也越来越细,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点、管理课堂,还要把关进度,分析方案、结构,并且提出合理建议并反馈给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到阶段性的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点评,集中讲解一些难点和共性问题,以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教师的责任感和综合素养要求的更高。

3.4问题及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化的考核方式的实施,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最终才顺利的完成了考核。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了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老师讲授时间有限,知识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没有消化时间,单纯的依赖考核来巩固知识点有所被动,并且时间紧、任务量大,难免会有所顾及不到,建议增设课程设计,通过练习巩固、理解知识点,这样就能和考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教学的发展。

4结束语

本次机械类专业模具课程项目化的改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其中、学在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动力,真正起到了“以考促教”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教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李学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陈璟,谢帮灵等.过程性考核在《塑料成型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模具工业,2015.

[4]汪定妮.基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考核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