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9:0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校内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校内实训总结

篇1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篇2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高职院校若比喻为制造企业,那么学生就是产品。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和优化教育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敏捷”思想,根据学生多多变的需求随着学生特质变化做出改变,不断的优化和改进教学内容和过程,对学生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令我们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管理类的课程如何设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改研究内容。高职课程体系有许多理论实践课,课程在课时分配上通常采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半的方式。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完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哈佛大学流传出来的优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是概念的、文字化的学习素材,对于高职学生所拥有的高度实践热情的学习特点是不够有效的,因此引入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的效果。本文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近5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展开研究,提出以“可触摸式的”敏捷型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高阶形态,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课程定位上,本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物流知识才能开始学习,因为本课程是将学生之前所?W习的分散的物流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它是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最高层级课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物流学生而言不易设计,课程通常包括较多的理论与较少的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课程做了大幅的改革,设计了“可触摸式”的授课内容。

由于供应链具有独特性,每一个行业或者企业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供应链。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行业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实践项目。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校内空间的人/物/事件,结合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等方式,实训项目内容围绕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并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方法融合到每个实训项目中。

主要的实训项目包括:汽车供应链实训,实训场地在校内停车场;出版发行行业的实训场所为校图书馆,校内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实训场地则利用运动会/篮球赛/晚会等校内活动展开;学校食堂供应链优化的实训场地为校内食堂;电商行业供应链实训是与电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展开进行。将校内现有设施设备、各项活动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当中,令实践教学具有敏捷性,令教学内容可触摸,学生可以每一个实训项目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展开调研、采集数据、上传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提出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可执行方案。实现最大限度控制实训时间、成本完成教学目标的敏捷型教学方法。

本文展开介绍实训1:汽车供应链实训项目的教学流程与方法。汽车供应链实训项目的实训场所为校内停车场,目前现有的两块校停车场,在校车辆数据范围是80-120辆。囊括了汽车市场上大部分的品牌,如:外国品牌奔驰、宝马、奥迪等,国产品牌吉利、比亚迪等。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型市场模型。

篇4

一、引言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仍然存在于模拟、仿真中,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提升实际技能的需求。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购置了物流管理软件,部分实训操作中,学生在电脑上,建立虚拟物流企业,模仿运输、仓储、货代等的过程,对虚拟企业进行经营,完成书面实习等。这种实训方式虽然节约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无法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的物流流程,也就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现实中去,实训与实际依旧脱节,实训效果与企业的需要有一定有差距。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其主要原因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差和适应性不强。

1.实训内容职业性体现不够。现有的物流实训内容仍然是传统的运输与仓储作业,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物流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范围很广泛,根据对物流企业调查情况分析,主要在制造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中心、传统仓储企业、货运企业等相关企业做营销员、仓管员、采购助理、客户服务等物流基层管理工作。

2.实训师资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要保持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发展同步,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生产第一线的现职技术人员中聘请师资,他们带来的信息和方法以及他们对职业的体验往往是高职学校现任教师所难以掌握的。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里,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一线的物流管理相关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造成实训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或实践教学与理论常常脱节。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的思路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流管理专业实训必须按能力为本、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突出强化学生物流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专业性和应用性等诸多视角设计实训内容,体现情景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

1.认知实训。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所学专业有感性的认识,把认知实训在一年级完成。认知实训安排在一年级,由教师带队到现实企业中进行为期 1 周的参观和调查。选择的企业是与我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单位顺丰速运常州公司、常州亚邦三方物流有限公司等,了解企业文化及组织机构,切身体会到了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了解物流岗位的操作及能力要求等。寒假中通过自主报名与实习企业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物流企业,接受岗前培训,利用假期进行岗位体验实训。

2.专业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以物流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物流行业中的主要工作环节为载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运输、仓储、采购、营销、国际物流等,因此充分挖掘校内外可利用资源,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开展物流实践教学。例如:以仓储专项技能为例,我校工科专业在实训中所用到的耗材均存放在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从“信息汇总――采购――配送――入库――在库――出库”涉及到仓储的环节,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验收入库、在库科学保管、正确盘点、库存控制准确以及退货处理,并且做到确保教学所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仓储作业,在边学边做中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

3.物流综合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利用实际中真实的大型综合案例,让学生对物流流程的优化、管理与实操、规划与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该实训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并采取正确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学生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组织能力、项目策划、项目设计案书写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教学中不能闭门造车,因此可以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中。比如大型促销活动背景下,电商企业的库存如何控制?在物流综合实训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储位布局、商品的养护及配送路线选择、采购与库存控制等基本的技能,在企业选择上,选择合作可能性最高同时急需仓储管理的小企业,如常州的棉先生,注重可操作性和商务时效性。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之前的实战演练,第六学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习岗位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择业,实习的岗位一般是采购助理、仓管员、配送员、货代销售等。通过一学期的实习,以改善现行方案实证式案例分析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和学生的就业密切结合。学生能够逐渐掌握主要物流岗位所需的技能,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学生通过在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训练,基本掌握现代物流操作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加强了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内涵的理解和物流服务理念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岗位责任心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物流知识与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具体的岗位操作结合起来;了解企业文化及其管理制度;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适应岗位。

通常情况下,实习企业发现人才,双方愿意,学生可以之间进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同时完成毕业实习。

篇5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基地

近几年,零售连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连锁企业的规模和销量也在迅速扩大,连锁业态非常广泛,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商贸和服務业。连锁经营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然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特别是一些院校刚刚设立连锁经营专业,对于实操性要求较高的这门课程,多数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还是以理论体系为主,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如何培养具有实操性的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课程改革。

一、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

市面上许多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多是理论多、案例少,配套的案例和习题集几乎没有,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专业基础课的教材要么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本,以理论知识为主,要么是中职教材的延伸版本,片面强调技能培训。此外,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向上衔接本科教育,向下衔接中职教育,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并编写案例集、案例解答、习题集、试题库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连锁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指导教材。

二、选用典型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很多课程中都用到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是很多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听着起劲,听完后并没有领悟到精髓所在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因此效果并不是很好。对于我们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来说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重要,选择的案例必须具备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同时利用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达到案例所发挥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密切关注目前连锁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对连锁各行业的了解,不断收集连锁行业的发展新动向找出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把案例中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融合,这样才能使案例紧跟时代脉搏。有了合适的案例后就需要利用案例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划分到各个小组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解决这个案例的问题中来,把那些积极善于思考和发言的同学和不爱发言的同学相互组合在一起,让那些善于思考和发言的同学带动不爱发言的同学共同思考问题,教师在调动了积极性的同时要适时的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会感觉到张弛有度,能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感觉到乏味。

三、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训教学;探析

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被国家列为十大振兴产业,各地掀起一股物流发展热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物流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能力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加大,物流实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经不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从属角色。本文将就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水平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训课程体系设计直接关系高职生技能培养的效果,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需求的关键。如何设置实训课程体系,这是摆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2006]16号文件指“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课程和教学实施方案的时候不是理论的单项研究,而是通过市场的反馈和调研来进行。为了更好的服务长三角地区的航运物流港口企业,必须根据港口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来确定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主干课程。在专业建设中,不片面的追求学科理论性和系统性,更要注重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针对性。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及实际应用相结合,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上实施理论讲解、课程设计、计算机仿真、港口物流管理活动实务性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模式。物流实训课程的设置,要请企业的人员参与,不能闭门造车。在每年新制的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一线企业的意见,做出的计划才更能体现于市场需求的融合。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要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等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从岗位设置、操作流程、工作标准、操作规范、职业规划、企业文化等方面认真着手对学生培养,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操作一线、接触真实的企业运作、接触社会。具体的可以通过学校走进企业式教学模式和企业走进学校式教学模式。

学校走进企业式教学模式是指将学校课堂搬迁到物流企业中去,展开工作现场授课的尝试。以商品的进出入库为例,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带领学生进入仓库,跟随仓储管理人员按照整个流程操作一遍,即可掌握进出入库的基本操作。传统单向思维模式偏重于强调学校

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实训。现实世界中的企业从事实业生产,学校为企业培育创新型实用技术人才,二者相依相生,互惠互利,不可分割。企业走进学校,物流管理教学不仅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而且可以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来课堂,以教师的身份开展授课。授课时间和内容要和该课程教学进度相吻合。企业人员可以运用翔实的案例,通俗的语言,详细的剖析该节知识点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特别是企业人员熟悉当前企业用人的政策导向,对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了如指掌,通过引入企业人员进入正规课堂,有利于提早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共建一个物流实训室。如学校提供场地、配套设施、管理人员等,企业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可成为出资方学生实训,员工培训的场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尝试提供社会化的实训、培训服务。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开拓物流实训基地

现代物流的内涵之一是整合。整合就是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外部彼此相关却又相互独立的资源、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达到效率、效益最大化。

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场所。筹建物流实验室,少则要投入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且实训场室的规模上和实训的项目随着高等教育的推进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鉴于此,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学校实训基地既能缓解学校现有资金、实验场所和设备的不足,又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以seven-eleven为例来介绍校内资源的整合。利用超市的商品、设施设备、信息系统训练学生常用设备操作技能,熟悉销售物流的流程和树立服务理念。学生可以训练的内容包括:见识POS机、RFID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仪、手持式EFID阅读器、、电子标签以及主控计算机的操作;熟知、前台后台管理、自动补货、盘点等业务;熟悉货物摆放的区域,叉车、托盘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周转箱的使用和货物的堆码;掌握运输包装、销售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以及包装材料回收和处理;认识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的构成、编码的结构和条码作用等,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去大型超市、物流企业、码头调研等来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比如超市调研:结合课程内容,安排调研活动。通过对超市考察、购物体验、与顾客、员工和超市经理的交流、采访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点,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和创新毅力。这些开放式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检验、升华和拓展;码头调研:通过现场观摩,熟悉物流装卸搬运设备名称、作用和操作方法,认识集装箱的种类、集装箱的参数,了解集装箱的集疏方法、集装箱拼箱拆箱业务、集装箱全程管理及单证流转、通关流程和检验检疫方法,体会集装箱标准化和集装箱在货物运输中的优越性。

四、以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物流实训课程的学习

近几年来,全国现代物流技能大赛成功举办,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全面掀起了学习技能的。物流技能竞赛是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设定作业岗位的模式,实现仓储、配送、信息等综合物流活动,检验选手的企业物流设计能力及进行采购、备货、配货、补货、电子拣选、货物交付、货物接收、入库作业及货位优化等

物流活动的操作能力,全面考核参赛选手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展示参赛选手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及快速分析、总结、表达能力等职业素养,整个比赛都是物流企业运作的实景再现。基于物流技能大赛的技术能力竞技,可以考验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并能够展现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能在比赛竞争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因此,可以考虑把这种职业技能大赛的模式直接引入到平常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渗透大赛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学会在日常比赛中不断地总结、思考,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寓教于乐、不断提升。

五、完善实训全过程评价体系

按照培养学生是否具备胜任将来某个物流岗位(岗位群)工作能力的要求,应以实操考核的为主,理论知识考试为辅,侧重“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来确定考核评价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将考试分为书面考试、技能测试、项目设计报告等各种形式,突出过程性,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操作是不是规范,操作中存在什么问题,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学生对生产环境和项目流程熟悉程度以及操作熟练程度;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训要求,完成实训任务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能否根据已学的知识和个人的见解进行项目的设计同时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采取任课教师、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方式,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自我评价能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技术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培育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型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应当成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和职

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物流教育改革的方向。怎样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现代物流教学模式,借助校内外资源,通过参加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瞿玲.职业竞赛模式下的实训课程改革[J].科教纵横,2012(6).

篇7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到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的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从企业资源计划的优化技术到各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自动化系统到各种物流管理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应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参照助理物流师、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

一、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随着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课程组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工作,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材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所需要的岗位流程及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流程对应的任务,将课程的内容分为物流数据收集、物流数据追踪、物流数据交换和物流数据存储四大模块,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分别了解模块的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课程模块

三、在课程实施设计中以“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

推进“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以任务为驱动,结合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适应本课程以真实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案例教学法

课程设计在基础部分采用了综合案例,教学中,对于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由教师提供真实企业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案情,开展讨论。

(2)小组工作法

根据信息系统操作内容,如SCM知识,由教师提供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如调研、协同完成模拟软件操作。学生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步骤完成任务,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判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现场教学法

以校内实训室,开展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制作、扫描识读教学,以企业实训基地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仓库布局规划、入库扫描、无线手持终端的适应,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系统等任务的教学。

(4)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实践课中占重要地位。综合练习主要应用于应用部分的综合实训内容。

五、完善“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可以通过一周的企业认知实习为导入,结合信息化职业岗位到物流企业参观岗位员工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强化操作练习,强化学生对物流信息化流程体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设计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专项工作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业务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初建.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10).

2、欧阳苏腾.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通信.2011 ( 6).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物流管理 专业实践 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16-03

一、前言

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标志,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出现了。十几年来,独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据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名单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独立学院295所。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其有着自己的定位,许为民指出:独立学院的社会功能定位是融入具有市场特征和区域特征的服务教育体系,培养目标定位是造就应用型专业人才,发展战略定位是坚持特色化建设道路。以上定位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而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建设普遍还不是很成熟,与上述目标定位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实践教学更是短板,培养的学生适应周期长、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诟病点。独立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又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随意性大、学生成绩考核片面性大等特点,这些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独立学院的定位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而有效制订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一)物流管理岗位分析

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两大部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的行业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工商企业内部物流部门,其岗位以运营管理为主,主要业务处理能力涉及:采购、物料计划、配送、仓储管理、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物流信息处理、运输组织、车辆调度、揽货、跟单、报检、报关、船务及相应的商务处理等。

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所在学校的物流管理系邀请了一批来自企业前沿的管理者、行业行政管理者、外校教授进行了探讨,并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岗位素质以及能力需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二)专业基本技能标准

专业基本技能指的是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系统而综合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毕业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它是毕业生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物流系统具有跨地域、跨行业和跨部门运作的特点,同时物流企业要求在满足客户的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竭尽全力地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物流人员必须具备专业基本技能,并具备宽泛的知识面,从而满足企业“多面手”的需求。根据表1中的物流岗位工作过程和任务,总结出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7项核心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三、专业实践内容体系的构建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实践内容体系在实践项目和内容上循序渐进的配套。首先是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像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都应该包含一定的实践课时。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对运输管理的流程和优化技巧、仓储与配送管理的流程与优化技巧、采购管理的流程和优化技巧以及集成条形FID、PLC、GIS、GPS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和应用进行仿真实训或者现场实训;其次针对超出一门课程内容体系的综合职业能力需要开展专门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如物流方案设计实训、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景模拟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总结出物流专业实践的内容体系,如表3所示。

四、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达到目标,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和学习环境等条件组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实践性教材的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践性教材能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技能和技术的培训进行有效规范。教材的建设特别需要综合考量,除尊重学习规律和务实精神外,还应体现4个原则,即操作性原则、序列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操作性原则是指对操作既要有“量”的要求,使之“熟能生巧”,又要做到“具体”,每次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设计得体的实验内容、安排合理的程序和可行的考核标准;序列性原则是指要求教材必须构成一定的知识技能体系,布点应科学、连贯、均匀、相对完整;过程性原则是指要采取阶梯式的学习方法,在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具有提高技术、技能的操作性内容,从而使学生边学习边自测,边实践边自评,边研究边自结;适应性原则是指教材的通俗易懂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容易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实践环节。

(二)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采用仿真手段,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提升,它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为学生提供物流实训的重要平台。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软”、“硬”兼施,既要开发或购买适当的物流管理软件,如物流管理流程仿真软件、物流方案设计及优化软件等,还要购置适当的硬件设备,开展工作环境仿真实训以及开展软硬件结合的高度仿真实训。除此之外,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实验资料也不可缺少。

(三)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学生适应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的速度,利用在校外企业建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是广泛开拓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实践基地的数量是实施顶岗实训的前提。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教师下基层活动、利用物流行业协会等方式与多家物流企业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校外实践基地轮训计划的成功实施提供基本性保障;二是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三是校企共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学生的过程监督、指导和考核,保证实训学生能尽快上手。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选派物流专业教师到企业基层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巧;二是引进新教师的时候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引入一些既有企业工作实际经验,又有高学历文凭的人才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聘用企业物流岗位的管理者为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

五、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制约实践教学的因素多,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复杂,可控性较差,必须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全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软件硬件相互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一)补上管理缺位

独立学院校内实践课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一般由实验教学管理科(属于教务处)负责,但由于物流教学实践不仅仅有校内部分,还有校外部分,校外部分的工作由各教学单位负责,形成教学单位直接监控和管理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导致教学单位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实质上等于没有监控和考评。教务处的实验教学管理科有必要扩展管理范围,把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统一管理起来,切实负责起协调效果考评和质量监控的工作。

(二)完善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得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重视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完善和制定设施、技术、设备、经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践效果。

(三)转换考核方式

以学生能力评价为导向,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用综合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取代单一考评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加大实践成绩考核的权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能力确定的标准,走上以能力为导向的正确轨道,引导学生提高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六、结束语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应用型物流人才。定位包含现状、目标以及从现状到目标的路径选择。通过高考招录来的三本学生是我们的现状,合格的现代应用型物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最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教学资源是我们的路径选择,而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并发挥出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有赖于教学规范的制定和实践。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环,不仅仅需要在软硬件上充实资源,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规范。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构建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辅以合适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和管理制度,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不是梦。

[ 参 考 文 献 ]

[1] 许为民.论独立学院的三个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篇9

【关键词】高职 经管类专业 实训教学 生产性实训基地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bstract: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teaching more and more with the institutions of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mode can help management majors well to carry out practice teaching. Intramural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the school-enterprise win-w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经济相对下降和第三产业经济的相对提高是必然趋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低效率的流通体系成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暴露出来。要发展和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质量就要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已形成共识并在实践中得到实施。我国中高等教育系统二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商贸流通和金融保险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世界供应链中我国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是被整合的对象,往往是“挨累不落好”。

高职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能型经管人才。高职经管类专业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专业实训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高职院校教学的难题。作为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且规模相对较大的经管类专业,多年来,各院校的相关领导和教师在组织校内、校外实训教学、满足高职教学要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应当承认,相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而言,经管类专业的校内、校外实训教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2 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两个转变:一是从理论教学向重视实践教学的转变,二是从重理轻文向文理并重转变。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许多个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也积累了一些实践教学经验。经济管理类院校和专业的学生,曾经长期陷入了只懂理论、不会操作,只会论理、不会实践的窘境,这就造成高职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并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总结起来,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政策落实不到位

实践教学已经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并以文件的形式提出实践教学课时量的要求。在实践中课程的开设和各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体现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量的比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改变不大,理论满堂灌,甚至重来复去,或者稍作改变如做做习题、讲讲案例等,与真正的实践还有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师的墨守成规、实践教学资源的缺乏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不够都有关系。

2.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少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主要投入到“立竿见影”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中去了,对投资回收期长、效果不明显、实际利用率低的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较少问津,个别院校的领导甚至认为经管类专业教师只要讲好课就行,实验实训可有可无。

2.3 实训基地规划不合理,利用率不高

许多地区和院校经管类专业设置跟着市场跑,只作短线投入,没有长期的规划,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又出现地区乃至学校的重复建设。如连云港市的各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连云港市人事与社会保障局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设了连云港市公共物流实训基地,与此同时财经学校、工贸学校、大港职中也都在建设自己的物流实验室。

根据全国范围的调查,尽管目前物流实验室建设数量不少,但是,真正的教学使用率却非常低,很多学校几乎接近零,大多只是作参观、演示之用,与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初衷相差甚远。

2.4 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难以发挥

产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许多院校都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探讨产学结合的形式,并取得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对此,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广大教师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重视不够、合作机制不健全、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只是处于名义上,应付教学评估,其作用只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地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多数专业很难在院校与企业双赢的前提下实现深层次的产学结合,企业大都以各种方式婉言谢绝学生的进入,即使去了学生也“无事可做”。

2.5 实践教师资源开发不够

篇10

关键词:实训基地;项目化;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和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更好地规划、建设和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更好地服务学生和社会的目标。

然而,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项目化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不少问题,还有很大的改善的空间,直接阻碍了实训基地的效能发挥。因此,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化管理实施科学评价,对于找出项目化管理中需要改进的部分,提出完善管理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评价方法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评价主要采用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得检查,以修正问题。项目后评价是项目完成或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根据项目的目标、项目运作、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活动。

2.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评价指标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评价指标基本内容应当包括项目目标评价、项目实施过程评价、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等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评价指标、分析和修正措施及效果。

2.1目标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目标评价是对所实现的目标与预定目标进行对照比较和差异分析,提出修正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目标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资金投入、设备台套、实训功能、实训规模等。

2.2 实施过程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项目实施进度评价考察项目的资金使用进度、资金使用方向、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等指标。用于评价项目是否按按时、按质和按量完成;财务执行评价考察项目资金使用的数额、时间、方向等是否符合项目规划;应急处置评价考察应急事件发生后处理的方案是否合理及时、效果是否良好。

2.3 项目效益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项目效益评价,可以从实训教材建设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受益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受益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训课时的增加和所占课时比例的增加、企业兼职教师人数和参与授课比例的增加、专任(兼职)教师和专业学生获奖项目数量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等多指标予以评价。方法是对比预定目标和实现值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修正措施和评估效果。

2.4 项目影响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项目影响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团队的影响力、承办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比赛)、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接纳兄弟院校参观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校企项目合作以及促进科研项目开展等指标。

3. 项目化管理总体评价

在上述过程评价基础上,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总体评价,以评估项目化管理的整体表现。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项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效益、项目影响四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二级指标,然后给评价指标确定评价要求并合理赋值。项目化管理总体评价应结合过程评价予以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得分≥ 95为优秀,得分≥ 85为良好,得分≥ 75为合格,得分< 75为不合格。

3.1 项目目标评价

项目目标包括资金投入、设备台套、实训功能和实训规模等二级指标,其评价要求和评分赋值为:资金投入额度符合项目规划(5分)、设备按项目规划的技术标准足量采购(10分),按时到位,安装调试合格(10分)、项目建设符合规划的实训功能(10分)。

3.2 项目实施评价

项目实施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资金使用进度、资金使用方向、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等,其评价要求和评分赋值为: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规模(10分)、资金按计划到位和使用(5分)、资金使用无挪用、滥用情况(5分)、进度符合规划,不滞后(5分)、建设质量符合或超过设计,无不合格现象(10分)。

3.3 项目效益评价

项目效益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教学团队提升、兼职教师比例、实训项目包、实训教材编纂、实训课时比例、受益学生比例、社会培训人数等,其评价要求和评分赋值为:教学团队的培训、职称、学位提升等指标达到计划指标(5分)、兼职教师比例和兼职教师授课课时比例达到项目指标要求(5分)、实训项目包建成数量达到计划量,课程使用比例达到设计目标(10分)、实训教材编纂数量达到目标数(5分)、实训课时比例达标(5分)、受益学生比例大幅提高,达到或超过指标值(5分)、针对行业企业的社会培训人数提高,达到或超过指标值(5分)。

3.4 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影响评价二级指标又产业服务能力、引领辐射力和技能竞赛项目等,其评价要求和评分赋值为:为行业企业服务项目数、科研项目数、科研成果转换率、服务收入到款额达到或超过指标值(5分)、接纳兄弟院校参观交流、对口支援院校、共享实训基地达到预期效果(5分)、举办技能竞赛项目数量达到计划目标(5分)。

总之,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化管理评价,需要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和完成后依照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它是查找存在问题,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少娥,刘春秀,张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12年第7期(157-159)

[2]吴砚峰,李建春.高职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指标研究[J].物流技术,2012年第6期(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