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00: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指导教师实习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思想认识有问题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工作纪律等方面有时存在问题而影响到实习工作。有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顶岗实习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顶岗实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不守企业纪律,对实习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1.2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有问题
顶岗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的学生认为参加顶岗实习只是为完成实习环节的学分,对实习工作存在应付态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实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到实习结束,只是叫单位盖章了事。
1.3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实际管理或有效管理。一些学校不能适时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状况。有的学生没有真在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学校也没有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及时处理。
1.4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专业要求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要求过低,也缺乏实际专业指导或有效专业指导。一些学校没有详细的专业要求,对学生专业要求仅仅限于毕业论文。
2毕业顶岗实习改革情况
毕业生顶岗实习被本校视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学生职能培养上。因此,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1强化了安全与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学习安全知识。顶岗实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材料,有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应急预案知识、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知识、预防焊花引发火灾知识、使用危险化学品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知识、《安全生产法》所明确的从业人员的义务、安全色、灭火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火灾类型和灭火器的选择知识和使用方法等,还有施工安全手册。要求完成安全作业试题。学生《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作业-试题,题型分为简答题(60分)、论述题(40分),简答题内容有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救、发生火灾事故报警、在施工现场中行驶走、上下“五不准”是什么等,论述题有请列举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条款;请调查一下实习单位目前关于安全生产要求方面的有哪些制度,结合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要求谈谈你将如何做来确保在顶岗实习中的安全。强调顶岗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按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实习教师和班主任请假。尊重实习指导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的声誉。积极收集资料。查阅资料要注意爱护,不损坏、不丢失,并注意保密。实习期未满,不得擅自离开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中途调换实习单位时,须征得指导老师、所在系及原实习单位同意后办理相应的手续。如果自己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和校内指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并且确保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等。
2.2细化了顶岗实习专业要求
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按系统要求逐项填列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实习期间,每周于周末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认真记实习周记。实习周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天(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实习内容,工作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周记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周记篇数会计方向不少于12篇。要求按时编制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开题报告”项目;按时编制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实习报告”项目(后来为方便统计,改为“毕业论文”处);还要求登记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顶岗实习日志等。请校外指导教师填写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有关表格(含实习月度评价表、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鉴定等)。实习结束,上交本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等。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其中专业调查部分不少于2500字)。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报告装订要求:左侧装订,封面要求采用塑封。上交安全作业等有关其他要求。
2.3改革了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等要求
开题报告方面。开题报告改为毕业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内容目前包括封面、毕业顶岗实习单位介绍、主要工作岗位及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分月或周)。笔者建议可以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目的、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单位、实习主要岗位、职责)、实习工作任务(指主要实习工作任务、内容)、具体安排(总时间段、分月或周具体工作安排)、遵守纪律承诺等方面。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而不是毕业论文。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书面成果是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分封面、目录、正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实习单位介绍、专业工作情况、专业工作调查、专业工作体会。专业工作调查先要选定题目,选定调查对象,确定什么调查方法,调查哪些问题,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给出合理建议。专业工作调查由学生根据实习实际情况来选定,系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计划和报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顶岗实习完成后,请将专业工作报告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根据要求放入顶岗实习系统,还要打印装订成册。
2.4整合了毕业顶岗实习任务、要求、内容
篇2
关键词: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
毕业实习是培养本科学生具备运用当前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要步骤,同时此关键阶段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是后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高质量药学人才,在培养模式、实习内容及方式、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规范实习的各个环节,探索和改革符合培养药学人才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监控体系,对我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编写实习文件,提高实习效果
实习教学文件是实习过程的指导书,根据各毕业实习点的特点和要求编写实习教学文件是提高实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我们派出专业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调研,分析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并研究实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据此分别编写出计划等实习文件一套,在编写大纲中,标明对实习的需求以及监管规则,明晰实习的目的、需求、内容和绩效。
二、形成实习流程的模式
1.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根据中药学、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工程、市场医药营销等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的,学生实习基地将有所区别。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把科研院所、药学监管部、制药单位、制剂和药房、医药营销公司、中药种植研究部或公司等归入我院实习场所范围;经过实地考验、刷选、构建、甚至带教的筛选等几个环节,最后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2.制订和下达实习方案。学校根据此学科培养目的要求,在结束第七学期前,审定其实习方案;然因自择实习单位而分散实习的实习生,我们对其分别提出符合其自身状况的具体实习方案。最后上报所在学院相关主管部审批同意后,方案得以实施。考虑到规避实习与就业之间冲突,我们尝试把毕业实习分成两部分来进行:(1)学生可利用第六学期末暑假,提前“预实习”,事先做好开题和论文书写的数据文献检索,加强实习效果;(2)学校主导为主,在第八学期安排相关人员值班,这可实时处理实习细则。3.选择及申请实习场所。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和实习监管力度,学生应当书写《学生实习申请表》(《实习表1》)或《学生自择单位实习申请表》(《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选择学校下达的实习方案实习者,则填写《实习表1》;自主选择实习基地及指导教师者,则填写《实习表2》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资格审查表》。4.协商和审查实习申请。当提出实习申请书时,同学的意愿须经相关指导教师的审批,在此期间,指出实习基本要求,同意后签相关意见,然后二级学院根据其意见,继续审批,从实习场地是否符合实习的需求、实习内容是否适当、实习场地之指导教师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最后签意见。5.批准和下达最终实习方案。分管教学院长参考指导教师、二级学院对同学申请的意见做出相应指示。另外,一些同学自主选择的实习基地,通过最终审查后,再向实习基地的教师实习指示的方案以及颁发相应的聘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指导和培训。6.学生办理离校前的准备及手续。实习前一周,根据学生申请实习的情况,邀请学院有经验的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各类型实习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更快、好地适应实习环境。7.实习基地信息回馈及实习过程记录。为方便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后须当即填写《实习回执表》,由实习单位盖章后,一周以内将表交给或者邮寄给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面谈、会议、网络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反馈。学生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实习,其实习内容分阶段进行,要求写实习报告并持续写实习笔记。
三、加强监管,提高实习质量
1.派定实习辅导教师,明确责任。在增强实习质量条件下,二级学院应当任命专业能力强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基地可实习双导师制,聘请经验丰富的药学技术人员任第二导师。指导教师职责与任务是:(1)据大纲要求编写实习指导书,贯彻执行实习教学方案;(2)联系生产实习单位;(3)实习中,须严格要求、加强辅导,精益求精各个教学任务;(4)实习生需接受正确的导向与监管,适应其实习和生活的状况;(5)实习完成后,在整体做工作报告后,完成相关实习资料的整理。2.增强实习期间纪律,稳升实习效果。通过完善党团建设,加强同学自我监管,同时同学之间互相督促。(1)实习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基地规章制度。(2)实习期间人数达到实数的三分之二时,才能评算实习相应成绩,相反则视情况给予相应补实习的资格。(3)针对无特殊事由不进入实习者,除遵照学校考勤制度处分之外,成绩还要以零分来计,且无补实习资格,不予毕业及延迟毕业。(4)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制度,保护仪器装备,确保实习安保。3.构建严厉的考勤规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缺勤等情况进行记录,当实习结束后上交并存档;实习中,对实习生先考察,在给出合适分数。
四、明确目标,科学全面考核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其实现的目标:(1)提高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2)形成稳重的就业规划,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此阶段是“预就业”的过程,除完成实纲完成任务外,还应该提高适应环境、交际及团结意识,增强就业意识,综合评定实习成绩。1.实习文件考核。(1)考勤记录表。按照企业的规章,学生进行签到或打卡上下班,待实习完成后,将经带教教师签名的签到或打卡原件或复印件交给学校,为成绩参考提供依据。这为学生完成校园到社会角色转换提供帮助。(2)实习基地评析表。参考同学工作态度、临床基本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实习基地做出细致的量化评析表。①监管学生实习表现;②根据企业反馈意见,改良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以符合现代企业标准;(3)毕业论文。学生根据实习中实际工作的深刻体会,写毕业论文,锻炼写作能力,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给予表彰,重视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习成绩考核。实习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习考勤和单位评价以四级评分制实行,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2)以百分制评定实习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回校一周内,就实习纲领、规划等方面反馈自己的建议以及意见,为下一届的学生实习做准备。
五、结语
我校药学院本科历届各专业毕业实习的成功范例[1,2],从毕业实习文件、实习流程、实习监管和实习考核等多个环节,对实习质量监管控制系统做出初步分析,基本建立了药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虽然开拓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而且学院投入资金不足,双导师制因企业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而迟迟不能实现,毕业成绩的总评也存在着专家不同意见等,但我们把实习与就业统筹兼顾,分类、分期实现,既保证了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又保证了学生实习质量不下滑,为提升药学本科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宁.对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期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22-123.
篇3
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到位。论文前期准备和开题阶段,电子阅览室资源有限,电脑设备无法跟上学生的需求。毕业论文中期实验阶段,实训室不但要承担普通年级课程教学实验,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实验室资源紧张,时间重合,实验设备高负荷运转。每次实验指导老师不可能全场指导,实验过程得不到监控,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得不到保证。而且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缺乏主动性,主动联系老师次数少,仅联系两三次,指导老师有的要指导十多人,学生不找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那么在这段时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处于放任自由状态,无人顾问。到了快交论文时,匆匆忙忙找老师,东拼西凑,应付一下。轻过程,重结果的管理,毕业论文的质量得不到提高。
2缺乏监控机制
尽管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撰写、格式要求、过程安排、答辩评分等通知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执行过程中,也就在形式上检查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表格填写是否完整,答辩程序是否完成。一些高职院还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缺少可行的,严格的论文指导、评审、答辩的硬性制度的约束。论文质量的好坏主要看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正确新颖、论据是否充分等,对于这些要求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很难进行统一,在进行质量监控体系中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2]。毕业论文的考核功能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3提出建议
(1)选题联系就业岗位鼓励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工作实际确立选题,并开展综合毕业实践工作。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就业为导向”,毕业论文围绕就业岗位(群)工作进行命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摆脱以前“围绕文献资料团团转,毕业论文纸上谈兵,假题假做、内容空洞”的现象[1]。以染整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例,首先走访盐城及其周边地区印染企业的调研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操作工、打样员、检验员、染整工艺员、生产主管、技术主管等岗位为适合高职教育培养层次的典型岗位。然后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各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操作工是染整生产工艺实施、打样员是仿色打样前半制品的检验、检验员是印染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染整工艺员是染整工艺的制定、生产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主管是染整工序生产技术管理。第三,召开生产一线已毕业的高职毕业生实践专家研讨会,要求各位毕业生从自身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罗列工作任务,再和我们专业老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后,结合企业招聘信息、校企交流、政府工作报告、地区发展规划等掌握具体情况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毕业论文为使毕业论文突出真实性和实践性,在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实战性的项目任务式毕业论文模式[3]。由企业提供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命题,参与指导学生,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
(2)指导采用双导师指导学生
由于指导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是实践经验有限,而且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题目内容一开始就很熟悉,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还需有一个磨合期,在有限的毕业论文阶段,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我系染整技术专业从去年开始实行双导师指导学生,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选择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各一位。学生在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在就业岗位上对专业知识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已经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经学校审核后,自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论文课题,在实习岗位上选择一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老师。由于学生选择的课题紧贴就业岗位,有的可能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浓,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而且,企业指导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遇到问题,老师就在身边,天时地利人和,将毕业论文与实习有机结合[4]。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成了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加上校内指导老师理论知识和格式的要求指导,毕业论文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3)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疑和指导,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小结,每天写论文工作日记。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应适当,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应不少于4小时。对实验指导,指导老师也要发扬专业团队精神,共同指导,实行团队专任老师实验室轮流值日指导,实验设备使用事先预约,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实验时间,争取实验资源最大利用率。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题方案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
(4)考核重过程,完善质量监控
篇4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农业类专业在过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不够、专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对学院农业类的部分专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试点,组织大二学生开展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
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明确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假期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四、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五、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活动后有检查评价和总结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和报告总结后,许多同学除了得到不少的实践工作体会外,还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或对某一技术工作的总结报告),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新晨: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社会的普遍现实、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据悉,截至2005年8月,我国大陆地区已有170所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还有数十所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广州最早开设此专业的华南农业大学,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岗位转了行。①据了解,2005年中山大学毕业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学生中,3名进了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工作,成为“专业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硕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转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快速建设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之间的巨大反差和错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会的普遍现实
1.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工作专业尚未得到社会大众的了解、认识。
对于一个新兴的职业,需要社会广泛地宣传,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当少。不仅仅是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我们社会工作者主体(学校、教师、工作人员、学生等) 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很薄弱。现在像《社会工作》这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寥寥无几,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数的学术期刊才开辟了社会工作栏目,大众媒体则更少涉及社会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区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而且社会工作者主体,如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师很少写有关社会工作的科普文章来普及社工理念,社会工作者开展的活动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务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无法吸引媒体的注意,这些都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宣传。因此,社会工作这项职业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会成员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社会大众不知道这个职业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贡献,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从字面上曲解社会工作,认为就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计报酬的其他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只需要爱心,不需要专门知识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体应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个行业,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为人们提供哪些服务等,充分利用这个行业为社会服务。除了外界进行宣传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自身宣传,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服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的形象。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全方位的认同。
2.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任重道远。
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标准正式公布。这完成了社会工作职业入口的规范建立,对社会工作的改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资格的认证到岗位的对接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虽然政府现在对这个职业给予了 承认,但没有明确哪些工作岗位应由社会工作者从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长期以来,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门和准政府组织包办代替,这些部门和组织很少意识到其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来从事,同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仍然不愿交出理应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绝社工人才的进入,这势必阻碍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群体,目前有两万从业人群。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财政资助是香港社会服务工作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服务,在香港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各类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隶属于社会福利署的专业机构,另一类是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后者占机构总数的3/4以上。这与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没有相应的岗位编制、职称序列和培训机制保证他们的根本利益,这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缺乏必要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社会工作法规和条例、实行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考核评估各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方面应担负起宏观管理和指导的责任。另外,政府还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对之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和财政资助。
二、 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急需改进。目前我国高校在制订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社会整体需要和发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国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间相互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订出具有弹性的社会工作培养模式。社会工作一直为适应过渡期的社会问题所需要,而社会的变迁使得社会问题的性质一直在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工作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要能经常提供适合问题需要的服务。那么,我们在设置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模式时,就应该考虑到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2.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课外实习。但是我国高校社工专业由于人力、经费以及与实习机构的关系等问题限制了专业实践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实习时间安排单一。多数高校除了第四学年集中安排统一实习外,在社工专业的其他学习时间内并未安排足够的实习计划,或仅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自发参加实习,其效果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
(2)实习单位本身的不合作。在当前的社工领域,因缺乏促使其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的有效机制,使得这些实习机构对实习生往往有诸多限制,实习过程中社工专业的学生不但无法施展专业知识,甚至不得不通过“变通”的形式来迎合实习单位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和对社工价值的认同。
(3)实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机制。大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均处于自发的实习工作状态。由于社工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学校派出的指导老师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如社会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机、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城市救助体系的完善与实施等,指导老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指导也就常常浅尝辄止。另外一些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指导。
针对以上的现状,各高校应制订合理的实习时间,建立完善而丰富的实习档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习个案的分析与问题解决,同时尝试建立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王思斌认为,要克服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体制,由学院直接建立附属实务机构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教师与实务工作者应同一群人的两个可以随时转换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其学习过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实务教学中的经验学习。③另外,云南大学的向荣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关系”的实习教育模式:④即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在政府的实际工作部门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内由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里的实际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学校方面在参与培训同时也介入机构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中国福利服务的实际状况,并对其优秀的经验型方法进行层面的思考和总结,使得社工作在中国社会扎根,以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这有助于加强和完善社会工作实习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中,教师的专业结构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关专业的心理学、哲学、法学等背景的教师亦占少数,更多的是其他专业。王思斌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对569人社会工作教师的调查中,有“专业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为“19.16%",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为“18.98%”,“其他”为“21.09%”。⑤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在“书斋”里做学问的,本身很少从事过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对实际的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课只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而且对实践环节也感到力不从心。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加大对社会工作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途径培养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促使教师积极融入社会工作实务。如教师到相关机构挂职锻炼,以积累实际经验,充实课堂内容。通过培训和社工实务使社工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指导能力,逐步实现优秀的社工专业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此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同度低。
社会工作专业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这个专业要学什么和将来要干什么,只抱着考上大学为目的,而对专业的认知相当缺乏。在一所大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三、四年级的140名学生中调查显示:87.14%的学生在考取大学之前未听说过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而且34.29%的学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个职业。在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选择中,58.33%的学生是因为“该职业缺乏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社会地位低”。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不认同本专业势必会影响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影响其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招考面试制度,通过面试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和就业方面,选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质的学生,而淘汰出只是为了迈入大学,而不认同该专业的学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我们应加强对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理念的培养。教师在各门课程中都应渗透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学生,树立专业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社会工作学生一入校,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督导,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督导,特别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各高校的社工专业院系,应当在新生入学后迅速帮助他们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为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切实努力。社会工作者应当可以像医生、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等那样获得执照,单独开业,这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校期间,社工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像医生、法律、会计等专业学生一样,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各有侧重。
总之,要彻底改变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的改变和调整,加大对社会认识的引导;需要社工服务领域加快向专业化的转变,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制度体系;需要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积极的调整,对专业师资建设加大投入,并自觉承担起引导整个社工领域向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社工专业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建立一种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社工价值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许,这个过程很艰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社会工作从业者之间达成高度共识,但是,这个目标实现,有助于社工专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①社工就业动态.内地找不到对口工作.广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转行〔DB/OL〕.(2005.03.19)〔2005-4-5〕.
②梅志清.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缺陷.社工毕业生求职无门只得“转行〔N〕".南方日报,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专业为何校内辉煌校外沧桑〔N〕.中国青年报, 2005.02.08.
④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72-03
[作者简介]施泽全(1970―),男,四川绵竹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詹善兵(1969―),男,四川广安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毕业生因其高技能、高素质而日益被社会认可。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这为高职高专类学校人才培养指定了明确的目标。
为此,高职教育通过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基本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高职学生在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围绕“高素质”内容,没有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同时从用人单位反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敬业精神欠缺、自我意识过强、合作态度较差、团队意识淡薄、企业忠诚度低等诸多职业素质问题,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一、当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强调技术特性,忽视职业素质中其他特性,职业素质培养不全面
职业素质理论中,“职业”的特性包括了社会特性、经济特性、技术特性、差异特性、规范特性等多方面内容。[2]但纵观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重心均放在掌握职业技能方面,片面强调技术特性,对职业过程中需要的社会特性等其他方面培养不足。
现代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职业意识与能力。其中职业意识最基本的包括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包括了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内容。[3]各大学校也日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活动付诸实施。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学校不得不重新思考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不是存在问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强制要求实训环节保证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而职业素质却是通过讲座、活动、理论课程等非参与性的方式来实现,这便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培养的根本原因。
(二)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指导,造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巨大落差
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均偏重于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注重教师的工程实施能力,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加强技术或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却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指导上还停留在共性层面,个性指导与系统化不足;同时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担任该项内容的教师多数还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参与程度较低,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降低职业素质的培养的有效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磨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劳动者身体、思想、美德、心态、文化、情操、技能、诚信和责任等方面状况的内在要素和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4]从其概念来看,职业素质的获取,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通过培训达到目的。在学校教育环境下,通过开设思政课,建立学生会、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活动学生主要是被动参加,并未真正融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取的仅仅是感性认识。而职业素质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实践过程”特点,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体会,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劳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课程内的短期实践,也有时间较为集中的企业实践。学校的短期实践教学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对职业素质的培养益处不大。企业实践有助于职业素质培养,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均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实践过程,即实践者的身份仍然是“学生+职员”,从而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因学生是以实习者身份加入到企业中,企业对实习生的考核也与企业职员有显著差别。如此的差别造成学生自主投入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降低。
没有专门的课程保证,没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没有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的环境,造成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巨大落差。
二、引入模拟公司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为适应当时德国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立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育”又称实践导向教育,是指学生的“行为积极改变”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模拟职业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即“在行动中学”,本身是学习,同时也是在学做工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5]这种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本身是个小社会,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技术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对计算机及网络、软件等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以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依托,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建立模拟公司教学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三、建立模拟公司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
模拟公司教学法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即入校的三校生,或已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二学生),建立模拟公司,并在学校内部开展公司的业务活动。公司的管理、技术、运行和经济核算均由模拟公司自行负责,教师主要起引导、监督,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其基本过程如下:
(一)建立模拟公司
在教师的引导下,挑选部分组织能力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组成模拟公司的核心成员,并布置相应的任务,组建模拟公司。
在此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调查市场并提交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济分析报告;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的组织机构;演讲竞聘公司的主席团成员并推荐公司董事长;聘任各部门经理;招聘各部门员工;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最终,模拟公司成立,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公司组织架构
(二)模拟公司基本运作
模拟公司根据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布,分别划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如技术一部主管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工作;技术二部主管学校其他教学部门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等;市场部负责公司业务的推广,并约谈客户;财务部统一管理公司的财务,并核算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所有员工均要求持证上岗(由模拟公司考核后颁发的工作证)。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挂牌并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在有大型考试项目(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公司根据需求布置工作任务,安排不同的工作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负责划定范围内的设备的维护、软件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
模拟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以月度为单位,各部门需要向主席团做工作报告,总结上阶段的工作、讨论目前工作中的问题、提交下阶段的计划;以季度为单位,考核公司员工,并给出考核成绩;以年度为单位,董事长向全体员工汇报工作情况,并选出新的董事长。实施过程资料提交指导教师审阅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工作。
(三)模拟公司的激励措施
能被公司聘用,参与到公司的工作中,并在公司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获取知识,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工作一定时间、取得一定业绩的学生,公司颁发聘用证书以证明该学生的工作能力。实际上,该证书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被许多企业看重并发挥了与其他荣誉证书同等的作用。
同时联系教学管理部门,对参与到模拟公司工作并考核合格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定学生素质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此举一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到模拟公司,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因为学校对学分的要求而选修其他课程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公司的工作中。
由于学生实际参与了学校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学校本身也是受益单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理所应当。通过学生处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勤工助学名额的分配,给予核心成员以勤工助学形式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励学生积极工作,竞聘更高职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模拟公司运行两年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在模拟公司锻炼过的学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要求推荐的学生必须有模拟公司的工作经历。总结起来,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由于真正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学生面对的均是实际的项目与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生自行寻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公司的管理者、职员均是学生担任,各角色在学校而言是平等的,在公司内又有等级划分的。故管理者必须加强能力的培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以维护自己的管理地位,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职员必须学会服从公司的管理和制度,学会合作与团结,以公司的利益和大局为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领导艺术、社交能力和公关技巧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周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学生参与了模拟公司的实际运行,有助于学生掌握市场调研方法,了解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组建过程,掌握一定的市场经营理念,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公司团体为载体的创业过程,获取一定的创业经验,培养了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创业能力。
五、结语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公司的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践岗位和实践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同时,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公司运行中的问题,处理学校“实体”与公司的“模拟”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是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宋毛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3] 程森成.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从1981年开办至今历经30多年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培养涉外服务人员和储备干部、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未真正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1]。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培养出的旅游本科生与旅游行业较高层次人才需求脱节严重,导致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低且流失率高的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旅游本科院校毕业生行业内就业人数比例较高的达60%,但一般在10%-20%之间,3年之后流失率达20%-70%,高的则达90%左右。[2-4]如2014年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指出,旅游本科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不容乐观,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等多所大学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但每年培养的旅游本科专业人才只有10%~20%留在旅游行业。2014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近两年内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旅游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较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供需严重错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以学历教育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有着必然联系,实践证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要求。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等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教育部工作报告中提出,并在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明确办学定位,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在此背景下,旅游本科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强调产教高度融合,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既顺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又能有效解决目前旅游本科人才行业内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的问题,大大提高旅游本科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旅游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与行业较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让旅游本科教育更好的服务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聚焦行业需求,明确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决定了旅游专业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旅游本科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聚焦旅游行业需求,与行业紧密联系,科学论证,对比旅游本科生与研究生、高职生就业层级差异性,找准本科生行业就业职业定位,分析本科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真正适应旅游行业较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二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本科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旅游本科人才培养要在充分调查分析本科生就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和构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做好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本科层次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因重理论轻实践而造成了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反映了我国旅游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综合性。各地旅游本科院校应根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研究设计、统筹安排,建构旅游本科专业从认知见习、实训实验、专业实习直到管理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让专业实训、实习、就业环环相扣、交相作用,逐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实现旅游本科生较高层次岗位就业的定位培养优势。
三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产教高度融合式人才培养平台
(一)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组建校企合作团队
一是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审定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和实施方案,探讨产教高度融合式培养模式及实现途径。二是聘请行业内相关方面的专家组建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一方面进行基于本科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某些专业课程或某些章节可直接请行业专家授课或参与示范。三是聘请企业专家加入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的指导教师团队,具体负责或参与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实施,定期指导学生行业实习实践及就业。
(二)深度合作,借鸡孵蛋,培育学生专业实战能力
旅游企业能为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立体、全面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市场环境中接触企业、接受锻炼。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前店后校”洛桑模式[6]、德国的工学结合“双元制”[7],美国的康奈尔模式[8]等成功案例都说明与企业深度合作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有效提高技术技能、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育学生核心就业能力。
四立足学校实际,保障产教高度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实施
(一)创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鼓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政策,但保障机制并不完善,这要求旅游本科院校需转变观念,主动出击,积极寻求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督促政府尽快出台校企合作法规保障体系。同时旅游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管理机制,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保障合作开展和实施质量,并在用人制度、教学质量评价、职称评定、利益分配、部门考核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给予政策扶持与鼓励。
(二)合作共赢,创建稳固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产教高度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基础。旅游本科院校要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结合点和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探讨合作形式,制定校企合作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来说,旅游本科院校应根据本科生就业岗位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方向寻求与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策划公司、旅游网络公司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在保障校外实践基地多样和稳定的同时,更要谋求本科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高层次性。
(三)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力量是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旅游本科院校应打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或从业经历的瓶颈,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安排他们到旅游企业挂职学习,并鼓励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同时引进旅游企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师队伍或担任客座教授等形式来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力量,以满足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五营造产教高度融合氛围,培育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特色
这些年我国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性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旅游应用性研究偏少,对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建议培养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的院校在学科研究方向上能与本校专业特色发展方向相统一,以学科应用性方向研究指导专业特色发展,以专业特色发展促进学科研究,实现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相长、教师研究与教学相长、教师团队建设与带学生团队建设方向相统一。同时旅游本科在校内要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紧跟旅游行业发展脉搏,与行业多互动、交流,一是邀请与本校学科研究和专业发展方向领域相符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座、研讨应成为常态;二是聘请企业专家带学生团队完成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参加行业或校内专业竞赛等;三是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应用性研究与实战团队共同承接项目,完成横向课题,力争在行业某领域做出知名度,最终实现学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金英梅,胡天舒.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矛盾及其对实践的影响[J].旅游论坛,2012.5(3):122-127.
[2]范新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69-72.
[3]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6):146-150.
[4]蔡小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本科生“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透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1.10.
[6]杨霞,张继河,张宏玉.基于“协同效应”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5-228.
[7]王慧,公学国.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154-155.
篇9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创新实践活动,是对高校本科生4年学习效果的检查[1-2]。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大学生可以对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梳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3]。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采用书本所学原理、公式、方法,将复杂多因素的现实案例合理简化为具备数学模型的科学问题,这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学习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团队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
1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终成果体现,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场,不仅是对本科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考核手段,也为进入工作环境做好铺垫,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设计有别于普通专业课,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要学生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需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通过主动把握事物的规律来研究问题,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更多的着重于综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吸收和运用,难以达到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则体现了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学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一项真正的科研工作,体现在科学问题的提出,文献资料的搜集,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科研成果的撰写以及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这些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能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开展方法,树立起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3 提高大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毕业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最终成稿的文章字数一般都在15000字以上。如此大篇幅的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开始阶段根本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要求组织材料,分析数据,谋篇布局,讲求条理,以达到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很好的锻炼大学生的论文布局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文风和学风,为进入工作单位,完成有水平、有深度的工作报告,打下深厚的基础。
2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和实战练兵,然而,这一过程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存在,学生忙于应付各种招聘面试,研究生复试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参与了毕业设计,无论结果好坏,最终都会顺利毕业。惯性思维将毕业设计当作一门基础课学习,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知识,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是知识的运用和思考,更应该强调自己的动手和动脑。如果仅仅将毕业设计当作是一门课程,只在最后几周集中突击,其最终完成质量可想而知,甚至还不如一门基础理论课。
2.2 选题范围缺乏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对4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考量和应用。对大多数学校而言,每年的毕业设计都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教师的指导内容和学生的选题范围多年不变,惯用的选题范围对应课本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再以10年前的毕业设计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一边是大量的未就业学生,一边是企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选题范围缺乏创新性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一直处于10年之前的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更无法在科技领域创新突破,引领世界潮流。
2.3 学生缺乏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具备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系统的进行科学阐述,达到基本具备将实际工程或社会问题转化为有数学模型的科学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求解。相比较于他们之前所碰到的单一数学难题,已经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于课堂教学,缺乏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即使教师布置了小论文,学生大多在网上查资料东拼西凑,敷衍了事,教师对小论文的批阅不够深入,也没有针对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意见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平时学习过程中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瓶颈。
3 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3.1 从思想上加强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宣传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就难以达到学科的培养要求,这也使得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碰到难题之后不能深入思考,缺乏钻研的动力和耐心。毕业设计重要性的宣传不仅针对学生,同样也需要提高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教师需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碰到的难题悉心指导,对毕业设计进度和成果有效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优秀毕业生。
3.2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是关系该实践教学环节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对选题范围精心设计,严格把关,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差异性指导。在时间上也应该严格控制,一般选题在第7学期末或第8学期初开始,但是许多学校在这期间需要组织学生现场实习,占据了部分时间,如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量,最终难免仓促收尾,效果欠佳。
3.3 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本科四年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无论是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碰到新问题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进行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应当培养小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课题小组在兴趣和课题方向上有相似之处,通过团队互助的形式,使得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最终获得的成果方面均有突破,每一个学生均能体现自己的团队价值,并获得团队其它成员的认可。通过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使得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工作的团队运营模式,增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4 建立激励奖惩制度
一份质量合格的毕业设计,绝不是在短时间内拼凑出来的,这需要严格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对毕业设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为毕业设计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在对学生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老师的管理,要仔细考察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对其指导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查。另外,对毕业设计做的好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奖励,而对于不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最终成果,应进行严厉处罚,从而形成在毕业设计开展阶段的优良学风和传统,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就不抱有侥幸心理。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本科期间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考察,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要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解决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占扎君,刘文洪,单伟光,等. 教师与研究生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34.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职业精神;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刘素兰(1965-),女,湖南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药剂学教育;熊益秀(1956-),女,江西宜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学教育;黄桂平(1977-),男,江西南昌人,南昌桑海集团济生制药厂执业药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药品生产技术与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农村和社区药物服务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研究”(编号:20093156;主持人:刘素兰)和200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资助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09-66-1;主持人:刘素兰)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6-02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开展深化校企合作、行业指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我院在药学专业中开展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项目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从职业岗位的角度而非学科理论角度完成教学,即打破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科学设计教学项目,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完全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完成专业学习,有效提高了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持续贯穿、层层递进在项目教学体系中,提升了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一、重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设计教学项目
在确定教学项目和选择项目内容上,我们通过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研讨、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培训、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洽谈会、走访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用人需求情况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紧贴我省医药经济特色和医药行业职业岗位群需要,与医药行业专家合作,根据行业企业正在运行或经常实施生产、服务的项目作为依据,重构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分析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新要求,合理综合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关信息,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项目,开发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该教材囊括了我们与省内著名的制药企业工程师、医药销售企业职业经理人、省级和地方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药学部药师合作编写的教学项目二十余个,实现专业知识融入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与行业需要接轨的设计要求。
例如,针对医药生产领域的“板蓝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复方鲜竹沥液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盐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项目,即分别融合了《天然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中药材分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知识与技术,《药剂学》和《药物分析》课程的药物成分分析化验、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课程的药物化学性质、储存保管与药理性质、临床作用特点等知识与技术,《药事管理学》课程的GMP、GAP等药学专业规范管理知识与技术等。这些教学项目既涵盖了我省药学行业不同职业领域的典型岗位工作,又包含了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
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交替,实施项目教学
为达到项目教学的目的,我们分别安排专任教师和不同行业领域的兼职教师,采用课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三个阶段交替完成项目教学。
第一阶段,布置项目,完成“必须、够用”的专业知识准备。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将项目布置给学生,以“布置项目—分解任务—准备知识”为模式,介绍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构成;鼓励、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分析讨论各个任务,设法获取与完成任务直接联系的信息,发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寻找学习资料,尝试主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为项目教学完成建立基础;学生将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后,教师再进行针对性解释、补充、答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点、难点知识。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在兼顾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所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完成项目所需的本专业跨学科知识。
第二阶段,校内实训完成项目,培养岗位技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学生建立项目组和任务合作小组,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完成任务计划和解决问题方案后,进入模拟生产、服务环境的校内实训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工协作,有的放矢地实施工作计划、演练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合作学习得到有形成果,逐个完成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作好记录,训练职业岗位所需岗位技能。
第三阶段,校外实训基地亲历工作过程,提升职业能力。根据项目涉及的行业领域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在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基地的药品生产、医院处方调剂和药学服务等的参观、见习、实习,让学生及时把在校内实训室已经完成的工作任务,再在真实职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下完成,使学生亲历药学行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销售和医院药学服务全过程,强化岗位工作任务中的职业技能训练,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体验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工作态度对职业岗位的重要性,体验职业特点与职业自豪感,并逐渐培养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意识在内的职业精神,提高以良好的沟通合作、规范的岗位技能为主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阶段交替实施项目教学,摈弃了原来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将课堂、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相互融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生产、服务实践结合在一起,将学生主动学习和真实职业环境的规范训练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通过小组讨论与课堂总结,完成项目教学
三阶段项目教学完成后,学生回到课堂,以案例分析、问题讨论、项目任务效果评价等方式,在师生、小组互动中进行总结、提升,完成设定的教学项目对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如在“复方鲜竹沥液的生产与质量控制”项目中,在生产和贮存期间药液出现浑浊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是中药口服液制剂中常见的问题,如何在该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任务中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首先作多种方案设计,并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实践,最后再根据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工艺进行比较、分析、优化,找到最佳解决药液出现浑浊的方案,并应用于生产一线。
四、综合评价项目过程与成果,提高教学效果
(一)专业知识的“必须、够用”,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为考核指标。我们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新要求,将考试内容融入项目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作业、文献查阅、工作报告完成等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多元化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专门制作了包括药剂士(师)考试、执业药师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校内模拟试题库,并在毕业前,反复进行模拟考试,同时建立了相应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近年来,我院高职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均在80%以上。
(二)在校内模拟实训阶段,以项目成果作为项目考核指标。譬如前述的“板蓝根颗粒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盐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项目,项目成果是板蓝根颗粒或盐酸美托洛尔片剂,检查其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是项目教学考核重要的指标之一;针对医院药学服务的项目教学,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对模拟处方进行调配和处方点评来进行评价。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表现的协作能力、操作或点评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等,也是项目教学中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校内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效果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指标。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和实训导师具体实施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工作态度与岗位适应能力的考核评价和项目任务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等为指标,通过校外实训,提升了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兼职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许多学生与实训基地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书。
五、思考和讨论
首先,教学项目的选择,是决定着项目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在选取教学项目时应做到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既紧密地与行业领域实际接轨,按照行业生产、服务活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确立课程结构,兼顾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将药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转化融入教学项目各个工作任务的工作环节中,同时又考虑教学项目要有一定的发展性、前瞻性,对此编入了部分药品制剂的新技术、质量检验的新方法、临床药学服务的新进展等内容。所以在设计、编写教学项目时,对能保证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或强调过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教学项目的形式呈现,项目的取舍都是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反复研究交流、研讨、修改完成;对于一些强调思维、感悟和反思过程的专业知识内容,在小组分析讨论与课堂总结中进行补充教学,以弥补项目教学中可能兼顾不到的专业必备知识。
第二,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每一个教学项目均涉及到多门专业学科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行业实践能力、执教水平直接影响到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目前,每个项目教学采用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位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由教学经验丰富并取得讲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平行班级由同一位教师完成,为项目教学提供师资保证,经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院专门制定了 “双师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在政策上制定了教师发展目标,支持和鼓励专任教师在本行业跨领域兼职或定期参加实践性培训,在工作计划安排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提高教师跨学科专业综合教学能力与水平。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加,在教学过程组织、问题预先设计、实训指导等备课方面都要做较为周密的准备,对此学院在教科研管理政策上规定,教师运用项目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即可以享受科研待遇和基金补贴,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要求高。主要表现在教学项目要求实训基地的行业职业领域多样性、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支持配合度、教学项目时间安排与行业生产服务工作是否合拍、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我们通过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聘任行业工程师(药师)担任项目教学兼职教师和实训导师等机制,建立实行实训基地优先选拔录用优秀毕业生、帮助行业企业免费培训员工等措施,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合作攻关、政策信息共享、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努力做到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深的服务,学校与行业多方面紧密交流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的“双赢”,吸引行业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来,实现实训基地与学院的深度融合互动,共同完善项目教学方案。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目标岗位群的职业技能,从而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韩妃.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46-48.
- 上一篇: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报告
- 下一篇:指导实习教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