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习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16:3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实习工作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实习工作报告

篇1

实习内容:初步接触会计工作和工商注册工作。熟悉会计工作作流程。学习报税,缴税,银行外汇开户,外汇许可证申请,代开增值税发票,申购发票及税控机,原始凭证分类及简单凭证的填制等内容。简单了解会计电算化。

2012年3月3日,我正式以一个新人的面孔朝气蓬勃的站在安达文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面前,开始了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前一天的电话面试中我表现得很好,表达流利自如,一一陈述了我的学校,班机,专业名称,实习目的以及在校期间取得过的一些成绩,所以当我与总经理面对面进行二次面试时,我一点也没有紧张,相反,我相信我的谦虚与诚恳的态度一定能给总经理留下不错的印象。果然总经理顺利的同意了我的实习要求,并对我说:在我们公司,你一定能够学到不少东西,好好干!简短的一句话,给了原本对实际的工作还有些茫然的我很大鼓励。

第一天的实习,我有些拘谨。毕竟第一次坐在开着冷气的办公室里,看到别人进进出出很忙碌的样子,我只能待在一边,一点也插不上手,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融入进去呢。虽然知道实习生应该主动找工作干,要眼力有活,可是大家似乎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迫切需要学习的实习生看待,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处境让我有些尴尬,当即有些气馁的认为,难道我就这样呆坐到实习结束 难道大家都信奉那句教会小的饿死老的那句话 可是一想到目前大学生的实习情况似乎都是这样时,我马上开始平静自己的心情,告诉自己,不要急慢慢来。之前在家我在网上曾查了一些资料,我想应该会对我实习有帮助。

过一会总经理拿来两本有关公司注册的书让我学习一下,并对我说公司出于经济原因,一大部分收入于工商注册,所以每个员工除了会计工作外还要会公司注册。现在是月初,而会计工作大部分集中于月底,所以我现在的任务是先了解注册工作,11个步骤,全部记熟练。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努力去学习工商注册的知识,一有空就整理那厚厚的两本书,回家还查阅以前学过的经济法,上下班的车上也不停的背。其余的时间便是帮同事复印,收传真,跑银行缴税,交费。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可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把每一次工作都当成是锻炼我的机会,认真地去完成每件事。每天很早到单位,沏茶倒水,拖地,擦桌子,我都做得井井有条,因为我想得到大家的认可。

篇2

【关键词】骨干校 生物制药工艺 课程改革 职业能力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7-02

2006年,国家开始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此为契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生物制药工艺”的课程改革。

1.“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体系改革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拟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从岗位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以此对本课程进行相应改革。

1.1制订适合“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目前,“生物制药工艺”课程在医药与健康管理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开设。分析其岗位需求和典型的生物制药工艺流程,以真实企业生产中典型生物制药项目设计课程教学,使学生构建典型药物工业化生产的知识体系,掌握相关药物工业化生产的经验,实现本课程教学行为与职业岗位有机整合。本课程以生化药品提取工、血液制品工、发酵工程制药工、基因工程制药工、疫苗制品工等典型生物制药岗位群,进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1.2优化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1.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 “生物制药工艺”理论知识与企业具体药物生产环节有机融合,将本课程变成实践操作性强的业务训练,实现本门课程从传统教学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变。另外可通过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建立三级循序式教学模式。第一级为导入相关知识与技能,构建专业核心知识架构;第二级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实训;第三级为顶岗实习,让学生走上岗位,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把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1.2.2企业典型生物制药项目引领教学。根据不同类别药物的生产特点,本课程包括12个项目如抗生素类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项目1),下设3个工作任务,如青霉素(β-内酰胺环类)的生产(任务1),红霉素(大环内脂类)的生产(任务2),链霉素(氨基糖苷类)的生产(任务3),以此掌握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发酵工艺。每个项目前先分析工作任务,即根据对应的生物制药岗位群实施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表,再根据认知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实施方案,最后对照项目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进行打分评价。具体如下:(1)教师讲解:讲解典型药物基本背景知识,进行项目引导,使学生对该典型药物形成初步认识;(2)学生准备:将学生分为小组和大组并设置组长,层层负责。学生分组查找资料,了解典型药物工业生产流程以及相关参数,每组提交一份实训报告;(3)教师评价:对学生实训报告进行评价打分,修正错误点,并点拨生产环节的操作要点及参数控制方法;(4)学生操作:学生作为企业技术人员,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各自修正过的实训报告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生填写模拟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记录和工作报告,结束后按企业要求完成清场工作;(5)全体讨论:学生对每组的实训现象和产品质量进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因和经验,确定最佳生产工艺,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方式改革

“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过去的传统教学以板书演示,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本课程现要求打破单纯讲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式改革,保证教学效果。

2.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中直观的动态过程、良好的视听效果以及丰富鲜明的色彩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沉闷氛围。比如在讲授分离纯化方法时,学生可能不能透彻掌握分离纯化操作,因此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图片演示和插入实验操作视频,使学生能够对实验操作一目了然,效果直观,学生印象深刻。另外在讲授凝胶层析原理时,可以在网上下载Flas,即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大、小分子通过凝胶层析柱,动态演示大、小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了解为什么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学生过目不忘,加深对凝胶层析原理的理解。此外,还可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仿真软件教学,仿真软件可提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反应流程、设备结构以及动画图片。如Fig1-1所示,为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仿真软件,该软件的使用可提高典型工艺流程和设备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教学也需要与板书有机结合,共同协作,共同发挥两者优势。

2.2 启发式教学

同“填鸭式教学法”相对立,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让学生懂得“最前沿的工艺都是从基本的技术延伸出来的,只是工作人员善于思考,在其中加入了很重要的创新点”;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现在热门的“海洋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疫苗”等知识。另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性和教学内容的承接性,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增强课程互动环节,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互相讨论,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项目1抗生素类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头孢霉素和青霉素的分离提取有何区别?为何要采取如此区别的分离提取操作?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回顾、总结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可以进行设计性实训,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研究、生物药物中试放大研究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包括文献查阅、自我选题、方案设计、实训准备、实训的规划及实施,并最终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这些方法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校外兼职教师教学

从学院“骨干校”建设初期,医药与健康管理系就积极引进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全部实训和一部分理论。这些能工巧匠大多来自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药企。我系现除了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与上述这些知名药企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到企业进行至少8个月的实训、实习,专业能力在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中进一步有所提高。

目前,这些课程改革已在两届学生中尝试使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并且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得知,毕业生在从事生物制药环节时应用能力强,能够很快上手,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这些都是我院在“骨干校”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游庆红.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改革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3):227-228.

[2]郭成栓,欧阳浦月,杜敏.基于工作过程的“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13,18:21-23.

篇3

讲环境研究法绪论时,对学生强调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要向学生强调环境研究法讲述的是环境科学或工程领域最常用、最有效的试验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以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此外,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强调学好这门课的现实意义。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一般是考研和就业两条途径,对于准备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强调学好这门课程在科学研究、发表科研论文等方面的重要性;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对于他们在工作中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报告撰写等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绪论的讲述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重点强调这门课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重点讲述课程的实用性内容

试验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和统计分析基本原理是环境研究法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大部分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如果教师不注意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针对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讲试验设计基本原理部分时,应该强调试验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如处理、水平、试验因素等,应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和表达这些概念。生物试验设计部分内容繁多而零碎,这更要求教师要明确划分出重点难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讲统计分析部分时,教材或讲义中往往包含过多内容,这其中的很多内容平时是不常用到的,如统计假设检验中的百分数的假设检验、卡方检验、适应性检验,统计分析部分的拉丁方试验数据统计等,因此,对于这些内容,应该做适当删减,从而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常用试验统计的基本原理。过分强调这些内容,一方面会使学生云里雾里,将各种数学原理交缠在一起,理不清思路,反而起到不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把这些数学原理都能够搞清楚,但如果以后很少用到这些数学模型,便会很快忘掉,教学效果也及其有限。而让学生牢牢记住几个常用的数学模型,就能够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拿来即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公式推导过程少讲,多讲统计分析的实际应用方法。

让学生理解环境研究法中的数据原理是基础,而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实际应用。这门课中包含大量的复杂数学公式的推导,例如三因素方法分析各变异因素的划分、平方和的计算、方差的计算、自由度的计算、以及多重比较过程的复杂计算,裂区试验数据分析中的复杂计算等等,有些老师过分注重这些复杂公式的推导计算,不但学生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而且教师也常常一时思路混乱,出现讲述错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及时把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讲好,意义又在哪里?目前各种试验统计都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巨大的计算量交于电脑解决,人们只需要会分析统计结果就可以了,没有哪个人会把那些复杂的公式记住。因此,这些公式推导过程让学生大体知道来龙去脉即可,要把重点放在最后统计分析结果的解读上,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看统计分析的结果,写论文的时候如何表述这些结果,这才是最贴合实际的内容。

(3)布置适当的课程作业,及时批改作业。

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环境研究法课程来说,只进行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通过作业来加深对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适量布置课堂作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试验设计、以及每一种统计分析的数学模型部分均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写试验设计的方案、应该基本的统计分析公式去计算、最后把数据分析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并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在课堂上重点进行讲述,加深学生的理解。

3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重视实习环节

篇4

[关键词]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能力;培养;结合

[作者简介]田伟政,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植物栽培教研室主任,教授,湖南衡阳421005

[中图分类号]C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4-0187-03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已不仅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为大家所认同,成为了各高校每年必须开展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也日显突出,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受教育”、“长才干”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基层、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就业,其与社会基层、与生产单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直接,因此也更需要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及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更要具有符合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工作能力。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则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长才干”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热爱社会、关心社会和了解本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更成熟、更理智,从而成为合格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

针对笔者所在学院农业类专业在过去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结合得很不够、专业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指导教师和参与的同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对学院农业类的部分专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改革试点,组织大二学生开展了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三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我们认为,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具有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功能,但更主要的还应将其看成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回顾以往的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参加学校组织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往往是集中少数的优秀生或学生干部,受教育的学生面十分有限,且有“乡村旅游”之嫌;(3)参加“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4)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三下乡”形势出现,活动目标之一是以对社会、对农业的服务为主,学生下去若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下乡活动,则大多定位于技术指导者的身份,而实际上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其实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个任务,使每次活动的实际作用不大,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生产问题,最多只能算是搞搞形式而已。因此可以说,这种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不能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高职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健康成长。通过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人才培养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总之,高职学生的假期社会活动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明确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进而为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与专业结合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第一,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在本行业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自由驰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兴趣有重点的发展和学习,从而能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能力。第三,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的条件下学好和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结合本专业的假期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第四,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拓宽师生的社会视野,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在学校课堂上难以掌握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第五,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对应的行业工作实践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意识,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通过充分利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假期社会实践,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职业院校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进行指导的假期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

为使假期专业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使社会实践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为保证社会实践的实效而不走过场,在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中必须要有专业教师指导。

我们的做法是:放假前,组织学生进行会议布置、实践单位安排(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单位、教师任技术顾问的企业、主动来校要求学生前往实习的生产单位为主,也可安排让少量的学生自行选择假期实践单位)、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各系成立由系主任和书记负责组织的假期实践活动机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

学生在暑假中根据安排或自行落实好专业实践项目和内容后,及时通过电话或网络(QQ或电子邮箱)向系里汇报,由系里帮助统一进行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定,然后告知学生和相应指导教师,让学生与教师取得联系。如在假期实践中,遇到生产实践中的某一专业技术问题时,可给学生指定对应

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某生产单位进行调查性质的实践时,可请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负责人进行指导,系里同时对一些单位进行电话抽查和联系沟通。以此保证学生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由于这种方式的实践是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学生开学返校时带回的社会实践资料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反映某地某企业、行业的一定生产状况或某一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比如在某养殖企业或园林企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时,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企业的具体实际,在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进行的实践活动,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学生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加强广大教师对本行业、对社会的及时了解,提高自身能力。实践证明,凡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效果都比较好。

四、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

我们通过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得出:要将假期社会实践摆在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的地位。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纳入学生德育考评体系,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等级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每人应当写出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心得交流,同时报告成绩要记入毕业档案。

因此。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暑假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其具备制度化、经常化、教学必需化。虽然我们目前未将该内容计算教师的教学学时,但由于是以教学的方式进行组织的,在教学计划中将其视为教学必修内容之一,所以学生都必须参加,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去,保证了对广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培养机会都均等,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的、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暑假实践活动。

五、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有周密的计划安排、活动后有检查评价和总结

为保证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活动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有指导、暑假报告质量有要求;活动前有宣传发动、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因而做到活动的可操作性强,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结束前,因为此时学生已学完了许多专业课程,只要再经过一学期学业后就将进入毕业实习环节,开始步入社会进行“预就业”了。此时安排这一活动可为学生即将来到的“零距离就业”增加竞争能力。

我们教育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活动,要认清它的意义。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要珍惜这次以学生的身份直接去接触社会的最后一个假期学习机会,要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毕业时的就业资本。所以,有90%以上的同学表示接受这种观点,并且愿意积极参加。

为做好活动前的发动工作,我们用半天时间召集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暑假社会实践工作安排与培训。在培训中对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设计、工作实施、时间安排和调查报告(或假期打工实习体会、专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进行讲授。

在时间上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不能少于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内容上可以是在本行业生产单位打工;也可以是对某企业或家乡当地进行行业调查;也可以参与一项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为此我们对每个学生发给一份“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和指导提纲”的计划书。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都要在系里指定下与相应专业方向教师取得联系,对个别在假期实践中未与专业教师联系并获得指导的学生,教师可拒绝为其进行暑假调查报告(或实践工作报告、专业论文)的指导修改,允许学生在半年后的寒假中补修该教学内容,以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学业任务。

在活动结束,学生返校时,要求开学后两周内上交一份有指导教师(或生产单位和技术人员)签名的报告,并附有教师评价意见。对于报告的要求是,文字只要求在1500字以上(不一定达到通常论文要求的字数),但报告一定要有实际的内容。不要求报告写得洋洋万言,但一定要有真实体会。

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和报告总结后,许多同学除了得到不少的实践工作体会外,还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或对某一技术工作的总结报告),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篇5

关键词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教材,全书 1.42万余字,内容包括家畜屠宰加工卫生检验,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鉴定与处理,畜动物性食 品持染与控制,冻乳、的卫生检验和市场肉类的鲜肉、蛋鱼兽医卫生监督等章节。该课程是专门研究如何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品检验的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笔者在多年实施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将以前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机地与检验、检疫监督相结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组织教学,对提高学生动物疫病检验、检疫的专业素质水平,虽然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教学中还存有很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要改变教学现状,加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1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实践性训练

由于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物操作性,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前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操作上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动手能力都比较弱。很多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用于实践的硬件设施薄弱,例如没有专门实践训练的仪器设备和场所,学生的校内实践训练仍然停留在简单单一的水平上,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学生不能体验动物检疫中商品动物检疫技术流程的操作过程,如在动物外调与进入审核检疫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疫病传播风险等方面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动物防疫与检疫行业的就业机会。

1.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很多老师在讲授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教学仅仅依靠粉笔和黑板进行抽象性的讲述,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老师“讲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学生“听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操作程度较低,结果会出现遇到具体操作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更不知从何处下手。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各种技能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1.3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主讲国际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后留校或者从学校直接分配过来的,他们没有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实践工作的经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很空洞。甚至有些老师讲了多年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却没有见过防疫证、检疫证、畜产品安全证等单证,根本没有去亲身体验过防疫检验业务环境,也没有参与过实际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非常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往往轻视实践,对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不够,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单独完成业务。

1.4考核考试方法陈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以一张考试卷子的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卷面成绩的高低很难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也就很难测出学生实际掌握内容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

2教学改革的建议

2.1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

只有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较强实务处理能力的学生。因此,建立一支既有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一线业务经验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在一些畜牧企事业做兼职,直接参与动物防病防疫务的实际操作。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就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能够将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内理论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外实训有效地相结合。由于教师具备做业务的亲身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内容就会显得真实而不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积极邀请与动物防疫与检疫有关单位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如畜产品加工集团、公司、畜牧局、海关、疫检部门等。或者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例如如何用检疫证来证明动物健康运输流通,可以请来自业务一线的专家来讲授。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学习到较多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能了解最新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2.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师生双向沟通,在本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动物检疫法、动物检疫的操作技能,这些内容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不能只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实物、一个图示等比较具体的现象作为导言,引出所要讲的实务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使学生了解一项畜产品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熟悉每个环节的知识和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能够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检疫问题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动物检疫易发展状况、进出口养殖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当代从事动物检疫业务的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还应多聘请企业领导和优秀的青年员工作报告,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加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

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突出应用性,建立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从化学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开始,然后是动物病理实验、动物药理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分析及加工实验、微生物侵害实验、动物临床诊治实习最后是校外动物营养保健和动物养殖。在专业实验实习过程中包括不同环节,有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术实验,专业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亲自操作每个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建立起一个完整逼真的体验和认识,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实践方面,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也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当地动物医院、动物研究所、动物防疫与检疫公司等单位积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学生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真实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业务能力训练。

2.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最终成绩考试方式不能测试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必须将卷面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际操作能力的高低结合起来。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考试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的考试力度和比重,比如在试卷中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填写动物健康证、运输单据和动物检疫单据等。改变了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3结论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与我国当前动物防疫与检疫发展相适应的。为了使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人才市场需求,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多个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极改进原有不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层次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刚出慕尼黑机场,已是当地时间早晨3点多钟。罗伯特・科赫学校的十多位学生在副校长瓦格纳夫人的带领下,早已举着大幅欢迎牌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向我们赠送了印有我们各自姓名的面包,并在机场合影留念。第二天,当地的报纸就报道了我们到访的消息,并配发了合影照。根据安排,我们师生分别住到德国学生家中。每一个德国家庭对于我们的到来都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德国朋友的好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德期间,我们五位教师共听了约70余节课,有数学、英语、物理、科学、美术、体育等,还参观了罗伯特・科赫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德国教师在当地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大多教两门相近的课,如数学和物理、历史与地理等。德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课堂的纪律不是太讲究的,只要是围绕课堂探究的,教师一般是不拘小节的。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非常随意。学生可以随意吃东西、说笑,但他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在课堂上,德国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理解和领悟。例如英语课,中国的英语课背单词,讲究语法,而德国则是要求学生用其他的单词解释新单词,并用教材以外的单词来复述本课的主要内容。体育课则是教师示范结束后,学生跟着做,整整一节课,师生从头至尾一起进行活动,不像中国的体育课往往是放羊式的。德国学校往往没有大操场,但由于对体育课的重视,其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好于中国学生。化学与物理课上,德国学生大多是强调实验,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和感受,其动手能力远非中国学生可比,实验课在物理与化学学科中是占很大比重的。德国学校的课堂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或许因为过于幼稚而引起哄堂大笑,但大家没有丝毫的嘲笑和讥讽,提问者也没有丝毫胆怯、畏缩或者放弃的意思,探究的氛围贯穿在整个课堂。

德国学生善于交流,能主动与中国师生打招呼。学生对于学校及政府的规章制度是严格执行的,比如学校规定不能在校园里吸烟,满十八岁的学生可以在校门口周围吸烟,但绝不在学校里面吸烟。德国学生爱护公共财产,学校的走廊中到处是画或鱼缸等装饰物,但保管完好。据学校教师讲,建校四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公物被随意破坏的现象。体育课结束后,学生均会主动把活动器材小心收好。整个学校的环境非常整洁,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学生的学业负担较轻,他们基本没有课外辅导用书,作业也很少。他们的书包大多很小,一般在下午两点就放学了。

短短的半个月很快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却是永久的。现将访学期间和德国教师、学生交流及访学后的一些随想作一梳理,以期对我们的基础教育能起到借“他山之石”的作用。

德国的教育体制值得研究

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为让学生通过学习增长见识,而不是为了拼前途。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简单、轻松而且广泛,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是健康成长、享受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进入中学后学习课程大幅增加,通常学生要上德语、数学、英语、拉丁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宗教、历史、音乐和体育等课程。德国中学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也没有统一的中考和高考。教师根据每学期4次闭卷课堂书面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和测验的综合水平评定得出学生的学期成绩。

德国的中等教育是典型的分轨制教育,“二战”以后基本形成了由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和综合高中构成的中学教育体系,其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这种分流大体是两条轨道: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德国同行称之为是一条“学术性”的道路,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另一条是“小学――初级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包括高职)”,这是一条职业类型的道路。在德国,小孩6岁可以进小学,小学6年毕业后(个别联邦州为4年),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成绩好的进入文理中学(相当于中国的初高中一贯制重点中学),高中会考通过者,可以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少数经过补习,通过专门考试后,可就读应用技术大学。

德国教育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战略规划和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从全局和长远的国家发展利益出发,从个体成长的整体连续性考量,建立完整且相互沟通协调的高中教育体系;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分层设计、分类办学、多元发展、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基本格局;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增加选择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德国的教育体制及高中教育的变革,能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启迪。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促进每一个人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对年轻一代个体成长的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应该成为我国高中教育多样化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这是我们这次赴德访学交流后的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

德国的教师职业令人羡慕

在近半个月与德国教师的零距离接触中,我们感受到德国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德国成为教师的门槛高,要通过一系列的认证考试。二是教师的授课任务重,一般要教授两门不同的课程,一周课程量要在20节以上。德国把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德国教师的工资收入也是比较高的,其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加之整个社会的福利事业做得比较好,所以德国教师的幸福指数比较高,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

在德国,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入职、管理、考核,也值得中国学习。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教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从时代、社会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德国政府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 1级最好。而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虽较多,但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有些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时,往往以教师所教或管的班级学生年度考试排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德国的教育方式可供借鉴

德国的课堂氛围是比较轻松的,对纪律的要求几乎没有,但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能力培养却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是实实在在于课堂中随时体现的。中国目前的中学课堂则是填鸭式的、灌输式的,侧重于理论教育,因此两国学生走上社会后的表现将是完全不同的。德国的教育内容不仅有属于阳光式教育,还有结合社会现实的阴暗面教育,学校会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德国学生重视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并且最终还要提交研究报告。而且,学生对社会实践是十分重视的,没有家长替代或弄虚作假的,我们走在大街上就遇到要求配合填写调查问卷表的小学生,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较早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不像有些中国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就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

在德国,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比较轻的,一般学生在30~40分钟内就可以做完一门主课的作业。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可以带计算器,参加物理考试可以带物理公式手册。德国学生家长都认为,与其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去背死的条文,不如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懂得如何可以随时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高中毕业考试的四门科目是由学生在规定课程内自己选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使自己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德国学生表面上没有中国学生作业多,也没有多大的考试压力,其实他们学习的内在压力也是较大的。因为,德国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讨论,学生要完成老师出的题,课后的阅读量也是较大的。学生要应对课堂探究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专题报告等作业,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学会收集资料,培养自己归纳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课后花真功夫。

德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强壮

中国每一所中学均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而德国的中学操场很小甚至没有,但德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中国学生,原因何在?中国学生在一天中的活动时间很少,除了吃饭、睡觉外,均在学习、做作业,而德国学生一天中的活动量是相当大的,他们的体育活动课也是相当严肃认真的。放学后,大多数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活动。在德国人的育人观念中,孩子生长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与这个年龄段相应的事,超前学习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有时间,应该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在长身体阶段,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因此,在课余生活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锻炼身体,作业要给体育锻炼让路,这在德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周末的郊外随处可见骑车的学生、成年人以及年岁较大的老人。

德国中小学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真正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对来说身心比较健康,知识面比较广泛,能力比较全面,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都比较强。当然,所有这些与德国的基本国情是密切相关的,但无疑对我国强国梦的实现会有启发意义。德国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发展策略的“火光”在一定程度上会照亮有志于优化中国基础教育架构的探索者前行的征程。只要我们潜下心来,立足国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累累硕果。

贡和法: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被聘为江苏省政治教学研究会理事、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无锡市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这种分流大体是两条轨道: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德国同行称之为是一条“学术性”的道路,它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另一条是“小学――初级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包括高职)”,这是一条职业类型的道路。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商务英语人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由各种地域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经济系统[1]。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对于地区的人才规划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顺应区域经济生态的发展环境才能培养出满足地区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以此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与人才培养达到双赢目的。大连,作为拥有近30所高校的沿海开放城市,每年都有近七、八万毕业生面临择业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考虑有学习生活经历和积累了一定人脉关系的母校所在地作为优先就业地点。因此,大连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适从于大连地区的经济生态环境。

一、大连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

2017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1.启动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恒力石化、松下电池、光洋数控、联通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功能性总部。2.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和“大旅游”工作机制,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3.建设东北亚服务外包交易中心。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运直邮、店铺直购、B2B出口等业务,建设进口商品集散中心。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石化、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5.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力推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环保产业等发展。6.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7.加快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吸引国内外金融集团设立区域性机构。8.办好软交会、专交会、服博会,做大会展经济。9.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这目标及任务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培育思路。

二、大连区域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现状

根据已有研究,2016年大连地区对商务英语人才职位需求达到200多个,职位需求类别主要集中在采购贸易、销售业务、行政文秘、翻译、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及教育培训等行业[2]。结合大连市2017年的政府工作规划来看,大连市在2017年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原有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外贸、采购销售基础之上,对旅游业、会展业、汽车船舶制造业、物流(主要为航运)及环保节能高新产业有一定的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关注并结合区域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三、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课程设置区域特色化

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英国标》)指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掌握五类知识,即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3]。针对该五类知识,《商英国标》指导规划了四大类课程模块:即英语知识与技能类、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跨文化交际类和人文素养类。同时,《商英国标》并未对专业方向课程做限制和规定,并指出各高等学校根据培养规格、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自主设置和动态调整。鉴于《商英国标》和大连商英人才需求的现状,各培养单位在注重英语及基本商务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可以针对行业需求和本单位的学科特长开设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专业双语课程或专业选修及辅修学位课程等,这些特色化课程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开展起来。如东北财经大学针对自身学校的优势学科,开展了多门ESP课程(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外事英语及会展英语等)及多门双语课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金融机构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等课程);大连海事大学也利用其航海学科优势,在英语专业中专门开设航海英语及海商法等ESP课程;大连理工大学更是凭借自己的化工学科优势专门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及英语双学位专业;大连外国语大学依据区域经济对外语软件人才的需求,专门开办了大连外国语大学软件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日语及英语软件人才。除上述举例提到的几所高校外,大连很多其他高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培养特色化的商务英语人才。结合这种培养思路和政府的经济规划方案,在保持这些特色课程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业、会展业及汽车制造业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大数据行业、互联网+、物联网、全域旅游、会展行业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推动相关行业扩量提质。

(二)教师学缘构成广源化

学缘结构反映了教师队伍专业与学术的类型、层次及分布状态。由于商务英语具备跨学科性质,其涉猎的内容丰富且多样化,这就要求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避免单来源学缘结构,鼓励吸纳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和专业经历的异源教师,优化广来源学缘结构,促进教师之间不同学缘风格和思维模式的交汇融合,推动学术探讨与交流,拓宽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科研水平。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重视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也应对有潜能、有理想及有特长的教师给予专门培养,形成学科专业的特色性人才。

(三)实训实践形式多样化

实训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商务方案设计、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多种渠道进行实训[4]。据了解,大连部分高校已同一些地方企业签订了短期或长期的实训培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提供稳定及专门的平台。也有部分人才需求单位主动与培养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实训计划,既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平台,也满足了用人单位及早进行人才定向培养的规划需求。

四、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向是制订地区发展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筹划的重要基础,对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连市作为重要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辽宁的重要石化及信息产业技术基地,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有着自身区域的特色行业需求。各培养单位应当结合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优化课程设置、教师学缘和实训方式以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满足区域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薛金祥.区域经济下的黑龙江省商务英语专业生态环境研究[J].对外经贸,2013(6):148-149.

[2]温婷.辽南沿海区域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94-95+97.

[3]王立非,叶兴国,严明,彭青龙,许德金.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97-302.

[4]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21.

作者简介:温 婷,女,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及二语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