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21:0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师专业技术论文

篇1

参加工作的二十多年,由于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领导和同志们的提携帮助,加之个人不懈努力虚心学习,我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综合素质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按照总公司、省公司评聘经济专业技术职务的国寿发(2002)33号文件规定,比照相关条件,符合申报高级经济师专业职务的标准,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从事经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于1982年雁北商校财会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山西省阳高县政府办公室干事、县财委副主任、县外贸局长兼县外贸集团公司总经理。1997年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市分公司后,历任办公室调研员、浑源县公司经理、市公司工会主任。经济专业出身,本人又热爱经济,1997年全国首次经济师专业考试踊跃参加,取得了金融经济职称,并被**市分公司聘任。由于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使其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很好发挥,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本人或所负责的单位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或奖励。(见资格审查表内的部分填写)

二、从事经济工作的学习情况

多年来,自己始终重视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特别是经济管理的学习。原初始学历是中专,靠自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山西财经学院商业经济大专文凭,山西大学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证。近年来,更是多次参加学习培训、理论研讨,其中省级以上部门组织的就有:1996年7月山西省经委企业干部任职资格培训班;1997年9月****中央党校十五大精神培训班;1998年5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第18期县支公司经理培训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山西省公司省市县三级公司经理培训班;1989年4月山西省经济学年会;1996年5月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1997年6月山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理事会聘为理事。

三、在经济岗位上的理论成果

多年来,自己边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注意把学习思考所得结集出版,并有社科成果获奖。1999年编撰《人身保险投保指南》,促进了当地寿险业务;2000年结集《国寿保险实践的思考》13万字,赠送省内外同行参考,受到好评;200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改革岁月建言集》30万字,新华书店发行。《山西财贸经济》撰稿人之一,《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选》等多部文集有文章收编。《人民日报》、《支部建设》等报刊发表过大量论文。其中《基层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困惑及其对策》经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委员会审议鉴定,被评为1999年度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势社科优秀成果。

四、在经济岗位上建言献策

我把学到的经济知识不仅运用在自己的具体工作中,而且还就宏观经济工作、寿险公司行业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表扬或肯定。199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群众建议征集部门授予重大建议奖并颁发奖金,1991年原雁北行署记一等功。近年来,我均就人寿保险发展向总公司提出自己的工作建议,副总经理苗复春回信予以鼓励。迎接wto挑战,国有寿险公司应树立全新的人才观等建言,总公司在内部刊物和网上发表;对2002年工作的建议,总公司摘要在《中国人寿》2002年第1期予以刊发。

此外,1997年我还情系下岗职工,编撰《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七十二行》一书,自费印刷3000册无偿送给**市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市妇联、工会、浑源县妇联等单位分发部分下岗职工或做培训参考资料。不仅受到方方面面的称赞,而且不少读者、下岗职工来信来电求教商讨或表示致谢。

篇2

[关键词]三维管理理论 “双师素质” 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朱清(1975- ),女,安徽安庆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上海 2014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dxz09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78-03

三维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从组织、任务、制度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企业管理过程,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有机一体、高效运行的企业管理体系,实现工作可视、运营可控、考评可依的管理架构。同样,培养高素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根据三维管理理论,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因素,即“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组织和渠道;二是设施因素,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基地、场所和设备;三是制度因素,如职称评审制度、薪酬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一、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体系,是确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渠道上,一方面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具体途径上,包括校内专任教师的培训、引进外部师资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一)加强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必须大力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等要素,将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普通教师等不同类教师的特点,制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全体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分期分批地进行培养。现根据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经验,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二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践习计划”“企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前往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增强高校教师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术、技术和实践能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并将教师参加“产学研践习计划”或“企业实践活动”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四是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交流,聘请的来自于行业及企业的领军人才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五是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必须承担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设计,如实训教学、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技能比赛指导等。在指导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六是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科学与教学、生产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每年安排部分专任教师到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工作,逐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二)合理引进“双师素质”教师

加强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是根本,但对于那些发展较快、师资缺口较大,或操作性较强、培训周期长的专业教师,可从科研院所、社会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引进。引进“双师素质”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引进人才要注重引进质量,尤其是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专业带头人不仅是教学改革领头人、专业发展领航人、教学团队领军人、专业领域引路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关键人物。二是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善学校“双师素质”教师结构,适应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要协调好引进教师和内培教师的关系,避免引进人才后,由于各种原因,使学校自己培养的“双师素质”教师流失。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引进内培的同时,学校也可根据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需要,聘请来自于行业及企业的专业领域专家、领军人才来校讲学,教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动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带来科研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还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有利于缓解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高职学院聘请兼职教师,要根据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需求,聘请来自于行业及企业的专业领域专家和生产一线能工巧匠。一是专业领域专家(校外专业带头人),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具备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熟悉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技术,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在行业、企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能力,对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见解。二是能工巧匠,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能胜任教学工作。

二、构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硬件设施体系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高职院校要发挥学校培养的主导作用,推进校际、校企、校协深度合作,集聚优质教学资源,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产教结合,以干代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校企合作交流

建立以学校人事处(或校企合作办)和企业人力资源部为基础的校企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校企双方的定期会议、企业需求和技术信息、校企开放活动日等多种形式,在人才交流、学生就业、员工培训、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定期交流,共同探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相关事宜,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校企人事部门间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校企人事部门负责人会议,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和在岗员工技术、技能提升的需求,落实“双师”交流计划,分析、交流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服务。

(二)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学校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企业共商实践基地的建设方案,共同对校外学习型实习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结合行业技术动态信息分析,对实践基地建设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学校和企业制定以校企双方“双赢”为宗旨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学习型实习基地,共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共同办学,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型实习基地的作用,学校将实行权属清晰、共同使用、共同监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保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促使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资产使用部门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资产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积极落实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参加企业实践或产学研践习,增强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积累在企业和生产性实习基础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全面胜任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三)校企双向服务机制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制定校企双向服务的政策和机制。如企业以项目形式,借助于学校的师资、场地、技术服务等优势项目,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设备的技术改造等;学校可根据自身需要,派专业教师参加“产学研践习”或“参加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制度体系

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序稳步地进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涉及的制度很多,如“双师素质”教师准入制度、“双师素质”教师聘任制度、“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制度、“双师素质”教师评价制度等。本文将这些制度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激励制度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但由于监督奖惩机制和定期考核聘任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制度核心是加强考核,落实激励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是加强考核。有效考核是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因此,要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建立分级、分层的教师考核制度,包括建立专业带头人考核办法、骨干教师考核办法,更加客观、科学评价教师师德和工作业绩。考核除了涉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等内容外,还要加强对教师参加企业工作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依据。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氛围。激励教师教书育人和参加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

二是优化激励制度。根据按需设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进一步优化激励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向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开发与服务做出贡献教师倾斜的原则。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模块”,实施包括课时量、教改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等计发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模块改革。其中,课时和教改工作量是经常性收入的依据,科研、参加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量则是单项性专项收入的依据,进一步拉大不同级别和同级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加强考核和优化激励制度,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保全体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操作技能,增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制度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知识陈旧、能力不强、高学历和高职称方面比例明显偏低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师资培养制度的不健全,如培养渠道不通畅、观念滞后、内容不切实际、形式过于单一等。很多新教师上岗前缺少在实际工作中的训练,从教后适应期较长,心理压力大。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等制度。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的参考。结合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下六方面:一是及时制订每学年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二是在坚持工作岗位,完成岗位职责的前提条件下,采取自学,参与各种短期培训以及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三是围绕企业锻炼、实践教学和理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组织教研会、展开讨论和交流,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四是每年推荐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及高级工培训,推荐优秀教师出国培训。五是每年组织部分专业教师下厂锻炼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并及时做好考查。六是每学年进行一次专业教师业务考试,将考试成绩及教师培训层次形式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纳入教师的综合评估。

(三)“双师素质”教师的职称聘任制度

职称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传统的教师职称的评定导向侧重于学历学位、论文和专著,与高职院校教师较强的实践能力不相适应,职称评聘缺乏高职特色,致使师资队伍群体不够稳定,引进人才难,高职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大部分教师承担较多的理论教学任务,处于超负荷状态工作,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较少,积极性较低,缺少企业实际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导致开展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双师素质”教师的职称聘任过程中主要考核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社会服务能力:一方面,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经历作为45岁以下青年教师聘任职称的首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引导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开展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工程师等,让更多教师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扬林.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2 ]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 (11).

[3]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篇3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基层电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强调了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落实教师绩效工资”[1]􀆺􀆺2014年7月«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中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当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2].开放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型大学,其性质也属于事业单位.本文中“电大教师”系指基层电大的专职教师.目前基层电大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存在一些弊端,不能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基层电大教师的绩效考核进行相关研究.

一、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一)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的背景分析

1.基层电大的人事考核制度基层电大是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办学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决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目前大多数的基层电大都不是独立单位,要么是与地方的高职高专学校合并,要么是挂靠在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大中专学校[3].一部分基层电大虽然是独立单位,但也是属于政府机关直属的事业单位.因此在人事考核制度上缺乏自主、不够灵活,相对来说比较传统[4].

2.基层电大教师身份多元化电大教师需要承担专业及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辅导的工作.由此可见,基层电大教师仅在教学工作方面就有多重身份———课程资源建设者、面授教学者、网络教学者、学生实践学习指导者等[5].另外,由于电大是系统办学,教学管理工作环节极多.基层电大教师在非教学性工作方面还要拥有一些身份———课程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班级管理者等.当然,基层电大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承担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承担除自身专业方向的研究外,还需要对远程教育进行研究.

(二)当前基层电大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以及各地区地方政府的要求,基层电大陆续展开了绩效考核改革工作,但实施的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绩效考核政策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基层电大执行的是传统的人事考核制度,一般在年末进行民主测评式的考核.而近几年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岗位设置等改革措施,要求事业单位在建立岗位聘任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与岗位任务相匹配的考核标准,绩效工资分配模式与考核紧密挂钩,考核结果作为确定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6].当前基层电大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岗位聘任制度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规范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2.绩效考核的目标不明确基层电大是国家开放大学的“桥头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同时还要兼顾远程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职能.目前基层电大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目前电大的招生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立足自身的发展定位,因此无法有侧重的设计适合本校的绩效考核指标.3.对教师类型定位不准如前所述,基层电大的教师身份多元化,因此基层电大教师在职称、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目前大多数基层电大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差异性,没有将教师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而实行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无法体现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教师期望水平较低,工作没有积极性.4.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不够全面,除没有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外,也不能很好的体现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容易导致教师出现“偏科”现象.如过度关注科研指标考核,忽视教学工作考核;或者过度关注教学工作量考核,而忽视教学质量考核等.

二、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本文借鉴企业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认为基层电大在进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绩效考核的目的是维持基层电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指标设计过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原则,要防止绩效考核指标间交叉过多,或某类指标占比过重[7].基层电大教师工作复杂,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时,要公平公正,同时引入定量与定性的考核.2.导向性原则基层电大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8].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应以学校的战略目标为导向,要与时俱进,兼顾长远.3.差异性原则基层电大教师岗位不同,不同身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考核指标设计时,需要进行分类,对考核指标或者是指标权重进行相应的调整.4.全面性原则对基层电大教师的考核,在考核指标上除了关注教学与科研的考核,还要关注师德素养、学生培养、专业建设、非学术服务工作等方面[9];在考核过程中,除了关注量的考核还要关注质的考核,不能仅考核是否完成工作量,还要考核工作量完成的效果.5.可操作性原则根据“SMART”原则,考核指标要具体可行,简单明了,符合基层电大的办学实际,易于教师理解和接受.考核过程程序、方法、核算明确,便于实施.考核前教师能够理解考核内容,考核后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进行整改[10].

三、基于AHP的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以上对基层电大当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分析,本文拟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

(一)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11].本文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经验,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决策目标层,即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二层中间层,即一级指标,结合基层电大办学特点及发展现状分为: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非学术支持服务性工作五个方面;第三层方案指标层,即二级指标。

(二)构造判断矩阵,获取指标影响权重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后,为了进一步进行研究,采取了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了调查问卷访问.通过对专家问卷的整理,按考核指标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参照Satty的1~9比例标度法,构建AHP判断矩阵.通过计算AHP判断矩阵并排序,且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中间层的一级指标对决策目标的排序权重比是0.4834:0.3055:0.0856:0.0856:0.0400,即一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应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工作、非学术支持服务工作;方案层的二级指标对决策目标的排序权重比是0.3625:0.2291:0.1208:0.0764:0.0713:0.0642:0.0333:0.0214:0.0143:0.0067,即二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应为教学质量、科研质量、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指导学生质量、学科专业建设质量、非学术服务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数量、指导学生数量、非学术服务数量.通过AHP法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运用AHP对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师实际工作绩效情况,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实现绩效考核的目标.

2.从结果来看,指标权重体现基层电大办学模式虽然与普通高校有区别,但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社会职能还是与普通高校无差别的.因此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仍然在整个考核指标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3.从结果来看,指标权重体现了在绩效考核中质量高于数量的要求.绩效考核不仅仅考核基层电大教师是否完成了工作量,而更需要考核工作量完成的质量.因此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等关于工作质量的二级指标权重都要大于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关于工作量的二级指标权重.

4.从结果来看,指标权重体现了基层电大教师的岗位定位问题.基层电大教师虽然直接在一线面对学生,但不能将所有工作重点都放在日常的事务性管理上,对学生的非学术支持需要做,但不能将所有工作重点都放在一个方面.可以看到方案层中二级指标对决策目标的排序权重中,非学术支持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都排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因此基层电大教师在做好非学术支持服务工作外,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搞好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对学生的学术支持服务上.这样才能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促进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改进策略

(一)正确选择考核主体选择考核主体,即绩效考核工作到底由谁来考核的问题.基层电大教师身份多元化,基层电大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也多样化,因此选择考核主体时,被考核者本人、同事、被考核者的直接领导、学生、相关专家等都应作为考核主体的选择范围,保证考核工作的公平公正,客观有效.

(二)绩效考核指标需要不断优化当前国家开放大学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在关注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着力搭建终身学习平台.基层电大在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办学模式及战略目标是在动态发展的,因此绩效考核指标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基层电大要根据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制度,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定位的变化适时地对绩效考核指标或指标权重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三)充分考虑基层电大教师的差异性

基层电大教师差异性较大,在考核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重视教学科研,效率优先;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同岗位不同职称水平教师的利益,兼顾公平.一是对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替代系数需要有科学的换算依据.避免教师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二是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职称水平合理设定年工作量。充分调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称水平、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既保证绝大多数教师能完成工作量,又要杜绝“大材小用”的现象.三是在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分配,教学质量的评价,科研项目级别、论文著作发表级别的认定以及授课学时、作业评阅等教学工作量的折算系数等方面一定要科学客观,保证公平.

(四)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基层电大绩效考核的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考核对象,而且要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行整改,真正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当然基层电大可以将职称的评定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当前职称评定的标准已由原先科研为先逐步转向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状态,因此基层电大在绩效考核中可以以职称评定标准为导向,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以及权重确定.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帮助基层电大教师更加顺利地通过职称评定.本文在对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设计了绩效考核指标并确定了权重,提出了一些基层电大绩效考核改进策略.但由于研究水平及研究时间有限,还有一些基层电大教师绩效考核方面的研究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EB/OL].(2014G05G15).

[3]陈鲲,王连喜.开放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的环境分析与体系构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7G121.

[4]张承刚.基层电大工作特点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8):47G51.

[5]陈胜兵,梁德深.基层电大教师的专业身份危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66G71.

[6]张军.高校绩效工资潜在问题及措施分析[J].经济师,2010(4):120G121.

[7]徐倩,屈文磊,仇方春.基于AHP法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88G91.

[8]徐春梅,姜志坚,周俊玲.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0G22.

[9]寇毅.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时期基层电大教师评价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G214.

[10]尹明明.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后信息反馈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4).

[11]季斐.现代综合评价主要方法的比较概述[J].商业文化,201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