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免疫室实习生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18:2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科免疫室实习生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检验科免疫室实习生自我报告

篇1

    一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

    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检验技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这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的前提下,才能谈及其是否拥有娴熟的临床检验技能,也才能在不断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的心理、言行、品质、医德医风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带教老师,应时刻保持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效仿的学习榜样,让学生能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光荣与职责。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作为带教老师的师者,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巩固自身的理论基础,参加各类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医学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医学检验工作的新方法、新进展。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确保带教的质量。另一方面,带教老师也要多关注实习生的学习进展,将高尚医德、良好医风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的实习工作中,让实习生正确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工作责任心的培养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现如今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不强所致。临床实验室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科室,若检验工作者缺乏责任心,就会出现:(1)检验报告张冠李戴。即出具检验报告时,错误地把甲病患阳性的检验报告报给了阴性的乙病患,造成真正急需救治的病患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使健康者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2)检验报告复核不到位的过失。例如,检测标本溶血、凝固、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而使检验数据不准确,误导了临床医生对

    患者的正确治疗。(3)把一些难以留取的标本(诸如粪便、穿刺液等)污染、丢弃的过失。延误了患者的治疗等。因此,加强医学检验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心十分重要,而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医学检验实习生,对其加强工作责任心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验室的带教老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医院、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放手不放眼”的带教。确保学生能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同时,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好带教老师所交予的每项工作,并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三 加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类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随着艾滋病毒HIV感染者人数的逐年上升,各种变异、新型病原体的出现,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范也成了检验工作者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当实习生进入检验科实习时,即成为科室工作人员的一分子,他们在校期间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未真正地接触临床,曾有学生认为只有微生物室才有生物污染的危害,充分暴露了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差。因此,对实习生进行医疗安全教育和生物安全防护培训十分必要。要求实习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并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在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隔离衣。当发生职业暴露时、标本溢洒时均能按照生物安全流程之规定进行相应处理。克服侥幸心理,杜绝医源性感染。

    四 加强工作能力的培养

    1.专人负责制

    临床检验实习生在进入检验科后,为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严格控制,检验科将对实习生实行专人负责制,即先由各专业实验室内的负责人对实习生讲解培训该室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根据实习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给具体从事实验的老师以一人为主的方式带教实习。各实习生的专人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的日常实习情况,如对各种实验项目的质量控制、原理、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等的具体讲授和出室考核。各专业组实习结束,最后由检验科负责教学的老师进行最后的综合考试。临床实习学生的教学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带教老师,因此,对实习生采用专人负责制的培养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2.分层教学模式

    临床检验的实习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因而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较大,况且检验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常与临床实际开展的项目、检测使用方法等有所差别,因此实习生初到检验科会对所接触的实际操作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在旁悉心指导,使其尽快将理论与实际实习工作相联系。此外,实验室应根据各实习生的实际实习要求和自身情况(本科、专科),并结合本科室、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分层实习计划。通过对实习生的细化和分层,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夯实基础,与时俱进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熟悉标本在进入检验科之后的处理流程,如对标本的接受标准和拒收标准,标本的分类、编号、登记、离心等标本的前处理以及核对分发报告单等的后处理。更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如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和止凝血分析仪等先进仪器的原理及其基本操作,而且还要加强在手工操作方面的训练。如在生化检验中,除了安排学生学习仪器的使用、定标、各试验的反应原理和反应曲线的观察外,对于室内质控,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重要性,掌握室内质控的方法、结果分析、寻找失控的原因以及失控后的处理办法。在带教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时,带教老师通过讲述、演示等方法,在完成临床常规检测工作的同时可让学生了解仪器的使用、原理和设置。其次,手工ELISA的操作练习也很重要。带教临检室、血液细胞室时则要从基本操作入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末梢血样的采集、血片的推制等,对于一些主观意识较强的检测项目(如骨髓细胞、血细胞的形态、分类,排泄物、分泌物、浆膜腔积液的有形成分及细胞的观察等),可通过让学生多看图谱、多看、多练习、随机抽查等形式加深其感性认识。对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的带教则要让学生了解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质控规则及其注意事项。在微生物室的带教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细菌培养仪,学会标本的接种,细菌鉴定、药敏试验、血清学试验,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和手工鉴定思路。

    五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2

【关键词】 检验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158-03

检验科承担医院的检验业务,每天承担包括住院患者、门急诊患者、各类体检人员标本的检测工作,是职业性暴露和血源性感染的高危场所[1]。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据杨永刚等[2]的调查报告,检验人员中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0%,中级以上职称暴露率为100%,可见检验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基层检验科室间功能分区不明显、人员素质相对不高、设施不完善、自动化程度低,职业暴露的机会更多。因此,提高基层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知识,加强检验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十分必要,现就医院检验人员常见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检验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类

1.1 实验室生物污染物

1.1.1 病毒 检验工作人员日常接触的患者标本以及接触的患者,都可能存在病毒。临床检验标本如血液,都可能存在病毒,易发生生物性职业暴露[3]。临床送检血液标本的传染性病毒感染率较高,临床住院患者的HBV、抗-HCV检出率分别达14.53%和2.79%[4]。一项手术输血前患者的输血前检查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率18.52%,丙肝感染率0.25%,梅毒感染率1.36%,艾滋感染率0.15%[5]。检验工作人员每天大量接触血液标本,存在被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接触带感染性病毒的血液后,有一定感染的感染率。李卢新等[6]报道助产士职业暴露后的丙肝感染率1.9%,HIV职业暴露后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2003年中国援助莫桑比克4名医疗人员在手术时被缝针刺伤造成感染[7]。接触其他检验标本粪便、伤口分泌物、脓液、、阴道分泌物、痰、胸腹水、脑脊液、羊水等也存在病毒。如呼吸道病毒感染时取的痰、鼻咽洗液或者疾病急性期时的血清,可能会含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胃肠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中可能含轮状病毒及肠道病毒等;皮肤患者的皮肤擦拭标本可能含有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病毒性疑为脑膜炎患者的血液、脑脊液有可能含有病毒。

基层医院门诊抽血大多由检验科承担,部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抽血,亦有通过呼吸道传染如禽流感、H7N9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等病毒传染危险。

1.1.2 细菌 检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细菌感染主要来自患者。患者的各种标本如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伤口分泌物、脓液、、阴道分泌物、痰、胸腹水、脑脊液、羊水等均可能含有细菌。对感染患者的标本处理,要特别注意,如腹泻患者的粪便含可能有的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痰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艾埃希菌为多见,但均可能含有其他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致病菌等,如不注意无菌操作及手卫生,易受细菌感染,检验人员在痰找结核杆菌等痰有关痰的检验时,易感染结核杆菌,检验工作人员结核病的患病率在医院人员中患病率较高,广水市开展医务人员结核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放射、检验、医疗专业结核患病率高于医务人员结核病平均患病率(2.24%)[8]。

1.1.3 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及寄生虫 患者的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粪便等可含有真菌,粪便中含有寄生虫卵。

1.2 化学性物品

1.2.1 化学试剂 基层医院检验科自动化程度低,部分试剂为科内自行配制,在试剂配制及操作过程中,实验人员都需要接触试剂,如不注意操作规范,会造成伤害。例如血红蛋白转化液中主要成分为氰化钾,为高毒试剂。强酸强碱及硝酸银可以直接烧伤皮肤,血清蛋白测定中的双缩脲试剂中含有强碱氢氧化钠,尿素测定试剂中的制备需用到浓硫酸和浓盐酸,胸腹水的硝酸银染色试剂配制用到硝酸银。硝酸、盐酸、氨水等均具有挥发性,吸入可致中毒,可有咳嗽或血性痰等症状,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炎及肺水肿等。醋酸纤维膜血红蛋白电泳的试剂中需配制的三氯甲烷,胸腹水的细胞固定液需配制的乙醚,用于骨髓细胞学检查的试剂乙酸甲酯等是极易挥发的液体,30 ℃以上挥发很快,遇明火即可燃烧。在配制瑞氏染料用的甲醇、标本固定液甲醛、苯、二甲苯等试剂,会通过呼吸道及无伤害的皮肤吸收中毒,误服中毒引起恶心、呕吐,全身青紫,重者很快停止呼吸而死亡[9]。用于尿爱迪氏计数、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试剂用到的化学试剂甲醛、甲苯等试剂还是致癌物。苯酚、三氯甲烷也是致癌物,高铁血红蛋白测定试剂中的亚硝酸钠、过氧化酶染色试剂的联苯胺也是强致癌物。

随着现代化检验设备的应用,现在检验设备试剂大多是专机专用试剂,很多含有添加剂、染色剂或其他有害物质,很多进口试剂又无中文说明,要特别注意。

1.2.2 化学消毒剂 基层检验科主要用到的化学消毒剂有甲醛、碘酊、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漂白粉、季铵盐消毒剂等,甲醛可燃、并有强烈的刺激性,并致癌。甲醛、碘酊、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对眼及呼吸道有强烈的破坏性,妇女孕期接触化学消毒剂会引起流产,长期接触消毒剂有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以及生殖系统疾病[9]。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噪声 检验科各种检验仪器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洗板机、离心机、通风柜、吸风罩、振荡器、冰箱、空调等设备会形成各种噪声,使用了一定时间的离心机、通风柜、洗板机、振荡器产生的噪声较大。检验科的生化实验室多是各种检验设备集中的地方,也是产生较大噪声的地方。长期在噪声的环境中工作,会扰乱中枢神经系统,心率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工作易出错等现象,影响工作效率[10]。

1.3.2 烫伤 基层检验科实验室中使用干燥箱干燥试管、玻片等玻璃器皿需加热到较高的温度,配制试剂及实验时(如直接法尿酸测定、苏木素染液的配制等)用电炉加热及煮沸,无菌操作时使用酒精灯,在配制试剂时强酸、强碱稀释也会大量产热,细菌室配备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不当,水浴箱需定期煮沸加热消毒,都易发生烫伤。

2 职业暴露的途径

2.1 直接接触

在检验实验室工作中,工作人员会直接接触到各种已知或未知的病原微生物,人为的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感染的发生,置身于噪声大的实验室、对化学试剂及消毒剂使用的防护不注意,都有可能发生直接接触发生职业危害事件。

2.1.1 锐器损伤 门诊静脉采血及所有患者的手指采血,由基层检验科承担。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不小心或患者不合作,可能刺伤工作人员自己,玻璃试管及玻璃平皿的破裂,造成皮肤深部组织损伤,可能导致传染性病原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锐器损伤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据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近5年来的统计资料显示,有超过7成的工作人员都被锐器扎伤过,而作为采血窗口上班的6位同事,则均被针头扎伤过,有的甚至反复刺伤达5次以上[11]。

2.1.2 其他间接接触途径 检验工作中,各种待测标本如血液、大小便、痰、脓、分泌物和各种组织液均有强烈的传染性,如离心时试管破裂、打开试管瓶盖等,会让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标本,再就是接触血液标本或接触经常被血液污染的工作台、显微镜、加样器、离心机、各种分析检测仪等,如果皮肤或黏膜有损伤,就有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再接触其他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如试管、吸管、加样器都有可能是潜在的污染源,检验科工作台及电脑也是潜在的污染源,据李红霞[12]检验科工作台面乙肝病毒污染情况调查,免疫室工作台阳性率达33.3%。郭宏[13]对检验科电脑细菌监测结果分析显示检验科电脑细菌污染率100%,卫生合格率45.5%。

通过眼黏膜传播,通过眼睛最常见的检验操作有灼烧接种环、离心时血标本管破裂、打开标本管管塞时标本溅出、眼睛碰到被污染的显微镜等操作。

还有就是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及培养物,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将食品放于检验科冰箱存放。不注意手卫生,存在可能食入的细菌、寄生虫卵等危险。

2.2 呼吸道传播

与可能产生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接触,如给一些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采血,极有可能感染烈性传染病。在基层检验科临检室,一些基层医院未配有通风柜处理尿液、粪便、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痰、胸腹水等标本,有可能通过。另一个途径就是吸入检验工作中产生的气溶胶。检验工作中易产生气溶胶情况有:(1)用注射器采集血液、胸水等标本;(2)实验操作时打开试管塞或瓶盖时;(3)细菌分离培养,烧灼接种环;(4)移液器吸取标本加样;(5)标本混匀、梅毒反应时使用振荡器;(6)酶免疫反应时人工洗板、洗板机工作、全自动生化仪、血球仪工作时;(7)其他任何向液体或半固体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动[14]。

2.3 直接暴露于理化环境中

直接暴露于化学试剂及消毒剂及噪声大等物理性职业暴露环境中,会对检验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是检验工作人员的危险之一。如地板、工作桌面直接用消毒剂消毒,消毒剂会直接挥发,试剂配制等操作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化学试剂暴露于化学试剂环境中。检验仪器、离心机、通风柜及冰箱等设备的噪声环境,会对检验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

3 防护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检验工作人员普遍对职业危害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低,职业保护意识较差。据刘传玲[15]对枣庄市45所医院的342名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显示,检验科工作人员“标准预防”概念正确的只有8.3%,标准预防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8.1%。作为医院和检验科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有关职业暴露和有关知识培训教育,让工作人员熟悉防护要求,如穿工作服、接触标本要戴手套、洗手等防护要求,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检验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危险操作,如不熟识职业危害有关知识,再加上人为的失误和规范的操作,会增加职业危害的机会。因此,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相关职业危害知识培训,让工作人员熟悉如何识别与控制实验室危害,减少危害十分必要。

3.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

基层检验科应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防止职业危害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根据实验操作、设备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对有毒化学试剂及各项危险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说明,制定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操作程序。针对工作台、工作电脑、实验设备的污染等,制定实验室设备的去污染和维护程序,以及紧急处理程序。实验室也必需有一些急救设备,如急救箱、眼冲洗设备有毒化学药品的解毒药物及使用说明、紧急喷淋装置等。

3.3 生物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3.3.1 无论患者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患者 检验工作人员在采血等接触患者的操作时,就应该注意个人防护。在处理标本时,所有的标本,就按照《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标准预防”的概念,即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的病源物质[16]。

微生物实验室由于每天要接种和处理大量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在灼烧接种环时,标本飞溅、稀释和移加菌液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这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呼吸道感染机会,也污染了工作台面和地面[17]。另外,在生化实验室,临检实验室等其他实验室一样存在这种情况,分离血清、离心、移液都会形成气溶胶,处理血液、分泌物或粪便时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替在可能的传染性标本。各种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尽量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由于气溶胶暴露而导致的培养物的交叉感染,并能保护环境。

3.3.2 注意个人防护 新上岗检验工作人员或实习生进入检验科工作前,必须经过个人防护培训及考核。工作人员进行检验操作时,严格遵守个人防护原则,如穿戴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防护镜、面具等防护设备,减少操作中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化学试剂、热灼、刺伤等造成的危害。严格按照有关程序配制化学试剂、处理好各种检验标本,防止受检验标本浸染,以及环境受污染。注重手卫生,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8]。禁止在实验室内喝水、吃东西。饮食用具不要带进实验室,以防毒物污染,注重手卫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3.3.3 锐器伤的处理 发生锐器损伤,不能立即对伤口进行按压止血。远端向近端轻轻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用75%乙醇、2%碘酊消毒,并包扎伤口。向院感科报告,做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最后还要考虑暴露者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3.4 化学试剂危害的防护

检验科化学试剂在配制时及实验时应注意:配制或使用易燃可燃性液体(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丙酮等)气体时必须远离火源;使用强酸、强碱、剧毒等试剂及使用苯、有机溶剂、汞等能透过皮肤的试剂,应穿合适的防护服、戴防护眼镜、戴乳胶手套,应避免与皮肤接触,如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如发生烧伤或出现临床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内相关临床科室进行治疗处理;使用挥发性液体时(苯、二甲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实验室内要加强通风,或在通风柜中进行操作;对于剧毒化学品,要双人双锁保管并有使用记录[19]。

3.5 物理性危险的防护

首先要注意用电安全,使用人员在使用电气设备前要经过正确的操作培训,注意使用规范。如遇电线起火,立即切断电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等导电液体灭火。医院及检验科负责人要重视和加强检验科的防护设施建设,如按照有关要求安装生物安全柜、通风装置、隔音装置等,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

对产生噪声较大的设备,条件许可的可以独立设室间,设立隔音玻璃门、窗,例如检验科离心机较多,又是产生较大噪音的设备,对产生高温的仪器设备,如干燥箱、电炉、水浴锅,检验人员应按其安全操作规程工作,避免高温危害[20]。

检验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职业危害有关知识,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水平,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操作,降低职业危害的概率,适应现代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焱.SHEL模式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17-3318.

[2]杨永刚,陈松,童波,等.检验人员发生显性职业暴露的调查及对策[J].浙江检验医学,2012,10(2):48.

[3]黄伟萍,王世俊,胡耀文.检验科职业环境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5(21):1290-1291.

[4]邵永生,潘莉,郑宏伟.临床实验室肝炎病毒职业感染风险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44-945.

[5]曹霜,曾若婉.术前患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现状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6):2069-2070.

[6]李卢新,丁汀.助产士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现状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40-2141.

[7]李燕林,王祖萍,丁莉.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护理学杂志,2009,24(6):95-96.

[8]吴克斌.广水市医务人员结核病患病情况[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1):17-18.

[9]丁笑莉,刘秀梅.化学试剂对理化检验人员的危害[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1):102-103.

[10]黄伟萍.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64-165.

[11]黄海东,李婉红.检验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害与职业安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8):529-530.

[12]李红霞.检验科工作台面乙肝病毒污染情况调查[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3):32-33.

[13]郭宏.检验科电脑细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95-1896.

[14]吴朝阳,谭穗茹,吴琼.医院检验科感染性气溶胶的产生及生物安全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8,24(3):217.

[15]刘传玲.检验科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70-2571.

[16]王永祥,王春燕.临床检验工作中常见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9):528-529.

[17]车文忠,杨江民.医院微生物室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7):969.

[18]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19]陆丽君,宁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与应急措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3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