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1:1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专业实习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专业实习自我报告

篇1

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实践通常包括专业实习、专业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践几个方面内容。

一、专业实习

艺术设计学的专业实习是在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就业环境,探寻自我社会定位。一方面,它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和实践的平台,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水平的全面检验;另一方面,它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基层,帮助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实现自身价值,塑造和完善人格。总之,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次尝试,在尝试中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尝试中不断成熟和发展。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实用学科,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走服务社会的道路,而服务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入社会,深入生产第一线。本科学生在学校经过三年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未经历过从设计到产品的过程,其具体运用的认识和经验都极度缺乏。例如一幅大型的户外平面广告,电脑里的小样与实际成品会有巨大的差异,成品需要讲究与环境的协调性,讲究视觉冲击力,对这些差异的把握是需要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又如室内设计中的造型与家具尺寸的问题,教科书上有前人总结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缺乏灵活性,同样一个造型在不同大小的环境中尺寸是怎样变化的,同一件家具的设计是否能跳开人体工程学和传统造型等的束缚而有所创新,等等。这些灵活性的获得,也需要足够的实践。特别是对生产材料的运用,可以说是学生的致命弱点。就室内设计而言,木板面材和地板面材就有几百上千种,他们的纹饰、性能、档次、价位如何,怎样使用等,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见识更需要实践经验。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全面了解生产过程。为此,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实习地点”。由于专业实习接受单位的客观条件限制,专业实习单位一般采取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聘用、学生自行联系等方式确定。选择的实习单位要有实力和活力,能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技术平台、鲜活的生产现场、充足的实践机会。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选择实习导师”。除了为学生联系一个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设计师作为导师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向身边每个团队成员学习,每个设计师都有他擅长的,甚至包括工人师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施工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既规范又有效的多快好省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上学不来的。在专业实习期间,学生还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以便及时得到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同时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实地检查,监督和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并给予有效指导。

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是四年本科学习绩效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提交的最后一份“课堂作业”,而专业实习就联系着毕业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前奏,是毕业设计的酝酿期,同时也是毕业设计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确定实习内容”。实习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于实践,实习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不提倡与专业学习内容毫不相干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工作,启发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和挖掘各种潜在的题材和研究项目,并指导学生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专业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

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社会调查是帮助学生认识市场、适应市场的重要教学活动。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时展、人类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学科,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如果没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就将被市场无情抛弃。艺术设计学科要重视教学与市场的结合,关注和研究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动态搜集和整理市场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而不空泛。

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环境调查、市场经营调查和专业(行业)现状考察。其中,社会环境可以细分为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它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显然,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历史时期内,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具有相对稳固性,或者说具有不可更改性。但在局部区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具有其个别色彩,这些个别色彩是构成对设计及其设计事务起着根本作用的外部条件。明确地向学生传达与之相关的信息,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于学生建立有效社会调查、形成完整社会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营则可以细分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经营状态,它反映了艺术设计服务对象的市场表现。与社会环境相比,一个产品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经营状态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也是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的重点所在。要进行市场调查,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这是在纷繁市场下确立市场调查坐标的第一步,同时也是重要的一步。其次,将目标市场按高、中、低层次分解为若干个市场区间,为纷繁的市场分门别类。再次,要深入目标市场的具体经营单位,采集鲜活的市场数据,为专业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收集充分和翔实的资料。

篇2

一、安排实习目的明确

1.社会实践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自我推荐和择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善于同他人合作;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将来毕业的时候具备各项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很多在学校学习的基础课、专业课之外,安排学生去南通建筑装饰装修公司实践也是整个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2.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实际生活,以及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科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又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3.社会实践是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形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途径。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以致用”,学是手段,用是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才干,惟有通过实践,耳闻目睹、触摸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深刻变化,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才能灵活运用书本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形式。组织学生去南通装饰装修公司实习就是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贯彻,学生不仅了解了装修行业的标准,还知道了学校所学知识如何在行业应用。

二、精心组织整个实习活动

1.对实习课题的精心设计(在实践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方面,主要是使学生认识CAD中出现的各种建筑标注和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及了解建筑装潢公司对CAD制图的各种和要求。

3DSMAX方面,主要是解决3D的高级建模和渲染。

客户交流方面,主要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与客户交流。

施工方面,学校没有开这门课,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施工情况。

2.实习有关知识的准备

通过几年的学习,03级环艺班学生已掌握专业课方面的课程有书法、素描、色彩与图案、设计基础、环境心理学、视觉美学、景观艺术设计、材料美学、抽象艺术、环境设计概论、广告策划与文案、室内设计基础、建筑识图与画法几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图形图象处理、室内设计表现、3D计算机辅助设计。

3.实习基地的精心选择

由于实践教学的活动空间比课堂教学的空间要广阔得多,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指导教授对实践活动首先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时间安排、教师安排及后勤保障方面做了统一部署,以减少随意性。在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之后,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研,对于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学生也要清楚,以便增强计划的可行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集体或个人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确保实践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后经研究决定由我带领艺术设计环艺班的八位学生去南通建筑装饰装修公司进行社会实践。

南通建筑装饰装修公司拥有一批毕业于各大高等学府装饰装修专业的设计人才,他们具有丰富的工装设计经验。并拥有一批技术过硬、施工一流的施工队伍,他们熟练掌握施工工艺标准,遵守各项管理规范程序。并且该公司有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设计师长期在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授课。

三、扎实抓好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1.观察环节

我经常去学生实习的建筑装饰装修公司了解情况,观察学生在实践单位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公司对实习学生的任务安排及完成情况。

2.动手环节

了解学生对主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运用及提高情况。

3.提问环节

认真记录好学生对各项知识的疑问及解决情况。

4.沟通环节

及时掌握公司对实习学生的看法和要求,以及学生对公司的安排和想法,进而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公司和学生处于密切配合之中,加强了学校与实习单位、师傅与学生的联系和友谊。

5.总结环节

实践总结的目的,一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理论升华;二是为下一次实践活动提供经验。所以,实践活动结束,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实践总结采用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最终达到共同提高。通过总结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形势非常乐观,整个市场对环艺类学生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房地产升温,对房屋装修装潢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前途无量。

四、实习成效非常明显

1.学生学会了适应社会,能与客户主动交流,参与许多项目的洽谈,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为今后就业打开了渠道,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2.开学以后,南通建筑装饰装修公司主动和我联系,邀请实习学生参与南通火车站及淮安火车站的设计,实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该公司的认可,真正做到的校企结合。

篇3

[关键词]产业链 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傅雅宁(1977-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产品外观设计和人机工程在产品中的应用方向研究;李晨(1984-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研究;兰岚(1982-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及教学管理研究。(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改课题“基于创意中心的微型产业链搭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职业技能转化平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dkt2013-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13-02

一、引言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类型,其教育中的服务社会的实践性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性均是有别于高等教育的独特魅力。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和德国政府间迄今为止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政府级合作项目,也是天津市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天津地区最早完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技术员”教育模式、德国“企业培训师”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而我校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教学涉足较晚,在办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及我院多年所积淀出的办学经验,大胆尝试改革。在此借用经济学中产业链的概念,根据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岗位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要求,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的创意中心产业链环,将我院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定位于服务社会,将其艺术重构生活的特质展现出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建立在微型产业链的基础上,以创意中心为核心,以衔接课堂和社会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桥梁为目标,以“实验、实训、实习”为组织形式,适合高职艺术类教育定位、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状及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模式,结合我院艺术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艺术类学生特点,发现现有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国内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鲜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分散,无法有效地进行知识技能串联”等问题。

其次,从区域角度出发,在天津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城市,机械、电气等工科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岗位很多,校企合作的路线走得很顺畅,然而这一乐观的形势却并未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得以顺畅实施。同是高职学生为何在校企合作这条道路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到企业、公司实习后的反馈,我们了解到企业需要有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而不愿意耗费精力和财力再去培养刚刚走出学校的实习生。这就表明,我们的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没有实际的锻炼平台和机会。

第三,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办学模式依然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设计表现手法及零散的实训模块,由于其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也无法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学校相关教学资源的不整合,使得各专业孤立运转,缺乏专业特色,整体结构优势不够明显,从而影响各专业的持续发展生命力。

第四,学生设计的作品不符合市场的经济性、实用性、美观性,忽略了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的重要性。学生基本功偏弱,创意能力薄弱,厌学情绪严重,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调查表明,国内一些高职院校也有一些效仿欧洲设计类院校尝试过工作室制,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形式来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更快地做到和社会接轨。德国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其重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提升,反观我国高职院校中成立的工作室却多以教学为主,类似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教学,仅限于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个别教学过程,而直接以商业形式运作,将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至今鲜少提出。因此,我们建议从商业经济的产业链角度出发,借助一个全面的综合创意平台,以真正的项目引导、带领学生在工作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创意中心平台上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创意中心的组成及各模块功能解读。“创意中心”是一个融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通过微型产业链的商业运行方式,有效串联各相关专业、课堂内外、校内外各种资源,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训基地。

创意中心包含创意设计室、快速成型制作中心、陶艺制作中心、印刷雕刻中心及销售展馆,围绕着创意产品从“设计制作推广”这一过程进行运转。

通过该平台的商业运作重新设定了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在现有的一、二层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层次,其中第三层为微型产业链,架构微型产业链模型,设计其运转机制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现状,从服务角度出发确定微型产业链的服务对象,即第四层“服务终端”。该微型产业链通过提升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科研和企业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教师科研和企业服务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

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展现如下图所示。

该图解读:(1)最底层为人才培养,对应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实践创新这个环节的能力培养。(2)中间层为组织方式,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对应人才培养的三个环节。(3)上层为微型产业链,对应“课程教学创意中心销售展厅”的整个过程。创意中心为产业链核心,它包含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或交叉或组合服务于课程模块,重点在于解决人才培养中实践创新这一环节的能力培养。(4)上上层为服务终端,对应教师科研、校内服务和企业服务。

在该微型产业链平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专业之间不再是割裂的局面,而是呈现出彼此依靠、相互辅助的状态,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参与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生产项目,形成较完善的专项技能,又能让学生直接看到所学知识的用处,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此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从以实训为轴心的一端开始教学任务,通过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和经验将课程基本内容、原理、技法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满足学生对于完成课程基本训练和作业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第二阶段,即从以学生为轴心的另一端,开始自主实验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学生陷入教师既有经验之中而无法发挥潜能。第三阶段是在创意中心的平台上进行的,让学生进行实习,接触真实的项目。此阶段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在于完成项目并得到利润,通过利润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在完成项目之时完成一定的调研报告,利用样机、讲座、课上互动等形式与其他教师和同学进行分享,以期达到更多人的共同提升与进步。

这种综合商业创意平台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人人参与、相互协作的工作方式,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逐步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最终实现在众多专项技能的基础上,统合各项职业能力与素质。

2.平台的实施模式。我院艺术系成立创意设计中心,依托该平台的商业运作,初步实现了“校内―校际―校企―国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其运行方式如下:(1)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整合院内外资源。我们分别在当地或外地的广告、室内装潢设计、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企业建立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基地顶岗、见习、实习。充分依托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调动企业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2)建立设计素材电子库,整合院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根据设计行业市场发展的状况,收集整理国际、国内、地方民族文化设计资源,建立电子素材库,使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设计发展动向,同时也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帮助与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3)举办成果展示会,推介学生就业开展课程结业作品、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教师设计作品,向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展示项目及课改的成果,提高专业办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推介。

3.优势体现。以创意中心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产业链平台是建立在教与学的开放、多元思考平台上,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微型产业链平台整合各种资源,有效解决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个综合的微型产业链创意设计平台的运行方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任务环为基础的开放式协同、交叉教学机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2)该平台通过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师、学生和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为教师科研和产业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该平台体现了更多的社会服务价值。首先可以通过解决校内需求,一则利用创意中心开发出具有中德特色的礼品及配套产品,成为中德对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形象推广代表;二则可以从商业角度为校内各部门及各项组织活动提供设计服务。其次,借助微型产业链推广平台可以得到更多同行院校以及产业的认知,实现与企业的直接横向合作,以保证创意中心运转的后续资金建设,使其得以良性循环,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接触企业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与社会接轨。

四、结束语

教学中的多元互动已成为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表明了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建立特色化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建立特色化的人才目标定位和培养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多元特色教学模式日显重要。以创意中心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产业链平台,将使中德艺术设计类师资和设备资源整体优化,不仅为学生技能培养和教师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从社会服务角度来讲同样能够更多体现其价值。尽管以创意中心为核心的校内微型设计产业链机制为设计教学带来全新的给养,但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综合素质不足的弱点,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2]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管理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潘沁.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大观,2009(4).

[4]邱英.完善高职教学管理,突出人才培养特色[J].教育产业,2006(2).

[5]叶国丰.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2).

[6]杨明,马瑞,李姜昀,等.创新教育――高职图形图像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7]张鹤,张安.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2(11).

篇4

一、构建创新学分制度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1.设置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强烈呼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产业的中心,它不仅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高等教育面临全新的、无先例可循的处境,大学在知识的创新和转换过程中成为核心力量,这就决定了大学必须成为一个创新的群体。21世纪教育呈现国际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必须符合时代要求,适时地推行创新学分制。

2.构建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再到重素质培养和创新创造力开发,客观上体现了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创造力培养要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创造教育要求将科学创新引入教学,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机制,并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因此,创新教育是大学走出困境,并充分履行教学、科研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必经之路。

3.构建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创造性极强的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通过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从多专业、多层次、多层面、多环节的来培养其创新的意识、精神、技术、能力,达到在毕业后能与建筑业、室内装饰、环境艺术、园林等单位工作实现零距离的就业。高校艺术类本科生实施创新学分,不仅有利于学习、消化和综合运用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室外环境写生、毕业设计与展示、环境艺术工作室、毕业考察、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作水平。通过创新学分制度,激励学生注重高新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渗透,融会贯通中外艺术设计的创意,为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建立基础。

二、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和合理机制。传统的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造成“独崇一家”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一言堂”、“唯书论”、“唯理论”,阻遏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导致教育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不高,使得大学生创新培养在硬件和软件上都缺乏保障,从而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育规范的共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第四,教学环境封闭,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学生发现自己潜能、表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建立创新学分制度,设立创新教育合理机制,是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2.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投入不充足特色不明确收效不理想。艺术设计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的规律,学生不尽需要艺术的天赋、后天的勤奋和专业教师的培养,更需要有创作的动力、兴趣和欲望。艺术设计专业除了受到传统思想、体制、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外,在创新教育中还带有特殊性。首先,实践活动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衔接。艺术类专业与一般文理科专业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多、实习课时多、作品展览多,有的只是刻意追求学生的实践环节,而忽视了与理论教学的同步,甚至是与艺术人才培养教学规律相悖的。其次,投入不足,实效不大。没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作保证,在实践中由于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要求不明确,管理不善等,出现了实践主体收效甚微的状况。第三,缺乏专业教师的精心辅导,有的学生虽经历了多次调查而写不好调查报告;有的学生虽参加过课题研究,却不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各专业实习虽有一些艺术设计作品,却缺乏新意和创意。第四,对艺术设计创新成果的考核和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查,缺乏依据,缺乏客观和公正。同时,学院没有形成让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良好环境。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虽有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需要领导重视,建立适合艺术专业的创新学分制度,推动创新教育。

三、构建创新学分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构建创新学分,走出认识误区,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艺术类本科生中设置创新学分,在思想上不统一,认识上有分歧。有的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限间就是要学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实践性教学,至于创新和创作主要是工作以后的事。也有的人认为: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期间都可以理解为是创新教育,无论是室外写生、毕业设计,平时作业,都反映出学生个体的设想、构思、表现技巧和手法,这本身就是创新教育,根本不必再设置什么创新学分制度。我们认为这二种观点都存在认识中的误区,艺术类专业知识的传承与作品创新,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教学既是传承知识的过程,也是体现创新理念、设想、构思等成份的过程,在校期间学生当然要创新和创作;在工作岗位中的创造性劳动,既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也可能对专业知识进行修正和补充。因而,在艺术类专业的本科生中设立创新学分,进行创新教育,应该比其它专业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2.提升设计水平,实施创新教育,有赖于创新学分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是“激励与导向”功能,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环节中,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只有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与导向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挥创造的激情,提高作品水准。其次,发挥“综合与整合”功能,创新教育艺术创作,在人力资源方面需要组建科研队伍,形成合力,组织攻关;在相关设施设备方面需要资源的整合,统筹安排;在创新实践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开拓精神。第三,发挥“调节与评价”功能,开设创新学分,调整课时安排和学分分配等,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鉴别和认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专长与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着重研究平面设计还是影视设计;动画专业侧重于艺术动画还是数字动画等等。

3.体现专业特色,注重个性发展,是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措施。艺术类专业构建创新学分,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个性发展”原则和“操作简便”原则。所胃“以人为本”原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设计创作等教学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各方面都要从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手,教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所谓“个性发展”原则,主要是尊重学生个人在兴趣、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展个性的信心和动力。所谓“操作简便”原则,主要是将各专业培养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通过设计、实践、观察、测试等手段,使之能够进行量化考核,即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法、步骤,使之可操作性。如:动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具备动画专业所需求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能独立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等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要根据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完成艺术考察、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应着重考虑创新教育问题,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作品创新相结合、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与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得相结合。

4.教师学生相长,传承创新并举,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提高效果。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变化快、更新快的特点。教师通过自己的各种课题研究,将研究创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如:环艺专业,教师将承担的横向规划课题与学生一起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提高了设计项目的能力。教师要把科研中涉及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弥补课堂虚拟课题存在的缺陷,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的研究能力与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通过科研积累的经验,编写的教材,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信息。此外,学校要通过评选“学生创新研究优秀教师奖”等方式,向优秀的指导教师颁发奖励。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大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启发式教学的心得,设立专门的基金,资助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类课程优先立项。

5.注重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成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质量。首先,艺术设计学院与其它各学科在其实施创新学分中有其共性的规律,需要我们都遵循和努力。大学的创新学分制度,是指导艺术学院的指导性文件,要遵循其原则意见,但又要必须依据自身专业特征来细化和深化,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其次,学院要加大投入力度,无论是艺术实训的硬件设备设施,还是为之服务的软件费用,都比管理类专业要大,需增加创新投入。第三,创新学分的实施形式,要从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去考虑。要根据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如视觉传达设计可分平面设计、影视设计二方面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可从建筑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二方面来考虑。第四,可以将实现创新学分的各种实践变为各学科的实践环节来开发。如:对毕业设计与展示、毕业考察与调查报告、毕业论文与作品设计等,重新设计实践方案,结合创新教育和创新学分的实施,把作业作品与创新课题相结合,提升作业作品的内涵和品位、档次。第五,拓展学生创新空间,打破“偏才生”的两难局面: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求的是专才,这种偏才拔尖者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设立 “科技创新奖”等荣誉,来选拔优秀人才。

6.丰富创新内容,科学评定学分,注重专业特色力求客观公正公开合理。学校设立创新学分,要求本科生在学年内必须完成体现创新实践活动或科研活动,如发明创造、取得专利、学科竞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或文学作品等。对那些有一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安排在各类竞赛中提前培养,并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鼓励和要求这部分学生提前进入、参加各级、各类高层次的学科竞赛。在实验条件建设上建立创新实验平台和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创新型实验项目,作为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增加拓宽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实验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不仅促使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也促进学科交叉整合的能力,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超群:《创新学分的设立及对教师的激励作用》,《理工高教研究》,2007.6。

[2]华正伟:《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辽宁教育研究》,2006.5。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波(1957-),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整体家居艺术。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艺术类专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09-18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68-03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通过课题与社会设计项目相结合来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并为大多欧洲职业学院采用。[1]

我国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自形成以来一直采用以课堂练习和实训室为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愈发难以满足行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若能够合理借鉴这种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教育和教师培养。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艺术设计教学和管理模式来改善人才培养的实体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达到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双师”教学团队,激励在校教师自主发展

企业驻校工作室的设立,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更加便于高职院校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担任设计专业的兼职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组成“双师”教学团队。一方面,在该教学团队中,本校教师可以与兼职教师充分交流学习,使其专业知识得以更新、实践水平得以提高,改善本校教师知识体系落伍,技能水平与行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兼职教师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到教师团队中能够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能够拓宽在校教师的视野,使之感受到设计行业的竞争氛围,激发在校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

(二)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工学结合”

首先,保护学生天赋,激发设计灵感。在相对更为自主和灵活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在更加自由大胆地进行项目设计和创新,教师则在了解每个学生职业规划基础上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既能够保证使学生的创作天赋和设计风格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提高,又能使其天赋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不偏离行业的要求。其次,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增强就业信心。工作室教学是以明确的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展开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2]因此,在未来就业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融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并以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便会对顺利完成与企业要求的对接充满信心。再次,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入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或公司的员工的角色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心态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改善办学条件,活化课堂教学

一方面,受政策上的限制,我国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份额较小,加之自筹经费能力的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上的短缺现象。因此,由于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实训设备老化和实验条件落后,严重阻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职教育中对于设施设备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之一,对于改善教学条件有着相当强的渴求度。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可以通过校企间的合作将企业的部分资金和设备引入高职院校中,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以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解决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局限于教室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拟课题作业使课程之间相对独立,难以体现艺术设计的工作过程,教学气氛也相对死板,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相比较而言,“工作室”载体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所承接的承接各类企业真实设计任务都是由师生共同研发,这使课堂教学更富活力,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

二、“工作室”培养模式探索中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和较完整的理论构架,但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现“工学结合”载体的构建尚在摸索之中。[3]部分高职院校以“工作室”教育模式对培养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盲目追求项目利益,偏离教学目标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企业驻校工作室的建立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引进企业的真实业务项目用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在合作中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难题。然而,由于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操作经验、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组织机构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偏离初衷,承揽业务和教学不能有机结合,甚至将企业驻校工作室视为解决资金困难的渠道和盈利的窗口。从而使“工作室”教学受到项目时段的局限,过分追求项目完成的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二)校企合作不足,资源引进困难

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得到快速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高职艺术设计能力依旧落后于行业的技术发展。这导致在建立合作关系时,企业考虑到风险问题不愿与校方合作或仅将少数投资金额小技术要求低的项目交给校方承担,更不愿意派出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企业驻校工作室的兼职教师。因此,校方在与企业的联系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缺少合作项目和资金技术支持使得“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行受到严重阻碍。

(三)模仿本科构建,组织管理混乱

虽然“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得以建立和运行,但是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对于“工作室”教育模式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和具体操作办法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定。因此,许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只是单纯效仿本科院校的工作室教学形式。然而这种以主持人及合作者学术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前期研究不足、理论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是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撑。

从理论研究的方面来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引入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为时尚短,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尚不明确、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够清晰、各种管理方法在其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分析不够充分。在这样不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正确而全面的理论指导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影响其发展前景。

从教育行政部门来看,“工作室”教育模式是在高职院校了解到其优越性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引进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构建“工作室”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这一学校自主发展的创新行为只是采取赞同的态度,并未出台相关的政策、启动一定资源作为支撑。这不但使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丰富的社会资源,“工作室”教学的难以推动,而且会使高职院校由于缺少监督和指导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三、“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吸引许多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尝试。通过对于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从课程教学、教育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推动“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课程教学方面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深入分析该从业人员职业成长各阶段的典型任务,构建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1.教学安排与评价方法。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学习,在校内工作室通过企业经典案例,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学习,并由校企共建考核标准,衡量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工作室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真实项目任务的实战训练,学生在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与课程的对接,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结合企业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考核与奖励,由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二年级暑假,开展为期4周的岗位认知实习,熟悉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整套工艺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初步适应能力,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制定指导书。参照行业标准、企业规范,结合艺术设计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考核与奖励。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生产性实训,通过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个培养阶段充分发挥“工作室制”教学的实践教学功能,实现虚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坚持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开放性原则,以校企联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工作期间的表现及被企业应用采纳设计方案的数量和质量出评定。

2.课程组织形式及实施方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课程的组织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教学活动与工作活动整合起来,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

在课业的学习准备阶段采用学校及企业提供工作场所,设置与企业任务一致的工作步骤及要求,包括项目任务要求、项目教学过程、项目实施虚拟仿真(真题真做)、设计制作、质量检查和总结。教师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分配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实施阶段采用分组形式学习,建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

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由学生担任助理设计师,组成项目设计团队,团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在每个环节要求学生设计团队提供项目过程报告。

(二)教育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即教学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两个方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育模式的健康快速发展,除了要求科学的课程和组织结构外,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辅佐也是十分必要的。

1.明确工作室配置要求和组织架构。就教学环境而言,一方面要制定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设施标准,明确规范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的配置要求,以保证工作室的设备能够满足项目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室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责任人或部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扩大高职院校合作范围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同对定期组织对工作室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

2.营造和谐环境。高职院校“工作室”教育模式的软环境主要是指制度和文化环境,它又可分为学校内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

(1)学校内部制度、文化的双重融合。一方面,在工作室管理制度与学校整体制度相融合,建立起明确的工作室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的前提下,构建起适用于该组织机构的制度体系,并将这一制度体系充分融入学校整体制度体系中,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应随之加以更新。另一方面,在校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代表着校园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若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工作室教学中得以有机的融合,对于“双师”的交换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在保证双方充分了解彼此工作环境的前提下使二者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共同塑造良好的工作室文化氛围;

(2)政策扶持与理论推进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发掘其更多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从而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职院校推广“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进而在政策上采取一定的倾向为该项工作提供制度和物质保障。另一方面 ,在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的基础上,学术界也会将更多的关注集中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工作室”教育模式的理论发展,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相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将会实现“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BAUHAUS[M].北京:三联书店,2001.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化教学;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7211(2016)02-0082-03

1项目化教学概述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早在老祖宗时代就开始使用了,只是当时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理论。比如:以前的徒弟拜师学艺,师傅会给他演示一个成品,然后叫他开始做,边做边指导,这就是“项目化教学”了。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就是制定一个项目的实际工作任务。[1]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可以适用,但专业教育更加适合,目的性更强。在成员组织上,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些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领域的人通力合作。它是一种基于项目施工过程的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是在与真实工作类似的模拟环境下进行教学。这需要教学场地的安排,教学设备的完善,企业氛围的营造等。环境塑造需达到既能模仿真实工作环境又方便常规的教学开展。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项目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教学环境的塑造者。[2]如陶瓷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可以考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工作车间的要求,配备拉坯机、车模机、注浆设备、施釉设备、窑炉设备等,组建整个生产流水线。还可以配备与项目相关的阅览室、资料查询室、模型展示室等,同时传统教学中的投影和黑板也是必备工具。这样既能很好地营造生产现场的氛围,又能充分地体现教学的特性。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获取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还可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与团结互助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从项目化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要比项目本身的成果重要得多,这种真实工作的经历与体验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基础,对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也体现其主要的特点: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因此项目化教学是值得一试的,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锻炼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踏入社会的根本。[3]

2项目化教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交融性

2.1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与项目化教学的关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主要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毕业甚至是在校期间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入公司实习或者为客户做针对性的服务。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即学即用的人才,而不是照本宣科,只会理论用兵。每年毕业季,求职毕业生制作厚厚一本的简历,上面附着十几页的自我介绍和密密麻麻的获奖证书,殊不知,简历只是一个敲门砖,简历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同样也可以通过简历的设计和制作体现求职者的专业水平。优秀的学生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有个性的、独一无二的简历,让招聘者眼前一亮。这就是专业知识的应用,它比再多的证书都更能说明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因此项目化教学也正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环境中去感受、聆听、体验,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来学习[4]。听十遍不如看一遍,这种学习方式比任何一种都更加直观与实际。很多经验告诉我们事实确实如此,如在英语学习中,口语与听力的练习最好的捷径就是去国外学习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练习,闭门造车式的传统学习是不可能学好外语的。

2.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思路的转化

在基础课程的授教中,笔者曾带学生去工厂参观整个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工序。学生非常感兴趣,并很快掌握了该工种的制作流程与特色。这比我们在课堂上观摩幻灯图片和知识讲解更加直观而有效。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授课,学生负责接受,整个过程中,互动的时间与效果都较差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互动,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从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学生不再在传统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实践中主动学习与获取。[5]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在于参与的程度与实施结果,而不完全在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利用设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项目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引导他们自主创新并管理整个教学进度,并从中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与工作协调能力。这比强行灌注的知识要掌握得更加牢固,且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与逆反心理。项目化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应当包括一个真实项目所需要的全部实施过程,一般而言,其教学组织可以分为:任务布置、学生分组、基础调研、相关知识准备、项目设计方案讨论、项目理论和施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结果展示、项目验收、递交项目验收报告。通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接触并适应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3项目化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模式

3.1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路转换

艺术设计专业又有很多分类,各学校由于针对性不同,分类也有差异。但基本包括几大基础分类: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的布置上,一般采用先学习基础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然后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建议学校可以稍微打破常规的思路,很多学生反映学习基础的时候觉得跟专业没有关系,到学习专业时感觉到基础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没时间弥补了;甚至有些学生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还不完全明白自己的专业究竟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这无疑也是教学工作的缺失。仅凭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尝试在学生入学的初期就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讲解与模拟实施,到企业进行参观与考察,让他们对所学专业有充分的认识;然后在后期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各门课程在整个工作的实施中占据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毕业设计的思路转换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考量标准,它是学生几年来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检测,同时也是学生踏上社会的开始,因此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对于学习来讲,毕业设计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工作计划,艺术设计专业完全可以进行各专业间的联合展出,协作展出。如可进行主题空间设计展览,拟定一个环境空间,如酒店、宾馆或者居室,环境艺术专业可以进行实际场景的装修,其中的装饰品与家具用品归产品设计专业负责,视觉传达专业负责空间的品牌打造与宣传广告招贴的制作等,动画可进行短片制作宣传,模拟一个真实的社会效应。有一定条件的学校,可与各相关企业合作,让毕业设计成为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次真实体验。

3.3与地方特色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非遗文化的实施使很多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传承现状,力争创新。很多社会和学校的专家学者也投入到非遗的保护中。落实到学校教育上,就是实施以非遗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以往为了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找到灵感,然后再做相应的设计。项目化教学更胜一筹。比如艺术设计中产品设计可与非遗企业联合,在课题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在模型室完成模具的制作并可以进行试验品的生产。打造一个设计———制作———投放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市场的检验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设计的现状与不足。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对产品的装饰进行设计,并通过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包装设计等课程完成产品从设计制作、包装、品牌打造、广告宣传等一系列工作,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较大的项目化教学策划可以实行各年级之间、各课程之间甚至各专业之间的联合。项目化教学可以摆脱以往相对单一与程式化的设计课程授教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的细分课程的特点,通过与非遗基地校企联合的方式,教学成果可以通过专题设计、作品展览、成果反馈等形式宣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与取得成果有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对非遗文化有新的理解,进而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做深层次的认识。

4结语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既克服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模式,以达到适应各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当今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工作能力、社会竞争力已成为高素质学校教育的延伸。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未来必将成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捷径,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乃至其他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邵正林.论项目教学和模块化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的结合运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1-54.

[2]胡子有,黄海生.项目化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研理论,2009(6):45-46.

[3]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4.

[4]李庆武.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08(4):32-33.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如何使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已被认识和强调,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未成熟,所以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本人所在江西渝州科技学院长期从事景观设计课题为依托,对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索。

1、景观设计课的研究内容

景观设计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景观设计科的内容已经大为扩展,包括传统景观设计、城市景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它涵盖的范围从大地景观、风景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到公园、广场、居住区、小品设计等,是研究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2、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门课程缺乏系统,联系不够。现有教学体系下高职院校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内容分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每门课程只重视自我学习,轻视了各学习阶段、各课程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此外,现有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知识面没有及时更新,缺少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景观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景观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园要素,而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应用教材对新型元素的涉猎却是很有限。

2.2 研究性教学不够。研究性教学是指提倡“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重视不够,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为改变现状,应该着手进行风景景观的教学变革,建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强化研究性教学环境的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恰当的对基本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

2.3 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缺乏高素质专业的任课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可没有大师”,景观设计的许多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师范技能差,教师的工作经验缺乏。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中抽调过来的,由于是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内容深不下去,效果提不上来,缺乏创 新精神,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缺少优秀的专业教材作为引导, 定义概念模糊,学科争议多,各学校之间性质不同, 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 ,培养的重点各不相同 。再次,多数院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招生规模急剧膨胀的今天,高校的硬件设施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导致部分实验性的教学无法开展进行, 从侧面也影响到教学质量。

2.4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专业理论的讲授、抄绘、案例分析练习、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这一环节,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假题”,与现实不能紧密结合 ,学生无法置身于设计环境中去亲自体会,直接导致设计成果只停留于方案 阶段,不再涉及细部的处理。缺乏必要的实践是影响课程深入的原因,狭窄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纸上谈兵的习惯,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在工作后感叹知识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知识面的侧重程度以及必要的理论实践。景观教育体系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片面 ,实践能力缺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潜在地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2.5学生专业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自艺术高考生源,与工科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图解表达能力较强,但生态学、植物景观及测绘知识较少,在完成工科任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景观设计课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但一直以来环艺专业的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有重表现轻内容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最基本的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较少,导致工程图不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2.6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内容单一。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创作时将重心放在技法的掌握上,而忽视了作业中的创新性。教师常常以学生最终设计图或试卷质量为主要考核手段,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上。譬如教师私底下评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好坏也惯用哪个学生的作品中“效果图”画得好他的专业水平就高,这样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及人才的培养,所以景观设计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一条完善的适合我校景观设计的教学道路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1 点、2 主、4 面”的教学改革思路,理论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实习教学面向社会,增加实习基地,增强与设计单位的合作; 考核方式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

3.1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出发点。调整教学内容景观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能从事城市建设、各类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景观植物繁育、景观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创新与实践的源泉来自社会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改革探索中,紧抓“社会 需求”这一出发点。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都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协作,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情况尝试提前把下次课的相关问题列给学生,让他们课余时间思考调查, 查阅资料,以便课堂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起到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尺度”的概念,是否把握好场地的尺度决定景观设计的优劣。让同学提前对“尺度”展开思考,搜集一定量能反映不同尺度的案例图片,并加以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首先提出他们对“尺度’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资料与实践经验,展开讨论,最后延伸到教学的重点,收效颇佳。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优化主导”。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吸引学生,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去“感化”学生。平日利用业余时间多多和景观设计院、设计公司接触,把一些实际项目案例引入课堂,真正做一位“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

3.3 以教学环节的实施为核心,从四个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3.3.1完善教学内容。景观专业的教学内容共分为 3 个部分: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外出实习。在理论的教学中: 突出面向社会,提高能力的教学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生态、历史、环境、建筑、旅游”等多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报告等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面; 理论尽可能结合现实方案进行师生分析讨论; 景观专业相关课程较多,如设计初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景观设计等,现实教学中存在各门课孤立开设问题,今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形式、组织上的联系,强调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相关性,有效实现课程间的衔接和过渡。实验课的教学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间的设计方案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老师参与的课题或项目,让课堂转换成生动的社会实践。外出实习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实习不止局限在某一时间段,在平日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多与设计公司接触。

3.3.2改善教学条件。景观专业教学条件与起步时期相比有很大改进,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实验教室不足,部分实验设施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部分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 3个方面改进: 加强实验室管理,争取扩大实验室面积; 适时更新教材,适应社会变化; 力争开发高水平、内容齐全的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平台。

3.3.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达信息,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特有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灵活地、积极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高效地、正常有序的进行。

3.3.4突出考核重点。景观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如景观设计A,景观设计B,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等,通常采用平日表现和设计作业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设计作业占较大比重,这也体现了考核要突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设计技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增加快图设计的考核方式,锻炼本专业学生短时间表达设计理念的能力,为今后考研或走向工作单位做好铺垫。

4.结语。景观设计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矛盾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化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1、了解室内装潢设计在德州的市场现状及前景。

2、进一步掌握ps,3dmax,cad等设计软件的运用。

3、尝试把学校里学习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理论运用到实习过程中。

4、初探做好室内设计师的方法,熟悉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步骤。

5、培养人际交往与社交能力,为成为室内设计师作准备。

二、实习单位综合概述

“东易日盛”创建于1996年,在中国家居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产业化的绝对领先优势。东易日盛集团以“作今日名牌,创百年企业”为宗旨,以东易日盛品牌为平台,以家居产业链为主线,立足在中高端家居装饰设计与施工、材料和家具及配饰供应、房地产楼盘精装修设计、全国性特许经营品牌发展、行业专业研究分析等多个方向,以全球视野进行深度集成和资源优化整合,构建起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装饰产业和品牌梯队,形成齐发并举的战略体系和格局。

三、实习内容及进度

首先需要了解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1、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接受委托任务书,签订合同,或者根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明确设计期限并制定设计计划进度安排,考虑各有关工种的配合与协调;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设计任务的使用性质、功能特点、设计规模、等级标准、总造价,根据任务的使用性质所需创造的室内环境氛围、文化内涵或艺术风格等;

熟悉设计有关的规范和定额标准,收集分析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对现场的调查踏勘以及对同类型实例的参观等。

在签订合同或制定投标文件时,还包括设计进度安排,设计费率标准,即室内设计收取业主设计费占室内装饰总投入资金的百分比。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运用与设计任务有关的资料与信息,构思立意,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深入设计,进行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确定初步设计方案,提供设计文件。室内初步方案的文件

通常包括:

(1)平面图,常用比例1:50,1:100;

(3)平顶图或仰视图,常用比例1:50,1:100;

(4)室内透视图;

(5)室内装饰材料实样版面;

(6)设计意图说明和造价概算;

初步设计方案需经审定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补充施工所必要的有关平面布置、室内立面和平顶等图纸,还需包括构造节点详细、细部大样图以及设备管线图,编制施工说明和造价预算。

4、设计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阶段也即是工程的施工阶段。室内工程在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意图说明及图纸的技术交底;工程施工期间需按图纸要求核对施工实况,有时还需根据现场实况提出对图纸的局部修改或补充;施工结束时,会同质检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验收。

其次了解室内设计方法,赵师傅给我讲解了以下三种: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2、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经过仔细推敲和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我发现上面三条确实很实用,跟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交流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再次是掌握了一些设计软件小技巧,提高了软件运用的熟练程度。例如:巧变二维背景为三维场景、时光隧道的制作等。

四、实习体验与心得

通过这次为时半个月的实习,我对室内设计之这个行业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也为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结合实习经历我总结出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室内设计师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要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阅历,才可能创造出感动人的空间。

(2)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时尚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预见性是设计师自我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站在一个高度上讲,设计师担负着引导时尚的责任。

(3)细致入微的追求:室内设计师所面临的是环境中各个不同的细节,对细节的处理,关系到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成败,越是简约的设计,细节越重要,要注意室内外空间角色的互换。

(4)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及丰富的表现手段:设计师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思想,让业主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沟通。

(5)要有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和应用材料能力:市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及时把握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实际用图可以拓宽设计的思路,紧跟时代,在市场中占居先机。

(6)重视概念设计,风格定位:概念设计是对项目的设计思路,它是一个综合结果。它是一个总的思路,包含对人文和功能、科技与材料的综合考虑,有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独特的认识因素和个性特征,是有别于其他设计方案的根本。着重体现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前提下,独特个性的植入。所以不要形成固定的风格,但可以形成固定的思路。

(7)对陈设品的认识修养与运用能力:对陈设品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是创造现代文化特征和品位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根本,陈设是空间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优秀陈设设计中,装饰的形式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品质和美学价值,是人对某种文化境界的体味和追求。

篇10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一、学生特点及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现实。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的就业规划。因此深入研究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很有必要。

随着“艺考热”的升温,高校逐年扩招,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报考美术统考人数为48726人,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800人,全省音乐统考人数为6571人,也创下了14年来音乐类考生人数之最。因此就业岗位的总供给已不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总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一届。报告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

而近几年本科就业率最低的十个专业中,绘画专业位居榜首。十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中,绘画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各占三个,超过一半。

二、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与实践不足。

大学的教育模式与中学相比,灵活性增强了,课堂时间很有限,教师在传播知识时主要介绍学习方法、支撑学科的基本理论,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要用更多的实践丰富理论。不少企业在招聘中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而很多学生还在延续中学的被管束的被动学习方式,到了大学,下课后竟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就用娱乐、休闲打发空闲的时间,即便有些学生实习,也在做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造成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与艺术类专业对口的一些工作,大专、高职生反而比本科生更吃香。

(二)对工作期望过高,对自身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与自身和现实的情况不符合。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食宿等条件,这样就限制了选择范围。大部分学生把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当做唯一选择,其他性质的单位一概否定,或是抱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想法。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就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一些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专业思维的影响,对生活抱着美好的愿景,因此想法较理想主义,选择工作时对环境、职业发展都有较高的要求,而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期待的职位要求时,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三、如何改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策略

如何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改善未来就业难的现状,使其尽快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树立科学健康的职业观,并合理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求职能力。

全面的综合素质对于个体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大学生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在新闻中出现过一些不可思议的案件:马某某起因打牌和室友起争执,由于误解便发生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复旦投毒案的起因是由于同宿舍同学之间的言语不和;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警惕。如今多数用人单位并不仅仅用学习成绩一项指标考察应聘者,他们还特别关注道德品质、责任意识、团队观念及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求职者是否具备综合能力往往会成为当前求职和未来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过于注重分数、忽视综合能力培养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无法勇于面对而选择退缩、逃避。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核心,在父母面前可以任性、撒娇。可是到了社会上,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公主、王子”,而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是工作团队中的一部分,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都不知道如何协调处理。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注意提高综合素质,比如通过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并弘扬奉献精神等。

(二)关注就业信息,把握工作机遇。

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求职者来说十分重要。除了招聘网站的海量信息,每年省、市级的大型招聘会以外,学校就业网也会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学生平时要多浏览、有效利用;另外有些艺术院校会举办艺术专场招聘会,届时有数百家公司提供数千个岗位。了解就业信息的同时,要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一旦明确就业目标,就尽早做出选择,机会稍纵即逝。秋季学期是求职的最佳时间段,此时岗位需求数量和类型都最多。应当着眼于大的行业领域,而不是把范围限定在具体的工作单位。同时要拓宽就业渠道。艺术生就业心态两极分化明显,一类人当初考入学校时就计划着只要取得毕业证就托关系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另一类人是有极高的专业“信仰”,心无旁骛,坚持要做专业。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固然稳定,有发展空间,但是考上的概率也不是很高,而且考试的时间相对固定,今年错过了就得等明年,应届生相比往届生来说,就业渠道更宽,而由于选择的失误而失去应届生身份后,也许会给将来的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坚持从事艺术工作,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艺术大家”的这类人,同样限制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以美术专业为例,很多选择纯绘画专业的学生,考上大学以前就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他们选择专业很多是凭兴趣和艺术追求,进入高校学习后,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自己画,因此学校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公司实习。毕业后发现本专业除了学校、美术馆等,对口的单位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就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而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执著于艺术,选择自由职业,这部分人两极分化,一小部分是成了享誉盛名的画家,大部分是默默无闻。

在如今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为每年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中,古代文人隐居的田园生活已不适合现代人,要在现实中及时调整就业心态,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智慧的决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