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成绩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08:5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实习成绩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
篇2
关键词:就业矛盾;高校教育;就业指导
今年我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教育问题也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何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挥作用,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就业,因此要完善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本文以2010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麦可思公司调查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为依据,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三大矛盾
1.“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
《就业报告》指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成为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不同层次院校所选比例分别为:“211工程”院校占83%,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68%,高职高专院校占64%。报告称,大城市因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就业规模较大、成长机会较多等优势,吸引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目光。但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与全国所有人群的平均分布对比,55%的低收入“就业漂族”集中于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最多。正是由于高校毕业生求职方向过于集中,导致某些地区出现“供过于求”,而造成高学历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同时这种情况必然造成某些急需人才的地区“供不应求”。
2.“漫天撒网”与“有的放矢”
《就业报告》指出,每得到1份工作,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需分别投出平均12份、6份的工作申请。同时,笔者通过对郑州市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询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这一现象表明: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应聘前并未深入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致使在投简历的过程中使用“漫天撒网”的方法。事实上,低“中标率”和高“离职率”都与此有关。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做客中央电视台《我们》节目,谈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投简历的话题时,他很不赞同这种“漫天撒网”的方式。他认为,投简历不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是“你挑公司、公司挑你”的过程,公司作为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你对这个公司的了解和承诺”,而不是“你多投简历就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3.“了解”现实与“接受”现实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工程”院校占22%,非“211工程”本科院校占33%,高职高专院校占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占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小(占31%)、福利待遇偏低(占25%)和想改变职业或行业(占13%)。然而,对于社会现实,“了解”指向意识层面,“接受”突出个人行为,“了解”现实不等于“接受”现实。从大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对于就业现状、自我情况与专业要求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从其就业实践的情况看,一部分人尚未接受现实,并非因为现实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选择离职。
二、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企业制度、学校影响、家庭影响及个人能力影响等方面,其中高校教育因其“枢纽”地位而尤为重要。然而,根据《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下降,其中“211工程”院校为83%,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3个百分点;非“211工程”本科院校为74%,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68%,比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低2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尽管近年高等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一般来说,高校的专业是依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一些具体的专业需求不能保持恒定。比如10年前,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法学热”逐渐掀起;7年前,法学成为5大热门专业之一。然而,根据《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专业分别是法学(占82.3%)和法律(占73.2%)。由此可见,当高校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加之他们本身就面临着求职竞争激烈、求职地域集中等问题,传统的“热专业”今天成了“冷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2.高校实习教学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问题中,“实习实践不够”(占42%)位居榜首。
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实习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有效的职前实习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职业和自我的了解。然而,近些年由于实习基地、实习经费、实习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实习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已成为整个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高校求职服务有待完善
《就业报告》指出,高达三分之一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提供的求职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求职服务包括高校为毕业生组织招聘会、辅导面试技巧、指导职业发展规划、招聘需求信息等。纵观近年来高校的求职服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缺乏系统教育、缺乏针对性辅导、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影响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容易使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盲从、功利、依赖等负面心理。
三、高校应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三点建议
1.完善专业设置
高校专业设置的完善需要多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使高校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需要高校调整自身的课程设置。首先,要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形成自身的特色。新兴、交叉学科及专业的设立,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展示高校的自我特色,增加学校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其次,要实施“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使高校深入了解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有力依据。
2.改革专业课教学
《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为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这也正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教学环境来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二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三要扩展实习基地。这三个方面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组织培训、组织教学技能比赛、将实习实践成果纳入学生与教师的考核标准中,将教学效果与教师晋级相联系、学生与专家共同认定教学效果等途径来实现。
3.规范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包括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还包括在高校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规范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是要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充实教学内容。就指导内容应涵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完善研究方式。这要求教师在研究当前就业情况的过程中不能闭目塞听,应多走、多看、多听,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改进备课环节,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王栾周.加强高等学校实习教学很有必要[N].协商新报,2008-11-07.
篇3
可是现实中那么好的条件并不是很容易就锻炼出来的,所以出去实习也是很必要的。由于专业的关系,去电视台或者电台工作都是最好的选择。我运气还不错,在暑假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在电视台新闻实践的机会。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新闻天天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新闻天天看》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大学生暑期电信实践调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
篇4
关键词 顶岗实习 离岗 校企合作 职业道德教育
0前言
顶岗实习是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项教学任务,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实现工作岗位零对接。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既然是高技能应用型的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因此在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企业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和困难挫折教育在顶岗实习阶段显得更加重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同意企业接收签约学生马上出去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抓住机会,充分展现自身才华。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出现了擅自离岗、频繁换岗等现象,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调度,影响了学校的毕业生名望,导致企业不满意度增高,学校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一现象对带顶岗实习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值得高职院校所有教职工深思。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实操技能的同时,更要从基础的岗位做起,不怕吃苦,不怕劳累,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顶岗实习的意义
1.1顶岗实习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增强岗位意识感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多数专业培养目标就是从事车间一线的操作工人,一定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操守。能够脚踏实地的干工作,兢兢业业的做基层,不断磨练自身岗位意识感,在工作岗位上克服万难,不断前行,创造价值。
1.2顶岗实习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尽快转变观念
高等教育实现了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顶岗实习实现了大学生从生活学习到现实社会中工作的转变。大学校园是在校生从校园生活到现实社会的过渡,顶岗实习能帮助学生强化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尽快地融入、适应社会。
1.3顶岗实习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增强社会经验能力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即增加工作经验,又积累社会阅历,起到很好的锻炼和劳动实践的作用。在实习期间,应该抓住机会,认真、踏实工作,锻炼所学理论实践知识,锻炼提高自身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与人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真知实干职业岗位能力,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在顶岗实习期间,实习生可以利用社会企业的设备等资源,见识并进行生产一线的操作,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行为习惯。顶岗实习是一种促进学院就业的最直接的方式,拓宽了就业市场,学院制定了相关顶岗实习标准和实施细则,提高了教学质量,它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高等职业化教育的必然要求。顶岗实习为企业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企业指导师傅也要符合院校校外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学生的安全和职业教育,实现了三方共赢。今年两会,国务院又对顶岗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充分体现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2学生顶岗实习离岗现象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学生顶岗实习的接触,大部分同学能坚持,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擅自离岗和频繁换岗的现象,原因主要出在思想方面的问题和现实方面的问题。学生的频繁换岗,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直接影响顶岗实习的状态效果,影响了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影响了学院的教学实施和就业情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企业用人的岗位要求,适应行业职业素养要求。
2.1学生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
(1)抵触心理。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离现实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种不适应产生了抵触心理。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有同学认为去企业工作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好玩贪玩,还不舍得校园生活。其二,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或者太单调,学生觉得在浪费时间,学不到知识。其三,部分同学认为提前出去工作,企业单位把自己当成了廉价劳动力,企业单位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2)不适应角色转变。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让在校生走出校园、适应社会、转变观念,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过渡,为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恰恰有部分同学不适应角色转变,产生了消极情绪。首先体现在傲慢的心理,觉得自己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技术型工作,高估了自己,应该是坐办公室,而不是在企业的一线实际动手操作。其次体现在某些同学的自卑心理,有些是因为专业是W院的小专业,有些是因为在校期间专业技能不过关,企业指导师傅批评的多了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再次,有部分同学觉得离开学校后没有人管了,反而觉得不适应。这也反映了自我管理能力差,角色转变能力差。
(3)心理期望值过高导致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为了留住学生,防止他们转专业等原因,放大了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优势待遇,使得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而顶岗实习又不能很好的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学生需求,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理想生活差距较大,产生了思想的波动,从而产生了频繁换岗的现象。
2.2学生和企业现实方面的问题
(1)依赖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精心呵护下,很少在社会上动手锻炼,对校园更是有一种依赖感,很难经济上的独立生活和实习。也可以说,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部分同学在家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大少爷生活,步入社会后难以坚持企业一线的劳动强度,想念家里安逸的生活,养尊处优习惯了,就当了逃兵。也正是因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加之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不大,过惯了享受享乐的悠闲生活,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拈轻怕重的思想使得他们更加放不下最后几个月的美好校园生活。大学校园生活的自由舒适与企业制度的严厉工作的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频繁换岗。
(2)人际关系和受挫折能力差。校园生活比较和谐,同学比较单纯,教师重基础知识强动手实践,挫折教育较少。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岗位分配时如果环境待遇与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一致,产生了落差、失落感、孤独感,影响了顶岗实习效果,更有甚者会产生心理问题。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和企业领导、和指导师傅及同事友好相处。一有矛盾,全是别人的错,不会从自身找原因,不会尊重别人。再者有企业同工不同酬,同一岗位,新老员工待遇不一样,使得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产生了不平衡感和不公平感,影响了大学生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此外,相比和蔼可亲的老师,企业的指导师傅批评的更直接更不留情面,碰到阴险冷漠的同事,对比善良团结的同学关系,加上在家都是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我行我素,心理难免会出现孤独感和失落感。一方面迫切希望得到单位领导赏识认可,一方面又缺乏自信,工作做不好,怕企业指导师傅的批评和同事的冷眼相对,考虑到工作中的不顺心和不公平待遇,随即产生恐慌、委屈、无助和会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3)企业环境复杂,工作单调。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有竞争有压力,有时人员流动大,环境复杂。在校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律意识差,自我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所以会出现一些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事,再加上社会经验较少,思想单纯,容易上当受骗。顶岗实习学生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的是更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凡事都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大多又比较单一,操作简单重复,同学们普遍认为任何人都做的了,学不到知识,简单乏味的劳动,让实习生感觉不到自身价值。企业考虑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也不愿意学生轮岗,上夜班、加班也是常事,员工宿舍也不必学生宿舍安全方便。
3学生顶岗实习离岗现象管理对策和几点思考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在完成工作任务、具备劳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学校要加大思想道德课程的开设,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带头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同时,企业要加大管理,增加培训,加强纪律管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奉献观。
3.2加强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是一种精神力量。一门合格的员工首先要认可本单位企业文化。学校也要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参观实习单位等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可企业文化、感受企业文化、进而接受企业文化。
3.3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机制
机制必须与措施配套,顶岗实习必须采取确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价,多层次、多角度的校企双方考核必须与管理挂钩。学生尽快适应双重身份,转变角色,勇敢地面对社会,接受学院和企业的严格考核,认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指导教师要严格执行顶岗实习标准,从安全、工作态度、纪律、人际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勤去企业,把收集到的学生的消极思想反馈给学校领导,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单位有学校出面干预协调。学院应积极与顶岗实习单位协商,提供给实习生必需的食宿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保障实习生的生活便利和人身安全,最大限度地留住签约学生。对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与专业不符的情况,学院要出台相应办法,避免出现抄袭顶岗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随意找实习单位盖章给定成绩的情况发生。
4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应该高度重视,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师傅经常沟通,辅导员勤做思想工作,规范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企业应该严格把关,常做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而针对顶岗实习的擅自离岗和频繁换岗现象,在进一步规范顶岗实习的政策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安全管理思路,从思想方面的问题和现实方面的问题着手分析离岗原因,研究离岗现象管理对策,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就业的零对接,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荆凯.浅谈校企合作加强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策略[L].企业技术开发,2015(9).
[2] 凌玲,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142-143.
篇5
在校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但我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学习。通过大学四年努力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会计珠算》等各门课程,我熟悉掌握了本专业所必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能够熟悉运用,并能熟练操作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如word、excel)。
在思想品德上,我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生活上很简单,只要你懂得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帮助过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是我所坚持的,正因如此,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同学们都给予我一些帮助。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积极要求进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平时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四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报告,以及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提高了自己的政策水平及明确是非的能力。
我的性格:亲和力强、谦虚、细心、开朗,由于性格特点,我不能是孤胆英雄,而是团队的小兵。我相信个人的力量远不如团队力量,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里,才能发挥无限的潜能。
“逝者如斯夫”大学生活固然是美好,但我的未来并不在这里。大学只是我学业的一个终点,也是我人生的另一条起跑线,所以我持着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迎接更好的明天。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新岗位的毕业生,都会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工作的这条起跑线上努力奔跑。
专业毕业的我,在一家国有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学校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将会启发我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在这短暂的时间过去之前,应该给这段实习期做一下实习自我鉴定。因此,我写下了一份会计实习自我鉴定,也算是自己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26-04
大学生学业评价是根据本科学生培养目标,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式,系统收集本科学生在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学业信息,并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其学业过程中的学习变化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虽然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学业评价已进行了大量改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评价主体缺乏多元化,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现行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学业评价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实施作有益补充。
1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
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方面。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中,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主要评价内容。
评价主体上,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来评定,毕业论文的评定工作主要由学院和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来进行,毕业实习的评价通常由实习单位和学院共同完成。
评价方式上,我国现行大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辅之。终结性评价主要用于课程学习成绩评价和毕业的总结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考勤、课堂发言、平时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中期考察。
1.2 大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目的缺少发展功能。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鉴定学生学业情况为主要目标,即通过量化打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其一定的学分,达到对学生学业成绩认定的目的。虽然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教育界被广泛认可并在各高校教育改革中被一再强调,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实现。学生的课程学习及毕业论文的完成主要用于取得学分和顺利毕业,而评价的改进功能,尤其是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及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面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2)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缺乏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多为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学生作为评价对象在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评价,这是我国学业评价一元性的主要特点。在课程学习或是毕业论文的评价中,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拥有勿庸置疑的决定权,学生很难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即便有机会参与其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在最终评价结果中也不占有任何权重,只是作为教师进行评价时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3)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仍以量化打分方式对大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在课程学习中,主要通过试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能否正确作答试题给予其一定的分数,或者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对其课程论文打分,最终根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学业进行价值判断。这种终结性的标准化考试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向学生展示其学习进展情况,而具体的分数也不能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学生无法通过学业评价提高自身学业水平。
4)评价结果的反馈缺乏时效性。通常情况,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显示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做法仅能够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不能让学生及时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也无法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更不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业评价的作用仅仅是意味着课程学习的结束和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2 大学生对学业评价改革的需求调查
2.1 调查工具及实施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业评价观,本研究对河北省高校中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以自编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在确定研究对象后,经过拟定问题、试测、修订和确定问卷四步骤,最终完成了本调查的问卷编制工作。在本问卷中,个人情况有6项。作答内容分为四类,包括40个题项,其中1~2题为学业评价的目的,3~16题为学业评价的内容,17~29题为学业评价的组织方式,30~40题为学业评价结果的处理。
本研究以高校中全日制在读的文、理、工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20份问卷,确定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6%。
2.2 调查结果分析
398份问卷的样本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学生占44.7%,女性学生占55.3%;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占22.4%,大二学生占26.4%,大三学生占28.4%,大四学生占22.9%;专业方面,文科类学生占35.9%,理科类学生占32.4%,工科类学生占31.7%;在校任职情况方面,19.8%的学生只担任班干部,5%的学生只担任学生会干部,14.3%的学生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11.8%的学生兼任多项,49%的学生无任何职务;从获奖情况看,46%的学生无获奖情况,24.6%的学生曾经获得院级奖项,23.1%的学生曾经获得校级奖项,1.3%的学生曾经获得地市级奖项,3.8%的学生曾经获得省级奖项,1.3%的学生曾经获得国家级奖项。
1)学业评价的目的。在对现行学业评价目的的看法方面,选择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和为评先、评优提供依据的学生各占三成以上(38.7%、33.4%),有27.9%的学生选择为就业提供依据;在对学业评价的期望方面,学生更加关注学业评价能否为其指明学习中的努力方向及帮助他们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53.3%、43.5%)。
统计分析发现,大一至大三各有三成以上学生认为现行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而选择该项的大四学生则占半数以上,这说明发展在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中已发挥出一定作用。同时,学生对学业评价目的的期望是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表明诊断――改进功能在学业评价中所起作用尚不充分。
2)学业评价的内容。课程学习方面,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成绩不应在学业评价中起决定作用。同时,超过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应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62.8%的学生认为理论水平不应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决定,50.1%的学生认为应以课程成绩来决定理论水平。统计分析发现,在以课程成绩决定理论水平这一题项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比例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多数文科学生不认同理论水平以课程成绩来决定相比,理科和工科学生对此多持赞同态度;在只担任班干部和只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学生中,半数以上学生赞同理论水平以课程成绩来决定,而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兼任多项职务和无任何职务的学生对此多持不赞同态度。虽然多数学生不赞同理论水平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决定,但在大四学生中,半数以上学生对此持认同态度,同时,多数男性学生对此也表示赞同。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50.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应是学业评价最重要的内容,但是65.8%的学生不赞同其在学业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分析发现,半数以上的男性学生、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工科类学生、在校担任多项职务和无任何职务的学生以及在校期间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并不赞同毕业论文(设计)应是学业评价最重要的内容。
毕业实习情况方面,多数学生表示毕业实习情况应当纳入学业评价并应成为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对毕业实习的工作量进行明确规定。
参加竞赛获奖情况方面,多数学生认为参加竞赛获奖情况应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应在学业评价中起决定作用。
3)学业评价的组织方式。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学生普遍赞同应制定明确的学业评价标准,只有17.3%的学生对此表示不认同。
在评价方式的使用方面,对于以何种形式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52.2%的学生赞同根据课程论文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53.7%的学生赞同以试卷考试形式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62.1%的学生认为实习报告是评价毕业实习成效的主要方式。然而,分析发现,在根据课程论文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 53.2%的女学生、55%的大一学生和52.4%大二学生以及多数文科学生和工科学生对此持不赞同态度;在以试卷考试形式来评价理论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56.2%的大一学生和50.4%的大三学生、58%的文科学生、56.1%的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的学生和53.2%的兼任多项职务的学生及多数在校期间无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对此表示不赞同。
在评价者的选择方面,七成以上学生认为应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对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并且被评大学生应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半数以上学生赞同理论课程学习水平应由任课教师来评定,76.3%的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应结合同学互评,52.2%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不应该由任课教师来评定,78.2%的学生认为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应结合同学互评,六成以上学生认为毕业实习不应由学院评定,而应由实习单位来评定,并且85.7%学生认为应纳入毕业实习评价中。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理论课程学习的评价上,超过50%的文科学生不赞同由任课教师评定,而多数理科和工科学生对此表示认同;在实验(实践)课程学习的评价上,多数男生和理理科学生以及在校期间无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教师评定,多数女生和文科、工科类学生及在校期间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却不赞同由任课教师来评定。
4)学业评价结果的处理。六成以上学生赞同根据评价标准计分按总分评定学业水平的优劣;82.4%的学生认为应对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详细的描述来呈现评价结果;多数学生赞同评定优秀的内容要有佐证材料,且评价结果应予以公示;近九成学生认为评价中应及时与学生本人沟通;超过半数的学生赞同以分数形式评定理论水平和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但有近七成学生认为理论水平评价缺乏指导性评语;多数学生认为应对实习情况打分并将其记学分,但不应以“合格”和“不合格”来评价毕业实习。进一步分析发现,有四成多文科学生不赞同根据评价标准计分按总分评定学业水平的优劣,而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理科学生和工科学生所占该类学生比例仅为20%左右;在以分数形式评价理论水平这一题项上,从性别看,各有一半的男生对此持赞同和不赞同态度,对此持赞同和不赞同态度的女生所占该类学生比例为51.8%和48.2%,从年级和专业来看,超过半数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以及文科学生表示不赞同,而大四学生和理科学生及工科学生对此多表认同,从获奖情况看,随着获奖等级的升高,学生对此持不赞同态度的比例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以分数形式评价实验(实践)课程学习水平这一题项上,多数男生、理科和工科学生、担任学校其他社团干部和兼任多项职务的学生持赞同态度,多数女生、文科学生、无任何职务的学生、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和只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学生持不赞同态度。
3 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3.1 明确学业评价的功能
调查发现,有三成以上学生认为现行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评先、评优提供依据,而多数学生更希望学业评价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学习中应努力的方向以及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不同年级中,学生对学业评价目的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发展并未在学业评价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学业评价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评先、评优和就业等功利性较强的目的可以保留,但育人服务等发展必须摆在学业评价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业评价时结合学生需求和评价的应然目的合理配置评价的子目标,将学业评价的功能定位于在评价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帮助。这既有助于顺利开展评价过程,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实现主动发展。鉴于此,学业评价的发展,尤其是诊断――改进功能必须作为学业评价的出发点,以此指导学业评价过程的开展。
3.2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相对于单一化的评价主体而言的。具体到学业评价改革中,就是要改变仅由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评价的单一的评价主体体系,把学生本人和社会纳入到学业评价主体系统之中。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被评大学生应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并且课程学习水平的评价应结合同学互评,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参与评价过程对全面了解个人学业情况,及时改进学业中的不足以及培养个人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教师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评价方面,应增加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开展学生自评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个人情况有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只有清楚认识个人的长处与不足才能发现并改进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学生互评则主要在小组学习中开展。教师将一部分学习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分配给学生,学生在共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对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省。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学业评价。校外力量参与学业评价主要在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评定学生实习情况,尤其是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中有所体现。社会力量参与学业评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在对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行价值判断方面有着校内评价无法企及的作用。
3.3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学业评价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学业评价过程中,不仅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最终评定,更要及时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标准化测验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业的真实性,其结果能够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业优劣情况有全面清晰的掌握。然而,对某些从分数中不能体现学生学业能力的课程,则需要用质性评价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描述性语言呈现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优秀、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帮助其改进学习中的不足。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指既要对学生学业的最终结果进行评定,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变化进行判断。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变化,需要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利用过程性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每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情况,如把课程的学习分为若干阶段,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在下一阶段帮助其改进上一阶段存在的不足,最终获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同时在课程结束时以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实现学业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的目的,做到学业评价鉴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3.4 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率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学业评价结果是学业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调查中发现,近九成学生认为在学业评价中应及时与学生本人沟通,这说明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传递。在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时缺乏详细的描述和指导性的评语,同时,在不同专业的学业评价中并未采用适合本专业学习特点的评价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利用率应从以下着手:若学业评价结果是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除及时告之学生具体分数外,还应增加指导性的评语,让学生了解个人学业中的不足以及改进和提高和策略和建议;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业评价应进行适度调整,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和结果呈现形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业评价的最主要受益人。
参考文献
[1]李跃忠.大学生学业测评中“课程论文”考核的利与弊[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3):61-64.
[2]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王成军.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25-29.
[4]鲁先锋,李文莉.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综述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45-47.
[5]陆宗丽,刘玲.高校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35-254.
[6]杨彩霞.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的路径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96-99.
[7]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9):16-19.
[8]陈京.简议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和方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85-87.
篇7
关健词:学风 机制 科技创新 榜样
Abstract: the style of stud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spirit, is running a school "soft power" of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The style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strengthen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become clear goal, create a good style of study is the inner pow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ets up the fine teaching, create a good style of study is the basic premise; Deepening the teaching refor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reating good style of study;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optimizing cultivation link,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good style of study.
Key words: sty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example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气,是其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学习上的外部反映。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学风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优良的学风既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如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将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抓紧抓好,值得我们思考。
一、管理督学风
把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作为学风建设的侧重点,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在考风考纪、课堂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教育与严格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学习动机管理――两个明确
1.明确学习目的。
调动一切内在(个体因素:情绪、意志、态度、经历、爱好与兴趣、健康状况等)、外在(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国家、社会奋发学习的远大理想。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艰苦付出,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具体可以通过校友访谈、学生演讲、师生座谈、认识实习、专业竞赛等方式,抓好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理想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及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明确专业优长。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入学前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专业培养方案。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基础力学,为什么要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没计,他们都不尽了解。因此专业教育要常抓不懈。首先,要抓住入学教育的机会,培育学生良好的专业情绪,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看到希望;其次,抓住各种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再教育,使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热情;再次,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得益彰,专业情绪能够传递和延伸,好的就业质量和层次无意能使在校生的专业情绪得到稳定和改善,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难形成了。
(二)学习过程管理――三个到位
1、制度规范到位。
要围绕学风建设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工作实际的学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各引导。
考核激励到位。
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日常考勤、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督促落实。并建立相应奖惩机制,奖优惩劣。
建立课堂出勤日报表制度,由班长负责课堂考勤,并经任课教师签字抽签,备案。
大学生德育量化评分中:因上课、自习、迟到(早退)、无故缺席扣分,累计达到一定分者给予警告处分并通报家长;累计达到一定分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并取消一切评奖、评优资格。
建立辅导员老师听课制度,掌握老师与学生上课状态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严肃考风考纪,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学期末考试全体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端正对考试舞弊后果的认识,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备考。
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对学习之星、自强之星、优良学风班等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
3.沟通引导到位。
1)于是沟通到学风。对师三个“一”:一次沟通介绍班级情况,了解学生状况,配合老师要求;一杯清水,润喉、暖心,拉近师生距离;一方洁净讲台,共建和谐教学环境。触动老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既“读书”又“育人”,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
2)与沟通导学风。定期开展土木工程学院师生座谈会,有教学副院长主持,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学生政工干部、学生代表参与,及时了解同学们学习及生活动态。积极下课堂、下寝室,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利益诉求。
3)加强网络问题引导。加强正面宣传、反面典型教育,并在时间、空间上加以限制,让沉迷网络的部分同学回归到合理利用网络的范畴上来。
(三)学习效果管理――四个机制
1.建档机制。建立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手机号码、所在寝室、家长联系方式、通讯地址、QQ号码、成绩状况、奖惩状况、德育评分等诸多项目的学生自然状况动态信息电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成绩上存在较大问题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2.谈话机制。围绕学业劝诫谈话“十准则”着重开展成绩差生谈话活动,帮助他们查找问题、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3.帮扶机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在同学们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一帮一对子,开展学习成绩先进带动后进的帮扶工程。在《学生德育量化考评办法》中,对帮扶者和帮扶对象均有相关激励措施。
4.反馈机制。坚持每学期考试后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表现情况。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学生家长QQ群,公共邮箱,鼓励学生家长随时就关心的问题与学校取得联系。
二、榜样树学风
以榜样树学风,就是着力建设典型教育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身边入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
(一)学生的榜样
1.选派高年级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参与热情高的学生干部担任低年级的小班主任,从加强学生课堂管理人手,定期听课、查课,严抓学生课堂考勤和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节奏。
2.学习之星、自强之星形成报告材料,以巡回报告的方式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宣讲,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
(二)老师的榜样
依托“双百论坛”,鼓励在专业、事业、做人等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教授,以讲座、座谈、兼职班主任等方式贴进学生生活,言传身教,以他们宽广的专业视角、崇高的人格魅力带动广大学生勤奋好学、坦荡做人。
(三)校友的榜样
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以经验交流会、风采展示等方式,加强人生观、学习观教育,激励学生有为向上,使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差距。
(四)自我的榜样
引导学生通过学期、学年间的差异对比,扬长避短。学习成绩提高相应辐度,在德育评分中予以加分。
科研促学风
组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开展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普知识展览、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一)科研竞赛促学风
突出我院专业特色,举办我校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首届力学大赛,经过初赛、复赛最终择优选派选手参加赛最终择优选派选手参加全国性比赛。
(二)科研讲座促学风
邀请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引领学生开阔专业、学科前沿视野。
(三)科研机制促学风
学校层面制定科研规划,具备一定职称的专任教师要有相应比例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时,并以此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考核的一项内容。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学院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知道。
3.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理论培训。请教学和科研骨干教师开展科研讲座,使学生明确开展大学生科研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确立科研意识、科研信心。
4.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交流、评比和表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论文)展览或报告会,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评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及大力表彰和奖励。
5.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学校应拨出或通过其它途径筹集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必要开支和奖励费用.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5-31(1).
[2]李卫红.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
篇8
关键词:高职;会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研究》(课题编号:GJXHZ2013-3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3日
一、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顶岗,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经营一线的诸多岗位从事生产性劳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们转变观念,从大学生活、学习中转换到现实社会,了解社会,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岗位意识。要增强岗位责任,就必须顶岗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兢兢业业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磨炼和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感,这是现代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实习,可以强化专业技能,增强见识和工作经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有了适当的顶岗实习并能顺利拿到一份顶岗实习合格证,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应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结合企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把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并学习致用。
二、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一)实习单位分散化。会计专业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每个单位不可能同时容纳多人进行实习,而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又比较大,导致学生的实习单位较多,比较分散。
(二)实习岗位多样化。会计岗位的多样性以及实习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状况决定了会计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首先选择的实习单位性质不一,有的去制造业,有的去商品流通企业,还有的去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其次实习的岗位大多跟会计相关,但也存在着差异,比如有出纳、材料会计、库管员、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助理等岗位。
(三)实习指导松散化。由于存在实习单位分散、学生数量较多、实习岗位多样等特点,导致管理存在松散化,学校不能深入到全部实习单位进行指导,平时只能依靠实习单位的人员进行管理,容易产生脱离于学校管理之外的感觉。所以,学校务必增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强化过程监督和指导。
三、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院按照“实习前动员,实习中督导,实习后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抓好顶岗实习的每一步,确保学生在顶岗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实现就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实习前动员
1、严密规划。在实习前,一定做好严密规划,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目的、方式、进度、内容、岗位、管理、实习报告或实习手册的填写以及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多项内容。从教育过程来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虽然教育行为没有发生在学校,但是实习过程依然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来说,它更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不能以为只要学生不出事,就不用再管其他了。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更是要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细节之中。
2、做好动员。做好规划之后,要提前进行学生顶岗实动员,吹响实习的号角,宣传动员主要包括:一是当前就业形势教育;二是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三是顶岗实习主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动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制定自己的实习计划。
3、寻岗定岗。顶岗实习能否落实到位,关键是要找到数量充足、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首先,充分利用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他们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联系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寻岗、定岗,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习岗位。确定岗位后要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台账,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把好实习的第一关。
(二)实习中督导。学生的实习单位、岗位确定后,真正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企业和学生必须三方联动,进行过程督导和管理,把好实习的第二关。
1、学校过程督导。学校层面,务必做到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实习指导教师,实施“全过程指导、无缝式对接”,要求学生做到“每周有日志、每月有汇报,结束有报告”。由于实习学生比较分散,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进行实时指导,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
(1)每周日志。实习日志记录着学生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实习体会与收获,每周至少要求学生写1~2篇实习日志,随时记录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方法,通过实习日志,记录着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
(2)每月阶段性汇报。一个月结束后,学生应该对整个月的实习做一个阶段性的汇报,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情况,或者倾诉工作中的苦恼与欢乐,有哪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去分享实习的收获。
(3)实习报告。实习全部结束,每位同学要完成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实习报告包括个人实习计划、实习单位简介、实习过程、收获与体会、实习单位评语等内容,作为顶岗实习的重要档案进行留存。
2、实习单位实战指导。实习单位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起到了直接指导的作用,学生的实习情况应全部在实习单位的掌控之中。从考勤、职业道德、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实践技能、专业指导等多方面要求学生,将学生视同单位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进行管理,严要求、强管理。
篇9
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分析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接受社会锻炼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要接受社会实践,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必须离开学校,真正地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虽然现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环境也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比较少,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再加上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实践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们提高自身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良好途径。因此,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得到保障,无论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还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探讨解决和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心理安全问题
许多高职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走形式,是学校的一项教学任务,不需要认真去实践,只要有实践报告成绩即可,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多数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热情不高,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有人看,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找一份好工作才最重要的想法非常普遍。这样的想法极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他们对实际的情况认识不够明确,对社会以及以后的就业都不了解。这样就会使他们以后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调节不当就会出现心理安全问题。
(二)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目的性――唯利是图
笔者对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都做过产品促销员、宣传员、以及餐厅的服务员等。在被问起为什么要参与这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都回答的比较理性,比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还有的同学回答的比较直接,他们毫不避讳的说做兼职或者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多赚一些钱来替父母分忧或者使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加充裕。可是有的学生却一味的盲目的追求钱财,忽视了自身价值的实现。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如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失去了理性,利令智昏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一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误入非法传销组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高职学生多数缺乏社会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容易受骗上当
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多,对于社会上的很多事物分辨能力不足,同时又比较缺乏相关方面的指导。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在做兼职或者实习的时候对用人单位缺乏提防,轻易地相信他们的许诺,最终付出的劳动和辛苦得不到兑现,却无处申诉。另外,社会上还经常有这么一部分人,利用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差的弱点,以较高的薪水和待遇引诱大学生为他们打工,让他们做很多很繁杂的工作。这些人采取奸诈的手段不与大学生签订任何的劳动合同与实习协议。这样,在付出了辛苦和努力之后,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大学生大部分都年轻气盛,处理问题争端的方式往往会有些偏激使得问题处理不当,甚至还可能对他们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二、造成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不科学
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是推动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来负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没有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只是由辅导员做一些简单的安排。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大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办公室,但办公室的负责人员大都没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也很不科学。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从确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题与基地、预算活动经费、编制活动计划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实践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应该有具体的人员负责相应的工作,使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有迹可循。真正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培养方案来实施。减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隐患。
(二)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安全的指导不够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自我知识结构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当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的时候,也为他们的老师增添了一份身为师长的责任。作为我们年轻教育工作者,虽然有工作的热情,缺少处理有的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方法与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我意识到这也是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去为学生服务。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安全工作分析
(一)加强社会实践安全的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学校、社会的安全责任意识
大学生之所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除了社会的复杂性与大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归结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安全意识。同时,如果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安全宣传工作到位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顺利进行,还可以提高学校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因此,只有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安全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积极地开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的宣传工作。是培养学生成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二)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的认识
参加社会实践的高职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学生,他们都具有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要做好高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安全工作,最终还要通过学生自身来实现。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安全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起安全意识。充分地认识社会实践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有利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自我健全意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实际上就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化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社会公民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民办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4).
[2]史俊贤,马涛,宫永纯,王建雅.关于加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07).
[3]吴义太,姜丽.试论大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05).
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行为选择模式 理性化建构
现实理性的行为选择模式建构是大学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模式尚不成熟,正处于行为选择模式发展和转定型——从规制选择向自由选择、从单一目标选择向多元目标选择、从感性选择向理性选择、从理想化选择向现实性选择转型的关键阶段。由于行为选择模式转型是一个较长的心理转变和定型的过程,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给予指导和修正。
一、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特殊性
1.大学生面临富家子与穷家儿同处一室的环境
与其他同龄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是很特殊的,这一群体的成员不是由个人好恶选择的,而是由国家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在机会平等条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是不分贫富的。然而,问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生活方式。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共处一校一室时,所产生的冲突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在心理上,经济富裕的学生的优越感会进一步增强,而经济拮据的学生的自卑感也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阶层分化”。不同行为选择的互相影响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富家子弟毫无经济负担的生活方式往往促使一些来自贫困家庭大学生产生自卑、怨恨社会不公等消极情绪;也会促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消费跟风、攀比等不良行为,将他们带人家庭难以承受的高消费群体,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2.求学择业与求爱择偶两难选择的窘境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当进入大学之后,职业和婚姻这两个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他们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摆在了面前。未来的职业和未来的家庭婚姻问题都需要同样的东西:物质条件、时间和思考。求学与求爱的矛盾具体化为立业与成家的矛盾选择,尽管在实践上还没有将这两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但却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也是大学生最为困惑的事情。如果一心扑在学习上,可能会耽误终身大事,如果专注于寻情觅爱,将会耽误事业大事。鱼和熊掌的问题压迫着大学生经常在“选择进行中”做出行为选择,而不是在“选择确定后”做出行为选择,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呈现出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专业前景与职业前景双重迷惑的困境
尽管多数大学生在报考时的专业是自己选择或参与选择的,但是,入学后在具体接触了专业课程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对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对专业的认识也从自以为比较了解变成了很不了解。加之近些年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这种对专业与职业的双重困惑,使得他们在行为选择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从而使其行为选择愈来愈呈现复杂性。
二、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环境影响
1.社会经验贫乏与不良信息泛滥的双重影响
由于长期在家长和学校的管束下成长,大学生阅历浅,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的了解也很有限,甚至非常片面。加之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公开化,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进入他们的头脑,影响了他们对信息的分辨能力。由于大学生具有猎奇心强和求奇心盛的特点,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心理暗示,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甚至戏谑、恶搞、另类成为一些大学生乐此不疲的时尚。虽然有些行为并无大碍,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越轨化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经验贫乏、信息泛滥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行为选择的不道德化倾向,一些传统的道德行为在大学生眼里已经不再属于道德范畴了。
2.一元的家庭告诫与多元的社会诱因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入学以后,家庭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担忧,对他们的告诫往往只是注重于学业,而不关心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殊不知正是这种温室型告诫与约束,使大学生失去了观察、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有了”这样的想法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长,而应是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发展。越是远离社会,越会使他们无法甄别社会。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的诱因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家庭和老师的告诫在他们心中往往只是一种抽象的原则,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相比,对大学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十分有限。大学生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选择。在别人看来,似乎很复杂,但是在他们那里,则只是为了达到一个非常简单的目的。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来自家庭与学校的灌输、管束压力与来自社会的自由选择的诱惑,恰恰是他们行为选择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3.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
大学生在整体上是向善的,他们也都怀着美好的道德理想。但是,理想的道德设计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社会现实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的生活经历和境遇往往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及报酬不相匹配,这样的结果令大学生心灰意冷。而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大学生又不能够抛弃这样的道德选择,于是,道德功利主义便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试想,如果没有奖学金、如果没有当班干部的种种好处,还会有人坚持刻苦学习、积极为同学们服务吗?在这样的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经常出现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建构的内在问题
1.自我评价过高,理想色彩浓厚
实质上,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自己,而是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地夸大了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家庭与社会的高期望值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骄子,别人都不是;只有他们能够决定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别人都做不到;只有他们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表,别人都不是;如此等等。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他们自己却并不了解这种高期望值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力。
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一种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即使接触社会,也往往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因此,尽管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却对社会非常陌生。在理想主义的教育下,他们的行为选择也就必然呈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一切都应当是符合公平正义的美好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形成反差,进而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选择上的困惑,也使他们的自信心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在理想主义的行为选择累累受挫之后,将使他们经常处于理性自我迷失和意志消沉状态。
2.自由意志泛滥,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经过了长期的管束状态之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因为经过了紧张的高考之后,歇一歇、玩一玩,体验一下大学的快乐生活,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短期计划”。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经济上尚需依赖于家庭之外,其他方面都已经是自由人了。当一个人一下子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时,尤其是对于精力旺盛、求新求异心理强烈的大学生来说,自由意志得到了泛滥。由于长期的家庭管束,造成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的相对欠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懂得对别人负责,不知道对亲人和社会感恩,来自家庭的养育与期待,来自学校的教育与关爱,来自国家的恩惠与关怀,在多数大学生的心里都被理解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未来怎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他们却很少去思考。
3.道德虚无蔓延,规范意识淡漠
当“80后”这个词还没有从人们的眼前消失的时候,“90后”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充分说明这两代青少年与以往的巨大区别。如果说“80后”以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人为主体,那么,“90后”则主要以大学生为典型。在这一群体中,“去道德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道德虚无主义蔓延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道德与不道德在大学生眼里有了不同以往的评价尺度,一些明显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里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创新行为和值得赞赏的行为。例如,对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尽管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不认可,并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们心底和私下的话题里,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因为不作弊而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会招致他们的嘲笑。
四、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的实践策略
1.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行为建构环境
对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和少数有影响力同学的行为选择方式,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具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应对每位学生家境、人格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从中挑选出人格健全、生活态度积极、学习成绩优良、行为选择相对成熟、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作为班团干部的候选人,以建设一支大学生认同并对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课教师必须认清课堂负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理性行为模式建构结合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把目光放在学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传授方面。不能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理性能力的培养没有作用,但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针对职业的知识。大学生理性能力的提升和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更多地是依赖于社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没有社会知识,所造就的充其量是“学子”而不是“才子”。才子应当是既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职业和事业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增加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能够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第二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课堂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以学术沙龙、励志报告、创新竞赛、经验交流等为载体,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品德提高、视野开阔、信心提升、创新能力和的增加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理性现实性的行为选择模式,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实习自我报告
- 下一篇:幼师实习自我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