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产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9: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生产实习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生产实习自我报告

篇1

精细化学品涉及的领域广,传统教学法“粉笔+黑板”费时费力,事倍功半,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和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动态的问题形象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表达的方式多元化”。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引入最新动态和相关图片,部分工艺流程利用Flash进行效果渲染。

2实行开放授课

由于精细化学品这门课程内容较多,涉猎领域广,单独一位老师难于样样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这样可发挥各位老师的研究专长,结合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及动向,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提前接触各位老师的课题,为毕业设计(论文)及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小组分课题进行调研,并作报告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发展迅速,更新频繁,为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掌握精细化工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作调研报告的方法。每个单元都留有2个学时,让学生自己讲。讲解内容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择相关的感兴趣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分小组搜集材料,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报告后,其它同学和老师可以自由提问,并进行讨论。这样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即将就业的学生如何准备专业知识及如何展现自我。

4精心选择课内实验,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内容以及实验室设施情况,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设计了薄层层析板的制备、液体香波的配制、市售胶水的制备、抗氧剂双酚A的合成、环保固体酒精生产工艺五个实验。这五个实验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这些实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精细化学品的制备实验,学生在制备完成后可以得到实用的产品,更有成就感。

5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观摩学习,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为使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本课程还设计安排了工厂实习的机会。联系当地精细化学品的公司,带领学生参观生产线,了解实际生产过程的设计、流程及经营、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销售过程。这种实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通过生产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实习;毕业设计;电力系统

作者简介:刘丽军(1982-),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76-02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三大实践环节概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从事电力系统领域的设计、运行、管理以及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其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大实践环节是整个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进一步应用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设计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环节。为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些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一次应用,并为毕业设计搜集必要的相关资料。学生既要虚心地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有关知识,又要独立思考,并把电力生产中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归纳起来,总结提高应用到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中去。

毕业设计环节可以全面深化、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以分析解决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文就近年来专业教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专业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实习地点、与企业的交流联系、毕业实习与设计衔接关系、实践监管、考核力度以及学生激励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所做的一系列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单位为各省、市、地区的电业局、发电厂及各大型厂矿的自备电厂及综合调度部门以及与电力系统行业相关的软件开发或设备公司。[1]生产实习参观前请电业局的工程师就安规以及电网概况、电气一次部分以及二次部分作介绍,结合运行当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分析。除此之外还请水电厂的工程师就水工部分以及水电厂的电气一次和二次部分进行参观前的讲解。安排的主要参观实习对象是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风力发电厂、垃圾焚烧电厂以及220kV户内、户外变电站、数字变电站。

毕业实习期间,请电力部门的工程师就福建省电网现状与安全稳定分析、电网调度、电力系统通信、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整定与配置、配电网建设、电力市场方面的内容作系统性地介绍,鉴于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大力进行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请相应的工程师就数字化变电站进行介绍,使学生对电力领域的前沿知识有比较系统性的了解。毕业实习环节参观的场所主要是500kV变电站以及省电力调通中心参观电调、水调、通信、自动化几个部门,结合工程师的讲解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电网概况进行了解;另外是到火力或水力发电厂跟班实习。实习期间要全面了解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过程,通过实习将已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毕业设计做一些知识储备,也为将来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提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革措施

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生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改进,具体措施如下:

1.解决实践动手机会少的问题

安全生产在实习单位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实习内容一般要根据实习单位的安排来确定。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一线,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未经专业培训不允许上岗操作,因此学生几乎没有操作机会。特别像电厂集控室或生产现场,学生只能“眼观手不动”。[2]运行跟班时,与运行人员基于现场操作的交流和学习拘泥于理论层面。鉴于此,学校在学生进行电厂跟班实习后以及变电站参观实习后设置了相应的模拟电厂实践环节,予以进一步的加强。由于实验室建设经费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正积极与电力部门的培训中心联系,希望让学生进行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相应培训。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能很好地仿真变电站的正常、异常和故障的运行工况和现象,通过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的运行技能,掌握事故分析及处理的能力,进一步解决学生对电厂以及系统的运行操作了解有限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实际动手实践的能力。

2.增加实习地点

近年来的生产实习环节相比以前参观变电站、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增设参观风电厂和数字变电站的环节,毕业实习的环节也增加了水力发电厂的跟班实习环节,进一步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用化理解。

3.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联系

专业实习过程中将对口企业的工程师请进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或者就工程实际当中一些问题处理过程的剖析,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学生下一步的毕业设计的深化以及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4.学生直接参与在研项目的研究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的周期与项目研究周期相比时间较短,以往很多指导教师未让学生直接参与在研项目的研究,而主要是做已结题的项目。现在很多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融入自己的在研科研课题中,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做好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的讨论过程,可以进一步掌握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难点的解决过程的思路。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接触相应的科研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5.改善以往毕业实习与设计互不衔接的问题,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统一

毕业实习与设计应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实习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是实习的巩固与加深。在实际中实习与设计常成为单独的个体,教师应以学生的就业意向为中心,将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分散实习及毕业设计同步进行的模式,通过学院与科研合作单位或者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对口单位的联系,推荐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所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就业单位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设定相应的毕业设计难度及进度,学生可以边实习边进行毕业设计,根据毕业设计进程,将实习时间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不至于一心多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这种实习方式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生产单位,解决了实习人数多、带队教师少的问题,同时对于实践合作单位来说承受压力也大大降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就业及实习单位的不同,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联系相关单位以及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且可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辅助,实现校企老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以及实习的目的,可以进一步提高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6.改善监管及考核力度

以往的实习环节中,由于学生比较多,且因为电力部门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学生在参观实习时,只能“眼观手不动”,常造成“走马观花”。由于变电站多在户外,机组运行现场比较嘈杂,对于现场工程师的讲解,学生一知半解,多数学生回校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实习报告,应付了事,使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鉴于此,建议对实习笔记以及实习报告检查的基础上,采用实习考试加实习答辩的方式予以考核,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现场与工程师或者带队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大学生毕业设计自我监控能力偏低,[3]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老师在拟定任务书和指导书时,提出相应的如设计内容、时间、安排、提出设计成果的要求、设计程序、应遵循的规程,之后在相应的后续环节如学生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撰写、算法分析、程序编写、算例计算分析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予以引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相应的评判标准,以加强考核力度。

7.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

与以往不同,让学生参与在研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挑战自我,提高设计水平。在毕业设计环节,以学生发问为主,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设想、新观点、新方法,同时,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引申,予以启发,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帮助,最终实现人尽其能,各有所得。指导教师再根据课题研究的思路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一旦学生的观点得以采纳或其设计成果得以实际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秦文萍.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篇3

1调研与总结

在进行中药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调整改革前,我们专门召开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讨论中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到国内兄弟院校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进行调研,对收集到的建议和到兄弟院校学习的经验与调研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提出我院中药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

2调整与改革

按照“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08)3号]文件中有关本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试行),参考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对我院中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完善了基础课、实验课、选修课课程体系,精炼和确立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构建中药学本科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达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1教学内容调整中药学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中药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进行必要调整、补充新的内容,使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各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讲授基本的和共性的部分,减少讲授个性的和特殊性的部分;重点是讲方法,当向导,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及时讲授反映专业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的教学,突出实践对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2.1.1理论教学课堂讲授要精讲,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和疑点。结合广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中药产业的需求,理论教学中融入广西特产药材和民族药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色。教学过程加强传授中药的功效、鉴定、种植、采集加工、养护、炮制、质量分析、提取工艺、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的生产研究、强化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临床实践等知识。

2.1.2实践教学中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实验教学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在实践教学中,完善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实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前期、中期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等,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并指导实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结合产学研基地实习、科学研究等,重点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的前期、中期,采取统一集中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对于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主要采取集中教学,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有利于巩固基本实验技能;对于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逐步建立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后期重视毕业实习的开展,加强实习检查,及时与实习单位、实习同学沟通反馈,切实抓好后期教学实习质量,在实习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干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成为复合实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野外认药,到药材市场调查,在大二、大三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接触药品生产、流通、管理第一线,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更好地了解目前药品的质量及市场流通情况,增加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课程体系改革重点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调整基础课、实验课、选修课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注意基础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简融合相关课程内容,注重中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构建以中医药学为主干,以化学、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计算机、管理学知识为支持工具,辅之以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的课程体系。

2.2.1确定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确定了中药学、药学、中医学为中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药用植物学、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含中药制剂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等课程为主干课程。在必修课中保证中药传统特色课程如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方剂学等占有重要地位外,还开设现代药学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课程,使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中药理论知识外,还具备现代医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2.2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制性选修课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确立主干课程后,尽量减少必修课程比重,选修课程达到总课程的10%左右;将中药资源学、药学科研方法等传统必修课列为选修课,增加本草选读、药用植物栽培学、药学综合知识技能等专业选修课,结合学生毕业后部分到医药公司从事营销工作,增加了医药市场营销等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后,减少了统一要求,满足了学生能力拓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2.3减少上课学时,增加自学时间学分不变,减少学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8学时计1学分改为16学时计1学分,实习环节1周计1学分,所有课程减少总学时10%。在减少上课学时的同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多媒体教学,提高单位学时的使用效率。学生获得相同学分情况下,上课学时减少,自学和课外时间增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2.2.4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减少理论课教学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和实习实践环节,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达到1︰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实现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并举,强化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2.2.5增加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岗前培训为了加强学生热爱中药专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在学生毕业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邀请校内经验丰富的实习带教老师,医药生产企业、营销企业、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和学校领导、专家分类分块做实习前的综合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和实习要求,能够尽快地适应实习岗位,安心实习。

3取得的成效

改革和调整后的中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从2007级中药学专业开始实施,4年来,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特别是2011年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教师共指导学生公开58篇,获专利授权2项;学生参加广西全区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5项;参加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1项,参赛奖1项;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广西赛区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成功参赛奖4项;参加“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老百姓杯”药师精英赛,获一等奖2项。升硕率也有大幅提升,考上区外重点高校的学生也不少。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到建筑结构中,对土木工程专业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习教学资源越发紧缺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形势下,各招聘单位却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为此,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寻求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改进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1、生产实习时间短,不能系统掌握建筑全部施工过程。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七学期,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庞体性、复杂性、综合性、多样性,施工周期往往较长、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实习期间有的工地在施工主体,而有的工地才刚刚开挖或已封顶,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分项工程,很难系统的掌握建筑施工全过程。同时,学生进入工地实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很多学生刚刚适应工地环境,实习就将结束,达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2、联系实习工地难度大。

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多,关系较难协调。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很多施工单位基于工程进度、施工安全等管理方面因素的考虑,不愿接收大批量的在校学生进场实习。部分施工单位虽然能接受部分学生实习,但是也不能确保施工实习的延续性和全面性。联系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安排实习,因为现场施工工程师没有得到实际利益,同时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学生亲自实践,限制了学生实习的范围和深度,大大影响了实习效果。

3、实习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多以外聘、返聘的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较少,以青年教师为主。很多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对施工现场生产工艺流程、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还不很熟悉,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4、学生对生产实习不重视,害怕吃苦。

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因没有指导学生的义务,如果责任心不强的话会导致少数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因为没有指导老师的监督,可能会放任自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不去工地实习。这样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去发现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教学主体,优越的生活条件导致了很多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严重缺失。进入施工现场嫌脏怕累,不愿意深入施工一线,游离在工程之外,不能够掌握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精髓。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成果性材料评价及考核不到位,流于形式。

5、实习地点分散,实习经费不足。

基于建筑行业特点,施工单位接收实习学生数量有限,一个项目部最多只能接收十几名或几名学生。学生实习地点多而分散,且外地实习单位居多,一名指导教师要联系指导好几个施工单位的实习学生,仅通过电话网络联系,很难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定期赴施工现场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必将带来较多的交通、住宿、通信、伙食等费用。而实习经费不足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足够经费就难以选择最优的实习地点,也很难保证有充足的实习时间、质量和效果。比如我校现行生产实习经费按人头为100元/人,这些经费只能满足本地区企业的入厂费、讲课费和交通费等,无法满足其他内容的生产实习,更谈不上到外地企业。

二、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采取延续实习或跟踪实习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

将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两周进行,有效利用暑假,延长工地实习时间。一般学生在进场两周之后才能逐渐适应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此时延长实习时间,将有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帮助现场工程师进行现场管理,积累真正的工程经验。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要求学生与工地工程师保持沟通状态,及时了解工程项目最新进展情况,并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进场继续学习。

2、加强校内、校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教学场所,基地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生产实习教学的质量。

(1)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结合我校“专业知识+现代技能+职业素养”的办学理念,我院建立了建筑施工实习基地,引进了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技术人员来校工作,可以在校进行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抹灰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建筑安装工程等多个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操作实习。学生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提前学习了解施工现场环境及各个工种操作的特点,将大大缩短学生进入工地后的适应时间。同时,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大节约了实习经费,学生进入工地很快能够上手,工地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节约了大量的实习入厂费。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协议,以校企联合、双方互惠的模式,建立实习教学基地。校方为企业优先输送优秀学生,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技术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方便。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场地和资料,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委派技术人员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在实习费用等方面予以优惠,为学生就餐、住宿等提供方便。

与就业资源相结合。我院设有就业组织机构,由就业院长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及毕业生就业推荐等事宜。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已与多家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协议,很多应届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参加毕业实习。利用这些合作单位,进一步扩展生产实习事宜,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联系难的问题。

3、提高指导教师业务水平。

针对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选择指导教师时,要选择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结构和施工等方面的教师组成。并组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定期到施工现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形成生产实习是一门独立专业课的概念,提高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具体到某个实习工地,实习指导教师要先到工地熟悉有关情况,看懂图纸,了解现场的施工工艺;对现场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要加强学习;对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扩大知识面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4、加强教师、学生管理,做好实习前动员,严把实习质量关,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

(1)加大教师监管、指导力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负责实习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分组、考勤、实习进度和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每名指导教师应与工地工程师、实习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实习动态。在各个工地上指定学生负责人,当指导教师不能到场时,负责人应能及时总结和反馈工地实习学生状况。

(2)进入施工现场前做好实习动员工作。要求学生明确实习的意义,在实习期间须根据实纲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日志。实习结束后,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日志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并由指导工程师和实习单位给予学生鉴定,返校后学生进行实习答辩。

5、结合实习地点等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生产实习经费划拨政策,适当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生产实习各个环节的运转顺畅,实习单位愿意接收学生参加实习,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实习单位能够经常沟通交流,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合作愉快。

三、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桥梁。探索有效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学院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联系、有效组织、采取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振超,袁朝庆等.新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11(4):174-175

2、孙鸿玲 史德刚.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时代教育,2011(8):30.37

3、胡圣军,郑长成,吴晓等.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初探Ⅱ.高等建筑教育,2006(2):107—109.

篇5

工科重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都是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1-4]。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土木工程认识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背景和未来所从事土木行业实际的认识,不仅可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而且可了解相关的组织管理、企业运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促进未来专业知识学习。本文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实际,分析认识实习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

1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

1.1认识误区

传统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当作一般的辅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不够。原因主要: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重点仅仅是理论知识传授和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内容掌握;教学方法上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欠缺;对学生培养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往往偏重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备适应社会激烈竞争要求和标准不太准确;学生自身对认识实习的理解不够,未认识到这是一个学习理论前最好的综合学习实际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1.2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我国尚处于急剧转型社会期,高校未建立起校企合作教学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工程实践素养的培养所需基地建设不足,难以保证按计划付诸实施。主要原因: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工程单位是独立的经济体,有自己生产紧张的因素,怕学生实习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同时国家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与企业的资质挂钩,担心学生实习期间由于安全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导致实践环节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土木工程技术人才的正常培养。

1.3专业太泛

我国对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1,2]。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就是由以前的矿山建设专业合并到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从事土建、结构、道桥、市政、隧道、矿山建设等行业,优点是学生就业面广,就业机会增加,缺点是培养计划特别是基本实践教学很难安排,或只能大大减少实践安排,实践教学质量下降,同时造成用人单位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进员工进行重新培训。

1.4经费紧张

多数高校在教学环境、教学研究等方面经费多,在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方面经费少。实习经费往往多年缺乏与时俱进,造成实习经费不足,最后甚至只能象征性地给实习企业或单位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降低了他们对实习接待的热情,致使一些实习单位条件难以满足实习需要,只能被迫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和简化实习内容,不能满足实习目的和要求。

2认识实习教学改革探讨

2.1提高认识实习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主体,为搞好实习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认识实习前开动员大会,使学生对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高度。实习前对学生讲授实习目的和内容,如安排学生参观世界公园的景观建筑、北京市规划博物馆的北京市发展规划,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和古建筑;在现场实习上安排基坑学习、包涵三种结构的建筑、地铁施工工地参观,大大激发学生对实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强化校企连接纽带,共建实习基地

大力强化学校与企业的纽带关系,通过校友、同学关系,建立起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的地方。我们先后与北京市住总集团和一些场馆共建起学生实习基地。同时建立企业与学校双方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

2.3建立和完善实习制度

为了加强学生实习效果,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实习制度,为实习的有效进行提供制度保障。我们制定了实习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章可循。同时我们也对实习教师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化、规范化。

2.4扩大师资队伍知识面和知识更新速度

教师是教学主体,钢要硬,首先铁材料要好。作为实习教师的我们经常深入现场,长期在科研第一线,带队实习的四位教师都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面宽,教学经验丰富,有教学热情,保证了师资队伍。同时,面对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任教教师也需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我们任教的教师都是第一线的教学科研教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知识更新较快,保障了学生学习。2.5加强实习期间和其后考核工作实习是一个总结升华的过程。实习期间,学生能发现实习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入思考,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实习结束后,我们要求学生把听课内容和参观记录进行整理,按照实习目的、学习内容、心得体会等几方面写好总结报告。学生通过完成实结,对实习内容再次消化吸收,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篇6

国内高校的认识实习普遍存在“只看不做”的弊端,导致实践缺失。学生虽然可以参观化工设备外形、认识化工生产流程,但缺少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体验,缺乏对单元过程操作参数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缺乏对自身在现代化工生产中所承担的“控制生产角色”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片面地认为:化工生产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我们只需要监测中控室的仪表盘,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用不上。为了培养学生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认识实习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仿真实习技术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工厂的实际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认识。根据我校校内实习基地的合成氨生产流程,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煤制甲醇生产流程,我们选购了内容匹配的仿真软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上机实践过程中,从认识泵、换热器、精馏塔等单元设备流程,到理解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等重要操作参数的控制知识和上机实训,再到生产流程的开停车及事故处理实训,使学生了解操作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获得关于流程及控制的工程实践经验,激发其对后续相关理论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强化认识实习的工程教育实践功能。我们以学生在线上机运行能力作为仿真环节考核的评价标准,督促学生主动学习。仿真实践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元设备可视化模型,深层次展现单元操作的工程实现

下厂参观实际生产流程,获得设备外形的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远远不够。培养卓越化学工程师更要求其注重建立单元操作的设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单元操作过程强化的理解。如何获得单元设备内部结构及工艺内涵的感性认识,是目前认识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的校内认识实习基地,不仅建立了合成氨和催化裂化生产装置模型,还把工厂中废弃的泵、换热器、精馏塔盘、塔内件等实物进行了“解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理解单元操作是如何在工程设计层面实现的。我们还将进一步设计制造单元设备的动态可视化模型,再现设备内的物料流动状态及其与传递过程、反应过程的相互关联,让学生获得强化单元操作的重要工程概念,建立对流动状态影响传递过程等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深层次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认识实习配套教材,加深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理论升华

认识实习从单一的工厂参观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成倍地增加了带给学生的信息量。而在传统的笔记式实习授课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在流动参观的环境中获取对工艺流程及单元设备的感性认识,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对实践知识的理解,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不求甚解,使认识实习仅流于形式的情况长期存在。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少针对认识实习的配套教材,如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就很少见到化工实践类教材。为了解决认识实习“参观内容爆炸”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问题,我校编写了认识实习配套教材,介绍化工安全、单元操作,典型化工工艺过程,如合成氨、催化裂化、常减压蒸馏、煤制甲醇、乙烯等的原理及流程,以及化工单元及流程的仪表控制原理和开停车、运行、事故处理方案的仿真实训。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实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训练主动学习能力。在2014年认识实习中,认识实习配套教材以校内讲义的形式试发行,学生几乎人手一本,提升了工程实践效果。讲义在学生试用改进后已正式出版。

四、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产学研示范作用

认识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走进化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感、求知欲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容易对化工企业的工作环境、经济效益、人身安全等产生担忧。目前,各高校把重点放在开发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上,而如何更好地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工程人才培养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的做法是加强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产学结合,聘请工厂技术人员担任认识实习指导教师,来校讲授安全知识和生产流程,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产研结合,加速了我校科研成果在实践基地生产装置上的应用,如校外实习基地的低温甲醇洗气体净化四塔流程,就是我校的科研成果转化。通过现场参观,学生看到了科研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了专业认同感和求知欲。我们还充分发挥校友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企业中的优秀毕业生,请他们带在校学生下现场、介绍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规划能力。

五、强化外部监管,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认识实习的学生数量多,实践教学任务紧凑。如我校的认识实习,约700名学生/年,1周教学计划内通常是以班为单位集体参观实践。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实践就会沦为走马观花,起不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工程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多数学生对所需掌握的实践知识具有不明确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学校必须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及时引导及多种外部监管措施,如课堂监管、教学过程监管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我价值认同感,不断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习动员时即下发认识实习要求,明确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认识实习,并通过实习教材预习基础知识;其次,不断改进认识实习的各环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手、眼、脑并用;最后,实施多元化考核制度,如仿真采取上机实践在线考核、校内实习采取闭卷考试、下厂参观采取提交实习报告等,有效地督促学生在认识实习中紧跟每个实习环节的步伐,强化自主学习,提高认识实习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作用。

六、结束语

篇7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认证标准中有详细的课程设置要求,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30多年的办学经验,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本科工程教育基础课程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体现“大工程观”,要求学生既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安全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涉及力学、电学、化学等诸多自然科学,还涉及到法律、人文、保险、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全面、系统的认识、诊断、评估现代大工程、复杂巨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依托江苏大学完整的学科门类,共开设了哲学、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力学、电学、人文、经管、艺术四十多门必修、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体现“大安全观”,主要学习解决各行业、各类组织共性安全问题所用的科学理论方法、管理手段、工程技术,如安全管理学、安全与环境法学、安全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职业卫生学、防火防爆技术、设备安全技术等,以适应广阔就业市场的需求,为改善各行业在生产、服务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水平服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专业方向,依据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专业的学科优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着力打造安全管理与检测控制技术、危险有害源防治与职业健康、环保技术与设备设施三个教学模块。学生按照模块选课,既能满足同学不同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对行业安全问题的覆盖。

2打造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事安全生产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工作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别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安全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联系合作,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形成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课实验、专业实践;多平台实践场所,包含学院实验中心、校级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

(1)依托学院实验中心,加强专业课实验建设。本院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投入,已建成工业通风除尘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噪声控制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300余套。实验内容从预先设定好内容的演示性实验,逐步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让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实际能力。

(2)提升课程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设计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经过教师的升华提炼,变“满堂灌”为“用中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在培养环节,共安排了5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分别是危化品与电气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备安全技术课程设计、通风与除尘技术课程设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设计内容都与具体的生产现场相关,有若干可选方案,学生必须经过思考,独立完成。

(3)充分利用好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资源,做好学科基础实践工作,提高金工实习、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质量。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工程认识、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训练4个训练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4)重点打造优秀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将教师的科研、学生实习、工厂的生产三者关系理顺,提高实习的成效,协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关系,发展加深学生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

3构建本科生实践创新计划

目前,江苏大学校教学处、团委、学工处、学院开展了多项实践、科研活动,但同学有效参与这项活动、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效果不明显。探索将学生各项课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整合形成“本科生创新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五方面内容,并建立运行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子计划由若干项目、活动组成,具体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发明专利申请、开放性实验训练等活动;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建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其他各类学科竞赛等;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是参加人文社科类讲座、文体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主要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去制定的实习基地参与工作实践,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或完成有一定认识水平的实习报告。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计划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每学期滚动开设,做到四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为保证实践创新计划的有效开展,建立一套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创新学习计划有效实施。由学院牵头,负责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的实施,将学院现行的导师制、优生优培制、团委、学工办等社会实践相关的规定整合,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将上述五个计划方面的内容以“创新学分”形式纳入培养方案中。

4结束语

篇8

1.1以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要为原则,符合农业经济技术发展趋势

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有弹性的,要随社会需求、农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课程设置,要富有动态的前瞻性,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为“稳定”而稳定。

1.2以本校实际为原则,服务地方特色农业经济

课程设置的改革还要把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本校实际相结合。农业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使课程的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又具有与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而且,课程设置的改革还要立足于本校实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由学校负责的,课程设置更是由学校实施的,学校是课程设置的实践者。学校在课程设置实施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问题,从而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佐证。另外,课程设置还应适应本校学生的智能特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我调控能力;应以能力为本位: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专业职业能力,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延展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够用为度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能够正确处理就业与专升本的关系。

1.3以强化应用性、技能性为原则,体现高职办学特色

高职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也是反映高职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真正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应按照岗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中心展开,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或能力体系,然后有针对性地来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中保证实践教学的比例,并把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2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

农业技术类专业很多,现以我校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简要说明。

2.1确定课程设置目标

由专业委员会通过对社会需求岗位的调查,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从事中药栽培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广、中药材加工、炮制等工作,科学地指导地道药材生产、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2完善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确定的课程设置目标,由专业所有教学与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研究,行业、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根据社会需求,根据院校实际制订达到课程设置目标所需要的课程。本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包括五大类: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实训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职业基础课主要设置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用植物学、植物生长与环境、组织培养技术、药事管理法规等。职业技术课主要是围绕中草药栽培应用方向而开设的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草药组培快繁技术、中草药遗传育种技术、中草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技术、中草药贮运与加工技术等课程。该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技能实训课带有综合应用的性质,把职业技术课学习的零碎知识应用起来,并强化技能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以缩短就业适应期。本专业开设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中草药栽培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组培快繁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遗传育种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训练、中草药贮运与加工技术技能训练、岗位就业综合实训、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实训等。选修课是职业技能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需要的重要课程。主要开设中药资源学、中药商品学、制药工艺学、药用菌生产技术、药用动物饲养、中药鉴定学、医药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2.3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闪光点。实践教学内容应以岗位为标杆,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该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实践、实习实践和毕业课题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内容的实践。在高职课程实验环节主要以植物生长环境、植物生理生化等实验为主,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升华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以往课程实验部分是参考本科相关课程实验教材的实验项目,尽管实验内容涵盖面较广,但也造成了重点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在实验类型上,也有相当部分实验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此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增加了实验课时数,由任课教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及学校条件安排实验题目,并将学生分组,每组撰写涵盖实验思路、实验用品、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心得在内的综合性实验报告,并在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中大幅增加实验心得权重,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我掌握。实习实践。实习是衔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最主要环节,是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有全面深入认识的直接机会。实习实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训、毕业生产实践三个部分。认识实习设置在第二学期末,通过对中药材GAP基地的参观可让学生对中草药栽培技术有感性认识;专业实训设置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由专业任课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中草药生长发育及加工炮制的实践基础知识;毕业生产实践设置在第五学期,学生深入实习单位,此阶段教学参考职业中学教学模式,采用一线生产工人同学生形成“一对一”模式,以师徒形式直接参与劳动实践。毕业课题设计实践。毕业课题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理论知识的温习与回顾。这一环节由教师给学生安排与生产实践相关的若干课题,将学生分成2-3人的课题小组。采用分组的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

2.4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篇9

关键词: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建设者的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上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探索,积极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传统的生产实习一直采取由学校教师负责一切的群体式实习方式,即由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将学生带到实习地点,以参观学习及专题讲座为主[1]。随着企业性质发生改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量学生参观实习,实习出现经费不足、联系单位困难、内容安排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解决传统生产实习模式的诸多问题,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势在必行。

1.1 营造工程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实际上,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生产实习使理论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当学生进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才真正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实质性的了解。通过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感。所以,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营造工程环境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具有巨大的作用。

1.2 调动师生积极性,将实践落在实处

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建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既减轻了教师外出的压力,又可节省大量的旅差费,有助于缓解经费投入不足的压力,可将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实处,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将实践落在实处。

1.3 注重“学”“习”结合,突出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强调学习和实践,将其安排在校内,在组织和管理上更容易把握,实习效果更容易落实。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合理设置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注重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更容易进行针对性调整。校内实习基地仪器设备装置是非生产性的,学生可进行多次观看、接触和动手操作,方便学生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结方式,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2],与校外实习相比,突出了实习效果。

2、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为了建成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教育部修购基金、学校教务处、国资处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联系并走访相关电子企业,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线,经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于2009年在校内建设成包括“功能陶瓷元器件”、“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和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共3个产品生产线的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87台(件),共约3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电子天平、行星式球磨机、滚筒球磨机、离心式造粒机、滚圆造粒机、压片机、烧结炉、烧银炉、通流测试仪、能量测试仪、粉末包封机等。每条生产线分为8道工序,每道工序可同时接受3名学生进行实习。该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于2009年开始对学院2006级本科生投入使用,可同时接受70-80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院每年本科生人数为320名至360名,可分五至六批开展实习。

2.1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

在校内完成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亲自操作每道工序,从原材料着手制作出产品或半成品,并进行性能检测。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改变了学生到企业“只参观不动手”的传统教学方式。学院对于校内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具体安排如表1至表4所示:

“光纤光缆接续测试”与“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并行开设,“光纤无源器件制作”实训作为“光纤光缆接续测试”实训的补充。

2.2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使用情况

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共接受学院三届合计1080名学生(见表5),生产实习基地为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 校内生产实习的管理

(1) 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实习要想取得预期效果,除了完善实习内容,还要求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学院采取集中管理与具体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即“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生产实习的计划、时间、人员由学院教务办公室统一安排;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工序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验室纪律和要求,并负责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成绩评定;学生三人成组,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记录考勤情况以及小组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的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实习效果,又实现了实习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健全规范的实习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衡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成绩考核仅仅根据学生参观后完成的实习报告评定,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成改变了这一情况。为科学考核实习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操作+报告”的综合表现评出生产实习的成绩,生产实习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档,每档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2.4 校内生产实习的特色

自2009年开始,该实习基地承担了学院1080名学生的生产实习指导任务,同时还实现了基地资源共享,成为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方便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受到普遍欢迎。

(1) 促进本科教学

校内生产实习内容的设置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电子陶瓷工艺原理》、《薄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光纤技术》等课程为学院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校内生产实习的三条生产线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能力。

(2) 推动科学研究

学院利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功能陶瓷、压敏电阻器、光纤技术等科研项目,将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与学院科研紧密结合。其中2009年获批的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导热高透明激光陶瓷研究”、2010年获批的“ZnO压敏电阻器配方研究”、2011年获批的“热敏电阻器材料研究”、2012年获批的“高质量大尺寸激光陶瓷批量制备技术研究”均依托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开展调研获取相关经验和数据。

(3) 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实习基地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全面开放实习基地,鼓励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完成校内生产实习的同时,充当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室,成为学生工程训练和科技竞赛的平台,提高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学院本科生在设计型实验及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星火杯”和“联建杯”等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

3、校内生产实习的效果

技术物理学院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创建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突出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基地经过三年的运行,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生产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对电子产品的制作工艺等内容有了深刻认识,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特别是改革校内生产实习管理机制和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对生产实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创建为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胆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45-01

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人生事业成功与否,不仅要求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及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与专业技术水平,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在职业生涯中与之相关的为人和处事,在个人整个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不断变化的环境或是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困难,这就要求每个人在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情况或困难面前,能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和价值取向决策,这就涉及到关于个人综合发展的智商、情商和胆商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学生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以来,因受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的是智商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方面的教育培养,对于情商和胆商的教育培养常常因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而处于自觉获得与直觉感性引导的状况。这对于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培养学生具备有胆有识,敢于创新,面对复杂情况善于调整和决策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对学生胆商的培养。

一、什么是胆商

胆商(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成DQ):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胆商原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冒险精神。但现在指的是一个人在复杂的局面中所具有的快捷而有效决策的能力。胆商高的人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大凡在社会各个时代的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具有非凡胆略和魄力。无论作为创业者、企业家或任何一个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离不开有较高的胆商。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公众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机会稍纵即逝今天,胆商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作用,胆商就是胆识能力,即挑战、竞争和在复杂局面中及时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成长中胆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胆商形成的基础缺失。近年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来自独生子女群体,在独生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强大的支撑,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经历个人面对困难的磨练,很少经受成长的逆境与挫折。单纯而有保障的成长经历,导致这些独生子女的学习生活独立性不强,自立与自主意识不高,对家庭及社会关系存在着潜在的依赖心理,因而缺乏与生理年龄相应的胆商,也缺乏较好的胆商形成基础。

(二)胆商形成的心理缺失。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现在只有高职专科教育层次,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制约,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憧憬着进入传统的非职业技术教育类的高校去学习深造,以至于不少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新生,非常关注今后是否有机会进入本科层次学习的问题。这说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怀着一种失意的心态,因而缺乏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带着挫败感去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学生胆商的形成。

(三)胆商形成的过程缺失。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在校内有限的学习经历中,也仅获得有限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基本技能,学生始终缺乏对今后客观社会现实中复杂的专业工作管理、生产经营状态、人际交往应酬、行业运行法规、市场竞争节奏、信息真伪甄别、社会生活适应等各种方面综合因素的决策能力,由此影响胆商的形成。

三、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胆商培养

(一)开好学生胆商培养三个层面的讲座。除了强化专业建设,抓好学生在校内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形成外,注重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开展有关专业与市场的分析研究方面的讲座;同时引进本专业在就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并取得良好发展的毕业生,为学生作相关的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讲座;另外还要组织完成生产实习的高年级学生返校作生产实习报告会,以切身体会指导低年级学生应如何为未来作好知识与技能及个人发展的准备;尽早地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了解市场,培养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氛围,树立学生对专业及技能学习的信心,这是学生胆商培养的基础。

(二)抓好胆商培养实践过程的三个环节。注重强化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意识,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现状,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空间及前景,以使学生更深地认识专业,并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对专业运作、专业管理、人际交往应酬、行业运行法规、市场竞争节奏和社会关系的适应。可以利用寒暑假规范地安排学生完成专题实践锻炼,采用一年级学生作专业市场调查,完成调查报告;二年级学生作专业专题见习,完成见习实践报告;三年级学生做顶岗生产实习,完成相关论文。三个层次的实践锻炼,都安排相应教师作技术指导,每次实践锻炼结束都要组织学生做专题报告会。通过有序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达到胆商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