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06: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软件开发实习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软件开发实习自我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CDIO

1 基于CDIO的软件项目驱动教学

软件项目驱动教学就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但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总结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中。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将项目设计分为学习型、训练型两种类型。学习型项目规模较小,目的是通过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其主要应用在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中。训练型为大中规模项目,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从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的全过程,主要应用在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中。

CDIO教育模式的《标准2:CDIO教学大纲制定的需求分析》阐明CDIO方法论必须将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和产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逐项具体挂钩[1]。这种素质能力要求不仅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类型1),而且包括学生自身能力(类型2:如认知与学习热情、工程推理和问题求解能力、试验和发现新知识能力、系统性批判性及创新性思维能力、职业道德等),团队合作能力(类型3:如团队工作能力、交流沟通互动能力、领导力等),产品和系统建造能力(类型4:如结合社会、企业和业务的需求来构思、设计、建造和运行系统)。这种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求要经过专业化的工程师组织、已毕业的校友和产业界用人单位的审核与认可,并在具体要达到的水平、成绩标准方面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

CDIO教育模式的《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要求发展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多门课共同支持专业目标,要有具体计划将课程关联以针对标准2所要达到的4个类型素质和能力。通常各门课程都是按学科内容独立的,彼此之间很少关联,而CDIO方法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组织教、学、做,应当能够将相关课程关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据上述原则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大纲,突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情境的设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专业按照《苏园职院教科字[2008]第61号》文件的要求,在2008级开展了学期项目,要求如下:(1)学期项目必须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课程知识与技能,是本学期各学习领域课程能力的综合反映;(2)本学期项目重在方案的构思(c)与设计(D)两个环节,不能当作实训课施行;(3)学期项目鼓励来源于生活与企业生产,着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与企业生产中的小问题;(4)学期项目鼓励具有创新性。

软件技术专业的学期项目实施得到了良好效果,两个学期项目:游戏软件方向学生的“战争与和平――一款手机游戏项目”和NIIT方向学生的“自动点餐系统”包揽了学院学期项目评比的一等奖。

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职业目标确定

院企双方共同组成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开发组通过软件技术岗位分析其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技术学员的职业目标,如图1所示。院企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区域内软件及IT服务外包产业,从事软件产品开发、软件测试、软件产品管理、软件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一线技术及服务人员。

2.2 职业能力分析

2.2.1 岗位描述

岗位描述如表1所示。

2.2.2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对应的3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详见表2。

2.2.3能力与素质总体要求

(1)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码能力,掌握控制台应用程序、GUI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等软件的一般开发方法,了解主流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基本架构,会使用数据库软件,能够在,NET和JAVA两种平台上的熟练地完成程序编码和测试等工作。

(2)方法能力。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软件操作能力,和掌握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3)社会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3课程体系设计

2.3.1 体系架构与课程设计思路

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归纳出需求分析等共14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11门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使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编程、SQL Server 2005设计与开发、XML可扩展标记语言、使用ADO,NET&XML进行高级数据库应用开发、使用VC#,NET实现GUI开发、使用J2SE 5.0进行GUI开发、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使用进行Web应用开发、使用J2EE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使用J2ME进行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

2.3.2 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模块化设计如表3所示。

2.4 专业主干课程描述(摘选)

2.4.1 使用J2EE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

参考学分:6:参考学时:96;开设学期:2。

课程目标:培养掌握J2EE各主要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利用J2EE编程思想,解决具体的网络应用项目问题,并且能够搭建和使用J2EE开发环境,完成J2EE体系结构项目的开发,按照策划和需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J2EE开发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设计经验,可胜任企业级应用的设计和开发等相关工作。

课程主要内容:掌握J2EE体系结构和建立运行开发环境;Servlet编程项目开发;JSP编程项目开发:项目中使用JAVABEAN;项目中使用JSP自定义标记;利用JDBC访问数据库项目开发;EJB编程项目开发。

教学建议:建议小班上课,3~5人一个小组;加强小组进度监管,以防止部分同学滥竽充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小组可以在完成教师指定课程项目之后,开发自选项目。

2.4.2 用进行Web应用开发(学期项目课程)

参考学分:6;参考学时:96;开设学期:3。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发现现实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并初步判断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会查阅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分享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方案进行论证,判断可行性。锻炼小组成员间团队配合、分工协作能力;锻炼部分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一项目组各成员有不同项目成果,也可以是同一成果的不同部分。

课程主要内容:选题以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并着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的项目为主,以模拟项目为辅;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导的方式提出项目方案;学生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基础、发展现状及现实应用有一定了解,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学习产生兴趣;全体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部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到锻炼。

教学建议,学期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每组成员不超过6名学生。指导老师要规范项目小组会议、合理小组分工、加强老师指导与小组研讨记录、明确CDIO 4个环节的要求等,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学期项目。学期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应重在平时,每个项目的周指导课时为2课时,由老师根据学生上课时间自行安排,主要是进行项目制作方法指导与进度检查等。两个项目周分别用于学生整理方案书、中期评价、项目制作以及答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当作放假周实施;采用项目指导方式教学,突出培养创新能力,以理论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3 项岗实习与毕业项目

参考学分:33;参考学时:1320;开设学期:5。

课程目标:顶岗实习是软件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顶岗实习的目的是:

(1)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基础,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领先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等工作。学生要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对软件开发的认识,加深软件开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软件技术和资料,熟悉软件产品的开发流程。

(3)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软件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增强敬业、创业精神,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4)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选择与本专业及岗位工作相关的工业案例项目作为毕业项目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深入研究,完成毕业项目,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产品开发管理流程:软件开发各岗位关系与职责;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运维技术;软件行业的规范标准:软件从业人员的素质。

毕业项目按照多元化的原则实施项目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业能力的差异及学生实习与否的实际状况,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方式中的一种开展项目: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工业案例;可行性报告等。

教学建议:毕业项目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方向,符合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训练的要求;结合实习岗位和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毕业项目可以一人一题或多人一题,但每个项目组最多不能超过3人;毕业论文只能一人一题;小组形式的毕业项目的任务书只有一份,但小组中应明确组长和组员的不同职责,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指导老师要规范项目小组会议、合理小组分工、加强老师指导与小组研讨记录、明确CDIO 4个环节的要求等,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毕业项目。项目报告是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做出的总结或说明性文字材料:对于有实物的设计成果,在可以在报告中加入设计框图、界面图、程序代码和照片等,文字部分不得少于3000字。毕业项目采取毕业论文形式时,写作的格式应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段落层次划分清楚,标注参考文献,字数达到7000字以上。

顶岗实习考核办法:

(1)无完整实习过程记录的,不能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2)实习报告: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反映企业文化适应,与工作相关的系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等三个专题的实习报告。每个专题的字数应在1000字以上。

(3)实习单位评价:企业相关部门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纪律遵守情况、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表现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将各项成绩录入,加盖公司人力资源部印章。

(4)权重分配

实习单位评价:60%;专题实习报告:40%;无实习过程记录的不能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5)成绩记录:毕业实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登记,6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f61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取消考核资格,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未达到规定实习时间三分之二以上者。

实习期间严重违反实习纪律,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个人违规操作,给实习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无故不按时交毕业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记录表的。

3 方案实施所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条件

3.1 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基本配置,如表4所示。

(2)校外实训基地基本状况。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新建18家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63家。重点建设思科网讯(苏州)有限公司、方正软件、宏智科技、苏州科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国贸电子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友达光电等6个联系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外包软件公司3家,自主开发软件公司2家,嵌入式软件公司1家),确保提供50名三年级学生准就业实习岗位。并在2009-2010年新开拓了12家软件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32名学生准就业实习岗位。

3.2 师资要求

(1)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的高职教育认识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学术研究、项目开发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带领专业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建“1C+5P”能力训练体系及FMS教学组织模式,并能科学实施。

(2)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配置与要求,如表5所示。

篇2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15-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该专业要求学习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程序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信管专业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上。我校的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包含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不同实践环节又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信管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担任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对当前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1.实验教学手段单一。在现存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统一的思路下,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写实验报告时摘抄实验指导上的内容,拼凑出来的实验报告大同小异。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压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少数学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抄袭复制实验报告。

2.实验课过于依附理论教学,不成体系。由于教学大纲制定的实践学时有限,难于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教师在实验课上做完讲授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督,这种实验方式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4.目前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状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的实验课成绩考核多是以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依据,结合平时学生的出勤率评定出最终成绩,却忽视了相对重要的操作过程,这样会影响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能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重视调研环节。调研环节往往被忽视,被认为是实验内容以外的铺垫工作。其实,对信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调研环节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需求分析环节的重要体现。我们以《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为例,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专题调研环节”,目的是通过参观有关组织已建成的MIS,让学生直观了解MIS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具体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开展如下三项专题调研活动:(1)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对MIS的感性认识,了解MIS给组织或个人带来的影响。教学内容:寻找自己所在组织中的信息系统,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等。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些功能;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什么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总结形式:课堂上选取小组代表交流。(2)调查参观组织信息化建设中的软硬件平台。教学目的:深入理解MIS 建立的软硬件平台,对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有个直观认识。教学内容:联系一个组织(如所在学校)调研该组织硬件系统如计算机网络是如何部署的,运行了哪些软件系统。总结形式:绘制软硬件平台部署图。(3)参观调研软件开发企业。教学目的:深入理解MIS开发的方法及流程;对软件开发有个感性认识。教学内容:分组到相关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调研一个软件开发团队,了解该团队的开发流程、人员分工、岗位职责、使用的开发工具、质量控制标准等。总结形式:撰写小组调研报告。

2.有效运用模拟实验软件。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发出一些适合于信管专业教学的实验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都是模拟操作的,比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模拟教学软件”、“MIS模拟演示系统”等。通过这些模拟软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流程,对信管专业实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学生们运用了模拟软件后,可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软件的设计思路、分析软件的系统结构、总结软件的不足及改进意见。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维,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实习基地。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生,不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投身于活生生的、一线的专业实践,不从一线的实践当中学到东西,光靠书上的东西是非常不足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学院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近期,我院与绵阳富临百盛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企合作,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践的途径,为信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平台。

4.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实践内容中适当安排分组项目,要求各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将个人的实践课成绩与小组整体表现挂钩,激励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助互学。鼓励学生团队根据提出一些能解决实际工作、生产中的问题的创新性选题。

(二)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对学生成绩的考试、考核不能只看最后的结果,应当注重过程,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统一的,从这种统一关系出发,将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统一,应当增加在学习过程中考核的分量,而不是仅以学生最终上交的实验报告为考核依据。教师应在实践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监督实验进程,并根据实验内容完成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等,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以此敦促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行为习惯,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考核上,要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可以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0%)构成。答辩成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和同学都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和同学给予答辩成绩,其中教师占70%、学生占30%,二者之和作为答辩最终成绩;报告成绩: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在小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评定。

三、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课程,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考核阶段,把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监控,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从多方面综合地、科学地评定实践教学成绩,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105-107.

[2]张小川,李梁,等.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践教学,2008,(8):19-20.

[3]章蔚中,张兴旺,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2):35-37.

篇3

关键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作者简介:董智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监控;郑秋生,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

1背景

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第一家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制定了完整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环节体系。

河南省内的部分高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次对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调研,邀请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专家多次在河南省计算机学会会议上做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报告。中原工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下面笔者将介绍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2建设方案

2.1突出网络的工程特点,注重工程经验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性质决定了实践和工程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将网络工程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下面包含若干实验和程序设计,每个实验和程序设计又涵盖知识点。把知识点和实验划分到相应的课程当中,并且使新增加的实验能够很好地插入到这个实验体系结构当中[1],使学生初步具有网络的规划、设计、构建、维护和管理等能力。如图1所示。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的实践,使学生的网络工程的设计、规划、调试与维护能力得以全面锻炼和提高。

通过与中国思科公司、CIW(Certified Internet Webmaster)中国等单位合作,开办网络安全、CCNA、CCNP等方面的认证考试,鼓励学生考取Cisco CCNA、CCNP证书和网络工程师的证书,使学生的就业多了一份保障。

2.2强化信息安全特色方向

学生通过学习网络安全课程,参加基于校园网的黑客攻防演练,发现并定位单机系统及网络的各种漏洞,并最终消除各项隐患,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isco网络技术学院”、“美国CIW网络信息安全”等实习基地的网络安全项目开发,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针对网络安全的应用和开发能力。

2.3强化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特色

学生通过学习嵌入式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网络开发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实践工作,初步掌握网络编程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郑州新开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河南航天金穗电子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设计及测试能力。

图1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

我们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开发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停车场系统”,该系统在第四届河南省青年创新软件设计大赛上获得铜奖;学生开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定位导航停车系统”,在第九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总决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等。通过一系列类似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网络理论、网络实践和网络开发能力大大提高。

2.4师资队伍建设

1) 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为原则,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妥善处理好引进人才和稳定现有人才之间的关系。鼓励高职称教师去国内外作访问学者,掌握最新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动态,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

2) 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的合理配置,努力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2]。

3) 名师垂范,严格指导,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课堂讲解、预备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在备课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在讲课环节,实行试讲、预讲;在评价环节,实行指导教师临场听课指导、公开课示范、讲课竞赛的形式。团队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形成了教学的指导交流机制。

4) 注重学科交叉,科教融合。鼓励和督促专任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或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重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实施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使青年教师获得有力的科研指导;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开设新课,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5) 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引进e-learning教学资源;加强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网络工程能力。

2.5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校级“网络安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网络工程实验室,组网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的建设,正在着手组建“无线网络实验室”。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力度,使之达到总实验教学的30%左右,最终实现教学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做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率达到100%。

2.6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和网络工程专业相关性强的企业的深入合作,将它们建设为学生实习基地。学院在进一步完善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河南山谷创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实习基地、“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网络软件开发及测试实习基地和“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网络安全、网络规划、设计及施工基地等知名的实习基地。每年派学生去这些单位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践工作,在具体的工程、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

2.7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我们本着加强基础课、拓宽专业教学、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等理念,努力使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 为体现专业特色,我们将培养方向定位在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网络组建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向,始终能紧跟市场对网络类人才的需求。

2) 完成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等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和网络工程的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3) 完成并鉴定教改项目“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单列”、“‘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

2.8课程建设

我们依据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完善培养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 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丰富的,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网络工程实践成果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加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3) 加强课程群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9教材与实习(实验)指导书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院在网络工程专业多年的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教材建设思路:

1) 教材选用方面力争做到紧跟专业发展、适合学生特点,主干课程全部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权威、获奖教材。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资助教师出版自编高质量教材。

3) 在部分专业骨干课程中,鼓励教师积极使用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4) 学院拿出专项的资金,在资料室设置专柜,收集、购买国内外优秀系列教材,供师生教学参考。

2.10人才培养

1) 我院结合自2003年以来的培养方案,针对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与网络工程专业的两个特色方向的目标相适应。

2) 重视和发挥学校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课程群的建设,大胆地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与系统整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效率与信息化水平,构筑宽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3) 在强化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加强隐性的教学内容,它通过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活动传递,能支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2.11科研工作

通过支持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培养、带动一批在网络工程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骨干力量,同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际项目或参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应用和合作,将科研和应用结合起来;最终,将这些科研的经验、成果、产品应用到教学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老师、学生的科研水平。

3结语

我们按以上建设方案的指导进行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建设中发现的诸如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实验室配套设备不能很好的满足科研要求等专业建设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提高、完善相应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梅.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39-141.

[2] 王东旭. 研究型大学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8-29.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s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DONG Zhiyong, ZHENG Qiush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y, Zhengzhou 450007,China)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测试驱动开发课程 “三段式”实践性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一方面,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等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就业寒潮,都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被划为“红牌”专业[1]。另一方面,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高专毕业就业率增长幅度却高于本科[2]。

高职院校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摆脱“红牌”,促进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中与时俱进地引入一门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素质的课程不失为解决之道。

《测试驱动开发》是一门综合软件开发和测试技术的课程,它介绍测试驱动开发技术的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软件开发、测试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目的。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测试驱动开发技术使他们的代码整洁可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和编码质量,释放他们的潜能;从测试人员角度,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将帮助他们更容易完成从黑盒测试到白盒测试的职业转换,扩展职业空间,有利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测试驱动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分析

2.1教材专业性强,不适合初学者。

测试驱动开发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软件开发流程的新型的开发方法,虽然近些年市面上已经有部分的教材,但是数量少,技术性强,并且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结构,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

测试驱动开发要求在编写某个功能的代码之前先编写测试代码,然后编写使测试通过的功能代码,通过测试来推动整个开发的进行[3],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程序设计和软件测试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运用于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前期相关课程(程序设计基础(C/C++)、Java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技术等)的学习,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对其掌握却存在两极分化,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习惯孤立地学习某一门课程,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没有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3教师企业经验匮乏,教学方法单一。

测试驱动开发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新的课程,具有知识前沿、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和测试经历,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青年教师通常一毕业就上岗,很少有工厂经历、工程经历,很难结合项目、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导致教师上课只能在讲台上念PPT,以“照本宣科”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给学生实用的职业技能,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3.“三段式”实践教学法

“三段式”实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阶段,在测试驱动开发课程中通过恰当地引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教学现状。

3.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阶段是针对测试驱动开发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强化学习与训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事先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获得的技能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案例元[4]为载体,将教材上深奥的知识点融入各个案例元中,一方面,利用案例元可以由浅入深地强化学生已有的程序设计和测试理论基础,使之具备基本的编码和测试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若干个针对性强的案例元,按照“测试―开发―重构”的步骤,反复实践,从而达到理解测试驱动开发的思想和特点,掌握测试驱动开发的流程和技术,最终达到提高代码质量、优化程序设计的目的。

3.2仿真训练。

仿真训练阶段是由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或工程师与学生共同通过采用测试驱动开发技术模拟软件公司中真实项目的实现过程。在仿真训练阶段,通常在一段学习时间内,由教师安排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作为实训任务来实施教学活动。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师仿照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形式组织学生,形成若干个项目研发组和质量管理组,每个学生团队需要承担软件开发、维护和评估项目质量的工作,教师则负责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成绩和学分。在仿真训练阶段,学生在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现场教学情境下,以任务为驱动,团队为单位,通过扮演软件项目中的各种角色,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而且能全面提高专业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差距。

3.3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阶段是在学生已经完成“基础训练”和“仿真训练”后进行的,此时他们一般已经具备了测试驱动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需要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在实战训练阶段,学生可以运用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对真实的软件项目进行实战,可以采用的形式包括研究性学习、科研课题、顶岗实习等。在校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以教师承接的实际项目为真实的软件项目,参加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课题。在校外,学生可以在学校安排进入校内实训基地或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即“顶岗实习”,切实体会软件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发实现过程。在实战训练阶段,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真实软件项目开发实现工作,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技能;而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顶岗实习”,能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5]。

4.结语

当前,面对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昔日的“热门专业”也逐渐变冷,在就业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在校的大学生迫切希望学到迎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提高自我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多从事软件测试和软件代码的开发工作,软件质量和测试质量直接关系到这些学生的职业技术和竞争力[6],测试驱动开发课程作为一门结合开发和测试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测试驱动开发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三段式”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测试驱动开发中的具体运用,做到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校企联合”之间的融合,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成效,增强了职业技能,培养了职业素质,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3]baike.省略/view/184088.htm.

[4]李传鸿.高职教育中“小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22).

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26-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05

一、引言

计算机类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不易自学,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遇到困难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学生逃课率高,并形成恶性循环。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工程性、实用性等特征。学生难以靠听讲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会开发一个真实的软件,而是在“动手做”和“真正练”中体会和掌握软件开发的思想。传统计算机类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积极性低。计算机类课程本身的特征形成了课堂理论讲解越多、学生整体收获越少的怪圈。诸多学者提出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强化实验、实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而“翻转课堂”是有效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是技术工具与教学的结合,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和资源。

二、“翻转课堂”、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翻转课堂”的应用与研究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完成知识内化”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转。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师将常规课堂讲授的部分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在家中观看、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增加师生互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成为导师:直接指导和建议式学习混合;缺席学生不会被落下功课;内容永久保存;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并获得个性化教育。美国学者Maureen LaKe,Glenn Platt and Michael Treglia最早在教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翻转教学模式,但没有明确提出“翻转课堂”这一概念。2007年,美国卡罗拉多州伍德兰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 Sams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发现用这种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模式好得多,两位老师的实践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后,这一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快速推广。2011年,Salman 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上做了《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演讲报告,阐释了“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并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实施“翻转课堂”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实践的一面旗帜。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逐渐增多,曾贞(2012)探讨了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张金磊、王颖等(2012)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翻转课堂”模型;朱莎、宋化民(2012)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应用;马秀麟、赵国庆(2013)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课堂讨论对知识内化有帮助,对于大学信息技术公开课具有潜在优势;张金磊、张宝辉(2013)提出了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课堂”模式;钟晓流(2013)构建了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并给出了实施的要点。目前,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教育,在普通高校尤其是针对某一专业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较少。

2.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2009年,黎加厚教授正式提出了“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CCAI)概念,即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云计算”可以应用于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云计算辅助教学具有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等特征。云计算的廉价和方便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2012年4月,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工信部移动云计算教育培训中心、厦门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举行共建“云计算教学实训基地”签约仪式,开创了我国云计算实训教学的先河。2012年3月,聚奎中学构建了“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成为江津云计算产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典型范例,但只是互联网功能的简单替代,未进行真实在线软件开发实践。近几年,诸多学者从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可行性与作用、协作学习与网络学习策略、云计算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等方面做了较多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云计算教学平台的研究成果较少。

三、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架构

1.软件工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 Talbert(2011)教授结合线性代数课程实践总结出“翻转课堂”实施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图l所示,“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进行针对性地练习;课中,学生快速完成少量测评,然后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和反馈。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抽象,难于理解,不易自学。因此,需要对Robert Talbert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进行改进才更加适合于软件工程专业。如图2所示,在课前,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软件开发理论与进行针对性训练时,需要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答疑,否则,学生将“知难而退”,难以实现课前学习的目标。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项目训练,将学生课中的测评移至课前,学生训练过程即完成测试过程,并且教师能快速统计、掌握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在课中,以真实项目开发为主线,教师首先简单讲解多数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存疑的概念、知识点,然后简要介绍软件项目背景,提出项目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项目任务,分组探讨并进行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与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研讨问题,不断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回答学生疑问,并适当点拨理论知识,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在“训练-思考-提问-点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直到学生提交、展示设计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进一步提升理论。

2.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架构

课前学生视频观看、训练与测验、学生管理与监控、学生学习状态信息的统计与获取、师生交流、课堂学生软件开发管理与文档提交、学生成绩评定等都需要网络教学平台。云计算网络教学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翻转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师生提供方便,而且能降低学校固定资产投资与运行成本,减轻学生负担。如图3所示,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按照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设施服务层(Iaas),由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等物理资源组成,并将同类型物理资源集成为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数据库资源池、软件资源池等虚拟化资源,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设施封装成服务供用户使用,是整个云计算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虚拟化资源池为“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按需的动态云基础设施服务,最大特点是允许用户动态申请或释放节点,按使用量计费;第二层为软件在线开发平台服务层(PaaS),构建在基础设施层之上,对资源的抽象层次更进一步,使用特定的编程环境,遵循特定的编程模型,负责资源的动态扩展和容错管理,为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提供环境支持、构件支持、开发工具支持、文献支持,为软件开发资源与虚拟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源等的建设提供接口,通过分布式计算环境和分布式存贮环境提供海量资源系统、海量数据库系统、海量信息系统等服务,在线云通过在线开发平台将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产品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师生,方便教师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也方便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真实项目训练,有利于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层为教学资源应用服务层(Saas),位于最上层,是师生与云计算服务体系的接口,将某些特定应用软件功能封装成服务,如直接为师生提供开发文档生成、软件检测、视频资源播放、课前训练与测试、师生、生生之间在线交流、学生管理等应用软件服务。师生不受时空限制,使用PC电脑、3G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访问“云”端,接受云计算技术系统提供的海量服务。

“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既可选择公有云,也可选择私有云。公有云平台能够提供通用的运行环境和网络教学功能,学校无需自行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降低建设成本。但公有云平台一般不向用户开放源代码,用户不能将教学资源以编译代码的方式上传至云平台,限制了云计算教学平台的个性发挥与软件的复用。因此,最好选择公有云与私有云相结合的“混合云”方式构建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平台,即通过公有云模式降低学校IT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且通过私有云模式来确保平台个性化的充分发挥。

四、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课堂软件开发模块、课前理论学习模块、运行管理模块、学生评价模块,其关系如图4所示:

1.软件开发模块

“翻转课堂”由传统课堂的“先教后练”转变为“先学后练”,弱化“教”,强调“学”,突出“练”,其中“学”为学生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自学软件开发理论知识,“练”为软件项目开发训练,并且“练”占全部学习时间的比例大大增加,更加重视学生实验实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增加。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的内容、“练”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应满足真实实验实训基地的“真实的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化管理”和“真实的企业环境标准”三个“真实”要求。软件开发模块是软件工程“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项目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项目开发全过程并展现软件产品,每一个过程应能生成相应的项目文档。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登陆至学校的云计算平台进行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训练,并且可以得到教师的全程适时指导、动态监控。学生在同一平台上,既可以分组研讨开发,又可以单独思考,并与教师实现一对一的面对面交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在云平台上建立真实软件项目库、案例库,为学生提供真实开发项目,或者校企共建软件开发云平台,学生在企业项目经理的统一安排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起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作用。

2.理论学习模块

曾贞提出了“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步骤:观看视频前的学习一讨论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时的学习一根据问题寻找答案;应用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一深入问题进行探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获取理论知识,通过课前针对性训练基本消化理论知识,并且师生都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看出,云计算理论学习模块由教学视频、课前训练、课前测试统计、师生交流等子模块组成。教学视频子模块具有视频播放、快进、慢放、重放、后退、暂停等功能,便于学生自定进度,自主学习。教学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但视频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和课堂训练内容相吻合,而且要清晰、简明、到位地解释新知识点、主题要点,知识点的解释要先浅后深,具有逻辑性、层次性、递进性,同时要注意讲授节奏、选取例子、互动策略。在每个知识点讲授之前需设置问题,以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在其中寻找答案,每个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学生通过课前训练子模块及时进行简单训练、应用知识与研讨问题。师生通过课前测试与统计子模块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向师生反馈,教师还能快速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便于在课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课前学习全过程中,学生均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子模块进行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运行管理模块

云计算运行管理模块是“翻转课堂”软件开发训练与课前理论学习的支持与保障模块,位于云计算教学平台应用服务层(SaaS),通过特定应用软件封装成服务提供,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等子模块。

(1)项目管理子模块

教师通过项目管理子模块对学生项目开发训练的全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检查。项目管理子模块主要涉及项目的集成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沟通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其中,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领域,成为“翻转课堂”教师监控的重点。软件项目开发各阶段的开发文档与产品,经文档输出子模块与产品展示子模块进行输出和展示,任课教师通过项目管理子模块及时进行监控与阶段评价。学生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管理平台上,教师通过师生交流子模块进行交流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各阶段对所有学生开放,让各小组学生能及时了解其他组学生的软件开发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成果交流;一方面,促进各组之间互相学习、协作开发、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建立竞争机制,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组之间的竞争与压力,体验企业工作氛围。

(2)学生管理子模块

学生管理子模块可以进一步分为课堂学生管理子模块与课外学生管理子模块。课堂“翻转”以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视频进行,学生课外自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训练,教师不能现场监控,因此,有效的课外学习监控是“翻转课堂”成功的重要因素。哪些学生观看了视频?哪些学生对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及掌握的程度又如何?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状态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组织研讨活动,进行答疑解惑、擦漏补缺、总结与提升。课外学生管理子模块与课前测试与统计子模块相连,不但能动态监控学生课前视频观看、课前训练过程、课前协作研讨,而且能输出课前测试情况、课前关键控制点及统计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课外学习效果。

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成为学生项目探究、问题研讨的场所,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及现场状态观测,能基本了解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的状态。但因为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与一些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失去了与另外一些学生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学生训练与探讨的结果也难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全面掌握,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开发训练的文档,教师在课堂上来不及一一检查,难以结合课堂训练情况对学生下一次课的学习资源进行调整、优化,因此,云计算课堂学生管理子模块对学生课堂训练效果具有记录与检测输出的功能。另外,应具有:对学生请假、考勤与学习态度进行监控的功能;对学生个体与小组实训计划完成、理论知识的应用、创新等的检查功能;对学生团队学习的监视功能,如开发经理、计划经理、测试经理、技术支持经理等角色任务分配、岗位轮换、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士气、团队之间竞争与压力等。

(3)资源管理子模块

软件工程“翻转课堂”所需资源主要包括课前理论学习视频资源与课堂软件开发资源,“资源”本身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前理论学习视频资源必须要与课堂软件开发训练资源高度相关,主讲教师可以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优秀开放教育资源建立视频资源库。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容易与课堂训练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班级录制不同版本的教学视频,学生自学的效果容易保证。如果借鉴现有网络资源,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难以保证视频内容与课堂训练的一致性。视频资源管理子模块负责对视频资源的管理与调度,视频资源主要有视频制作工具、软件开发“云课件”、“云教材”、“云案例”、“云试题”等。课堂软件开发资源子模块主要对软件开发资源进行管理与调度,课堂软件开发资源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云环境、企业真实软件项目库、案例库、软件开发专用技术资料、重点与难点讲解资料及相关文档、模版等,这是高级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核心。软件开发云环境通过云计算在线开发平台层(PaaS)提供,主要有软件开发的各种主流技术、先进开发工具、相关的帮助文档、开发文档。真实软件项目、案例应来源于校企合作企业,校企双方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精心挑选软件项目与案例,并进行可教学化改造,通过“云”端在线开发平台层(PaaS)建设真实的软件项目库、案例库。

4.学生评价模块

学生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课前理论学习、课堂软件开发实训)与效果(理论成绩与实训成绩)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检查,又是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云计算平台有效性的检验,是师生共同改进与努力的依据。学生评价模块涵盖如图4所示虚线范围,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模块与学习结果评价模块。学生过程评价模块由软件开发各阶段文档生成、课前视频观看、课前训练与测试输出等子模块组成,学生结果评价模块由软件产品展示、实训报告、实训成绩、理论成绩与总成绩生成子模块等组成。项目文档输出模块能反映学生训练全过程的质量,也是学生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直观展现,是任课教师课堂控制的重点:课前视频观看、课前训练与测试输出子模块能反映学生自我控制、自学过程与学生课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课前云平台过程控制的重点。理论成绩是学生课前测试的结果体现,软件产品是学生开发真实软件项目的成果展示,实训报告是学生课堂实训过程的总结与提高展现,实训成绩是学生课堂实训的综合表现,总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定量综合评定。

篇6

(1)在课程概述中,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内容间的关系,强调课程先修课程为C语言。后续课程依次为Java高级编程、Web系统开发、JavaEE编程。3门后续课程与该课程共同构成Java课程体系。(2)课程教学安排包括收作业、辅导、答疑等,总学时为32学时(20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作业包括5次实验报告+1个软件系统(2~3人协助开发);考试形式为期末上机考试。考核指标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3)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需告知学生课程实验作业要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结合教学安排,每次实验课均有课程实验报告的上交、批改与成绩评定,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软件大赛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中[3]。(4)在学习的方法与大学生活的指导方面,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着手,让学生在开始学习课程时获得认可。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第一堂课上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优势,让学生获得学习信心,通过课堂拓展知识的介绍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活指导从确定学习目标(要有理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搭建知识结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交优秀朋友(通过和优秀的人做朋友促进自我提升)、打理求学时期生活几方面进行,可借助俞敏洪北大演讲辞、IT学生解惑真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言、马云的故事等材料,注重课程学习的与时俱进及开放性探索。

2核心课程网站建设

核心课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搞好核心课程建设对于加强专业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依据河南农业大学“2012核心课程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核心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团队建设、核心课程网站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成效评比等一系列活动。按照学院核心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要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建设中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课程实验指导书的修订和网上共享,对学生参考用书、例程源码、实训内容、考试模拟题库等教学资料进行统一和网上共享。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等,了解课程学习的各项信息,下载课程拓展知识、各章节的自测题、软件大赛试题库和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课程网络平台还提供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等联系方式,方便老师和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互动。借助新的信息流通渠道进行课程教学,也是课程开放性探索特点的一个体现。核心课程网站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该课程多位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势力量。统一的教材与授课内容进度和宽广的网络平台也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事实确实如此,从课程学习过程选的优秀学生在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3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

优秀学生上台展示演讲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①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的分享;②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曾经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界人士这样说过:教育从来就不是万能的,但是通过教育过程的实施让受教者自我提升却切实可行。作为专业课教师,笔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其为课程学习付出的努力,认可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提高和点滴进步,让其获得信心以进行后续更加艰难的学习。上台展示演讲是肯定学生、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参与演讲,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态度、人生感悟、课程学习心得,激发主人翁意识,锻炼自我展示能力。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展示演讲,学生可以获得认同感、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增加学习自信心。在每次Java程序设计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以后,授课教师会随堂布置相应内容的上机实践练习作业,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准备好相应的练习内容,以提高实验课的课堂效率。教师会在实验课的最后20分钟,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小结,挑选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展示和讲解代码的机会,通过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动手实践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和进步。另外,课程实验作业的优秀代码讲解与分享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及时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以激励,便于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师科研课题项目和软件大赛等活动选拔人才。

4软件大赛引导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在进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时,强调让优秀学生通过参与全国性的软件大赛进行锻炼和提高水平,充分发挥软件大赛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例如,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竞赛试题范围和难度均高于本科教学标准,对参赛者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学院在组织实施软件大赛时,具体实施步骤分为全面动员、重点培养、初级筛选、初赛前辅导、决赛前集训几个环节。由于学院的重视、相关部门有条不紊地组织以及学生的辛勤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为课程教学实施树立了榜样,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Java程序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动员学生提前做准备。在课堂讲解知识点时穿插介绍参赛样题,让有意参赛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既学习好相应课程,又拓宽知识面。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对于连续3次上台展示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单独谈话、赠送学习资料等形式进行重点培养。初赛前3个月,学院开展全院范围的软件大赛选手初级筛选,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学院资助参赛报名费资格。初赛报名工作结束后,软件大赛指导小组为每名参赛学生指定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初赛督促辅导。初赛获得省级一等奖的选手会获得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在参加决赛前,指导小组会集中所有选手进行集训,邀请前几届参加决赛并获得优秀成绩的选手介绍决赛经验,总结考点要点,模拟决赛场景,切实提高水平,确保选手从容冷静地参加决赛。如今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从社会、行业发展中汲取新内容。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以软件大赛为引导,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行业同步,促进开放式教学探索的有效实施。

5校企联合实训

实训环节是每个学生学习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将一个学期内所学到的Java知识合理地结合起来[5]。实训时间设置在课程学习所在学期的最后2周内进行。在实训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课程实习任务将与企业项目实训联合,实训教师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和企业项目培训师共同担任。实训教师精心制订严密、合理、可行的实战训练课程,选择需要较强动手能力且开发规模适合学生的项目。实训按照软件企业中软件开发团队的运作模式,对各开发小组的学生进行培训。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模块设计到代码编写和系统测试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了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实训也是体现课程开放式教学探索,与企业、就业、社会环境等融合的一种措施。

6系统大作业训练

为全面检验学生的各项能力,如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个人知识面的拓展、编程实践操作熟练程度、系统开发总体性把握、应用互联网络媒介获得知识等,在课程授课和联合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要提交一个Java实现的完整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系统大作业。大作业的得分折合计入平时成绩。系统大作业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上机实验任务,平时的上机实验任务短小明确,着重突出某个具体知识点,而系统大作业是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包括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连接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课下自学和课程关联相互联系且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了课程联合实训的基础,学生有能力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信息管理系统类项目进行设计和编码并撰写大作业报告。独立完成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整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自行选择项目的基本原则包括:①要求所选项目覆盖Java程序设计课程关键知识点,如GUI设计、多线程、数据库连接等,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②要求有一定的工作量,代码在500行以上。

7灵活考核形式设定

课程期末成绩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一种评定,良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有正面导向作用[6]。Java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上课出勤情况、上台展示演讲情况、上机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系统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是学生上机考试的成绩。期末上机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考试系统,在考试系统中抽取题库中试题,完成作答并正常提交试卷。其中,对于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卷得出成绩,主观程序设计题则由改卷教师统一判卷给定成绩。校企联合实训环节的课程实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提交作品的等级单独给出,同一个实训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等级相同,强调的是小组内成员的团队协作。整个考核体系不遵循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方式,考核指标多样化,强调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如果想顺利地通过考核,取得满意的成绩,就得自己平时多动手、多实践,提升自主学习与上机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

8结语

篇7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GIS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GIS工程项目的开发。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GIS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GIS工程建设能力、GIS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这七方面的能力,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二级指标,总共分为21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能力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努力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合理的考核方法、鼓励参加竞赛活动、本科生导师制等十个途径进行实施。2.1合理的GIS课程体系设置GIS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既要满足GIS专业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的需要,同时应体现各学校专业服务领域的特点。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王永兴教授对我国部分高校GIS本科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黄杏元、盛业华、钱乐祥教授等对GIS课程体系进行过研究,提出了GIS课程的基本框架[4-7]。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可将GIS专业课程分为数理基础、测绘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GIS与RS共5大块。由于各学校开设GIS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各块之间的比例关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测绘学为依托的GIS专业,测绘学课程比例会高些;而依托计算机科学的GIS专业则会侧重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一般而言,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中[8]。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实践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并使准就业工作尽可能前移,采取“3+1”培养模式来编写教学计划,即前三年为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验(实习)课学习时间,后一年主要是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这样学生有连续较长的时间从事实际生产锻炼。此外还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GIS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合理分布(比例);二是应根据各课程知识点和先导课程知识要求合理安排各专业课程的前后顺序;三是在实践性课程(含教学实习)安排方面,做到四年不断线,目的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循序渐进发展和提升。2.2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合格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年纪较大的教师应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梳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教材和教研成果,青年教师则应突出实践教学,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国外访问进修,参与国内GIS软件企业组织GIS软件操作开发与工程应用的培训,或中国GIS行业协会教育与科普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暑期青年教师培训。笔者所在的东华理工大学GIS专业有13位教师,其中有4位具有国外的工作或学习经历,3位教师参加过GIS软件企业培训,4位教师参加了暑期青年教师培训,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并获奖。学校GIS专业于2010年申报成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3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应贯穿每个教学环节合格的人才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成才。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要培养具有敬业、团结、诚信等品质的人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求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把道德品质教育贯穿到每个教学环节,以良好的事例积极引导学生。例如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共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应该教育学生遵循共建共享、创新开发、热忱服务的道德准则。此外,教师应加强自身品德素质的修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学校及学院也要营造一个开拓、创新、诚信、团结的学习与学术氛围,例如,每年的9月15号是SuperMAPGIS软件公司发起的“GIS日”,学院可以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增加GIS专业意识和自豪感;经常请GIS公司与企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2.4建设好课间与教学实习基地GIS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主要包括GIS软件的使用、二次开发、GIS应用与工程设计、航测与遥感图象处理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的使用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GIS实验室,并购置一些国内外常用的与GIS专业密切相关的(GIS)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备,如ArcGIS,Super-MAP,ERDAS等。为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校要与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单位或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并采取联合办学或互惠互利的方式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这样学校解决了教学实习的问题,生产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事空间数据的录入甚至应用模块的开发等工作,还可与高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某些GIS工程任务。这样的单位有省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国土规划局、城市建设部门以及研究院所等。2.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企业人才的模式。目前,从事地理信息和测绘的单位有比较齐全的设备,生产任务比较多,缺少人手,尤其是近年国家和地方都在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建设以及三权发证等大型工程项目,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专业的人才,希望本科生到自己单位实习以弥补人才短缺,这一形势可以促成高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对GIS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如GIS软件公司、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的科研院所,高校可以采取与他们共建联合实验室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仅计成本价的GIS应用软件,为高校进行GIS技术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高校在使用GIS软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用户需求,为企业GIS软件推广使用做贡献。2.6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根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总体目标和课程体系规划GIS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为实践性课程制定实纲、编制实习能力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实习指导,以便让学生在刚开始上某门课时就知道自己学完该门课后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觉性。一门课程的实验实习内容应和专业应用知识紧密结合。例如开设数据结构课程时,应让学生对TIN的数据组织、网络分析等与GIS空间数据组织和空间分析相关的内容进行实习和编程。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任务或科研项目进行,采取上文提到的“3+1”教学模式,可以增加毕业实习与设计的时间,使学生达到有效锻炼的目的。2.7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GIS是构建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多数课程的教学内容很适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与教学,因此,GIS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和网络课件。目前,Internet网上有关GIS教育的网址已有不少,互联网上的GIS教育为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国际互连网上国际学术组织、大学和著名GIS软件生产厂商创办的丰富的GIS领域的免费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能更形象、快捷、多渠道、多方面接受专业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应将国际互联网上比较典型的GIS网站告诉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到网上查找GIS资源。2.8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为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应结合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笔试、口试、作业、论文、实习报告(成果)、动手能力考试等。一般来讲,对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作业的方法;对专业课程采用笔试+作业或论文的形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成果)+口试或动手能力考试的方法;对选修课程可以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法。动手能力考试可以敦促学生自觉地完成每个实习环节,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9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老师的生产科研活动和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9,10]。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早培养科研能力,如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一类的比赛活动、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学校测绘学院专业教师的生产项目,如地图数字化、GIS数据建库前的数据整理、GIS工程应用项目的开发等都可以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学生老师双赢,效果很好。目前GIS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仪器操作大赛、各大型GIS软件公司等行业或单位举办的全国大学生GIS软件操作与开发大赛,以及校级创新基金活动。2.10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就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专业导师,根据每届招收学生的多少每个导师一般指导5至10名学生,而多个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又可以组成一个导师组或教学团队,导师组内部实行以老带新。学生从大一到最后毕业实习与设计均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对于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业导师,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GIS行业软件使用与操作培训,本科生也可以帮研究生做一些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专业老师接触,有利于学生消除专业困惑,有机会参加导师的项目,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计算机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必然面对高职高专学校和IT职业培养机构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的二本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竞争。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是由于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每年都有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如果独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期望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实践和创新等能力外,还必须熟练掌握一种专业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借助大脑的内部语言,以缩减的方式对事物的映像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操作技能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构成,经过反复训练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职业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在具备初级技能后,如果继续系统地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于自动化,进化至技巧性技能阶段。操作技能是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综合能力的基础。职业技能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在职业技能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不能够被割裂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可以检验应试者是否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的水平与能力。它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设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等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又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通过某个类别的某个级别考试作为判断应试者是否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依据。

计算机人员在从事专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规模大小不等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实现或者部署等工作。因此,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是其它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

2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包括软件需要分析、软件设计、编程、质量保证和部署等技能与能力。计算机软件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初级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于小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技能;中级阶段培养学生对于中等规模问题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与初步项目管理的基本综合职业技能;高级阶段则指学生毕业后经过长期的职业活动,形成的全面、系统的职业技能。

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软件开发人员的职业技能表现为下述基本素质和技能:

(1) 与开发员、客户或者管理者谈判与沟通的能力;

(2) 与开发小组其他成员或管理者协同工作的团队合作能力;

(3) 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软件开发技术方法,具备适应发展的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和IT职业培训机构受其计算机专业学制和学生知识基础等约束,其主要目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毕业生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学生则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中级职业技能。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定位是至少具备初级软件职业技能,除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外,还应该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软件技术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在具备几年的软件职业从业经验或者经历几个大型项目后,能够胜任软件技术骨干或者管理岗位。

高级职业技能则需个体在具备中级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职业生涯的锤炼逐渐形成。这是重点本科学校的计算机学院或者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3初级与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3.1初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软件的初级职业技能是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必需具备基本技能。初级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是以课程学习的课程实验、设计等专业实践为主,从专业实践中掌握技能。因此,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技能培养,必须注重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侧重训练学生编程能力的课程:C/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课程:软件工程导论、高级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和编译原理。侧重网络编程能力培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

3.2中级软件职业技能培养

中级软件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初级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以团队为单位,一个以上规模适度的软件系统的研发,着重培养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主要环节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期望通过实习、联合工作或者兼职工作的方式得到工程实践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技能。但是,当难以提供工程实践机会时,则必须在实习基地等仿真环境模拟工程实践。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开设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学生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一个项目,以达到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职业技能的目标。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或论文。合格的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由学习阶段平稳过渡到工作阶段。

此外,与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团队协作、谈判与沟通、良好的适应发展等能力,也是职业技能培养中不可忽视的。

4主要措施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4.1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四年的培养期限内,前三年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实践,上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下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服务五个方向的专业综合课程实践。专业综合课程实践训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实训过程由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资深技术骨干负责指导。

构建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三并重的教学体系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围绕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以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种职业技能为目标;确保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三类模块和工程实践环节。专业课程教学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课程实践与课程设计侧重于让学生形成初级技能,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则侧重于让学生形成技巧技能。

学院不断根据软件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培养方案的总学时为2320学时,相比前一方案减少144学时。在这144学时里,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参加专业老师指导的兴趣小组,或者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实验。

4.2探索“案例驱动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

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狠抓实践教学环节,不断革新教学,教学应该融入与实践相关的真实内容,探索“教、学、练”三方面并重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学习,将真实项目作为学习案例;并选择工业界典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类项目尝试不同角色;通过学生自我管理项目进程,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3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与毕业设计教学

课程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模式要求对每门专业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之比达到1∶1。要求每门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必须指定实验指导教材,每次实验必须完成具体的任务。此外,授课教师必须参与指导其所任教课程的学生实验,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并改进教学。建设合理的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学生在实践中使的工具必须是最新的,以便学生就业时能够将新技术和工具带进工作单位,由此可实现一种技术转变。

毕业设计的课题有工程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计算机理论等四种类型。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现状,应该注重加大工程设计和软件设计类的课题比例。软件设计类课题的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指导为辅导”的原则,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和确定课题时应有足够的自由,课题由老师和学生双方协商确定。学生在分析、设计、开发、调试和部署等方面应该表现出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提出方案,和指导老师协商确定。

4.4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引进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资深管理人员,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定期邀请软件专家来学院讲学讲座或者专业教师深入IT企业,帮助学生了解软件研发职业生涯的现状与特点。

4.5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专业讲座和专题报告、演讲和辩论比赛、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结合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方向,建立兴趣小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成立嵌入式软件调试、软件测试和Oracle数据库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均有指定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两名以上专业指导教师,围绕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型学习。

例如:笔者主持软件设计与测试兴趣小组,将“基于代数规约的Web服务测试技术研究”课题分解成六子课题,每个子课题由一个学生负责,师生定期讨论与报告,还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联系、QQ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指导学生,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小组各成员也都能自觉地在老师的建议下多种途径地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大赛,通过竞赛学生加强与其它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交流。如组织一个学生团队报名参加首届“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该团队由两名2006级和一名2007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组成,教师从选题、分析、设计、实现与拟定文档资料方面提供帮助和给予指导。

4.6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在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等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分类管理和综合管理等原则”。尽快改善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狭小、考试模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缺陷。鼓励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通过本科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所能够达到的实践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只有在职业生涯中经过各种项目,其职业技能才会不断提高。

5结束语

根据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需要面对研究教学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竞争的现状,分析软件职业技能高、中、低三个阶段的特点,提出应以培养学生的中级软件职业技能为中心,完成本科人才的培养的其它目标,并建议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实验和实习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多个角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 教发[2003]8号.

[2] 刘强,孙家广. 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大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戴林富,游俊. 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5-76.

[5] 陈友放. 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5-46.

[6] 付永生. 论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取向[J].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64-65.

Discussion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mputer Software for Independent College

YU Bo, QIN Ye-mei

(Swan Colleg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篇9

关键词:软件人才;应用型;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软件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软件专业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因此,本文将对高等学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作一初步探究。

1软件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企业究竟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拥有哪些技能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在对企业的调查中,通常企业反馈的信息是“各类软件专业毕业生中,很难找到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在短时间进入工作状态,但他们做不到。在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中,很难找到符合企业条件的人,企业看重软件开发,但毕业生缺乏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企业需要发展、需要引进合适的人才,而人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软件行业。一方面是求贤若渴,而另一方面却有数以几十万计的求职者无处栖身。这应该引起大学教育的反思,特别是应引起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刻反省。

一般说来,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主要从下面两点来观察和要求:一是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人力资源主管通常考察应聘者的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算法知识、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的综合应用;二是需要具备职业能力,即持续学习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2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学(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建构一套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怎样才能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反思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 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滞后,培养目标不定,培养方向模糊,软硬两方面的能力兼顾,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且几乎全是“通才”教育,不能够体现专业特长。没有形成定位准确、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2) 课程体系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软件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能突破学科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应用,重学科、轻技能。只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最新IT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的学校虽然引入了项目教学,但也仅停留在教师在讲台上讲项目,学生听项目。学生对项目没有情景体验,感性认识不足,也无法加深他们的理性认识。

(3) 教材及教学内容落后,不完善。目前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至3年才能更新一次,软件业最新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发展相脱节。

(4) 考评方式单一。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

(5) 教师知识陈旧且没有实际项目经验。软件技术是一个创新不断的领域,软件行业是一个技术导向的行业。掌握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既可以充分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也可以提高软件开发速度,降低开发成本。软件行业对新技术的特殊需求,反映到软件教育上,就是要求课程设置能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教师能够更快更新自己的技术知识,以培养出能够运用最新技术开发软件的人才。但目前缺乏有效机制,致使部分教师知识陈旧,很多课程无法设置,不能满足软件行业所需软件人才技能的要求。

(6) 很多高校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增加课程设计或项目案例的比重,增加应用性课程的数量,甚至建立实习基地,希望借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缩短学生和IT企业需求距离。但仍然停留于表面,实际效果因人而异,大多数效果并不明显。

(7) 也有高校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来培养软件人才,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但这明显受需方企业需求限制,企业需要多少人,就培养多少,原有的教学计划经常受这种需求的波动而变化。这种方式在软件企业涉足软件外包初期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能作为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长期途径。

摸清了问题的所在,改革创新就有了方向,如何建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认为,要进行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构建出适应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从而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最终达到提高软件应用型人才质量,解决产销衔接问题。

3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1) 培养目标定位

企业对软件人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系统的理论基础(学历)、扎实的技术能力(技术)、规范的开发习惯(规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验)、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等,这几方面能力的具备,才是一个成为合格的软件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用软件人才培养应当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技术型特色,强调采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软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良好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参与国际竞争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技术支持与维护及软件外包等工作。

(2) 课程体系构想

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实现的有力保障。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跟上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应用型本科软件专业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的人才,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应当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软件专业的学生在学科基础课相同的前提下,应该设置多种技术方向(比如.Net方向、Java方向)或多种就业领域(如软件外包方向、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方向和专业任选课程体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模块化课程设置,采用相对集中方式进行教学,最好在专业实践室进行,实现“人手一机”,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教师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又要承担项目实训指导。

构建“3+1”教学模式。“3+1”教学模式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前三年以课堂学习为主,完成原本需要三年半完成的所有专业课程学分,最后一年采用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相接合的方式,把学生送到软件企业去,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践。

引进国际IT先进教育方法。近几年,国际IT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发展很快。如微软、Sun、Cisco、印度NIIT和美国CSM等。如果我们能及时地吸收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精神,注重知识的自我消化和创新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协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队伍是能否培养出合格软件人才的关键所在。应用型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良好的IT行业背景、项目开发经验、敏锐的行业发展预测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首先要有层次地构建师资队伍梯队,形成一支教学骨干师资队伍。其次,要不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比如指派教师到IT企业实际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学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专业课程;参加著名软件厂商的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行业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促进人才培养。最后,引进具有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技能的高水平老师,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5) 校企合作关系建立

项目实训是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出适合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与IT企业合作,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IT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并定期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学校与企业共同选定实训项目、共同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每学年的实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内进行虚拟项目实训,企业技术员工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实训;另一类是学生进入IT企业参与实践项目,能力强的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实做,能力差的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学习,达到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通过这种实训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

在“3+1”的模式下,学生在最后一年全部在企业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锻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6) 考试方式改革

针对传统考试“一次定论”的弊端,在搞好课程教学

改革的同时,可吸纳NIIT考核方式。理论性强的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注重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对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每一环节都熟练掌握和应用,通过平时小项目开发和最后的技能实际考核来确定成绩。实训课程采取答辩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

4结束语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

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教育本质,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软件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不仅要有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更要注重创新、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通过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拉近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探索出一套适合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在软件企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曹巍,王元地,孟齐美.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 科技管理研究,2006,(8).

篇10

论文关键词:创业;创业型人才;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对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就是广义的创业。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国家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当前的宏观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一个颇具紧迫性和时代感的命题。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一方面使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业型人才简介

所谓创业型人才,即是指以创新能力为定向,一定创业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这一概念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能力的定向,二是创业素质。也就是说创业型人才不仅要具有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其素质的根本。还必须具备创造新就业岗位的素质这。创业型人才的素质,就心理学的角度可简单归为以下四个基本内涵: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以及创业社会知识。凡是能够以创新能力为定向并具备创业素质的人都可以称为创新型人才。

(一)良好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一种个性的心理倾向,它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是创业实践的原动力,包括需要、兴趣、思想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作为创业素质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意识对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都起着重要支配作用。其集中表现有自立、自强、自主学习以及较强的危机意识。良好的创业意识应当做到将创业当成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在此过程中有效融入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兴趣特长,最终创造出期望的价值。

(二)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创业者要想取得成功,对于市场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备极强的市场敏感性,正确分析出自己与竞争者间的差距和优势。方能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发现各种市场机会,最终打败对手,获得竞争的胜利。这些能力并非短时间内便可具备,它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反复实践,经历各种考验才能真正得到。

(三)坚韧的创业毅力

创业的道路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充满着这样那样的艰辛。然许多创业者由于自身毅力不够,无法经受住各种失败考验,最终选择放弃。可见,创业毅力在创业中是极为重要的,对创业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坚韧的体现。创业者需要能吃异于常人的苦,在失败面前始终保持冷静清醒,方能取得成功,反观许多自主创业的高职学生,在创业初期雄心勃勃,但只要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一点挫折困难,就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灰心气馁,结果往往只能是失败。

(四)丰富的创业知识

任何创业,少了知识的支撑,必然只是空中楼阁。创业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能够运用许多非专业知识与之相配合,解决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就无法把握商机和经营之道,它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经营管理、法律、营销学、人际关系等非专业的综合性知识。对创业的成功亦不可或缺。较专业知识而言,它们更难获得,需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另外学校也应当做出相应配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提高它们的非专业知识技能。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创业型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遵照教育的基本原则,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并将其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素质,最终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同时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准备。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训练实现的,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因而,许多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选择时,应打破传统,构建出一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之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真正做到为创业服务。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所需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软件开发、软件调试及技术服务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并应该让学生成为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同步养成,笔者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四大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分成三个阶段来实施。通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便可使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技能有较好的熟悉和掌握,全面了解创业的过程)

第一阶段: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阶段。这一阶段除开设《软件编程基础》、《Java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几门通识类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基础》、《职业导向》等。其目的:一是针对专业入门的课程体系,主打趣味性教学,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它们主动学习,首先对IT界有一个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学习技能,使得它们对编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二是着重对创业活动的基础知识进行传授,通过对创业活动的介绍,使大学生树立起基本的创业意识,并建立其相关的创业基本知识结构,使其创业IQ(智商)得到提升。

在课程教学之余定期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科技活动月、参观成功的大学生创业园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强烈的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课程阶段。这一阶段除开设《使用C#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C#高级编程》、《使用Java实现面向对象编程》、《JSP动态网页开发》、《Java Web高级编程》、《ASP.NET企业级应用开发》等专业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的创办与经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其目的:一是面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技能方面主要建立起学生“面向对象”的思想、训练其代码编写的熟练和规范,使学生对于编程有一个整体理性认识和了解。二是着重对创业活动的专业知识进行传授,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知识,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未来的创业者,不仅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技能,掌握创业本领,更要加强意志的锻炼,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校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上,通过开展各种拓展训练活动,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提高,以获得克服创业困难和承受挫折的坚韧意志品质。

本阶段利用一定的课程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让学生到各大企业进行兼职,在工作实践中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了解企业的各种流程和管理。感受企业氛围,在企业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实战课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项目实战训练,如《毕业设计项目开发》课程。开展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二;首先是面向就业,主要是以企业项目的实战训练为主。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得到培养。亲自参与各种业务流程的制作、主流框架技术的运用、核心代码的设计编写。完全依照企业常用的各种开发、管理模式进行实战训练。其次就是采用团体集中训练或体验式培训等方式,将理论讲解与实战演练有效融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如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拓展训练以及企业职场感受等等。通过这些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实战经验,自主吸收最新企业管理知识,最终学以致用。不难发现,这些活动都十分强调团结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企业家精神和EQ(情商)的逐渐形成。

这种从基础技术能力到专业技术能力、再从专业技术能力到职业实践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人们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软件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便可对学生基本创业素质和技能进行系统培养,减少学生盲目性创业,实现科学就业。

(二)选取实用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实践技能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仅仅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精心选取实用的教学内容作为支撑。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于“软件开发岗位”工作的胜任,我们知道,软件开发涉及的技术内容极为广泛。不同的行业和项目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亦各不相同。我们所选择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是根据IT企业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时,就集中在如何解决开发项目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工具、技术框架、编码调试经验、开发流程等方面。不应把重点放在使用对象去解决实际问题上,针对性强。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实用技能为核心,达到“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综合运用”,并注重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每门课程结束后都有“项目实战”,用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加熟练程度,提高项目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每个阶段最后都有“阶段项目”任务。这种单项训练、阶段式训练循环反复的训练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职业能力成长问题,实现职业能力的跳跃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三)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Java、NET技术进行企业级B/S结构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为了使学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我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校企资源的全方位融通,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工学结合要求,采用面向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从教师为主的“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通过教师设置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学”,即学生参照《项目指导书》中的工作任务和情境,采用工学交替方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在问题的发现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创业热情。利用企业提供的奖励支助,建立良好的评判与奖励机制来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投身实践或创业。将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经济相融合,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的兴趣。

(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搭建扎实的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形成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途径。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要求指导下,建立了贯穿软件技术专业全课程的“课程实训、项目开发、毕业实习”三个层次的实习基地,构建具有真实软件产品开发、测试、信息服务的实训环境。学生通过系统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训练,完成了从课程技能训练、软件项目开发模拟到创业技能培训的全方位、全流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能力训练。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确保了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的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