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8 19: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教育实习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职业危害也日益增加,成为危害护生健康的潜在因素。目前,护生在传染科普遍存在职业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等,因此,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是传染科带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避免遭受各种不必要的危害。
1 一般资料
我科有床位60张,主要收治肝炎、艾滋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其它途径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科每年承担护生临床实习200余人,每月接受10名实习护生,每名护生在传染科实习4周。其中,80%为大专生,15%为中专生,5%为本科生。
2 护生在传染科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
2.1 自我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在护生中普遍存在,如上班时随意用手接触面部,接触病人或污物后不洗手,被针或利器刺伤后不能正确处理伤口等,对传染科一些无形伤害、慢性伤害缺乏认识、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毛秀英等[1]调查显示,国内26所护士学校、学院均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
2.2 容易发生意外损伤:护生进入传染科实习后都存在不同程度胆怯、紧张、恐惧心理,加之防护意识缺乏,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回套注射器针头时刺伤,安瓿割伤等。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2]。
3 护生在传染科实习面临专业危害
3.1 锐器刺伤:注射器针头回套时刺伤最为常见,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播途径[3]。
3.2 生物性危害:护生在传染科实习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可能携带有细菌、病毒,受感染的机会多。
3.3 化学性危害:空气污染、化学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各种消毒液可导致眼灼伤,使人胸闷、气喘。护生对化学性危害的认识尤为缺乏。
4 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实施方法
4.1 带教老师的职业防护培训:传染科全体带教老师必须经过规范的职业防护培训。每周有1~2 h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课,对实习生实行一对一带教。
4.2 护生的职业防护管理:护生进入传染科前 ,接受职业防护培训,有老师演示。课程内容:锐器刺伤的常见原因及防护;常见6步洗手法及卫生要求;传染科常见危险要素的防护。掌握内容6步洗手法,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物必须戴手套;注射器针头不回套;正确使用锐器盒;锐器损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护生的防护教育贯穿整个过程,进入科室第一天要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性的培训,护生实习结束填写反馈表,反馈表中有专项针对专业防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5 讨论
5.1 师生互动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带教老师相对固定,实行师生一对一互动教学,带教老师针对护生各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按计划进度完成各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内容,适时增加护生操作机会,放手不放眼,加强护生操作时的监督和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由于带教老师相对固定,护生的培训计划能系统、持续完成,师生间信任、了解程度也相应提高。
5.2 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选择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扎实、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做带教老师能起到榜样作用。护生在传染科实习期间要及时发现并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防止因紧张慌乱而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带教老师应信任护生,多给其提供动手操作机会,使护生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操作成功。师生互相交流,带教老师听取护生的反馈意见,合理的积极采纳,不合理的给予分析、解释。对护生在职业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和正确指导。
5.3 开展损伤后处理和心理辅导:许多护生受到职业损伤后不能正确的处理,尤其是各种锐器操作损伤后(如针刺伤、安瓿割伤)常自行处理,且处理不正确不报告老师。由于害怕感染各种传染病后会影响健康和毕业分配,伤者常存在沉重的心理压力。我科自2000年设计应用《锐器损伤登记表》制定损伤后处理流程图。损伤后带教老师应及时帮助护生正确处理伤口,并做好损伤后登记和后期的疾病检测和跟踪、随访工作。
5.4 传染科开展护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意义:传染科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而传染科是护生实习的重要基地,李菊英等[4]的研究显示,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所以,必须重视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努力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使护生在学习操作过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证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实习,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110.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3] 刘翠月,张品超,洪瑞乔,等.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51.
篇2
毕业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性 别:女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出生年月:1987年6月7日
邮政邮编:460079
通信地址:洪山区雄楚大街636号 手机:13437288397
联系电话:027-87785849
电子邮件:.cn
技能总结
英 语 水 平:
能熟练的进行听、说、读、写。并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尤其擅长撰写和回复英文商业信函,熟练运用网络查阅相关英文资料并能及时予以翻译。
计 算 机 水 平: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熟悉网络和电子商务。熟练办公自动化,熟练操作Word excel能独立操作并及时高效的完成日常办公文档的编辑工作。
实习经历总结
2006年7月 某化工网站电子商务实习。实习期间主要职责是1、协助网站编辑在互联网查阅国内以及国外的化工信息。2、搜集,整理相关的中英文资料。
2007年7月 某信息咨询公司专职话务咨询 工作认真负责 有效、及时、准确的服务于客户 敬业的工作态度和超额的业绩,赢得了同事和主管的认可。
教育背景
2005年9月——2008年7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2002年9月——2005年7月 京山县第五中学
主 修 课 程:
法律基础,审计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广告学,市场营销学。
专业选修课
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 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 职位说明书与岗位报告
获 奖 情 况:
三次校三等奖学金 一次校单项奖学金
自我评价
篇3
关键词:针刺伤;原因;危害;预防
被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锐利物扎伤皮肤出血的一创伤害叫做针刺伤,最常发生人群是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是护士,其中发生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最大的是刚刚进入医院的实习护士。针刺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在美国,大概医务人员每年约发生60~80万次针刺伤[1]。我国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随着对针刺伤危害的不断认识,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降低危害的发生率。本研究着重探讨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第四中心医院实习的护士共155人,年龄21~24岁,文化程度:本科67人,大专88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组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参考陈映霞,郭素珍,相关文献[5]设计问卷,内容为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是否戴手套、针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及实习前是否接受过系统性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发放问卷155份,收回135份,有效回收率87.1%。
2 结果
2.1 55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 135名实习护士中发生针刺伤68人次,发生率50.37%。针刺伤发生环节见表1;发生针刺伤时均未戴手套。
2.2发生针刺伤后的伤口处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针刺伤的危害 在所有的卫生职业中,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群体[3,4],特别是刚到医院实习的护生,发生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更大。最新统计显示,全世界每30s便有1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头刺伤,每年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发生Kilin等[5]研究得出大部分针刺伤是空心针所致,另外实心针、手术刀、刀片、套管针也是损伤的来源。护士在常规的护理工作中会出现针刺伤,若针头曾有血液感染的患者使用,则有可能传染血液病[6]。目前已证实可经针刺伤传播的病原体至少有20多种,其中HBV、HCV、HIV危害最大。根据报道[7],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995~2007年的30945例职业暴露分析结果显示,感染了HBV(1.4%),HCV(8.4%)或HIV(4.5%)的人占12。6%,1.7%的人同时有HIV和HCV的感染[8]另外针头致伤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3.2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
3.2.1学校 因为专门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立,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未对护生进行,所以护生对实习中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不能及时掌握。
3.2.2医院 医院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相关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没有进行,且因为医院工作环境和护理对象存在特殊性,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面临随时发生针刺伤的危险。由于实习护生临床经验缺乏、不熟练的操作,对护生持不信任态度的患者及家属,患者烦躁时不配合护理操作,因此护生成为了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3.2.3自身 护生不理想的防护意识,因为受针刺伤的护生大多数没有执行针刺伤的汇报流程及相关处置,如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或利器集中二次处理,这些动作和行为增加发生针刺伤的概率[9];与此同时,有些护生害怕上报后带教老师会批评自己未按正确的操作规程操作,不够细心,导致带教老师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受到影响,因此护生针刺伤后不敢上报。
3.2.4社会 社会态度及相关法制的欠缺:在我国针刺伤的报告制度是作为一个薄弱环节,并且相关针刺伤的法律规定也还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卫生部门也没有制定。从而导致针刺伤管理落不到实处,导致针刺伤情况无法得到准确的上报和有效的处置,受伤后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导致较多的实习护士以及临床护士都认为上报只是一种形式。
3.3护生发生针刺伤预防
3.3.1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相关的安全教育,实习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要强化,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医院应加强对新入院护士尤其是实习护士对于预防针刺伤的职业防护教育,同时给予医护人员注射乙肝的免疫疫苗,防止其针刺造成的危害[10]。根据国外研究显示,定期的职业防护教育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30%以上。在美国职业卫生署要求职业暴露预防的培训每年都要进行。
3.3.2标准预防措施 自艾滋病流行开始,许多预防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指导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其中最具意义的是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戴手套、洗手、使用口罩、防护镜、隔离衣及安全的产品、不准双手回套针帽、不准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防止锐器伤的发生。
3.3.3戴双层手套 如果要接触血液和体液的任何时候,应该在操作前戴手套。尽管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是同徒手相比,因手套影响了针尖,扎入的深度有可能被阻止,减少了进入皮肤内的血液量,从而使感染的危险率降低了。并且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被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可能减少50%以上比未戴手套时。吴建文研究发现戴双层手套可以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单层手套微穿孔发生率明显高于层双手套。改用戴外层为白色乳胶手套,内层为蓝色乳胶手套,当外层白色手套受到损坏,水渗到两层手套之间,而内层手套尚完好,内层蓝色手套颜色变深可以被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因此就能及时更换外层手套,使手污染几率显著降低。
3.3.4完善相关针刺伤法律法规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暴露的重视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针刺伤作为一种职业暴露,其发生的机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作为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针刺降低伤的发生率,实习护生尤其注意。
参考文献:
[1]江会,李武平,付菊芳.职业性针刺伤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及其防护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5,22(7):40-42.
[2]GABRIEL J.Reducing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J].Nursing Standard,2009,23(22):41-44.
[3]陈京,杨怀,史明惠,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454-1455.
[4]孔令茹,孔令俊,李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3-1394.
[5]KINLIN L M,MITTLEMAN M A,HARRIS A D,et al.Use of gloves and reduction of risk of injury caused by needles or sharp medical devices in healthcare workers: results from a case-crossover study[J].Infection Control &Hospital Epidemiology,2010,31(9):908-917.
[6]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16(15):134-135.
[7]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12(7):532.
[8]Taranisia MacCannell,Angela K,Laramie,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health care personnel to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prevention and surveillance strategies[J].Clin Liver Dis,2010,14(1):23-36.
篇4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
2006年,青岛一位年近60岁的患者找到崔丽英,他在别处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后,被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折磨着。崔丽英为他进行了基础查体和肌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与他之前获得的核磁检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不同。“你把片子用特快专递寄过来吧,我们必须看到原片。” 这句话让患者节省了几百元钱,最终的诊断报告是肌萎缩被排除,这让患者和崔丽英同时感到了由衷的振奋。“通过认真检查,确诊他们没有患病的时候,我最开心。”崔丽英说。
2007年10月10日,坐在记者对面的崔丽英坦然、淡定,让人很容易想起室外平静且暖暖的秋阳,毫无张扬和修饰之意。
她不停地说,自己太平凡了,协和医院像她这样的医生太多了,甚至,面对记者,自己都不知道从何谈起。她微微一笑,眼睛里充满了坦诚。
崔丽英轻轻地说,她们这一代人在择业的时候,是党让干啥就干啥。高中毕业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暂且不论,两年多的“知青生活”使她看到了、学到了在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大学都难以学到的东西。1977年后,她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1981年夏天,崔丽英到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临床实习,这个实习单位成了她此后的学校、工作单位和家。带教老师李舜伟教授的幽默和“游说”,让她对神经内科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答对了,100分!”李老师即时的表扬和兴奋情绪感染了她。对于复杂的神经内科,她干着干着就觉得自己喜欢上了。在那个个人理想被压抑、完全服从分配的时代,乖巧听话的她享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相一致的喜悦。“做医生挺好的,我把行医看成是一件善事。”
在协和医院,崔丽英一干就是20多年。
目前,她承担着多种杂志的审稿定稿工作,同时又是科室主任、导师和医生。面对诸多的头衔,崔丽英说,医生才是我的本色。
1992年~1995年,崔丽英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医学中心神经科和美国 DUKE 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科肌电图室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之后也常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这些岁月里,崔丽英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当作最愉快的事情。
今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改选,崔丽英当选为主任委员。她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了肩头的责任和压力。“老一代的主委们德高望重,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提携和培养了我,同时更是协和医院对我多年培养的结果。”
做一个好医生
25年前的一天,当崔丽英还在实习时,有一次查房,一位患者要方便,实习医生们都没反应过来,一位老专家却已经把便盆递给了患者。这一幕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崔丽英。她说,老一代专家对患者、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她还说,神经内科要开展肌电图业务,需要取正常人的数值和患者加以对照,一片肌肉上要扎20多次,才给两元钱的酬金,而我的老师每次都带头做。因为需要不同年龄的正常值,找不到小孩,老师就用自己的孩子来做。老师们都能做到这点,当学生的还能说什么?只要能做到的,协和医生都会尽全力去做。
崔丽英说:“刚迈入协和医院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诫我们,患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20多年的临床工作我体会了这句话的意义。医术的提高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但是必须把经验上升为正确的临床思维,才能解决临床中遇到和没有遇到的疑难问题。医生要在患者的床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现代化检查设备的应用无疑给临床疑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神经科医生仍离不开手中的叩诊锤、音叉和大头针。在门诊经常看到一些患者手提各种影像检查结果,而病例记录却没有几个字。不耐心听患者的诉说,不详细查体,这是导致漏诊的重要原因。在询问病史中,除了详细还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提出问题,对没有医学背景、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不能单纯使用医学术语,要将医学术语翻译成大众的语言。曾经有一位患者外院诊断为‘视物模糊原因待诊’,就诊多家医院,后来我问患者‘是看东西双影还是不全或少一块’?他说是少一块,经粗测视野检查得到证实,后来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垂体占位性病变。”
做医生看病没有捷径或诀窍,就是耐心听患者的主诉,他们有时就是在重复书本上我们曾经在学校里背的非常熟的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来自患者,来自你的认真聆听和详细的检查,借助已有的各方面知识,上升到正确的临床思维,你就是一个好医生。
除了临床常规工作外,2005年,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还成立了病友会,定期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会议,让病友相互交流对于疾病的感受,尝试振奋低落的情绪。家属们认真地交流护理患者过程中的经验、技巧,然后互相鼓励、彼此温暖,携手面对疾病和磨难。
“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开朗、温和,富有正义感。”崔丽英这样描述自己的个性。“从医生这个角度看,是一个好医生。”她补充说。
践行“协和精神”
协和,这一中国医院的金字招牌,如何永不褪色?
北京协和医院原院长刘谦说,协和的发展和进步最重要的是坚守老一辈协和人留下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这是协和品牌的基本内涵,也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么,崔丽英是如何践行协和精神的呢?
“崔教授总是十分认真地帮助我们修改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改。”她的学生这样评价她。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承上启下的一代,崔丽英希望能用科室的优良传统影响学生,绝对不能一面跟学生讲大道理,一面却做着不该做的事情,“那样影响很不好,会让孩子们混淆是非。”
协和医院的教学不是说教式,而是更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协和精神”的教育和协和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一代有很大不同,但是我坚信一代比一代强,所以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看人多看人家长处,自己就开心;光盯着别人的不足之处,那是自我折磨。我也要不断学习和充电,不能枉有导师这一称号。”
“我们科的两位副主任是我的得力助手和高参,我们的团队精神有目共睹。领导班子内部的和谐使领导的力量放大化。我们很注重班子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医护、医技、老中青等各种关系的和谐。在和谐的基础上工作,不累。重视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们的方向。”
有一次,崔丽英邀请一位日本专家,参加了协和医院有80多年传统的内科大查房。在大查房中,所有专科医生全部到场,还邀请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和外科等医师参加。针对两位疑难重症病例,先由住院医师介绍病史、展示片子,主治医师报告病例,再由专家分析病情。其间,不仅专家们有发言权,年轻医生同样可以提出异议,与老师们展开观点交锋。讨论中,年轻医生增长了见识,知名专家也获得了借鉴的机会。大查房结束后,那位日本专家感慨地说,现在即使在国外也少见这样的学术氛围了。
崔丽英说,年轻医生对患者病情了解多少、想了多少、做了多少,在那么多专家教授面前一目了然。正是这种“三基三严”的求真传统督促着大家不断学习,这是协和学术风气良性循环的开端。
崔丽英说,在“协和精神”的激励下,自己已经培养了11名博士和3名硕士,并指导在读博士8人。
今年,崔丽英作为牵头人申请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一五课题):颈内外动脉狭窄干预及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研究。脑卒中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疾病。该课题由来自全国的不同级别三级甲等、二级医院及县级医院共50余家共同参与。
篇5
[关键词]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幼儿教育;世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34-05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园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不是仅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而是包含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首次提出到现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产生和新制度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改革潮流,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很多国家都把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幼儿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幼儿园教师教育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而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
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初等学院、大学和幼教机构形成伙伴关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在延长职前培养学习年限的同时。大力推广在职进修。例如。韩国20世纪90年代延长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年限,在原来2年的学习时间基础上增加1~2年,延长的时间主要用来进行现场参观、实践学习、体验生活以及科学研究等:缩短幼儿园教师的在职轮训周期,将过去5年一次的教师轮训改为3年一次;延长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时间,把培训期由半年增加至一年。
第二,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联系更加密切。很多国家增设了可以提供在职进修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这使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其在职进修也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幼儿园教师教育出现了整合的趋势,而其结合点正是幼教机构这个“基地”。这些国家不仅注重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阶段的联系。
第三,建立开放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澳、日等发达国家大多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开放性,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如社区学院或短期大学(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二是采用多系科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方式,以满足幼教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此外,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人能随时参与职前培养,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二、以幼教机构为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幼教机构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分不开的。幼教机构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幼教机构的发展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幼教机构的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教机构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幼教机构为支撑和依托,幼教机构的文化、同事关系和协作氛围等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以社区学院和大学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仍然是各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幼教机构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提倡以幼教机构为中心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以幼教机构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参与和指导下,由幼教机构负责人和全体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幼教机构内外部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幼教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活动。园本培训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幼教机构的实际工作,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它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幼教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因而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目前,各国采用园本培训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拓宽园本培训的途径。园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完全在幼教机构内进行的在职培训活动;二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幼教机构和幼儿教育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活动。如果只局限于第一种含义,那么园本培训就局限于幼教机构本身,变成相对封闭的培训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因为完全由幼教机构开展园本培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例如,前一种园本培训仅限于在职进修,后一种园本培训不仅包含在职进修,也包含职前培养中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培训。事实上,目前一些国家为了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在幼教机构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又如,日本幼儿园教师在职进修分为园内进修和园
外进修两种,这主要是根据场所来划分的。可见不仅园内进修可算作园本培训模式,园外进修的某些形式,如与其他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参观其他幼儿园等,也可拓展为园本培训模式。
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园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园本培训强调以幼教机构为本的群体合作研究,它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研究的合作方式,即建立起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建设一个具有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的集体。以幼教机构为单位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集体(包括在幼教机构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幼教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二是通过信息交换、深度交谈和讨论等方式优化组织资源,营造研究氛围;三是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课题,供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幼教机构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都注重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共同理解的组织氛围,促进了教师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幼教机构的具体要求,从幼教机构和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培训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幼教机构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园本培训能够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并能针对幼教机构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加以安排,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学有所得,而不再使在职进修流于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园本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幼教机构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发展;二是请专家、学者到幼教机构指导研究,作科研报告:三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任教师结成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四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五是开幼儿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
三、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个体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离不开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离不开幼教机构和教师群体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是外控的,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往往较为消极;理想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幼教机构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主张培养反思型教师,重视以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以杜威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为理论源头,并从认知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里吸收丰富的营养,逐渐发展为新的教师教育思潮。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主张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主张教师既是学者,又是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能力。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职前培养机构和在职进修机构的共同配合,需要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流。各国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创设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环境。研究表明,压制性、非民主、不重视共同学习与研究的环境使人缺乏反思精神,相反,重视合作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则能显著增强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许多国家的社区学院和大学提倡通识教育,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创造充满批判、反省和研究的文化氛围:在在职进修阶段,许多在职进修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园教师及理论工作者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指向实际的学前教育活动情景。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2年6月发表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了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教师》的报告中提出,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实教育环境;在在职进修阶段,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自主进修的环境,充实幼儿园教师的园内进修和园外进修活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咨询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主张。报告指出: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员应在学习一般教育科目的同时,注重获得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在职后阶段,要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及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人事交流与研讨活动。由此可见,日本政府注重在学前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
第二,以实践为中介,培养反思型研究者。很多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学前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学前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和学前教育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其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反思者。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反思学前教育过程中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以便作出更科学、更适宜的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反省学前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思型研究者的幼儿园教师还可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标准衡量整个学前教育及其所处的环境,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就教育生活对幼儿的价值进行反思。幼儿园教师作为反思型研究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离开了学前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就失去了研究和反思的对象,就不可能成为反思型研究者。因此,许多国家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阶段,都注重以学前教育实践为中介,培养学生或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反思型研究者。
例如,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2001年发表的《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培训和鼓励教师反思自身实践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应并相应地修改和制订教学计划”,“职前培训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应
该是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或实习,这样,教师可以从指导教师那里不间断地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可见,美国国家研究院倡导在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阶段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篇6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目标:
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主体是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企业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给定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工作任务考核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学生的考核必须经企业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评价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奖金挂钩,填写《物流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表》,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参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记录和学生管理平台的反馈信息,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考核表》,最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的完成情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校内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任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由五部分构成,包括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顶岗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每部分权重为20%。
[参考文献]
[1]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6):83-85.
[2]张游.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贾树生,秦静静,郭建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綦颖,宋连喜.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篇7
关键词:机械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如,大学盲目扩招、就业观念固化、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与实际脱节。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与现实脱节、授课内容空洞化、教育方式模式化等问题,“批量生产”的多为闭塞型人才,无法快速投身于工作一线。
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接,仅靠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求职学生大多是理论型、中长线学科,实际动手能力非常欠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机械类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调整机械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
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练习的。目前大部分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实习实践的方式和时间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可以对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修订,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习模式。
为改变学生缺少实践教学的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实习、就业一体的校外实习基地模式,培养本科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际能力,促进其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专业校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的作用
1.实习基地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实习基地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实习、甚至顶岗实习,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桥梁。应用型高校机械专业,应该关注学生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需要,是教师提高创新能力,完善自我和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是教师锻炼和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过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有利于引导院校面向产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就业,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3.实习基地是重要的育人基地。大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及早的熟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就业观。实习过程,能够引导他们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4.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可以解决机械专业学生就业的问题,同时能更加紧密地把学校、企业的需要联系起来,互惠互利,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对于提高工科院校机械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
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工科机械类专业就业面广,但是,在选择实习就业企业合作时,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依托地方经济的产业,选择典型的龙头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合作模式下,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大学三年级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以后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基础,大学四年级时则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校企联合选拔学生进入校企联合培养阶段,有针对性地学习企业的技术、管理和企业文化,使教学与企业需要紧密结合,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真正地有机结合。
2.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管理机构,共建教学团队
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校企双方都应该高度重视,成立实习管理工作小组。实习管理机构成员必须岗位职责明确,有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安排,校企双方的沟通和协调。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一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良好经验的稳定的实习师资队伍,从而建立一套良好的学生实习实训师资保障体系。
3.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应规范,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校企双方应该制定实习基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划、实习类型、学校与实习基地各自应该承担的基本义务等。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在实习基地相关理论和实习教学活动的开展。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学习、实践期间的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指导学生培训、实习活动的开展。
4.改革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双方理论课程与实践的衔接
学校聘请校外和企业的专家,及时对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学校的理论课程一定征求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要与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一致。学校可开设企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实训前开设企业的部分专业课程。实践实习时,学生在企业可以由企业的工程师与学校的教师联合实践教学。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可以选择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做到真题实做。
5.改革传统实习模式,加大实训力度
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实习是需要较长实践的,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模式。实习基地是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很多企业由于担心学生来企业实习,影响正常的生产,所以都不愿意接收学生的实习,即使是接收了,也只能让学生参观为主,实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寒暑假,调整实习实训的时间,延长实践的培训时间。一般学生在企业可通过半天理论学习,半天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每个阶段均要进行企业实训的理论和实践的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的企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校企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使学生在长达2-3月的实习或设计实践中,每隔1-2周轮岗顶岗一次,每个岗位安排生产的师傅或工程师直接指导,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生产流程中大部分环节的知识技能,并且对其他工序的实践环节知识也都有所了解,避免了传统实习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6.建立完善的企业录取机制
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录取实习学生的机制。学生来企业实习时,学校与企业协商,制定实习学生的培训计划,协商好学生的住宿、学习、实践操作、考核的时间表。学生在企业的阶段,理论、实训的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培训实训过程。所有考核均通过的学生,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直接进入企业的各级工作岗位。
7.建立校企产学研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
机械类工科专业青年教师,很多没有企业经验,实际工程知识很少。只有深入企业,积累工程经验和拓宽专业视野,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而实习基地恰恰为学校青年教师提供了这一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技术交流。
校外实习基地在生产过程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科研难题或技术改进的问题,学校可以利用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的发展。通过产学研,让学校教师、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达到了实践锻炼的能力。学校、企业可以通过科研项目,共建科研团队。
学校可以聘请实习企业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讨论交流。学校也可以与企业一起承办或参与学术届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等,将企业中的科技问题与科研学术届的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8.加强校企沟通,促进学生的专业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校企双方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对在校学生做好企业和工作岗位职能的宣传。学校可以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为学生作职业规划、企业岗位介绍等讲座教学,促进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兴趣,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将机械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结合起来,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习质量的提高,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长沙大学与长沙的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优质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经过多年的合作与探索,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初步建立了一套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的管理体系,培养了许多实践能力较强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水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探讨
[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2] 杨洋,韦小英.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
广西大学学报,2008,(6).
[3] 屈俊林,肖祥.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职
业时空,2010,(1).
[4] 易洪雷,薛元.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5] 韩英,张雅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
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篇8
【关键词】 临床流程;带教;护生;满意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guidance and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lives.Methods Two hundreds and ninty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from 2008 to August,2009 practised in my courtyard gynecology department,according to simultaneously entering the branch with the same level school record even number,were p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tochastically,experimental group were 145,the specialized middle school 25,the technical college 100,undergraduate course 20 used the clinical guidance and teaching method,control group were 145,the specialized middle school 25,the technical college 100,undergraduate course 20 used traditional guidance and teaching method.Before leaving branch in the gynecology department used the questionnaire examination table data to collect investigation guidance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and carried on the theory and the operation inspection,finally carried on statistics processing.Results Who accepted the clinical flow guidance and teaching pattern had high satisfaction for guidance and teaching degree,guidance and teaching teacher had high satisfac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The theory and the operation test result obviously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also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linical process;teaching;nurse;satisfaction
临床实习是护生到护士,也是由理论知识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更是由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变过程,而好的带教方法可以加速这一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学生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1]。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习阶段学员面临考研或就业压力,而医院又肩负着繁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往往使得教与学不能得到很好地实行[2]。目前临床带教老师均在努力摸索不同的带教方法,但仍没有最佳模式可供借鉴。本文作者在完成我院同一带教要求基础上将妇科带教运用临床流程的体会及调查收到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实习的护生290名,年龄17~23岁。一所学校同等学力有两个以上或偶数同时来妇科实习的学生随机分两组。两组护生在年龄、文化程度、实习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将290名护生按本试验的要求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所有的护生都按院方统一要求带教,即进行分层次、分阶段、专人带教,安排完成必须教学内容,但试验组将护生使用了临床流程带教。结合我科室教学实际,自行设计统一调查问卷,分别发给护生、带教老师于护生在我科实习结束前4天实施匿名调查,由非带教老师(专人)当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收回。在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290份,收回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 调查内容 流程内容为:入科流程带教、不同班次流程带教、理论知识(分必须讲解和提问式)讲解流程带教、技术操作流程带教、患者接待与书写流程带教、健康宣教流程带教、出科前流程带教等。详见表1。
1.2.3 评价指标 (1)护生对两种带教方法的满意度,满意度采用三级评分方法,其中满意为2分,基本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0分。(2)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同(1)。(3)护生出科的理论及操作成绩。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生对两种带教方法的评分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分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带教老师和患者对两组护生满意率比较 见表3。表3 带教老师和患者对两组护生满意率比较
2.3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4。表4 两组护生理论和操作平均成绩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3.1 提高护生主动工作的热情,有自我实现感 见表1 不同流程内容入科流程 老师自我介绍重申岗前教育内容妇科特殊性介绍排班表上显示的内容环境介绍疾病框架介绍不同层次护生不同时间完成的内容介绍出科理论与操作考核内容学生提问带教老师解惑
不同班次流程 带教老师将不同班次的工作内容按时间顺序向学生作详细介绍告诉护生本班次由她(他)主持完成学生发起要完成的工作学生准备老师肯定并对不足指导老师带领并指导完成评价单个完成情况评价本班完成情况
理论学习流程 根据大纲要求按实习时间计划性由带教老师和本科护生集体完成常见病讲座随时根据不同病种、不同治疗讲解对护生进行每周固定及随时提问护生提问随见随提问实习结束前调查掌握情况给予补充理论考核
操作学习流程 带教老师操作先示范护生练习老师纠正错误护生实际操作护生互评老师综合评价操作考核
患者接待 站立问候 急诊呼救快速安置处理完善相关护理文书写一般患者登记腕带佩戴环境介绍交代注意事 项标本留取询问病史书写病历老师修改存档
病历书写流程 热情礼貌接待(注意首因效应)采集病史固定部分填写专科部分(主诉、妇科检查、疾病相关的检查和既往史)根据医嘱及需要层次拟订护理计划交由老师修改存档
健康宣教流程 自我介绍介绍床位医护人员检查及用药指导疾病在不同阶段健康教育内容出院指导评估反馈
出科前流程 出科4天发表调查及时补充欠缺评估反馈
过明了的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入科介绍让护生找到归宿感,消除陌生感。妇科接待患者的流程,操作流程,健康宣教的流程等能让护生在这些临床流程的指导下明确不同时间的工作内容,主动工作,主动为患者服务,带教老师负责指导督促、及时评价及补充,在保证带教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让护生感觉到工作由自己主动发起。在自己的努力下,护理工作有序进行,能满足护生得自我价值,对护理工作充满了热情。对带教老师来说,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带教老师通过护生对临床流程的理解掌握和主动性意识,正确评价护生的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及时给予赏识和鼓励,在满足护生社会价值的同时,指导护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达到自我实现。
3.2 便于护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护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经验带教只是老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护生的潜力与能力均发挥不出来[3]。临床流程教学模式的采用不仅优化了护理临床带教,使其具有科学性,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使护生摆脱盲目被动的局面,在临床流程的指导下掌握护理工作的共性,认识和学习不同工作的特殊性。而在以后的独立工作中,可以让护生灵活地将实习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在妇科带教避免了他们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免于思考机械行事的不足,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判断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培养更多的优秀护理人才。
3.3 提高了护生和带教老师相互的满意度 由表2,3可见,流程带教比传统带教的满意度在师生双方互相都有明显提高。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们满意的是能充分融入到科室中去,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实践操作,不虚度光阴,能在学与做中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参与教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并因为主动得到老师及时的赏识而信心倍增;而从老师方面,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重点去指导,帮助其学习,使老师有精力将带教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指导、有评价进行带教。带教老师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整体思维,从而为患者提供恰当的整体护理。当护生被患者肯定时,间接也肯定了带教老师,是双方价值的共同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流程教学可以使双方共同受益,从而使彼此的满意度提高。
3.4 提高了护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 临床流程使护生明确了每日工作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带教老师针对不同护生不同实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能力,有目的地进行随见随讲随提问的流程提高他们的理论成绩。在操作上,老师也针对不同操作制定流程,采用“先讲后练,先实后导”的特殊流程,让其明确本操作的重点,形成好的模式和思维框架。护生在学校已完成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课本知识远远落后于临床,而这些有针对性的特殊流程可以将护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感性化的回炉,而实践操作技术也因和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4中试验组护生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了上述结论。
3.5 增强了护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从人的心理上说,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的认可,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能力。作为护生,他们更想在老师同伴及患者中被人认可,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而有流程的指引,护生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帮他们完成工作,并渴望做到最好。当护生独立完成某些工作并确确实实为患者及家属解决一些问题后,就可以让护生明确到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理想,做好护理事业的接班人和开创者。
参考文献
1 李娟,范芹,万学英,等.不同层次护生对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兴趣差异性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9,24(9):29.
篇9
关键词:卓越本科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国际化 专业化 个性化
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P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大改革项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从而对卓越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广泛。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足,远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需以国际化、专业化和个性化为导向,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协调为一体,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
一、卓越本科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
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的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具备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
体现在个人素质方面,就要求综合素质高,具备国际视野、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别具一格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
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就要求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宽广学科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国内国际会计前沿,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实务处理;具备会计理论知识,能够用理论解释实务、分析实务,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如何处理有一定的职业分析与判断;了解企事业单位所采用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如ERP、财务共享、内部控制体系等,对企事业单位的运营、人力资源、市场等流程和管理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税务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体现在执业技能方面,就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具有优秀的数学应用能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行人才培养与卓越会计人才要求的差异
现行人才培养与卓越会计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首先注重知识讲授,轻知识创造。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听教师讲授,主要精力用于记笔记应付考试,没有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教学内容过时,与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会计专业相关的教材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准则。而且所用的教材大部分以理论为主,与实际的经济情况联系较少,学生也缺乏对企业实际的了解,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再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目前会计课程教学多数还是以讲授为主,习惯于灌输教育,很少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好。
最后,不重视实验实践。目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不太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实验相关课程较少,实验内容与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实习实践环节一般是安排在学期末,实习时间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实习实践的方式比较单一,也没有综合实习。
三、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卓越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对外交流,国际化培养。随着企业国外收购兼并、国际合作项目的日益增多,越来越需要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需要从对外交流和双语课程交流入手。
开展广泛的对外交流,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即一方面聘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校为本科生授课,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办学平台,促进学生对外交流。此外,需加大双语课程比例,增加专业英语交流机会。如可开设会计学(英文版)及财务管理(英文版)等课程,具备专业英语知识,了解国际准则动态。
(二)校企合作,专业化培养。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深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如通过与大型企业、事务所的合作,采取聘请专业人士授课、订单式培养和实习实践等多种形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会计实务前沿,另外一方面实现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让教师接触到会计前沿实务问题,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的无缝对接,从而让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前沿和专业。
(三)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为进一步将学生培养成卓越会计人才,发挥各自的特长,人尽其能,就需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首先,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接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
四、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导向下卓越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重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胜任能力为本位、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校内校外实践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对经济、管理、法律基础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进行个性化分类培养,如开设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理论专题、审计理论专题、会计职业道德、内部控制、会计实务前沿、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多种类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实践课程则采用课程实验、综合实验、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课内实验包括会计学原理手工实验、模拟实验;中级会计、财务分析、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模拟实验;证券投资模拟炒股大赛;会计软件演练;会计综合实训。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实践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合作单位实习等。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核心课程方面,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内容随会计准则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增加管理会计教学内容,补充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等内容;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详细讲解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教学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补充期权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审计学课程中,增加审计前沿案例,如IT审计、互联网企业审计等案例。
在选修课程方面,紧跟会计理论、实务前沿,将实务领域的政府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营改增”涉及到会计实务变化等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将理论研究前沿如IASB与FASB联合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相关课程。
(三)教学方法的丰富。在知识学习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如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高校的教学中,教师以提问为主导,企业高管与学生同堂上课互动参与进行;教师进行横向科研研究,形成教学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学习;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完成课程设计案例,并在课堂讨论。采用案例教学,也可以将理论知识、热点经济问题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并且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下对案例相关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理解以及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和总结,更深层次地理解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完成投资分析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内部控制意见,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知识的死记硬背,锻炼创新思维。
在知识运用方面,一是可将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内部控制设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日常会计问题,设置成会计大赛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一方面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参与,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二是组织模拟公司运作。利用中国创业实习网或者学校组织模拟公司大赛,建立模拟公司,模拟公司运作。模拟公司需拟定公司章程和企业发展规划书、在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取得验证报告、在模拟工商局注册、到模拟财务公司进行财务咨询、到模拟银行获得贷款、在模拟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在模拟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或投资,并根据自我设计的经济业务进行手工模拟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四)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师队伍。卓越本科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领域、多层次、多学科的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方面,注意吸收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和理论指导。在兼职教师方面,采用聘任制方式,面向社会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会计学专家、学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高级专业人才,组建一支跨越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多个行业、多个学历或职称层次以及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让这些兼职教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以及共同讲授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学生;缺失;教育措施
职业道德是就业的根本要求,然而,在不少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毕业班的学生在找工作和实习时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都会出现一些道德缺失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校的人才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在工具书中一般解释为: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一种与职业活动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在自身的体现。广义上的职业道德应当包含求职道德和岗位道德两个方面。求职道德指的是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而岗位道德指的是固定行业和职位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
一、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
(一)诚信观念缺失
1.夸大履历、把协议当儿戏。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加上经济危机的阴霾没有完全散去,大学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由于平时不努力,不少高职学生为在自己的简历上涂上绚丽的一笔,往往绞尽脑汁地夸大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甚至还有伪造证书的现象。
2.毁约现象严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一些被调查单位每次批量招聘的毕业生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二)工作责任感和集体感缺失
1.功利性强,缺乏踏实精神。不少毕业生经过短暂的实习后就认为单位不理想,薪金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而且还认为工作又苦又累,于是便放弃了实习。这种好高骛远、缺乏踏实精神、盲目追求功利的毕业生是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的。
2.强调自我,重个人轻集体。在带领毕业班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毕业班的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知行不一致。例如,一些毕业生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经常以私事或身体原因请假不去上班,甚至不经正常手续中途离职,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有的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好表现,做事情好大喜功,领导吩咐的斟茶递水的小事情往往不愿意去做,时不时还埋怨领导看不起专科生。这些想法与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职毕业生基本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现在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但是,有时候枯燥无味的思政课程让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生动灵活地给予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内心上不会排斥职业道德的说教。
(二)社会不良氛围的负面影响
受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逐渐有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想法。同时,这也诱发了不少懒惰之人不劳而获的求利心理。不少大学生已经将通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走后门、送礼金等手段参与求职竞争或晋升的做法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高职学生自律不够
如今的高职学生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追求平等自由,但是,由于缺少磨练而导致辨别能力较差。如果这部分学生从小再没有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那么这部分学生在道德学习方面就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形成道德自律以及道德观。
(四)缺乏系统职业指导
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只侧重求职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介绍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等基础内容。由于学生在就业时并不了解职业、行业的基本信息,也没有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系统地总结,导致在面试过程中“见风使舵”,一旦进入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就由于工作枯燥或没挑战等原因辞去工作。
三、进行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的五项重要内容
(一)合理价值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海波曾对高职生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认知进行过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的各项价值观水平与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也意味着其价值观水平得分高,那么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也就高。因此,我们必须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强化他们合理的价值观,促使他们运用这条内藏于心的准绳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并做出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诚信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必需
诚信是人的必备道德之一,也是中国人做事理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职场里,诚信体现了一个人对其岗位和用人单位的承诺。所以,为使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工作,对其进行诚信观念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三)责任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无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的标准。在职业活动中,兢兢业业工作、服从大局和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应该提倡的,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工作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十分必要。
(四)法制观念是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的内容
法律和法规是维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则。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尽管约束性质不一样,但是在社会上都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人一旦缺少了法制观念,也就少了他律的约束,仅仅靠自律的道德有时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五)竞争意识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延伸
人才竞争已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因此,竞争意识理所当然就成为当代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竞争可以使一个人变得精明强干,能够提高其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强化竞争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质量意识,促进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从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的道德认知要求转变成为道德行动。
四、高职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通过法律思想修养等课程以及主题班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从目前德育教育的实施来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进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活动所要求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以便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创新,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该类教育的最好形式就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可以采取讨论、案例分析、小品演绎、观看影片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构建校园道德文化。
(二)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服务活动,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以就业指导体系为平台来展开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学校应该通过必要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测评系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就业兴趣和就业能力,使之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应该辅以就业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合理的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摆正他们的就业位置,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能力、追求上进的进取心。另外,通过系统的行业见习或调研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与前景等有一个前瞻性了解,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也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相应的职业道德认同感和职业道德付出感、实践感。在毕业生就业前,组织召开就业诚信和责任感教育会议,要学生充分意识到缺乏诚信和工作责任感的危害。另外,进一步跟踪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监督,对不诚信的毕业生不予推荐工作。
(三)院系要开展有利于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培养的活动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实现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相适应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懂得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体验中才能产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借鉴一些本科院校所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也要组织这类服务活动,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实践道路。
另外,竞争意识也是职业道德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除了思想教育外,专业技能比武和各项竞争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举行专业技能比赛或各类竞赛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知识技能,还可以促使他们保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
(四)重视实习生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理
在实习期间,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顶岗实习人员。假如一味地按照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来对高职毕业生进行管理,是不利于他们职业道德的养成的。假如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一到企业马上实行白班或夜班制度,而且每天工作时间也比较长,学生是很难适应的,这样学生不仅身体上吃不消,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此而讨厌所从事的工作,这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当与实习单位沟通,出台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管理方案要涉及到实习生正常的工作、学习规定细则。
参考文献:
[1] 王开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2] 王锡金.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7).
[3] 宋荷英.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3).
[4] 杜建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5] 于洛加.深化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民航政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