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05:2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诊所实习自我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诊所实习自我报告

篇1

一、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法律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却轻视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法学专业四年期间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公共政治理论课、公共外语、公共计算机、公共体育、专业必修课等,这些课程所占学分为本科教学全部学分的95%以上,相对而言,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例不足5%。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法学院现行培养计划规定,法学专业学生毕业总学分为140学分,必修课(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91学分,占65%;选修课3分,占28%;而实习仅2学分,占1.4%[2]。与北京大学相比,我国其他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大抵如此,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计划学时少,而且形式单一,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多数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教师的系统指导。

(二)法学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膨胀。截至2007年底,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559所,比2003年的292所增加了将近一倍,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已达30万人[3]。与急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相比,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以及实习经费等)愈显匮乏,往往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以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为例,为解决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大多数高校在法学专业毕业实习中采取的都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实习模式。但由于学生的社会接触面狭窄,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在家乡实习。这种脱离了学校监管的实习模式,经常流于形式,很多学生都是带着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付实习,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实际参加实习,只是利用实习时间来去寻找就业机会或者准备考研、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然后交份实习报告草草了事,最终导致毕业实习名存实亡。

(三)法学实践教学未能系统化

首先,法学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作指导。目前的法学本科教学很少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问题,即使有研究,也是孤立和分散的,未能形成一个关于法学实践教学法的系统研究,也未能上升到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高度层次,各高校大多还是处于自我研究、自我实践的初级阶段。其次,很多高校的法学实践教学未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大多数高校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他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偶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诸如法庭审判观摩或者模拟法庭之类的实践活动,未能有意识地、强制性地、系统地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纳入到教学要求和教育计划当中。

(四)法学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以最为常见的模拟法庭这一实践教学形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法学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本身缺乏科学性。模拟法庭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投入模拟法庭审判全过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我国高校在法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模拟法庭开展得相对多一些,积累的经验也更为丰富。但模拟法庭本身在内容设计上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模拟法庭活动一般每学年组织一两次,参加者主要是从本科二三年级中遴选出来的对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这就导致了模拟法庭的适用面过于狭窄,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有担当角色的个别学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锻炼,多数旁听学生因没有参与到实际的模拟法庭准备以及审判活动中,而只将其视为一种表演活动,觉得新鲜好玩,难以达到通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不够鲜活,而且局限性很大。模拟法庭选择的案例几乎都局限于民法、刑法和行政法领域,尤其是民法和刑法领域,其他学科像知识产权法、经济法都极少涉及,而且所选案例大都简单明了,经过专家学者以及权威部门的深入解析,案件处理结果毫无争议,法律适用结论毫无分歧,甚至包括状、辩护词及判决书都是已有的,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如同参加一次预定程序的“法庭走秀”一般,完全缺乏真实案件审判中的突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难以唤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探索

法律诊所式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效仿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而兴起的一种法学实践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类似律师事务所性质的法律诊所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真实案件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例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Clinical教育指导手册上明确指出其教学目的:传授和培训学生有关法律实践的基本技能,增进学生对“实践出真知”这一学习方法的理解;通过提供学生当事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责任心;培养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习惯,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通过自我学习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平;促进和提高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帮助学生考虑和选择将来从事有意义的职业等。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一种趋势[4]。2000年以来,在美国福特基金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十几所高校的法学院引进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这种在美国得到广泛普及的教学模式开始运用到中国法学教育中,这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法学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5]。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作为法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不足。首先,这一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直接面对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将自己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真正地学以致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亲自会见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各种诉讼和非诉讼类法律事务,在真实的案件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其次,通过这一实践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正义感。法律诊所的案件或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的当事人都是处于困境中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法律援助作为现代法制国家体现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一项基本社会救济制度,目前在我国正面临经费和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境,通过法律诊所教育,将法律援助和法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责任心和作为一名法律人的社会正义感。然而,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毕竟是“舶来品”,要想真正地本土化还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教育经费问题。诊所式教育模式中需要帮助的对象都是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人,这些人可能无法提供学生案件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交通费、复印费等各种办案费用,这就导致在教学实践中会面临与法律援助制度中同样的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案件的学生身份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下,学生无法以律师身份开展譬如到法院阅卷,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等法律活动,这些活动即使对于律师来说,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阅卷难和会见难等问题,对于不具有律师身份的学生来说则更不可能做到,这样势必会给学生的“准律师执业”带来困难。最后,法律诊所中指导教师的选定和工作量考核问题。法律诊所中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指导教师,不仅应当理论功底扎实,而且需要实践经验丰富,还需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服务社会的热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正确地引导学生。而目前就我国高校法学师资总体力量来说,除了一些著名高校,很多院校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才能适应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需要。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如何针对教师工作量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体系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法律诊所中每个案件的复杂情况、难度、当事人的要求以及办案学生的能力均不同,由此导致每个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不尽相同,如何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计算教师工作量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法学教育观念,树立法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

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主要以向学生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和解释法律规范为主,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由此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毕业后难以很快胜任实际的法律工作,对此,法律实际运用部门对法学院系的毕业生和法学教育的模式颇有微词[6]。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法学教学观念,树立法学教育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对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能动性”的教学理念,努力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件来学习法律知识和技能。

(二)加大对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学校与司法部门实践互动的重要桥梁。因此,学校应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和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和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并鼓励优秀教师到司法部门中挂职锻炼或者到律师事务所做兼职律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生活中的典型真实案例,又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人数急速增长和实践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矛盾。

(三)调整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鼓励教师加强法学实践

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职称评定、经费分配、教师进修和荣誉授予等诸多方面以科研成果为重的问题,因此,在利益驱动下,教师大多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而不愿过多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更不愿在费时费力的实践教学研究中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应适当调整教师职称评定和经费分配标准,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以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工作。

(四)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无法发挥法学实践教学的应有价值。法律诊所式教育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过多地流于形式的缺陷,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对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比较适宜的模式是在完善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逐步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内容,建立多环节有计划的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传统法学实践教学模式

(1)将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来建设,制订详细的专业培养计划,明确规定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和次数,引进和建设一批实用的教材和教学课件,制定独立的教学大纲、每学期授课的教学进度以及具体的授课方案等内容。具体可以考虑在大学本科第三至第七学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均开设模拟法庭课程,每门课程视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时间、次数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等实践教学规划。

(2)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例如,对于民商事、刑事和行政法学等领域来说,可以采取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多,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庭审判观摩等教学形式均应作为固定的实践课程长期进行。而对于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各地法院审理案件相对较少的领域来说,采取法庭审判观摩和法院见习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就不够适宜,可以考虑多采用判例教学法和模拟法庭教学的方式来加以弥补。

2.总结国内著名高校法律诊所式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在条件具备的高校逐步引入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

(1)学生不具备律师身份难以行使刑事诉讼中律师的辩护权,因此,高校目前还不具备开设刑事法律诊所的条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开展法律诊所教育的成功经验,开始以建立单一的民事法律诊所为试点,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并具备相当的师资力量、案源和经费支持后,再逐步实现民法、劳动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诊所的多元化发展。

(2)努力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制定与诊所教学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接案与、财务管理、日常内务管理、奖惩以及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制度,以实现诊所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篇2

【关键词】法学教育;实践;模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要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法学人才,要注重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将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融合,探索法学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培养法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法学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中国法学教育的实践教育研究背景分析

(一)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阶段,改革进入到了艰难的攻坚深水区,为了更好地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达成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望,我们要在依法治国的方略引领之下,建立法学的价值标准,使中国社会处于合理的配置状态之下。在这个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背景下,要普及中国的法律意识,依照法治精神塑造法律职业共同体,要以法律的正义为信仰,培育具有强烈法律职业认同感的法科专业人才。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

中国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推行和实施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这个市场化的过程也即权力经济向权利经济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尤其体现在我国的行政执法领域,体现出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的关联性。法学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法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以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为引领,熟练应用法律规则和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规范化、完全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形态,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

(三)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现实需求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在于推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市场经济与法制经济的统一,也即意味着要以法制政府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实后盾,可见,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现实需求,不仅要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而且还要建设法制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形态。

我国的法学教育也当融入到全球化的发展领域之中,要培育与全球一体化相契合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交叉型的法学职业人才,并在法学教育中与实践相融合,不断磨砺法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求。

(四)人权进步的民主需求

在尊重国家和保障人权的体系之下,我国的人权进入到了制度化的时代,这也意味着人民利益追求和权利主张的自由表达,要以权利秩序和人权保障为核心,建构国家权力制度。在这个背景下,要以人权保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并在法学教育中致力于深化人权观念,强调法学专业学生的高尚的法律道德观念,不仅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还要强化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人权教育,要在法学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追求公平、正义、秩序和效率。

二、中国法学教育实践的模式探索与建构

中国法学教育实践模式要与中国国情相契合,借鉴西方法学实践教学的优点,采用渐进式的、可操作的“三层次”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具体为:第一层次,在法学实践教学的一、二年级,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并辅以法庭旁听、见习等手段,培育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获得对法律知识的感性认知。第二层次,在法学实践教育的二、三年级,主要采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的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法学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第三层次,在法学实践教学的三、四年级,可以采用假期实习、法律援助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法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建构

要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建构以学生自我设计和学习的跨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实现对法学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融会贯通。要将法学实践课程纳入到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强化学生对法律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实践的操作技巧。

(二)法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建构

在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完善其组织体系,要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对法学教学实践的规划、督促和联络。还可以成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法律专业指导和辅助;在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课程中,教师则要成为教学的主导,引领和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三)法学实践教学的师资体系建构

在法学教育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聘请专业、富于实战经验的法官和律师,担任法学教学实践的指导教师,充实高校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到真实的法律实践,产生对法学知识和实践的深厚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走出去”的策略,鼓励法学院的教师参与到社会法律实践之中,可以让学院的教师参与法律实务操作、负责对案件的、担任法律顾问等,提升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三、中国法学教育实践教学的运行体系探索

(一)模拟法庭

这是在法学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案件的重演,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司法审判的实际流程和程序,并依照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锻炼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模拟法庭的教学之中,由于需要学生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这就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诉讼、证据等相关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熟悉和了解相关背景。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通过模拟法庭的训练,可以掌握法庭庭审的基本流程和程序,在教师的启发式指导之下,对案件过程进行设计,并且还可以运用证据和法庭规则,实施积极的抗辩,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论辩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假期实习

假期实习可以使学生深入到公检法等部门,了解到公检法机关的案件处理程序、方法和流程,了解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基本素质要求,并在假期实习中加深对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具体的假期见习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假期见习时间,可以让学生分阶段参加实习,并且还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调动社会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社会的潜在能量,建构支持法学教育的社会运行机制,使学生的假期见习有章可循。同时,还要建构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由于学生的假期见习是分散进行的,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见习管理和评价,要添加对学生的实习申请审核程序,实现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不定期监督,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日志和活动日志,并在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之下,考核学生在假期见习期间的态度、纪律、法学知识实践情况、实习报告等内容,还可以开通网上实习平台,实施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多维的交流与链接,从而最终对学生的假期见习加以成绩评定。

(三)法庭旁听

这是一项法学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开放性实践活动,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真实、系统的法律实战训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领略和感受真实的庭审流程和程序,通过仔细聆听法官、公诉人、犯罪嫌疑人、辩护人的问讯及陈述,观察法院庭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步骤,从而获得对司法诉讼的感性认知,增强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心理观察辨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庭审自信心。

在法庭旁听的教学实践训练中,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件,并在参与实践训练的过程中,遵守旁听的相关规定,为了增强对学生的感性刺激,需要ρ生的法庭旁听增加到五次以上,并且要求学生清晰准确地书写法庭旁听报告,梳理法庭旁听案件的焦点,自主进行分析,还可以对法庭审判的流程和程序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意见。

(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我国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而提供的一种法律服务制度,它也是中国法律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国的贫弱残疾者弱势群体,需要获得国家法律援助体系的支撑,以及早发现引发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

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仍旧十分突出,经费也成为了重要的制约性问题。高校作为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一个重要力量,可以为社会提供鼓励和支持,因而,需要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援助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直面社会现实形态,从法律的层面理智地考虑和分析问题,以实现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价值。并且,还可以通过法律援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

(五)法律诊所

这主要是将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件环境之中,学生亲自参与接案、调查、出庭、结案的全过程,这是对传统法学教育方法和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在法律诊所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真实的案件背景和真实的当事人为前提,学生要真实地接触案件以及当事人,询问和谈判、寻求证据等,并进行法律的实务操作,由此训练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强化对法律条文和知识的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法学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课程,它承载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具有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使命,在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探索中,要准确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针对我国法学实践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状,创设三层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法庭旁听、假期见习、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等方式,全方位地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并且在健全的法学实践教育制度体系之下,更好地提升我国法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汪倩.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关联性的比较法思考[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 王妍. 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关系[D]. 华东政法大学 2010

[3] 王坤. 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及其改革[D]. 山东大学 2010

[4] 罗子棋. 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篇3

(一)教材分析

专科教材目前主要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万前程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首先,相对口腔本科教材来说,专科教材更新较慢,编写力量稍显薄弱,教材中选用的名称、技术方法和临床实际出现脱节,实际上参考教育部信息中心数据,近十年来口腔医学专科学生数量始终高于本科。其次,针对专科就业情况分析来说,就教材而言,肿瘤、感染、创伤等内容过多,而使用率最高的牙及牙槽外科章节内容又过于简略,细节上描写不够,按篇幅仅占整本书的七分之一,同学们在学习以后感觉仍很迷惑,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创拔牙技术本就注重细节,专科教材则一笔带过,未能详尽描述,想深入学习却无法开展。最后,职业教育发展之初,国家教育部曾不建议职业院校开展口腔医学教育,提出专科层次只能开展口腔医学技术或者口腔工艺教育,所以教材在编制时就偏重技术而不是临床医学,适合性上就显得有些不足。

(二)实验实训效果不佳

卫生职业教育要求实训课要达到50%以上,实验实训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目前专科教育对实验重视程度均不足,开设实验课质量达标难,另外为了节约一部分成本,开展实验又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实际上实验开出率会低一些。首先,专科教育设备更新慢,很多均为本科院校淘汰以后的实验器械,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人员配备也比较少,专业培训的实验员太少,大部分的实验员不参与教学,仅做做收发器械,开关门的简单工作,这也导致即使有好的设备到位,使用起来也较困难,维护保养不到位,新设备老化快。最后,仿真设备使用太少,目前外科教学的传统方法为:理论课学习——教师示教——临床实习。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当前医患关系又尤其紧张,临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示教非常困难,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根本没有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只能借助大量仿真设备来弥补,进行模拟操作,所以必须加大仿真操作的投入。

(三)就业率、资格证通过率不理想

目前来说卫生职业教育就业不容乐观,首先存在盲目招生情况,招生量超过社会需求量,当前口腔专业也存在这个问题,口腔专业的招生量过多甚至超过临床医学招生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就业困难。其次当前县级以上医院招聘门槛普遍过高,从事临床工作均要本科学历以上,出现了基层医疗缺人却又招不到人尴尬场景,而私立和个体的医疗机构大多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同时,由于毕业初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存在医疗风险大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另外,专科毕业的学生相对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均导致了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通过率过低,通过我们调研以及对往届毕业生回访得知,大家均反映颌面外科得分率低,在通过资格考试时成为拦路虎。

二、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首先解决教材问题

我国颌面外科教材问题实际涉及到口腔医学教育体制问题,欧美牙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分属两个不同专业,欧美的牙医学仅学习牙槽外科知识,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的并非牙医,欧美的牙医学相对研究更深,但范围狭窄。而我国的口腔医学专科教育毕业生工作性质和欧美牙医接近,根据就业进行统计主要有三个方向:公立县级及乡镇卫生院、私营口腔医院和诊所、自主创业开办诊所,这些医疗场所均无进行大中型手术的条件,因此专科层次口腔医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为能处理所有门诊手术的医师,门诊手术实际就是牙及牙槽外科手术。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临床工作。首先增加牙槽外科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至36学时,提升至整个学时的25%,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同时增加,同时将于之相关的章节,例如麻醉、基本操作等,也稍微增加学时。其次教研室自行编制了专门针对牙槽外科的补充教材,细化充实了内容,并且增加了一下近年来的新技术新知识,尤其增加了大篇幅的微创拔牙知识,弥补了教材本章节粗糙和内容更新慢的缺陷。最后,也不是一味的将其他章节内容大删特删,其他章节疾病主要就放在诊断和预防上,比如说肿瘤,专科毕业的学生需要做的是能判断良恶性肿瘤,给出患者适当的建议即可,当今社会肿瘤高发,因此专科的毕业生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三级预防上也需要尽力,所以如何预防也需详细讲解,为国家的卫生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其次针对实训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是逐年加大,我院也是抓紧这个机遇,申请到国家的支持,将实验设备进行了更新,引进足够数量的实验员,同时对实验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每一个实验都要会做,每一个新设备都要会用,另外组织力量编写了适合高职高专的的实验手册,尤其加大了牙及牙槽外科实训项目,并且与我市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有重点、典型的病例,及时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分组、分批去观摩,由医院带教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加深理解,最后回到学校进行讨论式教学,由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巩固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将我院的仿真头颅设备数量和种类都进行了增加,首先从数量上满了学生,使实验课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能使用仿真头颅设备,还配备了数码互动设备,方便同学学习交流,并且针对性的增加了一部分适合专科实验的仿真头颅设备,比如针对颌面外科麻醉和拔牙操作,配备了阻滞麻醉仿真头颅模型和专用拔牙模型,使得牙及牙槽外科实训更接近临床,同学掌握的更好,实习医院带教医生普遍反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的更熟练

(三)针对学生就业率和资格证通过率低问题

首先通过加强宣传与多地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体民营诊所建立合作关系,其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率。针对专科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与毕业学生面对面谈话调研,发现普遍反映口腔颌面外科类考题难度较大,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实际工作环境难以接触到牙及牙槽外科范围之外的患者,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其他章节知识点理解不够,遗忘太多,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出发,对牙及牙槽外科之外章节进行分析,除了讲解诊断和与方法外,对易考考点进行强化,同时建立了题库,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对近几届学生的回访发现,采用了这些改革方法,本校毕业生资格证通过率比改革前显著提高。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法律教育;职业化;改革

一、引言

法律教育职业化导向发展是我国法律教育新时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我国不断推进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法律教育工作也应该结合客观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教育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法律职业化概述

所谓法律职业化,指的是从事法律工作、法律事务为主要来源的人群,他们在职业上具备共同的要求和特点,从实践情况来看,法律职业群体会通过应用特定的法律术语进行判断和推理,同时其有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此外,法律职业群体是在相应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观念下开展相应的工作的,且其具有非常强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在我国司法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法律人才队伍在不断壮大,形成了独特的职业队伍。且在我国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法律职业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2002年,我国开始推行司法考试,以此来实现职业准入限制,这也极大地加速了我国法律职业化的进程。可以说,司法考试是我国法律职业化的关键所在。司法考试为我国法律人才进入法律行业提供了一个必要的途径和依据,通过公平的考试检验,确立相应的准入门槛,从而让获得职业资格者更好地参与到法律工作中,提升法律工作的职业化。可以说,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和法律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法律职业化发展是密切相连的。法律教育有效带动了法律职业化发展,而法律职业化也为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三、我国法律教育职业化导向发展的必要性

在我国法律职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管理和推行,这为我国选用了大量的高素质法律人才。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的报考人数达58.8万余人,增幅为20%,实际参考人数为43.8万余人。去年司考参考率74.6%,可见,司法考试已经成为了我国重点考试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此考试,且想要步入法律行业工作,就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法律专业教育自然不能忽视这一考试,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该与司法考试相挂钩,以职业需求为重要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思维以及法律职业能力,以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在实践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自己的知识为导向。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当前法律教育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思路。然而,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展相应的法律教学工作时,并没有将教学科目同法律职业需求有机结合,存在着一定的脱节问题,且在我国对法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大量高校都积极开设了法律专业,来培养法律人才,但是这种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学生的素质并不是非常高,并不能真正反映我国当前法律教育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的司法考试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考生的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从实践发展来看,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开展的重要动力,是教育发展能够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础。法律教育应该以此来导向来进行完善和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的法律教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与社会的需求有越走越远的趋势。因此,大力进行法律教育改革,促进职业导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而深入分析我国法律教育职业化导向发展路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当前我国法律教育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大力倡导法律教育职业化导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教育工作开展并没有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教学课程设置并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法律教育职业化发展。一方面,当前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从客观情况调查可知,我国当前高校法律教育中有十五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基本覆盖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主体内容,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司法考试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考试的庞杂程度可以超越中国的司法考试。15门专业学科,360万字的教材,300多个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超过200万字的真题,700多万字的基础阅读材料……这个文字量早已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每一个敢于报名司考,并坚持考完的同学都是超级英雄!”由此可见,司法考试在考试者心中的难度,而这也说明法律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庞大性。如果再设置一些无关紧要的科目,显然会极大地侵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校将法理学科放在了大一学年,这让刚刚接触法律学科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而民法相搭配的民事诉讼法、刑法相搭配的刑事诉讼法学科的安排却人为地将这些学科割离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也不利于其法律知识体系的有效整合,从而弱化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这为其司法考试学习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也不利于其未来职业化发展的需求。

(二)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客观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法律教育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法律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慢慢实现的,是在整个学习阶段逐渐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然而,当前法律教育并没有对此给与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更多的是基于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当前的法律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虽然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了诸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当前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法律专业知识的讲解已经让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更别提培养其职业素养了,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难以有效形成。

(三)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对于一名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来说,其需要具备很多的素养,如法律表达能力、推理能力、沟通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法律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当前课堂讲授模式下,这些能力往往无法从课堂教学中获得,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虽然高校会安排相应的实习活动,但是实习时间段,且仅限于毕业实习,很多时候,学校也只是将此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往往会让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管理,只需要交上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报告都是复制、摘抄的,甚至一些学生的实习公司盖章都是作假得来的,这无疑弱化了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效果,根本不利于学生职业化发展。

五、我国法律教育职业化发展的思路

(一)以职业化为导向完善相应的法律课程

在当前形势下,要基于职业化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法律教育的职业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其法律思维,不但让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也可以让其可以触类旁通,学会举一反三。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不同的学科,将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以及法理学等进行合理设定,尽量往后安排,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也利于司法考试的开展。在大一年级多开设理论性强的科目,让学生增进对法律学科的了解,为其学习重要的法律打下基础。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聘请法官进行讲授,开办模拟法庭、实际法庭等,也可以聘请律师进行讲座,邀请通过司法考试的学长和学姐传授经验,让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来校面授机宜,讲解实际工作和学习的联系和差异,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的方向和思路,为其职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式上给与一定的倾斜,通过应用大量的案例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可以考虑专门开设相应的案例分析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案情。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同教学目标相一致,且涵盖需要教学的课程。同时,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课堂辩论活动、课堂快速小法庭模拟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对案例和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更好地形成系统完善的思路和思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当前教学活动应该对此加以重视。为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提升实践性,并且突破学校的限制,将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习活动有机统一起来,提升学生的法律参与度。在校内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利用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以及法律诊所等环节,让学生切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参与庭审活动、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解答服务、进行必要的法律问题诊断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而对于校外实践活动来说,实习活动要相应地提升次数,可以考虑在每个学年的假期安排一次,且学校积极同相关组织,如法院、律师事务所、法律公司等展开合理与交流,为学生实习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并设置一些定期的校外法律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静距离了解真正的法律工作,形成相应的法律思维,从而提升其法律职业能力。

六、结语

教育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当前的法律教育活动开展应该服务法律行业,要以职业化为导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法律职业素养以及法律职业能力,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提升法律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成良,李学尧.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衔接———法律职业准入控制的一种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01).

[2]冯军,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3]敖冬梅.论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结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1).

篇5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29-04

一、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意义

法律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但在方法上的改革却只经历了苏格拉底讲授式、哈佛大学郎得尔案例式和诊所法律教育方式,而后两者的出现只是在所有改革的尾声出现的。然而,即使在改革的最前沿美国法学院的教育视野中,三种教学方式也是平分秋色、相互借鉴。今天,法学学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一方面源于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的锐减和法学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源于法学学科本身较为枯燥并较难理解,加之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学生素质的下降,这些都使法学教育工作者们陷入了对法学教学状态的担忧。很多学科都面临着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的普遍局面,法学则在这种趋势中更为明显。法学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法学课程的学习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法学教育是一种价值与理性教育,休谟说,我们的理性覆盖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1]。在法学学科的性质上到底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本科阶段的确也是一个值得仔细思索的大问题,孰是孰非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法律与法学的学习是否适合在豆蔻年华的人群中开展。在全世界范围法律课程分为在本科阶段开设和在本科阶段后开设两种,我国属于前者。在本科阶段现有的大方向改革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法学教育脱离现实的困境,可以依赖于师资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很多因素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或许是一根有用的救命稻草。

法学教学的通病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和学严重脱离。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失去了对上课的浓厚兴趣,而教师则在严重的科研压力下脱离钻研具有吸引力的讲课策略和内容。较为古板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加之法学课程本身较其他学科更为枯燥乏味,学生表现出对课堂教学的冷漠。在严酷的社会就业现实的压迫下,这种状况还表现在对毕业实习的虚化和对考试成绩的漠不关心。第二,学生普遍对读书失去浓厚的兴趣,在所有的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表现出学生对本学科书籍更大的厌倦。根据平时的教学经历可见,很多学生的兴趣宁愿放在文学、社会和娱乐上。这种状态实际上加剧了法学教学的难度。兴趣是法学学习的先导,法学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如何重塑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兴趣上来。第三,考核方式简单化、轻松化和缺乏个性化。大学存在很多的顾虑,除了国内少数顶尖大学,一般大学并未及时缩减法学生源的数量,学校普遍存在减少法学学生数量的忧虑。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表现为缩手缩脚,不能坚持严厉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教学原则。传统的闭卷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和优秀学生素质的培养,甚至不在于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顾及到需要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及格率,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降低试题的难度,不能实现对优秀人才的个性差异化培养。而科学的考核方式应当建立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众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过程性考核几乎得到了大多数法学教育者的青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过程性考核将学和考捆绑在一起,改一次性考核为多次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考查,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差异。第二,理想状态下的过程性考核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法学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很多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过程性考核适应了应用性的课程属性,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和探索掌握法学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的社会交流经验和社会认知以及道德干涉。第三,过程性考核通过压力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培养,更有利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讲授式大班授课的缺陷就在于它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在同一时间中显示出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从而纠正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的优势得益于巨大潜力的“学生投入”空间,“学生投入”的概念源于阿斯汀的参与理论[3]以及佩斯和帕斯卡雷拉提出的“努力程度”[4]的概念。将统一范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激励,这也是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初衷。

二、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类型

法学专业整体上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每门具体学科又有所不同。应用型课程较理论性课程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这种转变根源于应用型课程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而非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这同时也是对社会需求进一步适应的结果所致。

过程性考核的关键就在于将教和学两个过程通过过程性学习的方式展开,以往的教学是教(学)―考两个阶段,过程性考核实际上转变为教(引导和布置任务)―学(动手操作)―考核三个阶段。严格地说,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有良好的互动过程,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良好的互动是很难实现的,过程性考核将这一互动过程通过讲授知识和布置任务,学生通过掌握方法和完成任务,教师再通过检验成果和给出评价分数的过程完成。显然,过程性考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法学学科,这就需要对过程性考核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确定适合过程性考核的法学课程范畴。一般说来,过程性考核适合两种类型的课程:应用性强的课程和需要项目驱动的课程。

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法律诊所”、“司法文书”、“模拟法庭”、“律师实务”等课程,其教学目标就在于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过程,课堂教学无法提供完整的实践环境,过程性实践和考核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适合这类的课程还有“证据学”、“律师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法律文书写作”、“公司法”、“亲属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一些程序法课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刑事侦查学”、“仲裁法”可以选择性的采取部分过程性考核。

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性考核的第二种类型。项目驱动实际上是一种压力式教学或紧张教学方式,这类似于项目驱动教学,它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5]教师通过任务布置和课下间接指导及阶段性成果检查,可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课程,如“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宪法”、“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课程适用这种教学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在信息爆炸时代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创新意义,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成果,将一定外化的成果交由教师来检验。但一些只能通过教师课堂讲授,难度较大,理解困难,无法独立自学的非应用型课程则很难采取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如“民法”、“商法”、“经济法”、“宪法”、“法律文化”等课程。

不适用过程性考核的课程往往是理论性较强需要课上详细讲解的课程,例如“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罗马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民法”、“刑法”、“证券法”、“比较民商法学”、“犯罪学”、“立法学”、“法律经济学”、“法社会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人权法”、“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一般说来,课程理论程度越高、重要程度越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性越少的越不适用过程性考核,相反对于选修课、非核心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程则可以进行过程性考核。

三、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效果分析

哈尔滨理工大学先后在“法律诊所”、“司法文书”、“刑事诉讼法”等应用型法学课程中采取了过程性考核方式。“法律诊所”课程重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和律师职业素养。“司法文书”主要训练学生的文书设计和写作能力,“刑事诉讼法”则强调学生对刑事诉讼理论和程序的基础知识。这三门课程的特点虽有不同,但都具有应用型的特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有知识的运用和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门课程的过程性改革实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我评价中满意度明显提升。这种效果虽然不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的客观数据得出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课程总结体现出来的,学生特别关注的是新颖的上课方式、有趣的学习体验和受用的经验体会。第二,学生考核过关率明显提高。通常课堂讲授式的过关率在80%―90%之间,过程性考核的过关率在95%以上。第三,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过程性考核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的法律问题,如通过司法文书的过程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司法文书的格式,还学会了实际中司法文书的制作技巧,还能结合案情完成现实中能够应用的文书。法律诊所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则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接待现实的当事人、法律咨询和案件的一般技巧,这些内容都是在传统课堂中无法学到的。第四,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意识。由于开放的学习方式,理论上讲过程性学习时间是无限的,在较为理想的教学指导和监督下,优秀的学生爆发出惊人的学习潜力。比如,在法律诊所学生案件过程中超水平的发挥,保证了2014年的14起案件的百分之百的胜诉率。很多学生还能能够掌握发现法律、辨别法律、和分析判例的批判性法律思维能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过程性考核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过程性考核的考核过程应当明确而有针对性,并经过充分的论证。实际上,良好的过程性考核应当分为具体考核方案的设定―大纲和实际情况的审核与讨论―实施―效果评估四个阶段。但每一门课各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具体的考核过程还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现实要求。与期末考核方式不同的是,过程性考核往往缺失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有时就连教师自己也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确定考核的合理性。因此,实施―总结―再实施的反复论证过程将成为过程性考核进一步实施所必然经历的阶段。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只有符合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最后归结为什么样的特点才适合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不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万能药水,它并不能适应所有的法学学科,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还会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但到底过程性考核适合的标准是什么是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问题。法律诊所课程的过程性考核主要分为客观实践考核和主观评价考核两个方面,客观考核是学生参与案件的过程,主观考核是学生在案件过程中的主观认知。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过程性考核主要是通过课下学习课上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刑事诉讼法则是通过平时作业的方式完成。本科教学阶段推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需要谨慎,因为这种模式在研究生阶段经常被指导教师作为授课方式之一。本科阶段不宜抛弃系统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完全转变为某一细致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后者一定是在系统的知识讲授之后才可以开展,因此,本科教学的项目驱动应当是通常项目的研究和演示。

第二,过程性考核需注重和加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环节。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过程性考核则不同,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很多过程性考核实施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对于教师的过程性教学监督,没有了45分钟教学设计的安排,而采取可有可无的仅仅依靠职业道德的约束,很多教学变成了授课者取巧和轻松教学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没有实施工作量配套改革之前,很多教师对无端增加工作量的过程性改革敬而远之,教学懈怠是缺失教学积极性导致的必然结果。过程性考核是一种协商式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建构理论的深化发展,学习评价进入了以古巴、林肯等人为代表的建构性的学习评价时期。该理论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在不断协商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建构[6]。过程性学习评价作为建构评价时期的产物,和结果性评价相对应,这类评价从关注教育目标转向关注教育过程,强调教育的建构性与反馈的及时指导性,关注教学指导者与教育主体的互动和学生的个体性。过程性学习评价认为,知识的建构是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产生并不断改进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反复性、及时性与交互性,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不断发生重组与建构的过程中,减少现存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差异,控制知识迁移的方向,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评价与反馈密切相关[7]。

第三,缺失良好的效果评估过程。前者提到了过程性改革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效果评估。应用型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但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考评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的客观公正性[8]。过程性考核最大的难题在于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提高平时分的比例,增多平时作业,将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论文、答辩或者总结报告方式,这些做法的确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但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现在仍然还是个未知数。很多效果是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的,这种评价的主观性偏强,并且其客观性也值得怀疑。良好的教学效果肯定包含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的评价、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学生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效果需要有一种较为合理的科学的评估方式加以参考。从效果上看来,法律诊所课程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从学生的感想中得出的结论。但其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在法律诊所课程过程性考核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主动性不积极,参与性不强。而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过程性考核中,很多由学生课下准备的过程不充分,讲课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课下的阅读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等。过程性考核是一种压力式教学,其效果的好坏与整个教学制度是直接相关的。学生在课下完成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实际上需要有更大的约束力。如果没有这种课程的严格评估和压力,对于未完成过程性学习或未取得过程性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应当坚决给予否定性评价。过程性考核的难点在于过程的管理,评价的客观,自我评价的实施,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差异化教学。以往将考核作为目的不如说是手段和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过程性评估十分容易流于形式,如果不能通过过程性评估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真实过程的检验,那么评估必然是不公平的,而对这一过程最清楚的便是学生。

第四,过程性考核须有可视化成果。完成过程性考核必须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性检验,区别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提高。因此,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毕业实习不能通过过程性考核方式检验。如同期末闭卷考核一样,过程性考核需要通过一些可视性客观成果作为考核的依据,这种可视性成果可以是论文、调研报告、实验过程记录、成果演示、答辩等。过程性考核的平时作业设置得不合理便丧失了其公平合理性,特别是无法检验其学习过程真实性的作业是不适合的。

第五,过程性改革缺失配套设施和条件。由于过程性考核必须有一定的客观评价依据,因此,学生需要依赖一定的教学硬件加以辅助完成。如线下可视性教学课件资源的建设、实验室、期刊数据库、案例库等均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条件。另外,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对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过程的监督,监控、录音等设备的使用将成为教学所需。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工作量的差别性审核也将成为过程考核实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过程性考核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过程性考核的设计是否契合了该门课程的特点。第二,过程性考核的评估难度是否能够与教学目的保持一致。第三,教师采取何种手段和方式对过程性考核进行监督和评定。第四,教师在评定学生分数上应有多大的权力。其他方面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改革,如取消补考,变为一次性考核;实施助课制度,使指导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过程性考核教学。

综上可见,过程性考核的确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学本科教学方式方法中成为改革焦点之一。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大潮中,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兴起与项目驱动方式的运用,都为过程性考核提供了难得的良机。然而,正如前文所分析,过程性考核并不适合所有的法学学科,其效果受到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的左右,其效果评价偏于主观,特别是在没有强压力式评价机制之下,过程性考核可能沦为形式。

参考文献:

[1][英]休谟;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7:28.

[2]王育杰,裴晶莹,马龙海等.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北京

教育:高教版,2005,(12).

[3]Pace,C.R.Measuring Outcomes of College:Fifty

years of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9:21.

[4]Pascarella,E.T.and 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991:55.

[5]李丹丹,李守红.“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式在广播电

视新闻专业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90.

[7]张俊超,李梦云.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

投入及学习效果――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

查”的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8]张蕤,徐鹏,方明峰.基于过程性评价的、多元的地方综

篇6

口腔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同时口腔医学教育相对于临床医学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高端口腔医疗治疗费用高,治疗群体多为中高水平收入人群,患者多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接受口腔疾病的治疗,对医疗服务及质量的要求相对更高。另一方面,口腔医学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医疗项目,需要大量的临床操作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精湛的水平。这就造成了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与患者就医高要求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在中国存在,在许多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2006年8月,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布鲁斯•多诺夫在美国口腔教育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认为传统牙科教育的弊端将会导致口腔医学院的关闭,而且使国内最需要口腔健康服务的民众一直无法得到应得的诊治”(3)。如何解决大量患者口腔疾病的医疗问题,同时又解决口腔医学生临床实习医患关系的矛盾,开展口腔医疗社区实习是一个可行的途径。积极分流实习生进入社区,下到基层,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矛盾,社会效益极大,潜在的经济效益更大。医学生社区临床实习在临床医疗中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学者曾诚等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改革比较研究》中提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面向社区进行教学改革(4)。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已逐步向社区教育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1997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不断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实习改革,实践证明,临床医学生到社区实习,既是实习者,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者;既是实践者,也是改革者。做好社区实习教学工作是中心和学习的共同目的。学校、学生、社区三方面都认为社区医学纳入医学实习教学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5)。关于口腔医疗社区实习方面,美国已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将社区医疗融入传统口腔教育的教学模式。2002年,罗伯特•伍兹•约翰逊基金会发起了“走进口腔健康”的改革项目,资助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等15个口腔医学院进行为期五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口腔医学院让学生进入社区卫生中心、退伍军人医院管理部门、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组织等机构实习。实践证明,社区模式可以降低口腔教育的成本。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布鲁斯•多诺夫在他的文章中对该学院的做法给予积极的肯定。2008年3月,罗伯特•伍兹•约翰逊基金会再次宣布资助包括马里兰大学在内的八所大学进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以期在全美推广社区口腔教学模式。我国社区医疗与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结合的优势有:

1.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基本的口腔医疗服务,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6)。口腔医疗一向被认为是富贵医疗,原因在于:①口腔疾病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病情可以拖延,因而对于中低收入人群该治疗不列入家庭医疗支出中。②口腔治疗医疗费用特别是材料费较高,部分治疗方法不在医保范围,中高水平收入人群才能接受自费治疗。在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得不到广泛而足够的重视。《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患龋率为88.1%,龋均为4.5颗,仅8.4%的龋齿进行了治疗;65岁~74岁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仅1.9%的龋齿进行了治疗。如此多的口腔疾患需要大量的口腔医生对症治疗。口腔实习生社区医疗的建立将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缓解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地利用卫生资源。

2.加强口腔专科医学院对社区口腔医疗的指导与帮助,有助于提高社区口腔医疗水平。目前我国的社区口腔医疗水平非常落后,有些基层社区尚未开展口腔医疗,使得许多低收入人群进入不正规甚至无证的口腔诊所就医,不能达到口腔基本医疗目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实习能将正确的口腔专业知识及口腔卫生保健理论带入社区,提高社区口腔医疗水平;同时社区口腔医生在临床教学活动中能与专科带教教师及实习生广泛交流,教学相长,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预防保健能力。

3.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口腔健康保健意识,为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起积极作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基地的建设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既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又有利于加深医学生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的始终(7)。

4.口腔医学学生早日接触社区医疗的运作,了解社区医疗的服务性质与特点,积累一定的经验,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将广大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学生在此实习,可以尽早地了解广大居民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认清现阶段卫生服务供需的基本矛盾。社区医生不仅有良好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技巧,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群众关系。因此,切实要求学生做到从单纯的治疗向预防保健服务扩大,从生理扩大到心理服务,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服务,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性的服务。

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知识供给

中图分类号:G6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0-04

自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推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以来,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管理者和相应的理论研究者不断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然过往探讨多侧重于宏观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缺乏深入到人才培养各具体环节的深度分析,尤其对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深层次分析不够,于是深度分析这一问题则成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实践之客观必然。

一、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之外在表征

1.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知识结构融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法科人才

复合型人才首先是人才所具有的知识之复合,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复合的本意是指物体因某种原因而结合起来,照此词义,卓越法律人才应当是复合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甚至初步科学知识的法科人才。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是法科人才作为法科人才之内在要求,作为卓越法律人才其知识本身必须是复合的而非仅仅停留在法律专业知识层面。它首先决定于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准则,它是隔离和过滤各种行为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规范准则。这启示我们法律知识是舍弃了其所规范对象本身知识的规范知识,要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就必须要对法律规范知识和行为本身的一般社会科学知识甚至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唯有此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其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就法学学科来看,其发展也趋向与财经、管理、艺术、人文、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的交叉与综合,这就使得高端法科人才应当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国外不少大学就要求法学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德国慕尼黑大学规定法科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相关知识①。最后,就法科人才本身来说,由于其成长背景和成长历程的差异,特别是阅读兴趣和接受教育的差异使得其本身具有不同的内在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这种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决定了法律知识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甚至某一方面的专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复合有了可能。

2.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应当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养成的法科人才

针对传统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根本缺陷,卓越法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应用型之基本要求,这既是对传统法科人才培养的反思,又是人才培养适应现实的客观需要。从传统人才培养看,我国法学教育与高等教育本质上是同步的,尽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7年党和国家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后,法学教育经历了飞跃式发展,73%以上的法学专业是1998年以后建立的 [1 ]。高等法学教育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虽经历了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的拷问,但这种拷问和相应的探讨成果并未转化为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的全面和深层次考量。法学教育总体上与高校其他文科教育一样,多注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而缺乏相应司法能力的培养,以致于毕业生在进入法律职业工作岗位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适应期。职业能力的欠缺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法科人才的主要不足,因而卓越法科人才应当是以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能力养成的法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又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首先是正确衡量社会情形并作出适当判断之能力。法律是关于社会秩序的规范,法律知识内含着对社会秩序的认识和判断,这要求法科人才具有运用法律知识认识社会的基本能力,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学会模仿别人如何工作,不在于学会作为一个律师应如何行为,而在于在正确认识人类理智的能力和局限的基础上,开发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感悟和人格” [2 ]。其次是法律思维能力。具体说是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并置于法律视角下进行审视、判断并处理的能力,甚至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处理的能力。再次是从事相应法律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将法律运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法律个案实现社会正义的能力。

3. 以公正情怀为职业准则追求的法科人才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又一表征

这决定于法律和法学本身,法律是以公正和正义作为其内在追求,法学也即正义之学。于是法科人才要适应将来的职业就必须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将公平、正义作为处理法律问题的永恒准则。具体来说,卓越法科人才应当崇尚法律、有法律至上的根本理念,在处理问题时始终坚持以正义为依归的法律准则。同时,坚守法律就需要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意识,既要尊重权利和维护权利,具有尊重他人权利和自我权利进而捍卫法定权益的公共精神,又要有良好的法律义务观念,自觉履行各种法律义务并遵循从事法务工作的道德准则。权利的捍卫和义务履行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抵制各种破坏法律权威现象的勇气和力量,可见法科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 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还应当具有国际视野

今天,全球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和客观趋势,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全球政治经济交往的广泛与频繁。规范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行为的国际条约和惯例也不断丰富与完善,涉外的或者国际的法律事务和法律问题在现实生活的比例不断提高。更为主要的是,国际惯例和国家条约对一国立法和司法的影响也不断加强,他国的先进法律制度和司法经验也在我国法治实践中不断地被引介和借鉴。甚至处理法律问题的国际合作机制也不断向我国法律体系拓展,这使得法律事务的处理在众多领域和方面都与国际规制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卓越法科人才必须对这种发展趋势有所把握,要自觉养成国际视野。

二、课程体系滞后:制约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有机统一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及专业技能和国际法知识,这需要一定的课程体系和承载课程体系内容的教材决定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现行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来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通选课以及毕业论文和实习等5大模块。尽管这5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宽口径和综合性,但素质教育选修课少及课程涉及面不广,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知识的供给,是影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 人文素养课程少

现行课程体系中尽管有素质教育通选课,但是这种通选课设置受大学法学院本身师资力量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比较基础的诸如逻辑学和经济学,有条件的法学院设置了国际关系和社会学等课程。总体来看,人文素养课程偏少,这既限制学生心智发展又影响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一个知识分支的主旨和意思,会随传授给学生的与之相配的其他知识的不同而不同。如果学生读书只囿于一门学科,那么这种劳动会助长片面追求某种知识的倾向,这样做会限制学生心智的发展。” [3 ]对法律理解的片面必然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养成,美国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种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过度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人文素养导致律师及法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倒退 [4 ]。

2.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实习和诊所式教学

这两种课程设置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对司法实践的感性印象,但是很难养成职业技能。就诊所课程而言,大多数法学院都是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来完成,有些学校在教学中可能还增加一些模拟审判等活动,但总体来说它是引导学生与相应当事人交流和掌握一定律师职业能力的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对法律事务以及对社会法律问题和法律需求的认识和了解,在一定层面上能帮助法科学生初步养成职业技能,但不能形成学生独立处理法律问题和法律事务的能力。而就实习来看,实习课程时间较短,一般都在2个月左右且多数都安排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或大四第一个学期,从知识通过实践予以巩固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阶段学生或有司法考试或有研考的安排,专业实践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更贴近的看,大多数学生在法院和检察院做些订案卷和打杂的事务,很少参与审判和检察业务,这样在课程设置中原本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反倒成为学生不在意或不愿干的负担。

3. 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也难以满足学生素养的养成

现有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是通过教材来完成的,“法律只能在大学通过印刷出版的教科书来学习。” [5 ]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编排对法科学生知识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而现行的教科书甚至包括16门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都是采形式主义编写方式 [6 ]。形式主义编写教材的首要表现为视法条为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求教材尽可能多的引用法条,法条动态的变化性必然引发教材内容的增加、教材篇幅的增大,使教学和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法条的简单理解和认识上。更为主要的是法条的堆积使得学生不便感悟法律的一般原理和准则,进而使教学难以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形式主义编写法学教材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对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定位的思考,它也不审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关系,这使得现行教材编写中不同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复且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学生孤立地掌握某一课程的内容,而不是将某一课程放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把握,难以形成综合性素养。

三、课程体系优化: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之根本途径

滞后的课程体系难以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知识供给,优化课程体系使其能满足卓越法律人才知识结构与法学素养养成要求,则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客观必然,那么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呢?

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是指不同类型、不同种类课程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上述分析可见,现行课程体系主要是人文与科学基础课程的欠缺和实践课程的不足,因而主要是从这2个方面优化课程结构。

就人文和科学基础而言,其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科众多,当前法学界有学者主张编写法学专业人文核心课程教材,设置经典人文课程、发展人文课程和交叉人文课程来弥补这一课程体系的不足[7 ]。从就事论事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考虑到全国现行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课程负担就不切实际了。因为法学院相应人文课程的师资比较缺乏,而且学生的课程负担相对较重,16门核心课程和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已占据了课程体系的很大一部分。可行的方案则是通过打通高校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旨趣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当前湖南师范大学开设的人文素养讲堂――至善讲堂和麓山论坛可以说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这一人文素养讲堂每年邀请20名国内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著名专家讲学,为学生提供人文和自然科学经典知识。

就实践课程而言,现有的实习和诊所课程不能根本改变学生职业能力欠佳的局面,这就需要优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优化可以通过3方面途径来实现:一是在现有实习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平台来强化法学院与法律实践部门的互动,使学生通过观摩审判、实习实践、参与庭审等提高实践能力;二是对法学院现有的各种途径进行整合,构筑实践教学平台,具体来说可以将诊所式教学、法律辩论、模拟法庭、实务部门讲法和法律咨询活动等整合为有机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之实践教育平台;三是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构筑的漾翅团队模式,由有律师资格和法律实践经验的老师在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中挑选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团队,直接参与法律援助案件和教师所的案件,并逐步过渡到学生独立简易案件。

2.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上述分析可见,现行具体法学课程内容编写多采用法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多数法学教材都是规范的堆积,未对零散而众多的不同时空制定的法律规范进行抽象和概括,未能提炼出共同的概念,不利于法科学生包括职业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养成。因而优化课程内容首要的是对各种法律规范和事实进行概括和抽象,进而提炼出法律规范与行为的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些权威概念。同时,具体的法律规范也是一般法律原则和准则的外在表现,司法案例也是内涵了一般法律原则和准则的现实事例。法律课程内容更为核心的是要透过具体规范和案例寻求出法律的内在精神,提炼出一般原理,“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逐步演化才能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案例。” [8 ]传统的体现课程内容的法学教材对一般法律原则也未进行提炼,因而在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内容时还要特别注意强化构成法律现象之间内在关联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原理的提炼和概括,使学生能通过一般法律原理和准则的把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法律规范和处理法律案件之实效。当然概括出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后并不否定法学教材的编写应当用规范来论证和支撑概念和原理,而是要求“概念基础,原理主体,规则支撑”,并以此作为法学课程教材内容编写范式。

注 释:

①《慕尼黑大学关于以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结束考试的法学学习规则》第2条之规定,“以第一次国家考试作为结束考试的法学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哲学等相关知识掌握的证明……”,参见韩赤风.当代德国法学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4,(1):114-115.

参考文献:

[1]王 健.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J].法学家,2010,(5):143.

[2]Ohn Henry Schlegel. Searching for Archimedes-Legal Education,Legal Scholarship,and Liberal ideology[J].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1984,(34):67.

[3][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选本)[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Professionalism. Spirit of Public Service:A Blueprint for the Rekindling of Lawyer Professionalism[EB/OL].http:///cpr/professionalism/Stanley_Commission_Report.

[5]Christopher Langdell. Harvard Celebration Speech[J].Law Quarterly Review,1887,(3):89.

[6]肖北庚.走出法学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中的形式主义[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39.

篇8

对于简历,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特长、爱好及其它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那么个人简历怎么制作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一)姓名:___

性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族

户籍:___

年龄:__

现所在地:__

身高:__cm

希望地区:__

希望岗位:公司文职类-文员

行政/人事类-人事助理/文员

行政/人事类-行政助理/文员

行政/人事类-其他相关职位

工业/工厂类-跟单员

寻求职位:跟单、文员

待遇要求:2000元/月可面议

最快到岗: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20__-09~20__-06 __商学院经济统计学本科

工作经验至今1年10月工作经验,曾在2家公司工作

__公司(20__-05~20__-06)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行业类别:橡胶、塑料制品

担任职位:文员岗位类别:文员

工作描述:1.收到销售订单,入ERP系统

2.用ERP系统进行生产需求分析,并申请托外加工

3.收到IQC报告后,根据订单欠数、托外欠数及仓存数下计划生产单

4.收到超PO,下计划单

5.整理送货单,做备货纸

6.打送货单,整理送货单

离职原因:个人原因

__公司(20__-07~20__-04)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行业类别:住宿和餐饮业

担任职位:总机接线员岗位类别:前台接待/礼仪/接线生

工作描述:1、转接电话,回答客人及度假区其他部门员工的问题,为客人及内部员工转接电话。

2、为客人提供叫醒服务、免打扰服务等。

3、上传下达。

离职原因:家里有事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无

计算机水平:初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熟悉微软办公软件WORD、E_CEL、POWERPOINT的使用。

技能专长: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计算机操作熟练

语言能力

普通话:流利粤语:流利

英语水平:CET6口语一般

英语: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前台文员

其他要求:

自身情况

自我评价:本人积极乐观,动手能力强,认真负责,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适应力、感悟力强,能很快融入团队;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喜欢和勇于迎接新挑战。

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二)姓名:___

性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族

户籍:__

年龄:__

现所在地:__

身高:__cm

希望地区:__

希望岗位:销售类-人员-销售代表

销售类-人员-业务员

教育经历

20__-09~20__-06_ __学院工商企业管理大专

20__-09~20__-06_ __中学普通高中高中

培训经历

20__-05~20__-06 ___公司康耐斯汽车养护品

20__-01~20__-03 __业务套餐

_公司(20__-05~20__-11)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行业类别: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

担任职位:行政助理岗位类别:行政助理/文员

工作描述:1、协助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维护工作秩序;

2、负责公司员工的考勤管理;

3、负责公司全体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发放办公用品、印制名片、办理餐卡、定水、定票、复印、邮寄等事务;

4、负责接待来宾,接听或转接外部电话;

5、负责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各类文件的归档管理;

6、负责公司的车辆管理工作;

7、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8、担任人事档案归档、招聘流程安排等具体工作。

离职原因:另求发展

_公司(20__-01~20__-03)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行业类别: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担任职位:电话营销员岗位类别:其他相关职位

工作描述:在中国联通公司担任电话营销员,通过直销的方式发展客户,对客户进行回访、调查,受过电话营销,有关产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语言亲和力较强,锻炼到较好的表达能力。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工商企业管理

计算机水平:初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WIN_P和word、E_cel等office软件

熟悉网络和电子商务,熟练办公自动化,能独立操作并及时高效的完成日常办公文档的编辑工作。

技能专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性格热情外向,喜欢体育运动,特别爱好羽毛球

待人真诚,做事有上进心,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处事自信、认真、有主见,不怕辛苦。

语言能力

普通话:流利粤语:流利

英语水平: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证书一级口语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我希望能进入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公司任职,愿意从底做起,在工作的过程

中逐渐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本质工作做好,工作中虚心学习,培养

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充满自信的干劲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去面对工作中所出现的一切困难。

其他要求:希望公司能提供培训机会,使个人能不断学习和完善,在薪酬和升职方面能够

充分考虑每一位优秀的员工。

其他要求:

自身情况

自我评价: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良好的社交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个人工作风格:敢于创新;充分沟通;大力执行;谦虚谨慎。

个人工作态度:把企业当作家庭,把自己当作家庭的一员,企业的财富就是我的财富,在努力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三)姓名: 性别:女

出生年月:__年__月__日

身高:__cm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汉

联系电话:

学历:中专

所学专业:护理学

执业证书:有执照

现有职称护士 政治面貌 团员

家庭住址:

毕业院校:__市卫生学校

实习医院:__县人民医院

个人特长:写作、画画、烹饪、羽毛球、唱歌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水平: 良好

工作经历

至今相关工作经验计有 3 年

20__年3月~20__年1月

在私人诊所当护士

20__年2月~20__年6月

在玉林市消化病医院当护士

工作职责和业绩:在护士长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协助医生护士抢救,根据医嘱完成病人的输液和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及心理健康宣教工作。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看我的自荐书。我是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02届毕业生。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保持着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在这样一个学术气氛,创新精神较为浓重的环境中,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及个人的努力下,经过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已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严谨、踏实、勤快的工作态度,做到自信、自立、自尊、自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成为学校文学社社员,成绩较好,在第四学期荣获“二等奖学金”,获取计算机五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在实习期间担任宿舍长,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于临床,能对内、外、妇、儿科病人进行护理,具有对急、重、危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能力。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认真做好“三查八对”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适应整体护理的发展需要。经过3年多的临床工作,让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强烈认识到爱心、耐心和高度责任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临床护理和急救更加磨练了我的意志,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操作能力和水平。自信这3年的工作让我实现了更高一级的飞跃,有信心接受一份全职护士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护理工作尽职尽责!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热爱护理事业,殷切期盼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事业添砖加瓦,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最后,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四)姓名:___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__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__ 身材: 155 cm 42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物业管理专员/助理:物业助理   文秘/文员 办公文员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__市__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__-05 ~ 20__-05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物业管理员

工作描述: 1、楼宇的卫生巡查工作

2、处理日常业主/住户的投诉与房屋报修等事宜,处理完毕后及时进行回访

3、协助财务开具有关于日常“管理费、垃圾费、代收水电费”的发票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东康景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6-07 ~ 2006-1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商业服务

担任职务: 物业助理(实习)

工作描述: 1、收楼、验楼(熟悉收楼流程)

2、房屋的维修跟进、回访等工作

3、对物业的前期介入有一定的了解,参与大型的现场收楼工作

离职原因: 毕业实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白云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__-06-01

所学专业一: 物业管理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__-06 20__-06 __学院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员中级证书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熟悉物业助理的日常工作,及应具备的素质。对“物业管理条例”、“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比较熟悉,认真学习物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工作认真、负责。谦虚,不浮夸。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涯和集体生活,从中深深的认识到无论个人能力有多大,都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的能力才能显示出来,离开了集体,个人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个人求职简历模板范本(五)姓名:___

性别:女

年龄:__

联系电话:__

邮箱:__

求职意向:办公室文员

教育背景:20__——20__ __大学中文专业学士学位

活动及任职:

20__.07__讯村销售代表兼任服务代表使用EX_EL制作相关的客户信息,同时承接接待客户的业务在业务的具体操作中为客户处理业务,同时也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0__.02 __大学文体部门学生干事

协助学生会工作人员顺利完成各种工作对学校的相关文件进行处理,同时也协同部门主管一起处理了一些学校中的大型文娱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20__.06 暑期义卖帮助福利院的小朋友建立了一个小图书馆

获奖情况

20__.12 全国大学生广播大赛一等奖

20__.09 校级二等奖奖学金

20__.03 校级一等奖奖学金

其他技能

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口语水平好,曾经在口语比赛中获奖

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e_cel,powerpoint等软件

个人爱好:喜欢看书,也喜欢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在生活中比较喜欢运动,游泳和网球是最爱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8 — 02

据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本科专业在所调查的11个专业中,就业率最低,专业对口率亦排行倒数第一,为33%。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除了受到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影响外,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密切相关。因此,以美国为鉴,进行我国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之特征

美国的法学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并非一蹴而就,亦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探索与努力。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法学教育的目标也仅限于培养相当多数量的律师。后来在律师事务所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法学教育学校。到了南北战争时期,法学教育成为今天美国法学教育的雏形。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大学法学院兴起,但是仍然深深刻有“职业培训”的烙印,法学院与大学的结合方式极为松散。直到20世纪上半叶,法学教育成为法律学习和法律职业者培养的唯一路径。

综观美国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 以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为目标

美国的法学教育目标以“小司法”为理念,即培养法律职业人才〔1〕。美国总统卡特在洛杉矶美国律师协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会上曾讲到“我们的律师高度密集,每五百名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律师,比英国多三倍,比西德多四倍,比日本多二十一倍。”美国律师职业十分发达,成为法官、检察官、甚至是大学教师等职业入门需要具备的基本资格。这就使得美国法学教育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

(二)以研究生教育为起点

美国基础法学教育以研究生为起点,也就是说只有获得本科学历后才能进行基础法学教育。本科既可以修读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文科专业,又可以修读自然科学、理学等理工科专业。美国法学教育层次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第一,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学生经过本科课程的学习后,为成熟思想的养成奠定了基础;第二,法学涵盖的社会关系范围相当广泛,法学教育需要有其他学科的教育基础。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并无什么可得自我圆融自洽的存在,相反,其本质乃是为人类生活本身。”著名的教育家庞德也曾有关类似的论断“教育愈是通博,融化的功能愈大”。

(三)以判例教学法为基本的教学方法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代尔在1870年推出“判例教学法”,并设计出与其配套的课程体系,成为全美全世界竞相模仿的蓝本。判例教学法采用由精心挑选的判例汇编而成的教科书,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相关文献并充分准备,课堂上老师会就相应问题提问,同学们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再就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种方法便是苏格拉底式的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剥离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在老师的引领下试图运用法律的逻辑推理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此来获取法律知识、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在上世纪20-30年代,判例教学法受到了现实主义法学派学者们的抨击。以弗兰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学家认为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法,只注重对学生法律思维的塑造而忽视法律知识本身的价值,使法律教育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在现实主义法学的推动下,“实效性教学法”悄然而生,60年代出现的法律诊所教育就是受到了现实主义法学的影响,后来成为了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尽管如此,判例教学法在美国的法学教育中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霸主”地位,其它的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具有时代性与实效性。

二、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价值判断

从美国法学教育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法学教育无论在教育目标的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都体现了其对应用型法学教学模式的选择,这种模式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美国的精英法学院曾与美国的律师界做过这样的斗争:他们拒绝以培养“律师制成品”为己任,不屑于引进实务技巧课程。他们志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传授法律知识,将他们培养成社会各界的名流与骄子。当然,这也引起了法律实务界的不满,他们将法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视为“半成品”,要求他们在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之前先进行相关实务培训,法学院认为这是实务界对法学院自治领域的挑衅,双方据理力争。1992年,美国律师协会展开了一项关于法律教育的研究,报告显示了一个律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这使美国律师界和法律教育界都意识到了一个合格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他们共同的努力:法学院不能成为“抽取了事实的空洞条文”的传送带,现实主义大师卢埃林敦促法学院应该研究解决“把法律和人文知识适用于行动的问题’;律师实务界也不能期望法学院成为职业培训机构,过于追求实用主义,正如卡尔.卢埃林所说:”只有技术而欠缺价值(判断)是罪恶,空有价值(判断)而没有技术是愚昧”。〔2〕打破了这种意识上的冲突之后就要寻找出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法学代表人物兰代尔为法学院在理论与实践、职业培训与学术教育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那就是“判例教学法”,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后来受到了现实主义法学的冲击,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至今仍没有被取代,这与美国系典型的普通法国家不无关系。然而,现实主义法学的运动对美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在其开创性思想的引领下,美国的主流法学院先后开设了“法律诊所”等实践性课程,并将公法课程列为必修科目。纵观美国法学教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法学教育界正在不自觉地为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而开辟路径。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法学院应定位为“学术殿堂”还是“职业学校”〔3〕一直困扰着法学界,他们似乎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总是在理论与现实、学术与实践的矛盾中徘徊。我们不可否认,法学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法学人才和学术型法学人才两种,这取决于他们的就业取向:律师、检察官、法官还是大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这样两种取向使得他们对法学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分歧,律师、检察官、法官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外还要有过硬的实务技能,而法学研究人员则更侧重于法学理论研究,这种分歧使得法学院陷入迷茫。其实,对于应用型法学人才还是学术型法学人才的界定并不是法学学科本身的矛盾的分化,而是一种职业选择的结果。早在1992年律师协会的报告中就可以知道从事法律实务界工作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不但要具备“解决问题”的本领,更要具有“法律分析与推理,法律研究”的能力,而对于法学教学研究者来说,更不能将法律架构于现实之上,游离于法学理论的“真空地带”。因此,应用型法学人才和学术型法学人才的分化并不影响法学院对于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三、我国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之构建

(一)确立明确的法学教育目标

法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取决于法学教育所承载的任务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实,法学界一直有这样的争论,即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种争论与挣扎在美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进程中也曾出现过。参照美国法学教育目标的确立标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人才为应用型人才。因此,无论从“职业需求”出发,还是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出发,都应建立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亦应分阶段进行,在法学本科阶段应以专业教育结合人文教育,培养综合型法律人才;在研究生阶段则可以结合行业需要,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两者并不矛盾。

(二) 提高法学教育定位的层次

中国法学教育定位的层次与美国不同,美国法学教育的起点就是研究生教育,而中国法学教育既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又包括专科、高职等低层次教育。这种法学教育过滥过热的状态与中国法制改革的历程密切相关。当然,将中国法学教育起点定位于研究生教育不符合实际,但至少应该提高到本科教育的层次,与其对应的措施还要提高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实务界的门槛,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限制在法学本科学历以上。

(三)建立“4+x”法学教学模式

中国的法学教育应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为主,通过4年的学习完成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一个“法律通才”。〔4〕这与美国法律博士的职业教育不同,美国的基础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之前就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教育,其中也包括人文教育,因此,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使命。

4年的本科学习只能使法学院的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职业者”。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法学人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另一类是学术型法学人才。对于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4年本科教育外,还要有至少1年的“职业研修”或是“法律实习”,经过这种“4+1”的学习模式的培养后才能够有资格参加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后方可进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领域工作,以此保证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学术型法学人才则要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接受3年的研究生教育,进入更深层的理论研究学习。而且,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需要选修相关专业的学习,例如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其研究生学习阶段选修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做到知识的相互融合,又可以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两种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应用型法学教育模式的构建非但不冲突,相反还在相互促进和融合的过程中为法学教育改革起到推动的作用。

结语: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水平并不发达,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各高校的法学教育目标参差不齐、认识不一。这主要源于我国法学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法制建设受制于历史、经济等各因素。因此,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尚需要法学教育界、实务界全体法律职业者的共同努力。

〔参 考 文 献〕

〔1〕苗绘.高校非理性扩张的文化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

〔2〕聂鑫.美国法学教育模式利弊检讨〔J〕.介绍与评论,2010,(03).

篇10

[关键词] 保健类图书 市场 出版乱象 规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60-04

现在书店,不管大小,中医保健养生类图书都摆在显眼的位置,占据了相当大的展柜,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健康理念众说纷纭,书名更是千奇百怪,市场销量稳步上升,十分抢眼。前有洪昭光关注亚健康的《登上健康快车》,后有强调饮食的《食物是最好的医药》,再有关注人体健康的《人体使用手册》,又强调自我养生的《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等。作者也是各领,有知名的教授专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硬被杜撰出来的“大师”,但是他们的图书销量却一点也不比真正的专家逊色。

在中医保健图书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稍不留神就落入伪健康图书的圈套,有点像当年财经类图书的畅销情形。与经管类图书有所不同的是,中医保健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人命关天,弄不好会让人误入歧途,损害健康。

前有畅销保健图书弄虚作假的刘太医的《刘太医养生》,后有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红极一时,再到最近假养生专家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李一道长等,可谓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有人因看了他们的书,听了他们的讲座而误入歧途,本来健康的身体因错误引导而导致身体不适,不好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有病不吃药不打针,最终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劣质健康类图书的社会危害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医疗保健图书出版乱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医疗保健图书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医保健类图书销售火爆,连续数年领跑图书市场,中医养生明星也诞生不少,洪昭光、中里巴人、吴清忠、马锐凌、萧言生等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医疗保健类图书的畅销有其强大的社会动因。

1.1 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医保健意识的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追求温饱向追求小康型转变,当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要求得到保证后,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便上升为老百姓生活中很重要的诉求。以前人们的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没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今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老百姓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自发地希望了解保健养生知识。在很多社区、图书馆或书店,一旦有健康专场讲座,都会人满为患。老百姓也常常去药店自行购买滋补药品、非处方药。老百姓明显增强的中医保健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医疗保健类图书的畅销态势。

1.2 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医疗体制改革以前的个人医疗费用完全由单位和国家负担,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是很强,认为即使生了病,也不愁报销。自从我国全面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后,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一旦发生严重疾病,将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使人们预防疾病及自我保健的意识增强,除了进行积极锻炼外,也渴望了解有关医学保健知识。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老百姓看病不仅贵,而且看病难。当人们出现亚健康或生病时,总会希望通过自我学习,来增长医疗保健知识,甚至渴望或迷信食疗或五花八门的偏方奇法。很多人都渴望通过少花钱实现健康,“中医养生热”便由此出现。

1.3 对保健图书的盲目信赖

人们获得医学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及图书,而图书是这些医学知识传播媒体中最系统、最详细、最方便、最权威的工具,因而从保健类图书中获取的知识是最好的方式。

其中《求医不如求己》这样的推广自我养生保健知识的图书就迎合了很多读者的需求,从而大行其道。有些保健意识较强的百姓常常会定期购买保健图书,再加上相关媒体的宣传,推动了保健图书的销售。

2 医疗保健图书的策划包装比较到位

2.1 图书传达了全新的健康理念

近年来出现的中医保健类图书和以往医学图书的区别在于,这些图书向人们推行一套新颖的自我养生健康理念,语言通俗易懂,提供的保健养生方法简单具体,很多健康理念都是通过作者本人的亲身感受传达出来,告诫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使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这样新颖通俗的生活化论述方式有别于传统医学图书严谨刻板的理论说教,从而赢得读者的欢迎。

以往认为医生是应该为病人服务的,而洪昭光等则在书中讲述的是医生也更应该为健康人服务。他认为在救助病人的时候是为他重新获得健康,如果在他没有得病的时候给他一些帮助,哪怕是三言两语,就能使他保住健康而不生病。

而备受关注和遭质疑的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先不说其科学性,他善于把疾病保健和老百姓常用而且容易做到的食疗贯彻于书中,博得了老百姓的喜欢,后来证明有些观念是错误的,当时却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信以为真,盲目地照书上讲的偏方去做。可见一些比较新的理念容易被市场接受,很多出版社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口味,但是忽视了其科学性。

2.2 图书作者的名气大,具有权威的说服力

《登上健康快车》一书由洪昭光等3位医学专家和6位院士,以大专家小口气的方式撰写的。洪昭光是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教授,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专业造诣很深,且善于将艰深的医学知识用浅显的百姓语言表达出来。洪昭光教授曾应邀在中央直属机关和各省市的机关连续作了数十场生活方式和健康的专题报告,场场爆满,很受欢迎。其专题报告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阅,并流传于各地。这不但是由于洪昭光教授的权威的专业知识,赢得大家的信赖,而且该教授善于把医学知识的介绍做到极致,其写作方式易学易用,观念新颖,语言通俗幽默,易于为大众接受。

而非医学专家张悟本却被包装成拥有各种头衔的名家,让老百姓趋之若鹜,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是伪造的。

2.3 图书制作与市场化运作比较到位

这类保健类图书的制作迎合百姓的口味,贴近市场化运作。《登上健康快车》一书的装帧以时尚打眼的红色为封面,既符合畅销书的包装醒目的要求,又符合百姓追求喜悦的心理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地配以作者的照片和主要观点,正文字体大,间距宽,符合老年人阅读的习惯。

《健康忠告》的封面则以白色为主,配以绿色的基调,使读者有清风扑面的感觉,让人有一分安静,平和的阅读心态。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是用老百姓喜欢的语言刺激其购买欲望,特别是在封面上一些鼓动性标语,比如让你多活几十年的书,高血压、糖尿病不用终生服药。这些图书的内文都是非常口语化的语言,充分考虑到大众的知识层次及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书的印刷质量较高,且定价偏低。所有这些无不

是为读者着想,更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

2.4 策划包装,吸引眼球

保健及健康类图书的畅销是与营销宣传策划运作到位分不开的。《登上健康快车》的作者洪昭光等在中央及地方机关的报告和手抄本的流行本身就具有宣传效果。同时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造势,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销售。再加上图书出版前后,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举办各种首发式和作者签名售书活动,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讲座活动,以作者火热的人气为该书销售助力。并举办了读者评书活动,以读者的反馈形式推动销售。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完全就是策划和宣传营销的产物。张悟本首先是以高级营养师身份在北京各个社区进行健康养生讲座,有一定的名气,很能够讲;后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大国医道》节目担任《食疗》主讲,后来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专讲他的《食疗》养生之道。书商借此大肆炒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取得了几百万册不错的销售量。这完全是策划和包装营销的结果。

张悟本曾表示,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等,其身份经媒体披露后遭到质疑,卫生部否认其养生专家的身份,而多位专家也对其理论进行了批驳。直到张悟本及其吹嘘的所谓养生理念被揭穿后,才把图书从各地下架。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书也有赖于宣传和营销策划,并且这种策划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始终,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没有到位的宣传及营销策划,读者就很难对这些书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购买欲望。

3 医疗保健图书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由于医疗保健类图书和其他图书一样,没有更多的科学规范和内容把关限制,准入门槛过低,所以这类图书的出版很难区分真伪,表面繁荣,实则混乱。特别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一般大众,更难辨别内容的真假。医疗保健图书的众多作者中,有真正的专家学者,也有奇谈怪论,纯是忽悠的伪专家。医疗保健图书的内容也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伪并存。

医疗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关系到读者的健康,没有基本医学知识的老百姓很难识别医疗保健类图书内容的正确真伪。如果整个医疗体制不进行改革,真正的医学专业人员继续袖手旁观,不肯为老百姓写点科学普及图书,那么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还会接踵而来,继续危害读者的健康和权益。

3.1 作者的一家之言

近年来出现的中医保健类图书向人们推行新颖的自我养生健康理念,这种新颖通俗的论述方式虽然有别于传统医学图书刻板的说教,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但是一味迎合通俗,缺乏专业医师的严谨,所讲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

有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追求轰动效应,抛出一些奇谈怪论,让人以为自己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无毒一身轻》的作者林光常教人吃地瓜,刘太医的养生术是不吃调料,喝牛皮汤,中里巴人的秘笈就是推腹,跪着走路,敲胆经,张悟本的法宝是吃绿豆、生茄子。《不生病的智慧》的作者马悦凌推荐吃生泥鳅,最近沸沸扬扬的李一道长的养生秘诀是用电通经络。种种养生“神话”的频频破灭,暴露出民众科学素养的缺失、社会诚信的危机和出版人职业操守的丢失。

这些包含伪养生、伪健康理念的图书吸引一些对于基本医学知识不太了解的读者盲目购买,从而误信之后导致不适或致病,危害了读者的健康和权益。

有的保健养生图书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或者纯粹是中医爱好者自我养生的个案观点。这样的个人健康理念并非适用于每个人,适不适合自己,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定。有的健康图书说法过于笼统,没有对不同读者的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其结果必然不利于读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不同的中医保健图书所讲内容还相互矛盾。以前讲睡觉时的姿势,有的书说左侧睡,有的说右侧睡,有的说仰卧等,莫衷一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让人无所适从。有的书中提出“洗脸要用冷水,有利于脸部等部位血管收缩和舒张,有利于健康;有的书却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有利于清洁毛孔。我们一般病应该上医院看医生,有的书却说《有病不用上医院》《医生向左、病人向右》,真不知道医院和医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些书虽不是医生写的,却居然是畅销书。

3.2 出版者的杜撰

现在的出版商也存在浮躁的风气,很多保健养生图书的编写不是出自专业人员之手,而是出版商招聘一批“”东拼西凑,然后由所谓的专家挂名,为的就是经济利益。“”一个月就能拼凑一本书,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广泛征集奇谈怪论。书中的观点往往未经科学实验、科学论证。

一些号称保健专家的作者,也是因为先写书成名后才成为所谓“专家”的,而不是成为专家后才写书的。这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籍鱼目混珠,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不满。最近被出版人和电视台包装出来的张悟本,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李一道长,都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掀起一股反伪医学的潮流。

3.3 真正专家的缺位,假专家大行其道

医药保健养生知识理当由专业的医学专家来进行普及。但是在现代这个物欲横行的年代,专业的医学专家,特别是级别较高的专家“不屑”做这种医学普及工作。有出版社找很多大的医院专家,约他们写些对老百姓实用的科普医药图书,对方一听是出一本科普图书,不光稿费低廉,而且得花时间,费脑筋,远不如看病人、做手术等来得划算。而年轻点的专业医疗人员,他们觉得科普图书提升不了自己的医学水平,而且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科普图书比起专业著作来说,分量会大打折扣。反而现在很多科普图书,大部分是些非医学专业人员在写作,他们有的自学了点医学知识,有的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造成真的专家不愿意“出山”写作,假的专家大行其道的尴尬局面。

比如,曾经销售火爆的健康图书《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吴清忠并非学医出身,原本是台湾投资商人,因个人疾病接触中医,后辞职专门研究医学。《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自称为吴清忠的中医启蒙老师。《刘太医养生》的作者刘太医自称为是明代太医刘纯的后人,已涉嫌制售伪劣产品和诈骗被拘捕。《无毒一身轻》的作者林光常因欺诈也受到法律制裁。提倡吃生泥鳅的《不生病的智慧》作者马悦凌曾是被辞退的实习护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作者假养生专家张悟本的诊所已被关闭,所有的图书都在书店下架。

据调查,医疗保健类图书畅销榜的前20名里,作者出自专业医生之手的仅有3本。畅销医学保健图书的很多作者并不是医学专家,甚至有的作者因资质造假、涉嫌卖假药而被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图书下架,遭遇读者退书。这明显有别于欧美健康类图书。在欧美,医疗保健类图书的作者基本上是医学专家。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健康图书出版的规范做法,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健康图书出版。

3.4 医疗保健类图书缺失大众诚信

中医养生书连续数年畅销,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但是养生并不能根本解决病患问题,有病还需要去医院看病,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但不论是出版商,还是所谓养生专家,都在有意无意地混淆二者的边界,从而使读者进入养生的误区,甚至向读者传达有悖于医学常识的伪养生理论,导致健康者病患产生,病人的病情加重,这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健康。当读者觉醒后,就会对大众健康图书丧失信任。

4 医疗保健类图书的规范措施

4.1 期待真正的市场准入机制的形成

图书市场和其他产品市场比较起来,是相当不规范的市场。其他类别产品的质量、内容都需要审批,有了合格证,才能够销售和投放市场。而图书并没有这么严格,编辑执业资格制度已经实行若干年,但对图书具体内容的审查还处于泛泛抽查的阶段。

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出版社的出书资质,为出版医疗保健类图书的出版机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对伪健康书的出版加以制约。出版社首先得有医学专业的编辑,才有资格出版医疗保健类图书。在审稿环节还应严格把关,由专业人士认真审稿,杜绝伪健康类图书流入市场。

同时,还应设定医疗保健类图书作者的写作资格。非专业医学人员能否有资格编写医学养生保健类图书,应该有明确界定和认证程序,杜绝非专业人员编写保健图书,杜绝非医学编辑或未经培训的编辑出版医学养生类图书。这都是出版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建立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养生类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

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准入门槛,为群众营造一个健康、科学、放心的医学科普市场。希望由此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健康、透明的医学保健养生市场,让老百姓真正从书本上学到真实的养生知识,而不是被伪科学、伪医学养生的理念所迷惑,为大众医疗事业和民生健康真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