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习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9:5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实习自我评价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实习自我评价总结

篇1

关键词:学前教师;学前教育;教育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56-02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实践课程备受重视。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优质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幼儿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基础。美国,极为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前教育发展,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其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非常完善且极具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对我国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美学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比较

(一) 实践课程目标的比较

1.“专业型”、“全面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美国侧重“专业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来塑造合格优秀的学前教师。在全教协会的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的六大核心标准中提及: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成为专业人员。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幼儿为视角,这种“专业型”的定位为培养训练有素的合格学前教师提供规范的衡量标尺,铺垫出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道路。

我国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总体来说定位于“全面型”的人才培养。在我国,没有统一的幼儿教师教育实践标准作为蓝本,培养目标主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各自拟定。课程目标力求全面性,从思想品德到创新能力设计广泛,这种培养定位与我国传统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关系密切,极易导致高师院校与实践基地对所培养的学前教师人才缺乏针对性。

2.“成长型”、“适应型”的职业生涯定位。美国对学前教师的职业生涯定位在终身的“成长型”教师。以全教协会等的标准来看,要求准教师不仅是要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成为教育专业的学者。在各项标准中,侧重于实践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如何教”是经常会用到的字眼,其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状态。

中国对教师的定位自古便有传授性的色彩,对准教师的定位上体现出“适应型”的特点。在我国教师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应”等强制性词汇的出现频率很高,准教师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来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以便达到所谓的“合格”,在这种拘谨的条条框框中,遭到压制和打磨,逐渐沦为教学机器。

(二) 实践课程内容的比较

1.内容设计侧重点存在差异。美国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方面,强调实用性,不仅考虑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师,而且考虑作为人的个体成长。实践课程的设计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思想,设计形成多元文化、种族教育、全纳教育的实践内容,为准教师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以期让其可以灵活地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性,倾向于知识素养取向,在于教师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大致分为课堂教学、主班教师工作、实习汇报公开课三部分,显现出偏重教学法理论的特点。具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准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管理和教研活动,只能在相对狭窄的环境中接触理论化的教学与管理。

2.内容组织方法存在“渗透、整合式”与“分割式”之别。美国课程内容在组织上体现出渗透式、整合式的特点。这种方式将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以“渗透式”的形式自然地融入准教师的整个教育实习阶段,可以使其尽早地熟悉教师的日常工作职责和内容,为最后的集中式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上完学前语言教育理论课程后,他们紧接着会安排准教师去相应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实习。这种及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形式,有利于准教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进交流,共同营造专业化发展的前景。

我国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出“分割式”的特点。作为准教师培养过程的终结性课程,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实施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全然分开,运用传统的“理论―应用”的单向路径,在高师院校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在学校外设置实践课程,两个主要场所之间没有相互配合与协调,缺乏支持和帮助的平台与机制。

(三)实践课程实施的比较

1.“合作者”与“配合者”的角色反差。在美国,准教师是班级教师的合作者、支持者。每天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准教师都可以参与。这种轻松的、合作伙伴式的关系,有利于准教师快速地适应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对职业的美好展望,学会与上级、同事合作,互相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反思、批判,成为一名批判反思型的发展型教师。

我国准教师通常承担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根据不同要求转换角色。扮演教师角色时,要求为人师表,配合指导教师完成幼儿一日的生活起居等;扮演学生角色时,要求服从幼儿园的管理和安排。在这里,班主任和准教师并非合作者的平等关系,而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主要实施模式不同――延伸模式与“3+1”模式。当前美国学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课程采取延伸模式。这种模式将教育见习、实习、演习等安排在整个5年的教育计划中,便于将实践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准教师在整个实践课程中可以有效地整合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促进反思能力与专业意识的形成。这种模式为全美的准教师提供更高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未来发展具备充分准备的适应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的学前本科实习主要采用“3+1”模式,也被称作“应用型”模式。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前三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会在大四的时候安排实践课程安排,采取集中实习8~10周的方式。大学四年明显分割为两个阶段,前三年的集中理论学习与第四年的实习呈现出分离的趋势,中间跨度较长,相应的理论知识不容易被迁移到新的教学情境中,使得准教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课程评价的比较

1.评价方式存在差异――“发展性”和“终结性”评价。美国在课程评价上采取“发展性”评价,其教育实践课程强调“标准本位”理念。整个评价是一个动态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致力于准教师的发展性、进步性,强调准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价值。准教师会建立成长档案袋来进行自我评价,搜集能够体现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成长的相关资料,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接纳来自多方教师在实践理论、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建议。

我国在实践课程评价时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法。在教育实习的期中和期末评价中,一般由个人总结、组内评定、指导教师评分以及高效指导教师评分四部分组成,很少进行准教师的自我评价,让其常常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这种倾向于“总结性”的评价方式,导致许多有利于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信息被忽视。

2.评价主体不同――“全方位”评价和“单一性”评价。美国侧重于全方位的实践评价,全美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是全国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的所有要素都作为评价对象的范畴,而统一规范的标准,着眼于整体的全面发展。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评价对象较为集中和单调,是以实习指导教师为主体,局限在准教师个人的知识、技能方面,缺乏对准教师创新能力、批判反思能力等专业发展的评价,严格地说,只能是“评定”而不能说是评价。真正的评价是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强调准教师参与评价,吸取评价的精华,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二、对我国的启示

1.科学定位发展性的培养目标,为教师专业化起导向作用。培养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当代教育所需的人才,将准教师与作为“人”的基本生长需要紧密结合,将目标导向于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而不是仅仅打造出所谓合格教师的“半成品”。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质疑“为什么”,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从“合格教师”发展到专业型的“反思批判型教师”,对本职业有着高度的认同,不断向乐于教、善于教、精于教的方向迈进。

2.发挥实践内容整合作用,真正促进准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课程内容要重视准教师真正的需求和必备的专业发展素养。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形成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职业情感,切实学到实践技能,这对今后的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高效优化实施环节的内部要素,增强实践课程的适应性与弹性。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必须着眼于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在为准教师个体成长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营造一种愉悦平等的合作氛围与关系。改良实践课程的关键参与者之间的传统三角模式,有效促进三方随时对话,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与弹性及因地制宜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支持准教师不断地从合格走向专业,扩宽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4.建立多元化的实践评价标准,鼓励准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致力于准教师的自我评价,形成批判性的反思意识。对教育实习的评价,应该以诊断性的发展评价为主,辅之以总结性评价,并用全面、发展的视角做出科学、专业的评价。借鉴美国经验,可采取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帮助准教师建立自查评价表,鼓励准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刘颖.NAEYC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培养标准及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2]唐荷意.对当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评价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2).

篇2

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如何全面适应医药卫生事业需要,把握发展节奏,优化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医改和教改的重大举措,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按照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通过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近期主要是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教育改革。构建“5+3”人才培养体系,5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基础。要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学生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加快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第二,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这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紧密衔接,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等4个证书。要调整7年制,从2015年起就要全面实施,学生在完成5年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学习,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要改革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办法,针对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为他们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第三,全面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基于我国城乡、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定向免费培养3年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要培养医学生能够“下得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民情、医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医学生能够“用得上”,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要使医学毕业生“留得住”,加强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既要用感情留人,还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第四,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把医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强化医德典型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要把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要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发挥好医院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医德考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觉提高医德修养。

第五,深入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更好适应卫生行业需求。要把握好医学教育发展规模,控制医学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加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中医药特色与规律,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统筹各类医学专业协调发展,加强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儿科、精神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开展好对卫生计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使高等学校成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六,切实强化推进改革的机制和条件保障。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强保障。要建立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医学院校要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标准,加强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科室之间、医院之间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篇3

我是一个来自湖南本地的女孩,性格活泼开朗,一个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喜欢与朋友打打闹闹,安静时喜欢看书、喜欢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我是一个十分倔强的女孩,只要是我认定了的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做到,认定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家中并没有从事医学这方面的人,但是家人都很支持我读护理这个专业,因为护理专业不仅对我个人有好处,同时也可以给家里带来一定的好处。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是没有阻力的。

2.社会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中国卫生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3.卫生职业特殊社会环境:由于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医学人才,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

4.行业环境分析:就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医护比例而言,中国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如今,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所以老年服务这方面的需求会很大。

目标确立

短期目标:

1) 大一、大二这两年争取过完英语四级

2) 在学校学好理论知识,在外实习期间将理论付诸实践争取专升本

3) 考到护士资格证

长期目标:

1)实习后我将进入一家医院从护士做起,在前两年考取护师资格证,有机会的话考研究生

2)第六年升为主管护师,提高自己的学历

3)从事主管护师后工作五年争取升为副主任护师

评估与调整

1.评估的内容

1)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再次选择职业

2)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改变发展方向

3)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改变行动策略

4)其他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

2 .评估时间

在一般情况下,定期(一年或半年)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1.清晰性原则: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2.变动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3.一致性原则: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4.激励性原则: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对自己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5.全程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考虑。

总结

篇4

[关键词]生物 校外 实训 教学模式 实践

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国内外该方面有许多研究报道。由于地域、人文、师资、内容、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实训教学与地方资源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学生知识整合和能力获得有的育人功能,贯彻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适应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特长的人才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该研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在生物实训教学中结合实训课程特点,通过多年的实训总结,探索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分步指导实训”教学模式,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模式构想和研究处理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全面开发人脑理论、现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认为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学中的实训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做到取长补短,使实训教学效果趋向最优化。

1.研究对象。本校生物教育专业专科二年级学生。通过教学,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理论课及实验。

2.自变量。教师实训指导。

3.因变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知识掌握、检索能力、综合能力、操作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4.无关变量。实训内容、实训教师、实训的时间、学生智力水平、学生学习环境等。

5.相互关系。采用“分步指导实训”模式干预后,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知识掌握、检索、综合、操作、思维灵活性,思维独创性等方面会有明显的提高,可以通过学生实训过程表现记录,实训采集标本数量质量和鉴定标本数量和质量来分析。而实训内容、教师、实训的时间、学生智力水平、学生积极性、学生学习环境等会干扰结果的表现。

6.培养原则。根据学生实训培养要求,结合有关研究,得出6个培养原则:活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激励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根据实训活动特点,采用行动研究法(Proceeding investigation method),研究总体操作步骤如下。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预诊提出问题收集与分析信息拟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再诊断再提出问题……

根据实训内容,采用分组轮换制,将整个实训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采集活动和鉴定活动。每个部分包括若干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教师指导(1/半天采集活动、1/半天制作鉴定活动),如图1所示。

三、研究结果

自2003年6月开始,定点选择我校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5年的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主要教学策略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训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探究的本领,实现情商与智商不断完美结合,最终达到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①注重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关注学生的生活,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注重以自身的人格力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找回自信,使他们关注社会,热爱集体,建立良好的同学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珍爱生命,乐于学习和探究。

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教学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改进指导策略,提高指导成效,帮助学生在实训活动中迅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丰富体验,提高能力。

(2)创设良好实训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氛围之中,在各种的活动参与之中完成其思维的再加工,产生思维的飞跃,最终获得发展。

①营造积极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被关注和尊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训教学活动,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②在实训活动中,要合理安排时间,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要专门留出时间,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挥个性的空间,通过进行实践与反思,获得成功的体验。

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均持赞许支持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真理,形成经历,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探究为主,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锻炼机会,切忌教师一言谈和包办代替。

④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实训学习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3)注重实训层次提高

一切实训活动成果,必须最终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训活动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模式,从“让我做”变成“我要做”。才能使学生能力层次从中得以提升,实训层次才能获得真正提高。

①要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和合作的探索中解决自然之谜,获得提高。

②实训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自然。

③积极鼓励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尊重学生的研究结果,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敢于否定、敢于质疑、敢于超越。

(4)激发学生实训兴趣

兴趣以个体的需要为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训学习的动机和意识,增强其活动中的有意注意和持续性,从而提高实训效果。

①根据学生学识水平,及时发现和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被研究生物材料中的新奇的事物。

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训探索中来,在自主、合作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成功的体验发现和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③鼓励学生向前人学习,克服困难,坚持信念,不断进取。

(5)创设实训评价机制

评价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了解实训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增强学习信心;同时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的学生发展。

①注重过程性评价,我们将学生实训成绩分成个人完成情况、小组完成情况、平时表现,个人总结四个部分根据学生的实训表现,综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②在实训成绩评定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占有40%的分值,做到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③帮助正确看待实训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与成功同样有教育意义。

④学校和保护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到学生平时表现评价。

2.实训效果

(1)从历年学生采集制作标本数量可以看出,“分步指导实训”教学模式从开始到形成过程中差异(表1)。显示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2)历届实训成果中图片资料、标本等都极为丰富,丰富了生物学的教学资源和标本馆藏,应用到了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专业课程与地方资源的有机融合,提高了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每年的实习汇报展,曾多次在保山电视台播出,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好评。

(3)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标本资料整理和录入过程中,我校实训后的学生做了大量的工作,获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部分学生实训期间制作的标本已被收藏至该博物馆,部分学生制作的标本交流到了国外。

(4)我校生物实训基地目前已被云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高专示范(校外)实训基地。

(5)到高黎贡山实训已成为每届新生的向往,变成了实训学生喜欢谈论的深刻回忆,许多学生都表示今后有机会一定还要到高黎贡山来。

四、结论与思考

1.重视学生自主活动的“分步指导实训”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世纪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需要,互动创新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内容,开放的资源共享,在实训活动中,学生活动与指导教学相结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同步发展,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做到了学生感知和生物知识的有效结合,学生记得牢,上手快,知识学习巩固和技能获得训练达到了同步提高,达到了教学大纲的目标和实训效果。实训教学效果显著。

2.实训教学模式的总结,促进了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3.得天独厚的高黎贡山生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效的实训模式,真正达成了实训教学与地方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2]李战雄.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设想[J].高教论坛,2005.10(5):41-241.

[3]吴国平.奥地利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教育科研,2006,(8):55-57.

[4]Mieke Lunenberg, Fred A.J. Korthagen. Teacher educators and student-directed learn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29�44.

[5]顾力平.职业院校“情境―达标”式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59-62.

[6]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24-64.

[7]吕耀中,王新博.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8-100.

[8] 朱法良.对全面开发人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7):35-39.

篇5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篇7

一、国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动态

1.实践教学方面

国外学者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研究。Spillane and Zeuli (1999)发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交替运用包括交叉课堂任务、语言模式、程序及相关知识的讲授等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地把握。Michael(2003)提出在以本科生、MBA课程为核心的商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将学生视为客户端比将其视为顾客或者合作伙伴更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操作。David and Petegem(2008)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与其授课环境包括教学纪律和班级人数不具有相关性,同时,教师的概念转变/学生导向型授课方式与其自身的性别、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年龄以及教学培训的参与意愿等教学特性也不具有相关性。Sarah and Teresa(2010)探讨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以书面反馈意见为主的反思应该作为教学模式加以应用。Jonas et al.(2010)认为在商业学校应该将模拟训练作为一个平台,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模式

(1)美国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以“适应社会需要,受到基础广泛的管理和人文教育,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学实践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包括以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以及课程讲座为主的课内实践教学,以暑期学院项目、合作研究、学术报告会和研究基金为主的课外实践环节以及以社区志愿服务、实地考察和担任咨询顾问为主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并与导师的密切合作的项目合作教学法,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由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学校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学生还可以获得实习和参与科研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十分重视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带来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和提高实际需要的能力。

(2)德国工商管理专业“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是在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是一种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该模式中,实践教学经费主要来自企业,企业主导着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教学中科研选题全部来自企业需求和为企业服务,企业是实践教学成果评价考核的主体。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讲,德国的实践训练方法可归纳为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4种。在德国,许多大学的教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才得以聘用,德国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师资要求更为严格,该国专门颁布了《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证书方面的要求,例如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他们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

(3)英国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英国高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作业实验、论文报告、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英国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 用自主联系形式,突出团队特征。英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导师制教学模式,这种导师制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的研究生导师或年级导师,这里的导师是学生与学校联系的节点,学生可以向导师提出任何问题,包括学习、生活、经济方面等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和忠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他们如何获得帮助和在哪里获得帮助,而不是具体解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导师制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生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4)澳大利亚工商管理专业“TAFE”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对分析有关职业能力,确定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建立相应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结合情景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项目式学习以及企业培训等。澳大利亚高校注重校内实习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于有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校内实训基地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先进,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加拿大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全部都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专职教师至少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并且教师还需要定期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5)加拿大工商管理专业“CBE”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高校实践教学理论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这种模式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它强调对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主要是由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某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若干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加拿大高校的实践教学则把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作为确定教学模块或单元的依据,针对在校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技术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适当兼顾次要能力,并将课程设置适当综合化。

二、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动态

1.实践教学方法

陈虎(2006)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模拟教学法和行为示范教学法。沈爱华(2007)建议高校采用2+0.5+1+0.5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一、二学年基础理论课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坚持教学、科研、实习相结合的原则;整合高校存量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开展“定制式”培养。杨絮飞(2008)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产学研相结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引导,推动和激活产学研良性合作机制;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校企联合办学,推进产学研结合。马丽(2010)建议独立尝试“5+2+1”的培养新模式,这种模式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区别在于:前5个学期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并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素质训练和到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第六七个学期是理论学习与集中实践各占一半,每个学期都要抽出半个学期行集中实践,另外半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基本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必备的方法和技能。第8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石蕊和唐寅(2010)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建设管理类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包括ERP实验室、模拟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验室等,让学生了解当今企业的动作模式、熟练应用管理软件。此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习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魏国梁(2008)认为通过直接和间接环节采用案例讲解、互动交流、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科研活动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多种多样的模式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等(2010)认为可以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和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来强化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模式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

(1)中国人民大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有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与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模式,包括建立国家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型委托课题调研以及学生自主申报,举办“社会实践辅导营”,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网”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北京交通大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初学者进行团队练习、情景案例、实验模拟、分散实习、实地学习;针对学有余力者进行小组练习和专家讲座。针对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参与比赛、组织培训。

(2)华中农业大学探索构建了“基础+模块”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基础+生产实践”模式,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基础+研发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基础研究甚至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研发潜能。“基础+创新研究”模式,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山东农业大学探索创建了“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按照基础实践(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专业实践(专业调研、科研训练和课程论文等)和综合实践的“三层次”;校内“基础阶段”、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和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的“三段培养”。

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助教制;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27―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一线的主要新生力量。由于高校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拥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过严格、系统的教学训练。青年教师正处在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之中,对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方法了解不足,更谈不上教学经验,其作为大学教师的岗位胜任力明显欠缺。因此,如何搞好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教界也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是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胜任力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的积极效应

(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高水平的教师,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优质师资队伍的形成,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大学教师是高知识群体,其工作动力更多是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有必要把处在教学一线的广大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体现。从近几年来看,新补充到高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专业基础,但缺乏社会实践、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实行助教制度,使得广大青年教师可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德修养;精通业务、严于律己、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促进教师职业不断发展的必备特质。

(三)是教学团队塑造和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在教学团队中,职称高的老教师相对数量较少,平时不仅要承担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还有繁重的科研和社会咨询任务,往往感到时间紧、压力大,不少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为他们配备助教,可以把辅导、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实习课组织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教学工作交给助教独立完成或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使助教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大大缓解老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保证他们有精力从事本科教学。其次,由于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对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掌握较好,老教师可以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动态,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有利于营造教学团队的合作氛围,增加教师之间合作意识和向心力。同时,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能够促使老教师更好地总结经验,并使个人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财富,以团队力量的形式持久地传承和发展。

二、近年来青年教师助教制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在大规模扩招之前,各高校一直都实行青年教师助教制,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做法对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对于教学质量的保证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授不教,助教不助”的不正常现象开始显现出来,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助教制度已是名存实亡。究其原因如下:

(一)师资队伍总量相对缺乏,青年教师教学压力过大

我国高校扩招十余年来,在校生数量猛增,师资队伍缺乏已成为普遍问题。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总量不足,导致青年教师刚到校后根本来不及充电,就要迅速从走上讲台,而且教学任务还比较重,尤其是一般的普通院校,相当数量的高校青年助教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从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角度而言,高校教师不仅应具备“教什么”的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如何教”的教育专业知识。而“如何教”的能力则需要在一般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个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磨练过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提升。但现存的教学师资状况,却难以给青年教师提供这么一个必要过程。

(二)高职称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青年导师力不从心

由于高校教师培养速度跟不上扩招的需要,高职称教师的相对数量也较少。而高职称教师的科研任务往往较重,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这不仅加重了本专科教学一线教师短缺的压力,也迫使老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培养动力和培养压力双重不足,导致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常常流于形式。

(三)高校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良影响

由于青年教师助教制属于传统的做法,现在之所以流于形式,还与学校没有针对高校发展新的形势变化而制定旨在促进助教制进一步发展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关。其次,由于受高校改革中的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条件中对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定量要求的影响,使得不少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从而忽视助教工作。

另外,有的青年教师急功近利,总认为自己有文凭,专业基础也不错,往往主动争取上课,以充分表现自己,并希望早点完成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工作量和科研成果。

三、规范高校教师助教制度,提高青年教师胜任力

(一)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助教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大学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加大培养投入,强化培养管理,采用各种措施确保青年教师助教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青年教师助教组织工作,形成由校长负责,教务处、人事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青年教师助教工作管理组织体系。

(二)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规范助教管理

1.保证助教工作制度化。应明确规定凡是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和助教,不得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只能做教学辅助工作,助教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各个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和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具体情况确定他们的助教时间和工作。院、系(部)每学期初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本单位接收的青年教师制定助教工作制度、工作计划,确定听课要求,安排辅导等工作任务,并将计划报送教务处。助教结束时,应由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提出申请,经过学院考核,并经过学校教务处、人事处等有关部门或学校教学委员会试讲合格后方可独立承担某门课程的主讲工作。

2.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果说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是学校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开端,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就是高校必须做好的又一项工作。首先,学校必须在物质和精神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激励方案,充分调动老教师“传、帮、带”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在能积极主动帮助指导教师完成工作,成绩突出者,应在外出进修、出国考察等计划中优先安排;在教师职称评定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学校也可以单独设立助教培养奖项来表彰他们的工作。同时,还应该将指导任务按一定标准折算成课时纳入其教学工作量。对表现比较好的青年助教,也应该进行表彰或在攻读学位、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其次,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对那些态度不端正,无故不参加助教工作,不接受指导教师布置任务,或助教期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和规定延长其助教期限,严重的可以解聘。对于不能尽职的指导教师,学校可以取消其指导资格,并给予批评教育,确保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落到实处。

(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对助教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青年教师所学到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要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只有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感悟,才能真正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因此,要实现助教制的目标,必须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重提高助教的教学能力。老教师应以课堂教学指导为主要抓手,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如下能力: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力、判断能力、谈话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二是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定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掌握、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教育的能力,组织班集体和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四是动手操作能力,包括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自制教具并进行演示、实验的能力,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五是教育反思能力,包括自我评价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修正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工作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助教工作的监督

首先,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助教工作评价机构。改变以往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可以由学校的教学委员会负责制定助教制管理规定、培养计划、考核办法等工作。其次,要从各方面对助教工作进行有效评价。内容包括:(1)助教与主讲教师的座谈会,讨论课堂内容、教学方法、个别学生问题、可获得的教学资源、助教与其他主讲教师的期望等;(2)对助教教学的观察结果,包括学生评价、主讲教师通过听课或听上课录音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评论助教给学生打分的过程,包括助教对学生试卷的评语、例行会议的发言、学生的态度与成绩的变化、系里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评价等。(3)学院和教学委员会对助教的考核评价等。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展网上评价,既鼓励学生对青年教师做出评价,也希望他们能给青年教师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青年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以上评价结果应记入助教档案,以促进助教了解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其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

(五)切实解决师资紧缺问题,缓解教学压力

解决高校教师紧缺问题是规范助教制度,提高助教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加大师资引进力度的基础上,一要挖潜、充实师资,严格实行教授、副教授给本专科生上课的制度,以充实一线本科教学工作。并充分利用本校的老教师,把近年来离退下来的师德高尚、师风优良、教学效果好、身体健康的老教师返聘教学一线。二是加强对中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尽快积累教学经验,取得较高的职称,成为教学栋梁,以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三是外聘补充师资。从科研院所、经济和社会部门聘请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兼任学校的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教师, 既可以壮大学校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深入结合。同时,要进一步构建高等学校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逐步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机制, 努力实现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和师资配置效率。

(六)注重助教制度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一个重点建设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该项目要求:“建立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把教学团队建设和对青年助教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团队建设实践中,把青年助教作为团队的一个成员,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既有利于他们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促使其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李金.规范助教制度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2]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01).

[3]高侠.关于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讨[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4]周鸿媛,王赓.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文教资料),2010(02).

[5]柴蕾.高校新专业师资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08(06).

篇9

关键词:课程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 综合机器人 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56

《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目前市场上占有量较高的单片机89C51,是工业测量以及控制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芯片,性价比非常高。[1]这也是这门课程作为核心部分讲解的主要原因,教授学生硬件系统结构,把握计算机的控制体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C语言编程能力。

1 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位于最底层的是仪器仪表电路基础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从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相关的产品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的实践型人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总结支撑性作用。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施

该课程是将企业与行业对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的确立作为第一步,课程组老师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与生产企业的大量走访沟通,深入了解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的合作;通过企业计算机系统一线的专业人事商榷教学大纲,是建立起的训练体系更能符合实际要求,满足现实情况的要求。通过对大量毕业生的访问,与计算机系统研发与生产的毕业生进行沟通后,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进行全面的审核,对现存问题进行解决,对实践性教学情境进行修改。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入了解,对计算机系统研发与生产的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入手,对课程建设思路进行全面的改革。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借鉴“六步教学法”(明确任务/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控制、评估)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情境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祈祷咨询服务的辅助作用。在老师的辅助下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

3 《单片机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综合机器人为基础,并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模块(电机)、显示模块、时间模块、语言模块、遥控模块以及各种传感与转换模块[2]。综合机器人的设计由于其具备的功能、性能指标和控制方法不同,所以有很强的扩展性。功能、性能指标和控制方式与其所需技术器件种类、技术含量、复杂的电路控制是成正比的。如在显示模块中除了选择数码管显示以外还可以选择图形液晶或字符液晶显示;控制方式既可采用声控也可采用遥控。所以,选择机器人作为综合学习情境具有很好的可选性和可扩展性。

针对控制系统不同部分的运用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情境,以训练学生分析和设计计算机控制应用程序的基本技能。本课程共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由1个综合实习情境――综合机器人,按照不同的功能模块分解成3个学习情境,包括机器人显示系统、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智能感应系统[4]。

4 考核方案

学习过程是考核方案的重点,而评定成绩的主要方面就是在每一个情境中课程的完成情况。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对学生开放性的考核,让学生养成在课余时间自学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通过自学并且顺利完成了对相关技能的训练,那么就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提前考试,考试合格后便可免去学期末的结业性考核;综合性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控制技术的运用能力,在运用中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使用新技术、新器件的综合项目,给予相应的加分。在教学的12~13周安排智能小车竞赛[5],成绩优胜者可以免除期末的结业性考核。最终成绩由以下形式组成:过程性考核50%、综合性考核15%、结业性考核35%。

5 总结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以一个完整的综合机器人开发工作过程实施教学,从设计要求开始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到跟我想、跟我学、跟我做,功能扩展等几个工作环节,进行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开发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在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中,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是典型应用为载体分解而来,所有学习情境综合成典型控制系统,前一个学习情境是后面的基础,后面学习情景是前面的扩展和综合,通过选取不同的学习情境重组成不同功能的模块可重组、可扩展。因此,本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扩展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唐炜.基于“项目驱动”的单片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30-133.

[2]许萍,王勤,陆文灏等.“智能小车”控制器的设计和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12,(11):68-71.

[3]华俊,高红叶,魏晓东.教学用多功能单片机智能车设计与实现[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6):608-612.

[4]黄辛超,殳国华.用于创新类课程平台智能小车实验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7-10.

[5]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以智能汽车竞赛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03-105.

篇10

【关键词】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培养质量;培养目标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

ZHANG Guo-jun LIU Yu-yan ZHAO Min-hua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hortcomings of the pres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such as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 single evaluation subject, singl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lack of flexibility, some new idea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quality. Effective approach about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referencing the foreign evaluation ideas, building a third-party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ssessment method were discussed to construct a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are diversification in evaluation method, scientific in evaluation process, rich in evaluation content, pluralism in evaluation subjects, comprehensive in evaluation target and capability in evaluation quality.

【Key words】Evalu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 Training quality; Training target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的评价,对具体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很少涉及,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习质量评价基本模式和评价体系[1]。当前采用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在期中/期末对学生组织课程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给予平时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次要依据;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累加得到综合成绩,最后根据综合成绩的高低进行综合素质排名。这种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和评价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1 评价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国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相对较早,评价体系也已比较成熟。如澳大利亚结合专业特点的培训包[2];德国专业训练与师范教育分段评价[3];美国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GP指标体系(NCHEMS)[4]。另外,英国的“三明治”教育[5]、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也是非常成功的培养模式。这种客观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理念。评价过程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学习带来的浪费。

国内众多院校和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可以参考。潘武玲[6]建立了以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政府通过财政自主等间接参与评价,学校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评价工作促进自身发展,社会评价则可以更好的反映社会需求引导高校的发展,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探索构建了“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职技高师院校为主体,联合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确定职教师资培养内涵,共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组织考核评价[7]。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办学透明度,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督促高职专业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并以此自加压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更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沟通、合作、应变、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等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8]。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构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方法是否采用数学理论以及系统的计算过程,可以将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也可以称为基于经验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者主观的经验得出评价结果,主要有专家会议法、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等。主观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和操作,适用于缺乏客观数据或者评价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因素的情况,但是因为主观因素较多,所以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只能通过选择经验丰厚或者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评价以保障准确性。

客观评价方法一般基于严格的数学理论或者统计理论,通过对评价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计算或者统计分析以得到评价结果。客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多属性决策方法(加权法、Topsis 法等)、运筹学方法、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等)、智能化评价方法、信息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综合评价和模糊评价方法等。客观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基于牢固的数学统计理论,客观公正性强,如果评价对象的主观影响因素较少,则通过客观评价方法能得出高准确性的评价结果。但现实评价对象往往主观影响因素较多,客观评价方法往往在应对这种方法时不够灵活。不同的单一评价方法有其优缺点,为了更好的接近真是的评价结果,组合评价方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利用更多的信息,更加全面的反应评价对象。

3 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学校现有师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在岗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非常必要,尤其对解决现有师资就近转行造成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解决。针对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不达标或偏低的情况,国家或当地政府、教育机构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鼓励,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及以上学历,提高专业教师整体学历水平。

受现行教育现状、编制的影响,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而人才培养和岗位能力的需要均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且与时俱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除单项实践环节外增加企业、职业学校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年或半年以上企业、学校实践时间,学生在企业、职业学校顶岗实习,实现工学、教学结合;另一方面毕业后从事专业教师岗位的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到企业实践(建议3-5周),可以以指导学生实践的方式参加,教学单位制度化要求。通过实践双轨环节,可以使从教人员在到岗之初即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补充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需求及技术前沿,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职教师资培养单位,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时须开设《职业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法》等课程,使毕业生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同时在专业课学习时,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教师能力学习同时进行,为其将来进入中职学校任职专业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继续加强专业方面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岗位一线各级各类人才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无论对于教师岗位还是企业职工均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素质,但很难从课程设置直观体现与培养,然而可以在教学能力培养、专业实训、企业实践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强调和训练,使人才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 总结

针对我国职教师资学习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重知识考查,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等问题。当前需要构建一个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科学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全面化并以能力测评为核心的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学习评价体系。从而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 Agriculture, Hort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ackage[S]. Canberra, 2011.

[3]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Ball State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artnership Network [DB/OL]. bsu.edu. 2013/06/14.

[4]Ewell P T, Jones D P. Indicators of“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Handbook fo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M]. National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1996.

[5]Paul R, Howard G, Paul L. Educational and Contractual Attributes of the Apprenticeship Programs of Large Employers in Britain[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6, 58(3): 359-383.

[6]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