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系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系毕业论文

篇1

信息产业经济论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产出的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效应论文

运用投入产出理论,将信息产业细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例,揭示了信息產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并对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多行业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错关联。国内不少学者对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作了相应研究,例如徐丽梅指出我国信息产业是中间投入型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盖建华认为信息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很强,但整个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比较低;周敏认为浙江省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赖,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比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促进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我国或者某一个地区的单独一张投入产出表,这并不能看出信息产业的关联效应动态变化情况。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其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虑,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安徽省信息产业经济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1.投入产出分析说明。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数量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经济数量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数据表,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需求(总产出),中间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总投入,总需求=总投入。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指标有:

(1)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作投入系数,计划公式为,其中,是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产品的数量,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部门对部门的依赖程度越大。

(2)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大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小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产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等同于社会平均水平。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或者小于1,说明该部门的感应程度在全部部门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数据来源和结构调整。我国或者某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每逢尾数是7和2的年份编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础数据来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部门表。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中对信息产业的表述,本文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制造业主要是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需要,本文将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调整为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制造业)、信息制造业、第三产业(剔除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三、实证分析

1.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调整后的2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而言,安徽省信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少,远远落后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且信息产业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较低,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2012年信息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显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较好。

2.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经济系统中各部门间的关联关系,其衡量指标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安徽省5部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以及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制造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应了信息制造业对第二产业、信息制造业自身、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强。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2007年和2012年均为0,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拉动作用,且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大于0.1,说明信息服务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大。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度较强,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较强,但是2012年的系数要小于2007年的系数,反映出信息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这种情况应该得到重视。信息服务业对剔除自身的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部门内部产业性质相近、相互关联度大的特征,这有利于服务业内部集聚经济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数要高于2007年的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其它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在增强。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的依赖程度,下面分析其它产业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要比2007年有所减少,反映出这些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关联度和依存度本就较低,且依赖程度还在减弱,尤其是第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不大于0.001,第一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总产出,需要信息产业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农业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低,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3.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指某一产业发生变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下去。反应产业波及效应的具体测度指标有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1)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670、1.2351,信息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1,说明信息制造业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信息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加大对信息制造的投资,将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信息服务业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响力系数要高于2007年系数,说明信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加,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影响、辐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2007年和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都低于1,说明信息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2012年的感应度系数有所减少,这说明其它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减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受其它产业的制约作用有所减少,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独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分析结论。(1)安徽省产业结构仍然体现出明显的“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信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且信息产业2012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减少,说明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其它产业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消耗系数较高。(3)无论2007年还是2012年,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要大于感应度系数,因此安徽省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来发展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产业来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4)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第一产业对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很小,说明农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极少,反映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议。(1)推进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还不够,需要安徽省积极实施“互联网+”系列行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科技大省,安徽省应积极推进现有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积极加大对研发创新平台的引进力度,逐步增强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单纯依靠信息产业自身能力还很难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通过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细分行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基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

信息产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支柱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升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全面的探讨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为地区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信息产业看成是的战略性产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希望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来带动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全面转变的背景之下,信息产业发展的落后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深刻地把握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围绕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的信息产业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大,一方面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将会助推、引导信息产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这会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产业的发展。本文这里探讨的主要就是信息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具体阐述如下:

1.1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非常直接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速,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信息经济规模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1/4以上,信息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同时这一产业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的业务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可以带来产业结构优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并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高,低端产业比重高,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可以提升高端产业的比重,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带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本身具有先导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证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需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没有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术就不会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也会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产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可以与其他行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无论是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也好,还是助推作用也好,都会使得新产业形成以及发展,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

2推动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具体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将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发展、全局发展的高度,详细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信息产业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一行业,助推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国家要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解决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信息产业加强行业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信息产业标杆企业,改变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推动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加快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加大信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信息产业本身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关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与物流行业、制造行业等传统行业的融合空间非常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升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这些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给民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费的持续增加

信息消费信息产業繁荣发展的关键,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加速诸如物联网、云计算、4G、大数据分析等概念的落地,尽快实现产业化并作用于社会经济才能产生消费作用。在上述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国家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舆论层面引导,让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尽快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我国需要以三网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创造能够较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则是要注意降低信息产品的价格,尤其是要做到提速降费,从而带来群众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要在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信息化应用方面着手,让民众能够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来办理各种业务,从而实现信息消费的不断增加。

篇2

【关键词】南京电大 Struts J2EE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1 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间强强联合、不断实现资源共享。随着国内高校规模不断的扩张,合理并有效运用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育管理方式转变,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化管理,已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网络化管理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广泛运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其它课程管理类似,其主要使用单机管理方式或是手工管理方式实现,包括对毕业设计(论文)步骤中的基本信息与成绩的输入输出实施管理,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选题、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以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效果的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都没有纳入系统管理中。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做法一般为指导老师前期给出参考题目,并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再从中完成选题或自行申报课题,由于正在毕业实习的学生比较分散,容易导致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畅,造成有些学生课题选择冲突;同时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后期,有大量表格由人工发放、填写、回收,导致效率极其低下;毕业设计(论文)完成阶段,通常需要运用纸质存储或者刻录光盘提交最终论文,常常导致资料堆积如山,查找不便。所以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进行管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给管理造成较大程度的困扰,甚至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络优势,按照具体管理规定研发出一款为高校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网络化管理,这不仅重要,而且符合高校无纸化办公的发展潮流,这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南京电大早在1999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电大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示范单位,属于“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类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列的“省级电大”。至2014年春季,南京电大培养的教育本、专科学生已达52397人,每学年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达到1800人,因此研发出一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站在企业应用系统内部,从抽象的概念高度上分析系统需求,敲定企业应用系统的要素、组成及结构,因而给出系统的分析模型,并为企业应用系统设计给出依据。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功能性分析和非功能性分析的示例。

功能性分析要求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应该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南京电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要求,按课题启动、申报课题管理、论文指导管理、论文答辩管理、论文终审管理等系列流程,能够实现不同角色应有的功能。南京电大学生可以浏览南京电大关于论文方面的公告,可以选择导师、提交课题,可以与导师交流,可以对自己的开题报告、论文及系统中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南京电大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学生、查看学生课题、论文情况,可以对学生提交的课题、论文进行审阅,可以对自己的学生发出通知,向本校教务员汇报工作;分校教务员完成本校通知工作,维护本校教师与学生信息,向市校汇报本校论文工作;市校教务员可以对分校教务员、教师进行权限分配、调整;系统管理员需要完成业务数据备份、角色信息调整、系统安全运行、运行维护等工作。每一个用户登录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后都可以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都可以利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供的查询与打印功能,都可以从系统中下载需要的资源,根据需要上传文档。

非功能性分析主要包括时间上响应不可以太慢,从而影响用户的操作,应在5ms-9ms之间;必须能够对所录入的业务数据快速的处理,得出执行结果,基本处理过程时间不可延迟过多,至多1-3秒;对学生的申请以及教师指导结果的传送和转化时间能够满足用户心理预期,不影响用户的使用,适应用户的任务需求为关键;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适应性上应该对录入的课题申报、指导意见、答辩结果等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响应结果与相关的查询;运行环境需要支持Windows系列、Unix等不同运行操作平台,对于将沓鱿值牟僮髌教ǎ系统可作进一步的维护以满足其稳定性;接口流量不可过小,与其他系统能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大约在5-10年时间能够正常使用;运行期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更新维护,使其更加健全。

3 系统设计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其中学生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导师、申报课题、课题维护、论文过程汇报、浏览与回复导师意见等功能;导师操作模块包括选择学生、审阅学生课题、审阅学生论文、向本校教务处汇报、有关通知、浏览学校通知等功能;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维护本校学生、维护本校教师、与教师联络、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本校通知、浏览市校通知等功能;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包括审核分校指导老师资格、审核分校上报答辩小组信息、完成终审论文成绩录入、向市校教务处汇报论文工作、市校通知等功能;系统管理员包括操作模块、包括角色信息管理、分校教务人员管理、市校教务人员管理、系统维护记载、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备份等功能。

图1中虚线框中登录系统、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与打印、上传下载材料等功能,学生操作模块、导师操作模块、分校教务员操作模块、市校教务员操作模块、系统管理员操作模块等模块都需要这四项功能,因此将它们单独列出。

4 技术简介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运用Struts框架,Java的Web应用中运用的技术比较多,也较为复杂,所以研发过程中可选择的技术也多,项目管理必须考虑到开发人员个人的特长对开发任务进行合理分工,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考虑周到。MVC模式可以很好的将业务数据模型和业务处理模型分离出来,这样研发出独立的业务组件,以便于在编写表示层页面阶段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在处理表示层页面文件和模型之间关系过程中,控制器就成为两者的桥梁,这样使得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化的工程。Struts框架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研发阶段可以很好的运用该框架开展开发项目,开发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模型组件。

在图2中,JSP和Struts为开发人员提供的一组标签能够完成页面的表示与数据显示等功能,使得开发人员可以编写丰富的视图功能。

5 系统实现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各个部分的研发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5.1 创建视图

该系统采用Struts技术,视图的编写主要运用JSP技术,但和传统的JSP技术相比有两个明显不同。

(1)该系统在Struts下运用JSP技术研发视图,在页面文件中没有包括任何的脚本程序,仅是单纯的实现数据传递以及获得与显示从数据库返回的数据,对业务数据的处理和页面的跳转都是在业务层中执行。

(2)Struts框架给出了一组可扩充的自定义标签库,主要包含Bean标签、 Logic标签、HTML标签与模板标签。通过运用标签,能够简化编写用户界面的过程,而且更好地完成数据的封装。

5.2 创建模型

模型利用JavaBean组件,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根据不同的操作请求从Action派生特定Action类,调用由Bean组成的业务组件,建立由ActionForm 的派生类达到对客户层表单参数的封装。

5.3 创建控制器

在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中,中心控制器是由Struts提供(ActionServlet),程序员一般无需对该ActionServlet执行二次研发;负责特定业务处理的Action类则是研发者研发任务的重点,这部分Action对象中会执行全部业务操作,处理结束,由Struts的中心控制器转向到JSP页面,把处理结果返回到客户端。

5.4 创建配置文件

包括两个配置文件web.xml和struts-config.xml,用来定义Struts系统中模块之间的交互。通过对该两个配置文件的定义,将Struts框架中MVC各部分联系起来,完成了一个真正的MVC系统。

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开启阶段学生申请导师界面见图3。

6 结束语

本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状况充分调研,分析总结现阶段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主要缺陷,在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实H状况,探讨了南京电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本系统基于网络B/S方式设计思路,采用Struts框架技术与SQL Server2014数据库技术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云龙,贾宇波,吴徐彬.基于UML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5.

[2]丁勇,储久良,张飞.基于MVC框架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

[3]陈泽强,徐梅玲.基于.NET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

篇3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就业经验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之一,首先请允许我向一直以来关心培养我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就业经历,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探讨一下学习和就业的关系。我认为,学习是就业的基础和准备,就业是学习的成果和继续。下面就如何做好就业前“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两个准备,以及如何在就业后借助学校学到的知识继续谋求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苦学专业知识是良好职业生涯的基石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国内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如何在“寒风凛冽”的危机中,在“枪林弹雨”般的职场竞争中,求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呢?我们莘莘学子手中的“武器”是什么?是什么最能够打动用人单位?首先就是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刻苦学习,牢牢掌握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在职场竞争中有立足之本。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一些事情不是学校可以教你的。比如,社会常识、人生体验、工作经验等,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和成熟。将来融入社会和职场,你就和所有人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机会,你就失去了,那里没有“补考”、没有“重修”。所以,我读本科的时候,在以学习为本的同时,能够注意较早的参加科研和社团活动(第二个问题具体讲)。我曾经担任院学生会宣传部长,常常用“厚积薄发”来激励自己,保持了高中时代好学、肯学、苦学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很重要,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学习动力减弱了),不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繁重的学生会工作,还合理的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成了教室、图书馆的“常客”。由于科学的处理好学生干部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使我受到极大的锻炼,取得了工作和学习的双丰收。大学期间,我曾先后四次获得一等奖学金,一次获得二等奖学金,两次单项奖学金,两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并于20__年考取了我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良好知识的储备,能力的培养,为我的职业生涯夯实了的基础。

二、较早的参加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成功就业的根本保证

当前,企业喜欢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这对企业来讲,职员一经录用,便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企业行为无可厚非。但是,这对我们这些应届的毕业生来说的确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跨越这个障碍,实现伟大的抱负呢?如何将头脑中的专业知识,迅速转换成服务社会的能力,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呢?对于我们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来讲,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在校期间就较早的参加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是大学本科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校期间,我结合经济学专业理论性比较强,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和几个同学组成了经济系“路径”调查小组,利用每个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经济调研,撰写经济调查报告。20__年,在农安县调研后,我撰写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大县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一文,被收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林省与东北亚农业产业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时,我还积极参加经济系组织的经济调查报告评比,3次获得一等奖。正是经济调查报告评比活动这一平台,不仅锻炼了我的经济调查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还锻炼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也为我在就业的过程中增加了厚重的砝码,为我的职位升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建议大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锻炼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储备能量。

参加社会实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我在积极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响应长春市首届大学生“走进党政机 关”活动的号召,20__年暑期,我在长春市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办公室实习。为了写好毕业论文,20__年春季,我在长春欧亚集团欧亚商都人力资源部实习,实地感受现代流通企业交易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欧亚商都模式谈现代流通企业交易模式的变迁》为题的毕业论文,受到指导老师和论文答辩组的一直好评,取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好成绩。

通过刻苦学习,使我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通过调查研究,使我具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通过实习锻炼,使我拥有了一定的工作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就铺平了我日后就业的道路。西方有句名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由于专注于经济调查报告的撰写,使我具备了经济分析能力,及良好的文字功底,为我的日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激发了职业生涯的首次转折。

三、坚定信心,施展才能,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

面对这尚未见底的经济危机,国务院总理在鼓励全球各国积极应对时,曾坦然地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想这句话也非常适合我们大家。初次就业,往往我们都要投身基层,从点滴做起。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被埋没呢?如何才能崭露头角呢?我想,坚定信心,抢占机遇,施展才能才是关键。

20__年7月,我与长春市商业银行签订了劳动合同,在东盛支行一个营业面积不足60平米的储蓄所上班,成为了一名储蓄员。窗口的工作是紧张繁忙的,单人现金临柜又面临着较大风险。在狭小的办公场所里,常常挤满了客户。这样的工作环境,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很快适应的。但是,我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于是,我坚定信心,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银行专业知识,陆续撰写了一些关于业务方面的小文章,在长春市商业银行行刊《金融窗》上发表。我的敏锐思维,扎实的文字功底,很快被支行领导相中。

20__年春天,我在一段轮岗实习之后,被调入了支行个人业务部。虽然离开了窗口前台,我并没有真正的放松自己,很快又投身于业务调研工作当中。20__年春天,由我撰写的《抢占长春东部桥头堡,打造“吉林银行”金字招牌》的营销策划书,受到了总行唐国兴行长公开表扬。同年10月,我被调到总行办公室,负责综合文秘工作。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从储蓄所、支行个人业务部走到了总行办公室的岗位。

回想短短两年半的就业经历,使我感到,我取得一些进步离不开在校期间各位老师对我指导帮助,离不开周围同学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自己上学期间“热衷调研,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正是母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我具备了更强的综合素质,让我一步步的走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篇4

    开课以来,经济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不断开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讲,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统计学的教学仍主要处于理论部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而没有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忽略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此外,由于课程中概念较多且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公式多且计算复杂、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思想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开展实验教学,课堂学习与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相结合

    学有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却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另外,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统计学中的计算过程已经不应该再被视作教学的重点,而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经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处理技术,而且在统计学中使用统计软件,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经济系学生自学统计专业软件,如SAS、SPSS、Eviews,难度较大,而Excel软件作为一款常用办公软件,它提供的统计分析工具虽然比不上专业的统计软件,可由于它简单易学,更便于学生掌握。此外,很多高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具备Excel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Excel的操作,因此,对于本门课程,我们可以采用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统计案例,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演示,不仅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中繁琐的计算,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这种加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实用性的认识。

    二、推进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尝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查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却没有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这很难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于统计学原理无法深入理解,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建议在统计学教学的新模式下,对现有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而对于数据处理等应用性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已给数据,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卷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

篇5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01)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Ltd.,Nanning 530001,China)

摘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烟草企业要想谋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只有把技术创新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奠基石,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企业效益的提高。本文从烟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出发,对烟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Abstract: In face of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purs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obacco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tobacco enterprise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of tobacco enterprise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 烟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

Key words: tobacco enterprise;technology innov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29-03

0 引言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发生根本性转变。技术创新对于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以及管理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但是如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高水平的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仍然是技术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而烟草企业具有国家专卖、以销定产、动态调节、市场弹性小、品牌弹性大等行业特点,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相比较具有独特性。从而,更需要借鉴国内外技术管理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寻求适合我国烟草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模式和措施。

1 技术创新管理的含义

技术创新管理可概述为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利用、调配并协调所有创新资源与能力的管理活动。强调这一含义是因为:从创新中取得竞争优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技术特征、各种技术功能的相互依赖、评估方案、内外资源利用、不确定性、(企业内外)复杂的工作集成方式等多种因素[1]。

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任务,一是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复杂环境中选择正确的能力发展方向。二是将创新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相结合。三是集成、调配和应用企业内外的创新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四是采用新的组织管理形式和途径,加快创新速度,减少创新风险和成本。五是运用各种协调、沟通工具,消除内部阻力,促进创新顺利发展。技术创新管理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规则系统、决策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及层次

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包括:一是战略性。技术创新管理从技术项目设计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性。二是综合性。技术创新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既包括技术战略顶层设计、产品技术研发、生产技术改进及技术应用等工作,还包括进度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和组织保障等工作,涉及的人员有技术研发人员、生产人员、销售采购等人员,所以存在综合性。三是权变性。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稳定性的一面,即技术创新活动按一定的规范、计划进行;但更应强调非稳定性的一面,包括技术的新进展、新的商业竞争环境等,所以存在权变性[3]。四是市场性。

目前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生产计划是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预测,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资源基础来确定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必须首要考虑生产计划的实际需要。

技术创新管理的层次包括:创新项目管理和创新战略管理。创新项目管理是对R&D项目(如产品或工艺开发项目)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R&D功能的体现,目标是成功发起、协调和完成企业的技术过程和产品开发活动。任务包括项目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和市场)分析和评价、项目进度(包括技术开发和产品化)与费用管理等,以加快项目开发周期,降低成本,尽快投入商业化过程或市场,提高投资效益。具体管理可由R&D项目团队,也可由R&D部门或某一业务(如营销、生产制造)部门来执行[4]。

创新战略管理是以技术战略的贯彻为主线,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整体管理。创新战略管理的目标是创造、维持和利用企业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基础,突出的是企业技术发展的使命以及企业生存的理由和能力,因此主要是企业决策层和R&D部门的职责。

3 烟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3.1 企业合作能力

合作化能力是组织内成员与内外部单位或团体通过互动、沟通了解、彼此支持将显性复杂或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实现了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的合作能力越强,知识分享者的关系就越紧密,有效地发挥了知识的作用,促进了新产品的开发。在企业内部合作能力越强,公司各部门的协调程度就越高,例如研发部门与营销、制造部门间的协调程度就会影响着新产品的开发效果。

3.2 企业社会化能力

社会化能力是组织通过推动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互帮互助的氛围,使企业所有部门成为一体。企业不同部门的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影响着企业知识整合的效果以及将创意和思维转变为创新机会的能力。员工对企业的愿景越了解,越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适应与协调也就越好,从而形成共同的精神语言。当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帮助时,就会很容易得到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支持。

3.3 知识整合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励,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在占领市场份额,赢得市场竞争上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整合在新产品开发成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日益复杂使得其对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甚至跨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越发的依赖。只有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和外部接触与合作,持续不断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才能有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改善技术创新的能力。

3.4 工艺创新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衡量一家公司的实际技术水准,不仅要考察企业的产品创新,还要分析公司的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工艺取代旧的、落后工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属于公司技术创新的范畴。工艺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侧重点是应用于制造产品的过程或用于为制造成品而合成新原料的各个步骤。工艺创新及其水平直接决定着各种投入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如果公司工艺落后会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恶化等严重后果。一定的生产技术状况决定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只有持续不断的进行工艺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改进对未来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

4 烟草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建议

4.1 加强产品特色化研究开发,打造企业品牌独特风格

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天然植物和中草药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特色香原料研究开发。加强中国传统文化香韵风格(如檀香、沉香、药香等)的研究,通过配方技术和调香技术的改进、提升,尽快实现产品应用,形成并彰显真龙品牌的独特风格。加快推进增香保润技术研究,强化减害降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力争形成企业独有的增香保润和减害降焦自主核心技术,进一步支撑企业产品风格特色。

根据企业品牌提结构、上规模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研发工作。集成应用特色化、差异化研究成果,开发2个以上具有明显风格特色的新产品,适度补充一些异型包装,加快高档卷烟防伪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高档卷烟产品质量维护,为一二类产品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产品基础。着重做好三类产品的改造和品质提升,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和配方维护,保障产品的品质稳定,为企业品牌上规模提供有力支撑。

4.2 加强工艺技术研究,为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一方面,全面落实与烟草研究院的战略合作。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强化工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快速提升公司工艺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合作研究、技术咨询和成果引进,采取多种手段迅速提升自身工艺技术水平,形成符合企业品牌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特色工艺技术体系。

另一方面,优化技术改造工程的工艺设计研究,提高精细化、柔性化加工能力。通过适应性调整设备布局,增加必要的设备,消除设备产能瓶颈。同时调整部分工艺技术路线,并预留工艺功能布局发展空间,加强与品牌合作方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严格按照合作方要求执行生产工艺技术标准,保障自主品牌和合作品牌生产质量稳定。

4.3 加强原料综合技术研究,满足品牌发展新需要

加快推进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每年对基地烟叶质量进行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烟叶质量数据库和评价体系,实现依据评价体系提出基地烟叶生产质量目标,指导基地烟叶生产,稳步提高基地烟叶质量和可用性。

加强特色烟叶种植技术和综合技术研究。针对各烟叶基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基地特色烟叶种植技术与应用研究,明确并签订相关烟叶科研项目,保障科研资金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方案,使基地烟叶进一步彰显特色风格。加强打叶复烤差异化技术研究,形成品牌烟叶打叶复烤特色工艺技术,加强烟叶仓储醇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构建科学的烟叶养护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烟叶原料研究和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品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需求。

4.4 加强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按照行业质检机构建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分析检测中心建设,全面整合公司分析检测技术资源,不断完善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加强分析技术研究,不断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的烟草分析检测技术,拓宽分析检测领域,提升分析技术水平,满足烟叶、卷烟、烟用材料、烟用添加剂等常规指标和质量安全指标、履约中烟草制品及烟气释放物成分检测的承检能力。持续推进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建设,着力做好卷烟、卷烟材料和添加剂中有关质量安全成分的监督检测,增强质量安全风险预见、评估和处置能力。

4.5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强化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按照国家局“环境一流、手段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的要求,进一步做细、做实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流程再造,积极推进技术中心非法人实体化运作,在技术中心建设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深化项目课题制管理模式。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公司科研项目按国家局层面、省市级层面和公司级层面进行纵向管理,加强对项目的申报立项、过程控制、考核评估的横向管理,建立起横纵结合的立体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与郑州院及其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联合研究,充分利用外部智力和科研资源推动公司科技进步,谋求科技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建立完善信息化协同研发机制。加快推进技术研发信息子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各种技术研发和管理资源进行有效调配整合,实现公司原料、物资、生产、销售等技术研发上下游各环节信息资源的高效流转和科学利用,围绕着品牌和产品建立一种全公司的信息化协同研发机制。

4.6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积极引进和使用博士等高学历科技人才,积极培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通过实行项目课题制,大力培养造就公司学术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中坚骨干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结合公司科技发展实际需要,通过加强内外部培训和技术创新实践,着力培养调香、工艺、材料、化学等研究领域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使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骨干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在企业建立学科、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完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认真研究制定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办法措施,努力营造科学、严谨、宽容、开放的良好氛围,重视人才的个性发展,发挥人才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完善技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认真落实科技人员各项待遇,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曹静,范德成.基于结构模型的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3):26-30.

[2]谭旺军.ZY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7.

篇6

关 键 词:法学专业;复合型专业;法务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68-02

一、设置法务金融复合型专业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明显,就业难的问题较其他专业更为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法学本科专业在3年里都因就业率落后被列入“红牌”专业。现实表明,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据调查,当前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法学、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从专业的适用性来看,法务金融专业人才不仅适用于法律和金融部门,又能适用于一切与金融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因此,法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适用领域宽广,必然会提高专业就业率。

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关键是特色化教育,设置法务金融专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 符合高等教育创新的需要。《纲要》 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设置法务金融专业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而进行的教育创新,是法学教育改革中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法务金融专业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法务金融专业只是在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进行试点, 2010年招生一个班。该院对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论证, 被调查的金融单位无一例外都欢迎法务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 这一方面是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面较广, 比单一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开展,还是金融业务创新,这些复合型人才比单一型人才都有特有的优势,是金融机构不可或缺的。

目前国外也没有专门的法务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先例, 但有类似复合型专业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在美国的大学有法律与经济(含金融)相结合的专业,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法学院中开设相应的法律经济学方向, 二是在经济学院中开设相应的法律经济学方向。在第一种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的法律经济分析专业,该专业是哈佛大学很强的一个专业,许多教授具有经济学与法学双博士,从不同领域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在经济学院中开设法律经济学是美国大学的普遍做法,其中最有名的莫数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其对美国法学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同芝加哥法学院一起成为法律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发源地”。

三、法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

(一)人才培养方案思路

法务金融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其主要是将法学与金融学两个专业进行复合,法务金融专业人才应知法律,懂金融,除了懂这两行业外,还有一些必备的基本功需要掌握,如对经济规律的了解,懂得看财务会计报表等。因此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法务金融类专业学生可开设经济、会计方面的相关课程。

(二)主要课程设置

1. 专业基础课设置。 专业基础课是一个专业所必须了解的学科,法务金融专业需要法学和金融学两方面基础知识结合。法学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商法学、行政法学及诉讼法学;金融类专业基础课包括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方面课程。

2. 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法务金融类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面主要以金融业为主,金融业又主要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为主,为适应人才行业发展需要该专业应以行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可分四类设置:第一类是所有行业必备的法律课程,主要是合同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这些课程主要以民商法方面的法律为主。第二类是不同行业所需的不同法学课程,主要是银行法学、保险法学、证券法学等方面课程。第三类是不同金融业所需的不同金融业课程。主要以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和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两条线设置。如针对银行业可开设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信用管理学、投资银行学、公司金融等金融业务经营课程;针对监管方面可开设银行监管学、保险监管学及证券监管学、风险管理学等方面课程。第四类是金融监管法律。金融业是一个需要重点监管的行业,金融监管法也是金融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可开设中央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监管法及保险监管法等方面的金融监管法律课程。

3. 选修课设置。 法务金融专业选修课设置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二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本科教育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但也要顾及少部分研究型人才升级需要,如考研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懂金融的法学类人才, 这类人才的执业需以拥有司法考试资格为最佳条件, 因此该培养方案可适当设置满足司法考试的课程,如民法专题研究、刑法专题研究、商法和经济法专题研究、诉讼法专题研究、理论法学专题研究等课程。 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主要针对将来学生考研而设置, 在金融行业中主要以民商法为主, 因此法务金融专业设置中的法学更多的是民商法类课程, 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适当增加民商法类之外的课程,如刑法、行政法或国际法方面的课程。在金融类课程中,由于金融业中银行业是主要行业,而且银行业也是需求人才最多的行业, 因此在研究该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可适当增加银行业方面的课程。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订单教育 存在问题 新模式探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成绩,它正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订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新亮点。

“订单教育”是高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人才培养合同,是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人才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就业等。

“订单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也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订单教育”开辟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新思路,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订单式教育”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也成为许多院校招生的一大招牌。“订单式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教育,与当前各种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大、毕业生结构性饱和相比,“订单式教育”的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也更强。在连续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高得多。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2005年的就业率是96.2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河南的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系与河南多家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但是,有些院校的“订单式教育”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了解,一所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所进行的“订单式教育”为例:学生在上了1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后,被学校安排到相关单位实习,由于专业基础太差,学生在实习期间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技术上根本达不到一定水准。学生毕业后,学校给学生推荐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有的工作时间达12小时或者更长,而工资只有600元,这样的“订单式教育”简直就是在赚取了高额学费后,变相地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是对相关教育法律的公然践踏。

基于以上认识,借鉴同行的经验教训,并通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柔性就业导向办学模式”,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要从转变学生实习方法起步。面对高校学生实习安排越来越困难,实习经费日益短缺的困境,学校应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实习内容与方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大幅度延长实习时间;此外,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实习管理办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其选择权,充分体现学生的市场主体性及其权益。

“订单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处于协调配合的地位。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①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中的所指的“订单教育”应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关系为主,具体体现为以协议方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关系,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应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用劳动关系。这一关系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支配,学生实习期间不仅不需支付实习费用,而且可以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工资)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该模式要求时间较长,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同时有利于企业安排,有所收益。③学生与学校仍然存在着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校在整个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我们称之为“导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导师除应承担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外,还负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责任。这一特征将“订单教育”与一般的劳资雇佣关系区别开。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为重要目标。传统的常规实习,虽也是产教结合教育模式,但其主要是以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为特征。订单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顶岗工作虽不要求专业对口,但应从事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⑤学生身份多样性。该模式中学生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具有多方的关系,既是学生又是打工者,管理工作非常复杂,不仅受劳动力市场规则支配,同时也受教育服务市场规则所约束。⑥实习结束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可能留企业工作。

实施订单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联系形式,此形式特点是学生本人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或通过亲朋进行推荐,而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雇用关系。学生一方面进行工作,同时另一方面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形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在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搭建平台的基础上,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多边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开展:①完整计划:订单教育的实施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是集体组班式的合作双方应密切配合,对学生学习与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忌盲目与随意。②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工作或工作一段时期后再回校学习,以及工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过程。③顶岗工作: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如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范围),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签订劳动协议,真正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从事一定量的工作。④相应报酬: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⑤过程监控:一方面要求顶岗过程要写实习日志及心得体会,回校后要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另一方面导师应加强对所指导学生的实习检查,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工作加以指导和督促。学校派巡视员分片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⑥考核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工作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订单教育是一种较好的产教结合形式,它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聂劲松.从人才结构理论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9期.

篇8

[关键词]保险专业;教学计划;本科教学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点。近20年来,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社会逐渐形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日本政府1991年颁布了“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制度上取消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划分,废除了通识教育内部各学科之间的划分和最低学分要求,各大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调整四年大学教育课程”[1]。我国大学也正在积极进行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程”以及“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带动下,教育界及各高等学校对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但董云川教授在《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千校一面”的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必须扭转的[1]。而教学计划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对教学计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计划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大部分,分别为课程计划和教学形式计划。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教学形式计划则是用来规定每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形式[3]。保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有其完善的学科体系结构,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是以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保险业务技术为基础,研究分析保险活动;掌握处理保险业务的方法、技能和了解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4]。目前保险学专业在我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和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为深化保险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做好准备,笔者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院校保险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政策建议。此次研究的国内高校选取了上述10所保险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和湖南大学,国外选取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和佐治亚大学(美国)3所大学。

二、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计划比较

(一)课程结构比较

本科课程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通识教育,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第二类为学科与专业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第三类为实践课程,它是基于学生所学知识和课程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如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我们将13所国内外大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图113所国内外大学课程结构由图可以看出,国内外都是学科与专业教育类所占比例最大,国内院校的通识课程比例高于国外院校。把它们进行更细的划分之后,发现:在佐治亚大学,通识课程全部都是选修课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通识课程,这类计划能让学生的选择更为自由,而国内的学校,通识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中,诺丁汉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专业课比重较大,而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的学科类课程比重比较大,这取决于学校是注重专业的深度还是广度。相比而言,国外在专业上区分度不高,且课程跨度比较大;国内的实践课程中,几乎各个高校都是实习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且每个国内高校都有毕业设计,说明在国内,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达标是学生们毕业的必要条件。湖南大学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非常高,达到16%,毕业设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1%,远远高于上述13所高校,但是湖南大学的实习比重不高,并且没有实验课程这一项。

(二)通识课程学科领域分布比较

我们把通识课程学科分为4个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其中文学艺术领域所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社会科学是关于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它大体上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笔者把每个领域的学分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图2国内外大学各课程领域学分由图可知,国外各高校在通识课程中,社会科学领域所占比重最大,文学艺术领域和自然课程领域所占比例相当,并且三所高校均没有开设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国内则是文学领域所占比例较大,84其次是社会科学领域。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相对国外高校较注重文学领域的课程,大学语言文化、中外文学经典鉴赏这些在国内高校比较流行的课程在国外很少开设。但相比于国外,国内各校的通识课程结构同一化,千校一面,国外则比较有自己学校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三)课程学期分布比较

(1)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期分布我们所选的本科学校均为4年制,并对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了统计。发现大部分高校的通识必修课程都分布在前两个学年,并且大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的通识必修课最多,其中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达到了31个学分,厦门大学达到了26个学分,而后两个学年学校很少会开设通识课程。在第一、二学期结束之后,大部分通识课程的结束可能会有利于学生花更多时间来学习经济学大类课程。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到了最后3个学期都没有通识课程,此时有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放在实践环节中。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则结束得比较晚,通常在第三学年结束,并且学科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相对于通识必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较均匀,前5个学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分没有太大的差别,相对平缓。国内有两所高校的分布比较特殊,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和第五两个学期,中山大学在第七和第八学期仍然保持着16和10学分的课程,这在高校中比较罕见。实践课程的时间分布在国内外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实践课程在四个学年分布较为均匀,而国内的实践课程除了中山大学分布较为均匀之外,其他高校几乎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中湖南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实践学分达到16分。国外的教育主张在实践中学习,而国内的教育则认为实践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2)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期分布大学的课程按能否让学生自己选择来说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指学校或院系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学校对必修课程通常有统一的要求和安排。选修课则允许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课程进行选择,它是各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5]。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出的“选修制”,他认为学生智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不同,传统的强制所有学生学习相同课程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美国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我们把高校的必修课与其它课程的学期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国内必修课程大多分布于前三个学年,第四学年第二学期除了中山大学开设了必修课,其他高校均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而选修课分布则较为均匀,但相对于选修课自身来说,第一学年和第四学年所开课程较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的课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随着选修课的增加,学生们选择所上课程的自由就开始提高了。

(四)注册与学籍管理基本制度比较

为了解所选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升学和结业制度,笔者对上述14所学校的的开设课程总数、最低修课门数、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升级时所允许成绩不合格课程最多门数和主干专业课程成绩不合格能否进入后续课程学习进行了统计和整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开课门数国内的明显高于国外,通识课程开的比较多。结合开设课程数和最低修课门数来看,佐治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开设课程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相差值较大,说明这几所大学的学生选课范围较大。佐治亚大学、北京大学的选修学分所占比重较大,再次说明这两所大学的学生选择课程自由度较大。在升学方面,国内11所高校对成绩是否合格均没有要求。

(五)教学计划类型

综合观察保险学专业国内外14所知名大学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大致存在4种类型:国际开放型、通识培养型、学科基础型、专业方向型,代表学校分别是沃顿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国际开放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对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设课程不局限于一个特定专业内,提倡跨专业联系思维,认为专业之间的知识联系紧密并且能够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开阔。通识培养型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在认知上的广度,开阔各领域的视角,这种类型的学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通识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学科基础型的特征是注重对所在专业学科大类的培养,打好经济学基础,认为保险专业属于经济系,因此只有在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下,才能进行保险学的深入学习,这类学校通常开设较多的学科课程。专业方向型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所在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类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比重较大,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保险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的比较,从不同角度提示了本科保险专业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反映出各院校间和国内外在教学计划方面的异同点。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我国各高校都面临修改现行教学计划的挑战,我国的保险专业的开设和发展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本科教学方面西方知名学校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借鉴的经验,在与上述学校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重视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层次的多元化。针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的不同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别,开设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的必然要求。从数量上来看,国外的开课门数与最低修课门数的差值要高于国内大部分高校,说明国外学生的选择范围更大,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也要高于国内,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国外大学课程选择相对自由。除此之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选修课并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尤其是专业选修课,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开课时间和学分的安排,学生们只能选择某一课程,这类选修课实际上就是专业必修课的性质。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更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前苏联“专业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思维和对选修课的错误认识[6]。在国内,还有很多高校认为高校教学重点应当集中在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而选修课只是对专业课的补充。因此想要发挥选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程度,我国高校首先需要摆正选修课的位置,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兴趣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重要,而不应当处于从属于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地位。其次要扩大选修课的选修范围,让学生们有充分的资源进行选择,这仅仅靠增多开设科目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还需要打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允许同学们在一定范围内选修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和必修课程,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二)注重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虽应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不能被忽视[7]。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国内得到了肯定,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但国内很多高校对实践的重视还仅仅拘泥于学分比重的提高,而实践课程的配置却显得不如国外知名高校合理。国外大学的实践课程在内容和学年方面都分布得较为均匀,其实践环节涉及了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环节,并且没有明显偏重或忽视某个环节,而是强调各个环节的作用和配合。由于我国的本科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把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加品[8],实验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环节课程几乎只涉及毕业设计与实习,很少有大学开设实验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它的主要目的也是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期分布方面,国外几乎在每个学年都开设了实践课程,而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实践课程学分集中在最后一个学年,前三个学年基本没有开设,分布不均。这两个分布的不合理性实际上是相关联的,因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均是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因此使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年分布的合理化其根本措施是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在每学年的教学中适当开设实验课程,并改善实验课程质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保险需要运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甚至会涉及生命科学、政治学,以便分析赔偿概率、人口、政策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国外相对国内专业区分度不高,而且课程跨度比较大,比如佐治亚大学在经济类通识课程中就开设了量化分析、生命科学和物理课程,而国内经济类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涉及数学和统计学。除此之外,在学科与专业课程上,国外很多高校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样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非常有利,如佐治亚大学允许学生们选修法学、市场营销等课程。因此,国外大学课程设置更利于培养保险专业学生的多维视角,也能防止“千人一面”的问题,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佐治亚大学泰瑞商学院保险专业有学校和学院两个层级的课程计划,学校层级的课程计划能使学生们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转换,并且在转专业之后接受学分转换,这类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通常涉及多个领域,能让学生们在转换专业之后不掉队,有利于保险专业吸收各个领域的人才,如数学院转入的学生在保险精算方面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可从国外成功的跨领域课程设置中汲取经验,通识课程中涉及多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分布全面,允许学生们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们运用多种知识解决保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多维视角。

作者:刘轶 吴亚 单位:湖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妍.日本通识教育改革成败启示录[J].上海教育,2007(12):40.

[2]董云川.多种形态一样化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75-76.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122-127.

[5]刘佳音,章特,陈怡,童嘉琪,黄磊.浅论高校选课制度[N].企业导报,2012(2):230-231.

[6]鲁霜慧.中美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90-91.

篇9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

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篇10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期两周的上机实习,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计算应用知识并对毕业论文所需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六周毕业设计作准备,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感谢.

初踏社会,心情激动、紧张、难过。激动的是我终于可以长大了,可以开始我真正的人生,紧张的是不知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社会,战胜这新环境,难过的是从此我就要告别那纯真的学生时代了,心里矛盾脑子里翻天覆地。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公司担任网络管理职务。刚进来公司的时候

经理就和我聊了很多,问我网络方面会不会,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有过吗?我当时真是出了一把冷汗,不过还好平日在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动手,自己的电脑被我也折腾过一段时间,还是游刃有余的回答了经理的“逼问”。到现在我工作有两个月了,还记得实习开始的那一天,我是在无聊中度过的,整日无所事事,几乎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天,空闲得让我要打瞌睡了,真希望可以有人叫我帮忙做点事情啊!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五月一日劳动节是我们搬迁新公司的日子,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我进公司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最大挑战的时刻才刚刚开始,五一全公司员工都有四天假期,我可是天天在加班的哦,因为我就是要趁着假期把新公司的网络弄好——组建局域网。这其实就是我的工作。我当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而且时间很紧,对于刚刚出来工作的我觉得压力挺大的,经理还给了我好几点要求,要所建的局域网能够做到:

1.网络类型为:服务器/工作站型;

2.各工作站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共享某些目录,就是所谓的资源共享;

3.服务器同时作为邮件服务器,可以在收发互联网的同时使得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局域网内部自由收

发邮件,统一内部邮箱地址如:xxx@photar.com.而且这个邮箱可以用outlook 等邮件软件自由收发。

4.电脑收发传真。

5.公司最终实现一个无纸办公化的办公场所。

我大学三年里老师好象没教我这上面几点.但这没关系的,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懂就多动手多请教应该很快领悟过来的!劳动节第一天我就开始动手实干了。布线、接水晶头、装机、搞网络和调试;其实除了我,还有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师傅一起做的,我一边做还可以一边学,他也会在一边指导,很快我对一些一直没接触过的事物了解过来!就这么一搞假期一下子就过去了,每天都是早上忙到晚上,很累,从未那么累!

新的办公楼正式开工了,到最后并没有按时间完成任务,但也不妨碍同事们办公!还好没有被骂。那时的局域网算是勉强通过,那位师傅也就离开了,因为他并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只是一起协助把公司网络弄好。以后的事情都要我一个人去解决了,处理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的故障,不知道是否能够顺利解决,而当真正将故障排除后,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知道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始终没怕过,让我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解决,就算遇到实在不行的话,我会求助同学和朋友,给我做技术支持。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通过这样我学习了许多,成长了不少。

每天的工作的确很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但是后面也渐渐就习惯了。不断有新的知识学到,心里有一种充实感。经理除了让我维护网络和计算机之外,我还要维护公司一百多部电话(硬件故障维护与电话软件系统控制),以及维护公司的网站。网页制作可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个科目,现在竟然可以让我在工作中实践,我真的很开心。在这两个月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以往许多知识.现在工作的每一天几乎都会有大的或小的问题,这样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信心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因为我有我的信念: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