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3: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站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站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动态网站设计;Dreamweaver+ASP

中图分类号:G642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12904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初步掌握工程设计一般方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一个关键过程,也是学生独立工程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如何有效地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要不断地研究。

一、构建适合于小组的毕业设计交互平台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明显呈现出小组化教学的趋势,这种毕业设计的小组有如下特点。

其一,小组越来越小:学校本来是希望通过类似于小班(中南大学规定一个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超过6人)的近距离教学指导,以提高毕业设计指导的效果。但实际上,由于教学工作量的减少,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是随着人数的减少而使教师与每个学生接触的时间增多,教师可能并不是每天都与学生见面,因此这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弥补。

其二,“一人一题”: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学生互相抄袭,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互不相同。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题很难实现,可采取每个毕业设计小组共用相同主题的形式,基于此主题下,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不完全相同。这通常需要一些共同的资料和同类的案例。

根据上述现实,一个基于小组的远程辅导方案是必要的。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毕业设计网络辅导系统[1-3],但这些系统大多从学校角度出发,包含了毕业设计管理与辅导两大功能,系统大多比较复杂,并没有与毕业设计小组的具体任务相结合,缺乏个性化辅导内容。文章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小组的毕业设计交流平台,为毕业设计小组提供简易的辅助指导手段,弥补毕业设计小组辅导中常规教学的不足,特别是根据具体选题增加个性化辅导内容,方便任务布置与信息交流。

根据毕业设计小组的特点,面向小组的毕业设计辅导平台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交互性:提供指导教师控制、学生能自由参与的共享环境。仅涉及与小组相关的内容,小巧不复杂但又能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2)集成性:集成具体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专业知识专题、规范、文件、参考图例等。(3)实时性:在线辅导功能随时浏览学生已经完成的内容,直接辅导且能及时掌握进度。

二、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缪鹍,等面向小组的毕业设计交互平台构建

毕业设计交流平台系统采用网页的形式实现,网页的主要结构框架如下。

图1网页结构框架

师生登录模块:师生根据各自口令登陆系统;

公告信息模块:设计小组信息功能;

任务布置模块: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设计任务,提供其任务相关的原始资料;

在线视频模块:提供设计中相关软件使用的操作视频,实时演示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设计计算软件的操作流程;

任务提交模块:学生将阶段性设计成果提交,供教师检查;

师生交流模块:师生交流的平台;

下载专区模块:提供毕业设计中相关的公共资料的下载功能;

网络资源模块:提供常用的设计相关网站及网络资源的查询与搜索功能。

三、系统的实现

系统采用Dreamweaver网页开发软件。Adobe Dreamweaver在网页设计与制作领域中用户最多、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软件,随着Dreamweaver 8的,更坚定Dreamweaver在该领域的地位。它集网页设计、网站开发和站点管理功能于一身,具有可视化、支持多平台和跨浏览器的特性,是目前网站设计、开发、制作的首选工具。其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灵活的编写方式、可视化编辑、功能更多的CSS支持、动态跨浏览器验证、强大的Web站点管理功能、内建的图形编辑引擎、丰富的媒体支持能力(可方便地加入Java、Flash、Shockwave、ActiveX等媒体)以及超强的扩展能力[4-6]。

动态网站开发需要运用到ASP网页开发技术,ASP网页可以突破静态网页的一些功能限制,实现动态网页技术;而且ASP文件是包含在HTML代码所组成的文件中的,易于修改和测试;可方便地连接Access与SQL数据库。而静态网页是网站建设的基础,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之间并不矛盾,为了网站适应搜索引擎检索的需要,动态网站也可以采用静动结合的原则,在同一个网站上,动态网页内容和静态网页内容的同时存在使系统使用更全面,因此本系统采用静动网页结合形式搭建。

系统实现主要以Dreamweaver为设计平台软件,采用动态网站建设的方法实现。系统搭建涉及以下工作。

(一)ASP运行环境的搭建

在所在的系统中安装Internet信息服务(IIS),并进入控制面板添加Windows组件向导,选择Internet信息服务,安装相关的程序。

(二)DSN数据源的搭建

打开“开始—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管理工具—数据源(ODBC)”中,选择“系统DSN”选项卡,单击“添加”后,在“创建新数据源”的中,选择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在“ODBC Microsoft Access安装”中选择要新建的数据源,并插入建好的数据库,可以看到系统DSN中多了个数据源。

(三)在Dreamweaver建立站点

在“站点—新建站点”命令,打开“新建站点”对话框,进入后设置站点,包括站点名称、服务器技术、存储文件位置、测试文件、选择远程服务器等设置完成后,即可在站点内进行网页的设计和编辑。

(四)静态网页HTML模板的创建

在建设网站前,网页的布局和页面设计是必须的,网页的布局大致有国字型、拐角型、标题正文型、左右框架型、上下框架型、综合框架型、封面型、Flash型和变化型等类别。由于毕业设计系统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别的内容,因此对不同类别的内容需采用的网页形式也各不相同。为此需要建立各种页面的模板,大致可分为:主页模板、文本页模板、基本页模板。各个页面的网页标志基本不变的,只是内容有变化,因此建好网页模板,再插入内容有利于节省构建时间。

四、系统的应用

笔者指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铁(公)路改建设计”的毕业设计小组,结合毕业设计介绍具体应用情况,构建了“铁(公)路改建设计”交互平台。

系统与数据库链接,在数据库中增加用户和设置用户权限,通过教师工号和学生学号识别用户,进入毕业设计数据库后就能很方便的建立“教师—毕业设计—学生”一一对应关系,小组内的师生可直接进入系统,其他小组的师生需要通过允许才能进入。完成验证后,进入系统首页,系统首页采取主页模块形式,内容有最新的通知、常见问题解答和各个模块的链接(图2)。

图2毕业设计交互平台界面为了各阶段的任务和进度安排,构建最新通知栏。教师进入系统后,可以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各种信息,公告毕业设计进度等;学生登录系统后自动接收相关信息,提供以往教师所的各个阶段通知的链接。

常见问题栏将各阶段遇到普遍性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在此栏目,便于学生设计时查看,为设计提供经验性指导。通过栏目上方的链接可进入到常见问题数据库目录,也可通过此目录浏览与查看所有常见问题。

任务布置模块中,学生可查看各自的设计任务书、原始地形图、设计条件、设计要求、设计方法、设计算例等。每周教师均要布置相关任务并拟定进度,需要学生及时反馈任务的进展。通过任务提交模块,学生随时提交符合进度要求的各个阶段设计成果。该模块通过与网盘链接,实现提交功能,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此一目了然。

教师须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中的问题,否则影响学生设计进度。师生交流模块是师生交流的公共入口,教师通过此接口实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此模块以留言板形式,采用动态网站设计,连接数据库,保存留言。即使教师不在线,学生将设计的中间过程和设计遇到的问题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在系统中给教师留言。师生交流模块实现了师生之间无障碍交流。此外,毕业设计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同等重要。通过此模块,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在线视频模块主要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对本科毕业设计而言,编程是一个需要掌握的技能,这往往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地方,教师有针对性地上传相关程序设计讲解视频。此外,与设计相关的的教学视频也上传至此处供学生在线学习。

设计中学生需要反复使用的相对固定的参考资料(设计规范、设计图纸的图样、软件等),以及本设计中必须使用的铁路、公路设计相关规范,一些统一的出图格式、文整要求等均集中于此。长篇的资料采用目录链接,通过目录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对应的章节进行浏览。此外,在资料区设置文件搜索功能,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料资源。

一些常用的与设计相关的网络资源提供大量网上的设计资源网站,节省了学生查资料的时间,也能为设计提供更多更广的资料资源。

五、结语

面向小组的毕业设计交互平台于2012首次试用,学生反映平台有助于他们毕业设计的完成,提高了他们毕业设计的自主性。该平台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查看文件时,若无法直接打开,可直接链接到特定的软件,将会更加方便;交流时,可直接在平台上建立视频系统;网站的文本资料区可以采用类似google wordpress的程序,在进入系统中的成员均可对其直接修改和保存,实现在线完成毕业设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毅.以DRUPAL构建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辅导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12(3):87-90.

[2]王一工,余露露,喇凯英.郑州大学毕业设计网络辅导系统开发[J].中国高教信息化,2007(9):52-53.

[3] 胡建平,王从局.基于Web2.0的在线毕业设计辅导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5):64-66.

[4]张曾良程序设计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多元整合课程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38-02

1引言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单一的课程模式显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实践的要求,探索灵活实用的新型课程模式势在必行,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多元整合课程模式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对实施过程和效果作了初步探讨。

2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对学生“三个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是IT技能应用的能力;二是外语及交流的能力;三是与社会融合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真正达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组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本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我们基于人才培养框架深入阐述课程体系。

3.1基本素质

在基本素质培养上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外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政治素养、人文素质、软件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必需的英语教学,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调整为实用英语,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英文软件需求和设计规范的能力。

进行够用的数学课程设置,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融合成一门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

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素质修炼、沟通与演讲、IT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课程帮助学生提高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IT职业道德。

3.2职业素质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职业素质分为三个子模块:计算机管理与应用模块、图形图像编辑和处理模块、网站设计与维护模块。

计算机管理与应用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能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和维护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管理和维护、安装调试工作。

图形图像编辑和处理模块让学生熟练掌握图形与图像处理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图形设计、图像制作、数码视频等工作。

网站设计与维护模块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网页的设计和制作方法进行网站的规划、建设、和维护。

根据每个模块对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三个模块互相补充,课程内容多元整合,建立起以综合技术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1) 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每个模块对职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1)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数据结构基础(C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础”、“Internet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原理”、“操作系统与故障排除”、“PC机组装与维护”、“Linux系统管理”、“平面设计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基础”。

将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网络原理”整合成一门课程“计算机与网络原理”,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存储系统、总线系统、处理器、I/O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与层次结构、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与TCP/IP、网络操作系统等等。在“操作系统与故障排除”课程中,除了操作系统原理的介绍外,融入HelpDesk的思路,增加常用应用程序故障排除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信息技术服务及网络应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用价值。

在讲授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灵活组织教学单元,保证理论够用,并且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基础。

2) 选修课以及认证课。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设置选修课和认证课程。有面向计算机管理方向的课程“Windows网络管理与应用”,有面向数据库管理方向的课程“Oracle”和面向软件测试岗位的课程“软件测试技术”,有面向软件开发岗位的课程“ (C#) ”、“VB”。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了“MCSE认证”、“Adobe认证”两门认证课程,让学生毕业之前至少能通过一个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学时比例,充分发挥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及时动手操作,以帮助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设置了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例如“Web项目实践”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制”教学,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软件开发技术架构Web应用,使学生能够及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和能力选择开发技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承担项目经理的角色,控制和管理项目开发的流程和进度。

2) 实施“1321”教学模式。一学年安排成三个学期,两个学期是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一个学期的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有两个实践学期,分别安排了概念实习和技能实习。概念实习安排了Office软件应用、操作系统安装、配置和基本维护的训练。技能实习安排了图形图像的设计制作和网站构建的技能训练内容。

3) 大学生创业中心。学院设立了SOVO (Students Office & Venture Office,大学生创业中心) ,把申请进驻中心的学生按照“虚拟公司”(Virtual Company) 的形式来组织,公司中设有“董事会”、VCEO负责组织、管理“虚拟公司”的运营,学生在虚拟公司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学院用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创业的条件,保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技能、创新的思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创业成功。

4) 毕业设计。给大三的学生安排了15周的毕业设计,学生对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升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实施效果与意义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2%、96.15%和96.6%,充分说明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

篇3

多环节配合,建立规范流程

第一,实行双选制度,工作室按照现代师徒制的模式,由校冉淌τ肫笠底家组成师资库,提倡师傅与徒弟双选结对,增强师徒结对意愿, 考虑到普及性,目前工作室采用了师生一对多的关系,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的指导环节。

第二,实行三环一体制,即以工作室为培养基地,学生为主体,校内教师为基本指导,企业专家进行提高的教学模式,如图:

第三,成立讨论小组,按专业成立学习共享讨论小组,定期讨论所学、所问。集众人所学,分享后就能得到较完整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对照检验,做好学习记录,形成书面材料,把所学知识整理出来,方便大家系统掌握。

第四,建立全过程监控,比如学习组织,成绩考核,成果激励等各环节的管理,提高工作室的教学质量。加强过程的监督检查,注意阶段性成果的验收,由工作室管理团队及时进行检查与信息反馈,随时注意调整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室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改及灵活运用。

明确与规划发展目标

随着现代师徒制概念的提出,工作室风格初显,如果说“师徒式”人才全方位培养是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的话,那么,程序设计组、影视后期制作组、媒体课件组、硬件维护组、网站设计组就是开展各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几年来,工作室所有成员都积极实践,基本形成了工作室的研究风格,即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研究,善于总结。

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抓住契机,在企业专家的帮助下,工作室未来的规划是,工作室即校内企业,培养的人才可以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所有的岗前培训、技能培养都可以在工作室完成,工作室成为企业高级蓝领的摇篮。

由于工作室模式在培养对象数量上必须经过由少到多的过程,每年工作室可以培养出15至20名责任心强,技能精通的学生,以“师生式”师徒结对的同时,工作室鼓励“生生式”师徒结对模式进行补充,以计算机协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力量,在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可以培养出大批的岗位精英。

注重教学培养

近年来每次“师徒式”教学活动都是工作室成员的一次历练与提高。以实践为主阵地,成员们不断成长。在师傅的指导下,每次围绕活动展开的研讨沙龙中,所有工作室成员均从青涩逐步走向了成熟,“头脑风暴”式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同学们研究的智慧与深度。他们对网站的处理、对视频的拍摄和对课件媒体的细致入微、对硬件维护的准确把握,都让本工作室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以学习为抓手,每位工作室成员都了解自己的不足,积淀了成员们的理论学习,许多工作室成员还能结合案例进行剖析,认真制作导读PPT,把相关技术知识传递给工作室的每位成员。目前工作室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为100%,月收入均高于普通毕业生。

多渠道确保经费,保障运营:第一,企业或个人合作开发制作项目,签订合同,收取相应的费用;第二,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提供日常设备预算费用;第三,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参与培训、开发、生产多个环节,获取相应的报酬。

存在的问题

第一,创新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远远超出教学的范围,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专业领域,企业专家不能实时解决问题,需要进一步沟通,以团队模式攻克创新项目。第二,由于计算机媒体设备更新需求快,很多设备需要及时更换,如演播室的灯光的建设,录音设备的建设都需要对照企业的标准进一步加强。第三,“三环一体”现代师徒制模式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在交流沟通和机构建设上出新点子,为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校课堂 效率 作用

1 项目教学法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将项目教学法描述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引入高校课堂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 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1 明确项目任务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结合项目教学法的项目任务的设置原则,确定项目任务。

2.2 项目准备阶段

1.教师

教师针对课程的总目标,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将学生实际情况与课程要求相结合,按项目教学法的原则,制定实施步骤,策划项目指导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所需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以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发挥所长,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去。

2.学生

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充分学习并掌握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具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2.3 项目实施阶段

1.项目计划制定阶段

教师按工程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制订项目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的具体格式要阐述该项目的目的、功能定位、内容规划、具体日程表、费用明细。

2.实施计划阶段

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计划书的分工明细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同时应记录项目日志。教师在此阶段既要根据制订的项目计划书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又要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小组讨论,阶段性地分享项目成果。

2.4 检查评估

采取汇报和(或)演示的形式对学生的项目设计进行检查评估,即首先要求小组负责人汇报小组成员分工、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总结、自我评估,并演示项目相关功能;其次由小组各成员依次对自己在项目中所负责版块的实施进行讲解和演示;再次,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审学生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途径;最后,教师对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评分。

2.5 归档或结果应用

为了将设计的项目运用到实际中去,在设计项目时应与实际联系,认真做好项目需求分析,按实际需求进行项目建设。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进行项目指导。

3 高校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高校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三结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3.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项目教学法采取分组讨论、互助学习方式,将学生被动式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达到学生间互帮互助、互激互励的教学目的,实现先进帮助后进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本校正在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在《网站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课题中,在项目实施阶段,小组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网站建设、网站测试、网站推广等工作。

3.2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主体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阶段性地展示项目成果,学生汇报获取的新知识、新技能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对于共性问题则集中授课。在此过程中,达到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3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因此,新时期高校课堂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这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相违背。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项目教学法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

高校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课堂效率,同时,也促使老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董雁.《网站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2):24.

篇5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亓传伟(1970- ),男,山东梁山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任艳斐(1968-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11-02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192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电子商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不仅仅依赖于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所构筑的实体空间,更依赖于信息技术所搭建的虚拟空间,从而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补的全空间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我们认可以往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在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实训设备和学生人数不能很好地匹配,一般采用轮训的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机会;二是技能训练时间相对紧张,学生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三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多,不能实现个性化训练。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探寻一条将信息技术与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将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供实体空间无法比拟的训练环境。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保证其质量,势必需要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础上,构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训练模式。

1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电子商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高技能人才。国内外电子商务实践的经验表明,电子商务人才可以分为两类:“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型”电子商务人才,前者又可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电子商务营销型人才、电子商务管理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职业有:商务代表/商务助理、网络贸易专员、网站编辑与美工人员、仓储/配送管理专员、采购专员、电子商务管理人员、高级网络营销员、物流师等。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对应的岗位群可见,专业实践技能在电子商务职业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技能主要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问题的技术与能力,其归宿是实践能力。在此,我们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四级体系”,即“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技能比赛”4个层级、4个阶段。

(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础,是电子商务所需基本技能的必要训练。它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物流软件系统实训ERP系统实训以及数据库实训等。

(2)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和学科专题,进行初步综合训练。它包括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实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实训、网上创业项目实战以及职业考工实训等。

(3)创新训练。创新训练是在综合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更高阶段。它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训练、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参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国家级电子商务师、阿里巴巴网店运营专才、欧普IMS综合素质证书认证等)的培训。

(4)技能比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学生实践技能比赛是对上述实践技能训练水平进行检验并促使其巩固、提高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比赛主要有全国电子商务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分省市和国家级),以及由不同的电子商务协会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等联合举办的电子商务大赛,如淘宝大学举办的“明日网商”电子商务大赛、电子商务运营专才竞赛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加复杂,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活动的法则和活动的结构、执行的方式,同时还要获得各种动作的执行经验,所以技能的学习不仅包括动作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专业实践技能学习最终要达到胜任某项工作的目的,这就要彻底掌握该项技能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工作原理、操作技巧以及实际操作经验,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设计中应考虑给学习者提供具有多重刺激的知识授递环境和具有灵活互动能力的各种智能支持系统。基于这一角度,本文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四结合原则:①个人学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②实体操作与虚拟操练相结合;③技能提高与知识学习相结合;④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

上述4个原则,不仅保持了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等各方面的整体调控能力,而且突显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优势所在。首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选择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而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认知要求;其次,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彼此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全空间训练;再次,以超媒体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内容和实践技能训练内容,同时支持理论学习与技能提高,力求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最后,实践技能的学习是为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这一维度,就是为学习者提供从低到高的能力训练层次,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直至达到岗位要求,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原则从宏观层面上把握了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设计视角和所涉及的内容,对训练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

3.1训练模式的提出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为学习的发生与进行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充分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授递环境,促进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实验实训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为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图明确体现了个人学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实体操作与虚拟操练相结合、技能提高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基本操作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四结合”构建原则。

3.2训练模式过程描述

3.2.1准备阶段

在实施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之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看自己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理论学习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教学视频、应用实例及教师指导等几个模块来实现。完成理论学习后,学生进行学习准备情况分析,明确自己当前已有的认知水平并反思不足,为接下来的学习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了解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3.2.2实践技能训练阶段

完成学习准备阶段的任务后,学习者就进入实践技能训练阶段。当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学习风格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其中,自主学习主要是为实践环境中需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准备,具体的训练形式有理论知识、教学视频、应用实例、教师指导、操作练习等;协作学习则是为实践环境中需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准备,包括创新训练、技能竞赛、合作交流3种途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聊天室、在线会议、主题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在实践技能训练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具备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跳转功能,允许学习者两种学习方式交叉进行。资源库集中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具参考价值的创作实例和经验总结。岗位技能综合训练是针对学习者将来职业中要面对的实际工作任务而进行的训练,通过此环节来保证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缩短甚至消除岗前培训,提高学习者的市场竞争力。

3.2.3评价与反馈阶段

学习者完成上述某一任务的技能训练之后,可以进行后测评估,采用自我评价、组内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受训者进行自评,分析自己技能训练的体会,检查事先设计的目标是否达到,阐述自己训练中技能的掌握情况。再由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每一项具体的技能训练要求进行评议,指出优缺点,并提出建议,最后由

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完成后受训学习者撰写反思记录,再针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与练习,以确定是继续下一步骤的技能训练(即实体操作,进行实体操作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验证学习经验),还是重新进行上述环节的学习。

4结语

本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四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以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辟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高效模式,弥补当前高职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实训环节的薄弱与不足,提高学习者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后续研究中,课题组将从实践层面上进一步论证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项目驱动;计算机教学;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06-02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互联网世界将我们彼此拉近,住进了“地球村”。由此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前所未有,我国的软件行业也趁此机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我们的教学方式意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所以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进入社会无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得重新接受培训才能上岗。所以,我们要紧随社会发展,针对社会需求对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充分与社会相适应,既能高质量的完成理论教学又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意义

“项目驱动”是在计算机教学中以项目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围绕项目转,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参与到项目方案的制订、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中,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实际中的理论应用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设立项目实践情境,学生积极参与,使学习变得互动起来。还要打破现有实践模式,使得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项目驱动教学的目的是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首先由教师建立相关的项目实践系统,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作用,不提供方法和数据,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充分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社会工作实践为模板,不是一味让学生依照以往的方法或者课本中的定式来进行“无聊”的实践,而是以项目为驱动,就像企业中做项目一样,不设立具体实践方案,让学生利用已有理论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想象力,团结协作小组成员,改变以往“孤军奋战”的实践方式,而教师只起到对项目的制定以及后期指导的作用,剩下的让学生自行分配,体验企业项目运作方式,真正使学以致用,达到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目的。

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难度大、课程分散。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更新较快,各种概念、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还有很多算法,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进而产生畏难的心理,再加上课堂上教学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导致学习质量上不去,进入社会不能很好的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此外,由于计算机课程数量多,学校会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分散安排在各个学期中,这就使得在较长的周期内无法将相关知识有效的融合起来,例如要学习网站设计,就要学习数据库、ASP、Dreamweaver等多种知识,课程的分散就会导致知识点遗忘,无法与相关知识点对接,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2.理论与实践脱节。计算机教学中重点进行理论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做笔记,似乎对相关知识理解了,但这其中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应用实践,因此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而实际应用中却是实践活动的方式,这就造成了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加重实践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传统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不知道学生对相关知识是否理解,学生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课堂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很明显这种教育模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为满足社会需求,我们要在满足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进而提高其理论应用能力。

4.实践环节的缺乏。在当前的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实践课时只是一小部分的时间,通常只是一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类的,时间短、任务重,大部分依靠现有模板进行设计,导致学生很难有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造成无法在项目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在踏入社会以后,难以胜任安排的工作,还得安排再培训,这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使得学生自我价值不能实现。因此,高校必须认清现实,改革现有计算机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1.基于项目安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项目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引领作用。我们在项目设计中要遵守以下要求:第一,使教学可以顺利推进。项目必须紧紧结合教材理论,并且具有较强实践性,使项目和教材的互动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第二,满足时效性。信息社会发展迅猛,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在项目设计上要紧跟时代潮流,使项目的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实际,避免无价值项目实施,浪费精力与时间。第三,满足引导作用。项目的设计要对学生有启发作用,使得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理论知识。在项目设计好以后就是项目的课程安排环节,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分组,分组可以更好地进行相互之间的协作,发挥大家的力量去集中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明白项目的理论依据,使项目紧密结合理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靠理论,并提升理论理解能力。

2.采取更有针对性、灵活的教学方法。第一,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灵活授课,这种方式需要相关教师整合教材资源,设计综合项目,使得能够完好覆盖相关知识点,真正成为项目引导课程的规划安排。例如,制定网站设计项目,将相关科目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诸如硬件、ASP、PB等,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是以项目应用为驱动,需要哪个就针对性教学,当然,这须需要我们的项目设计者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相关知识全覆盖。第二,成立项目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项目小组的划分,使之以小组方式进行团队的协作、心得的交流,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各个小组建立相关联系,起到指导、鼓励作用。

3.实行有效的项目测试。项目测试是对“项目驱动”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有效检验方式。对驱动项目成果进行测试,不仅可以对学生所做项目成果进行展示,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表现欲,使其在项目过程中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也可以在检测的过程中利用多方面的人力、知识资源对相关项目成果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提升现有的知识理解力。通过项目测试我们既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也使学生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但是项目成果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应用实际,我们可以增加项目应用环节,联系相关IT公司或者相关实践基地,提供项目成品,在实际应用中检验项目存在问题,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评估教学成果。教学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课程体验、自主学习、思维的创新以及知识的应用等。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式的评估:第一,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所在,通过“项目驱动”方式学习的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进行考核;第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等能力,可以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考核;第三,整体素质,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精神等方面,可以通过小组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将教学的评估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估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测试,有利于发现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已有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四、结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作为改革排头兵,要发挥积极作用,引领行业发展。文章就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意义,然后对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理论知识难度大、课程分散,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实践环节缺乏;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对策的制定:基于项目安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采取更有针对性、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有效的项目测试,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评估教学成果。希望此次的创新研究成果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开拓、探索精神,并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云章,赵俊忠.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1,(13).

篇8

由于职业教育实施”2+1”模式后,缩短了学生在校的学习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深入地掌握《VB程序设计》及其实际应用,影响了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如何解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切实地掌握《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培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创新意识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比较迫切和现实的问题。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后,认为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课程中项目设计的教学,它不仅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提炼、再加工到成品的过程,同时它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以下就《VB程序设计》课程的中项目设计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

1 教学中实施项目设计的方法及工作

计算机专业的《VB》课程分两学期完成,计240课时左右,理论及实训课时各半,所以教师需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通过总结多届计算机班学生在《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字处理软件的设计》以及网页课程《新闻论坛动态网站设计》等项目完成情况,分析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不足,认为要顺利开展这种教学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 项目设计的基础工作

项目设计是一件系统工程,着手设计需要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渐进过程,不宜在学生还没具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所以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要分析和组织相关章节的知识链条,有选择地进行一些小项目设计,最后才能实施项目设计。

1.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到VB程序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和愉快的体验,那么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如:第一节实训课通过引入一个图片变化动画实例,修改其变化方式、变化频率及不同的变化效果,学生一下子感觉到学VB是一种乐趣,在随后第2章和第3章中,融合课本所学的控件及语法的基础知识,实现了“2008奥运会倒计时程序”、“体育彩票产生程序”和“抽奖程序”;在抽像概念的讲解上采用贴近生活的对比法,说明了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一个类似“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而任务驱动程序设计就像是“肚子饿了驱动人必须吃饭”,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在ACTIVEX控件这一节上采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第三方控件:QQ菜单控件和皮肤控件及VB自带的媒体播放器控件,通过修改这几个控件把趣味及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学生感觉到学VB特兴奋和有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这样不断积累学生会对今后项目的设计产生浓厚兴趣。

1.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项目设计也是一个学生不断运用自已思维来完成产品设计过程,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不可少。方法有对比法、思维扩散法、条件迁移法等等。条件迁移法是指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程序的思考、分析和举一反三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For循环时,求1到100之间所有数和的程序,可做了如下的改变让学生来思考:

1)求1-100所有偶数之和,步长为2时;

2)求1-100所有偶数之和,步长为1时;

3)求1-100所有偶数平方之和;

4)任意输入一自然数N,求1到N之间所有偶数之和。

而思维扩散法是同问题从多角度来思考,如讲VB在数据库应用方面时,通过改变控件和程序写法等来引导学生实现数据库连接的六种不同方法及用多种方法实现对数据表相同操作。用多媒体演示一个完整程序的编写过程,并人为设置一系列的情境和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章节经诸如此类练习和引导,循序渐进不断进行,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编程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明显提高,对以后项目设计中学生运用自已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

1.1.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项目设计要求学生自已设计和编写程序,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以前的VB教学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这样情况:听得懂、看得懂程序,自已写的时候却无从下手或错误百出。究原因是学生平时写得少而教师讲和分析得多,教和学的比例不协调及互动性不足,使学生在教学中失去主动地位。通过改变了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实训过程中,先让学生完成计划内实验,然后在原实验基础上通过增加、设定和修改功能的办法让其完成或要求用不同方法实现跟实验模块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并在需要时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时间单纯花在抄写和调试程序上,这样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同时改变学习被动性和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会使学生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来。

1.1.4 实施小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前实施一些小项目设计,通过小项目设计把相关章节形成一个知识链条,培养学生项目设计意识和方法。如用 “通讯录管理器”、“文本编辑器”、“相册浏览器”、“文件管理器”、“媒体播放器”、“超市POS机”、 “图书查询及报表模块”等等小项目来组织和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在项目中先分离出小项目进行,这样做有个好处是可以减轻后续教学和学生项目设计上课时紧张的压力。小项目的确立以能够涵盖章节知识、学生感兴趣和难度适中为宜。进行小项目设计,有助于项目设计的意识形成和方法的掌握,为以后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1.2 分析教材,确立项目

有了项目设计基础、意识和方法后,可以开始确立项目并准备进行设计。项目确立首先要分析教材,不能和大纲要求相脱节,注意难度和可行性。项目确立后,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不是把项目抛给学生就完事,要让学生成功做好一个项目,教师也需在设计上下功夫:1) 教师要亲自动手设计一遍,自已动手了才知道学生在哪里可能碰到问题,特别是第一次做项目时。2) 计划好每个模块完成的课时数及总结要讲解的设计难点。3) 项目设计期间教师在授课时要突出项目设计的内容及主题;4) 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小组划分,人数以2-3人为宜;5) 定期交流项目进 展情况,解决项目设计时存在问题;6)对学生材料及对学生材料收集及整理方法进行指导;7) 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和展示。

1.3 项目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这种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是项目设计,项目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开始、展开和结束阶段。下面结合《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简要说明实施过程。

1.3.1 项目设计的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首先为学生设置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教学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与用途,引发学生对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其次,拿出一两份已经设计好的系统,让学生明白这个项目是由的哪些已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来完成的。最后,教师结合项目设计的需求,分析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和设计的步骤、构思设计一个项目要具备哪些要素、关注分组讨论的内容并进行总结,布置小组合作确定具体的系统实现方案。利用示范项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让学生更深一步了解整个项目的设计方法。

1.3.2 项目设计的展开阶段

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为完成项目而开展自主性地学习,对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辅导,引导如何在设计中少走弯路和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及加强程序的可移植性、帮助学生分析数据结构设计合理性、讲解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复习关键语句的使用、结合所学SQL课程知识在项目设计中进行综合运用。分析讲解和练习相结合,引导各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在实际设计中进行技术技巧的辅导、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提供意见、协调小组分歧、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

1.3.3 项目设计的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主要是对项目活动的回顾、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提出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找出不足, 协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展示项目实施的过程和成果,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项目的结束阶段是通过作品的展示以及项目实施过程的总结,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对小组及每个学生做出正确的评定,并把最终的评定结果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结束语

由学习促项目,通过小项目带动项目设计,进而由项目设计来组织、巩固、加深及提炼所学知识,它们之间结合紧密,相辅相成。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导航者和技术顾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中职学生在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福祥.VB程序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 李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