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4: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项目驱动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以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不少学生缺少工程应用经验,对所要设计的题目一知半解,不知如何着手设计,以至于对毕业设计题目失去兴趣,且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设计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加工出来,能加工出来的零件不一定能装配到一起,装配到一起了,整机又不一定能运行。因此,这些“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达不到巩固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开展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研究,经过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毕业设计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以问题为先导,将毕业设计项目模块化,让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在接近实际生产的情况下完成毕业设计。此种毕业设计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架构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机械专业的综合毕业设计项目交于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收集信息、设计方案一直到实施项目及最终的评价,而老师会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的项目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体,教学和项目的实施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统筹规划、自我培养、动手实践、工作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理论知识,而是在实践中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只是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起辅助和促进作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国内的应用多局限于某一门课程。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到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开展毕业设计,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工制造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并加以修改和完善。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定毕业设计的质量。

2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流程

2.1项目的选择

教师选题时,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更新观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的设计项目与生活实际相贴近并将设计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采用了两种方式提供项目:一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为毕业设计项目,进一步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更好的发展;另一种是选择实际生产为主的毕业设计项目,为以后的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奠定基础。

2.2项目分析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分析是项目设计的前提条件。拿到一个项目,首先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全面技术的分析论证,结合实际的生产应用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设计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为项目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行性分析在项目设计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3项目设计及分解

在项目驱动模式中,项目的设计是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并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可行性综合项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包括所学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要遵循科学实用的准则,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向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考虑到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项目的操作与学习中去,每个小组以4~6人为主。因此,每个班将有6~8个项目同时进行,尽量做到项目不重复,以保证每个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项目得到锻炼,同时在与其他小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获得各个领域与行业直射的积累。

2.4组建学生项目团队

将一个综合的项目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子项目,再将子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的不同以及子项目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子项目任务去完成,借此把学生凝聚成一个拥有共同个目标的团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培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精神。打破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毕业设计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快了毕业设计的进度。

2.5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为了在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查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性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一轮一轮的反思和修改,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进步。

2.6项目的实施

具体项目的实施分为CAE仿真分析和实际制作两类,CAE包括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与过程优化设计、强度与寿命评估、运动、动力学仿真等。通过CAE仿真平台,可实现无差错的设计与制造,发现设计缺陷、优化零件尺寸、优化性能等,并及时进行综合探讨答疑,从而提高设计项目的综合性能,缩短设计周期。实际制作则是通过具体的实际零部件加工、并组装成实际的装置,通过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进一步发现设计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改进,并提高同学们的设计、制造、创新和实践能力。

2.7项目过程管理

整个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的管理过程,严格做到分工明确,要求具体,规定每一个进度的完成时间,集中时间进行探讨答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全方位协调进行。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争取能够早日完成任务,有的设计内容则需要多次修改,从完成一直到完善。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服从集体的能力,而且能更好的与客户、其他项目组及内部人员沟通协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效果

“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在机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脱轨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改革研究措施,是一项综合性强、互动性高、适应范围广、知识量大的改革研究。经过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辅助”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答辩评价,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很多学生由此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2007级到2011级的毕业生,以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总共指导过42名学生,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评定中,其中有54.76%的学生获得优秀,38.09%的学生获得良好,7.14%的学生获得中等,及格率100%,远远高于传统毕业设计的平均水平。通过该实践结果可知,基于项目驱动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4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成功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该模式不仅明确整体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注重科学选题,因材施教,对于个别创新型、应用型学生可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的完美度保证充足的时间;此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与学生要经常进行交流,能够及时答疑。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社会实践及综合职业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设计模式,使我们培养出的机械专业毕业生,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以后的研究生学习中,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获得认可,达到了工科院校的最终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世通,侯信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14(17):111-113.

[2]董克权,陈英俊,钱灿荣.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19-122.

[3]张颖,丛蕊,戴光,等.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J].石油教育,2003(2):84-88.

[4]张汉年,于宝明,孙刚,等.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纺织教育,2011(3):236-238.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5-02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2]。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3]。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知识,在实践经历中为教学提供新颖、鲜活的第一手案例素材,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企业生产或实践设计等的新科技、新工艺,丰富了实践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知识传授更加有效,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从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科学选题、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指导、把好毕业答辩关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启平,王全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111-112.

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实践教学 毕业实习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56-02

毕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应用、实际动手能力和素质提高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办出应用型高等教育特色的突破口。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及学校办学的声誉,探索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实践教学的新路子,可为创建应用型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该文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械、机电专业毕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

1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

毕业实习是继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后的又一次重要教学环节,为适应就业而进行的一次实训,是应用性人才从业、创业的重要适应阶段。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全部理论学习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训,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随着就业形势的快速发展,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关系越来越密切。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最好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

2 目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存在问题

2.1 目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机械专业毕业实习的主要形式是:由教师带上一个班学生集中到几个企业去实习,考虑到企业接收学生的能力、设备类型及生产工种的要求,适合这种实习形式的企业通常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就业普遍呈现提前的趋势,实习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单位分散实习,只有少数学生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实习。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目前毕业设计题目受其内容的制约,基本是由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题,然后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

2.2 目前毕业实习形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带班集中实习的效果一般。首先,这种方式是一次性将几十名学生集中到一个工厂实习,人数较多,学校和工厂难于管理,双方压力较大。其次,厂方把学生实习看成一种负担,要学校负担一定的实习费用,又不能保证实习时间。因此,这种实习已流于形式,经费开支大,也达不到毕业实习的目的。

(2)学生分散实习管理困难、效果差。接受学生分散实习的单位对学校实习要求不清楚,厂方与学校的沟通不够,指导教师的数量有限,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跟不上,管理出现真空。由于实习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单个分散实习的效果比较差,仅靠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显得不合理、不科学。因此,切实加强对学生分散实习的有效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2.3 目前毕业设计形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毕业设计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这些题目大多是教师多年来经常指导的虚拟课题,大多数课题脱离生产实际,学生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将以前学生做的毕业设计发给学生参考,使得多数学生根本不思考、不改动,全盘照搬。有些教师有来自生产实际的新课题,但由于大部分参与设计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的工作,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的能力根本不能提高。

在与往届毕业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虽然薪金还算丰厚,月薪3000多,但只能做一些销售、售后服务工作,根本从事不了设计、维修工作,某些在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也感慨在校期间尤其毕业设计期间未能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完美结合,工作起来非常吃力,另有一部分学生到工厂后发现所用与所学相差甚远,必须花费很大精力与时间熟悉业务,叫苦不迭。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说明现行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进行改革,否则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

3.1 二者紧密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如前所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新模式必须建立在灵活处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融合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就是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合二为一。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毕业实习工作,也可以在“准就业”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工作,根据生产中的具体工艺问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指导,一般的问题及时通过现代通讯手段交流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设计,而设计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实习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达到毕业实践环节的目的。

3.2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合并的可行性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产业环境为这一教学模式的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长江三角洲拥有大批三资企业,已形成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材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主导产业,呈现出对机电类人才的强烈需求,我校学生的实习基与就业基本都在这一区域。因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制订适应机械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使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时进入企业选题,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这种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的就业形势提供保障。近年来,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的状态,很多企业要求学生马上到单位见习,学生经过较短的试用期后即安排具体的工作,用人企业通常会要求学生帮助企业解决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如工艺装备的改进、通用机电产品的模具设计等。这类实际问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非常合适,它既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又能使用人单位检验其业务素质、业务水平,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任务。

3.3 实施二者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3.1 建立适应新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强化对这种结合教学模式的管理,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适应这种模式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增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指标,由于各个学生实习差别较大,实习内容安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教学目标中加大思想作风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权重,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中,应弹性处理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设计场地不必强求固定实验室,只要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即可,教学过程指标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的检查,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参考毕业实践所在单位的意见,强调创造性。总之,新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突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考核为基础。

3.3.2 教学计划应适应新毕业实践模式的需要

教学计划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的实施计划,是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基本文件。制定规范化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新教学模式的实施,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新毕业教学实践任务,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有大致的阶段划分,但是不应有明显的界限。执行教学计划时毕业实结可作为阶段性总结,与毕业设计一并上交并评定成绩。

3.3.3 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与传统分开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指导教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两个环节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其次,发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纽带作用,力争为学校搞一些横向合作项目,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发挥实质性作用。

4 采用新教学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4.1 有助于解决目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诸多问题

首先,以学生的工作单位为主要实习地点,学生在“准就业”的状态下积极投身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其次,化整为零的实习模式缓解了工厂与学校的压力,经费开支大大节省。最后,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生产中去,及时发现工厂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料与实验设备,解决工厂的一些实际问题,逐步与工厂、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巩固与开拓。

4.2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毕业设计新新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校企双方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双赢,其中,校企双方良性互动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对学校而言,一是能够营造良好的现场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二是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缓解高校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毕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三是与企业紧密结合,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有利于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于社会的需要;四是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

4.3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新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具体企业较长时间地运行,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责任心,同时在企业中争取与有技术好、责任感的技术人员合作,完成指导工作。为此,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把握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勤于学习、思考和研究,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与业务素质。由于学生毕业实践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践工作,可以直接获得最新的信息,通过与学生一起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4.4 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以毕业实践的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许多学生通过毕业实习阶段的“准就业”确立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工作能力也得到用人企业的肯定。因此,毕业实践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稳定了学生的就业情绪及心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毕业实践是对机械、机电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参加工作前的一次实战训练。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这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提出了要求,与时俱进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奇文春,王云.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1):8-11.

[2] 胡伟,魏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9):322-323.

篇4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珩,杨艺虹,刘永琼,等.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96-98.

[2]刘慧卿,宋永嘉.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实习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25-127.

[3]齐红元,朱衡君.工科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7(3):121-123.

篇5

[关键词]精品本科 机械 毕业设计

一、概述

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地方高校责任所在。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的机械类本科生而言,毕业设计也是培养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学术问题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和总结测评,是将本科数年所学知识融合提炼并加以升华的过程。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等工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项目的建立和实施将打破毕业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建立毕业设计的长线教学机制,将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理念融入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把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案例紧密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根据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八学期执行,实际持续时间往往在3~5个月不等。毕业设计选题一般由教师确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和设计题目。这样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教学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够充足。

根据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并在第八学期执行。通常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开始的一至四周或一至六周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阅,完成文献综述,并阅读和翻译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之后利用约七至八周的时间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并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利用四周时间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答辩。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约持续十六周时间。这样的时间对于机械类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课题的实验设计、实践工作以及课题的深入研究,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

2.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

目前,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常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第六、第七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其中,第六学期主要进行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第七学期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课程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无论是在安排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往往更多地局限于关注本门专业课程自身,缺乏对该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后续专业课程或相关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而也无法在毕业设计中使学生将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目前大多毕业设计课题由教师指定,学生被动地进行选题与设计,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的学生在毕业答辩时甚至连研究的课题背景都说不清楚,这样的毕业设计何谈质量保证?

4.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机械类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涉及专业素养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受本科培养计划总学分的限制,专业实验教学设置在专业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实验教学设置以专业基础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大多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实验能力之后,留给学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空间并不多。而过多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并不能使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样在毕业设计环节,一些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不知如何进行分析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创新了。

5.缺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及实践环节。

工科类专业的大学学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素质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治学等各方面。但在目前多数工科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缺乏或并不重视对这方面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缺乏查阅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研究习惯、不能规范地撰写学术论文、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抄袭他人研究论文、团队协作精神缺失、不能承受多次实验失败的挫折等一系列问题。

在当前世界各国工科院校进行的毕业设计改革中,加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美国MIT 提出了“回归工程”和“工程教育必须更密切地回到工程实践的根本上来”中的培养原则;德国的工科院校一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工科专业学生从一进校即开始选择导师,四年级一年均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为主。此外,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在综合工程素质培养方面推进改革进程。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传统的常规实践性环节进行相应的、必要的改革研究和探索,已势在必行。

三、精品本科目标下的机械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精良厚德的师资队伍、精确卓越的培养方案、精彩丰富的课程体系、精密完善的教学设施、精细严谨的教学管理、精致实用的人才产品”是“精品本科”的六个核心要素,抓住了这六个要素,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实现了这六个“精”,我们打造精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有鉴于此,必须对现有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精品本科的培养核心思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为总线,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改变以往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的单一模式,让教师、单位和学生都参与到毕业设计选题中,构筑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结合相关学科必要的技术基础知识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启迪,充分体现毕业设计的工程性与创新性。

为此,本文针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1.研究机械毕业设计教学理念,采用新模式建立毕业设计体系。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应以提高综合工程素质为目标,强化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此,改革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体系至关重要,结合精品本科教育的核心思想,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械类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切实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主要的改革思路是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设计做准备,结合兴趣与专业选题,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1)第一阶段: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归类

将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课题导入毕业设计课题库模块,让学生在第四学期就能了解近年来本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领域,结合自身的专业兴趣,初步制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从而在第五、六学期能合理安排和调整自身的选课内容,为毕业设计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

2)第二阶段:选题阶段。

第六学期末进入选题阶段,采用双向选题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符合专业要求的毕业设计课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申报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由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3)第三阶段:实施基于工程案例的模块教学,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进行培训,从而较快的掌握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和设计方法,明确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阅读国内外科研论文若干篇,了解课题所属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明确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创新方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表达能力、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及查阅国内外科技文献的能力。

4)第四阶段:设计实施环节。

第八学期按照学校毕业设计相关规范和要求,结合课题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毕业设计各项任务。

2.营造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突出工程素质的培养。

1) 以理论研究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研究能力突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研究能力。

2) 以创新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利用创新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衡量毕业设计的质量。

3)以工程应用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针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横向课题为主要的选题标准,锻炼学生实际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

4)以校企联合,面向工程实际为主题的毕业设计

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为主体,采用企业给定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采用联合答辩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3.学科发展带动毕业设计平台建设,进而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1)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已经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博士点建设的过程中,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在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进展,目前正在建设“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的平台支持下,进一步建设机械类毕业设计平台建设,使学生的应用型毕业设计项目得以实施。

2) 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以培养综合工程能力为指导思想,增设基于机械类不同方向的工程案例模块教学先修课、建立毕业设计长效教学机制、分阶段实施毕业设计计划,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新模式,将显著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多层次的毕业设计平台构建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升华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构筑深厚的工程技术根基,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工程素质的教育作用;以学院学科发展为推动力,构建毕业设计平台,促进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总结

以上,对以精品本科教育为目标的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实践方法。当然,精品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高等院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去实践和推进,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

[3]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4]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3-85.

[5]罗怡,基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3,(263)4:152-154.

[6]邓小玲,贾碧,蔡苇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37-39。

篇6

关键词:应用性人才培养;土木工程;教学改革;毕业设计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系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具有结构抗震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够在设计、施工、地震工程研究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专门人才,这是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防灾科技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毕业设计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知识重新梳理、综合应用的过程,是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单一,缺乏创新,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通常是教师分组自拟若干题目,以工程设计居多,大部分为办公楼、教学楼、医院以及住宅等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大多数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形式单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大多四方块,毫无美感。结构计算就参照已有模板改数据,计算方法相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约束,没有创新。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不断更新,城市设计及建设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也应随之变化。通过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发现和提炼,在毕业设计中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建筑工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以及筒体结构等,它们主要用于高层建筑中,毕业设计选题时也可以考虑这些结构形式。

2.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积极性不高。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放在本科教学计划的第8学期,这个时期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在准备考研复试,因此他们没有心思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太少。现在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不重要,认为找到工作才是关键,加上学校对毕业设计要求不严,做得好坏都能毕业。因此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没有独立钻研的精神,只是机械地照着模板改参数,毕业设计质量无法提高。

3.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实际的经验欠缺。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还有教学及科研任务,这使得指导教师精力分配不足,再加上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指导次数很少,对学生要求不严。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指导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参加过实际工程,缺乏对工程设计整个过程的认识,也不了解新的规范、新的计算方法以及新的施工技术。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时难以正确指导,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设计时间太短,学生企图蒙混过关。毕业设计周期长,内容多,学生还要准备研究生复试、工作面试等,因此没有把心思放在毕业设计上。前期不做,拖到后期连夜赶工,这种前松后紧的做法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不合理。我校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分三部分: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成绩。答辩成绩起决定作用,这种评定方式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设计不认真,但答辩时发挥较好,其成绩就会偏高。而有些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在做设计,但是答辩时发挥不好,其成绩就会偏低,因此不能单独依据最后的成果及答辩,也要考虑设计过程。

二、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结合实际,选题多样化。指导教师应结合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精心选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参与工程设计。对于已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在选题时尽量选择与其将从事的工作相关的设计题目,一方面使学生尽快熟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去设计,提高学生设计的兴趣。我校学生在第6学期进行生产实习,可以鼓励学生从生产实习接触的实际项目中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性地去实习,看图纸,了解施工工艺,找出设计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充分结合。指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选择一部分对教师科研课题感兴趣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带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素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他们对专业以及就业的认识,提高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前期要进行毕业设计动员,安排一些毕业设计及就业的讲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明确毕业设计与就业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3.加强监督,提高指导教师素质,与校外工程师联合指导。学校可以成立本专业毕业设计督导组,要求指导教师一周至少指导两次,并要求指导教师填写指导手册,并随时抽查,督促教师对学生要全面的指导,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建设部组织的执业资格考试,让青年教师脱产进修,鼓励他们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尽快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设计经验。也可以建立多个产学研基地,跟校外的生产、设计单位合作指导学生,将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聘请进来,或者将学生送到这些校外单位去,使学生的设计更具有实践价值。

4.提早布置、定期检查。毕业生在第7学期只有前8周有课,除了考研的学生在复习考研外,大部分学生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因此可以将毕业设计题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收集资料,熟悉有关的规范、规程等,初步确定设计方案。然后分阶段布置设计任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与考核细则。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学生完成分阶段设计工作,并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定期检查设计成果,让他们利用剩下的时间以及寒假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即使第8学期有事情耽误,也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充足。

5.最终成果与过程控制综合评定。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周期长,前后有14周,时间跨度大,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学生的设计态度、出勤次数等应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因素。因此,应将过程控制与最终成果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总之,学校要通过毕业设计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及运用,使他们具备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群,彭亚萍,于华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1-123.

[2]冯郑红.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68-70.

[3]郝哲.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1):100-104.

[4]徐岩.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25-427.

[5]史文海,杨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36-139.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工程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4-02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前三年半所学内容的一次大综合和总实践,是提高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向工程师过渡的最后环节,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及毕业设计现状及特点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现状。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信息看,毕业生存在诸多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必须经培训半年至一年后,才能慢慢独立承担一些任务。具体表现在:(1)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面窄,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常用的工程工具,如技术标准、规范、图集等不会使用,也没有养成用图表达设计方案的习惯。(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会把学过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懂得一些计算机知识,能编用某些软件,但对输出结果不会作概念分析,以为计算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3)缺乏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不强。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差(包括文字表达能力),不善于与人共事合作。总之,缺乏基本的工程师素质。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计算过程及所采用的方法等没有把握,如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计算简图?这个公式或这个方法有一些什么限制条件或应用的范围?学生在使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时,只会按步骤操作软件,而不注重基本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某些参数的取值,而不明白参数的概念和设计意义,更不知软件的结构设计、求解的过程,对专业的知识点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2)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更全面的综合,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综合问题,虽然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已经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构造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各门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是停留在孤立的范围,并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对毕业设计的整体思路没有领会,缺乏条理性,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哪一步引导不到位,设计就停滞不前,影响进度。(3)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对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构造节点了解甚少,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总习惯翻阅教材套用有关内容,而不是仔细研读设计规范中的相应条款,有些甚至不会使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以至相当数量学生的设计成果“不错但不能用”。这些问题给毕业设计的组织和进行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生涯的发展,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强化工程结构、工程经济的概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工程师的类型和素质要求

1.工程师的类型。工程师按职责范围可分为研究(R.E.)、开发(Dt.E.)、设计(Dn.E.,包括规划)、制造(M.E.,包括施工)、试验(T.E.)、生产运行(P.E.)、营销(S.E.)、工业管理(I.E.)以及教育等诸方面。

2.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包括4个方面:(1)有较坚实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数、理、化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2)有较宽广的其他知识面(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环境、美学、方法论等)。(3)具备设计能力(指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制订)、制造能力(指生产工艺、技术设施、主持生产运行)、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指技术、经济、质量、效益的评价等),以及相应技能。(4)具备明确的工程意识(实践、协作、管理、信息、市场经济、竞争、创新等)。

三、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学生学以致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工程师应有的基本能力,二是引导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投入社会的思想准备,完成从学生过渡为从事工程师工作的自我心理准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

1.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能否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做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鼓励学生到科研能力强的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与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以提高其设计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增强其适应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2.定期开展毕业设计专题讲座,增强工程意识。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可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讲解设计技巧和工程项目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贯彻和了解新规范内容和建筑前沿新知识,如《结构设计一般原则》、《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主讲的有教师以及企业、设计单位的相关专家,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纠正错误。实践证明,这些讲座的效果非常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可明显提高毕业设计的效率。

3.采用“双导师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工程素质。学生要在毕业设计期间较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达到可实施的施工图要求,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关键还需要有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是优秀的工程师。鉴于此,学校可从校外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4.树立标准意识,加强对规范条文和标准的理解和运用。现行设计标准和规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的设计标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现行规范、标准,就必须将土木工程的建设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毕业设计中去,许多教材或参考书虽对规范的条文加以解释或用例题示范,但都不足以代替规范原文。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要养成从规范或标准中找设计依据的习惯,重视阅读规范原文和有关的条文说明,这样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掌握规范和标准,并学会运用。

5.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根据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设有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等。每组有8~10名组员,每组都有固定教室,并指定1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协助指导老师与学生间的工作。做设计期间,组员之间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以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答辩时互相鼓励,支持,并帮助其他组员挂图、取图、拍照,充分发扬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小组成员之间既增加了友谊与了解,加深了信任,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对于学生工作之后尽快进入角色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受到较全面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加强在毕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强其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各种有关的专业标准、规范和图集。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早日成长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谢飞鸿,关惠平.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学生素质与个性化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7,(6):88-90.

[2]冯继宣.工科大学生工程师素质培养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2,(4):41-42.

篇8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8-03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兴起,国内众多海洋类高校纷纷开设更多海洋类专业,培养与海洋开发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些与海洋相关的工程类专业,诸如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传统归属农科的海洋类院校已扩展成为理、工、农多学科、多专业并存的高等学校。但是对于原有的一些普通、地方海洋类院校来说,其学校的原有特色与专业优势并非这些工科专业。如何保证这些新兴的海洋工程类专业高质量地发展,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海洋类工科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能力培养有多种形式,其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本文以浙江某海洋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该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期望对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

一、毕业设计现状

目前,浙江某海洋类院校共有工科类专业约15个,涉及船舶、海洋工程、机械、电信、港航、土木、石化等相关行业。每年毕业班级约20个,共约930名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进度安排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并进行工作布置。学校层面成立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院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通常在第七学期中段启动毕业设计,安排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师生互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拟定分派给各个学生。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对大多数工科专业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13人之间。学校无固定用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场所,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进程的监督与检查只能靠指导教师自主掌握。从提高学生就业率考虑,在第八学期,各专业通常只安排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方式,不统一组织,因此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基本很少接触到与本专业毕业设计有关的实习工种或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在第八学期就已联系好就业企业或公司,并进入企业、公司进行工作实习,但可能工作实习的内容与正在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关联度不紧密。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时间通常安排在5月份上中旬,但整个毕业设计期间中,学生真正花在做毕业设计方面的时间少之又少。毕业答辩过程中安排有多轮次的答辩,为毕业设计完成差、答辩成绩差的学生提供多次答辩的机会。近些年来,全校很少有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合格而不能毕业或推迟毕业的学生。

二、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工作体会,总结出目前该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是造成目前毕业设计环节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实际操作不多,许多教学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落实、实施。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心态。学生这种平时课程学习时养成的习惯在进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后,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指导老师不指出具体的毕业设计步骤或方法,大多数学生就会表现茫然,根本不知毕业设计工作如何下手,如何进展,不知自己下一步工作要做些什么,缺乏主动思考、主动设计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素质。

2.指导教师与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问题。一些指导教师自身对毕业设计工作就不重视,缺乏责任心。这种思潮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指导教师的课题多为虚拟假设的课题,同一课题多届学生使用。教师把毕业设计看作是学生主体一方的任务,只管开题结尾,不管中间过程的跟踪指导,指导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指导教师中也存在“答辩不会不通过”的思想,学院缺乏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的有效监督机制与管理办法。而近几年基本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设计答辩不通过而不能毕业的现实,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无压力、对答辩无敬畏,采取随意应付,认为反正无论如何,最终都会通过答辩的态度。甚至有部分学生收集前几届的毕业论文,直接抄袭与剽窃。

3.学生过早准备考研、择业、实习带来的问题。一些上进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准备考研,忙于学习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导致部分专业课学习不扎实,学习重心本就不在毕业设计工作,更加不会投入时间与精力,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进行。部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忙于求职而精力不能全部投入校内学习,从而影响毕业设计工作正常推进。

4.指导教师与学生师生比不当的问题。学校教务部门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但现实是平均一名教师要指导10多名的毕业生。大多数指导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受到限制,不能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很好的传达给学生,更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过程管理,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5.毕业设计场所欠缺的问题。受校内硬件条件制约,学生无专门从事毕业设计的固定场所。学生只能在自己寝室上网查资料、做图等。这样导致指导教师无法监管和跟踪指导。特别是学生在寝室中很难专心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看新闻、玩游戏等方面。

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创新

面对前述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表现出来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优化调整与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的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注重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的实效性关注不够,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不足。应当努力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大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力度,既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也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面,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知识、问题的讲授,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分析、查阅资料,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为学生日后自主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打下思想和能力基础。

2.毕业设计形式的多元化。目前的毕业设计基本都由指导教师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下达给学生。一方面,这些题目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选题中无自,导致对毕业设计表现不积极。鉴于此,笔者以为,可以将毕业设计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简言之,可以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设计竞赛等相关内容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完成相关竞赛后,可以以其作品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此外,目前该校多个二级学院都实行“学生科研助理”制度,相当一大批学生在二、三年级就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在低年级时就为学生设定一个毕业设计题目,这样,通过2~3年的科研训练可以为其进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时间段的调整。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段提前,即在学生第三学年末的生产实习开始之前,就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师生互选和设计选题。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毕业设计答辩可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进行,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段内,绝大多数学生都还在校内,方便指导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设计工作。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一些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毕业设计前期投入精力不足,在第七学期末如不能完成设计工作,可以在3~4月份再安排一次答辩。解除学生的顾虑,使其能安心投入设计,不因时间紧而应付了事。

4.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作为一所省属海洋类院校,目前该校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因而在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面往往“纸上谈兵”。同时,毕业设计对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和创新激励。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提高。

5.将社会力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针对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可以利用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省级、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兼职指导教师。通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建设多个开放性、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实验室,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或其他实践创新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之前,就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鼓励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同时,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提前完成由学生向企业科技人员的角色转换[3,4]。

6.强化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实行答辩淘汰制。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一定要落实到实处。学院层面一定要安排专人负责,确保了解每位学生的进度,并且不定期进行抽查,从而让学生消除侥幸心理。对于毕业设计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免除(部分)学费、免还贷款等奖励;对于毕业设计表现差的学生,一定要有惩罚措施,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有紧张感,绝对不能再延续“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以往普遍存在“答辩肯定会通过”的思想,导致出现“学生不急老师急”的现象。因此,在答辩阶段,坚决实行淘汰制度。若连续几年出现由于毕业设计不认真、不合格而延迟毕业或不能毕业的情况,学生才能对毕业设计重视起来,从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海洋类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专业特色不显著,导致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较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模式,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能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赣平,卢瑞华,吴京,范圣刚,叶林,刘小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

[2]马力,李杞超,陈立.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10-112.

[3]王文红,葛仕恩.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11(4):58-60.

[4]周梅,张晓帆,白金婷.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士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

篇9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9-03

实践教学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南京林业大学面向农林类装备的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由于实验室空间局限,实验内容分散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可操作性也受到限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2008年以来,机械类专业修订了大学生培养方案,其中强化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同时构建了“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工程性。

一、“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实践创新体系是南京林业大学在机械类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提出来的。该体系是以培养我国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具有前瞻性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机械类人才为目标,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建设、实习基地创新建设、电工电子等为基础,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为特色、以实验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目标明确,本专业提出培养具有先进制造专业技术、农林机械设计专业背景的,掌握农林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和农林生产过程控制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本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2)系统完整,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包括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完整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3)层次分明,不仅要规范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与要求,同时要注重大学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的多层次的特点,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4)体现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具体实践教学着手,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围绕“四个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创新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基本性实践”、“设计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展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五类不同层次的实践体系(如图1)。优化实践内容,应用启发讨论、科研实践、专家讲座、企业联合、第二课堂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1)在机械类专业的四年本科教学中,保证实践教学不断深入。通过五个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基础性实践体现物理、电学、力学、图学等基础性课程的训练,着重通过学生动手建立创新意识;设计性实践涉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内容,通过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实践包含专业课程内容环节,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专业课程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展示性实践是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与社会交流的创新平台,将学校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目标;创造性实践与学生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结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施展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四年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逐渐突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2)通过认真研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性课程,《机械制图》、《PRO/E》等制图课程,《机械设计》、《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等设计类课程和《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林业机械》、《流体机械》等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优化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实验室的资源配置、打造专业开放性实验室平台等方式支撑五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学生能随时开展实验研究和探索性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譬如,减少演示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完善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强化有序、安全和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建立了9个基础实验室和5个功能性实验室;同时,提高实验室实验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如图2所示,构建“三环节、四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融入到五层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当中。其中“三环节”是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三个实践环节构成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机械产品的认识、设计开发和产品制作的全过程,整个过程涉及调研、方案确定、结构设计、强度计算、优化设计、PRO/E软件三维实体设计、运动仿真实验、零件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图纸的绘制、工艺分析、加工制作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结合是指:与科研相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结合。对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延用传统的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

1.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加开放型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机制。鼓励实验教师开发实验仪器设备功能,鼓励研究生参加指导,并制定实验室开放条例及开放细则,从制度上落实实验室开放,在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对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支持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加强能力培养。

2.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营造工程环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效利用“工程培训中心”,稳定的20个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和指导学生提前进入真枪实弹的科研工程项目实践活动。优势互补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带动学生创新实践。以实习基地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选派高水平教师做好指导工作,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全国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等),将课程体系、学分机制与大学生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成果

经过近5年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近5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创新设计、创新训练大赛近20项,获得各种奖项的学生数超过300多名,500多名学生通过参与创新、竞赛和科研活动受益。6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2个团队毕业设计被评为省级团队优秀毕业设计。本专业应届生升学率逐年上升,从最初的8.3%上升到最高时达18.9%,平均在15.2%。而且有部分学生考取到985、211等重点高校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从最初的97.5%上升并始终保持在100%。并且从最初的学生到处参加招聘会,到用人单位尤其是农林装备行业的单位主动上门招收特色专业人才。

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应用。提出的“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创新、就业等各个环节之中,具有显著的目标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有借鉴和推广意义。今后与时俱进地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得面向林业装备行业的机械类特色人才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农机化,2012,(2):191-193.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4):23-25.

[4]董小平,王青,杨丽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8):102-103.

[5]曹贺,孙月华,赵存友.机械设计专业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71-173.

篇10

首先阐述了目前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现状,接着从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最后从确保毕业设计的题目合适,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改革

一、引言

2009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占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近三分之一。本科毕业设计强调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和探索创新相结合,是本科生开始从事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即将独立工作做前期准备。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设计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预期的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实现。以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探讨如何提升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切实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毕业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学风令人堪忧,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沉溺于网络,得过且过,对课程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对作为大学期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用心做毕业设计;另外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8学期,而这段时间恰好是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最佳契机或者是考研的复试时间,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做毕业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质量是可想而知的。主观上,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客观上,时间的冲突,导致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毕业设计买卖事件。网上大量的“代做毕业设计”网站更为毕业设计的抄袭、买卖提供了“便捷”通道。

2.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高校的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难以监督的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更是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学生交流。一些青年教师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一直待在学校,科研能力很强,但是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中常常出现过难、过易、工程性不强等问题,这严重挫败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极少数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少主动联系学生,放任学生自由,采用“放羊式”管理模式,这种情况下,做出来的毕业设计的质量可想而知。主观上,极少数指导老师缺乏责任心;客观上,科研压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使得指导老师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指导好毕业设计。

3.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毕业设计过程监管不严密,常常走形式主义,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严重不足,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就业率进行考核,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因找工作的各种请假申请“一路绿灯”,从而放松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答辩过程中,又不敢严格要求,答辩不通过将导致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从而影响学生就业。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监控或监管不严,对认真负责任的指导教师奖励力度太小,甚至没有奖励,对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基本上没有惩罚措施。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1.确保毕业设计的题目合适。毕业设计题目是否合适,对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题目必须是来源于生产一线的真实课题,同时考虑题目的工作量,内容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合适的。强调毕业设计的题目来源于生产一线,但不能简单地将毕业设计和工程画等号。否则,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难度似乎太大,将会挫伤其积极性。高校应该从多个渠道挖掘毕业设计题目,例如通过加强与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从企业的生产一线,发掘企业难题进行研究探索;从高等院校教师承担的课题中挖掘一些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锻炼学生科研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拟毕业设计题目。

2.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让学生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学生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要求专业负责人给学生开展一次讲座,告诉学生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毕业设计选题时注意事项。同时,也可以邀请往届毕业设计获得优异成绩的学长回校做讲座,谈谈毕业设计对他们今后工作的帮助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灌输毕业设计重要性的一些思想。

3.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为兼顾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为他们配备了二位指导老师,其中一位来自高校,一位来自企业,实现指导小组负责制。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是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关系。在强调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发挥企业工程师的积极指导作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承担者,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应该定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各尽其责。

4.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建立惩罚与奖励机制,构建全方位的监管系统,确保指导老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当今环境下显得十分必要。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指导教师应该制定毕业设计指导计划,在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指导老师应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计划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将每次指导情况做记录,在毕业设计完成后,指导老师应该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学校要组织教学督导组以定期和随机两种方式进行检查。根据督导检查情况、教师互评情况、指导学生评价情况、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等多项指标对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判,根据评判结果对指导老师进行奖惩。对于企业指导老师,学校必须与企业指导老师签订委托协议书,明确对企业和企业指导老师的任务,确保学生利益,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企业必须创造相应的实验和学习条件,为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设计提供硬件保障。

5.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我们将整个毕业设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题目建设阶段、学生实际操作阶段和验收阶段。在题目建设阶段,指导老师申报毕业设计课题时,首先在教研室会议上以PPT形式汇报课题的研究内容,由教研室全体老师对课题的难易程度、与专业相关性、工作量大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不合适的题目督促指导老师修改,对合适的题目提交学院的毕业设计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只有进行两级审核合格的题目才能上传至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供学生网上选择。这种毕业设计题目两级审核制度,可以确保毕业题目适合学生,为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可能。在学生实际操作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在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中,不再显示指导老师姓名,避免出现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时,只注重指导老师的选择,而忽视自己的兴趣。在学生和指导老师完成了双向选择后,指导老师将会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便真正开始了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资格审核等一系列检查工作,这一系统的措施为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验收阶段,学院成立由本院系的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负责学生的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此外,答辩地点不局限于在校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教学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等场所进行毕业答辩,便于学生现场操作、演示其设计成果。专业化的考核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另外,每年抽出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其毕业设计进行双盲外审。规范的答辩流程、严格的答辩要求使答辩成绩更加客观公正。

四、小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为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本科教学中毕业设计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笔者在对毕业设计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并将这些改进方法应用于毕业设计中,通过对我校机械类专业近几年毕业设计的质量跟踪分析后发现,这些措施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2]刘爱国,励达.研究型大学“走进企业”式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35-36.

[3]雷国华,周屹,邢传军.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