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20:4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前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属于管理学,但其主干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等三个,该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但是目前各高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还未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以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突出,特色彰显不够,就业竞争力不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本目标,就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曲靖师范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
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位”强调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开展教研的硬件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教研工作就是空中楼阁。我们一直重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采购实验设备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的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类的实验室有3个:数字库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与软件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的大趋势,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这些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的需要。
3实践教学体系的 “抓手位”
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抓手,在学生的整个大学四年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训练大纲,我们应以项目为驱动来创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1],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形成几大子抓手,再作专项的打造。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和测试方案;二是综合设计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课程,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项目。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2]。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有6门,分别是:Java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及实验、管理学、经济学。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就要求编写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教研室的审核和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的讨论及审定。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ERP企业应用”、“Oracle运维管理”、“大数据管理”、“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工程师级别认证、中级会计师,可获得3个学分;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高级资格、思科(微软、ORACLE、华为、H3C或锐捷)的高级工程师级别认证,可获得4个学分。
4实践教学体系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位”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体一定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该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来炼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3]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实践教学体系的“校企合作位”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水平,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自2013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软件公司,在全国小有名气。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方向,软件开发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设计、实施、部署能力。
从2013年开始,每年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的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就在四川成都就业、创业。
篇2
关键词:BIM;毕业设计;三维建模;工程造价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立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土木工程专业目前主要就业去向是设计公司、施工企业、咨询单位和建设单位,这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与工程造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高校进行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工程造价的综合训练和利用经济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尤为必要。BIM是以三维数字为基础,以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将建设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移交、运营等各个环节并联起来,集合成建设工程整个寿命期的相关信息数据模型,具有直观、快捷,便于管理等特点,可应用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为例,介绍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选题、设计内容、成果类型、成绩评定以及设计过程如何组织等,供同行借鉴与交流。
2基于BIM的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是结合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主要采用手工和少量应用相关软件计算工程量,计算钢筋用量和工料分析等,而BIM技术主要采用软件计算,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设计选题均为综合性选题,团队合作、任务分解、分工协作、交流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2)主要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计算和绘图,选题广泛,便于修改,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成果形式丰富多样,便于沟通和理解,分工协作关联成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4)毕业答辩体现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相结合,突出个人在团队中的合作和贡献等。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主要选题
土木工程专业除基础课和相关的结构课程外,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等,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方向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考虑与工程造价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施工方案、土建造价、安装造价、招投标文件、竣工结算所需资料等。
4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实践
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量大,各内容间关联性大。安徽建筑大学的做法是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教师网上公布毕业设计选题后,全体师生见面,教师介绍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师生网上互选,确定人员后召开第一次毕业设计团队会议,布置利用寒假学习软件和复习相关知识。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星期在群上汇报学习进程,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督促,教师也能全面掌握学生情况。
4.1毕业设计进程安排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第8学期整个学期进行,持续时间16周(不含毕业实习2周,毕业答辩1周)。
4.2毕业设计过程督促与检查
毕业设计是个较长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任务就是后续任务的基础,某一环节耽搁时间或疑难点没有解决,就影响下一个环节。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尤为明显。例如:识读图纸是造价建模与软件计算工程量的基础;施工措施的确定是计算措施费的前提;工程量计算完毕才能组价和取费等。因此,必须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督促、检查与指导教师的引领。期初答辩:开学后的第一周,即毕业设计开始的第一周,答辩组织者和成员是指导教师,目的是检查学生寒假期间的准备和软件学习情况。中期答辩:大约在第十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目的是检查进度情况、基本概念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等。模拟毕业答辩:大约在第十七周(含2周毕业实习),答辩组织者是指导教师,成员是指导教师、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成果情况、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等,同时也是为毕业答辩做准备。毕业答辩:在第十九周,答辩组织者是土木学院,答辩成员是本院和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教师和相关工程单位的工程师,目的是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基本概念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集体成果与个人成果等。
4.3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成果
毕业设计成果有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集体成果:每人都要完成和掌握。主要有单位工程三维实体模型;进度计划(横道图、时标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屋面等工程量清单;钢筋翻样、土建工程组价和成果集成等。个人成果:根据任务分工,每人必须完成的内容。主要有水卫安装工程造价;电气安装工程造价;招标文件与投标书编制;工程结算编制;单位工程竣工资料等。
4.4毕业答辩方式与成绩评定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是团队力量与个人贡献的融合,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的展示,毕业答辩如何体现团队合作、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知识掌握程度是个难点。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采取的办法是集体答辩与个人答辩相结合。首先在每组随机抽一人汇报整体设计情况,对共性部分答辩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抽学生回答,对专题设计部分由设计学生汇报情况,答辩教师提出问题由该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其他学生可以回答,因为有的学生在完成了自己的内容外还学了其他专题,为鼓励和激励,回答正确的加分,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共性设计部分,同时突出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成绩评定按照平时成绩40%,由指导教师给出;中期答辩10%,由答辩组给出;其他教师评阅10%,由评阅教师给出;毕业答辩40%,由答辩组给出。
5基于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的体会和感悟
5.1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热情
5.1.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每完成一步都能实现可视化,因此,成功的喜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就工程造价毕业设计而言,部分内容以前没有学过或学的深度达不到毕业设计的要求,但由于有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每人都完成了2个以上的模块。
5.1.2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BIM技术是团队力量集成的成果,因此,需要成员间不断沟通和交流,这是课本知识所学不到的,也正是需要培养的。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经常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5.1.3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需掌握的软件较多,仅共性部分就涉及4个,专题部分每人至少要掌握1个软件,同时理论知识点要能正确应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小组集体讨论、网络咨询、软件开发商指导等方法解决。其中小组集体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法是由组长牵头召集小组成员,每周不少于2次,学生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每人必须带着问题和体会集体学习。
5.2教师引导
5.2.1指导教师贯通讲解,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造价毕业设计,由于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极易导致学生重软件操作轻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成果重观感轻质量的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指导教师的指导思想、指导方式方法和内容安排十分重要。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每周不少于3次贯通讲解学生即将要进行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造价计算程序、依据,各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方法;钢筋在图纸中的放置形状,钢筋下料的原理与方法;水电安装工程识图,水电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造价计算的异同点等。虽然教师的指导量非常大,但通过系统性串通讲解,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2.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知识点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更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选题广,涉及面宽,教师指导量非常大。师资力量不具备时可聘请校外工程单位工程师兼职指导,同时对一些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问题,设计组集体到工地现场指导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5.3校方配合
5.3.1如何解决设计过程需要的软件和硬件问题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需要很多软件,可以采取学校购买的办法,但必须是购买网络版,这样可以多个学生同时学习;也可结合一些BIM设计比赛,利用一些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试用版;也可利用学生交叉学习时间解决等。硬件方面主要是计算机配置,可利用学生的个人电脑、借用他人电脑和学校的公共机房等。
5.3.2如何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关系
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就业阶段,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安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就业面试的时间,调整集体学习和指导时间及内容,早晨、中午、晚上、周六或周日等都可以,同时尽可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文件传输、问题解答和视频辅导等。
5.3.3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学改革和实践
基于BIM技术毕业设计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要分期分批组织对教师进行BIM技术培训,送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锻炼,积极引进BIM人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有所倾斜,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配置相关硬件与软件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得以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芳琳.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5.
[2]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6(5):115-120.
[3]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1):105-108.
[4]黄恒振.基于大数据和BIM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6(9):56-59.
[5]史文海,杨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3):136-139.
篇3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 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 年12 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 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 人才需求为例,截至 2016 年下半年,IT 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 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 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 人才缺口将近7 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 突破6 万人、3 万人和2.5 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 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 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 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 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 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 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 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喻晓, 胡成松. 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3).
篇4
21世纪初,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不断地创新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驱动式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等。但是由于广西所处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将其他学院的改革方法在我院的专业中使用会带来许多问题,因而如何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合适自己的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是我们一直要解决的问题。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1.1.1 教师难以紧跟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产生
我院2010年开始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活动,在全院范围内对课程进行整体性教学设计改革,进行课程的项目化改造,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类教师遇到了巨大的困境,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无疑对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1.2 学生对于专业普遍存在不自信心理
我院信息类专业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低,对于要求一定英语能力和较强逻辑能力的软件开发岗位,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显得很不自信,经常有学生反映看到代码就头疼,不理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程序的编程思路,因而出现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做法
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专业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2014年开始, 为了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我院信息工程系初步建成了以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础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并进行了多种形式协同育人探索和实践。
2 改革的内容
2016年信息工程系与广州多迪网络、南宁悟空信息技术、广西南宁环球国旅集团等本区域中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合作,学院提供基本教学条件,企业技术组到校内,共建了6个校企工作室。实践IT人才师徒制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在校企导师指导下,通过课程置换、跟岗实习、带薪实习等方式参与企业正式项目。
通过与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宁悟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宁环球国旅集团公司成立工作室,将公司技术团队、项目平台引入校内,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院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开发、真实项目指导等,使得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受高保真企业项目任务,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
2.1 产教融合形式创新
2.1.1 多迪工作室“百单网”承担外包项目方式
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互联网高端建站的领军品牌,形成集网站策划、设计、前端优化、PHP开发、测试、系统运维、网站推广、运营、团队外包及互联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成熟业务体系。多迪公司成功开发的工作室网上管理系统“百单网”,通过几年的实战应用,已经形成成熟的工作室工作流程及管理规范。
2015年,信息工程系与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多迪网站工作室”。 该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为由多迪网络公司提供企业外包项目,计算机类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和企业技术员指导下在线承担网站设计开发及推广任务,公司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的验收标准点评任务,并为完成任务的师生支付任务报酬,并定期安排企业技术员为工作室的学生举办兴趣课和现场指导项目实战。两年来,该工作室已经成功承接完成项目五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项目实战的兴趣,培养了一批满足企业需要的互联网技术人才。
2.1.2 南宁悟空信息、广西环球国旅的实战项目进校园方式
南宁悟空信息是广西本地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互联网企业,为广西本土、广东及东盟博览会提供新型互联网产品和服务。2015年,该公司将技术部和产品部引入校内工作室,利用该平台,信息工程系师生参与公司多个项目,如平安社区、深圳车贷、移动端企业网站等。广西环球国旅集团技术团队专注于为公司的“省游灯”旅游平台项目提供研发平台。公司将外包项目团队引入校园工作室,将公司开发框架、项目案例资源整理成培训课程,对学生进行岗位能力培训,指导学生参与公司承接的真实项目研发等,培养学生岗位技术能力。工作室的运作,使学生能直观了解到企业真实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开发流程,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增强了同学们的就业信心。
2.1.3 校企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重要培养阶段,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2017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约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在校企工作室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 校企协同育人硕果累累
2.2.1 提高就业质量
许多同学长期奋战在校企工作室,通过带薪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成功入职互联网企业。2016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比往年有较大的提高。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对本院毕业生的调查,2015届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由2014届的36%上升到42%。
2.2.2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7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麦青强同学从网上“课程表”的APP中受启发,发觉同学们手机查询教务信息需求,自己开发了微信公众号供同学们查询课表、成绩单,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麦青强、黄才涛、黄家桂同学为教务处开发了“竞赛管理系统”,系统精简比赛和组织学生报名的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获奖信息的统计准确、快捷;支持历年报名和获奖数据对比,为学校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学生作品的遍地开花说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明显提升。
篇5
关键词:CDIO;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下属二级学科,其核心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工程性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能动性不足、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国际一流工科大学发起并创立的、我国教育部大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目前,汕头大学走在工程教育改革的最前沿,提出了EIP-CDIO工程教育理念。文献[4]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兴趣和自主的CDIO教学模型IACDIO。文献[5]把CDIO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提出了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方案。
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倡导工程教育应该以项目的CDIO全过程为载体,将实践与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项目的研发过程,使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提高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在“如何培养人”方面,CDIO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并通过CDIO的12条标准指引工程教育的实施方法,这12条标准从基本理念(标准1:背景环境)、培养目标(标准2:学习效果)、课程体系(标准3:一体化课程体系;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经验;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模式构建(标准8:主动学习)、师资与环境保障(标准9:教师工程能力;标准10:教师教学能力;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和考核与评估(标准11:学生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工程教育的实践,围绕培养目标一体化而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并基于CDIO的12条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群组织架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和学习考核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建设方案。
1.信管专业的工程性特点
信息系统是实施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所采用的方法学和过程都借鉴了工程化思想,即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因而使得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带有一定的工程性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工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也多是信息管理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实施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工程类职业。
在教学内容上,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知识架构的核心,其相关课程与实验、相关课程设计构成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如表1所示是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主干课程,显示了各课程及其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定位。其中,“软件工程”是整个课程群的核心,它提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以工程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指导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
2.工程类课程群培养目标
不同的地区性产业,不同的学生生源,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差异性。经统计,我们发现中南民族大学有三成左右的生源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在文化背景、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各种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中南民族大学信管专业的定位应当与生源状况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增加更多的基础训练环节。
根据CDIO大纲以及CDIO标准2,同时考虑工程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讲授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的相关知识,以工程实践为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价值观,使其具备工程技术能力、基本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达到CDIO大纲要求,能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
3.工程类课程群组织架构
依据CDIO标准3、4、5和7,以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增加实践、实习和操作训练,以指定项目或自选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将信管专业工程类课程群构建成一个图1所示的鱼骨型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
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分为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毕业设计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把算法(“C语言”与“数据结构”)和数据(“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组织起来,进行课程传授和实训;第二阶段,按照面向对象方法,使用JAVA、JSP语言和UML,传授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并进行相关实训;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引入“IT项目管理”知识,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自主创新完成毕业设计。
在实验、实习与操作训练的组织形式上,按照“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的阶梯递进方式,从左至右按时间顺序组织相关教学内容(标准3),使学生通过图1的阶梯递进式组织架构中的3个递进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3个级别的设计实现训练(标准5),使其获得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7)。其中,“课程内实验”提供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其后进阶为“课程设计”,综合基本方法和工具,提供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最后,进一步上升为“综合设计”,分阶段递进式提供3个阶梯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另外,“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训练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支撑,但不提供设计实现训练,在图1中用虚线框标注。
3.1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
3.1.1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以课堂形式展开。课内实验以指定的典型案例为依托,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指定技术手段,完成指定内容的验证与实现。实现验证训练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审定,并计人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一般所占比例为20%-30%。
3.1.2内容组织
为进一步夯实基础,在表1中除专业基础类课程外,其他课程均需组织课内实验,以保障充分的实现验证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标准4,特别引入了“工程概论”的知识内容。
3.2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
3.2.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二级团队为单位,2-3人一组,按照二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1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利用2-3周左右的集中时间,完成课程设计。
2)指导团队。
由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助教构成指导团队,指导所有的二级团队。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很强、复杂程度不高的设计类题目,大多数是由指导老师指定,亦可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的技术手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
5)成绩评定。
按照二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1节),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
3.2.2内容组织
进阶级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和“JSP课程设计”,即图1中的中心水平线上方的课程设计。其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要求使用“c语言”组织相关的数据结构,进行诸如DES加密算法、大数四则运算等中等难度算法的实现训练,以帮助学生熟悉C语言,完成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流程,完成指定的诸如校园图书馆、超市等环境相对熟悉的案例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SP课程设计”则要求使用JAVA和JSP语言,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学,完成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相同案例的设计与实现工作,以帮助学生熟悉JAVA和JSP语言,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学。通常,同一个二级团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选题要与“JSP课程设计”的选题相同,这样,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之后,所得的数据库和JSP程序就可以集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
3.3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
3.3.1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
以一级团队为单位,4~6人一组,按照一级团队自主学习培养模式(见4.2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开发任务。
2)指导团队。
1-2个一级团队配备一位指导老师。
3)设计选题。
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是操作性较强、中等复杂程度的分析与设计类题目,大多由学生团队自选,但自选题的可操作性和复杂程度需由指导老师论证。
4)所用技术。
课程设计所用的技术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指定,或由学生自选。
5)成绩评定。
成绩按照一级团队成绩评定方法(见4.2节)由指导老师组共同评定。
3.3.2内容组织
综合级系统分析与设计训练主要包括“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毕业设计”3个阶段,均串联在图1的中心水平线中。其中,“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按照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流程,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优秀学生)可自选语言实现该系统。“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学生自选题目(自选题可与“结构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选题相同),依托面向对象方法,按照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流程,使用JSP语言,或自选语言形式,让学生在6-10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中等复杂度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而“毕业设计”则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题(需经过老师论证,也可由老师指定选题),自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15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复杂度较高的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任务。通常,在“毕业设计”环节,每一个选题可考虑组内配备1-2名学生负责完成所选题的项目管理工作。
4.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
针对图l所示的课程群组织架构,我们按照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8与标准11,构建阶梯式自主学习培养与考核模式。考核小组由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评审团组成。该培养与考核模式也相应分为3个级别:基础级、二级团队级、一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其中,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依托课程群,主要在课程讲授和基础级实现验证训练中体现。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接受老师的课堂传授,配以课堂作业、实现验证训练以及学生课堂汇报环节,辅以多种形式的答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级培养与考核模式基本基于日常教学,操作形式相对简单,在此不予赘述。
4.1二级团队级培养与考核模式
4.1.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面对的是操作性强且复杂程度不高的训练任务,因此在进阶级课程设计训练的实际流程中,引入敏捷开发、极限编程以及测试驱动开发等概念,相对精简地组织二级团队的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二级团队的任务不进行分工,所有工作任务均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团队成员在任务期内共同作息、共同讨论、共同接受老师的指导、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协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为帮助二级团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指导老师在任务期内,每天均需与所指导的团队碰面,以帮助成员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答疑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要求直接回答二级团队的疑问,但要求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掌握“渔”的方法。针对典型问题,在问题解决后,我们组织相关二级团队进行现场展示,并由他们回答其他二级团队的问题。通常,二级团队的现场展示每两天进行一次。
4.1.2学习考核模式
由学生自行推选优秀学生组成学生评审团,学生评审团人数通常占学生总人数的10%。二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答辩会,由团队成员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老师和学生评审团共同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成绩(60%)和学生评审团的平均成绩(40%)加权平均获得。
二级团队的考核主要从知识掌握程度(涵盖原理与方法掌握程度、语言熟悉程度和工具熟悉程度等)、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实现的程序以及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中的相关文档)、个人贡献与能力(涵盖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师职业道德团队、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位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
4.2一级团队级自主学习培养与学习考核
4.2.1自主学习培养模式
一级团队面对复杂程度较高的实际项目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用整合与划分,即“分为治之,合而击之”的团队协作思想,由学生在团队内分化项目任务,由学生自主控制项目过程,完成团队任务及答辩。
一级团队项目开发与过程控制的主体均是学生团队,教师只负责监督、指导与答疑。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团队自行分解项目任务、组织项目开发过程、进行项目进度控制与管理、完成项目任务。
为了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完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思想,以周为时间管理的基本单元,要求一级团队每一位成员每周周末向指导老师提交周报和下周计划,并在本周周末或下周周一由指导老师主持召开周例会,实时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其中,周报是项目成员完成本周工作任务后的总结性文档,要求与上周计划对应,主要包括每个工作日的工作进展、学习情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周计划是项目成员展开下周工作的纲领性文档,周计划的制订要兼顾本周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项目的总体计划,以便于解决本周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进度。周例会是每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碰头讨论会。在会上,项目组成员介绍本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并在指导老师的主持下,针对项目成员所遇到的问题及下周计划展开讨论,以给出解决方案或合理化建议。
此外,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指导团队建立“一周一讲”机制,通常在周中进行。在项目初期,“一周一讲”主要由指导老师主讲,介绍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语言、工具以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项目中后期,则主要由一级团队的项目成员主讲,介绍其近期所学到的新知识、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互通有无,拓展知识面,使其学得更多,学得更快,也可以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4.2.2学习考核模式
由全体指导老师一起组成评审团。一级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后,组织个人答辩会,每个成员在会上独自介绍项目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评审团进行评审。最终评审成绩由该一级团队指导老师和其他指导老师的成绩加权平均获得,其权重分别为70%和30%。
在二级团队考核的基础上,一级团队的学习考核添加了过程考核和创新考核两个环节。其中,过程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工作情况,依据周报、周计划、周例会以及“一周一讲”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而创新考核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新方法的原发性创新能力和相关技术手段的模仿性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学生本位;医学信息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29-02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信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兴专业,是电子、计算机、医学仪器以及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与融合。承载着新医改体制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任务[1]。
1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背景
自2003 年四川大学首准开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四川大学经过多年建设,并于2010 年成功将该专业打造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此后,全国多所高校相继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截止2014 年,全国共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
就湖南而言,目前开设医学信息相关的有:2007年中南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学,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成功申报医学信息工程(偏中医药信息),2016长沙医学院、南华大学同时申报成功该专业。从目前几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来看,我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招生规模小,医学信息化人才缺口大,专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作为新兴专业,它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使得我们在培养方案制定上,要跟上时展的变化,不断更新。如:前几年,我们的医学信息唯一的重点是医院信息化系统(HIS),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智能化,“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共同推动下,医学信息将有新的发展高度。
2 专业课程设置紧跟社会需求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要突出医学信息化这一特色,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既要满足本科应用层次的培养要求,又要尽可能满足本科生将来继续深造的需要。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又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医疗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应用人才。
2.1 课程体系
以重点院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参考,同时兼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医W专业十余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建设课程体系可分为6个模块如下表1:[课程模块\&培养目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外语能力、健康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工科学生必备的数理基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了解医药行业背景,医疗信息的特点;
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技术和操作;了解数字医疗设备的基本原理\&专业课程模块\&培养对医学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思维;掌握和理解计算机软件求解模型;培养工程素养\&课程实训与毕业实习模块\&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软件开发主流技术,熟练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开发、管理。\&拓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应用相关的技能。\&]
2.2 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培养方案分为两个主干学科:医学、计算机科学,如表2所示。
[计算机核心课程:\&医学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pathon、嵌入式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导论、基础医学概要、临床医学概要、中药学、医药学基础、现代医学仪器、医院管理学、医学数据挖掘、医学传感与检测技术等\&]
3 学生主体的培养环节设计
3.1 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不过的30%左右,但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记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查找资料、分析等,然后再通过课堂的表达,知识点的吸收可以达到70%以上。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强调转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并且使得学生成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体,也就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模式上要广泛采取PBL教学、CBL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3]。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为健全学生的能力结构,强化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7]
3.2 4+2+1的实践教学体系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构建4+2+1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级实验教学、两级实习、一次毕业设计相辅相成。
四阶段实验教学分为:课堂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学科综合实践+课外实战。
课堂验证性实验:指在课堂中,按照教材章节布置的基础型实验。课程综合性试验:课程近结束时,利用该课程所学基础知识,系统地完成一个主题任务,属于设计型实验。学科综合实践:是在专业学习后期,运用已学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属于综合型实验。课外实战:作为教学试验的补充,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构建专业开放式实验室,便于课外实战的开展[4-5]。
第二阶段: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两级模式
在具体实施上,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和医院,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目的,相当于医学专业的见习期。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合作医药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必须熟练医学信息系统流程,强化吸收知识的,必要时可安排顶岗。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
信息工程学院与学校实习科将积极协作,继续加强和各实习基地的联系,在原来只推荐医学生实习的条款中,补充推荐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习的要求。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及答辩一级检验
毕业答辩是检验人才合格的重要环节,答辩委员会不再由学校教师组成,每个答辩组务必要邀请1-2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作为答辩教师,共同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3.3 拓展第二课堂,构建创新体系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如医学信息大赛、医学管理系统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互联网+”等专业竞赛,开放医学信息实验室,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另外,国家从上到下都在倡导“创新、创业”,跟随上层政策脚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训练、实施中来,通过申报项目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项目具体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以往学习内容的强化,也更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并进行实验探索,这对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很大的促M作用[5]。
3.4 形成性评价考核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在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且,终结性考试必然迫使学生到期末时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学习效果难达到要求。因此,一考定乾坤的考试和考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探究形成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于工程性显著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平时成绩档案,并在学期中分3-4次向学生反馈累积的平时成绩,包括:查课、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参与等,使得学生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状况,找准差距。形成性评价作为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之一。
4 总结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没有墨守的旧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才能永葆该专业的活力,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改革效果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谭强,刘广,孙艳秋,刘建平.关于新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科设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9):123-125.
[2]李小霞,贺培凤,郭文秀,等.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31-33
[3]杨练,王勇, 贾敏.重视医疗信息化人才的构建和培养[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113-114.
[4]李后卿, 董富国, 郭瑞芝. 信息链视角下的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及其未来发展方向[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3):1-5.
[5] 陈娜,王赫楠,燕燕,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教文汇,2014(10):79-80.
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跨国流动,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资质获取和国际互认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资质等互认协议,对加强工程师跨国工作交流和推动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体系和具体操作模式,因此,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工程专业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工程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壮大的。专业建设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迅速,专业知识体系和内涵也逐渐成熟和完善。国务院于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网络工程专业是培育“互联网+”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专业之一,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工程专业现状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发端于美国,经历90余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开始大量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992年,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开始实施专业认证;2006年起,教育部组织试点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3年6月,我国成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对提升我国工程教育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网络工程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正式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目录外专业(080912W),2011年列入目录内专业(080903),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等相关专业同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专业。自2008年起,全国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研讨会每年召开,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材建设、实验教学、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讨论。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2年,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借鉴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um 2005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分析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典型任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并将其映射为相关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同时强调从工程的视角讲授相关知识,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至今,全国开办网络工程专业的高校已多达400所,对人才的培养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当前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区分度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起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而且大多数专业教师也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重叠较多,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2)课程体系未能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教学内容前沿性不足。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移动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技术热点。而现有培养方案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技术,并且很少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内容落后。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水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化,以推动网络工程专业教育机构、层次、规模质量的有机统一。
3)专业评价强调输入导向,教学过程缺乏反馈。
目前评价专业建设好坏通常从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对教学效果和毕业生能力方面评价较少。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自己教了什么,而不会过多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后较少注重对教学的总结思考,缺少学生反馈信息改进措施,形成“教”“学”分离。
4)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不足。
目前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考查以试卷考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考查不足;教师科研优势转化不足,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向创新实践成果转化比例偏低。
2.工程专业认证要达到的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实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实践,具体包含以下目标。
1)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结合国家人才战略需求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明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为基础,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体现认证需要覆盖的所有毕业生的特性。具体毕业要求确定为基本要求和业务素质要求两方面。
2)构建前沿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定期研究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紧跟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步伐,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3)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完备的教学过程评价制度和跟踪反馈机制是培养目标达成的保障,也是专业持续改进的基础。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包括教学各环节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等。
4)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毕业学生能否具有国际工程师水准的关键。在“强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深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研究与整合,搭建起“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持续改进。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完成网络工程专业评估报告,迎接专家检查。并根据专家意见,对于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探索具有研发能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互联网+”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3.培养方案的具体改进方法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宗旨,推动校内校外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讨论和改进。
3.1培养方案闭环设计模式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是一个“闭环系统”模式(见图1)。通过毕业生和企业反馈,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建设。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业界声音,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共同制订课程体系,动态构建并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具体研究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是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学科,覆盖面十分广阔,并且该学科技术发展迅速,与工业界联系紧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拟采用“五步式”阶梯培养框架:①明确培养目标,②设计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③教学实施,④效果评价,⑤持续改进。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从整个“五步式”阶梯培养框架来看,它们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同时,它们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通过后面的步骤不断给前面的步骤反馈信息,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
3.2.1明确培养目标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管理、配置、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领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在电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对计算机网络有较高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网络与安全程序设计等实际工程工作的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网络工程相关的研究、设计、开发、维护、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或攻读网络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或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毕业5年左右,毕业生具有的能力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拥有扎实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能够使用恰当的技术,在社会和道德的范围内,提供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能够在网络工程领域,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参与全国及世界性的经济技术发展活动;
(3)拥有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创新性的网络工程相关服务;
(4)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技术需求,继续在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包括考取研究生资格等,具备科研能力。
3.2.2设计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研究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沿动向,调研社会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需求,紧跟网络前沿技术的发展;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纠正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保证实践学时的总学时比,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求。厘清每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确保每个毕业要求都有课程支撑实现。
据此思想,同时参考国内一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将网络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物联网方向课程群、网络安全课程群、“互联网+”前沿课程群等四大模块(见图3)。目标是构建传统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前沿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性课程群,夯实课程基础,发展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具体实现手段:将现有课程资源整合到对应课程体系,将企业应用的先进技术与现有课程进行融合,课程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体系融合,理论、实验、实训与课外教学、研究多元融合等。
从“互联网+”人才需求发展出发,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应,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框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群都有充足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支撑。课程体系设置将走访腾讯、思科、华为等业内领先企业,深入了解业界的要求,以学生就业为核心。
3.2.3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好的学习质量的前提,本课题将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形式有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习题课等共性化教学环节。也设置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本项目拟建设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案例,以供学生进行工程训练或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使用。这些教学案例将涵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等“互联网+”前沿主题。
2)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4大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中的4大模块,配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对现有网络综合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进行改造和升级,建设与“互联网+”精品课程相适应、功能集约、资源优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3)创新实践强化。
为了提高网络工程实践水平,建立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和以学生科研/实践兴趣为主导的自主学研创新实践环境,网络工程专业老师与业界顶尖的网络公司思科、华为、H3C展开校企合作。骨干老师参加网络工程师培训,带领学生参加网络技术大赛,联系学生到这些公司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邀请业界和学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搭建一个集成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实践环境,使学生能更形象、更深入地掌握网络工程中大规模组网、网络融合、智能感知、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专业知识,提前体验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方式与乐趣,从而彻底改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常常陷于纸上谈兵的境地,切实让学生体验到科研带动教学的创新实践模式。
4)拔尖人才培养。
建设“互联网+”精英班。立足“互联网+”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互联网+”创新思维,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互联网+”创新人才。“互联网+”精英班将与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如微软研究院、思科、腾讯、百度、华为等)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实习就业、认证考试、成果展示等平台。精英班采用小班培养、因材施教和全程导师,助推创新人才的快速成长。
3.2.4效果评价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方法。
1)形成教学评价的跟踪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网络前沿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需求不断变化,因此需要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持续改进。高校开展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满足注册工程师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职业领域提供资格保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本身贯穿了这种质量持续提高与改进的基本理念。专业必须对自身在标准要求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信息获取途径,有明确的改进机制和措施,在进行跟踪反馈之后用于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从机制、制度、评价到结果、反馈和改进这一螺旋式的持续上升。
2)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成为教育评价重要的组成内容。
认证标准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专业要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市场评价成为评判其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指标之一。毕业生离校后在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思想品质、综合素质是对专业教育水平的印证和检验,因此,教育评价的过程应该延伸到学生离开学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质量是一种市场表现,忽略学生、社会需求,脱离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考察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很可能出现教学质量评价偏误。
3.2.5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前沿专业,其专业内涵和技术内容是不断发展的,这意味着培养方案的制定绝非一劳永逸,网络工程专业老师将根据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跟踪和评估,持续对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持续改进是保证专业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招生、毕业生反馈到其他各项指标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或措施保证定期评价。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必须用于持续改进。例如,培养目标和必要要求必须定期评价达成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订、授课与考核、教材选定、评教、专业与社会实践实习、创新能力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术及教改活动;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源定期更新与维护等。
为了保证持续改进的达成,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完善校内校外评价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讨论、改进方案的确定和落实。相关工作由学生工作办公室、督导组、教务办公室、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含企业人员)等多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完成,重点强调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参与。该项工作也可以利用教师出差、开展合作项目等各种机会对企业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新需求。
4.结语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约120名,已经为互联网、电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等行业以及一些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近年来,网络工程专业教师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存在一些不足。
篇8
关键词: 实践教学; ERP课程; 互联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89-03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Internet plus thinking
Wu Qian1, Deng Xinli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2.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specialty is seriously out of social practice,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is discussed. Tak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ERP course as an examp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to cause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ERP cours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orm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In recent years, many practice teachings, which step out of the school to go to the enterprises, verify the good resul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prove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RP course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hinking is desirabl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ERP course; Internet plus; teaching mode
0 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对教学实践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1-3],特别是受互联网思维的启发,将互联网思维引人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4-6]。在“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指引下,这些研究对“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具体的探析[7-9],这给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2015年3月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为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高等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教育业态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使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环境。转变原来以时间、地点固定的学习方式为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学习的方式,以灵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弹性的学习空间;借助移动网络,也可将教师学生比由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多对多的状态。“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可充分利用资源为更多人提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内涵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的革新,这种思维方式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将概念化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层面。以下结合“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作探讨。
1 ERP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ERP原理及应用是我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现在存在以下问题:①ERP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仅有8个学时的实验课和1周的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太少,要完成注重能力培养的ERP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难度;②ERP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成本高,运行和维护难度大,目前以“原理+沙盘+软件”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主导,软件实训环节在整个ERP教学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软件部分教学遇到的困难,许多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③ERP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整真实的基础数据,学生很难掌握相关软件功能的使用方法;④ERP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手段单一,对学生的考核指标很不切合实际,很难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系统操作和实施能力;⑤ERP实践教学师资培养难度大,ERP软件都是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企业需求建立起来的,因此,ERP实践课程教师需要拥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和企业具体实施的经验,这对一般高校教师而言,其难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2 “互联网+”思维实践教学的优势
要解决上述问题,先要解决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要求不匹配的问题。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思维的核心在于柔性扩展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ERP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互联网+”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⑴ “互联网+ERP”有利于构造柔性教学体系。通过“互联网+”思维构建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在物理上基于Web数据库、存储、服务器等,具有扩展性强、弹性大等优势,借助云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自由地选择学习规定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每个学习者不需要掌握太过复杂的操作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组建富有个性化的ERP实践“柔性教学体系”,它不仅创建了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ERP学习者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⑵ “互联网+ERP”有利于ERP实践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利用。方便和廉价的云服务使越来越复杂的ERP实践软件资源迁移到了云上,使用者可方便地按照自身需求获取所需信息资源,以确保学习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有效利用,可实现足不出户而坐拥全球化的ERP教育资源。
⑶ “互联网+ERP”有利于ERP实践教学管理效率提高。借助“互联网+”思维构建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可使ERP实践课程实施更顺利而无需另外配置服务器或创建另外的应用端,学生和企业都可安全地共享丰富的各种资源,极大地降低实践教学的成本,并且全方位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因此,“互联网+ERP”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现有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少,实验平台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实验环境和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充分了解学生对于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能力及需求,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构建由ERP应用和开发企业提供的云ERP教学软件环境,由企业用人方直接提出并参与实践培养计划的方式,从而建立多目标考核、多行业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这个体系中接触到真实的ERP系统解决方案和应用实施方案,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3 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措施
基于“互联网+”的ERP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实施体系,该体系包括教学模型体系,实施体系和构建成功案例库。
3.1 构建实践教学模型体系
实践教学模型体系构建基于“互联网+ERP原理及应用”,该体系中以“互联网+学生”的方式,实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反馈,灵活构建基于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以“互联网+老师”的方式扩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师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及云服务等方式全方位提供教学支持;以“互联网+高校”的方式打破传统课堂结构和资源地缘结构,对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料、教学软件、教学数据和教学活动进行整合;以“互联网+企业”的方式联合大量ERP软件服务提供商和ERP实施企业,在高校提前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为企业直接储备人才。
3.2 构建实践教学模型的具体实施方案
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模型实施方案,包括模型中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构成方法、使用方式、获取途径、高校联盟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具体实施方案。
3.3 总结与互联网资源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数据采集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立足于解决教学问题,引进企业及外校的教学资源,把传统课堂内容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做线上线下延伸,通过云服务方便地将传统实验室功能延伸,将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扩展。首先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互联网+”实验平台。在云计算环境下,寻求ERP服务提供商协助学校建立私有云及混合云,混合云中的中的高校用户,可获取云提供的ERP软件服务,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购买ERP实验平台的成本。其次是引入多种在线认证体系以丰富实践考核体系,如SAP、Oracle、金蝶、鼎捷等ERP服务提供商都具有自己的在线认证体系,通过学校的筛选,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的认证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在线认证的学习来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建立在线认证体系同实验课程及综合课程设计的能力对应体系,到达丰富实践考核体系的作用。最后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教学老师可通过云服务接受ERP软件企业以及相关ERP高校的专业培训,让老师能不断丰富ERP实践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ERP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跨出校门走向企业实践,正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反馈情况看,效果较令人满意,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以致用,受到用人单位肯定,这更鼓舞了我们继续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勇气。事实说明,基于互联网思维ERP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是可行、合理与正确的。尽管未来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如实习经费不足等)需要解决,但改革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228-229
[2] 赖文华.设计思维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3-6
[3] 巫茜.基于协同学习模式的ERP实践教学改革[J].重庆与世
界,2013.8:64-65
[4] 陈登科.互联网思维的高职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建设[J].课程
教育研究,2016.6:6
[5] 巫茜.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
四川兵工学报,2011.7:96-98
[6] 张晓芳.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协作学习教学实践[D].上海师范
大学,2013.
[7] 周兴建,蔡丽华,万星.学科竞赛与案例教学融合下的“互联
网+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5.6:102-103
[8] 苏海英.“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36):89-91
篇9
一、课程性质及一体化教学目标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会计结合在一起,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过程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将会计业务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传递、运算、输出和存贮的加工处理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科。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由《会计电算化》和《电算化会计》的课程名称引发的教学目标不统一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融会贯通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职业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分单元来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落实各个教学环节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实,《会计电算化》是针对具备会计基本理论的学生开设的一门技能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电算化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则安排针对不同蓝本会计软件的操作进行比较、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
二、在课堂上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上。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由此,构建一个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实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体化教学体系则可以实现以下两点转变:
(一)教学的组织形式由“集体传授”向“个别指点”转变
课程可以安排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在这个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利用教师机端口来控制学生机(如远程命令、广播教学、屏幕监视、学生演示、文件分发、作业提交等),学生机端口则可以进行自动接收文件、演示、电子举手等操作。同时,要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堂课,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为辅,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帮助,有利于教学相长。
(二)学生由“被动受教”向“自觉思考、积极操作”转变
教师从“单一讲授”向“行为引导”转变;教学过程则从单纯的“传递知识”向“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黑板、口授”向“多媒体、投影、网络教室”转变。教室内可以采用角色定位、广播教学、逆向思维查错、手工作业电算化、多蓝本多行业账套以及分组竞赛法等多教学方法。“角色定位教学法”是指让学生以财务主管的角色,对一个准备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要求学生综合《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自行假设所供职的单位性质及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软件、人员及制度建设,提出系统规划方案,这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广播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将会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广播教学这一形式,在教师机上演示给每台学生机观看,重点演示一些容易出错或容易忽视的软件功能。不断地强调及演示可以让学生对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有一个较深的印象。“逆向思维查错教学法”是沿着软件常规操作相反的方向来进行,比如“报表初始化是否有错账簿的处理是否有错凭证处理是否有错账套系统初始化是否有错”等逐一分析、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这一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会计软件运行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是巩固会计核算七种专门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手工作业电算化教学法”是针对学生之前手工做出的实训资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的会计软件处理方式,通过上机实验不断地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纸质打印文稿以及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达到人机并行的目的。“多蓝本多行业账套教学法”则是要求每个学生分别用用友、金碟、浪潮等多个社会上通用的会计软件来完成工业、商业等多个行业的账套资料,让学生们多对比,多探讨,找出软件的共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会计软件市场。“分组竞赛法”是将学生分成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工作内容按电算化人员岗位来设置,最后的考核以小组的总体水平来评定,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深刻了解会计电算化数据关系的联系性,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领和精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电算化教学的时长一般为90学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内容的延伸可能会相应增加),2/3的时间用于学生操作,通过这种边学边练及课后练习的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加深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展了对理论知识在广度、深度、难度上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与学生共同探讨出的“麻烦解决心得”,完成论文《会计软件运行常见问题诊断及解决方法》发表于《消费导刊》。论文中提到,在会计软件基础设置时,如遇到科目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可能有相同的科目编码存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新建科目要先上级后下级,删除科目要先下级后上级;原因之二,查看当前界面是否在“全部”标签下,如果只是显示了部分科目,就会出错;原因之三,与编码方案不相符,比如应收账款中二级科目编码应该为“113101”,如果设置为“11301”,系统则会提示“与编码方案不符”。一体化教学方法下归纳总结出的心得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配套环境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
“双师型”是近年来一直鼓励教师成长的方向,“双师型”师资标准可以按一体化的理论来设定:适应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胜任专业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教学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课,领导检验等方面加权评定。适应本专业的教研能力,包括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课程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等;教研能力可以通过教师解决问题的概率、开发校本教材及论文写作来评定。适应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开发能力。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提供的产能效益来受评确定。
(二)一体化教学评价系统
篇10
关键词:本硕联动;产学一体;软件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45-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相关文件指出: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订、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也指出: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 现有问题分析
由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可知,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强调通过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9]影响面向产业的专业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有效培养。
1)校内实践基础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能主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即具有较强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综合能力必须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下进行培养,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管理对象,管理能力的训练就无从谈起。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纷繁复杂、时时变化,约束因素强、质量要求高,因此校内实践项目多以虚拟项目为主,难以模拟实际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项目的非线性环境,难以训练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2) 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面向中高端的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人才(即行(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但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中,一方面,各行(企)业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和进度安排,在学生能力不足和实习时间较为有限的情况下,行(企)业方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生产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机会;另一方面,行(企)业方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严重缺乏水平匹配的指导老师,难以真正指导出R道砺鬯平较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学生。
2 总体建设思路
为了克服校内实践基础建设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以现有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产学―本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本基地兼顾产学研,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和互惠共赢为导向,与行(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把行(企)业的研发项目和研发人员按需引入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本校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实际软件产品,为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和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
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现有的本科生不仅能为软件系统的实际开发提供足够的技术人员,为软件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充分的人力保障;还能为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提供天然的实践对象,同时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训练,从而实现本硕双方的价值发挥和互惠共赢。“本硕联动”实践基地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1)行(企)业:行(企)业擅长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与学校全面协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论、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出技术先进的相关产品。相对自行组建软件研发团队而言,利用研发基地的风险更小、综合成本更低。
(2)学校(教师):根据本课题,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和行(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一起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保质保量、定制式地完成专业硕士和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培养出行(企)业欢迎、高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发基地获得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促进研发基地的发展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本科生:计算机类本科生跟随校内外的专业指导老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全程参与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重点专注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在真实的软件项目环境中,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充分了解具体应用领域的相关领域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锻炼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有针对性就业和后续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硕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协同校内外的指导老师(即“双导师”制:校内的学术导师,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主要保证硕士生的基本学术研究;校外的工程导师,要求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主要负责硕士生的项目工程实践)完成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带领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完成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对其所在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管理。在此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适度了解(甚至全程参与)行(企)业的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分析、设计、管理等能力,还可以在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行(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管理型高层次人才。
3 基于建构主义的具体建设举措
学习是用现有经验和知识解释新接受的信息,这一过程即为建构。由于每个人的现有经验和知识不一样,因此对同样的新信息,不同的人学习到的结果(即对新信息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没有解释就没有学习,纯粹的记忆没有任何学习产生。不同的人如何做到根据同样的信息获得基本一致的解释,关键在于行动,而行动、反馈、修正解释三者迭代形成的闭环可以使所有人对信息的解释趋于一致。反馈分为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正面反馈对现在解释进行确认和强化,负面反馈促使提出新的解释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误”比“正确”对于学习的意义更大。从构建主义观点出发,教育有两大目标:引导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解释);训练学生构建解释的能力(学习解释的一般规律)。前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结果,后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方法。学习结果的价值有限,学习方法的价值更为关键,故而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的建设思想如图2所示。
据图1所示总体思路和图2所示基本思想,我们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设举措。
3.1 本硕培养模式的改革
1)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由于研究生的规模相对本科生小,课程体系相对简单,且研究生具有本科教育基A,更加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度改革,因此我们将现有的研究生课程学分划分为实践学分和理论学分,设计了“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环环相扣、专人定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硕士的培养周期,研究生入学面试时,由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共同组成的面试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出理论基础等级(如优、中、及格)和工程技能等级(如项目管理级、分析设计级、程序实现级),再由硕士生自己的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综合这两个元素有针对性给出“专人定制”的培养计划(例如:项目管理级研究生可以直接担任项目小组长,而程序实现级研究生必须从基本编程开始做起)。
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以小课(课时数少于20)、微课(课时数约为10)为主;时间开设也应灵活,因为项目开发中涉及客户沟通,为了避免时间冲突,可以将理论课程开设在晚上或者周末等。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为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课程内容重在引导(即解决研究生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瓶颈问题)而非知识的讲授,因此需要先将其投入项目中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再利用理论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惑和提升。我们因而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研究生入学后立即分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项目研发,修得实践学分后才能够选修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如在选修高级软件工程这一理论课程以前必须获得高级程序设计这一实践课程的学分。由于课程课时较少,一门课往往能够在几周内完成,因此一学期内学生可以不断地在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切换,环环相扣,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研究的双向循环。
在最终考核方面,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纳入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即由学术导师负责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查,给出学术论文成绩;由工程导师监督毕业设计(即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软件系统)的完成,全面考查研究生的客户沟通、人员管理、工作协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实现等各方面能力,给出工程实践成绩,共同完成专业硕士学术和工程两方面素质的考核。
2)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在“本硕联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框架中,本科生是项目小组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的传承式培养是核心环节。教师可依据本科的培养周期,采用 “大一选拔、大二轮岗、大三巩固、大四职业、以老带新、优胜劣汰”的培养模式。
工程导师根据专业任课老师的推荐和学生在专门的笔试、面试环节的表现,在大一新生中选出具备项目开发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大二这一学年,这些培训生不参与具体的项目组,而是作为观察者在各个项目小组之间轮岗,强化学习项目开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三的时候,所有培训生全部进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实打实地程序设计与编码实现,在具体的代码和文档中不断巩固前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前面两年在实践基地的积累,大四的学生大致已经具备程序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此时实践基地用一般软件公司的职场要求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可以在给予其实践学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报酬。
在具体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司其职,遇到问题先自己解决,再相互探讨,然后请教项目小组中高层次的学长,最后寻求工程导师的指点;每周固定举行一次例行的讨论会,研究生负责各项工作的部署和学术价值的分析,大三、大四学生负责总结其所承担任务中的得失与所思所想,大二学生可以就其关心的内容自由提问,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负责引导讨论会的进程;每学期一考核,淘汰无法升级的不合格者,再从原先未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的学生中引入新人进行补充。
3.2 合作项目及人才的引进
学校可引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市场资源的软件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本硕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首先为学校提供一定的项目经验丰富(如具有10年以上开发经验)的工程人员,作为本、硕生的工程导师,进而建立专门针对本硕生项目开发的工程导师库,在条件合适时,将具体的软件项目引入研发实践基地。首先,由学术导师充分考虑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先进性,科学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再由工程导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正统化和标准化;最后由两位导师共同商定项目的人员设置,指定1~2名研究生和若干本科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
3.3 管理制度的建设
研发实践基地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才能与行(企)业建立充分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软件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在于研发团队的有效管理,但由于学生的非职业化特征和身份认知,教师的身份认知与传统定位、技能有限、经验欠缺等原因,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成员的研发团队管理难度较大,尤其需要建立完善和明确的管理制度,确定相关各方的职责、权利和行为规范,做到奖惩分明、利益分配合理。
4 结 语
作为大数据环境下工程实践的主力军培养专业,软件工程本硕教育中对学生工程基本思想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养不足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为教育研究者所担忧。思想必须在实践中形成,技能需要在经历中打磨,因此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硕生的实践教育显得有效而必要。
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本硕联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其措施;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互惠共赢为导向,按需引入软件行业的真实项目和研发人员,有效结合高校的理论知识根基和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工程导师与学术导师相配合的本硕生“多导师”团队;双导师协同指导专业硕士生,硕士生具体负责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主体的项目团队,共同研究、实际开发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软件产品,产学一体,进而培养出软件开发素养良好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本科生和项目管理能力过硬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硕士生。
参考文献:
[1] 曾明星, 王晓波.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 107-112.
[2] 张杨, 徐传运, 王森. 面向课程群的软件案例库建设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19): 35-38.
[3] 李祥.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87-90.
[4] 郭威.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5): 115-117.
[5] 申天恩.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6): 24-29.
[6] 朱磊, 徐传运, 张杨.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双向驱动案例教学法[J]. 计算机教育, 2014(5): 84-86.
[7] 张小川, 周龙福, 李发陵, 等.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探究[J]. 软件导刊, 2016(2): 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