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站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00:0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工站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分层教学;数控技术;毕业设计;实施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学生生源层次不一
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有:普高生、中职生、三校生、初中毕业生(五年制);且录取形式多样化,有高考录取、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报道注册录取、中考录取等。这就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学习状态多样化,学习成绩差距大;然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培养目标却是统一的,尤其在专业综合训练环节,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检验高职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1.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偏离培养目标
通过近五年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统计,目前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依然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零件图绘制、零件图分析,毛坯选择、毛坯图绘制,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确定,数控加工工艺装备(设备、刀具、夹具、量具)的选用,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确定,工艺文件的制订,编程。完成设计内容之后,进行毕业设计说明书、工艺文件、答辩PPT等资料的编制整理,然后答辩。统一的毕业设计模式及要求,无法满足多岗位、多形式、“零距离”就业的需求。
1.3受提前就业影响,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
伴随着高职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时间越来越早,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在大三一开学就投入到应聘热潮,一旦学生签约,大部分学生将面临立即上岗的要求,往往在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的取舍上,高职院校基本都是以就业作为首选。这样一来,毕业生只能将老师布置的设计题目带走,到企业去,边工作边搞设计。进入企业,毕业设计的辅导监控就落空,从而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差,答辩各环节成绩低,甚至有的同学毕业设计资料无法达到要求,不能顺利进行答辩,这样给毕业生综合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带来诸多不便,现在就业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
1.4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的最后一个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的形式受到其内容的制约,基本上都是由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并进行答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再进行顶岗实习环节。数控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是进入毕业生就业单位实习,随着学生就业的普遍提前,大部分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就已经签订就业协议,随后即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前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任务。
1.5毕业设计环节分层教学迫在眉睫
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生源层次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偏离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质量差,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脱节等现实问题,我院通过多方调查研究,成立课题组,探索出分层次教学,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可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试件加工、CAD/CAM设计、顶岗实习报告等多种模式的学习方法。多种模式多种题目,既满足在校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又满足顶岗实习学生,专业综合实践与就业相结合,解决就业与设计矛盾。在校生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是做论文,还是做CAD/CAM设计,或者做试件加工,从而提升不同层次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的设计质量,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效果更好,解决了种种矛盾。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的保障条件
分层次教学极大地解决了目前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模式毕业设计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我院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界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各部门分工协作,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2.1设计室
对于学习成绩较好、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足够容纳设计学生的设计室。设计室配备桌、椅、绘图板、丁字尺等必要的设计工具,以及设计用的机械加工工艺手册、零件设计手册、公差手册、夹具手册、刀具手册、量具手册等设计资料,为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
2.2CAD/CAM实训室
对于软件应用水平高、进行CAD/CAM设计的同学,数控学院提供了CAD/CAM实训室。该实训室有高配置电脑100台,能快速流畅运行UG、Pro/e等三维造型软件及仿真加工软件,为造型仿真加工提供条件。
2.3数控实训基地
对于理论学习成绩一般、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毕业设计环节重点训练其一项专业核心技能,数控学院提供数控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学生开放。我院数控实训基地目前有CAK6136数控车床10台、CL-20A全功能车2台、XD-40数控铣床10台、1055VMC加工中心6台、CTM450电火花2台、DMWG320T6线切割4台,这些设备在课余时间全部对毕业生开放,保证试件加工同学进行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产品制作。
2.4顶岗实习企业
对于因就业参加工作,或进行顶岗实习无法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的学生,学院积极联系顶岗实习单位,为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通过企业给定题目或者完成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数控技术专业目前拥有校企合作工作站1个、校企合作单位20余家,先后与西安嘉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工作站协议,与西安华元机械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机床发展集团、西北工业集团、西光集团、西安东风仪表厂、陕飞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同时这些企业对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都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和设计指导,保证了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工作角色转变。
2.5师资条件
分层次教学,除了必备的硬件条件以外,师资队伍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根据学院教学管理规定要求,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必须是讲师以上职称。数控教研室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33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4人,为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必备条件。2015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各个环节有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参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7人,讲师3人;参与CAD/CAM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5人,讲师3人;参与数控加工设计指导教师8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3人;参与顶岗实习联系指导教师5人,均为讲师。
2.6制度保障
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质量监控中心、数控学院各级部分的规章制度执行实施。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联合下发的毕业设计管理规定,明确了毕业设计目标、任务、内容、效果、指导教师要求等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处定期对毕业设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度进行评比;质量控制中心则按周、按月进行检查反馈,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数控学院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各部门协调合作,保障了毕业设计环节的顺利进行。
3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2015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共有160名学生,参与指导教师31人,通过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分层次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题目审核
参与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进行选题表填写,选取毕业设计题目。要求设计题目要符合分层教学要求,突出专项技能特点,设计题目要有新颖性,能调动学生设计兴趣。
3.2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公布选题
对教师所申报的题目,教研室组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并在院部备案。选题不合适的,将退回重新选题。并且将通过选题、指导教师名单在第一时间公布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长提前考虑设计方向。
3.3学生选题,院部审核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的设计题目、指导教师,以及教师指导人数,将通过学院公共平台,向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公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就业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完成后交院部审核。院部学籍管理员与教研室共同对选题学生进行成绩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进行论文设计的学生,要求学生综合知识丰富、机械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成绩优良;进行CAD/CAM设计的学生,要求至少有一门软件应用课程优秀,能熟练进行三维设计及二维设计,有解决复杂曲面设计加工的能力;数控加工的学生,对理论课知识要求低,重在实践技能的锻炼;需提前就业的学生选择顶岗实习报告,进企业联系企业指导教师,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根据审核结果,通过的进入实施阶段,不通过的则需要教师指导重新选题。
3.4毕业设计实施
进入实施环节后,各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分别在不同的设计环节进行指导。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设计室进行7周各阶段的设计指导,完成论文资料、工艺规程文件;试件加工的学生,则在数控实训基地,由指导教师进行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指导,完成试件的加工,并保证各项加工精度要求;CAD/CAM设计环节,学生有指导教师在CAD/CAM实训室进行产品设计、造型、仿真加工等,最后形成动画、视频等影像资料;顶岗实习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
3.5设计资料整理、答辩
各环节主要设计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资料要求,完成对应的论文、加工件、CAD/CAM动画视频、顶岗实习报告、答辩PPT等资料的整理。所有资料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设计内容,待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进行答辩。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邀请企业专家、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保证答辩的公平、公正。
3.6成绩评定
数控技术专业,分层次教学后,毕业设计环节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毕业设计过程占40%,设计资料占30%,答辩成绩30%,重点突出毕业论文、数控加工、CAD/CAM造型、顶岗实习的过程训练,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调动设计的积极性、参与性。
4分层教学取得成效
4.1分层教学培养了不同层次、有特长的人才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旧的模式,变为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多种模式的学习,这种状态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特点培养专项技能,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有特长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4.2监控组织更到位、设计质量显著提升
分层次教学避免了一刀切,离校难监控,毕业设计质量差的现状。通过分层教学,管理部分及企业专家一致认为,学生设计质量显著提高,加工技能得到锻炼,造型能力得到提升,促成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出现。
4.3缓解就业与设计冲突,毕业生受到顶岗实习单位青睐
提前就业进入企业的学生,通过企业题目或者顶岗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工作中总结、学习,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融入岗位,改观了以往设计内容与工作内容不符,失去综合训练意义的尴尬。通过改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这种企业安排设计、指导设计,协调了校企关系,同时缩短学生培训时间,受到单位的青睐。
5思考与瞻望
学生生源多元化、学习状态参差不齐是高职学生的现状,如何解决这种复杂状况下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值得职教人深思。虽然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模式,但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大班集体授课,如何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27):140.
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31-03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9年以来的扩招,使招生人数增加,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学校明文规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最多指导8个学生,讲师最多指导4个学生,并且要求一人一题,3年不得重复,这足以让很多老师为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毕业课题的现状不容乐观,毕业设计题目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的少,虚拟、模拟和陈旧性课题多,体现不出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较强的特色,结果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或应用)价值。
德国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为导向,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其中一些成熟的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由政府提供经费并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支持高校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学生可从企业的网站或报纸杂志和校内相关部门企业课题信息,找到适合的毕业设计课题。
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先例,如,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校企联合,配备双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其题目均来自于北京吉普的生产一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企业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滞后等原因,使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而受惠的学生人数很少,如何构建课题信息平台,以使更多的学生受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目标
改变长年不变的既定题目与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教师将指导书、任务书发给学生,布置任务,老师定期指导,学生闭门造车,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接着就是毕业答辩,结果出来的毕业设计成果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要求从生产中发现问题,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促进与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毕业生学习的自觉性,密切了毕业设计与生产的联系。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真枪实弹”的毕业设计要求指导教师不仅具有指导假拟题目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实实在在地作项目的实际业务能力。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教师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教师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只有找到问题,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地改进,也会促进教师们去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研究设计教案和投入到校企合作的研修中去,这样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论文。问题意识会强化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针对毕业论文的设计,提出问题可以让指导老师带着思考和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此外,教师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还是平时的授课,都要事先做好准备,积极查寻资料,正确认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思考去研究、指导,并且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们在“研修―实践―研修”的循环体验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在研讨中,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危机意识,促进自己提升和改进。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增加校企合作,让论文和实际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和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开阔指导教师的眼界,从而可以使危机意识越发强烈,而危机意识正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催化剂。要实现超越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就必须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或指导后要反思
个人反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校本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与自身开展的对话,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普通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阶段的核心因素。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中,教学反思要抓住其四点基本特点:(1)抓住妙点进行反思;(2)抓住疑点进行反思;(3)抓住失败点进行反思;(4)抓住常点进行反思。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教师可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中找回自己,重新拾取研究的权杖,通过处理自身出现的教学问题来走上专家的道路。强调毕业设计教学反思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以回顾、观察、诊断和自我监控等方式,来针对自身的教学概念、行为、艺术等进行思考和改正,将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反思的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但是单纯的教学反思不单单只依靠自律,还要求学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促进反思。常用的方法是“事后回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来打算做什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已发生的情况的原因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四、实施方法与措施
需求是推动科学和一切创新的动力,它推动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向前发展。问题导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活动。以优化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来源、实施、管理与评价方法为内涵,深入企业走访、座谈、比较、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完善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或论文)阶段的教学工作。
由印刷企业提出(或由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发现)课题,学校组织人力收集、分类,并甄选出符合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并归于相应研究方向的教师名下,在校园网上课题及指导教师信息,根据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课题后,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师)的指导下(由学校或企业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支持)按计划、按要求完成毕业课题,课题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应用于产生,经受生产实践的检验。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一)课题信息收集与
借助校园网,建立校企合作课题信息平台,为印刷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实战课题,解决教师出题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提供平台。①收集500个以上的课题信息,甄选出300个以上适合作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的课题。②建立课题信息库。③建立课题跟踪信息平台,及时向企业反馈学生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实时的技术支持。④每年更新20%左右课题信息。
(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由学校老师根据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主),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并给出相应成绩(为辅)。从而彻底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相应的工程环境,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薄弱的现状,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1.拓展了毕业设计课题选择范围和来源。改变了毕业设计来源于教师科研、虚拟及模拟性课题,缺乏真实性与实用性的现状。
2.开拓了校企产学合作的新模式。传统的校企合作是以教师为主体,着力在科研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而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人才,服务企业产生需求为目的的合作。
3.创新了校企“互利”与“三赢”的新机制。企业获得了学校技术与理论的支持;学校得到了解企业需求、了解新设备与新技术的机会,也会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工程实践的机会。
4.创新了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评价体系,引入了企业对毕业设计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第四次讲话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结语
通过本研究课题信息平台的建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选企业的实际问题做毕业设计课题,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服务,为企业分忧;企业也可从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逐步树立起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其工作适应期,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郝继升.毕业设计的特点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
[2]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3.
[3]崔正昀,蓝欣,马晓蕾.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4]杨飒,王超.中德技术应用性本科毕业设计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张宁生,张建华,等.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6]陈木其.毕业设计中的选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1).
[7]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
[8]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9]李海标,等.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
[10]宋爱军.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互融性的探讨[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
[11].《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R].2010-07-13.
篇3
网络是现代社会良好的资源平台。在冶金行业,由国际钢铁协会发起成立的钢铁大学网站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该网站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主要使用对象为在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在网站上,可以使用钢铁生产的所有原理,包括基本知识、冶金工艺、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等。然而网站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而是一系列灵活的、涉及炼钢生产的像游戏般的模拟。这对于年轻大学生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我校冶金工程专业自2010年开始对国际钢协举办的网络炼钢大赛给予了高度关注。经过两年时间对该赛事进行深入调研和初步探索之后,于2012年参加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协办的“2012全国网络虚拟炼钢大赛培训班”,事后就培训的相关内容结合钢铁生产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巧,发展成专门的一门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到我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环节,同时每年筛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全国炼钢大赛。2013年3~4月,还曾协助河北省冶金学会承办了河北省首届网络模拟炼钢大赛,获集体三等奖。
通过这两届“网络炼钢大赛”的开展,教师们发现学生参加大赛,有助于其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网上模拟转炉炼钢工艺时,学生必须首先对炼钢的工艺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熟知钢铁料和造渣材料的加入时间与方式、氧枪的操控制度(何时开始吹氧、纯吹氧时间、氧流的大小)等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到冶炼过程中,最终炼得符合规格要求的钢种。事实上,网络模拟炼钢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当“炉长”的感觉,并有助于其建立炼钢工艺的全局观。通过成功地冶炼一炉钢水,不仅使学生将整个钢铁生产串联起来,了解各生产工艺的原理、特点和操作,还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加深了学生与本行业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了解到,他们在进入企业参加工作轮岗时,在很多岗位上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网络炼钢培训使其对工艺的各个环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熟知了相应岗位上的操作。由此可见,网络炼钢训练对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验室开放项目与普通的实验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作为成立不久的新专业,面对科研基础薄弱、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局面,如何促进实验室开放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且保证实施的效果,是全体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系里分别从硬件环境、软件师资和参研学生的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了充足准备。首先,冶金工程专业的实验中心经过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不仅新增了感应炉、高温烧结炉等一系列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中心的布局及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为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其次,在师资方面,经过自愿报名和专家组评选,最终挑选有经费、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指导开放项目,从而为项目的选题、经费和实施提供了保证。最后,在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人选方面分三个阶段进行选定。第一阶段,对自愿报名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多少,选择成绩较好且学习时间投入较少的学生,这样能保证被选中的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的执行;第二阶段,对选择出来的学生进行简单的项目背景介绍,引导其进入课题,之后分配给学生一到两个月的自学时间,深入全面地了解课题,这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第三阶段为课题答辩环节,学生需要将查阅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完全理解之后再在答辩环节表达出来。通过答辩的学生才是最终参加开放项目的人选。选定学生之后就可以深入开展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后期的数据处理等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则主要起到“三导”作用,即“引导、指导和督导”。因此,学生执行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认识
我校的实践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在生产实习中,学生与企业的直接接触时间最长,且有充足的机会与现场工人师傅讨论交流,这是强化其职业认识的最佳途径。目前国内高校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有跟班式、参观式、现场讲座式以及座谈交流式。考虑到我校的生产实习周期短(一般2到3周)、任务重(炼焦车间、烧结车间、炼铁车间、炼钢车间、炼铸车间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历年来的生产实习多采用“参观式”。整个实习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走走看看”,学生缺乏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印象不深刻,实习效果较差。为此,自2012年开始专业对“参观式”的实习方式进行了改进,并增加了现场讲座式和座谈交流式。在“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避免“走马观花”,首先要对学生们明确实习的目的,及时下放任务书及实习计划安排,然后有选择、有重点地参观:对有高炉、转炉、轧机等设备的车间,多分配时间,多做讲解;对炼焦炉、烧结机、制氧机、缓冷机等附属设备则“提纲挈领”式讲解。带队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向一线工人师傅取经,内容包括现场操作经验、岗位特点、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对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现场讲座式”实习方式是邀请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其负责的设备(如烧结机、高炉等)特点及该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基本原理等内容。有的工程师在讲座的过程中还进行现身说法,就大家敏感的考研、工作、自身职业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历史规律、最新动态等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效果颇佳。“座谈交流式”实习主要是请有经验的现场人员为学生解答一些参观过程中遗留的与实际生产相关的问题,并就其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本行业的了解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四、区别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促进毕业生与未来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是我校冶金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最后一环,学生做完论文就面临着就业或者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由于我校的冶金工程专业暂时还没有硕士点,因此,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按照“985工程”或“211工程”等高校通常采用的“博士带硕士,硕士带本科生”的方式难以实施,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由指导教师亲自指导,“手把手”式地教学生如何一步步进行实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由于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而且学校要求“一人一题”,且四年内的论文题目不能相同和类似,因此每年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研究基础和课题的深度。第二,做实验需要有经费支撑,而指导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尚短,处于课题研究的摸索探究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而且很少有经费入账,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部分毕业论文的费用只能自己筹集。第三,从学生角度考虑,这一环节的安排还涉及到与毕业去向的对接问题:对于毕业之后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跟着指导教师做科研是合适的和必需的,因为可以很好地锻炼其深入钻研课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多了解和熟悉工厂的布局、设备等情况,以缩短其就业后的适应期。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并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自2012年起对我校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实施进行了合理改革,在原来单一的“做实验”型毕业设计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和在企业做课题的选题模式。安排的原则是: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安排设计类课题和在签订工作的企业做课题,前者如设计工厂布局、高炉车间或转炉车间、高炉、转炉或轧机等,通过做设计让学生深入掌握现场的车间格局、设备构造,并通过对设备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工艺原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而在企业做的课题往往是由企业提出,他们希望毕业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指导教师则全程监督指导,保证论文质量。考研的学生则偏重于做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综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具体执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研学生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秦必瑜(1970-),女,安徽滁州人,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印刷学院教改项目“基于项目小组化教学的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2150112038)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96-01
北京印刷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出版印刷行业的专业院校,北京印刷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初次就业率一直较高,其中大约35%的学生在出版行业就业,5%的学生在印刷行业就业,但也有将近一半的信管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大。为了改变信管专业目前的就业尴尬,使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行业需求相适应,提出了基于项目小组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对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信管专业“1+2+1”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的尝试。
一、信管专业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
就信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对我校已毕业的三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对就业影响方面,有45%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岗位实习),21%的毕业生选择的是“社会活动”,30%的毕业生选择的是“科研活动”(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由此可见,对就业影响最大的还是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及积极的社会活动。在课程设置合理度方面,有57%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差距”,3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较大差距”,13%的毕业生认为“基本适应社会需要”。在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方面统计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专业定位不准,目标单位不明确”,35%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足”,4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学生能力欠缺”。在调查本专业的不足方面,42%的学生选择“专业技能不足”,50%的学生选择“动手能力较弱”。在就业行业方面,40%的学生选择在“出版印刷行业”就业。在专业相关度方面,44%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
二、企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分析
目前,人才市场上对信管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人才需求量很大。现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都处在信息化时代,都需要一大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从事相关的信息数据收集、传送、储存、加工以及综合运用,来完善内部组织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信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实践能力薄弱、与信息化管理岗位的要求存在距离、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脱节、缺乏快速学习的应变素质等。
企业要求信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研发攻关能力、组织协调合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规划策划能力、项目执行能力等。希望信管专业毕业生从事网站管理与维护、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营销、ERP系统的运行与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作为信息管理人才,更应注重掌握和强化网站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战略规划、数据库管理与数据维护、网络营销、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出版印刷行业的企业希望学生还能掌握一些出版印刷的基本知识和企业运营管理流程。
三、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加强实践环境、系统开发平台建设
企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要求:具有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熟悉项目开发流程,能参与企业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的过程,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项目开发训练,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项目小组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以保障“1+2+1”模式下信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级学院已和出版印刷行业内的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目前正在向行业外扩展实习基地,配套的教学实验室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和信息仿真实验室,还需建立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平台建设为基于项目小组化的综合训练、项目开发实战演练等提供了保障,快速帮受训者提高了研发和实践能力。
2.参加专业竞赛和考试认证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开展校内专业比赛项目,如网站设计、系统开发、多媒体制作与设计、信息技能等竞赛。也可以参加市级、省级或全国类的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赛、程序设计竞赛、会计电算化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等。参加专业竞赛,以小组化方式团队协作,能使信管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把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整合,发挥本专业的最大优势,提升信管专业在就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的考试认证和培训有: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信息产业部的ERP管理咨询师技术资格证书、用友软件的ERP实施培训认证,管理咨询师职业水平证书、电子商务工程师、物流信息管理师技术资格证书等。
3.导师制
二级学院从2002年开始推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以小组化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先后为多家出版社开发信息系统或构建网站,有些学生大三就完成了毕业设计,有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是根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整理的。从2007年开始配合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共同协商以学生名义申报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先后在企业网站构建、课程网站建设、数字出版、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印刷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创造出许多佳绩。在“1+2+1”模式下,信管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所有学生双向选择导师,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
4.技能训练
根据信管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出版印刷行业特点,技能训练方面主要有数字内容创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ERP沙盘模拟、信息检索与文献综述等,这些技能训练实践,都是以项目小组化方式进行,为了防止有些学生混水摸鱼,每位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都要提交一份报告,说明如何分组、如何组织及如何考核。项目小组化方式不能采用“放羊式”管理,师生要求共同参与研讨活动,指导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项目总结。
5.社会实践
我校从2010级开始启用“1+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四这一年到企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搭建密切的沟通渠道,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能立即投入工作。专业指导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分配角色和任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完成选题、实施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展示等,指导教师适时追踪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收获,建立配套的检查和考核制度,毕业论文答辩后,还要考核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
四、结束语
基于课题和项目以小组化形式组织学生,让学生在从事具体的信息管理项目活动中展开四年的学习生涯,而专业培养体系也将围绕着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来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可以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加以评价,从而改革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从项目实施能力的角度更加科学、客观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水平,有效地将专业技能与组织管理能力、学与练、实习与课题、课程与项目、学校与企业、实习与职场进行结合。
参考文献:
[1] 戴江华,张瑞军,邓旭东,等.“以项目为驱动”创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
[2]叶传标,王芝庆,黄慧.我国民办高校软件工程“1+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三江学院学报,2009,(11).
篇5
土木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各行业中事故多发,因工致病、致残、致死较多的高危行业。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09年,建筑施工坍塌坠落较大以上事故多发,因施救不当造成的重大、较大事故时有发生,包括非金属矿、尾矿库、隧道施工、铁路交通等行业较大涉险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可见,土木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工程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方向。2002年,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并确立了以土木施工安全技术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依托我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办学平台。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土木工程也涵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个专业。因而,土木安全技术与工程要求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广泛,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传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求具备土木安全工程的实践技能,即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安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贯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伴随着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领域中日渐广泛的运用,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也开始萌生、发育与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土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特色办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通常,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在高等教育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学生四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安全专业要求必须开设的安全类基础课和平台课也需要大量理论学时,由于受到本科教育年限和总学时的限制,特色专业技术类课程学时安排非常紧张,很多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和现场特别紧缺的技术课程无法开设,课程设置困难,顾此失彼,课时捉襟见肘。
安全科学的交叉性造成了学生需要几乎所有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在教学课时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专业课程设置受到限制,而且相应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等内容无法跟上,违反了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后达不到希望的效果。[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土木安全工程培养模式中,确立了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实践教学模式贯穿课堂、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习环节、毕业论文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抓基础、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实践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实战性演习。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应用
如何在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建立更为“接近土木施工现场安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摆在我校安全工程系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而且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实践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践、实习环节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四个关键模块。
1.课堂教学以实践为导向
贯彻实践教学特色理念,首先是把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安全工程通过生产活动中各种事故分析为途径,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非常强的工程学科。
在教学中,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等部分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图文影像纪录片、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事故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学习和考察等实践性活动,加强对事故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掌握,建立和运用实践教学思想,吸引学生将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有效克服安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枯燥脱离实际、泛泛空谈、学而无用的被动局面。此外,鼓励学生自导自演DV小品,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土木安全工程”、“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爆炸安全技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中,教师采取动画演示、网络互动视频教学、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官刺激,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的实践性活动,加强对土木施工和工程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消化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式、自主式学习,强调教学的引导与互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以实践为检验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某一课程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知识综合应用,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实践性延伸。在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集中实践环节。开设安全类及直接相关课程设计的课程包括“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土木安全工程”、“应急结构工程”、“消防安全工程”等。
为了使课程设计形成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大纲中拟定了指导性设计题目和设计方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兴趣特长,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结合真实或虚拟、简化的生产现场实际,独立地展开设计工作。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让学生就土木工程现场简单施工机械工具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分析,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对工具结构、尺寸、形状、不同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作业效率等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加装、改装安全保护设施、防止事故的报警装置等,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拓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土木安全工程”课程设计结合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及施工技术进行,如进行高填深挖路基、深大基坑、岩质高边坡、桥梁加固、隧道支护结构等进行安全稳定分析、对施工提出安全专项方案,还可结合特殊不良地质、病害工程结构物、既有结构改扩建等进行设计。
“应急结构工程”课程设计以我校原铁道兵时期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国防交通应急工程学科前沿为导向,结合战时铁路和桥梁抢修、抢建及军事交通保障设施、抢险救灾、重载运输、大件吊装、桥梁架设等急难险重工程中的部分简单构件和结构进行简单化、虚拟化、验证性课程设计。
“消防安全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对高层民用建筑、地铁、长达隧道等重要结构进行消防设计,包括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高压给水、消防安全门、紧急电话等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及防火安全措施,使学生从设计实践中加深消防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提升应用技能。
为了体现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际,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加大安全专业学生接触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除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外,将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交叉,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给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体现淡化专业方向,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更强,专业口径更宽;另一方面也利用土木工程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和办学优势条件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快掌握和了解土木施工现场最新技术,更好的结合安全专业特点真刀真枪实干,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挖掘创造力。
3.实习环节以实践为主线
土木安全工程的实习环节由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尤其是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学生面向土木施工现场的集中训练和全方位锻炼。目前不少高校由于学生扩招等多方面原因,联系实习单位较为困难,使实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采取小班招生培养,加上我校与中铁建、中交、中航、等大型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管理制度上建立了严格的实习环节质量监控措施,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能够得到扎实开展,取得显著的实习效果。
专业认识实习借助石家庄周边条件和工、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内容包括危化、矿山、土木、铁路、电力、消防等方面,使学生对本专业性质、内容及其重要地位有所认识。如深入河北卫星化工厂雷管生产车间,学习参观危险化学品、爆炸器材生产、重大危险源监控、危险有害因素,炸药雷管等火工品库的主要防雷和防静电措施等;参观井陉、元氏等周边矿山企业,了解矿山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提升运输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以及各种安全管理措施、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结合石太、京石、石武等周边项目参观土木施工现场,初步使学生了解土木施工安全技术、文化、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等土木安全的有关知识,了解土木施工工地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护措施等。
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在修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与大部分主干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安全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生产安全技术应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过程中学生吃住在施工现场,跟班生产实践。为了挖掘学生用脑思维、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潜力,我们提出目标-调研-发现-讨论-论证“1+4”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施工现场安全是复杂的系统,人员、机械、设备、作业场所等均处于不断流动变化中,交叉作业多,临时工程多,安全隐患多,包括生产和施工技术安全、加工机具安全、供配电及临时用电安全,施工现场布置和材料加工堆放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宣传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工伤保险等,为了提高实习针对性和深入程度,参加实习的学生自愿报名,按照特点和兴趣划分实习小组,划定生产实习中主要考察、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帮助施工单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解决方案建议。
“1+4”实践教学模式的“1”即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开始提出实习目标,“4”即结合选定方向深入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展开调研,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实习结束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答辩,实习学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论证。这种实习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学生和单位的一致认可,能够以具体的实战演练代替抽象的理论说教,学生普遍感到安全专业知识实用性强,改变了以往那种对安全专业内容空洞乏味、泛泛空谈的偏见和错误看法,同时也受到了施工企业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益。
毕业实习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阶段,收集、调研与毕业设计有关的现场数据资料,为毕业设计顺利进行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主要是结合具体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安排,多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如隧道施工安全监测、施工安全评价,土石方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测试与监控等进行安排。
4.毕业设计以实践为核心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选题贴近土木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辨、实践,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凝练提升。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尽可能结合科研课题、合作项目以及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题目申报,教学虚拟题目必须由具有原型依托的企事业单位安排毕业实习,由系主任和学院对题目进行审批和把关,侧重以实践为核心。毕业设计环节已经连续完成4届,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方向涵盖了土石方工程爆破安全设计、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危险源辨识与监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安全设计与风险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安全评价、特殊地质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病害隧道安全状态评估与整治、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施工现场应急响应与救援等方面。
在每届毕业生开始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通过讲座方式,组织每一位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所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选题要求和特色,让学生做好正式选题前的准备工作。所有题目网上申报,网上选题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同时也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跨专业选报,以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势互补。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协调实习企业单位展开毕业设计工作。如将隧道施工安全分析小组的学生派驻天衡山隧道工程现场,对在建隧道进行施工过程跟踪和安全监测,现场调研施工危险源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对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分析小组的学生走进英科特(宁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进行驻厂考察,对企业生产工艺、危险化学品和安全管理进行现状评价等。
以实践为核心,校企联合的新型指导模式是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新举措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培养土木安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促使指导教师真正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上下工夫,炼内功。无形中给每位指导教师施加了压力,增强了责任,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锻炼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教学软环境
实践教学的软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是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推进实施的基本切入点。
安全工程系将实验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突出安全工程技术技能培养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将狠抓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入专业发展规划。
在实践教学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实现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对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规划合理、适用性强,效果良好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考试考核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考试考核对教学质量的双向调控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加快土木安全工程系列教材建设,从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出发,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或讲义,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编写了《土木施工安全技术》、《爆炸安全技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与评价》、《安全检测控制原理及应用》、《工程结构安全检测实验指导》等教材,满足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下一步重点抓好修订和出版工作。
在课程建设中,借助申报《土木安全工程》省精品课的契机,以评促建,巩固加强实践特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同时抓好“两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部分实验教学项目选题来源于科研工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利用实验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事创业研究、其中1人研究成果已获得专利,实践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
自专业筹建之初,针对如何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多方面调研,确立了“建设层次系统化、工程化、开放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土木工程现场实际安全技术问题的人才。因此,实验室建设也围绕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渐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近几年,我校为了夯实实践特色教学的基础,重点进行了实验室、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桥隧施工地质技术研究所、岩土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岩土与结构实验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于2001年~2005年专门筹建爆破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实验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设备经费为250万元,直接服务安全工程系本科实践教学。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仿真实验室,满足了开展安全事故模拟与仿真等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分院正继续努力发展和完善安全实验室的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力争使6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出相关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为了拓宽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阔视野,参与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我校拥有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实验室、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等的资源优势,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践教学服务,形成了递阶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我们就学校周边条件建立认识实习点,包括石家庄市内高架桥、地道桥等市政建设工地、元氏煤矿、邢台煤矿、井陉矿区、市桥东污水处理厂、河北卫星化工厂、朔黄铁路、京广铁路、石家庄编组站、上安电厂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紧跟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京石客专、石武客专、石太客专等项目工地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中铁二十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场所,与房山桥梁厂、河北金安、河北英博等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充足、优质的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场所,为土木安全工程实践特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 模具专业建设 动态调整 机制
技工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生产实践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岗位需求及需要的技能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客观,教学设备短缺、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急需提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必须考虑几个原则:一是专业调整需要符合本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二是专业的调整需要符合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三是专业调整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状况。
下面笔者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情况。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程度,在专业技能方面达到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水平。同时,毕业生还可考取电切削工、数控铣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CAD/CAM职业技能证书等。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较全面、较系统的一个专业,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在技能方面还要学习钳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逆向造型等。现在,每年都有省、市、全国及世界模具大赛,为了尽早选拔参赛选手,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模具制造技能,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程要尽量提前安排。
首先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培养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成人高考,在校期间要完成函授本科的课程学习,还要依次考取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考取模具设计师(三级)、电切削工(四级)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此,笔者学校技能操作课安排得较多,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后,上实训操作课,一周安排理论课教学,下一周则安排实训操作课,交替进行,实训课的课时量逐年增加。
其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的课程可归为三大类:公共课、专业课(含实习课)和综合实践课。公共课主要是一年的高中课程和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例如机械制图课,提前到第一学期开课,其他课程也在前两年完成。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压铸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主要有模具制造工中级技能训练、金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高级技能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研修课题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综合技能实习。
最后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技能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各阶段实训教学采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的项目不同,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是逐渐提高的。项目教学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可根据评分表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评分。
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简单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模或冲孔模,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热处理,模具的装配和试模。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钳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平面磨削加工、金切加工、冲压机床的操作调整等。
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复杂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冲孔模复合模或冲孔落料级进模。要求掌握的机床操作内容与中级工相同,但模具结构复杂,模具零件多,装配制造技能更进一步。
模具制造工技师阶段:完成一幅塑料模,模架采用已加工好的快换模架,每人设计一个塑料件,利用UG三维软件造型,再进行模具分型;采用MOLDFLOW软件分析,确定模具结构;编程数铣加工,模具装配修模,试模等。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分析软件、三维软件设计、逆向工程、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抛光研磨,注塑机操作等。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
1.过程鉴定意义
以往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课程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即按职业鉴定要求分别进行理论试卷和技能操作卷的考核,两者的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上视为合格。这种一次性鉴定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考核导致操作设备紧张;考核模块多、时间长;有些教学结束较早的模块,学生生疏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这种终结性的一次性考核,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校片面重视考核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过分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缩小了知识和技能的涉及面,容易出现学生基本技能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弊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学校现采用过程鉴定方式。
2.过程鉴定促进了模具专业的发展
多年来,笔者学校的专业课程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体系衔接”的思路。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相应的教材,经过多年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学校模具组教师编写并出版了《冷冲模制造实训》《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鉴定指南》《模具制造工(高级工)技能训练》等教材,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工(中级工)训练题库、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训练题库和模具制造工技师训练题库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促进了学校实训室建设,目前,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实训室有:特种加工实训室、模具拆装、试模实训室、数控铣工作站、数控车工作站、金切实训室、精密制造与测量工作站、创新设计电脑房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笔者学校模具专业一个班级学生的技能教学主要由两位教师完成。其中,主带教师要完成模具制造工的中级、高级甚至技师阶段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每位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
3.中级、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方案
以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为标准,根据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内容(国家职业资格二至五级),结合笔者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过程鉴定的初步方案。在专业课程模块结束时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若干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将其确定为教学过程鉴定考核点,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次技能鉴定考核。
参照模具制造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取了以下14个模块作为过程鉴定的考核点,各考核点所占比重以及计分说明如表1所示。
说明:表1中1~10项为中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要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完成中级阶段教学考核,总学分在36分(满分为60分)以上;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中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
11~14项为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取得高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已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阶段,总学分在24分(满分为40分)以上;高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8分以上。
通过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培养出了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淑.浅谈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
[2]王建华,张建平.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篇7
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主要从服装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层面出发,注重设计技能与生产加工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单品设计各个部位细节的研究,不能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当前我国的服装产业处于由生产加工向创新品牌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单品服装设计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对服装品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在创新品牌发展阶段对品牌文化内涵的深挖,及对品牌风格特征的整体把握。
一、建立一个宏观、整体的知识系统
国内传统服装专业教学分3年(或两年半)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绘图技法、服装设计、结构与工艺等内容分别进行学习,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要求和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每门课是相对独立的,没有一门课能够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体系。直到毕业设计的环节,学生才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完成从设计理念到成衣制作的全过程。这样的教育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服装公司,往往对企业的运作模式感到陌生,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完整的知识系统,不能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整体性思维,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构建引导。
具体来说,首先为学生讲解服装设计基本理论,介绍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进度。这个环节的进行,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清晰的了解,对课程的计划有一个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改变过去从书本出发、从局部出发的教学思路,直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调研,鼓励学生观察和接触市场,以专业的角度去观察服装品牌,对当今流行趋势、服装的流行款式进行直观认识。如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入不同商场调研,让他们在观察不同品牌之间差异的同时,对比同一款式在不同品牌中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图1-2)。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商场的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相互交流。事实上,许多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研,对流行的款式进行拍照和绘制,并详尽地记录服装的色彩、材质、价格等要素。教师要结合实践结果,将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指出每位学生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和专业网站,让他们学着主动翻阅以充实专业学习。这样一来,课程学习既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就自然地发挥了他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品牌文化内涵,分析不同品牌之间风格的差异
在这个阶段,教师简要介绍国内服装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服装品牌的特征和运作模式,提出服装品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及其对品牌风格的影响。学生对前期所调研品牌的背景资料进行检索,探索不同品牌文化背景,分析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风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品牌定位、产品定位、产品结构、色彩系列、主要材质、款式配比、流行要素、陈列展示、销售服务等方面进行更加详细的调研,对品牌的整体运作建立更清晰的认识,理解不同品牌在各自的风格定位下,在产品规划及市场营销方面体现出的差异。通过汇报演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品牌的风格特征,并且了解不同品牌的产品定位,清晰地认识到品牌服装设计中每件服装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品牌整体风格和定位(图3)。
这个阶段的训练,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与产业密切接触,与服装市场第一线的人物建立联系,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得到锻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锻炼,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总是需要面对多重的压力,通过这种陌生的环境压力,学生因此可以学着如何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如何结合所见所闻深入分析和归纳,并用最快的方法详细记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高效地统筹、规划、有效实施,这正是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量。
三、品牌系列产品设计训练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师在服装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设计师的主要工作流程,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可以让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爱的服装品牌,然后让他们深入分析该品牌的产品结构,结合流行趋势,根据该品牌的定位推出自己的设计主题,模拟该品牌产品结构进行系列服装设计并绘制草图(图4)。师生沟通之后,再选择其中两套服装进行效果图和平面款式图的绘制(图5)。每位学生选择自己系列设计中的一款服装,按照设计图,利用纸张等工具,在二分之一人台上制作成衣模型(图6)。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服装产业、品牌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将来自己的就业环境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课程为学生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服装设计师的工作状态及设计的整体过程进行了真实模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目的和方向。尽管初次接触专业的学生在模拟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但课程为学生建立的整体观念十分重要。
结语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过程中,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制约了该模式向纵深发展。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尚不规范,劳动力供过于求、政企体制问题等因素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仅能进行参观式的实习,导致工学结合程度不够深入。第二个问题是指导实习的教师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把课备好、上好就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学院领导的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仍然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双元化教学主体,设计“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某种标准构造模式和运行方式。教学主体的双元化体制构建就是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在改变学校办学思想定位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互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产品业务推广上互动;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上互动。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开展相关的理论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学校协作攻关,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加强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与企业一道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精密机械、电子、轻工、模具等企业,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和维修,模具设备的调试与管理及相关产品的营销等工作。主要就业岗位如下: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模具(机械)制造工艺员、助理模具设计师;次就业岗位如下:机械产品的售后服务、品质管理、产品检测等。针对行业人才需求、职业资格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共同设计出“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与考核,如图1所示。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作模式上比一般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开发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简单模具制作》、《模具拆装与测绘》、《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数控铣床的模具件编程与加工》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项目课程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与评价四个步骤,最终要达到能力要求。这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AutoCAD项目化课程》教学――“五角星的绘制”为例,要求学生会设置点的样式,会设置对象捕捉的设置与使用,会运用“取消”、“重做”、“删除”、“重画”等命令,并能正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其工作任务是能独立、熟练地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和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包括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操作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识、绘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探究务实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意识。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95%。
三、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编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
教材编写要根据工作岗位,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项目引导、‘教学做思’一体化”为编写原则,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图示、表格、文字等多元表达形式,切忌长篇大论、文字冗长繁杂。应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学校自编教材,开展配套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目前该专业完成了《机械零件与结构的分析与选用》、《使用通用机床的零件加工与工艺分析》、《使用特种加工机床的零件加工》、《使用数控铣床的零件编程与加工》、《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精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具有本院特色的企业岗位培训自编教材,实践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之路,对形成自己特色的实践环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建双证认证制度,实行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双改革
双证认证制度就是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的必然要求。应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
改革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际教学中,要强化过程考核,可以尝试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上岗达标测试取论考试;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注重兼职教师机制,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不论是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还是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谓“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就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我们在学院的定编、教学人员的聘任、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都加大了政策倾斜,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结构的团队优势。
六、密切校企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训基地
为了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本院同富士康科技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1.2亿元在校内建成了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富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校期间深入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生产性实训。经过多年建设,还形成以电子精密零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电子精密模具实训基地,如图2所示。该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先进的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四轴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注塑成型机、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多次承接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工作和技能竞赛工作,同时为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提供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发挥了基地应有的辐射作用。目前本院各主干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富士康、夏普电子、三星电子、飞利浦电子、百得科技、中兴科技、西子奥的斯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设立了三星电子班、西子奥的斯电梯班、联通3G班等多个企业定向班。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已经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
该实训基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有力地推进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并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本院举办全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2008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8年与富士康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被批准为现代制造人才培养创新基地,2009年“引企入校、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探索与实践”被省教育厅评为教学成果二等奖。依靠本基地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总之“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关键是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一旦合作后校企双方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措施来保证“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正常进行,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 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3] 胡坤.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4]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5] 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6]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9).
[7]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篇9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01-03
单片机又称为微控制器(MCU),由于其体积小、功能强、价格便宜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被应用于自动测量、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家用电器等各个方面。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型人才,单片机课程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同时本课程所研究单片机技术是电子工程师必备的应用技能,因此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一、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典型应用电路、程序设计方法等知识。
2.技能目标:使学生具备单片机控制系统电路分析、设计,程序编写,仿真,安装,调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资料查询、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科技创新的素质。
二、传统单片机课程教学的弊端与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传统单片机课程教学的弊端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单片机教学都是以教学为主,实验为辅。学生们对单片机的系统结构、硬件接口、编程语法都能学得很好,可是一提到利用单片机系统开发产品时,真正能动手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
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片机课程教学大纲得不到及时的更新[1],教材得不到及时的更换,因此出现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对单片机人才的需求。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单片机课程授课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较低。
4.实验简单。许多高校都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尽管学生们可以在实验设备上进行一些实验,但由于实验设备大多是由生产厂家做好的试验设备,程序大多数也是由厂家提供好的,许多学生做实验只是将现成的程序下载到实验设备上,观察一下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5.实践少,动手能力不强。目前许多高校都认识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类竞赛。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之前的实践机会很少,动手能力不强,就没有勇气参加竞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二)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大,思维活跃,爱动手操作,对喜闻乐见的实例感兴趣,可塑性强,但是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高,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限。
三、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根据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课程的定位与学生的特点,对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构建出了适合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模式[2],并且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
1.教材。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应用性强、案例分析多的教材。例如,我院选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张毅刚主编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作为教材。该教材论述清楚、实例丰富、通俗易懂,适合民办高校学生。
2.教学内容。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单片机基本原理与单片机接口技术两大部分。根据课程目标,以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工作项目为基本参照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舍去了第七章存储器的扩展,因为现有的单片机片内存储器资源已经足够用了,不用再扩展,同时增加了编程仿真软件的使用与单片机应用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知识。如果完全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各知识点的学习相对独立,因而学生很难掌握单片机开发的完整过程。本着“以应用能力开发为教学目标,以学习项目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过程”这些原则为依据,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把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10个学习项目,具体有流水灯、电机控制器,键控彩灯、双机通信,简易计算器、数字电压表、波形发生器等。这些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其教学目的具体而明确,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1.教学过程的研究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及学生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精心构建了教学过程[3-4]。下面以键控彩灯项目为例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在上一个学习项目完成时,利用20分钟布置下一个学习项目。具体操作为首先用单片机开发板或实验箱演示键控彩灯项目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控制现象,从而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然后下达项目任务书,每个项目任务分为4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项目4的任务描述:没有键按下时,控制8个LED循环点亮(流水灯)。通过按键(采用外部中断方式)随时改变彩灯的运行方式。(1)基本任务1:按一次K1,8个LED同时闪烁4次,然后恢复按键前的状态。(2)基本任务2:按一次K2,8个LED反向循环点亮一次。(3)提高任务3:按两次K1,LED以自定义花样闪亮1次。(4)发挥任务4:K2按下后,同时按下K1,中断嵌套。(5)课后电子创新:音乐彩灯。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查资料,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空间来完成任务。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第二阶段:知识学习。分为三方面:(1)理论讲解。讲解中断系统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等必需的知识点。(2)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中断的应用模式,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课堂提问。通过课堂随机提问,检查和强化学生对中断知识的学习效果。第三阶段:系统设计。具体实施分为三步:第一步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论证键控彩灯项目设计方案;第二步共同决策,老师下到每一组,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决策,选择最佳方案;第三步分工合作,每小组根据分工分别设计硬件电路和程序。第四阶段:操作实施。分为三步:首先用软件仿真验证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调试直至成功,然后使用实验箱进行软件调试,调试直至成功,最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电路板实物。第五阶段:评价总结。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教师检查每组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第二步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评分,考核标准见表1;最后总结本项目中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优点和不足,并总结本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强调重点。
键控彩灯项目的学时安排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2学时,第三阶段2学时,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2学时,共计6学时。
2.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以“实用、有趣、建立学生自信”为指导思想,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它的关键是紧紧围绕这10个学习项目组织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确实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效果。(2)分层次教学法。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对于学习基础好的,提高要求;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只要求达到基本目标。例如在学习项目4中,项目任务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发挥任务、课后电子创新。(3)启发式教学。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注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等过程启发学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4)分组教学与角色扮演法。在完成学习项目时,以3人为一个团队,让每个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如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5)案例教学法。兴趣是学好单片机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教学案例,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例如在讲授PWM知识时,我们引入“小星星”播放控制的教学案例,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寄存器、分频、占空比等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而且可以欣赏到一段美妙的音乐。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立即会变得兴趣盎然,甚至跃跃欲试。这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3.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改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1)实物教学。课堂上利用实验箱、仿真器、开发板等实物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例如,传统的单片机控制交通灯实验,需要购买元器件,并进行焊接,然后进行调试,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效率较低。若设计方案有误,还要重新进行制作。给学生实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学生想做什么实验,都可以完成。而且通过仿真验证后的控制系统,可以直接做成电路板实物。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3)技能竞赛。组建电子协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有利于学生单片机系统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板书与多媒体的和谐配合。对需要精讲的重点内容用板书边讲边写,而对一般性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大电路图、动画及模拟仿真电路等用多媒体讲,以提高课堂实效。(5)网络技术。制作单片机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如授课课件、授课计划、项目任务书等,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网站还提供了“在线答疑”、“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
通过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践行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
(三)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单片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符合社会对单片机人才的需求,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1.精心设计课程实验。通过在实验室授课,把课堂实验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10个学习项目中,使它由原来的20学时变为现在的40学时,大大增强了课堂实践环节。
2.充分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应用。要求学生在两周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际单片机课题开发,包括资料查阅、方案设计、软硬件开发。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系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具有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的实践能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学生自发组队,利用课余时间预约实验室,自主开发创新项目。目前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单片机开发经验,进一步培养了创新能力。最近两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电脑鼠竞赛等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与科研课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从系统角度设计和开发单片机产品,积极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竞赛,通过准备和参与竞赛,学生完成方案确定、元器件选择、原理图设计、PCB板绘制、程序设计和调试整个开发过程,使得学生充分增强了自身的实践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教师根据自身的科研课题可以设计多个功能比较完善、规模较小的子课题,让感兴趣与有能力的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科技创新和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5.选择提供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教师可结合单片机的实际应用,提供与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际工作相关、受益面大的毕业设计课题,比如监控系统、智能家电等,不仅要求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设计,还要求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等功能要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为毕业生择业奠定基础。
四、根据自身条件改善师资
单片机专业的知识更新很快,民办高校需要鼓励参与单片机教学的任课教师参加各种单片机技术专题的会议和培训,使其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定期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把实际的工程经验和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引入到单片机教学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更多地参加工程和科研项目,把最新的应用技术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课程中。因此也培养出了适应民办高校学情和培养目标的双师型青年教师。
五、结语
根据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特点,在教学中整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法,具体实施采用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2]张淑艳,马春龙,等.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
[3]赵方,赵霞,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
[4]许芝龙.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篇10
现将《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教 育 部
二三年六月三日
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3〕49号)要求,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精神,按照国务院做好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按照“瞄准市场需求、提升职业能力、转换择业观念、加强就业服务”的要求,集中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资源,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二、目标任务今年6月至9月,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和学生就业意向,集中组织高职院校中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为培训合格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培训合格者组织专门的求职招聘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三、实施范围重点是高职院校布局比较集中且就业任务重的大中城市,当前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的高职院校。服务对象重点是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本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研究确定具体城市和院校名单,同时报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备案。
四、主要内容(一)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可参照《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试行)》),组织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这项培训应尽可能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由劳动保障部制定式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印制并核发。
(二)组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根据学生就业意向、职业兴趣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其参加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的各级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有关技术支持单位组织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制图员职业资格培训和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工艺员)、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师等远程培训项目,培训合格者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高职院校可申报建立上述远程培训项目辅导站,鼓励学生参加远程职业资格培训。
上述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可作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的凭证。取得证书的学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或参照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确定对应的职业范围,采取自愿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申报条件的要求,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各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优先安排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鉴定。
(三)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自己开发或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创业培训项目。7-8月份,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实施远程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培训教材,学校可以组织收看。培训合格者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四)高职院校应发挥专业和师资优势,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性培训。
(五)普遍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和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要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宣传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介绍求职方法和技巧;要积极收集就业信息,集中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培训就业率;要主动加强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求职招聘活动。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定期向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五、措施办法(一)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选定部分实习训练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动员组织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专门的高职院校实习训练课程,提供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培训教材,并配备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现有场地、教师、设备等资源优势,统一调配和配置资源,科学组织培训工作。
(二)北京、天津等10个国家创业示范城市和30个创业培训试点城市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创业培训基地,对准备创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后续扶持“一条龙”服务。各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创业培训教师,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及创业计划辅导工作。
(三)按照《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要求,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在申请参加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同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对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高职院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对学校组织的技能操作考核情况进行指导和督导,可按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对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抽查。
以上工作,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制定试点办法,报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四)少数高职院校中以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教学计划中明确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达到高级技能水平的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参加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提出方案,报劳动保障部、教育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五)8月24日,劳动保障部专门为全国高职院校组织电子商务师、物业管理员、营销师、秘书、公关员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制定考前辅导和统一鉴定的工作方案。统一鉴定的收费标准应低于面向社会其他人员的收费标准。
(六)学生参加毕业前强化培训所需费用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确定,主要由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共同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用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鉴定机构所需成本费用可向当地财政申请补贴,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
(七)9—10月份,由高职院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专门收集一批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求职招聘活动,为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免费参加招聘洽谈活动的机会。
(八)毕业后半年内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持高职院校出具的证明,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纳入失业人员统筹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继续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参加工程后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提供进一步培训机会和技能鉴定服务。
六、组织推动(一)劳动保障部、教育部负责工程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由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联合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沟通联系工作。6月15日前,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地区和院校以及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启动组织实施工作并报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备案。实施方案应包括重点地区和院校名称、地址、拟参加培训的毕业生人数、培训种类和目标内容以及相关组织管理实施工作步骤及流程等内容。
各地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成立由培训、鉴定、就业等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力量做好工程的管理指导、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就业服务等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员培训和考核,对合格者颁发职业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专门人员,做好工程的宣传动员、生源组织和管理、培训项目确定和培训经费补贴、指导高职院校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做好学生培训、鉴定期间的各项保障服务工作。
(三)高职院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要明确具体部门专门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当地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6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并开始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6月15日前),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方案。
2集中实施阶段(6月中下旬-9月,特殊情况可延续到11月底),组织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