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0: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具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机械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一、机械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学生毕业设计通常在学校进行,由专业教师提供毕业设计课题。
1、毕业设计环节中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除部分老师带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外,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导致学生对于很多设计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2、由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甚至是非常繁重的任务,导致到教室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保证,部分学生反映指导老师很少进行指导,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3、部分指导老师反映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再加上就业面试等,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
二、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的优点
1、学生方面
由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学生没有进行毕业实习环节,直接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以及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通过实际生产检验,学生不清楚绘制的图纸是不是规范,结构合不合理,工艺可不可行等,答辩老师在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的提问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学生对知识把握效果不好。
毕业设计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课题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企业方面
学生在学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习机械设计软件诸如PROE、UG、Cimatron等,到企业后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提高企业的自动设计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联系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合作毕业设计操作措施
1、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一个月)
(1)钳工操作:每个学生发一份图纸,按图纸尺寸要求划线根据实际工件选择基准,学生正确使用量具实际测量工件,并进行攻螺纹、套扣、钻孔等工序。
(2)模具铣操作:学生熟悉机床的操作与保养,故障分析与排除,铣平面、铣直角、开推、铣台阶、铣斜面、铣T型槽。
(3)数控车铣操作:学生熟悉设备面板功能及手动操作与自动运行。进行成形面加工、内外螺纹,锥形螺纹的加工。
(4)数控系统、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操作:熟悉机床面板及工件装夹、校正与分中。熟悉三菱,法拉克等数控系统,熟练使用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编制典型的型腔、型芯的加工程序,并联机加工。
2、毕业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模具工艺结构及拆装操作(1周):分析模具工艺、结构的合理性、拆装模具,掌握拆装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模具组装。
(2)模具设计及制造(11周):学生分组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特定零件的模具综合设计,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设备进行模具综合加工。
四、合作中注意的问题
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刚开始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是很了解,对课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是很清楚,学校指定专业老师作为第二指导老师,相互配合。
结 论
制造类企业与学校机械类专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公司委派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从设计到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产品,亲自操作机器加工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课题选择、指导方面真题真做,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篇2
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见图1,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
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2.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5)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6)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3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3.1思路创新
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3.2方案创新
从模具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篇3
关键词:模具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for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Sun Lingyan1, Luo Duyu2
1.Jiangsu teache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2.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lent development status in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Aiming to improve engineering literacy of student, the idea of course, range of cours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urse and grade evaluation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Key words: mould specialized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engineer talent development
作为一种特殊的工艺装备,模具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都依赖于模具。没有高水平的模具,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工业产品,因此欧美发达国家将模具誉为“工业之母”[1],而国务院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2]。随着国际资本向国内的转移,我国的模具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模具的生产从传统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时代进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设计的现代化工业时代。但国内的模具产品以中低端为主,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还非常低[2]。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模具产业在设备和材料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模具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模具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系统观念,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能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又适应多元化生源的求学需求,这是工程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模具专业(方向)的教学现状
模具设计及制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主要为模具行业培养能从事模具设计、加工及模具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以占模具生产总量85%以上的冲压、塑料及压铸模具设计与制造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自2004年开始设置模具专业(方向),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必修课平台上设置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模块中设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拓展课程。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又能跳出课程的束缚,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自招生以来,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从企业的反馈信息来看,我校毕业生尽管动手能力较强,但从学校到企业仍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高新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使专业能力的范围得到拓宽或提升,但不可否认,学生在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着欠缺。现代制造业分工精细,环环相扣,要求从业人员除了精通专业技术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工程素养不仅意味着实践能力,还意味着广阔的专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这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欠缺的,这从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方面也可见一斑。国内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加剧了生源素质的差异性,保障制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导致企业实习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
2 综合性课程的建设
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尽管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课程被组合成课程群,但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别讲授,课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更多地隐含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问题,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很难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此外,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设计和专项技能训练以单项为主,难度不高且综合性差,单项训练很难在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想高水平地完成毕业设计尚且不易,适应企业的快节奏工作就更难了。鉴于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对2009级模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门综合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3]。
2.1 课程建设的思路
设置综合课程时,要注意3个问题:(1)在避免关联知识简单、机械拼盘与混合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2)在照顾知识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避免学生浅尝辄止式的学习;(3)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需要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供结合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面向工程的实际训练。据此,我们将课程设定为基于产品开发过程的综合性实践环节,通过在其中内嵌模具产业的具体生产流程,为学生提供接近全真的职业化情景。通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学生能够打破课程间的界限,将关联课程的知识拼接起来,形成对专业的系统认识,进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考虑到这一环节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该课程被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进行,并要求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结束。
2.2 课程内容的选择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并非模具设计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并不需要高难度的任务,1个小型模具项目即可。通过经历典型模具生产的全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并在知识与自身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差异,项目由易到难分为3个层次:(1)原有课程设计任务的凝练,要求在现有设备、加工能力以及给定成本的条件下完成,真题真做,大大激发学生求新的欲望和兴趣;(2)毕业设计任务的节选和简化,以此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衔接力度。(3)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将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分解,从中选取适合学生 完成的任务的,可进一步展示学生的才华。
2.3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模具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产品工艺分析到模具结构设计,再到模具制造、装配、试模和修模等,既要考虑模具性能,也要考虑成本控制、生产周期,离开团队合作很难完成。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互助精神,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课程,若干组学生又组成一个团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一团队的工作组将实行轮岗制,以便学生能对产品研发过程及企业运作方式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也能帮助学生跨越独生子女的“自我”障碍,学会理解他人以及正确评价自己。为便于管理和指导,每组以3~5人为宜,以协商方式组合,学生将在不同的项目中轮流担任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除管理组内工作、协调组间关系外,学生组长还要协助指导教师掌握项目的执行状况。这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是很好的锻炼。
在内嵌模具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中,课程保留了企业内部运作的全部流程,仅取消与客户的外部交互(包括订单确认、交货服务和售后服务),如图1所示。1个项目将由同一团队的3组学生共同完成:第一组为工程组,承担产品确认、模具结构设计和3D分模及制作零件散件图的工作,同时还要填写采购单;第二组为工模组,主要完成模具的制造、装配和调试等任务,所涉及的工序大致有车、铣、热处理、磨、CNC、电火花(EDM)、线切割(WEDM)、坐标磨、抛光等;第三组学生为品质组,承担着保证模具质量和生产周期的任务,除了完成成形部件、模具以及试制产品的检测工作外,还负责项目进行过程中协调设计、生产、试模和修模等任务。通过学以致用,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模具经验,这对提高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需要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在项目下达之前,作为任务下达者,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通盘考虑,使学生能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项目进行之初,作为引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岗位,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作为技术支持者,要对学生适时进行指导,同时推广数字化技术,让高效率、高速度、高精度、高性能、低成本、节省资源的工程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在项目节点上,作为技术主管者,教师要在保证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项目结束时,作为评价者,教师要在不失公平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得失分析和评估总结,并对学生工作进行评判。
2.4 课程评价与考核
对综合实践环节进行评价,不仅是学生广泛、公平参与教学的保障,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着眼于个体评价,主要考量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评价则着眼于团队评价,主要考量协作状况以及团队合作成效。过程考核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完成,包括学生自评、组员他评和教师评价,分别按15%,10%和15%计入总分。评价依据是师生讨论完成的考核标准,包括项目实现目标、能力目标、任务目标、时间节点目标以及成绩评定原则等内容。综合评价则在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包括团队内部评价和成果评价,分别按20%,40%计入总分。在课程结束后的集中展示上,学生除了展示项目成果(模具、试产产品、项目涉及的技术文件)外,还要用PPT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在对教学过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团队内部对各小组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成果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 结束语
综合实践教学的出现是模具专业(方向)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在教学资源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2)在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如何设定课程考核指标,使之能全面、直观地检验出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执行情况?
参考文献
[1] 探析:“工业之母”模具业迅速崛起的契机[EB/OL].[2012-06-10].http://im2m.com.cn/Item/39376.aspx.
篇4
关键词:机械制图 模具 课堂改革
模具工业作为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工业技术近些年有了飞速发展,从而带来了对模具从业人员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要求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于培养一线模具从业人员的高等职业院校要求的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是模具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专业工具。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所开始的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满足模具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不能满足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
首先,《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模具专业没有紧密结合。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所开设的制图课程以机械制图为主,课程内容已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在教学上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模具行业对模具零件图、装配图有着独特的绘图表达习惯.而学生学习制图时没有机会接触到模具的零件图及装配图,进入企业后无法读懂模具零件图及装配图。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按照教材的顺序死板的讲授制图的标准,学生面对这些内容提不起兴趣,学习没有成就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于制造和设计的偏向度也不同,按照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没有能够进行差异化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严重下降,严重影响后续课程教学的开展,未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未能达到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2]
再次,《机械制图》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也过于单一,以期末考核为主,一张试卷考核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未能突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未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每年的毕业生回访及走访用人单位,企业普遍觉得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底子薄弱,识图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寻找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机械制图》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
(1)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调整,选取生产实际中典型的模具零部件进行案例教学,将制图基本知识融汇在多个零部件实例的图纸绘制及装配图测绘过程中。针对模具专业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选取生产实际中典型的模具零部件进行案例教学,将制图基本知识融汇在多个零部件实例的图纸绘制及装配图测绘过程中。每一个章节以一个类型的典型零件为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讲解,并进行实践练习,这样学生每次课堂上都是在进行实例学习和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高涨起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系统地完成整个模具设计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同时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服务。[3]
(2)课堂教学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教学,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进行制图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提意见。课堂教学实现差异化,学生对于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或者制造的兴趣点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的项目安排和小组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释放他们的创新创意潜能。[4]
(3)多样化评价考核
在课程评价中,探索一条与教学方法相适宜的考试综合评价体系,体现能力考核,过程性考核。在案例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每个案例过程老师进行考核,作为过程技能考核的成绩。同时每次案例结束,小组成员相互评分,作为过程能力考核的成绩。
面向模具专业进行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械制图.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槐德.机械制图课教学参考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作品;科学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大学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踏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成熟度。每到毕业季,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集聚一堂,犹如创意街市,琳琅满目,精彩纷呈。一件件创意无限的设计作品流露出设计者创作的激情,让人震撼,引人关注。但毕业设计展过后,这些作品的去向及现实意义值得思考。
一、毕业设计作品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艺术院系一般设立建筑设计、纺织服装、包装印刷、艺术设计、广播影视五大类专业,涵盖了传统装饰艺术和现代设计艺术,专业方向多达50余个。从毕业设计作品的呈现方式看,其可分为静态作品和动态作品。静态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平面设计作品、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建筑模型、产品及其包装等;动态作品包括视频动画作品、多媒体广告作品、服装现场展示作品、影视剪辑作品等。从毕业设计作品的制作手法看,可分为传统手工制作类和现代技术设计类。传统手工制作类包括雕塑彩绘作品、绘画书法作品、首饰雕刻作品、纺织服装作品等;现代技术设计类包括数字媒体作品、雕版印刷作品、模具制造作品、三维打印作品等。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呈现多样化特点,对作品进行管理的难度较大,运用科学的管理途径尤为重要。
二、毕业设计作品的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种类繁多,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作品的管理效果远远跟不上每年作品的更替速度。管理人员、管理场地、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的缺乏成为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院系的通病。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毕业设计作品的保存和管理,多数院校采用了电子存储的方式,简洁便利,开源节流。但从作品综合价值考虑,则忽视了作品的制作手段、工艺流程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尤其是新材料、传统手工类设计作品,单纯用电子照片或电子效果图形式储存体现不了作品的触感和立体美感。单一的电子存储管理形式缩短了作品的精神寿命,作品的自身内涵和再利用价值得不到更好的演绎。
三、毕业设计作品的科学化管理途径
毕业设计作品的保存和管理并不是单纯对作品进行搜集并存放在档案室或直接置放在无人问津的某个角落,而应进行科学管理与规划,赋予作品二次生命,发挥作品的能量和余热,使其有益于后生。
1.以整理代管理,赐予作品新内涵
毕业设计作品是反映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从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角度出发,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学团队应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并汇编成册,长此以往,一本本作品集就直观反映出每年的教学重心和教学设计。将众多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可直接判断作品的竞争力,有些作品如昙花一现,很快不再耀眼,有些作品如常青树经久不衰。将作品整理成册是一种归纳、管理、分析、总结的过程,从不同角度给予作品新的定位,赐予了作品新的内涵。
2.以宣传促管理,维系作品新鲜度
毕业作品展是多数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作品交流、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会将这种展览搬到校外美术馆、展览馆等重要公共场合,以达到宣传自我、扩大影响的目的,但多数学校只能将毕业作品展放在校内展览馆或临时展厅进行展览、交流,这远远达不到体现作品价值、展现作品魅力的目标。每一年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流露出不一样的设计风向,作品的即时性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动向和流行趋势。作品要保持新鲜度,就需要校方与学生一道借助新媒体、网站、报纸杂志、论坛等多种途径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深入报道和诠释,将学生作品进行合理推介和有效推广。适时适地的宣传是体现作品张力、保持作品新鲜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作品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尝试。
3.以收藏推管理,赋予作品传承性
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对于优秀的、创意独特的作品,校方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选取部分作品留校收藏,为今后的教学树立典型、提供示范。设计类作品形式多样、大小不一,收藏方法不应拘泥于长期陈列在展览馆或资料室内,可将其直接投放到教学工作室、实训室或课堂一线,供教学实时参考与研讨。然而,这些作品毕竟不是教具,而是一种设计成果,应进行科学管理。作品被确定为收藏对象后应及时登记在册,谁用谁管。这种管理模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优秀作品的创意构思、设计思维、制作方法得到传承和发扬。
4.以入市强管理,给予作品生命力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一般情况下均可直接对接到行业、企业的实操案例,具有创意性、实用性、可开发性等多重特点。学校应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为学生的作品市场化找出路。对于有研究价值、市场潜力巨大的设计作品,应寻求企业帮助,进行二次设计,最终达到投放市场、走向社会的目标。作品在市场上、社会服务中大放异彩、各展其能,这是对作品的最佳管理方式,也是给予作品生命力的最佳手段。结语毕业设计作品是师生经过多次创意思维上的碰撞和摩擦,反复推敲修改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意义非凡。作品的华丽现身不仅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句点,更是学生求职创业的起点。对作品的科学管理关乎学生的发展、专业的建设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科学化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机制专业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满足机械制造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其培养目标为:(一)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艺工装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现场管理等;(二)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主要从事普通及高新设备的操作、维护等工作。因此,作为大学最后阶段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应带有鲜明的理论实践性、技术应用性、操作技能性,以实用为本。
1 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传统模式的分析
当前,高职机制专业主要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校内及企业双方联合指导学生。当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把毕业设计资料交给校内指导教师进行考核,一般不进行毕业答辩。此模式使两个教学阶段时间合并为一个相对较长时间整体,教学时间相对充裕,并且毕业设计课题可根据实习岗位拟定。但该模式尚存在不足:
(1)学生难以兼顾毕业设计。学生到了顶岗实习企业,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且大部分企业生产任务较重,学生要按照企业的生产进度进行实习,工作时间较长,要兼顾完成毕业设计,在时间上较难保证。
(2)毕业设计缺少资料。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但不少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开放的资料阅览室及图书馆,甚至网络都不能提供,毕业设计缺少资料。
(3)教师指导效果难以保证。学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往往比较分散,校内指导教师大多数情况只能通过电话、QQ、飞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联系指导,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效果受到限制。而校外指导教师一是不熟悉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二是从事的工作较为专业,因此只能对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进
2.1 项目教学法应用在毕业设计中的可行性
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点拨,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把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以问题为先导,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帮助,主动进行探索实践和学习,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大部分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因此,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中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取长补短进行优化,能解决设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可行性。
2.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流程
为便于教师指导及学生使用学校资源,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可在校内实施,安排在顶岗实习之前,如在第五学期期末。下面以液压泵后端盖的工艺规程设计与加工为例,来介绍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案例流程及任务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见,与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相比,该模式最大特点在于项目实施的过程完全按照工厂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是对一个零件的完整的综合性的加工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灵活使用工艺、刀具、夹具、几何量检测、机床等专业知识,解决教科书上无答案的实际问题。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按照自己设计的工艺方案对零件进行加工,锻炼了操作技能,并对设计结果进行反馈,验证工艺设计是否合理。最后学生撰写设计报告和参加综合答辩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最终毕业设计成绩按照平时成绩、零件加工成绩、报告批阅成绩、答辩成绩四部分进行综合考核。
2.3 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优点
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通过分析和设计工程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到课本中查找基本原理和概念,到其它资料中查找解决问题,最终不但掌握了一个工程实例,学习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工作方法。二是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项目是一个从产品(或零件)的设计、制定工艺、进行加工的工艺准备、操作(加工及调试),到最终检验等项目的一套完整加工流程的综合型训练项目,促使学生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操作技能的锻炼。三是增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指导教师每天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指导,可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按照进度对学生进行督促考核,指导效果较好。
3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制专业毕业设计中实现的关键
(1)项目选择要有实用性、综合性,且难度适中。项目要有实用性,使学生觉得毕业设计完成的工作真实有意义,不再只是纸上谈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项目要有综合性,不能过专,要使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查阅技术资料;项目也要难度适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设施能否满足要求,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
(2)需实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实践中的大量细节问题,这些细节在教材、手册、参考书上并无答案,需指导教师解答。教师还应创设毕业设计的情境、培养协作设计的气氛、引导设计的方向等,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督导、帮助、控制和评价。
(3)采取合理学生分组搭配。由于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分组原则、组员搭配、工作分工、成员数量等直接影响着组员的学习。分组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
(4)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毕业设计占用的时间较多,对设备、仪器、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设施支撑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效果。因此要建立“教学工厂”的职教模式,或者是“厂校联合”模式,将毕业设计活动与生产一线活动融为一体,设计内容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资源共享,以得到如设计项目和零件毛坯的支援。
(5)建立综合性考评体系。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多,对学生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知识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行为举止表现等方面都要进行考评,传统单一的考评方法显然不适用,应建立合理的综合性的考评体系。如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过程评价法来考核学生工程能力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在零件加工中用绝对评价法按照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
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哨战,我们必须迅速改革传统毕业设计模式与方法,以适应社会对职业院校提出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华明,赵定勇.基于“模具生产过程”的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1(5).
[2] 马元恺.项目教学法在机电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
[3] 叶如意.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26).
篇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模具专业 教学改革
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对于高职的模具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就目前而言,我们高职模具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改革实验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才能使实验教学步入良性轨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发挥出它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有的作用。
一、模具行业的时代背景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具行业的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更新期逐渐缩短,模具的使用更加频繁并已渗入
到各行各业,它在汽车、电器、通讯、电子及轻工等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作为一种产业,模具工业的发展与繁荣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多数工业产品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模具工业的发展水平,这一点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史上已经得到了十分明确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模具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辅助分析相继被普遍引入到模具制造领域,模具CAPP、CIMS工程也开始在一些企业获得成效,模具的设计和加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现在,通过互联网传送模具信息,远距离控制模具生产已成为一些企业的重要经营手段。模具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使模具制造的整体水平和科技含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激光立体制模(SLA)、分层实体制造(LOM)、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和熔化沉积制造(FDM)等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发展阶段。
二、模具专业课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的教学计划,应该严格按照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核心开设,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其中一些专业课作适当调整,再加入各个学校的特色。
模具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要在专业课体系基本构架的基础上对各门课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中坚持的原则应该是:符合专科层次教学基本要求,在理论知识和新知识上,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如何体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特点上,为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将设计类专业课的内容体系由过去“以分析为主线”转变为“以设计为主线”。计算机应用则侧重于与模具设计、制造密切相关的典型应用软件上,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传统教育比较讲究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社会对从业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中,能力显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更需强化能力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实践方面的意识,我们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环节教学课时的比例,即降低理论课教学课时,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一是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比如与周边厂家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问题,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二是教学与生产结合,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搬到实践场所。例如,在冲压课中,讲到模具结构这一章时,将学生带到模具拆装实验室,结合具体的模具讲解模具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用,并让学生动手拆装模具,加深了学生对模具结构及各部分功用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用功能化模块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本专业改革后的专业课体系,由基础知识、设计理论、模具加工工艺和应用等三个基本功能模块组成。其中,三个基本模块构成了本专业课体系的主体。新体系的主线条放在与模具设计、制造相关的系列主干课上,即通过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冷冲压技术―塑料模成型技术―模具CAD/CAM―模具制造工艺及设备等课,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大胆进行课综合化改革,打破单一学科体系,增加实用性强的内容。整合部分相关理论课,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如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将公差、AutoCAD与传统的制图课整合为《机械制图》;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与工程力学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将刀具、夹具和工艺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根据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要求,重新编写新教材。
3.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世纪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也须如此。要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在课堂讲授、作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环节,应尽量减少验证性的内容,尽可能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中,把《机械设计基础》课作为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点,在理论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但着力强化“机械设计课设计”在机构创新、组合、选型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
三、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使模具专业课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在评价标准上,打破试卷形式的终端考核,设立实施项目的过程考核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卡,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等;采用多元评价对象,如自评、他评及师评等。做到及时评价并且能公平、公正和公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总之,课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采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同时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在每一轮的教学计划中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徐凤英,区颖刚.高校模具课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
篇8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81-0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一定职业岗位群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1]。为此,在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任务、职责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最后,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2]和理实一体化为模式[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设计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职业岗位分析
1.技能型人才分类。随着模具工业的发展和模具技术的进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划分也是越来越细,通过教师走访企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将模具企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能熟练操作各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装配、试模和修模的操作人员;
第二类,能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指导现场生产,能切实解决模具故障的技术人员;
第三类,组织模具生产和调度、模具估价和质量控制的技术型管理人员;
第四类,能设计冲压成型和注塑成型工艺,设计各种类型模具的设计人员。
2.职业面向与岗位能力。根据这几类的人员的工作对象、环境和内容的特点,并参考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模具行业的9个岗位如表1所示,并根据各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明确了胜任该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技能。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4],把“掌握基本理论,强化模具CAD/CAM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作为课程教学重点,通过对模具企业的典型产品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理归类,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顶岗实习四大模块,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公共基础课主要在第一学期,包含了数学、英语和思想政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主要是为实践实训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放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包含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数控编程、机械设计和制造等课程;实践实训课主要培养学生在模具设计、分析、制造、安装与调试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后续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创造条件,放在第四、五学期设计,包含了模具CAD/CAE、模具制造CAM等课程;顶岗实习放在第六学期,包含了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在课程开设上主要依循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实训课再到职业资格鉴定这一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中主要专业基础课、实践实训课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间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三、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1.模具设计与制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模具企业,为模具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将来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非常明确,胜任每一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也非常清晰,如表1所示。在完善了课程体系后,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重点需要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强化以“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1]来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2]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要将理论和实践全方位的一体化,即教学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一体化设置;教学形式上,将讲授、听课与实验、上机操作一体化实施;教学条件上,将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一体化设置;职业要求上,将知识、技能与素质一体化训练[5]。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以职业岗位、任务职责为重点,以技能要求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把企业的实际生产案例引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课堂工厂化,工厂课堂化、理实一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模具CAD/CAM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包括《模具设计》和《模具数控加工》两门课程,其中《模具数控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要求首先分析出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借助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再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模具零件,教学过程需要在仿真室和数控加工实训同步完成,比较适合采用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课程教学模式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情景来构建[6],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接受任务―工艺过程分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编程软件讲解―程序编制―机床加工―检验―评介总结任务来实施,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转向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以《模具数控加工》课程为例,以如图2所示某型腔零件加工例,通过创造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条件,模拟一个缩小版的工厂环境,进行真实的编程与加工,通过此种学习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在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模具制造方面的技能。学习情境构建方案具体见表3、表4。
四、结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目标,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和理实一体化有机融合,开发出与职业岗位群相融通的课程体系。该方案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教学的发展。近三年来,在职业岗位群模式的导向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具设计师(高级)、模具制造工(高级)、模具钳工(中级)、UG(CAD/CAM)技术(中级)和数控机床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有了明显提高,90%以上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能考取三门以上的职业资格证,增强了毕业生岗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尹晨,游文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18(1).
[2]游文明,尹晨,池演生.“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改革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2):49-52.
[3]徐小青,尹晨,孙庆东.基于理实一体化的“Pro/E模具设计及分析”课程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65-67.
[4]黄晓燕,陈传伟.“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线”教育模式的形成 专业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42-45.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徐秀玲(1977-),女,黑龙江七台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讲师;张陈(1963-),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系主任,副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102-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解决从设计到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也就是把设计转化为产品所需要的一大批中间环节。[1]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为使毕业生能及时地适应实际生产需要,具有扎实的工作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分设置保证170学分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压缩了相关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学分,因此,传统的专业课自成体系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的培养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少学时教学中保障专业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任务?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承担起应用型突出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探索和实践了专业课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总体思路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虽然减少,但是对课程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这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提出极大挑战,在多次教研活动中,通过各课程组任课教师的讨论以及对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对于专业课中内容重复部分进行了必要的整合;对知识陈旧、简单易懂的介绍性内容进行删减;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合理安排知识的传授顺序,保证少学时授课质量。
此外,机械系从专业总体高度将课程教学和诸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校内外实习及毕业设计,下面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论述。
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1.专业课和实验的结合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制度具有统一性、刚性化,教学安排过于趋同化,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2]一般都囿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内实验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结果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统筹考虑,使之贯通一体,机械系成立了实践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受到同等待遇。在实验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方式上开放实验室,由任课教师全程参加实验课程教学。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采取少台套大循环,不再规定限制实验的具体时间,只要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可以随时安排,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本次授课任务,避免出现以往理论教学和实验的不同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2.专业课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合方式
经常听到学生谈论,只要理论课考试通过,类似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种考查课肯定能通过,不用太认真。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不重视考查课,另一方面没有领会理论课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和“模具设计”课程为例,将课程设计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此门课程时,布置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学生学习起来目的明确。同时教师讲解不拘泥于课本的限制,可以按照课程设计所需知识结构,打乱教材的章节顺序来驱动整个课程的进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轻松完成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将理论和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极大减少授课学时量,而且培养了工程设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毕业设计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最综合的工程训练方式。受课程设计启发,学生在大四开学以至更早时间就将毕业设计的题目确定,将专业课授课和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不但促进了学生将多门课程综合运用到毕业设计当中,而且避免出现最后一学期时间紧、耽误设计进度的情况。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毕业设计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进行工程实战训练,学生的作品既要保证设计、构思方面的创新,还要保证实体作品可实施和操作性,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训练。
3.专业课教学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从基层到技术层面的过渡
课堂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主要是学科经验,无法替代实际的工作经验,而毕业实习正是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增强实践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毕业实习的状况通常是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学生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亟待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的效果。
为了得到实习成绩,学生通常保证出勤率,在刚开始的两三天精力比较集中,能够按照要求在实习车间到处走走、看看、记笔记,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些学生思想怠慢,为了应付而实习,实习效果不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这是什么”,而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即没有把各工序、工步之间内在的联系贯穿到一起,没有把点连成线(贯穿)。总而言之,不能实现知识从基层到技术层面的过渡。
为加强实习效果,机械系在安排实习中采取渐进性原则,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贯穿所学的专业知识,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来安排实践,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在每个车间实习都有相应的任务要求,目的明确,当遇到问题时实习教师会结合平时授课内容对其进行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主动请教工人师傅,可以学到更多课本上不具有的经验知识。整个实习下来收获颇丰,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水平,实习单位就本次实习内容会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形成自己的实习教案,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考评
实践教学体系如果缺少考评环节,至少在结构上是残缺的,更谈不上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及实现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许多院校对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考核实践教学的结果,不注重考核实践教学的过程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成绩的评定缺乏具体、明确的依据,教师主观随意性很大。为了体现考评的教学导向功能,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机械系将教学实践环节的考评提高到与理论考试一样的高度进行管理,具体形式如表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考核主体并非“一元”即由教师个人给出成绩,而是以教师考核为主体,学生参与到成绩评定中;考核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并兼顾了它们的有机结合。学习态度、协作互助属于团队协作、与人相处的能力,权重0.2。内容理解、实验操作、课程设计、效率能力均属于做事能力,权重0.6;阶段性汇报、总结报告属于学习能力,权重0.2;各种能力均有体现,且权重适宜。考核方式的多样和灵活化,打破试卷和平时出勤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体现成绩的公平、合理、真实性。
四、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多样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要求具有专业工程背景强的教师,[3]事实上学生经过基础课的学习,进入专业课学习后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和跨越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因此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授课效果。然而近几年来,引进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讲授课程内容时缺少实践案例背景,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完后总感觉是一知半解,很难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工程思维和实践的能力。
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沈阳工程学院机械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种形式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工作第一年要他们进入实习工厂、各类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相关实验室并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等实践教学活动;选择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许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利用假期时间去相关企业“打工”,参与工程技术工作,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沈飞”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做兼职教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行业实际又能提高实践能力。设立奖励制度,对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产学研合作以及实践能力培训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技术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机械系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2009年以来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奖项8项,10篇,专利2项。尽管几年来学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上取得了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处于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阶段。只能循序渐进,不断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参考文献:
[1]任玉珊.从高等专科学校到高等应用本科院校―― 一种新制度主义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篇10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48-01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中的“教”就是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会教;“教、学、做”中的“学”就是教师要“授之以渔”,充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做”中的“做”就是强调动手能力,注重实践,让学生能动手做。其实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界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提高能力,将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以此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这一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它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当前高职高专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非常吻合。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校中厂”实训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08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博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校中厂”——博宝科技黄冈(冲压)制造事业处,下面以模具专业在“校中厂”实训课程为例,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校中厂”实训课程进行探讨。
3.1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面对有些课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的矛盾,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内容上改革应该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有些课程与其它课程衔接比较紧密的,可以将这两门或多门课程进行整合成一门课程,构建课程新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保持知识的新颖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避免与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如模具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可以将理论部分的特种加工内容减少,增加模具制造工艺特种加工的实训学时,把课堂上讲的线切割3B编程的内容,直接调整到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讲完3B编程后就将程序导入线切割机进行加工。演示完操作过程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不同的任务进行编程,程序编好后学生自己操作,导入线切割机进行加工,这样边教边做、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中“学”、“学”中“做”,提高并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校中厂”实训车间里,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养目的。①机械加工工艺实训,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②数控加工工艺实训,我们采用六步教学法,即:交代本模块的目标、任务、要求;教师示范操作一个任务;学生模仿操作;教师总结、通过操作了解知识点,技能要点,解决有关问题;布置操作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评。通过六步教学法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模块实训教育法”切实让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参照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和技能标准,把各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以技能操作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每个子模块的教学将“教、学、做”合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建立了“四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普及技能教育、专业社团教育、特长班技能教育、竞技班技能教育。
3.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开放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交替进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问题。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是非常有必要的,开放实训室是“教、学、做”中的“做”最好的体现。学生可以利用晚上、周六、周日以及其它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选了机械加工相关的课题的大三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是使学生做个有意义的毕业设计重要条件。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或者一些疑问,到实训室进行实践,对所学知识巩固或解疑。在这整个训练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教室走向实训室,从消极被动中走出来,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追求、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学校与“校中厂”相关人员建立开放式实训室管理制度,在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采用班长和组长分工负责制,由实验员监督、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4结束语
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动手主动创造,在愉快的气氛中去获取知识,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学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学校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