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5: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实施
我院在2010级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执行时采用上述模式,进行了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试点。试点选取30名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分为4组,根据学生综合能力高低每组题目各有差异。第一阶段,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选题。在试点阶段,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改全过程,除风力推料机构为我院参加全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构难度较大外,其他的如装卸器,槽轮机构,大力神杯相对难度都较小。风力推料机构由15人分别完成叶轮加工,凸轮轴加工,齿轮加工,偏心轮加工,底板、推杆、料筒等部分加工,其余3项目共有15人完成。第二阶段,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设计任务进行造型、编程、加工、装配。本阶段,由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料单上报,所需工装清单;院部进行材料的准备,并由数控实训中心提供相应的工装,机床;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毕业设计机构的加工我们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晚自习、周末。学生进行零件工艺设计、数据计算、造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刀具、夹具、量具、切削用量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最终各小组成员完成零部件加工后,进行装配。标准件:如轴承、螺钉、螺母、垫片由项目组统一购买;在装配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正,直至完成机构装配达到预定目标。第三阶段,毕业设计资料整理完善。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完成的指定零件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整理,主要内容有零件图绘制,零件结构分析,工艺规程设计,各工序工装的选择,各工序切削用量的选择,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毕业设计总结几个部分。本阶段不仅仅要对零件进行工艺设计,更重要的是提高工艺规程资料的填写、毕业设计文本资料的规范,通过本阶段的总结,真正实现毕业设计内涵的升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第四阶段,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在答辩过程中我们一改以往提问基础理论知识的模式,重点让学生陈述自己在机构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图1为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流程图。
2毕业设计教改效果
通过2013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试点后座谈,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既巩固了原本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加强了数控编程、加工、装配等知识的学习,尤其对数控刀具、夹具、量具、切削用量这些知识理解更深刻,还教会了学生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3总结
篇2
【关键词】模具设计;毕业设计;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己经在我们生活当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离不开模具,如电脑,电话机,洗衣机,冰箱,杯子等等,另外汽车、摩托车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辆汽车各种各样的模具就要用到2万多个。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模具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及高技模具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以下探讨。
1.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对无锡新区及周边的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再学习能力较强,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机械专业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计算机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领域
高职高技类模具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主要应从事注射模的设计与制造。塑料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塑料制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产出等几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艺师及熟练操作工人协同工作来完成,它是一个设计、修改、再设计的不断优化的过程。传统的手工设计已难以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料制品的设计
基于特征的三维造型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设计平台,能根据塑料制品使用要求、塑料性能的要求、成型的工艺特点、模具结构及制造工艺的要求,生产批量及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塑料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从而把制品的质量、体积等各种物理参数一并计算保存,为后续的模具设计和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模具结构设计
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设计软件会提供包括型腔数目及排列方式、浇注系统、成型部件、冷却系统、脱模机构、侧抽芯机构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具结构设计图。
3)模具开合模运动仿真
注塑模具结构复杂,要求各部件运动自如,互不干涉,且对模具零件的顺序动作以及行程有严格的控制,运用CAD技术可对模具开模、合模以及制品被推出的全过程进行仿真,从而检查出模具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并及时更正,以减少修模时间。
4)注塑过程数值分析
塑料在模具模腔中要经过流动、保压和冷却三个主要阶段,其流动、力学行为和热行为非常复杂,采用CAE方法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与保压过程,其预测结果对改进模具浇注系统及调整注塑工艺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计算模具在注塑过程中最大的变形和应力,以此来检验模具的刚度和强度能否保证模具正常工作;对制品可能发生的翘曲进行预测可使模具设计者在模具制造之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模壁的冷却过程,改善制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5)数控加工
复杂制品的模具成型零件多采用数控加工的方法制造,利用数控编程软件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以保证加工过程的可靠性,同时还可自动生成数控线切割指令、曲面的三轴、五轴数控铣削刀具轨迹等。
目前,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注射模CAD软件有Pro/E、UG、SolidWorks等;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有MoldFlow;数控加工软件有MasterCAM、Cimatron等。应用CAD/CAE/CAM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品开发和模具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强有力地推动了模具行业的发展。据文献统计,国外采用模具CAD/CAE/CAM技术可使设计时间缩短50%,制造时间缩短30%,成本下降10%,塑料原料节省7%,一次试模成功率提高45%~50%。 转贴于
3.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会用到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机械制图、机制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模具钳工工艺学、塑料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模具材料学等等,同时会快速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使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模具设计内容同CAD/CAM/CAE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成立了一个由多名老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每个老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根据参加模具设计毕业课题的学生人数,适当分组,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不给出具体的塑件制品,如只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手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确定自己的设计产品:如游戏机操纵手柄、机床操作手柄、起子手柄等等。
1)制品的造型。可直接采用通用的三维造型软件。如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dwors或Pro/E、UG设计出塑件的内外结构,并绘出二维图。
2)根据注塑制品采用CAD系统进行模具的概念设计,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规划、模具价格估计等模块,采用基于知识与基于实例相结合的推理方法,推理的结果是注射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方案设计包括型腔数目与布置、浇口类型、模架类型、脱模方式和抽芯方式等,使模具各系统的设计达到最佳。
3)在模具初步方案确定后,用CAE软件进行流动、保压、冷却和翘曲分析,以确定合适的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等。如果分析结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那么可根据老师的要求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修改模具的设计方案。
4)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或者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者修改设计方案。
5)在完成CAE分析和方案评价后,进行模具的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型腔、型芯的设计、浇注系统的布置及尺寸、冷却系统的布置及尺寸等。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运用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MoldFlow分析按钮受力后的结构强度、刚度及应力等,对结构进行不断修正,学生会发现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在这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对以前所学课程也是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
6)模拟模具开模、推件与合模的过程,并进行模具的干涉检查。
7) 模具结构完成后,进行数控加工,采用MasterCAM9.0加工软件,完成模具的虚拟加工过程,并自动编制数控加工的NC代码,利用仿真模块可以查看加工完后工件的合理性,得到的装配模型存入实例库中,供以后的设计参考。
8) 最后要求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说明书以及完整的二维、三维图纸。在论文撰写阶段和答辩过程中,采用看图软件,用来截取设计图像并辅助介绍整个设计过程,采用办公软件用来做文字的处理。每位学生在整个设计完成后,做一个总结,提出本设计的创新与特色在何处,考虑设计中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完成了本设计的全过程:塑料制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自己设计、加工出来的最终产品,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模具设计技术工人的成功感觉,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力争多请企业的设计人员同学生交流,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4.结束语
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模式,相信学生既对高职高技五年课程的学习可以做一个总结,同时又掌握了最流行的、同社会实际最靠近的设计、加工方法。相信毕业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篇3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优势;条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12-03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下发的文件中,都强调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一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相比,培养模式的改革属于“纲”上的改革,而前面的那些改革都属于“目”上的改革。所谓纲举目张,纲目相比,纲的改革是带有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改革,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更重要的意义。“3+1”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3+1”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比较通行的模式,和拔尖人才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两者有很多重要的相同点,“3+1”模式可以看作是“卓越工程师”模式在我国的普通版。
“3+1”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在四年制本科教学中,前三年在学校内以学校教师为主,主要是讲授理论课和基础的实践课,第四年集中在企业,主要是利用企业的工作岗位、技术人员、设备工具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职业顶岗工作,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2007年开始,我校试行了“3+1”模式改革,目前已有5个专业完成了该模式试点的4年完整循环。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学多项改革中,表现有很多优势。推行此模式改革,要努力克服困难,从主客观上创造条件。还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是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能保证做到由校企合作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面,更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虽然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时,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制订的《专业目录》,但目录中规定的具体内容也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给予调整。这种同步的适应性变化,在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表现不敏感,主要原因是校企信息沟通不畅。实施“3+1”模式,首先就要求校企双方在一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方案制订促使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真正对接在一起,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企业一年的顶岗工作,对于订单式培养和对学生有留用要求的企业,更是认真对待培养方案的制订。在我校各试点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面向专业的同时,都突出了职业要求的特点。根据市场的要求,有的专业还衍生出新的专业培养方向,如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衍生出Java和嵌入式两个软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衍生出数控技术专业方向。[1]
二是提升了毕业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做到了人才供需双方的无缝接轨。[2]我校“3+1”方案是将常规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经过一年见习期的实践阶段,纳入学校第四学年的教学安排中。这里关键的是学生在第四学年一年的顶岗工作内容,就是常规学生在企业里做见习技术员的工作内容,如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庆达内公司做软件设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北京中关村文思公司做软件开发,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上海、北京等地规划设计院做城市规划设计,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参与数控编程和操作,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内蒙古泉芙蓉酒业公司做营销策划工作。他们的顶岗工作,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这也就表现出学生能提前一年基本胜任在企业担任见习技术员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各试点专业都提出构建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校留厂直接就业的学生,平均高达70%以上。
三是带动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教学层次的深入改革。校企合作,可以打破理论脱离实际的瓶颈,推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1)“3+1”模式要求构建核心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核心专业能力教学体系。“双核”教学体系的建立,都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取舍,这对学校教师来讲都是难题,如果有需方企业人员参加,就容易解决。如我校软件工程(Java方向)专业,和需方企业一起走出了议而不决的处境,最后确定了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双核教学体系,即以掌握Java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结合从单一到综合的工程实际项目,构建了完成一、二、三级实践项目的核心专业能力(设计、开发、检验、维修)的教学体系,精选了包括Java高级网站应用课及开发应用课在内,含五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专业理论课教学体系。
(2)为了保证学生顶岗工作的需要,各试点专业都在学校的三年内设置了和顶岗职业接轨的课程,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要在校内数控加工中心进行3个月的数控加工编程和操作实训,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实验培训中心,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完成了270学时7门岗前培训课,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内完成了含建筑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城市总体与专项规划设计等系列设计实训,软件工程专业增加了5周专业实训课,营销专业要求学生要拿到岗位资格证。
(3)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生产实际所需的信息和案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对教学方法提倡用实际的工程项目引领教学,如流行的CDIO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而学校教师在改进教学的工作中,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信息的了解,也苦于找不到真实的教学案例。实行“3+1”模式,校企合作,学生下厂顶岗工作,双方指导人员互动,教师就不难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也不难找到符合教学需要的实际工程案例,如信管专业从合作企业里了解到软件开发的设计方法在现场已改用先进的BML方法,据此更改了教学内容。而各试点专业都普遍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项目,来引领教学。
(4)学校在过去认为很难组织实施的现场教学法,变得很容易。在讲解高大精尖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技术等教学内容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借用企业独有的教学资源去现场讲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没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组织学生去现场讲课谈何容易。在“3+1”模式大背景下,组织学生在企业听现场人员讲课就变得很容易,如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就是在哈飞集团利用顶岗实践时间,在那里听企业工程师讲解多种进口的大型高新数控机床。
四是“3+1”模式,收效最明显的莫过于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3+1”模式集中一年的时间,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其中可贵之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年的实干机会,而常规的这一年实践教学是看的多、干的少,纸上谈兵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如信管专业学生在北京中关村文思公司顶岗工作,公司把学生看作是他们未来的职工,能为学生大力提供企业的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学生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包括免费出师资、出教材,讲解带“专利”性质的职业接轨课程,学生进企业工作,给工作岗位,给实际工作任务,向学生开放企业内部掌握的先进技术、设备、工具、资料,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企业派有专人指导,所有这些条件对学生常规进厂实习是争取不到的。在那里顶岗工作的学生,在企业教师的帮助下,都能找到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是企业在做的实际工程项目,如学生完成的有北京市银行数据库元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文思公司文档管理系统、会议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等。
五是贯彻“学以致用”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3+1”模式的学生,首先是增加了学好职业接轨课的关口,职业接轨课成绩不好,企业不给学生正式的顶岗工作岗位,这样就促使学生要带着硬性任务来学习。二是学生在企业也经常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带着问题来学习。如有学生讲“在公司先接受工作任务,不懂的地方逼着你去查文件、找资料,学习速度就快些”。还有的学生讲“在学校英语也学了不少时间,效果不明显,来到文思,很多文档都是英文,看不懂,总去问别人不好意思,下决心,每周二和英国外教学英语,现在也敢用英语和外教对话了”。
六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3]应用型本科学生根植社会,为区域地方经济服务,所以社会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特别重视的价值取向。社会能力主要有语言表达力、自我表现力、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和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显然这些能力的取得,只靠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的小环境中只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是远远不够的。“3+1”模式,学生进入社会,开阔视野,接触企业的大环境,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完成企业交给的生产任务,显然学生参加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无疑会提高他们诸多的社会能力。
七是有利于培养“双师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教师队伍。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早就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但过去不是按“3+1”模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由此对教师具备工程师能力也没有形成硬性要求,加上教师去现场实际锻炼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收效缓慢。实施“3+1”模式,首先给学校教师带来大的压力,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掌握一些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包括指导毕业设计,将会遇到困难。另外,“3+1”模式增加了校企双方教师的互动,增加了学校教师去企业的机会,这些给“双师型”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去哈飞制造厂指导在那里顶岗工作的学生,自己也参加数控编程等技术工作,增加了不少生产实际知识。
二、实施“3+1”培养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1.企业希望向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并能够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
(1)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和计划经济时期不同,政府不能向企业下达接受学生实习的指令,所以校企合作只能贯彻共赢的原则,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给企业带来好处,做法一是学生顶岗工作,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参与完成规划设计院实际的规划工作。二是满足企业有留用顶岗学生的愿望。三是和企业换工,如我校给合作企业培训安检人员。
(2)企业最担心的是学生的人身安全。我校一直在呼吁,政府能出台解决安全保险的政策。
(3)有些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寻找合作企业不难,人身安全也不容易出现问题,但其职业岗位,如经营主管和业务员之间专业性差别较大,学生在那里当营业员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4)专业招生规模不宜过大,否则造成寻求合作企业的困难。
2.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尽到发挥主导作用的责任
(1)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3+1”模式的优势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勇于克服困难,寻找合作企业。消除在教学中因改革要打破常规而带来的怕“麻烦”的思想。
(2)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要特别重视和企业一起确定在学校设立的顶岗接轨课程,包括要建立职业培训内容的专业实践基地。
(3)制订学生在校外顶岗工作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指导和监控办法。
(4)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多去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如提高指导校外实习的教学工作量,提高住勤、旅差费标准等。
(5)对“3+1”模式的试点,应增加财务预算,要保证支付企业的培训费,不能只靠人情关系办事。
三、“3+1”模式的风险与对策
主要风险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可能因为指导和监控不到位,出现学生被放任自流的风险。我校的对策如下:
1.学生在校外实践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在企业顶岗工作,做的是生产工作,实际是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参加顶岗工作、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但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仍然是学校。学生到校外实践,学校的责任不是变小,而是变大。
2.制订并严格实施分散实习和校外做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4]
学生在校外参加一年的顶岗工作,学校仍按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进行管理。学生在企业要完成企业交给的顶岗工作任务,同时要满足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学校要做的主要工作有:
(1)制订既满足专业需要,又具有职业培训特点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大纲、计划和指导书。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如试点的城市规划专业编制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设计单位规划师指导下,独立参加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全过程,并有相应的设计说明书,完成总图量不少于8张1号图纸。在企业配合下,制订有一个学期20周的周历进度表,规定有每周的生产和教学内容。实习指导书介绍了企业使用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手册等。
(2)严格审查学生选择的顶岗企业条件。考核的要点有,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否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工作量是否饱满、企业经营状况不给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带来负面影响,还有企业能否配备指导教师等。
(3)学生在校外强调行为自律,要求和学校签订行为自律协议,并监督履行。协议书内容强调遵纪守法,注意人身安全,对学校诚实守信,不编造假信息。
(4)加强在顶岗工作过程中的指导与监控。顶岗工作学生除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外,学校也配备指导教师,尽管是异地指导,但学校对校内指导教师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指导教师都有详细的指导工作记录,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都进行认真的考核。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监控方法,主要采用电子邮件、汇报信件、学生每周提供实习记录(带实习照片)等。企业指导教师也向学校提供学生薪酬证明,还有工作评价鉴定等。
(5)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的监控仍坚持前期开题,中期检查进度,后期验收答辩的三阶段质量监控制度,对“3+1”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质量,一是强调真题真做,二是有毕业设计的真实作品,如供现场使用规划设计图纸、开发计算机管理软件等。
(6)加强对学生校外顶岗工作的检查,我校规定对在校外顶岗工作的学生,二级学院必须组织去现场抽查、指导。在本地顶岗工作的学生,学校指导教师每周去一次现场,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顶岗工作。
3.严格成绩考核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1)制订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和实施方法。成绩评定充分采纳企业指导教师的意见,校内指导教师要认真批改生产实习日记和报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不仅看图纸和说明书,更要看毕业设计制作出实物样品。毕业设计有企业方参加,不合格,坚持补做。
(2)学校重视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的评分质量。每年学校都组织重量级的关于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的检查,其中对教师评定成绩的质量,都列为重要的评价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刘元林.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91-92.
[2]张林娜,周琦,臧树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6):199.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数控人才;复合型;培养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前及今后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制造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目前数控人才的培养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数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
从广义上讲,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即培养具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脚踏实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过硬,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从专业角度出发,市场对高素质的“蓝领”劳动者的总体需求极其迫切,特别是精通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技术和数控维修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的高层次数控通才。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企业急需什么类型的数控人才?对知识和技能有什么要求?不同性质的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数控人才?这些问题都应亟待研究和解决。我们把它分为三类不同的数控工作岗位。一类是制造企业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操作工人,这类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二类是生产岗位上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的维修及改造人员,这类人才要求知识全面,属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各类应用型本科或高职教培养;三类是数控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主要由研究型高校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通常只重视对数控机床操作和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而具有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及改造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是中小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合资及外资企业的迫切需要,需求量较大。为此,结合教学经历,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专业应以培养复合型数控人才为目标,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
1.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而近几年,我们的学生不少去中小企业工作,面对数控机床的维修、改造时所涉及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气液压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语言等相关知识的应用感到无从下手。这一现象与我们的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比如“电气控制”这门课在有的学校就没有开设,而开设了“数控机床维修”,使得学生在学习“数控机床维修”时,对有关电气维修部分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困难。又比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VB程序语言设计”等计算机语言课程,多安排在大一、大二,学生在学习时不知道这门课对将来有什么用,学习没有兴趣,到大四时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而这些做知识是机床数控化改造时开发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必须掌握的。因此,如何将多学科知识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及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复合型数控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实践教学。数控技术应用性很强。为了学生有动手能力,有一定技能,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实践的课时比例,保证实训时间。于实践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不应把实训重点仅仅放在数控机床的操作上,应对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多加重视。可将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编程操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边干边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除了实验、实训、实习课外,我们尽可能使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选题耒源于企业,完成和解决企业各种技术难题。对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去企业现场,真刀真枪完成项目,学生受到动手动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今年,我们将一部分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设计及实习安排到企业,其中有几名学生到深圳一家数控机床制造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在该公司的新项目开发工作,参与信息查询和收集、方案的拟定、结构设计、系统程序编制。他们经过近4个月工作学习收获不小,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3.加强教材的辅助建设。现有的数控教材要优化、重整,其内容陈旧、繁杂、重复、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没有紧跟技术的发展,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没有考虑多学科交叉的内容,反映前沿信息。比如,数控机床进给驱动向直线电机发展;高速切削时,电主轴的转速可达每分钟二十万转以上;数控机床的轴承、导轨的新型结构及新材料不断出现;多维数控激光加工机也越耒越多等,都应在教学中有所提及。另外授课教师要结合数控生产实际,注重课程与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的联系,结合数控技术前沿,自编讲义作为教材的补充,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专业信息。
4.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合格的数控技术人才,也包含好的思想素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部分大学生被个别不良社会现象所影响。经调查和亲身感受,目前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问题。数控机床维护技术人员、操作技术人员作为最基层的就业者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较脏、较累,在部分梦想着当优秀工程师、设计主管、技术负责人的大学生眼里算“粗浅”活,应该是工人、职校毕业生干的,从而不安于从基层干起,不安于在生产现场摸、爬、滚、打,逐步积累经验。以致于连典型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加工工艺都不甚熟悉。不深入现场熟悉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不珍惜机会参与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维修,是不可能在学校所学基础上逐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因此,高校要积极建立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生工作,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勤工俭学,参与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如担任志愿者、义工等,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培养其谦虚好学、与人为善、勤奋刻苦的美好品德。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学会将心比心,谦卑礼让,为今后成才、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是当前制造业迅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计划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加强,教材的建设和思想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既有理论水平,又具有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力的合格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文智.高等学校机械类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41-142
[2]唐友亮.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297-299.
[3]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校论坛,2010,(6):51-53
篇5
本课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下存在两种性质实训课堂,分别为:机房实训课和机床实训课。机房实训课主要目的是仿真模拟,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在CAD/CAM中心机房实施探究式教学;而机床实训课则在校内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真实地加工出零件,并逐步达到精度要求,这个课堂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现场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这两个性质的课堂从而也实现了整个项目加工实训的“六步”。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力图将教师技能原型传授给学生,形成他们头脑中的心智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一些抽象、枯燥难理解的加工工艺和走刀轨迹,如果在课堂上直接讲授,学生将很难理解,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则能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借助网络平台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单元设计
教学前先把每班学生按照每组4~5人和成绩优劣合理搭配分组,以便于学生学习、讨论。由专职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2~3名实验指导教师针对某一个实训项目采用六步教学法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任务所需理论知识点、项目中的疑点和难点、关键点;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内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决策: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相应的工艺、刀具卡片,并编写好数控加工程序;实施: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开始仿真加工,没有语法错误后再到真实机床当中输入程序,在单段校验程序后,再自动循环加工,进行首件试切;检查:首件试切好以后,进行工件检测,并进行工艺总结与改进,改进程序,缩短时间,检查改进加工后工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评估:通过个人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评价,得到学生此项目单项得分,并现场展示出做得比较好的零部件作品。
三、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
1.教材选用本课程教材选用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朱岱力主编的《数控加工实训教程》。该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突出一个“用”字,但本教材仍然是作为一个参考书,以便于学生自学。除了自选教材外,教学团队及校企合作专家合作编写了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技术项目化教程》,教学内容及进程基本上与此教材同步。2.教辅材料本课程除了教材外还建设了丰富且精良的教辅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教案讲义、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案例库、项目库、试题库、试卷库、视频库、实训图纸、技能竞赛图纸、企业实际生产零部件图纸等。3.网络资源本门课程作为学院精品课程已建成精品课程网站,除此以外教师还提供信息,鼓励学生经常上其他专业数控加工网站汲取营养,开阔眼界,扩展思维。4.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已建成与数控技术相关的多个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如表3所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保障。(五)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数控专业培养计划及相关核心课程教学需要,我院与深圳富士康、鸿超准、奇瑞汽车、惠州华通、樟树金虎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为课程的教学创建了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可完成职业素质培养、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四、课程改革
篇6
围绕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课程组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有效利用我校从德国引进的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课程组一直坚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该课程组经常开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且不断的丰富实验内容,在完成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了实验内容在课程中的份量,增加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在期末试题中增大了客观题的比例,在综合题部分将与实验紧密相关的内容列入考试之中。极大地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风有了明显改善。
2005年8月,《机械制造工程学》网页在教学中开始使用,学生对该网页的设计及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普遍认为该网页集学习资料及互动信息,以及进行交流和信息往来,对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该网页体现了《机械制造工程学》的主要特色。方便他们了解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起动了重要作用。 1.2005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及其评估的研究”根据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有滑坡趋势,提出了毕业设计评估的质量标准和具体的评估方案,结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煤炭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项目成果在本科毕业设计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成果于2007年10月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2.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针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研究成果也因此于2005年获得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4.研究完成的教研论文“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与检验及其计算机实现”,其成果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2005、2006届毕业设计的专题研究中,将光滑工件测量时实验仪器和验收尺寸的确定实现了计算机自动选取,改善了实验手段。到达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大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2003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特点,拓宽工程实践内涵,扩大工程实践领域及基地,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于2006年结题验收,该成果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发表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上的教研论文“关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思考”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
8.2004年,根据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需要,课程组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齿轮进行工艺规程的设计、加工和检测,效果非常好。2007年,依托我校的设备优势,利用从德国引进的CNC数控培训系统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和仪器,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零件图,对零件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模拟仿真、实地加工,然后到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拓展了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教研室
2009年5月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当前数控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虽然近些年的生源在不断增多,但笔者发现该方面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需要,因此在未来的数控教学中,必须要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数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数控教学在教学信息、教学材料以及教学边界方面都越来越模糊,教育教学无法与时俱进,很难满足新时期的数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求,同时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数控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为此职业技术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数控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现下社会中最需要的两种应用型人才,一种工程应用型人才,另外一种是工程研究类型人才,这两种应用型人才是不同的,因此在培养过程必须要对个人素养、专业知识、操作能力等区分对待。其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从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出发,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满足现代化需求,又具备创新能力,为制造业一线生产提供动力。
二、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进行数控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加科学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理论教学以及注重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除了要掌握理论性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比较复杂,因为应用型人才要具备的其实是一种较强的技术思维,因此学生必须要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这些必备的素质出发,为学生制定五大教学板块,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课,这五个教学板块是同等重要的,并没有主次之分,这样正好契合了数控教学厚基础、宽领域的教学特点,同时为了能够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中“应用”二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实践教学课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其他四个模块之中也都含有实践内容[2]。
(二)创新理论教学
培养数控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必须要与传统的理论教学划分,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此来确定教学的主线,改变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大相脱节的现象,从而使数控理论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可以与未来的工作保持一致,从而加快学生的顶岗实习[3]。具体而言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其按照3:7的比例进行划分,这样进行教学设置的原因是因为当学生走出校园就业时,所有的企业都考虑学生的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的。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在教学之中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注重对理论课程的相关研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并将新型数控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来。
(三)注重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大教学体系,支撑着数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理论教学是基础,而实践教学则要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对此笔者认为院校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应该达到总课程比例的40%左右,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4]。第一是实验教学,数控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有很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障实验设计的综合性以及设计性,以采用分组实验教学为最佳,并且每个小组不可超过4个人,这是对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保证,同时若是有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可以向教师申请实验室,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学生的实验开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实训教学,并且分成不同的实训阶段,每个实训开展以两周为最佳,实训结束后学生要上交自身的实训作品,没有实训作品的学生没有该项课程的成绩,同时一些比较优秀的实践作品,可以送去评赛,考取专业证书。第三生产实习,可以在学生在校的第三个学期,对学生展开生产实习,让学生去专业的企业,去参加实际生产,了解真正的生产过程,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第四业设计,毕业设计可以根据实习展开,这是两个贯穿的环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习内容展开答辩,同时学生结合实习编写实习报告和论文设计。通过以上四个实践环节构成完整的数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实际上,培养数控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法教学弊端入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数控应用型人才,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勇.“周月季年”多层次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反思――以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5):111-113.
[2]卓良福,邱道权,欧阳笑梅.“六层推进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专业为例[J].模具制造,2013,(07):90-93.
篇8
【关键词】工学模式 数控技术 专业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大力提倡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高职院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并将其应用到生产一线,推进我国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快速发展。但专业英语教学远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和要求。
一、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1.学校重视不够 有些学校片面的认为工学模式结合下的教育体系,强调熟练技能、加大动手实践环节,忽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和可持续发展,往往不开设专业英语;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英语是一门选修课程或是辅课程,可开可不开;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但在课时安排上不够合理,造成学生学习网难,效果不够理想,时间长了,学生失去了兴趣,直接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2.师资参差不齐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懂英语又要了解专业,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都属于单科型,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俱佳的复合型的人才甚少。目前的现实是专业教师缺乏语言基本功,发音不准,语法知识也讲不透彻,将英语课上成了专业课,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很少有既精通专业,又擅长英语的教师,使专业英语教学无法达到大纲的要求。
3.学生认识不足 基础英语有省应用能力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的要求,但专业英语没有这个要求,因而学生普遍重基础英语而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成绩较好的同学在经过一年半的大学英语的学习,通过了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之后,对于英语学习存在疲惫感和厌恶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另外,大部分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畏惧于冗长复杂的专业词汇和语句,缺乏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
4.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仍然局限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由教师讲解语言点,后逐句翻译课文内容。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书本知识,学生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知识面窄,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提高,限制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
5.教材质量不高目前大多数学校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参差不齐,有的新版本内容也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大部分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都过于简单,只是在各专业范围内选择了一些英文篇目分列章节,而对各专业英语的文体特点、专业英语翻译阅读技能、专业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写作等重要的内容涉及较少,缺乏各专业均需掌握的科技英文文献基本语言知识。
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探讨 1.明确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 专业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学习阶段到应用英语阶段的过渡,是从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发展,尤其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方向及定位来确定专业英语的范畴,对专业英语设置提出统一的要求。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进行,正好是学生准备就业的时间段,学生很快将踏入社会,他们在工作中会碰到一些难题,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报刊杂志以及其它检索手段独立地解决,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列为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2.师资的培养
根据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一方面,可适当引进人才,让英语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或出国专业教师担任此课;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提高学生对数控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习专业英语时,学生对于他们已经接触列的一些专业知识比较有兴趣,比如在介绍数控机床、数控维修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时,如果条件允许,应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带学生到实习车间参观,熟悉一下要接触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中记住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将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巩固和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以后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更能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也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
4.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应革新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少讲空洞理论。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侧重技能训练,以练代讲,以讲促练。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应该力求课堂上所教的是“以后工作上用得着的”实用的专业英语知识。在课堂上以工作任务分析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来调动学生学习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可将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每一单元分为三个模块。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理论基础模块。高职教育既然有它的职业倾向性,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它的工作任务模式,在此模块中主要学习的是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资料中常见的语法,比如:非谓语动词的用法、定语从句的使用、六个基本时态和状语从句的运用,还有与数控机床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在此模块学习后,学生能够登录国外著名机床公司网站查阅最新数控技术信息的基本专业英语能力。
(2)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理论发展模块。此模块是在理论基础模块基础上更专业化的部分。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更为详尽一些,内容更为实用、系统一些。学生在数控机床前实践习得关于以下的专业英语词汇、句子和文章:例如,数控机床控制面板、加工中心特点与性能、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培训、数控机床电源控制面板、常见的故障诊断说明书、AutoCAD和Auto CAM、数控机床显示器和数控加工程序等等方面。经过此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阅读数控设备、加工中心的操作手册、编程手册、调整手册、安装手册、维修和维护手册等实用英文资料的方法;同时具备基本的翻译数控技术方面的操作手册和说明书等能力。
(3)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实用口语模块。此模块是高职专业英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模块,很多教师认为高职毕业生走向岗位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无需学习口语。但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英语口语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在这个模块要加强学生以下方面的交际对话:数控机床厂中常用的交际对话、计算机微机接口和数控机床加工方面、计算机数控机床分类、数控机床操作和信息交流、数控机床维修和诊断、数控机床维护保养、AutoCAD和Auto CAM等方面的专业英语的交际和交流。这个模块弥补了专业英语实用口语的空白,使学生的哑巴专业英语成为过去,学生能够简单的和外国专家进行数控技术专业方面的英语交流。为学生继续教育提供了保障。
5.完善考评机制,促进课程改革。摒弃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机制,采取课堂柔性考核和课程测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平时课堂中体现的应用能力纳入到考核内容中,更全面的呈现学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减轻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畏惧感和压力,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主动性,推动了课程的改革深化。
6.精心选择教材和参考书
在选取专业英语教材时,建议针对高职院的特点选取比较实用的补充材料,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以数控技术类专业英语为例,第一次课堂教学可以选取本学院实训中心或者相关企业某设备的操作英文说明书来讲解,或者从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英文摘要入手讲解,这样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意义、学习意义得以彰显,解决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同时在编写教材时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和相关专业课教师一起去企业进行调研和探讨,了解该专业所需要涉及到的英语信息,然后进行总结和编写,这样的教材使学生所学和企业所需能更好的衔接,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程的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前进的动力。对于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善于思考和总结,大胆尝试,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并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2]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程国红.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84-185.
[4]吴红兵.高等职业教育工科专业英语教学初探.职业教育研究.2009(9)
篇9
关键词:毕业课题;应用;实训;实践能力
1、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尝试。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在实验测试、试验分析、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初步训练。也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基本教学要求如下:
(1)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经济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通过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或实践意义的科研性课题,使其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技术经济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4)通过对重点问题的独立钻研,使学生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
(5)使学生在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理论分析和方案制定、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使用计算机、外文阅读、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要使学生达到上述要求,仅仅依靠在较短的一个毕业设计设计周期中完成是很困难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后抓住几个阶段做好相应的工作,使学生在整个大学三年的学习中,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的教学环节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新生入学专业介绍
入学后的新生绝大多数同学对本专业(机械制造)不了解,尤其是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以及大学毕业后做什么、三年的大学怎样学习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军训结束,马上进行上课之前进行专业介绍。专业介绍由各个专业的牵头人负责。十几年的工作积累了一些较成熟的做法总结如下。
(1)学校总体情况介绍
新生入学后对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背景一概不知。尤其是我院2000年转制以后从2001级以后入学的学生对学校总体印象,特别是我校30多年办学凝练的“韶钢精神①”和“宽厚平和精神②”,是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体现的更是一无所知。我们通过制作幻灯片收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通过播放和讲解教育学生,让学生发扬这两个精神,为建设广东建设祖国努力学习。
(2)专业介绍
我院机械系建立的初衷,是为韶关钢铁现代化大生产培养技术人才。学生的生源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来自本省。尽管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但是养育松山职院的“钢铁之恩”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通过介绍专业的历史沿革及与韶钢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此外,还介绍入学后对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与就业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注重综合素质的训练,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
3、改革金工实习与工艺实习的模式
金工实习与工艺实习是本专业两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本专业方向实践实习是在学院实训中心进行;工艺实习是在韶关钢铁集团公司、韶关轴承厂、韶关机修厂进行。以往的实训模式是实习时间固定、学生分组固定,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实习目的也只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在对学院院办工厂与机械系资源整合改进后的金工实习,训练中心全天候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实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加工零件自己装配机构,更重要的是参与到真正的一线生产中去,参与校办工厂的生产生活,提前进入工厂状态,为以后工作提前作好充分准备。
除此之外,我们系由系领导牵头,专业教师带队,学生为骨干积极参与广东省与全国的金工大赛和数控大赛,定期举行“金工操作大赛”,大赛题目学生自己拟定。实训中心组织教师对参赛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和论证,指出其中的不足指出。学生可自由结合组成若干小组,每一组派代表进行作品答辩。作品完成后专家组进行逐评判,评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等不同那个档次的作品。通过举行金工大赛活动,促进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其中也得到各种锻炼。通过实习方式的改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工艺实习针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结合实际进行,实习中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查阅工厂的工艺文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工艺规程,真正达到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4、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生产实践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中教师作为一名组织者。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是我们十几年来较成功和较成熟的方法。学生参与的这项工作中,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由开始不知从何做起,到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有些先进的设计都是来源于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调查研究、方案草图设计、方案比较、样机制作到样机试验改进,每一项工作教师都给学生动脑和动手的机会,使学生从中真正学到了课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走向工作岗位从事技术工作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凡是提前参与教师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均很出色,论文均是优秀,在就业期间很快被用人单位选用,并且在工作中每每都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
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学要双方的努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其途径也有许多。我们只能先在在某一方面做一点好的改变和突破,更多个好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也衷心的希望各位同行和专家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M].教高厅[2002]5号。
篇10
一、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产学合作的教育,是一类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养成,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力量都可以充分得到利用,此外,科研所等职能机构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的优势都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将知识概念传授为主的校园教育、实际就业与科研工作环节更好的衔接在一起,进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类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产学融合、校企双方参与、双赢互利[1]。而最主要的落实方式是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交替。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对于知识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
二、模具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由于国家工业领域的迅速发展,近来社会对于模具专业学生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其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现场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步入岗位后便能够尽快适应实际的工作。也正因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需求,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融合到了一起,达到了近乎一比一的比例。当前的理论教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虽然也需要改进,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相对来说还是要重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践教学的规划,首先要遵从专业技术教学循序渐进的准则,内容应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采取逐个阶段递进的形式,其次是要依照实际操作―获取认知―再次操作―再次获取认知的教学次序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适应自身未来岗位的各项工作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适应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最后,应当依据以上总结对模具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在显性的实践操作环节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2]。并使用分阶逐步提升方式来对课程进行安排:第一阶段,是要学习模具的制作,通过金工与模具钳工的的实践操作以及计算机技术(如制图测绘以及Auto CAD软件运用)等课程相关的实操与理论教学,提升学生制图能力、识图能力、Auto CAD操作能力以及使用模具机进行加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要学习新模具制造的技术以及CAM技术等,借助数控加工实践操作等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利用数控设备进行操作与编程的能力。第三阶段,是要学习设计模具要使用的CAD技术,借助冲模、注射模设计以及胶塞模具设计等课程设计实际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CAD 软件利用能力与设计能力。
三、模具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体现出当今市场需求
无论在哪个时代,国内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都是各个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对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规划时,应确定规划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还应当充分考虑院校自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广泛严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模具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详细规划,而且要使现代的模具制造与设计的理念在教学当中得到渗透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高端的、实用的优秀技术,才能够真正突显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3]。
(二)优化课程内容规划
优化课程内容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其一,要遵从实践教学贯穿始终的准则,体现早实践、多操作的教学特色,依照这些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数控技能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时,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钳、铣、焊、车等传统操作训练的同时,对传统的模具加工方式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掌握,而后便可以开设数控编程与操作相关的实践课程,借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零件加工工艺以及电加工机床运作原理与结构的学习,配合编程实际模拟操作环节来提升学生的现代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数控编程能力。在教学规划当中主要的实践环节应当同时包含理论实习和实验、设计等环节,理论与实际的比重应基本相等,各占半数。其二,实践与实验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将当前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依照类别重新进行组合,可大致分为4个实践与实验模块:第一是机械基础应用,第二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三是现代制造技术,第四是CAD模具设计,这些环节都可单独设置为课程,并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来编订实践教学相关的教材与教案,制定相应的技能考核基准[4]。改变过去以课堂理论知识为核心的单一化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实训室、实验室以及产学合作的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多的去动手操作,自己去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当中的应用。其三,是要对设计、测绘等教学环节进行改进。摒弃传统设计与测绘教学方式,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将设计以及测绘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专业生产工作需求相融合,建议教师以丁基胶塞模具的模板、模芯、硫化模、切边模等作为设计与测绘环节的主要课题,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制图技巧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形成更加有效率、有实际作用的人才培育方案。此外还应当要求学生在校内时多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练习,保持知识不断线,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制图考核等方面,也应当要求学生必须要用计算机出图,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行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