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7: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专毕业设计总结

篇1

(一)大专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大学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大学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成绩管理系统是软件界一直探讨的热门话题,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家长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李焕玲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大学成绩管理系统》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三)大专生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篇2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一)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二)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三)

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系为“卓越计划”实施系之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从2012届开始招收学生,2016年春期该届学生将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还是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重要阶段,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工程单位工作节奏日趋加快,传帮带的传统已经难以实现,使得毕业设计这个从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对于毕业生来说变得非常重要,甚至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2]。毕业设计过渡阶段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实施和评价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次,必须要面向工程实际[2]。

本文针对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首先,分析现有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基于“卓越计划”的要求和特点,探讨现有毕业设计模式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针对现阶段毕业设计模式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一套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模式。

一、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毕业设计方面,国外毕业设计都针对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获得真正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2]。而国内高校,毕业设计则更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工程应用,国内高校在与企业、同行的合作、交流上,尚处于半封闭状态。以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在整个过程中便存在以下种种问题:

(一) 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大多为隧道工程、基坑支护、滑坡治理等工程设计与施工类题目。这类设计任务虽然能与大部分学生今后的工作挂钩,但存有以下两不足:其一是毕业设计选题的科研内容偏少,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偏科研方向的课题;其二是毕业设计选题涉及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多,对于毕业后从事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的的同学来说,需要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工作。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和地铁与轨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两个专业同时选题,毕业设计历年的选题方法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没有教师对毕业设计题目的主要目的、要求和内容的讲解环节,学生也不能了解全系各位教师所设计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全貌。毕业设计选题采用教师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网站上挂出题目及要求、内容等,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最后加以确定的方式。从往届毕业设计选题结果来看,出现“抢”毕业设计题目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们选择的题目和今后的工作挂不上钩,也非自己内心所想要的题目,教师所设计的题目也未能找到符合条件的学生。

(二) 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大概采用在网络上或者上届的毕业设计中找到类似题目的计算书和图纸等资料,在教师或毕业设计任务书的指引下完成毕业设计的程序。一方面,本系很多教师并未直接从事设计工作和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因此对设计和施工管理整个完整过程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计算”和“画图”,离真正的“工程设计”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真正的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不了解,更不清楚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如何与甲方、施工以及工程监理单位打交道,导致毕业之后不能马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接轨,这些观念都应该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阶段有所体现[3]。

(三) 时间精力投入不足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要求指导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土木行业相关工程实践经验[3]。但与此相矛盾的是:1) 部分高校为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引进大量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博士,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一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难免力不从心;2) 高校教师兼有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任务,部分教师甚至还有兼职工作,因此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皆不足;3) 高校扩招,存在一位教师指导近十名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能做到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兴趣因材施教和抽出更多精力投入毕业设计指导中。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考研的学生则忙于参加考研学习、复试,很多学生还要参加各种招聘会、双选会,这些都会分散学生毕业设计的精力[3]。另外,签约之后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成绩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而轻视毕业设计,甚至把最后一学期当成毕业旅行的最佳日子。因此,学生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是不足的,存在部分学生半个月、一个星期完成毕业设计的例子。

(四) 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毕业设计存在依赖电算、忽视理论计算的现象。利用有限元应用软件进行工程设计在各大设计院已经普及,各大专院校工程类毕业设计对应用软件的依赖非常严重。在毕业设计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而忽略专业基本知识、对规范的理解和具体计算过程的问题,因此对计算结果合理与否无从验证;更有甚者,对软件的操作尚处于一知半解,计算结果和真实值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来的图纸一般会存在某些错误,而学生在设计中缺失了基础概念和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这些错误。

毕业设计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毕业设计相关题目的设计资料在互联网上皆能找到,甚至高年级的毕业设计资料也能得到,很多学生依葫芦画瓢,有的学生到最后甚至不加思索大篇大段抄袭。在很短时间内仓促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设计资料漏洞百出、施工图和计算书前后矛盾的现象频现。

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不规范的现象。由于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比较模糊,学生们做的毕业设计深度不一致,也不规范,这就使得做得全面的学生毕业设计计算书分量是深度不够的学生的几倍。毕业设计深度和要求的模糊,甚至导致考核标准的不统一。

毕业设计规范更新滞后的现象。土木专业规范近年来更新频繁,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资料做到及时更新,但是大多图书馆更新速度较慢,导致学生不能利用最新的规范进行毕业设计;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人均能利用的规范和手册较少,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新颁布的规范和规程[3]。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毕业设计相关最新规范互联网上基本都有电子版本,但是由于学生、甚至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其上,导致规范更新滞后,存在与社会现状脱节的现象。

二、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5]。鉴于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且而现行毕业设计模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为零。因此,为满足卓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师培养需求,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方面应具有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全新模式。

(一)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题目设计方面: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主要分为学术研究型、工程设计型和施工技术管理型三个方向。各方面毕业设计选题的数量大概由往届毕业生实际工作方向为指导。

选题是毕业设计能否创新的关键,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一个很好的毕业设计题目交给一个不感兴趣和不具备完成该选题基本素质的学生做是不合适的,在选题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题意见,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一些接触实际题目。

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方面: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前教师应该完成课题申报,并由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组织论证、评审,确认是否符合要求。“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各教师应针对自己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向所有学生讲解和公布,并提出选题学生所具备的条件和并作适当建议。然后,实行双向选择,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最终由院系领导小组协调落实学生选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

(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

在高等学校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是关键,这一点在毕业设计工作中显得更为突出[4]。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选题、收资、实验、研究论证、论文撰写、答辩等[4]。

基于“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限于有些青年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优化指导教师的师资队伍措施。通过把一些有经验、有威望、有一定指导工作能力的校外工程师请进来,让他们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优化。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4],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早日与真正的“工程师”接轨。

(三)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有序、高效运作的先决条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有了办法、流程,认真、科学、规范地运作,并强调毕业设计中带有共性的东西的统一性,而对于富有个性特点、弹性较大的内容,应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4]。学校应有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完整规范的制度、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

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4]。针对当前毕业设计图纸、参考资料不规范的现状,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应编写了《样例图集及解说》方面的教参资料,详细阐明了施工图层次的设计深度要求,对图纸规范化和细节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说,可供学生学习,同时起到了规范毕业设计图纸的作用。

通过规范毕业设计要求,使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并知道怎样主动做毕业设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造就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条件和空间,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三、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针对现行毕业设计存在毕业设计选题类型和方法的局限性、实际工作程序认识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对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展教学改革:

(1) 毕业设计题目改革并实行双向选择。将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工作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和方向,通过需求分析,进行面向实际的毕业设计选题库建设。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双向选择制,学生自愿选题、选教师,指导教师依条件选择学生。

(2) 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基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

(3) 完善毕业设计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及设计深度和规范化。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借助校企的联合力量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对毕业设计计划、选题、实习调研、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研究分析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系统的规范,使管理者、指导教师明确科学、规范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1,18.

[2]谢凌燕,潘志宏.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66-167.

[3]黄鹂,郭亚然,董洁.土木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23):226-227.

[4]李晓丽,张云峰,孙颖,卢召红,杨宇.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3,32(增2):57-59.

篇4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加深、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面对知识爆炸式增长,每个专业人员掌握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电子信息行业各生产岗位呈现出细分和集约化趋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都一样,就大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对人才的要求有所区别,例如在问卷中关于“是否希望毕业生从事业务专一的工作”和“是否希望毕业生能从事多岗位工作”的选项,85%的大中型企业选择了前者,而73%的小型企业选择了后者.另外,问卷中设计了“产业结构背景下电子信息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选项,从反馈的数据看(如表1所示),所需求的岗位依次为操作员、技术员、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操作员、技术员对大专层次的需求量最大。1.3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与公司需求分析在本次调研中,重点调研了企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总体评价及电子信息人才知识结构体系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一命题,重点围绕了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应用创新等7个方面进行统计,将返回的问卷整理后得到分析表(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看出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心理承受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三项指标较满意,而对团队沟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外语水平等反映较差,最差的指标是应变创新能力,不满意度达58%.

2目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市场调研分析,结合目前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状况,目前该类专业人才主要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不够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而言,很多岗位要求团队协作,但是从调研的数据看,企业普遍反映该类毕业生的团队协作力不强.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因为在校期间合作设计开发项目较少,所以从客观上讲他们融入团队锻炼的机会较少,从主观上讲部分高校在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时忽略了这一点,很少提供额外的团队交流平台让学生锻炼.从另外一方面看,随着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他们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强调和看重竞争,轻视了合作中的竞争,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

2.2专业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由于电子信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所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较多,很多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中“教授多”、“教练少”,学生中“理论多”、“实践少”的现象非常普遍,最终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从另外一方面看,由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迅猛,要求学生及时掌握新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于是部分高校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缩短磨合期,在课程设置时大量砍去作为专业支撑的核心基础知识,加入所谓时髦的新技术,这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基础底蕴不够,后期发展动力不足.

2.3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创造新的事物过程中所必备的各种技能、技巧的总和,是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创新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诸种能力和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据调查反映,电子信息毕业生的应变创新力在众多指标中是最差的,具体反映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知识素养,但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创新实践较多,但创新成果很少等几个方面.当然,这必然和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必然的关联,在高校教育中,以满堂灌、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了教学的主阵营,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缺乏个性、缺乏创新.

3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3.1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应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信息行业的操作员和技术员工作对专科层次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为此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而不能盲目的、不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一味追求高精尖的研发岗位.目前部分高校基于种种原因,将专科层次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样势必走上了与本科生、研究生竞争的道路,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现象.然而由于基础的原因,势必在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而需求量最大的操作员或底层技术员岗位却无人问津,这往往也是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的原因之一.

3.2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应以突出能力为本为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建立与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必须体现新的办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我们强调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指南,努力实现“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换;基础理论向应用能力转换.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2.1培养方案的改革培养目标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市场所需的“能力本位”转化.为使教学效果能达到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体系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验课、实训课等课程组构成,各课程组的比例可依据如下设定:专业基础课占总课程的40%,专业技术课占30%,实验实训课占30%.

3.2.2实验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只是对定理、定律、基本原理的验证,这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实验分为两个部分: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并且综合设计性实验占60%~70%的教学时数.

3.2.3课程教学评估的改革在评估教育或训练成果方面,应抛弃传统的课堂试卷测验方式,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考试改革和考核改革上,可以借鉴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其由单一的理论应试改为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而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可以采用做微型项目为主导,采取选题、答辩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将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

3.2.4基于市场需求,适当增设新课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非常迅猛,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诞生,随之而来就要求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及时跟进.在设置电子信息类课程时就应该不断优化原有的传统的人才方案,不断增设新课程.当前,可以开发的新课程有许多,如新型显示器、数字化处理方法与技术、物联网等.在设置新课程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设置新课程时不能盲目无目的,关键是要依据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的需求,开发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相衔接的新课程,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新技术及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在添设新课程时要注意保留和完善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例如,电子信息产业目前的大趋势是数字化方向,部分高校在更改人才培养方案时有意弱化了模拟电路,但实际上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模拟电路恰恰是学好该专业的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

3.3教育过程与管理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自主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前调研数据分析所述,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的应变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3.1开展课外微型项目的科研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理工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尝试性地开展学生微型科研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身边挖掘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并通过团队申报、合作开发的方式完成;另一方面,可以举办系列学术科技活动,例如科技活动周、大学生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3.3.2把好毕业设计关,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完成培养计划、实现高校培养目标要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目前,很多专科层次的高校忽略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但事实上它是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具体操作上,毕业设计选题要符合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新需要,这样才具有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本科层次设计题目应有所区别,应以直接面向某种实际技术为宜,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情况下学校和企业应建立一种横向联系,让学生以顶岗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种技术问题做分析、设计或者优化,最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把关、考评,方可通过.

3.3.3构建创新与开放式实验室系统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重要竞赛平台是“全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蓝桥杯软件职业技能比赛”等,学生要参加这些比赛大部分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去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所以,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可自由支配,氛围和谐的实践平台.学校可成立大学生创新与开放式实验室,该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以大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系部教师指导为辅,学校给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常用设备、仪器仪表、耗材库以及桌椅等供学生们使用.通过调查发现,经常进入创新与开放式实验室做相关工作的同学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其他同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4结语

篇5

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建设是办学的关键。十余年来我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从人员选聘、职责分工、业绩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交通分院配备了近35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院的教学、教务和考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其中专职教师15名,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下发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进度,认真组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除此之外,我院还聘请了3位专家专门负责研究有关教学事宜,不断进行课程改造。有些专业课程还聘请校外教师来授课,进行现场录像,然后制作成光盘发至各教学中心,供学生随时观看。近几年,根据招生专业的不同随时补充新生力量,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中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开展适合远程教育的教学和辅导模式。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加强,招生、学籍管理、教务和考务均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规范管理,强化服务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在管理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执行。规范管理具体体现在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和毕业等各个环节。招生环节,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为我们审定的招生简章进行招生,严格审查新生的入学资格。我院招收的高中起点专科学生必须具有高中毕业证书、中专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证书,专科起点本科生要求必须获得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必须参加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自主命题的考试且成绩合格,在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学籍管理环节,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对于学生转专业、休学和退学,均要求按规定填写相应的表格,逐层审批;对于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如修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等,要求学生提供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复印件,并逐级报备审批方能进行修改。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北京交通大学函授站、教学中心管理手册》中网络教学规程执行,着重落实在毕业设计和考试上。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的规定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面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查指导,同时根据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要求,适时安排学生返校接受指导。每年组织毕业答辩,由北京交通大学下派教师和我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小组,严格把关。在考试试卷的命题、印刷和分封过程中严格保密,考前各项工作充分准备。考试中,严肃考场纪律,实行巡考和监考相结合的制度,杜绝各种违纪现象。毕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监控和审核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首先要审核学生课程考试成绩是否合格,毕业设计(或论文)及答辩的成绩是否通过后才能打印学籍表;核对学生的电子注册信息和毕业生登记表;制作和颁发毕业证、学生档案以及电子注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工作。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交通分院本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宗旨,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首先,服务与管理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助于促进高质量的服务,但只有把服务工作搞好,才能树立起教学服务部门的形象和信誉,管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其次,服务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从传统教育的习惯中转变过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但这一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学部门提供耐心的服务,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转变。做好服务工作,会对管理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院自成立以来,一向视质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生命,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依靠一系列的管理实现的。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重点是强化服务意识。把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以及与校外学习中心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中,通过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篇6

1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该专业毕业生除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做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整个教学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结构,它分别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3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各个模块都融入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基础技能模块由基础工种实训(如车工、铣工、钳工等技能操作)、计算机操作实训、专业英语和专业认识实训组成。这些学习内容将安排在专业学习之前或在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穿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专业技能模块由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三维建模、焊接操作实训(如手工电弧焊、气保焊、TIG焊、氧焊等)、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等组成,通常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专周的模式进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综合能力模块主要由焊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如焊接夹具和焊接结构生产设计等)、校内的专业实训和校外的生产实训、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组成,一般都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在校内外的生产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并检验实践教学效果。这是实践性教学的拓展部分,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也是最终阶段。

2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重点突出专业领域核心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2.1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焊接自动化专业在各门理论课中都设置了实验和实训环节,以期通过实验和实训来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认知、实践、演示、实操和实验等方式,并结合微课、动画、视频和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方法。

2.2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与专业能力相关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基础的外语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的相结合,配合实施国家劳动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做到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未来岗位(群)职业要求做好准备。

2.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类焊接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焊接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电脑三维建模—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夹具设计—焊接实训操作—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在实操训练、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适当设置部分专业知识方面的拓展性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个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给出解决方案,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

2.4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做好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过程,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体现出来。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及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3认真抓好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3.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单元建设,它不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抓好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中国发展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也是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接下来,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3.1.1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提升专业办学实力的必要硬件基础,也是实现实践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①加大对校内焊接自动化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②按照实际生产对焊接岗位的需求改造和升级校内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实训既真实生产,为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③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行业情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对长久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1.2精品课程建设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为大力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下发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就是为了让各高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借助这个有利时机,努力将焊接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学院特色、创新适用的精品课程。①根据学院实践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包括实验、实习、实训)。②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创新教育模式。③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部分没有公开出版的技能实训或综合实训的实践型教材,可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并参照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由学院组织校内和企业专家联合编写校本特色教材,开发配套的课程资源包(微课视频、测试题库、电子教案、情境案例等)。

3.2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同时,构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专业带头人培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从现有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派人员到国内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另一方面,也可派遣到生产型企业进行挂职研修;再者,有条件的可以选派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采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和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②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采取招聘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焊接专业技术方面过硬的人才作为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可从现有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到行业机构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间2~3个月为宜,做为“双师型”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③教学团队建设。在目前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双师’化+引培结合”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使焊接专业“双师型”专职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到教师的20%以上。

篇7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 教学方法改革 创新培养模式 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1-02

单片机自从问世以来,就由于其小的体积,大的性能特征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片机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也是快到应接不暇。涉及工业控制,信号处理与控制,信息检测与识别的各个行业,单片机都是不可或缺的。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电子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片机课程从最初的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进行开设,到相关的大专院校的工科专业都在开设,单片机应用技术或单片机接口技术的相关课程作为必修专业课列入了大学培养计划。单片机的相关课程的内容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进行更新的。因此,对于课程的教材的更新,对于教师的知识的更新,对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都是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对高校的单片机课程的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教好单片机课,如何开展单片机实验,学生又如何学好单片机,用好单片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都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原有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弊端

10年前的教学中,单片机的语言统一为汇编语言,而汇编语言的局限性明显,因此,高级语言取代汇编语言的趋势是不可逆的。10年前,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教师的教学局限于书本和黑板,大大地限制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例如讲解到存储器扩展时,教师就需要把涉及到的设备框图绘制到黑板上进行讲解,费时费力而又晦涩难懂。而计算机网络的落后使得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学习和进行知识的拓展也是可望不可及的。最初的实验设备是单片机开发板,而开发板能够实现的功能又少之有少;开发板的键盘按钮是非通用的,如果开发板的配套说明书丢失的情况下,除了实验教师,其他人是难以正常操作的。当时的MCS-51系列单片机的存储器是紫外线可擦写式的,单片机内部程序的烧录是异常繁琐。

对于计算机专业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单片机的学习会贯穿大学的整个过程中,涵盖单片机控制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学生的不重视和学不好的为难消极情绪,也使非计算机专业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单片机的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难以顺利开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还存在实验设备匮乏,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并进行产品开发是不现实的问题。单片机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0多个理论课时加4到6学时的实验,总学时在30到40之间。这种课程设置对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明显不足。因此,10年前的单片机课程只能看作是知识普及课程,难以实现学生学好知识,进行产品开发的目标。

二、单片机教学方法的改革现状研究

现代单片机的教学革新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普及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和CPU的处理能力,单片机的集成程度也都大大地得以提升,程序存储器已经经历了电可擦除、加密处理、Flash技术的存储器几代的发展,单片机也实现了高级语言C语言的编程控制。因此,对于单片机的教学知识的更新要求更快,教师从对于教材选择、课件更新、实验设置等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地调整。这样才能跟进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学生才能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

目前单片机教学的改革方法更是层出不尽,单片机教学改革中涉及到了“proteu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1}”,“基于案例/项目驱动的改革方法{2}{3}”,“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等。这些方法都能够在某些层面上跟踪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并满足教学要求,在某些程度上是把握了单片机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某些层面上仍然是片面和局限的。比如,“proteu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方法中基于的proteus仿真软件只是在虚拟环境下使学生学习掌握单片机的功能和使用特点,距离实际产品的设计还有很大的区别。又如“基于项目驱动的改革方法”是在力图把知识点与单片机开发板能够实现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但是完全依赖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对于单片机的认知不全,对于今后的产品设计环节的顺利开展不利。“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提法较为全面,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还是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法的细化研究的。

三、新的教学改革方法的提出

本文提出的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建立导师制下以团队为培养对象的兴趣小组的创新学习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脱离单片机教学环节而提出的,而是以单片机教学的良好的推进方法。其中,教师(导师)作为核心人物,不仅在课堂上完成理论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掌握用单片机开发技能。导师对于团队成员进行跟踪指导,掌握进展,及时答疑解困,把握产品设计的整体方向,给学生以全局的指导。兴趣小组的培养模式并非是集体喂养大帮哄的模式,因为团队成员的选择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以成型产品的设计开发为学习的目标,最终以创新,实用性的产品为成果形式,通过成果展示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对于单片机的学习要全面系统,做到懂理论,自主学习,动手DIY。具体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如下:

1.理论学习。老师对于课本知识或对经验的讲授,对知识的关联性,全面性地把握,对于学生的入门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感兴趣,真正在单片机学习中下功夫,才可能完成单片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串联。其中硬件学习中,书本与网络资源、实验板的结合使用,对于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学生不能只是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要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对于编程实例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跟得上老师的步伐,跟教学互动,与前续知识前后呼应,真正弄懂并掌握硬件的功能。软件学习中,传统上应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操作,而又只是局限于汇编语言才能进行单片机的软件控制;但是,随着高级语言通用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应用C语言对于单片机进行编程操作了。因此,前续课程对于高级语言的掌握会对单片机的软件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软件的学习要结合设计实例。有的放矢,学习中,模仿别人的产品设计与实践中,发现问题,熟练操作,掌握技巧,扎实理论,提高实践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正确的程序编写,唯独编程思想是软件编程要掌握的核心。

2.产品设计开发。产品设计,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际问题而设置,比如,汽车专业的学生会开发设计一些汽车附加产品,电子窗帘、电子除霜器等。这些产品是为某一功能而设计,实现实体部分设计(机械装置和机构)来完成。产品设计包括功能硬件部分、扩展连接部分、动力源、滤波降噪软件、控制指令编程、功能实现与性能测试等各个环节的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成果转化,更早地使学生具有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动手能力和整体化、全局化思维。在毕业设计题目与创新项目的选题与立项中,单片机对产品的控制作用的比例加大,才能实现产品的智能化设计。因此,加大这类实际产品的设计课题,对于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快速接轨有利。学生在大学时就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展,进行产品设计,对于个人能力提高有利;同时,可以更好地在就业竞争中获得好的机会。

3.成果展示与总结。对于每一届的学生,在每一届的单片机课程结业后,开展成果演示主题报告,对学习体会和设计思路进行总结、研讨。这一环节邀请同年级和低年级同学参加,对于经过单片机学习与产品开发的学生而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与综合表达素质。而尤为重要的是使未接触单片机学习的学生了解单片机,了解产品设计流程、培养兴趣,进行学习方法研讨,引入导师与学长的指导形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更多的团队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

笔者认为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是大学时期应该获得的基本能力。而单片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要经历单片机课程学习知识运用产品开发的环节,这一连贯的学以致用的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体系的培养。因此,本文提出的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建立导师制下以团队为培养对象的兴趣小组的创新学习培养模式,这种方法并不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矛盾,而是建立在借鉴其他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强调经历产品的开发设计环节是对知识合理检验与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是值得推荐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方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与就业接轨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研究”(JG2013010521),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专项项目(JYLA2012-018)和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2013-01)。]

注释:

{1}贾萍,丁向荣,胡美兰.教学做一体化单片机教学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2(6):139-142

{2}李绍静,基于案例驱动的单片机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13(4):59-62

{3}王京港,张翠平.基于项目驱动及Proteus仿真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38-140

篇8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郑海清 廖大强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中关于校企合作的话题经久不衰,各种模式、各种创新、各种探讨铺天盖地,然而,落到实处的有多少,见到实效的有多少,瓶颈是什么,前景在哪里,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学校是一所高等卫生类职业学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医药企业,学校与企业是否能深度合作,关系到职业院校药学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

1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成熟,而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多年的借鉴和摸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正式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战略引擎,成为职业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效,足以表明校企合作的巨大威力和发展空间。”[1]但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

1.1 国家层面

国家制定了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但是力度不足。比如,企业接受实习生,企业必须为实习生提供什么保障,像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等;而企业提供给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岗位,又有什么权益,如用工的权力、收取带教费等等,这些问题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1.2 企业层面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都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潮流,解决学生的实习或就业问题。主动寻求企业进行合作,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起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是,企业与对口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接纳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效益,而这些经济损失,如果不能通过某个渠道得到补偿,那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动力相对缺乏,因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1.3 学校层面

职业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目前多数还处于较肤浅的状态,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触及,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企业接受学校实习生的简单合作。改革创新方面、管理制度层面的改革动作较小,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办学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因而从根本上制约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度推进。

1.4 社会层面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都存在着偏见,学生觉得读职业学校没面子,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更是持有怀疑态度。大多数人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去从事技术工人的岗位工作,觉得读了大专还去做工人,不能接受。而且大多行业,技术工人的收入还比较低,因此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家长对去企业工作热情都不高,对校企合作也起到阻碍作用。

2 学校与企业合作互利互惠

近年来,笔者学校药学专业与当地几家制药企业互利互惠,是一种深度的合作,而且合作的持续性良好。

2.1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帮助

2.1.1 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与我校签约的制药企业有不少,深度合作的也有好几家,模式基本一致。企业派高层次人员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根据企业生产实际,给予学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方面良好的建议。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从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分析入手,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1.2 企业为我校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企业为我校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学习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还让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研开发等活动,为提高双师素质和水平提供平台。

2.1.3 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学工作

企业根据学校的需要,选派不同层次的生产技术骨干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企业派出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授课,企业的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4 企业为我校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和实习岗位

企业积极协助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践,并且每年均接受学校的学生实习。公司为每位学生指派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手把手的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并让学生们在多个岗位轮流实习,学生经考核合格即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之后,学生可以很快地进行从学生到“准员工”角色的转换,最终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2 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帮助

2.2.1 “用工荒”已经经历几年了,所以优秀的员工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提供优秀的学生给企业,对企业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支持,特别是校企合作企业,有挑选实习生的优先权,每年学生实习前夕,企业就频频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希望得到优秀的学生,补充企业的用工。

2.2.2 为企业提供师资,帮助企业培训工人。企业对员工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教师,为企I的员工提供一些新知识,新技术。

2.2.3 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学校的学术氛围相对浓厚,有时企业也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学校的教师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并且无需报酬。

2.2.4 企业有时生产任务很重,工期很紧,学校会派出一些学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做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比如药品包装等等。

3 校企深度合作努力的方向

3.1 校企双方运行机制保障

企业挂牌成为学校的校企合作基地,双方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师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企业生产秩序的正常运行,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

3.2 学校应继续做出的努力

按照企业专家的建议,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加强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们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为企业提供优秀实习生。

3.3 企业应继续做出的努力

由于制药企业的特殊性,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员流动较少,企业所需的新员工数量有限,每年接受的实习生岗位有限。也有时受生产任务等影响,人员、场地等较为紧张,会忽略对学生的关注。企业方也应进一步科学合理调配,克服困难,确保合作项目正常有序进行,并达到互利双赢、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职质量特色延伸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学院,地处浙江东南玉环县,现有学生3000人,占地150亩。民办高职受教考分离的约束,要自筹经费、自找生源,如何生存和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拼搏!从学院三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的体会是:质量是生命之源,特色是立身之本,延伸是发展之路;办大、办强、办出特色是学院追求的目标。

一、教育质量——“宽进”“优出”

民办高职在其他高校之后招生,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学生缺乏刻苦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生活散漫,有逆反心理,不愿受管。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并非一件易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提出了“宽进”“优出”的指导思想。对民办高职来说,“宽进”“优出”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宽进”,没有生源,“优出”无从谈起;只有实现了“优出”,培养出高质量的有用人才,学院的社会信誉才会提高、生源才会拓展;有了生源,资金、设备、师资就容易解决。在“宽进”的条件下实现“优出”,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必须做实实在在的努力,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教育优化

1.要关爱尊重学生对“宽进”学生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去分析,他们也有许多优点,如大多数人幼稚中透露出单纯,倔强中反映出豪爽,固执中反射出开朗。他们需要关爱和尊重,关爱可消解他们不服管的逆反心理,尊重可重树他们的自信,鼓励可促进他们的转化。教师要有转化学生的信心,学生才有信心转化。

2.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方面。一个人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远大理想,就会坚持发奋学习,就会注重锤炼品德,就会勇于进取创新。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要做细、做实,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

3.要重视教育管理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行,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要公布、宣传、实行这些规章制度。在执行规章制度中要重视检查、督促,要有奖有罚,奖罚公平得当,奖罚要能服众。有的学生对“管”有习惯性的反感,我们反复强调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须学会被人管,学会管别人,更要学会管自己。工作中,我们强调要重视过程管理,学院的领导和管理干部都着重抓过程管理、“事必躬亲”,以抓好过程管理来实现目标管理。

4.要培养学生干部要重视发挥团委、学生会各类学生干部的自治自管作用,全校学生干部的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这些干部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管理工作就能好做得多。对学生干部要重培养、严要求,还要讲清工作任务,提供工作方法。我院的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大都没当过主要干部,干部该怎么起作用、有哪些职责、应讲究哪些工作方法,他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精心选择干部、耐心培养干部、大胆使用干部。

(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严格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学院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专修学院特点的教学计划,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实践和军训等方面;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授课学时上,要严格遵照上级规定,统考课加强,校考课开足;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注意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委托主讲教师制定了所有校考课及大部分实践环节的大纲,使讲课、辅导规范,检查有据。教学计划中,还增加了某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2.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规章制度,立下规矩,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学生的考勤和考试制度,校考课区间学分制,考试资格认定制度,教师辅导制度,教与学的奖励制度,管理干部听课、下班检查制度等。

3.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精讲多练、勤考核、细分析、有措施”的要求。“精讲”是指因材施教,以“必需、够用”为度;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反复讲,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讲。“多练”、“勤考核”是按考纲要求,编出能覆盖全部知识点的练习题和考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尤其是复习迎考阶段,一定要拿出规范的模拟试题给学生练习,并进行考核。“细分析”就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每次考试成绩,进行认真分析,细分成绩档次,分析教与学的经验或问题,细找学不好的原因。“有措施”就是通过分析后进行查漏补缺,属于知识性方面的缺陷,由主讲教师和助教去解决,根据后进生面的大小,或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和分层辅导;后进生面过大,可安排多个教师帮助辅导;对于学习思想、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的学生,则由班主任或教务处、学生处干部负责教育,务求人人有所进步和提高;对于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良的学生,可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表扬,努力营造勤学、好学的风气。

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江南理工专修学院自创办以来,就高度重视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克服困难,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知名和重点高等院校中聘请专家来治校、教授来教学,并依靠这些专家教授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逐步顶班上岗。学院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业务提高方向,指导他们制定三年进修计划,一般要求他们经两轮全程助教,经过几次试教后才开课主讲;对于课程设计、大型实验之类的实践环节,都要求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试做一遍,然后去指导学生,给青年教师打下扎实基础,使学院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办学特色——“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

上级领导非常重视专修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专修学院办大、办强、办出特色。特色是专修学院的立身之本,有特色才能吸引到生源,才能将学院办大、办强。我们经过周密思考、准确定位,提出了“明需求、高起点、重实践”的办学特色。

(一)明需求

1.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急需专业玉环县原是个“小岛、小农、小企、小城”的小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创造一流”的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和浙江省教育强县;年销售上1000万以上的企业已有169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6家;1978年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从4750万元增加到190亿元。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已形成了科技、汽摩、机电、阀门、包装和眼镜六大县级工业园区。但县领导也清醒地看到,玉环企业装备落后,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科技人才匮乏,全县职工16222人,持有工人技术等级证书的仅300人,这已成为玉环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玉环县办专修学院,突出理工,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工商企业管理和会计等最急需的五个专业。

2.根据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指导招生和就业学院一直将社会调查作为办学中一个经常性的课题。申办学院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作过周密论证;各专业的招生,是分别对玉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对各职业中专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升学意愿做了详细调查后确定的。学院还走访、调查了十几个工厂、企业,向厂长、经理、车间主任、工人师傅了解毕业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和表现,征求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向实习生了解进厂的感受,听取他们对学院的意见和要求,以有效地改进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

(二)高起点

1.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学院从办学第一年起,就以比较优惠的条件,从多所名牌高校聘请领导干部和教授,到目前已聘请了43名正副教授,其中有专家,有原大学里的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有研究生导师,有双博士生,有高级工程师。他们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治学精神、人格魅力,吸引、教育了学生,社会影响很大,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提高,通过老教授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自已的努力进修,学校已有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有5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有15名青年教师被聘为助教,其中12名已能独立开课。

2.购置高标准的实验仪器设备办学初期,学院经济困难,在县领导和各企业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努力,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添置了15台普通机床、10台数控机床、2台铣床、2台磨床、350台电脑,建立了多媒体语音室、财会模拟实验室、制图力学实验室、电子电工机床线路控制室和微机原理实验室等10多个实验室和3个金工实习车间。

(三)重实践

1.重视计划安排学院将学生实践教学分成设计型、操作型两大类;操作型实践教学又分成校内操作和校外实践基地、岗位实习两类。在计划安排中要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的时间,前5学期,每学期安排2星期校内或校外实习,最后一学期安排3个月社会实践。

2.提出明确要求在组织领导上,由院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学生处、实训处分工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对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步骤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也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他们写出说明书,画出课程设计的全部图纸,经领导审查后上岗指导学生,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正规化。

3.加强教学检查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生的思想工作;学院领导和管理干部,定期下实习单位检查毕业生实习情况,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抓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组织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完善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办学特色是办学综合效果的体现。首先,要有一个素质高、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要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的教育改革热心人,要有脚踏实地干工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思想作风;办任何事业,人是决定的因素,领导者和骨干教师的素质,是形成特色的关键。其次,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特别要在有人才供需关系的企业建实践基地,既直接为当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服务,又为培养人才服务。第三,还要注意对学生德、智、体、能诸方面的全面素质教育。

三、延伸发展——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

浙江江南理工专修学院,是由原坎门西台初中——坎门职技校、坎门文化技术学校——玉环县技工学校、玉环职业教育中心延伸发展而成的;目前的办学格局是三校一地,统筹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成职教同步发展,并与国外几所职业技术大学达成了合作办学意向。目前在校3000学生中,高职生1200人,中专生1200人,成教学员600人,这种发展道路和办学格局,显然具有小县城民办高职的特殊性,也具有民办高职发展的共同规律。

1.大中专专业衔接、中高等教育融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玉环县地方民营企业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工场,到简单机器操作的工厂,到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上档次、上等级的工厂,再到自动化程度提高、流水线生产、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国外的实业公司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各厂工人的数量从十几人增到几十人、几百人、上千人;这些工厂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过去只要求能干体力活的工人,现在既需要技术人员,又需要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WTO后,更需要科研开发人员和外经贸人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及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只要求进厂找份工作,现在却要求有技术、有专长,目光远大的人还要求有学位;反映在就学的要求上,开始只是进职技校学点技术,现在却要求上大专,有的还想读本科,也有的想出国深造。上述发展趋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共同的。所以,学院大中专都办,中高等教育融通,相同专业大中专专业衔接,这是社会的需求,是时代的必然;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群众收入的增加,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专修学院要以校养校、滚动发展,收费显然较高,但据我们在玉环当地调查,87%的家庭都能负担子女的学费;对于13%的困难学生,学院依靠企业的委培制度和投入的教学奖励基金,以及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