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3 11: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张桂香主编.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华主编.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

[3]孙波主编.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宝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宋守许,刘志峰,夏链,李军鹏,李旗号.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调查及其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5]韩晓燕,张彦通,李汉邦.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设计评审的分析和建议.高教发展与评估.

[6]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篇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院机械类专业含机电、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等相关专业。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和学生意见分歧由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评优,所以学校很紧张,万一结果不好,影响学校的声誉。但现状是,机械类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从第5学期中后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而且大部分从事的是机床操作和产品检验、包装等工种,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与“设计”无缘。少部分学生在产品销售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在售后服务岗位实习,与“设计”关系都不大,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多大作用,他们更关注的是就业。因此,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认真地搞毕业设计。由于学校对老师有要求,老师本意当然想认真地指导学生,可是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不能与老师经常见面,有的根本见不了面,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沟通,学生上网不便,邮件也说不清楚,老师只能过一段时间督促一下,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2.毕业设计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都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没有专门的提供给学生的图书馆、机房、网络、实验室等毕业设计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学生对相关专业资料的搜集、分析、利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资源的缺乏令学生在选题、开题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只能胡乱参照往年或网上资料相关题目。例如,机械类专业学生中期检查交上来的题目大多是轴类、箱体类、圆盘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各种零件的模具设计、各种普通机床经济型数控化改造、电梯和机械手、水位、各种生产线等的PLC控制、机床夹具设计、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等,题目有的大而空,有的是课程设计内容,有的是教材上的实例。学生撰写论文时参考教材或网络公开资料过多,没有什么数据支撑,也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作品,谈不上论文的质量及学生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的原因江苏省这几年的高职招生,有提前单招,有注册入学,还有中职对口单招,最后,通过真正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所占比例已经较少了。即使是这些学生,录取的分数也很低。而且,江苏省录取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报考学生总数,基本上只要想上学,都能上。所以招进来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水平和能力又参差不齐。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通过人才市场选择的实习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和正式用工一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学生每天上8小时甚至12小时的班,有的企业两班倒,有的三班倒,没有精力再去搞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前两年,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很多学生不知道毕业设计要做什么,怎么做。老师给学生的课题,学生做不了,学生自己定的题目,又很不恰当。勉强写出的论文不规范,文字欠通顺,表述设计意图和设计方案逻辑性不强,质量很低,有的直接抄袭论文或干脆购买,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4.指导老师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一般平均每位专业教师要承担十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学生远在四处各地,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系统和及时的指导和检查。而且本身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精力跟不上。另外,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招生就业,使得老师可能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工作,不愿多花时间与精力。从教师本身来看,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践环节,只能照本宣科;年长教师,没有知识更新的再教育环节,对新技术不太了解。老师自己实践水平不高,给学生的选题,为回避实践环节,很多选择了与工程实际相脱离的综述类题目或计算机仿真题目。这些都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难度增大,难以保证质量。

二、对策分析

1.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各主要专业课程向前两学年转移,减少第三学年的计划课程。第五学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包括落实任务、查阅资料,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程序、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设计。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论文总体框架后,到企业、实习基地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不再感到茫然。

2.充分利用毕业顶岗实习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这几年,我院机械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已提前至第5学期的下半学期,由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自己都能较容易找到相关实习岗位。学生带着各自初拟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散到不同地方、不同部门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秩序,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还有部分学生,在第3或者第4学期已经选择了进入与学校签有合作培养协议的“订单班”学习,我系有“上海鸿得利”、“富士康”、“亿滋”、“无锡松下”等众多订单班,学生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这些单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所从事的岗位联系,如果与初拟的框架有冲突,可再作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调整,甚至重新开展课题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校企共同指导学校自己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规范化指导,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后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保持与企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内容指导,提供企业相关资料以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合作环境的协调。学校应支付企业导师一定报酬,同时,企业导师参与答辩要占到一定比例。我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至少每周写一次周记,每个周记提出一个工作问题,解决一个工作问题,学习一个工作中需要的新知识点,详细记录,并报告指导教师,指导老师进行点评、指导,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生还要完成手写的实习报告,也按周填写,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一周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4.丰富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1)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此类型题目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学校科研环境的改善及本系教师队伍的完善,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项目层次包括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2)依托技能竞赛及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级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数控操作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可以依据竞赛时间进行调整,毕业设计可以以综合性竞赛项目实物作为成果,由竞赛辅导教师兼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前期创新过程中的作品进行完善和理论升华。通过技能竞赛学生熟练了技能,树立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更尝到了学习技能、精通技能的甜头。

(3)学生自己确立的课题。题目主要来自毕业顶岗实习或者将要就业的单位,收集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这说明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于部分搞不了设计的学生,要求他们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

(4)模具、数控、机械、机电专业跨专业整合,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课题探索,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5)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夹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课程中的动画、视频的制作。既巩固了所学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总结,我们大体上把机械类高职毕业设计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同时,我院已开设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或讲座。1)工艺夹具类。此类主要完成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加工零件所需夹具的设计。2)数控编程类。主要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可以和机械设计类结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机构的设计、机构零件的数控编程、加工。3)注塑、冲压模具类。主要完成各种注塑、冲压模具设计。4)机械设计类。减速器、机器人、机械手、各种泵、控制装备、农业机械、汽车、液压系统及各种设备的设计。5)机床类。机床主传动系统及进给系统设计、钻床、铣床、组合机床设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进行各类机床的拆装、测绘训练。6)机械类课程图形库、动画库、试题库建设。7)机电一体化类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及各种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设计。8)机电设备或生产线故障分析与诊断。

(7)答辩形式多样化。答辩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答辩地点可以选择校内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也可以搬到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现场,邀请企业指导老师、技术人员、学生的同事一起参加答辩;答辩形式可以是陈述性答辩,也可以是作品展示性答辩;团队项目,可指定一人进行答辩。要保证各类形式如实习报告类、调查报告类、市场调研类、创业计划类、售后报告分析类、设计类都可以参加答辩。

三、总结

根据上面分析,现在的毕业设计质量较难保证,而现有国情下高职毕业设计暂时无法替代。但是,毕业设计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较大程度的改革,否则,不能发挥起应有的过渡桥梁作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是否能强化课程综合实训和课程设计,淡化毕业设计。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合CAD/CAM课程进行综合实训;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PLC等进行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理论课程结合实训进行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训练。这样的训练更扎实,更有实效。

(2)毕业设计过程要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让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

(3)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训练的环节。完整的毕业设计过程应该包括专业实习、文献检索、题目选择、资料收集整理、大纲拟定、试验数据获取、理论计算、论文写作与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能使学生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可能情况下的深造意义非凡。

篇3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影响;评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实训课、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根据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

二、当前的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一般为:指导教师根据所带学生情况先进行分组,首先将所选题目、设计要求、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接着安排毕业设计完成进程、现场辅导,最后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及毕业设计评阅。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反映出有些学生收获不少,有些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或回避提问。根据调查某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见表1)。

1.时段设置对毕业设计的影响。根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而该时间段,大量的企业来校招聘,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时期。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同时,部分学生在该阶段还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因而,在该时间段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足,毕业设计收效甚微。某学院调查统计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完成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如表2所示,与实际的教学安排出入较大。

2.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不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题时,多数是选择网络上成熟的课题或沿用校内、校外的旧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选题时,没有与学生沟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水平,仅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想法进行选题、安排毕业设计进程。这样,同一专业的题目类似,仅是毕业设计个别参数不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3.学生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及招生人数的增加,参加高考人数的下滑,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撰写规程,毕业设计无从着手。同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熟练运用Word等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排版不规范。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生不能灵活运用Auto CAD、Pro/E及Protel等制图软件,缺乏工程制图规范的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设计进行时期也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学生找到就业单位后,只要单位要求学生上岗,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单位,将毕业设计抛之脑后;同时部分学生要复习参加升本考试,用于毕业设计的心思甚少。这样,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等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等到毕业答辩时,学生马上面临毕业,指导教师又不忍心为难学生,毕业设计也就只能这样匆匆了事。

4.指导教师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是专业课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指导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带课程较多,周学时至少十六,多的达二十多。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相对学生比例偏小,通常一位教师要带15~20位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教师的学术水平有限,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薄弱,企业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可能不是自己的专长而难以很好地指导。

5.毕业答辩的形式对毕业设计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答辩形式单―为在校答辩,对于已经提前上岗的学生,教学院系一般要求:在省内就业的学生在答辩前返校参加论文答辩,在省外就业的学生(考虑到往返的不方便)不参加答辩。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答辩,胡乱找一家单位提前上岗。这导致了就业与教学的冲突,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矛盾。

三、解决高职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1.毕业设计的时间提前。将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提前至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在校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接受指导教师“面对面”的辅导。同时,对于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还可以利用暑假去购买材料,为后期制作打下基础。这样提高教师指导的效率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的时间冲突。

2.毕业设计选题依托职业大赛及企业实习。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较少,但每年有各种职业大赛举办,高职院校可以参加大赛为目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如机械行业的机械创新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另外,高职教育中有顶岗实习,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根据学生工作岗位进行选题,可按小组选题,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学习、探究氛围。这样,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又加强了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由于企业指导教师的介入,校内指导教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他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拓展和深化。最后,学校应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比如,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选修课,或增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搜集、阅读、整理和归纳文献资料。

4.指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注重过程管理。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导教师的能力、投入精力和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巨大。首先,指导教师要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和企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修养。其次,由于高职90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不愿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查找资料、整合资料、撰写论文和答辩等。最后,院系应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教研室及指导教师的职责,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5.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评分体系。毕业设计过程分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质量审评、毕业设计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与答辩前一周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查,决定能否答辩;其次,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最后,进行答辩环节,学生自述毕业设计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得分。对应这样的三个环节形成一个三级评分体系:指导教师过程考核评分占总分的40%;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核评分占总分的30%;答辩委员会结论考核评分占总分的30%。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环节,可以沟通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各位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院系领导通力合作下,通过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选题的合理选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院系对毕业设计的检查、评价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方来,向怀坤.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36-38.

[2]朱松节.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329-330.

[3]郭丽娜,邵亚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J].科技信息,2011,(5):664.

[4]杨岳,关成立.高职环境专业毕业模式改革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6-38.

篇4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实施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主要形式。顶岗实习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转型期,对塑造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工作观尤为重要。它既是校内综合实践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首演”。顶岗实习能给高职毕业设计提供科学选题、真实素材、实战演练、合理评价等优越条件,既成为了高职院校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理想平台,也是促进校企深度交融的有力抓手。然而,当前校企双方尽管拥有强烈的合作需求,但因缺乏有力的共管机制,使我国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仍多采用“校内指导、校外执行”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国内职业教育者也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模式、设计选题、过程控制、考核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更多的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面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日趋普及的发展趋势,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保质机制,将是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工程中首待解决的核心任务之一。

二、当前江苏省高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所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选题机制有待改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决定高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能否和谐并行的关键环节。调研中发现,好多兄弟院校都能很好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并且也能紧密贴合所授专业。但出于顶岗实习单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大多高职院校为避免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时间上冲突,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应有的理论深度,同时便于教学部门顺利开展毕业设计,纷纷采用了提前启动毕业设计的方案。尽管此种选题机制是建立在师生自愿互选的基础上,而且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题目也是来自于往年顶岗实习单位现场生产问题,这些仍将是导致毕业设计选题与现役实习岗位产生距离的根本原因,大大降低了实习单位的合作热情。

2.双师协同指导力度有待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并行过程中,“校企双师”指导对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走访的大多院校中都已100%的配备到位。但受校企地域距离、课题岗位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师傅普遍存在鞭长莫及的感受。校内指导老师由于指导学生多,教科研任务重,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难以对学生提供有效的跟踪指导。而对于企业指导老师,部分院校抱怨他们指导水平参差不齐,期望能聘请车间或工段的技术人员担任。但深入剖析企业指导师傅指导不力的真正原因有三种:一种是毕业设计选题与顶岗实习内容存在差异,企业指导老师无充分时间提供额外指导;二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指导老师因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难以从理论角度给出高质量指导;三是目前企业老师指导属于无酬劳动,也没纳入企业考核范畴。“校企双师”协同指导不力,是导致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使学生不能正视实习岗位的技术含量,最终引发频发跳槽现象。

3.毕业设计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在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面,大多高职院校期望建立校企合作的考核团队,共同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作出全面评价。鉴于当前顶岗实习的现状,构建稳定的“校企双师”考核团队显然难以实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基于顶岗实习过程,同时开设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门课程,采用职责分明的双重考核制度:企业负责顶岗实习考核,学校负责毕业设计考核。在毕业设计方面,校方仍主要通过校内的指导老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层层把关,来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从近几年实施效果来看,校内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论文格式、研究对象、难易程度、理论价值,而未能对毕业设计(论文)实践应用价值给出准确评价。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一直使学生认为自身需要完成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双重任务,在两者协同方面受工作压力、工作时间、毕业考核等方面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

4.校企协同共管平台有待建设高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需要校企双方分工明确,鼎力合作。由于顶岗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校企之间无法建立“以一对多”的个案化操作平台。校企分居两地,无疑增加了协同共管的难度。仅仅通过电话、手机、邮件、定期交流等方式,难以保证校企共管下的毕业设计质量。与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相比,高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模式涉及企业较多,人员数量较大,需要花费成本更高。在倡导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行业参与的新型办学体制下,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技术,建立一个通用型校企齐抓共管信息化平台。

三、高职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建构探索

1.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微型毕业设计高职毕业设计源于本科毕业设计,但两者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标、考核要求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与应具备科研能力的本科生相比,高职生主要从事工作现场的维护、调试、安装、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他们能具备撰写技改项目的总结报告、故障检测排查报告、产品安装调试报告等能力即可,无需要求能写理论研究较强的长篇报告。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要求,我们引入当前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建立如图3所示的高职微型毕业设计,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方案决策、解决问题四大模块。四大模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克服传统毕业设计弊端,而且也有利于实现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紧密贴合实习岗位,推动两者协调发展。

2.构建校企协同的动态选题双轨制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启动阶段,高职生去向较为分散,如校内外顶岗实习、继续学业深造、自谋职业等等。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同时满足校、企、生的各自要求,我们初步形成了校企协同的动态选题双轨制。在规定的选题周期内,毕业设计(论文)一直处于构思阶段。当进入规定的时间节点后,对于进入顶岗实习的同学,要求必须结合实习岗位进行选题。在校内实习的同学,由校内指导老师进行定题,或自由选择,但必须经过校企混编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的认可,力争实现“假题真做”。此种基于校企协同的动态选题机制,有助实现选题紧连岗位,有助实现一人一题的原则。

3.建立校企协同的双师指导协调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开设宗旨,就是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这对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提出了一定要求,同时也给校企双师指导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方向。校企双师在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方面各具优势。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实习岗位的选题下,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实践指导,进行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把关,而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提供毕业设计的理论支持,进行毕业设计的理论水平把关。针对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的并行进程,我们建立了校企协同的双师指导协调制,以确保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4.建立校企协同的多维监控机制由于学校、企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这给当前校企协同管理毕业设计带来了巨大困难。若我们能合理运用校企协同选题机制后,即毕业设计成为校、企、生三方拥有实现各自需求的共同载体时,这便有助形成校企齐抓共管的局面,促使高职毕业设计有条不紊进行。学校、企业、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准确跟踪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根据各关节的具体考核指标,严格把关毕业设计每个环节。对此,我们建立了校企协同的多维监控机制。

5.建立校企协同的特色评价机制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校方考核为主、企业协评为辅”的考核机制,显然难以很好保证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根据校企实际需求,重构高职毕业设计的评价指标,建立多方参与的远程协调考核机制,如网络答辩、校企混编的答辩小组、校企混编的毕业设计工作指导小组、“学校考核理论应用+企业考核实用效果”联合考核机制、优秀毕业设计同学由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或由学校推荐就业等。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对校企协同主管的毕业设计(论文)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作出建设性评价,引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工学结合制度科学发展。

6.建立校企协同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基于高职毕业设计并行于顶岗实习的特有教学模式,结合本科院校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案例,采取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通过整合校企双方对毕业设计的需求,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高职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网络化平台建设方案。通过网络集成环境下多个数据库的访问与协作,使企校双方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能很好解决高职毕业设计特有的地域冲突问题,同时供多方人员进行考评。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优秀人才;工程教育模式;CDIO项目;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二十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此原则指导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制订相关专业CDIO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将以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交流。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是土建类学科群中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其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3月,我校机械专业负责人牵头召集了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机械专业负责人开展了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开展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一、以工程机械为主要方向、机电液一体化为专业特色,规划CDIO课程群模块,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结合我校特色与安徽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安徽高校各机械学科特点,我校机械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工程机械为专业方向,以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在CDIO教育模式培养计划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体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规划了我校机械专业CDIO课程群模块,调整了实践项目与内容,建立以工程机械学科为特色、CDIO项目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二、研究构建CDIO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支撑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工作研究方向,研究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制度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讨与实践探索,优化本课程体系的支撑要素与结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快速发展,机械专业不断引进与培育出大批博士、副教授、教授,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之际,选取2009级机械专业和2011级机械专业(入学超一本分数线)班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交流、校外进修(包括专项培训与学历深造)和自我研修等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扎实的机电液领域综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体系确定后,修订了所有课程项目的教学大纲;通过多种学习讨论交流、听课考评、专家指导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颁布与修改新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与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新课程体系的执行。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大力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CDIO二三级项目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相结合,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遵循人类认知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机、电、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为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建设大型装备故障诊断及预警工程技术中心、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独特的机电液技术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内容,还利用周末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职业技能培训、见习机械工程师培训;同时,开展实践基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及CDIO项目和理论课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为解决二三级CDIO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其实施模式,紧抓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将部分CDIO项目与课外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以赛代练、以赛促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四、联合机电液领域的相关企业,改变脱离亲身实践的参观式生产与毕业实习,开展与企业生产结合的工程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2008年以来,机械专业与相关机电液技术领域如徐工集团、合肥锻压、凯盛重工、合肥科振、安徽建机、博一流体、合肥赛特等企业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校和日立公司合作建立了联合办学机构,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上海HCS公司建立了联合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学人员,为企业培训与输送销售、维修等方面中级技术工程师;利用技术、市场、信息、设备等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我校应用型机械专业本科生。目前,已经为日立建机培养长期班学员400余名,经考核大部分学员获得销售维修工程师(中级)资格,并成为各地公司技术骨干或领导;同时,该联合办学机构为我校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000余人次。在双方合作交流过程中,带动学校30名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程机械产品的熟悉。2012年,我校进一步与合力叉车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设立“合力叉车高级营销本科班”。机电学院2009级共38名学生在校内完成半年的营销知识学习,2013年初入驻企业半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在企业与校方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课题或工程机械产品相关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级项目),其中10余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这些学生已通过企业销售工程师考核,进入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通过与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企业的合作,结合CDIO教育方法,我校机电专业已实现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五、认真进行成果总结,注重成果宣传推广

在机械专业CDIO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成功与不足,并积极向其他专业与校外推广。共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申报与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编制了大量的教学文件,积极制定与修改了相关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本研究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相关实践与经验得到多家网站、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二等奖。通过成果总结与宣传等举措增加了与教育同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学者的交流机会,也激发师生成就感,促进改革有效地推进。

总结:我校机械专业通过4年的CDIO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本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目前项目指导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将CDIO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由部分学生深入地推广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学生在CDIO团队中每人都发挥自己作用,杜绝滥竽充数,真正投入到CDIO项目中锻炼自己,在设计项目与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科学合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朱达荣,姚燕生,张克仁,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Z].2013.

[2]姚燕生,张克仁,李大华,等.CDIO模式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15-02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2]。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3]。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增加了实践知识,在实践经历中为教学提供新颖、鲜活的第一手案例素材,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企业生产或实践设计等的新科技、新工艺,丰富了实践案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知识传授更加有效,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从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科学选题、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设计过程指导、把好毕业答辩关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启平,王全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111-112.

篇7

1)大多数人都希望有所成就,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众人钦佩的目标,特别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大学生,更追求成就感,希望出人头地,或者希望通过用智慧创造财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2)大学生具有巨大创造潜能,他们充满热情,思维活跃,较少拘束,正是创造力迸发的年龄;经过几年的本科阶段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又极少受到各种世俗观念的束缚、思维定式的干扰,大多数学生的创造力应该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阶段,形成一些颇具创造性的作品更是寻常之事,特别是作为几年大学学习生活最终成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毕业设计。3)有些本科生能力很强,对个人发展有长远规划,目标明确。如果毕业设计能为其创造光明前途和良好效益,他们就会提前着手作好各方面准备,让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毕业设计成为自己创造力充分释放的一次机会。4)大学生个人创造意愿强烈,但缺乏各方面经验,此时,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会给他们以拨云见日的启迪,帮他们少走弯路,迅速找到灵感和方向;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又能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这些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以后的创造打下基础。5)大学里各种实验设施相对较为齐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完成自己的创造构想。6)年龄、智力、志向相似的同学在一起,也更容易互相激发,使创造力不断提升,新思想、新观点不断出现。如果此时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往往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7)国外许多发明创造成果就出自大学生之手,也可证明此阶段创造力之旺盛。

2现行规定弊多利少

1)现行规定从维护校方利益出发,将毕业设计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学校,学生只有署名权,多数学生都不会仅仅为了一个无法获得实际利益的署名权,而在毕业设计上倾注过多心血,往往仅以能够顺利毕业作为目标,不会过多考虑它的实际应用,自然也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此,设计出的东西往往不具备太好的经济前景,这样学校虽然占有了使用权,但并不能用它取得多少经济利益。2)大学生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因为新环境需要适应,不可能静下心来搞发明创造;等基本适应了新工作,即使有搞创造的心思,作为单位的新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很有限;等到在工作岗位上已经适应,往往也失去了创造的动力和热情。这样,如果没有曾经成功的作品作为经验和借鉴,有些学生实际上可能长期失去了创造的机会[2]。

3毕业设计知识的产权应当归为学生本人所有

1)如果毕业设计的使用权归学生个人,因为有利益驱使,又有热情和时间、有和谐的合作伙伴、有耐心负责的指导老师,许多学生就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在设计中投入大量心血和精力,充分利用大学期间已经比较熟悉的人际关系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在毕业设计中制造一个又一个亮点。这样,学生带着发明创造的成果踏入社会,他本人会受到单位重视,或者可以利用自己的创造发明进行创业,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其毕业的学校带来良好和长久的声誉,促进就业的同时,为学校的招生和引资带来正面影响。这比学校占有学生毕业设计的使用权,具有更大的潜在效益。知识产权不是学校直接所有,但学生的成绩是学校的骄傲和名片,虽然间接获得利益,但影响更加广泛,效益更持久。用短期的、偶然的经济利益,换取长久的、广泛的社会效益,孰轻孰重不言而喻。2)如果毕业设计的使用权归学生个人,毕业设计的成果成为高质量就业的敲门砖,对于打破学生为完成学分而做设计,被动,无奈,而成为为自己的个人前途、利益而做设计,被动变主动,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设计[3]。3)学生为更好完成设计,学习更努力,对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更加关注,这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也可引入教学,引发师生乐于创新的良性循环,改善学风教风校风[4]。4)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前后历时一至两个学期),尽心尽力去做,如能取得成果,并进一步获得收益,对其是极大促进和激励,可能形成积极思考创造的习惯。毕业设计有老师指导,可迅速掌握方法,少走弯路,较快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创造打好基础。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期学长在毕业设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会给后续的学生以激励和鼓舞。这样,学生们就会重视毕业设计,既把它当作对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总结、又把它当作迈向社会前的一次练兵。6)学生数量多,思维活跃,不受局限,易产生新点子,学生创造力充分发挥,可激发教师的教研、科研灵感,改变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指导设计;甚至可以考虑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一体化结合进行,帮助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向生产实际[5]。

4毕业设计归属权特殊规定

毕业设计毕竟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利用学校资源、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与一般意义上完全由个人完成的发明创造有所区别,故可作特殊规定。1)可设定一定年限,如三年,五年等,在此期间,学生是毕业设计知识产权的唯一所有者;在此期间,在学生本人自愿同意并签署书面授权协议书的前提下,学校有优先使用本校学生毕业设计的权利,使用前需要与学生签订以平等互利为前提的书面合同;注意,此协议书和合同,绝不能与毕业证书等挂钩,强行要求学生签订。2)学校使用学生的毕业设计时,若产生效益,需向学生分配一定比例的利润;主要指导教师也应享有一定收益,以促进他们对毕业设计指导的成就感和责任心。3)应用过程中,学校若协助学生进行了修改改进,可视修改部分多少,再定产权以学校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4)超过规定年限,学校若未取得成果转让,则不再拥有学生毕业设计的优先使用权,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转让毕业设计的产品和创意,学校无权干涉。

5结束语

篇8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理论教学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如数学、物理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必修课(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备等)、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学生自由选修专业领域内课程如机械工程计算机)。在实践教学方面,这部分课程体现在实验、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课程实验而言,实践性、操作性较弱,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尽管三大部分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少,但实效不强,实验课和毕业设计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日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经验

以日本鹿儿岛大学为例,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同时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就专业教育课程而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必修、。专业选修A类和专业选修B类,前者大部分是机械工程类别,后者为工程学类别。学生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与我国不同,日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十分明确,实用性强。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支持,学校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的实践课程并提供实习资源,在帮助、锻炼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置的改进

通过分析现状和学习别国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对实践性教育的改革。保证通识教育完成的前提下,减少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选修课程。重点培育实验性教育,建立设备良好的综合性实验室,学以致用,将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强化实践意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原来较为笼统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进,充实教学系统。首先,在课程实验阶段,提高实验测试在课程教育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进行实习培训。校方尽量提供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建立企业沟通平台和实习联盟,促进人才的培训和输出。再次,增加毕业设计教学课程,既巩固既有知识,又针对性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提早确定选题、工作、研究方式和计划。

2.调整课程设置,以机械零件、工艺为主,扩大专业方向平台。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从机械传动装置领域进行题目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计许多知识领域,学校可开设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扩大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范围。促进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能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并寻找兴趣点进行深度研究。例如:计算机、成形加工技术、机电等领域都可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三、总结

篇9

1深化改革选题方式

1.1拓宽选题范围,结合本校优势,鼓励跨学科选题

1)长期以来毕业设计的选题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突出。

主要体现在:将一个机械问题一分为多,一人做一套简单机构。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经常出现如:“揉捻机构1”、“揉捻机构2”、“揉捻机构3”的现象。此类毕业设计过于简单,只能考察学生某一个科目的学习情况,不能体现综合水平。而且同一个导师指导下的不同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常为纯机械或者纯电子的,缺少综合应用。导师给同一组的学生分配毕业设计题目时有意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个机械系统,故在分配任务时经常出现一位同学做结构设计,一位同学做控制系统设计,如A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机构设计;B同学题目:卷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完成后的毕业设计结果就有可能出现A同学的方案是电机,减速器,卷筒构成的简单驱动硬件系统。B同学的方案就是实现了电机正反转控制。最终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

2)毕业设计题目过于机械化,学科局限性较强。

长期以来,毕业生多、指导教师少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指导老师短时间的想法,一个指导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出十几个毕业设计题目,才能满足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需求。而且由指导教师“瞬间出题”产生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对工程应用的认知程度。但多数的教师只对自己的机械行业有较深的认识,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大多偏向纯机械,内容单一。为培养出专业性强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遵循“就业导向”的原则,突出技能性和应用性,使得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相适应。因此,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针对该行业特殊性以及技术规范性强、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进行综合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际,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挂钩。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选题,结合本校农学、林学等专业特色,进行农业机械、林业机械等方面综合系统的设计。并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实际,不照本宣科,使得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市场,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成果应可以直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自豪感。学院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既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建立资料库,为课题的不断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

1.2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鼓励自主选题

对于毕业设计选题,目前遵循的传统模式是指导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被动接收。教师给学生下达设计题目,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设计相同的题目,指导教师给出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步骤进行设计。这种传统方式表现出很强的主观性、随意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专长、兴趣和爱好,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很难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象,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在校参加的各种竞赛项目、创新项目,进行自主选题,以此让学生对毕业设计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只对学生所选题目的难度、综合性进行把关,使得学生所选题目难易适中、自成体系,不至于只是重复别人的工作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优化培养方式

2.1注重自学过程,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的毕业设计一般是学生被动学习,完全参照往届学生的成果,将其改头换面而成的,多数属于“拿来主义”。长久以往,这种培养方式使毕业设计成为一种形式,完全体现不出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升自己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结合农学和林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进行前期学习,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通常情况下,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新的知识,避免重复劳动。期刊论文往往都是比较新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查阅这些文献,可以归纳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综合、鉴别和判断,学习别人好的经验方法,少走弯路。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需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在跨专业进行选题后,学生在一般情况下不但需要应用己学过的专业软件,如CAD、PRO/E、ANSYS等,还必须学会应用其他学科所需的软件技术,比如林学常用的仿真软件Matlab、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数据分析软件Spss等。因此要做好跨学科的毕业设计,学生必须进行自学,再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自学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解决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可进一步指导他们做好归纳和总结、撰写科研论文,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以此和将来的社会工作要求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2.2了解学生倾向,实行双向选择的差异化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通常采用“一刀切”形式,所有学生均到大四下学期才开始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自己名下的同一批学生同时进行同一方式的指导。这样的指导方式无法区分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短时间的毕业设计环节也没办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升。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差异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多数学生采用应用型培养模式,培养其就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在接受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多注重实操训练,包括在企业实习、参加工程实训大赛等,最终毕业设计环节课在企业完成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实操内容进行完善,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另一部分学生采用研究型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跟随导师先行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充分了解各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后进行毕业设计导师的选择,同时导师通过面试筛选出有意愿、有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提前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参与自己的课题或者企业研发、科技创新项目,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则从导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研发或者科技创新项目中产生,水到渠成。

2.3校企联合培养再创新

由于农业机械企业或者农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学生的毕业实践一般以参观为主,实际动手机会很少,校企联合实行毕业设计多流于形式。因此,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再创新。

2.3.1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共同建立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到学校内,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建农业机械和林业机械的实践基地。基地既承担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向共建企业开放,为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并进行技能鉴定、技术开放和工程试验。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企业将专业实践基地建在校外,如建立了西芹实习基地等,结合企业具体生产任务,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

2.3.2完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实行“双导师”制

践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即校内一名指导教师,校外一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教师、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具体技术、技能指导。最终由包含有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答辩组教师成员,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双导师制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学校教师工程认知的缺乏进行互补,同时又拉近了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推动了学生就业。

2.4建立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实现毕业设计可承袭性

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为3~6个月时间,很难设想,一个学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系统并能实现工程应用。同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不够完善,下一届学生设计的机械系统与往届无关联性,这是现行学生毕业设计间断性、无承袭的表现。事实上,对于机械系统,如森林择伐机械设计,如果从通用机械设计出发,仅从功能上考虑,可能很简单,但在实际应用的设计中,除实现择伐功能外,还要考虑强度、防振、防尘、防水以及实际使用工况等,加上优化设计的内容,即便是花费了大气力仔细学习研究书籍、资料,以及前人的设计方案和现有装备上的各种机构,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思想,也还要在设计、加工、调试、装配、试制、定型中反复几轮才能基本形成一个能实用的设备。学校应综合利用各方优势,设立各种资助项目,完善资助体系,帮助建立校内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多数本科毕业生通过科研训练基地的训练,能初步了了解科研方法,完成毕业设计。科研基地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的学生能紧跟课题组中的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完成部分实践项目,使设计出可行的农业机械成为可能。下届学生可依托基地,对上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深化设计、优化设计,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个完善的设备完成,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可承袭性。

3实行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全面提升指导教师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能否从毕业设计中收益,能否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等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50年代出生的老教师,大多经历过了实际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60、70年代出生的教师,大多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攻读了研究生,教学能力与工程能力同时成长,教书、读书、项目同步进行,传承了前辈的技能和工程能力,在实际的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两大类指导教师都能对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然而他们将逐渐退出教学舞台,新进的80年代教师几乎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博士毕业生,多数没有受过工程训练。目前,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已日益显现,各校都已充分认识到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对青年教师实行有计划的分批次实践锻炼。通过专家组对相关企业进行考察,确定合格基地企业名录。利用寒暑假时间让青年教师到基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实行汇报考核制度,最终将实践锻炼环节纳入职称评定考核指标,严格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指导教师能深入企业、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熟悉生产环节、了解目前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在毕业设计指导中能及时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有利于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贾建平(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武汉东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教研室主任,讲师。(湖北 武汉 430212)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98-02

高校教学工作永远是主旋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例,就独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介绍及学生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较宽,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大多数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理论传授是不够的。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较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中要兼顾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是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差别较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自我约束能力、学习习惯养成较弱;与高职高专相比,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多数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1]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制定2012版本专业培养方案时,本着以培养具有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坚持把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理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方案确定了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训—创新设计制造的实践能力培养架构。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30%以上。

1.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教学系统中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子系统。[2]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固化了理论教学的内容,解决了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特点和实施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教学、实习和实训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实验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实验地点为校内实验室。

实习是专业教学阶段性的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设备和基本掌握操作技能的必要实践环节,同时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实习地点主要为校外实习基地。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3]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实训基地主要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形式。

2.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

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条件,这是形成工学专业教育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实验室建设。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良好实验环境的高水平的综合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建成的校内实验室有9个,分别是:电路实验室、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气实训室、PLC实验室、PLC实训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充实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能够对专业课程有更系统的认识,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要积极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以推动实验室开放管理。

(2)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本专业学生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东湖学院实践教学的现状,学院着重建立了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为“工程实训中心”,于2009年建成,并于当年投入使用。校外建有7个实习实训基地,即:长江缆索分公司、湖北中石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湖北工业大学金工实习基地)、武汉供电局巡司河变电站、武汉国想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专业与以上7个校外实习基地均签订了实习实训合同,每个基地可以保证每年至少接纳100名学生的实习任务。一个校内实习基地和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保证了本专业学生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了其知识面,落实和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训练背景,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合理运作,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育目标。

1.校内实习实践教学

(1)学院按本专业教学计划向教务处提出报告,申报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及时间。

(2)教务处审核并安排时间、教室,下达所需耗材计划,由后勤采购科按时提供。

(3)本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在学院监管下开展。

(4)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完成学生成绩评定、总结、教学档案整理、归档。

2.校外实习实践教学

(1)学院按本专业教学计划向教务处提交报告,申报实习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及经费。

(2)联系实习基地,安排带队教师并进行学生实习动员、安全教育等。

(3)教务处审核并批准经费,联系后勤车队提供接送。

(4)由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技术人员合作指导实习工作,学生分组由基地技术人员带队进行实习。

(5)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完成后,带队教师和技术人员需共同完成学生成绩评定,并由教师完成实结、教学档案整理、归档。

(6)由实习教师报学院批准,完成实习经费报销工作。

四、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监控

为切实保障和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标准及其反馈环节,并实时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4]

1.制度规范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为此,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如《武汉东湖学院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武汉东湖学院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

2.质量标准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认知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都制定了具体明确的教学大纲,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3.监控与评估

学校通过“校、院两级专职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方式来监控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全,康启鹏,王和强,等.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路径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

[2]张樱,章梓茂.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其保障机制[A].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