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16:2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磋商毕业设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磋商毕业设计总结

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信息化;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张丽芬(1978-),女,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08ZD011),主持人:张丽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64-06

一、导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让我们从网上广为流传的毕业设计答辩现场出现的三个镜头开始:

镜头一:

老师:你的电动机怎么没有保护啊?

学生:这个……这个不在设计范围内。

老师:那电动机电流过大,我们就任由它烧掉?

学生:嗯,很抱歉,看来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镜头二:

在毕业设计答辩会上,老师问班里一牛人——请你说说XXX的主要原理。

那同学很惊诧地反问一句:老师,这您都不知道啊?

老师:?

镜头三:

XX职业技术学院各个专业都说进行了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辨,但大部分说没有《毕业设计分析报告》,未对毕业设计进行统计分析和反思反馈。最后找到了一个,其分析如下——从参加答辩会的老师反映情况来看,学生答辩很不理想,完全答对的少,答非所问的多,一年不如一年,独立完成的少,抄袭、请的多。

二、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主观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就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差、认识不到位、就业压力大等影响因素。扩招之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职生熟■于死记硬背,应试能力有余,非应试能力(应用知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看得不重,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进度不以为然;高职生既不善于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自己的设计项目,也不善于在企业实习时从自己的实习项目、工程环节中将带教人员的活生生的经验、信息中捕捉到毕业设计的选题。在毕业答辩前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多数同学在做毕业设计时,远离学校,住宿在校外,不仅作息时间不能正常,亦放松了对校纪校规的遵守,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不足。加上受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同时进行,导致不能集中精力来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空对空、重复、抄袭或请。本文呈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学生主观导致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师方面,高职的大多数教师对知识灌输轻车熟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陌生。同时,由于生师比过高,导致指导力量不足,出现没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如助教)出现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名单上,因而基本上没有指导能力;大量教师因受到教学任务大、又要写文章的严重挤压,没有时间到企业、公司挂职;学校对教师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教师也就不愿意到企业、公司挂职,因而没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也十分缺乏。另外,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少,结合实际的少。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成为“无源之水”,或止于“纸上谈兵”。

(二)来自客观条件的问题

一方面,毕业设计缺乏实战场所。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各个企业(公司)均是市场经济主体,都要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因接受实习生而影响自己的生产程序,不愿意承担因接受实习生而要承担的安全事故等法律责任,更不愿意看到由于接受开展毕业设计的毕业生而引发商务秘密外泄而引起的纠纷;加上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竞争,担心为对手培养了技术和管理骨干,因而普遍不愿意接受学生来实习、开展毕业设计。

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硬件落后。高职院校购买或研制的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不能反映学生的需求,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连锁反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有的对毕业设计的任务糊里糊涂,有的对选题有紧张感,有的感到困惑,有的对实际的设计过程不明,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改革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理论,是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石。

知识管理理论根据知识的获取方式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介质中。隐性知识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就教师而言,尽管其隐性知识“难以得到清晰的陈述,但是却与教育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其本身就构成了教育实践的一个环节或要素[1]。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知识分享、知识传递、经验知识的收集、知识创新的统一管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也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模式一: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转化模式,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专业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道德等,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传递。“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2]。经过学习,显性知识会有意识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如本文开篇时叙述的第二个案例,就意味着学生应回答答辩专家关于显性知识的提问,因为此时答辩专家此时想考察学生掌握与他的毕业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应正面回答,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模式二: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体现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 就如同我们要求学生从掌握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入熟练的实践操作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经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本文章开篇时叙述的第一个案例,学生被答辩专家假定为对电动机保护知识的应知应会,而不是“只好任由它烧掉了”。

模式三:由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经验交流、各种总结都构成隐性知识。在学校,竞赛、社团、科技文化以及三下乡活动,都有技能、经验“从隐性到隐性”的传递,良好的经验“潜移默化”培养人才,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成为“成功之母。

模式四:由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人们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显性的专业知识,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社会来学习、分享。如教师个人及教研室集体开展教育教学的个案集体探讨,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总结,并积极撰写成形的文字资料。

通过以上四种模式,“实现知识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的传递,并最终又产生了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3],是知识的螺旋上升。

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创新走向:嵌入知识管理的2T4L教学模式

本研究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依据,将基于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概括提练为“2T4L教学模式”。“2T4L“的含义分为两部分:

(一)2T策略

T是"体"的汉语拼音首字母。2T:教师、学生双主体;个体、群体两个主体。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

(二)4L策略

L是"两"的汉语拼音首字母。4个"L"即在毕业设计知识管理的4个“两”策略:

——两件(硬件、软件)策略,如完善远程指导系统,个人图书馆。

——两部(内部、外部)策略,如发挥校内教师的课题以及校外专家、讲座资源。

——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如制定一些鼓励知识管理应用的政策,将老师的教案、课件放在网上,把指导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实习感受、印象进行交流、共享。

——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如,对主动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提升,又关心学生,到实习现场指导学生的老师给予更多奖励鼓励。

通过创建上述模式,达到显性、隐性这两类知识的整理、传播、应用、创造,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三、嵌入知识管理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现

(一)2T策略的实现路径

1.既重视发挥个体的作用,又重视发挥群体的作用。知识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不仅要管理编码化的信息,更要管理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非编码化知识。因此要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把人、知识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人们的智慧加快创新。在具体做法上,则要求高职院校既重视个体,更要注重群体。有两条路径可作探索和实施。

第一,在指导过程中探索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指导方式,把所有个体以及不同群体远程登录毕业设计指导系统时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充分表达出来。

第二,在指导队伍的组织方式上,既组织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又组织其他专业的专任教师,进行跨专业的指导(如分别指导工程规划、工艺流程、工程管理、成本分析);既有理论教师指导又有“双师”指导;还要考虑把校外的工程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工程管理人员、艺术设计人员,以及学生实习单位、试用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纳入指导队伍。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把实习单位、试用单位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解决选题问题,又可以大幅度提高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到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综合性兼具的最高境界,又可能解决企业技术进步中实际问题,甚至产生专利,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第三,要求学生通过虚拟或现实方式,或者“虚拟+现实”的方式,组成项目小组,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众人拾柴火高”,发挥个体的作用,集中多人的智慧,既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培养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既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关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长期以来存在何者主体、何者主导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学最新理论流派建构主义跳出主体主导之争,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学习以及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来发现新知识并融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从而建构自己知识系统的过程,因而是学习的主体。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环节,是一个将所学知识集中和应用的过程,因而学生应该是主体。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从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终端环节来说,教师既是参与这个过程的主体(指导学生选题、实施等),更是终端环节质量保障(指导学生答辩,给定学生成绩等)的主体。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学会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学生要了解、掌握建构主义“参与者”教学观,即由“学生是知识旁观者理论”转向为“学生是知识参与者理论”。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与指导教师沟通、磋商,把一些独特的想法作为开发小软件的选题;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把自己在实习工作、顶岗工作的经验、见解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既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又把问题出现的情境、思考的过程,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显性知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知识参与者、创造者的作用。

重视教师主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教学工作上。比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的课程教学安排方面,可以通过增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创新实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家庭财务管理系统、电话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奠定毕业设计的基础。又如,在选题阶段,进行选题方式改革,改革以往“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单一模式为“教师出题+学生出题”的复合模式。教师要按照双主体理论,把自己的科研思路与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填写科研申报书,把一些过去填报申请书的成功经验等隐性知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选题;或者把自己的在研项目切入一部分难度较小的内容(如程序开发、写作的容易程序),直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内容。再如,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应掌握校方已有及他人已有的资源,发挥教师拥有较多显性知识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开展毕业设计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四L策略的实现路径

四L策略指的是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时采用两件(硬件、软件)策略、两部(内部、外部)策略、两性(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策略、两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策略

1.实施“两件策略”,对毕业设计所需要的两件(远程指导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进行充实和应用的策略,简言之,就是要增加硬件,完善软件。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硬件是基础。在毕业设计由信息化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进程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硬件,如增加视频平台,提升硬件档次。

软件是关键。本文所述软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及教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二是计算机程序软件。为了解决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承担毕业设计任务,一边又要在外找工作的矛盾,一些高职院校购买远程指导系统或研制了毕业设计在线指导软件,对毕业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比较好解决了开展毕业设计与到校外找工作的时间、空间矛盾的同时,还比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上毕业设计人工操作导致的出错度高、出错之后不易修改以及手工操作效率低等弊病,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各个阶段遇到或面临的压力感、紧张感、困惑感导致看不懂文件、听不懂指导,表达不出问题,写不好摘要都令学生郁闷、难堪。学校应改善对学生的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安排教师排班,远程指导毕业生开展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委派实习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实地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

在软件系统方面,高职院校的远程指导系统普遍实行的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侧重于表达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这是因为信息化管理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诀窍和工作技巧等)的管理。如,在毕业设计指导中,信息化指导系统只是把学校的政策、规定以及选题指导放在信息系统上,学生的提问、在工作现场的感悟、互动的火花则没有地方表达,学生的一些活生生的隐性知识也没有办法固化、凝练为显性知识,也就更没有办法为教师所掌握并成为教师的显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4]。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重技术手段,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解决信息管理仅强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交互、即时性、人性化不够,反馈、控制不够等难题,高职院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打造毕业设计的“云服务平台”:

(1)搭建知识共享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可以上传、下载本专业优秀教师的讲课教案、授课视频、读书心得、教学心得等,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教案、授课视频、心得体会,供学生学习。还可以把存储在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解答问题的技巧和经验、教学经验等纳入远程指导系统平台,使这些教育知识资源成为知识库。

(2)建设个人数字图书馆。个人数学图书馆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最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分类上,这也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建设好、运用好个人数字图书馆,就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使用和创新,使知识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3)启用知识交流共享工具(包括BBS、QQ、blog、微博)。在知识管理模块中, 无论专家、教师、学生, 都既是知识学习者也是知识传播者, 专家、教师、学生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着知识的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 尤其是通过BBS论坛、blog、微博等交流工具, 巩固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刻、全面的理解, 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从专家、教师的言行中获得丰富的隐性知识。

(4)将毕业设计远程指导系统链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知识的搜索和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在平台上嵌入百度、google 等成熟搜索引擎,实现全文搜索,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发现并取回需要的信息。

(5)离线状态下的实时通讯。添加短消息网关, 绑定手机, 使消息通讯更加迅捷及时。离线时平台能向手机发送短消息提醒其接收邮件。当有新的邮件,电子邮件系统也能以声音视觉等形式在收件人上线时对其进行提醒。

(6)构建选题测试子系统。即学生在设计选题前期,参加平台提供的测试,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便选题,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提供参考,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2.采用“两部策略”:对毕业设计所依托的两部(高校内部、外部)资源实行开发运用策略,发挥高校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的作用。

一是要扩大兼职指导队伍。根据管理学关于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这些基本环节所展开的活动理论,有必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队伍进行扩大、重组和创新。在毕业设计指导队伍的“组织”环节,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吸引校外的工程师、程序员、律师、会计师、设计师作为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安排企业专家或名师在线答疑与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完善产学研基地建设。要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把高校教师那些拥有科研含金量的成果,或学生创新价值的毕业设计的产品推向市场,实施毕业设计知识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高教的发展,让企业从中获得收益,走多赢(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战略,实现经济建设和高职教育的共同繁荣。

3.应用“两性策略”,在毕业设计中促进两性(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相互转化。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中,若要实现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转化,就应采取以下“四法”:

(1)内化法。主要是师生通过阅读、聆听、体验、操作、学习实践,把文档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比如,规定学生出题必须在阅读一定量文献、书籍等资料后,从中获得某种体验、体悟,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

(2)外化法。把每个人在头脑中的潜在能力通过教学中的情景化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转化为可用文档表述的显性知识。学生在与学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岗位上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之后,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或拟开发的程序,把它表达为研究问题,并申报毕业设计选题,以体现知识管理。

(3)社会化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当徒弟,通过观察、模仿,从师傅、工程师、程序设计师那里学到经验,将他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不但是学生,指导教师也应到企业去,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岗位专业人员学习,掌握隐性知识。九江学院信息学院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让教师们深入公司、厂家一线了解企业实际,熟悉了产业前沿、行业规则,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获得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4)综合化法。综合化法指零散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综合,建成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实现增加、传递和共享知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高校,必须建设共享知识的校园文化,营造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的核心管理层应该把知识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通过制定制度来规范知识共享,并以此来建立共享机制和文化氛围。同时,注将显性知识通过文本的方式(如工作日志、研讨会资料、企业考察报告、科研项目、工程项目资料)或网络存储的形式进行积累和共享,避免出现因关键教师离职而产生的知识断裂或者专业建设倒退的情况。

4.使用“两励策略”:对在毕业设计中熟练地应用知识管理且产生成果的师生及管理者进行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在“社会分工细化,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只有彼此间交流、共享,才可能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的局面[4]。对于那些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智慧,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推进了知识的发展,推进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个体和集体,都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奖励鼓励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对于认真学习和积极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开展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者,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自觉、不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积极、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其事迹,并且力争打破既往评职称只看论文、课题的陈腐做法,促使广大教师把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毕业设计远程指导指导中充分展示,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当念特征、扎实专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鼓励那些能够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知识的学生。可以举行课程设计比赛,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挂在网上,进行展览,还可以存档,给学生发一份学校、学院的存档证明(证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提高他们在今后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和完成能力。这份证书也许会成为学生求职、就业、创业的一块最重要的敲门砖)。对于两类知识共享的积极参与者(比如,经常参与毕业设计的讨论,共享实习期间、毕业设计完成期间提出隐性知识的学生),毕业设计给予加分。这样,便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积极性,提高高职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龙根,徐世浩.高校知识管理研究与实现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9(7):35-38.

[2]脱继强.国外高职的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9(7):44,45.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习成效;装饰设计;评价

一 评价关注点

(1)职业能力

装饰设计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即离开课堂,也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能够根据这些问题,主动创设学习条件,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进步。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装饰设计专业学生的将来发展尤其重要,这是由装饰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其次是创新能力,设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到何种程度,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想设计出新的东西,必须依靠独特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典型意义的案例问题,通过一些课程作业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学会与人合作,对于装饰设计专业从业人员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以团队形式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工协作,发挥出各自所长,并以团队的形式提交完成后的作业,这种形式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如何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点。

此外,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实战能力。现场教学、工作室教学、真实案例训练等一些列的教学手段是重要的保证。

(2)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品质培养是从学生心理情感意志的层面施加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付诸实施的。主要的影响来自以下方面因素,一是教师本身,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教育影响是巨大的,其言行举止都将被学生模仿效法,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二是来自课堂教学内容,科学的课堂内容设计,严谨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让学生从中体察到一种职业精神。教者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有序的设计,严密组织的教学内容,熏陶感染了学生的情感心理。三是作业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和情感态度的锤炼。完成高质量的作业,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饱满的感情去投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一系列困难,也只有这样,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才会得到保证。在此过程中,个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和陶冶。

专业学习效果评价不单单反映出专业本身的进步和提高,更应该反映个人心理情感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健康的成长过程必将影响合格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学习评价关注的重要因素。

二 评价内容

(1)专业知识掌握程度

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是衡量本专业学生学习最主要指标,其衡量的重要标准是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掌握主要反映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方面,活学活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所在。高职院校装饰设计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专业知识在比重、课时量、训练频度上都应该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作用。装饰设计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装饰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没有专门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学生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

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课堂的科学合理引导是关键。因此,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显出其重要性。同时,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学习态度也是起到重要作用。进行考核评价时,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识记程度和理解深度,以及拓展应用程度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2)专业技术熟练程度

装饰设计专业技术主要体现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笔头描绘能力、手头操作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内容上,则为专业语言表述,方案草图手绘表现,设计软件操作三方面。具体到内容上则为“交际与口才,手绘效果图表现,CAD、3DMAX”等相关课程。以上方面技术能力熟练程度可用以下几个字来总结,即“快、准、巧”。快速表达表现是衡量装饰设计专业技术熟练程度的重要外在表现。准确表达是技术表达的质量要求,不能只有速度,而没有质量。快速而准确才是技术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表现。在快和准的基础上,还能做到熟能生巧,找出更为便捷高效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技术操作。在技术操作的考核评价上,“快、准、巧”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中,很少被量化为具体内容指标,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鲜有采用。但此项内容往往可以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与职业素质,此两方面内容对学生专业学习,包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不可忽视。

(4)工勤情况

工勤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操作方法。主要从缺席、迟到、早退、事假几个方面进行衡量。可以按频次计量,也可以按总量计量,执行评价时,可以灵活机动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工勤情况分值比重不一样,须区别对待。

(5)合作沟通

合作沟通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具备合作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包括了在具体的作业训练中,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与教师的合作,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其他企业人员的合作。顺利愉快地与他人友好合作,才能把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并达到预期目标。合作沟通能力评价,主要通过自评、他人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根据具体的事情来确定评价的内容,并对每一方面内容给出具体分值,最后合计出总得分即可。

三 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评价是很有意义的。主要原因有其三,其一,学生对于自己的作业过程最为了解。其二,学生自我评价更能检点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三,自我评价也是自我改进和增强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业或者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把好审核关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首要保证,自我评价结束以后,再由相应的专业小组来审核,确保自我评价的客观。其次是评价内容必须量化,量化到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不能含糊不清。

(2)教师评价

教师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因而教师在学习评价中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评价主要从知识点、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来的数据,不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本身有促进作用,对教师本身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教师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规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此两方面内容是容易量化的,关键是如何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根据企业标准制定出与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制定评价标准,不是对企业标准的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对企业标准进行消化理解,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吸收企业标准中可以实施的部分,与原有评价标准组合成具有企业性质的专业学习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考试,通过课题练习,现场演练等等不一而足。这要根据专业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

(3)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是有民主意义的。学生互相之间的了解,比教师或其他人对他们的了解要更为清楚。同学之间朝夕相处,非常清楚对方的爱好、脾性、态度、学习方式,甚至对作业或者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所把握的。学生互评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出分数等第,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学生互评主要在于可操作性,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利用电脑网络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建立一个互评平台,即可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其数据收集整理也将变的十分容易。

(4)答辩式评价

答辩式评价通常由专业教研组来实施。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答辩小组,以现场答辩的形式对学生作业和工作进行讨论和评议,学生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辩述。就其形式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不但于此获得锻炼,并可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也通过这样的形式,因为互相启发,专业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这种形式在组织上有难度,不可能每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形式,只有一些重要的核心课程或者毕业设计采用。

(5)企业方评价

企业方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评价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方的参与,不但为教学方向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而且对学生本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促进作用的。企业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评价,在操作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来执行。因为人才培养不等于企业带学徒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准员工,不等于真实员工。从学校到企业之间有一个过度阶段,在此过度阶段中,实施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形式如何构建,实施后如何评价,这需要校企双方就具体的问题进行磋商。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学校与企业的简单用人合作,更多应该是育人的合作。校企双方如何结合实际,共同开发教材,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筹措经费,添置教学设备,共同实现人才培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方参与的评价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其他任何参与方式都只是形式上,表层的、也是肤浅的。

四 评价分值

(1)分值比重

对专业课程学习评价形式最终会体现为可计量的分数等第,每一项评价内容都会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分值比例。分值大小主要依据每一项内容的重要性来确定,评价内容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越具有重要意义,其评价分值占比就越多,这在评价之前是需要提前设定的。

装饰设计专业各项评价具体内容如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术熟练程度,学习态度评价,工勤情况,合作沟通。专业知识与技术在评价占据较大比重,因为这将决定专业学习的导向性,大分值的评价内容明示了此项内容的重要程度。在进行分值比设定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发挥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如以百分制进行设计,具体设计分值比见下表:

(2)评分标准的制定

装饰设计专业学习评价确定了内容,还得制定标准和依据。需要对每一项评价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对分解的内容进行量化。校企合作状态下,高职装饰设计专业学习评价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需要专业教学人员与企业代表共同商讨。完全采用企业标准是不现实的,在目前条件下,也是行不通的。完全采用学校传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是不符合当前人才培养需要的。从装饰设计专业本身来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且校企合作的方式相对简便。但装饰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一次性吸纳人才较少等特点。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并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习评价体系,这是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现状,只能采用校企两边兼顾的评价标准,并以学校评价标准为主,企业标准为补充的评价模式。争取用三年到五年时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随着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实现企业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这是装饰设计专业一个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