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13:2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设计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4],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应用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取决于学习期间所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5],取决于培养方式、方法等。本科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恰当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获得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之一[6-10]。
一、存在问题
目前,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研究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单纯设计
单纯设计类包括工艺设计、设备设计或车间设计等。设计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应用做一些小规模实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只是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缺少实践性内容。
(二)基础研究
对给定具体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针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无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如何,大多数是总结实验现象,没有详细分析,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没有体现出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没有达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摸索性研究
这类题目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和工作量,摸索类内容一般都比较新,基本没有参考数据,需要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分析、总结。即使是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都是失败的,也要分析原因,为继续研究积累经验。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自己的研究成功,有的研究内容进行一半就放弃了,改为其他容易研究的内容,缺乏刻苦研究精神,失去了锻炼机会。
二、改进意见
(一)研究内容
在工艺设计类研究中,可以增加一些小规模实验性能内容及分析,经过实践验证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其研究内容才具有参考价值。针对设备方面的设计性研究,结合某个工厂产品进行设计。同时,针对自己设计的设备,在给定工厂生产车间实际情况下,合理设计出车间设备布置图及生产线,增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布置,在设计过程中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针对实验性研究内容,尽可能结合工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实验验证,这样的研究结果更加可靠,研究成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不成功,也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成功与否都具有实际价值。针对摸索类研究性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只要经验总结充实、数据可靠均可达到毕业要求。同时,加强对这类研究学生的指导工作,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二)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教师人数相对较少,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较多,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做到全方位指导。建议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基础理论掌握较差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基础性内容,做一些基本实验研究,对实验现象加以总结,并结合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不强调其分析的深入性,只强调根据实验现象利用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工作量,通过分析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基础理论掌握较好,又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生产实际问题,或结合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设计。加强对这类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分析问题阶段的指导,找到合理的验证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验证试验进行分析。对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又具有较强分析总结能力的学生,让其研究一些前沿性问题。针对这类学生跟踪指导,不断做阶段性总结,及时纠正研究中的误区,增强学生的研究信心,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三)毕业设计考核方式
毕业设计的考核成绩应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平时表现、答辩、论文。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在课题研究中的工作态度、出勤率、实际动手能力、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占总成绩的50%,由指导教师给出。答辩主要考核学生在答辩时对提出的问题理解和解答的能力,对论文的整体叙述能力,占总成绩的20%,由答辩委员会给出。论文主要考核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对研究内容及现象总结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占总成绩的30%,由指导评审教师给出。整个研究内容只要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目的即可,不一定所有研究必须成功。
三、结语
在毕业设计研究内容、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探讨了材料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洪玉,王振廷,刘爱莲,等.材料学科毕业设计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27):203-205.
[2]李学伟,王振廷,徐家文,等.大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冶金,2009,4(29):64-65.
[3]邓晓军,廖斌.对建筑电气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24):87-88.
[4]陈洪玉,王振廷,徐家文,等.利用数码金相互动教学系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29):111-112.
[5]蔡远满.试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06(7):210.
[6]赵云霄.毕业设计工作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1996(9):45-46.
[7]钱卫国.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2):67-68.
[8]刘刚,孙经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35-36
[9]刘凤云.高职高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及实施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81-82.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篇3
关键词:PDCA法;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6-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教学成果的总检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应是系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仪器更新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这都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
过程管理不到位。学校制定有毕业论文总体管理规范,但由于学科专业数量多,各专业特点不尽相同,造成相应内容不够细致、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因此缺乏对毕业论文过程可行、有效的监管。论文成绩由答辩分数和论文评阅分数组成,缺乏前期准备、开题、实验操作能力和中期检查等过程评价。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没有引入淘汰机制等。
教学资源短缺。学校给每名本科生提供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显然不能满足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支。
实验硬件不足,实验设备数量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从容地进行细致的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另外部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人专岗操作,禁止本科生实践操作,他们得到的只是最终的数据和结论,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教师方面
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全程指导。每年一个导师必需指导10个左右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导师同时还要上课、承担科研课题、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中无法做到人人兼顾,部分导师则把任务分派给不具备指导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精力投入有限,态度不够认真。本科毕业生很少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过分依赖导师或网络资源。而且,毕业论文环节开始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在这段时期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等各方面压力,很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学校在就业率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下,就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而不让他们按时毕业。这种心态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都极其有限,甚至敷衍了事。这也成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PDCA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内容、目标
PDCA原是企业工作质量循环管理方法,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循环的方法。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是分析现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指进行必要培训,大胆放权,让执行者自主行事,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是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找出问题;行动阶段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制度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反馈至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PDCA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各阶段可以存在交叉,但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其次是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其中处理阶段是推动循环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第三是环环相扣,在循环中提高。每次循环都完成一定的预定目标,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次循环的计划,实现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不断地提高。
PDCA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质量改善的科学程序,不仅能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能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将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将以往经验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使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2.具体工作计划和分工
计划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总体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地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计划。论文指导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与每个被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计划,确定论文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应变措施等要素。计划工作在不违反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应聘等实际需求情况。
执行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鉴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找自己答疑,更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定期召集学生进行会议交流,解决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在论文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检查阶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和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初稿完成、修改稿完成、论文定稿、答辩准备等,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毕业论文检查阶段的重要检查点。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计划中对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检查点及其检查时间、检查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查、互查和教师抽查。
行动阶段。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信息,寻找学生在毕业论文实际执行阶段的不足之处,分析造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消除偏差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措施的执行制定计划,指导学生执行这些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此不断进行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论文质量获得不断提高。
三、毕业论文PDCA法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计划分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进行书面经验总结推广,形成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措施如下:
1.奠定毕业论文计划执行基础
大学四年的教学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座谈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兴趣,进而选择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研究方向,进而专注于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提前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明确PDCA方法四个阶段的进度、方法及过程控制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指导教师成立的不同课题小组,定期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介绍收集的文献资料、最新专业动态、研究新方法、专业新理论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增购仪器设备,合理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统筹安排各课题组的实验时间表,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重点针对强化学生责任心,明确近、远期目标。督促学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所研究目标。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术水平。
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检查组,安排时间分别对各个课题组的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改进意见和信息依据。
每届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教研室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出整改措施和计划,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四、小结
实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调动和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在本项目成员组指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49名2009级和38名201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毕业论文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
参考文献:
[1]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24(4):584-587.
[2]廖志玲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
篇4
关键词: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实习;顶岗实习
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各高校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开始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特别是质量建设工程,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院校,其培养模式改革无疑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计算机学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探索,制定了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认识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受改革前的教学习惯影响,加之改革时间还较短,目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为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学生实践少。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但当前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教学方面的理论性过强,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实用技能却相对不足。
实践课设置依附于理论课,主要内容是对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内容相对单一且更新慢,通过实验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这些知识与实用技术的联系却很少涉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无法让学生通过实践课提高实用技能。
2) 课程内容不能跟踪最新技术。
学校传统课程内容不适应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没有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教学内容滞后,与当前先进的技术存在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技术需求脱节,从而造成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1]。
3) 师资资源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大都是应届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这些人员从高校走进高校,没有实际软件工程和项目开发经验,这种体系下的教师受制于教育背景的影响,很难做出开创性成果,他们往往从属于母校的某一学术门派,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参考书。所以,虽然试验硬件现在不断得到改善,很多大学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科研设备、科研实验室,但软件条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4) 实习模式使得学生无法得到真正锻炼。
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通常要参加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主要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实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师范技能,从而适应毕业后的教育工作。但是,学生往往不能参与具体的业务――专业实习表现在无法参与实际项目,教育实习表现在不能完全进入教学角色,并承担某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实习的约束力,更没有检验自己实践能力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从而降低学生主动性。
5)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毕业设计由教师提出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这些题目大多是脱离实际的虚拟课题,无法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更是投机取巧,找来以前学生做的毕业设计照搬照抄。这种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多导师”制培养方式
我院在分析以上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根据多年经验,再次明确培养目标,并制定了“多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2.1明确培养目标
本科教育是具有专业性质的基础教育,不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适当的层次性分工是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必要条件。我校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到中小学和与IT相关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教育、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2]。
2.2“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培养方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对当前教学模式成功与不足的分析,我院提出了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其具体内涵是:每位在校本科生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由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中小学教育导师三个导师予以指导和督促。三个导师侧重不同,要求不同,分别负责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间互相联系,知识互补,共同在本科四年培养能快速适应社会岗位的毕业生。
校内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关心学生课程选修、课程理解、校内考核等问题。入学初期,专业导师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专业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程度,帮助学生熟悉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前沿技术,激发学生对某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校外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他们根据自己实际工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机会;向学生介绍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各种技术的最新变化情况,增加学生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具备IT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中小学教育导师将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教学技能,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将集合多方力量,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这样,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拓宽就业途径。在三位导师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所在,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在以后的指导中着重培养其优势方向,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3解决关键问题,认真实施“多导师”制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的作用,需要认真制定实施计划,详细考虑每个细节,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从而完善该培养方式的具体实施细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3.1学生对“多导师”制的理解
学生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也是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其积极主动性和对培养模式的支持直接影响实施结果。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多导师”制的含义和意义,知道该培养方式给自己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能够积极配合各位导师,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首先,在学生入校之初向学生介绍“多导师”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对四年学习生活的乐观情绪,树立其信心。在适当机会引导学生与各位导师见面,各位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主要方向,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阶段任务和努力方向。每个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向导师提交总结,该总结将作为导师间交流的依据之一,帮助导师发现学生兴趣或专长,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2各导师的介入时机和指导方式
每届学生从大一就要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进行指导。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聘,选聘时要求导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较强的专业学习指导能力。通过交流思想、解答专业疑难、辅导学生科研、介绍专业前沿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大三开始配备校外企业导师,企业导师由企事业单位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学院与企业导师签订协议,落实具体指导任务。企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项目实训、安排并指导学生到其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我院建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5个,企业导师把他们以前所做真实项目拿到实训基地来,指导学生按照企业的设计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为专业实习打下基础。大三下学期,企业导师安排自己所指导的学生到他所在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他们可以企业真实的环境下直接参与企业在研项目。在企业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学生充分感受实物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掌握几项具体的技能。学生还可以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选择毕业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招聘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为了提高我院立志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为学生配备了中小学教育导师,并实施“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计划。教育导师是由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担任。顶岗实习要求在实习期间由实习学生顶班上课,同期我院对被置换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顶岗实习期间,每两名师范生顶替一位教师,顶岗实习的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与管理。通过教育实习,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他们今后顺利通过招教考试面试并最终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3.3各个导师间的沟通
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方式,需要三个导师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商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学习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向企业导师推荐学生;企业导师在具体工作当中,发现学生知识的欠缺,帮助专业导师掌握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做相应补充;同时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中的优势,向教育导师推荐学生适合的工作岗位。多个导师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对学生作出切合实际、符合个人发展特点的指导。
3.4导师的考核
“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保证,应该明确导师和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在务和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对象上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等方面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导师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导师评定、平时检查督促相结合的办法;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导师工作可折算工作量并纳入年终考核。对成绩优秀的导师,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并作为优先晋级、晋职、评优的依据[5]。
4取得成果
自2005年,我院开始实施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安阳师院“新锐之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河南省程序设计大赛、河南省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院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其中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IT企业参加专业实习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在中小学参加顶岗教育实习的学生就业率达到90%。
5结语
通过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和中小学教育导师三者的紧密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学生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较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而提升,毕业生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实践证明,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 工程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办出了特色。
参考文献:
[1] 兰丽辉,刘哲. 论高校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30-31.
[2] 王立新,李晓.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3):32-34.
[3] 肖敏. 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策略[J]. 电脑学习,2009(8):131-132.
[4] 孙来成,廖华平. 师范学生顶岗实习乡村教师回校培训[J]. 教育探索,2009(7):88-89.
[5] 章金萍,罗怀中.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35-3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GU Chuan, WANG Ai-m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篇6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主要还是依靠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文在对台州周边区域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设置了基于cdio的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岗位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软件体系结构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体系也随之发展起来,软件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来源于近20年软件研发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软件体系结构发展历史短,形成过程还在逐步完善中,理论强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学术特点。软件设计原则、方法、技术是对以前软件开发过程的经验总结,设计软件的目的是为了高效快速地运行具体项目。软件需要考虑项目功能的需求和商业因素,因此软件的设计是一门艺术的设计。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成才的实施过程,在职业人才的形成过程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起了决定性作用。原有的培养计划由于体制、培养模式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目标缺乏了解,对学习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不明确;单项技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强于职业技能,强调自身的知识能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对所掌握的技能不能融会贯通;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必要的认知与体验,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情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差,对抽象的理论感到乏味;软件的设计是从整体架构层面考虑复杂的用户需求,缺乏项目开发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开发中。
3.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数量达到了630万人,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率在所有行业中属于最差的级别。软件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保持30%的增长速度,即便是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5.6%,而软件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为每年25%。从表面上看,软件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基本持平,但人才供需的实际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软件产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培养的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差,而企业对人才需求也近乎苛刻。
二、cdio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集中概括了“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从项目的研发到运行,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开发过程。cdio模式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主,指出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和社会环境的融合,并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案例导学,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素质。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优秀工程师的必备素质,包括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通常选择一些直观的、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例题,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将问题抛出,学生分析用户需求,构建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体系结构。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分析、讨论、识别设计的软件体系中存在的风险和解决方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软件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和风险分析能力。
第三,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是软件开发类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1名组长负责,在课堂上,组长代表本小组,直接和教师或其他小组联系;在课堂外,组长是本小组的项目领导者。在组长的安排下,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拉近了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距离。
第四,项目驱动。系统的开发、设计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践、运作,是有一个项目系统化的设计过程,是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精髓的体现。以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为驱动,以cdio教学模式为指导,将cdio的四个阶段有机地融入项目中。第一步,构思。学生先对项目的研发背景和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炼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及解决方案,写出必要的文档资料。第二步,设计。对系统进行建模,设计出相应的软件体系结构,进一步分析、评估。第三步,实现。设计软件进行必要的软件测试,使软件能正常运行。第四步,运行。对设计的程序进行修订、完善。将教学过程融入项目制作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掌握了每个阶段的成果,完成了具体项目的制作,了解了工程制作过程。
第五,能力考核。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的理论考试,注重软件开发、设计能力的考核。以学生提交项目的运行情况为主,根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进行答辩。首先由组长介绍项目的总体情况、分工情况等,然后由各成员汇报各自承担的工作,最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以学生做答来评定成绩。每个小组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提高了学生工程能力。
三、高职软件开发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2.岗位能力分析。一是职业发展过程设计。将学生职业发展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发展初期。上班初期,从文档等资料整理开始,要求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及设备、局域网建设等技能。第二阶段,职业成长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维护,进行静态网页的制作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开发。第三阶段,职业成熟阶段。能在软件开发技能方面有提高,掌握基于b/s模式三层架构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掌握基于手机的移动应用系统的开发,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第四阶段,经过在岗位上的锻炼和实践,基本能独当一面,独立研发信息系统、大型网站的建设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等。
二是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程能力,掌握gui、web、移动应用程序等的开发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了解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基本架构,会在java和.net两种平台上编写程序和测试程序。社会交往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承受挫折,学会与人共处。继续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
四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为:大学一年级开设office高级应用、数据库管理、网站美工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基于cms的网站开发技术、java面向对象编程、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大学二年级开设局域网建设与安全管理、xml应用、软件工程、企业资源规划实施、java web应用系统开发、.net web应用系统开发、.net企业级商业站点开发课程;大学三年级开设顶岗实习、毕业设计、java移动应用开发、c#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然后毕业。
篇7
一、“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电路设计、电路测试与验证、版图设计、PCB板开发等各个不同的应用范围。而当前“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置多数侧重电路设计部分,即采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数字电路。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非常突出的特点。
1.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有广度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电子设计自动化所包含的各个不同的应用环节都要让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把握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真正含义,以便于他们建立起一个全局概念。有深度即在教学过程中紧抓电路设计这个重点,着重讲解如何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硬件电路,使学生具备电路设计的具体技能,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和工作当中。
2.突出硬件电路设计的概念在众多高校开设的“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中,多数是以硬件描述语言VHDL作为学习重点的。而VHDL语言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语言,与C语言、汇编语言等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语言与前期所学的其他语言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如CPU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让学生明白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的真正用途,并将硬件电路设计的概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理论与实践并重“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必须两者并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学习中要突显语法要点和电路设计思想,[2]并通过实践将这些语法与设计思想得以加强和巩固,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方法总结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针对“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以生动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电子设计自动化的世界电子设计自动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让他们能够快速地进入到这个世界中,并了解这个世界的大概,从而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是每个老师在这门课授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授课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子设计自动化。由于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一些比较直观的内容来让学生了解这个领域。从学生最熟悉的电脑CPU引入,通过一段“CPU从设计到制造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流程与方法,并引出集成电路这个概念。通过早期的集成电路与现在的集成电路的图片对比,引出EDA的概念,并详细讲解EDA对于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使用EDA技术实现的当前比较主流的产品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对EDA的具体认识。这些方法不仅使学生对EDA相关的产业有了相应的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踊跃地投入到“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学习中。
2.以实例展开理论教学“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学习内容包含三大部分:[3]硬件描述语言(以VHDL语言为学习对象)、开发软件(以QUARTUSII为学习对象)和实验用开发板(以FPGA开发板为学习对象)。硬件描述语言的学习属于理论学习部分,是重中之重。对于一门编程语言的学习来说,语法和编程思想是学习要点。在传统的编程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语法作为主线,结合语法实例逐渐形成编程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会使学生陷入到学编程语言就是学习语法的误区中,不仅不能学到精髓,还会因为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倦感。如何能使学生既能掌握电路设计的方法,又轻松掌握语法规则是一个教学难题。笔者改变传统观念,将编程思想的学习作为教学主线,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以具体电路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分析电路的功能入手,熟悉将电路功能转换为相应的程序语句的过程,并掌握如何将这些语句按照规则组织成一个完整无误的程序。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语法规则。由于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重点都放在电路功能的实现上,而语法的学习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也不会产生厌倦感。由于语法时刻都需要用到且容易忘记,因此在后期的实例讲解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巩固之前所学过的语法现象,以避免学生遗忘,以此让学生明白,学习编程语言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电路设计。通过一些实践,学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此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硬件电路设计的概念贯穿始终硬件描述语言与软件语言有本质区别。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硬件描述语言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之前所学的C语言等软件编程语言的思维惯性的应用于VHDL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这对于掌握硬件电路设计的实质有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最初引入到最后设计电路,都要始终将硬件电路设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在讲述应用实例时,需要向学生分析该例中的语句和硬件电路的关系,并强调这些语句与软件语言的区别。以if语句为例,在VHDL语言中,if语句的不同应用可以产生不同的电路结构。完整的if语句产生纯组合电路,不完整的if语句将产生时序电路,如果应用不当,会在电路中引入不必要的存储单元,增加电路模块,耗费资源。[4]而对于软件语言,并没有完整if语句与不完整if语句之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的if语句对应的硬件电路结构特性,可以通过一个小实例综合之后的电路结构图来说明。如以下两个程序:(1)entitymuxabisport(a,b:inbit;y:outbit);end;architecturebehaveofmuxabisbeginprocess(a,b)beginifa>btheny<=''''1'''';elsifa<btheny<=''''0'''';endif;endprocess;end;(2)entitymuxabisport(a,b:inbit;y:outbit);end;architecturebehaveofmuxabisbeginprocess(a,b)beginifa>btheny<=''''1'''';elsey<=''''0'''';endif;endprocess;end;(1)(2)两个程序唯一的不同点在于:程序(1)中使用的是elsif语句,是一个不完整的if语句描述,而程序(2)使用的是else语句,是一个完整的if语句描述。这一条语句的区别却决定了两个程序的电路结构有很大的不同。(1)综合的结果是一个时序电路,电路结构复杂,如图1所示。而(2)综合的结果是一个纯组合电路,电路结构非常简单,如图2所示。通过综合后的电路图比较,学生更深刻理解这两类语句的区别。强化硬件电路设计的思想,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规范、高效、资源节约的设计风格,培养一个优秀的硬件电路设计工程师。
4.通过实践拓展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调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用实践训练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使他们达到能够独立设计较复杂硬件电路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强化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即将进入大四,此时他们的毕业设计已经开始进入选题,开始了初步设计的过程。笔者先在实验课堂向学生布置一些常用硬件电路设计的题目,比如交通灯、自动售货机、电梯控制器等,让学生体会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分组组建实践小团队,让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较复杂的电路系统,比如遥控小车、温度测控系统等,鼓励他们将所做的内容与毕业设计对接。其中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训练都可以掌握硬件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有一部分同学还能设计出比较出色的作品。此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工作做了铺垫。
篇8
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自己教学实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经验总结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班主任经验总结报告一
紧张而忙碌的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本学期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一年来,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教师工作。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了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为自己教学实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做好了准备。
二、认真备课,上好课。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开学初,我认真通读教材,语文学科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数学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每上一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后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每讲完一节课,及时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教研示范课活动,讲的是21课《乡下人家》,通过讲课我的收获很大,明确了识字教学对于高年级学生同样重要。作业能做到及时批改认真纠错及时查缺补漏。同时对待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帮扶方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努力,一部分后进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提高不少。另外,我还把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收获与不足等写进每月的教学反思中,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三、班主任工作
1、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四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是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的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因此作为班主任我积极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
班主任要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时刻牢记身正为范。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无论是授课还是平时言谈,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平时不仅要保证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而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特别是每天一大早,我总是早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纪律、进入朗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学生自控力不强。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小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班学生独生子女多,再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家境较好,学生中存在浪费的现象,吃零食、浪费没用完的橡皮、本子等现象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莲山~课件]我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来对待我班的学生。我专门利用班队课进行教育,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想想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叫他们各抒己见,谈谈面包是怎样来的,灾区的孩子需要什么?渐渐地,班级中浪费的现象少了许多,大家争着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孩子。
4、狠抓班级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我很慎重地在班内进行民主选举,选拔出大家信服的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为了培养学生班干部的威信,我经常在班内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以点带面";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即"以面带面"。事实证明,本学期我班在学风,班风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5、注重家校联系
本学期,为了更好的与家长配合,我召开一次家长会,专门针对家长在孩子四年级这个转折阶段期间,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和支持学校工作,并给家长提供了关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组织交流,交流中,很多有心得的家长讲述了自己的一些好方法,给其他家长提供了好的借鉴和启发.
6、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演讲赛、“六一”郊游活动。在班级开展一些跟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写字、朗读比赛等,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7、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用爱心转化后进生
做一位快乐成功、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我觉得做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恢复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她们表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自卑、孤独、缺乏做人的自信、不合群,或刻意的捣乱。通常我会多跟他们接触、交谈,有空的时候常跟他们谈心,如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谈谈他们假期怎么过;谈谈他们父母、家庭的情况,当然也谈一些学习方法,这些有意无意的谈心,
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特别是他们点滴进步,我都要在班内大肆宣传,使他们成为班级核心,让他们有自豪感,从而鼓起他们与人交往的勇气,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我始终坚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最有效地班级管理办法。本学期,我始终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事实证明,我班学生无歧视他人现象,班风良好。
在这学期中,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
班主任经验总结报告二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能够做到自觉、认真、扎实的备好课,尽自己的努力上好课,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并且努力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针对自己的特点和所教专业,努力学习,用心钻研,认真授课,热情辅导,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尽心尽力完成好各个教学环节,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学工作:
AutoCAD课程是每周8学时,3dsMA_和毕业设计是每周20学时,课时量比较多、又是跨科目教学,所以准备起来不太容易,需要超多时间去备课备学生。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到达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三认真”要求,即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要认真备好每节课;认真上好每节课;认真批改每本作业。透过努力,我觉得自己还是做到了,为了备好一节课,我往往会花上一个晚上来反复钻研教材,翻阅各类教学教参,就是想备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上一节让学生有收获的课。
二、训练与比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是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那么训练学生参加竞赛是对学生实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所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也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之一。[由_整理]
1、5月参加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动画片制作教师组二等奖。
2、6月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20__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三、学习与提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对于教师来讲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所以我时很注重对自己知识的储备。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来讲也是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为了让学生掌握到新的动画制作技术,我假期理解了Maya技术的培训。此次收获很大,使我在专业技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完美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班主任经验总结报告三
这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职责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用心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用心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超多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务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群众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思考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状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续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潜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忙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忙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用心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不但用心参加各项培训,到各地听课学习,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同时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联系,时时关心他们,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须在以后进一步的努力。
篇9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 CDIO 面试英语 教学研究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49
The Teaching of Interview English for Junior Students in the CDIO Concept
――Take Chengdu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HU Shen, CHEN Cheng
(Chengdu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00)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English application, especially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CDIO, the author puts emphasi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ctive and positive spirit, and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DIO; Interview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世界一流企I由于良好的发展机会及优越的薪酬福利,吸引了大量优秀毕业生。然而一流企业(比如: 英特尔、 宝洁、华为)通常采用英语进行面试以选拔人才。许多国内学生尤其是工科毕业生虽然在专业方面出类拔萃,但在外语面试时很多却答非所问、慌乱不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和四、六级考试模式让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仅重视读写译,而忽视了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哑巴英语的现状。
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大学和机构为应届毕业生专门开设了面试的指导课程,让学生在毕业求职之前,能够接受专业的面试培训。而在国内,许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仅仅局限于邀请并协助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或招聘信息,专门针对外语的面试,尤其是英语面试的指导几乎没有。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一所典型的工科三本校。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进行了CDIO 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从两年延长到了三年。大三的教学和大一大二有明显不同:第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失去了目标;第二,大学英语是唯一连续开课三年的课程,部分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倦怠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本项目拟将大三的英语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把部分教学任务放在针对就业的英语面试学习上,进行强化训练。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弥补学生对面试英语知识的缺乏,缓解其面对严峻就业的压力,并满足进入一流企业的愿望。因此,面试英语的学习的相关改革一定可以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其学有所得,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理念
CDIO为英文conceive, design , implement, operate的缩写,业界学者把它归纳为“基于工程实践的教育和学习方法(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或者“实践学习法”。CDIO和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为主要途径;CDIO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要途径,即在学习过程中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和任务,鼓励学习者通过自己探索和团队合作的形式投身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CDIO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针对大三学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拟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并尝试将此理论融入大学面试英语的教学改革中。具体思路为:将项目(或工程)实践设定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将项目进展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设定为目标,进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构思(conceive)是CDIO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构思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当今就业形式以及各个行业的面试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把学生自身的需求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思辨力、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达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为目的,使其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CDIO中的“设计”(design)阶段,提示我们围绕所设定的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是培养大学生在职场中的实际应用能力。面试英语需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以及该专业求职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关注对象,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精准的课程安排。改革后的面试英语课程的结构将由三部分组成:(1)面试准备:为学生提供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获取就业信息和制作规范的英文版简历;(2)面试内容:归纳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以及在求职应聘中最常遇到的问题;(3)情景会话:通过真实的情景会话,模拟学生的求职面试现场。
CDIO的实施阶段( implement )提倡在课程目标设定完成后,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单是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这已经成为所有老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在引入基本词汇和句型的同时,不仅要注意英语的基础技能及知识,例如发音、词汇、句式等,还应该注意语句在具体语境或不同面试环境下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构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形成积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DIO中最后一个阶段――运用阶段(operate)。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设计现场面试情境,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关键词汇和使用常用句式实现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实现从听不懂到对答如流的飞跃,同时,通过行业相关术语的积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更加自信而专业,并且,通过对高频出现的英语面试问题的答案的反复推敲,让学生对面试官的问题面面俱到。最后,模拟面试现场,技巧指导和经验总结让学生积累丰富经验。
3 教学实践和研究
面试英语课程将针对大三年学生开设,在已经大一大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培养实性行听说能力展开教改工作。编写新颖且实践性强的教材,通过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总结符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有创新、实用、可示范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和整体素质提高打好基础。
3.1 教材编写
目前,国内现在还没有分文科、理科、工科编写的面试教材,笔者经过一到两年的探索和积累,按照不同专业的W科特征,对应招聘单位的特点编写教程。笔者收集世界500强中针对理工科技术岗位和文职岗位的常用面试专题,再结合原版人力资源教材拓展教材框架和内容,根据面试的不同话题、不同阶段分章节编写一部适合三本工科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面试英语教材。同时通过建设一套完整的科学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要明确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深度和宽度,并依据教学大纲完善教案。
3.2 课堂实践教学
让学生熟悉面试流程和各种技巧。教会学生面试前和面试后的行为规范,便于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扬长避短。通过收录的与各个单元相关的词汇短语,帮助学生掌握地道的表达。同时,通过设计求职者在应聘时最常遇到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核心的求职英语,从而积累经验、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在课堂上设计各种情景会话,将学生引入面试现场,熟悉环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最后,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将引入卡耐基成功学理念,给学生传播正能量,从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特殊手段,将授课内容直观化,场景化。以课件展示现代职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通过师生交流,教学相长,让学生从被动吸纳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学习知识。
3.3 课堂实践内容
以完成面试为目标,本课程还将设计个性化课后实践任务。具体内容分三部分:面试前,面试中,入职后。面试前,讲述面试3P原则(positive(自信),personal(个性),pertinent(中肯)及如何制作求职信和简历。面试中讲授如何回答如下问题: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教育背景(Educational Background)、大学生活(College Life)、求职动机(Application Purpose)、实习或工作经验(Work or Part-time Experience)、个人能力(Abilities)、性格个性(Personality)、团队合作精神(Teamwork)、兴趣爱好(Hobbies)、职业规划(Career Goals)、期望薪酬(Expected Remuneration)等等。同时介绍世界500强外企的国家文化,公司的精神、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技巧,凸显个人实力和素养。第三部分为讲述入职后英语。可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掌握该行业核心术语的英文表达、常见英文文书或相应英文口语对话。同时介绍办公室用品单词,例如传真机,复印件等。在完成上课任务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为未来职场做好准备。
4 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封面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