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01: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76-03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寻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着重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要求。构建既体现职业性,又能体现师范性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
1.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探寻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方法与策略。
2.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3.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既具有职业性同时也具有师范性的,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示范样板。
4.优化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内涵质量。本课题针对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探讨课程体系的重构,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进行重组、整合,并与用人单位需求挂钩、与社会需求挂钩,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5.制定以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引领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市场接轨,总结调整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突出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意义
1.可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二是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三是职业教育要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四是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和理论整合,工作过程很可能是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五是模块课程的灵活性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很有参考价值。
2.可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会独立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大训练力度,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核心就业能力,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独立开展工作。
三、学生能力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反映出的问题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012―2014年每年招生的人数都达800多人。为了确保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我们课题组成员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本次调查对毕业学生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4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已经工作的学生或顶岗实习的幼儿园园长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3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综合分析此次调查、访谈活动,我们发现同学们对我们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对认可的,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和课程安排。在我们问卷及访谈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课程设置及一些课程安排方面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向学校提出今后应该注重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的课程开设。
2.在校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过多。
3.不少同学认为所学教材理论性强、难理解,跟不上社会需求,适用性不大。
4.有的学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采用多媒体教学,学校应开设课件制作的课程。
5.由于社会的需求及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并不仅仅满足各种文凭、证书,但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ψ陨淼姆⒄狗较蚴敲悦5摹K以很多同学希望学校能在教师资格考证方面为他们多做些辅导,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及幼儿园园长的问卷调查,学前教育存在课程观念重理论轻技能,课程内容以学科为本位,实用性较差,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因此,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迫在眉睫。
四、能力导向的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在按专业培养人才模式下,哪些方面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应该由哪些课程进行培养?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都是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时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和方法应用不熟,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协作水平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特别是对于上述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这种认识。
1.确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为了使能力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开展广泛的讨论,要从技能、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总结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为了使教师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认识得更加理性和清晰,为落实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这三种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每种职业都需要的相同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而不同的则可称之为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某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关键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知识、技能、经验及其他原因,很多人一生需要从事多种职业和岗位。这三种能力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基本能力处于最低端,专业能力处于中间层次,关键能力处于最高端。学生经过在校学习,要掌握这几种能力,才有可能胜任未来的幼教工作。
2.探讨能够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课程。有了需要培养的能力,就应该将这些能力培养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去,对于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教师们的认可度较高,培养这类能力的课程也容易落实,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都朝着能力培养的方向努力。
3.将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大纲上。课程对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就应该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表述出来,明确哪些是在本课程中应该培养、需要加强,甚至是进行评价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文本上,要成为教学大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牢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辅助者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水平。应该提前并加大开设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和组织理论及管理能力等课程,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并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能力、带班能力。
6.重新整合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1)全面系统地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是今后工作能力的支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学”即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五大”领域(健康、艺术、社会、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发挥优势,优化和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即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素质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说、弹、唱、跳、画、写六大技能。因为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长时间不使用相关的技能就会出现退步的现象,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每个学期都应设置相关的技能课程,但必须对这些技能课程进行优化。同时,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使专业技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成立各类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定期聘请专业教师为团员讲授相关的内容和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3)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践出真知,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必须真正与幼儿园接轨。我校建立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既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也是我校的附属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观摩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使得学生积累大量的见习经验,为学习理论以及其他技能课程做好铺垫。见习结束,开展见习研讨,把自己在幼儿园的见闻与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幼儿园的现状及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及幼儿的认识。通过学生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认知活动中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判断及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调查和研究,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是设置支撑课程,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能力结构,重新构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只有加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拓展个人发展空间;才能缩短学生由“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距离,将中职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反思型实践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五、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策略及教学建议
1.实践策略。(1)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训练,包括艺术、体育及幼教技能。(2)教育见习和实习。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地观摩、调研、实际考察学前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保育教育见习、实习,学前教育科研实践,为幼儿园创设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组织文艺表演活动等。(3)顶岗实习。根据幼儿园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现场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体验和社会体验,培养全面的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4)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组织艺术采购、幼教宣鳌⒆裳,进行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实践的条件。
2.教学建议。(1)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观察、观摩、讲解、模拟教学法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采用“做中学,做中教,学做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景教学贯穿教学过程。(2)学前教育实训。按幼儿园教学工作过程,以实景教学和项目实训形式开展教学,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⒖嘉南祝
[1]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侯艳清.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黄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SHEN De-hai
(The First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in Yulin,Yulin,Guangxi 537000,China)
篇2
就目前情况来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走向主要有三类:一是到各县市的幼儿园任教;二是到教学对象相对更小的早教中心任教;三是到一些企事业单位就职但同时也担当起单位文艺骨干人才的角色。
由于用人单位类型和用人目的不同,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而近年来幼儿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办学水平在不断竞争中也水涨船高,因此,对所需求的学前教育人才水平也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以往教学模式所培养的普通全能型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用人需求,各单位较倾向于专业技能全面,而又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学生,尤其是这“一技”体现在音乐方面,或者声乐、舞蹈、器乐等,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更能突出一所幼儿园的特色和办学品牌,从而吸引生源。那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多能一精”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及其就业现状
当前,我省乃至全国中幼师行业普遍缺乏专职的专业水准较高的音乐技能的教师,可以说社会需求量很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以及少数企事业及公司的文艺骨干人才。作为幼师和早教培训教师,必须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尤其掌握一种突出的音乐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具有创新意识。然而,要成为一名“多能一精”的幼儿教师,除了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必须具备条件以外,还必须具备优秀的品质,那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对国家对民族怀有深厚的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去了全面的专业课程外,音乐方向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如唱歌、弹琴、舞蹈,唱歌还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等。弹琴也有多种多样的琴,钢琴、提琴系列、二胡、笛子、扬琴、小号等。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入学前的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二是大学阶段所获取的知识,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等。所以我们可以在入学后的后期教学中,重视前期的基础情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以通过平时举办技能观摩、才艺大赛等,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所在,重点培养突出方面的技能,从而体现出“多能”教育中的“一精”。
二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方向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每一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又是师范类的学生都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授课,高质量地完成对于教案、讲稿、学术论文、教学总结、学生评语等文字表达和对专业知识、问题、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即兴表达和讲解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加强思维能力是提高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两方面,即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作为教师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重视组织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将来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艺术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活动,做“多能一精”的多面手和特长家。
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它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思维的创新。同样的教材和同样的教学对象,由于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不同,往往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使其教学手段和知识结构更全面,进而体现出“多能”。
重视音乐特长培养。在以上全面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音乐特长培养,发现其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项目,重点培养,针对教学,让其在“多能”的基础上更突出“一精”。在这一点上,具有多向思维和创造能力、适应现代化基础教育需要的“多能一精”的新应用型音乐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培养措施和手段
(一)坚定信念,明确学习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担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专业演唱家或演奏家,在专业学习上既要精更要广。因为幼儿教师掌握音乐技能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掌握一种培养幼儿兴趣和智力开发的手段,最后才是入门音乐的方法,因而要明确最终目的去服务。针对幼儿教育需要,在专业学习上我认为基础理论知识要以适用为度、基本技能技巧要以适用为准,一切学习要服从并服务将来毕业后的幼儿教育,坚持“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的学习目标,把更多精力用在教学教法的研究和专业学习上“一精”求精,“多能”求广的掌握,不能片面追求专业上的“高、精、尖”。
(二)学好专业知识,夯实教学基础
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立足之本,必须认真学好并自觉做到多听、多唱、多看、多练来加深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多听是要听别人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建树的名人演唱和教师的范唱,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借鉴;多唱是通过教师的指点,自己的实践,不断修正并提高演唱技艺;多看是在博览有关书籍的基础上多观察别人尤其是名人、明星专场音乐会或大型文艺演出和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把理性的东西上升为感性的认识;多练就是要在多听、多看的前提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训练,提高技能。
(三)积极参与实践,提高技艺水平
艺术实践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通过实践既能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又能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有利于接受新信息、夯实理论功底、拓宽知识面;另外,可以提高音乐技能,通过实践锻炼有利于音乐技能的发挥,提高艺术表演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美感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掌握技能要领,积累艺术经验。
(四)规范学前专业教学技能,献身教育事业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期间一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增强师德意识;二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普通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专业教学技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加强“多能一精”素质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专业“多能一精”复合型人才教师。
总之,通过平时综合技能的培养,全面知识的教学,而又重视个性化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需有多专业教师综合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训练,尤其音乐专业各专业教师配合是交叉教学,针对性的点对点重点辅导,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实践过程,是培养模式实现的难点之所在。同时,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业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对整个行业幼师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秀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2(18):99-100.
[2]戴娇娇.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付强.高校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4(03):42-43.
[4]樊丰富,罗巧英.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0(33):62-63.
[5]朱佳.高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我校数码钢琴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2011(6):103-104.[6]李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方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03):110-112.
[8]李波.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2(21):145-146.
[9]王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0-72.[10]赵希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12(12):68-69.
篇3
关键词:2+1 毕业设计 教学设计 专科 学前教育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采用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通常,仅对大专以上学校要求在毕业前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毕业设计,但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更有本质差别,毕业设计不能等同毕业论文。另外,学前教育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专科层次学前教师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有本质的差别,如何能制定一套比较符合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方案,一直是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的内容之一。
一、传统的专科层次毕业设计的弊端
传统的专科层次的毕业设计,所显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专业盲目效仿本科
以往专科毕业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盲目效仿本科教育,忽略了本科与专科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和学制的的差别。
本科教学培养的是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本科教育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向学科的纵深发展,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与此同时,本科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而专科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一般学校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多采用本科内容,毕业设计几乎都是撰写论文。专科学生研究能力较弱,缺乏对该领域及学科发展的研究能力,但对课堂教学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能力与本科生相差无几,另外,由于专科培养的目标所至,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具有一定的优势。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优于本科层次学生。
2、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弱
专科层次学生与本科层次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素养的差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专、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的是学科理论扎实,知识机构合理的高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理论课程。而专科培养的是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倾向实践课程。学制的不同,又加重了专、本科的这种分化。最终的结果,造成了本科层次学生理论全面而技能弱,专科层次学生技能全面而理论研究弱。
3、指导教师的单一和片面
由于培养目标和学制的原因,专科院校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终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能力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放到次要地位。这种长期的技能模式教学也影响了专业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能力。另外,校内教师对学前教育教研了解相对幼儿园教师要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教学法相对滞后。
二、2+1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传统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是2.5+0.5的学制,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在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是以论文撰写为主,,毕业设计过程难与岗位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依靠网络资源找来找去,拼贴而成的“杂文”,其抄袭的成分很大,不能检验学生学科的研究能力。2+1模式是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岗位实训,与传统学制分配相比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这种模式下不是单纯的压缩课堂教学课时,而是在原有的理论和基础课的教学基础上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在实践过程中,去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在2+1学制基础上,依托实践教学所奠定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论文撰写的模式和调整。
1、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内容改革
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学前儿童,幼儿教师活动场所主要是在教室,所参与的教学都以活动为主,游戏成为课堂活动主要的载体,传统的论文撰写不切合实际。对此,我们把毕业设计内容确定以教学设计为主,一是,教学设计与学生岗位实习紧密相连。另外,教学设计更能反映学生从业能力。设计一堂好课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切入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有力手段,是对学生即将走入学前教育领域、独立完成学前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的综合检验。
2、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形式改革
毕业教学设计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录像、辅助教学课件、指导教师指导评语、毕业设计答辩记录、成绩单等。
指导教师采用双轨制指导,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组成,由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前期(开题)的指导,由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负则学生毕业教学设计的的后期指导,包括指导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录像课等。毕业教学设计必须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实地完成,录像课为带生实录。
3、 2+1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改革
毕业设计的评价采用3方评价制,首先由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给出指导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其次,是由校内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30%;最后,由专业答辩教师组阅读教学设计方案、观摩录像课并提出问题,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效果,给出学生毕业设计答辩评价,分值占学生毕业设计总分值的40%。3方评价分值相加,满分为百分,最终折算成五级记分制计入档案,优(90-100分), 良好(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59分以下),此成绩也是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
三、改革后的学生毕业设计效果
从毕业设计改革后两年的实际来看,效果明显,不论学生教学设计的完成过程还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都是在积极和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体现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几点改变。
1、确定教学设计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选题上有的放矢,不再为毕业设计内容煞费苦心。命题贴近学生岗位实习经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可操纵的选题能激发学生对所选题目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储备,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
2、学生能依据学前教育原理及规律,利用多种教学因素及手段,对课程设计过程操作起来更切实可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的进入教研层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完全摆脱了网络抄袭的尴尬局面,教师指导也变得轻松而实际。
3、指导教师不再是以单一的校内学科教学教师承担,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介入,使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有机的整合,双方指导更全面和具体,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终点在教研。学生的毕业教学设计最终完成要提供开题报告、完整的教案、对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信息量大,能客观的反应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教师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篇4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篇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前教育相关事业迎来了空前繁荣,幼儿园教育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相关文件和标准已明确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幼儿园教师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专业化、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对于提高实际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以就业为导向,探讨了在市场需求变化下对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进行的相应调整,对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标准进行了阐述,期望能更好的为高等师范院校有关学前教育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政策性、理论性方面的支持,促进未来相关的改革及快速发展。
一、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再定位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特别是学前教育备受重视。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否能与社会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
1.对专业课设置重新进行调整,完善专业课教育体系
强化专业课学习是培养学前教育专科人才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专业课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实际变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课设置和调整。比如儿童心理学就要成为必修课,而且要增加课时数,因为新形势下儿童的心理变化加大,形势发展较快,必须让准幼儿教师们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才能更好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要合理调整好比例,对教学内容要做科学的调整和安排。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在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中仅有“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容,而缺少明确“师德”培养内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把“师德为先”列人到幼儿园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之首,是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不成熟、情感和行为能力发展不完善的幼儿,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模仿的对象。面对这样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幼儿教师必须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关怀呵护他们成长,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能够持之以恒的坚守;要有很强烈的职业热情。因此,师德不是接触幼儿后培养起来的,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教师职业道德》这门课之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把“师德”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该内容。
2.创新特色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学前教育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机遇期。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幼师素质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是专业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1培养双语教学能力
幼儿教学内容较简单,但教学技巧和方法很难把握,要突出趣味性和互动性,特别是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其中外语就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双语幼儿园就是当下最为流行和普遍的模式,对于具备双语教学能力教师的需求十分强劲,我们从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双语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他们针对儿童的双语教学能力。
2.2引入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
相关的蒙特梭利儿童教学法风靡全球,相关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在我国各地也都有开办,蒙特梭利幼儿教师实际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派专人到蒙特梭利相关的教育协会在中国的总部进行学习,积极邀请蒙氏教育方面的资深讲师来开办蒙氏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对于有这方面兴趣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并考取相关的蒙氏教师资格证书。
2.3组织情境课堂教学
我们根据相关教材,所用教学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将班级作为基本单位,同时把宿舍作为基础小组开展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在教案设计以及活动组织还有语言表达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开展学前教育专题“讲课大赛”,从中发现和评选讲课能手。通过组织相关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具备课堂教学的工作能力。
2.4提高相关保育技能
对于学前教师而言保育方面相关技能是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实践中从高师院校教育到去幼儿园相关实践重教轻保是较为普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做好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实际保育技能的培养工作:
(1)学前教育相关专科人才的培养计划中要实际列入保育技能培训项目,从思想认识上对保育技能的重要性加以强调;(2)将保教并重的相关现代保育观逐步在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树立起来,开展讲座和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对相关保育有所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掌握幼儿安全以及健康护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将保育技能的考核列入学生毕业考核内容,提高学生对保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二、相关课程结构的再调整
各高师院校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师资特点以及教育资源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
1.对课程类型相关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艺术类相关课程,对教育类相关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重视不足,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幼师工作中出现专业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纠正相关错误做法。正确认识教育类课程以及学科类相关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意义,对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突出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对艺术类课程实际难度进行降低,减少艺术类相关课程总的课时数,倡导相关艺术素养,相对于技能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更具有实际潜力,对艺术类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甄选,体现精选和实用原则。
2.调整选修课相关设置以及课程内容
建议将选修课具体内容从4个方面进行调整:(1)艺术类相关内容,偏重于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以及对该方面内容进行补习的学生;(2)教育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3)管理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幼儿园以及幼教相关机构管理的学生;(4)学科类相关内容,偏重于有意从事高一层次相关基础教育的学生。对选修课进行相关增加与调整,要本着对学生未来实际发展有利的原则。
3.对教育实践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
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课程是学前教育方面专科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表现。一般而言第四学期安排见习为宜,第六学期安排实习为宜,总周数为10至15周。见习时间比较短,学生在幼儿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往往浮于表面;实习时间相对较长,但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所遇到的实践问题不能得到相应的合理的解决,毕业时带了很多问题,会形成不良影响。本着分散与集中以及学期与假期有机结合的原则重新规划教育实践相关课程,预留解决相关教育实践问题的时间,对学生在教育实践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让他们在择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就业导向下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训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训练,一方面强化了学生技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第1学期工作中组织学生开展儿歌演唱会,强化学生对儿歌的掌握;在第2学期工作中会在学生中举办儿童故事大赛以及儿童诗歌朗诵大赛;第3学期在学生中开展相关儿童画方面的展览;第4学期在学生中举办教案设计艺术化大赛;第5学期举办儿童舞蹈大赛;第6学期举办包括钢琴等乐器以及弹唱和舞蹈还有双语展示和讲故事在内的全能大赛;在毕业生中开展手工作品及绘画展。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
2.下大力度建设好学生实习基地
实习是学生正式工作前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学校积极与一些高水平公立及私立幼儿园沟通和协商,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实习质量。
3.开设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
我们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和特长,指导他们设计建立,使用汉语和英语双语进行自我介绍;同时在弹唱一首儿歌;演奏钢琴曲;演绎儿童舞;讲好小故事;练好字以及公开课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专项教学活动,学生们信心满满的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
4.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帮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篇6
公办幼儿园教师的聘任需要通过市级教师招聘考试且面试合格才能上岗,要求相对严格,而且只有大专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大多数毕业生要么未能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直接进入私立幼儿园工作,要么另谋他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优秀学生掌握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必备知识与技能,而且更要有助于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专长,顺利地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工作。立足地区“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并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与岗位标准相对接”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教育实践要思考的最佳视角。
一、学前教育教师岗位职责与要求
1、学前教育教师就业市场岗位职责与要求
我们对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收集到39条幼儿教师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的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多希望应聘者上岗后即能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用人单位强调毕业生的最重要素质依次是特长(67%)、专业(51%)、大专以上学历与经验(41%)、性格(23%)、证书(10%)。具体表现为在专业和学历方面要求为学前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有20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6次,要求为中专以上学历的有5次;在证书方面,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书分别被提到了4次;要求有工作经验的有16次;要求应聘者有特长的共有26次(能弹4次,会唱8次,能跳舞6次,会手工8次,能绘画6次);要求应聘者性格活泼的2次,有亲和力的7次;在情感方面要求爱孩子9次,有责任心、有耐心的4次。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9次。
2、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要求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0~6岁的幼儿,其身心发展水平较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对内要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外要让家长满意。因此,要想顺利完成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必须具备组织活动的能力和家长工作的能力。
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前者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的能力、观察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能力、管理幼儿遵守规则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合理分配玩教具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等;后者包括生活常规指导的能力、问题诊断与指导的能力等。
家长工作是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细微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陈鹤琴)理想的家长工作能促使家长与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促进双方有效互动,磋商共育策略;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现状情况
1、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两个层次:三年制高职大专和五年制大专。五年制大专是在普及高中教育之后进行专业教育,因此与学前教育专业大专段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其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实践三大模块,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2: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视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专业基础课所占分量较小,遵循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必需、实用”的原则,为培养宽基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①课程种类过多。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指导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参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强调宽基础,因此三年时间内要完成四年的课程,设置的课程尤其是公共基础课过多,学生精力有限,学习存在多而不精,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课程计划会根据市场需要添加新的科目,这些科目可能在体系上与已学过的某一科目相似但内容更加详细,仍然开设新的课程,课程交叉重复设置严重,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②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的比例相差较大,易使学生形成错觉,认为专业基础课远远没有专业技能课重要,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并轻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③专业技能课为必修课程,容易出现忽视学生基础与兴趣,一味培养学生的特长而挫伤学生自信心的现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①教学中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专业基础课课时少,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停留在走马观花层次上;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学习与运用的脱节。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大多缺乏幼儿园教育的良好经验,因此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就较为浅显,大多时候只是深入地阐释理论本身,而较少涉及该理论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这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意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较弱,案例分析能力较差。
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弱。多数学生习惯于上课时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做好课后思考题,而忽视了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巩固与思考;若作业超出的课本内容,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不假思索照抄百度的内容。
③活动收效不甚理想。高校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参与的学生热情非常高,活动的质量也相当高。但总的来说,没有参与的学生还占大多数,活动多以比赛形式展开,在活动前学生只知道参赛要求与评分标准,至于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标准没有培训与解释;在活动结束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活动总结与讲评,致使学生享受了参与的乐趣而没有提高的喜悦。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建议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全才与专才的关系。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教学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因此高职高专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培养高规格的人才而一味地照搬照抄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原则上来讲,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但作为个体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爱好,且不可为了培养全人,而忽略了特长的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一方面应深入研究就业市场,尤其是本地区就业市场所需人才的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长,在专业技能已普及、学生已入门的基础上,适当地将专业技能课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第二,处理好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的关系。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课程回答“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的地位,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是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因此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更要考虑社会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在课程实施时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服务,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向社会需要的方面发展。如理论知识学习强调基本概念与原理,而忽略理论的研究过程及理论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岗位要求适当删减或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为特长发展服务。课程实施即课程教学既要满足专业培养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
第三,提高案例教学的意识与案例分析方法的指导。学前教育是每个人都曾经感受或正在实施着的事情,但并非所有的经历都是成功的、科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应该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因此所用到的教育案例应该是典型的,而非随手拈来的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或自己的育子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有收集典型教育案例的意识,有用科学理论分析成功或失败教育案例的能力。与此同时,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得“理论有用”观念的同时明白“理论如何用”的方法,鱼与渔共得。
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在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幼儿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幼教(幼儿教育专业大中专学生的)就业面开始拓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不再仅仅只是到幼儿园当幼儿教师,而是瞄准了保育员等多个就业岗位。因此,在幼儿教育专业化、正规化、多元化等趋势不断凸显的情况下,幼教专业毕业生是提高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的强大的主力军,也是从事社区幼教人员、亲子园教师、特教教师、专职、兼职幼教培训教师等师资的最佳后备人选。音乐欣赏课程在幼儿教育专业大中专学生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将音乐教育课程的功能最大化就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分析
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陇东学院为例,该校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都为普通高考学生,且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对于这批90 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应付现行高考政策,他们很少具有专业的音乐基础。甚至有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怎么上过音乐课,对于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没有了解,更别说对音乐的音响储备了。即使有,也仅仅停留在听一些流行歌曲的水平。他们对于流行歌曲及歌手倒是有一些了解,但提及到莫扎特、贝多芬是谁,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代表作是什么,知道的人寥寥无几。而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等技法课,当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音乐时,甚至有的学生连基本的音乐审美都不具备时,就开始学习技法,这使得他们措手不及,随着所学的内容越来越难,有些接受慢的学生开始厌学、甚至放弃对音乐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对音乐领域的知识了解太少,音乐视野太窄。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学效果不明显。所以,对于这些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而言,首先要开拓学生在音乐领域的知识面,培育基本的音乐修养,引导学生去听音乐、感受音乐及储备音乐。
二、改变“重技轻文”之偏颇
美国音乐人类学梅里亚姆在《音乐人类学》一书中提出“对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理论阐述,认为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审美愉悦、娱乐、沟通、象征再现、身体反应、强化服从社会规范、确认社会制度和宗教仪式、促进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融合”十大功能。[1]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音乐及其功能的认识,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还是情感的艺术,只有情感丰富的人才能用心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
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作为幼儿教师,仅仅掌握单一的音乐技能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弹唱技能技巧外,人文素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人错误的认为,只要会弹琴、唱歌、跳舞就可以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事实上,一个音乐教师即使掌握再多的音乐技巧也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复合型需求。
现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受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主要以钢琴、声乐、舞蹈这些技能性的课程内容为主线。多年来,受此课程观念的束缚,在钢琴、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演奏、演唱技巧,忽视了音乐人文类课程的学习,从而造成了其中丰厚的文化内涵的缺失。
音乐观察研究认为,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是0―8岁或9岁,9岁或10岁以后再进行音乐学习已经晚了。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乎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在9岁以后,像最基本的节奏技能――保持一个稳定的节拍是不能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的。i孩子们的音乐启蒙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且音乐活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音乐游戏,节奏游戏、集体舞、幼儿早操等,这些活动都与音乐有关,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懂得欣赏音乐,才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幼儿教师如果没有大量的音乐知识储备,对音乐毫无感受,那又怎样去教授或者启发幼儿呢?所以,早期音乐体验对整个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幼儿教师的培养一是注重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二是表现音乐,视唱、练耳、歌唱、乐器(钢琴演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三是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灵活地掌握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有效地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更好地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技术的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进而谈到欣赏的指导,这使得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一音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2]所以,作为幼儿音乐的启蒙者,幼教专业的学生除了训练钢琴、声乐的演奏、演唱技巧外,还应注重对音响的储备。养成多听、多看、多想的好习惯,锻炼出一副“敏感”的耳朵。
三、如何提高欣赏能力
音乐是通过多种媒介传播的,如印刷出版媒介、音像出版媒介、公共广播媒介、公共电视(电影)媒介、互联网络媒介等。这些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时刻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类书籍、杂志、报纸等了解音乐,对于初学音乐的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理论基础,所以可以推介一些简单、通俗易懂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如《李岚清音乐笔谈》,这是一部可看、可读、可听、可品味、引人入胜的跨媒介体经典音乐著作,也是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沈弘编著的《经典音乐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
电影、电视剧早已进入到学生的生活,经常可以听到学生们讨论最近上映了那些电影、什么电视剧好看,但当问到对电影、电视剧中的主题曲有什么印象时,学生们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才能说出几个,但大部分都是热播的爱情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说一些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题曲,如《毕业那年》中的《那片海》、《金粉世家》中的主题曲《暗香》、《汉武大帝》中的《等待》、《康熙王朝》中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渴望》等。从这些歌曲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近期的作品有一些印象,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在电影界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例如:《冰山上的来客》、《少林寺》、《红楼梦》、《西游记》等,教导他们在看电影、电视剧的同时一定要留心作品中的主题曲,而且主题曲本来就是反映电视剧、电影主题思想的有效组成部分。刚结束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大上海》主题曲《定风波》,《血滴子》中的《刀锋偏冷》、《画皮》中的《画心》等都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一看、听一听比较有意义、有影响的音乐电视节目,如《同一首歌》、《星光大道》、《民歌中国》等,来进一步完善对音响的储备。近段时间热播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音乐文化传播形式。与往届不同的是,歌手们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歌,而这些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的经典,所以对于这些初学音乐的同学来说听起来不是特别困难。同时,要揣摩领会专家的适时评点内容和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演奏、演唱技能外,一定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音乐常识。例如:《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中的《北风吹》,在教授这首乐曲前,除了要求学生对曲谱提前预习外,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搜集这首乐曲的有关资料,引导思考舞剧《白毛女》与歌剧《白毛女》有什么不同之处。实际上,这首乐曲篇幅短小,在技法上难度不大,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最后一个八分休止符的处理。教师再三强调要注意八分休止符的休息,但效果不大。据笔者观察,认真听了《白毛女》的同学比那些没听过的同学要学得快,特别是对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同样,在教授外国作品莫扎特《幽默曲》、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时,也要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作曲家的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经常会听到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但具体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及代表作有什么时,学生们一无所知,只有一部分同学会说出贝多芬的《命运》、《献给爱丽丝》、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讲解莫扎特时还以详细讲解一下曾风靡一时的“莫扎特效应”是什么,这不仅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大有助益,并在理论知识的扩展上也功不可没。
事实上,听音乐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来补充,可见多听、多看、多想、多分析,并不断总结欣赏经验,认真学习欣赏知识,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如果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很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很难担负起培养儿童的重任。所以,如何在教与学的层面上将音乐欣赏真正落到实处,就显得格外重要。
注释:
i 尹爱亲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67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 自然科学 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3-02
1 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及专业课程现状
1.1 高师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现状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国新建或者升格扩建了至少16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类学校招生的种类一般有三类:高中毕业三年制大专(以下简称三年制大专)、初中毕业五年制大专(以下简称五年制大专)、初中毕业三年制中专。本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三年制大专(见表1)。
笔者对八所从2009年至2012年幼儿师专三年制大专生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列举的是2012年的情况,近三年的情况与2012年相似。如表1所示,理科生计划数比例最高的是2012年首次招生的川北幼专,达200人,占招生总数的45.45%,理科生计划数比例最低的是2011年建校的济南幼专,只有32人,占招生总数的20%。2012年,这八所学校学前教育及相关专业招生计划数为4218人,而理科生为1222人,占28.97%。与文科生相比,总体较少。
目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收的三年制大专生,在高考后,录取的批次都是专科,有一专也有二专,比如,济南幼专就是二专。按照一般高考总分750分为例,各省高考理科的一专分数线到三本分数线大概是400~500分之间,也有部分低于400分。总体来看,生源质量不高。
1.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开设情况
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幼儿师专都对三年制大专开设了和自然科学相关的课程,如表1所示。笔者查阅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发现这些课程比较注重的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法,而对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几乎没有。这样的前提是他们已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已具备一定的科学(自然科学)素养。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高师学前专业的生源比例不够均衡和生源质量还有待提高,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幼儿师专开设的相关课程是不够的。
2 充实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2.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2.2 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3 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3.1 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
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3.2 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
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
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4 结语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持续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幼儿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规范有效开设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对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和专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从幼儿教师培养开始,逐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各高校招生就业网[EB/OL].
[2] 2010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3.
篇9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 舞蹈课程 幼儿舞蹈 创新性学习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者的主体,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的舞蹈课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教学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授课基本采用的是继承性的授课模式,它关注的是过去,很少考虑现实与未来。我认为,学前教育应把握住高职教育要求的从“继承性学习”的观念向“创新性学习”的观念转变的契机,明确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让专业舞蹈教育、幼教师资的舞蹈教育、幼儿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展能力?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加灵活、开放、科学的教育模式?这是一系列值得学前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我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围绕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其他院校的舞蹈专业训练课不同,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单一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上,在兼顾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修养的前提下,就必须有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课程的侧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提高设计、指导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能力。
(一)舞蹈基础理论学习。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几乎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这使得他们在接受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教学初期要十分重视学生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特征、性质和不同舞种的风格特点;熟悉舞蹈基本术语,掌握舞蹈记录的基本方法,掌握舞蹈创作基础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作为技能学习的基础。
(二)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础训练是一门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是各种舞蹈训练的基础。通过舞蹈基础训练可以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自然体态,解放肢体,获得必要的技术、技能和规范的动作形态,提高学生的身体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舞蹈年龄相对偏大,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可塑性减弱,加之舞蹈课时间相比专业舞蹈院校又少得多,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降低对软度、开度、弹跳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坚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三)儿童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的职业,其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较,其针对性更强,它是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课。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对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掌握。
(四)儿童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教师在教会学生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设计、组织、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等目标要素。具体做法是: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出发,设计儿童舞蹈活动,创编舞蹈小节目;指导学生从儿童舞蹈活动特有的教育规律出发,设计活动方案,开展舞蹈编排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组织舞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儿童舞蹈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明确活动的基本要求,掌握活动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把握指导幼儿开展舞蹈活动的基本教学原则。只有这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能开发”向“智能开发”的转换。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由此,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性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一)概念先行,以概念指导教学。
舞蹈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课,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实践课,强调过程与实践。对于舞蹈初学者来说,传统的舞蹈教学多以学生模仿动作学习为主,这是由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学习舞蹈的最佳年龄为十一二岁,其模仿能力强而理解能力差。但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而模仿能力较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为主。由此在教学时,我以讲授动作概念为先导,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先理解动作概念,继而以概念为指导,通过教师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领会舞蹈动作的规格要求,再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体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这种以概念指导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的做法在教学实践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授精准,重视实践练习。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它通过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的表现能力,使其身体能够运用自如地传情达意,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舞蹈技能的形成是从身体能力的积累到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贪图快和多,力求准而精,坚持稳中求进地推进技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身体表现力。由此,在教学中应坚持“语言讲解精炼、动作示范准确”。首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清楚动作的规格、要求,再以身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其感知动作,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实践练习,采用教师口传身授,学生主体参与,以集体、分组、个别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领会动作的要领、方法,解决动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而掌握动作、完成动作。
(三)“练讲”结合,“学教”相长。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培养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具有舞蹈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技能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训练、练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于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教师进一步讲解、示范或是组织学生分组相互观摩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进而完成动作。这样在“练”和“讲”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动作名称、要领、方法步骤,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学生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每次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授舞蹈知识的能力,使“学”“教”相长。
三、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因此舞蹈课程应重视所授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具有一定舞蹈技能后,针对大学生会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创作练习,以创作幼儿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等舞蹈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体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舞蹈知识技能,提高舞蹈编排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将喜爱舞蹈艺术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舞蹈表演队,通过学习、排练优秀的舞蹈剧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等活动为契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自创舞蹈作品。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引导他们制定排练计划,商定节目形式,明确排练任务和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将作品以一个个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根据作品的需要,完成制作服装、道具,设计舞台形象,合理安排舞台灯光等环节的内容,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完成整场演出。这样既帮助学生明确舞台演出各个环节的内涵,掌握艺术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又帮助学生积累文艺演出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真正体现学有所用、学为我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是一门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坚持舞蹈教学应帮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又具备较强的幼儿舞蹈活动创作、设计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以掌握“双基”与注重儿童舞蹈编导与教学能力提高为主线;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以概念指导教学,降低训练难度”与“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具体操作手段;针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成为新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志涛.舞蹈卷――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孩子作为祖国的希望和家庭的未来,家长自然会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且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是早期幼儿英语的学习。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并突出办园特色,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设了幼儿英语课,因此幼儿英语教师的社会需求量很大,这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但是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的英语水平相对低下,难以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工作。可见现有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幼儿园培养称职的幼儿英语教师就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现状
1.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上是普高的落榜生。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语音和词汇都还没掌握,所以课堂上常出现的情况是差的同学完全听不懂,程度相对好的同学觉得教的内容简单,进度太慢,形成了两级分化。
2.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英语学科是一门文化课,跟她们的专业联 系不紧密,对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她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 能胜任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她们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久而久之,她们就养成了一系列不良的学习习惯,呈现出被动的学习状态。
(二)教师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然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过多的主导 作用,只注重讲授教材的信息,不重视学生的参与,整个课堂仍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有的教师只注重对个别程度好的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其余的学生要求较为放松,甚至视而不见;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学生的消极表现及抵触情绪,缺乏教学成就感,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形成了职业倦怠。
(三)教材使用现状
所谓学以致用,进入职校学习,学生所学的一切都应当是为她们今后的工作做准备,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的英语教材也应该是贴近她们将来工作的实际,然而目前该专业配套的英语教材较为短缺且良莠不齐,这为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是英语基础模块的教材,这种教材各专业通用,但是缺乏针对性,与学前教育专业关联不足,且难以对她们未来要从事的幼儿教师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二、改变现状的建议及对策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当务之急。针对上述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这几年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希望能对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所帮助。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之初要通过网络等媒介或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的形式来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使她们了解目前幼儿园英语教学情况和发展形势,让她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提升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上课的专注力在15-20分钟之间,那么一堂45分钟的课要如何让学生始终都能精神饱满地进行学习是有效课堂实施的落脚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不应再让自己的教学方式停滞不前,而应大胆地引入科学技术手段来为教学服务。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时下流行的微课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众所周知,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发音准确与否至关重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进行语音教学,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解决这个难题。网络上有多种动画学音标的节目,借助这些节目,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再比如:在讲到高教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1)》第八单元的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nearest bank?”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真实场景,然后让她们发挥自身特长,在生动的表演中学习和操练问路及指路的句型,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和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她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2.巧用英语儿歌进行穿插教学
英语儿歌具有生动活泼,行文简单,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歌唱方面的能力[1]。实践证明,在学生上课感到疲倦时,用英语儿歌进行穿插教学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英文儿歌能使学生心情放松,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像《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appy New Year》,《London Bridge》等,这些歌曲的旋律学生都非常熟悉了,只需要把单词教给她们,她们就能很快学会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她们舞蹈方面的知识,为所学的英语儿歌编排适合的动作,做到边唱边跳。长此以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增加英语知识储备。
3.用游戏融入课堂教学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ducation must be fun(教育必须是有趣的)。我们的英语课堂要充满活力,当然少不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因为游戏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思维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英语的愿望,使交际训练灵活多变,易于引导,使沉闷的教学交际变成有目的、有内容的自然交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2]。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的游戏有:词汇类的Word puzzle ,Hangman ,Last letter 和Bingo ;训练听说的Repeat and add;Ten questions 等,通过游戏辅助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而且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
4.组学习竞争合作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平时成绩、智能、思维灵活程度等因素及个体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悟对她们进行分组,每组6人,组内又可分为A,B,C 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各2人,A层学生为带头引领作用,B层为中档学生,C层为潜能后进生。组内同层次的学生结为竞争对手,组内成员间为合作关系。依照这种形式的分层设组,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当堂检测等教学设计都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精神,通过相互研究、互助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发展英语思维习惯。此外,分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激发,体现教育的公平,让每一位学生都变得积极自信。
5.练习反馈当堂展示
传统的练习反馈是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发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弱化了对学生学情的监督和调整,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是不利的。而当堂练习反馈一方面能使学生对新知识“趁热打铁”,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及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利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当堂练习进行分层,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其相应练习反馈的成果。当堂展示这一环节是有效课堂的试金石。展示环节可把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前,课中,分组合作学习时就有明确的目标,心里有任务,脑中有方向,有效课堂才能得以落实。
(三)结合专业实际,调整现有教材
目前英语学科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该专业的特点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系统合理地进行教学。比如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融入一些针对幼儿的日常用语,如:It’s time to drink water. /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 to have a walk. /Please wash your hands.等。要尽可能地弱化较复杂语法知识的讲解及练习,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高教社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1)》第三单元How much is it ?为例,该单元有一段关于购物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美工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制作一些仿真的食物和水果等,然后分角色扮演“卖家”和“买家”,在班上摆设摊位,进行实景演练[3],提前让她们熟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重要的一个主题――“娃娃家”角色扮演活动。此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还可讲解一些今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改善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还需要英语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来实现以用定教,快乐教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幼儿英语教师,让越来越多的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走向幼儿园岗位。
参考文献:
[1]黄达莎.探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途径――英语教学技能课的探索与体会[J].教师 2013(5).
- 上一篇:小学毕业班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军校学员毕业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