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5:1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管类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97-02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近年来多新办有经管类专业。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这些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过于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当前,多数高校认为,毕业论文是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然而,这种过于强调学术性的评价标准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与学生整体理论水平是不太符合的,这导致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貌似学术论文实则学术垃圾。但与此同时,由于强调学术性,因而与实际联系更为密切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以及带有策划性质的项目报告都被排斥于论文选题之外。这使得论文的选题存在着大而空等问题,同时也使得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少了一个重要途径,而那些所谓的学术性论文也实在难以体现出其实践性来。
(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一,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和解释能力较弱。经管类论文通常需要有数据的分析支撑,才能有说服力。但学生不仅无法从合适的渠道获取数据,而且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也很欠缺。虽然在大三前后修学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但真正能够在毕业论文中运用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多数论文都是文字的堆砌和字数的拼凑。
第二,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毕业论文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尽管同学们已修学了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但真正在毕业论文中加以运用的同学却并不多,多数是直接将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理论等内容直接堆砌在论文中,弄得论文好像是教案一样,并未能体现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来。
(三)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多为新建专业,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招生数却较多,致使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力量捉襟见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乏符合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第二,指导教师质量存在问题。一部分教师本身并未受过硕士阶段的论文撰写训练,自己也未曾有过完整的论文撰写与发表经历,因而难以很好地承担指导工作;一部分教师与指导的学生专业关联度不大,难以很好地承担起指导责任。
(四)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有限
一方面,就业压力使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普遍提前,一般在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就几乎倾巢出动,没有寻找工作的也在备战各种考试、考证,而且是一个试接着一个试去考,至于毕业论文就完全成为副业了;另一方面,唯一有可能、有意愿去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考研学子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其考研工作一直要到五月份才能尘埃落定,而此时已快到论文答辩的时候了,最终只能应付了事。因此,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虽然很多学校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实际上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仍然十分有限。
二、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一)毕业论文分类写作
根据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兼顾学术性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偏好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将毕业论文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学术研究型论文,其要求学生按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去从事论文的写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该类论文主要针对那些有兴趣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另一类为实践应用型,主要针对那些计划毕业后即参加工作的学生。
在地方高校中,经管类毕业论文的主体当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这主要因为:第一,实践应用型论文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由于实践应用性论文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其对学生的压力并不低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第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论文抄袭的情况,因为实践应用型论文要求学生从真实的参与工作着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使其难以抄袭。第三,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学生去作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实践资源并未被充分利用,对大学生来说,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是任务,在企事业里打工是为挣钱补贴生活,实习是为了工作。较少有学生在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多一点观察和思考,而实践应用型论文可迫使其为完成论文工作去观察和思考,并以论文形式表述自己的见例。
实践应用型论文可有实验报告(如,对不同促销手段的比较分析其对销售效果的影响等)、调研报告(如,调查分析某消费品在大学生市场中的消费状况等)、商业策划(如,针对某企业的战略发展策划、营销策划、组织结构变革与发展的策划等)和案例分析报告这几种形式[1]。
(二)项目组合作模式
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基本上都是一名学生一个题目,即使题目一样,两者的撰写也是毫不相干的。但当对毕业论文实行分类时,项目组合作模式在一些情况下就变得有必要了。例如,某些调研工作、实验工作或策划工作往往依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如果由几个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去合作完成这项工作,其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还可以集多人智慧于一体,通过讨论会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而激发成员的创新欲望,产生创新性的观点。项目组合作模式也能培养成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最后,以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
以项目组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是以常规毕业论文工作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2]。它既要遵守学校毕业论文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同时又对选题、指导、答辩等许多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条件。因此,必须把握以项目组的内涵和要求,根据实际条件和教师、学生的能力水平,稳步推进,确保论文质量。项目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2~4人为一组。
(三)以研究项目为依托
1.以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依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团队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在参与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以“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依托。“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可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组织、指导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如何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如何使学生毕业论文与“挑战杯”竞赛及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有机结合,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方面。
结束语
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一定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论文应以实践应用型论文为主,以学术研究型论文为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此外,对于学术研究型论文,要求侧重于独立撰写;对于实践应用型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项目组合作方式完成,也可独立完成;对依托教师课题、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挑战杯”项目完成的论文,要求侧重于学术研究型论文的撰写。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2]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54-02
[作者简介]刘溢海 1964―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科技大学具有优良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传统,学校63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与洛阳一拖等国内重工业发展相伴生的历史。多年来学校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已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都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专业涵盖非常广,但以工、农科专业为主。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看,大多属于以高校为主、厂校结合的类型。在具体做法上多种多样,主要有高校办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在企业内建立校外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等。从实践效果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较好地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吸收产业部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对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延伸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贡献力量。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经济与管理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内容理论化、实践环节形式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管类人才的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改革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作为育人、积聚、创新和服务高地的作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借鉴工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为重点,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合作主体间互动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何进一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与体系构建
一 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之间的嵌入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学校研究成果嵌入企业发展过程,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企业需求嵌入学生培养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之间的渗透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实现学校教育、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渗透;另一方面通过客座教授的引入、实践教学的外化,实现企业发展、社会需求对学生培养的渗透。
3.建立校企之间的共生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通过重塑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培养质量,使得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障企业人才供给、改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发展文化,使得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
二 体系构建
1.搭建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目前有一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研究中心,两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和郑洛三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基地为经管类专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陆续与洛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洛阳市多家制造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物流业、金融类企业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建立了学生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2.完善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在相关企业指导下,培养方案突出体现了“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柔性人才”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3.构建合理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部分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和时间安排,围绕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不同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贴近生产实际。
4.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研究
依托搭建的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互动平台,在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训项目等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提高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经管类人才。与此同时,我校教师团队的优势是科研,利用教师队伍科研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事半功倍;开发培训项目,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
5.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综合研究并修订经管类专业实习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可利用我校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或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开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补充完善本专业的实验软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6.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体系
部分经管类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尝试双导师制形式,即邀请企业部分高工与我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调研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工作,在学校完成资料查阅、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实验并接受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研究规范管理体系,给出合理的明确的评价标准,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改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 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长期以来,我校与河南、洛阳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校企之间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我校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本科经管类专业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多年从事经管类教学的实际,在调研、咨询、交流讨论之后,确定复合型柔性人才的培养方向。
二 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
同技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以及研发型人才相比,柔性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柔性人才培养也更注重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培养。所以,“重实践、厚基础、增灵活、强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我们所重视的,这种模式更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外化产学研合作成果,探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机理、内在规律。
三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与互动机制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改革培养环节、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客座教授、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校、企业间的嵌入机制、渗透机制和共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元俊,张海筹.高职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概念及内涵探析[J].甘肃科技,2007 8 .
[4] 朱相宇,何海燕,宋希博.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 2 .
[5] 朱云章.河南科技大学经管类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2 .
[6] 王书华,杨有振,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 12 .
篇4
关键词: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苹(1977-),广西桂林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09A039)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47-0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4号)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指出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很重要教学环节,尤其针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近年来,由于学校不断扩招,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紧缺,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论文粗制滥造、抄袭、买卖等学术腐败现象,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降,以致有的教师提出取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看法。对此,我们需要反思高职毕业论文工作,挖掘问题的根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高职经管类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设计定位不清
最近几年,人们意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然而,高职经管类毕业论文的目标、选题、撰写要求等方面,仍然采用学科本位下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无论是教师指导记录还是评阅记录、答辩记录,均充斥着“该论文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论文的创新程度不够,深度有待挖掘”、“文字流畅,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等字眼,无不显示着学术论文观的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课程设置要求基础理论必须遵循“实用为主,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很少有学生对某一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使有,文字表达又是一大难题。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且课程教学与实际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差距。显然,让高职生写出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有的教师所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不能反映和跟上时代的需求,不能有效的将毕业设计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多是一些理论行研究或是学术论文题目,造成毕业设计空洞无实用价值。而有些教师每年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多是与上一届大同小异,学生往往随意找找资料,或是类似论文,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三)学生忙于找工作,无力进行毕业设计
几年来,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基本上将精力放在实习和找工作上,学生花在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许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基本上是应付了事,质量不高。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重视,经常统计就业率,以此来确定该校的招生指标。在此压力下,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允许学生在第五个学期离开学校开展顶岗实习,但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也刚好是安排在这个时间段,但是往往因为工作繁忙且缺乏安心撰写毕业论文的环境,更何况安排的学术论文与他们正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 很多学生视毕业论文为一种负担。
(四)毕业指导环节松散不利于毕业设计完成
毕业设计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紧缺,一个指导教师往往带15个甚至20个以上的毕业生,老师不仅时间精力难以保证,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不能有效地指导每个论题。加上顶岗实习,学生不能得到教师面对面的有效指导,教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远程指导。一些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对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是置若罔闻或不能正确理解,有时甚至要通过十几封邮件才能讲清一个问题。
二、基于职业能力胜任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高职经管类专业都提出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设计环节。针对毕业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基于职业胜任要求下,我院商务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制定出一套改革方案,强调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运用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环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一)改变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
对毕业设计形式进行调整,将原来只是简单提交一份论文文稿的形式变为提交“调研方案(含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市场调研诊断报告+可行性报告(或是商业企划书、经营实施方案)”的特有毕业设计范式。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运用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环节完成毕业设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任务内容
选题范围主要是所学专业和岗位在学习中或是社会调查中所涉及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环节有不同针对性的任务要求。
1.设计调查方案。可以具体实习单位或是选定企业为对象,通过调研方案组织、调研问卷设计、对选题对象企业在特定业务方面的工作进行调查和分析。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出类似“XXX超市柜台商品销售经营业绩调查”或是“XXXX企业客户满意度调查方案”这样的选题方向做为参考。
2.市场调研诊断。通过调研数据收集、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对选题对象企业在特定业务方面的工作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诊断报告或是意见书。如可以提交“XXXX企业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或是“XXX超市柜台商品销售经营业绩调查”
3.撰写可行性报告(或商业企划书或经营方案)。根据前一环节的“市场调研诊断报告”找出来的企业问题,撰写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如“三星品牌手机在手机卖场的布局陈列设计方案”、“步步高电子产品POP海报投放方案设计”、“童乐乳业酸奶产品推广营销方案设计”、“领跑体育用品连锁门店商品结构规划设计企划案”、“南城百货连锁超市商品配送优化方案设计”等企划书。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商品销售、消费心理分析、商品陈列、门店管理、采购配送等等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尽量利用产学合作形式,做到真题真做,让学生参与到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课题和合作项目,让可行方案变成操作性的经营方案。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要学生提交“企业经营成本分析”,其中主要是围绕资金筹措、经营成本费用核算、现金流控制、预期收益值、降低成本费用的方法、措施进行分析。如果无法结合真实项目实现,也可以自主创业方案为模板来分析“某店经营成本费用”。
4.成果汇报与交流。每组学生将完成的文稿制作成PPT演示稿,推荐代表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并对老师或是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借此机会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前后衔接,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从查资料到选题,再到查资料、做设计方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习检验过程。可以很好的将学生三年所学的专业课程很好的串联在一起,极好的检验了学生学习所得,也让学生明白了整个专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三)改变完成方式
鉴于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及其所涉及的较宽知识面,原来单独个体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毕业设计要求团队合作,一般以6-10个人为宜,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中的一些综合性项目。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提高,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对应的,指导老师也不再是一对一的指导,这就需要将3-4名不同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在时间上,适当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布置和安排,统一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前以4-8周的时间内完成。
(四)改革考核方式
毕业设计完成方式的改变也随之带来了考核方式的变化。改革传统文本阅卷评价方式和一般答辩方式,要求学生将撰写的毕业设计与专业、岗位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采用“PPT演示+口头陈述+回答提问”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价考核。考核成绩中“毕业设计完成度”占60%,“PPT演示+口头陈述”占30%,“回答提问”占10%。通过这种形式的改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实践或技术领域成果的捕捉、提炼、归纳、概括、分析和运用能力,训练学生对专业理论或技术问题的把握能力,提高其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和技巧。
(五)完善指导和监控过程。
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重点。鉴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复杂性,这对指导教师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开始前将学生按人数分成毕业设计小组以便互相学习、讨论,并且要选出责任心、强理论扎实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指导教师要严格执行计划,将制度落实,为学生毕业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学生考勤,处理好学生找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要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进度及时检查,督促学生按要求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设计内容。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平时还要注意记录学生在完成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按照统一规定,严格评分标准,规范答辩程序,做好有关记录,认真填写各种表格。毕业设计工作完成后,系部和教研室要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哪些工作与计划相吻合,哪些工作尚有偏差,形成完整的检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篇5
关键词:数学建模;经管类院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03-02
随着计算机、数学软件的普及和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于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数学教育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经管类本科专业的数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院先后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经济数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教学内容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制约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详细了解目前本科生数学学习的整体状况,以改进教学模式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我们参照文献[2]中的做法,于2013年底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500名学生。问卷设计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对现行数学教学的意见、对数学应用及数学建模的看法等4个方面的调查问题。回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分析:首先说明我校以文科生源为主,大多数同学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学生数学素质普遍较差;同时对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中学形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模式仍没有及时转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当然,我们也看到大部分同学还是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很愿意知道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希望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而经济数学基础课教学由于课时所限而很少涉及在这方面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有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数学建模“太难”而不愿意参加数学建模活动,说明数学建模课程内容及辅导方式应该加以改进,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适当降低建模所需要的数学方法的难度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努力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兴趣。
本文结合我院近几年来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实践和调查所得结果,较为系统地对经管类院校数学建模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提出在本科阶段数学建模教育的六个板块及基本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从而能使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运用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经管类院校数学建模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将数学建模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设计为六大板块,具体如下: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面向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数学建模方法与案例: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经济管理数学模型选讲:面向全校三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赛前培训:面向全体参赛学生;大学生科研指导:面向二年级或者二年级以上在校生;毕业论文指导:面向四年级毕业生。
1.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在必修的经济数学基础课程中加入有代表性的案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使学生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微积分中的“介值定理”时,可以用“椅子在不平的地面上能否放稳?”这一数学模型的讨论来举例;在讲解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时,可介绍城乡人口的流动问题,等等。这些模型简单有趣,与数学基础课的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数学建模的思想不但让少数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受益,而且使所有学习数学基础课的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当然应该明确的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要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融入经济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去。同时要注意建模思想的融入要以数学基础课教学为主,融入教学的数学建模内容应精心选择,简单有趣,与原有基础内容有机衔接,也不能占用过多学时。
2.经济管理中数学模型选讲。本课程主要内容来自经济、管理科学专著和各种专业教材中的典型数学建模案例,采取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作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检验、总结等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讨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该课程注重介绍数学模型以及建模的思想,弱化模型求解的数学推导过程,尽量采用各种软件求解模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面向管理类学生,着重于管理决策分析中的数学模型方法,解决管理中的数学问题;面向经济类学生,则又着重于对经济问题的数学分析,强调将经济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学会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能解释数学模型中的经济意义,使用数学软件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有兴趣和意愿参加数模训练的同学。首先讲解常用的数学模型,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建模理论;其次讲解一些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建立模型的实际问题和部分全国竞赛试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验室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简化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经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对比、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数学模型、编程计算、撰写报告,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在介绍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侧重实际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4.大学生科研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而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受到很大启发,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发现、探索、验证、交流”这一过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及自学能力。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老师将对其进一步地指导,帮助和指导学生撰写相关领域的论文,甚至将好的选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加以指导。
三、结语
数学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作用,如何在经管类院校开展有效的数学教育,这对培养当代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经管类院校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效果明显,对数学基础课教学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学生方面,学生了解了数学鲜活的一面;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数学建模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今后,经管类院校数学建模活动的深化要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基础课知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学基础课教学为主,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经济数学基础课教学为方向,使数学课真正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的课程,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华,黄勇,江慧民.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2).
[2]郑永冰,财经类院校的数学建模活动与学生数学素质培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
[4]徐徐.面向非理科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体系优化 西安外事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办院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编号:SGH10304);西安外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B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51-0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并举、注重实务操作的学科,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能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人才,是教育实践者的迫切任务。
一、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大经管学科”培养目标定位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对此,经管类专业结合应用型本科办学层次和特色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创新型应用人才。基于该目标定位,提出“大经管人才观”,并以“大经管人才培养观”为指导,打破经济与管理“专业化”分类培养的传统,突出以“应用”为目标,以“创新”为特征,以“实践”为指导,从建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具有特色的经管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竞争力是通过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体现出来的。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更需要大批在生产第一线或从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从培养人才角度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重点是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
二、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主要包括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过程管理。“三位一体”关系如图1所示。
(一)实践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系统,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保证教学体系高效、高质量的运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实际,修订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见图2)包含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教学方式,如课堂设计、案例分析、角色模拟、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些实践教学方式贯穿于四年本科的教学实践上,形式循序渐进、衔接紧密、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验实习、专业实验、科研训练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更新教师实践教育教学观念
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引导教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度,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能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并有效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能力。
2.强化教师岗位培训
对师资的岗前培训和职中培训进行改革,改进培训形式,调整充实培训内容,在岗前培训中要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和专业背景的认知实践,职中培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胜任力,使得岗前培训拿证和学历学位进修效果立竿见影的同时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到相应工厂、企业挂职或兼职,让广大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等的实际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及时掌握当前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变化。同时从工厂、企业聘请高管和高工做兼职教师,将企业真正接触、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纳入到实践教育教学中,兼职教师实行“固定+滚动”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即对长期合作的兼职教师签订合作协议,实行固定管理模式,对一学期合作的兼职教师实行滚动管理模式。
(三)实践基地建设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各实训室要本着再现职业场景、突出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模拟生产现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按经济管理行业需要设计各类实训项目,营造能够训导良好职业素质的氛围。
在经管类实训中心建设中,除了规划和硬件,在软件方面也较为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既不同于学术型大学培养的基础科学原创型人才,也有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术操作型人才,而必须具在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掌握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学院可以依托政府,在政府政策的许可范围内,通过搭建产学研的通道,企业向毕业生推荐毕业设计题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教授常到工厂中承担一些应用型的研究项目,并指导实习生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将研究成果推荐到工厂应用于生产实际。这样,校企双方就能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这为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依据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抽象出其共有的特征,建立起模块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基地就是具有较为统一的基本环境要求、实践培训内容、实践目的与目标、实践方法与手段、实践评价标准与考核要求等,然后根据不同学生或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灵活的随机组合与调整,以达到基地功能的完全释放。
(四)全程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全程性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将教学管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过程性的评价,把评价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找到自己教学的弱项,让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特点,聘请的普通督导组教师一般都是由院、系领导和理论教师组成,他们很难在实践内容选择、方法组织和手段应用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应适当考虑聘请相关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参与实践教学督导。
三、经管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成效
2011年年初,依据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形成中提出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07级、08级、09级经管类学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教学实施。
(一)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
经管类各专业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同时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为60%~70%,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相应增加。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与学校全面沟通,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经管教学实验中心,包括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与会计模拟实验室、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室、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实验室等, 较好地满足了课程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对ERP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教学的从过去的某一个课程扩展到了整个经管类各个专业领域,实践教学的内容从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标志着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生产企业、服务行业、政府以及能提供实践教学的相关单位,形成一个稳定的、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
(三)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稳定的情况下, 安排教师以挂职等方式参与行业实践, 不仅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还可以促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聘请实践领域专家为专业校外指导教师, 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指导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淑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第35 期(总第639 期)140-142
[2]林年冬.整体优化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第28 卷,第7期144-146
篇7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学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其现状并针对其现状给予了创新措施建议。
关键词 :实践课程;经管类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09-0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冀红梅(1982-),女,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从事理论经济学、企业管理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经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实习实践环境资源相对紧缺,传统的固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经管类专业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人才供需两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从供给来看,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又常常抱怨招不到胜任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这充分反映出高校培养的许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具备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即学校开的单项专业课程常常偏重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际操作过程偏少,缺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经管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是涵盖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考核评价和管理在内的多层次复杂结构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标决定了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 。因此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对改革完善现有的经管类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经济与管理学科来说,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明显
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践课程的设置未能按照课程体系综合地考虑实践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与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培养产生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偏低。这与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明显不符。四是实验教学设施投入太少。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即便是有协议的实习基地,也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基地也不便安排过多的学生实习。实习很难得到企业的同意和配合,造成大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已有的也有减少的趋势。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当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是实践教学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养上,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优势,但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完全没有参与过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加之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教学、评职称,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钻研书本理论和撰写论文上,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必然“功底”不足而影响实践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轻案例教学重理论灌输。国内适合实践运用的教材和光盘都很少,所用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启发性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于经管类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五)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的考评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比课堂成绩评定复杂得多。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综合评定,是用量化指标来评判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复杂对象,如何科学地制订出学生实践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实践课程的创新措施
(一)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单独制定一个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时,应把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应注意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零散的、平均分配学时的、实效较差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拟培养的主要实践能力相对应,使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二)建立完善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互利互惠,长期合作
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在科研、教学、培训、实习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校企共赢的局面。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办法: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和科研人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亦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人才需求,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由学校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学校和企业行业为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将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的接轨,使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合理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创意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的课题。同时改革传统“灌输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既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实践教学评估委员的意见等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进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敬业度。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中,可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评价体系。
总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和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迪,李立辉.基于虚拟商业环境实践中心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交流探讨,2013,(3).
[2] 郝建平,王成涛.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3] 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4] 姚泽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5]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2).
篇8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等五个层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从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7
*基金项目:2014年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2014041)
收稿日期:2015-05-14
0 引言
当前社会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除了要求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如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如何提高实训实践教学水平,把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建议和对策研究上,现有文献认为,高校可以从提升实验实训课程定位、校企积极互动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校内实践教学中,ERP综合模拟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首选,在校内经管类专业开设经营性实训平台“经管实训超市”,鼓励学生参与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合作教育,应重新修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
现有研究能够认识到经管类专业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从人才质量提高的方面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总结于老牌院校、高职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未必适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经管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类专业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实训实习岗位,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学等课程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第二,高职类学生操作型实训也未必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竟本科院校的应用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操作;第三,老牌院校实训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老牌院校依靠自身声誉以及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实训模式长期化、制度化,再加上老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强,因此,实训需求有别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刚升本院校,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业更少,在与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积极性较高,但是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更倾向于和老牌本科学院合作,即使由于关系等其他因素二者能够勉强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训基地的后期运作比较困难,或者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并不能较好地接受实训教学。因此,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与中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然而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训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就更难和企业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等内容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甚至连参观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当前应总结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积累较好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①“筑巢引凤”模式。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主要是场地,不索要成本或较小成本吸引企业直接进入学校生产,然后利用吸引进来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本低,企业积极性较高,学生实训成本也较低,学校和企业容易保持较好的关系;缺点是学校场地有限,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容纳的学生有限,另外学生在实训过程直接参与生产,其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权益保障以及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获得的收益等现在尚不规范。②“代工”模式。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场地等资源为企业贴牌生产,或是生产企业产品中的某一零部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代工灵活,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训机会,而且生产和管理实训全程有老师参加,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点是企业仅提供生产和管理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校需要全程承担组织实训的全过程,并为生产和管理质量提供保证,加重了学校的负担。③“校企合作办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或其他形式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学校提供场地等,企业派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需要,针对性强,企业愿意提供较多的实训场地和实训岗位;缺点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技能过于单一,学生将来跨行业工作能力下降较为明显。④“挂牌实训基地,校外专业实践”。这种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紧密程度低,学校选择区域内比较典型的几家企业挂牌实训基地,签署一些学生参观与实习的合作意向,每年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派遣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时并不肩负较为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合作自由,合作意愿较高;缺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水平低,层次低,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机会有限。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由于经管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应该更加多元性和灵活性,在兼顾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复合模式,做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因专业培养阶段需求差异而呈现多样性,构建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第一层次是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低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企业承诺在方便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这种模式企业基本不受益,因此便丧失了很大的积极性,一般适合学校专业认知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感受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正确选择职业提供先验认识。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比较常见,与经管类专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训基地有关,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过于简单,校企需要共建更为紧密关系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第二层次是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高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学校向企业承诺派遣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专业实习(实训),而企业向学校承诺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习(实训),并将接收实习的毕业生中若干优秀者招聘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校企互惠互利,既减少了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实习岗位,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实现了双赢。然而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一次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而且单一课程实训无法采用这种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也比较常见,是经管学院学生毕业前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方式之一,并由此成功获得工作岗位。
第三层次是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单一课程实训需求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利用场地吸引企业共建小规模的零件生产基地,同时可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课程实训机会,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获取相对低成本的零件,又能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际管理实践提供岗位,而且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实训,降低了学生实训的成本和管理难度。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实训安排不均衡,可能导致企业零件供应不均衡,而且学生主要参与课程实训,可能造成用单一课程实训代替整个专业实训的假象。
第四层次是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学院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吸引企业与校内大学生联合创业,企业提供市场需求等信息,大学生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知识,校外企业与校内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合资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为容易获得管理、技术与资源等,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训实践机会,而且能为自己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使校企以及学生之间均能获益,即促进了企业盈利也为学生实训和创业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然而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校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在校的创业的活动必然加剧学生负担,而且大学生由于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巧有限,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不高。
第五层次是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既吸收了传统行业高校培养专才的优点,又逐渐摆脱现有高校培养通才的思想,即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中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学院,申报行业急需专业,按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行业企业提供培养人才所需的实训场地和工作机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行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对专业的人才,学校能够提炼出较多的办学特色,学生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某一行业,未来改变专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将降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以上五种模式,构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着重构建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以及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以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为辅助,力争在校内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做到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互补,提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3.1 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采用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要有灵活的上课时间和课程考核方式,而现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升本院校,教学管理大都沿用我国传统的上课制度和课程考核制度,这些方式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能够适应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给予二级院系更多教学管理权利,有利于二级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学校由于学管理制度导致的一刀切现象,要赋予基层教研室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度和权利,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教研室和教师在实习实训模式转变的探索上先行一步。要积极探索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制度,加大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力度,逐渐探索允许以创业成果和参与社会工作获得实践性较强课程学分的机制和形式,做到学生实践创业与课程教学成绩相等重要,推动经管类专业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和创业活动。
3.2 加快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来自老牌院校,其所受教育使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制定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大都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快改革。要减少理论课课时所占比重,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传统观点认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行,动手操作并不重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必须改正,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
3.3 加快打造一批经管类特色专业群
一般观点认为专业群建设属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范畴,而本科院校则应该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然而,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已经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借鉴高职高专类院校利用专业群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经验。要打破专业在院系的分割局面,促进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利用,要构造具有明显特色的经管类专业群,使各专业(方向)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多成果。
另外,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绩效分配的合理性等都会对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起到较大的影响,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军生,任维哲,刘思奇.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
2 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3)
3 杨海龙,张英彦,木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3(2)
4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篇9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培养;职前培训
Abstract:Taking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rom three universities,i.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pondents,and adopting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mand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ee problems exist among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e.more difficulties in hunting prospective jobs comparing to those major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ak learning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ies;and the main demands focus on three aspects,i.省略prehensive knowledge,career planning and practical skills.Therefore,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principl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a system of training before care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of career planning,care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including the reformation of current curricula system to invite entrepreneurs,scholars and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ases by uniting enterprises to provide mor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system to give different guidance to different students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major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raining before career
一、引言
2007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大学生面临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2011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71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还有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转业军人,这些待业人群都集中在城市里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调查发现,近9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都缺乏“职业发展”的概念,同时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和企业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对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一是就业前景、方向和目标不具体,二是专业技能弹性较大,三是不清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岗位需求。
职前培训指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综合训练,简称TBC(Training Before Career),内容主要包括:(1)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即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性格特征性,为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传授面试技巧,增加求职经验;(2)职业技能培训,即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校等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培养专业技能,提供工作机会;(3)职业素养培训,即通过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的报告讲座,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修养。本文以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随机调查、走访等方式,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以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大三、大四为重点,调查内容包括:(1)当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对自身现状的评价;(2)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希望学到的东西;(3)对职前培训的态度和方式。三所高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5份,有效率达到97%,结果基本反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三所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调查发现,只有22%对当前生活状态满意,34%比较满意,37%感觉一般,7%感觉不满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
对当前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来说,38%的人认为预期找工作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大多学生在择业面前比较盲目。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知识、技能弹性较大,缺乏可展示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硬件;二是没有择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对所学专业的未来择业范围和方向不明确,找工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目标比较单一,或只关注工作环境的优劣,或只关注工资的高低,或只关注工作的劳累清闲,缺乏接受一份工作的适合度和满足感,以及对完成工作职责与个人成长之间关联度的认知;三是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岗位职责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是为了找个人发展的平台,不满意能得到的工作,但又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单位对岗位的专业与技能要求,对具有挑战性或需要努力适应的工作又没有信心,缺乏求成长谋发展的心态[1]。
2.学习能力弱
调查发现,36%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面临学习能力弱问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认为课堂上学不到东西,简单东西不想学,难东西又学不会,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进入大学后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出人头地,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难以找到现实通往理想之间的路径。一方面经管类专业除了经济、管理两个学科外,还涉及政治、社会、法律、环境、生态及林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感到自身学习能力弱,知识面窄,做事能力有差距和缺陷,与未来期望不相匹配,难以适应要求。但实际学习过程中,常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多读书,认真上课,又难以抵制校园外的诱惑与刺激,在网络和游戏中消磨很多时光,很多理想难以付出真实行动。
3.情感沟通能力差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也同样处在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乡关系等各种关系之中,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承担多种社会责任。调查发现,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情感沟通障碍[2]。究其原因,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经历长达10多年的分数导向、高考导向教育评价模式之后,家长除学习以外基本都是“包办”或“代办”,在进入大学以前大多学生是一帆风顺,很少经历挫折,情感沟通能力差,不清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很多大学生遭遇的较为尴尬和困惑的问题。离开父母、家庭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张扬、独特、好逸恶劳、纪律性差”等个性特征开始突显,由于找不到沟通话题和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的沟通能力,和家庭、亲友开始逐渐疏离,平时很少和家里联系,信息不畅通,似乎只有缺钱时才会与父母联系;由于做事较为自我,不顾及别人感受,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闹矛盾,同室、同班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平时不关注与专业或课程有关的信息,上课时难以与老师交流,很多课程内容不理解不熟悉,课余时间又很少与老师沟通,导致厌学、逃课成为习惯。
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
在调查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那些方面存在不足时,29%感觉社会经验少,不知道如何处理身边的事;27%感觉知识范围过窄,很专业前景缺乏了解;25感觉工作技能差,难以适应需求;19%认为交际能力差,不清楚如何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在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三大类:
1.综合知识需求
当前,在农民工、高职高专学生、技校生、城市下岗职工、人员等共同竞争下,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每年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众口一词的“要求相关工作经验”,让很多学生感觉不知所措。经管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过于偏重文科类内容,以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主,专业课也多限于相关实务操作层面。但在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管类专业问题往往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很多社会现象、问题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综合性经济知识、较宽知识面、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趋势、社会变革等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综合性问题能力。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或经验,以适应现实和未来经济管理类工作岗位需要。
2.职业规划需求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设计与规划的过程,包含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调查中发现,仅有37%的大学生大概了解将来所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54%的大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不了解,没有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在未来发展上比较盲目,9%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基本没有认识。因此,应增加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明确将来的择业范围和方向,确定就业目标。同时,根据经管类专业特点,为学生进行多重职业通道设计,一是走专业技术通道,即在一个系统内走专业职称路线发展,二是普通管理通道,即按部就班随工作时间增加而职位上升,三是依据专业内部分类,走细化专业技术通道,即将专业发展进行深化。
3.实践技能需求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技能实践训练多集中在学校实验室里操作相关软件,真正在公司、企业、事务所的实践机会较少。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除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主干课程外,仅有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技能训练,及认识实习(两周)、业务实习(两周)毕业实习(四周),且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计算机上操作外贸软件,认知实习以参观或浏览生产企业、海关为主,业务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已进入找工作阶段,这些技能训练、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外贸类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因此,应强化学生技能实践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的现代分析方法、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技能,以拓展未来就业范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综合性需求。
四、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的构建
经管类专业应创新大学生培养理念,推进三个转变:一是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随着接触学科范围的扩大,学生会感觉不懂的学科越来越多,知识是学不完的,不可能在讲一门的仅30-60课时有限内学完这个40-50岁老师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更应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或事物;二是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的关键一站,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更应做好儿子(好女儿)、好同学、好老乡等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处理好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三是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学生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才能使得学校、社会、国家外在的岗位职责、行为标准和社会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从内心上认同、遵从和坚守,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和规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
调查经管类大学生学习锻炼途径时发现,66%通过学校,28%通过兼职,只有6%通过企业或其他途径。同时,8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职前培训,只有4%表示不愿意,11%表示暂时没有考虑。在调查具体培训内容需求时,37%选择企业家讲座,28%选择技能操作训练,18%选择专家学者报告,17%选择政府官员报告。因此,针对经管类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综合需求,应构建集课堂学习、单位实习、专业指导为一体的职前培训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
现有经管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过于侧重经济学、管理学等文科类课程,授课内容多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普及完善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采取多样化形式和渠道,以报告、讲座、座谈会、茶话会、沙龙等方式,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使学生了解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产业运行特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学术进展与动态,熟悉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现代经济社会调查方法,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报告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
当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多集中在校内,以河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综合训练、认知实习、阶段论文、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认知实习(一周,安排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以参观、浏览为主,缺少从事具体业务、接触具体岗位的机会,直到业务实习(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毕业实习(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才进入实习单位从事有关具体业务操作。因此,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综合训练基地[3],理论课程学习、学校实验室操作的同时,让学生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综合训练,增加学生从事具体业务的实践机会,构建单位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平台,让单位通过基地了解学校、清楚专业、认识学生,让学生熟悉单位业务、认知岗位职责,也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机会。
3.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分类指导
在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发展上,学校应建设综合培训体系,坚持全程指导、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大一建立专业发展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主要课程、重点学习领域、未来就业方向,通过与往届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沟通交流,对学生未来发展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构建跟进课程指导平台,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举办求职技巧讲座,开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鼓励学生提早选定发展方向,完成相关能力储备、知识储备、技巧经验储备;大四建设就业指导平台和网路,“团体辅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4],设立职业咨询室,举办“职业导航”、“就业指导月”、“就业助推月”、“公考直通车”、“考研直通车”、“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进行求职训练、面试情景模拟、知名企业参观等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三所驻洛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存在的预期找工作难于理工科专业、学习能力弱、情感沟通能力差三大问题进行的剖析,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知识、职业规划、技能实践三大需求。因此,高校在经管类大学生培养理念上应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学知识向学知识、学方法、培养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独学生身份向承担多重社会角色转变,由单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从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职前培训体系: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让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参与教学;联合企业建立综合训练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构建综合培训体系,对学生实行全程指导、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号全.80后遭遇现实的“三重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4):14-17.
[2]万辉.让诚信求职成为一种常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10-11.
[3]张宗欣.告别形式主义的大学实习[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8):21-23.
[4]王琴琴,翁祥栋.就业指导可因人制宜、量体裁衣-访山东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言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4):6-9.
篇10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