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5 07:2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生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护理毕业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患者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1]发展于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 R.M. Harden提出,用于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被认为是评估医学生临床专业知识的金标准。OSCE要求每个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特定的技能和行为来护理标准化病人[2](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这个工作环境是监考老师事先评估并安排妥当,由一系列的简短的评估,工作任务组成[3]。测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临床资料的采集,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等。从2010年起,我院应江苏省卫生厅要求对护理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操作考核,以检验临床实习效果,为日后教学和实习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全面检验护理的临床能力,而且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使得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寻找一种既接近临床又可以灵活应用于教学的考核模式。经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我们采用OSCE对完成临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考核。现在介绍OSCE在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模拟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护理学院1-6班3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1岁。两组的基础文化和在校所学课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本次考核中的SP病人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兼职工作者,均为女生,年龄在43~55岁。SP病人的个人信息匿名处理,不侵犯隐私和人权。
2 方法
2.1 考核方法
实验组采取OSCE考核法。专业任课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SP病人准确的模拟某一临床病种,并根据临床的真实案例设计出与考核密切相关的临床模拟病例。考生根据所给病例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分析病情和设计护理计划。考核流程包括入院介绍开始,一般资料收集,症状与体征的评估,提出护理方案和在医学模拟人上实施操作。对照组的考生按照传统考核方法在医学模拟病人身上实施单项护理操作。本次考核监考教师由我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和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各科护士长兼我院护理学院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两两搭档组成考核小组,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监考。
2.2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测评考核效果。问卷根据有关文献编制,采用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评价等级,计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经过护理权威专家审核和修改,信度和效度通过测量符合要求。考生结束考核后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并且都为有效问卷。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3 考核结果调查及评价
调查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目前,护理操作能力评估是医学教学评估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热点话题。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操作考核偏重于动作规范性和熟练度,而忽视了操作对象和所处环境存在着差异,在考核过程中也无法体现护生的沟通能力及对病情的判断和动态评估能力。特别是对于护理毕业生,他们已经在临床实习一年,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全面衡量他们的护理能力。OSCE考核模式是临床评估实习医生操作能力的首选考核方案,我院护理学院决定大胆采取OSCE模式考核应用于护理毕业生实践考核。通过考核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可以明显看出OSCE考核模式的效果和认可度。多数考生认为OSCE考核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冲破临床分科模式的局限,与临床案例的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能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将应用整体护理理念去全面护理病人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化的行为。
4.2 本次考核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SP病人。OSCE考核组多数护生反应,与SP病人沟通交流和对SP病人进行身体评估和临床真实操作环境相似,有利于反映临床护理的真实水平,同时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OSCE考核模式将各项临床护理基本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意外设计入病例,并在SP病人身上有所体现,让护生对此作出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此外,本次考核应用的是SP病人而不是生物模拟人更真实的反应护生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4.3 通过和对照组的问卷数据分析对比,OSCE考核模式在十二个护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P
【参考文献】
[1]Mitchell, M.L., Henderson, A., Groves, M., Dalton, M., Nulty, D., 2009.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optimizing its value in the undergraduate nursing curriculum[J]. Nurse Education Today,29(4):398-404.
篇2
[关键词]三二分段 中高职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高俊文(1966- ),男,湖南常德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高职教育;邹心遥(1978- ),女,湖南衡阳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元器件可靠性;夏晓冬(1964- ),女,上海人,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工教育管理处,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技工教育。(广东 广州510507)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28-02
“中高职三二分段”教育指中等职业学校与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联系,初中毕业生先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三年,然后转入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两年,学生毕业后获取普通高职毕业证书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三二分段”教育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办学模式,符合高技能人才“渐进成才”的规律,是高等职业教育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二十多年的发展表明,“中高职三二分段”教育模式具有三年制高职所无法比拟的办学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体系,很大程度上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2010年广东省制定了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于促进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外国先进的模式和外省的探索实践经验,综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广东省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有效之路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三二分段”教育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政策的有效实施、切实有效地促进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提供借鉴。
一、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我国“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的原型是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1985年7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教计字[1985]83号文件),同意将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技术专科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业学校,从此以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开始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文件)提出了“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此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广东省的“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工作起步较晚,2010年广东省在10所高职院校和49所中职学校实行对口自主招生,中职毕业生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可直接升入高职进行两年深造。2011年广东省选出27所高职院校的45个专业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接,11所高职院校与相关技工学校对接,涉及全省近100所中职及技工学校。招生试点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汽车、机电、计算机、机械设计制造、医药卫生、化工技术、酒店管理、建筑和艺术设计等,这些专业都是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专业,旨在解决加快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并且对中职生源作了相关规定:要求省属试点中职学校的招生生源主要以欠发达地区为重点,珠江三角洲试点中职学校至少安排30%以上的招生计划来招收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学生①。虽然广东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教育已开办两年,但由于开办时间短,在办学形式、专业设置、课程组合、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和国内其他省的有益经验。
二、外国主要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
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他们将职业教育视为阶段性教育,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本文总结归纳出三种主要发达国家推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1.由国家出台政策确保职教文凭与普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如英国确定的普教文凭与职业资格等值作用的制度。该制度使职业资格的获得者与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一样具有同等的升学与就业机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衔接模式,较为成功的是英国的中高职教学单元衔接模式。该模式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综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I、Ⅱ、III、IV、V共五个层次,中职的教学单元占前三个层次,高职占后两个层次②。这种模式中教学单元各层次间有很紧凑的衔接、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不重复,有很好的教学衔接适应性。
2.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学历水平达标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中职学生毕业后,由专业的职教机构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补习,并使之达到高中阶段学历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这种模式在法国和德国有较成功的应用:法国为使中职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报考高职院校的资格,利用专业的职教机构对毕业生进行两年的专业补习,通过课程分类法实现中高职衔接。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职业实践的补习方式,每一个中职学生在毕业时进行分流,既可以选择直接去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实践,并进一步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3.通过课程或教学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主要靠完善的课程体系衔接来实现。如美国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采用对口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共同制定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篇3
(1)人才定位不同。
中职学生定位为旅游行业基层服务和管理人才,高职学生定位为初中级旅游管理人才。
(2)覆盖范围不同。
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面向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行业,而高职学生的培养则面向更加广阔的旅游相关行业岗位群,以及更多休闲与服务业内的新兴领域。
(3)规格要求不同。
中职的培养强调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不高,而高职的培养则除此以外,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学生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比较
由于中高职所属的教育层次不同,因此,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1)课程结构。
中职的课程一般分为文化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类,而高职的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大类。由于中职还肩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知识教授的任务,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高职学生的就业领域更加广阔,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高职课程的设置还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可迁移性及综合运用。
(2)课程内容。
尽管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部分专业课程名称是相同的,但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是不同的,对于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旅游营销》课程,中职生只要求懂得基本的营销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营销技巧,而高职生则要求能运用基本的营销原理进行旅游市场调研和开发,以及具备一定的旅游营销策划能力。又如:《旅游英语》课程,中职生只要求能运用英语完成旅游接待和讲解工作,高职生则还要求运用英语完成旅游企业内的宣传、策划、招聘、总结、汇报等其他工作。
(3)课程设计。
中职的课程设计多半沿用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且较侧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就业有很大的关系。而高职的课程设计则基于工作过程,强调任务引领,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如:中职的《导游实务》课程,就是按照书本的单元顺序来讲解导游服务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然后再把学生放到某个旅行社去跟团实训1~2周;可是,高职的《模拟导游》课程,就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一个工作任务,让每个组的学生将带团前的准备、带团中的应变、带团后的总结这整个的流程真实的参与一遍,最后将心得体会制作成PPT,分组进行演示汇报。
3教学管理的比较
(1)教师管理。
中高职教师在职称方面要求不同,中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高级讲师,相当于高职教师的副教授职称,而高职教师的职称最高级是正教授。中高职教师的教学特长不同,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强,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这是由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的。中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同,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更丰富,科研项目的来源更加广阔。中高职教师在学历方面的要求不同,高职教师要求至少是硕士,甚至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计划中也将要求提高到了博士文凭。
(2)学生管理。
中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的模式上不同,中职每个班有专职班主任,而高职则采取兼职班主任与年纪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中高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中职教师参与的事务更多,管理的也更细,而高职教师则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管理,只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层次跟高,学生活动的类别更多,自我组织和管理的水平也更高。
(3)考评体系。
高职比中职对学生的考评更加综合全面。中职学生的成绩一般来自于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比较强调标准化的考评。而在对高职的一些实训项目考评中,则包含了学生自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通过自评和他评,不仅可以促进教学互长,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创新能力。
4学生特点的比较
中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职学生的来源则包含了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两者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因此,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自身定位、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1)文化素质的差异。
中职学生多半来源于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落榜的学生,因此,其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部分中职学校迫于招生的压力,一味地强调就业率,只要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证,找到份好工作就行了,导致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高职学生多半是经过高考的筛选而来,尽管是高校录取中最后一个批次,但是,毕竟经过高中三年扎实而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尤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就业形势良好,录取分数线甚至比三本还高,这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更高了。
(2)学习能力的差异。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上,普遍都比高职生差。再加上中考落榜的阴影,有些学生干脆破罐破摔,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高职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较强,已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3)自身定位的差异。
由于中职生毕业后,除少数能通过技能高考或单招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外,大部分都直接就业了,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的期望值并不高。而高职生与其他本科生同样经历过高考,他们一方面渴望在就业时享有与本科生同样的机会和待遇,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大专文凭感到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自身定位并不比本科生低。
(4)心理特点的差异。
中职生大多年龄在16~18岁,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往往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特立独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高职生进校时已年满18岁成人,心理成熟度较高,对于人生的大方向已较为明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好,自觉性和自制力都相对较高。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56-03
问题的提出
2009年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要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作业、测验、课内外活动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听力测试、口试和笔试等形式,也可采用真实性任务。考核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兼顾策略、情感和学习态度等。
随着安徽省学习贯彻新大纲工作的全面展开和近三年教学实践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中职学校英语教师探究的热点之一。形成性评价使得教师更便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不易于量化的品质,业内也已产出一些有关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案例等,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评价(本文侧重于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仍存在诸多困境。(1)评价方式单一,由于英语教学师资、装备等方面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工科职业学校),一纸试卷仍然在评价中占有主导地位。(2)虽有过程性记录,如参与小组活动、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出勤统计等,但不同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评价倾向,记录的差异性、随机性突出。(3)评价与学生的学业关联性松散。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其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未见突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正向促进作用呢?
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现状分析
在现行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过程中,学生学完既定课程后得到的还是不同标准的形成性评价得分(教师根据自主标准进行的评价和记录)和考试得分折合在一起的“分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中职学校学生英语能力现状和英语学习现状。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提高的程度不尽如人意,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仍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学习策略养成、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上收效甚微。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显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音标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句子听不懂、语法不理解、文章看不懂。同时,只有14.79%的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近60%的学生对英语兴趣不大。近60%的学生不认可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说明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理解课堂的重要性。
《大纲》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前所述,学生在毕业时(即完成英语课程)是否已具备上述能力,有没有奠定继续学习英语的基础,对于绝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来说显然是个未知数。根据对安徽省内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的调研,除少数专业如旅游、商贸等涉外专业毕业生毕业时会有相关认证外(实际上也只是部分毕业生),其他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英语能力方面的评价结论。即便有相关认证证书的,也是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证书、旅游从业人员英语口语证书等,而不是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表现情况的综合评价。实际上多数学生是希望得到描述性评价的。
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张建立“大语言学习观”,即不再束缚于以字、词、句、语法规则为中心的传统对话和语篇范畴的学习,而是充分挖掘语言与生活、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或参与互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此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认知层面的识字和写字,还包括对建立在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和价值取向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评价中,笔者尝试建构中职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做出一个总结评价,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评语(评判),明确地界定学生中职阶段英语学习的过程状态、进步之处、有待提高之处,并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和信息资源收集建议等,使他们在完成阶段性英语学习后能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努力方向。这对中职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例如,中职毕业生进入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上海日月光封装测试有限公司等外资或合资型企业就业,入职前必须要进行英语水平和能力的测试,同时还需要继续进行在岗(在职)英语学习。此种情况下,学生毕业前的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对其影响显然非常重要。
评价设计方案与实践
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充分收集、应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得出终结性评价的结论。该体系的重点是中职学生英语能力终结性评价的设计指标,即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评价由哪些次终结性评价或是形成性评价综合而成;阶段性、过程性学习情况和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难点即学期评价指标和活动的确定,既要兼顾到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激发他们的热情;既要做到循序渐进又要避免重复雷同。
(一)评价设计方案的具体要素
遴选和设计载体多样。根据分层教学要求衍生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和指标,例如拼读英文词汇(语音语调规则的运用)、基本语言知识测试(笔试和口试)、英语国家传统节日和习俗、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剧本和视频、英语人文故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合同、信函等。
根据中职英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目标及任务,将不同的评价活动分布到四个学期中(大多数中职生在校学年),包括必选和任选项目,确定分学期的评价指标。
跟踪记录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参与互动和形成性评价中的表现(数据)。
分析、综合各次评价的内容,得出最终的陈述性评价结论。
(二)评价设计的过程表样和结论陈述样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如下的设计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及能力表现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给出结论。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 出勤和遵守听课纪律情况如表1所示。
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如表2所示。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 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情况如下页表3所示。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 英语应用能力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情况如表4所示。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按学期评定并发放给学生。学生完成四学期学习任务后,综合四学期的评价情况给出终结性评价。英语应用能力评价通知单如下:
(三)评价设计实践情况分析
按照上述设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详细记录,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学生本人,91.6%的学生对评价设计和结论表示赞同。因为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生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分数结论”已有某种程度的厌烦,他们不希望再看到单纯的分数,而是期望能得到某些方面的肯定、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评价设计会增加授课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有耐心并细致地做好记录。同时,也需要教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能力表现。为便于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减轻了部分工作量。如出勤和遵守纪律情况,记录缺勤的和不遵守纪律的,其他的即为出勤的和遵守纪律的;作业完成情况,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依据,教师在批改完作业后即可逐一登记,一学期记录8~10次即可;课堂表现情况,主要记录参与活动的同学的表现和各小组的整体表现;学期中阶段考核评价依托教研组集体完成,教研组同课程教师按统一标准共同实施考核,并集体商讨评价结果。
评价设计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根据方案,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多数是口语和项目活动形式,不再使用试卷,即不再实施英语课程的期终考试,这需要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
结语
《大纲》中关于英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论述是宏观性的指导,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地域生源特点、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状况等进行微观的实践性探索,着眼于持续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改革创新方兴未艾,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式也多种多样,效果不尽一致,需要中职英语教师因地制宜,不断尝试、校正、总结、提炼,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道义.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7]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篇5
关键词:中职会计 会计教学 教学改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经济体制也在逐渐的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一部分,所需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中职会计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专职会计人员,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会计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学生也很难完全的掌握所学内容,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对中职会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一、中职会计学习现状
现行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基本就是在校期间学习,教师讲、学生学,对于疑点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在毕业前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对知识点的实践探索。由于我国学校的不断扩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或倾向,学爿自觉性、自律性,自信心差,没有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在学爿的过程中,态度变化非常快,学爿的积极性维持时问不长: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厌倦、逃避学习,尤其是理论课学习,上课纪律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做作业,害怕考试或对考试麻木不仁。最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很差,不能将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工作,导致中职会计的教学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中职会计教学存住的问题
经过总结,中职会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法落后,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
在实际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对会计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良好的学爿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中职会计的学习效果很差,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还没有掌握多少会计专业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进入到工作当中。
2.教学过程缺乏实践
在学生学爿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经过教师课堂讲解,学到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少有学生可以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这种学习到的死知识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不能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到一起。
3.课程教材落后
现代化的会计管理对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要求,但中职会计的教学很多都还使用的是传统的教材,而这些教材的知识已经落后于现代经济管理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学习现有中职会计的知识后,很难找到工作。
三、中职会计教学的改进
针对中职会计教学的现状,本文总结了如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措施:
1.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中职会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数的增加,教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自我学爿,在中职会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加以总结引导,完成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2.加强会计模拟教学
中职会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掌握会计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顺利的解决会计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对会计问题的处理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处理,学生缺乏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巩固和学习会计知识,通过模拟的企业经济活动,让学生置身处地的实际操作,获得对知识的实践能力,进一步的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所学的知识。
3.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
篇6
职业学校中职创业教育实效性社区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中专院校一门热门课。各类职业学校也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但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流于纸上谈兵,实际效果不如预期那么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社区一起努力,提出了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一、中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部分中职院校中,创业教育依然没有纳入必修课的教学范畴,以选修课、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没有安排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创业教育内容枯燥、方式单一
由于中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缺乏经验和力度,所以目前中职院校大多各执己见,创业教育内容的设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教学效果。
(三)中职校与社区共建青少年创业教育基地的机构不多
中职校与社区共建青少年创业教育基地的机构不多已成为重要的不足一处。
二、增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增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建议,接下来主要从从中职学校与社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业教育
在许多中职院校,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以创业竞赛、创业报告代替创业教育,重创业理论轻创业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中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改进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单一的理论授课方式是制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改革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如头脑风暴、企业经营模拟、课堂辩论、商业游戏、小组讨论、网上创业经营等。
(二)社区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社会各界应着力拓展和整合就业创业空间,政府应该重视、积极扶植,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鼎力支持。各级机关、社区、慈善机构甚至公众,都应该积极承担起拓展和挖掘就业创业空间的责任,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其一,协议就业层面:随着社区学校(学院)、中职等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中职生。社区政府宣传部门、社区企业工会和团委、社区“村官”等岗位,也同样需要在技术、宣传等方面独具优势的中职毕业生。
其二,社区创业层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创办社区中职学校或社区中职技术学校,通过招生收取学费;同时根据需要招聘社会资深专业人员或中职类毕业生以兼职或专职身份解决师资问题。
(三)社区与学校一起努力创设创业教育建议
我国中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中职业教育者,就应该与社会广泛的接触和沟通,是“绝对不能关起门来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另外,中职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还必须结合国家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措施,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地途径,与学生家庭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创设创业教育氛围,努力为在校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是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以通过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开设创业设计竞赛等各种活动以及设置大量的实验实习课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中职校与社区共建青少年创业教育基地的机构的建议
首先,社区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和假期的专题培训及基地建设。大家统一认识到,在教育部、和区委、区府有关社区教育的文件指导下,深入学习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联系实际,务求实效,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遵循教育规律,实现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行动。
其次,社区中职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怎么支持,局属学校要有更高地认识,自觉地支持,参与社区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作为公共目标的考核内容。具体做了三点指示:
1.思想上要重视,参与认识要进一步提高,着重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中职学校的校长、书记、班子成员、干部党员要明确责任。
2.体制要明确,接受社区党工委的“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社区性”的四性工作的要求。社区学校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牵头各类教育资源和整合各类资源作用,同时要探索“吸引力和普及率”。
3.组建队伍,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党员教师为骨干,详细记录授课的背景,要考虑做好志愿者工作的记录、评价、评优激励机制,同时思考怎样使用志愿者队伍,要把握适度,使用要恰当,要走向长效,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三、总结
总之,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自己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和经历。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中职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中职学校一方面要联合社会力量,让专业课教师得到锻炼;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让学生明白创业的真正内涵。同时,学校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使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于仓,柳国强.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5.
[2]高洁.创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 业指导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5.
[3]罗元.谈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
一、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职毕业生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许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就业对口率低,竞争力不足,难以持续发展。
二、原因剖析
(一)生源质量下滑。
随着高校的扩招,上大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绩稍好的学生都能就读高中,这使得中职生源质量大幅下降。中职学校应该清楚这些客观情况,明确学生的培养定位,比如,很多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操作,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
(二)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
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只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对策
(一)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每年有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用人难,应用型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独挡一面的人才缺乏。企业的“热”需求与毕业生的“冷”遭遇形成鲜明对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没有经过详细的规划,对培养的学生定位不清,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总理在2009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所以在开设课程前,要先进行市场调查,调查就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关注人才市场的相关信息,总结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专业技能;怎样开设课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等。
另外,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比如像编程、数据库操作等对数学能力、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不适宜开设过多,可以相对多地进行网络组建、计算机维修、图片处理、办公软件等方面的教学。
(二)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中职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中职教师质量令人担忧。一方面,中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很多学校引进的师资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的专业学习重研究,理论性强,因此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低。“双师型教师” 成为IT专业建设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由于IT行业发展快速,知识更替非常快,这间接给专业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教师除了正常授课外,必须付出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多的精力进行知识更新。
(1)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开发或管理工作,让教师掌握实用的技术技能。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更加生动、深入、透彻地讲授计算机专业知识。
(2)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足够外出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专家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给教师做讲座或短期培训,这样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开支而且受益面更广。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学校为教育基地,让教师充当主角,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3)鼓励教师平时加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学校应鼓励教师多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图书馆、阅览室为教师提供阅读场所和资料,每年提供一定经费让教师购买图书。同时,可以制定表彰奖励制度,设立奖项,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专才”学生。
计算机学科博大精深,如果要求学生在三年时间内精通所有的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如果学生在领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掌握某一计算机技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科学安排课程。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加强职业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较宽的专业基础,之后再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专业上学精学透。比如,第一年可以让学生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选择具体专业种类,强化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又有一技之长,在就业时能够从容应对。
(2)开设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参加对应的兴趣班。平时的课堂授课,学生的人数较多,同时受时间限制,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辅导。“小班式”的技能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既能克服学校实验设备相对不足的困难,又突出了职业岗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对专业特长技能的形成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为使自己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让学生有足够的设备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必然。平时的教学练习,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置,但是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备直接从业的专业技能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通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中职学校 职业指导 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中职生希望能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期待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学校能采取更直接、直观、经验式的教学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如开展讲座、培训,座谈会、职业辅导、专家心理咨询指导、社会实践体验等活动。他们对职业指导课程给予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二、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1.课程内容较单一,企业参与度严重不足
很多中职职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施不全,教师水平有限,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课程内容较单一,多是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对如何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缺乏系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指导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很少有专门的企业人士的参与教学。学生毕业上岗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长时间进行心理调整。不少学生就业后缺乏自我定位,出现盲目从业、频繁跳槽现象,从长远看,影响学生职业规划发展。
2.中职生兼职,缺乏主动的就业辅导
中职在校期间到外面兼职工作是中职学校比较普遍的现象,有度兼职既能赚取一定生活费,也能锻炼一定的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中职生兼职过程中也问遇到很多职业问题,他们需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指导等,这些都需要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主动提供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职业,进行合理自我定位。确保初次就业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把握性。
3.中职生毕业实习缺乏校企双方的合作辅导
中职生毕业实习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过程。现在这种毕业实习多半转化为到企业顶岗实习。中职学校一般经费、教师有限,企业强调经济效益,校企双方在中职毕业生实习过程中难以分出精力合作辅导他们如何适应岗位,如何在岗位上发展。很多中职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规范的教学管理便荡然无存。企业也只是把顶岗学生当作廉价员工使用,这些原因会导致大量学生主动离职,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建议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中职生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看来是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如学历太低,综合素质较差、年龄太小,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就业容易冲动,理性不够。很多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一般认为,他们缺乏工作的基本素质,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合作意识、规范意识不强。面对这样一群中职生,如果盲目制订教学计划,效果会不佳。可根据学生特点在一年级和三年级期间设置教学计划。一年级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对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有所了解,加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做好三年职业规划;三年级设置《职业指导》课程,主要讲就业、创业指导,侧重讲求职面试技巧、签到劳动合同、职业适应、职业道德等实用知识。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继续保留一定的职业指导,可以是专题性讲座。
2.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职业课程内容
(1)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校本教材。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优选真实、典型的顺利就业、创业案例,编制实用、有效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参考学习。
(2)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的指导。为帮助学生在适应工作的同时,得到长远发展,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理想的指导。一是分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分四步走,即帮助学生分析就业条件、锁定职业目标、划分职业发展阶段、制定规划措施。四步环环推进,使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成为职业理想确立的过程。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实现职业愿望的动力源泉。要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看到本专业相关的各种成功者,培养他们的职业信心、兴趣,确立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
3.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过多的讲授法会使《职业指导》课程沦为空洞的说教课,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职业指导课程是门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法要不断突破创新,采用多种教法教学。
(1)学导式教法。这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索获得知识结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答案,主动开发自己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2)案例法。通过案例解读分析,将理论中的具体内容与案例事实联系一起,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课堂中可以加入案例讨论,增进师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师真实的把握好学生学习动向。
(3)演讲法。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做好各种工作的必备职业能力。通过演讲,可以提高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推销”能力。如在讲“职业个性”这一章时,可以组织演讲来展示学生个性。让学生分组介绍职业兴趣、性格、职业要求的新技能以及自己的职业设计等,充分让学生表达职业愿望。
(4)实践法。职业指导强调更多的是社会实践。课堂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延伸。如教学“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可以组织模拟就业实践,举办人才交流市场,提供1~2个岗位,让全班学生参与竞聘上岗,让他们切身体验“就业压力”,展示自己的求职优势。
(5)角色模拟法。这种方法积极融入情感教学、趣味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全心投入、积极思考实践。如教学职业道德准则时,可以根据各种职业道德故事编成故事、小品、话剧加以形象化,让学生设计,尽情表演,深刻反思。
4.加强对《职业指导》课程的监控与评价
(1)任课教师要经常反思总结。《职业指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变化性。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教学方法学生是否适应,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通过反思,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2)定期与学生座谈交流。要创造轻松的氛围,通过座谈交流真实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提高课堂实效。
(3)经常与用人单位沟通。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沟通。收集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要求和本校毕业生工作的反馈信息。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方法,使职业指导课程紧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文件.
\[2\]庞春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
由于当前的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落后于时代要求,致使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滞后、就业能力不足,达不到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面临学历低和本科毕业生夹击的现实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上述现象迫使中职学校必须加强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以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率。
1 我国的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亟待提高
首先,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制度、机构处于刚刚起步和建设阶段,各种配套设施尚不够健全,导致就业工作的力度不强、广度不宽、深度不足。
其次,毕业生自身的不足。中职学生从入学起,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就业意识不到位,职业目标相对模糊以至于在校期间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不高,浪费了时间,导致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最后,就业腐败问题对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冲击。一些学生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现象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双方不能够择优选择、各取所需,而社会也达不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2做好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途径
2.1要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导作用。
中职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应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强调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在新时期,教师应该增加就业指导课教学课时,建立健全中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科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引进优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加强就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增强中职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用性,充分发挥中职学生就业指导课在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的教材尚缺乏适用性,因此,当前精心编写全面反映我国当今中职学生就业规律的学科教材,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就业指导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工作的重点。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引导一线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发掘、归纳、总结、提炼就业规律和就业知识;积极引导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就业知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导作用。
2.2拓展途径,提高就业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1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体现社会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设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就业咨询、应聘礼仪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把就业教育融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2.2.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和完善学校就业网站,开设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就业教育服务指导网站,强化校园就业网站管理,形成网络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体系。
2.2.3学校要以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宗旨,动员所有教职员工关注和关心中职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教育,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提高专业化水平。
2.3解决实际问题把就业教育服务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为学生营造又要人文和谐的就业氛围。要积极帮助弱势学生,确保困难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高质量就业。做好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中职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创业、融入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2.4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重要作用,增强感召力和渗透力
学校的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具有覆盖面广、体系完整的特点,这也为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提供了资源优势。学校要把优秀中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吸收到就业教育服务工作中来,把就业教育服务工作深入到班级甚至宿舍,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成为开展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优势,竭诚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服务。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社团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对中职学生就业社团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发挥社团的作用,增强其感召力和渗透力,为学生就业服务做贡献。
2.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5.1按照社会和学校就业工作实际,增加就业工作专职人员的数量;按照就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配备综合素质高,具有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引进具有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保证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2.5.2提高就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不断加强对学校专兼职就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快实施就业人员职业指导师资格准入制度,鼓励支持就业工作人员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水平,更好的满足就业工作的需要。
2.5.3加强就业工作的专业研究。鼓励支持就业工作人员参与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研究工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专门研究新形势下怎样做好就业工作,以应对社会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2.5.4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人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大力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6创新机制,建立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
为了应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长期稳定的发展,学校必须建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工作制度。建立并完善上层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全校团结一心共同支持中职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的强大合力。只有制度健全,齐抓共管,全力配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就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才能登上一个新的高度。(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1] 破解就业难题: 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 N] . 中国教育报,2006- 03- 24.
篇10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职生;就业能力
一、创业与中职生的P系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这个背景下,创业教育与中职生就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加之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使得一些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期望值过高、依赖性较强、自卑心理较重等问题;在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和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需失衡。不少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等机遇、靠学校、要待遇”的心态,“单位就业”的传统观念在中职生中占有很大市场;甚至,部分中职生中还存在着“有业不就”和“自愿性失业”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要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构建符合中等职教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来帮助中职生提高就业能力、开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使之从以往那种单纯被动就业转向积极的自主择业和创业。
二、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中职生就业受到国家政策、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和中职生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中职生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其就业的根本原因。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以及“对人的发展的提高”。对中职生而言,创业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创业教育夯实中职生的专业能力
大量的事实表明,专业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中职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缺少专业教育的中职毕业生,不但给就业带来严重压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与经济增长。创业教育在教学中明确强调中职生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通过这些,使中职生眼界更开阔、认识更全面,夯实中职生的专业能力。
(二)创业教育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能力。
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也在于学习能力。中职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校期间学好知识的需要,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何让中职生“学会学习”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中职生“学会学习”,通过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帮助中职生正确看待自身不足,从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把学习创新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业教育增强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在校中职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而创业教育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业素质类竞赛、勤工助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提高中职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从而缩短与社会的差距,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业教育提升中职生的求职能力。
在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到企业、市场、管理、风险投资、创业家和实业家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了知识视野,加深了对企业运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了解。同时,通过一些创业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接触企业、社会和企业家,这些活动都有助于中职生进一步更新求职观念、改变求职意识、提升求职的基本素质和增强求职创业能力,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地求职向主动创业转变。
(五)创业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