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20:0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毕业总结

篇1

今年我院共有毕业研究生87人。

其中:

博士研究生人数:21人 ,实际就业15人

所占比例:85.71%

硕士研究生人数:66人,有 5人考博,实际就业45人

所占比例:78.79%

实际就业总人数:60人(截止XX.7.4.)

所占比例:80.46%

分配去向如下:

就业单位类型

人数

比例(%)

一次就业总数

60

80.46

党政机关

5

5.8

科研单位

2

2.3

院校

15

17.24

医疗单位

10

11.50

金融单位

国营企业

8

9.20

三资企业

7

8.05

私营企业

12

13.80

公安、部队

其它

1.15

用人单位供需情况分析表:

用人单位类型

数目(人)

比率(%)

备注

药厂医药公司

150

83.3

学校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31个,需要学生量为180多人,供需比为1:2

机关及事业科

4

2.2

医院

11

6.1

学校

16

8.9

毕业生流向:

城市

人数

比例(%)

成都

42

52.50

上海

7

8.75

广州

3

3.75

厦门

1

1.25

深圳

2

2.5

城市

3

3.75

海口

2

2.5

二、XX届研究生毕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XX年10月初学校召开了XX年就业指导工作会议后,我院03级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正式展开。综合各种信息认识到XX年的就业工作压力将会非常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由于XX年研究生招生比XX年扩大了将近一倍,从我们药学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05届毕业研究生只有四十人,而06届人数达到86人!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也在减少,往年遗留问题也拖到今年解决。

2、做好毕业生前期思想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十月份开始学院把主要工作放在对学生中的宣传上,首先传达学校的就业指导思想。要求同学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标准,不能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鉴于这个时期单位到校进行招聘的还不多,同学们对传达的思想理解不深,学院认真积极的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得到了提高。

3、统计个人信息以“备战”

与此同时,学院首先安排统计毕业生信息,组织同学完成《毕业生推荐表》,同时还组织学生完成毕业生图像采集等工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自荐信的书写。

4、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做好“媒人”

从十一月开始学院本着“学生就业第一”的原则,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关系户”,拓展新的“关系户”, 积极安排宣讲会为单位提供其推销单位的空间场所,做好接洽配合工作。同时保持就业信息宣传之路的畅通。再一番努力之后,陆续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公司进校或到我们药学院进行招聘。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诺华(中国)制药、地奥集团、开拓者化学、天津凯莱英化学等公司等。

5、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及分析

11月份是各个大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好几家公司来学院招聘,同学们对此呈观望状态,立即签约的人不多。从单位性质上看,这段时间的单位主要是民营或者合资企业,而工作方向或专业方向主要是新药开发,特别是药物合成方面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民营或合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择,反应速度快,需求大,要求高。很多同学在面试时准备不足,惨被淘汰。另一方面表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求职技巧方面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士系统地进行培训,专业知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公司要求的专业方面很多同学达不到。

十一月下旬,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前来参加的单位有五百多家,其中医药方面有近百家。这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这次来招聘的制药企业中大部分是四川周围的企业,比如成都周边和重庆市周围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大,比如重庆华邦制药,重庆药友,康弘制药等。还有一部分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比如江苏豪森、江苏恒瑞、浙江康恩贝等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显著性的特点就是国企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企,他们对招聘的程序比较在意,一般都是需要学校出具函件。这从一方面反应出这类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机制上不够灵活,按部就班,缺乏自主等缺点。

这次招聘会我们药学院也只有少部分同学签定了协议书,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都在四川,不论是个人还是家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就业,大多数的人都比较愿意等。从我们发出的调查来看,约有一半的人非常想在成都就业,而今年成都的企业容纳毕业生人数十分有限,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我们学院的就业率。

到XX年2月以后,部分本科考研不理想的同学开始寻找工作,这带动了学校的第二次就业高峰。在这半年中,来学校招聘的单位主要是各类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招聘需要上级单位批准,因此限制了这类单位的进校时间。

从XX年3月到5月这段时间,我院主要接待的单位是各个省市的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需要是各药学专业的教学岗位或科研岗位。而且这类高校对学生的学历都比较看重,一般要求是博士,至少都应该是硕士,极少有需要本科同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昆明医学院等高校。

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是各地方的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些单位是同学们极力争取并愿意去的,因此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由于这类单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也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每年前去应聘的人是骆驿不绝。比如厦门市药检所只有两个名额,但有几十个人都投递了简历。从今年就业方向来看,药物分析专业到药品检验所工作的概率要比其它专业大些。厦门药品检验所和成都市药品检验所各自招收了一个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海南药品检验所招收了一名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

到6月份,我院共有21名博士毕业生,还有3名没有落实工作,就业率在85.71%左右。66名硕士中,还有14人没有签约,就业率约78.79%,总体来看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未就业的同学中有一部分想出国,有一部分在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有了意向但是还没有签约,到年争取全部就业。截止7月4日,我院研究生就业人数60人,就业率80.46%以上。

三、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研究生就业的工作以前是研究生院在负责,今年由招生就业处来负责,经验有所欠缺。

二、就

业形势更加严峻。XX年全国毕业413万大学生,但国家每年新增岗位只有200万,形势严峻。

三、学生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依然看好,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

四、专业设置不成比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多的而学院培养人数少,比如药物化学专业,今年来我院招收的专业需求至少一百人,但是药物化学专业今年只有十六位硕士毕业生。一些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而培养人数相对较多,比如生药学。

四、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及展望

1、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上岗等级证书。

2、学院从当前形势的角度及时分析、掌握就业动向,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指导,为同学们的目标定位打好基础,让同学放弃观望态度,以免错过就业良机。

3、指导学生针对私企、国企、外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帮助尽快就业。

4、继续加强信息通道畅通无阻。确保信息到班、到人。

总之,不难看出下一年的就业工作将更加困难和严峻。这一年来就业的同学毫无疑问地会挤占下一年的就业指标,因此明年的工作一定也不轻松,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XX年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篇2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参考文献】

1.董鹏、王滨,孙业全: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与论文质量关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2.扬立新:法学院学生怎样写作毕业论文,2006-11-02

3.王霞: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杜,2006

4.李普亮: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5.王晓敏:政教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2,15(3)

6.陈维平,马义飞: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科学教育,2006年第3期(第12卷)

篇3

【2017法学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一】 从刚进大学时的懵懂到现在即将走出校门,我这大学四年收获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在这大学四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四年的ѧϰ,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点,蓦然回首,至少可以自信地说一声我没有虚度。在此给我大学四年的青春一个交待!

在学校期间,我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浓郁的学习氛围,认真学习了法律专业计划规定的相关内容,且在校期间取得良好的成绩,多次荣获校级奖学金及国家奖学金,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在学好文化课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暑期实践。无论担任班干部或进行市场调查、参加学生实践团等活动,我都积极投入,谦虚谨慎,团结同学,吃苦耐劳,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较强的与团队密切合作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由于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我的学习及工作常常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好评与奖励。学习之余的我,是一个外向而热情的人。爱好广泛,音乐、书籍、电脑、舞蹈,运动等等都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完美的生活习惯,让我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因为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让我变成了一个更顽强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敢于为社会奉献的年轻人。

在面临毕业的重要阶段,将来的工作既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希望自己能够迈好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将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用自己的行动让社会肯定我的能力。

常言道,不想当军官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当一个人满足于现状,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再前进一步。我是一个喜欢上进的年轻人,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敢于拼搏、敢于冒险、敢于开拓自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并不能给我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只有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走向新的成功才会给自己更多的磨砺!我相信如果我做不到的,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的。这就是我人生的理念!

【2017法学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二】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法学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系统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模块、经济法模块等专业知识,通过实习积累了转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大作文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我校是一所理工学校,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我不能自比千里马,便我相信您一定是伯乐,选准您的千里马。希望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让单位满意,让您满意!

【2017法学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范文三】 大学的四年里,学习了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背后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并能运用法学理论,方法和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书本的学习较有限,于是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社团的工作,从事了大到组织策划晚会、小到文秘接电话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我认为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的学习更重要。对自己总体评价是为人热情乐观,真诚,工作踏实、易上手,遇到困难能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

从大学一直下来,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虽然以前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从中我的到的是很多做事的原则和处事的经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做事也变得成熟稳重了。在过去的工作中,我做事认真负责,有团队合作精神,还有较好的交际能力。

篇4

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研究生针对性较弱

从贷款期限来看,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初期工作的收入状况不佳,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还清助学贷款而违约。从贷款利率来看,贷款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后薪资水平不同,在无形中决定了贷款毕业生的还款能力不同,因此,现行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拥有相同的还款利率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完善研究生助学贷款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和制度,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助学贷款体系现行的研究生助学贷款体系中,较为突出的矛盾是还贷者与银行之间的矛盾,只有保证放贷人的利益,研究生助学贷款的资金链条才能进行下去。浙江大学副研究员蒋笑莉提出,可以通过一种近乎市场化的方式来平衡放贷人与借款人的利益问题,就是通过国家的贴息政策和制度规定,借鉴商业贷款运作模式,使研究生正式成为银行的一类正常的贷款客户,来保证银行的利益。该种助学贷款运营体系,强调了研究生与银行的主体角色,银行的权益得到维护,资金链的源头得以保护。

(二)高校应加强与贷款毕业生的联系,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获取体系为了降低研究生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等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渠道获取体系,及时与毕业生进行定期沟通,做好贷款毕业生在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工作。在研究生毕业前,高校应与研究生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建议用人单位进一步履行督促学生偿还贷款的责任,确保贷款能够及时偿还。

三、研究生助学贷款的发展趋势

(一)保障性贫困认定在研究生贫困认定中比率下降由于我国高校助学贷款设计范围较窄,贫困生认定原则在研究生能否获得助学贷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研究生贫困认定标准常参照本科生贫困认定标准,延用本科生保障型困难认定标准。从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以及其培养目标的高要求性来看,研究生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研究生贫困认定时,不应简单的以“保障型”为目的,重点要以“发展型”认定为主,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二)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当前,我国研究生资助资金几乎全部由政府财政提供,如果研究生资助工作长期靠政府部门提供,必然会减少财政在其他教育领域的投入。为了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被利用,应放眼地方,充分利用地方等多渠道资助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减轻研究生助学贷款名额分配问题上的压力。同时,要积极倡导研究生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更好地实施资助工作的“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培养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1-02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能力的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医学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并成为各医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届至2014届全体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就业状况等相关数据,总结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就业现状,为深入创新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特点

1.招生规模。从表1数据可见,2010届至2014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49、322、383、428、341人,每年研究生生源增幅控制在10%左右,未出现大幅度递增现象。

表1 2010届至2014届录取人数变化

年级 硕士 博士 录取总人数 较上一年增长比例

2010届 349 27 376

2011届 322 36 358 -4.8%

2012届 383 20 403 12.6%

2013届 428 28 456 13.1%

2014届 341 97 438 -3.9%

2.生源类型构成。从表2可见,2010届至2012届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从241人逐年递增至2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则控制在110人至130人之间。从2013届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渐增加,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之前的大约2∶1上升至接近1∶1。

表2 2010届至2014届生源类型构成变化

年级 学术型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届 241 135

2011届 246 112

2012届 290 113

2013届 246 210

2014届 215 223

3.研究生生源地域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2010届至2014届研究生中,来自广西区外的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人数从2010届的167人提高到2014届的210人,与区内生源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3 2010届至2014届生源地域变化

年级 广西区内 广西区外 两者比例

2010届 209 167 1.25∶1.00

2011届 191 167 1.14∶1.00

2012届 203 200 1.01∶1.00

2013届 267 189 1.41∶1.00

2014届 228 210 1.08∶1.00

(二)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的分布性。从广西医科大学多年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区内单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0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区内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区外,这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来自区内,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西部计划的实施,呈现出区内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区外的现象。

表4 就业地区的分布性

年级 省内就业 省外就业 比例

2010届 236 140 1.68∶1

2011届 231 127 1.82∶1

2012届 240 163 1.47:1

2013届 274 182 1.51∶1

2014届 237 201 1.18∶1

2.就业城市的分布性。从表5数据上看,毕业后前往县级单位就业的依旧很少,2007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数名,而2010届与2014届则为零。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选择市以上单位就业,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研究生选择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单位就业。

表5 就业城市的分布性

年级 省会/直辖市城市 地市级城市 县级城市 比例

2010届 198 178 0 1.11∶1

2011届 190 165 3 1.15∶1

2012届 214 184 5 1.16∶1

2013届 233 217 6 1.07∶1

2014届 209 229 0 0.91∶1

注:省会/直辖市城市就业人数与地市级城市的比较

3.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表6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深造三种。近五届毕业生至医疗单位就业率分别占到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2.8%、93.6%、90.6%、93.9%、93.6%,提示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变化并不大,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不大。

表6 就业单位性质

年级 医疗单位就业 学校就业 深造(攻博或出国) 待业

2010届 349 18 9 0

2011届 335 18 3 2

2012届 365 5 11 22

2013届 428 6 7 15

2014届 410 10 8 10

二、结论

第一,招生规模增幅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在不断增加,硕士生的录取人数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内,但重心已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生源类型构成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重,由于国家鼓励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政策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受就业单位青睐并且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达到了国家建议的1∶1的比例。

第二,就业总体情况良好,且定位明确,逐步形成以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医学人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符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才精英教育”的理念。但仍需关注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部分同学宁愿选择大城市中的小医院就业也不愿意在县级医院就业的偏执就业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多数人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这也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性比较强,就业形势较好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学校应扩大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模式,还应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杂志、交流机会等宣传自己,依据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项目充分展现,增强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以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发现新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环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临床执业能力,即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同时对社会交流技能、职业素质、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及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并且进一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改进就业指导,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观不成熟和职业规划欠缺往往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自我定位迷失进而影响就业。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科学引导,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不同能力,加强就业规划、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生就业应以专职机构为阵地,以课程教育为轴线,以专业咨询为动态监控,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贯穿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校友的人脉资源、借助企业讲座及座谈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就业环境等,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帮助研究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求职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医学职业生涯。

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全民健康事业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医学研究生作为目的。而医学院校达成这一培养目的可以从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研究生实验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等方面入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日益彰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3)

[2]查远莉,蒋秋静.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索――基于武汉某高校2009硕生源及招生宣传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3]刘正新,吕兆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1)

[4]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基金项目】广西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8RZ09)

篇6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3.3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训练与临床轮转实训之间的矛盾

篇7

关键词 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20-03

An Investigation of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Liu Guofu1, Li Hui2, Xiong Yan1

Abstract It has the great potential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ostgraduates.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and properties of postgraduates, the important exer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ree ways, i.e. graduation thesis,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1 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c,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UDT, Changsha, China 410073

可持续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对各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挑战,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其中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促进本科生教育及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极具探索潜力的一个方面。国内外一些高等学校近年来纷纷开展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大学近年来为顺应社会和教育的变化,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各自利用其庞大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项目资源,建立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以提供新的本科教育体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1]。国内一些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针对不同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积极成立本科生院,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硕连读试点等,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2]。从这些举措来看,不同程度地开展研究生教育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举措的实施和在其他高等学校的逐步推行,使得目前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大招生后,生源质量相对降低情况下,仍能保证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已成为一种共同趋势,利用研究生教育以及科研资源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认识。尽管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生培养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实践正处于不断深入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全成熟并广泛推行的运行模式,但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却是不容置疑的。在高等教育扩招的今天,有效利用研究生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本科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完成高校的核心职能[3]。针对研究生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笔者拟从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活动和本科导师制3个环节分析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优势和特点

在本科教育中,研究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这将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与本科生双向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有助于形成两者相互支持发展的良好态势。

1.1 研究生是本科学生的良师益友

研究生刚通过严格的考试,一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通常刚经历过本科生活,对大学的学习、生活都非常地熟悉和了解,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在,他们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便于他们沟通交流,可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较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相对于教师来说,研究生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其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向学生传达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愿望要求。这样在教与学两方面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不但可以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压力,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学相长。这一切正是成为良师益友的有利条件[4]。

1.2 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以理工科学生为例,研究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对本领域的科研以及实验操作比较熟悉,可以对本科生实施具体的实验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手把手地教,通过带领本科生实验,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既提高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水平,也锻炼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

1.3 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解决本科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自己也得到锻炼,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通过指导本科生实验操作,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样,研究生毕业之后不光是在知识水平和实验能力上有所提高,在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也都有所进步,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研究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对其将来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大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差无几,具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容易沟通;而且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对科研领域接触较多,思维相对活跃。根据上述研究生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拥有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认为研究生作为导师的主要助手参与导师的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有协助指导毕业论文、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等3个方面。

2.1 协助指导毕业论文[5]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本科4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反映。对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专业技能、基本的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毕业论文环节也存在两个问题:导师数量不足或者精力投入不足;在连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聘,造成论文实践环节的不连贯性,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针对毕业论文阶段的问题,可以选拔聘任部分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生,让其担任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助理导师,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的本科生指导队伍。指导教师可以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方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总体把关,而文献检索、实验指导、数据分析等具体指导工作则可以由研究生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指导教师的工作压力,而且通过研究生协助指导,能够保障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接受更多的实时指导,避免因指导教师忙于各项工作对本科生指导不足的现象,有利于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切实体会到科研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2 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对本科生的多重指导[6]

本科生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学分制、选课制普及的基础上,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由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一般都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本科生人数众多,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给每一名本科生都配备一名导师,显然是不现实的。根据国外的教育经验,一般采用“金字塔”式教育辅导方式,即“导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直接辅导本科生,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反哺本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本科生在与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定期讨论自己的学习研究计划,学习如何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基本技能,可以使本科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研素养,从而使他们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3 参与并辅助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7]

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既有普及性的科技制作和实践训练活动,也有学生自主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设想,自主设计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工程实践研究素质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学生一定范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大学生科研素质训练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逐步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并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然而,大学生科技活动涉及科技气氛营造、科技活动开展、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课题咨询指导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活动实验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评审与激励等诸方面的工作,当科技活动成为本科生“必修课”的时候,就需要足够的指导者。为保证本科生科技活动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发动与鼓励研究生加盟到本科生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中,鼓励具有科研经历、掌握研究方法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科技活动的辅助指导教师,这样不仅化解了本科生科技活动短缺教师矛盾,也将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生活跃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项目指导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科学生。

3 总结

研究生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作用。通过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既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又在本科生与导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融洽了本科生与教师的关系,带动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团队中来,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与团队合作意识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相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必将在本科实践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张金凤,廖中武.研究生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6):66-71.

[2]郭明,廖中武,赵坤.研究生课程体系拓展本科生培养方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14-717.

[3]郑兴华,卢洪,汤德平.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4]周小红,郑兴华.研究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高教视窗,2008(10):216-217.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篇8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 教育 图书馆学史 张厚生

[分类号]G25

张厚生先生(1943.8.21~2008.8.8)自1967年7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着与书相关的工作:读书,管理书,写书,编书,教书,评论书。张厚生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在图情教育方面亦有卓著的成就,本文仅从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1978~2008年)方面加以总结和思考,从侧面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评价,并以此缅怀这位为图书馆学界作出过贡献的“书苑园丁”。

1 读书――我国首批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1978~1981年)

1978年初,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初试和复试,全国录取约近一万名研究生,张厚生从图书馆在职岗位成为万人队伍中的一员,到武汉大学师从彭斐章、谢灼华先生攻读目录学,学号78001。骆伟先生曾为张厚生先生考武汉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主要参考书。

“”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1966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鲍世钧,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1964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后因中断学业。1980年,根据教育部的文件,承认他们1967年研究生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文凭。侯汉清于1979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81年7月被允许提前毕业,拿到了第二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并留校执教。而武汉大学于1978年率先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研究生,南京大学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1978年招收两名图书馆学研究生卢贤中、顾志华,导师为钱亚新和施廷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78级研究生有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导师为彭斐章、谢灼华。我国学位制度自198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张厚生先生1981年11月由图书馆学系目录学专业毕业,“文凭登记武研字第000181号”,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证书编号为810147。张厚生先生曾任武汉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兼生活部长。研究生期间,在报纸、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推介读书和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文,如1979年5月4日《文汇报》上发表《与图书馆》、1979年第6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鲁迅与书目工作》等。

张厚生先生读研究生期间与我国著名图书馆学、目录学家、索引学家钱亚新先生(1903~1990)过从甚密。钱亚新先生在1979年10月3日与张厚生先生的一封学术通信中,对张先生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辅导,信末云“现在每每感到‘力不从心’,只好以‘老当益壮’来鼓励鼓励自己。还能做多少事情来有助于实现四化,真是一个疑问。因此不得不对你们寄予莫大的期望,祝愿你们快些成长来接我们的班!”,其时张厚生先生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36岁;钱亚新先生76岁。

张厚生先生研究生毕业后,武汉大学希望其留校任教。1982年1月5日,钱亚新先生给张厚生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你们系里要留你,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不照高教部的分配执行,这又作何种解释?学校希望学生服从分配,而自己反而不服从上级的分配,这怎能说得过去?”,信末有钱亚新夫人吴志勤附笔:“我昨天到南工图书馆也碰到刘书记,他告诉我,他早已在人事处看到高教部分配来的名单名字是张厚生。所以南工方面急于希望你来报到,大家应服从分配,南工就不必来函催,这是你校应该执行的,他说你必须要服从原分配!不能动摇!”。张厚生先生到南京工学院(注: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工学院1988年6月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报到时的“教职员工到职通知单”上日期为“1982年1月19日”。

2 教书――图书情报专业教师

2.1 创办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1983~1994年)

张厚生先生负责筹建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并兼任教研室主任。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学院开办图书情报专业。1983年9月起,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创办,这年招收26名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习一年后,于1984年9月结业。为期一年的图书馆和情报所在职干部进修班,接受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的部分大专院校以及军事系统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干部进行专业培训。这些学员结业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多数成为单位上的业务骨干。

东南大学办图书馆专业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她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时期,曾办过图书馆员暑期学校。解放后,于20世纪50年代也办过短训班。1984年起,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在高校入学统考中录取全日制专科生,从理科招收新生。这些学生学习努力,注重基础和实践,也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课程有情报学概论、科技目录学、书目信息处理、西文参考工作、计算机信息系统、文献信息语言、信息论基础、文献分类、情报分析与评价、计算机情报检索、国际联机系统、预测与咨询、缩微与复制、专利工作等,比较注重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外语、科学学、科技写作的教学和训练。学生毕业后,面向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事业的图书馆、情报所、科技档案室等机构。

创办之初,我国理工院校设置的图书情报专业为数不多,如何培养适合理工院校及科技部门的图书情报人才,是南京工学院图书情报专业师生所关心和探讨、摸索的课题。根据当时的发展需求,这个专业着手修订教学计划,加强基础建设,拓宽专业口径,努力造就更多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科技信息人才。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备案,东南大学正式开办图书情报专业。每年招收全日制在校生一个班。该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在校内创下了良好的成绩,1989年和1991年受到校领导的嘉奖。该专业1992年升本科后,转为管理学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到1992年6月图书馆划出图书情报专业时,已先后培养出200多名毕业生。1992~1994年,又培养了100多名毕业生。

2.2 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1983~2008年)

东南大学图书馆从1983年春季起,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为校内本科生毕业班和部分研究生开讲“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1984年以后,按照国家教委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了这门课程的建设,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在全校得到了推广。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也为东南大学培养了一批富有经验的教师队伍。1989年暑期和1992年暑期,国家教委曾先后两次

发文,由张厚生先生牵头主办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90多位教师先后参加了这两期讲习班的培训。两期讲习班举办成功,受到校内外广泛好评。张厚生先生多年担任信息检索课主讲教师,仅2002至2006年,曾5次承担本科生信息检索课教学工作,累计19个班,共160学时。

张厚生先生4次主编信息检索教材,经历再版、三版、四版,这种情况在国内同类书中绝无仅有。1987年1月与路小闽共同主编的《情报检索》一书是配合国家教委规定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的理工科通用教材,也是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1997年7月用“信息检索”作为书名出版修订本(第2版),2002年5月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出版第3版。2006年8月面向知识信息用户需求,为帮助读者提高信息素养,在增强知识创新中对信息处理、检索、分析、组织和利用的技能的基础上出版第4版。该书自问世以来,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关注,并被作为东南大学和多家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用教材或专用参考书。第1版先后6次印刷,发行量超过6万册;第2版、第3版先后数次重印,发行量达到10万册。仅东南大学每年数千名毕业生就几乎人手一册,作为工具书伴学子们迈出校门,走上新的征程。《情报检索》(第1版)于1989年10月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著作奖”,又获“东南大学1993年度优秀教材奖”。1991年获江苏省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2001年《信息检索》(第2版)获“江苏省政府三等奖”(成果奖)。倪波先生认为:“对一部书稿的增补、修订、再版,是图书内容保持观点新颖、资料翔实、永葆高质量的必要措施。这充分说明了著作者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与精品意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张厚生先生认为,我们的社会和民族不仅需要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需要能够进行信息分析、组织和检索,帮助与支持教学科研,从事知识素养培养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实务工作者,有了他们,文化才得以传承,科技的进步才得以建立在厚实的信息资源的土壤里。

2.3 创办东南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2003~2008年)

2000年前后,全国许多院校都增设了图书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点。在此背景下,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的图书馆学硕士点于2003年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收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和数字图书馆两个方向的研究生。

创办之初,就国内的总体情况而言,由高校图书馆举办硕士生教学应该仍是一个新生事物。虽尚显稚嫩,但其独具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性教学是这门学科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依托图书馆来办学,恰为研修的学生提供了真实且便捷的实践基地,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并统一起来。而对于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学硕士教育的开展也为其自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其向研究型图书馆转化的步伐。

张厚生先生曾作“关于东南大学自行增列图书馆学硕士点基本条件的汇报”,提到研究生管理工作是“依托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健全的有关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体系,设置专门管理人员,按规范来进行管理。校领导、研究生院、图书馆及情报所的负责同志都对硕士点的建设给予了热情的关心和有力的支持。图书馆的各部门(如行政办公室)都将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给予支持和管理”。张厚生先生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2008年),并给研究生讲授信息资源管理、书目数据分析与用户研究、图书馆建筑等课程。

2.4 开展其他类型图情教育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格外重视职业培训。1981年以来,为配合图书、资料专业干部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全国各地为有关人员举办了一期又一期辅导班和学习班。全国范围内相继开始了以获得专业证书为目标的培训工作。在职培训具有形式多样、时间灵活、人数众多、覆盖面大等特点。与在校教育相比,不仅省时间、省经费、省师资,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工作人员持续培训的实际需要。张厚生先生曾参与多种类型的图情教育在职培训教学和管理。除上文提及的全国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还有:1991年江苏省文化厅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证书班;2002年始,东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和金陵图书馆合作开办的图书馆学专业远程教育本科班等。此外,张厚生先生曾多年受聘为南通大学兼职教授、南京信息管理系博士生答辩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主席。先生的平易近人、严谨认真给图情学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建年先生说:“张师于拙文之过失详加指点、未来之动向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张师于拙文熟悉之深,了解之深,使我耸然惊异,此自非细读全文不能为之”。

3 科研――图情教育30年主要科研成果

张厚生先生主编学术著作9部,合作主编系列丛书1套11本,参著、参编著作10部,编审著作2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获各级教学与科研奖励20余项。学术界理论和学术史权威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地将张厚生列入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四代学人名录。张厚生先生图情教育30年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3.1 独著

主要有《书苑文丛》一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2 主编的单本图书

包括:①《情报检索》(与路小闽合作主编,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②《信息检索》(修订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③《信息检索》(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④《信息检索》(第4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⑤《报刊管理与利用》(与吉士云合作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⑥《文献信息服务研究》(与卢子博等合作主编,燕山出版社,1999);⑦《知识信息检索》(陆美、魏彬参加编写,远方出版社,2004);⑧《图书馆目录》(曹翔、顾晓军等参加编写,远方出版社,2004);⑨《信息素养》(与袁曦临合作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3 主编的系列丛书

包括:《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丛书(与华薇娜合作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008),已出版11种分册。

3.4 参加撰稿编写的书

包括:①《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馆试用本)(张厚生以“盐城县图书馆”署名参加编写,1975);②《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③《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④《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⑤《文献学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3版)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第3版)(科学出版社,1994);⑧《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包括:①《钱亚新集》(与卢子博合作编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②《钱亚新文集》(与吴林等合作编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 编审的书

包括:①《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利用》(孙建军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②《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与王学熙合作编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7 主持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包括:①江苏省社科“七五”规划项目“江苏地区文献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1990年12月完成并通过验收;②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1997年7月通过鉴定验收;③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96BTQ005),1998年12月通过鉴定验收;④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苏规划[九五]12~0012),顾建新同主持,1999年6月完成通过验收鉴定;⑤江苏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苏规划M3~012),2003年9月完成通过鉴定验收。

3.8 教学研究成果

主要论文有:《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培养学生吸取动态知识的能力》、《情报专业教育的口径应当拓宽》、《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情报专业教学方法研究》、《关于我国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位教育》等。

篇9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篇10

2006年,王伯庆52岁,此时的他,已经在美国拥有一张绿卡、一份薪金优厚的工作以及一所大房子,但他却毅然从美国回国创业,成为“年龄最大的海归创业者”,他要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科学方法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经验带回国内。

――导师谈导师――

两国导师各有特色

我大学是77级的,后来留学美国,在中国和美国都工作过多年。要说对我影响最深远的职场导师,应该是中国三线工厂的老一代工程师和美国的同事们,他们给我的职场帮助是我进步的动力所在,也成为了今天我指导员工的基本原则。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三线工厂,老一代工程师对工作的赤诚投入,做事的认真负责,以及他们的爱厂如家、体贴青年人,都深深地感染着我。特别是他们能从我个人成长考虑,支持我考研究生,让我的职场之路越走越宽,令我感激至今。所以虽然只在那里工作了一年,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鼓励的笑容,并以他们为我职场学习的榜样。

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大学任教,大学教书这份工作比较自由散漫一些。在美国工作之后,主管的敬业态度对我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做事认真,对研究问题刨根问底,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无论有无第三方检查都对自己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与他们相处是一种工作关系,也有个人关怀在其中。主管的要求只是最低标准,不应付了事,不省力气,把工作做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好,超过主管期待,让我很有成就感。

总结起来,我觉得在职场之路上所遇到的导师,教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职场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方法。

我愿意指导有理想的年轻人

好徒弟有两条标准,有上进心、悟性高。因为有上进心的人愿意改进自己,没有上进心的人怎么批评都没用;有悟性的人善于总结,进步快。还要有点理想主义,我不喜欢功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短见、势利、工作中得失心重,除了钱和权力对任何东西都没有忠诚感,没有奉献精神,也不会有大出息。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特别在乎钱的还是没有钱,特别想当官的还是没当上官,发了财或当了官的同学当年多少有点理想主义。当然,发财和当官后不一定能保持理想主义。有理想主义不一定能发财或当官,但没有理想主义的一定做不大。

做人永远第一

在当今中国社会,我认为职场上最需要导师去传导的是怎么做人,传播职场操守和工作方法。技能、技巧?那都是第二位的。职场、生活都一样,要为人正直、诚实、恪尽职守。尊重工作就是尊重自己,爱惜职场生涯也是爱惜自己的生活。

――导师谈徒弟――

什么是师徒之道?

马拉松冠军孙英杰与教练王德显的分道扬镳,何云伟与郭德纲的反目,名人师徒的关系如雾里看花,虽看不甚明白,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是师徒之道?”对于这个问题,王伯庆博士的回答是“先学会再超越”。

他认为师徒之道就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跟老师学,先学会再超越。青年人不缺聪明和体力,但缺乏智慧,常常不知道事情的对错,此时服从特别重要。圣经上说,尊重权威是智慧的开始。年轻人反抗权威证明的不是智慧,而是自己的独立感受,但结果常常证明那是幼稚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