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15: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质量的全面评价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省内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统考。这对于了解和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探讨考试方法以及推动中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二年级在校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也要进行一次毕业统考,毕业统考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的,由河南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全省范围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生全部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试卷由省厅统一批改,考试成绩由全省统一排名,因此,各学校对于毕业统考都高度重视,力争在全省取得较好名次。自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参加了本校《护理学基础》毕业统考的考前辅导,结合自己的辅导经验,现对统考复习辅导进行了一些总结。
1 合理安排课程,考前集中辅导
1.1 课程安排合理,重点突出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而所需学习课程很多,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突出专业特点。比如护理专业的课程中,《护理学基础》分三学期讲授,总学时达21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36学时,第二学期108学时,第三学期70学时,课时分配相对其他学科较为充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加上每学期末的期末考试,每个实践内容的技能考核,定期检测学习效果,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为以后毕业统考和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1.2 考前集中辅导,强化记忆
在二年级学期末,毕业统考前两周,学校组织了统一的考前辅导,统一安排课时,每门课程每周10学时,共计20学时。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统考科目进行集中的考前辅导,加强学生理解识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领导高度重视,定期检查工作
对于每年一次的毕业统考,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向参加毕业统考辅导的老师召开会议,强调统考的重要性。每天,学校相关领导都要对任课教师的辅导情况进行检查,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督促作用。
3 探讨辅导方法,研究复习策略
3.1 认真研究辅导资料,吃透教材
我省采用的《护理学基础》教材是由郭耀玲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本由石玉、高晓梅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下篇,是以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测试题的形式编写的。这本配套的教材重视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相配套,突出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注重与临床护理工作相一致,并且题型全面,覆盖广泛,为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的改变,加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有助于师生课堂总结、学生重点复习巩固和自我评价。
3.2 集体备课,探讨最佳辅导方法
《护理学基础》不仅是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的课程,也是护士、护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鉴于《护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在带领学生集中复习之前,我校护理教研室主任对参加统考辅导的教师进行了集中备课,探讨辅导复习的方法,对考前20个辅导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力争找出最适合的辅导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3.3 分析重难点,及时归纳总结
《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技能操作性强,很多重难点都在操作过程中,针对这一特点,可让学生结合实训课程进行复结。结合《护理学基础》下篇这本书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也可以总结一些便于记忆的知识要点或口诀,如穿、脱隔离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4 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习效果
统考复习期间,每周学校都组织一次全校模拟考试,考试形式以统考为准,标准试卷,填涂答题卡,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监考,严肃考场纪律,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巡考。成绩出来后进行班级和全校排名,张榜公布成绩,检测复习效果。班级内排名督促学生,班级间排名督促教师,找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复习策略,掌握所学知识。
5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寻求最佳复习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52-01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对外科病人如何进行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变化。我们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教育模式人性化
目前许多院校的临床护理教师大多是医疗专业毕业,对现代护理模式的实质了解甚微,为了更好地让教师以护理程序组织教学,首先教师应自觉学习护理心理学、护理程序、系统化整体护理等新知识。其次教师还应到临床参加整体护理实践,在教学中以临床实例讲解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并在外科疾病护理教学全过程中从护理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利用护理程序讲解疾病护理,改变以往护理教育雷同于医疗教育的模式,改变外科护理教学只见病、不见人的状况,缩短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间的差距,逐步形成以护理程序讲授护理技术的护理教育新模式。课堂教学老师每天下病房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也使学生的临床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可以增强对患者整体化护理的认识与责任心。
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与医学基础和外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中外科学可以比作一座桥梁,连接着护理学及医学基础,因而在向学生们授课时,应当从解剖、生理、病理等医学基础内容出发,深入透彻地讲述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手术及转归,同时又要从护理学角度贯彻讲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让学生们真正全面了解、掌握外科疾病护理的真谛。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外科护理学的最新前沿知识,让学生知识面更广,更适合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为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多采取课间答疑和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答疑。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另外,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明白易懂,便于学生们记忆掌握。在教学中适当压缩医疗学时,增加护理学时,所增加的学时主要用于操作练习和操作考试。开设涉外护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增强学生外语能力,适应市场变化,开拓海外就业渠道。
3 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
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单纯的护理疾病为主,护士仅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输液等。现代护理工作转变为以护理“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新的模式不但扩大了护理人员的视野,还使护理工作科学化、程序化,由被动的执行医嘱变为主动的解决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临床见习一方面巩固加深了认识课堂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弥补了理论课不能讲述到的护理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专业角色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适宜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停停走走,很少能达到目标。一般的学生在阅读病历时,只观察三测单,长期、临时医嘱和护理记录单,而对于病历中的其他内容很少顾及,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做到因病施护。
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一般多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进行临床见习带教,临床见习带教时选取恰当的病例,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出多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围绕病例分析,理顺整个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问题,让同学们建立起护理专业思维模式,又加深了对临床外科疾病整体护理的理解。
4 临床实习实战化
外科护理学实践性很强,将近一年的临床实习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临床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系统疾病内容的灵活应用,加快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的结合,使学生所学的护理程序方法、整体性护理知识与技能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巩固与应用,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专业目标管理。过去外科护理的重点是手术后病人,近年来逐步扩大到围手术期病人,即围绕手术前期、手术期、手术后期3个阶段病人出现的心身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有必要跟踪调查护理学生在临床实习基地实习的情况,同时督促医院选派责任性强、专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进行指导。同时要收集临床上对护理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使外科护理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篇3
关键字:高职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学;教学模式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实践教学是社区护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家对卫生服务要求逐步提高之时,只有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展开的社区护理实践活动,才能让高职护理学生建立较强的护理职业精神,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当前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并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对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大的
意义。
一、对象
选取82名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10年级1-2班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作为对照组,80名2010年级3-4班高职院校护理学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学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模式,即综合社区护理实践,改革教学课程制度和选课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
二、 方法
2.1 理论教学法
护理学教学最基本的环节是护理知识的学习,这应该作为社区护理实践调查的基础,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模式、个性特征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将此环节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可以对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分类和优化,将社区护理学课程分成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学习、理论和技巧结合应用、社区护理实践三类。根据各类别的主要教学内容,参考最新的护理学理论教学研究成果,分析新教学方法的优劣,然后进行从优的选择。
2.2 实践教学法
在高职护理学生入学初期,可以综合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社区人民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方式,明确教学制度,按照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新资源。可以把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分为三个环节:见习阶段-模拟阶段-实习阶段。
2.2.1 见习阶段
在学习了社区健康理论知识后,将护理学生进行分租后参与到社区健康评测中,按照实践教学的目的给各组分配见习工作,护理学生可以借助课余时间到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见习评测。先是在老师的领导下到社区中参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通过老师对社区服务相关工作的介绍,慢慢熟悉社区健康评测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评测仪器的使用、对各组人员的工作安排、健康评测相关信息的收集等;之后让护理学生对所评测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社区健康评测报告。
2.2.2 模拟阶段
在已经完成见习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社区护理技能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对实践技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肯定,同时也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要求学生立即进行改进,为之后的实践阶段打下基础。
2.2.3 实习阶段
分析社区护理的需求,以理论知识、见习资料和模拟经验为基础,相结合之后应用与社区护理实践中,从而提升高职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在实习阶段中,要以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综合社区护理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社区护理实习计划。
2.3 教学考核法
2.3.1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的成绩设为总成绩的60%,考核的内容可以从《社区护理学》课程中随机选取,以闭卷考的模式对高职护理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能力情况的考核和了解。所选取的考核内容要能够体现出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综合性、理解性。
2.3.2 实习阶段考核
实习阶段的考核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将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课程、手段、实践技能作为考核的核心。要重视学生综合实习技能和设计性实践能力的全方面考量。
2.3.3 问卷调查考核
通过对162名学生进行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认可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对教学法的态度等方面。问卷调查应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填写完后立即提交,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两组学生理论、实习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实习成绩比较(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则学生的理论和实习成绩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改革后的护理学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2)两组学生教学模式认可程度的调查,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模式认可程度的调查(分)
从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后的护理学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们接受,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方面的提升。
三、总结
要实现高职学生的社区护理综合技能,就要在护理学教学上进行改善,重点将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教学综合起来,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护理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1护理学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1.1广泛宣传发动,确保认证工作深入人心全员参与是做好认证工作的保障。学院除了制作展板、专题网站、学院画册、报纸专刊宣传认证工作外,还特别印发了护理学专业认证手册,手册从认证的背景知识、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成果、专家访谈环节准备工作、论证标准4个方面介绍了护理学专业认证的相关知识。多渠道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解读专业认证手册,以期达到人人了解认证、人人关心认证、人人参与认证的目的。在认证工作前一周,学校召开了临战动员会,校领导再次强调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认证工作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职责明确、分工到人;三是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集中精力,出色完成认证工作。
1.2整理归纳总结,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实事求是、客观呈现是做好认证的态度。学院根据《标准》中规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育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认真撰写自评报告,反复推敲、斟酌,完成近4万字的自评报告,其中提供的数据力求准确,实事求是,亮点特色要提炼准确,存在的差距要认真分析,客观呈现。同时,根据自评报告整理近5年的档案以备专家组检查审阅,其中原始档案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档案非常重要。为了确保专业认证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还制作了工作人员手册和专家工作手册,以便随时查阅。
1.3加大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扎实的基础和平时的积累是做好认证的前提。在基础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我校拥有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认证期间对学校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和办公环境进行了美化修缮,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新增了中外文图书,引进了护理外文数据库,保证论证工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院有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每位教师的学历、学位、论文、论著、课题、获奖等资料均扫描归档,为每名教师建立了个人业务档案,为此次论证材料的准备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支撑。
2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流程
专业认证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认证结论等步骤。现场考察流程可以总结为:①听:召开全校范围的论证启动大会,介绍我校护理学专业的建设情况,现场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②察:对我校基础教学设施(基础医学院和图书馆)、两所附属医院、一所社区实习基地和护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③访:走访学院各教研室,与教研室教师座谈,查看教研室教学文件等;④谈:组织召开6场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包括专家、教师、管理人员和不同年级学生座谈会;⑤查:查阅护理学专业相关支撑材料;⑥反馈:召开由学校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相关学院领导、护理学院全体教师、附属医院领导等参加的反馈会议,专家组将形成的初步意见和结论反馈给学校。
3护理学专业认证的收获
3.1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通过专业认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符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具有扎实西医护理知识与技能、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贯穿人文护理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充分体现“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办学理念。
3.2梳理了教学全过程,锻炼了一支教学管理队伍专业认证期间,我院详细梳理了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情况,形成自评报告的同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加强了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3.3提升了护理学专业的地位我校是全国中医院校第一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论证的学校,通过论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中医院校开办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管理水平也得到具体体现,学校也更加重视护理学科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专业认证也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教育的充分肯定。
3.4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专业论证工作中,我们与全国兄弟院校和医院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学习彼此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经验,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将来的院校间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
4论证后的整改与思考
专家组对我校护理学专业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如何彰显中医护理特色的问题,我校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改革,规范实践环节,全面提高中医院校的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4.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在“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院构建了6大课程模块,“夯实西医”主要是设置了医学基础课程、基础护理课程、临床护理课程3个模块,主要加强学生西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医”主要设置了中医护理课程模块,建立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理念,加强学生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主要是设置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在设置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教育学、健康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6个课程模块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注重整体的理念。有关中医护理核心课程模块的确定,设置了调查问卷,在全国中医院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理事大会上充分讨论和论证,达成一致意见。中医护理课程总学时在300学时左右,分为3个知识模块:中医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4门课程,5~7.5学分;中医护理学基础涵盖中医护理发展史、一般护理、辨证护理、中医食疗、针灸推拿、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3~5.5学分;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为主,3~5学分。同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辨证施护的实训课,中医护理学基础的实践比例建议不少于40%,其他知识模块的实践比例建议为10%~30%。
4.2修订完善实习计划和大纲,强化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我校护理学专业拥有36所实习基地,有一套健全的教学基地评估体系,通过此次专业论证,对实习计划做出相应调整:毕业实习中应有不少于4周的中医特色科室实习。在原来实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应该掌握的8项中医护理技术,出科考试中增加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内容,每位学生根据所实习的科室制作一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手册,充分应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论证,医院进一步营造了中医护理文化氛围;规范了临床护理教学档案,强化了临床中医护理特色,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中医护理教学的连贯性,提升了中医护理实践水平。
4.3完善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国家级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教学与管理,并与附属医院建立了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可视化多点互动式教学,实现学校与医院资源共享。同时实验中心还增设了虚拟仿真教学区、中医护理养生体验区和社区养老护理实验区。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中医护理技能的训练。
4.4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师资的引进、培养与考核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认可,学院教师的执业医师证和执业护士证均在附属医院注册,目前双师型教师占75%,通过认证发现,临床护理师资双师型比例偏低,因达到省教育厅教学职称条件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人事处决定为附属医院护理人员兼聘学校认可的教学职称制订专项政策,解决了临床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同时,我校每年划拨临床护理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免费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培训临床带教师资,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兼职师资队伍。
4.5建立健全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论证前,我校只有两个社区实习基地作为试点,没有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习和精神科护理实习。通过论证,推动了我校社区护理、精神科护理教学基地的建设,现建立了8个社区实习基地和5个精神科护理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中,各自安排2周的实习。构建了学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贴近临床、突出中医、延伸社区、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
4.6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提升护理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缺少一整套科学的、可行的评价体系,我校参照《标准》,建立全方位教学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学现状进行评估和反馈,综合运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等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纵向的比较。通过认证,进一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规范和要求,丰富了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加大了形成性评价的比例,使教师更注重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5
建立一个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护理学教育基本要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对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认证标准,并使本专业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3.讨论
篇6
关键词 高职 护理专业 基础护理学 实验实训 问题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65
Abstrac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asic nursing, the main body 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s not outst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is single, the old teaching mode. Here the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 an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al;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problem; reform strategy
基础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护理基础知识理论,提升学生的护理专业技能具有积极的作用。要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必须要重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育。基础护理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育中,要能够积极完善基础护理技术实验实训环节,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基础护理学教学要突出实验实训教学,要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实训环节有效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促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然而在高职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基础护理学教师要能够积极解决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模式,以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发展,促进人才的有效培养。
1 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
基础护理学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实验实训教学多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实验过程的组织都是有教师安排的。这种注入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解的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被动地识记教师的操作流程。即使学生进行练习操作也是在模仿教师的动作和操作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2 传统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缺憾
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如下:教师准备实验实训材料内容、教师一边讲解理论一边进行技术示范、学生回示、分组练习、总结点评。这种授课模式单一、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师过多强调的是精确的操作程序,强调的是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只能进行模仿操作,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处理分离状态,缺乏内容与操作技术的上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学生只能掌握单项的操作技能,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1.3 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不够重视
在实验实训环节,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是很重视这个环节的学习。一些学生认为,实验实训跟着教师做就行,自我主观能动性在实训环节中得不到充分挖掘,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一些学生认为,实验实训参与不参与,学不学都无所谓,到毕业实习后,再进行学习,也不晚。一些学生认为,作为一名护士就是做一些诸如注射、发药、测血压、量体温等简单的工作,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实践操作技能,就能应付工作,因此,实验实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就导致实验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
1.4 实验实训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考核中,现行的考核标准存在问题。考核标准只重视实验实训操作流程,操作细节,操作时间。这种考核标准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进行实践活动,考核靠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不考的内容的学生就不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实际模仿一些操作动作,对操作结果不能进行批判性分析,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很难得到发展。
2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2.1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保障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出课堂实验实训教学目标,能够对课堂实验实训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设计出难度适中,切实可行,可以评价,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能够增加学生实验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完成一个个实验实训任务,获得有效的发展。
比如在实验实训教学中,这些目标设置就是较为成功的。比如,能够应用本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人体力学在护理操作中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无菌操作原理,编制出一套有新意的6项无菌操作程序等等。只有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在目标的引导下,有效参与实践,完成实践任务,不断提升实践技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2.2 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设计教案是保障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的基础。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收集整理各种实验实训教学内容,要能够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善于挖掘教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能够不断丰富教案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案设置中,要避免内容的重复,保障学科间的内容上的衔接。能够找好课堂实验实训的切入点,突出重难点内容,适当安排演示实验,安排一些学生的创新成果,以更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对教案的精心设计,为实验实训课堂有效开展打下基础。
2.3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项目任务教学法
传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实训教师是知识技能传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在基础护理实验实训教学中,病史的采集及评估、病例分析、护理程序设置、护理措施制定、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操作后的护理过程总结都是由教师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实践的空间和机会,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师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基础护理实验实训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能够以项目任务教学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
推行项目任务教学法,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实践过程,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确定目标任务,制定实践步骤。学生需要自己设置护理程序流程,选择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搜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党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引导就可以,学生始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实验实训模式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能够发展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4 通过多元化、分层次的技能训练,培养实用人才
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目标是为了通过实验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护理技术,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验实训教学中,要能够以临床需要为中心,进行实验实训的内容选择,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改革,要能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临床技能和实践性环节教学内容。要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技能,在实验实训环节们可以通过情景演示、录像观摩、实验室操作训练、模拟人体操作、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多元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人才进行培养。要能够实施分层技术训练,通过分层训练的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发展学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能够通过多元化、分层次的技能训练,有效培养护理技能型实用人才。
2.5 灵活利用示教手段
示教是一种传统实验实训手段,是保障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现在提倡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但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示教手段的灵活应用也是必要的。作为教师,要灵活把握示教的时机。在学生操作前进行示教,是为了让学生对新操作技术的程序、要领和操作步骤规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其示教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操作要领,能够逐渐熟练地进行自主操作。在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及提出的问题,适当通过示教的方式进行问题处理,通过这种示教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引导。在学生实践操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总结性的处理。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虽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必要的示教还是不可缺少的,示教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效保障实验实训教学的效果。
2.6 完善考核评估环节
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环节是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传统的基础护理学实验实训主要是对学生操作过程,操作技能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完善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环节,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完善预习阶段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病例设计内容是否新颖,学生设计方法有无创新,设计方法是否可行,学生实验实训用物准备是否齐全等多方面的评价。第二,完善实验课堂表现评价,这主要是对学生课堂表现情感态度,课堂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操作是否具有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这主要是对学生操作程序是否完整,随机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要通过完善评价过程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验实训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要通过创新评价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训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总之,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通过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高职护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肖勤.浅谈如何提高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J].品牌(下半月),2015(4).
篇7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 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
《护理学基础》是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课程,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护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因此如何在教学上激感、诱导思考、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这些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翔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地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对所有新生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让护生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要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又增进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提高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针对某些内容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如入院和出院的护理、病人的搬运、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患者常用的更换和沟通技巧等。首先布置预习内容,创设情境。分组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分别扮演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在扮演过程中,扮演病人或家属角色的学生会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或事先由老师拟定病情,然后让扮演医护人员的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会适时提供指导与帮助,最后教师总结评价以达成师生共识。“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这种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更能使学生体验病人与医护人员的角色,感受并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的应变等职业能力。
4.抓好技能训练,加大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与健康教育。
三、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篇8
[关键词]OBE理念;基础护理技术;考核评价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Outcome),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最终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结合多元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利用成果反馈改进原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1]。高职护理学专业课程多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护生达到一名合格临床护士的要求即取得了学习成果。而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护生是否取得学习成果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体现,更是高职护理学专业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考核评价对于推进高职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借鉴和融合OBE理念,通过构建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优化高职护理学专业现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课题。
1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1.1理论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技术分两学期完成,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此课程的学习。作为考试课程,每学期理论考试有期中与期末两次,期中由同年级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期末由院系统一组织。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考勤)按照比例纳入综合成绩。
1.2技能考核方法
基础护理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是目前高职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国内护理学基础技能考核形式多样。大多数院校采取平时抽考、期末必考的形式,主要是针对单项技能操作的考核,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打分,技能成绩单列。随着临床技能操作的不断改革,要求基础护理技术技能教学及考核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技能操作考核中采取病例展示考核模式,修改考核评分标准,重视综合能力测评。
1.3存在的问题
传统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理论轻技能。基础护理技术是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技能教学培养护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其顺利胜任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课程大纲中的实验项目比例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但由于实训设备及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实训项目是以视频或讨论形式开展的,并未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仍然依附于理论教学,因而使得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第二,技能考试受客观因素影响。传统技能考核方法一般仅凭一次和一项考核内容来评价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显然,这种总结性评价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室硬件设备亦是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及学生考核成绩的重要因素。第三,见习实习期间,成绩无法体现。见习实习期间,缺乏系统的、连续的、客观的评价方式[2]。
2基于OBE理念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2.1转变课程考核评价目标
传统基础护理技术教学目标是以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不强调一门课程与护生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性[3]。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考核评价目标设计,首先要考虑考核目标是否达成护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基本合格的临床护士的目标,以此为基准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达成度。这种评价模式可以保证课程重心全部集中到帮助实现学生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2.2转变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
传统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倾向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护生获取知识多少为评价对象,评价手段主要是以试卷考试为主,以优、良、中、差将学生学习成果划分等级,以此判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OBE模式则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能力的获得以及个人学习的进步,追求能力导向及多元评价。同时,OBE模式认为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只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与充足的学习资源,他们都能获得学习成果[4]。因此,基于OBE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结果不划分等级,而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判断护生最终是否具备临床护士所要求达到的核心能力,同时还应评价学生是否有进步。
2.3注重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传统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大多用来检测“教”和“学”的效果,而对于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并未真正完全做到反思及改进。OBE理念特别关注持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反馈形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始终自省和反思:内容是否全面、考核形式是否合理、考核形式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是否合理等。
3基于OBE理念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探索
3.1课程考核评价目标设计
将该课程的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考核评价课程大纲中提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该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如其中一项毕业要求是运用体温的评估与护理理论知识给发热病人制订一份完整的护理计划及措施,对应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护生掌握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化、异常体温的变化及护理以及掌握体温的测量技术。这种对应关系是否科学合理。第二部分是从考核方式上来评价课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如该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有:课堂表现包括理论课(综合讨论、头脑风暴、小教师讲课等)和实验课(仪容仪表、纪律、实践操作录像等)、护理病历的书写等方式共同完成。课程作业部分包括课件的制作、小组情景模拟、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等方式。
3.2课程学习成果评价模式设计
课程学习成果评价中重点评价是否实现了形成性的评价过程,如对该课程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项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案例汇报以及期末考试等阶段分别进行评价,每阶段学生的理论环节学习成果用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来评价,实践环节用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来衡量。在学生学习成果问卷设计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目标以学生的过程性收获为主,如设计的问题有:教师的教学实施是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期望为目标,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激发起了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和欲望等,重在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分布如何,学习了哪些知识[5]。
3.3课程的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每学期开展学生学情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是否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以及在护理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后花在课程上的平均学习时间、完成课后作业是否有困难、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对课程是否有兴趣、兴趣来自哪里、是否关注与本课程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源、是否满意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是否全勤,对课程的教学建议等[6]。将调查结果的分析反馈给相关教师,教师总结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以便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得到改善和解决。
4结语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在OBE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护理学专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应与学校相关部门、实习医院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2]杨琴.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理论与技能考核方法的现状与改革方向[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75-76.
[3]陈晓倩,戴光麟.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从OBE工程教育模式的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464-467.
[4]海莺.基于OBE模式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4):37-39.
篇9
关键词 护理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nursing education of analysis found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mainly exist i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lack of scientific nursing concep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teachers and educational level is low,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method of teaching evalu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nursing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1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1) 护理人员队伍有待建设。护理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到护理水平的高低。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差距体现在:一方面,我国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据权威统计,我国千人口的医生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尤其高级护理人才欠缺。另一方面,护理人员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在职护理人员流失十分严重。护理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缺乏职业前景、社会的偏见。社会应该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意识,提升工资水平。(2) 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层次和类型单一。以中专为主的护理教育应逐步转向以大专为主,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和能力水平。同时,应健全护理类型,以适应医疗发展。第二,护理理念不足。主要体现在护理教育中偏重技能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如今护理人员要具备生理、人文方面的能力,逐步接受“合格的护理人员必须在大学培养”的观念。第三,学校护理教育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欠缺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提高,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考核,教育评估有待健全。
2 中国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在2001年我国护理教育招生中,中职(中专)的招生数量占招生总量的70%。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大专及本科的招生数量虽有大幅度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存在明显差距。护理人员的数量和层次影响着我国护理体系的建立,虽然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保证护理专业年平均招生不少于15万,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调整护理学专业招生比例:中专占50%,专科30%,本科及以上20%,发展高校的护理学专业,提升层次结构。
(2) 课程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大部分的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是医学课程的缩版,课程设置上无法体现出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其后果是护理学专业学生无法接受更专业的护理培养,与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脱节,未能实现学校教学的效果。未能形成体系的护理学专业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是缺失的。护理学理论发展不健全,因此需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护理教育理论。
(3) 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匮乏。现阶段,部分护理学校仍然实行“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护理学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多媒体技术没有很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学年考评中,尚没有科学的体系进行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测评。仅从期末的试卷来评判学生护理能力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4) 师资队伍不健全,学历偏低。目前中国护理教育院校的教师由三类人组成: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前毕业的中专生和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其中,由于其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医改护的高年资教师是骨干教师,但是数量很少;前毕业的中专生教师是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其具备的知识和自身能力不足;高等教育恢复以后的本科生、硕士毕业生是日后护理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符合21世纪对于护理教育教师的要求。除此之外,部分教师由于脱离医院实际护理工作,导致相关护理经验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教学案例。因此,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了护理教育的实施,学生接受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欠缺,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评价,不利于社会护理体系的建立。
(5) 教学评估方法单一。受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目前教学评估方面尚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护理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尚没有提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法。
(6) 在职护理人员再教育动力不足。目前护理教育的发展使得部分护士通过各种方法接受到了进一步的教育,并取得学历,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学校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完成护理教育的学生走入社会后,很少有机会继续深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在职人员的再教育需要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评估体系。
3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对策
3.1 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调整培养目标。在调整和完善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的基础上,本科阶段要注重培养目标的建立。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学理论素养,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不但可以完成护理工作,同时更能掌握心理学等方面知识,调节患者心理;不但能够出色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办学单位要根据教育和社会发展规律,实事求是调整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及过程。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增加人文课程课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内涵。同时,增加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选修课;第二,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建立课程板块群;第三,分阶段、按步骤增加实践课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第四,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去建立有个性的自身成长规划。最后,根据现实发展,删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护理教育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不仅要有科学的知识,更要传递给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手段。护理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同时也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唤起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护理院校教师承担着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护理教育教师不仅要借助教学手段和方法传递知识,更要去传递给学生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正义、仁爱、客观和理智,这些是护理教育院校需要在教学中和生活中去培养和营造的。
第四,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对于护理学理论的考查,同时也要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督促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探究。教学评价内容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笔者认为评价内容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护理教育要求的理论知识,这是基础;第二,专业要求的护理技术和能力,这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指标;第三,志愿服务项目。比如义务服务社区和老人等等。这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爱心、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同时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更加了解社会现实;第四,在校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护理方面有所建树和发展的标杆。同时也是护理教育发展的潜在动力;第五,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这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为学生妥善处理和同事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便利。
第五,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增加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病护理方面的教学内容;其次,积极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后,增加人文内容。目前,医患矛盾的突出,提醒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遇到问题要敢于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同时护理教育中这些人文内容的增加,对于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2 提升和加强专业教师素质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是提升护理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对教师能力的考核,学校内部采取方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第二,聘请医院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弥补在校教师经验不足的不足;第三,派专业教师出国深造,学习外国较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第四,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要端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公正和客观评价社会问题,自身要富有爱心和正义感,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3.3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进一步完善
高职高专教育和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主要方式有以下方面:建立制度和程序,保证中专教育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得到进一步的高等护理学教育。其中,成人护理教育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建立在职教育体系,一切有制度可循;第二,要建立学生档案长期追踪制度,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情况。
3.4 建设临床和社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硬件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护理院校要寻求政府以及企业的资金帮助,用来购买机器和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社区实验室和社区实习基地。主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大医院、中等医院和社区医院三层次的教育见习基地,此阶段时间较短,主要以学习和观摩为主;第二,开辟护理教育实习实验社区,借助社区现有的医疗条件进行教育实习,此时间较长,同时需要学生进行总结;第三,成立社区康复实验室,在临床选择优秀康复医生、护理人中员进行按摩等方面的教学, 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康复仪器设备,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①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国际相接轨的护理教育,让护士应该成为初级保健的主体。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地区的护理水平,从根本上要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强政府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投入,用于培养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工资。
篇10
[关键词] 外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解剖学
【分类号】R47-4;G642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应用性学科,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内容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多,加上中专学生生源大多为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基础及学习能力较差,增加了教学难度。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通过教学内容自身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课程实际和近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几种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中专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地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制造出专业教学的亮点,实施兴趣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维持并发展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如笔者在讲述绪论时,以故事的形式开头生动描述了南丁格尔的事迹,当讲到战争中受到外伤的士兵由于南丁格尔在环境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时,学生中发出了惊叹,再结合生活中常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如学习破伤风时,通过学生对电视>中主人公发病时的特点的熟知,来比较破伤风发作时的异同点:两者都是肌肉痉挛,出现张口困难;不同的是破伤风出现的是角弓反张,《哑》是身体蜷缩。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及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一举两得。 无论讲故事还是举例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旦激发出来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到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当然针对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兴趣引入更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整合和探索。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三、 整合式教学法
所谓整合式教学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必须要充分和基础学科进行整合与渗透。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于结合。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1]。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2],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其中还要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