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14:2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
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篇2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提高新一代农民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县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做好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根据年初工作安排,现就今年“两后”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训时间
初、高中毕业生文化考试以后,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时间为15天。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两项: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安排的实用新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家电维修、计算机、财会、缝纫技术、电焊工、家政、餐饮服务等;二是省教育厅综改办编发的《创业知识读本》;三是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具体培训内容由各校根据学生志愿安排。
三、几点要求
⒈各校要选好创业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技术优势,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身说法、聘请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让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能尽快地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走上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道路,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农民快速致富。
⒉创业教育培训工作由成教中心校牵头,中学负责组织。各中学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毕业班班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中学、小学、成教中心校共同负责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发证。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组织考试,考后要统计成绩。培训期间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⒊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今年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面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员培训,主要以法律法规、创业教育、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作为培训内容。时间2—3天。
第二阶段: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间10—15天。
⒋“两后”培训结业证书由中学负责购买,存根由成教校保存。
篇3
一、能力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无论是毕业后进入大学深造,还是中途辍学步入职场,总的来说,这一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年轻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不能有效地学习和开展工作,给雇主和高校都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约有40%的高中毕业生,无论是上大学继续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缺乏必备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据统计,2005年,仅有51%的高中毕业生达到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中阅读的基本要求。
第二,城市高中生辍学现象惊人,尤其是少数族裔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和新移民学生。升入高中(9年级)的学生中不足一半最终能够升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
第三,美联邦教育部调查统计表明,尽管近年来学生总体修课要求和质量提高,所修学分增加,成绩回升,但1992年到2007年间高四(12年级)学生阅读成绩普遍下降。同时,调查还显示,2007年不足四分之一的高四学生数学成绩及格。
第四,根据调查显示,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的新生中,因基础差而跟不上,有20%~40%需要进行补课,在两年制大专中更高达40%~60%。甚至补课有时也无济于事,仍有25%~40%的人不及格(C以下)。
第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过去连续三十多年对全美大一学生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认为高中阶段课程太过简单、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挑战性的学生人数占有相当比例。
二、解决方案
在当前美国传统高中,尤其在城市里,一天6节每节50分钟课程这种“装配线”式的固定模式体制培养学生的体系和做法,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束缚了他们的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为此,目前亟需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把近年来在底特律、洛杉矶市等地开展的试点项目加以推广,把高中、社区学院和职业培训体系进行转化。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第一,重新科学、有效、合理地整合现有师资资源。
组建教师团队,全力指导和培养学生把那些原本孤立的、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互补团队共同指导那些选修这些(交叉)学科课程的学生。教师团队每天都要碰头,评估每个学生的情况,查找其不足,并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一起努力,共同负责。
第二,把岗位技能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
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把那些基本的数学、阅读知识和岗位技能通过电脑这一媒介紧密而又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书本知识和岗位实践于一体,寓教于乐。在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必修课中的必备知识的同时,逐步向与他们今后感兴趣职业相关的一些选修课过渡。这样,学生在保证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可掌握岗位技能,一举两得。从而使他们真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
第三,始终坚持效率第一,服务至上,建设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队伍。
提供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是开展好教学活动,培养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就像一个高效的公司一样,要建设一个科学、务实、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团队,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生产力,并做到:工作日程灵活,服务学生至上。
第四,注重身心健康,兼顾全面发展。
建立良好的体制和完善的学生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网络,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意识,以及诚实、对社会负责的优良品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得到有效保证,将来能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
第五,重视综合素质,确保岗位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高,岗位能力强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是确保美国在未来长期雄居世界领头羊地位的基本条件,至关重要。因而需要培养他们工作上手快,遵守作息时间,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尊重老板和工友,协作共事,并真正喜欢他们自己的工作。
三、前期试点
早在1989年底特律市就根据面临的问题开发设计了相应的项目,并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在1995~1997年间,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100万美元在洛杉矶市推广这一项目;2000~2003年,密歇根州累计投入500万美元在全州6地对此项目进行示范性推广。
通过使用程序数据,并经过三年多的跟踪研究、统计,程序管理人员认定此项目实施结果如下:
(1)80%都能完成项目,至少10年级学生能够做到数学和阅读达标,出勤率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能设计出最佳工作方案,合作愉快,人际关系良好。
(2)在7至10周内便可使数学和阅读成绩提高2至3级。
(3)85%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合格地升入大学。对于那些没有上大学,而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薪资也比原最低工资每小时提高至少2美元。
四、试点的成功秘笈
实践证明,年轻人在以下条件下会学得更快,掌握得更牢。
第一,注重不同的个性化特点,营造因人而异的工作环境气氛,把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巧妙地融入到计算机应用以及高度综合的高水平学术课程中进行传授,加以示范,有效解决。
第二,长期建设一支胜任本领域工作的教职工队伍,并引入培训提高激励机制,刺激他们不断接受培训,进行深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该项目不仅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它还可以触及并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如社会方面、文化方面、道德方面、认知方面和理想方面等。师生们整天在这样一个高效团队里合作共事,无疑也会促进他们的团队集体合作,提升个人业绩。
第四,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辅助下的教学生动有趣,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反复演练的机会,直至完全掌握为止。
第五,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老师的帮助。同时,每天放学后教师们要碰头总结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情况,探讨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这样既做到动态地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业务交流。
第六,管理严格,项目信誉好,学生成绩、综合技能和出勤率等可信度高。学生都要通过不吸毒测试。
第七,即使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教师还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电话、电子邮件调查,并时而去单位走访,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第八,把毕业后要找工作的和要上大学的学生编入同班上课,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人生理想。在试点中发现,有些本来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大学苗子的人后来在其他人的感召下也立志学业,刻苦拼搏并考取了名牌大学。
第九,就像一支成功的、优秀的运动队一样,本项目强调团队精神,每天都要把基础知识进行实践。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及时不断的进行业绩反馈。师生间不断开展交流、探讨,追求完美,并注重将理论和实践不断融合,将学到的技能灵活地应用到现实工作和生活之中。
篇4
【高中毕业艺术生自我鉴定范文一】 回想,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现在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自我鉴定总结一下。
在思想上,本人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光荣的成为了xxx学院美术系入党积极分子党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ѧϰ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在学习上,自我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
在自主学习上,本人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自己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和同学的友好帮忙下,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上,在寒暑假期实习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找工作比较难的启发,启发我要克服困难勇于直前。
在生活上,本人自来到xxx学院以来,我对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母校就这样我爱上了xxx学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我们最爱的当然就是自己的母校。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让我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办事情越来越稳重了。我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是一道工具,我们必须学会独立自主。
给我一双翅膀,让我飞翔。
【高中毕业艺术生自我鉴定范文二】 晃眼毕业即将到来,校园生涯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校,我深知要想适应这社会,还要不断自我完善。三年的学校生活即将过去,在这三年间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因为我对艺术始终持一种执着的态度,所以在手工、书法、绘画等专业中取得了重大的收获。读这个专业给了我一个能歌善舞的机会,同时我发现我已深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
在校其间,本人能严格遵守校纪班规,为人开朗,诚恳热情,以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作风正派。以此同时,还积极参加名种课外活动及校园的各种比赛,也曾经获得若干项奖励。虽然我曾获得过这些奖,但我不会因此骄傲,而是一直持严谨的态度积极投身于学习中去,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我充分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上课期间,我保持以往学生时代的历来风格,从不迟到、不早退, 勤做笔记,课余时间还不断自我复习,巩固基础理论;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跟同学之间则养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热爱班级,热爱学校。
我想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去。
【高中毕业艺术生自我鉴定范文三】 高中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决不辜负这三年的时光,严格要求自已,要在学习上,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跨越。
在思想上,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力求上进,参加了青年党校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生活简朴,是非分明,谦虚诚实。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任物理科代表时工作认真负责,能替同学排忧解难。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此,我在高二、高三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好问,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学习成绩优异,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能融会贯通,发挥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能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理科成绩较突出,多次在理科竞赛中获得名次。
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成绩达标。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我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尤其喜欢唱歌和绘画,曾在年段书法比赛和手抄报比赛中获奖。兴趣广泛,爱好问题活动。
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学习和思想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有不足之处,要以后的生活和学中还应更细心,防止因审题粗心而失分,争取在高考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向祖国汇报。高中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决不辜负这三年的时光,严格要求自已,要在学习上,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跨越。
在思想上,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力求上进,参加了青年党校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生活简朴,是非分明,谦虚诚实。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任物理科代表时工作认真负责,能替同学排忧解难。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此,我在高二、高三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好问,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学习成绩优异,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能融会贯通,发挥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能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理科成绩较突出,多次在理科竞赛中获得名次。
篇5
关键词: 高考多元评价 考试科目 命题主体 考试方式 录取方式
自以来,我国针对高考存在的评价观念陈旧、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简单等问题,曾对高考评价进行过多种改革及探索,即高考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多元评价是指在高考中运用多种方式和形式测试、评价学生的素质,并在招生时采用多种指标录取学生的一种评价制度。本文尝试从考试科目、命题主体、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四个方面评述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1]
一、高考多元评价在考试科目方面的实践探索
考试科目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是一种教育导向。自以来,全国曾实行过“3+1”、“3+2”、“3+文/理综合”、“3+大综合”、“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①和“3+X+1”②等多种方案,下面就主要的几次改革展开论述。
(一)文理分科
自高考招生制度恢复以来,沿用以往的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办法,即文史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医农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由于考试科目较多,造成了基础教育应试现象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严重偏科、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因而受到社会抨击,于1995年被彻底取消。
(二)“3+1”模式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育部于1987年宣布开始试行“3+1”模式[2]。该方案首先在上海实行,“3”是指语、数、外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1”是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余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作为考试科目。1989年,在总结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在湖南、海南、云南等地进行“3+1”模式的语外历政、语数外物、数外化生、语数外地四个科目组考试试点。
(三)“3+2”模式
1993年,原国家教委在“3+1”模式的基础上在部分省试行“3+2”模式[3],其后逐步形成了“3+2”考试模式,即语、数、外3科是文理必考科目,“2”是按文、理两类各加两门高等学校选择的新生最需要的科目,文史类加试政治和历史,理工类加试物理和化学。1995年,除上海外,这种模式正式推行于全国。
(四)“3+X”模式
1995年,上海在“3+1”模式的基础上开始试行“3+X”模式[4],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教育部认同。1998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教育部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出高考科目改革的“3+X”模式。“3”是指语、数、外作为必考科目,“X”指由高校根据自身水平、特点、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个科目(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大综合)中自行确定1门或者几门考试科目。1999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在高考中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广东省率先进行了这项试验。到2002年,我国除港、澳、台之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推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
从文理分科到“3+1”模式再到“3+2”模式,可以看出考试科目的改革一直是不断发展的。由于语数外三科中,语文、数学是基本工具课程,也是最基础的学科,另外把外语作为必考科目,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在改革中,语数外这三科一直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的形势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只是在高考中加入2门相关科目,忽视了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容易产生知识残缺不全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3+X”模式应运而生。
“3+X”方案本身是在“3+2”模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改革,这次改革是高考制度实施以来科目设置变革中变化最大的一次:它不再采用全国统一的、有固定科目组合的科目设置模式,仅对全国必考的三门科目作了规定,其余的科目设置都由高校自主掌握。但是这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本质,考试本身的竞争性使考生把高考当做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从而力图把能力发挥到极致,考生的压力、焦虑等并没有随科目的变化而减少。
二、高考多元评价在命题主体方面的实践探索
命题主体改革的重要实践探索体现在试行分省自主命题。分省自主命题是在现行高考体制下实行多元评价的有效方法。从出题的组织者来看,命题主体分为全国统一命题和分省自主命题两种形式。全国统一命题为现行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其命题主体是教育部学生司考试中心。自主命题是国家把命题权下放,由命题省对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进行自行组织命题和阅卷。该项工作首先于1985年在上海试点。2004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高考命题工作。到2008年已有18个省市试行高考自主命题。
在各省高考改革的趋势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自主命题的利弊日益突出。因为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实质是国家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所以可以在命题中很好地体现各省市的地方特色,从而使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但是高考分省命题的分散性会使高考与国际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趋势有所出入。而且,就我国国情来说,我国中东西部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对于教育落后地区,命题质量与水平难以保证。[5]因此,在以后的多元评价探索中要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从而使高考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高考多元评价在考试方式方面的实践探索
多年以来,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为了改变这种格局,就应该从考试方式的改革入手,使其作为多元评价探索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增加考试次数几个方面。
(一)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高中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评价形式,其作用是对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上海率先兴起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试验,1993年,全国范围普遍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并以此推行高考考试方式的改革。
高中毕业会考是据以划分高中毕业生成绩等级和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国家检测高中毕业文化水平、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双重功能。但是,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高中毕业会考是分三次进行的,从而使时间安排和教学进度存在严重矛盾;会考是水平考试,考试题目的难易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成绩,因此试题难度难以把握。另外会考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客观上加重了学校师生的负担;形成了学校工作围绕考试转的不正常现象。因此,近年来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正在逐步被学业水平测试所取代。
(二)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纳入到高考评价体系,由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模式。2010年起,全国有山东、江苏、江西等16个省实行新课改,各地新课改的高考方案都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
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包括学生选修和必修的科目,组成一份试卷,在高二或高三进行测试,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以此作为高考录取的参考。学业水平测试比起以往的会考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一是考试更加人性化,如在重庆的改革中,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二是其强化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功能。
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并作为高考录取参考。2009年,山东省在临沂师范学院、山东政法学院两所本科院校部分专业开展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增加考试次数
增加考试次数的重大试点是二次高考,又称春季高考,经教育部批准,北京、上海、安徽三地在2000年春季进行了1999年的第二次高考。春季招生给一些考生带来了第二次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入学机会,但是试验也带来了教学管理与就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试点并不成功,不久就被取消了。但是增加考试次数的新方案不断被提起,刘海峰教授提出两次考试统分结合方案,即在统考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各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这一改革方案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统分结合考试模式,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较高的实践探索价值。
考试方式是高考最主要的载体,所以考试方式的改革在高考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中是至关重要的,从会考制度到学业水平测试及同时进行的增加考试次数,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改的政策。但是,改革同时带来的管理复杂化、工作量加大等问题,在以后的高考多元评价探索中也亟待解决。
四、高考多元评价在录取方式方面的实践探索
高考多元评价归根到底是为高校多样录取服务的,而多样录取的关键是不断扩大高校的招生自。因此,在统一招生的基础上,扩大高校招生自是多元评价探索的关键。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多样化招生、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发展,现以高校自主招生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为例进行评述。
(一)高校自主招生
从2003年起,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中,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实行自主选拔录取,第一年批准参加改革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赋予它们5%的自主招生权。2013年试点高校已增至90所。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试行是对我国高校传统统招体制的改革,但自主招生改革除了践踏教育公平之外,仍然没有脱离统一考试的“羁绊”,有限的规模与数量使自主招生改革推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显得无力。[6]有的教育界人士指出,自主招生考试已沦为了若干场的“小高考”,日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自主招生考题的高考化倾向,已很难发挥其应有的选拔特长生的作用。但是,在2010年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研讨会”上,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名校公布了近几年来学校对大一新生水平测试的结果,其中表现非常突出的学生,大部分是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入校的。这样也用事实说明了,自主招生在选拔优秀、拔尖、特殊和创新的优秀人员方面的优势是单纯的高考无法比拟的。所以高校招生需要不断寻求自主与统一的平衡点,采取多样化的招生模式并不断完善其体系。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
“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部分优秀的中学,其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
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这些改革表明:多样化的高校招生模式正处于不断探索中,高度集中的单一评价模式正在被多元评价模式所取代。
总之,我国高考评价制度实践探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历程。在多元评价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比如,深化高考命题内容改革,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扩大高考自主招生的高校范围等,从而使我国高考评价真正实现多元化。
注释:
①此处“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由考生任选一门。
②此处“1”为基本能力测试。
参考文献:
[1]朱卫国.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J].阅江学刊,2010(4):5-11.
[2][3][4]万冬根.大学评价和本科招生相关性分析研究[D].硕士论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06:10-11.
[5]孙锦明.谈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利弊[J].教学与管理,2005(4):74-75.
篇6
一、社会结构和文化存在差异
职业熟练工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在德国,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收入结构属于“两头比重小,中间比重大”。服务业中的下层、简单的办公室工作者、技术工人和从事简单工作的工人这四个阶层占到德国劳动人群比例的六成以上。尽管不同阶层人群的收入水平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但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职业熟练工人群体的收入水平却处于相对较为优越的层次,即平均水平相较中层政府公务员或企业中层管理者持平,甚至更高。较高收入水平的吸引力是德国民众易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的支撑要素。
社会人群地位感受的影响。在德国,不同阶层人群的社会地位自我认知不尽相同。据德国联邦调查统计的数据,在德国现存的上层、中层、劳动阶层和下层四类社会阶层中,超过三成的社会民众将自身划入到劳动阶层中,该类人群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居于中游,对自身职业及所受社会评价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而职业工人群体也恰身处其中。这也是德国青年群体乐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的积极因素。
“双元制”培训回报的影响。在德国,参加“双元制”培训和教育不仅不用交学费,还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这会吸引大批希望尽早获得经济独立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据2010年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受培训者认为在培训中“有很多收入”“重要”或者“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也具有不错的回报率。尽管接受过中等职业培训者的收入远不及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收入高,但较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而言,收入要高出26%。而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者的收入并不比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收入低,而且还易于就业。
职业文化的影响。事实上,“双元制”职业培训人群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乃至经济收入远不及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读大学、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似乎应是更多适龄年轻人的优先选择。然而在德国,事实却恰恰相反。根据2003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德国15岁青年中,期待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有2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拿大达到80%,韩国已达到90%),甚至有14%已拥有大学入学资格的青年主动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参加职业培训。可见,德国家庭和青年人在选择教育方式和途径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并非决定性要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特有职业文化的积累与传承。德国职业文化中一个根本的特质是对于劳动价值的认同,在德国社会中并不认为劳动者低人一等,相反,劳动被看做是至高无上的。正是受这种职业文化的影响,接受职业培训的产业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同时也能够产生光荣和骄傲的自我评价。职业选择对德国民众的意义非同一般。可以说,德国特有的“尊重劳动”的职业文化是影响德国家庭和青年人倾向选择职业培训教育途径的根本内因。
而我国的社会结构情况则与德国不大相同。我国传统社会结构被认为是“金字塔形”结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特征是,每一阶层都有向上一层的冲动和张力,而每一阶层社会成员都与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所以处于低层的成员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直接进入更高的层级。而接受职业教育是很难进入更高层级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大多数家长和子女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只是由于升学选拔制度的无奈,才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子女不得不选择了职业教育。这与德国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透过这一表象分析深层原因,实际上还是中国文化因素起着根本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仍然还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心理,进而影响人们对职业和教育的选择。
二、法制保障力度不同
德国在职业教育包括“双元制”培训方面前后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并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规范,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学徒制度的历史源于中世纪。早在1889年,当时的德国政府颁布了《工业法典》,将企业学徒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加以规定。
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对职前和职后培训(继续培训和转业培训)、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的资格、对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以及职业教育的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规定。对整个联邦范围内“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企业履行“双元制”培训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成为全德国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之后还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件》、《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此外,有关部门、各行业和各州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科教部、经济部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发了一些实施法令,从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2005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经修订后向社会颁布。该法更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德国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控系统,使德国的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较长的法制历史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养成了德国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运行的有效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和法制的落后,职业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德国较多,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也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这部法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规律性把握还显得不够,没有能够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还没有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因此,真正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目前还缺乏法制保证。
三、教育体系的差异性
德国的教育培训体系十分完备,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类。
学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层级。
初等教育一般为小学四年。小学毕业后即开始第一次分流,可分别进入三类学校。实践能力强者进入主体中学,文理知识强者进入完全中学(或称为文理中学),介于二者之间者进入实科中学,分流后的三类学生比例大致为3∶1∶2。学生在这三类学校毕业后进行第二次分流,进入高中。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即完全中学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综合大学;一部分进入职业类高中,主要有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具有“立交桥”功能的职业类学校,如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分流后,16岁至19岁年龄组中普通高中与职业类高中在校生之比大致为3∶7。高中毕业以后进入第三次分流,18岁至21岁年龄组中有70%的学生选择就业,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类高中毕业生;30%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德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高校,一是五年学制的综合大学,二是3~4年学制的专科大学,三是三年学制的“双元制”大学(原称为职业学院)。完全中学(文理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综合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中掌握第二门外语者也可直升综合大学,部分职业类高中毕业生再读一年预备性理论课程也可升入综合大学。专科高中毕业生可直升专科大学或“双元制”大学,部分完全中学(文理中学)毕业生具备一个月以上实践经验的也可升入专科大学或“双元制”大学学习。18岁至21岁年龄组学生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普通高中与职业类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大致为8∶1,进入专科大学或“双元制”大学学习的比例大致为1∶8,后者正好与前者的比例相反。在德国五年制综合大学毕业生直接授予硕士学位,在专科大学或“双元制”大学毕业可授予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
进入继续教育阶段,则主要包括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和科学继续教育三种类型。专科学校是职业继续教育中最重要的平台,包括技术员学校和师傅学校两种。生源主要来自“双元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一般具有2~5年的职业类工作经验。这类学校属于高中后非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员或技师。
由以上可以看出,德国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次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很好地架起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我国教育体系虽然也给学生提供了初中升高中或就业、高中后升学或就业的机会,但这种选择往往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选拔之后无奈的选择,是一种全凭考试成绩而进行的单向度选择。近年来,我国虽然也开始架设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但高职生进入普通本科学习的人数还很少,普通本科学生更少有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因此,我国以学校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在本质上追求理论学科教育的体系就很难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四、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区别
德国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研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形成了独特而科学的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这种由德国劳耐尔教授所率先提出的、以“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参与设计工作和技术的能力”为内涵的职业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能简单被动的以适应现有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是应该注重劳动力主体在未来技术革新中的参与设计与创造能力,使得“职业教育应成为技术、劳动和教育这复杂的三级关系中的独立变量。”
二是提出了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从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能力性质的角度,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以让从业者主动地塑造和设计自身职业发展轨迹为目的,而非被动的适应职业本身技术发展的需要。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即职业能力仅仅是习得职业技能和获得职业资格,转而注重开发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是提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从本质上取代了以学科结构系统化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在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追求的是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流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与阐述。同时也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类型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基本步骤。
四是提出了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形式的核心在于将学习与行动相统一,在教学中体现出“为了行动而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而传统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则不再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行动导向的教学主要包括“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组织形式。
五是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在教学中则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构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这种专业教学论的核心是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开发,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注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学习过程与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同时也实现了职业工作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较好的融合。
篇7
关键词:能力 兴趣 人格 我国高三学生 升学指导测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75-01
一、问题提出
人的一生需要面临多种选择,高考填报志愿可能就是学生时代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报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大学专业,以及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帮助高中毕业生填报适合自己的高考志愿,并合理地选择大学专业,我们欲编制出一套适合全国范围内高三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
基于国内关于高三学生未来专业选择的探索又几乎处于开创阶段,并且大多是兴趣、能力等单维的测验,故本研究先以文献综述和访谈法为主,总结了教育部划分的13个学科大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和艺术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前人研究确定人格、能力、兴趣等三个维度,来为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制定一个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用以评测高三学生的学业倾向,从而为其大学选择专业决策服务。
二、方法
1.前期调研
在编制测验题本之前,以“学业兴趣”“专业选择”“专业兴趣”关键词进行相关文献调研,确定量表从能力、兴趣、人格三个维度进行编制。之后从这3个维度出发编制访谈题纲并对各专业大类下的代表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各个专业大类所需要的相应能力、兴趣、人格的要求。结合访谈结果、已有量表和相关书籍,确定测验项目。
2.初拟题目
根据前期文献调研和访谈的结果,结合已有量表,每个专业大类的每个维度下编制约15个项目,初拟题本约800道题,采用“是”“否”的作答形式。
3.预测与分析
初拟题本形成后,以山东济南长清第二中学两个高三班(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进行预测,共115人。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选项分析,将选择率低于5%的题目考虑进行修改或者删除。为了保证问卷的可读性, 特别对10名做过题本的学生进行访谈,将不易理解或产生歧义的项目标示出来, 然后根据反馈的结果将标示出的项目进行修改或删除。
4.最终测验的建构
本研究初步编制了涵盖了大学13个门类的专业选择量表,共分为13个分量表,并对其进行了测量学品质分析。在测验的维度选择上,该测验的编制参考了霍兰德职业量表等量表编制的维度选择,最终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能力、兴趣、人格为基点构建测验。
5.正式施测
5.1 被试
施测的对象是济南市2所中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山东济南长清第二中学)共8个班,共399人,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52份。
5.2 数据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原始数据,采用SPSS对分量表进行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 用AMOS对分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在进行测量学分析时,首先分析了题目的区分度,删去在高低分组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即区分度不高的题目。其次进行信度分析,13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7-0.971之间,表明各个量表均具有很好的内容一致性,信度良好。再次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除军事学量表与医学量表出现错误无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总量表的因子载荷在0.35以上的题目共计304道,每个分量表的每个维度下的题目因子载荷在0.35以上的题目数大于4个,但是不同的分量表之间因子载荷达到0.35以上的题目数存在差异,如有的维度下因子载荷达到0.35以上的题目达到21个,有的仅为4个。拟合度指标NFI、IFI、CFI各分量表均在0.9以下,RMSEA在0.04―0.07之间,只有法学、工学量表的RMSEA值不在0.05―0.08之间。
四、结论
1.经过两次施测与调整,本测验的信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除军事学量表与医学量表出现错误无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外,其余各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均达到了可信范围。
2.本测验适合我国高三学生,与学生自身特点的契合度高,内容针对性强,操作简单易行,适用范围较广,对高三学生的人生规划和专业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碧云.人格测验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社会心理科学,2006(3):304-307.
篇8
方式一:直申本科
如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可以凭雅思6.5或托福80以上的成绩申请大学,出示当地一本线以上的高考成绩,以说明自己是中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同时具备相当好的英语水平,加拿大名校很认可中国的基础教育,乐于接受真正优秀的学生。
方式二:有条件双录取
1、语言加专业。如萨省大学,戴尔豪斯大学,在学校发给一份本科录取通知的同时,再发一个语言的录取通知。在开学时学生如果经过大学测试具备听懂大学课程的能力或者开学时有雅思6.0-6.5可以直接进入专业课。如果通过测试,语言基础较好,大部分的课程都听得懂,可以一边读语言一边修几门选修课。如果基础很弱,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安排不同长度的全日制英语强化训练。这是加拿大留学生选择最多的方式,优势在于申请学校和签证时无需雅思成绩,开学时有合格的语言能力,可直接进入专业课,没有合格的语言能力学校愿意强化,也可接受延期。
2、预科+本科。学生同时获得预科和本科两份录取通知,如达英国际学院+阿尔伯塔大学。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通过预科强化能力,获得加拿大高中毕业证,也不担心预科后还要自己申请本科。
方式三:入读学院大专
如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学分可转至阿尔伯塔大学,卡尔加里大学,亚冈昆学院学分可转至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康尼斯托加学院学分可转至麦克马斯特大学,贵富大学,雪尔顿学院学分可转至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学院的课程是应加拿大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对于理论基础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非常适用,对于希望学习一技之长,直接在加拿大就业,然后寻求移民的学生来说,这是最直接,省钱,省时的方式,同时大学学士学位课程也有一部分实用课程,所以认可学院的学分,如果学生愿意往学术方向发展,不排除将来读硕读博的可能,入学时基础差通过一段学习能很好适应加拿大教学特点,可以转到自己理想的大学继续攻读学位课程。
方式四:国际学院读大一
如西蒙弗雷泽大学、曼尼托巴大学。他们均开设等同于大一的大学转学分课程(UTP),学生有IELTS5.5,高中成绩80分左右,就可以直接入学就读UTP,完成后可以进入相关专业的本科二年级。这样的留学方案特别受到家长的青睐,因为毕竟是直接就读专业,并且在大学校园里完成所有课程。
为什么要在国际学院就读大一呢?因为这里是以国际学生特点教学,比以当地学生特点教育,国际学生更能适应。这里是不超过20人的小班授课,比大学200人的大班授课,学生多了与老师交流的机会。这里是10门课分三个学期,假期也利用起来上课,比大学10门课分两个学期,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通过国际学院的过渡,在进入大二时,国际学生和当地学生知识基础方面的差异就很小了。
方式五:大学预科
如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将中国高中成绩转入加拿大高中,修完加拿大高中课程,英语课程及大学预备课程后,凭高中成绩单和毕业证申请加拿大大学。优势是,提前花时间适应加拿大高中教育,为进入顶尖大学,并且为在大学不轻易被淘汰打下坚实基础。
方式六:大学附属学院
篇9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融合 问题化教学 与时俱进教学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的重要。先前我们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来讲授,在后来的教学总结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缺漏和不足。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初中毕业,少量是高中毕业,即使是高中毕业,文化知识基础也十分薄弱,单纯的去讲解理论,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尽管尽量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但学生仍然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维修时大多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自己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找出维修的技巧。进入修理技能的实际操作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太多,只能是老师教一点学一点,而面对新的类似的故障,却不能利用理论上的相似点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后,我们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演示,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通过实物展示,展现在学生面前。为此,我们学校购进了一批实用性非常强的教具,使用教具的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而对整体性非常强的机构组合,如变速箱的构造,发动机总成结构等,我们就把理论课堂直接设在了实训操作场地,一边拆卸,一边讲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改进措施,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根据汽车维修这门课的特点,我们还发现了问题化教学的独到好处,毕竟维修汽车就是找汽车的问题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探讨问题的风气。问题能不停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喜欢动脑、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以后从事汽车维修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新器件和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使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今天的现实,但教材内容的滞后,如果教学局限于书本,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是落后的受淘汰的修理人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汽车发展技术;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一些与汽车维修有关的近期杂志,接触新的知识,开拓思维,增长见识,在吸收既有的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探索新技术,摸索新的维修方法,有意识的突破前人。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较新的知识结构面对社会的需要,才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结语:汽车维修教学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停地研究、思考,实践和总结,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发掘新的技术,新的知识,盯紧现在汽车维修的热点问题,努力引导学生牢记理论,掌握技能,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习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积极引进新的技术设备,为进行好汽车维修课程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孔令来著,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子波著,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葛仁礼,车新结构新技术及其使用与维修[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篇10
关键词:评价体系;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80-02
一、高职英语教学背景及教学评价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多。首先,高职生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近年来,随着普通本科的扩招,大量高中毕业生加入本科教育阶段,吞食了原本属于高职的高中毕业生源。生源数量的绝对下降导致生源质量的相对降低,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其次,从英语教学评价的方式来看,在高职现行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中,终结评价最为普遍。而事实上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与外语学习的连续性不相吻合,往往造成一些学生临考前突击做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尝试改革评价体制,寄希望于以评促教,但是调研显示效果并不明显。
二、新评价体系的定义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职业性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方向,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即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为保证高职英语课程职业性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需要体现出职业性。因此,新评价体系引进了职业性的角色扮演情景、应用文写作、应用听力和应用阅读等评价内容。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教育背景,学习水平差异,因而有必要采用多内容、多标准、多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有课堂表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应用文写作及应用文阅读等。评价标准的拟定依据客观情况制定,比如,评价内容不同,其相应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同时,评价主体也体现多元化,除了教师评,还有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观察等。
三、新评级体系实施细则
1.新评价体系在课堂。课堂观察每星期记录两次,一学期就有三十四次。一次观察十个学生,这样一学期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就有七次左右。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记录单,记录单上注明所要观察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各种表现(见表一)(改编Weber Ellen,1999:221)。观察过程分三步走,上课前,教师在观察单上写好所要观察学生的姓名,日期,及具体活动;上课期间,教师针对所选的学生课堂上各活动的表现做好记录,包括他们的出勤、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课后,教师把观察的结果反馈给各位学生,对学生的优点要进行表扬肯定,同时要指出他们需要提高的方面。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及他们的学习情况。观察的结果,能帮助教师具体说出各学生所需要的特别帮助,与此同时,学生得到教师的观察反馈后更能明白他们自己所需要提高的地方。总之,课堂观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有学习效率、自测性、自主性的学习者。
2.新评价体系在口语技能学习中的运用。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一般要求规定:能就日常话题和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比较有效的话题。因此,形成性评价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这个目标:进行比较有效的话题。口语教学评价标准“肢体语言、声音使用、言语表达、”就是基于这个目标制定的。口语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还有生生互评。这符合心理学中“同龄人效应”的心理现象。因为当高职学生与自己同学交谈,他们更自信。口语过程中发生的错误,遇到困难,也更愿意咨询同学;而一些同学也能给出很好的评价和帮助。
3.新评价体系在听力技能学习中的运用。形成性评价在听力技能教学中使用自评方式,每次听力练习后学生针对自己听力结果,分析自己英语听力能力的优点和不足处。课后再针对自己的不足处,找出提高方法。有必要的话,要向教师请求帮助。教师要适时给出建议,比如听力遇到词汇问题,建议学生多阅读文章,从语境中学单词。如果是语音障碍,建议学生多听多看母语为英语的节目,并模仿、跟读。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英语视频学习材料。
4.新评价体系在阅读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为了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用评价技巧“一句话总结”,这一技巧让学生针对各阅读文章的主题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谁何时、何地、如何、因何、对何人做了何事?”(又称“WDWWWWHW”即Who does what to who,when,where,how and why?)[2]教师使用该评价技巧时,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开始使用的时候,不要求他们在单句的语法限度内对阅读信息进行概括,而是用两三句简明优美、内容丰富的简单句来总结主题。之后逐步帮助他们使用一个复合句来概括阅读主题。
5.新评价体系在写作技能教学中的运用。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所以在写作技能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内容以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文体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语言简练等,所以使用的评价技巧应该有利于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应用文的评价,其格式被作为教师首要的评价标准。学生应该认识到的是,应用文之所以有其文体特色,首先体现在它特有的格式。比如书信格式,简历格式等。其次是有体现文体特色语用词句,比如,在感谢信中,一定会出现诸如thank,grateful,gratitude或appreciate等表达感谢的词汇。最后就是表达内容要清楚完整,比如,I am really grateful for what you have done。
四、结论
当然,新评价体系的运用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和学生互动,这对于课时量非常多的教师很难执行。建议减少老师的课时量,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执行新评价体系的老师会发现独自一人很难平衡开展课堂教学和记录评价成绩。建议在班上选一名优秀的学生做教学助理,帮助记录被评价的学生成绩。
总之,从教师角度看,职业性多元评价体系强调从英语各技能角度全方位地设计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从学生角度看,职业性多元评价体系体现了适合高职学生“职业性”特色,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新评价体系提高了高职英语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有了更大空间,因此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