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4:3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概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强化化学教学改革的前提
为了适应高考及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的挑战,必须明确科学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转变。
1.从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通过传授双基知识和技能,着重发展智能素质。把加强“双基”教育与发展培养智能素质统一起来。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四种能力”(即观察、思维、自学和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基础,实验能力是手段,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关键,创新是目的。
2.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教学程序的设计;②是否吃透“两头”,熟练地运用教法;③能否因材施教,分类推进;④能否体现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⑤能否适度把握化学与其他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切系和综合。
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表现在:①学习动机、目标是否明确;②求知欲是否强烈;③自学习惯品质是否优化;④学习任务是否完成;⑤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是否增强。
3.从以授课为己任转变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规律,结合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史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自然和高科技中的广泛应用,进行科学思维和品质的教育。
4.从教学目的是“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要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识论,以本学科为主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总之,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克服传统的“重授予,轻自学”、“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轻非智力”、“重应试,轻素质”、“重终端,轻过程”、“重单科,轻综合”等观念和做法。
二、在教育观念素质化的指导下,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化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现状并不完全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改革的实际仍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进一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强化设疑,设问研究,抓好过程教学
要实现教学过程优质化,必须强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分解、设疑、设问和联系的研究。因为,依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任何教学内容及过程都可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呈现出来。教师在编拟自学思考题或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练习讲评教学中的设疑、设问,可不断地促使学生存疑、质疑,激活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导之于科学认识探究的方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切实编拟设计好本学科、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问题,包含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小综合。然后,立足本学科,跨入外学科(一门、两门或多门),以本课时知识的切入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编拟设计综合性适度的问题。如果本课时教学内容并不存在跨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和关联性,或者从某一层面或角度切入难度过大,就应放弃或暂时放弃这种跨学科综合设问、设疑的编拟设置,以免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强化本学科知识结构研究的同时,抓好整体教学
所谓整体教育,就是反映学科素质形成的教学或相关学科综合素质形成的教学。伴随着高考对综合能力素质测试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体教学的探讨也必须逐步深入。在学科增多、学时减少、学业减负、综合素质增强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整体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素质化。
(1)要以素质、能力形成为出发点,加强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改革的研究。在备课、授课、作业、辅导等常规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本学科的双基和能力,力求每个环节做到少而精。搞好单元整体教学,把握学科本身独特性的知识结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性知识网络化和学习、认识方法科学化。克服过去常规教学中重知识面、死记硬背,轻学能、搞题海和脱离实际的做法。
(2)强化各学科协同教学研究,抓好整体教学。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是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如出现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是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存在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过程的揭示,必然要涉及到学科内容部分的关系,涉及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所以建议组建精干的“综合科目”教研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活动。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是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及其特征的。一方面可从知识结合点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可从综合能力试测题编制方面进行研究,还可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3)组织部分尖子生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关注教学改革与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网络联系,而且可强化学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新观点和新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还有利于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全体学生的作用,让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强化学科共性研究,抓好实验教学
各学科的结构、功能是不同的,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有其特殊性,有不能互代的一面,但还有相互渗透、切入、存异求同的一面。我们在立足本学科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强化学科共性的研究,以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高效化,或不久的将来为“综合课程”的编辑工作起到铺路石子的作用。理、化、生理科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强化研究。
(1)学科知识和表达形式的结合点的主要表现:
①物质的微粒结构。如分子运动论、原子及原子核结构等知识三科都有不同的形式的表达。
②概念与规律的结合。三科有许多相同或相通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密度、比热、功和能等;三科也有一些普遍适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
③问题处理的结合。三科对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借助模型、图表等,对规律用语言描述、表格、公式和图示的表达等等。
(2)物、化、生三科综合考试命题的三维构架,也为学科素质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和测试命题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其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知识网络,形成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综合能力。
①可首先从相应学科知识或再次相关学科知识网络出发,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一个问题立足某学科或多学科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去设问、设疑或取材作为自学思考和测试命题的知识背景。
②可以广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健康、环保、高新科技和自然生态的材料为背景,从认识角度和探究解决方法的层面设问、设疑,展开教学过程或取材命题。
(3)理、化、生三科都是实验科学,立足实验探究方法的结合,抓好实验教学。
“科学起源于实验”。实验是科学实践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揭示事物存在、变化及创造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使学生“一通百通”,终身受益。
①开足教材全部实验,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应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练习机会。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严格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
②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强化实验思维的力度。
探索性的实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的设计,恰当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和正确的动手操作;在实验中进行正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后对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作出明确的解释、结论或评价。
③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完成实验习题是高层次实验能力素质的展示。学生通过对已知和未知知识的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因而,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能力。
篇2
这涉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方面问题。
从教学思想上来说,我觉得如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仍是问题的症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不能弄清学生在课堂上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师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课(主要反映“讲读”)上认识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把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认识活动和学生在其他学科讲授课上的认识活动做一对照。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比如数学、物理),可以把学生的认识活动概括为“接受知识信息──加工知识信息”的过程。而阅读课上能否这样概括呢?阅读课上学生也要接受一些语文知识的信息并完成对这些语文知识的加工,这是没有疑问的。但阅读课上学生的大量认识活动是“接受课文信息──加工课文信息”,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的事实。课文信息显然与知识信息有着很大的区别。接受和加工“知识信息”,这是对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原理、定律进行思维操作;接受和加工“课文信息”,这是对以各种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形式呈现出来的、没有既定内容限制的语言材料进行思维操作。
能不能把这“没有既定内容限制”改一改,改成“在语文基础知识限制以内”呢?如果能够这样改,那么语文课上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其他学科就接近得多了,阅读课的改进也许就将是另外一种局面了。但这样改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所决定了的。除非语文课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一项主要任务,而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来代替,否则决不能把学生在课上的思维操作对象限制在现有的语文基础知识范围以内。因为,某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或顶多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而远不是充要条件。“阅读能力”的构成中除了所谓“基础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生活阅历,各种文化知识,思想观点,读书经验,心理素质等等。所谓阅读能力就是这诸多因素(当然要加上语言的基础知识)汇合在一起对课文(即作品)进行分析—综合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仅仅用掌握和运用某项基础知识来要求学生,那将难以符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那样也就不可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的地位真正摆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改进阅读教学,必须看到学生的课堂认识活动是双轨运行的,有两条认识的轨道,一条是接受和加工知识信息的认识轨道,一条是接受和加工课文信息的认识轨道。二者有分有合,但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有时(只是“有时”)可以包容前者,前者有时可以独立存在,但前者绝不能取代后者。在文言文的阅读课上前者可能显得更重要些,在现代文的阅读课上则是后者更重要。而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后者的位置充分突出出来,因为此时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分析—综合上有更多的需求。
篇3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篇4
讲授法作为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任何一门课程当中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它能够最直接、最高效、最系统的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它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会让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讲授法也要改革、创新。首先,教师要将知识点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理清。其次,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条理清晰,全面周密,逻辑性强。同时,还要兼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讲解的生动,具有感染力和启发力。最后,要让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法结束后,辅以相应的练习将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沟通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力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因主要有:
(1)传统的教学大多以书本为主要内容,但是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单纯的学习书本上的案例和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所以,网络带给我们很多的便利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堂随时连接网络,讲解最新、最热点的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PPT,更直观、生动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弥补了以前书本教学的单调和枯燥。
(2)好的教学必须是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有的放矢的授课。教师可以开通教学微博,在课下和学生随时的保持互动和交流。
三、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除了讲授法之外,必须辅以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多角度分析、考虑,不给出标准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并给予学生肯定,从而让学生学会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在于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公共问题。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行政管理的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行政管理案例库,所选案例应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好能够选取一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单位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要通过案例讲解,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表现与学生的总评成绩结合起来,以此来作为学生课堂发言的动力。同时,作为教师,一定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作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过后,总结整理阶段不可或缺。教师要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整理,并列出相关的专业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掌握书本上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以就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选取最优方案,丰富案例库,也便于教师保存归档,以便学生日后参考使用。
3.角色模拟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明确根据情景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选定场所,准备道具,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同时要将教学计划提前通知学生,分配好角色,让学生有所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学生表演起来也能游刃有余,并有所提高。其次,是行政管理情景开展阶段,它是角色模拟法教学中的中心环节,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做好记录,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角色的扮演。最后,总结评估阶段,教师要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模拟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指导。该阶段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也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客观了解教学效果,为后面的课程设计积累一定的经验。
四、加强案例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以实际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相连,通过课前预习、分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法更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一般没有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行政管理实践,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依靠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案例实践。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搜集案例,筛选案例,在搜集的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选取那些内容丰富、代表性强,与现实联系的较为紧密的案例,实际在案例筛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案例分析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开展多种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安排学生实习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但我们认为,其他形式的合作也很重要。例如,我们的老师可以带队到实习基地去和企业的教师公共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聘请企业的领导到学校担任兼职的副教授,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展科技攻关与项目申报。另外,也可以经常的安排一些学术讲座与座谈会,增加企业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当然,最主要的我们可以安排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比如会务安排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到某政府机关去参观会场布置、会务接待等。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和见习方式来了解行政管理的实际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多看、多听和多问,通过主观感受,对行政管理及其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行政管理的概貌,包括行政管理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定政策的演变过程等。
篇5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篇6
当然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多样的,而改写不失为将欣赏活动外化的有效途径。改写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将白话文改写成现代文、古典诗歌改成现代诗歌,小说改编成剧本,诗歌改写成散文、小说……改写不是对原作的翻译或简单的扩充、简略,而是对原作的丰富和再创造。从美学角度来看,改写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依照意象的再创造,它使欣赏文学作品中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它要求学生将自我感悟、自身共鸣乃至自我创见融入作品,得其神韵,再造神奇。
改写可以展示对原作的自我感悟
以诗歌为例,诗歌是含蓄凝练的艺术。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烈的思想感情蕴蓄到最典型而有最简约的形象中。正因为如此,让学生体会诗歌中那微妙的意境也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分析诗歌时,教师往往陷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学生心有所悟,但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传达,从形象到表述形象,从虚到实,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如果换成形象到再现形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用自己感悟的形象来再现原作中的形象的神韵,从虚到虚,虽不可言传却可意会。
比如将《长亭送别》中“一煞”改写成现代诗歌。要求:体会其情景交融的抒情美,尽量用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觉表现离别之情。原作: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有学生是这样改写的:远去了/你怎么忍心让我苦苦思念/连送别都隔着青山/就像我们的艰难的爱情/偏偏生存在悬殊的院墙/疏林/却不能再挽留一会夕阳/或许/你也如我一样的迟疑/旁人怎么知道/我们的害羞与执着/是淡烟与暮霭的融和/他走了/连呼吸也变的安静/夕阳下的古道竟没有人说话/只剩得这听不得马嘶/慢慢行吧/这里有他踏过的痕迹。这样的改写,既保留了原作的诗韵,再现了原作的意象,又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审美情感,可以说,这样的改写完全体现了原作的审美意境,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改写可以实现与原作的自我共鸣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的理解也会不相同,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偏爱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会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不同角度去感悟同一部作品,学生也会在作品中汲取与自己情感相通的共鸣,和作者一起发千古之幽情。从这一点讲,学生就不可能对作品有相同的见解,当他们想各抒己见,却没有那么多课堂时间的时候,改写就当仁不让地发挥它的作用了
例如:改写《山居秋暝》,要求结合自己的想象,摹写自己心中的“空、静”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示例: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遥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皆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学生在改写中合理想象了景物、人物,摹写了采莲女子、捕鱼汉子恬然自适的生活状态,这是王维与学生在隐居这一事件上的共鸣,尽管他们各自的原因并不一致:学生是“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王维是因为“悟禅”。在诗歌教学时,教师只能分析作者的心境,而不能对学生欣赏作品而产生的共鸣做出唯一评价,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阅历,他为己用,将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融为自身观照,并通过改写展现这种自我观照。
改写可以表现对原作的自我创造
文学欣赏的最大成就在于再创造,就如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一样,文学欣赏亦可以源于作品又脱离作品。记得2002年高考某考生作品《谏屈原书》,借用屈原之口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弊端,获得众考官的击节叫好,将满分收入囊中。因此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可以用现代生活诠释古人行为,可以用旁征博引点化同一意象,也可以用人类的共性点评他人的个性。
许淇先生对苏轼的《西湖》诗就是这样创造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西子妆
“若把西湖比西子”,著妆不著妆都一样。
若是雪黯天,山便昏昏,湖便洁净了。迷离的灯火映着孤山的题诗。
若是夕阳里荡舟,晚风水语阵阵,看岸边的树如人立,簪着半规新月嫣婉的侧影。
若是风潇潇淆漾恣纵,残荷的枝叶声声争响,影响怒于潮,便聆闻空山之瑟了。
若是一路石径上天竺,万竿雨竹。诗僧真能在韬光巢构坞,望见生命之海汹涌么?
多少次在湖滨徘徊,已不记得哪次更令我感动。我总是向游人少处行,我总是寻找独立和你相对的时刻。
你本来应是一个人的风景。
当我是你的风景,我老了,西子却年轻。
还是当年露湿的石凳上,等候朋友逃课出游的柳浪闻莺么?还是当年我辈少年相约买鱼而登的炊烟么?
还是淡妆!依旧淡妆!已非淡妆!
再没有波闲水淡的时候。“神飘忽而无所著”。据说西子终于傍大款陶朱公下海了,如今你浓妆艳抹,世俗红绿,总不相宜。
如将西子喻为中国的司芬克斯,我已是她谜中的三条腿的动物,还是赶快躲开,以免被难解的人生之谜吞噬。
我的西子是我记忆中的一个人的风景。
我爱淡妆。已非淡妆!
篇7
1.纵观学院这几届旅游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都不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低。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课时少。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英语只是专科第一学年开设,加起来总共是136个学时。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因此,一个学年136个学时起到的作用不大,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
3.教材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是和其他专业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内容仍过于简单和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围绕酒店业、旅游社、餐饮业、景点景区等范围内的业务活动设计教学内容。
4.手段以教师为中心。我院英语课堂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导致有些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讲授法。而现在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主要是以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为主,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那部分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不下去。
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教学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针对本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英语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英语教师应增加教学耐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的知识开始教授。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越学越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2.增加英语课时数。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英语教学应该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语言技能的专门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课时的增加。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英语听、说、读、写这几个技能。尤其要掌握好旅游口语,酒店口语等等。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选择与其他专业不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越丰富越专业掌生的学习目标就会越明确掌习的态度也会越积极。教学内容最好包括了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并且还可以多采用模拟实训教学手段模拟各种旅游服务业务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用地道专业的英语处理各种旅游服务业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引导式教学教师在讲解了语法和句子中的重点和难点后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如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景点的英文介绍;又如让学生们扮演导游和游客到教师设定的景点游玩;这样既可以人那个学生运用学到的短语句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完成了任务之后学生还会有成就感。
篇8
1.1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2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2.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2.2课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实现灵活应用;同时,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①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模拟公司为背景,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仿真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测试,每次授课的设计过程如下:第一步,以宁波校企合作企业为背景,先引入一个项目活动,让学生按照布置的工作任务尝试开展业务操作;第二步,教师分析学生操作情况并进行项目活动的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示范操作,再去独立完成项目活动,纠正操作错误和熟练操作步骤;第四步,教师再对这个业务环节的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梳理,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五步,学生根据所学的业务操作和相关知识,进行另一个项目活动的操作,以提高和拓展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②岗位模拟情景教学法。学生以5-6人规模组建模拟公司,在模拟公司背景下开展教学,要求学习过程中一切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完成都以模拟公司为背景,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教学环境,一方面,增强了学习过程的实战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业务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提早体验了岗位的角色任务,强化了他们的工作体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缩短了与就业之间的差距。③团队教学法。参与学习的学生班级以5-6人为规模组成学习团队,以团队形式组成模拟公司,参与课程的学习。根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团队成员具体分工为协调员(负责任务的接受与内部分工)、记录员(负责任务记录、课堂记录与文本撰写)、外联员(负责与其他模拟公司或外班级之间展开合作交流)、发言人(负责每次任务的课堂发言)、资料员(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资料的收集)。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掌握全面的技能,规定每三周轮岗一次。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专业核心课程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试卷考核方式,吸纳企业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企业评价要素,按照企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及效益评价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的评价。在核心课程授课后,由企业进行模拟职场考核,不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职场考核还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考核。最终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篇9
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评判中设有测量裁判,负责对比赛规则中要求的各项摆台标准进行测量,杜绝人为目测的主观性。在赛前的评分细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摆台定位的细则规定,并对应相应的评分,如餐碟距桌沿1.5厘米,汤碗在味碟左侧1厘米,长柄勺距餐碟3厘米,三杯成斜直线,与水平线呈30度角等等,测量裁判对照标准分项进行测量,标尺、三角板、卷尺这些测量工具让评分更加规范。对照比赛规则,学校的技能训练存在标准模糊化、精细度不够的问题,这也造成不少参赛选手由于在摆台规范上把握不准,出现扣分较多的现象。酒店业对服务的规范化要求,通过大赛操作细则的标准化要求体现得尤为具体,这也是技能大赛的重要启迪之一。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酒店中高层管理与服务人员,教学中往往出现轻理论而重技能,注重服务技能的操作训练,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的夯实。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给出了酒店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标准,就是选手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熟练规范的技能操作,及通过互评环节,综合考察选手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其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显然这样的比赛设计是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挑战。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英语口语、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培养。
2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启发
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比赛中的观摩和学习,以及赛后的认真总结和思考,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2.1密切校企合作,把产学研工作落到实处
2.1.1专业建设委员会要发挥行业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示范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都设有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实践性意见,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所请专家是否是本行业的领军人物,专家本身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到专业建设中去,院校能否及时把职业教育的新动向和专家进行沟通等等;诸多原因使得专业建设委员会不能充分发挥行业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职业技能大赛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设计,比如匠心独运的宴会菜单,颇具创新的中心主题艺术品设计,精美的摆台展示,规范且专业的操作,训练有素的仪容仪表等,大赛中的一些亮点甚至胜过酒店行业内的技能大赛。通过交流我们发现这些优秀作品都离不开行业专家对大赛的潜心指导和全力投入,突出展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让技能大赛成为行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的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开创新型的合作途径,学校通过把比赛中的成功经验转化成教学成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第一线,不断学习行业最新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从大赛的考核内容来看,要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当拥有行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但缺少专业的实践经验;还有一些师资来自行业,他们以外聘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而职业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丰富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的行业工作经验并有效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经验,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要求担任TAFE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及获得教育培训资格,此外,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并保证近两年有最新的行业从业经验,使教师的专业知识符合当前性的要求。专职教师在岗期间,每年还需通过不定期到企业工作的方式来完成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保证教师拥有最新的专业知识和领先的技能水平。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借鉴这一方式通过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可以及时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2.2实践教学要进行规范化管理,把标准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比赛中测量裁判的设立,说明餐饮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让测量工具的测量数据代替主观目测,更显客观和公允。校内实践教学的标准化管理还不够严格,大多是靠指导老师的目测,很少拿着工具进行测量,这就使得摆台等专业技能训练达不到规范化的要求。大赛的启发就是专业技能训练要实行量化管理,可以制作类似的测量工具,作为实践教学的辅助,高标准严要求,一切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校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的职业标准相一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3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制定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
如前文所提,很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特色不明显,通常是因为缺少能够胜任某些专业教学内容的师资,使得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脱节。由于职业技能大赛明确了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包括各部门的运行与管理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宴会主题设计、菜单设计、营养搭配、美学、沟通技巧、化妆、职业礼仪、形体训练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总结出符合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发、设计并整合课程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2.4拓宽专业能力培养内容,全方位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通过大赛,我们发现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很大提高,综合素质也进步明显,这一点在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后表现尤为明显,这充分说明大赛对选手专业能力的促进作用。技能大赛考查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应当在巩固专业理论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道德修养、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服务理念、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2.4.1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以酒店各职能部门为主,是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意识决定服务质量,“宾客之上”的服务理念能否很好地贯彻在对客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应当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工作汇报等形式加以落实,使高职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与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2.4.2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酒店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为了让学生具备酒店行业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开设专门的酒店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通过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加强对行业岗位的认知,强化专业认同感。如在《形体训练》、《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宴会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注意加强微笑服务、礼貌服务、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英语》、《沟通技巧》、《客源国知识》中加强沟通有效性、服务针对性等方面的教育,使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敬业爱岗、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理想。
2.4.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结合我校开展的“五阶段五主题”特色教育,即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分阶段实施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第一学期通过爱心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学生敬业乐业,理解职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第二学期通过形象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维护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第三学期做好责任教育,从专业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岗位意识,将工作需要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落实到专业实践中去。第四学期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第五学期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实施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重要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职业精神真正融入到岗位工作中,从而实现从就业到创业的成才之路。
3结语
篇10
(一)改革过程中增加了大作业环节,以真实的企业成本核算案例为引导
作业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采用分阶段分组进行,所谓分阶段就是按课程的授课进度随时进行,所谓分组就是把该班分成4组(平均7~8人1组)。以生产过程最为典型的制造业企业为例,通过平时适当引入一些成本核算实例和学生收集实际案例相结合,结合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类型,账表的格式同真实的账表接近一致。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繁简程度、有所侧重。在实际中,要求学生具体选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切实体会成本核算全过程,最后形成成本报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转换思路、主动去思考和探讨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仅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做法。
(二)改革后,期末闭卷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70%。
卷面的质量,主要在于对命题标准和质量的把握,以往的考试题型一般都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如选择、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名词解释、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计算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出题时,在遵循科学、全面、系统、可行等原则基础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改革后的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删除了简答题型,避免了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增加了综合应用题型,这样大大降低了单凭记忆,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题型,同时,加大了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的得分比重,此种做法,就是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改变。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去复习。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总结
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这样的命题类型,靠期末临时“抱佛脚”、搞突击复习不灵验了。其结果是,平时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讨论问题的学生,成绩都排在前面。随着三届学生的考试效果检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不断地意识到,学习成本知识,从专业要求的角度是有用的,这样使学生学习成本管理知识的主动意识、实践意识得到增强。一方面从学生平时大作业完成质量来看,因为和期末成绩挂钩,大家都高度重视,不难看出,学生确实课下下工夫了,想取得满意成绩,就要求必须对所学的课程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从期末卷面成绩来看,有近10%学生不及格,也反映出对该门课程在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过程中,肯定有待继续完善之处,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管理会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