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05: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

篇1

个人头上都闪耀着耀眼的光环,但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奋斗历程中艰辛的汗水。

听了每个人的青春故事,总结他们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在他们身上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不怕吃苦与勤奋学习。

像一个公关礼仪专业的毕业生说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商场中做推销员,很多同学嫌累,都偷偷跑到外面休息,她问师傅是怎么每天这样站下来的?师傅笑着说:你把它当成你的工作,你就能站下来!她想:论经验自己比不过师傅,要论站——这种体力活,再比不过师傅就太不像话了。接下她主动把半天的实习加成一天,但从中也学到了其他同学学不到的:盘点、结账、做报表......

学厨师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苦练技能,一根黄瓜能切出几十种花样。同学之间背上放上纱布当案板,在上面切肉,最后切得肉片薄厚均匀,纱布不破。用勺子掂沙子,练习炒菜中的掂勺,直到练得腰酸背痛。

学汽车焊接专业现在一汽工作的毕业生,每天下班后脖子里脸上都有厚厚的一层金属粉尘,工作又脏又累,很多同学毕业后纷纷转行时,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都在让自己坚持着,在吃苦中坚持不懈。但同时在吃苦中也有很多机会在等待你!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

学习护理专业现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的毕业生,不断进取与学习,中专毕业后,又报了协和医院大专、之后又在北京医科大学修完了本科,现在在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每个人在参加工作后又在不断地学习,白天上班,晚上没有在12点以前休息的。有在学历上深造的、有通过学习考取行业内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

篇2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然而,《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同时也显示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所隐藏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只有三成;二是职校毕业生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15%;三是就业稳定性差,“跳槽”比较频繁。

自2002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中职一线教师岗位上工作,亲眼见证了中等教育轰轰烈烈的改革,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等职业教育令人振奋的发展速度。然而在这些鼓舞人心的数据背后,我也发现,所在学校的中职毕业生往往频繁跳槽,一个岗位待不多久就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选择辞职;再者,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普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不够高;甚至有少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往往有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待业时间,等等。

这些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选取了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这一问题展开调查分析。试图通过研究,去探寻作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帮助中职生摆脱这些困扰,培养出有着较高就业能力、企业欢迎的优质毕业生呢?还有政府和企业、中职学生自己在这中间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二、核心概念

1.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2.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三、理论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2.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总称。

3.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四、 策略探讨

我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外部环境层面

(1)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逐渐建立起配套完善的制度和相应的政策环境,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从宏观上加以指引和扶持,使其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对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招生规模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加强监督和管理。其次,政府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要强调和突出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指标。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实训基地建设,为中职学生具备扎实的技能就业能力提供场所上的保障。最后,政府应健全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市场,为中职毕业生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渠道。

(2)用人单位。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变“文凭本位”为“能力本位”。淡化对是否高学历的看重,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不少学生技能过硬,有自己的强项,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方式选拔员工。其次,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在中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势必会导致培养和使用的不匹配。那么企业不妨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加大校企合作,施行“订单式”培养,让中职学校明确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使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受到专业的培训。

2.学校层面

广大中职学校应该努力探索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加大以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能力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自己的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就打下扎实的就业能力基础,从而提升就业信心,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学校应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差别化的办学理念,应该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设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学校应深化课程改革,设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还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专任课教师业务能力,中职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另外,学校应引导毕业生树立全新的就业观,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引导中职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锻炼,提高社会阅历,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就业与创业之路。转变中职生的就业观念,具体途径有: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请创业成功校友为在校中职生作就业报告,上好就业指导课,让广大中职毕业生能树立就业信心、合理的就业定位、正确认识就业挫折。此外,学校还应指导中职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面试技巧。

3.学生层面

作为中职学生自身,是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因,其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认识等主观影响因素,对他们的就业能力培养也将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广大中职学生应坚定信心,把握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增强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性。努力调整就业心态,加强择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在努力掌握就业必需的各项技能技巧的同时,中职学生还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总结出适合个人的就业技巧,以期以自己的综合优势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中职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就业准备:(1)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好专业课。中职生不同于普高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已经选择好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一开始中职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尽力学好本专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2)正确定位自己,转变择业观念,应正确认识薪酬待遇,适当调整就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中职生应克服眼高手低的心理,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干起,吃苦耐劳,不过分计较薪水,边做边学。(3)注重个人素养的培养,中职学生应提高对自身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步步实现职业规划。每个中职毕业生都要对自己今后的方向有一定的规划,并根据自己的规划,寻找提升自己知识能力水平的进修渠道,提高作为蓝领工作者的个人素养。(4)中职学生可以实施小市场战略,避开强势的竞争对手。中职毕业生可以避重就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盲目与高学历比拼,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异彩。(5)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要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就要转变就业心理,变学生角色为从业者角色。在工作中慢慢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中职生就业时应树立的意识:树立继续学习意识,树立自我推销的公关意识,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奉献意识,树立竞争上岗的意识,树立广泛就业的开拓意识,树立浓厚的创业意识。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企业模式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发展的指导者。班级管理就是千万百计地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和班务管理的主人。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是养成健全人格的场所。因此班级管理在学校工作中和学生一生的发展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职学校的班级的管理对象具有异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中职生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w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自己比普通高中差),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

(二)大部分中职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很多学生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恶习:讲粗口、自我为中心、抽烟、怕困难、懒惰等……

(三)由于教育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而使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学生毕业后必须要能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与准职业人。因而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应该具有非普通高中学校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又要逐步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培养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近些年来的班级管理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

一方面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班级班风的建设与企业形象的树立、班集体与企业团队的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营造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班级管理又落后于企业管理,管理的落后是由于学校管理的落后所决定的。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时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而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并且目前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管理理论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决定了班级管理必然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职毕业生在逐渐被社会企业淘汰,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迫在眉睫。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本人认为,主要做好下列工作:

一、确定企业模式的班级目标

明确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可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对一个班集体来说,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要切合实际,学生易于接近,易于实现,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近期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理想的远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中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适用企业要求专业技术型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员工。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将这些企业目标渗透到班级中,让学生知道要这个企业即班级创造财富,作出贡献。可以把学生在校的几个学期作为企业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分别列出班级目标和学生个人目标。将学校对班级评估作为实现班级目标的重要依据,将综合学分(包括德育、学业成绩、实习表现等)作为学生个人作为是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企业模式的班级管理机构

为了便于学生明确今后进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时也及时的引进企业的管理机构。

1.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学校校长和所有学生家长担任,在每学期开学初,召集所有董事会成员开会确定“企业”目标(也就是校长和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张贴在教室,让每一位都知晓本学期的目标是什么。学期末将“企业”完成工作状况报告给董事会成员,即向家长发放《学生成绩报告册》,向校长写出“班级工作总结”。

2.选聘“企业“管理机构,主要成员有总经理(即班主任)、执行总经理(即班长)、行政部经理(即纪律委员)、生产经理(学习委员)、后勤部经理(即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工会组织(即团支书、体育委员、文娱委员)。这些人员(班主任除外)最初由竞聘产生,待运行一段时间后,跟个人的表现调整。

3.建立生产小组。将全班同学(管理机构的同学除外)分成若干生产小组(即学习小组),设生产小组长一名。

三、使用企业模式进行日常运作

1.建立严格的、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运行有多种管理模式,如友情化、亲情化、温情化、随机化、制度化,但最有效的是制度化管理模式。因此严格、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企业得以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

2.建立企业模式的考核办法。对学生考核也应实行企业模式,不沿用普通教育的“唯分数论”,运用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办法:对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行、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价,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活动视为在企业的应该完成的每项工作,完成学习、活动的情况视为其在企业所拥有的业绩,并将此视为其在“企业”的地位和“薪酬”。

3.定期召开“员工”例会。及时总结“企业”管理的成绩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信心。班主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和管理方法,运用企业模式进行班级管理只是在本人在工作中的一点探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辛勤耕耘,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班级管理工作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玮.石家庄中等职业教育基于企业文化的班级管理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篇4

关键词:90后 中职生 就业指导

■一、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

首先现在的中职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必须从最基础做起;其次,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其实有很多工作岗位是很难立即胜任的,这就是同学们到任何一个正规单位就业之后进行一段时间培训的原因;因此刚出校门的中职生,专业技能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待遇较低是理所当然的。

2、娇生惯养,吃不了苦

首先现在的中职生大都是90后,首先,他们的成长环境比80后更好,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即使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也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非理性家庭教育影响,使他们花钱不愁、衣食无忧,一切顺着他们、由着他们。其次,90后一般不是独生子女就是家里老幺,父母对他们的溺爱使得他们过于自我与任性,生活上的富裕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让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和危机意识。因此,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就业不免会有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等问题,工作的苦是吃不得,也受不了别人对他们的批评。

3、不成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中职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大多只有18岁左右。社会阅历有限,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4、恋家情结,半步不出家门

中职生存在严重的恋家情结,总认为在家千日好,因此无论企业工作环境、住宿环境多好,待遇多高,发展空间多大他们也不愿离乡背井的去历练去闯,他们宁愿窝在家门的小私企,更有甚者宁投身“失业大军”在家做“啃老”族。

90后中职生已开始跨越20岁门槛,正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角。因此,中职生的就业指导要认清这个事实,做好中职生就业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新生劳动力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这使命尤为重要。以下是本人多年从事中职生就业指导、实习就业安排经验积累后对开展中职生就业指导的一些见解。

■二、就业指导的开展方法

1、上好就业指导课

在开展就业指导课过程中根据谁专长谁主讲的原则选择授课老师,多个教师分头讲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就业办的老师在授课时主讲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前景;班主任负责讲礼貌礼节、团队精神和工作学习纪律;德育老师讲解刑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还穿插一些录像内容辅助教学。

2、充分利用校企资源让学生从实习中提前就业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中,同时有计划的与企业沟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或短期的实习等等,让学生在实习中感受职业的要求和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

3、举办面试,让非毕业班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气息

利用企业来面试毕业生的机会,非毕业班学生也“见见世面”。使这些学生在参加面试后,普遍感受到“就业难”,对学习和就业之间有了新认识,表现为“为就业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明显增强。

■三、就业指导过程中坚持端正毕业生择业就业观

就业的关键首先是择业就业观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毕业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问题,毕业生才能行动起来,正确择业。在当前毕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为了端正学生的择业就业观,我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做事先做人

90后的中职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点,就业处和教务处联合开展“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注意礼貌礼节,如何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者。

2.先苦后甜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两眼只盯工资高、上班时间少、工作强度低的岗位,对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不屑一顾。仍抱着“好高骛远”的思想,找不到好单位就不就业。针对毕业生这一错误观念,教育毕业生要辩证地认识择业与就业的关系,毕业前择业要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生活的工作或者事业,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去择业,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3.处处开花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认为必须专业对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我校教育毕业生不要被专业绑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性格特点与爱好特长、实践与经历的等等,只要自己的“闪光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沾边或,就可以去应聘、去就业。

4.志四方,储能量

由于地域和人文传统观念的影响,我校的毕业生习惯于在本地择业就业,这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择业范围。就业指导中应经常不断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经济发展得更好的地方就业。

■四、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再认识

面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对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以下三点新认识:

(一)要有系统性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择业层面上,也不能仅仅是对毕业生进毕业前的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中职生生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第一学年重点指导中专生成才心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二学年重点指导学生确立就业方向,进行职业教育,完善就业素质;第三学年重点是择业技巧、职业适应和创业的指导。

(二)要与时俱进

就业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业指导要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指导内容,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指导,善于创造新颖的指导形式,与时俱进。

篇5

关键词:中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和市场输送一线技术型人才,为了保障毕业学员的就业,中职院校与许多企业管理阶层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中,笔者在与一些管理阶层的交流之中,听到了对现阶段学员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除了技术教授要跟上时代进步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学员的心理健康、上进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基本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要从课程教学改革开始着手,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一、德育教育的扩展

中职学院作为一个教学机构,最为基本教学目标的还是“育人”。因此,德育教育的加强,培养学院的健全人格也是当下中职学院需要予以重视的部分。也许职业教育在民众的心目中只是单纯的技术培养院校,但是在笔者看来,作为教育界的一份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显得分外重要,多数的中职学员的年龄都介于初中毕业到成年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始终秉持“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基本素养能力培养创立为主,全面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模式扩展

中职院校的教学,要从专业内涵入手,对学员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能进行培养。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专业之间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常见,进而由以前的单项技术培养向多项技术培养的目标发展。这样的专业培养设定,使得毕业学员能够承担起自身,并使得其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加强。所以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对其的应用性有所提高,针对一些职业要求的基本素质配备提高重视。除去基本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以外,也要跟上时代步伐,抓紧新科技、新技能的职业技能教学,使学员能够以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进入企业,发挥个人创造价值。

三、教学指导的扩展

中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机构,学员在校的学习时间并不算长,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方面,中职院校所提供的是有限的技能培养。要想使得毕业学员走向职业岗位后仍能保持终身学习的上进精神,就要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教授给他们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进取意识。笔者通常在教学实践课程中,采用边制作边讲解边动手的教学方式,让学员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掌握学习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意识。

3.1以学生喜好为主,因材施教

据笔者所知,现在大多数就读中职的青少年在选取自己学习的专业时,一般都是听从家长的意见或同学的建议,一般没有自己的想法,等到开始专业相关的技能课程教授时,才发现自己对专业内容毫无学习兴趣,结果就出现不学或厌学的现象。所以,专业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另辟蹊径”,通过选修科目的开设来让学员们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一方面使得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员的知识技能层面。再通过融会贯通的教学手法,学生对其自身学习的专业兴趣有所提升,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能力。

3.2调整个人差异,争取共同进步

即使是同一时间进入中职学院进行学习,但学员之间还是存在有比较明显的个人差异。笔者认为,应该对中职学员进行分组教学,例如现代职业的需求类别有“智能体力型”、“体能体力型”“智能智力型”三大种类,可以依据学员的个人特性进行分组分班教学,并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匹配。课程教学方面也要依据分班分组的类别而单独设计。力求每一位学员都能在自己合适的领域得到最佳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四、归纳总结

现代化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学员的发展为教学己任,保持对社会市场需求的高度关注,不管是在技能教学方面还是学员素质方面,都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向上心态。达成培养优秀社会一线工作人才的中职教学目标,巩固中职学员的教学地位。

参考文献:

[1] 徐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03)

[2] 李良辉.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改革与创新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09(05)

篇6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对策

近年来,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乐观,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如果仅从就业率上看,似乎中职毕业生是各大企业单位的 "香饽饽"。但事实并非如此,就业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分析当前中职生的就业现状,探讨有效应对的策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而指导他们自主择业就业,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中职生就业现状分析

1、眼高手低,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学生过分追求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好的公司单位,然而学生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你不能为"老板"创造更高的利润,何来丰富的回报,所以一旦现实与理想有了较大落差,尽管他们到企业后,适应性差、社交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

2、盲目从众,不加分析随大流。有些中职毕业生对自己缺乏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只是片面地跟随同伴往人多的地方去。他们随大流到了某一单位后,一些学生感到不满意要走,他们也跟着走,这是一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生活不能独立。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当问题出现时,不会自行想办法解决,要么抛给学校,要么抛给家长解决,导致遇事逃避或不能正确面对。

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在"金字塔式"就业结构中处于底层的就业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专生,从事的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当工作苦了,累了,便容易萌生换工作的念头,这种工作不踏实,好高且骛远,拈轻怕重,是导致换岗率高,频频出现跳槽的原因之一。

出现上述的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教育状况、生活阅历等原因,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人格不完善等诸多缺陷,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中频频出现行为偏差。然而,中职生又是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可塑性强的群体,只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能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二、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

1、剖析自我,正确定位社会角色。学校要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摆正其位置,合理看待就业。第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即先在社会上立住脚,然后再进行选择。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的岗位,引导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从底层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特点,脚踏实地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目前有些学生在择业上没有明确愿望和要求,大多根据教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即使比较主动,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不能进行正确选择。因此,学校应注重择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端正思想、调整心态、扬长避短,树立竞争就业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以指导学生成功就业。

2、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扩充师资力量,完善实验设备,进行社会实践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掌握一门精湛的技术,方能在今后就业上占据阵地。其次,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由于学生年龄普遍偏小,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老师应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在校期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应通过多渠道的社会锻炼,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团结协作,正确评价他人,合理评价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危机等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第二,使学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当今社会是科技腾飞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职校学生,应具有科技发明意识、创新意识,要善于接纳新事物,与时俱进,克服守旧、刻板的习性,要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工作,具有改革和开拓精神。

3、充分利用社会关系,拓展就业途径。在重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中职生尽管有再高的本事,凭一人之力走向社会谋职定必势单力薄,这需要他方来配合。第一,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学校简介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工作质量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不断加强校企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第二,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以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职业咨询。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把握就业机会,学校适当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到人才劳务市场去叩开招聘单位的大门,并组织毕业班学生到劳务市场竞争应聘,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竞争实力。第二,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合同,"订单"培养学生,这不仅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而且也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就中职生在就业时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职毕业生,知其所想所思,所盼所虑,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高其综合素质,促其顺利就业。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方案,在开展就业工作中做到因人荐岗,充分体现中职就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文性,让中职生快乐就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许士海,颜新新.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篇7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 广告专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告专业具有学科交叉、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特点。因此,在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求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广告专业链对接广告产业链,建立产学合作的培养机制。一般来说,广告设计人才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电脑制作员。其中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电脑制作员的需求数量比较大,而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必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才能达到要求。“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这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上述层次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契合点,它既可以向市场输送大批的一线应用型广告设计制作人才,又能为专业潜质优良、勤奋努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升学历学位和能力的上升通道,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各类广告人才教育培养的公平性。

1.教育的公平性

目前,广告专业的中职高职生源,基本上都是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没有继续上普通高中、普通大学的学生。中职高职学校实行的也基本上是单一的就业教育。学生没有更多的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机会,缺乏一贯制学历学位和能力上升的通道。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生源很难稳定和保持良性规模,学校也缺乏多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上来讲,任何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发挥自己的技术并勤奋谋生,社会就应该给他充分的发展空间,以保障和促进不同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利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广告专业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进行培养,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各类广告人才教育培养的公平性。

2. 广告专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体系应同时满足升学和就业两项基本要求

据统计,发达国家人才的需求比例为:高级拔尖人才约占5% ,从事设计开发的专业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1]。现阶段我国广告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基本上符合这个比例,因此“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同时满足升学和就业这两项基本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社区学院成功的办学模式[2],它体现为三方面任务的实现。(1)核心任务:提供学士学位或职业证书的授予方案和需要转到四年制院校所须的条件。(2)纵向任务:通过学分制,向上可与四年制院校连接,向下可与高中连接。(3)横向任务:为公司提供合同培训、办继续教育和小企业孵化中心等。这样就使得教学科研职能、职业课程和其他活动方面建立起了一种互补性或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无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是在降低学生学习成本上,都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3.广告专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分段培养经验

学院广告专业具有比较完整的教育形式:本科新干线(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种衔接形式)、五年制高职学院(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一种衔接形式)。在进行广告专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就对其分段培养方面作以概括总结。

(1)中职阶段:①培养学生的自学、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广告行业基础工作所对应的基本技能的学习。②毕业时要具备能够胜任广告行业基础工作的专业能力,并且要求至少在一个方面能力比较突出。

(2)高职阶段:①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个人问题等方面进行耐心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②把普通科学文化课和职业技能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③毕业时要具备能够胜任广告行业一般性工作的能力,并且要求至少在一个方面达到中级或高级的专业水平。

(3)应用型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是以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毕业时要具备能够胜任广告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的能力,并且要求至少在二个方面达到高级的专业水平。

4.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立产学合作机制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现代教育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深入到社会和企业中去。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就为他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就业安置;目标;领导;网络;服务;宣传

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实行政府促进、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方针。在这个就业体制下的转型时期,绝大部分家长及毕业生己基本适应了市场的要求,跟丘了时代的步伐。但在市场竞争、生源竞争、就业竞争的今天,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仍然是技工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此项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技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呢?本人通过在中职学校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学生就业安置的儿点思路。

一、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不少新生认为进了职业学校,升学无希望,毕业后又无可靠的就业岗位,因而在学校出现了松懈、自卑、缺乏自信的心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使学生在校目标不明确、学习不积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针对此现象,坚持从一年级新生抓起,进行目标教学,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干什么,在校应该掌握哪些本领,应具备哪些素质等,从而使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及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生活计划。进入第二学年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重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常识教育,从学会做人的教育入手,帮助学生立志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最后一年临近毕业时,进行创业意识和就业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才的欲望和创业的信念。

二、建好网络,为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1.建立人才网络

学校对每一个临近毕业的学生,根据其在校学习情况、专业特长、个人爱好,建立了学生个人求职信息档案。同时和各个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岗位。一旦达成协议,安置办就按要求组织人员,提前做好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准各、物质准各工作,以便和外资企业接轨。但在实际中学校开设的十几个专业,还满足不了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于是学校又与县就业局等单位联手,建立了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库。有时候厂方不仅需要中专生,而且需要一些对口的大专、本科毕业生,因此学校建立的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库可以满足厂方需要。

2.建立人才输出信息网络

互助县人口37万余人,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均占地少,剩余劳动力多,再加上企业效益不好,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学校把建立就业信息网络重点放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长三角沿海地区。为建立信息网络,安置办的老师每年外出几十次,历经千辛万苦,在北京、苏州、昆山、嘉兴、上海、无锡等地直接和二十多个厂家建立了人才供求网络。 转贴于

3.健全安置环节的护送网络

每次给厂方送人,安置办全程护送,途中每个环节都考虑仔细,防止途中出现安全问题。为了方便送学生,学校先后和县汽车客运总站、西宁火车站等运输部门建立了友好关系。保证了学生每次乘坐守时可靠的车辆,保证学生侮次安全及时到达。护送服务网络的建立保证了学生沿途一路安全、畅通无阻。儿年来,我们护送的学生在路途中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三、实行跟踪服务,随时了解和掌握情况,定时回访

一次性的安置,让所有学生绝对满意是不太现实的,而要让学校长期派人在外从事调整工作更不现实。因此,必须实行长时定期的跟踪服务。这项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但又必不可少,必须由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采用电话、书信、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确认出了问题的单位和学生,先进行安抚,随之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及时进行解决,既不能拖延,也不能推诱,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对个别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无理要求的学生,千万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激化矛盾,应采用感化和劝诫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切忌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和用逼迫的手段。

四、加大宣传,引导想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 模块式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9-02

一、引言

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广大的中职毕业生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中国的IT产业正处于一日千里的快速成长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用武之地,然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口就业的比例更小。仔细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企业想要的,他们缺乏相应的岗位应用能力、缺乏相应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正是这样的矛盾,学生在校不愿意学,毕业的时候成了“老大难”,然后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专项技能,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层次的细分,将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适应市场的需求,势必改变现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计算机相关工程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和计算机相关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把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拓宽为计算机相关行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面向具体的应用、维护、组网和简单设计,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到面向基层计算机相关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技之长”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岗位及关键能力分析

根据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就业现状分析,结合市场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确定了适宜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计算机操作员(办公室文员、仓管、统计、收银等)②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③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的营销宣传④计算机硬件维护、调试、软件安装⑤影视制作、课件开发设计、多媒体加工制作⑥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工作等。其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操作维护和电脑打字、广告设计类这些基础性工作。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与岗位相对应的专业职业能力。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中职所培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由5项专项能力组成,其具体要求如下:

(1)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工作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和具有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2)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技术逐步走进信息检索领域,并与信息检索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擅于信息检索也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表现。因此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能熟练运用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中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分享成功,时刻记住团队的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团结就是力量,协同工作,擅于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

(4)持续学习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无止境,唯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IT行业,唯有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并能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5)专业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及常用外部设备;具有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安装、设置与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能力;熟练的进行平面广告制作及动漫设计;初步具备开发、设计多媒体软件、网页的能力;能独立组建局域网并有进行网络操作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进行局域网系统的组建;能够对常见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安装与调试;能够对常见的网络故障进行检测与维护;能够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检索;能够熟练使用Office、Photoshop、Flash、Corldraw等软件。

四、能力模块划分与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模块化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力模块划分是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专项能力划分成教学单元或模块。同时,在将能力模块划分为教学模块时,要考虑中职教育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处理好“通才”和“专才”之间的矛盾。“模块化”课程旨在“专能教育”,课程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时,通过“模块式”的形式,以“案例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每一个案例对应一类具体的专业技能。具体将本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5个专项能力模块,如表1所示:

五、结论

基于以就业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分析。构建了五项专项能力,以及相应的五个专项教学能力模块。在教学实施中,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其它能力模块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5)

[2]江文 唐俊.论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计算机教育,2009(5)

[3]杜飞明 周承华.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化教材开发与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篇10

关键词:中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美国学者Super.D.E(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为主的管理理论,是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包括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从事这个职业,担任什么角色,在职业变更以及为实现职业规划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如何开展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中职学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已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热点与难点。因而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从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思考、探索实施,才会具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教育起步较晚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于1994年劳动部颁发《职业指导办法》后,国家教委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应:“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因而,许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较晚。

2.学生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4%的学生所学专业是因父母和老师的意见选择的,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23%的学生是和父母商量后选择的,依据是将来比较容易就业,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只有3%的学生是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淡薄,造成许多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有的片面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忽视专业能力水平和专业需求,忽视单位发展潜力和个体发展前景;有的一心向往办公室、中外合资企业、央企等,不愿意到小企业或新建企业建功立业;有的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缺少充分了解和掌握,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3.学校缺乏规划

与专业教育相比,许多学校没有形成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全面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局限在新生入校时开设课程,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缺少大量的实践指导,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4.专业师资匮乏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化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授课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造成缺少拥有专门知识的职业指导教师提供教育与辅导,无法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工作。

5.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大多学校是以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二、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1.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下社会技术体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的人才结构呈智能化、复合化趋势,对劳动者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着眼于造就具有适应岗位变化能力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欲望、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变化和个人职业需要的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是学习个体持续发展的规划过程,能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意识,关键是能唤起中职学生最根本的心理需要――个体发展。中职学校的极大多数学生自认为是学习上的失败者,对他们而言学习的需要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结果。具体说就是学习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就业前景。当就业的前景能吸引他们,而且他们也认识到能够获得这一前景时,他们就会积极地对待学校的学习生活。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是撬起这个可持续学习动机的杠杆。如在校的学习目标、近一两年的择业目标,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等,能使学生将满足需要与目标联系起来。

2.发展内在的需要

许多事实表明:中职学校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如自我定位不准、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等等。为此,中职学校开展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这些外驱形式的引导相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更能起到内驱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主体的意识,促使学生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应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成为怎样的人”等自身问题,有利于解决学生对自我缺乏科学认识、方向迷惘放任自流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设计未来,让学生自己设计怎样逐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学习期间自觉合理的进行自我塑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能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让学生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引导他们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使理想摆脱幻想的色彩,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主动适应社会要求。

3.就业导向的需要

近年来,中职学校积极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中职学校纷纷提出了“入学=就业”的口号,在招生时承诺包推荐工作。这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也是客观事实。就拿我校来说,不仅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保持100%,每年还有不少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被“抢购”一空。

然而高就业率的背后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自己缺乏足够认识,不考虑内外环境与职业匹配,盲目追求高薪,求职时屡屡碰壁的问题;对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一工作,频繁跳槽而且周期越来越短的问题;没有明确目标,被动开始工作,没有把职业的选择和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就业观仍是一种短期的盲目的就业观,没能根本解决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要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否则就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制订行动计划

具体、明确、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帮助学生落实在校期间生涯规划的重要保证,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年级):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可利用课堂教学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了解工作和职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阶段(二年级):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学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典型,指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咨询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参与实习、兼职、假期工作或志愿者活动中获得一些工作经验。

第三阶段(三年级):通过各种职业生涯的教育指导,使中职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可督促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举办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讲座;组织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利用直接渠道接触社会职业,以取得及时、真实的职业信息,学校要不断强化毕业生的角色,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样才能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落实“五个步骤”

(1)认识自我

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思,全方位地认识自己。如对自己学历、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动机、能力、特长、技能等做个全面的评估,逐一列出。

(2)明确方向

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心理趋向进行检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通常说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不完全一致,甚至对立。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不断调整,最终锁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3)了解潜力

对自己能力和潜能有个全面总结。一个人的职业最根本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的发展空间的大小主要还要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潜力的了解可以从自身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认识。

(4)厘清环境

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种状态如经济发展、企业制度、人事政策、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应综合两方面加以分析。

(5)确定目标

通过对上面环节的详尽回答,综合分析,便可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职业目标,最终形成自己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中,有一位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学生―蒋鑫。回顾他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五大步骤”的重要性。从进校时的失落,到慢慢接受现实;从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的无奈,到逐渐明确方向;从实践过程中不自信,到不断迸发出自身的无限潜能;从被动地接受现状,到主动地适应环境。让他战胜来自市重点高中的优等生获得火炬手资格。顶着奥运会火炬手的光环,蒋鑫来到了中德合资的KUKA(库卡)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凭着《职业生涯规划》带给他的“魔力”,半年后被送到德国进行骨干培训。蒋鑫说:奥运会火炬手的身份,对自己来说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个动力,而动力的源头是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思考“五大问题”

(1)提升课程地位

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要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各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各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2)树立科学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成材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有效形式。科学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举措,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要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

(3)提高教育效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要结合时代、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为重点,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突出操作性、训练性。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继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教,要对任课老师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设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相关专业培训,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教学与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

(5)完善服务机构,

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即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当然,学校也要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与大学生相比,中职生处于15 ~ 18岁的年龄,从自身身心的发育来看,对就业也没有强烈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就业紧迫感不够强烈。同时中职生社会阅历较少,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的社会环境,认知较肤浅。因此,中职学校应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基础,以专题讲座为补充,以职业咨询为辅助,以职业见习实习为特色,以就业指导为重点,以专业化师资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做出职业决策,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建新等. 大学生生涯辅导[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鄢敬新. 职业生涯规划宝典[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