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学年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1:3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毕业学年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毕业学年总结

篇1

现在的我走过了十六年的学生生涯,走上了社会,想通了不少事情。小人物的我也渐渐萌发了不走寻常路的想法。我的十六年都是循序渐进的,没有什么风波,现在想来是那么的平静,从没遭遇过什么挫折,没经历过什么不一样的事情。没谈过恋爱,总是按老师要求的做,在老师心目中我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好学生,就是成绩也太平淡了,没有去歇斯底里的拼搏过。总有一种逆来顺受的感觉。

高中老师曾这样评价过我:“没有太大的激情,你怎么也爬不起来,你为什么就那样的平淡呢,我觉得你还是有潜力的?”我无言以对只能报以一笑。至今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不知不觉间一年就过去了,再看我走过的一年,便是我成长的一年。通俗的说就是我走向成熟的一年。一年的成长让我得到很多,逐渐的从一名只知道办事的小人物到现在可以独立工作。这就是一年来我所得到的最大的好处。

目前我也认为当一名小人物不是不好,而是太没有意义啦!

当我在新年的钟声即将要敲响时却得知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过逝了,突然我想到以前读过他的书(现在很久没看书实在遗憾),书中曾提到:一味的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生活还有意义吗?那不是生活。那是一种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

我也在思考我的过去,思考什么是生活。发觉我就是那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恰逢新年来临,我想新年必将有新气象,一味的沉浸在过去有什么好。我想得到新生。

总结过去就是一种新生的方式,恰好此时公司要求写年终总结,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抒发感情总结经验的地方吗。所以我写下了现在的话语。

路曾今走过,现在也在走,他一直在你脚下何须你去寻找。

要走出自己的路首先要看清路在何方,那路不就在你脚下吗?别人怎么说你在乎吗?

在上一年也许别人看我不顺眼,那很正常,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你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一样看你不顺眼。

一年的工作让我知道,在生活中,必须要谋求主动,不要一味的指望别人帮你,相信自己你就是最好的。做错事绝不找理由。错了就错了,难道能改过来吗?

工作一年来的检讨:

1、 工作没有激情,没有方向,蒙着眼睛向前撞,也不看看前面是否有石头。

2、 工作时麻痹大意,工作不细致仔细。导致疏忽,小错误可能酿成大错。

3、 工作责任感不强,对待工作不积极向上。

4、 懒惰,常常睡懒觉,偷懒不干事。

5、 人际 交流困难,说话不流利,老犯错误。犯错后就沉默寡言。不敢面对。

展望未来,下一年的发展方向:

都说我有领导风范,下一年我必将慢慢改掉上一年的坏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才能得到新生。那么具体该如何改呢?我现在心里就只有一个大的提纲。现在写出来好做下一年的参考。

1、积极改变做事态度,由不愿改为抢着做,简而言之就是做事积极向上,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2、回到从前认真的态度,继承李氏家族的传统美德,崇尚节俭,做事认真,做人和善,随时保持谦和的笑容。

3、培养工作中的责任感,积极热爱自己的工作。

4、改变懒惰的习惯,首先就从睡懒觉开始。逐渐改变这一坏习惯。

篇2

时光真是如流水一般就在眼前缓缓流走,更是让我有些搓手不及,三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这短短的三年时光更是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会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期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一

转眼之间,三年的大学时光已经结束,对于我而言,这是非常圆满的,通过三年的学习,有了不一样的经历,让我在学习生活当中更加的用心,也明白了自己这几年来的一些客观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我也清楚的知道需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交代。

我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生活当中也非常的端正,相比之下,我愿意跟一些作风优良的学同学接触,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下面,自己也能受到一些影响,作为一名大三毕业生,我回顾过去三年的学习时光,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三年的学习时光到现在已经结束,这对于我们往往都充满着非常大的诱惑,跟同学之间相互的帮助,有什么问题一同解决,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感情,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当然,这大学三年的生活当中也有非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我通常能够调整好心态,如果生活当中有一些不好的情绪,一定要切记,我从来都不会让这样的情绪带入到生活,这是一定的,这一点没有丝毫的妥协,大学三年的生活,让我无比的充实,现在也让我无比的激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也非常的期待,也很留恋。

在学习当中,我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因为作为英语学生来讲,我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方面,自己一点点的去积累知识,还有很多需要去细心体会的东西,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长,也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东西,也事情肯定不能够强求,更加能够用一个不好的心态去应对,对于我而言,在这些方面肯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学习当中,我跟同学们去请教自己不会的知识,我一直都能够耐心的请教,因为我知道这对于我而言是帮助最大的跟老师们相处的时候,也非常虚心,能够保持好状态,时时刻刻都用一个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锻炼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专业知识上面也达到了一个不错的地步,我相信这对我自己以后需要很大的帮助,无疑必须要去赶集,这几年的学习因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面沉淀了很多,虽然现在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了,可是我依然充满着信心,我对自己也非常坚定,相信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变的对待自己,一定要要求高一点,保持好一个倔强的状态,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咱俩的大学时光,我没有丝毫的怨言,我很感激。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二

时光真是如流水一般就在眼前缓缓流走,更是让我有些搓手不及,三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这短短的三年时光更是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会有着更加不一样的期待。

三年前我刚踏入学校的大门,感觉自己完全脱离父母的管束,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精彩与幸福,同时也让我对生活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期待。如今传说中的“美好时光”就这样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三年也还是如从前的时光一般眨眨眼就过完了。

对于学习,自己还是有遵照着教学安排好好的完成,并且自己也是有非常努力的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慢慢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感知与体会。同时自己也是顺利的完成了每一项学习任务,并且也是获得了老师对我学习方面的肯定。当然我自己也是参与了一些老师所举办组织的活动,让我在其中较好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生活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悟与体会,同时也让我与老师间的情谊更加的深厚,更是对我的学习方面有相当不错的指导。

在大学非常必要的社交活动上,自己也是参与了不少,同时也在这些活动中让自己的各项能力都有锻炼到,并且也让我在这些的活动中收获到不少的友谊。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更是有很好的放开自己,让我完全的投入到活动中,更是无比的活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去面对的劲儿头。我非常开心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生活中有这般的收获,也是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我想这就是大学生活的魅力吧。

平时自己也是会较多的去寻找一些兼职来增多自己的零花钱,也有让自己提前去感受这个世界,更是在工作中找寻到一些面对社会的方式,或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技巧。也正是这些兼职让我的生活变得无比的幸福与快乐,让我不至于每天都处于一种没有精神的颓废状态。现在的生活让我每天都一最好的状态去展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让我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感触与体验。

马上迎来的毕业让我整个的生活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我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不知道自己会面对怎样的职场,但是这一切都还是让我对生活有着非常大的期待。我相信在大学中尽力了这样锻炼的我定是可以非常好的面对这些,也能让我在这样的生活中有更多的不一样的感受与体验。接下来的路更是需要我自己去坚持往前走,我很是期待接下来生活中努力奋斗的自己。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三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

如今回首,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

深知性命相托的重要,从踏入学校门槛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拼搏,自强不息,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方面,自从来到xx师范学院,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xx师范学院事我都很是关心,就这样我爱上了xxx师范学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在我的美好的大学三年中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我也就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

学习方面,自我进xx师范学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xx师范学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xx师范学院,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

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xx师范学院美术系第1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工作方面,在寒暑假期实习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找工作比较难的启发,启发我要克服困难勇于直前。

而今我年轻有知识还有这一颗永远求真求实的心,我就能够去创造我的价值并去认真实现自我的价值,让我的生活充满生机,充满永恒的爱!

三年大学毕业鉴定报告总结四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毕业之即,对自已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作一个总结和鉴定:在校期间,在学校的指导、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自觉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

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回顾大学四年我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这条线上的一小段,是闪闪发光的一段,它包含了汗水和收获,为我划平人生的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

该同学性格开朗,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学习刻苦认真,善于思考,生活中能应严格要求自己,为人诚恳,待人热情,工作踏实负责,与同学相处融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具一定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有爱心,帮助热爱同学,尊敬老师,遵守各项制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意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

学校

篇3

我的大学,我做主。同样的大学却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这必然有原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大学学业规划就是最好的开端,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为之奋斗,不再迷茫。

一、认识自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回顾已经过去的大学时光,对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很有帮助。

对于我自己,已经20岁了,也就意味着活了20年了,过去已过去,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展望未来,为家争口气,为国家效劳。

现在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当时报考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学这个专业),但我觉得还要对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国家的时事与政策,还有当前就业形势。

就我个人而言,爱好有:在运动方面,爱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有时也喜欢踢足球、跑步,锻炼时间依心情和天气而定;在学习方面,喜欢看报纸杂志,对数学情有独钟,化学稍低些,而且曾有这样的想法,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不管我能不能走上这条路,但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实现它;课余时间喜欢在寝室上网,了解一些时事,但对网络游戏没兴趣。

我的性格:以前脾气比较暴躁,很冲动,幼稚,但经过岁月的洗涤,多了一份耐心、冷静、乐观,做事前会多一份思考,而且我当班干部工作认真,管理比较严,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原则,要做就做好,做不好干脆不做,但现在没担任班干部。雄心壮志依存,却不能很好的坚持,坚持中总会有小小的停顿,比较容易受外界打扰,而且有些内向,沟通能力欠佳,特别是和异性沟通时。

我的座右铭是:奋进是最好的防守!

二、学习具体规划

在接下来的大学时间里,重点是:第一学习,不挂科,学好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第二身体,运动是生命之本,大学四年一定要多锻炼,增强体质;第三是实践,多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有益活动,积累经验,多结交诤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决不能被酒肉和女人毁了,同时多与家人和老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见。适当听一些讲座,完善自己的思想。

大一接下来的时间

继续努力学习,保持不挂科,与同学和睦相处,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积极准备竞赛,争取在各项竞赛中突破,如果进入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复赛,继续完善创业计划书;高数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做好考前复习,争取拿高分;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重抓基础,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转化的准备,针对下半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积极备考,做些历年的试题。

暑假期间,找一份暑假工,锻炼自己,同时赚点生活费。对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大二学年

针对大一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力争拿到奖学金,为家里减轻负担。

随着专业课的开始,学好专业知识,英语四级考试一定要过,同时突击英语六级。

对自己要有信心,充分分配好课余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通过图书馆的专业书达到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可以是名著、艺术、自然、哲学等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发展自己的特长,为将来自己的科研工作铺路。

竞赛是一个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只要自己尽力了,就不要有怨言,别因为竞赛而把专业落下。

大三学年

在实践中创新,针对大一大二的进展,继续自己的步伐,有必要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步伐,抓紧时间,主动加深专业课的学习,让大四有更多时间准备考研,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为就业做准备;多于社会接触,早一点适应社会环境,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确立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准备考研。

大四学年

篇4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培养方法

随着高校人数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从2000年毕业人数107万,到2015年达749万,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以每年近30万人的数量增长。应届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使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学校、社会需要共同思考和改善的深层次问题。必须承认,一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将直接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管理能力,就业竞争力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高校培育人才能力最直接最明晰的方式。如何结合高校现有制度,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之能实实在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高校管理者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完全学分制与就业竞争力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总学时,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学分制有不同发展阶段,学年学分制是学分制发展的一个阶段,选课制度是学分制发展的萌芽,最发达的阶段是完全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将没有专业的限制,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完全学分制的本质是把知识模块化,设置足够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管理制度。由于在高等教育规模还不是足够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供学生选购学分的市场”,完全学分制对修业年限的设置从原来的4年变为3~6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合适才能发挥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是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促进个人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二、当下完全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走访各个学校,对沪上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制度的本科在校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询问,收集各校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当前实行该制度的大学所遇到的问题有极大的共性,总结归纳如下:

(一)学生层面

1.不同于以往4年制的大学生涯,完全学分制实行的是学生自主安排课程,在3到6年内均可毕业,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正因如此,学生上课数量不易控制,从小习惯了在老师、家长严苛教育下学习的中国学子,在大学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思想日渐松弛,长期旷课,失去读书兴趣,影响毕业。也就是说,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的自主自愿度的降低将会导致大学修读时间的延长,最终导致其就业竞争力远低于其他应届毕业生。

2.对于有学习意愿的学生,该制度亦有不便之处,譬如容易选不到自己心仪的老师,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了解,教师成绩评判标准参差不齐,等等。不论是没有选到优秀教师的课程,还是为了考试成绩选择容易通过的老师,都会扭曲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认识,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及长久发展。

3.由于自由安排课程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存在盲目选课、急于赚取学分的学生,强行提前修读课程,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明显降低学习质量,培养出为凑学分而学习的功利主义者。

4.在实际考察中,部分学校存在为适应新的制度而缩减已有专业课程课时的行为,该举措饱受非议。无可否认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就业,是学生工作的基础与资本。缩减教学课时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争议;对于学生来说,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认识将会成为其就业时的短板。在社会呼吁全面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专一型、技术型人才也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幅度缩减专业课课时是否利于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存有争议。

应对完全学分制导致的弊端,学校需要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多为学校的不便着想,建立完善的完全学分制及全面的辅助制度的想法就是可能的。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减少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时必然会引起的争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选课制度。例如优化选课界面及系统后台,增加教师的个人介绍及教学要求,开辟已修该课程学生评价一栏,使学生在选课前便可充分了解课程,减少学生选课、排课的时间。

2.学校应坚持保证不缩减专业课课时,提高各专业对专业课课程考核的标准;提高所开必修课课程的质量,保证每门课程“课尽其用”。对于喜欢拓宽自己、发展自己的学生,应给予其更大的选修课空间,不强求某方面的规定学分值,让学生按照自我条件,合理选课,提高个人素养。

3.高校应构建一个由心理专家、优秀学生管理工作者、资深的教授等人员组成的咨询小组,以便于及时发现和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增加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辅导学习、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的机会。

(二)班级层面

完全学分制的存在及推广对班级这一群体组织的冲击极大。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是会喜欢和自己相熟的人在一起活动。然而学生自主自由选课导致同一班级的同学被分散在各个时间点各个教室上课,班级同学无法聚在一起,交流沟通的时间变少,班级凝聚力开始变得薄弱,学生团队意识缺乏。班中除了班长和团支书作为桥梁通知学生各项活动,其他班干部的职位变得可有可无形同虚设;在中小学时代起着重要作用的班主任到了大学后连见面的机会也变得寥寥无几,班主任不再是纯粹的专职班主任,可能是一名辅导员,或是专业老师,他们需要更多时间研究自己的课题与项目,对管理班级中的各项事务精力受限。

综合上述原因,班级内的班会和团组织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同学们无法理解班长乃至其他班委的用意和辛劳,从原先对班级活动的重视到后来无所谓的态度。同学间人心涣散,班委们的积极干劲渐渐被消磨殆尽。班级,这一个伴随学生十年之久的团体组织,在完全学分制下俨然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失去了本应属于它的意义,也丢失了学生本应存在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毫无疑问的是,任何一家公司的应聘要求上都会明确指出应聘者须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这不是泛泛而谈可有可无的空话,而是当今社会就业者能力所达成的共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加之大学期间未能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缺乏集体感、不懂得合作的缺点在迈入社会后暴露无遗。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班委例会,例行的工作计划公布等。优化班级会议与活动前、中、后期的各项工作,做到制度上的完善,干出实绩。

2.建立公正严明的考核方式。一切决议都要公平公正、民众选举,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监督,使整个选举过程公开透明。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班级,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

3.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及生活小组,加大管理力度,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针对大学生所处年龄段做事漂浮急躁、缺乏专注度的问题,还需要创办者能够坚持且有成效地进行下去,培养其持久性。

4.建立全新的学生生活园区文化。现如今同班的宿舍相邻近,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寝室活动增进班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内同学和睦友好相处和相互借鉴学习。可以说,培育良好的寝室文化与完全学分制相得益彰,全新寝室文化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集体荣誉感下降的现象。

(三)教师层面

实行完全学分制选课,人员流动大是其中十分明显的问题。传统的学年制实行固定老师给固定班级上课,虽然不能说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但是师生间还是有很多交集的,只要你想学就一定能从老师那有所收获;在完全学分制下很多学生都表示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帮助指引,将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也会对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规划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全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挑选骨干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明确导师会议周期,创建学生与导师交流的平台;设置相关监管部门,使导师职责任务细节化、规范化,学校层面应时常做行风评议调查,及时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获得反馈,优化现有制度。另外,实施教师定点坐班政策,开设心理讲座及单人心理辅导,保证只要学生有问题,学校就可以提供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完全学分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该制度的推行是多样化市场的需要,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学分制在不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鉴于此完全学分制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支持,我们应与大学生建立沟通桥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动态,从学生、班级、教师乃至更多层面优化完善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由此才能使高校教学制度永葆活力,获得良性发展;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能力;社会实践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就业形势严峻。而独立学院“三本”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普通高校“一本”、“二本”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就业能力不强,职业定位模糊,在选择工作机会时,或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或自卑焦虑、畏葸不前等。因此,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在就业市场上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业能力高低就成为了关键因素。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本着“贯穿四年,系统推进”的思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但目前仍没有统一定义。目前所说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其可雇佣程度,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等能力。这里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等显性能力,还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创新等隐性能力。显性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为突破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知识技能的竞争优势;而隐性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借助实践平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必备的就业能力是当前解决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当前,很多大学生将实现就业的重点放在把握就业机会上,即在找工作的时候,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如目前流行的毕业生“包装”、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等,但这并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的一项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结果显示,面试时用人单位看中应聘者如下几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26%)、专业知识(24%)、谈吐表达(22%);实习期间用人单位最关注应聘者如下几方面能力:学习能力(51%)、团队合作能力(42%)、执行能力(36%)、创新能力(24%)。而实际情况是大学生恰恰在学习、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即所谓就业能力不足。还有调查表明,8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交协作能力,在其任职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此外,近年来,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在人才招聘中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条件或者优先条件。而实际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作为独立院校就业工作者,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始终坚信“抓住过程必有好的结果”,需要从源头抓起,针对低年级学生,重严抓专业素质,对高年级学生,则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做在平时,全员投入,细化、优化就业指导体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实现从夯实低年级专业基础到高年级实践能力培养的过渡。

1.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应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特点,实施过程化管理,“全员育人”,建立、巩固和完善综合导师制,随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建立起“班级辅导员制度”,由高年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低年级学生积极帮助和指导。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专业讲座等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业交流,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就业专业知识能力。

2.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都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选人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就业能力,而解决问题主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一项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回访调查显示:在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中,选择“实践动手能力”的占89.6%,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占90.2%,这表明学生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这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意向是一致的。

首先,社会实践要以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依托,而校企合作是世界上各国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需要高校主动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积极组织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建关系,把社会实践基地与就业实习基地联系起来,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推荐选拔学生,让学生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就进入实习阶段,提前把握就业脉搏,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学习环境。

其次,要逐步建立起了宣传发动——选拔——培训——实践(传、帮、带)——总结、表彰、推广——建立人才库——推荐就业相对完善的就业实践体系。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把高年级学生推向社会,贴近“实战”,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差距,找准定位,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挖掘就业潜力,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自主挖掘实践机会,使专业实习、实践和社会服务以及就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以学生为本”,细化、优化就业指导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了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还不够,还必须掌握一些和求职相关的技能技巧。所以,专业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人文学院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对学生分类、分阶段指导。高校就业分管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构成就业指导队伍主力,每一个年级每学年初要对班级学生开展一次学业、就业规划讨论和指导,将四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班主任对学生学业和就业规划进行评改,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每个学生提交的规划书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同时,还要定期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相互取经,提高学业规划指导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

从第七学期开始,组织班主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按照就业潜力对就业群体进行了分类,开展分类指导,优化服务质量。对于竞争力强的学生,强化择业技巧的指导,促进学生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对于竞争力中等的学生,强调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学生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己,力求学生保持清醒头脑;对身心有缺陷、交流与协作能力较弱、家庭经济困难、实践能力较差等四类就业能力较低的毕业生群体给予特殊关注与帮扶,对他们采取摸查登记、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特殊推荐等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尽早落实就业单位。

四、结论

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高校树立起长远的眼光,贯穿四年,系统推进,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指导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坤英,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J].人才开发,2009(1):47-48.

[2]陶荣兄,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学术纵横,2010 (2):116-117.

[3]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78-80.

[4]央视:东方时空调查:毕业生有多少就业“力”[EB/OL]..cn.2006-02-09.

[5]孙亚辉,李成,李靖.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9(2):257.

[6]杨娜,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传承,2009 (4):126-127.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 职业生涯规划 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确定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出有效规划和实际安排,科学认知自我,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努力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逐步认清自己所学专业,认清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如何在大学四年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找到自己专业和职业的契合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

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报考时,或多或少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大学毕业后在生物技术领域搞科学研究,进而出国深造的;二是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广阔,能大展拳脚;三是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工作。但是问问大学生自己,没有几个人能认真说清楚在大学毕业后真正想做什么。这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同学在大学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规划一个在大学提升自己的计划,使大学四年白白度过,最后在大四面临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等问题上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因此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如何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多种学科和教育理论,包括了“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选择决策”、“生涯规划步骤和方法”、“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大学期间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等等很多方面,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出发,就特殊的群体探究其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针对准备毕业后继续深造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猎多种基础学科的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多种基础型学科,如: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等,几乎涵盖了理工科的全部基础学科。

因此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后,大家发现在生物技术领域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研究和学习,因此有些同学就为自己制定了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的发展规划。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考研和出国留学的群体中不外乎有以下几类人:学习成绩优异,具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潜质的人;想利用考研和出国改变命运的人;随波逐流性,看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人。

1.兴趣为前提

考研或出国关系到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因此是否对生物技术专业感兴趣是前提条件。生物技术涵盖了多种基础学科,虽然每门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学习面之广、任务之繁重是每一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共同的感受,因此对生物技术没有兴趣的人是不会在这一领域中做出成绩来的。

2.出国

生物技术是一门发展迅猛的专业,国外相比较国内来说在师资、资源、教学上占有优势,因此对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来说出国进一步研究是较好的选择。生命科学院的一位2008届毕业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确定了自己出国进修的目标,她为这个目标作了如下的规划:

首先,语言学习。生物技术的前沿课题都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要想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发展就必须做到专业英语过关,因此,她十分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利用一切手段提升自己的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在竞赛中磨炼自己的日常英语。对于专业英语她利用很多时间把英文的原版教材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就连注解都不放过。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打通了语言关。

其次,专业学习。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基石,没有这些基石一切发展学习都是空谈,因此她抓紧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

第三,提高试验技能。生物技术专业说到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好多学习实践是在试验室中度过的,最终的学习也是通过试验来体现的,而且国外的大学十分注重试验的能力。因此,她在大学第二学年,利用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好政策,与学院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老师取得联系,认真在导师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试验能力,最终她在全国性的试验大赛中取得到金奖的好成绩。

这些成果成就了她出国的梦想,经过导师推荐,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她顺利的拿到了美国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3.考研

生物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物技术同学的考研比例与其他专业相比要高出很多。

考研的情况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今后想继续研究,做研究工作的人;一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给自己镀金的人。这两类人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应该不同。

对于前一种,想做研究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好的学校、好的导师,这样不论是师资还是教学条件都是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

对于后一种,为了找到更好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牌子比较响亮地学校。由于不一定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研究,因此不必非得在报考相关专业,而是报考自己喜欢、今后工作能用上的专业,这样对于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

篇7

关键词:就业;理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23-02

随着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体制的转变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就业问题也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件大事。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化,为实现“大众化”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招生比例迅速增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就业中心四个支点构建的就业市场以及高校毕业生也在这种新形势下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就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也更进一步引发了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盲目趋众心理严重,缺乏与时俱进的灵变态度

在我们的招聘会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些单位前人员拥挤不堪,而有些企业却无人问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个人的职业设计,盲目从众造成的。其实求职不必扎堆,随着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工资也会“物以稀为贵”。目前在就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市场规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已逐步趋向理智化、现实化,而学生就业与时俱进的灵便态度和个性化的职业设计也已成为今后择业的首要规则。

2.毕业生就业理想有所偏颇

一些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到大中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才可以体现自身价值,而自愿到我国政策有所倾斜及倡导的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的确是空乏其人,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创业、自主择业的思想,严重影响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

3.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跳槽

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中,对百家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90%以上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愿意做基层一线工作”,同时“盲目频繁跳槽”[1]。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对自身实际情况定位不准,认为有本科文凭就不愿到基层工作”;不了解社会,考虑和处理问题脱离实际情况,依赖性强已成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两大弱点。

4.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明显薄弱

现代企业越来越青睐“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而在对理工科院校的调查中,仅有37.64%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知识”,67.54%的人没有系统读过一部文学名著,这不能不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薄弱。不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也成为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包括今后工作的一个瓶颈。

二、发展建议

1.就业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应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趋势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社会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也会更大,就业任务更为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跟随时代脚步,采取措施,应对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2.教育管理中推进专业与实践、创新与人文、心理与理想等结合指导

首先,专业素质是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知识型劳动生产者必备的条件,只有贮存和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实现以博取胜,才会有雄厚的发展潜力,个体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扩展生存空间[2]。而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们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理工科毕业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出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具有探究精神和较强创造力的一流人才,这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建设与培养。最后,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工作中挫折承受能力不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这就要求就业工作者坚持开展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就业心理世界。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注意将理想教育与之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3.建立反馈体系,了解企业,给学生有力指导

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跟踪、分析、反馈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现状,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将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尴尬的局面,当学生问到这个企业怎么样,今后什么发展方向等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给学生一个很满意的答复,这主要是我们的跟踪、调研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所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

4.加大沟通力度,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由于应届毕业生都是刚刚涉足社会,对就业形势不十分了解,定位的不准确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不理想,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这就要求我们就业工作者通过讲座、咨询、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大沟通力度,了解学生的状况,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定位。

5.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过程始终

我们的就业教育大多数都集中在毕业生择业阶段,这就难免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需求时“望条件兴叹”,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知道单位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而来塑造自己,这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而不是面对择业的大四学年。这也就要求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人员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篇8

有关大学毕业实习自我鉴定

本人是**学校**级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正式工作之际,我先到**公司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两个月的实习也许是短暂的,但对我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我在学校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充分结合,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演习,使我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下面就是实习鉴定。

我是学设计的,在书本上学过很多套经典设计方法,似乎通俗易懂,但从未付诸实践过,也许等到真正成为一个美工时,才会体会到难度有多大;我们在老师那里或书本上看到过很多精彩的设计案例,似乎轻而易举,也许亲临其境或亲自上阵才能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两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成为一名称职的美工做准备。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的听从前辈的意见,虚心的像他们学习,不懂的地方就积极的去解决。性格比较开朗的我,能很好的跟同事沟通相处,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段时间学到了不少学校里没有教的东西,感觉很不一样。也许这就是社会吧。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认真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对待,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因为我马马虎虎的毛病,老是做错。也许现在的错误看起来很小。可是如果不能改掉这个毛病的话,以后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每天都得自我总结一下,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还有什么缺憾。必须尽快改掉这样的习惯,做好一个社会工作者。

现在的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而正是有了这样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为挑战所以存在,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在未来的道理上创出自己的天空!

大学生实习自我鉴定300字

自从我在20xx年x月进入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工作和学习中,我有很多的感受和收获,深深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经验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巨大差异,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我开始实际的工作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与辛劳,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实习单位领导的期望。感谢,单位领导们给我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加上同事们毫无保留的“授业解惑”,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我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

工作近三个月,接触了不少人和事,在为自己的成长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明白自己尚有许多缺点需要改正。我认识到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致,首先需要改正的就是尚显浮躁的心态,有时候做事只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有时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忽略了其他事情与此事的关系,造成前后矛盾,更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如果不是同事们及时为我指正,恐怕到现在我也不自知而无法提高自己,因此我经常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在工作;其次就是专业知识不够熟练。就这些情况,我将来更需要多多学习的,希望以后能够少犯错误,做出成绩。

作为实习单位中的一分子,我惟有踏踏实实做事,谦虚低调做人,努力学习行业新知识,向同事们学习经验技巧,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尽力与其一起努力保证日常工作的更新,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这是我职责之所在,价值之所在。

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我想毕业以后我会继续以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发挥聪明才智,相信在自我的奋斗下,我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

大学毕业实习自我鉴定参考范文

时光飞逝,在结束第一年的警校学习并步入大二学年之际,我运用暑假的时间(20xx年7月13日至8月13日),申请到电白县公安局实习。期间,我被编入了刑侦大队一中队参与刑事侦查工作,这次实习对我来说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因为这将是我离开基层派出所首次进入县局的假期实习,它是我获取更多经验、体验刑警工作生活、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和掌握警察技能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于暑假在电白县公安局实习的自我鉴定:

凭着曾在基层派出所实习的经验和对实习工作环境的了解,且得益于刑侦中队长、教导员等刑警在生活工作上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我能很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中。期间,我主要辅助处理一些刑事案件,对办理案件的一般程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学会了做笔录,辨认现场,提审,审查等一系列办案方法以及技巧。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次实习是我警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有很大收获。

第一,实习使我对公安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使我认识到公安工作基本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社会对于公安队伍有"三不过"的说法,即说不过,打不过,跑不过。具体地说就是一些基本功的欠缺。一个案件必须得访问做到位,材料做到位。否则看似简单的案件就可能成为死案。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应该掌握过硬的基本功,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案件。这就更要求我们作为预备警官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实习对我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增长有很大帮助。作为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从事公安工作,更是要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交流会得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掌握说话的艺术,对侦查办案,讯问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学校交际范围小,这方面和一个警察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和一些老练的侦查员的差距更大。实习虽然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收获,但是还是不足的,以后学习生活中我会更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实习对我已学知识进行了检验,使我看到了学习中的不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接触了一些新的理念。所学知识要经过实践才知道掌握的程度,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需要改进。课堂强调某些知识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基本上没有概念,而在实际办案中就显得格外明显了,可以说有的地方是决定了成败。所以实践也是要靠知识指引的。

篇9

美国学者迈尔指出。教育的不平等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分布(distribution);二是分配(allocation)。

比如说,情况A下5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50%的人可以念到高中;情况B下10%的人只能念到初中,90%的人念到高中,哪一种情况更平等?当然是情况B,这里的平等是指分布上的平等。但同样是50%的人念到初中。50%的人念到高中,情况X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结果都是富人,而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结果都是穷人;而情况Y下可以念到高中的人结果一半是富人。一半是穷人;只能念到初中的人结果也是一半是富人,一半人是穷人。那么哪一种情况更平等?一般人会认为是情况Y,这里的平等是指分配上的平等。这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教育分布的异质性程度;后者指的是个体分配到分布位置上的原则。

在本文中,我们将依照迈尔的区分,利用数据从分布和分配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下城市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情况。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第一期调查”,调查于2005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织实施,分别在大连、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南宁六个城市中采集样本。六个城市的选择是根据研究设计者的要求进行,前三个城市位于沿海,后三个城市处于中西部。城市内部样本的选择则按照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法进行,每个城市的样本规模都是800人,总样本规模为4800人。

从事后的数据质量检验来看,数据的可靠度是比较高的。

一、分布层面:倒U曲线假设我们把回答人按5年一段分为几个出生组(cohoa),然后来看不同出生组上学年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从中看出:1、上学年数的均值随出生组变化而不断增加。1956—1960年出生组的平均上学年数仅为9.71年;而1981—1985年出生组的平均上学的数已经上升为12.73年。增加了整整3年。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断增加的趋势是无可怀疑的。2、但是,上学年数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却并非是直线性的,而是呈现出曲线变化的趋势。标准差测量的是什么?它测量的是各组内部的差异程度,如果人们在上学年数上差异越小,标准差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们看到,标准差先是从小变大,然后又从大到小。也就是说。近30年来人们在上学年数的差异是呈现出逐渐扩大,继之也逐渐缩小的变化趋势。

如何解释这样一种倒U型趋势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出生组的上学年数分布的密度图来更细致地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56—1960出生组上学年数的分布顶峰在9—12年左右,即大部分人都是念到初中到高中阶段。但之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在逐渐地改变着分布形状。到了1966—1970年出生组时,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三个峰形:一是9年左右,初中毕业;二是12年左右,高中毕业;三是16年左右,即大学毕业。也就是说人们此时在上学年数上的差异逐渐拉开了、明显了,但此时最高的峰形还是处于初中毕业阶段。之后的发展中,分布形状中的三个峰形越来越截然分开,三个峰形的出现。表明人们的上学年数之间逐渐拉开了差距。但是,到了后来的阶段,特别是在1981—1985年出生组中。初中毕业的峰形大大降低。而后两个峰形又出现了连接在一起的趋势。这表明,教育程度表现在上学年数上的差异又在缩小了。大部分人此时都可以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

我们也可以把上学年数分布的变化趋势总结为:同质一断裂一融合。刚开始,大部分人都是初中水平;后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机会出现了。大家有了区分和差异,散布程度加大了,不平等程度加大了。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中面临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又在逐渐缩小,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在教育年数的异质性程度会越来越小。因此,最终上学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这种倒U型变迁过程应当是中国城市中发生的一种普遍趋势,这种趋势是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相联系的。

二、分配层面:“上大学”——经济资本转化逻辑的增强研究者普遍认为近30年来中国城市受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加大。

李春玲认为,执政党及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的重大调整,对中国的教育选拔机制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1978年以来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大众化教育模式向精英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具体措施包括: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严格的逐级升学考试制度;对学校进行重点和非重点的等级划分等。教育改革的第二个方向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导致了地区之间和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因此,在受教育机会的获取上,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明显上升。

总体而言,1978年以来教育已经从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手段转变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机制。

圆李春玲在研究中使用受教育年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迈尔指出。用线性模型来测量家庭背景对于教育获得的影响,将会混淆教育不平等在分布和分配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合适。此外,李春玲的研究中采用了“14岁时家庭年收入”来代表家庭的经济资本,这一指标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既没有考虑到家庭人口数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的收入数据误差问题。李春玲后来的结论认为,从1940至1990年代期间,家庭经济资本对个人教育的影响是微小的。有理由猜想,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与家庭经济资本测量上的不准确有关的。我们下面先并不使用复杂的多变量统计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简洁和直观的手段来展现教育在分配上的变化趋势。

(一)用比例差异进行的测量“上大学”无论是在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经历事件。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一种教育或人力资本的增加。在改革前。它意味着跨入了体制内向上流动的通道;在改革后,它仍然意味着一种身份与认同,意味着一种职业生涯路径的开端。因此,单独把“能否上大学”这一事件提取出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据中出生于1956—1985年者共计3147人。在这3147人中。有711人最高教育程度为大专、大学或研究生,我们将其视为“上过大学”者;其中有1156人最高教育程度为高中、职高或技校中专.我们将其视为“有可能上大学但未上大学”者。两者相加,共为1867人,就是我们的分析对象。他们“有没有上过大学”就成为分析的因变量。

那么如何测量家庭的经济状况呢?我们采用回答人自我认定的15岁时家庭收入的分层(下下、中下、中等、中上、上上)来作为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测量指标。为了分析上的便利、简洁和直观。我们把原本的五级合并为两级:把下下和中下合并为“下层”;把中等、中上、上上合并为“上层”。在不同出生组中,这两个类别所占的比例如表2如示。可以看出,两个类别的比例大致是相同的。此外,由于数据中有8人15岁时家庭收入等级信息是缺失的,故而个案数为1859人。

(二)用优比进行的测量但是,上述测量方法是有问题的。它受到了上大学的总体比例的影响。01我们以一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阶段上大学的人数相当少,如果上层上大学的比例为O.06,而下层上大学的比例为O.03,那么两者之差为0.03,但此时上层相对于下层的优势是相当大的(是下层的一倍);而在后来阶段中上大学人数逐渐增多,上层上大学的比例上升为0.56,而下层上大学的比例为0.53,两者之差还是0.03,但此时上层相对于下层的优势实际上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因此,用前述测量方法来比较不同阶段的不平等程度是不确切的,它受到当时大学普及程度的影响。大体而言,这种测量方法倾向于低估上大学的总体比例非常低时的不平等程度。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用上述测量方法呈现出来的不平等程度强化的趋势被大大高估了。

因此。下面我们将用优比(oddsratio)来测量不平等程度。优比测量的是两者在某一事件上的相对优势。我们以本数据为例来说明优比的具体含义。在本数据中,1956—1960年出生组中,15岁时认为当时自己家庭经济等级属于下层的共有264人,其中39人后来上了大学,而有225人没有上大学,那么在这一出生组中。下层上大学的比率就是39,225—0.173。而1956—1960年出生组中认为当时自己家庭经济等级属于上层的共有179人,其中35人后来上了大学,而144人没有上大学,那么上层上大学的比率就是35/144—0.243。上层上大学的比率与下层上大学的比率之比,就是优比,它显示出了上层相对于下层而言在上大学上的优势有多大。在本例中,优比就是0.243/0.173一1.40。优比的意义非常直观,如果它等于1,就表明上层与下层相比并无优势,两者机会是平等的;如果它大于l,表明上层具有优势,值越大,优势越大;如果它小于l,表明下层反而具有优势。优比也不受分布状况(即当时大学普及程度)的影响,故而很适应于在不同出生组间进行比较。此外,了解优比的意义,可以为建立更为一般的模型提供基础。其实,资本转化模式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技能作为分层因素越来越重要,那么具有较高经济资本的家庭必然会投资于子女教育,以使其成为社会上层的候选者。例如。彭玉生对于英国1972年牛津社会流动调查数据的分析.英国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阶级都倾向于使其子女专业化,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产阶级的子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率远高于其它阶层。翻因此。上大学机会与家庭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能仅仅归因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而可能与整个社会分层机制的改变有关。教育分配上的不平等,在何种程度上应归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中都存在的这种资本转化模式,在何种程度上应归于中国特殊的转轨政策,这一问题仍然有待分析。

(三)经济资本转化抑或文化资本传递?

上述对家庭经济状况与教育获得之间关系的考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资本传递的问题。

在家庭经济资本、教育获得两个变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即家庭文化资本。如下推理逻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如果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较高,那么家庭经济状况也可能较好;同时,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较高,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或者品味的习得,子女上大学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家庭经济状况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增强也可能是由于家庭文化资本的作用日益增强造成的。也就是说,有可能存在的并非是经济资本转化,而是文化资本传递。这里涉及到的就不只是两个变量,而是三个变量间的关系了。采用logistic模型,我们可以在控制第三个变量的同时,仍然采用优比来考虑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考察的问题将是,在同样的家庭文化资本条件下。是不是拥有经济资本多的子女仍然比经济资本少的子女在上大学问题上有优势?或者,一旦家庭文化资本是相同的,经济资本的多寡就不再重要了。前面观察到的经济资本与上大学问关系的增强趋势就消失了?

我们用如下logistic统计模型来回答上述问题:模型中因变量为“是否上大学”,定义与前面相同;自变量“家庭经济地位”仍然用回答人自我认定的15岁时家庭收入的分层来测量。分为两类“上层”

与“下层”;自变量“家庭文化资本”用回答人父亲的教育程度来代表,分为四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以上。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在控制了家庭文化资本之后,家庭经济地位作用增强的趋势仍然显着存在。在前四个出生组中,经济状况中处于上层的家庭相对于下层的优比约在1.2左右,并不明显,统计上也并不显着;而到了后两个出生组中,家庭经济地位的作用迅速增强,上层相对于下层的优比扩大到2.0左右,统计上也变得非常显着。因此。在控制了家庭文化资本之后。家庭经济资本的作用趋势与前面的分析几乎完全一致。这再一次证明。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在近30年中越来越强。

但是,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并没有在近30年中增强。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只在前二个出生组中统计显着;高中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只在前三个出生组中统计显着;大学相对于小学的优比在所有出生组中统计显着。但优比值基本稳定在4.0左右。在最后一个出生组中甚至下降到3.0以下,并没有显示出上升的趋势。如果说家庭文化资本传递强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那就是基本稳定中带有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最终的结论是。近30年中在“上大学”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逐渐增强,而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保持基本稳定.近十年来甚至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

三、分配层面:上高中——“分轨”中的不平等那么在初中升高中阶段中的教育不平等状况如何呢?家庭背景的效应又有多大呢?我们仍然沿用上面的logistic统计模型来进行分析。数据总样本量为4800人,其中出生于1956-1985年者共计3147人。

在这3147人中,有1867人最高教育程度为高中、职高、大专、大学、研究生毕业,我们将其视为“上过高中”者;其中有1049人最高教育程度为初中毕业,我们将其视为“有可能上高中但未上高中”者。

两者相加,共为2916人,就是我们的分析对象。他们“有没有上过高中”就成为分析的因变量。四、讨论:宏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设计就此.我们的基本结论如下:

1.近30年来,中国城市的教育分布上的平等程度呈现出倒U形演变趋势,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先是逐渐扩大.而后又逐渐缩小。今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中国城市中教育年数分布的散布程度必将更进一步缩小。

2.在教育分配层面上中国城市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并未减少。相反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在“上大学”

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逐渐增强,而家庭文化资本传递的逻辑保持基本稳定,近10年来甚至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在“上高中”这一教育机会分配上。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作用突出地体现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分轨过程中。而在城市中未能上高中的子女日益集中于那些文化资本缺乏的家庭中。

篇10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2.1培养时间上的阶段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按照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大学的第三至第四两个学年。

1.2.2空间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层;第二是基础能力素质层;第三是专业能力素质层,第四是创新能力素质层。

1.2.3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无论是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是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间上从基础能力素质到专业能力素质,再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素质层(核心层)到基础能力素质层、专业能力素质层、再到创新能力素质层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只有核心层健康发展,才能带动相关层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确保各层次之间的统一协调。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尤为重视,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最为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

第二、在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384学时,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并不高,2007、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5%左右,六级通过率不到50%。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共计192学时,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12.5%。但由于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

第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学生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3.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4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在总学时不变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2)在大学三、四学年增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都可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没有完成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3)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实际部门实习和调研,同时,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融为一体,在校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4)增加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军训外,在大学期间还要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训练,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并规定必要的学分,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2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对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确保学时、学分、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国贸专业人才具备厚实基础能力的关键。(2)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对于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教学,以加强英语的应用能力。(3)调整高等数学的课程结构,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通识基础课,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国贸理论研究的学生和考研学生选修。(4)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