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05: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毕业总结

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金美琴(196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讲师,工程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60-02

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崭新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职业特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从原来以机械制造为主的领域拓展到目前的汽车、化工、轻工、仪表、通信、电力、建筑、冶金等广泛领域。机械和电子两大学科的内容本身已经十分广泛,本科院校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已经很难,让一个高职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既掌握“机”又掌握“电”是不现实的。[2]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既要防止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过杂、过深、专业技能不突出的现象,[3]又要防止不恰当地降低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来无法胜任工作,影响升职和发展。

一、合理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应市场需求,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就业为导向,制订“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以“够用、实用、适用、先进”为原则,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注重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同时也关注培养学生毕业后的转岗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南通的工业化水平正处在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企业技术升级加快,集中表现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持续增加。[4]通过人才市场调查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不仅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企业,更多的是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广泛的行业领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岗位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升级改造和技术管理等。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往往以技校生、中职生为主,也是高职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岗位、维护维修岗位属于综合技能型工作岗位,一般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基本为高职生和本科生;机电一体化设备升级改造和技术管理岗位则不仅有学历要求,还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这类岗位的任职资格一般需要大专以上的知识素养,并经过操作岗位、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锻炼过的高技能型人才。

多年来的专业调研表明: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已渗透到传统的机电行业,控制方法和手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差别。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将机电行业中普遍使用的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作为职业技术课程的核心,构建“以电为主,以控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掌握“够用、适用”的机、电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机电一体化“融合”技术,从而克服原来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机”不如机制专业、“电”不如自动化专业的尴尬局面,并且做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拓展性,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具备随产业升级的岗位迁移能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步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进行专业调研,明确职业工作岗位

深入南通及长三角地区各行业中涉及机电产品、自动化设备与生产线的制造、使用的企业调研,由企业专家提供有关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任务。全面打造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机电产品检测、装配、调试能力以及故障诊断及维修技能等专业核心能力,使其符合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2.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

对企业调研所获取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做好这些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能力概括为:熟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构造和信息流程,会定期进行检查、拆装和、保养;对设备常见故障有判断力、预见性,了解适当的处理、防范措施;会根据工艺要求调整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器件的安装位置和运行参数;能看懂和调试PLC控制程序、设置变频器参数等等。

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学习领域

以上的工作能力都要求学生具备读图、识图能力和常见工具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相关教育方法论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围绕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注重基础、强化共性的原则,整合知识点。确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机械零件加工与拆装、传感器安装与信号处理、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交流伺服与变频器技术和自动生成线的安装调试及维护。

4.由浅入深排序,设计学习情境

根据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以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将学习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整体系统、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将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递进。

5.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

广泛听取行业企业意见,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共同研究课程描述、学习情境划分、学习项目(任务)的划分、推荐考核方式等内容,经教学实践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建立成熟的课程标准。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课程开发六步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项目化教材编写。教材内容与课程结合紧密,以实际工作任务和新方法、新内容、新规范、新标准等作为编写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三、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训是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为培养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要有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可能培养出职业化的人。[5]学校要增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硬件投入,购置符合行业现状、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取类似真实工作情景的实训教学模式,制订符合真实工作要求的严格的考核办法。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创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在项目中让学生分别担任操作员、检验员、工艺员、技术员等不同的角色,经历制订计划、设计工艺、准备材料、生产运行、质量控制、产品交付等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项目评分中,让学生体会到将来的工作要求,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将课程教学尽量安排在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理实一体”,将元件、仪器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原理,按照实景讲流程,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场教学环境下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例如:电子技术这门课项目化改革后,将学生按个人兴趣分组,分别组装收音机、门铃、小音箱、万用表等常见常用的电子产品,从元器件的选择、焊接、安装、调试到最后能正常使用,学生完成任务时很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能力,提高了其实践技能。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打铁先要自身硬”,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要有较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6]并且对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行业标准和规范要非常熟悉,能把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能结合机电专业知识进行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等。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业教师通过到国内外研修先进的职教理论和到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业横向课题,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从而拓宽视野、掌握行业动态和先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从事实践教学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实训项目、课程、教材,发挥企业技师、工程师丰富的工作和管理经验优势,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从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全面推广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总结,购置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为,范骏.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王怀奥,徐智跃.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刘焕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

[4]管德明,汪锋.南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发展互动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1).

篇3

【关键词】机电综合实训 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32-02

2013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开设在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既懂机械设计又掌握电气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工作才能提高技能水平。针对该情况,我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进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综合运用机电综合知识。安排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主要研究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型机电一体化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被控制的机械机构。其中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这样一个设备很好地阐述了什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利用现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 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校将机电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的方向定为车工、钳工、数控和维修电工,都是单一的实训,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把整个机电专业的有机集合,将机和电的课程通盘考虑。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硬件连接、控制原理、控制软件编制、安装调试与操作的综合实训。正因为我校机电专业能根据企业所需人才要求提供实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这个有十多年办学历程的专业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依然有很多学生要求就读该专业。

但从毕业生的反映看,我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少问题:(1)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2)一些简单的专业课占用课时过多;(3)没有以就业为目标,设置范围窄;(4)苏州的外资企业所占比例较高,企业要求特征明显,很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一定英语能力,而机电专业以男生为主,英语学习自然薄弱,专业英语课程安排还需加强。

二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机电综合课程实训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根据社会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

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内涵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不唯学历重能力;对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良好的品质、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知识面广很重要。例如,销售人员要懂维修,技术人员要了解市场、掌握推销技巧,具备多方面技能的人才最受企业垂青。因此,坚韧的意志力和职业操守对学生非常重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能进行科技创新的教授、院士、专家,更需要能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对实验室实施“7S”管理模式。“7S”意指:战略、结构、制度、作风、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美国一流的咨询企业Mekinsey公司提出的企业成功管理的“7S”模式。前三个是企业的硬件,后四个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软件”设备。我们的实训课程也采用这样的管理模式,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课程教学措施

以实效性有效评价和课程设置,杜绝了理论教学体系。根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把“YL?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项目分成几个小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围绕任务引出知识点或解决方案,结合实际操作,总结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过程感性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我校机电专业学生有近千人,为我区培养了大量的机电综合型人才,继续办好机电专业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趋势所需技术人员的培养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我认为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或课程体系的竞争,可提供学生最大效能的教学内容。机电专业提高办学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把实际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教与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领悟能力。

四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教材改革和企业需求对接,使用结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五年制学生在机电专业综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机电综合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整个课程的不是知识,而应是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了机电综合课程能力的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为了使课程更适合各行业需求,在示范建设期间,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委员会,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职业课程,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更能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实施项目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实现师生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1.用“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规范、有序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指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分层次教学,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和调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一般功能逐步到特殊功能的原则,组织教学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这样更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特点。

2.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关程度不大,而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相关程度却较大

任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知识的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整合。每一项工作任务,用“工作任务”表述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及其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学什么”。在相关知识中,介绍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任务。在指定完成的工作任务中,提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步骤,检查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每个任务还设计了评价表,对学生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工作过程包含的内容、方式、方法、经验、对象、工具和其他因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该技能知识。根据这一理念,让学生可以创建真正的职业情景,促进学生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工程技术人员角色之间的转换,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完成一个项目,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工程的原理分析,设计流程。但实践的结果又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与书上一样?真正地做到“做中学”的目的。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的完成过程。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经历创新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结合目标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和单元考核

考核评价也多元化,师生评、生生评、考工评,平时的职业素养表现也计入考核,力求与企业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设置应对接企业,培养“既懂机又会电”的实用型人才,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课程建设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实训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有必要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强化机电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实训的效果。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尹耕钦、于坤安、杨晓珍.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11(3)

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发展;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成长规律

现代职业教育认为,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满足就业需要,还要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课程体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最核心内容,是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大众所认识。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我国国情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式。

本文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对其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较好地完成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任务,对其他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以市场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前提是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为此,我们制定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表、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面向三峡区域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回收整理34份企业调查表和大量毕业生调查表,提炼出了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需求情况,形成了全面而准确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为后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及实践专家研讨会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和重要依据。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不受行业限制,可以从事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运行管理、技术改造和维护修理,数控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修理等工作。三峡区域有许多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设备,特别是宜化集团、安琪集团、稻花香酒业、娃哈哈饮料厂、三峡烟厂、红旗电缆厂等大型企业,每年都需要大量中间层次的工作人员。另外外地需求量也很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还可以输送到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我院机电专业群的龙头专业,2007年成功申报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随着2008年我院成功申报省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也被确定按示范专业的目标进行建设。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国家对高职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三峡区域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于机电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确定的职业岗位群是:

机电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装配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管理和检测维护;机械零件加工;机电产品的质量检测及售后服务;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

二、以职业生涯成长为背景寻找典型工作任务

每一种职业都对应着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即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在职业的某一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是从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提炼出来的,它体现了一组难易程度相当、工作要素相近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共同特征,而不针对具体的企业和个人。因此,寻找典型工作任务首先要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人手。

岗位工作分析是对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分析的岗位既包括毕业生可直接上岗/就业的岗位,也包括经过5一10年的自主发展后能够适应的岗位。工作分析包括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和对岗位部门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我们制订了《企业实践专家个人职业历程调查表》,对宜昌周边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上来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出一系列工作任务,比如:机械装配、电气仪表安装、数控机床操作、电气设备维护、自动线设备检修等等。

在上述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挑选出部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例如: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以及技术科等基层部门负责人。这些专家目前都从事着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作任务,有着l 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有着中职或高职教育背景,且都服务于大中型企业、承担整体化和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的作用就是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借鉴他们丰富的职业经历,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按照不同的阶段、重要的经历和变化对各自的职业成长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各阶段实际从事过、有代表性特别是有挑战性、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工作任务实例。将这些任务进行归类整理,我们寻找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

人的职业成长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为此必须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排序,为后期设计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奠定基础。我们将6个典型工作任务依序排列为:室内综合布线、六角螺帽(钳工)制作、机械零件加工、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机电设备维修、自动线运行调试和维护修理。

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学习,必须找到能渗透学习内容的载体,让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最终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这些重要的载体就是典型工作任务。

常用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有项目课程、任务驱动课程以及学习领域课程等。“学习领域”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理论

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包括“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及工作要求等)。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学习领域课程又需要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所以并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但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

项目课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强调对工作过程的规划,分析思考及反馈等,也可以反映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与项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项目课程的随意性较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更庞大,经常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有一些工作过程不完整的学习情景。

我们依据找出的6个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6个项目课程和3个学习领域课程。6个项目课程包括:室内综合布线、六角螺帽(钳工)制作、电机及电气控制、机械零件加工、机械零件数控加工、PLC应用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包括: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以及自动线设备的运行调试和维护修理。

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发成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特别是一些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这两类课程可能长期并存。

由此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通识、专业基础、专业实践、专业拓展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模块主要有:形势与政策、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模块有:高等数学、机械识图与CAD绘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项目课程)、PLC应用技术(项目课程);专业实践模块主要由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余下的项目课程、顶岗实习等组成;专业拓展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将来的岗位迁移需要和再学习能力需要;公共选修课程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四、结束语

人的职业能力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体的学习环境。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过程就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研究必须将职业资格研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分析等结合在一起。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践,是一项新颖而又艰巨的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和实践环境都是巨大的挑战,后面还有大量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课程标准等工作需要继续完成。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总结、改进,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标准化中德班;专业设置;双师型;小班制;项目教学;毕业

中图分类号:[G40-012.9]

“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即标准化中德班,是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一步,是省教育厅2012年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标准化中德班采用德国的教学模式、工艺装备、进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规定学生在学校学年,然后到德国在华企业实习一年,毕业时参加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毕业考试和颁发毕业证书,毕业后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上岗工作。

该项目甲方北京思威普智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乙方河南省教育厅遴选的6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双方在河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共同推进河南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项目规定企业出资参与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甲方承诺在学生到德国在华企业签约到岗30个工作日内,企业以每位学生人民币5000元的培养费支付给毕业学校。河南省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企业出资加入到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

通过实施标准化中德班合作项目,率先在河南省建成一批教育理念上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教育、教学质量国内领先,教学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联合企业出资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精英”型中等职业学校。

经过河南省教育厅的最终确定,漯河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为首批开设标准化中德班(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的学校之一。现机电系派出的七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到郑州和德国纽伦堡两地的中德职业教育基地学习、实训已归来。我校既然承担标准化中德班项目,就必须对标准化中德班认真的了解,对它的运行过程深入的解读。标准化中德班是如何运行的?标准化中德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具有五个显著特点。

第一,标准化中德班符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工厂企业的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素质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对接。真正实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订单教育,保证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第二,承担标准化中德班授课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是严格按照“双师型”的要求选拔、培养的。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团队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要求精心设计的。而教学团队聘用的每一位授课教师,上岗前首先按专业进行挑选,然后在国内进行对口培训,继而到德国本土再强化培训,最后由德国工商大会考试委员会组织执业教师资格的考核,由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颁发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执教资格证书。

选派师资条件:1,具备与项目专业一致的教师资格,最好在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工作过。2,具有幽默感和极强的感染力;是学生喜欢的,能够跟学生一样对新事物保持兴趣。3,选派师资必须经过标准化中德班教学模式的培训,获得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执教资格证书。

标准化中德班进行严格的教师培训,培训中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将来任教的课程完全一致。这种全员培训的系列措施,保障了教学团队的“双师型”教师符合中德机电一体化班教学的执教要求。

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标准化中德班重视、强调教学团队的建设。为了形成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每个机电一体化专业班配有七名专业教师和一名英语教师。通过对教学任务详细地分解,一个萝卜一个坑,对七名教师按专长进行细致的地分工,电工、PLC、电子、钳工、车铣工、数控加工、液气压传动等各选一名。任课教师还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第三,采用“小班制”和实训现场进行教学的模式,是标准化中德班的重要亮点。

标准化中德班的三年教学分两部分:在校内进行两年教学,在德国在华企业进行一年教学。三年教学中都采用在实训现场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对教学方法的根本要求。

标准化中德班在校学习期间,采用小班制教学,严格规定每个教学班限招20名学生。每个班配有8名专职专业课教师。法律法规、环保等素质培养的课程,另有老师兼任。强大的教师团队成为标准化中德班质量的有力保证。而课程教学的特点是: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课程采用在专门实训车间进行。由4名学生构建一个讨论小组的形式实操训练,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

中德班的学生在德国在华企业的实习课程的学习要求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将2年在校学习转化为在企业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实际演练,二是学会在岗位工作中处理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熟悉企业的岗位工作环境、工艺流程、企业的规章制度,为毕业后签约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采用小班制,没有纯理论课学习,全部采用在实训现场进行项目技能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双师型”教师和学生在操作台上始终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和做是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中的五个重要亮点。中德班教学中广泛采用“四步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围着六角工作台,第一步教师展示准备的材料、工具、设备;第二步老师做加工制造进行示范;第三步学生模仿操作;第四步老师检查后作总结。“四步教学法”是适合职业教育的典型教学模式。

第四,标准化中德班所教的课程实行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

标准化中德班的教学全程都实行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技能要求,分解成若干个项目,学生逐个项目的集中学习。不采用一成不变的、年复一年使用的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发放一些德国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作为参考资料。通过在技能训练,制做某一具体产品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其重要的环节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融会在一个实际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不但掌握实际技能,还学会专业理论知识。

为了保证教学全程的项目教学,开设中德班还必须保证做好16种标准化。场地标识标准化,使用标准化中德班实训车间内外统一标识标牌(中英文)。教学设备标准化,每个教学班定制4台德式六角形综合实训台,6套机类工量具(30件/套),共计24套+电工工量具箱23个(27件/箱)。教学资料标准化,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学生使用统一的车间专业课题练习册。中德班的学生选拔和待遇标准化,给予参加中德班学习的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获得学历证书及相关证书方面公平对待。质量保证标准化,每学年开设1-2个标准化中德班(每班16-20名学生),保证他们的教学必用的设备设施,独立使用的车间,能够确保水、电、工量具、耗材的全部运行费用。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标准化。教学中每节课的统计表格填报标准化,让教学管理部门了解到真实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学生毕业安排标准化,通过德国工商大会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考试的学生,保证安置到德国在华企业对口的岗位。一系列的标准化,保证了教学全程的项目技能教学要求的贯彻执行。

第五,标准化中德班学生的毕业考试和毕业证书的颁发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考核和颁发。成绩评定采取严格与机会并存,符合职业教育的学生实际。

标准化中德班的考试安排并不多,前两年只进行一次考试。但更重视学生平表现的考核记录。对每个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都会安排理论知识考查、实践技能考查、职业素质考查、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全部考查都采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查。并要求办学单位按照德国设计的表格定期填写和报告。考试不多,但要求学生的自我总结多,每个教学阶段完成的产品多。特别是学生的毕业考试不是由办班的学校主持,而是由德国企业的主管部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主持。这种由管理德国企业的领导机构用严格的标准化考核后,再颁发毕业文凭的做法,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的含金量、社会的认知度。有效地避免了“王婆卖瓜”之嫌,更能为德国在华的7000多家工厂、企业承认和接受。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标准化中德班的毕业考试又很人性化,每位学生都有2到3次毕业考试机会的资格,保证每个努力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德国工商大会的毕业证书。又因为有“双元制”的优势,在企业的学生参加二次毕业考试也很方便。

篇6

Abstract: Mechatronics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ne of the popular specialties.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y with the port characteris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dea, target positioning of talent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 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专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港口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construction;Mechatronics;harbour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3-03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港口的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港口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青岛港为例,2013年吞吐量已达到4亿吨,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隶属于青岛港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港口特色的企业办学制高职学院,其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最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港口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在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付诸大量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依据山东省周边经济发展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出发,总结职业能力需求;以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建设中,利用企业办学的体制优势,实现校港共融、校港共建、校港共利;“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创新教学组织模式;“专任教师进码头,港口专家上讲台”,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要素实现专业建设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有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经济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港是山东半岛港口发展的龙头,目前,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已超过4亿吨,尤其是近年来董家口港区的大规模建设,将青岛港的吞吐量提升到未来的6亿吨。港口的大发展为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港口是以货物装卸为主要任务的企业,港口的主要装卸设备是以门座式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装卸桥、轮胎式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维修、安装调试、保养维护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合港口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调试、保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企业、行业的各个就业岗位,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依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提炼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据此将这些知识、能力化解在课程体系中,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山东省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以及周边锦州港、曹妃甸港等港口进行调研,根据港口装卸作业的流程提炼职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从事的核心职业岗位包括港口机电设备司机、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电工、机械加工操作工等。将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总结归纳出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其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部分。

3.1.1 专业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和技术交流;看懂本专业英语技术文件和商务文件,并具备初步听说能力。②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利用所掌握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对一般低压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排除、器件更换;③能使用普通机床进行常规机械加工;④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基本能力;⑤使用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检修专用工具,能对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进行故障检测、器件更换;⑥港口机电一体化设备管理的能力。

3.1.2 方法能力 ①针对岗位常见问题,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②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③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④工作岗位常见问题的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1.3 社会能力 ①在职业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其过程中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并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和自信心;②有自己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一般鉴赏能力;③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自觉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3.2 知识体系的分解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解知识体系,采取校企合作分析会的形式,由教师、港口技术人员、港口专家、往届毕业生等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归纳核心的知识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电工技术基本原理;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机械结构基本原理;电机及电气控制应用;PLC及变频器应用;液压系统原理应用;港口机电设备原理应用;机械维修方法;电气维修方法;专业英语阅读;机械电气识图;港口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安全用电知识。

将知识体系归纳整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4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师资及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路,开拓实训、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保障实训基地持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室,如表1所示。②从港口调用大型机电一体化装卸设备: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各一台,用于教学、参观、技能培训和鉴定。③定制港口大型机电设备“岸边集装箱装卸桥”的仿真设备,用于教学实训。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青岛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大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办学体制的优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港口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感受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学习更加有目标和针对性。除此以外,通过与其它港口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员工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共建共用”长效机制,建立稳定、合作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

5 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学院的教师要求教学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并重,国家也提倡职业学院的教学具备双师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全体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①“请进来”。根据个人意愿,从青岛港港口装卸、维修等一线岗位选拔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调入学院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去,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由于学院和港口同属于青岛港集团,使人事调动手续简便、渠道通畅,客观上促进了教学团队的的发展。同时,长期聘用港口同行业专家作为专业的外聘教师,不定期到学院进行专业讲座,交流港口装卸一线发展动态,为专业建设的改进和调整积累资料。② “走出去”。青岛港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院制定了专职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每学期都要选派专职教师到港口实践锻炼,深入到港口装卸、维修第一线,参与港口生产活动,了解岗位工作过程、设备运行情况、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动态,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6 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摈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专业性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程内容紧贴港口发展的实际,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实时进行调整,专业性课程采用自编教材,逐步实现全部课程均采用自编教材授课。教材编写邀请港口一线技术人员参加,所选设备与港口同步,做到“港口用什么设备,我们就讲什么设备”。

7 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因素。在专业建设中,体现行业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时刻把握专业技术更新的脉搏,实现专业建设的动态发展,这些都是专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2-182.

篇7

关键词 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开放实验课;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21-03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其核心思想是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与智能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且素质高的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机电类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二本、三本院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现代机电设备实际设计、操作,以顺应时展潮流,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机电类专业课涉及到“机”和“电”2个方面,机电一体化也体现在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上,“机”与“电”共同支撑了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传感检测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电”对于该专业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促使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在内涵与外延上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革。

浙江农林大学机械类专业在教学计划中逐步增加了《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机床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机电类课程。就现有课程体系而言,内容较多,涉及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这些课程内容正是学习、了解和设计机电产品的必修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提供基础。

1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典型的机电专业课包括《微机原理及其应用》《机电传动控制》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3门课程,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起点较高,难度较大,而且课程之间内在关联性强。当前,3门课程教学安排分别为48、40、40课时,教学方法为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其中课堂教学分别为40、32、40课时,实验课分别为8、8、0课时。可见当前的课程设置仍保留传统的重理论轻工程应用的培养模式,课程主要以理论讲授法为主组织教学,尤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环节。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集中授课,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听,不能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参与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并且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系统。

1.2 课程间衔接不畅

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还有“机”与“电”相关知识不能有机地结合,几门课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章节内容重复或不能合理衔接。例如作为主干课程,《机电传动控制》中关于电动机原理、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等内容与《电工电子技术》有重叠,然而表面相似的课本知识,侧重点并不相同,教学中往往给学生造成一定误导。而作为机电专业课集大成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既有一定深度又有足够的广度,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但该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缺少一个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线索,在逐章节授课时容易造成内容割裂,缺乏有机整体感,学生也会难以把握重点,感到茫然。

1.3 课程内容有待更新

课程内容方面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新颖性,《微机原理》课程内容仍然为51系列单片机,开发语言以汇编语言为主,对于更新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介绍较少。许多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没有反映在课程中,例如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课程内容的“脱节”问题。一方面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不同课程之间不能很好衔接,使学生知识体系脱节。另一方面,现有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而且实践环节以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为主,使学生缺乏系统性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理论课结束后,有1次专业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机械本体设计与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奏,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锻炼,然而学生普遍反应,课程设计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将自己4年来所学知识串联成体系,所定任务难以轻松完成。

2 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改思路

上述问题使现有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的形式,为了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众多高校都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如整合教学内容,以课程集群化建设作为发展的方向,利用许多课程知识的关联性,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组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得到精简[1]。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密度,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渠道,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拓展与深化增添了巨大的空间[2]。一些研究型大学,则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3]。与研究型教学方法类似,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具体研究任务为牵引,学生以团队为基础,围绕对工程实践的解决来组织教学[4-5]。

上述教学方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浙江农林大学机械专业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方面与其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有较大不足,同时作为普通本科,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借鉴其他类型高校的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机电类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新的教学形式。

考虑到不同机电类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教学改革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课程之间需要更好的衔接,另一方面,由于以工程应用为背景,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如果将课堂教学归结为“显式”,那么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训则为“隐式”,鉴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压缩课时问题,“隐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针对如何发挥“隐式”教学作用,目前在机电专业课方面,国内有许多有益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方法除前节所述之外,还有行为引导型教学法[6]、任务驱动教学法[7]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新大纲即将实施,机电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将进一步压缩,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根据校机电类本科生的特点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述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开放实验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

2.2 开放实验课程的引入

为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的认知,从而能够将相关课程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思考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同时提高大型设备利用率,在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机械工程实验中心,以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为主要平台,引入了开放实验课。经过宣传成功达到开班条件,第一届学生以本部与天目学院机械、交通、农机等工科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为主。

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是一套大型综合化教学实验平台,以该系统为载体可以为多门机电一体化相关课程提供认知支持,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可以为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相关科研提供验证与参考。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软硬件原理与演示4课时;基本控制环节硬件选择与接线培训4课时;电动机调速与控制4课时;PLC基本原理与操作4课时;直角坐标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串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并联机械臂运动控制4课时;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4课时。

2.3 实践效果

在机电类课程教学中引入开放实验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讲都是个新事物,作为机电专业课主讲教师,经过课堂宣传等工作,并且利用毕业生毕业设计,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设备进行了摸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重点利用设备进行了多体系统动力学算法验证试验。通过这些工作筛选了相关实验项目并编写了规程,保证了开放课最终圆满完成。

第一届开放实验课招收了1个班学生,大多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成绩在本专业普遍在中等以上,可以说都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开放课实施过程中,学生都学习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最终共有18名拿到学分,另有若干名学生未及时选课也参与了实验,甚至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见识了自动化系统高效率工作之后,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补充基础知识。机械专业大二的《微机原理》,以及大四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门课程与开放实验课同步进行,大二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后,通过实训,更深刻理解了计算机对控制系统的作用,并利用单片机套件完成了电动机PWM调速、并联机构运动控制等实验,显示出了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四学生面临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参加开放实验课学习的几名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均有较好表现。

3 教学反思

3.1 开放实验课的意义

开放性实验与平时的课程实验有很大区别。课程实验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与指导书规划好的步骤去完成,缺乏实际的思考步骤,甚至动手不动脑,因此在实验中得不到实质的提高。开放实验课的内容则跨越多门课程,更加综合,实验过程中需要动手动脑相结合,整个过程中要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正是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正是体现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真谛,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

开放实验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为多门机电类课程提供了直观有效的衔接平台,不但使该课程理论实践相衔接,也使整个课程群有机衔接,有利于初学者(范围包括且不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对抽象且相对枯燥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起信心,并通过该平台建立起宽广扎实的机电一体化知识体系。通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理论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五位一体有机融合型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建立注重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考核机制,能够实现多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

3.2 存在的问题

开放实验课的实施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验装置问题,一些实验设备,例如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存在老化问题,由于年久失修,系统曾经多次出现故障,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物料检测单元工控机故障,系统连续2周不能正常运行,直到厂家进行维修才解决问题,使得涉及到的几个实验未能达到理想状况。其次,实验选项也存在问题。制订计划时以验证演示实验为主,但其中一些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显然难度过大,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串联机械臂与并联机械臂正运动学、逆运动学算法验证、插补运动演示等,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空间变换、运动旋量等较深知识。最后,通过开放实验课,暴露出学生知识体系普遍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从未实际接触过类似先进自动控制系统,由于基本上是大二、大三学生,其知识体系并未完善,对于系统运行,只能了解表面现象,不能理解具体原理,使其中一些实训,如计算机控制系统编程、机械臂插补运动控制等实训科目无法科学设计实验。

3.3 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启发

研究机电类课程教学认知学习规律,探索与学生认知过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实施。其基本思路是拟构建基础型知识、综合设计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3个层次知识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实现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数据的测试与采集,整理并分析数据,得出可靠数据的能力。第三层次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初步掌握撰写研究论文的方法,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以现有科研项目为依托,面向部分学生,以科研助手形式参与科研课题[8]。

4 结语

机电类课程涵盖基础课(如《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如《微机原理及其应用》)与专业课(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学习的时间跨度较大,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方面,对学生都有较高要求。如何将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统一起来,将是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利用开放实验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构筑工程背景知识体系,将“机”与“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动手动脑操作,也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协作精神和创业思想。总之,开放实验课将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工程教育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该课程体系处于实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5 参考文献

[1] 王仲民,祁宇明,石秀敏,等.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6):76-78.

[2] 尹建阁,归正.独立学院机电类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364-365.

[3] 吴涛.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187.

[4] 陆荣.项目教学法在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2(10):9-10,19.

[5] 姚利敏.项目教学法在PLC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7):179,172.

[6] 王晓丽.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3(1):173,175.

篇8

[关键词]学徒制;高职人才;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18-02[ZW(N]

[作者简介]卢永辉(1978―),男,湖南湘潭人,本科,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教师,工程师。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新兴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他借鉴了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出来的,那就是适应性问题。不是国外的这种模式我们生搬硬套就可以,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扬光大起来。

所谓的学徒制,是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真实的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观摩,自己的动手,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所做的工作中来,不但加深了对课上书本上内容的理解更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毕业以后相当于有了一两年的社会工作经验,会更加受到欢迎。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一开始很难被工作单位看好,当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结合时才有可能激发出更好的效果。

一、学徒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学徒制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徒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一些工业方面的高职学校推广这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要想很好的研究和实践这项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机电一体化为例我们必须认识到的几点是:

(一)学徒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到书本上的东西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在学校的读书为主,真正去实践书本上的内容的时间很少。这种情况对高职学生来说是非常糟糕的,因为他们出来面对的就将是走进工作岗位的问题,而且是那种需要熟练技术的岗位,只懂得书本上内容而不会实际的操作只是一个失败的人才培养方案,恰恰学徒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培养方案下学生可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去领悟书本上的东西,熟练的掌握自己所必须要先学会的技能,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尤其是以后是维修工程类的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才会在进入的工作岗位中有所作为。

(二)把实践任务搬进了教室,教学与实践实现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需要大量实践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高职学生,他们比一般的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意愿去实践学到的知识。学徒制给了他们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时候当作自己平时的课堂,真切的把工厂搬进了教室,他们这种保贵的实习经验不论是对所学阶段知识的理解还是对基本技能的学习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是传统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大量的实践让学生真正全面的把握自己所学的东西,所以说学徒制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方式。

(三)学徒制让更多的学生更快的适应自己走向的岗位

在传统的教学培养人才方案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两个角色之间没有充分的互动关系。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口中得到自己要走向岗位的点滴信息,没有真正理解以后要走向岗位的真正意义。学徒制给了学生走向岗位的具体信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真切的走上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去,提前去适应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为以后真正走向工作的地方做足准备。

二、必须贯彻落实好校企合作的落实方针

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校企合作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校企合作的大力发展,就不可能有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为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是重要的实施环节,只有有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才会有学生大量的实习机会,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质量。没有了企业的各方面都的鼎力支持,学徒制不会很健康的发展下去。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是主导力量,在实习的时候他们有了高涨的热情才会把高质量的实习岗位提供给高职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好多的企业都是有着良好的实力基础,可是他们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展示给高校中,这是我们提到的校企合作的信任问题。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条例,让企业方真正的放心信任才是关键。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对诚信的要求。这是学校在平时需要深入加强的一个观念。在进行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肯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种专业的人才专门的去培训高职的学生,但是如果是学生不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让企业最后蒙受了损失,这是双方都不远看到的一个情况。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当他的利益受到损失时肯定会坚决地不再进行合作。学校不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应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对企业讲求诚信才会让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的壮大起来,让校企合作成为学徒制教学最坚强的后盾。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教学实训场地的建立并重探索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我们这项活动发展的主题,他意在让我们打破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活动带到课堂中来,让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深入到每个教员学校的头脑中行动中来。让新的改革方式彻底的执行在高职学校的学生身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计划和生产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与企业建立相应的生产园区,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才会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下去。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维修类的人员,这时候学校就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教学实训工厂建立起来,让本专业的学生进入到里边进行半生产半教学的教学改革方式。这样的教学实训厂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小的加工点,只不过是一个半学徒性质的,更可以签订相应的协议,在教学工作完成后到该企业工作,为该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这是企业和校方都希望看到的情形。教学方式的改革才一开始就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改革,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学到真正的技术,不断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当二年或三年的学习时间结束后他们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在自己岗位上独挡一面的好手,这是最让大家欣慰的结果。教学实训工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的教学实践有了很大的提升,更让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找到了新的突破出路。

四、学校管理制度与学徒制相互跟进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学分管理,日常管理,课程考核等需要学院制度建设的跟进,满足学生的作息时间,按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训室管理,在学习的同时注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学习,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方的协作。对学生思想随时把握,不愿意生产,有消极想法的学生,要多做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纪律意识、卫生意识。同时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根据产品的需求调整学生的作业时间与计划,对产品的加工进行总结和考核,积极总结经验。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需要更全面的系统总结。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新兴的食物,我们必须报着谨慎的态度去面对它。在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校企合作义务和精神,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企业才是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根本基础,没有这些企业的大力合作,就谈不上学徒制,也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改革相适应,探索符合自己学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徐丽.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2015(8)

[2]王晓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新课程(下),2014(11).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专业特色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那么,中职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就应当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企业岗位任职需求,深化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职示范专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沟通、交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转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为基础

中职院校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为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突破应试教育情况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逐步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教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机电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

二、以掌握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形式和条件为教学目标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仅限于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是以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形式和条件等为教学目标,这就造成各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互脱节,无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无法形成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必须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形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

职业学校是为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培养人才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坚持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校企双方交流融合、资源共享为前提,从教学策划、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都坚持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创建一套能够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的一体化教学新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实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教学设施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考核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核强化训练和考核评定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大量综合型人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必须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灵活应用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方向,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进行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从而提高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超,刘爱云,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

篇10

关键词:中职 机电专业 一体化 有效教学

课 题:辽宁省人社厅技工培训教学研究室2013-2014年立项课题“中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阶段成果;主持人:纪正君。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比例的改变,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尤其是机电类人才越显缺乏。

这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机电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简称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怎样的职业水平?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应是既能掌握机电设备运行的一般理论,又能熟练操作机床、识图加工、维护设备,进行设备故障的诊断、简单维修,掌握设备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

那么,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机电类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体化教学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构建机电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每一环节由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通过实践学习消化吸收。

笔者学校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学习任务形式来进行,学习过程中全班学生主要以组为单位,每组6人,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评价,然后各组之间再相互评价学习效果,最后由一体化教师做总结。

三、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运用

下面就以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车削加工为例,介绍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阶梯轴的加工作为教学任务,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学工作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名称):阶梯光轴的加工。

第二,教师做一体化教学工作任务的描述(说明本工作任务该干什么):教师首先给出阶梯轴的轴测图(不考虑键槽加工),再给出阶梯轴的零件图,让学生识读零件图的图形和尺寸,再进行车削加工(学生有车床操作基础)。

第三,一体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看到阶梯轴的轴测图后,需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对比零件图,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二是分析阶梯轴的尺寸和基准,明确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三是分析整个车削工艺过程。

第四,一体化教学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面达到什么程度,社会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学生通过阶梯轴零件图的识读学习能分析其他轴类零件的结构形状和视图表达,且能选出加工和测量基准,制定车削工艺过程。每组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协助、与人沟通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五,教师给出一体化教学的任务准备(主要将与本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如基准的概念和分类,三类尺寸(即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和总体尺寸)的概念等;提供一些网址给学生课后查询,如http://等。提供企业用的轴类零件的图样供学生作参考等。

第六,制订工作计划:先让学生自行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七,任务实施: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一体化教师需要提供:

学材,即一体化教材(由一体化教师编写),主要供学生阅读相关理论知识,如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概念,提醒学生车削过程中车到每次最终位置均以右端面定位,即轴的右端面既是设计基准,又是工艺基准。强调一些加工时的注意事项,如形位公差、倒角、退刀槽的尺寸、工艺基准的选取等。强调安全操作规程。

第八,任务评价:主要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与总结;小组评价与总结;教师评价与总结;强调各小组工作岗位的“6S”处理;提供评价表,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过程考核,认真填好评价表。

第九,技能拓展:对完成本工作任务后进行技能延伸与拓展创新。提供一张稍微复杂的带有三角螺纹的阶梯轴试着让学生识读,再试制定加工工艺。

四、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的研究价值

我们设计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是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实践,根据工作实践情况(阶梯轴的加工)描述学习任务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