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6:2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艺术类考生人数的增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断增加,他们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为研究这一课题,笔者特意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对象以黄淮学院音乐专业2009级在校毕业生为基本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跟踪调查和座谈会为辅的形式。其中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专门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同时对近5年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以期得到进一步了解。调查问卷中,男生占20.68%、女生占79.32%。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现将他们的就业现状总结如下。
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窄
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分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这决定了学生对声乐或钢琴比较专注,虽然开设器乐、舞蹈、音乐制作等课程,但是学生不是专业学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一般都是文艺骨干,比如在学校当音乐教师、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充当文艺骨干或就职于文艺团体。经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教师岗位,一个学校最多需要一至两名音乐教师。黄淮学院2007级108位毕业生中,其中2人考取研究生,进入私立高中1人、初中5人、小学1人、幼儿园1人,特岗教师15名,部分学生通过灵活就业进入私人琴行担任教师或到大型酒店从事演奏和演唱工作,其余学生则改行,进入到银行、保险业、电台、业务公司等行业。
1.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随着电视台选秀节目的增多,涌现出大批的明星,这些明星因选秀比赛一夜成名,现在收入不菲。这种现象增强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斗志,他们产生了毕业工作后就能“一夜成名”和“赚大钱”的想法。可是当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2影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加经费,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大量扩招。然而扩招的人数多,就只能大班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在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形势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市场的需求率较低,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当艺术教师等。有的企事业单位里只需要一名文艺骨干,比如一些小型私企,老板为了节省雇佣人的开支,有时并不去招聘文艺骨干,一般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文艺工作。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扩招人数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2.2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在调查问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好高骛远,虽然刚踏入社会,但不愿意就业于工资较低的单位,从而错失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只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他们殊不知80%的人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专业不相符合。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还被稳定的工作性质、优厚的薪酬待遇和吃财政的观念牢牢束缚着,不愿意脚踏实地、俯下身子去学习和工作的话,注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3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策
3.1培养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3.1.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调查问卷“你是否有比较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的问题中,很多学生选择的是“不太明确”和“不明确”。可见,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大学时代是一个人职业规划的黄金时代。高校不仅要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应该注重实效性,引进生动的教学手段,不局限于课堂,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介绍经验,陆续开展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关的演讲比赛、报告会、座谈会、模拟招聘会、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使课堂具有吸引力。
3.1.2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自己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就音乐专业毕业生而言,创业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和辅导培训班,也能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提早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并且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必修学分管理体系,向学生讲授创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根据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专家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
3.2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3.2.1改变高校办学模式,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高校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必须改变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观念,实地考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对于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对于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果断减少招生数量,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通高校不可以盲目招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应当保证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本校品牌的质量。同时系、院要认真思考本系的已有条件和设备的试用情况,决不可盲目招生,失去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
3.2.2转变教学方式。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依然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音乐专业具有个体特殊性的特点,同一年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成为一种沉闷的传授,有的甚至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情体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观念的价值理解及音乐风格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3.3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
3.3.1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舞台技能,接受社会和群众的检验,应当有组织地开展对外演出实践活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计划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演出。在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勇气与胆量,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互相学习,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并在演出中不断成熟。校外演出实践可以承接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联谊、职工比赛等演出。每次活动应请合作单位签写意见反馈书,及时总结经验,在实际教学和排练过程中不断改进,努力达到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3.3.2增加音乐教育实习机会。近些年来,社会上开设了很多音乐培训班,这无疑给音乐系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增加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教育实习机会,与当地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实习。音乐教育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学会基本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评课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走向社区文化单位、老年大学、部队和农村学校,辅导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音乐学习和社区群众文艺活动的节目指导,巩固专业知识,积累为社区群众教育服务的经验,使学生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应用和自我价值的体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观德.大学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解决就业难的对策[J].培正商学院学报,2004,(03).
篇2
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1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这四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学习方面,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对于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经常参加学校或外面的演出排练活动,尤其在实习过程中,参加学校的艺术节等活动。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学习固然重要,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四年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声乐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祝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自我评价2我是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将在明年7月份离开母校走入社会大学校,心情既兴奋又有些彷徨,我渴望一个新的舞台,渴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之奉献一切的单位。面对机遇与挑战,在经过四年高等教育和高校生活磨砺后,我充满信心的向您展示我的风采。即将面临就业的选择,我想到贵单位供职。希望与贵单位的同事们携手并肩,共创教育事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过三年多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的磨炼,进校时天真、幼稚的我现已变得沉着和冷静。为了立足社会,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四年中我在学习中不敢有半点懈怠,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在课余,我还阅读了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相关书籍,掌握了从师的基本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能力培养也必不可少。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因此除了专业课的学习之外,我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担任院体育部干事、文艺部干事、社会实践委员,经常参加大型活动的台前幕后工作、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参加校勤工助学中心组织的助学实践活动,另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家教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家长的好评。为进一步积累系统的教学经验,我还到涪陵一中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实习工作,在期间,我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观察教学风格做到知识性的趣味性并举,在学校举行的实习生汇报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十多年来的求学生涯,有十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当然这会使我比别人更加的独立、顽强。求实、进取,富有挑战性可以说是我性格的一大特色,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要曾经努力过,失败了也是一种胜利!结果固然重要,但经历过程会使你整个人变得更加丰满、魁梧。
篇3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 教学质量 贵阳市高校
中图分类号:J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40-01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针对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的人才,毕业后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本文以贵阳市师范学院为例,阐述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情况。
1.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学科,高质量的学前音乐师资不只是唱歌跳舞,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因此提高学前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2.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必要性
音乐是培养儿童优雅个性,促进智力发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一切从娃娃抓起”。随着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有着音乐特长教育的幼儿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笔者走访贵阳市多家幼儿园了解到,随着我国对幼儿教育现状的重视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凸现,特别是音乐教育的幼儿教师严重匮乏,未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3.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专业思想不牢、师德修养不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差、偏重于艺术技能、观察研究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比较缺乏,是贵阳市师范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普遍问题。学校应当下大力气,严格课程考核,严格毕业质量管理,确保毕业证的含金量。
4.如何提高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质量
4.1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应用型音乐管理人才是学前音乐教育的重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学习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一直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细化教学细节,注重以情景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独到的赏识教育带动学生的成就感,全面调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资源,增加毕业生走入社会岗位的适应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2 夯实专业基础
要求学生们学习好音乐基础课程,包括五线谱、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等,在学习时与他们一起研究,一起分析作品,把握准确的音乐形象与情感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开阔视野、活跃思路,还能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4.3 注重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培养
独奏是学前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训练能够让学生掌握其它乐器乐种、其它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能够接触到更多、各式各样的新作品。
4.4 注重个性培养
如在钢琴基础课教学中,老师演奏了一首中国曲目《彩云追月》,然后抽派学生上台演奏。 在认真聆听学生们的演奏之后,老师首先给学员莫大的鼓励:“其实你们的技巧都很好!
4.5 培养教学能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最终是要接触孩子。幼师在教学中要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用这种兴趣去感染每个孩子;要表现出激情,和孩子们在一起跳呀、唱呀,把甜润的歌喉、优美的动作渲染给孩子;用丰富的感情面对孩子,在孩子们心中播种艺术的种子;用强大的感染力,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喜欢上音乐和舞蹈。
4.6 培养就业能力
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学校自学生进校园时就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给每个学生传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4.7注重师资力量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三级教学督导制,通过随机听课、检查资料、交流谈话等形式,加大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督学督导力度。学院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聘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指导。通过教学督导的常态化,学院要求在每学期督导工作全部完成后,督导小组根据督学的情况撰写督导工作总结。通过全面的教学检查和有针对性的教学督导,有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5.结束语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学前音乐教育同样如此。如何以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为抓手,形成基础文化课、艺体修养课、专业课并重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国外社区音乐教育;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74―03
解决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了对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笔者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就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二是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就后者而言,国外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无代价释放创业资源的发展理念,对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大学生的创业机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
造成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学方向)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对中小学或基层音乐教育,其他就业渠道并不畅通。由于近年来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超过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增加,从而导致供远大于求的局面。而以往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不屑一顾,秉承“皇帝女儿不愁嫁”优越心理的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也争先恐后地到基层教育岗位“插上一脚”,进一步加重了音乐类学生就业难的境况。
新形势下,新的“读书无用论”已有开始蔓延之势,消极情绪开始引发消极的舆情,近年来甚至开始出现部分地区高三学生因就业悲观心理临时放弃高考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业已引发就业心理压力,产生失衡心态,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面对当前困境,如何破解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我们能够做到的除了对我国现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深化,更为重要的就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使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要了解国外社区音乐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史,对于他们在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做法,尤其是通过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如何有力地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多元化教育形式、广泛吸纳音乐专业人才以及最大限度地扩大音乐就业岗位的成功做法与经验,深入借鉴,认真汲取。
二、社区音乐教育概述
社区音乐教育以区域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养,并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普及性较强、充满人文色彩的、面向大众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是对人进行美的教育,其中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教育内容课目繁多、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发展,互为变换,取长补短。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但满足了社区群众心理需求,促进了社区成员身心健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更承载着完善社区成员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三、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CMAC)于1953年成立,成立大会上CMAC主席依贡・克([德]Egon Kraus)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音乐教育建议的报告。随后该组织在推进世界各国社区音乐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其中有代表性、具特色的有丹麦的社区音乐学校、英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心、美国的社区乐团、加拿大的群族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等,他们均取得较大成就。
,
19世纪30年代,以丹麦、挪威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纷纷建立社区音乐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区音乐所需资金基本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丹麦全国有14个郡(县),近300个社区。按其法律规定,每个社区相应建立一所音乐学校,所有青少年及儿童必须学习相关音乐技能或理论。师资由聘任产生,专兼职相结合,每所学校教师人数不低于10名,必须具备专业音乐水平。
20世纪中叶,伴随社区音乐教育在英国的迅猛发展,政府也逐步增加拨付款项,当时甚至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有效解决师资问题,约克大学、伦敦史密斯学院等一批学校纷纷增设社区音乐学课程和学位。此外,像盖茨黑德音乐中心等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亦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众多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
18世纪初,美国早期社区音乐教育取得初步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组织既得到政府拨付专款的资助,也从慈善机构、公众和社区成员那里募资。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多数城市拥有社区乐团,乐团坚持定期为社区内的中小学生举办免费音乐会,旨在通过让孩子从小尽可能多地接触高雅音乐,给孩子带来积极、持久、有意义的正面影响。因此,乐团工作得到社区居民鼎力支持与参与,包括出钱出力、献计献策。美国社区艺术学校联合会有41个州的221名集体成员,开设社区艺术课程的学校多达400家。
族群式社区艺术活动中心几乎遍布加拿大的每一个社区。中心开设合唱、器乐演奏、舞蹈等课程,学习对象几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此外,还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纳入学校音乐课程。鉴于社区音乐教育对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在加拿大已经形成制度和规模,甚至成为加拿大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社区音乐纲要基金成立于1978年,政府全额拨款且数额逐步增加,专款专用,坚持和任何商业音乐活动分开,和任何教育主管部门分开,尽可能地杜绝它们对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社区音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把参与音乐创作、表演的机会提供给社会弱势群体。
国外社区音乐和社区音乐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并达成共识,成为一股合力推动其发展。同时,社区音乐教育运用适时的、嵌入式的教育理念,为社区音乐的广泛开展及时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无疑对推动社区音乐的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而社区音乐的大发展势必需要不断更新、吸纳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加盟,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就业岗位的涌现以及对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广泛需求的双重刺激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社区音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启发意义。我们有必要从国外成熟的经验中求根溯源、大胆借鉴,总结其丰富经验为我所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瞄
向社区音乐这方“沃土”,探寻就业与创业机会。
四、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给予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三点启示
1.政府应充分重视社区音乐教育的就业途径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社区音乐教育要获得纵深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都极大地带动了就业率的提升。因此,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多元化拓展就业途径、提升社区人员的文化涵养、有效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等诸多要素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像美国、英国、丹麦等国通过着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开办各类社区音乐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区音乐教育岗位。英国甚至曾因为社区音乐的大发展、政府拨款的逐步增加,一度出现社区音乐工作者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一大批社区音乐组织通过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数量巨大的社区音乐教育人才。这对于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题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见,把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我国音乐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
2.社会各界应着力拓展和整合就业创业空间
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成功,除了政府重视、积极扶植,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鼎力支持。各级机关、社区、企业、慈善机构甚至公众,都应该积极承担起拓展和挖掘就业创业空间的责任,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其一,协议就业层面:(1)随着社区学校(学院)、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2)社区乐团、乐队、合唱团的指挥,文娱曲目创作、编配,日常社区文艺活动策划、组织,需要专职音乐人才。(3)社区政府宣传部门、社区企业工会和团委、社IX"村官”等岗位,也同样需要在文娱、宣传等方面独具优势的音乐类毕业生。
其二,灵活就业层面:(1)可以通过家教形式为社区音乐爱好者,特别是老人与孩子提供音乐理论、器乐技能训练、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有偿培训。(2)社区内私人音乐培训学校、琴行、艺术幼儿园、音乐书店及音响店同样需要具备音乐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灵活就业人员。(3)与社区管理部门签订灵活就业合同,以兼职身份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音乐教育和文娱活动,同时通过对地方本土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改编,为社区内的业余民间音乐团体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工作。
其三,社区创业层面:(1)利用自身音乐专业优势创办社区音乐学校或社区艺术学校,通过招生收取学费;同时根据需要招聘社会资深专业人员或音乐类毕业生以兼职或专职身份解决师资问题。面对不同年龄段学员,既可开展乐器、声乐、舞蹈等技能培训;又可进行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音乐欣赏等理论教学;亦可辅导学生音乐相关知识技能参加升学专业选拔考试。(2)琴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琴行业的发展,音乐类毕业生创业经营琴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琴行面对社区居民不仅可以销售乐器,依据其特有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社区音乐学校的部分功能,一方面可以组织师资招生授课提成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为既无乐器又无场地的音乐教师有偿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各取所得。(3)开办音乐特长培训班相比办学校、开琴行,虽然做法保守却收入稳定。毕业生可凭借在声乐、钢琴、器乐、舞蹈或理论方面的一己之长进行专项教学训练,必要时亦可扩大教学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坚持在某一专业方向做精做细,逐渐扩大影响,最终形成品牌。(4)合唱歌咏活动历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社会上形形的合唱团体却基本处于自发状态。针对大众对合唱形式的偏爱,创办社区少年或老年合唱团大有可为。资金来源方面:一是收取学员适当费用保证团体正常运转;二是面向社区大型企业争取长期赞助并以企业名称冠名合唱团;三是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演出活动。
此外,还可以创办音乐书店或者音像店、创办具有音乐特色的艺术幼儿园、创办灯光音响租赁或演艺公司、创办影音媒体工作室或MIDI音乐工作室等。
3.加强大学生对社区音乐教育价值的需求引导
国外发展社区音乐教育的成果显示,在提升全民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音乐教育功不可没。着力发展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不言自明。但长期以来,受音乐专业学习高投入期望得到高回报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就业创业难的今天,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宁愿待业或做家教而留在大城市,也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社区或基层工作。这种现象一方面形成了社区音乐和基层音乐教育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篇7
关键词: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教学评价机制;教学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 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2-0096-04
高等音乐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监控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它涉及到艺术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声乐艺术实践质量的监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艺术实践质量是声乐教学的生命线。声乐的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都以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开展各项音乐活动能力为宗旨。但课堂教学一般都处于封闭状态,教师在传授演唱技巧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参与性与集体协作意识的培养难免受到一定限制。而艺术实践则为学生创造了表现、参与、展示和集体协作的机会,有利于毕业后尽快地融入社会,是教学空间的扩展和延伸。因此,艺术实践活动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为社会所接受,是对办学单位教学效果的重要检测指标。由此,声乐艺术实践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新环境里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个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进一步自我调整中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机会,使学生更加明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通过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积累多方面的实践经验,从而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声乐表演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今后的艺术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一、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环节
(一)入学水平监控
现在大部分艺术院校对学生入学提倡“宽进严出”。无论是声乐专业、还是音乐教育专业,宽进的标准都比较好掌握。对于实行省级统一专业考试的省份,众多专业教师在统一标准下评分,使入学考试都具有相对统一的客观标准,入学后还可以通过现场录象存档等形式进行专业测评。
但统一的入学标准并不说明具有统一的艺术实践能力,不排除一部分考生“高分低能”的现实。他们的声乐表演能力、音乐综合素质、音乐感悟力和思维能力等往往不是一次高考就能展示清楚的。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到高年级时,学习难度将逐渐加大,当学生接触到内涵深、艺术性强的作品时,乐感差的问题就将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入学水平监控体系,为以后动态跟踪学生的成长态势,制定针对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就入学水平监控而言,建立标准化的入学评价体系,实现水平分级管理和后期分级评价,根据不同评价等级建立个性化技巧与艺术实践规划,明确达成目标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监控
在我国现行教学体制下,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按照多年的经验和惯例设置教学教程计划,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时,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课程,拿学分,在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特别是在琴房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提高发声、演唱等技巧;这种方式虽然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声乐人才,但这些人才大多都是在大学毕业后,在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锻炼以后,才逐渐取得成功的。另一种观点是合理减少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水平的提高,将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各门课程中,将学习的内容更多地与毕业后工作实践的需要相结合,如声乐心理学的学习、声乐表演学的学习,形体课的练习等,即便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和声学》、《曲式学》等课程学习都应该突出国内外声乐作品和声、曲式结构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掌握分析的能力,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器乐作品和声、音乐结构的复杂性,由此使学生对技巧学习与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产生出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由后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课程设置原则,在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意见中已经明确,并提出可量化的操作模式,可供相关专业参考。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其办学模式中就处处留下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影子,甚至设置专职的艺术指导教授,一对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并让学生接受不同艺术指导教授的建议 。
事实上,声乐教育中艺术实践的作用谁都没有否认,但声乐艺术实践课程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如何设置监控艺术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量化艺术实践与整体素质、就业需求等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前置条件是课程设置要合理,为艺术实践规范化留出足够的改革空间。
就课程设置合理性而言,在明确入学评价分级之后,建立体现多元化特征的、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乐感、技巧和创造力等之间寻找相互制约的平台,降低教师在期末集体打分时的误差率,增加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将学生表演中二度创作的能力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更准确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实践方法科学性监控
课堂学习中的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它却不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只有当技巧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并且获得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时,它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音乐教育的正规化和系统化,掌握高超的音乐演唱技巧的声乐学生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成为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却并不多见。
就艺术实践方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强调二者之间的互补,将声乐理论知识贯穿到艺术实践的全过程中。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应该抓住两头:一头是在课堂上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另一头是在艺术实践中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艺术实践评价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达成目标,这个目标既应该考虑到学生初始阶段的不同标准和个性化特点,又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应该达到的教学标准,并将舞台台风、表情、仪态、协调配合能力和肢体语言等内容均列入考核内容,使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将音乐鲜活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音乐变成呆板的展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对艺术实践的效果进行前期计划、中期检验、后期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实践方法科学性监控的重要课题。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构建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关系到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对于任何一个教学个体而言都是非常困难的。本文的建议仅在于抛砖引玉。
(一)演唱水平考核
尽管声乐教学有各种各样的考核,但评价内容大体是相同的,考核的对象也是相同的。可以分为“直接的考核”和“间接的考核”。直接的考核内容是演唱者在台上的实际演唱表现情况;而间接的考核内容是指演唱者对演唱方面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展示和提升,后者是前者的支撑与基础。
目前通用的考核办法是期末让每个学生在台上演唱规定的(或部分规定的)曲目,由数位评委根据每位演唱者的表现分别打分,再根据每位演唱者的得分计算出平均分,并根据不同的得分排出各演唱者的名次。在这里,评委打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和测量的过程,评委在头脑中有一个演唱的“标准样本”,用这个标准来对演唱者表现的主观印象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再将这种差异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考核方法是一种比较评价法,有三个特点: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测量结果不容易精准。这种评价,常偏重于技术层面的表现,而忽略二度创作和表演能力的展示,从而形成艺术实践检验硬性指标的缺位。
作为改革的尝试,可以在声乐演唱水平考核中,将技巧驾驭程度、节奏感、乐感(乐句层次感、形象鲜明性、风格把握、表现分寸把握,处理细致性等)、音乐完整性等指标量化,给予音乐综合表现力和二度创作以一定的分值,对艺术表现能力、效果等在量化的基础上设计分值权重,使艺术表现能力及效果具备可检验性。
(二)艺术实践的次数与形式
明确声乐艺术实践的次数和形式,是量化实践效果的基础。就教学设计而言,可以将系级、院(校)级艺术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相结合,可以将独唱、合唱、齐唱、表演唱、甚至歌舞等不同的实践形式相结合,可以将美声的、民族的不同演唱流派相结合,可以将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的学生按照演出的形式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并对规定的艺术实践以次数、形式、等级、效果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可操作的监控机制,将集中监控与日常评价相结合,如开学初期各项工作准备工作的检查,期中的教学检查及期末的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将相关权威部门的监测和艺术实践的记录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如将实践总结和各教学单位互相评定、管理部门统一评定相结合;社会评价与校内监控相结合,使艺术实践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避免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和艺术实践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意识、交流意识,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效的评价机制
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具有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常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常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点。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对教育内容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基础上,做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以及定性描述。完善声乐艺术实践的评价机制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从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考试评价观等方面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培养体系中过分强调甄别与比较的功能,促进学生面向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艺术实践的效能。
其次,体现学科内容整合的趋势,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二度创作与声乐演唱技巧等方面加以整合,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体制创新,从教材评价、教学评价延伸到艺术实践评价,强化教与学的促进关系,力求声乐教学启迪思维、开拓视野、联系社会需求的实际。
对单纯的声乐表演进行量化测评难度非常大,如音色、行腔、韵味、感情的内在或外在表现(露)等诸方面均会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每个人的感情幅度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呼吸不同、技巧运用和能力不同、语言处理不同、气质不同等都可能导致实践中演唱效果的差异。
建立艺术实践的评价体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形成性测量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连续性反馈,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阶段性效果、特点和困难等信息,使教师的辅导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二是建立终结性测量与评价体系,将艺术实践以相似于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在一定的艺术实践之后取得哪些进步,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判断艺术实践的得失,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不及其它专业学生,对口的就业渠道已经趋于饱和,社会也随之抬高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学历,更要求全面实用的人才。在扩招后的“粗放式”教学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应变能力较弱,发展能力不足,这使声乐专业毕业生艺术实践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
声乐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式。本文涉及到的内容仅仅是该模式构建先期需要探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角度讲,声乐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声乐表演,又包括声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工作的普及等诸多方面,这使其艺术实践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远远超出本文以演唱为主体的实践形式。因此,尽管艺术实践监控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但它无疑是声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李继武.从课程设置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办学的模式[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6,(8):77.
本节参见李民.关于完善钢琴演奏水平考核的设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46-50.
参考文献
[1]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4):3-10.
[2]声乐表演艺术与人才培养――记喻宜萱先生的一次谈话[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75-78.
[3]熊俊仙.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音乐探索,1995,(4):57-59.
[4]李诚,李凯等.教苑撷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61-266.
Tentative Plan of Establishing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Zhang Lijuan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s is alway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reform of musical education , especially to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Starting with quality-monitoring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al education ,
taking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performing for example , through monitoring , monitoring
and mechanism means of every link in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s tentative
plan of establishing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system of artistic practice of vocal music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舞蹈 毕业生 就业现状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福建目前有三所高校设置舞蹈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均是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下分为两部分对这三所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一为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其二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
(一)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
(以华侨大学和泉州师院为例)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学(海外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学分分配: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其一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两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不同,其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同。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学校本着“为侨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外性,将课程的设置根据生源的不同分为境内生课程与境外生课程两部分。华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点,笔者认为既然是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对外汉语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是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其“师范性”,在舞蹈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添加了符合其发展的师范类课程,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社会上紧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二在学分要求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但以上两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均不达标,华侨大学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2.5%,泉州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19%。
(二)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以三所高校为例)
1.学科基础课福建师范大学:舞蹈人文社会学、舞蹈人体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社会学领域基本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华侨大学:舞蹈名作、舞蹈基础训练、艺术概论、舞蹈音乐、基础乐理、中国舞蹈史、华文教育概论、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节目排练、舞蹈编导、教育学、外国代表性舞蹈、视唱练耳。泉州师范学院:艺术概论、芭蕾基本功、舞蹈概论、舞蹈鉴赏、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2.专业方向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主项提高选修课程分为三组:一是舞蹈教学训练,二是校园舞蹈与创编类,三是音乐基础理论。具体课程包括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舞蹈表演与动作分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合唱指挥等。华侨大学:必修课程: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现代舞。选修课程:中国音乐概论、中国诗词、毯子功、声乐、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舞台灯光与音响、舞蹈教育学、舞蹈评论、舞蹈录制等。泉州师范学院:必修课: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基本乐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舞蹈表演、舞蹈解剖学、音乐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蹈、欧美现代舞史、企业艺术实践、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选修课:声乐、书法、合唱与指挥、中外影视作品欣赏、中外教育史、舞台化妆、舞台美术、古诗词赏析、音乐剪辑等。三所学校根据其所处特殊的福建地理位置及其闽文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添置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学课程的特色课程(见文中黑体字)。譬如福建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的地方特色开设了含福建民间舞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华侨大学根据其办学宗旨开设了华文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依据其泉州的地理位置开设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它们的不足体现在:三所学校都应更加重视舞蹈理论课程,以此来区分高等舞蹈专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区分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专业,以此提高舞蹈学专业的就业率。综上分析,福建高校的舞蹈学课程主要是就舞蹈学本身进行设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舞蹈学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现阶段基础舞蹈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舞蹈学教育对此提及较少;其次舞蹈学教育以舞蹈为主,注意区分音乐学(舞蹈方向),但对音乐整体介绍较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福建高校有必要在现有舞蹈学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福建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一)课程设置应继续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舞蹈的跳、编等技能,还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的课程。考虑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还应提高音乐理论的课程,更好地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规范教育实习。实习期间多联系中小学教育实习培养和锻炼学生艺术教育能力,以便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
“一专多能”是近年来高校体质改革进程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对于舞蹈学专业来说,“一专”就是在掌握舞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精通舞蹈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表演、编导和教学能力;“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基本乐理、伴奏、晚会策划、主持等。据近5年对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3所学校的舞蹈学毕业生去向调查,发现具备“多能”的多面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比“只专”的学生更为抢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会跳舞是远远不够的,在各个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基本目标。
(三)课程设置要突出南音乐舞人才的培养
以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福建高校舞蹈教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福建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可结合本地舞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设南音乐舞方面的课程。南音作为中国古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完整地保留这一传统乐种的表演形式。而有关南音乐舞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被挖掘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设南音乐舞课程既是传承本地舞蹈及艺术文化的需要,也是突出福建高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需要。
三、结语
篇10
音乐教育 高职院校 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用型和操作性人才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它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地方在于人才培养的性质方面,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以“术”为主,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学”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倾向于未来的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向导,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明晰,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不少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基层工作的要求;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时展需求。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和音乐技能的单一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是企业、厂矿、社会文艺团体和中小学、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等基层部门,而基层部门音乐工作具有多面性与实用性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实用性、复合型专科层次的音乐人才来满足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贡献,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目前高职院校的一些不利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发展策略。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还存在很多认识缺陷,部分高职院校愿意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热门的专业中去,对音乐专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略了高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音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的基础。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与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是音乐家、高级理论人才、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教育家,而高职院校则是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一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文艺团体、群众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基层文艺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能够即来即用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型、学术性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身的职业教育特点,没有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基本向导,片面的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教育模式,缺乏特色鲜明的、系统的、体现职业性的教学体系,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无法适应基本的工作需求,这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还是根据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或者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音乐意义的主动建构、被教师“牵”着走,教学变成了“填鸭式”;另一方面以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没有按照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去分析,开发适合高职音乐教育的、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仅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学生在未来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仅以音乐专业基础理论为主,看不到技术型人才在知识、技能结构上的根本区别。传统单一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已不适合高职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发必展。当然传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不可少的知识领域;理论传授知识的量要有度,以必需、够用、管用为原则,侧重传授应用知识,兼顾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对高职音乐教育来说,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又注意拓宽知识面,通过音乐会的观摩演出及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开设选修课、横向拓宽模块、专业纵向发展模块及社科人文知识模块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沦、社会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毕业生适应就业岗位变化的需要.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3.课程设置不能顺应时展需求
高职院校是实施职业培训的重要地方,其目的是培养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音乐实践课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也非常少。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发现很难胜任基础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以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及音乐教育专业人员的胜任力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确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毕业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特质需求。发展高职音乐教育,就要从原来的纯专业性、师范性,拓展到具备综合能力素质的复合型多面手,具有音乐专业的表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能力和直接针对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的业务具体能力等各个层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也不能一成不变,要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社会发展而变化,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体系与具体职业要紧密相连,课程设置与结构必须灵活、机动,教学内容也要精练、实用。
4.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是原来的中专合并,或者是被大学兼并以后变成高职院校的,这些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在结构上配备不合理,这些必然会给高职音乐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分析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定位、师资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发展策略。
1.改革思想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当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时,颇感教育观念的更新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的得失与进退,在当下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时代大潮下我们必须确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国际化、多样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规划基本办学思路,为音乐教育发展确立明确方向。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该严格按照职业院校办学宗旨以及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规律,采用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培育适合社会整体不断发展的整体复合型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其次,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定位方面,既要考虑到面向社会的职业性特点,又要能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还要注意做好与高职的办学的软件与硬件相匹配,一切从实际出发。
2.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模式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课程设置,并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才能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
(1)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高专类学生整体基础差、底子薄,所以要加强
音乐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拓宽专业基础,根据教学实际减少或者合并不必要的专业课程,强调技能的学习同时不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多门学科能进行有效的补充与互渗,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2)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注定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模仿,要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被时代所淘汰,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代多元化教学技术,结合音乐本身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能够互动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鉴赏和创造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鼓励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观看专场音乐会、观摩文艺演出、搜集网上有关资料作分析讲解等,这些都可以扩大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主动鉴赏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必不可少,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才能在毕业后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形式来优化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除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外,我们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比如成立合唱团、舞蹈队、民乐团、电声乐队、定期举办文艺汇报演出等,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音乐教育专家、专业演出团体等进行讲学、表演,每学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如讲课大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当教师的机会,利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把专业知识转化到“职业技能”上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学历,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为了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音乐教师要多学习、多培训、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师资的能力,才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也说明了大力发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并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摸索。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思想观念,做好音乐教育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课程体系建设,使其能适应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而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建.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征[J].人民音乐,2003,441(1).
[2]刘轶中.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5).
[3]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C].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