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3: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毕业思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调研活动的部署要求,为了搞好团内调研活动,决定从现在起到5月底,以各单位团组织负责人为主体开展一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主题
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教育培养
二、调研目的
紧紧围绕新形势下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突出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教育培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找准团组织的工作切入点,更好地引导他们立足岗位、扎根企业、锻炼成才。
三、调研内容
1、近五年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队伍的基本情况;
2、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需求;
3、当前大学毕业生青工的思想状况;
4、本单位在大学毕业生青工教育培养方面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5、团组织加强大学毕业生青工教育培养的做法及意见建议。
四、调研方式
(一)各单位团组织调研。
各单位团组织要围绕五个方面的调研内容,通过数据统计、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查报告,突出总结性、实用性和前瞻指导性,坚持以事实、事例、数字为依据,达到观点新颖、分析透彻、逻辑清晰、数据准确、说理有力、措施具体,每篇不少于20__字。各单位调研报告要于4月30日前报送集团公司团委()。
(二)集团公司团委调研。
集团公司团委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五、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各单位团组织要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活动,作为凝聚青工队伍、全面推动工作、促进素质提升的一项具体措施抓落实。调研活动结束后,集团公司团委将对优秀调研成果进行评选表彰。
篇2
这篇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毕业生登记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四年生活即将随着我的成长而慢慢逝去,回顾这丰富多彩的四年学习生活,我已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了,这些日子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这四年在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四年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
如今回首,是对过去的审视和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即将踏出校门的我,满心期待大千世界的挑战和磨练。
深知性命相托的重要,从踏入学校门槛的那天起,在良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奋力拼搏,自强不息,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方面,自从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我的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事我都很是关心,就这样我爱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在我的美好的大学三年中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我也就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
学习方面,自我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
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第12期入积极分子党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工作方面,在寒暑假期实习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找工作比较难的启发,启发我要克服困难勇于直前。
篇3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面对社会用人机制的变革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这关系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前途和幸福,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发展与成才,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决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现在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生涯设计也趋于理性。但是,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认识不够,在获取有关职业的系统信息方面欠缺主动性,对自我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的隐患,同时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力。一方面,他们无法确定择业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树立择业目标产生困难,而择业目标无法确定就谈不上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已经确立了择业目标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却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想做职业生涯规划,却不采取应有的行动。
三、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明确的目标与规划,运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生涯发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其目的决不只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力条件找到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尽估量主、客观条件和内外环境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个人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其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个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个人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个人评估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个人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四、大学毕业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职业生涯规划的几个时期主要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结束期。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3个阶段。
第一,职业准备期。职业准备期是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从事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毕业生就业前应做好的职业准备包括:身体素质准备(如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有无缺陷等);个性心理准备(如心理是否健康等);知识技能准备(如知识是否全面,动手能力如何等);职业资格准备(如是否取得某些资格证书等)。
第二,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必须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应该:一是树立信息观念,注意捕捉需求信息。无论选择还是被选择。最终要以自身素质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二是正确认识自我。在选择职业时,注意扬长避短。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基础、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是有具体要求的,选择职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只有自身条件能够充分满足职业需求,才有可能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三是正确对待职业分工,正确认识职业分工的意义。在选择职业时要克服世俗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因为,一个人是否能成就事业有所作为,并不取决于专业或职业性质,而是取决于他对专业和职业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专业和职业发展有没有敏锐的目光与创新的勇气和才能。四是正确处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实际需要、个人选择自由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职业选择不能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必须适应和服从社会需要的大局。另外,还要坚信,个人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它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产生和培养起来的。五是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选择职业时也会面对工作条件的选择。在选择职业时,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城市、机关以及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和单位,而是要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观念,到基层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意志、丰富知识、施展才华。
第三,职业适应期。择业者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存在一个适应过程,要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毕业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树立职业意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处理问题,要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承担岗位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且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二是从容面对挫折,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要将工作目标定得过高,可以减少挫折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新手初上工作岗位,出现差错实属正常。只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改正错误,成功一定会到来。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心态,先立足、再谋发展。三是不断完善自我,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职场新人要想快速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毕业生要成为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要注意观察公认业务能力最强的上级或者同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另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职责及要求。
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他们择业和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愿望并转化为现实行动力,促进大学生自主地合理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唤起个人的职业生涯意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人生观。大学毕业生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要意识到,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并不是规划一次,就可受用终身。具体的生涯计划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情况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及时对自身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卡罗尔・卡特,林・特罗伊克.刘川,周冠英译.从大学生到CEO――大学生职业成功秘籍[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生斌.职业指导教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8).
3、李病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4、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5、范静.新世纪大学生择业心理冲突与调适[J].青年探索,2003(1).
篇4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困境;应对策略;自我心理调适
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据称有699万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大学生毕业生的数目日益增多,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给广大的毕业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常见类型,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提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境,然后再从大学生自我调适和学校就业指导两个方面探讨应对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成功适应社会。
一、大学毕业生常见心理困境分析
就整体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大部分能以一种积极主动,平和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但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关键时刻心态失常,个别同学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困境主要概括为:焦虑恐惧、自卑悲观、依赖从众、懈怠逃避、自负攀比等五种。
1、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表现的焦虑程度较轻,主要表现为恐惧、忧虑及失眠等某些躯体症状。许多毕业生在遭遇多次挫折之后,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心理,表现为情绪紧张,意志消沉,质疑自己,丧失自信,个别同学甚至会出现绝望的心理,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经常出现在一些普通院校,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的毕业生身上,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自卑悲观心理
自卑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困境。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自卑情绪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对自己评价过低,消极厌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自己不能做决定,过分退缩,害怕挫折,不敢在外人面前充分展示自我、积极主动的参与竞争。这种现象常见于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人及交往能力较差或者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在贫困生,女生中也较为常见。
3、依赖从众心理
当代大学生中独立子女较多,父母包办代办一切,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往往期望依赖父母的社会关系或盲目跟随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被动就业,而没有自己的目标计划和兴趣爱好,甚至忽视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方面。
4、懈怠逃避心理
在大学毕业生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群体,他们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不愿意也没勇气到社会上拼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被称为"不就业一族"。这些同学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想先逃避几年再说,从而出现一种"考研热","考博热"的现象,与之类似的还有"考公务员热",他们甚至把考研,考公务员作为面对毕业的唯一出路,连续几年不去工作,只是复习备考,抱着一种"毕业不就业,未来还是梦"的思想,心安理得的逃避就业。
5、自负攀比心理
还有一部分同学情况与上面刚好相反,他们对自己估价过高,认为自己成绩好,能力高,政治条件优秀,专业热门需求量高,求职门路广,处处高人一等,非常傲气,因此好高骛远,自命不凡。有的则是在择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名誉、地位、待遇,一心只想进入大城市、好单位;或是盲目与同学攀比,不顾自身的实际条件,也不管应聘职位是否适合自己,只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好工作,舍弃了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
二、就业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困境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的影响。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过度呵护,对孩子包办代办,或者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重视知识灌输,造成大学生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孤独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的影响。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最后,就业指导的滞后。学校在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做的工作明显滞后。
2、学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行为,影响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一些就业认知上的偏差。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和观察外界事物,容易产生自负或自卑心理,从而产生就业心理困境。第二、对周围环境认识不准确。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就业心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樊三立和冯彩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择业中过多地把原因归结于外因,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这样的求职心态障碍和认知障碍往往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 也往往导致结果不很理想。"因此,在帮助大学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时,首先应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建立对自己、对社会正确的认知;其次,高校和就业指导中心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调整高校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
另外,当大学毕业生出现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进行疏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就业心理咨询师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始工作:首先,应想帮助其疏导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耐心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学会自我调适,冷静面对当前的困境;其次,就其心理问题进行辨别和诊断,弄清问题的类型和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第三,帮助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合适的就业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案,以达到使其顺利就业的最终目标。
总之,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不仅要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完善其工作机制,从早期着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更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适自身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只有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才能使大学毕业生顺利踏入社会,成功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构建美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隆智.浅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2]赵京.注重心理疏导,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6).
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培养;铁路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17―04
近年来,随着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铁路快速发展与人才制约的矛盾尤为突出,迫切需要从铁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抓起。加强大学生毕业生早期培养对于提升铁路人才队伍素质,改善铁路人才队伍结构,适应铁路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对具有一定现场工作经验、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实施持续深化培养,进行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管理相关学科等教育培训,其目的是要适应铁路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对岗位人才提出的较高要求,为铁路现代化培养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学科具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重点大学,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高度,积极为铁路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自2010年以来积极承担铁路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试点培训工作。学校采取研究一培训应用一总结研究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几个关键问题
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是铁路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培养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学校结合这个培训项目,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项目如何开展与落实,如何使培训达到目标与预期效果,如何体现培训的示范作用以及如何使该培训系统化与制度化。
首先,进行目标定位研究,从优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素质特点、人才成长规律、个性化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培训对象与学习内容匹配;其次,对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探讨教学如何深入、典型案例选择与教学、学习兴趣如何得到激发,使培训对象与培训方法相协调;再次,进行教学保障研究,研究教学成果如何提升与推广,教学内容如何丰富,学员与培训教师如何交流与互动,自主学习如何体现,等等。
二、培训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优秀大学毕业生是铁路企业的基石,是铁路和谐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同铁路大部分职工相比,他们文化程度较高,眼界比较开阔,思想活跃,开拓进取精神比较强。但由于从业时间不长,知识能力与现场实践的融合明显不足。主要是不同程度地缺少对铁路行业优良传统和我国铁路历史的深刻理解,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工作经验几乎没有,协调能力欠缺,缺少做群众工作的基础和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因此,对有发展潜力、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校进修学习,把他们尽快培养成为具有献身铁路事业的精神和水平高、能力强、知识面广、德才兼备的青年业务骨干和干部后备人选。
1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鉴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岗位特点及知识结构特征,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起点高,针对性强,突出实用性,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带着大量的现场实际问题来参加培训的,他们期望在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因此,学员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强。如果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培训没有针对性,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标。
2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优秀大学毕业生在现场经过三到五年的基层锻炼后,工作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增强,其职业发展方向也初见端倪。此时,如果经过适当的培训与引导,其能力结构可以较快地由单一技术型向复合能力型转变,素质结构也会由传统经验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因此,培训要结合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和发展需要进行。
3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使用与人才成长规律
根据铁路职工队伍的现状,将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培养成为基层领导干部与业务骨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铁路管理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铁路业务骨干的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一般来讲,人才的成长递进过程包括知识准备期、积累磨炼期、调整融合期、优势展现期、成熟稳定期等,其轨迹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突变的过程。因此,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培训不能一蹴而就。培训是长期的、持续性的,要形成一种人才培养与使用相匹配的机制。
4 培训要适应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
培训要适应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的具体体现。这些优秀大学毕业生来自全国18个铁路局,尽管培训班按专业进行了划分,但由于他们在大学所学专业不尽一致,工作岗位有差别,个性特征也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培训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要根据学员的上述特点和因素,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要多下工夫,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方法研究与应用
随着培训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为培训形式和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要把培训中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学习与解决铁路现场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学习带研究,以研究促学习,把研究铁路建设、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工作难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学员研究问题为主,教师讲授知识为辅,使学习和研究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这就需要对培训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应这种培训的方法。对于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时采取哪种教育培训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选用。
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培训、问题研讨、专题讲座、综合培训、英语培训、拓展训练。内容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纵观已有的教育培训方法,鉴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接受能力,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类别,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或综合使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1 讲授法
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它在说明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启发自觉学习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对学员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讲授教学,学员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知识学习,了解本岗位专业领域较为全面的知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目标等。我们在一般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2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员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实施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探索过程等),并且特别注意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学员在反复实践中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进行与现场紧密的专业知识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3 研讨法
研讨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员实际,给出相应的讨论题目,由学员根据所学理论与亲身实践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研讨式教学,学员可以把自己的职业经验和社会经历带入课堂,使得教与学处于研究探讨的氛围中,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开拓学员思路,增加学习兴趣,促进知识互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专题讲座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特点是借助案例创设一种情景,让学员通过参与,获得一种认识或提高某方面能力,是一种“在干中学”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组织,如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实施(提前准备背景、相关知识,包括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鼓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等。它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专业应用背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训前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认真的选聘。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特别适合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培训。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我们在进行与学员工作关联密切的专业知识培训中使用该方法,深受学员的欢迎。
5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统一,并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积极倡导让学员学会自觉地思考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够和其他人配合完成某一项任务。它总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培训目标、内容,按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适培训过程。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员学习方法的融合和统一,有利于培养学员独立求知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综合培训、英语培训、拓展训练培训时,采用了此方法。
四、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保障措施研究
1 积极研发泛在教育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研究,准备在铁路继续教育培训中通过建立泛在教育平台,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运用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的机会。
由于现代网络和通信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在职教育培训的全覆盖。该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教学内容预告。包括培训专家、研讨主题、教学重点等信息,方便学员进行预习。
(2)网络课堂。通过这个平台,网络课程,实现全员共同学习的目的。而学习者也可以以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课程。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人学习空间。
(3)博客论坛。论坛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实践应用以及情感交流等子模块。
(4)交流学习。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立学术沙龙和校园茶座两个模块。这两个学习模式下,还设有好书推荐、个人学习历程等子模块。
2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资源库,实施资源共享与传播
丰富的网络资源对于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成员之间资源的共享,可以设置动态前沿、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目录,包括铁路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实践研究、应用案例等。网络资源库保存有各个培训阶段中专家的教学课件、视频材料等,可以十分方便地提供给培训学员使用。
3 培训单位建立铁路信息跟踪与调研机制,开展培训需求研究
培训单位通过建立铁路发展信息的跟踪和调研机制,建立信息畅通渠道,及时了解铁路相关专业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的最新动态,掌握专业领域前沿技术装备的应用,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现状。
(1)确立信息收集的重点。信息收集工作对于培训工作而言是首要条件,而且信息收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培训工作的效率。应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信息收集重点。收集的信息包括铁路行业的发展情况、企业改革、战略目标、岗位需求等。
(2)收集、整理和研究培训需求
培训班开办之前,应根据送培单位的要求和培训对象的需要,对培训需求分析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对象的状况来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授课。
4 建立稳定的培训师资库
行业培训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极强,只聘用一个学校的师资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为提高培训的水平,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国内外大学教授、企业工程师在内的较为稳定培训师资库。多元化的师资,将给培训增添新气息,带来新理念。既开阔了新视野,又提高了培训效果。而建立专家库,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收集教师信息等基础工作,建立数据库结构,然后才能逐步地完成。
五、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长效机制的研究
为了使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并起到示范作用,使之成为一个良性的长效机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在行业内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
铁路行业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权宜之事,它关系到铁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应该成为铁路行业内部的一项系统工程。
(1)正确定位。把培训放在铁路企业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大系统中来考虑,进行定位。做到高起点、远规划。对待此项培训,必须杜绝短期行为和形式主义。
(2)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对培训机构要精心挑选,优中选优;对培训内容要统筹考虑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培训经费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3)近期与长远结合,培训与使用结合。要考虑当前培训与长远的学习计划相结合,当前的培训与未来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训主管部门要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机构要认真做好服务,学员要明确培训目标。
2 建立和谐的培训管理机制
(1)实行优秀大学毕业生培训的零距离管理,即信息反馈灵敏、工作运转灵活、调控及时有力、制度严谨规范,充分体现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基地、用人单位、参培学员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形成良好的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即对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等环节,要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管理局面。
(3)坚持与完善学员、培训基地、培训主管部门“三位一体”的培训质量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培训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建立严格的培训评估与选拔任用机制
考核的对象是培训机构和学员。对培训机构的考核通过评估来进行。包括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以及学员通过培训后所取得成效的评估。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训结束前),侧重于对培训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合适进行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学员离开培训机构前),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第三阶段(学员培训结束,回到工作单位后),评价学员在参加培训后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内容。
要把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培训与使用选拔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先培训后选拔,不培训缓提拔的制度。要把学员学习考评结果作为使用与提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要让学员充分看到培训的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从而扩大培训影响,产生马太效应。
六、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既要构建适应铁路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体系,研究在较短培训时间段内,如何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又要完成培训目标,所以在项目的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学生持续培养培训学员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学习基础差异大,使得教学难度加大;二是时间紧,任务重,培训系统性不足;三是如何实现从培训到培养的转变、由素质高向能力强的转变,这里存在很大的难度。
2 应对措施
(1)成立覆盖本项目所涉及各专业的培训专家团队,使培训力量得到保障。考虑到学员知识背景的不同,部分教学内容可考虑分小组进行差异化教学。
(2)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培训时间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今后在泛在教育平善后,可考虑充分利用该平台实施大学生持续教育培养。‘
(3)加强与铁路行业培训主管部门和铁路企业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学员的学习能动性和成才意识培养。
七、结束语
2010年,受铁道部人事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共举办了13期铁道部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培训班,培训学员800多人。总结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全过程,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了不足。为不断完善该培训项目,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重点积极研究开发泛在教育平台;不断开发符合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的培训课程和教材、课件,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有铁路特色的培训体系,并充分发挥培训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把握培训工作的发展节奏,及时总结培训经验,不断改进培训工作,以满足铁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要为己任,为我国铁路的和谐发展和铁路优秀大学毕业生持续培养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重天,等.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铁路,20ll,(3):1―5.
[2]李云红.多措并举搞好铁路职工适应性培训[J].成人教育,2010,(1):55―5 6.
.
[3]于子涵,郭名..铁路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铁路,2009,(8):59―61.
[4]王晓棉.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体系的探讨与实施[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11):49―51.
[5]刘剑锐.对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5):57―58.
[6]金建兴,叶仁荪,徐晨燕.欧洲铁路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及其启示[J].铁道经济研究,2006,(4):加一43.
[7]宋修德.培养高技能人才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J].中国劳动,2006,(4):57-58.
篇6
马丁・特罗,1926年出生于纽约市,并在那里接受了系统教育。1947年,他在新泽西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获得机械工程学位,从事工程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系继续深造,并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1953―1957年,任教于伯林顿学院,1957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系任教,后又于1969年调入该校公共政策研究院,并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1976―1988年,他担任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席,这是美国第一个致力于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研究的学术研究机构。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引起了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得到广泛传播。
与时俱进的“发展阶段论”
“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至20世纪60年代末,在校大学生数超过了18―21岁青年总人口的一半,直接引发了高等教育在观念、职能、管理、入学和选拔等多个方面的一系列质变。在这种背景下,马丁・特罗以美国和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所接纳的学生数只占适龄青年总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当占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当占到50%以上时,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并且,在各个阶段中,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特性。
在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上,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会使人们(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大学管理者)对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入学机会有限,人们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是出身好、天赋好或者二者兼具的人的特权。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将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有一定资格者的权利。而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毛入学率超过了50%,人们会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义务。
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特罗提出,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精英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层的人塑造其个性和心智,为学生将来充当政府或学术专业的精英角色做好准备。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培养的仍然是精英,但这是一种在更广范围内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的领导阶层,重点在于培养专门的技术精英。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不仅培养广泛的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所有的人,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的课程倾向于高度结构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更加模块化,其特征是半结构化的课程序列,使课程更加灵活,并且在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而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仍存有模块课程,但课程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并且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所以很难确定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形式上,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是个别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为个人关系,这与塑造个性及培养精英的核心功能相协调。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教学主要以演说为主,再加以讨论式教学补充,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技巧。在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更多地依赖电视、计算机或其他技术的帮助进行教学。
事实表明,“发展阶段论”是马丁・特罗对现代工业社会中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归纳概括,不仅揭示了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过程,且能够预测高等教育在转变时期将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高等教育中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其最大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引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概念,使得后来高等教育国际比较有了一个统一的口径和评判指标,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可比性和鲜明性。
注重改革的“模式”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论”主要揭示了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变化,为人们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个新视野。而随后马丁・特罗又在对欧美一些国家高等教育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论”的提出,为后来许多国家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而言:一是传统精英主义派。特罗认为,在民主平等的时代里,那种讲究出身、讲究特权的高等教育观念明显是和时代精神不符的。他断言这种发展模式将很难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大学不能屈服于功利主义和职业训练;二是传统扩张主义派。这种发展模式认为,在不改变精英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或不增加其他类型大学的情况下,大力扩大精英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是可行的。简单说,特罗认为这种单一的增长会导致高等教育的传统功能和形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从而会带来许多传统高等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其扩张结果要么是改革,要么是停滞不前;三是精英主义改革派。这种模式反对在不改变精英高等教育原有系统结构下的任意扩张,认为那样会拖垮高水平的精英教育系统。特罗对这一发展模式也不赞同,他认为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已是大势所趋,并且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就必然会下降;四是扩张主义改革派。这一发展模式提出要实现普及高等教育,既要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又要改革传统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功能――垂直方向上,高等教育要招收不同阶层的学生,采取民主化的入学形式;水平方向上,高等教育要与社会经济政治需求紧密结合,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显然,特罗正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支持者。
可以说,通过研究高等教育学术人员的价值观,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这是特罗的首创。他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论”的研究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代表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四种不同选择。这不仅为后人提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方法,还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多样化参照。
排除困扰的“就业”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张,传统的就业观与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针对传统的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观念,特罗提出了新的就业观――大学生“改造工作论”,为彼时乃至今天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提供了新的借鉴。
“在改造工作论”中,特罗创造性地提出,大学毕业生所要做的是打破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原有的刻板联系。大学生失业并非是找不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是找不到能与他们“大学毕业生”身份和尊严相符的工作。而现今大众高等教育的实现打破了这种联系,大学毕业生可以在不考虑身份、不失去尊严的情况下,从事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那些只有非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非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
大学毕业生从事这样的职业能够提升这个工作的地位,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能力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而且,与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竞争,可以给后者施加压力,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使那些非大学毕业生也能够成功地参与广泛的白领职业。
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1年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慢。”
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该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面试中,用人单位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工作?”“你做过什么项目吗?”等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招聘时的问题已经明确地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一导向清晰地指向了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素质。这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主要需求
职业能力是企业对于求职者的最主要的需求,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通过职业能力来衡量应聘者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诸如经验、智商、情商方面的标准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为关注的大学生求职者职业能力
2007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反映出大学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课堂知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30%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很远,还有30%的学生用“所学陈旧”来形容他们大学四年的收获。
通过调查,在职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而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之中。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五项职业能力,并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能够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能够投入热情执着追求,要有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的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同时,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大学毕业生更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为自己和企业带来双赢。
(二)敬业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尤其在职场上,很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那么大学毕业生就要有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成为一名职场人,就不能够再用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清楚自己所担负的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毕业生无论在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即使是纯技术类工作,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企业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这就更不用说诸如销售这一类以语言艺术为职业必备技能的工作领域了。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好的想法、完整的工作思路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能够顺利的表达出来,而顺畅的语言沟通往往能够起到展示自我、为工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必备能力。
(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是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企业更为看重的将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也就是说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使自己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材”快速转变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财”。
(五)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能力”这一宽泛的领域中,“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从事的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性劳动,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棘手难题,这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更为严峻,所以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着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更为严重时很有可能关乎着企业形象建设等关键问题。所以,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难题。
三、基于企业需求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回归到高校中,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在课程日常教学中,就需要高校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可以在高校中引进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
篇8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12-1
每年六月,是高校毕业生离开大学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时节,伴随着离别的伤感,不少毕业生选择在这个凤凰花开的季节演绎 “最后的疯狂”:“散伙饭”、“毕业喊”、“毕业砸”,甚至上演“毕业照”、“ 爬树跳湖毕业照”、“火灾毕业照”等不当之举,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思考。
一、毕业生离校不文明现象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以及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发生改变。社会的浮躁导致人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处于重新选择、重新定位的状态,从而引发一些不文明现象。大学生人格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甄别能力,一些不文明现象可能被他们所接受,经由学习、模仿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机制的一部分。
2.严峻的就业竞争的影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连年大幅递增的毕业生人数,代表了因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下降,同时也更加剧了他们未来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如今的岗位提供者对求职者的要求不仅仅看重学历,而是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自身素质、能力及相关经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引发心理失衡。再加上不完善的就业机制,就业环节中存在着社会不正之风,就业过程中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毕业生的理想模式发生冲突,更促使毕业生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在毕业离校前易演化为非理智的破坏。
(二)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学校硬件及软件条件的缺失,学生在校期间总会有不满情绪。部分学校的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偏重罚而忽视说服引导,无形中加剧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对立情绪。作为自发的反抗,破坏纪律、暴力攻击等行为成为部分学生发泄不满情绪的手段,从而诱发了毕业离校前的迁怒性破坏行为的产生。”
(三)个体因素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生活在物资丰富的年代,生活中备受宠爱,自律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由于个体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存在欠缺,遇到挫折在所难免。毕业生离校前,大学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夹杂着离校期间的复杂情绪,促使部分毕业生借助非理性的行为进行宣泄,酗酒、“毕业喊”、“毕业砸”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策略
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笔者认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毕业生文明离校环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文化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成功的教育方法绝非是单纯的强制管理,而是靠预防和正确的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文明教育、感恩教育、人格教育、诚信教育等贯穿在平时的班会及活动中,做到 “春风化雨”。针对离校前这一特殊时期,要分析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无须作青春最后的告白,大好的青春年华即将在毕业后的拼搏和奋斗中开始,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勇敢迎接挑战,才是最有意义的个性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对毕业前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思想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可开设毕业生求职心理辅导讲座,举办求职经验交流会等。针对在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挫折、自卑、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面对面交流、在线交流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调试,化解心理压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将职业指导工作当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贯穿于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针对毕业前夕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注的热点及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以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为己任开展系列有效活动
毕业生精力旺盛,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极易为堕落生活提供温床,此时应在毕业生中开展以“情系母校,快乐启航”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使毕业生进一步感受母校的温暖,引领他们明确奋斗目标,加快角色转变,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利步入社会。
如召开“总结过去、展望末来”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及时全面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向全校毕业生发出“文明离校倡议书”,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组织毕业典礼、毕业生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欢送活动,让毕业生充分的感受到毕业光荣与喜悦,强化学生的母校情结。组织毕业生看望慰问教师,感谢老师的教诲,与老师话别,共忆师生情,给毕业生提供抒感的渠道。
“毕业生文明离校”不能静态的对待,要倡导理性而有内涵的毕业文化成为校园传统文化,关键还在于学校四年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支持,必然对母校产生感情,文明离校问题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一种美好感情的外在表达。
参考文献:
[1]陈于清.大学生毕业离校前破坏的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 就业力评价 指标体系
由于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正在飞速增加,2007年495万毕业生,08年559万,09年610万,10年631万,11年660万,12年680,到2013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699万,这些数据显示两个问题:1、应届生就业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一些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关注就业并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不能过度地夸大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近几年就业机会比前些年减少了,但隐形就业的人数却在增加,例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诸如家庭雇佣保姆、个人雇佣秘书等,并未在公开就业的人数中显示出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隐形就业的机会更多。所以,应该看到新形势下有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就业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就业力就是指个人能受雇于任何组织、保有任何职位所必须具有的职业能力。大学生就业力在就业力上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指大学生被雇用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对不同就业人群的调查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影响就业能力的因素。
身体素质:越来越多大学生喜欢呆在宿舍里在网上耗日,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就会造成许多隐疾,对于很多强度较大的工作可能无法适应,许多单位就会拒绝这些大学生。
计算机等级: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普及会使计算机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必修课。
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一种评测手段。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包括专业排名、外语等级、学位、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心、主动性、团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诚信、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个人形象气质。
本研究通过走访企业,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入手,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经过反复筛选尽可能全面但不失准确地把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因素分成这几十个个主观因素,逐一在企业进行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合相关理论进行素质分类,建立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对于指标体系加以运用及对大学生如何提高就业力提出的具体建议。
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中,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各占百分之二十五,综合能力占百分之二十,思想道德百分之十五,心理素质百分之十,身体状况占百分之五。通过准则调查得出准则中所含元素的分数。基础知识准则下元素中专业知识水平六分,专业排名四分,外语等级三分,外语种类三分,计算机种类三分,学位四分,所获奖项二分。思想道德之下诚信五分,责任心五分,职业道德五分。个人能力之下社交能力四分,社会适应能力二分,逻辑分析能力四分,团队组织能力三分,领导能力二分,学习能力五分,创新能力五分。综合能力之下工作经验六分,个人形象气质四分,礼貌五分,团队协作精神五分。心理素质之下自信心五分,主动性五分。身体状况之下身体素质五分。
将一百分分为四个层次,八十五分以上为就业力很强,七十到八十五为就业力强,六十到七十为就业力一般,六十以下为很弱。相对某个大学生的就业力进行评估,只需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其老师、同学、及所曾应聘的单位从上文提到的二十四个元素进行打分取平均值之后求和就会得到一个总的分数。这样就可以笼统的知道该生的就业力。通过对每一元素得分分析就可以知道该生某一方面的弱点。大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自己进行某方面的提高,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完善。高校应不断要从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本研究所得结论, 结合大学生自身角度, 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思想道德培养,思想道德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爆发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毕业生唯有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完善自身人格,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2.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使我们在任何岗位都要面临的问题,广泛而有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必备,想要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大学生所应认真学习的一个方面。
3.提高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是单位在录用人才之时的第一参考。就业时容易量化的在校成绩、专业学科成绩无疑是成功应聘的法宝。所以要提高就业力,打稳扎实基本功,抓好专业素质教育,是明智之举。
4.在校期间寻找一些实习机会,这样可以增加一些工作经验,很多公司都需要无需实习直接工作人,这是工作经验无疑是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助力。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力开发对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1DB055)。
参考文献:
[1]徐黎华,郭梅香.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调查与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3).
[2]赵一飞,胡近.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中诸因素的权重计算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大学生经常自我定位是社会的精英,应该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修身平天下”的重要职责,最差也要成为企业白领,坐在企业的豪华办公室里,担当着重要职位。
(2)固化的就业择业观念。据相关数据统计,80.8%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甚至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中也有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大学生就业往往向经济发达的繁华大都市聚集,总想环境好一些、待遇高一些,城市大一些。
2.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但作为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则较受冷落,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现在我们的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建立一个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平台,以达成毕业生扩大就业率及企业招到合适大学毕业生的双赢局面。另外,当前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高考指南”都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等列为“热门专业”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却不包括以上几个专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已在慢慢向市场需求靠拢,但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仍导致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而且,当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不少用人单位招募员工已达到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标准,这也是促使更多的毕业生不得不投身于“考研”一族。
二、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实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和竞争意识
大学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首先,大学生应当有“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的观念。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实干精神,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通行证”,交了高额的学费未必能得到高收入的职业。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进入大学时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四年后可能就不热门了。因而,不论是选择职业还是职业实践,面对的都将是激烈竞争的环境。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读大学的投入与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每个学生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而竞争求胜的根本在于个人的综合实力。其次,大学生应当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期望值过高,既可能产生择业的挫折感,又可能导致机会的丧失。而合理的职业期望就是要从自身的综合素质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职业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
高校应着力提高人才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和发展观,认真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层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就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