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11:3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15-02
1调查目的
了解2011届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倾听毕业生对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搜集用人单位对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出校门,贴近企业,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而依据市场需要调整商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调查对象与调查时间
本调查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毕业生用人单位采取全面调查,对毕业生本人采取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11届商务管理专业152名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调查时间安排:2011.10.1开始――2012.1.15结束。准备阶段2011.10.1――10.30;调研阶段2011.11.1――12.31;总结报告阶段2012.1.1――1.15。
3调查形式与内容
3.1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对毕业生本人采取电话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人数52人,抽样调查率为34.21%。对毕业生用人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共邮寄发放调查表152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32份,有效回收率86.84%。
3.2调查内容及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还是很满意的,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7.72%。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敬业精神、协作能力,心理素质评价较高,优秀率分别为96.21%、86.36%、75.00%;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岗位技能、创新能力评价一般,优秀率分别为:66.67%、56.82%、53.03%,甚至少部分认为较差。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总体很满意,通过对2011届商务管理毕业生抽样调查,毕业生对我院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认为知识架构完整、人才培养方案较科学、感觉满意,但是他们也认为存在一些不足,对我校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表达能力和社交礼仪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
有些学生只有理论无实践,应多些社会实践,多些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英语口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针对商务管理专业知识面宽,就业面广的实际,能否在通才培养的同时,关注1―2个岗位的专才培养,通才与专才培养相结合。
4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使我们的工作很受启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今后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用人单位反映我院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不太强,这就要求我们: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和增加消费心理学、社交礼仪、商务沟通、商务策划、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的教学,开展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小论文宣讲,与陌生人沟通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同的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不定期请商业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同志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经济管理理论兴趣小组,利用晚上和休息日观看经济管理类的碟片,任课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看相关的课外书籍等等,有意识拉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随着知识面拓宽,必然产生创意火花,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大幅度的提高,由被动工作变成主动工作。
篇2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毕业生毕业前的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以高技术技能型为主的人才,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前后面临着求职择业的巨大压力,在这一时期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毕业生毕业前的心理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即将毕业时的矛盾心理。
高职高专类学生进校前大部分所期望的是一,二类大学,这样的心理落差造成了心中的无奈和现实的压力。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很多都不一定是自己所喜欢的,有一些是父母要求才填写的专业等等。所以,毕业时候极易产生职业焦虑,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发展,心理矛盾重重。
(二)即将毕业时的畏缩心理。
高职毕业生进校后如果理论知识学的不够,实践操作课程不感兴趣,就会认为“这里学不到东西”,进而产生迷茫感,将来面临毕业时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求职择业时产生畏缩心理,再加上目前依然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不懂得认真反思,及时认清自我的话,最后的结果就会陷入就业与择业的两难境地。
(三)家庭与社会的影响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缺乏自信。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自己即将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从消费者转变成为生产者等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这些原因的产生主要有父母的干涉、一些社会现象或个别社会矛盾的出现等等影响,进而对高职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心理状态产生干扰。
二、做好高职毕业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一)对于“混日子”的学生,引导他们自我定位。
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动机存在较大差别,有的是因为高考失败,不得不进入高职高专,带有无奈的心理;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原因,不得不读高职,以便早日参加工作。还有的仅仅是抱着“混个文凭”的思想进校。
针对此种情况,首先应要求毕业班辅导员经常开展班级座谈会或主题班会,促进学生在此问题方面的交流,鼓励学生把问题摆出来探讨,这样可以解决同学们的疑虑,端正心态,对待求职择业上重新给自己定位。座谈会或主题班会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由辅导员老师组织,也可以由班干部自行组织,座谈会最后可以由辅导员老师总结,也可以邀请已经参加实习、并有所作为的学长来校帮大家分析总结。
(二)帮助落后学生努力学习,弥补自身不足。
由于高职学生进校时类型多,素质参差不齐,调剂生也占有较多比例,他们的个性和特点都非常强,因此在专业学习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应用水平上都是参差不齐。特别是进入毕业年级,有的热爱本职专业的学生就学的非常扎实,但那些“混日子”的学生自然而然只有“破罐子破摔”。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处于自暴自弃的边缘。如果此时老师还没发现此类学生的此种状态,那么这些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必然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和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发现并赞扬他们的优点和特长,谈心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无奈,从正面引导教育,做这些学生的“好朋友”和“倾听者”。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理想的“第一份工作”。
(三)消除就业前的紧张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即将走向社会、参加顶岗实习、求职择业等方面,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所适从,对未来既充满好奇,又存在紧张等矛盾心理,此时的高职毕业生,非常需要有经验、善发现、勤于引导的老师给予帮助。这种帮助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个鼓励的笑,都会给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渴望有人支持,渴望有人理解,渴望能够给他们帮助和引导。
当然,消除毕业生的紧张心理还有很多方法,但真诚的关爱,我认为还是最重要的!有的时候该敞开心扉的时候就和学生敞开心扉,相信在无拘无束的聊天中,学生会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进一步的自信心。那就是在和学生谈心的同时,既成为了他们的朋友,也尽到了一个做老师职责与关爱,真正的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
(四)增强高职毕业生毕业前的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高职毕业生利用寒暑假走向社会体验专职工作,尽早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深入相关企业进行了解和见习,从抽象认识到感官学习,从感官学习到实践操作,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职场,把学生打造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在学生参加企业校园招聘会前,要求学生做好个人简历,把对来校招聘的公司做好详细了解,以便于求职面试时的从容面对。另外还可以向高职毕业发放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书等学习资料,广泛引导学生学习就业方面的知识,积极在学生毕业前组织开展类似如模拟招聘会,社交知识竞赛,辩论赛等等,不断提高毕业生相关的社会体验活动能力。
(五)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择业的主动性。
职业生涯策划与设计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高职
中国分类号:TH-39
1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它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1】。
2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2】。根据对多个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现将目前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照搬机械制造专业、电气控制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使课程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
(二)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可有些课程有脱节,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学生不能理解。
(三)课程设置太偏机械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仅仅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增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相关课程。
(四)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实训技能课程少。
课程体系优化,如何优化、精简、合理组织以及创新开发课程是关键。
3课程设置优化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中,课程是关键【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因而,课程设置与优化对学生个方面素质培养非常关键。
(一)调研高职机电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及管理,其次是面向家电、智能控制行业企业、智能玩具行业企业等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修人员。
(二)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因素
1)课程设置一定要从职业岗位群需求知识技能出发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无缝衔接的员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岗位群的需要,量体裁衣。
2)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点和面
机电专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多学科多专业,因而课程设置不能只偏向否一个学科,面太窄,就不是机电专业。当然在课程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突出重点。
3)课程设置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机电专业,动手能力一定要重点培养。因而在课程中就要设置实践课,不仅仅在某些单独的专业课中有实训项目,可以独立出来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将电工技术、PLC技术、伺服电机技术等根据高职技能要求整合成电控实训课。
4)课程设置的课程体系系统性好,前后衔接自然。
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5)专业技能的课程要加大学时。专业技能的训练,要孰能生巧。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实训重在学生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训。
6)专业课程要构建模块化。把几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或者根据完成实际项目所需要的联系紧密的课程构建一个模块【4】比如,编程模块,可以包括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等课程,因为现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用C语言来开发。
7)课程内容一定要优化,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堂,融入课程。我们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一定要简化,删除复杂理论推导,重点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实践能力训练。行业企业标准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都将成为高职课程的特色。
4总结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集思广益,不断实际总结,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对机电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立勋,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筱调,编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公共英语 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 竞争力
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并力争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国家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来自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更来自于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生产服务一线的各类高素质实战技术和技能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要求》的精神指导下,研究团队对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融商务英语于基础英语教学中作为公共英语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双证书”考试: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试(A级)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初级)。课题组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英语的听、说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场的竞争力,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实现高职教育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的目标。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和教师公共英语英语教学现状结构性访谈。
为了全面了解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为研究和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组织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涉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所有7个院系11个班级的理、工、文、管等专业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公共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43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16份,问卷回收率96%,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待公共英语教学观念,随机抽取10名学生和10余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
调研结果显示,56.9%的学生将为了毕业找到好工作列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原因,学生有学好英语为未来职业服务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对未来求职和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高职英语不再仅仅与学业有关,更与就业和职业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体现公共性的同时,更要凸显职业性的特点。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本学期学习的公共英语课程是否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学习在工作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有145人,占35%,选择不确定的有103人,占25%,选择同意和完全同意的167人,占40%。对于公共英语教材中应当渗入职场应用的商务英语内容,选择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仅19人,只占4.6%,选择不确定的37人,占8.9%,而选择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有359人,占到了86.5%。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与职场应用相关的英语学习有强烈的需求。
2.高职院校毕业生网络问卷调研《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和社会需求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毕业生结构性访谈及行业企业座谈和访谈。
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历届毕业生中随机抽取500名,进行网络调研,发放《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和社会需求实证研究问卷调查表》,收回问卷表462,有效答题问卷表457份,有效回收率91.4%。问卷调查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要求;(2)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3)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相符程度;(4)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5)解决高职英语教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总体要求较高占56%,53%的毕业生认为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48%的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42%的认为专业英语知识水平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英语听说技能很重要,在实际应用中占英语五项技能的76%;88.6%的毕业生认为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97.8的毕业生赞同对高职英语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课题组对20余家省内外企业(如无锡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武汉中地数码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走访,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话;同时对本校20余位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企业和毕业生的访谈,总结出以下几点:(1)企业重视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几乎所有企业招聘都要求毕业生拥有大学英语三级、四级证书,认为这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方面;较高的英语水平有利于个人岗位提升和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2)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在听说方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方面都较弱。(3)建议学校加强行业英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要与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符,要与未来职业发展相符。
篇5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 做学教一体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下企业后虽然能吃苦,可以应付简单的工作,但是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实际动手能力差,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不够,不能完成综合性、复杂性的任务,不能尽快地适应自己的本职岗位,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中凸显出合作能力不强、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对企业的责任心,缺乏团队精神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们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发展,使得企业对我们的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偏见,也给我们的毕业生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压力。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院校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多加研究。为此,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准确把握“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新任务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更新人才观念,要对高职学生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元化培养,构建符合高职生源的教学模式。要想使高职毕业生达到企业的标准、企业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大胆创新,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开发智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构建符合高职生源的教学模式。本校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教学进展,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笔者现针对教学实际,对这种教学模式做简单介绍。
一、“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从实际教学出发,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实际操作入手开展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操作带动知识的学习,以知识教学指导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使教学与工作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这种打破单纯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工作能力。
许多教师认为“用嘴巴讲便是教、用耳朵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跟着就做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教师都感到很吃力。实际上做、学、教是一件事情,做是一切的基础,先让学生去做,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想学,努力去学,然后教师再去教,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事,为了能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并不断地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
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
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做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故在设计环境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创设企业化的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接,以任务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将理论知识划分成几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划分成几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再划分成几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由几个基本操作去完成,让学生按照模块、项目、任务、基本操作去做事,做会一个项目,就掌握一个专业技能。学生若不懂,便做不下去,他便会学、便会问、便会听。教师要让学生有目标去做,有动力去学。教师跟学生一起动手去做,一起发现问题,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整理,再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找到方法去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最后达到学会技能的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注重了企业需求,为国家培养了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三、“做学教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交流探讨、总结重组和成绩评定等过程有机结合,相互贯穿。
1.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讲授本项目的能力目标、该任务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讲授必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说清楚完成该作品的基本要求,完成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协作学习和职业能力为两翼的课堂教学目标。
2.技能训练。学生在课堂上按照基本操作和教学案例动手去完成任务,每个小任务要求用10分钟时间去做,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个别操作不当和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
3.交流探讨。10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性、较为普遍的操作错误,及教师经验分析总结出来的重点、难点,演示讲解。
4.总结重组。教师演示讲解结束后,学生再继续做,如此反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去完成模块。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能较好地锻炼动手能力,极大地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把理论融入到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提问教师、与教师交流的意识。
5.成绩评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了。我们可以把学生做好的实物拿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放给全班同学看,一起分析作品的优良之处以及不足之处,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最后,大家一起挑选出最好的作品。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动手中能够认真仔细地做好自己的作品以达到优秀。
四、对“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析
这种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参与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迅速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学生也许记不住定理定义,但动手操作绝对熟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很好地发现学生在实际动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为未来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才是最适合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自身发展。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有效地迎合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操作技能实践充满兴趣”的群体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有效地化解了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对高职人才标准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孙伟宏.从案例到反思: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温希东.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高教探索,2008(6).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2006.
[4]刘良科.深化课程改革办出高职特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稀少到众多的转变,很多高职毕业生的供给开始大幅度进行提高,这里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增幅最大,然而就业单位的数量有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国内的毕业生严重是供大于求的,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职院校的师生心理压力和冲突都开始凸显。因此,对高职学生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无论是各高职院校的积极努力,还是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都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外阴,这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高职学生毕业的工作难情况。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方式,这不仅能促使高职毕业生使学生与社会能够更好融合,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他们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身实力的真正客观评估,这对学生本身有很多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在对本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种教育下的内力生成不仅能帮助毕业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一)从学生入学就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学生1年级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高职1年级侧重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高职2年级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高职三年级侧重学生的专项指导,包括面试技巧、求职信的书写,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辅导活动等形式为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教学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就业指导方面来看,教师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研究理论;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灌输职业规划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方向性;鼓励学生主动接触企业,寻找实践机会,了解职业的工作和能力需求内容。
(二)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作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同时也会让他们观察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全面动员,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定期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来。在大赛的过程中应组织专业、公开、公正的评审,并将优秀的作品及时公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不断完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试论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加强研究,提高水平
高职院校要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科研课题予以立项,引导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要鼓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线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教育方法的改革,灵活采用专业指导、个别指导、网上指导和实践体验指导等方法,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坚持学习借鉴与本土化研究相结合。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习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较晚,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应吸收借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和总结适合于当地和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经验,推进本土化研究。切忌盲目照抄照搬,不宜昌进,也不可搞一刀切。
(三)规范管理制度,促使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
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育人,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学生而言,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处罚。数年前,华东师范高职等10所高职院校联合发出建立"十无"校园的倡议,包括无乱扔乱画、无脚印上墙等等。这些内容都与高职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相关,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正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监督。许多高职校园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校园面貌随之大为改观,高职生的基础文明状况大有提高。应该说,科学规范的管理不仅有利于促成高职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而且也培养了高职生遵守规范、自觉接受纪律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
结论:总之,培养良好习惯是现代教育的归宿,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素质演化为习惯,才能成为他们终生受用的财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高职生提高自身就业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小爱,高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态度;职业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高职、中专、技校毕业生约700多万,再加上往年毕业的待业青年,据保守估计,适龄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高职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成为用人单位选择的对象?高职毕业生如何正确的自我定位,提升职业竞争力?从现今企业的用人理念及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具体表现分析,职业态度最能体现高职生的求职优势,在职业竞争中赢得高分。
一、现今企业用人理念的转变
近些年我国对全球经济的依存趋势使得高校生就业形势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依赖性不断加强。高职教育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更应突出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高职生的就业就更离不开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在对社会用人单位及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单位的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现今企业用人理念的变化形成从“学历至上”过渡到“能力优先”最终看中“态度第一”的趋势。“学历”到“能力”最终到“态度”的转变,充分显现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看重他们的职业素养,特别是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在人生职业旅途中的失败往往不是败给别人,而是败给自己的态度”。因此要想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职业态度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职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出求职者的生存能力,即求职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鉴于高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及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导”两方面因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的要求,主要以“够用”为主。即在职业活动中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就学什么专业知识,十分具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具有岗位针对性的人才效果不错,但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纵横发展的角度考虑,此模式是很难满足长远发展需要的。高职学生的再生潜力显得十分有限,专业能力不及本科生或更高学历的学生。再加之此能力无法通过短期培训而获得,因此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职业竞争中没有太大优势。
(二)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主要体现出求职者的发展能力,即求职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涵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信息处理的行为方式、工作结果的评价方式三方面。方法能力的养成需要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基奠,并结合举一反三的实践操作,不断在学习中总结、分析和积累。高职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引导辅助”的新方式,学生确实增加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但在实践测评中发现很多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换个方式或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却不知从何下手。课堂中任务式教学的内容毕竟有限,无法代表学生将来在职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后没有对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温故知新,则很难形成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就高职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不如高学历本科生或研究生, 因此在较短的职业教学阶段,让学生在方法能力上实现整体突破和超越不太现实。
(三)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求职者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能力,包括职业道德、人际关系、语言与文字能力等,它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综合素质。现在的用人单位不怕员工学历不高,只要有追求、有梦想,可以进行再教育提升自己;也不怕员工不会做,只要员工肯问、肯学、肯吃苦,他们愿意派人教,愿意给员工进行培训;他们最怕的是不学不做,一知半解,还自以为是,或者把企业当跳板的人,而这种人,正是表现在职业态度的缺失。高职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上与高学历毕业生比优势不够明显,但在社会能力方面,只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摆正就业观念、端正职业态度,把本科生、研究生看不上不愿做的事情认真对待、踏实做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赢得认可,其职业竞争力自然有所提升,这也迎合了当今社会企业的用人理念。
三、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一)职业态度的内涵
职业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将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四个方面。个人通过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向职业倾注情感,表现出对所从事或将要从事职业的综合倾向,最终产生对某种职业的行为反应。
(二)职业态度培养的基本内容
职业态度培养主要包括择业态度,服从意识,职业精神(敬业、勤业、乐业)和奉献精神四方面内容。
1.端正择业态度。择业态度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与特征的总和,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但高职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好高骛远或逃避现实的两种极端现象并不少见。拥有良好的择业态度要求高职毕业生首先明确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就业目标,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理想主义和从众心理,克服自卑心理,不怕挫折,树立敢于竞争的信心和勇气。
2.提高服从意识。服从意识是一个组织能正常运作的保证,是社会组织所必需的,它能考验一个人的执行力和忠诚度。高职生由于长期在校园这种单纯且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再则家长、老师、同学给予的关爱和宽容,在很多事情的行为意识上过多体现其主观意识、个人行为,而在服从、执行上表现比较欠缺,一旦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制度化管理的职场中,就会显得很不适应。所以在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态度中,高职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服从意识。
3.敬业、勤业、乐业。《尚书》中曾提到“功崇惟志”,此乃敬业;“业广惟勤”,此乃勤业;梁启超的“职业均有趣味,只要愿意,都乐在其中”,此乃乐业。这些告诉我们,在有业的前提下,敬业是基础,勤业靠积累,乐业是境界。现阶段的高职生首先要具有对工作的恭敬、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实践的勤业态度,最终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感受工作中的乐趣,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达到唯工作为快乐的境界。
4.乐于奉献。奉献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全身心付出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柱。作为一名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懂得奉献的积极表现,能赢得用人单位良好的信任,也为自己赢得更宽广的职业道路。但现在很多毕业生患得患失,过多关注报酬与劳动付出的对等性,甚至有些学生只看眼前利益,表现出“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消极工作态度,这将成为职业道路上的绊脚石。奉献是无私的,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我们应该懂得奉献、乐于奉献,通过奉献把自身价值提高,才能在人生舞台上舞得更精彩。
(三)职业态度培养的方式
职业态度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长期积累将会形成一种习惯,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判断,并衍射到职业责任感、职业适应能力和耐受力等方面。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家庭、学校三维度采取有效措施和合理的教育培养方式。
1.社会影响。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会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满怀着人生的理想,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我们的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充分的自信和机会,让他们学有所为、学有所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摆正用人观念,用人看能力、用人看态度。现今在很多职业教育中运用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是一种高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模式。
2.家庭教育。学生的启蒙教师就是家长,学生个性、行为及人生观的建立,很大程度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职业态度也一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家长应该以正派、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理性的对待孩子在职业生涯中的抉择,并与学校相互配合,积极沟通,提升并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鼓励学生立足基层、脚踏实地的服务于社会。
3.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正确的职业认知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可以通过学校引导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更倾向就业导向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岗位和职业领域的专项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态度,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得到企业及社会的认可。高职教育应从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日常教育、技能培养和职场情境模拟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树立切实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学生自律性及职业礼仪的培养,创造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并通过校内实训或校企合作让学生更早更直接的接触职业岗位,在正确职业认知的导向下,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生作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培养的特殊群体,在施展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职业态度的培养,提升职业竞争力,较好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得到企业认可,以积极乐观、踏实肯干的职业态度面对工作,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尹玉英,郝素芳.论就业艰难时期的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2004(4)
[2]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篇8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教学 毕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教学研究课题项目“高职服装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与质量监控体系探究”(编号:JY11-14)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基本规范,顶岗实习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离校参加顶岗实习的高职学生,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应重视该年级学生都即将面临参加工作,学生的实习效果最能体现学院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水平。对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如何实施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各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与跟踪教育是重中之重。
高职服装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三年所学课程的总结。服装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主要分两部分:毕业设计册子与系列服装制作。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服装专业岗位的工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安排
毕业设计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为顶岗实习教学的实操环节打好基础。毕业设计册子的制作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综合表达,系列服装制作是学生在校实践知识的大练兵,对制版工艺课程的系统练习。
以往毕业设计册子及毕业系列服装设计一般是在第五学期开题后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期间开学八周后学生会去顶岗实习。这样的实习时间安排存在问题如下:
1.这样的教学安排会使学生实习前没有很好总结服装制作学习的经验,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被生产实习冲断,到了交毕业设计作业时学生往往匆匆应付,毕业设计册子与系列服装制作质量没有保证。与此同时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又没有准备完备。
2.因为这半年恰是就业的关键时期,期间学生不能安心实习,流动性大导致诚信意识不强,较轻易地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实习协议,有的学生甚至不打招呼便擅自离开用人单位。
3.实习企业认为学生不安心、没能力,同时企业的正常生产不能保证,还承担着学生实习带来的安全风险。企业成为学生实习中的“弱势群体”,长此以往企业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受挫。
4.学生在顶岗实习后被分散到各类企业,平时除了实习工作之外还会遇到安全、生活、心理等诸多方面问题,指导教师跟着学生要毕业设计,从而学生会对整个教学吃不消,问题重重,实习教学成效会不高。
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毕业设计的开题与结题中的答辩环节是练习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好方式。期间答辩需学生返校也是个问题:
1.实习学生毕业答辩时需要请假返校,但企业有员工制度或紧要生产任务,请假返校往往不能实现。
2.如返校要答辩,学生往往实习就不再继续,部分学生返校后不会返回原先实习单位,那么学校联系企业期望的就业任务就无法完成,返校的学生生产实习鉴定不能完成。
要解决有部分学生实习地点远或企业正处在繁忙生产期无法请假,解决企业与学生的后顾之忧,可以人为本,采用网络平台答辩。这样,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真正实现了经验和技能结合。学以致用,实现毕业设计的教学意义。
多年来高职院校管理顶岗实习还使用人工方式。学生离校实习后,实习地点分散,教学工作难以展开,实习中遇到学习困难或工作和联系方式变更,很难反馈到指导教师或实习管理部门,使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使其更有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可以建立顶岗实习教学远程在线管理系统。
该系统将用户分为学生、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系部管理员、班主任等角色分层管理,学生在该系统学生平台提交个人信息、答辩材料、上报实习单位信息、实习小结等文字材料及接受信息。教师利用此系统通知、接收答辩材料、学生上报学习小结、实习相关资料,将信息生成统计表提交上级实习管理组织。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制订实习目标、安排实习计划,引导顶岗实习教学顺利完成。
我们把毕业设计从第五学期提前到第四学期。毕业设计开题、搜集设计资料、制作,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将毕业设计系列服装制作完成并展示。之后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继续完成设计册子及中期总结、毕业答辩。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交毕业设计册子、答辩、结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设计题目是学生实习目标,毕业设计册子任务贯穿整个实习中,毕业设计最终实现校内与校外指导教师双指导完成,提高了学生工作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
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系统要满足使用方便、安全、管理效率高。企业要给实习学生提供有电子平台,以便实习学生、企业、学校三方能共同组织教学,安定员工。目前,各院校在顶岗实习管理上较少使用数据管理,但这是将来发展前景,很快将普及到各大院校各专业实习教学中,会很有拓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文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频繁流动的原因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16~18.
[2]黄国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商贸工业,2010(3):286~287.
[3]衣学娟.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7~9.
[4]王静,徐菲,赵杰.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1(6):55~57.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就业现状;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总书记在十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就为我国就业工作明确了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
一、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就业现状
在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职业艺术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高专艺术生在整个艺术生中也占有较大比重,这与其就业情况在整个高校学生体系中处于不够高的水平不相适应。然而,由于国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努力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加上国家实行就业优先和多渠道就业策略。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高职艺术生就业前景整体上似乎较为乐观。如,各省属高职艺术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协议签约率都处于较高水平,高职艺术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也逐年递增。但与我国其他专业学生平均就业形势相比,高职艺术类学生就业状况仍然不甚乐观,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这类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制约高职高专类艺术生就业的因素
高职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限制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方面的制约
这主要体现在招生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无论是地区间的招生政策差异还是全国学历格局的设置,都使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处于不利状态,导致他们在毕业之时在学历上、学校知名度上、专业水平上都无法与同专业的高学历学生、其他高就业率的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相比。只有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艺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才会促进他们的就业局面改善,否则仍将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对高职艺术院校的就业扶持政策如果实施不到位,也会直接影响这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二)产业转移的制约
产业转移会冲击他们对传统产业的价值判断和认知,对他们的就业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们会对原有的既定职业目标产生动摇,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定位产生较大的怀疑和变更。如,在福建的高职艺术生一直希望成为当地知名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职员,但是随着私有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加上福建省对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的加大,公有制单位或企业的效益与私有制相比不再具有显著的优势,这就导致该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从而进行新的职业定位。产业转移的实现,必然导致同一行业在某地的工资标准有所变化,转移出去的产业将在原地区大量缩水,效益将有所降低,职工的薪资相对于新区的同类行业薪资将相对较低,这就会影响这一类高职艺术生的岗位待遇,进而使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就业决策。
(三)专业特点的制约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方式有所区别,很多课程都是采用单独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练习专业技能时往往都是在固定的场所,学生更多的注重了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觉得只要将专业搞好将来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将自己局限在了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中,并且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前景就更加不容乐观。
(四)自身素质的制约
由于高职艺术生毕竟属于低分录取的艺术专长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内在修养和后发力不足,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就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艺术生存在一定的担忧,从而致使这一类艺术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但是较之对艺术人才的庞大需求,这种不容乐观的情形并非令人担忧。
三、实现高职艺术类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高职艺术院校应当强化对高职艺术生的就业决策管理和指导服务,高职艺术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奠定基础。
(一)增强高职艺术院校管理者的就业决策管理服务水平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根据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制定招生计划,使自己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接轨、与现实企业接轨。同时学校需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建立立体的、校企合作的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加强对学生就业辅导管理,通过连续的、正规的就业创业技能教育,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干预指导,实现高职艺术生的充分就业、优质就业。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应当积极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高职艺术生的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这些具有艺术专长的高职艺术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可以设立高职艺术生创业实训基地,并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三)增强高职艺术生的自我就业决策管理水平
1.弘扬吃苦耐劳精神。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勤奋就是最好的捷径。可以说,做一件事能否成功,就看他能不能坚持,能不能吃苦。作为90后一代高职高专艺术生,更是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产业转移,不要惊慌失措,要尽量保持一贯的勤奋作风,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扎实打好基础,认真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
2.科学合理奋斗拼搏。新时代的高职艺术生也应当具有科学合理的奋斗拼搏精神,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敢于在学习专业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总结形成自己的风格,实现文化艺术创新。努力克服惰性,努力压制张扬的个性,适当地表现个性,而不是被个性所羁绊,要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为着自己的目标而拼搏。
3.敢于大胆创新。现在的社会就是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艺术人才更是如此,从本质上说,艺术靠的就是创意,艺术之美在创意、艺术之真在创意、艺术之善在创意,没有创新的意识,就无法实现艺术的发展。作为高职艺术生,大胆创新是成功的起步。要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设计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艺术作品。目前大学校园中有各种各样的创新性艺术比赛,在校高职艺术生参加这样的比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以后就业将非常有帮助。
4.富有团队精神。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团队的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的进步、网络化的组织、快速变幻的市场和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使得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团队的整体效能。各类大学都有很多学生组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自身团队精神和能力的平台。
5.转变就业观念。就业观念要适时而变,不能不合时宜地一味坚持,当产业转移显著发生时,就务必保持清醒的认知,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当下的形势,认真总结对照,重新确立自己的就业观念,使时代有利于自己,不要违背时代的趋势。
6. 从“就业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应当增强创业意识,在产业转移中能够最直接地把握机遇,占尽先机,并找准时机大胆创业,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个人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具有艺术优势的高职艺术生应当敏锐把握时机、实现自我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现实问题,迫切要求高校需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开展专业性的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缓解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四)强化高校就业决策管理,推动高职高专艺术生成功就业
篇10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改革措施
中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存在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要想与世界高职教育接轨,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接轨,高职院校就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使高职教育更好的为国家和市场服务。
一、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整体形势下,高职教育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营销专业一直是比较热门的专业,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切实际
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制定目标过高,且没有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阶段发展目标,目标过高只能是曲高和寡,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缺少创新,复制较多
虽然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但整体缺少特色,教学更像是普通市场营销专业和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复制版,在课程和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上,高职营销专业都与大学营销专业雷同。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缺少明确的市场定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大多是处在销售一线的,企业不希望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培养,因此要求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但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以封闭式教学为主,在面对专业型强、实践性强的岗位时,多数人员需要重新培养,这就造成了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营销专业其实是一类大学科,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还停留在以营销理论课为主的阶段,学生接受的是大框架、大体系,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营销缺少了解(如医药、器械、汽车、电子、金融、化工产品等),而这些营销专业性强的大企业往往是比较受学生青睐的,因为专业能力的限制,毕业生在就业时只能选择专业性不强,较为笼统的营销类企业。
(五)校企脱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营销专业是参照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营销专业来进行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院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有走出去实践的机会。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需要的是有销售经验的人才,缺少实践也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思路
(一)明确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以人才培养的方向,预计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等为主,我国企业和市场需要的是应用型、专业性强的特色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应该进行大量的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改革院校的教学模式,改变老师一味灌输课本知识的旧方式,引入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将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不断培养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兴趣。当然,改革教学模式不是完全否定旧的教学方式,学校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培养的是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水平并没有达到实际要求,改革教育模式必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校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能满足教学需求,在学科水平上站在学科前沿,在实践能力上能满足学生模拟和实际需求。同时,学校要加大客座教授尤其是营销类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将实践搬到课堂,形成开放式教学。
(四)丰富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模块教学
高职教育与其他大、专院校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注重专业、技术、应用。营销专业应该满足基础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方向课程三大类。在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营销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应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行业营销方向,甚至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基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学校可以设置营销大类,使学生在就业前具备基本的行业知识和行业就业能力。
(五)改革实践教学,推动校企合作
学校在在理论课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模拟教学。营销专业学生优劣的区别就是针对实际营销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以及自身营销水平的高低,学校要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营销调研、营销策划、商品推销、模拟公司实训等,还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在企业里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可以让员工在学校完成岗前理论知识培训,学校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完成综合实训,两者互为支持,共同进步。
三、总结
总的来说,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以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础,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综合实力强的实战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辉.FZ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刘丽霞,嵇美华.O2O商务模式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48-52.
[3]万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84-8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职院校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