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18: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习目的:
通过社会实习实践,熟练专业技能,把平时学到的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解艺术设计机构,其部门、日常业务活动、整体状态。并从中认识到艺术设。计活动与人力、资金、社会的关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实习时间:
2010年**月20日――2010年**月
实习地点:
**路**平面设计公司
实习内容:
在结束本学期的课程后我就开始寻找一家设计公司去实习,因为仅仅通过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实践,走进设计公司,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这次实习课程的目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寻找终于在**路找到了一家很小的设计公司。
在进这家小设计公司时费了很大的力气,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在校的学生,在经过再三说明请求下他们才同意让我在那进行实习工作。
这家设计公司属于典型的本土小公司,规模小、业务少。其公司主要有卖场设计、喷绘广告设计和墙体广告、效果图处理等几个部分业务组成。
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挺少的,它稳定在5人左右,同时服务的广告业务也很少有8家左右。公司内部设置大约也和其他同级公司相似;老板即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统筹与管理;下设业务部、制作部、设计部、以及安装部等。因为公司规模不大,内部员工可以灵活的交叉运作,我也得以参与了数个客户的文案、创意、客服等方面的开发和交流,获得很多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下是我的实习日记以及参与的主要客户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状况。
第一天走进公司的时候,与经理进行了简单的面谈之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任务,先让我熟悉一下环境,了解了一下公司的状况,包括其规模、部门、人员分工等。
很幸运,一进公司便能参与的设计项目之中,正好锻炼一下自己。由于经验不足,刚开始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主要还是负责一些比较琐碎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比较完整的活动策划之中。经过两天的磨合,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便知道了一些。在校的时候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比较少,所以现在什么都做不好,在软件操作上还是不够熟练。而且对于客户的要求并不能立即做出反应。
通过前两天的工作实践,基本的了解了公司的设计流程。首先是客户提出要求,然后设计主任根据客户的需求程度,结合每位设计师的设计特点,合理的分配任务,尽量发挥出每位设计师的优点,让设计做到尽量让客户满意。而有的客户会盯着设计师把设计任务做完,往往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的意愿做出来,设计师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的客户,很容易造成设计缺乏创意与创新,因为大部分的客户还是不了解设计的,他们更多地追求设计时效性,明艳、鲜亮的色调是客户的首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经过了几天琐碎的设计任务的锻炼,使我学到许多在课本中无法涉及的内容。学到了在学校所不能学到的东西,学会了怎样与客户交流,怎样揣摩客户的心理,锻炼了自己的交流能力,认识到了设计的一般流程,在这短暂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将来进入社会做了初步的了解锻炼,可谓收获丰厚。
实习感想:
篇2
关键词:竞赛机制;工科工业设计;考试改革;教学反思
工业设计是涵盖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具备明显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征和属性。伴随着工业4.0的到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机械、材料、电子技术等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而这恰恰是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方向,无论从硬件还是师资都相对完备,从理论上讲工科院校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大量工科院校单纯的照抄照搬一些较早设立设计类或艺术类的专业院校的培养计划,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量体裁衣”,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学科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毕业生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发展对工业设计的新需求,甚至还出现了在设计公司重新“回炉”现象,影响了市场对应届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薪资定位,也影响了未来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2-6]。基于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合工科类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大势所趋,辽宁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通过竞赛检验教学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工业设计教学现状
由于多数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是从机械或工程图学等学科和专业转型而来,在培养计划中会加入工程基础课程,形成了所谓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工程基础、造型基础、专业设计3个阶段。工程基础部分的内容由机械工程类学科背景的教师讲授,造型基础和专业设计阶段的内容由艺术类背景的教师主导,其中并没有良好的衔接。工程类教师既不能深度地剖析机件原理,又不了解当代的工业设计趋势,无法将机械原理和工业设计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机械类知识时浅尝辄止,形成学而无用的尴尬处境。造型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内容,由于学生多是“文化生”,基本没有美术基础,教师需要从基础绘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设计感,致使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课时过长,直接挤占了日后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同时,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程中产生的挫败感会带入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机械、艺术、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彼此独立,学生几乎无法将其融合成具备机械背景的工业设计应用实践能力,出现年年获奖的“优秀生”,毕业却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怪现象”。相对于艺术类工业设计,工科类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更加严酷的现实。工科工业设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碰壁后,很难将就业方向转向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其它设计领域(如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字媒体等),这无疑缩小了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7]。
二、引入竞赛机制的教学
(一)设计竞赛类型
设计竞赛是以设计作品为主要评判对象的一种选拔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未来设计的走向,促进新的设计形式和作品的产生。近年来,工业设计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每年由各类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逐年增加,且层次不一。按照主办方的层级及竞赛的征稿范围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将现有的工业设计竞赛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国际类设计竞赛,作品的征集范围为全球征稿,影响力在所有竞赛中最高,国外很多高校都将此类竞赛作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参考,近年国内也有部分重点院校将此类竞赛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加分参考。在国际性的设计奖项中最知名的有被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的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以及美国IDEA设计奖。亚洲主要有由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举办的G-Mark设计奖、韩国K-DESIGNAWARD等。第二类为国家级设计竞赛,是由国家级协会或政府机关主办,在全球范围征稿,影响力主要是在国内,主要包括中国设计红星奖、红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慈溪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这是现在国内竞赛的主流,具有征稿范围广、作品投递量大、奖金丰厚及影响力广泛等特点。第三类为省级设计竞赛,由省级政府或设计协会主办,全省范围征稿,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如辽宁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河北省工业设计奖、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第四类为公司主办的设计竞赛,是某个企业或者多家企业联合举办的设计类竞赛,征稿范围是国内高校师生、设计公司设计师以及工业设计爱好者。由于竞赛奖金较高、征集范围广等特点,此类竞赛受欢迎程度也相对较高,如“华帝杯”全国工业设计竞赛、“五金杯”工业设计大赛、“三诺杯”工业设计大赛等。第五类为高校举办的设计竞赛,主办方一般为一所或几所高校,目的多是为提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和参赛热情,或促进几所高校的设计及学术交流活动。由于征稿范围较小,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都相对前四类低,竞赛获奖含金量比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升个人水平和作品质量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二)以竞赛弥补教学不足
竞赛模的形式或要求,对设计者和设计作品有一定的标准,涵盖设计思维创建、设计流程、设计表达和呈现等环节。在实践性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未经团队竞赛训练的情况下,通常会呈现开放型和保守型思维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竞赛产品的思维创建过程中各有利弊。开放型在设计点呈现上通常表现出散点状,天马行空却不接地气;保守型的创意谨慎有余而创新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准确进行“扣题”,需要教师运用竞赛的思路进行指导和调整方案,从创新性、经济性、环保性、美观性、可行性几个方面把握和引导。由于工业设计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课程作业的评定多是以最终呈现的设计作品效果为标准的,而这种标准又主要以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眼力所决定,评定出的课业成绩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出现课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参赛却屡屡败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选拔了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竞赛训练。现有的专业类竞赛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评审机制相对成熟和健全,评委多由专业专家、行业专家以及相关产品设计公司或企业的设计负责人组成,具备相当的行业专业经验和理论共识。在这种机制下评审出的获奖作品更具专业说服力,奖项在专业领域里具备一定的认可度和代表性,不仅有效地提高和完善专业教学水平及设计作业的评价标准,还能客观地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积累的竞赛分析能力、设计评价能力以及作品展现能力,都会在日后的学习、深造、就业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教学相长的竞赛指导团队
教师是竞赛指导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临两个方面的要求和挑战。首先,竞赛本身的难度客观需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眼界和能力,能够在思维、技术、表现等几个方面给予指导、修改和示范。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本身就是在难度适中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拔高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本质上对设计类学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和实践平台。从这两方面看,竞赛团队的指导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和迭代,对流行的设计新观念、新思想、新趋势进行思考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更加完美、更具创新性的设计作品,才能增强参赛的竞争力,同时快速培养出适应行业特色与行业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组建梯队式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团队是教学改革环节中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在工业设计学生二年级时进行选拔。选拔形式多样,可以是针对竞赛的课程作业,也可以是以系为规模的小型竞赛,选择中更重视学生竞赛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是课业成绩优秀。正确的竞赛态度和强烈的获奖愿望是初创团队最重要的精神。梯队式团队是指在竞赛团队中由各个年级的学生组成,一般为二、三、四年级,以达到“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和效果。低年级学生以学习为主参赛为辅,高年级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与低年级学生组合竞赛团队,这种梯队式结构能够充分而有效地保持团队的持续性和生命力。为了充分发挥团队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按年级和组别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标准由参赛作品的投递数量和质量,团队成员的讨论会的参与情况及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构成,每学年对不符合要求的成员进行末位淘汰。
(三)明确竞赛目标与评价标准
每年全球都有大量的设计竞赛,规格、水平、影响力不尽相同。团队成员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团队骨干在每年的年初进行竞赛规划,甄选出优质的竞赛,放弃一些影响力低,提升效果不明显的比赛。年末团队所有成员要在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统计全年的获奖情况和参赛过程中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总结的方式将竞赛评判标准深化到学生的脑海中,并使其成为指导学生日常设计及设计作品评判的重要依据,具体内容可分为五部分。一是创新性。强调设计理念的独特新颖。参赛者能否突出作品的创新点,体现其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把握产品的未来趋势。二是可行性。需要作品在功能、结构、技术、形态、材料、工艺等方面有较大创新,同时需要作品考虑市场价值、技术可实现性、具有批量生产的性能。三是美观性。通过作品造型更好地体现设计功能的实现,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便捷性,识别与操作简单、高效,人机关系协调。良好的外观造型设计,还能够完美地呈现产品风格和品牌价值。四是环保性。指产品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智能、绿色、环保、节能等概念的运用和用户体验等设计作品的新关注点。五是表现力。色彩搭配合理,形态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与使用环境相协调;能够在设计方法、绘画能力及设计细节上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参赛者的设计意图。
(四)精心组织、实施指导活动
竞赛团队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分组责任制,即整个团队在指导教师进行引导和规划的同时,将团队成员拆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负责人,在小组之间实行竞争式管理。各小组需要定期进行大赛资料收集和分组汇报,研究和总结某个或某类设计大赛的关注点和评价体系,并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团队演讲,使团队成员能够对大赛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分析当前及未来社会的设计行业的热点。在方案概念的讨论方面,使用当下常用的“635法则”、“7×7法则”、“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设计思维方法。鼓励新颖的设计概念和想法,教师同团队成员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并帮助其学会捕捉可能成为优秀设计作品的“灵感瞬间”。指导团队成员将设计灵感充分表达,通过竞赛为学生带来最为有效和直接的设计指导。
四、结语
自2012年至2016年,先后于北方工业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将竞赛机制穿插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并组成了小规模的竞赛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竞赛培训,取得了以国际级奖项——德国红点奖为主的各类国际国内设计奖70余项。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设计知识和技巧,还通过大量的竞赛获奖获得了在木马、嘉兰图、洛可可等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实习及就业的机会[8]。
作者:岳涵 刘永翔 边鹏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岳涵,张双翼.二维形态构成课程考试体系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6(1):66-71.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13.
[3]肖颜琴.广东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再认识[J].装饰,2012(2):139-140.
[4]顾亦鸣,曹玉华,汪隽,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13-15.
[5]郭会娟.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6]朱安达.谈我国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6-78.
篇3
关键词:高职;工业设计;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工业设计在国内的发展至今大约半个世纪之久。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工业设计这一较新的领域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随着设计方法的不断演化,出现了很多种诸如创新开发设计,改良设计等,而同时伴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概念设计也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为新生活起着创新服务的作用,概念设计是一个有序的设计活动,是人的主观设计,并且分析人们潜在的需求而生成概念产品而采取的设计方法,这其中伴随着超前的意识,对于理解与运用概念设计这一手法,还是值得认真审视的。
一、认识工业设计的概念
工业设计是由英语IndustrialDesign这一名词翻译而来。上个世纪在我国也曾经分别出现过多种称谓,比如:工业美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等。近年来逐渐开始统一称作"工业设计"。
1957年6月,在伦敦一个特别会议上,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正式成立,之后也一直在加强各国工业设计专家的交流。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组织研究人员对工业设计做出定义。这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很多教科书中见到的以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
当然关于工业设计的定义其实不只有一个版本,但是以上是较为常见也被很多设计界的人士所认可的一种。ICSID前主席亚瑟.普洛斯先生也曾经说过,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
二、理解"概念设计"的概念
"概念设计"是设计界经常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对于"概念"一词,在辞海中有着详细的解释: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属性中抽出本质的共同的属性概括而成,从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因此,"概念"可以理解为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新的创作与改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了概念。工业设计领域中的概念设计有其自身所包含的意义。概念的设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不是凭空的创新与盲目的改造,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
概念设计表现了新产品的整体设计内容,方便企业内部关于开发此新产品的交流,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它也是确定未来新产品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产品的前卫的造型特征,未来的使用方式等主要方面,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为结构、工艺、生产等部门人员共同研究此概念设计,完善与修改,并进入最后的实施阶段,直到投产与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概念设计不仅出现在产品设计中,它同时也在其他很多相关的设计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简析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中的"概念设计"
在当前国内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中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在产品设计课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现象:目前有较多的院校采用课题设计一、二、三或改良设计与创新开发设计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二、三年级一般都会设置这类专业课程。在很多学生的设计作业中,由于对某些产品的机、电的原理以及生产工艺与材料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或一知半解,最后都直接反映在完成的作品之中。也有一些学生的作品的创意与设想"看起来很美",然而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去进行思考与探讨。存在很多想当然的设计作品,当教师对其设计进行质疑之时,有一些反应较快的学生经常是以狡辩的方法对自己的作品解释为:这个是概念设计,是为未来的社会所预先准备的产品。尤其是在交通工具设计的专业课程中,会大量的出现所谓概念设计的汽车作品,因为在各大车展上都能见到靓丽的概念车,翻开很多的汽车杂志,到处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精美的概念车的图片,然而,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经济与阅历等一些综合的现实因素,学生对汽车的了解远不及生活中接触、使用过的产品。所以,在进行汽车设计的项目时,总是会有学生凭着自己的臆想而做出惊人的创意,设计出了很多种概念车,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然,不可否认,想象力在设计界,科学界都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工业设计中,对于未知的无法解释的设计行为都一概归纳为"概念设计",这似乎还存在商榷之处。概念设计需要突破既往的设计观念,提出创新的设计思路,需要全面考虑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加工方法与功能等,既要提出新的设想,做出出人意料的方案,又要解决现实的需求,而绝不仅仅是从形态出发的产品的外观形式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产品的内在结构与原理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高职工业设计中需要关注服务生活的产品设计的方法,不应过多的出现所谓的"概念设计",有不少的设计方案没有立足现实,只是简单的将无法解释的、未知原理的设计方案当作"概念设计",这是对工业设计以及概念设计的一种误解。概念设计需要提出新的设计概念,它是包括了完整的前期调研的策划与技术可行性的论证等环节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当前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加工工艺,真正的材料,结构与模具等,逐步掌握实务的设计方法,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教学层次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在当前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之际,高职院校应通过实际设计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应该能较好的适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在毕业后能学以致用,迅速找准自我的人生坐标,这样的高职毕业生将会在工业设计界立足并做出应有的自我价值的体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为未来实际生活进行服务创造。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230所本科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且在工科类专业中列第8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传统专业,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教育如何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专门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培养多层次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2001年申办的,隶属于汽车学院,2002年正式招生。为了依托汽车产业发展,使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尝试,认为应依托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使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直接对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工业设计的概念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次年会上对工业设计做出了权威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工业设计师为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专业,狭义的工业设计指产品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指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同时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
工业设计人才的结构层次我国工业设计业(狭义的工业设计)各岗位的人才包括:高层设计管理、策划人员、设计人员(研发设计师或称原创设计师)、助理设计人员(绘图员、二次设计人员和市场调研员)、技术人员(产品模型或样机制作、样机组装、质检员)。通过对国内外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研究与分析,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比例为1∶5∶10(见图1)。这表明我国工业设计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对高职工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对工业设计人才结构层次的分析,结合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我院特色,我们将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设计理论与先进的设计思想,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表现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辅助设计专门人才,能在汽车行业与企事业单位的设计部门从事汽车用品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以及与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形象设计与策划等工作。
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能力本位(简称CBE),是在加拿大、美国兴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了这些能力的要求。
能力目标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除了必备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10项技能:(1)具有优秀的画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制作模型的技能。(3)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4)具有很好的形态方面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5)能够完成从草图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的设计表现图。(6)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有足够的了解。(7)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十分精确。(8)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如CorelDraw、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9)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高级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层次较低的如SOLIDWORKS、Rhino3D、3DS MAX等。(10)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二维绘图软件(如AUTOCAD、MASTERCAM或VELLUM)。能力分解图如图2所示。
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工业设计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基本能力和能力分解表,可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五个课程群,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1)工业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群。包括设计素描、色彩设计和造型基础(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解决造型观念问题。(2)工业设计表达课程群。包括平面设计表达(设计速写与表现技法)、工程制图、摄影技术与应用、模型制作和综合设计表达等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3)工业设计工程课程群。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课程,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与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4)工业设计理论课程群。包括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史和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设计理论和工业设计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程序。(5)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群。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等课程。按照课程目的,应当把这些课程归入其他课程群中,但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将其独立出来。
组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将这五个课程群合理安排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而不使每个课程群孤立呢?在课程教学当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为保证教学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从新生入学开始(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构建以几个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课程设计组成的课程循环(暂称为“课程环”),在每个课程环内建成相互支撑的小系统,重点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课程环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的重复内容。这种方式将三年的总课程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以06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为例,大一第一学期的《工程制图》与第二学期的《CAD辅助设计》两门课程围绕第二学期的《制图CAD测绘》课程设计构成一个课程循环,解决机械零件图纸绘制等问题;大一第一学期的《平面构成》与第二学期的《色彩构成》、《字体与标志设计》和第三学期的《视觉传达设计》等课程围绕《VI课堂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CAD制图测绘》课程循环与第四学期的《工业设计机械基础》等课程围绕《机械产品设计》形成一个课程循环;第五学期的《产品造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的一个总结,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能力考核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问题。在考核内容方面,技能考核应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我院确定为CAD绘图员中级证书),其他课程考核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在评价主体选择上,既要有校内教师,又要有校外专家;既要有他评,又要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最终构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课程设计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002年10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发展思路,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将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关系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之后,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这样,产学合作教育以政府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开始具体实施。
“2.3+0.7”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最早是英国提出来的,即实践——理论——实践。学生入学后,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这种1+2+1或1+3+1的循环教育方式称之为“三明治”模式。我院将这种教育模式加以改变,创建了“2.3+0.7”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3年在校学习,0.7年在企业参加实践。
校内产学合作 校内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需要高投入,实用性强,并融教学、科研、产业开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是高职院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香港理工学院创建的工业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工业实训中心等,都是校内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笔者所在学院为确保学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为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验实训机会,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工艺室和交点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基地。工业设计工艺室建设于2004年,主要承担立体构成、机械产品课程设计、产品模型设计与制作、产品造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训;交点工作室建设于2005年,对内是一个实习基地,对外是一家设计公司。学院凭借这个平台和窗口,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有针对性地承接各种设计业务,并将其穿插在教学体系中,可以是课堂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是毕业设计题目,摆脱了过多的虚拟设计,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任重道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其核心在于充分利用与整合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多化样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竞争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何种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所有高职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工业设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如交点工作室如何运作,如何才能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单纯作为商业化的设计公司或企业,如何寻求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展更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大胆实践,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的教育模式,虽然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毕业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设计公司急需的、职业化的设计人才,这需要在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设置上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相对应;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设计理论的灌输。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践环节也常常是纸上谈兵,工业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设计与研发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需要设计师掌握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销售整个流程。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成为工业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指导来帮助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上述问题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与当今设计教育需求相互脱节,在调研了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后,把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现今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工业设计类专业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很弱,教师能力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上也有待提高,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不能够兼顾。
二、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导师工作室指的是由学识及设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创立的、对内负责教学和科研、对外提供设计服务的一种专业设计团队,其中的教师就是导师导师制的是。最早创立设计工作室的是十五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一般为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并予以指导,所以说此种教学方式也有一段历史。其后导师制得到推广,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也纷纷采用。导师教学制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新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学生与著名学者能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学方式就是“车间教学”,所谓的车间就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是按照材料与工艺进行划分的,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又是教育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可以在其中学到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现今重视导师工作室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外艺术学院是非常普遍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对旧的教学模式的调整;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上所述,可以参考国外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然后结合当今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中的具体情况汲取其中有益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研究活动、设计生产与社会和企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是我们可以参考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检验它的合理性。目前来看,加强加大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针对目前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改革及实践。
三、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设计
1.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总体思路设计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节:首先,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包含修正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其次,模仿设计企业形式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用实际项目和产品创新研发题目为平台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再次,导师工作室研究方向比较固定,通常由经验和学识丰富的教师主持工作并指导学生,既能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又能进行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再次,以实验班为单位,来执行导师工作室模式实际教学后,进行学生评教和教师互教;最后,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检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总结。
2.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设计导师工作室以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某个专业丰富的教师为核心,并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师资团队。它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设计教育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设立以与本工作室的骨干教师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工作室,根据专业的特性及发展方向,以实际课题为平台,建立不同的工作室;理论课程同工作室互相结合,教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与工作室共同来完成教学,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技能,又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3.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分工与管理
先需要完成的就是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分类;然后加强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环境管理模式设计,包括负责人分工设计,工作空间布局设计;建立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教学保障制度来保障课程体系良性运行;设定衡量机制来确定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经济效益。
四、结语
篇6
1当前的问题
通过对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6个地区14所地方高校(见表1,数据来源于各学校网站)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等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培养目标同质化,专业特色缺失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有5所(36%)高校提出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展示设计,仅有温州大学提出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培养地方鞋靴设计产业的人才目标;有5所(36%)院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但是培养方向比较模糊;有9所(64%)高校是培养创新型高级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内大多数院校雷同,缺乏特色;有9所(64%)高校提出培养产品设计开发人才目标,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培训目标同质化严重,专业方向与全国重点院校相同,没有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特色缺乏,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创意产业培养合适的人才。
1.2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在调查的14所院校中,仅有1所(7%)高校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有两所高校与学校特色和地方产业有少部分结合,其他11所(79%)高校几乎完全雷同,几乎没有考虑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课程设置与地方产业结合度低,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地区创意产业内涵和特色,学生适应时间长,与其他地区毕业学生的竞争力相当,没有地域优势。
1.3教学实践单一化,与产业环境脱节几乎所有高校的实践环节都是写生、专业考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实践方式都是集中式的,专业实践时间短;在课程实践中,由课题制代替课程制的高校也只有两所。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培养不足。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都是来自于从学校跨出的学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有资深设计经验的教师更是少得可怜,学生所学知识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即使有部分实践经验的教师,所经历设计项目单一,几乎停留在造型层面,没有做到产品深度开发,学生也仅仅学了点表皮。毕业学生对工业设计的实践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造型层面。
2地方创意产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对宁波17家工业设计公司和10家(见表2,宁波地区设计公司和制造企业名单)有自主设计能力的制造业企业设计部门负责人对“公司最需要能力、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当前学校教育的不足”三个问题进行了专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创意企业和公司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1设计师最需要的能力在此项调查中,10家(59%)设计公司认为最需要的能力是根据设计任务找到设计创新点,他们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形态创新上,很少会从工艺、技术、人机、材料、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6家(60%)企业认为设计基本功是最需要的能力,因为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创新点也不同,学生需要近一年的时间适应公司产品,能提出有创新的方案需要更长的时间。基本功扎实的毕业生是企业希望得到的人才。当然对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也是期待的。
2.2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近20项的选项中,根据设计公司和生产企业的调研,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排在前面10项的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美感、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手绘能力、分析能力和执行能力。
2.3最缺乏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卷,设计公司和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毕业生缺乏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制造工艺和技术知识、创新能力、执行能力、问题深度探究能力、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其中最缺乏的是独立完成一项设计任务的能力。
3有地方特色教学模式的构想
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和设计公司对人才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结合宁波地方产业特色,我们可以构建出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3.1培养目标紧扣地方产业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温州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紧密结合当地的皮鞋产业,开设鞋靴设计方向,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受到当地企业的青睐,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被提前预订。宁波大学应该结合宁波的家电产业、医疗产业、装备产业以及LED等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提出自己的培养方向,而不是产品设计这个笼统的培养方向;同时也要提出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而不是像大多数院校一样培养创新型产品开发人才,而是要把能力目标具体化到当前设计公司和企业的需求上,定期做问卷和访谈,不断修改和调整培养目标。
3.2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地方产业特色、课题制代替课程制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应该增加地方产业特色方面的课程,围绕地方产业展开课题设计,而不是虚拟课题或者设计竞赛类课题。比如温州大学就开设了鞋靴款式设计、鞋靴样板设计、楦跟造型设计、皮革制品设计等课程,并且课题来自于各个制鞋公司。宁波大学开设家电产品设计、装备产品设计、医疗产品设计以及LED产品开发与设计课程,课题来源于公牛电器、海天集团、蓝野医疗以及其他照明企业。通过公司考察、工程师的讲解、教师的辅导,学生学到了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企业获得了满意的创意方案,课堂得以深化。
3.3师资结构多元化当前,大多数学校师资来源单一,基本上都是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没有经过企业或设计公司的长期锻炼,实践能力缺乏。因此,大部分学生设计的创意仅仅围绕产品的造型和使用方式展开,没有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工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加工成本,设计出的“漂亮的产品”经不起设计评审,到最后还是推倒从来。因此,我们有必要丰富师资来源,如果不能完全引进,可以是聘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课程团队,有效解决当前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的问题,甚至引进高级工程师,丰富教学团队。
3.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实习采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是严重不足,由于实习单位性质不同,实习内容差异也很大。工业设计毕业的学生和建筑设计的学生比起来,显得不太专业。同样是应用性学科,建筑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设计,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个月。我们有必要再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应该安排一个月的专业实习,教师带队进驻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实习,让学生经历产品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完成一件产品的开发能力。
3.5跨专业人才培养,与校内其他专业紧密结合,形成交叉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设的专业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专业也可能研究方向不同,加强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学生必须学习一年计算机课程,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同时加强交互设计方向的培养,他们的毕业生大多数都任职于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学生开发的产品基本上都是智能产品,产品附加价值高。
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28-02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必须要有适合国际新形势的设计才能够有自己的立足点和竞争点,这需要有全新的设计教育理念来作为支撑。目前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已较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已成为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设计教育也必须要因地制宜,因国情而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一﹑我国目前工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很多人对工业设计的真实内涵理解得比较片面。学生虽然在学习工业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工业设计准确含义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工业设计就等同于外观设计。包括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比较片面。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渐进式地将工业设计引入国内,但相对而言,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近十几年以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地扩大,但由于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比较短,设计教育的各项体制和体系还不完善,各种专业设置中的弊端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段和方式,重课堂讲授而忽视课外的实践,一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自己实践教学的空间和设备,学生还是停留在手工制作的阶段,工业设计的相关课程只是构成课程的一种变相的延伸,这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相差甚远。
再就是国内高校近几年都在扩招,部分高校只是片面的注重招生的数量,为创收而招生。导致招生的门槛设置过低,招生质量近几年下降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不是为了真正获得知识而选择读大学,导致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进入大学后针对他们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基础课程的训练,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独立的创意,也欠缺动手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脱节,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
二、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1.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随着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以往相比在不断的减弱,这就为我们在日常教学和课程设置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以前的大学是好中选优,进入大学门槛的都是真正想学和励志要学好、学精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花大力气保证基础教学,要把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常说: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既存在不同,但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教学中打破专业之间的明显界限,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专业设计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在常规的设计教育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开设部分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贯彻多学科、多角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启发、讨论式教学,形成真正的沟通、互动。这一点西安交通大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就做的比较好,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一些院校的教学模式,如“导师制”、“工作室制”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多渠道地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引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课题当中,企业既可以征集到形式多样的创意方案,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谓是双赢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目前实施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2.多渠道、多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什么、怎么学?要有科学的指导和引领。
在设计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很多高校中,学生偏重于设计理论的学习,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强度不够。学生拿到一个设计课题,不知道从何入手,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创新方式都不够明确。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案例的总结和思考、设计方案的探讨、同学之间设计心得交流、专业培训课程的点拨等。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不断为设计者添加营养,把自己塑造成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资深设计师。
其次,应该提倡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摒弃“要我学”学习态度,变成“我要学”,要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心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找准方向与定位,努力且持之以恒地实现下去。
3.注重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国现阶段每年的毕业生都在增加,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导致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毕业生不能完全的适应企业的需求,长此以往,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甚至是歧视。在部分学生当中,简单的以为学设计就是学电脑绘图,在大学期间只要把各种电脑软件运用的非常熟练,就一定能找的好的工作。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电脑还是手绘,都只是表达手段的一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绘比电脑更加重要。电脑运用的非常熟练,如果没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充其量只能在公司里做绘图员。但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创意和想法,再加上熟练的手绘表达能力,那么我们就能很好地表现我们的设计意图,离优秀设计师的标准又前进了一大步。设计师的创意灵感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我们需要快速记录转瞬即逝的、最初的设计灵感,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具有把设计理念和想法转化成可视化设计方案的手绘表达能力。所以,在目前的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手绘能力与电脑软件有机的结合。
4.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炼传统文化为设计所用。在现代教育过程当中,不能单一的教授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我们常说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多角度、全面的思维和创意模式,培养学生处理设计问题的一种综合素质。在设计当中,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要辩证的理解,我们要摈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通过设计师独特的角度和思维,对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进行提取和加工,为创意所用,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再造。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只有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保护。
培养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工业设计新型人才是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实践带动和促进教学;其次要求教师全面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把握流行的趋势,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新信息,以交流、启发的形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尽可能地探索校企结合的新模式,找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结合点和共同利益,引入竞赛机制,用形式多样的竞赛来完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地热爱设计。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聂茜.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EB/OL].2006-07-23.
篇8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能够区分绩效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可测量的、且较为持久的、并能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个体特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特征的主要内容,且可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动机。为此,1973年McClilland(麦克利兰)针对此内涵提出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冰山的“水上”和“水下”两个部分。“冰山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表层特征,即为显性特征,是比较容易了解与测量,能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且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冰山的水下部分”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潜在特征,称为隐性特征,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评估和改进的部分,且不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而变化,但能对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表现变化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能在广泛的环境和工作任务中预测人的行为,因而对人才选拔最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应用胜任特征评价和预测绩效优秀以及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智力水平或学业等级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工业设计教育课程和创作训练方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胜任力的基本标准。
二、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
本课题以华南地区工业设计师为研究对象,设定了68个项目作为胜任特征内容,对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龄长度和绩效等级等不同层次的在岗工业设计师共443人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心理测量、工作分析等方式进行,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105页表所示)。分析结果显示,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等四个结构维度构成了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属于外在特征,是知识、技能等显性特征。专业知识就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就是执行有形或者无形任务的能力。人格特质和职业品德属于内在特征。人格特质就是一个人隐性特征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坚持对某种事物拥有的渴望并为之行动的欲望或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人格特质在胜任特征结构中处于核心基本位置。职业品德就是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及自我认知。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涵盖美学专论、工业产品设计学、工学、设计软件、艺术设计论、文学概论、历史文化、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学、传统习俗等;工作能力涵盖美学鉴赏、造型创意设计、形式与功能表达、逻辑思维、问题情境应变与解决、观察与思维判断、产品开发想象与创新、学习与沟通、抽象与概括、产品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估与决策等;人格特质涵盖成就欲望、敏锐力、洞察力、意志力、职业兴趣、乐观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等;职业品德涵盖团队意识、学习和研究意识、专业意识、自尊自重意识、责任感、诚实守信观念等。属于显性特征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易于培养和开发。通过合理的教育指导,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形成工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设计与实施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培养目标。本文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的胜任特征结构维度,设计培养目标,改进与改革课程设置、训练与实践方式,探索工业设计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策略,奠定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培养设计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业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等业务方面素质的培养,确保毕业学生在专业发展上成为设计部门或单位的专业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设计教育必然专注市场发展与研究,设计产品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必然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关注的内容,并且必须把这种“关注”带入设计教育的课堂。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维度结构要求,培养目标应明确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应用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制造、开发设计、设计组织管理及策划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实施胜任特征范畴以及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结构维度研究表明,作为外显特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教育与培训途径实现培养的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与实践成为改变和发展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的有效途径。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实施的关键和核心。课程设置理念,着眼于应用而不是理论的研究。因此,一要加大美学课程学分,强化学生审美观点和塑美能力,根植于工业设计产品外在形态的形式表达,满足个人、家庭、社会的审美需求;二要优化课程设置,着力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提升通用技能而非某一类具体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设计创新思路,促进专业发展;三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重视实验设施利用,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增强授课效果。因此根据培养设计目标,适当调整艺术、工程、综合和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并引入工业设计课程知识群,即文化艺术及美学知识群,培养学生审美及审美评价能力,以及形式表达能力;工学基础知识群,培养学生在产品物质功能、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力;工具及综合知识群,培养学生掌握产品及环境的虚拟展示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造型设计表达,获取造型设计表现技能,以及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2.训练与实践。训练与实践是深化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人格特质、强化职业思想品质的主要方式。
(1)认识实践。包括参观和金工两部分的实习。认识实践就是让学生在美学、工学基础两个知识群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机器的运用、材料、加工、工艺、构造等,加深背景认识,建立牢固的知识平台,增长实际经验,避免设计作品“纸上谈兵”。参观实习应以民俗采风、专业考察为主,并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同时注意强化学生绘画、摄影、构思等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金工实习就是让学生在实习中不仅深入实践,而且还要有实习心得,力求通过实习使学习获得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更能深刻理解实际生产的相关知识。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习惯于解决问题,并能正确检验成效。
(2)专业训练。建立校办企业或建立实践基地是专业训练的最佳途径,既可提供教学课题,也为教师提供专业技术研究,以及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的真实实践环境,拓展专业发展能力。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实际岗位实践模式,依据华南地区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预测和评价学生绩效与技能,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专业训练在工业设计人才胜任特征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
篇9
本文在“设计”观念引导为目的的视角下,总结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置和安排应遵循的要点,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设计思维、设计技能、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阐述,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实践;设计观念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程设置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这正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概念的关键时期,对于启蒙学生设计思维、培养设计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大多数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美术训练不久,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容易停留在美学和技法上。然而,工业设计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美学知识和技法,由于工业设计活动隶属商业活动范畴,所以也需要学生掌握合理的设计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团队意识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传统工业设计概论的课程设置上,大多数课时分配为理论内容的讲解,学生无法有效地在课堂中提升设计能力。究其原因,多归纳为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或教学方式死板,学生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然而,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内容的多寡,而在于将“设计”这个观念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学生。所以,本文提出了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遵循的几个要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予以分析。
1“大设计”的观念下,着重设计思维内化
旨在提高工业设计在国际层面规范性的非营利组织——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给出的最新工业设计定义是“(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1]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已不仅仅是学科和产业的名称,而是“策略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其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所触及范围将不再限于学科内部。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反映出就某一主题或设计比赛,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设计问题,往往因“没有灵感”“没有想法”而苦恼。其实,设计问题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被激发的是灵敏的感知力和观察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所想所思。比如启发思考的新颖设计、令人困扰的设计缺陷,再把当前情境拍照记录,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素材,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对“观念、生活方式与设计(服务)是如何互相作用的”为题,进行思考,举例并阐述。题目一出许多学生很困惑不知如何入手,这反映了学生对设计的思考还仅仅在产品层面,没有意识到影响设计的观念层面因素,这时就需要适当地引导和启发。例如,现今工作节奏快,职场女性日益增多,为家庭做饭是女性的职责这种偏见渐渐改变,许多双职工家庭只有晚上才会在家中用餐,而且准备餐食耗时久,后续繁杂,许多以事业为重的女性更不会甘心仅仅扮演“下得厨房”这一角色。所以,外卖和半成品食材的相关设计和服务应运而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身经验出发,通过讨论和梳理,得到很多精彩的答案。综上所述,无论是观察记录设计问题的习惯养成,还是对设计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都离不开学生把设计思维融入自身生活学习中,最终真正内化为一种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的就业导向,养成技法自学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其中一部分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介绍行业的招聘要求,让学生对所需技能有所了解,并有针对性的学习。以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CDC)的招聘信息为例,工业设计专业背景可以作为应聘交互设计师岗位资历的一种证明,而交互设计师岗位所需掌握的软件操作包括AxureRP、墨刀等快速原型设计工具;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Sketch等图像、图片处理软件;还需要XHTML/CSS等相关知识。所谓“技多不压身”,熟练自如地切换使用大量设计工具以增强设计呈现,在快速的项目推进中显得十分重要。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耗费大量课时针对每个必要软件进行教学。这时,学生主动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以往学生对专业的教学安排并不了解,基本上是被动的以每学期课程为主导,按部就班的学习。但是现今行业发展迅速,要求从业者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以应对变化的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更应该改变他们的依赖惰性,化被动为主动。
3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品牌营销
在纷繁的商业社会中,如何使设计脱颖而出,各品牌纷纷摩拳擦掌,从出自学生之手的“价值”35美元的耐克经典“打钩”,再到无处不在的扫描二维码关注品牌公众号,品牌营销的概念无处不在。设计学学生毕业后虽并不会全部进入本行业,但总有一部分潜力预备设计师。他们应尽早意识到工业设计就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把自己乃至团队当作品牌来塑造和宣传。以前期的用户体验设计大赛对参赛团队的要求为例,以几名学科背景互补的学生组成团队,团队需要有自己的名称、标志,对于团队的项目过程展示需要在新浪微博进行维护,这些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品牌营销观念。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思考,在磨合中尽早地找到与自己志气相投的伙伴,以团队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
4培养设计的道德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尽早了解到,工业设计具有商业活动的属性,与“逐利”分不开。但是,传统以经济性为主要目标的制造和销售方式产生的弊端在如今比比皆是,支撑大量生产制造产品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倡导大量消费的社会风潮下,“拜物”成为病态。在这种背景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道德感十分重要。所以,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对可持续设计的内容讲解应更加注重,应安排学生讨论相关品牌的产品策略,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购买行为是否理性,对环境产生的相关影响有哪些。除此之外,要让学生了解到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无障碍设计和通用设计的介绍中,笔者先后播放“英国男子与地铁赛跑”和“轮椅版男子与地铁赛跑”视频,相同的情节设置,不同的结局,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设计的所能及与未及。
5结语
工业设计概念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不应仅仅关注授课方式和内容的更新,应该从设计思维、设计技能、团队意识、设计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几方面入手,本着引导学生的设计观念和意识这一目的来设置和安排课程。
作者:王祎 李灿熙 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与传媒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四方三层;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
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的核心要素,当下有很多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多数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依然“不来电”。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因源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规范体制,创新机制,也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有效探索并运行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的四方合作模式,形成由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三层”执行机构,分别承担“规划、组织、执行”三层职能[2][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学院“四方三层”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对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建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议事制度和工作机制,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厂中校”和“校中厂”建设、教学实习管理、实训中心建设、订单培养,基地建设等,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院背景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特色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开设于2004年,从最初的学科式人才培养,到如今的项目式人才培养,不断与时俱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也不断挖掘社会及内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院“四方三层”背景下,专业主动出击,探索校企合作深度,逐渐形成“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一)政府搭台
无论是国家、省还是常州市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到《常州市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明确把工业设计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高度重视。在常州市经信委的推动下2011年成立了武进工业设计园工业设计创新与孵化基地,以工业设计为主导,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推动力。政府为创意与制造业搭建了“戏台”,提供了智力保障与企业需要信息,工业设计作为设计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足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以常州重点优势产业和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常州市工业设计协会”,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平台。协会涵盖了常州市各大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设计师、教育家等服务于工业设计一线的社会人才。在协会的组织机构下,大到以工业设计促产业设计的活动,细到通过协会理论,帮助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质量等方面的指导。
(三)企业参与
在政府构建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下,行业的牵线搭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主动出击,与集聚工业设计力量的园区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与园区内11家公司共同签订“工业设计园区订单班”,可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利率及就业问题;与园区内公司共建“兼职教师库”、“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双师培养基地、人才互聘”等各项合作,有效保障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
(四)学院培养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依托常州市政府设立的武进工业设计园,由学院出资成立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入驻园区,教师成立工作室来实施教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采用“工作室+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期进入设计工作室,通过第一至第三学期的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再到第四、五学期进入真题真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项目技能,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实现“零对接”。
三“对接产业、依托园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围绕学院的“四方三层”以及专业依托武进工业设计园区集聚企业,对接常州装备制造产业,专业通过不断努力,在“政府搭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下深入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是专业竞争力及综合办学水平。
(一)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
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在政府搭建的工业设计“孵化器”武进工业设计园的平台上,专业主动适应常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需求顺应政府提出“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思路,发挥专业优势,由专业创办“常州卓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进驻园区,共同参与园区建设,主动引领常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公司对接学生顶岗实习,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并将真实项目引入校内工作室,师生在工作室里企业项目设计流程,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设计项目。通过“地方政府建园区,专业团队办公室,工作室里育人才”机制,专业教师和学生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外观专利20项;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设计竞赛16项大奖,并连续在2013、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中获得金奖。通过该模式,专业稳定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素质教学队伍,形成了深入内涵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引领,极大提升了师生用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与行业领军企业共育特色人才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与行业领导者和最具影响力教育企业“水晶石”共育特色人才,共建“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学生通过对“水晶石”最新国际、国内级项目案例的实时学习,在踏入社会前便能接受真实企业项目的强化训练,提升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产品虚拟现实特色班”以实训、实战、实用为教学理念,根据行业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课程体系,利用学院先进设备和“水晶石”技术,在校内工作室营造“水晶石”企业文化,严格遵守企业作息时间,上下课指纹打卡,让学生提前感受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实现“作业”到“作品”升华。专业借助“水晶石”强调品牌优势,促使教学与市场紧密接轨,真正践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提升社会美誉和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