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02: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毕业生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毕业生工作总结

篇1

一、强化自身思想作风建设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工作以来,一直保持读书、看报,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的习惯,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把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牢记服务宗旨加深群众感情,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一切为农民着想,为农民造福。

二、切实增强为民服务本领

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群众开展扶贫工作。实现科技致富,人的素质是关键,当前人民群众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求的是技术,希望我们能指出致富门路,人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努力把学习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深入村、组指导生产,增加社会实践,确保生产技术及时准确传递到群众手中,同时积极向基层老同志和各领导学习农村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水平,与村支部、村委会一起抓好生产培训,推广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推进农村生产、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爱岗敬业,开展本职工作

篇2

 

    根据自治区人社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全区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年报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报工作的通知》(内人社办发[2019]4号)要求,市人才交流中心针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审验,现将年检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检基本情况

截止2018年12月底,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人员5人。全年登记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数616条;登记求职人数283人;登记要求招聘人才单位数63个,招聘职位数616个,实现招聘人才数271人;举办培训班次数2次,培训人数40人;要求劳务派遣单位数2个,派遣人数41人;举办交流会1次,参会求职人数315人,参会招聘单位26个,达成流动意向协议人数173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5场 ,进场人数895人,招聘单位58个,达成就业意向人数348个,签订就业协议人数249人;委托人事单位数2个,人事总人数6人;全年接收人事档案数量237份,现存人事档案总量2274份;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的人数1535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精心组织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宣传活动。利用二连浩特市政务服务大厅显示屏幕、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QQ群(154708053)、印发政策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政策宣传。以征集就业岗位活动为契机开展就业政策解读,以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和报到的高校毕业生为依托,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问答》和就业服务手册;注重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政策宣传活动,发挥人才交流中心、8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窗口平台作用,累计发放就业创业政策手册250余份;公开服务热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印发《服务联系卡》、公开服务热线(0479—7524913、7524197),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

(二)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服务。一是主动深入中小企业挖掘岗位。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全市中小企业,了解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告知可以享受的就业政策,并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交流大会和现场招聘会、服务周、服务月、金秋招聘月、就业指导等活动,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发挥“二连浩特市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就业。

(三)加强服务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三亮三比三提”、争创“文明窗口”“文明服务标兵”,打造“文明科室”等活动,强化“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努力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把按规章制度办事化为工作中的自觉行动,确保中心工作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偏低。实名制登记毕业生人数偏低,主动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毕业生手提档案问题严重。58%的应届毕业生手提档案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存档手续。“不接收个人保管或携带的人事档案”,在短时间内难以落实到位。

三、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拓宽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渠道。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学历、专业实际情况,加大与用工企业协调沟通力度,指导企业合理设置招聘条件,告知可以享受的就业政策,多组织小型化、专业化招聘活动,实现供需对接,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实行“一点登记,两点服务”的工作模式。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市人力资源市场与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人才E站的相互贯通,实行“窗口”求职登记和“网络”线下线上“两点服务”工作模式。广泛收集、企业招聘岗位和求职登记信息,搭建灵活多样的对接平台,精准服务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水平,营造人才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企业自主用人的良好环境。

 

篇3

论文关键词:就业问题研究现状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篇4

XX区总工会根据区扶贫办《XX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总工会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要领导周密安排部署,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对标年初扶贫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把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与工会职责任务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不断提高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数据复核,全面摸清贫困底数,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打出就业扶贫、日常帮扶等“组合拳”。

一、XX年工作开展

(一)日常帮扶和节日帮扶

为做好消费扶贫工作,XX区总工会要求在采购送温暖、困难帮扶等方面慰问品和文体活动奖品时,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和对口帮扶贫困村农产品。在XX年国庆、中秋两节慰问活动中将XX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扶贫月饼,巩固稳定脱贫成效。对未纳入民政低保范围的低保边缘户和意外致困户,每季度给予一定的生活救助,在疫情期间和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帮扶慰问,切实解决生活困境。

(二)金秋助学帮扶

对国家和自治区助学体系暂时没有覆盖,或者已经已覆盖还需要进一步救助的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在子女上大学期间发放助学金。

(三)大病救助帮扶

对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员遭受重大疾病原因导致生活困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职工家庭,给与一定救助,帮助因病致困职工家庭减轻个人医疗负担,提高保障水平。

(四)就业帮扶

1、以基层工会为主,认真调查摸底,与民政部门协调,将符合低保标准、残疾保障、临时救助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及时与民政部门沟通,争取纳入政府保障救助体系。对已纳入低保且具有劳动能力、但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困难职工,着重帮助其实现就业创业,提高家庭收入实现解困脱困。2、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技能水平。对有就业意愿和帮扶需要的困难职工家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3、组织开展困难职工家庭就业对象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实名制档案,准确掌握需要帮扶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人数、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就业能力等信息。积极为各族群众提供免费就业咨询、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服务,通过举办民营企业招聘会,促进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贫困职工提高脱贫能力。4、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会同人社局一起扎实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再就业技术培训、努力帮助困难职工群众提高技能素质,增强致富信心。各级工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零就业”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服务。

(五)通过推动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帮助脱贫

1、对因职工工资收入低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加强对困难职工劳动技能培训,协调企业调整困难职工工作岗位,提高工资收入水平,帮助收入低的困难职工家庭逐步摆脱困难状况。2、开展农民工权益维护行动。开展法律援助,组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向广大职工群众讲解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加大工会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签订力度,集中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依法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合同的签订,确保企业职工及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篇5

一、领导重视,统一思想和认识

针对今年兵员征集对象主体的调整变化,两类兵役制兵员同时进行以及毕业生即将离校的新情况、新特点,学校人武部部长**、副部长**多次向学校分管领导**副校长专题汇报征兵工作情况,积极主动和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协商研究,及时下发《关于做好我校2009年就届毕业生招收士官入伍的通知》、《关于做好我校2009年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冬季义务兵)征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同时,学校成立了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人武部、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同志为成员。2009年6月11日上午,学校专门部署征兵工作会议,**副书记和**副校长分别就征兵工作的意义、要求及征兵的工作计划等进行了布置和动员,要求全校上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征兵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广泛动员,各部门密切配合;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克服一切困难,努力为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提供方便条件,热心服务,工作到位。

二、采取多渠道宣传征兵政策,确保每一个毕业生知晓政策

学校人武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针对我校外地实习学生较多且分散在各地的特点,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宣传措施,确保征兵的信息和政策、要求及时传达到每个学生。让每位毕业生了解此次征兵的意义及相关政策。首先在东、西校区宣传栏张贴征兵公告,同时在校园网上予以。其次各教学院部由专人(辅导员)通过电话、短信、同学转告等联系方式,告知在外实习和已基本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

三、严格把关,分工负责,确保兵源质量

六月中旬,征兵工作报名登记时,按照学校人武部下发文件的要求,各学院首先审查学生个人申请书,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入伍的意见;武装部工作人员逐个逐项的进行初审,对身高、年龄、体重、视力等进行询问和目测,组织学生体检及政审材料,并及时做好预征工作解释工作;学生处负责核实学历、学位;财务处、学生处负责审查学生贷款情况。

四、各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到位

今年,我校毕业生离校和在校生放假基本上在同一时间段,此时,招收士官、预征对象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针对这个实际问题,学校领导及时召集人武部、后勤集团、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办公,把学校的招待所、小餐厅让出来,安排毕业生集中食宿,统一管理,为应征毕业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按时完成征兵任务,并做好后续工作

(一)招收士官

2009年,部队在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士官的专业比较多,但从普查情况统计看,我校中医类(必须符合小代码的专业)只有中医骨伤专业,经我校武装部积极争取,省征兵办将全省仅有的2个指标落实到我校,现已有3人进行到征兵政审阶段,8月上旬可入伍服役。

(二)预征对象(冬季义务兵)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农林院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建立,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才观念发生着变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惑。农林科院校毕业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实激励竞争的就业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在农林科院校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实践工作总结,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充分结合,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在就业指导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

在大学生中,主流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片面追求自我设计,而忽视社会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社会利益的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国情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明白我国正在进行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从而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主动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国家长远发展前倡导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责任的核心内容。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这个热点问题上的反映即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同时也是影响择业观的重要内因。

目前,高等农林科院校的学生通过“两课”学习,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立场坚定。但是,在面临择业这一关乎自身命运的实际问题时,由于就业指导教育中,忽视了思想教育,造成许多农林科毕业生不能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有机结合进来,不愿吃苦,甚至贪图享受,不求发展,目光短浅。大多数毕业生择业时,首先想到的是留在大城市,到效益好的单位或部门去,对自身工作环境及利益考虑较多,而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要求考虑较少,不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就业趋向“功利化”。我国目前农林科类90%的毕业生留在了城市,绝大部分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工作,同时,我国农林科技人员都面临极度匮乏的局面。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择业观的偏差,归根到底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和理想信念的缺失。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国家需要和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最能够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备职业技能的社会建设者,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是职业道德素质,但是不少毕业生都恰恰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心浮气躁,不肯吃苦,缺乏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这大大挫伤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责任感,职业伦理和敬业乐群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走向辉煌发展之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少数的诚信问题,如少数毕业生在简历中弄虚作假,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利益,一旦出现偏差便擅自毁约或拒不履行合约;在毕业后逃避还清助学贷款等。虽然这些现象属于个别现象,但仍有不少单位对当前毕业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以至大大缩减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和择业空间。因此,结合就业指导,加强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以大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增强社会竞争力”育人计划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成才与就业是高等教育的两个目标,而要想成功就业就首先必须成才。

目前,农林科类院校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仍旧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且与生产实践脱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些不如意往往造成学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期望值差距较大。同时,农林科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农林科院校中,农村学生相对较多,与社会的联系相对狭窄,部分农林科专业学生表现出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社交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闯劲等弱点。这在当今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下,就业状态相对处于弱势。

针对农林科院校的这些特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紧密注重实效性,以大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而综合素质应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切实加强以上素质的教育,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大学生,从而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就业结构,增强农林科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年年.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5).

2、王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张仁杰.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引发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4、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5、潘子豪,康中和,朱筱玉.农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6、何海燕.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

篇7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扰

雅电集团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老企业,2007年以前因为体制和其他复杂的历史原因,公司人才引进工作十分薄弱,多年以来几乎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造成了公司员工的严重老化和人才的极度馈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007年以后,在省公司的支持下,公司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2007-2013年,公司持续引进高校毕业生,五年间共招聘高校毕业生89人,尤其是2009年省公司控股以来,对人才引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9-2013年间公司共招聘高校毕业生77人,极大地充实了人才力量,对公司人才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作为一个电力控股企业,公司和很多私人企业一样,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每年都有大学生主动提出辞职,弃企业而去。

二、思考及应对措施

为促进新进大学生尽快了解和融入企业,加强其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留住他们的心,我个人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发展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加强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能让大学生端正入职态度,增强上岗信心,并通过全面了解企业的概况,快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大环境中去,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企业,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要有来自企业管理层的真正的重视,而且应该贯彻到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我认为这种交流最先可以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入职培训中去,因此为大学生们设计的入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对企业的第一印象是通过培训获得的,企业必须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吸引力和良好效果的培训体系,这将会为企业在大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打上一个高分。同时,要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发展历程、荣誉、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大学生一方面增加了对企业熟悉度,另一方面则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要诚恳地告诉他们企业人才的匮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甚至在培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企业未来的发展要依赖于这些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以及企业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相联系起来,增加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建立轮岗实习机制。大学生岗前培训结束后,可以到相关单位相关岗位轮流实习,实习期限为1年。学习所在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是生产、技术、安全等管理制度,每月提交学习体会和工作总结。实习期间至少写出1-2篇实习单位的班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现存的规范制度、班组管理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有利于快速提升新进大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

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晋升平台。新进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与平台,我们一定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前途的发展前景。为员工提供符合其特点的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岗位交流、岗位晋升,帮助员工实现发展目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遵循“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的理念,将组织发展需要与员工成长需求相结合,以业绩考核与能力评价为导向、以岗位履职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开展全员培训为手段,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牵引和激励机制,明晰和畅通各类人才的成长通道和职业发展路径,促进员工岗位成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坚强智能电网相适应的员工队伍,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加强内部交流及内部竞聘。内部交流和内部竞聘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对员工是一种重要的晋升渠道,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建议在大学生毕业一年之后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竞聘的渠道,择优上岗,通过内部交流既实现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也给予大学生充分施展的机会。

搭建挂职锻炼平台。在大学生毕业入职3-5年内,积极推荐优秀有管理才能的大学生到各基层单位科长或班组长副职岗位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大学生们可以获得生产实践经验,并发挥所长,针对见习岗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协助参与各单位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新项目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

挂职岗位期间,大学生们担负管理责任,在实践中学习并提高管理能力与经验,思考现有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在熟练掌握电力企业生产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把握技术发展趋势,锻炼管理才能,成为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来说有竞争力的工资虽然不是唯一,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企业合理的、有竞争力的薪酬结构也是大学生所关注的方面。他们关注着几年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这不但是留住大学生,而是要留住任何员工都要具备的条件。当大学毕业生进入到一个企业,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和老员工的发展状况,大学毕业生会考虑自己在这个企业一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两年、五年后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发展,他们会根据对企业的评估来构建自己对企业的满意度。要根据行业特色和企业实际, 努力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 充分满足大学生员工的基本需要,要使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谁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多谁就能够拿到更高的回报,并且能够随着员工的职业发展而不断升级。

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体现不同专业人才特点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政策。对自主创新,并在公司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优化内部分配结构,使工资分配与企业经济效益、岗位价值、能力和业绩挂钩,向关键核心岗位人员和优秀人才倾斜,适度拉开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收入差距,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激励作用。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有凝聚力的团队文化。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企业,对人文环境是十分敏感的,企业管理层如果能有意识地去营造团结、友爱、轻松、互助的氛围,将会对新、老员工同样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工作中, 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 及时了解大学生员工的心理动向, 通过有效沟通帮助其认清现实、明确定位,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需求观,对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给予更多关怀,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

篇8

【关键词】“三农”;“三支一扶”;大学生

早在2005年,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之后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更是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许多大学生在“三支一扶”工作的推动下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农村建设的活动中来,这不仅仅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得到保障,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社区党建中的“三支一扶”

自2006年“三支一扶”的通知下达后,每年约有两万名大学生被收纳进“三支一扶”的队伍中,然后被统一分配前往全国各个地区的乡镇、农村进行为期两年的工作。“三支一扶”通过招募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具有专业知识、遵纪守法具有奉献精神的高校毕业生来缓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新农村建设朝着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三支一扶”工作队伍对人才有着严格的要求,加入“三支一扶”工作队伍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其特定的招募条件,还要再通过岗前培训和严格的日常管理才能真正加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去,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大学生在社区党建中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每年安排两万名大学生参加各个地区的“三支一扶”工作,也使看中了大学生有活力、有知识、有思想的特点。虽然大学生工作经验少,实践能力不强,但是在社区党建工作中还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在社区党建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态度上,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在工作经验上存在着不足,但是却对工作充满着好奇也热情,乐于参加工作,也善于学习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作为工作中的后辈,大学生大都会采用谦卑、热情的态度待人处事,这不管对在服务“三农”的质量还是工作氛围的缓和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学习能力上,大学生更善于学习,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和好奇心,大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对于各项不了解的工作也大都采取“不懂就问”的积极学习态度,且大学生本身对计算机技术有着较为深入的应用,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社区党建工作也开始逐步趋向信息化,无论是制作报表还是工作总结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对office办公软件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且由于其学习能力强,态度积极,对不懂的内容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加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效率,减轻了领导和同事的负担。

三、大学生“三支一扶”感言

曾经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参加过“三支一扶”工作的大学生感慨道:我曾经还是一名懵懂无知的大学生,只是怀着一腔热情参加了“三扶一支”工作,想到基层去,为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目前来看,辽河社区的新农村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农村,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还是相当匮乏。首先是种植户的缺乏,一般来说,农村种植户大都是该村的村民,但是,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村里的青壮年渴望走出农村去外界拼搏,因此村里大都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这种情况使得种植户严重缺乏,村里的田地无人照料,就更谈不上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人才一般都是由上级调拨来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培育等的困扰,因此人数少、时间短,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在学校中学习到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也愿意进行支农服务,但是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工作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但是,近年来辽河社区的产业布局和新型农民培育的不断加强让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响应“三支一扶”号召加入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来,辽河社区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许多像我一样懵懂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后,都能够较好的完成任务,将书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辽河社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洗礼,境界逐步升华,在工作过程中无悔付出青春,提升自己的价值。

四、总结

从2006年开始执行“三支一扶”计划至今,数十万名大学生走进全国各地的各区各乡,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两年里,大学生志愿者不畏艰辛、乐于奉献,无论是工作同事还是服务对象都对他们的表现赞不绝口。艰苦的环境磨砺着大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的成长又反作用于服务地点,对该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他们用两年的青春无悔地奉献于“三农”工作,即使再微薄的力量他们也愿意贡献出来服务“三农”。积土成山,笔者认为,应该加大“三支一扶”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三农”队伍,利用大学生这样的新鲜血液帮助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广明. 充分发挥“三支一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农场经济管理, 2008(4):29-30.

篇9

贵州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在春节前后出现了所谓的“用工荒”。我认为,如果无工可用则谓之“荒”,其实劳动力资源还远远未到枯竭的程度,只是劳动力增量出现了减少。因此,把目前的就业现状定位在“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是比较合理的,“难”就难在不是劳动力资源不足,而是不能客观有效配置,即结构性矛盾突出。

“招工难”的成因

既然全国全省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那为什么用人单位会出现“招工难”?其产生的原因何在?本人认为有以下成因:

配置性缺工(又称结构性缺工)。由于用工需求与求职需求、求职者技能不相吻合;区域性、时间性差异的存在,造成劳动力资源与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的错位,根据对贵阳市2013年就业援助月活动招聘会信息的分析,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21场,进场企业854家,提供就业岗位27242个,进场求职人数23228人(前三组数据都有效),最后达成就业意向6745人。假设前三组数据重复因素和最终成功就业的折算比例均忽略不计,成功配置率约为30%,有70%的劳动者需要继续求职,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招工肯定就难了。

流动性缺工。从用工单位产业特征来看,第三产业的员工和建筑安装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较大,年度流动性超30%;从用人单位性质来看,非公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员工流动性较大;从就业岗位来看,技术含量低和属于辅工种的流动性较大;从就业人群来看,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从就业时间来看,春节前后的流动性较大,属季节性缺工。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个员工的一次跳槽,平均要浪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假设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流动量为15%,就相当于总量减少1.25%的劳动力资源,全国相当于减少1125万劳动力。

观望性缺工。随着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2008年进入危机爆发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报酬上的博弈就处于长期对峙,尤其是农民工群体。一方面,他们正逐渐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他们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具体体现在:从“农民工”到“民技工”,由于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为他们劳动技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对“体面劳动”的追求和劳动报酬差距的比较,使他们在劳动中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融入产业工人队伍创造条件;从“吃饱饭”到“要体面”,农民工就业已从单一的挣钱逐步向追求“体面劳动”转变,在求职过程中将职业健康、技能培训、劳动保护、文化生活等要素纳入了综合考虑范围;从“讨工资”到“找身份”,农民工就业除了工资、福利、保障外,他们已开始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城市和产业大军,与用人单位不是一种简单的劳资关系,更多的是想参与进去,成为实实在在的单位人,并享有单位正式职工的政治待遇。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农民工在求职时不停地进行比较、观望、这种等待使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形成一急一慢、一热一冷的反差,导致某一阶段(如春节后)的暂时性缺工。

浪费性缺工。客观地评价,应该说我国的人力资源浪费惊人,一是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退休年龄已调整到63岁,有的更高。我国一般是男60岁、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加上提前退休因素,我国平均退休年龄约55岁。如果按平均参加工作年龄为20岁,国外,有效工作时间为44年,而我国为36年,有效工作时间为国外人力资源的81.8%。换言之,仅此一项,无形中我国的人力资源要减少18.2%,按9亿人计算,浪费16380万人(也可按城镇从业人数计更准确)。二是就业观念亟需转变,特别是在服务行业。国外的空嫂、餐馆的大哥大姐比比皆是,而国内都要招年青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匹配。三是大量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四是大量的不计成本、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工作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等等。

“就业难”的成因

我们在判断就业形势的时候,如果单纯只看到“招工难”现象,这很容易产生误判,而“就业难”同时出现,又带来难判,但只要理清了成因,就不难把握其中的度了。根据我的分析,“求职难”主要存在几个误区:

期望值的误区。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都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大量农民工,工资收入一直处于停涨或小幅上涨的状态,随着物价指数的上升,其低收入水平已到了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程度,也到了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的时候,因此2009年以来各地年年调整最低工作标准。此时,农民工也开始运用市场手段谋求自身的权益,采取等待、观望、跳槽等方式迫使用人单位增加待遇。同时,中央连续几年出台的1号文,提高了惠农政策水平。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衰退,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加工生产企业深受冲击,原本利薄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效益处于下行状态,大幅提高员工待遇难以承受,而从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行业间的不平衡带来收入差异的扩大化,攀比现象使得当企业“招工难”的同时,也出现了劳动者“就业难”。

恐技症的误区。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也是劳动者提高自身技能素质、增加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本钱。这样的一举两得的好事,在现实生活中却变成难事。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劳动者认为学技能需要时间,会影响挣钱;二是部分劳动者担心自己文化底子薄,学不会;三是学历较高的劳动者不屑于学技能,误认为自己已经是人才。而实际需求又恰恰最缺的就是技能型人才,其结果势必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突出。

择好业的误区。在参与市场竞争就业的过程中,选择一个理想的岗位,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面对就业供大于求的大趋势下,选择先择业还是先就业,这是每一位求职者必须面对和慎重考虑的,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我个人观点是应该“先上马”,然后再“骑在马上找马骑”。

信息多的误区。从理论上讲,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越多,给招工和求职提供的成功几率越高。但现实生活中,在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上往往是只有信息的输入,没有信息的自动退出(只有阶段性的删除),严重影响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信息的有效配置。对求职者而言,信息量过大不仅造成难以抉择的困惑,还会出现这山看着那山高,误导提升期望值,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形成等待观望的心态,甚至错失良机。

白领癖的误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整个人力资源就业市场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白领岗位供高校毕业生选择,而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既不愿意到偏远困难的基层工作,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学习技能,做一名有知识的技术工人。前面的毕业生过不去,后面的毕业生又挤上来,这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而且会越来越难。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但市场规律决定着这种矛盾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去解决。

真抓实干推进就业

一是加强统计监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真心关注,要像关心新增就业在全省的排位一样去关心就业工作,关心就业调查统计工作,充分发挥好“三个平台”的作用: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全省农民就业服务网络平台,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平台。

篇10

根据总书记在与部分团十六大代表座谈重要讲话精神和团十六大精神,按照江西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近日,州市委组织部、团州市委在全市下发《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工作意见》,为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兼任团支部书记工作,市委组织部、团市委采取五项措施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工作的落实,并着重抓好大学生村官的能力锻炼与素质培养,我镇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市组织部的文件要求,努力使大学生村官在我镇的工作生活中得到扎实的锻炼,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一是根据县委组织部文件精神、我镇党委结合村团支部工作的实际,安排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岗位职务。原村团支部书记空缺或者团支书年龄在28周岁以上,今年又接收了大学生村干部的村,原则上安排大学生村干部兼任村团支部书记。

二是我镇认真做好不再适合担任团支书的现任专职村团支部书记的转岗工作。按照团中央关于基层团委负责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28周岁和逐步提高学历层次等方面的有关要求,有计划的对现任专职村团支部书记中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者安排好转岗,并安排大学生村干部兼任,原兼任团支书的村“两委”干部不再兼任。

三是我镇团委高度重视对兼任村团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制定相应的共青团业务培训计划;信丰县委深入基层,实地指导村级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实际工作水平;镇团委加强与村团支部的联系,研究解决当前村级共青团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