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8:1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毕业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7月2号离开大学校园,正式奔向工作岗位已经近400天了,我也应该总结一下毕业后这一年来的工作、生活,发现自己有哪些成长、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应该想那个方向努力。
蓦然回首,清闲而略带无聊的工作。7月2号离开校园,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后7月29号工业新区管委会党工部组织科暂时落脚,8月1号到党工部劳动保障科入职,10月中下旬调到经济发展局,经过3周的经发局综合科静坐,11月中旬到统计中心入职至今。每天8:30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复一日重复性的工作,周末由以前的单休变成现在的双休。长的空闲时间没有,零碎的空闲时间有一大把,除了工作就是漫无目的在网上闲逛。工作虽然有些无聊,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没用硬性工作任务,大部分靠自我约束工作,忙的时候偶尔加班,空闲的时候上班时间也可以整天网上闲逛,一半的时间处在边工作边玩的状态。一起来的十多个小伙伴相处非常融洽,新认识的同事也各有特点,诙谐幽默的晓庆“姐姐”、不时来个冷幽默的隋大记者,一心想赶紧找个相爱的人结婚的老黄同志等等,保留一个玩心的科长,工作认真负责体并且贴下属的几个局长,轻松地工作氛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生活似乎让我过的有点糟。工作慢慢上手,业务慢慢练。空闲时间多了,每天晚上6点到11点、周末时间,除了在网上闲逛就是闲逛,看电视剧、看新闻,聊天、刷微信,整天抱怨自己过着不该属于自己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活,期盼着充实有、有激情的生活,但是至今还未找到应该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也许人就是这样,清闲的时候就希望折腾,折腾的时候又期盼着清闲。
毕业一年多了,你们过得怎么样呢?有的抱怨着工作,待遇低、工作累,准备随时跳槽,有的在继续坚守着工作岗位;有的“我勒个去”一星期只上七天班,有的清闲的学学吉他,计划着向理想的工作迈进,有的干着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有的过着宿舍-办公室-厕所三点一线的生活,生活工作范围可以用半径5公里的圆圈覆盖,有的天南海北,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有的还在象牙塔里攻读更高的学历,倘佯在知识的海洋,有的却在抱怨大学学的知识跟现在工作一点关系也没有;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正处在热恋之中,有的尚且单身;有的月薪已经过万,有的月薪只有两千。
篇2
1.1从社会角度分析
1.1.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
何谓“职业生涯规划”[4],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分析和总结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确定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为实验这一目标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职业生涯的理论才传入中国,比发达国家晚了将近100年。
1.1.2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巨大的工程,培养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评估技术、计算机技术、人才测评及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职业规划师、咨询师成为我国目前就业规划教育的要务。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配备专门的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一般是由教育管理教师来指导开展,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难进行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严重影响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
1.2从高校角度分析
1.2.1就业指导机构工作层面不够深入
据调查显示,目前各医学院校均设立有独立的就业指导职能部门,从他们的工作层面分析,大部分的工作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信息和提供政策、制度咨询等方面,而对于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意识则严重匮乏。
1.2.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安排不合理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尽管医学生专业性强,学科较为单一,就业指导课程也相应被列入了必修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据调查,大部分高校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缺乏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多元化,教学重心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理论的灌输层面,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并非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根据舒伯[5]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退出五个发展阶段。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均有利于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但就业指导只是生涯辅导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重点不在“职业”上,而是强调个人全方位的发展,协助实现个人整合和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及角色。生涯辅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而言,是具有全观性、全程性和整体性的。
1.2.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间安排不够
医学生学制长,专业性强,就业领域方向较为明确,各大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规划似乎没那么重视。尽管大部分医学院校均设置有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但该课所占课时数总体上偏少,由十几到六十几课时不等。另外,该课程时间安排各异,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仅在毕业生中进行,缺乏从入学教育抓起的意识。
1.3从个人角度分析
1.3.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认识不清当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题或专题报告及讲座,网络上也不乏相关的报道与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了当前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医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及重要意义所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知,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着眼于实际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进行“规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价值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据调查显示,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独特性,课程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以致许多毕业生对自身情况认识不清,不能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对就业方向和领域不能深入了解,就业的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导致盲目投递简历,在跳槽和转业中不断发现自身优势,最终才能较为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走了不少弯路。
1.3.2对客观环境分析不明确
作为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行业,从事医疗卫生单位似乎成了医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医学生均认为自己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医生或医务工作者,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如行政、金融、外贸等。而由于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形势分析不够明确,对工作岗位期望值太高,加之对自身认识程度不高,往往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盲目地跻身于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呈现“大医院饱和,中小医院或边缘地区医院有岗无人就”的现象。
医生是一个要求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及技术水平的职业,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不少医学本科生在读期间均希望能够继续升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就业,且自己也有能力胜任某单位的职位时,他们升学的决心动摇了,随波逐流,加入了就业的竞争行列。据调查分析,截至2010年5月底,某医学院校2010届毕业生中有180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医学院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接收函,其中有30人因报考时的仓促抉择导致读研专业不理想而后悔,而有5人则选择放弃读研,走上工作岗位。出现这种读研专业不理想或考上研仍然选择放弃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在升学以及就业的方向上更迷茫,无法树立更高更远的价值观,往往出现无所适从,逐步失去个人努力、发展的动力。
1.3.3综合素质能力薄弱,就业竞争力不强
当前医学生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倾向已成普遍现象。医学院校的学生因其学科的复杂性及专业内容的艰深,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关注明显不足。据调查分析,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当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8%。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部分同学注重培养了英语、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但也仅限于常规应用。同时,医学生因其学科单一,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彼此间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强大的劳动强度负荷,使他们身体素质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造成部分同学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影响就业竞争力。
2.对策分析
2.1加强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医学院校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时间及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职业指导机构设置,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队伍成为目前各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或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职业咨询师队伍,在医学生群体中普及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作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2.2利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合理、正确使用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等测评工具,量化医学生职业兴趣及职业倾向等指标,通过专业的咨询访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剖析和了解自己,更为真实地认识自身的内心世界,理清自身发展的潜力,走出职业选择的彷徨与迷茫,对未来职业生涯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6]。
2.3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其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
帮助医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确择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力争在以优胜劣汰、竞争角逐为特点,“择业自主,双向选择”的市场经济下拥有立足之地。对于医学生而言,医院仍然是就业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唯一的场所,而这里所说的“医院”也并不单单是指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医学生就业拥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渠道,应积极鼓励医学生到其他中小医院、乡镇医院以及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医院参与就业。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型,医学必然向基础性、边缘性相关学科深入发展,医学研究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国家提倡大学生发展自主创业,跨行业就业,这些无疑均为医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2.4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高端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也要求其具有创新开拓能力,身心健康、德才兼备、视野开拓,且能融洽地与患者沟通与交流,为人类健康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等。
篇3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篇4
1 方法和措施
1.1 教学方法将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管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4)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记笔记,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学习随意、机械、盲目。重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参与活动,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
1.2 带教准备规定每节实习课都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带教。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包括:
教学内容、病例、提问的问题、竞赛题等,使实习期问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学生选择 随机选择2005级精本与2005级妇本学生分为:观察组:把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教学。对两组的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2 效果评估
2.1 考核内容笔试卷:消化内科试题是内科考题的组成部分,需与其他内科协商,增加消化试题的比重,并增加临床病例试题。考分为4O分。出科考试:重视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考分为6O分。
2.2 考试结果统计 观察组考试成绩优秀率(85分以上)为98.9 .对照组优秀率(85分以上)为85.2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平均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 0.05)。
3 讨论
3.1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通过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总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只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灌输式的传统说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习课上,展开组间竞赛,使学生们通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来强化自身对正确方法的记忆。而积极的心态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给勇于发表见解的同学以赞扬,同时还应鼓励胆小羞怯的同学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露出来,即使他们的想法有明显的错误,也要首先给予支持,并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制止旁人的嘲笑,然后再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决不能做“否定爱迪生”的愚蠢老师,这样做避免了学生害怕遭到嘲弄而压抑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挥,应正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更有特点的发展。
3.2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更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笔记,忽视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一教学目标。在临床教学中,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活动上面,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医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3.3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规范I临床科室的教学管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对临床实习生的入科和出科的控制,是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医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侧重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成绩纳入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出科鉴定包括医学生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听课、听讲座次数、病历书写份数及操作情况。同时还要对医学生的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生不准其出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教务科。以利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生。
篇5
课题组选取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所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大二期间,每10名左右同学分成一个见习小组,每组确定一位固定的带教老师。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每周安排1-2次的临床见习;开始接触临床课程后,在边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使学生到临床上接触患者,接触整个诊疗过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一对一的师生团队,制定本科生培养计划,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及考核制度,使一对一导师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进入大四时,在临床培训技能中心,借助先进的综合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景,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切开缝合、拆线、换药、妇科检查、心肺复苏、静脉采血、导尿、洗胃等,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并严格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培训。毕业时借助学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放问卷调查,汇总学生的反馈情况及建议,并总结分析该方案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给老师发放教学评估表来评估教学效果。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并与2006级学生比较分析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2006级、2007级本科临床医学生分别为254人和269人,2006级与2007级临床医学毕业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统计分析,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007级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71.6%,明显高于2006级通过率49.8%。
二、新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之一。早实习、早期接触临床能很好地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临床工作,再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疗环境和程序、医患关系、医生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临床医学教学一方面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依托深厚的、系统的、广泛的、完整的理论知识基础。早期接触临床能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迪诱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PBL)等。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可尝试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大批医学院校已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对一导师制不仅能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育人的要求具体化、人性化、立体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本科生也可跟随导师早期接触临床、早实践,就个人的基础薄弱环节,导师可给予个别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反馈性地调节现阶段的学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3、临床技能培训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主动角色,按部就班的授课,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借此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和练习基本临床技能,结果使学生缺乏合格的实践能力,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间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仅仅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没有成熟的技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医学模拟中心能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应充分发挥临床技能中心的功效。通过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通过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临床技能中心的医学模拟教学可开展广泛的技能训练项目,且具备以下优势,如: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时间随意性、难易度可调节性、无风险性、可重复性、可记录性、环境可控性、增加自主性等,从而为医学生构架了良好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积极派出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临床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本院师资力量、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及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篇6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教学;教学手段;现实问题
儿科学临床教学是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专门研究小儿发育过程、预防婴幼儿疫病、促进婴幼儿宝宝健康成长的专业学科。当前我国人口数量下降,国家重视病人、重视儿童,儿科医师面临较大的压力,处处存在医患风险,大大打击了广大师生选择儿科专业的决心。儿科临床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还存在社会歧视现象,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學习儿科,即使选择了儿科学也处于得过且过或者有意更换专业的想法,这些严重影响了儿科学临床教学效果。本人在儿科临床教学工作的几年,对儿科临床教学有深入的感想,希望通过实践中的总结,提出几点粗略的看法,以期达到改进儿科临床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儿科学临床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国家顺势实施了二孩放开政策,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医生会越来越紧缺,越来越被重视。为此,国家教育部重新恢复了于1998年停止的儿科系本科教育招生,开始鼓励医科院校招收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的学生,为培养儿科专门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尽管如此,医学生报考儿科学专业的积极性仍不很高,且招生数量非常有限。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儿科医师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多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儿科临床。部分学生虽然选择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但也多是出于就业的无奈。随着出生人口的不断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扩大,而儿科临床专业人员短时间很难得到补给,造成供需矛盾。
我国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中,临床医学是基础和主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感兴趣的专业从事临床工作或继续深造。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儿科学专业,培养专门的儿科医师,但数量非常有限。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医学生毕业后,即使从事儿科临床也愿意留在大城市三级医院工作。而盟市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务人员普遍缺乏,求贤若渴。因工作环境及待遇等诸多因素,即便为了就业也会选择其他专科,而不愿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医学生在谋划个人未来时,受社会择业和各种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了“轻儿科学重临床医学”的学习误区,认为只要学好临床医学,将来便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但至少包括儿科风险高、待遇低,服务对象复杂等原因。因此,医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对儿科产生距离感。加之儿科学理论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1]。学生在实践中感觉较难理解,加剧了学生对儿科学的抵触情绪,难免产生应付心理,被动听课学习成为自然现象,缺乏儿科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儿科学临床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2.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不丰富
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儿童疾病的细菌类型不断变异,原有的教材以及教学原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儿科教学的要求,传统的编制周期长、使用不灵活、内容不能随意更动的教学大纲已经落后。而现在大学中,儿科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更偏重于讲授儿科学专业知识,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社交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尽管,近两年也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互联网+教学”,但深层次的推广和应用却无法做到。
2.2儿科专业学生沟通能力有限,学习信心不足
儿科将来的工作对象都是较小的婴幼儿,家长过分关爱,对儿科医师沟通能力要求较高,而现实中很多儿科学生过于自卑,沟通能力不高,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进一步加剧儿科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儿科临床实践,严重影响了儿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3儿科生热衷于学历提升,无心临床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已经呈现出“没有高学历就找不到工作”的趋势。而小医院不愿去,大医院门槛高是不争的事实。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大部分医学生走上了继续深造之路。医学生考研蔚然成风,而临床实习期间也正值复习考研的重要时期。同时,医学生还面临毕业考试、就业分配等诸多事宜,势必分散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临床实习流于形式,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对临床实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改进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构建灵活完善的课程体系,扩大知识面
根据儿童疾病谱的变化,结合专科诊治进展,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儿童心理学等教学内容,使医学生获得更多实用儿科临床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政策方面支持和鼓励临床医学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教育,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医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医疗卫生环境[2]。
3.2加强学生管理,增强责任感
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并在教学中侧重医德医风教育。教学中采取正面引导教育、定期专项检查等措施,提高学生对儿科临床教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认真抓好学生的入科教育,集中对新入科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培训,并提出具体临床见习要求。包括尽快熟悉科室环境,了解病区作息时间,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儿科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此同时,每位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教授儿科临床经验和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始终“以患儿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言传身教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取得病人及家长的理解和配合[3]。学生主动问,教师主动教,形成互动,共同促进。
3.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临床能力
在制定儿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应考虑临床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要求,既要保证教学重点突出,又要结合临床疾病谱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在强化“三基三严”训练的同时,通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教学,重点加强儿科实践技能操作训练。积极组织教师对专科新技术新进展进行学习研讨,开拓视野,夯实理论基础。既传承儿科教学的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理论体系,提高驾驭儿科教学的能力。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适应新形势下医学生教育培养的需要,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对学生应严格要求,从病史采集、儿童体格查体、医疗文书书写,到静脉采血、放置导尿管、腰椎穿刺等各项操作,都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严格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带教老师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临床的机会,如在例行查房时,管床学生必需事先查看患儿,详细了解病情演变及诊治经过。对新入院病儿及危重病人主动汇报病史及拟定诊疗计划,增强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儿科临床能力[4]。
3.4改革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传统的学生毕业考试方式虽然有较久的历史,在一定时期有其积极的考核价值。但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国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住院医师逻辑思维与临床综合能力,快速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客观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考核考试已在许多医科院校实践开展,并取得了实效。因此,应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实践,努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加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内的出科考试管理,试题命制應侧重对学生临床实践的考查,考核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把临床教学质量关,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
1 准备工作
实习生下临床前一个月左右由教务科制定培训计划,本着全面培养的宗旨,参照实纲,侧重介绍了实习生职责及工作程序,实习期间必备的急救知识及其他基本常识等。开展讲座的均是我院中级以上医务人员。
2 具体内容
2.1 医疗文件的书写 病案书写是重要的临床基本功之一,但由于目前的临床实习普遍只重视临床诊疗技能的培训,导致实习医生书写的病案存在不少问题,既影响医院总体病案质量,也不利于将来的临床工作。因此有必要转变观念,加强实习医生病案书写能力锻炼,使得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重视病案书写质量和内涵质量,切实做好自我保护[1]。病历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发生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它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决定医疗赔偿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写好医疗文件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之一,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要求。通过讲座要使学生了解到:一份合格的医疗文件,既体现着自己的业务水平又关系着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而把通过实际接触患者进行问诊、查体、查阅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观察后慎重、准确作出的医学决策的全部过程真实、及时、客观、完整的书写到病历中则是医学生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具体体现。它是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理、病理、卫生法学及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能力的过程。一份好的病案可以反映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疗水平,个人综合素质如工作态度、责任心、事业心、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了解程度、观察患者的细心程度、与患者沟通的情况等。同时也是综合评价一个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资料。目前病案运用频率较高的内容是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医疗法律纠纷及司法部门的举证、教学科研和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价指标等等。每份病案如果达到真实、完整、准确、客观的记录则能产几十种以上的单项或组合信息数据如一些传统的评价指标病种、病情、年龄、性别、平均住院天数、治愈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等。依据患者的特征把治疗的患者分成若干组群,组群的型别和各组群所包含的病例数量,综合称之为病例组合。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2.2 临床基本急救知识 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寿命的增长,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对受伤者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可以避免再损伤,不仅可以挽回生命,也可以避免许多后遗症的出现。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对日常的急救知识了解太少。许多发达国家,即使有非常健全、快速的医疗急救系统,也依然十分重视伤病现场的自救和互救。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急救知识的教育。而作为医学生,更应当时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遇到紧急情况应挺身而出挽救患者生命,这就要求医学生掌握必要的应急急救措施。针对这点,笔者以心肺复苏为重点,先聘请循环科主任进行相关知识讲座,然后请麻醉科主任现场带教,利用心肺复苏模型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夜间为学生开放技能培训基地方便进行练习。最后组织进行心肺复苏比赛。通过一系列培训,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急救技能,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现场抢救的模拟场面。
2.3 感染及无菌技术 感染问题是医院的头等大事,医院是患者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2]。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医务人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医务人员更应注意自己的举止,确保每一次操作、每一次检查不做第二个传染源。实习生亦是如此,爱护别人,保护自己,笔者聘请感染科主任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座,教育学生们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患者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患者与探视者共同遵守。树立学生们有菌观念与无菌操作理念。
2.4 临床基本技能培训 明确临床实习阶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医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相关医疗任务,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也影响到医学生今后在医学领域内的专业造诣和成就。而且为了解决目前医学生临床诊疗操作机会减少以及临床动手能力普遍下降的问题,笔者结合实纲,制定了技能培训计划,分别聘请内、外、妇、儿各科主任对相应技能进行培训讲解,并提供种医学人体穿刺模型,操作模型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们对相应流程有所了解。
3 总结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更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临床实习是整个在校教育的最后一年,是医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医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跨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和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笔者应该从实际出发,竭尽所能为医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实习效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88-02
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将生命科学作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医学和生命科学都面临着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其包含的范围更加扩大,医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及其他学科向医学渗透的趋向愈发明显,边界更加模糊。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定位和范围、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课题。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教学;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 医学高等院校人文学科课程相对来讲,真正属于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抽样调查在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他们往往只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人文知识、伦理道德修养,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平时不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很难掌握时展主潮流。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则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爱的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等。
传统的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类学校,学习中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凭借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之上的医学理论、技术认识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忽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原因;不能自觉地应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心理、社会手段;只见疾病,忽视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
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学,医学教育不仅要有医学科学知识、医学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更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医学教育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须让每个医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与目前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的倾向有相当的关系。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这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前期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层教育的同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环节薄弱或欠缺有重要关系。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更要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方面尽快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能正确运用现代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尽快完成角色的选择,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高度发达的社会更要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医学与政治、经济、法律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负载了更为广博的内容,新时期、新形势下,亟待更新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逐步实现文理兼收。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上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还能在课程、教师-资源设施、活动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文理科知识互补,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的专业途径和知识视野。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作用外,更要强调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等。这样既可造就高品质、博素养、高品性的教育家,更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当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⑴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⑵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地位,构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的落脚点,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⑶ 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佐证,确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我国医学院校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学计划和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供佐证。⑷ 切实营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制定以各级各类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把培养中国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入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要增加见习和临床期间的医德教育。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融入于医学教育之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塑造医学生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以“德高医粹”为座右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历史和未来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所以,当前要在认真总结各地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和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清.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
[2]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24(3):5.
[3]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中[J].医学与哲学, 2003,24(3):16.
[4]张丽霞,吴永盛.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4.
[5]孙英梅,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2006,22(2):1.
[6]林建苗,汪建梅.医学实习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30-132.
篇9
关键词:民族院校;卓越医生;临床教学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滞后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民族地区尤为严重。目前我国民族高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课程相对独立,重复交叉内容过多;实验教学多以验证实验为主,对民族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存在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思维判断能力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育模式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卫生部正式启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系统布置和整体设计,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民族大学医学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地区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开展“民族院校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专题研究。
一、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承担着对社会变化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势在必行,民族高校医学人才培养也不能例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国医学类院校招生规模过大,在校人数超过了办学条件的承载,各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给学校各项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目前面临着如下许多困境。
(一)严重匮乏的病人资源
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医院,病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可以选择医院、医生,尤其是日益强烈的维权意识,他们有权拒绝实习和见习医生。病人的“不配合”与“拒绝”增加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难度并制约着临床实践技能教学。
(二)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对学生实习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国家各种相关法规不断出台。如《执业医师法》《规培政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相关法规的落实对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不仅提出更高层面的要求,使得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制定了相关限制临床实习生的一些规定。加之,近年来的医疗环境差,医患纠风多,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
我院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民族高校。为了保障此计划在民族地区顺利有效实施,我们拟进行“民族院校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找出规律,为民族地区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探求一种能适应于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构建民族院校的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便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非直属的附属医院,拓展社区医院实习点
现阶段临床教学和实习是我校医学教育最棘手的问题。承担着我校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任务的仅有一所二级附属医院。虽然学院和附属医院正在努力进行医教协同,但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这个十分突出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积极争取,已将我市一些实力强、条件好的三级以上医院,如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纳入为非直属性附属医院,弥补我们医学生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不足。借鉴民族兄弟院校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保证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卓越医生肩负着社区医疗服务的使命,为此,我校在全市范围内联系了4个社区医疗站为我们卓越医生见习和实习基地。
(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临床技能操作不断更新。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对我们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重新修订了卓越医生临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制定了配套的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临床实习手册、临床技能操作大纲。同时,制作完成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示范光盘,以规范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三)加强临床技能操作考核
执行分专业多站测试,由学院的专家组成巡考小组,对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教师进行考前培训和监督指导,采取随机抽签形式,统一考核操作打分尺度,提高考核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此外,加大其在毕业考试中分值比例,即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占50%,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考试占50% ,并规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有一票否决权,不合格者不能毕业,考核合格后方能毕业。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把好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关;为医学生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规陪进行预适应。
(四)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我校不惜高薪引进15名全市范围内的学科带头人,以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对在职的临床课教师加大学习进修力度,一个是送出去,在现有临床医生不足的情况下,每年派出多名临床课教师赴国内一流临床教学医院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带教水平;另一个是请进来,把相关专家请来定期举办院内临床教师培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临床带教工作与个人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组织临床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开展院校两级临床教师教学竞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热情和教学质量。
(五)积极参加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不断总结经验
国家卫计委、教育部为了加强医学生的“三基”培养,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已举办了六届。我们从第二届开始参加,我们将抓住这个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向兄弟院校学习,总结我们在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和培训中的经验教训,程序化、细化我们的培训流程,不断提高我院临床实践技能教学水平。
(六)学习借鉴在教学改革中走在前列学校的先进经验
1999年6月9日,为了组织领导界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以下简称IIME)在纽约成立。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出台,我国已于2002年率先启动GMER试验性实施计划,现在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医学教育认证,我们民族院校也不例外。目前,国家加大了援助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民族院校的建设力度。我们远有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援助,近有地处陕西、背靠具有先进教学技术和经验的第四军医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依托自治区临床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的平台。有老中青结合、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结合的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有兼具临床实践经验和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保证了该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通过走出去,向有经验的先进大学学习借鉴引进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如,临床实践教学网络课程建设、PBL/CAL教学经验、模块化实践教学、虚拟实验教学、OSCE临床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然后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两种形式,总结分析改进。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内科实习;以病例为介导的教学法;教学改革
随着近年医疗环境的变化,医学生在诊疗过程中越来越处于被动的地位,许多学生没有机会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另外,随着医学生的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原来的带教老师及相应的病床数量并无随着扩招而相应增加,使临床带教存在管理上的困难;再者,随着国家医学生规培教育的推广,在三甲医院中大量规培生成了经管患者的主要一线医师,带教老师精力转移,实习生经管的患者病例数剧减,实际培训及操作机会大幅减少等现状使实习生的地位大大下降,使教学质量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用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弥补教学成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临床带教老师思考和改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8—11月我院内科实习的临床专业学生34例,为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2~24岁,平均(22.9±0.7)岁;其中七年制学生男15例,女11例,五年制学生男3例,女5例;入科前平均成绩(78.05±5.40)分;实习时间平均3个月。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院内科实习的临床专业的学生33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其中七年制学生男14例,女11例,五年制学生男4例,女4例,年龄22~24岁,平均(22.85±0.57)岁;入科前平均成绩(77.40±3.80)分;实习时间平均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是指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其出现问题进行指点并教导其改正。学生管理由教学办统一管理,此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1.2.2CML教学法:观察组采用改良的以病例为介导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在教学手段上,该法以典型病例为窗口,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个科室轮转期间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总结,并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建立以症状为主线的鉴别诊断流程,建立系统性的临床思维,定期向专科带教老师及全体实习学生进行汇报同时接受学生对各类问题的提问并给予详细解答。2)本次改良后的CBL以小组作为一个单元,在其选择的课题方面分工协作,将做幻灯、查文献、相关问题分成若干部分,活动组织,总结等分成相应的工作部分,由不同组员担当,分工协作,共同完成。3)在此过程中建立CML学习平台,甚至通过微信平台将各种信息进行分享、讨论。4)在管理方式上,提倡学生管理学生,促进简政放权,班干部被任命为管理核心,参与组织管理实施所有教学活动,班干部具有实际执行权;但最终向教学办负责。1.3评价方法:1)实习成绩:对两组学生的内科临床思维考试成绩及最终智育成绩进行比较分析。2)调查问卷:向观察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改良的以病例为介导(CML)的创新性,对内科实习是否有帮助,是否喜欢这样的活动,该活动是否能促进团结协助等。将各项目意义的强度分为4个等级:-表示无作用,+表示一般,++表示比较有促进,+++表示非常有促进。发放34份问卷,收回34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年龄及各项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等级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思维考试及智育实成绩比较:观察组内科临床思维考试平均成绩为(82.77±5.19)分,较对照组[(79.2±3.7)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853,P=0.002),而智育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3±6.4)vs(75.4±4.4),t=3.221,P=0.397]。2.2观察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显示,91.2%(31/34)学生认为该教学法较为创新,91.2%(31/34)认为对促进学生团结协助有帮助,91.2%(31/34)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这项活动,94.1%(32/34)喜欢这样的活动,97.1%(33/34)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法对实习有帮助(表2),提示该教学法对实习生确有较好的成效。3讨论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许多学科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最为热门的教学方法为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1]。PBL是在1969年首先由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的一种学习方法[2],其特点是由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去寻找答案,从而达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的目的。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先问题,后学习,旨在解决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真实情境和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教授;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PBL模式中自学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学科采用;目前该方法也逐渐在医学实习中得到应用[3];传统的PBL教学需要小班上课,需要培训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设计和备课,并进行总结。面对日益扩大的实习生规模,临床教师数量及精力远远无法达到要求,故这种方法似乎也难以适应国内现代医学教育发展。PBL教学在医学中主要体现为CBL教学,这种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在医学桥梁课程已经常被采用[3],近年来也在医学生实习教学中受到重视和推广[4-5]。本研究中提到的CML实习教学法适用于结束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习,即将毕业走上岗位的医学生。实习生这个人群,为掌握理论知识,进入社会前的临床实习训练阶段的一个特殊过渡阶段的人群,这部分学生较大学生更加成熟,自学自控能力更强,具备自我学习、完善的特点,加上现代网络提供信息共享功能,实习生完全有能力借助网络大量医学文献获得知识规范化及前沿化,因而,他们完全有能力就实际病例提出问题,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得最新知识以帮助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授课教师作为答疑解惑的本位功能被显著弱化。该教学法存在诸多特点:首先,在教学手段上,以典型病例为窗口,使实习生通过这个窗口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从病例引申出去,建立以症状为主线的鉴别诊断流程,从而建立系统性的临床思维,通过阅读前沿的文献达到以循证医学为宗旨的现代治疗,能够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方法相适应。而传统教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填鸭式学习,知识零散,所授予的临床经验有限,难以接受新知识并适应医学发展。其次,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佐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别于传统的CBL教学,由于实习生数量庞大,经过改良的CBL的学生以一个小组作为单元,整个内科实习团队作为一个群体,更加重视群体学习的效果,此法减少精力时间上的消耗及资源的浪费,更加适应国内现代医学内科实习教学的发展。另外,经典的导师功能也被弱化,带教老师上升为一位引导者和质控者,将学生所阐述的学术理论及进展进行点评和总结,既解放了教师,也不失对学习的监管。再者,CML注重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医学生独特的内科实习文化。与以往的CBL教学不同,本次改良后的CML以小组作为一个单元,共同选定相关主题;但将做幻灯、查文献、相关问题分成若干部分,活动组织、总结等工作既分工又协作,不同组员充分发挥其优势,取长补短,从而使整个任务更加流畅顺利,充分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在此过程中建立CML学习平台,甚至通过微信平台将各种信息进行分享、讨论,从而在实习生队伍中形成共同学习的开放、可持续性、不断发展的系统,最后塑造出医学生独特的内科实习文化。另外,在管理方式上,提倡学生管理学生,促进简政放权。以往的PBL教学方式很少提及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在中国的医学类实习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之下,探讨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是实习教学成败关键的一环。以往的管理是由教学办完成,教师督促执行,教师花大量的精力时间来执行,却常因过度严格督促等情况受到学生的抵触而站到学生的对立面,不利于教学进行。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班干部作为一个管理核心,参与组织管理实施所有的教学活动。在管理上,班干部具有实际执行权,但最终向教学办负责,真正完成简政放权,不但解放了带教老师,而且锻炼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促进了实习小组的责任感及执行力,使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大大增强。最后,在教学成效方面,本研究发现CML在促进内科实习临床思维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但由于实习生总成绩受到影响因素较多,尚无法真正提高总成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参与学生喜欢CML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对促进其内科实习有较大帮助,还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对塑造独特的内科实习文化尤为重要。
综上,本研究所指的CML教学实际上基于PBL原理进行改良的一种教学方法,是PBL教学法的延伸和应用,但该教学方法适用于实习生这个群体,以病例为介导,以小组或群体为考察对象,以学生管理学生为组织形式,以形成系统性临床思维作为主要目的,以增进团结协作精神为动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内科实习平台系统,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下塑造特殊的医学生文化的新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促进医学生群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较传统的PBL教学方法有了较多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当然,本项教学改革仍然存在不足,尚需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改善。
作者:张明 陈愉生 林明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实行PBL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88-89.
[2]李泽生.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88.
[3]任琼珍,钱志红,张霞英,等.“一天一问题"的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85-88.
[4]李稻,韩玉慧,蒋益,等.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