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毕业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8:1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毕业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专科 本科 教育途径
近年来专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随之而来的各方竞争压力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专科生面对严峻的事实开始“充电”,提升学历。目前,专科升本科的教育途径有多种,本文将对专升本的不同教育途径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专科升本科的教育途径
1.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1.2专接本
专接本又称“特色自考”,是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一种自习形式。
1.3成人高考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是为我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
1.4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又称为网络教育,是高校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将事先录制好的授课课件上传到网上,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学员与教师、学员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1.5专转本
选拔优秀专科生转本科学习简称专转本。专转本是由省教育厅制定招生政策,编制下达专转本选拔招生计划,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报名、命题、考试、阅卷、录取的选拔考试。各省略有不同,本文以江苏省“专转本”为例。
2.招考对象和入学方式
自学考试报考条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按省级自学考试机构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报名。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名。待考生办理本科毕业证书时,必须交验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学历证书原件才可办理本科毕业证书,所以专科在读的情况也可以报考本科,只是领取本科毕业证的时候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毕业证。
专接本招生对象必须是列入国家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正式录取的各类专科学校的三年级在籍学生;经市招生部门正式录取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专接本没有入学考试。
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报考专科起点本科的考生必须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成人高考在每年8月网上报名,9月由招生办公室进行报考考生的确认,10月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并根据考生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成人高考难度和录取分数都大大低于普通高考。
远程教育报考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性别、年龄等不限。应届专科毕业生应持即将毕业学校证明和学生证报名,且入学时,应获得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报考医学类必须有相近专业医学类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远程教育一般每年3月和9月由报考的本科学院组织入学考试,自主命题,录取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专转本选拔对象是列入国家普通院校招生计划,经省级招考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在本省各类普通院校的专科二年级、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院校对口单独招生学生)中,符合选拔计划招生专业对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要求等报考条件;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每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成绩达到良好以上,无不及格课程;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过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的考生,经所在学校推荐,可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因为专转本是省级选拔考试,报考范围只限本省各类普通院校,因此考入外省普通院校的本省户籍考生不能报名参加本省的专转本考试。
专转本所有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艺术类、理工科类、英语类和日语类。省控线按类分别划定。报名和填报志愿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3月,学生可根据自己在专科阶段所学专业情况,在本学科门类中选择相同或相近专业,不得跨门类报考。考试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5月,专转本录取计划总量控制在省高校高职(专科)当年毕业生的5%以内(含招收五年一贯制学生选拔计划),考取后安排在普通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近几年,江苏省专转本的录取率一般在30%左右。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是经市招生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并且是在本省各类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此类学生实行的是在学生符合条件、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接受院校组织考试,择优录取。
3.难易程度和学习周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宽进严出,以自学为主,自考全都由国家出题且在社会上公开考试,每个专业有十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必须及格以上,最快可在两三年内完成学业。自考是所有专升本方式中最难的一种,每年全国有一千多万人报自考,拿到毕业证书的只占10%左右。
专接本学习周期一般为两年,政治理论课在专科阶段已学过的成绩合格,承认其课程及学分;公共课按院校考试成绩占40%,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成绩占60%来计算成绩;衔接课程按院校考试成绩占30%,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成绩占70%来计算成绩;主干课程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的成绩;实践和应用课程由主考院校负责考核,所以相对自考要容易一些。
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为宽进宽出,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参加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考试,其它各门课程的考试由所在高校自主命题,通过考试相对比较容易,学习周期一般为两到三年。专转本录取的学生统一转入普通民办高校三年级学习,培养方式、学籍管理、考试、毕业等和所在高校本科生要求相同。所以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和专转本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顺利毕业。
4.授课方式
自学考试是以自学为主,也有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考前培训。专接本为脱产学习,由专科院校在主考学校的指导下组织辅导授课。成人高考的授课方式有脱产、业余及函授三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远程教育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选择、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专转本录取的学生由普通民办高校单独组建班级,不插班学习,授课和所在高校本科生相同。
5.毕业证书和学位的含金量
自考毕业证由主考院校所在地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院校联合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盖有主考大学章和省自考委的印章,由于其学历证书获得最难,通过率较低,因此认可度相对较高,目前国外有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承认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由于专接本是特色自考,因此毕业证和自考毕业证相同。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毕业证盖有所学习高校的印章,证书上分别显示“成人教育脱产或函授”和“网络教育”字样,两者的社会认可度低于自考和专转本。专转本毕业证书和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相比,证书上显示“专科起点,两年制本科”字样,但是只有专转本的学生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认可度和普通民办本科相当。如果学生是三年级考取了专转本并且达到了原所在专科院校的毕业标准和要求,则还可以领取到专科毕业证书。
以上所述专升本方式只要课程成绩和学生表现达到所在高等院校学位授予的标准和要求即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由所在高等院校授予相应学位。但是学士学位证书上会说明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学士学位,只有专转本方式的学位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学位相同。
6.费用比较
自学考试每门的报名费只有几十元,加上教材、信息采集、论文答辩等费用,最低在一千元左右。如果参加一些考前培训班,还需两三千元左右的培训费。专接本每年的学费为五千左右,两年的费用需要一万多元。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的学费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略有不同,修完所有课程的费用在两万元左右。专转本是在民办本科学习,每年的学费就一万多,加上住宿费、代办费等,读完本科需要花费四五万元。
篇2
为做好我省2018年选拔优秀专科生转本科学习(以下简称“专转本”)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接收院校及计划申报
1.高职(专科)学生“专转本”计划总量控制在我省高校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以内,共15000个,安排在普通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
2.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参军入伍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5〕3号)要求,今年我省继续开展普通高职(专科)退役大学生士兵“专转本”工作,计划500个。
3.接收高校必须单独为“专转本”学生组建班级,不得插班学习。
4.接收高校要将“专转本”工作纳入学校本科培养规模,根据“专转本”生源情况、自身办学条件和往年接收规模,合理地申报接收计划。要按照本科专业与报考考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基本相同的要求,认真制订“专转本”专业计划,于2017年12月15日前将计划按附表数据库格式报送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各1份,纸质文本须加盖学校公章,电子文本发至jssjyt_xsc@163.com)。省教育厅对各校申报的计划进行审核后下达。
5.接收高校应根据我厅下达的“专转本”计划,制定办班简章。简章应明确招生人数、专业名称、专业要求、办班地点、学费标准、培养方式、学籍管理、毕业证书发放等内容。简章应上网供考生查询。
二、选拔对象及方法
1.选拔对象为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在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三年级在籍学生(含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学生);经设区市招生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在本省各类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我省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在完成高职学业后,经有关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审核后可参加“专转本”选拔考试。
2.针对上述三种选拔对象采取三种选拔方法:普通高职(专科)学生、退役大学生士兵“专转本”实行全省统一考试选拔的办法;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五年级在籍学生“专转本”由接收院校组织考试,择优录取,实施方案另行印发;少数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由接收高校自主招生,实施方案另行印发。
3.适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部分学生由有关接收院校直接考试录取。2018年,自主招生计划为950个,安排在南京晓庄学院、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6所普通公办院校,只面向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招生。自主招生工作在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学校按规定的程序和条件推荐的基础上,由接收院校采取专业理论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择优录取,录取工作须在普通高校“专转本”统一考试学生报名前结束。
三、报名、志愿填报及考试
1.报名条件:(1)思想品德较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在校学习期间未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3)修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毕业要求,能正常毕业。报名工作安排在2018年1月上旬。
2.报名资格审查。普通高校申报“专转本”的考生,由考生推荐高校根据报考条件、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并在校区醒目处张榜公布。
3.志愿设置。2018年“专转本”录取工作按照考生报考类别设置平行院校志愿。考生可根据自己在专科阶段所学专业情况,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颁布)》所划分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在本学科门类中选择相同或相近专业。每生最多可填报五所院校的五个专业。
4.考试。文科(英语、日语类)、艺术类考试科目:大学语文(150分)、英语(日语)(150分)、计算机基础(100分);理工科类考试科目:高等数学(150分)、英语(150分)、计算机基础(100分)。满分均为400分。英语类考生英语试卷不同于其他类考生。省控线按文科类、英语类、日语类、理工科类、艺术类分别划定。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
普通高校高职(专科)学生和我省普通高职(专科)退役士兵“专转本”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均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统一监督。我省退役士兵凭身份证、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书和士兵退役证等材料在指定的地点报名。
四、转入与培养
1.全省统一考试结束后,由省教育厅统一划出录取资格线,有关本科院校根据公布的计划和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录取和监督。对不符合接收高校对专科所学专业要求、专业基础课不符合招生要求的考生,学校可以不予录取。
2.省教育厅对录取结果进行审核和注册,并办理相关学籍变更手续。
3.“专转本”新生凭专科毕业证书和录取通知书等材料到本科院校办理入学手续,未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专转本”学生,接收院校不得办理入学手续。“专转本”学生统一转入本科三年级学习。
4.普通高校“专转本”学生学费与接收院校同专业学生实行相同标准。
5.普通高校“专转本”自主招生录取工作由接收院校负责,在学校招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本着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制定录取办法。按考试累计总分从高到低顺序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经省教育厅审核后,确定录取名单,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6.接收院校要全面总结近年来“专转本”工作,针对“专转本”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认真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五、学籍管理与就业
1.“专转本”学生不得转专业和转学。
2.“专转本”学生除国家和省有明确规定的,享受与转入学校本科生同等待遇。“专转本”学生毕业证书内容要按照国家规定填写。
3“专转本”学生毕业时,按国家有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执行。
六、加强组织领导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一样,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尽管最近从有关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似乎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重视外界对媒体公布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对此,笔者对最近两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就业难的成因,主要归纳为经济、社会、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一些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在不断的裁员,因而,社会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力度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毕业生学历层次的提高,也给大专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很多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返乡。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
(二)社会方面。就业是每个毕业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这么的困扰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并没有同步的增长,这就造成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更别说那些热门的、理想的工作。而与此同时,社会用人单位也都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选材的问题,好多企业基本上是要求本科学历或是以上,更多的单位要求的是有工作经验、有实践经验的应征者。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比本科生、研究生来讲,显然存在着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应聘技能缺乏等问题。因此,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要求,大专生的就业自然就成为了一道社会难题。相比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在学历,社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劣势,一方面,很多行业和地区对高职生就业在政策上还给予一定的限制,比如,一些用人单位常常给专科毕业生设很多门槛,例如说拿到毕业证书才可以签订工作协议,而且是临时用工协议;或者给专科毕业生的试用期会很长,一般来说,给本科生的试用期正常情况下为一至三个月,而给专科生,则有可能长达半年甚至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院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人们对专科教育、专科学生不够了解,常常片面的认为高职院校的高考成绩比较低,所以专科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学生,影响了大专生学生的就业。
(三)学校方面。专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最近几年里显得尤为突出,在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明显透露出很多大中专毕业生的无奈和遗憾。与此同时,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在人才市场上很难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很多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相互矛盾。这就造成目前的一种状况,即一方面,有些专业的毕业生过剩,就会导致有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能够从事该技术的工人严重不足。因此,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无形中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根据调查显示,在已落实工作的同学中,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仅占13.2%,这表明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很明显,在采访中,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说:“每个单位肯定都是希望新员工专业对口,不需要花长时间去培训,一上岗就能干活的”。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长林永和告诉记者,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企业求贤难,大学生求职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
(四)自身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所谓“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明显高于社会现实,主要体现在薪资待遇、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区域和自身综合素质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资待遇明显高于用人单位对专科生薪酬的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过分注重一步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人都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固定的收入,也就是所谓的“端铁饭碗,拿铁工资”。他们大多对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缺乏明确规划,没有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就业。殊不知越是发达地区的人才越是相对饱和;四是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1.技术技能缺乏。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各方面的技术技能,三年毕业后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学而不精。2.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多学生在学校不重视社会实践,缺乏与人沟通合作及交际公关的能力。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能够及时就业就是将来职业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在就业条件不理想,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必须调整好心态,及时降低择业标准。其实,目前还有很多乡镇、周边等中小型企业缺乏专业人才,毕业生应该及时抓住时机,切莫以企业小、工作环境差而不愿意选择,每个企业都是从从小到大做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避开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大军,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然后边就业边注意人力资本的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社会问题。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制定一些政策,扩大就业市场,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第一,政府应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第二,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第三,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第四,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从学校方面来讲,应根据市场办学,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首先,高校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其次,学校应积极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专科生,他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对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应积极联系实习单位,每届学生至少安排一年的实习,以便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好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四、学校应与招聘单位联系,建议提前对毕业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有奋斗的目标。
(四)在就业方面,大专生自身也应作出调整和努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定位。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标准,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第二,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把握就业主动权。高职院校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其三,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经常参加社会实践,从知识学习、暑期实践等各个方面来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其四,先就业后择业,逐渐提升自我价值。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届毕业生可以降低择业标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工厂、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可以先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逐渐得到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其五,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寻找一切创业机会,发挥一技之长,大胆的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不仅能够解决自己就业的问题,同时也为社会、为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由此次调查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个社会问题,而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能够及时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张承东,等.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促进专科生就业.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2]郑向阳.新时期大专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
[3]郑伟,刘伟,段美燕.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7.3.
篇4
在日本,某些就业情况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录取分数甚至高过本科院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主灵活、小而精的特色办学模式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外,日本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主体主要为国立公办(占学校总数的95%左右),这一点与我国高职高专以地方公办院校为主(人数规模上约占80%)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类似性。本文将以日本高等职业学校为例,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把握,总结其小而精、学制灵活、立足地方、高就业率的办学特色,并分析其最新改革动态,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概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经济复苏带来的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产业界向当时负责教育政策咨询工作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增设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4]根据该项提议,新设的教育机构“以战前旧制工业专科学校为模板”,以中级技术人员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5]高等职业学校于1962年正式开办,法律依据为《学校教育法》第十章“高等专门学校”(1947年3月31日法律第26号制定,1961年6月17日法律第144号修订),办学条件则依据文部省颁布的《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1961年8月30日文部省令第23号)。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概况见表1-1.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通常为5年,通过对初中毕业生实施一贯制(不需要参加高考)的职业发展教育,为制造业等企业培养中坚技术人员。[6]学科当初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做到从制度上区别于门类多样的短期大学。而从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分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工学、技术类),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原则上不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高职与四年制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其中,专业科目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到了高年级甚至达到与大学工学院系相当的水平。从课时量来看,其5年期间的总课时量,远远超过普通高中与短期大学的总和,甚至稍多于大学工科学院专业课的总课时。[7]除此之外,重视试验、实习、毕业研究等实践教育,也是其课程设置的重要特征之一。专业、实用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据日本文部省各年度的《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显示,到1965年,日本共开设高职学校54所(其中国立43所),而当时全国共有大学317所(其中国立大学73所),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制度的建立为日本战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短期大学(1964年)以及专科学校(1975年)制度的相继确立,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66年的16.1%迅速增长至1976年的38.6%,增加了2.4倍。与四年制大学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由于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因此其毕业生从一开始便受到产业界的普遍欢迎。高等职业学校制度也凭借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特色,一直在日本战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日本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国立51所,地方公立4所,私立3所。如表2-1所示,在校学生总数为59,542人(其中本科55,827人,专科3,629人,其他86人),教师人数4,373人(不包括行政人员2,555人),本科招生10,936人,毕业生10,126人(其中就业5,219人,升学4,661人,其他246人),女生比例约为15%.
日本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四年制普通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专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四、五年级。在众多的教育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十分有限。从2010年度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来看,大学为778所,学生2,887,414人;短期大学为395所,学生155,273人;专科院校为2,904所,学生564,640人。与此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四、五年级在学人数为21,774人,仅占所有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0.6%.
但是,在办学规模上与普通大学相比,平均每所高等职业学校的在学人数为1,026人,不及普通大学平均3,711人的30%.其次,从师生比的角度来看,高职每位教师的指导人数为13.62人,相比大学的16.56人低了20%.较小的规模使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得以发挥办学自主、学制灵活的优势;而较低的师生比,则使其教育的个性化和指导的精细化成为可能。“小而精”,可谓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日本社会人口减少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79.5%)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8]
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除了前文提到的5年一贯、实施注重实践的专业教育之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学制灵活、立足地方以及就业率高等办学特色。
(一)灵活的学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初中毕业生,但普通高中毕业后也可插班编入高职四年级。同样,高职三年级学生可参加普通大学(四年制)或短期大学(两年制)的入学考试,也可在毕业后经过考试转学升入大学本科(一般为长冈、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或国立大学工科学院)三年级。1991年以后,高职毕业生可获得“准学士”称号,升入同年在各校开设的“专科”继续学习。专科毕业后可获得与四年制大学相同的“学士”称号,拥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具体可见图3-1.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后,在读期间能够选择考上本科院校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若顺利完成5年课程则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可选择升入本校专科或“专升本”继续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专科毕业后还可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实际上,高等职业学校(本科)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升学或插班继续学习。论文格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各年度《学校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991年以后,升入高职专科以及四年制国立大学(三年级插班)的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例如,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2008年的10,160人毕业生中,共有中4,306人选择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42.38%.其中,升入专科的有1,605人,升入大学的有2,701人。
升入专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了就业。但随着在读人数的不断增加,考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也有一定增加,2001年以后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30%以上,具体见图3-2.这一事实说明,高等职业学校的灵活学制为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最终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机会。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高职院校能够发挥其“小而精”的特点,及时根据产业界及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10]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职院校在原先以工科为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商船(1967年)、电子信息(1975年)等学科院校,1991年以后更将学科领域进一步开放,还在原先5年学制的基础上增设了2年制的专科。在全球职业教育趋向高等化的背景下,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凭借其自由连接中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灵活学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交叉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鲜明的地方特色。
目前日本全国58所高等职业学校中,有51所隶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机构。加上少数公立和私立院校,几乎所有县级(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都设有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相比其他专科院校或四年制私立大学,高职的全国分布较为均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也是日本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首先,从招生考试办法来看,所有国立高职院校采取同时、使用同一套试卷进行全国统考。由于各院校考场均设在本校,该项措施大大缓解了地方学生大量涌向个别大城市的现象。加上部分地方公立高职还将报考资格限定为本地(省级行政单位)居住者,通过上述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向大城市的过度集中,从而保证了地方院校的生源数量。另外,在各地公立学校举行中考的当天,高职院校通常会召集已录用者到校集合,该项措施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参加普通高中的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证生源质量的效果。
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贯重视与地方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在“制造立国”的口号倡导下,高职院校依照“一县一校”的规划原则,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任务。[12]近年,伴随着教育社会化以及学习终身化的热潮,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社会开放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不仅通过外聘地方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专门在校内设置“地区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研究。[13]另外,为了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理科渐受冷落现象,各地高职院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初中学生交流活动,力图从根本上确保工科学习人口的数量。
最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去向调查也显示,历年都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在本地企业工作。据2002~2007年的统计结果表明,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比例大多超过30%,而另一项针对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则显示这一比例高达近40%.[14]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该比例是在高职毕业生深受包括大量上市公司在内的用人市场热捧的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个数据说明了高职在为本地尤其是中小企业输出人才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综上所述,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无论在招生制度上,还是在教育过程和毕业导向上都十分重视与学校所在地域的联系与沟通。较为均衡的全国分布状况,使得高职学校成为地方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为各地学生提供了较为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由此可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特点之一,同时也最终成为高职在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中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高就业率。
据2008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对不同规模企业关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高。相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高职在从事第一线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均表现出色。[15]
对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高度评价,不仅来自利益相关的用人单位,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由第三方实施的学校评估结果,也对高职的教育目的、教育成果以及学生服务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高职毕业生本身的问卷调查也显示,高职教育虽然存在着英语能力偏差的弱点,但是毕业生对高职教育整体的满意度高达90%.[16]
1967年3月,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全部在大公司找到工作。往后,无论高职扩充还是经济形式变化如何,超过36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100%,同时维持超过10多倍的就业职位求供比率。[17]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深受热捧,反映了产业界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评价。
日本的高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生采取5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由于入学后没有高考压力,高职在校学生似乎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寄宿制度的采用以及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每年一度的全国高职院校的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比赛,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才能的重要舞台。加上灵活的学制,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多样、自由的选择空间。以上因素都是高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各界欢迎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与展望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始于1962年,到2012年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不断显现的经济全球化等考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五年一贯制教育、注重实践实习、灵活的学制、立足地方等特色,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扬。在日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中,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创造开拓能力的技术人员,成为支撑日本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当初,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中层骨干技术人员,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急速发展,不少拥有良好技术和工作热忱的优秀毕业生逐渐成为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从技术开发到现场操作,毕业生的出色表现也大大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教育价值。无论日本经济盛衰何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一直深受热捧,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评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等职业学校规模普遍偏小,也因此带来社会知名度偏低等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日本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如何保证足够生源、确保考生质量,也成为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存的重要现实问题。加上由于高职制度建立已久,国立院校中建筑年龄超过25年的校舍设施高达75%,实习工场也有半数超过25年,对老朽设施实施翻新、改造工程所需巨额费用,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新入职护士;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42-02
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面向临床输送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普遍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的新培训模式改革要求更加注重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长期从事老年科临床护理教学,在“五步训练法”[2]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翻转课堂实训模式”运用于老年科新入职护士技能操作实训,在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护士综合技能成绩、降低病人的护理并发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和保证老年患者护理质量。现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培训对象。将我院2015年5月―2106年8月在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每组本科毕业生10名,专科毕业生20名,年龄18―23岁,两组护士年龄、学历、一般情况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护士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带教教师使用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培训。筛选标准:(1)通过医院统一招聘考试录取的应届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自愿报名参加本次研究,并且可以保证培训时间;(3)了解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2.教学方法。选取2014―2016年护理专业老年科轮转的新入职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30人运用“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教学方法。护士规培实训课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
3.五步培训方法。(1)带教教师演示并分解步骤找原理。(2)新入职护士分组练习,带教教师再给予辅导。(3)护士操作展示,全程给予摄像。(4)视频回放、分组讨论。(5)优化护理操作内容。
4.翻转课堂教学。(1)创建教学课程。明确新入职护士必须掌握的项目目标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收集和创建视频、文档或“PPT+音频”,提出教学重点、难点或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2)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应用QQ空间,教学师生互为空间好友,教师提前一周将本次课程的操作视频或幻灯片通过QQ空间以作业的形式到QQ空间,让新入职护士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分析。新入职护士课前准备:课前护士对QQ空间相关教学视频认真学习,仿真练习护理技能操作,将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至师生QQ空间。(3)课堂内化。在课堂上,首先针对收集到的问题,教师给予有效集体辅导,针对少数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其次,对现场护理技能操作练习过程进行互评与纠错;最后,通过护士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护理技能知识的吸收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4)评价与反馈。针对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三方面进行评价。(5)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
5.评价方法。(1)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工具:护理教育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2)教学成绩评价;(3)临床实践评价。
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以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
二、结果(表1―表3)
三、讨论
1.护理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护理目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新入职护士规范培训是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护士终生教育的承前(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启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是临床护理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及时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护理人才。
2.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性、创新能力和凝聚力。与“五步训练法”实训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实训教学便于新入职护士个性化学习,可以自主安排时间,提前观看教学视频或事后补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贯彻教学全过程,有利于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临床技能的兴趣;在师生和护士之间的互动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观察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翻转课堂为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为解决新入职护士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3.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实训教学模式对老年病科新入职护士开展的规范化培训,并对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综合技能成绩、老年患者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进行分析,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和护士学习能力情况的变化已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护理的进一步研究。今后可在此次探索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争取在全院范围内的实训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不断总结、反思,优化翻转课堂教学方案,优化开发翻转课堂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篇6
1.1自卑心理
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高技术的精英人才,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拒之f-J#l",如我校培养的中医学专科毕业生在公立医院很少有就业机会,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定论:起点决定终点。他们觉得,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再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专科生入学时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想法。自卑心理使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信心,包括投简历、面试,都觉得自己不行,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和拒绝,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1.2依梭心理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很广,如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自我推荐、实习获得就业机会、教师推荐等,但是据笔者调查,虽然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了相关指导,仍有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就业机会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到社会竞争中,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尤其是寄希望于家庭,让家人“托关系、走门路”帮自己找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因对工作不满意而不去工作。这种依赖心理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P-I。
1.3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毕业时,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好好考虑,感到前途很迷茫,但又希望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p】。如有的学生担心简历不合格,有的学生担心面试通不过。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影响正常生活和就业。
1.4逸避心理
有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选择逃避,其中很多学生选择专升本的方式,而不去考虑专升本的难度以及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我校中医学专业2010届共有毕业生600多人,其中300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受招生计划限制,最后仅录取80人左右,大部分学生付出了努力,不但结果事与愿违,而且失去了重要的择业时机。
1.5期望值过高
部分专科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过于相信自己的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认为自己德才兼备,一心只想寻找高薪酬、条件好的单位,如喜欢到大医院、大型医药公司,不愿意到基层小医院、小型医药公司,结果屡屡受挫。有的学生对于工作后取得成就的速度有着过高的期待,而对自身能力及现实因素估计过少,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只有少部分人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这种现状与心理预期产生一定落差,稍遇挫折,即质疑从事工作的价值,于是频繁跳槽。如我校一位中药专业毕业生,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在半年内换了3家医药公司,同时就业的同学已成为业务主管,而他仍然是一名普通业务员。
2对策
2.1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有价值的,要考虑职业对终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树立阶段性就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生涯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我校在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点提醒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仅仅在医院,还有很多与医学相关的就业岗位,而且从事这些工作更适合他们的现状,会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成功。
2.2树立择业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人持续发展的无价之宝。特别是专科生,择业时除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外,自信心尤为重要。其实专科生有很多就业优势,如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我校在每年毕业生离校时举办“我自信,我成功”的讲座,教会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同时还邀请毕业后成功的学生介绍经验,使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择业自信心。
2.3提高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大学生择业难免遇到挫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期望求职一帆风顺,在面试或者求职失败时,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学校在就业指导与心理个体咨询时应注意对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学生的引导,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其人格的缺陷及其影响因素,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承受力。
2.4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不了解,盲目就业,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学校应在就业指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工作,了解职业。我校积极探索和努力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一就业指导一一对一帮扶援助机制一毕业后跟踪服务”全程化全方位立体式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于2008年起设为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技能培养,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构建服务工作平台,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就业指导,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双证融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66-03
众所周知,学历教育一直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主流,但现代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企业要求应职人员不但有学历,更要有能力。学历证书反应一个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经历,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其综合素质;而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职业能力的证明,也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从业人员上岗快,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加快企业对瞬息万变市场的反应。特别在我国现阶段人才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双证书的获得对于就业的意义不言自明。
本文拟结合电大开展的“双证”教育模式的实践,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措施方案,深入分析、了解学生需求,力求构建一套适合包括电大在内的远程开放大学教育发展的“双证”教育体系。
一、中外双证融通教育简述
远程开放高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和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使用现代化的多种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是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的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
1.国外双证融通教育
美国教育的最大特色是通过课程计划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通,并且把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英国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各类企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分为5级,三者之间相互对应和沟通,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都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学校模式的职业教育是法国的传统。法国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工程师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都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和通过技术员会考的技术高中的毕业生,学制四年。学习结束并达到规定标准者,将被授予工程师证书文凭和其他专业文凭。持有了上述文凭,就可以以工程师或其他专家的身份就业,或者继续深造,攻读工程博士学位。德国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主要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各种实践表明,在学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构建“双证”融通的有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一条普遍成功的经验。
2.国内双证融通教育
早在2002年5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就曾召开会议,明确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积极推进部门合作考试,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要加强与部门、行业的合作,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与部门或行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培育和发展与自学考试相适应的新的增长点。实行双证式交互教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此,江西省、湖北省、浙江省、北京市等省市已经开展了一些双证书的试点教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也推动了自考毕业生“双证制”、“多证制”的建设。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就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摆在大学生就业面前的一大难题。面对这种形势,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制”,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双证书”,是近几年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倡的。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培训的学生获得中级或高级程度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双证书”制度利于人才的培养,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来说,成绩斐然,成效卓著。
二、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双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电大教学采取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电大的学生首先就要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即他们在进行繁忙工作的同时,又要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他们不但要自己敦促自己找时间学习,而且还要会学习,这和普高学生相比,困难要大很多。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工作一天之后,无心再进行学习,只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这样也可能通过考试,可是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够牢固地掌握,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而双证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
2.双证融通教育的范围太小
目前,双证教育仅局限于专科教育阶段,层次水平较低且专业较少,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截止2012年秋季,中央电大共开设开放教育专业95个,其中26个本科(专科起点)专业,69个专科专业(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6个),双证教育仅涉及其中的25个专业,占所有开设专业的36%,还有大部分专业没有开展双证教育。本科专业大都没有开展相应的双证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本科学生的需求。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为例,近几年本科学生的情况调查显示,从2010年春季到2012年春季共5个招生季节,仅招入本科学生643人(护理学本科由于学生入学必须有职业资格证,因此数据统计将护理学专业排除),其中24岁以下学生266人,占总人数的41.4%,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小。另外,很多学生是在专科毕业未满两年就继续进行本科学习的,这样的学生有302人,占学生总数的46.97%,其中跨专业学习并且专科毕业未满两年的学生有194人,占学生总数的30.17%。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在取得本科毕业证的同时,也可以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3.部分专业与证书衔接存在偏差
在中央电大进行双证教育改造试点的专业中,有部分专业与其获取的证书并不一致,如会计学专业相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但通过开放教育的学习取得的相应的证书为理财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还必须要通过相关的考试后才能取得会计的从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来,就会使许多想在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只能取得并不是他所预期的理财规划师的从业资格证,还要经过其他考试后才能取得会计的从业资格证书,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相关证书的取得并不感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对策
1.进行考核评价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来提升教学质量
改革“一份考卷定成绩”的做法,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测试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大力突破传统考试中笔试一锤定音的做法,要突出学生的实战操作和实践工程能力的考核。针对在职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密切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单位用人要求,将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全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技能考核制度。要采取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双管齐下,同时引入社会评价指标,全面贯彻实施“产学结合”的策略,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实现内外评价的互动统一,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要把双证教育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延伸
双证教育应进一步扩大专业面,其教育层次也应扩大到本科阶段。由于目前的双证教育只局限于专科教育阶段的部分专业,而对于电大来说,仅限于这些专业是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一方面,很多专科专业还没有开设“双证书”教育,这就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还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报名开放教育的学生有很多是专科刚刚毕业,或者他们所选本科阶段的专业与自己原学专业并不一致,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拿到本科毕业证的同时,无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开放教育环境下,本科阶段也应该开展双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得本科毕业证的同时,通过继续深造也能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3.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双证融通模式,将专业学习与证书制度进行衔接
(1)先资格后学历模式
可把资格考试成绩替代学历考试学分,减少学历教育年限。由于学生多为在职学习,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避免学生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规定,学生持职业资格证书可直接获得相关课程的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
(2)学历与资格证书两证并重模式
可以把学历学习及考试辅导与资格证考试辅导同步。为此,要进行课程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将学历学习进一步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学历教育专业课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达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课程考核上,要加强对实践环节和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学生通过学习,既可以通过学历考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又可以轻松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先学历证书后资格证书模式
要与相关资格证书授予机构进行协调,使学生能够用学历考试学分替代某相关一科或多科资格证考试课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时的压力,使学生可以轻松、及时地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实施双证融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因素,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已经形成,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日益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初见成效;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具有政策扶持的优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行“双证”并重制度,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为推行双证融通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管理经验。但是,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开放大学相比无论在管理机制上,还是在运行模式上,都存在差距。在此环境下,双证融通教育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是探索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新教育模式存在的广阔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天英.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2]王晓辉. 职业教育模式与双证并重的制度设计:比较与反思 [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47-49.
[3]吕小强.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实行“双证”制的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1):9-10.
[4]陆佳,刘丽华,彭安. 自学考试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证交互式 教学研究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1):37-38.
[5]林延琼,周铁成,沈秀勤. 论电大毕业生的职业筹划与就业 指导[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32-35.
篇8
根据《晋江市教育局关于组织申报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通知》,我校认真参照泉州市教育局文件泉教德[2004]4号要求,发现我校符合申请标准。
1、我校较早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咨询室具体负责,各年段长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工作管理机制。与此同时我校还建立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者队伍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2、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强大。我校与2004年引进了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并且在班主任中挑选在学生工作出色的班主任作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者,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得以全面展开。在培训方面,2004年我校派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证师资培训。并于2005年3月派出包括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内的6名老师参加福建省首届心理团体训练研讨会,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校是国家教育部团体心理训练总课题子课题实验学校。
3、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上,我校现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我们咨询室负责人除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管外,还根据档案反映的一些问题,配合班主任作好学生的各项工作。
4、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上,我校作出了教好的效果。我校心理咨询室创办自己的小报《心旅》,我们积极依托该小报结合宣传海报定期向全校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校现以在高一、高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咨询室还不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会,满足学生、老师的学习要求。与此同时我校心理咨询室还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向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取得一定的成果
5、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全是有计划的进行的,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是列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去的,每个学期我们都有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计划,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对自己一学期来的工作进行一番具体的深刻的总结。这些措施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根据申请条件并结合我校具体工作,我校郑重地向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称号。
申请人:
篇9
一、引进对象
区外各高校国家计划内招收的2016年应届毕业本科毕业生。
二、引进专业及数量
教育系统类166名,卫生类42名,其他类44名(具体需求专业详见《2016年昌都市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需求计划表》)
三、引进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热爱西藏,具有自愿支援边疆建设的思想。
(三)身体健康,能在藏坚持工作。
(四)引进人员必须具备要求的学历、专业对口。
四、引进待遇
各高校毕业生经引进录用后,享受西藏干部职工同等待遇(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休假补助等),最低月工资本科生为6620元/月,硕士研究生为6975元/月。
五、实施步骤
(一)报名和资格审查
1、报名。报名时间拟定为2016年3月10日—4月10日。报名地点:昌都市驻成都办事处(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报名联系人:泽仁多吉(综合),联系电话:13638953895 ,邮箱:[email protected];杨中元(教育),联系电话:18008958398,邮箱:[email protected];邹大靖(卫生),联系电话:13618951635,邮箱:[email protected];马雷(农牧),联系电话:18889057446,邮箱:[email protected] 。
2、报名所需证件。报名时须提供本人身份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3、资格审查。由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用人单位进行资格初审。
(二)拟定引进人员名单
根据初审情况,由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用人单位与本人联系了解其基本情况后拟定面试人员名单。
(三)面试
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用人单位指派专人到高校毕业生所在地进行面试,面试后确定引进人员名单。
(四)政审体检
凡确定引进人员,由毕业院校进行政审。引进人员要在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体检费先由本人支付,后到分配单位报销。
(五)签定协议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为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保证引进人员的稳定,引进人员要与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
(六)进藏分配工作
引进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统一组织进藏(进藏路费到工作单位报销),需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到西藏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到,由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引进计划分配到相关单位和(区)县工作。
(七)试用期制度
凡引进人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本人写出书面总结,用人单位出具考核意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单位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按管理权限,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转正手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引进资格。
西藏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电话:0895-4843699
点击下载>>>
2016年昌都市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情况表.rar
西藏昌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学教育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学术
21世纪最热门、最受青睐的职业中包括律师、法官、法律职业者。这些都为我国的高职法学教育提供了契机,因而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法学相关专业。但目前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尚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体系混乱、实习流于形式、教材脱离实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高职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将无力参与社会的竞争。那么,高职法学教育该如何打开局面,开拓一条生存之路呢?这无疑给我们高职院校的法学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而紧迫的课题。学术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投身岗位的毕业生,实践是实现其教育目标最直接的途径。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事务专业近年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对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我国高职法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阻碍了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
高职法律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校若一味地追求就业率,鼓励学生早就业,甚至办理预就业,就将教育变成了买卖毕业证书。因为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下一年的招生指标,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校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加之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不重视个人特长、能力、综合素质的养成,使得许多学生法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团队精神,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2、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市场法律人才需求
我国高职法律教育大多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被教对象,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台下听讲,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教学的目标大多是教师完成预定教案,学生记完上课笔记为圆满。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害怕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相左而通不过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走向社会时,便会发现原本明确的法律规范存在大量的伸缩余地,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现实问题,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3、课程体系混乱,缺少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
高职法学教育出现的时间不长,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往往是普通高校本科体系和课程的压缩,基础理论重视不够。据了解,部分高职院校法学专业压缩法理学、法制史等基础理论课程门数、课时,增开了民商法实用性课程,甚至出现了国家颁布一部法律学校就开设一门相应法学课程而紧随立法指挥棒的奇怪现象。同时,忽视了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的文史哲教育,甚至不开设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证券、保险等选修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样的结果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不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生理论功底浅,动手能力差。
4、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现行的高职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无论是校内实践课程还是学生毕业实习都急需完善。以往学生毕业前夕由学校统一安排去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实习,学校负责监督管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公、检、法等部门难以安排更多的实习学生,个别高职法律院校便以资金保障不足为由,不再统一联系实习单位,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允许学生去任何一个单位实习。到底在哪里如何进行的实习,学校及指导老师的安排几乎是流于形式。
5、教材脱节老化,影响了法学教育效果
我国高职法律教育尚未准确定位,高职法律院校一般是专科,专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很大,法学专科毕业生既没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也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将来的生存问题使一些高职法律院校教师人心不稳。虽然一些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摘抄本科教材的痕迹,甚至一些院校仍用本科教材,其内容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跟不上法制建设的步伐。即使是一些新编的高职法律教材,教师们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不知道给学生讲多少内容,没有真正理解“够用”的内涵。
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事务专业面对高职法律教育的这些现实问题,通过市场调研,调整专业方向,找准学生就业对应岗位,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课堂教学,践行职业行为导向模式
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事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贯彻和落实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学生推到台前,教师退到幕后,大量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角色转换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辩论式教学法等职业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案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结合点,使理论课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特点,夯实了职业技能培养,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法庭教学法是在模拟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力承担整个流程的全部具体事项,从案例的选定、角色的分工与演练、法律文书的撰写到模拟法庭的组织与实施、案卷的整理归档、模拟法庭的总结等活动都由学生完成。在这些具体的职业行为训练中,学生收集、筛选、处理资料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职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辩论式教学将辩论全面引入到法律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总结、辅导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辩论活动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培养胆识。头脑风暴法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素质,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事实认证辨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应变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2、实训平台,开展定期法律援助(诊所式教育)
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事务专业与长沙市天心区法律援助中心、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雨花区人民法院、芙蓉区人民法院、雨花区雅塘村社区、香樟社区、井湾社区、湖南通程律师集团等二十余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每周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法律援助,教师进行诊所式教学。法律援助是在职业真实情景下的解决法律问题,成为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走入社区,走向社会,接触各类人群、各种法律问题,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欠缺,又凸现了法律援助突出的教学优势,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大大提高。同时,法律援助对象常常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能让学生培养“爱众亲仁”的职业道德。长沙民政职院法律援助站自2005年11月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接受法律咨询1000多人次,办理援助案件346起,其中刑事案件55起,民事案件218起,行政案件11起,依法调解民事纠纷62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10多万元,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长沙市“社区法律援助先进单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职业技能显著提高。
3、能力提升,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制度
法律事务专业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制度》,在第五个学期的十七周起,全部学生进入为期6 个月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根据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分布到二十余个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对照相应岗位需求,培养职业技能。法律事务专业制定了《法律事务专业顶岗实习规则》,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纪律、实践报告要求等;每位指导教师均制定了本实习小组的顶岗实习制度方案,包括实习要求、实习规则、成绩评定等。顶岗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司法实践活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程序,熟悉该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纪律要求、工作方式等,并根据顶岗实习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完成毕业实践报告;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社会关注的法律问题,掌握法律热点问题,跟踪某一法律案件的全部过程,通过协助法官、检察官、律师办理案件,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技能。
三、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事务专业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大力践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搭建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形式的实训平台,实现为期半年的工学结合的定岗实习制度,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职业能力明显增强
高职法律专业的人才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法律实践能力和辅助管理能力的基层实用型法律服务人才。通过课堂的职业行为导向教学和顶岗实习,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参加了法律援助活动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有的毕业后短期内通过了司法考试,并直接考入法院、检察院从事审判和检察工作;也有的直接考入法院从事审判辅助和书记员的工作;有的进入了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或律师助理的工作。这表明,通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2、专业知识进一步夯实
在法律援助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件,面对着每一个法律援助对象,聆听着真实的法律故事,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情,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或答疑解惑,评估法律风险,或调查取证,寻找相关证据;或出席法庭,为其据理力争,使得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解决眼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使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3、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
在法律援助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深入社区,走向社会,接触各类人群和各种法律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在人际交流、公共关系、组织能力、团体意识等方面大有裨益。这些恰恰是课堂教学所欠缺的一面,却又正好是实习实训活动所突出的教学优势,二者相得益彰,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例如2009年7月,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招录5名书记员,结果4名为长沙民政职院法律专业学生。
当然,目前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首先,高职法律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如何理解“应用”的内涵?许多高职院校发生了偏差,因而不重视实践教学,没有将学生的实习实训作为重点来抓,实践性环节不突出。
其次,高职教育思想上的认识不足。一是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二是认为高职是短学制专科教育层次;三是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这些教育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无疑会影响高职法律教育。
再次,高职教育经费上的困难。近年来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有很大发展,但办学经费短缺仍然是限制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的重要因素,政府出资十分有限,学校办学压力普遍较大。
参考文献
[1]Titim.Liu.王慧 译《亟待完善的中国法律教育——介绍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