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英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0:0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毕业英文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毕业英文总结

篇1

还记得2008年9月的那一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还依稀记得这一天父亲深邃的双眸,而这一天就是我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可当这一切似乎还在眼前的时候,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和我说再见了,这一切来的是那么的快,快得让人触不及防。时光荏苒,毕业之际有不舍,有依恋,亦有丝丝愁虑!高考之后,憧憬着自己梦寐的神圣殿堂。当我的双脚真正迈进这所校园时,一切又都很快成为现实,生活就是生活——实实在在,来不得幻想,这里只有真实!四年前当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好奇而新鲜;如今四年转瞬离去,我已经长成一个青年,对现实与未来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量;在即将结束这段人生历程的时候,回头去看,有一些话应当写下来。

大一的第一个月怀着对“兵”的无比敬仰,我严格、认真的上完了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堂人生之课——军训,近一个月“风吹日晒”的“军旅”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一个个的黑人!但就是这么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懂得了应该如何为人,如何处事!也正是因为这些奠定了我三年大学生活的主调——自信、勇敢、坚强!大一是怀着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进网吧,学会了QQ聊天,学会了搜索引擎,懂得了嬉笑怒骂,没日没夜的给同学打电话,找同学聊天,给他们发邮件,而知识永远只属于书本。一年的“游子”生活下来多少有些苍白与暗淡,但正因为有了这些,我才有了这样的感叹:生命何其短,光阴不可待;同学情谊真,知己亦难求;真情话离别,心中许多愁!

经过一年的散漫,到了大二,学习开始成为我的主题。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级,网页制作……让我忙的不亦乐乎,但又忙得踏实。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加上青年的好胜,巴不得把世上所有想学的东西一下子都通通学完了,学好了。一次一次的考试,一次一次的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坚强,这一年我比温总理还忙!可那浩荡的知识海洋又岂是我一介青年所能学得完的啊!然而又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我懂得了人生更应该懂得的真谛——学习,人生永不变更的话题——活到老学到老!就这样,大二和大三整整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篇2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竞争力

目前,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工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面临工作难找的问题,其原因有很多,从整体形势来看,国家政策的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对专业技能不熟悉以及实践经验少等问题,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因此提高工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

1.工科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

1.1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很多时候,大学在设置专业时并没有考虑的企业的需要,或者对未来的判断不准确。在工科大学内,也存在着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对一些新兴的行业的盲目跟从,实际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变化,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我国的教育就显得特别落后,出现了教育和市场严重脱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竞争力低下。

1.2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过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很多的,但是正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低下,所以这两者之间实际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创新能力低下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高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对创新的培养较少。创新是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便大学生找工作。

1.3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代大学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工科大学来说,更需要实践来做指导,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实践设施与时间都不够,使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论。在准备工作的时候,无法完成实践操作,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这是当代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2.提高工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报考时对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人才市场的变化比较快,每一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那么就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对就业形势做正确的分析,进行正确的定位,遵循人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决禁止因为过分追求热门专业而大量的招生的现实,因为这样很可能因为人多而导致无法就业,甚至毕业后这些专业就变成了冷门或者饱和,并且在招生和培养人才时,高校还应注意对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去工厂,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招生后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以防止学生毕业后其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总之只有以市场人才需要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是大学生能够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要在满足他们专业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方法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应避免空洞,要和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工科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对自己及形势能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只有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改进工具类课程教学。外语和计算机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很多图纸需要计算机来操作,英语来辅助,还有,很多企业对工科学生的英文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意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足够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为在大学的实践基地设计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以防止由于与实践脱节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注意发现和培养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能力注重培养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岗位。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总结

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重,工科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其竞争力不高,原因有很多,需要高校以及大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赵元任婚后,开始育有两个女儿。他经常和孩子们嬉戏玩耍,随手、随口给两个女儿编儿歌儿、谱小曲儿,玩着唱着,不亦乐乎。

赵元任对女儿音乐素养的培育自有一套理论。他的妻子杨步伟在自传中说,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从小孩襁褓就开始了。赵家大女儿如兰八个月时,赵元任弹琴,就把大女儿连小床放在钢琴旁边,赵元任一面弹,孩子一面哼。父女俩,很快就沉浸在钢琴音乐的开心快乐中。可是有一次,如兰忽然停下来,不哼了。并且那小脸涨得通红,可赵元任却坚持不让别人动孩子,一定得等他把这段音乐弹完。等到赵元任弹完了那首曲子,孩子已把粪便糊得一手、一身、一床都是。杨步伟看见后,又好气又好笑,指责先生为什么不早告诉自己。赵元任认为一个孩子的音乐教育,要早打好基础,不可以把整段的乐曲中断。

除了音乐,赵元任每晚都喜欢搂抱着女儿读英文小说,一天读一段。他喜欢天文,就带女儿拿着手电筒去看夜空中的星星。 二女儿赵新那七八岁时得了肺炎,因为没有消炎药,只能用一种很烫的膏药来敷,而且要敷很长时间。孩子小,不肯敷膏药,赵元任陪孩子一边玩,一边背九九乘法表,说背完就可以摘药膏。九九表越背到后面越多,时间一长,玩耍中就把乘法表背得滚瓜烂熟了。

就连赵家最小女儿的名字也是在嬉戏中得来的。生完最后一个孩子,赵元任把取名字的事交给不满两岁的三女儿赵来思,问她给妹妹取个啥名。来思看看墙上的对联,只认识其中的两个字“小”和“中”,来思指着字说“小―中”。就这么办了,小女儿就叫赵小中。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 职业生涯规划 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确定职业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出有效规划和实际安排,科学认知自我,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努力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逐步认清自己所学专业,认清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如何在大学四年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找到自己专业和职业的契合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

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报考时,或多或少是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大学毕业后在生物技术领域搞科学研究,进而出国深造的;二是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广阔,能大展拳脚;三是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工作。但是问问大学生自己,没有几个人能认真说清楚在大学毕业后真正想做什么。这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同学在大学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规划一个在大学提升自己的计划,使大学四年白白度过,最后在大四面临找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等问题上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因此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如何在大学期间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多种学科和教育理论,包括了“职业社会的认知”、“职业选择决策”、“生涯规划步骤和方法”、“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大学期间生涯规划与管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等等很多方面,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生物技术的专业特点出发,就特殊的群体探究其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针对准备毕业后继续深造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猎多种基础学科的专业,在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多种基础型学科,如: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等,几乎涵盖了理工科的全部基础学科。

因此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后,大家发现在生物技术领域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研究和学习,因此有些同学就为自己制定了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的发展规划。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考研和出国留学的群体中不外乎有以下几类人:学习成绩优异,具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潜质的人;想利用考研和出国改变命运的人;随波逐流性,看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人。

1.兴趣为前提

考研或出国关系到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因此是否对生物技术专业感兴趣是前提条件。生物技术涵盖了多种基础学科,虽然每门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学习面之广、任务之繁重是每一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共同的感受,因此对生物技术没有兴趣的人是不会在这一领域中做出成绩来的。

2.出国

生物技术是一门发展迅猛的专业,国外相比较国内来说在师资、资源、教学上占有优势,因此对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来说出国进一步研究是较好的选择。生命科学院的一位2008届毕业生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确定了自己出国进修的目标,她为这个目标作了如下的规划:

首先,语言学习。生物技术的前沿课题都是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要想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发展就必须做到专业英语过关,因此,她十分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利用一切手段提升自己的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她积极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在竞赛中磨炼自己的日常英语。对于专业英语她利用很多时间把英文的原版教材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就连注解都不放过。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打通了语言关。

其次,专业学习。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最基础的学科是基石,没有这些基石一切发展学习都是空谈,因此她抓紧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

第三,提高试验技能。生物技术专业说到底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好多学习实践是在试验室中度过的,最终的学习也是通过试验来体现的,而且国外的大学十分注重试验的能力。因此,她在大学第二学年,利用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好政策,与学院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老师取得联系,认真在导师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试验能力,最终她在全国性的试验大赛中取得到金奖的好成绩。

这些成果成就了她出国的梦想,经过导师推荐,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她顺利的拿到了美国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

3.考研

生物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物技术同学的考研比例与其他专业相比要高出很多。

考研的情况大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今后想继续研究,做研究工作的人;一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给自己镀金的人。这两类人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应该不同。

对于前一种,想做研究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好的学校、好的导师,这样不论是师资还是教学条件都是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

对于后一种,为了找到更好工作而考研的同学。应该选择牌子比较响亮地学校。由于不一定在生物技术领域继续研究,因此不必非得在报考相关专业,而是报考自己喜欢、今后工作能用上的专业,这样对于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

篇5

面试问答

即使是最优秀的hr,在对应届生进行面试时,都会感到些许茫然:问不到工作经验;没有referencecheck可以提供;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毕业生的心态不稳定---急功近利者,妄自菲薄者,眼高手低者都大有人在。所以,很多公司都开始使用competency(胜任力)来进行评估。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何谓competency胜任力。胜任力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现得更多,更频繁,取得的成果也更大。如果用海上冰山作比喻,则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就是这种胜任力,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你如果在面试时问:您是否会认真执行公司的每一项规定,答案肯定是“愿意”,而这种问题在我们看来就是无效问题。所以在我们公司,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尽量给出一个实际的事例。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应届生在参加面试时如何有技巧的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开始之前务必记住:

黄金法则:80/20---你要承担起80%的谈话而面试官只会说20%。

白金法则:你必须试着控制面试的节奏和话题。

钻石法则: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抛回给面试官。

自我介绍

这似乎是必答题。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如果你用一分钟来重复你的简历,恭喜你,你的印象加分没有了!建议你最多用二十秒钟介绍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

成功的模式可以是:我叫xxx,英文名字xxx,xx省xx市人,今年6月将从xx学校xx专业本科(专科)毕业。除了简历上您看到的介绍,我愿意特别说一下我在xxx方面的特长/我最大的特点是……(给出事例)。正是基于对自己这方面的自信,使我有勇气来应聘贵公司的xxx这一职位。(看表)一分钟到了,希望我没有超时。(很阳光的微笑)

如果面试官不是eq太低,你的最后一句话应该会使他放松和微笑。资历嫩一点的还会接着问:“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如果他真的这么问你,bingo!你完全有机会操纵这次面试!

你为什么会选择你目前学习的专业呢?

这是应届生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千万当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你的decisionquality这一项胜任力,所以不要简单的说“感兴趣”或者“就业前景乐观”等。给大家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样适用于诸如‘您所做过的一个成功/最大的决定是什么”):

问答实录

问:张先生,您为什么会选择财务专业呢?

答:的确,财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高校热门专业,这造成了就业时无可避免的激烈竞争。可当初我选择财务专业时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的热门程度。我早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根据我高三时搜集到的统计资料,园区当时有外企xxx家,而且每年以xxx%的速度在增加。以每个公司财务部至少5个人计算(总账,应收应付,税务,出纳再加上一个经理),加上园区的平均离职率是15%,则在我毕业时,可以有xxx个空缺。我毕业那年应该全国有xx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可能有10%会瞄准苏州,而我填报的苏州大学在当地口碑尚可,属于中等偏上。那么,有1/2的对手能被我淘汰。再加上我就在苏州本地学习,四年中可以更早的寻求机会,所以,我很有信心的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没有哪个面试官会相信你真的作过如此缜密的调查分析,但你已经展示了你做决策时的思路,所以可以加分。

回答技巧

篇6

本文介绍的BTEC教育项目,它是国际教育权威机构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职业教育项目。接受BTEC教育,不仅可以培训丰富有用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去英国继续深造。

现在出现的很多工作对求职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在某种行业中的工作的能力,还要有跨职业的能力,即关键能力。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思想,但BTEC项目把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一条贯穿职业教育教学的主线,并且开发了一整套培养关键能力的方法和文件,更具可操作性。

BTEC培养新一代蓝领

BTEC教育项目是国际教育权威机构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职业教育项目。BTEC课程中的高等学历部分BTEC HND要用英语讲授,教学过程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动手实验、用英文完成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等形式完成一系列课题,从中培养学生管理和发展自我的能力,与人共事的能力,运用数字的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同时结合实践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做到职业和学术的均衡发展。BTEC教育项目在世界上有很高的权威性。

中国的职业教育毕竟是不太成熟的,很多人甚至偏激地认为,学完职业教育后只能做个蓝领。总结我国职业教育的弱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比较教育与国际合作室副主任刘育锋说:“现在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与升学。行业企业举办职业责任的弱化,职校毕业生不具备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能力,尤其缺乏关键能力的培养,造成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转岗更困难。同时,中职、高职衔接不上,毕业生深造有困难。”另外,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职业教育本来就不喜欢,对自己更没有信心。

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亚洲暨中国地区行政总裁冯培荣博士有很深的体会, 他说BTEC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有很强的优越性。20年前,他作为一名教师,冯培荣博士在使用BTEC在英国教学时也遇到了同样问题:生源是二三流的,不愿别人知道自己是学职业技术的。

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BTEC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参与,学生与教师在共同协商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通过BTEC的教学,不少学生彻底转变了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冯博士表示:学习两年后,学生见到了我都主动打招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尊重,是有用的人。

BTEC HND就学承诺

BTEC项目进入中国之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将统一购买国外教育版权,统一配备教学讲义和学习案例。BTEC中心总部还将成立HND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实行就业指导导师制。与英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使成绩好的HND学生能直接升读英国大学三年级,甚至本硕连读。这就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海外升学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具体介绍如下:

1. 英国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EDEXCEL)全球统一BTEC教育模式;

2. 学籍注册于英国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

3. 入学后一个月内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可升本科有条件录取通知书;

4. 留学硕士回国任教,双语教学,国外优秀教材,培养七种通用能力;

5. 38有小班授课,定期晋班,个别指导,确保毕业;

6. 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7. 500家知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担任“学生就业指导导师”;

8. 出国留学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统一办理签证;

篇7

关键词:SWOT分析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毕业生人数的迅速攀升,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以及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促进和优化就业的有效途径。而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略选择的有效工具。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这种方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利用SWOT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优势与劣势分析(SW)

1.专业优势。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专业优势。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业内专家,但由于受过专门的文化知识教育,又经过长期的专业熏陶,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其他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更易成为本专业的内行,这就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优势。而且当代大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优势。

2.可塑性强。当代大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相对较少,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和适应,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强。另外,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他们运用IT技术的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更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3.自我认知程度较低。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了解程度严重偏低的现象,这与他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性普遍较差。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自我成长的途径。

4.职业心态不够成熟。科学的职业选择应该是有效地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即根据自己的技能、兴趣和偏好等与外在的各类机会相匹配而作出的。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大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显著,因为这个时候正处在选择就业或者考研的转折点上,学生开始关注就业和考研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择业方向略有所知,但是又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判断。比如法律类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对应的职业群就是律师或者公检法部门,英语专业的学生认为翻译和当英语老师是他们的适合岗位。一旦在这些岗位的申请过程中受到挫折,那么,这必然会导致茫然和困惑,在求职过程中就会盲目悲观,心态不够成熟。

(二)机会与威胁分析(OT)

1.就业渠道增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要把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随之增加,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契机。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类职业资讯能够迅速地出来,这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职业机会,保证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能够各得其所。

2.国家相关保障就业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纷纷下发文件,出台系列举措,力促大学生顺利、充分就业,其中包括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等。例如,湖南省教育厅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并想办法扩大和增设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省级项目;省财政厅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引导和吸纳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省人事厅开展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在现有9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基础上,向省、市两级拓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提供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等等。

3.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压下,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全国超过500万的大学生陷入找工作难的状态,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而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发展速度显著变缓,甚至出现了规模收缩的情况,其提供的岗位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4.用人单位误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存在以下误区:其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人片面追求学历,这势必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其二,存在性别歧视。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用人单位因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状况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各方面要素,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招聘男生。其三,生源地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因此选用人才时往往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其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可塑性,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

二、认清形势,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

1.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大学生通过对自己4年大学生活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优势。比如,在自己的专业中学到了什么?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收获或提高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目前已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潜力是什么?在大学生涯中,参加过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自己全面的评估,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2.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当今大学生可塑性较高,同时在学校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那么,可以借此充分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决策能力、交际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聆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等。通过对自己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

3.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独立性。在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同时,善于利用这种知识来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规划。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局限于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比如,在最后一年才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组织现场招聘会以及提供个别辅导、个别咨询的个性化服务等等,这样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由事后向全过程指导转变,要把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的教育,全面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

4.调整就业心态。凡事要想获得成功,心态非常重要,求职就业也不例外。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谈到培养青年就业能力时,以方程式比喻:就业力=(知识+技能)×态度。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根据形势分析和自我定位,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有效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误区。在应聘时要乐观自信,勇于迎接挑战,敢于面对失败,同时,要相信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自己不行。另外,择业时要更多地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利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也必须转变和更新,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现从向社会索要岗位到向社会提供岗位的转变。

(二)认清外部形势,积极应对

1.充分收集分析就业资讯。就业信息越广泛,择业的视野也就会越宽阔;就业信息的质量越高,择业的把握也就会越大。但是就业信息具有较强的易逝性,一旦缺乏时效性,也就丧失了它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不断地更新,尽量获取最新的资讯。

2.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自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推出了多项扶持大学生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就业指导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信息资料中心的咨询,及时收集相关信息。

3.利用经济危机这个发展契机。全球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后,面临着一个崭新的发展良机,这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同样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何利用好这个契机是当代大学生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经历了如此的经济危机之后,哪些行业面临更大的发展,哪些行业会被逐步淘汰;哪些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急需的,哪些方面是过剩的……要把这些问题带进自己的职业规划当中。

4.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一些阻碍。那么,如何才能转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呢?很显然当代大学生积极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却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 孟慧.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10.

[3] 虞静.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R].江苏省南通市,2009.

[4] 约翰・米多顿.陈东君(译).职业规划[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62.

[5] 赵娜,李晓波,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75-76.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莉.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篇9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为市场机制导向下的“自主择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体现,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满足了大学毕业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但相对而言,对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机制和社会职业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市场需求因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编制缩减以考代聘,就业职位不但没有明显的增加反而相对下降,供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所以处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开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时期,学生个体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发生重大变化,开始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职业产生一定的向往。此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可以协助学生及时调整目标,最终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没有完全脱离单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旧工作模式,往往只针对毕业生提供服务。分析其原因,职业生涯指导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明显不足是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高校目前缺少专门的教学机构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开展工作。而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处理就业政策咨询、毕业生派遣等众多事务性、行政性工作,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常常表现的捉襟见肘、人手不足;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教师常常是学院辅导员,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没有经过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缺乏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性不足,很难为大学生提供真正实用、有价值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这种“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学院辅导员”的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达到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校急需一种全新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模式。综合国内外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情况,可以尝试引入成长记录袋。

二、成长记录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载体

成长记录袋,英文是portfolio,是文件夹、档案袋或公文包的意思,目前国内多译为成长记录袋、成长档案袋。成长记录袋在国外使用时间已有数十年,是比较成熟的辅助评价方法。我国教育工作者也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应用。但成长记录袋在大学阶段,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具体来说,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材料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应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的评价方式。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有关学习、成长的记录、资料、作品和评价结果。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特点、兴趣、能力等详细分析,自我发展的阶段总结和改进意见,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家庭主要成员的建议,前一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的总结和下一阶段目标任务的制定,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荣誉成果等。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记录袋还可增加记录内容,包括定期填写的生涯规划记录卡,在职业的探索期、定向期、提升期、就业准备期等阶段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表等。

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成长记录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具的成长记录袋,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档案和中小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相比有所区别,它实施的对象是大学生,学生本人是主要记录者和完成者,整个成长记录袋从内容的放入、选择的标准、评判的准则都有学生的参与。

第二、将成长记录袋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要对学生进行通常意义上的奖惩性评价,而是以个体为主,突出正面的鼓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放入成长记录袋的作品应着重显示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及特点等纸笔测验不易考察到的方面。

第三、成长记录袋在收集资料时,要尊重因为成长环境、行为习惯、性格爱好、能力水平的不同造成的职业兴趣、职业特长、职业理想、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的巨大差异,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展现学生在一个或数个领域内的努力、进步与成就。

第四、在成长记录袋完成过程中,学生要坚持诚信原则,如实记录自己的信息。同时成长记录袋中也要引入专业教师、辅导员、同学、家长提供的辅信息,使记录情况更加客观、真实。

三、成长记录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意义

第一、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途径

成长记录袋是记录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评价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就业指导部门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现实环境下,尝试使用成长记录袋,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员、设施、资金缺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去常常使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这种教育形式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充分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考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断。而真正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应立足于现实,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整合,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可以弥补传统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通过对生涯规划分析表和记录卡的整理,“以发挥激励功能为主,以鞭策功能为辅;以自我反思为主,以批评教育为辅;在兼顾隐私空间的前提下发挥交流功能”,避免纯理想化、抽象化的教育,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入学时社会化程度普遍偏低。缺少了父母、老师的督促,需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成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开始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而学和怎么去学,也不知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以及自己最终会选择什么职业、是否能胜任该工作。因此在大学初期,一些学生常常表现的无所适从。成长记录袋的适时引入,可以有效帮助缺乏取舍经验和能力的学生,在没有评价指标的情况下,探索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克服因没有明确学习和发展目标而产生的迷惘现象。

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记录、回顾、分析、反思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将学习过程与职业目标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有方向性、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其中,反思对大学生尤为重要。自我反思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仅限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建议和提供某些必要的帮助,而不会为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出决定。这就需要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建立合理的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机制,完成角色转换,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认知、职业评价和职业理想的基础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涯规划习惯。

第三、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提供可能

篇10

关键词:;大学研究院所思想;成因;启示

是我国大学设立研究所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他在考察和对比中西办学模式基础上,分析各国著名大学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事实,认为高等教育不但要通过教学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要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因此他借鉴欧美等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在创设大学研究所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后之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办及制度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成因

(一)借鉴欧美大学设立研究所的经验

1907年6月,赴德国留学,先在柏林学习德语,编译书籍,作入学前的准备。1908年秋至1911年10月间,他在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选修了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人类学、文明史等课程,尤其关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并接触到了一批世界著名学者。他也曾进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创设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所、进兰普来西创设的文明史与世界史研究所学习研究。也常参加该校东方学院院长孔好古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史研究所练习班的研修。在莱比锡大学各研究所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德留学的经历使认识到研究机构对于学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希望把一个西方式的研究机构移植到中国的大学中去。故民国元年其出任教育总长时制定公布的《大学令》及《大学规程》,就对大学研究院所制度作了设计,但因的迅速离职,各大学并未实行。其后来回忆说:“民国元年,教育部所定的大学规程,本有研究所一项,而各大学没有举行的。”[1]90“清季的学制,于大学上,有一通儒院,为大学毕业生研究之所。我于大学令中改名为大学院,即在大学中,分设各种研究所。并规定大学高级生必须入所研究,俟所研究的问题解决后,始能毕业(此仿德国大学制)。但是各大学未能实行。”[2]可见其时所设计的大学院制度实以德国大学学制为蓝本。所以他在北大设立研究所时也明确指出:“研究所仿德、美两国大学之Seminar办法,为专攻一种专门知识之所。”[3]439

1920年11月,身为北大校长的被派往欧美专门考察大学教育及学术研究机关状况。他考察欧美大学情形,旨在为中国大学的发展确定目标、寻求帮助。因为此前的北大已草创了各门研究所,但因缺乏办所经验及经费而变得举步维艰,因此正在寻求改组策略。从次年的1月到8月,考察了欧美数十所大学,走访参观了欧美各大学的研究所。如先后参观了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动物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法国南锡大学的化学、电机、数理等研究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解剖学研究所、巴斯德研究所,比利时列日大学电学及机械学研究所,巴黎大学地理、语言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大学实验心理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地质学研究所,哈佛大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研究所等。特别注意大学各研究所及学术研究机构之内部组织结构,力图加以效法。这次考察使他对研究机构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他说:“德、法等国的大学,杂(虽)然于分班讲授的形式也颇注重;但每科学问,必有一种研究所。有许多教员,是终身在所研究的。”[4]246他为《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的题词亦说:“(西方)今之大学,悉有各种研究所(Institute)以资教员、毕业生与高材生之研究。”[4]247他还介绍说:“外国大学,每一科学,必有一研究所;研究所里面,有实验的仪器,参考的图书,陈列的标本,指导的范围,练习的课程,发行的杂志。”[5]受考察的影响,1921年11月他重新草拟《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主张“设立研究所,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门学术之所。”[6]134欲使之成为教师、毕业生与高年级学生的研究机关。

(二)创办北大研究所的实践经验

对大学研究院所的构想,也与其在北大创办研究所的实践有关。从1917年到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他一直在从事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在其主持下,1917年底,北大就制定了《北京大学研究所简章》,要求各科之各专门学术俱得设研究所,并对研究所有各项规定。而后又公布了《研究所通则》、《研究所办法草案》,规定了研究所的任务、种类及办法等。在这些制度的规范下,文、理、法三科先后成立了九门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一方面积极参加研究所的有关活动,支持和推动研究所的工作,如其曾为哲学研究所作题名为《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演说。另一方面,他重视研究所的制度化建设,努力促进和规范其发展,如1918年5月27日,主持召开研究所主任会议,讨论理科学长夏元提出的意见;还经常主持评议会,制定、修改研究所章程,令其逐步完善。但由于各研究所工作同时展开,设备、经费等变得十分缺乏,所以他说:“北京大学虽有研究所,但设备很不完全。”[7]14以致1920年9月16日,在开学演讲中再次提到:“本校所办的研究所,本为已毕业与将毕业诸生专精研究起见;但各系分设,觉得散漫一点,所以有几系竟一点没有成绩。”[8]实际上,此前的1920年7月30日,评议会通过《北京大学研究所简章》,欲对研究所进行改组。但直至1921年底,根据考察欧美大学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和本校研究所的进展情况,才决定改组北大研究所。他向校评议会提交了新定的《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提议取消各科研究所,设立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下设国学、外国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门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由校长担任,各门设主任一人,经理本门事物。各门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由相关各系的教授共同商定。[6]134但由于学校经费和人力条件的限制,到1922年1月,北大实际只开办了国学研究所。1922年2月18日,他主持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了《研究所国学门研究规则》等事项。这个时期的北大研究所从制度到运行确实还不够完善,但却起了开风气之先的良好作用。在北大创办研究所的有益探索中,也不断总结办所经验,调整办所制度,实也为其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关于大学研究院所的论述

(一)大学设立研究院所的必要性

指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实以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9]因此他认为大学必须具有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为了使这双重任务在组织上得到保证,他主张大学设研究所。他认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因此设研究所是“为提起研究学问兴趣起见。”[10]他说:“现在大学渐共趋于设立研究所之一途。……,清华大学已设立研究院,而厦门大学,也有国学研究所的组织,这尤是大学进步的明证。”[1]90他认为只有大学设有了研究院所,那才算是进步。他认为科学的进步也依赖于研究所的多寡,“夫科学何以能救国,岂不以人类所由以进化之秘奥,他学所不能明者,而科学能之;国家所赖以生存之要素,他术所不能致者,亦惟科学能之。并世各国之富强,正与科学之发达以骈进;而科学之发达,又与研究所之众寡相比映。”[11]所以他希望大学设立各种研究所,使之成为研究高深学术之所,便于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科学,不断促进我国科学发达。

1935年,专门撰文论述了大学应设研究院所的三个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于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12]475 他认为,教师不开展科学研究,就不能把最新的科学成就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要从事科学研究,需要搜集材料,购置参考图书和仪器设备,这又非私人之力所能胜任。若大学不设研究所,不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则除一二杰出之教员外,其普通者,将专已守残,不复为进一步之探求,或在各校兼课,至每星期任三十余时之教课者亦有之,为学生模范之教员尚且如此,则学风可知矣”。[12]475可见他认为大学设研究所,可改变教师抄发讲义的陋习,亦可优化学习风气。二是设立研究所,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深造之机会。他指出,大多毕业生毕业后自谋职业,“然亦有少数对于学术有特殊兴趣,不以在大学所已受之教育自封者,既要求以自费或公费留学外国,而社会上对于留学归国之学生,亦特别器重。”[12]475原因乃是“欧美各国,除独立研究院外,各大学无不有相当之研究院故也。”[12]475他认为国外大学有研究院,导师和设备也远胜于我国,“故留学自有优点”。然而他又认为出国留学至为靡费,而学成归国者亦不多,所以派遣留学“亦非尽善之策”。因此他建议我国大学“自立研究院,则凡毕业生之有志深造者,或留母校,或转他校,均可为初步之专攻。俟成绩卓著,而偶有一种问题,非至某国之某某大学研究院参证者,为一度短期之留学;其成效易睹,经费较省,而且以四千年文化自命之古国,亦稍减依赖之耻也。”[12]476三是能为未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自由研究之机会。他说,我国中小学尚有设计教育与道尔顿制等为学生自动之试验;而大学中若全为注入式之讲义,课程繁重,使学生无自修之余暇,则无自动研究之机会。而大学设研究所之后,“高年级生之富于学问兴趣、而并不以学位有无为意者,可采德制精神,由研究所导师以严格的试验,定允许其入所与否,此亦奖进学者之一法。”[12]476这些主张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且为师生的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办法

关于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起初也没有明确标准,其在民初《大学令》与《大学规程》中设想在大学之上建立大学院。而其主政北大时,1917年在文、理、法三科中则按各学门设立了九门研究所,相当于各门专业设一研究所,研究所在各学科之下。他后来也特别谈到:“我那时候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药、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而这些应用科学的研究时期,仍然要归到文理两科来。所以文理两科,必须设各种的研究所,而此两科的教员与毕业生必有若干人是终身在研究所工作,兼任教员,而不愿往别种机关去的。所以完全的大学,当然各科并设,有互相关联的便利。”[13]可见当时研究所之所以各科并设,还是考虑了文理两科的基础性地位及相互的便利。考察欧美大学后,又将北大原有研究所改组,下分国学、外国文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种研究所。按沈兼士、等人的说法,研究所之所以立国学门而不是具体的科系,目的是“打破学系观念”“不以学科为范围”[14]156,所以这些研究所的设置有些别样,即非按专业,亦非按学科。

建议,北京大学等国立大学应设立研究所,其他类型的大学,即省立或区立大学也应设立各种研究所。关于设立何种研究所,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说:“省立或区立大学所设之高等学术机关,先设地质学、生物学研究所,以考求本地原料。设物理学、化学研究所,以促进本地工艺。设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所,以考察本地之人情、风俗、历史,而促其进步。设教育学研究所,以指导本地教育家。皆须有相当之实验室,图书馆、陈列所。招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员;本省本区人不足,则以他省区之人补充之。延本国宿学为导师,不足则以外国学者补充之。”并建议“省区大学,于建设上列各研究所外,得因本地之需要与能力,而设特种研究所与分科大学。”[15]他提议:“大学中可有一种专设研究院,以收容大学毕业生,而不授四年级之课程者,此于省立大学为最相宜。”[12]476但省立大学设立研究所,应视本省所需要而次第设之,“每所聘导师若干人,如本国人才不足,不妨参用外国人;招考大学毕业者为研究生,不必以本省人为限;使彼等一面用工,一面调查本省物产,计划农工业及其他文化事业。”[12]477由此看来,他还是主张因地制宜地设立各种研究所,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促进本地科技的发展。

(三)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之法

非常推崇西方大学研究所偏重研究的做法。他介绍说:“研究所(Seminal或作Tuotitut)大抵为文、法等科而设,备有图书及其他必要之参考品。本为高等学生练习课程之机关,故常有一种课程,由教员指定条目,举出参考书,令学生同时研究,而分期报告,以资讨论。亦或指定名著,分段研讨,与讲义相辅而行。而教员与毕业生之有志研究学术者,亦即在研究所用功。”[16]他特别指出说,英国牛津、剑桥两大学不注重课堂教学,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主研究学习为主,遇有疑义再与导师交流。德、法等国的大学,对于分班讲授的形式颇为注重,但每科必有一种研究所,有的教员终身在所研究,程度稍高的学生也都进所研究。所以他认为:“一个大学,若是分班讲授与专门研究能同时并进,固然最好;若不能兼行,与其专做分班讲授的机关,还不如单做专门研究的设备,所费较少,成效更大。”[4]246显然他是主张课堂教学与专门研究相结合,但在两者不能并行的情况下,应选择办研究所进行专门研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拨充足经费,由北京八校与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承担分班讲授与专门研究并行的任务;而各省大学,可先设研究所,招国内外大学的本省毕业生来研究,导师可兼请外国学者。并认为,当时湖南自修大学“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所之长而活用之”的做法值得各省新设大学引以为范。[4]244-247

由此,很注重大学研究所的内涵建设,力求提高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920年北大的《研究所简章》就规定了研究所的一种重要研究办法,即学课专门研究,由教员指导学生研究之,例如康德哲学研究、王守仁哲学研究、溶液电解状研究、胶体研究等[3]440,这种研究有助于学科建设和科学发展。此外,北大研究所还制定了通信研究制度,规定“本国及外国学者,志愿共同研究而不能到所者,得为通信研究员”[17],“凡本校毕业生及校外学者、不能到校、而有研究之志愿者,得通信研究”[14]157。要求以通信的方式,对不能到校的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指导。而对于研究所课程教授与研究指导的人员分工,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国科学人才尚不甚多,于教授一般的功课,虽绰有余裕,在研究所充当主任者,恐力有不足。外国专家虽亦仅专精一方面,不能精通各该门的各方面;但于所研究之方面,确有心得,足任研究之指导者。”[18]315他认为本国教员宜于讲授,而国外专家宜于研究指导。或许正是此因,为杭州大学的筹办提出建议说:“讲座要分正教授、教授、助教授三种。每门设某种讲座若干,须有定额。各门设研究所。最好各聘一外国专家为正教授,指导学生研究。各门之教授、助教授,以本国人充之,讲授各该门一般的功课,并在研究所指导。教授之外,得聘用讲师及助教。”[18]315并建议聘任外国专家时,宜不惜重资,聘任确有学问之外国大学正教授。

(四)大学研究院与独立研究院的关系

1920年秋,在赴欧美考察前,在长沙先后作过7次讲演,就曾谈到大学设立研究所的问题,他说:“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但各国为便利学者起见,常常设有独立的研究所。如法国的巴斯笃研究所,专研究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是世界最著名的。美国富人,常常创捐基金,设立各种研究所,所以工艺上新发明很多。我们北京大学虽有研究所,但设备很不完全。至于独立的研究所,竟还没有听到。”[7]14因此在大学之外,他又力谋创设独立的专业研究所。确实,在独立研究机构尚不发达时,大学研究院所除了具有培养研究生的功能外,也兼有某种专业研究机构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特殊功能。20年代末以后,随着独立研究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的普遍建立,大学研究所与独立研究机构之间逐渐有了明确分工。大学研究院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科研为辅;而独立研究机构则以科研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尤其193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对大学设置研究院所作了统一规范,把大学研究院所当成了单一培养研究生的机构。

在此背景下,为使两者之间有更明确的分工合作,专门对大学研究院和独立研究院在组织性质、科目设置和功能等方面的区别作了阐述。他曾对两者之性质作区别说:“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系国家设立,其性质与大学之研究院不同,大学校之研究院,系为大学毕业生造就更高深的学问而设,研究院的性质,则在使学者依其兴趣,得一自由研究机会,有时选择几个切用于应用的问题去研究,供给社会政治教育各种事业的参考。”[19]对于两者的科目设置及功能,他认为,大学研究院,既须兼顾教员、毕业生、高级生三方面的方便,“故其所设研究所之门类,愈多愈善,凡大学各院中主要科目,以能完全成立为最善,庶不至使一部分之教员与学生失望。”而独立研究院,以研究员为主体,“视有特殊之研究员与社会有特别之需要而设之,除研究员所需要之助理外,是否有兼收研究生之需要与可能,完全由研究员决定之。”因此认为“其科目不求备”。他认为大学研究院“稍偏于博大”,而独立研究院“稍偏于精深”,应该让它们各具特色,不必强求一致。[12]477可见,在他看来,大学研究院的研究主体是教员、毕业生和高级生,要求研究科目完备,研究领域稍偏于博大;而独立研究院的研究主体是研究员,不求研究科目完备,要求研究领域稍偏于精深。他又认为,虽然两者在以上几个方面稍有差异,但在功能上又是一致的。他说:“大学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独立研究院)目的虽同,办法却稍稍有别。大学的研究院,着重在招收大学毕业生,与以深造的机会;中央研究院,则在供给专门学者以精研之地,不偏重在招收研究生。至于注重物质的设备,人才的培养,阐扬学术,贡献文化,那是双方一致,没有什么歧异的。”[20]他认为中央研究院是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其使命是实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联络、奖励其它研究机关的学术研究,“但决不愿设法统制一切的科学研究”,他说“国家什么东西都可以统制,惟有科学研究不可以统制,因为科学不知道有权威,不能受权威的支配。”[21]在他看来,大学研究院与独立研究院又是并行不悖的。

三、大学研究院所思想的当代启示

重视在大学中发展研究院所以及把大学建设成为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机关的思想,在当前全面扩大教育交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教育交流应立足于本国实际

关于大学研究院所的构想基本是参照欧美模式的,但他提倡学习国外的同时,又不忘结合本国大学的实际。特别是他对国内研究所培养研究生与出国留学的关系以及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师资和研究方法的观点,颇发人深思。近年来,我国教育交流盛行,这在融合文化、繁荣学术、发展科学上,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滋长了一些徒务虚名、崇洋和不求实效的思想。因此在中外教育交流的热潮下,我们应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而达实效。

(二)大学科研应与教学相结合

重视研究所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大学研究院所既是研究机构,又是研究生教育机构,肩负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任务,因此应使二者相互结合和促进。大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讲授原有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应把科研上的新成就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去,只有不断补充新材料、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的贩卖者;同时也要把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列入科研课题,才能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只有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大学科研应服务于地方

大学是一个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社会机构。大学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具有内在的学术性和外在的社会性。关于设立符合各自学校实际的研究所,发展地方科学的思想,指明了大学学术研究的方向,对当前大学服务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大学服务社会,要充分挖掘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学科、技术、资料和设备等优势,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服务。大学应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色的、多元化的服务途径、方式和方法。

(四)两大科研系统应分工协作

关于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研究机构关系的观点,实是注重两大科研系统的合作与分工。两者开展科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科研力量和研究优势而取长补短,可以避免课题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明确两者的职能分工,可以科学配置资源、形成合理布局,可以依据自身科研实力和特点,开展有关的科研活动,使两者在基础研究方面,形成不同的功能互补体系。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昂贵复杂的实验设备,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就需要打破科研组织的原有界限,加强两者的交流合作,进行适当的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十五年来我国大学教育之进步[M]∥高平叔.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我在教育界的经验[M]∥高平叔.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198.

[3].公布布告[M]∥高平叔.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湖南自修大学介绍与说明[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序[M]∥中国研究会.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41.

[6].北大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7].何谓文化[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北大第二十三年开学日演说词[M]∥高平叔.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443.

[9].发刊词[M]∥高平叔.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10.

[10].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M]∥高平叔.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91.

[11].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筹募基金启[M]∥高平叔.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638.

[12].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M]∥高平叔.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M]∥高平叔.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352.

[14].在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言[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分别设立议[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220.

[16].大学教育[M]∥高平叔.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505-506.

[17].北京大学研究所简章[M]∥中国研究会.全集(第18卷)续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2.

[18].筹办杭州大学的建议[M]∥高平叔.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在中央研究院招待二届全教会会员宴会上的致词[M]∥中国研究会.全集:第6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81.

[20].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联合招待国民会议代表的大会欢迎词[M]∥高平叔.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69.

[21].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研究概况[M]∥高平叔.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607.

英文题目:The ideas of Cai Yuanpei to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its courses or enlightenment

作者英文名: Chen YuanPengChunmei

通讯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邮编:34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