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四年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03: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四年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校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好多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篇2
【毕业会计专业的生登记表自我鉴定格式范文一】 大学三年中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认真,努力,不断充实自我,为我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学习成绩虽然不是非常好,但我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学习。通过大学三年努力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法》等各门课程,我熟悉掌握了本专业所必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能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用友软件,并能熟练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如word、excel)。
在思想品德上,我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在工作上,我时刻保持一颗热情的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事尽心尽责,并能做到最好,事后认真总结。大学期间,平常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打打羽毛球,爬山等等。
假期期间,我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锻炼使我的社会适应能力、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也让我在处理事情问题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例如在好又多商场实习期间担当前台收银课,与同事合作愉快,并且虚心向前辈学习,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同,给与我了鼓励更是肯定
我的性格:亲和力强、谦虚、细心、开朗,由于性特点,我不能是孤胆英雄,而是团队的小兵。我相信个人的力量远不如团队力量,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里,才能发挥无限的潜能。
逝者如斯夫大学生活固然是美好,但我的未来并不在这里。大学只是我学业的一个终点,也是我人生的另一条起跑线,所以我持着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迎接更好的明天。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新岗位的毕业生,都会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在工作的这条起跑线上努力奔跑。
【毕业会计专业的生登记表自我鉴定格式范文二】 两年的函授学习,培养了我对财会职业的兴趣,也使我在专业技能方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自己两年来的表现做一个总结和自我鉴定:
一是有端正的态度。在参加函授期间,我始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持按照课程安排和个人学习计划开展学习。上课期间,我保持以往学习时代的风格,不迟到、不早退。有要事则向班主任请假。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作好学习笔记,并把自己的困惑拿出来和老师共同探讨。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高质量的完成。因为我深深明白:这是我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机会。
二是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学习。在函授期间,我一边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边不忘任课教师的学习指导。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自习预先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把自习中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到面授时再和同学交流和请教老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习上的毫不懈怠使我能从容面对每一次考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是收获和体会。两年的函授学习,使我系统第掌握了会计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部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还将专业课程特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自学了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书籍。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在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在工作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培养了我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毕业会计专业的生登记表自我鉴定格式范文三】 间飞逝,大学四年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回想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时间思绪万千,万般感慨涌上心头,这四年里,有喜有悲,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尝试过失败的酸涩,从旁皇无助到成熟慎重,四年的时间让我犹如褪变得胡蝶向着阳光英勇翱翔。
在学习上,我坚持以学业为重,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如基础会计,中国税制,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课,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但如此,我还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如环境保护,网页制作,公共管理等。除此以外,报名参加了教师资历证的考试,经过一个多月专业的培训,获得了优良的成绩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范文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范文。为我的教师梦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教师证,我还获得了计算机,大学生英语六级,会计从业资历等相干证书,在学习与考证的进程中,扩大了我的知识面,丰富了我的经历,也培养了我凡事布满好奇与求知欲的好习惯,在业余的时间里,自学法语,及电脑修图等项目,学习之余,文娱活动也是我大学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爬山,打羽毛球,外出旅游,参加活动,在大学四年里,我还尝试了一些新的项目,如溜冰,游泳,太极,剑术,排球,拉丁舞,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篇3
一、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原因分析
1.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与继续深造的压力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四年级的很多学生为了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他们采取了先考研再找工作的策略,所以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考研竞争,如果考研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的竞争。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对每一个大四学生的严峻考验,他们会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很多挫折,有来自心理的也有来自环境的。例如在考研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又有很多的参考书要看,而且其中的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学的,所以有些学生每天给自己布置了很多的学习任务,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时,必然会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日积月累,就会使他丧失考研的信心,产生恐慌感,进而导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考研一定会失败的,考研失败将是一个更大的挫折。再比如,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大四的学生都会一次又一次的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这种打击和挫折是很多大四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与大学的其他年级相比大四年级的学生遇到挫折的次数会更多、更严峻,所以应加强对大四学生的挫折教育。
2.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相比要复杂得多,一直在学校里面生活的大学生们往往把社会理想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该是完善的、合理的,完全符合自己的希望。所以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一旦发现现实与他们所设想的有较大的差距,或个人理想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障碍时他们就容易愤世嫉俗而又不知如何处理,再加上他们自身存在的现实生活经验不足和容易偏激的特点,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失衡。所以,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我们有义务为他们进行“挫折免疫接种”,即挫折教育,使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又处在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必然的,所以大学四年级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这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会及时帮助他们应对挫折,战胜挫折,使他们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二、对高校毕业生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再加上很多学校会安排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实习,所以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利用在四年级开学前的暑假中的两周到四周的时间以及开学后的第一周。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实施对大四学生的挫折教育。
1.为学生做以“应对挫折”为主题的心理讲座,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通过心理讲座使学生明白挫折的客观性,即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一方面挫折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另一方面人们在承受挫折与克服挫折的过程中会磨练自己的意志,使人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不断的完善自我。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在遇到挫折之后的一直沉浸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不会冷静下来认真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不会在挫折中自我激励。其次,强化高校毕业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毕业生无论考研还是找工作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每个人都应该有应对这些挫折的心理准备。第三,要求毕业生认真地分析自我,从而合理的现实的为自己确立一个考研的目标或者是找工作的目标。有很多时候毕业生们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往往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的与别人攀比,例如在确定考研目标时很多学生都会去选择北京、上海等重点院校,结果在考研的过程中,由于目标设立过高而失去了信心。所以毕业生在设立自己的目标时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自己“蹦一蹦,跳一跳”能够得着。目标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2.通过以“战胜挫折”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咨询,来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对高校毕业生实施挫折教育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一方面在团体的情境中学生们可以交流自己过去的挫折经验以及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巧,另一方面每一个人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反思自己,总结过去造成挫折的原因,过去自己应对挫折的方式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另外在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员也会向参与者们提供一些应对挫折,调试挫折心理的方法。
3.利用宣传板,宣传应对挫折的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毕业生受挫后的自我恢复能力
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受挫之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当一个人遭受挫折之后,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从挫折中走出来,别人帮助的效果是非常不明显的,也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快的从挫折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振奋精神,挫折对于他来说就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而不是绊脚石。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学习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常用的自我调适的方法有:注意力转移法,即当自己受挫之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有意义的事情中去。宣泄法,即当自己受挫之后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写日记的方式等排泄心中的不良情绪。自勉法,用远大的理想和名人名言来鼓励自己,从挫折中悟出道理,汲取力量,从而迈向新的目标。代偿法,即当一个人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代替。
4.将大学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周作为挫折教育的反思阶段
篇4
随着高校对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也逐年增加。本文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试图归纳出解决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方案,提升其就业能力,从而更快的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市场竞争;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这样的社会局面则需要高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约为107万,2014年大约为727万,增长了579.4%(如表1),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艺术类学生也是如此。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我主义较强,集体主义较弱。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今的就业市场以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1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艺术类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专业实践性较强,就业时呈现与非艺术类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1.1就业灵活性强高校艺术类学生往往被看作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不愿束缚于各类规章制度,在择业时不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只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工作一两年后会跳槽转业,故他们不在乎与工作单位是否签署协议,这就导致在毕业时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很高,签约率很低,工作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固定。
1.2就业地域性强艺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一些大型的设计类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设立在边缘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市场相对狭窄。艺术类毕业生认为在经济发达城市较偏远城市拥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能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故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首先考虑较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艺术类毕业生更倾向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使得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1.3就业观念淡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不积极,就业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类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时常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其次,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他们并不需要独立承担生活的重压;最后,艺术类毕业生个性过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具有优势性,找工作只是时间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4就业心态矛盾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时拥有更复杂的心理,在择业时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艺术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选择了热门的设计类专业,盲目高估对所学专业的优势,对自己盲目自信,在就业时一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但一次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让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第二,艺术类学生的学费过高,大学四年的学费是非艺术类学生的两倍有余,故他们在择业时希望寻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但大学毕业生的薪值往往达不到他们内心的期望值,许多艺术类毕业生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第三,艺术类毕业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90后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他们虽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就业准备,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却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毅力与勇气。艺术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给予他们的压力过大,他们虽渴望踏入社会又害怕面对竞争。为了帮助艺术类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这四方面分析影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现有的分配政策从原先的“包分包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寻找工作,这对艺术类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不仅需要依靠就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颁布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小型城市发展的政策,为其提供补助及优惠条件,同时加大对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艺术类毕业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层。
2.2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是艺术类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就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设置的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岗位并未达成一致,使得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并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课程当做一门必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其贯穿于艺术类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生活中,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大,许多毕业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3家庭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家庭,父母以及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一方面,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压力小,这类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期望值较低,他们认为就业只是寻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带来的自我提升的机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艺术类毕业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赖性极强。他们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事事由父母操办,当自己处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则显得束手无策。
3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面对的就业压力更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3.1政府建立健全支持体系政府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支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保护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引进更多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其次,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锻炼,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保证其在锻炼后拥有优势去寻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维护毕业生的个人利益。
3.2高校建立就业培养机制社会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培养出的大学生,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职场精英。高校应建立就业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推进艺术类课程的教育改革。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课程,面临更多的挑战。现在高校艺术类课程在设置上大多没有与就业岗位相吻合,课程的延展性较弱,这就要求高校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在教学模式上增加专题演讲、情景模拟等,使课程的教授多样化且符合就业市场。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艺术类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高校一方面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出国进修或是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以旧代新,建立健全学科内部的学习交流体制。第三,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我国有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今后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四年的教学中,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的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大一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未来有初步定位;大二时根据自己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三时进一步指导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传授学生就业技巧。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就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能够帮助艺术类学生规划人生的实用性课程。
3.3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90后学生思维开放,自我意识过强,艺术类学生尤为明显。如今的90后艺术类毕业生往往眼高手低,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角,未能及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艺术类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择业时遇到的挫折,及时总结,汲取经验;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类毕业生应抱着“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态,努力让自己适应环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机会,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对待每项工作;最后,坚持学习,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单位,艺术类毕业生都应该用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总结
当今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类学生培养的成果。我们在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艺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457.
[2]新华社.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为主流[N].中国文化报,2012.4.17(2).
[3]敖四,兰顺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民族生本科教育;应聘能力;个人素质;表达能力;专业人才
一、引言
当前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就业压力很大[1]。随着“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逐步深入,新疆地区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土木工程行业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市场人才需求异常旺盛。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其第一次就业签约率远远低于汉族学生[2]。而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少数民族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及社会稳定[3],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客观原因主要有高校扩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新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政策等;主观原因主要有毕业生就业观念较陈旧、汉语言水平不高、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自身综合能力不强、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等[1][4]。客观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程度有限,而作为授课教师能够帮助民族学生通过努力改变的是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
因此,如何增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毕业生的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成为在培养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时重点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在任教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实践,总结了增强土木工程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的几点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土木工程民族本科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实际情况说明
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情况分为以下四类:
1、民考民本科生
民考民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考前一直接受的是民语言教育,使用民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必须要在各大学的基础教育部门接受为期一年的预科教育。预科阶段主要进行汉语言和初等数学的培训,第二年编入各学院各专业学习,使用民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考民本科生的学制是五年。
2、民族科技班本科生
民族科技班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考前一直接受民语言教育,使用民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必须在各个大学的基础教育部门接受为期两年的预科教育。预科阶段主要进行汉语言、英语、初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培训,第三年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汉族班学习,使用汉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族科技班本科生的学制是六年。
3、双语班本科生
双语班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中前一直接受民语言教育,进入高中后,使用汉语言学习,使用汉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直接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双语班学习,使用民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双语班本科生的学制是四年。
4、民考汉本科生
民考汉本科生是指学生在高中前一直接受汉语言教育,使用汉语言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进入本科后,学生直接编入各学院各专业的汉族班,使用汉族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育环节。因此,民考汉本科生的学制是四年。
通过以上对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基本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到,新疆地区民族本科生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学生由于生源地不同,在中小学的教育环境及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进入大学本科学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对汉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按照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必须使用汉语授课的基本要求,民族本科生进入本科生的正常教学环节,接受汉语言授课时,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多数学生反映本科生课程学习难度大,教师反映民族本科生对所学课程理解与掌握水平差异较大,不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这种现状增加了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
基于以上现状导致的结果为:民族本科毕业生的应聘能力、就业竞争力较弱,就业率较低,就业岗位的技术水平偏低;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较弱,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独立负责专业项目的能力较弱。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对民族本科毕业生的汉语专业表达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评价低,不愿意接收民族本科生就业。同时,用人单位对民族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民族本科生的专业学习及各种能力锻炼的积极性。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现状每况愈下,成为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就业、专业发展及新疆地区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严重瓶颈。因此,切实增强新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成为日益紧迫和关系重大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
三、增强民族本科生应聘能力的有效措施
土木工程专业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不能没有依托而凭空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四年中必须树立明确的提高应聘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利用在校学习的环境和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的态度、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练就一身过硬的应聘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经过笔者的分析和实践,总结出增强民族本科生的应聘能力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以下五项:
篇6
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级全体同学感谢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感谢你们这四年来的悉心教导和精心栽培!
现在我站在这里,很荣幸,也很忐忑。作为即将离开武汉大学的年轻一员,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新一代武大人,在社会浪潮中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又该如何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
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武大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是权威的理论,不是枯燥的课本,而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信仰和由衷热爱。当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给我们如数家珍般地诠释深奥的学术概念时,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大师的睿智;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挥洒自如地展现他们恢弘的风采时,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专家的敏锐。在武大,每一次讲授都是一次教育,每一堂讨论都是一次提高,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升华。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武大,用对理性的思辨和对人文的关注教出了一群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理论和实践同样出色的学生。弱者权利保护中心里的知行合一;辩论赛场上的理性与睿智;支援西部建设无私奉献;风云学子的成长舞台;学术科研,你我争占鳌头;综合竞赛,人人欲领。这一切,是我作为05级毕业生的普通一员,对自己成长在武大的总结,更是每一位从武大走出的学子丰富的四年生活,多彩成长足迹的缩影。因为这里自由的氛围,好学的风气,悠久的传承,厚重的积淀,已经在我们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记。每一位武大人拥有的三分信仰,三分思辩,三分历练,还有一分兼容并包,让我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时刻秉承自强的品性,弘毅的精神,求是的理念和拓新的勇气。
篇7
关键词:“硕师计划”;实施情况;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77-03
作者简介:张作岭(1963-),男,吉林四平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艳清(1972-),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赵朋(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心理学研究。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的问题是影响农村教育整体质量全面提升的难点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并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硕师计划”研究生(简称“硕师生”)培养质量上,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构建“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硕师计划”实施情况及培养模式的调整
“硕师计划”是专门为培养农村骨干教师制定的一项政策,主要是选拔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经推荐免试将其录取为“硕师生”,并与各省、县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让其到国家和省级扶贫县学校任教。“硕师计划”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开始实施,累计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已达86所,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多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中学任教[1]。“硕师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农村教师的数量,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截至目前,“硕师计划”的实施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试行阶段(2004至2005年)
试点工作主要在中西部19个省(市、区)进行,共有33所高校参与了推荐免试工作,有21所高校承担了培养任务,吸引了1 12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291个国家扶贫县高中任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硕师计划”的培养模式为“1+1+1+2”。即第一年,经推荐被免试录取的“硕师生”到签约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采取脱产的形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三年,“硕师生”在任教学校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论文通过后,方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证明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第五年,继续在任教学校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2.推广阶段(2006至2009年)
2006年,教育部在其公布的工作要点中强调指出,要“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的规模”,并认真总结了“硕师计划”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在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扩大了计划实施的规模,将服务范围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同时将培养模式调整为“3+1+1”。即前三年,“硕师生”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硕师生”到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注册学籍,通过脱产的方式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硕师生”返回任教学校,在工作的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任务,并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通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为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
3.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进一步扩大“硕师计划”的招生规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同时,对“硕师计划”做出了如下调整。一是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二是培养模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三是“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凡被录取为“硕师生”的学生均可同时被聘为特岗教师。四是参加推荐免试工作的高等学校和承担“硕师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
二、“硕师计划”实施的成效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实施“硕师计划”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吸引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此,该计划得到了各省(县)教育行政部门、各培养学校和农村任教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该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阳光推荐,公平选拔,积极接纳,合理使用”的指导思想。 实施该计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贫困地区学校输送了一批本科毕业生,解决了农村教师匮乏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学科教师紧缺的困难。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拓宽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三是成功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3]。
在我国,“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的工作,在政策导向、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实施的重点是把培养质量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师,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硕师计划”实施以来,所培养的“硕师生”总体质量偏低,与培养目标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篇8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cultural groups in society, is th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s valuable resources. as college graduates has risen, the overall employment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domestic contex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for the current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the reality of low employment rat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ways and new ideas,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employment before choosing, and then start the new employment,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rate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situation;counterm easure
1 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整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专业;生涯教育;内容;措施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对200多所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低(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到科研设计单位和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考研的比例为1%,到国企的比例是2%,而在国企和三资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工作的比例为1%,到部队寻求发展的为3%,流向机关的为5%,在其他教学单位工作的为5%,13%的毕业生在高等学校任职,待分配的毕业生占学生总数的67%。从上述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很严峻的。
2.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的盲目性、依赖性大
目前,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提前设计自己,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毕业来临时才感到就业的压力和力不从心。通过对江苏省九所体育院、系的调查,一、二、三年级有7542%的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458%。毕业班的学生情况要好一些。由于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大。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有8745%的毕业生仍希望依靠国家给予安排,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忧患意识和就业焦虑感,仍然“高枕无忧”,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等待分配,而一旦临近毕业,面临就业,就显得束手无策,陷入被动。
3.缺乏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的精神
体育院、系学生由于生源和专业特点,入学时,有一大批是特招生、退役运动员和学校的体育尖子,他们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要跟上学习进度和各项达标,需要比别的专业学生付出得更多。因此,主动学习和开发自身潜力的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如一些选修课未修到位,外语、计算机学起来吃力,与同期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通级率低(体育院、系大学生外语只需通2级),极少有人主动地跨学科、跨专业去选修课程。很显然,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外,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人文素质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就对将来的择业、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缺乏竞争意识
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意味着人才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育院、系学生对“就业竞争”的概念仍然模糊,仍存在着“打好篮球,一辈子不愁”的唯专业论的想法。在四年大学学习中未能充分发挥他们在竞技场上力争上游的优势,表现为“不想”:对四年后的择业、就业考虑很少,或根本不考虑;“不动”:不积极主动去选修课程,对外语、计算机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通级率低;“不干”:对社会活动、竞选班干部不感兴趣,认为多干花时间,花精力,影响学习。所有这些表现,都是缺乏竞争意识的反映,反映出学生还未能从就业、择业的深层去考虑问题和塑造自己。
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措施
主要内容: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生涯教育可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阶段为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阶段为四年级的两个学期。
1.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新生生涯教育活动是帮助新生适应大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指导新生安排好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生涯教育的内容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主线。在新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指导新生确立大学学习目标和做好职业发展的规划,促进新生尽快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并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发愤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转贴于
(2)第一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本阶段生涯教育活动可分为宣传和教育、新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交流和总结三个过程进行。首先是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召开全体新生大会,进行广泛动员,提出具体的要求;邀请专家、学生导师等举办系列指导讲座、专题报告,紧紧围绕生涯教育这一主题,结合如何认识所学体育专业、当代大学生如何确定大学目标和实现人生理想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话题,对新生进行生涯教育,为新生指明努力方向。第二是做好新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主题班团会等,发动和组织广大新生探讨如何确立自己的大学学习目标、如何成才等问题,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认识时代特点,恰当定位,统一他们的认识,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每名新生都积极撰写主题文章,剖析自我,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加深对大学生活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自我实际的认识和评估,结合形势的要求,每名新生要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制订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认真撰写自我发展规划书。第三是做好交流总结工作。体育院、系的工作人员及学生导师对学生的自我规划进行点评和指导,每学期学生导师、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共同对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两次以上的检查和调整,对没有完成规划目标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
2.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按上学期确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各种教育和训练,进行生涯接触,积累工作经验,逐步形成适应形势需要的学习方式,向既定目标迈进;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个人短期或长期的生涯目标,并通过现实检验,修正已建立的生涯目标。
(2)第二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通过就业指导课、生涯辅导课、各专业课及素质课程的教学以及各种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训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最基层的社会实践工作,如寒暑假组织参加以挂职锻炼形式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实践课帮助学生进行生涯接触;组织观摩校内人才市场;帮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广泛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开展小组训练,模拟“双选”市场和面试考场;学期结束时学生本人对照制订的规划中的具体目标进行自评和修正,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导师进行鉴定,对没有完成规划目标的情况,师生要共同分析,并落实补救措施。
3.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及措施
(1)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内容。帮助毕业生依据个人意愿、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及职业机会等,对职业和事业发展做出合理的决定;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供各种职业资讯,协助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2)第三阶段生涯教育的措施。邀请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职业生涯经历与求职经验;及时向学生提供考研信息资料,有计划地帮助考研的学生确定考研方向,进行报考学校和阅读书刊等方面的指导;及时向毕业生宣讲最新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设立体育院、系就业咨询接待日,接待毕业生就有关就业问题的咨询来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求职心理,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向学生反馈;通过主题班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签约、违约及应对策略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供需资讯,并积极利用校园网实施网上双选,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利、快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建议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每年12月与次年3月前后,举办两次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与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为用人单位提供不定期来校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自主与用人单位开展“双选”活动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解毅飞.论高等师范体育系大学就业指导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03(3).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 毕业教育 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63-02
即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对这个未知的社会充满困惑和焦虑,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和面对的学习生活也会存在不解。根据分析调研,了解毕业生毕业离校之际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毕业生离校前的五个专题开展主题教育,上好毕业前的五节课,有利于毕业生提前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融入社会中。
一、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
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每年高校毕业生将要与至少700万高校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同时竞争,部分学生在茫茫人海中难以找准自我定位。所以,在就业、创业指导课上,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每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上有哪些优势,哪里存在不足。就业时,可以选择发挥自己优势和特长的领域和部门,扬长避短。如:热衷理论研究的学生适合继续考研深造,实践能力强且善于与人交际的学生适合进入企业发展,踏实稳重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适合考公务员,向往自由喜爱冒险且富于理想的学生可以自主创业。首先要从整体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优劣势,认识自己。其次,对学生个体还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度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争取提高就业求职的成功机率。另外,对于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要开设单独“课程”,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缺乏自信,且经济实力不足,为这类学生争取就业补助和优惠政策;对于性格内向或近年来遭受过家庭、心理、情感等方面挫折与失败的学生,要格外关注,帮助舒缓他们的情绪,调整心态,帮助他们顺利迎接进入社会前对自我的挑战;专业能力差的学生,对就业顾虑多,畏首畏尾,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树立他们的信心,帮助分析自身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也可以引导他们提高创业素质,利用当前好的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毕业生上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引导学生挖掘出不同于他人的真实的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准毕业后的定位和方向,并尽早为之努力,是毕业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安全守法――法治安全教育课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对毕业生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尤为重要。应该使毕业生懂得既不能自己违法犯法,也要树立防范和安全法制意识,避免被不法分子欺骗和利用,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大学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视为校园“资深派”,认为通过四年的生活,自己已经完全熟悉了这个校园,如今将要离开,已经无所畏惧,而部分管理者顾及学生即将毕业,对教学管理产生松懈态度,日渐减弱的管理以及较轻的学习负担易使学生精力分散,引发事端,导致一些学生无视校规校纪,冲动处理日常问题,如聚餐情绪波动、酒后滋事,毕业前尝试传说中“最后的疯狂”,损坏个人和公共物品等。这些冲动行为的后果只有学生自己“埋单”,毕业前的学业警示和处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抹上不光彩的一笔,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所以,必须提前进行毕业安全法制教育,将这些不良情绪的发泄扼杀在萌芽中,教育学生热爱学校,文明离校。
另外,刚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思想还略显稚嫩和单纯,急于就业心态的作祟,还容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所利用,上当受骗,遭受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如遭遇求职陷阱、网上兼职骗局、误入传销组织等。由于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加之“有病乱投医”的盲目就业心理,容易被并不算高明的欺骗手段所蒙蔽,既威胁到了人身安全,又损失了钱财,最重要的是可能错过最宝贵的就业时间。因此,在毕业生走入社会之前为学生上一堂法治安全教育课,不仅有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可以帮助学生安全离校,顺利融入社会。
三、调适心绪――心理健康辅导课
毕业之际,除了会有离别的不舍情绪外,也会有一些我们必须正视的学生心理矛盾: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学业受挫等,这些都是毕业前值得关注的信号。由于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自身矛盾导致的不良情绪,有的学生会选择非理性的方式予以自我补偿,以此获得和解脱,如毁坏公物,逃避现实的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这些都是毕业前的心理危机,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将会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以及造成学生个人就业前途的双重损失。因此随时追踪毕业生信息,保持通讯的畅通,建立沟通平台是尤为重要的预防手段,如长时间不在公众平台回复的学生要特别引起重视;关注学生动向,对就业困难、升学压力、感情挫折的学生要经常关心和疏导,发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随时密切注意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实现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的目标,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寻找新出路。对于因就业导致的情绪极度紧张、心理压力^大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采取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帮助学生舒缓情绪,放松心情。例如,号召学生观看大学生就业题材的电影、讲述大学生生活的影视剧、书籍、动漫等,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就业压力,放松心情,再去乐观面对就业,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辅导课,用心理暗示、关怀教育、情绪宣泄等方式也可以辅助学生正视压力和挫折,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因就业而陷入的心理误区,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质量,塑造良好性格和品质,对提升学生素质和提高就业率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四、公共事务学习――毕业手续办理公开课
毕业前的手续办理纷繁复杂且环环相扣,以往,每个学生毕业前亲自办理离校前的各种手续,如毕业派遣、就业协议、户口w移、组织关系调转、档案存放等。如今,虽然学校与学生联系手段多样,但由于学生就业城市遍布全国各地,个别学生不能亲自来办理各种手续,委托学校,或是交代其他同学代办,便成了一部分学生的“无奈之举”。但这种形式易导致学生本人根本不了解许多重要手续的办理过程,甚至每一个表格的用途。日后一旦需要调用毕业资料,由于对资料和手续的生疏,容易导致学生束手无策,甚至困难重重。所以,毕业手续应当要求学生尽量亲力亲为。辅导员老师可以把每一项手续的用途及办理方法梳理成体系,安排一次集中辅导,解决学生的疑问,并形成文字资料上传到学生群共享便于随时查阅。这样,既提高了毕业手续的办理效率,也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提前充实了公共事务处理常识。待他们离开学校后,或是走上公共事业管理岗位,或是继续备战公务员考试,在处理相关知识时,离校前的毕业手续办理辅导内容还历历在目,处理相关问题会更加得心应手。可见,把学生送出校园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竭尽全力发挥高校职能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更好地辅导学生,为他们前进的道路指的更远一些,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助力前行。
五、带着爱和感激离校?――感恩教育实践课
毕业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生涯的结束,也是人生阶段的一个大的跨步。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即将走进社会,走向未知的生活,此时的心态是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同时又多少有一些疑虑和担忧,因此毕业季总会充斥着与生俱来的伤感。毕业生的感恩教育不需要刻意教条化执行,应该是孕育在无形中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接受爱的教育,带着感恩和爱,充满正能量地继续前行。如组织学生再徜徉一次校园,看看如今已成参天大树的大一劳动周时种下的小树苗;再去图书馆学习一次,回忆四年来各种考试前自己日日夜夜埋头苦读的身影,激励自己今后也要不断努力;再吃一次食堂,以后这就是家的味道,提醒学生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再住一住寝室,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有趣,告诉学生工作压力大,要按时休息;找到入学时新生见面会的那个教室,完成一次穿越,与四年前那个青涩稚嫩的自己对话;一齐穿上学士服、小礼服或者民国学生装,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在校园中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师生合影,和新生军训照片对比,看看自己是否变得成熟沉稳;参加毕业典礼,聆听校领导讲话,带着梦想和祝愿启程,成功了也不忘回家。每一个点滴的回忆,组成的便是高校毕业生情感教育最有力量的部分,让每一个毕业的学生不仅带着满腹学问走向社会,更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这不仅标志着学生们大学美好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高校对学生的毕业教育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毕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保持一种常态化和连续性,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高校学生毕业期间,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统筹计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循序渐进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懂得拥有自尊自爱、阳光健康的美好品行才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为学生营造文明有序的毕业环境,达到全体学生顺利离校的良好效果。上好毕业生离校前的五节课,是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使毕业生怀着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地离开学校,自信阳光地踏入社会,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伟清.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生命困顿与教育关注[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68-7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