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4: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毕业生自我总结

篇1

【关键词】中职机电 教学 改革措施

为了顺应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满足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深化改革。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实践证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因此中职机电专业的教育者必须就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改革。

一、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当今教育对学校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增加机电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增加实验的比例

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专业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一纸空谈,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切身融入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无异于纸上谈兵,增强社会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比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与创新,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教育者要稳住阵脚,切忌在改革浪潮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在需要舍弃的时候毫不犹豫,减少以往理论讲解所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增加演示、验证实验的比例,由此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上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独特性,从而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引入生产环节

机电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不应架空在抽象的理论之上,实践内容也应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放入到生产过程当中,授课时可以把生产工件带入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观察实物运行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了解。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课程需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简单明了的解释语言,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完善考核体系

事实证明,中职教育为了永葆青春与活力,就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谨记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现今考核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考核结构不合理、考核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考核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完善实践考核体系,首先实践课程的考核理念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只有拥有正确的向导和核心目标,才不会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一致,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实践特点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从而评估实践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考核要进行分类,以分类教学为发展方向,弘扬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落实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是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教学即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两个主体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组建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加速学校的发展,以其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作风、过硬的教学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感染每位学子,能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共生、共创、共享的效果。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处理与学生间关系并且授之所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给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师本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考虑到学生择业和转岗能力,机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职业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安排仍未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排课程之前必须经过大量横向纵向的比较,课程前后要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循序渐进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为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从而实现教育与工作的完美结合。其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要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此外,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教师应把课堂中心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导过程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抓住机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的机会总是十分宝贵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既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即要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又要把实践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迎合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良好专业技能与高尚职业道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平.浅析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技能大赛引导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4,(9):65-66.DOI:10.3969/j.issn.1671-4822.2014.09.047.

[2]陶存和.基于技能大赛的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2,(11):100-100.

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教改尝试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的增多,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也兴起了一股“幼教专业热”。幼教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多能”,要会唱、会跳、会弹、会说、会画的五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会唱 、会弹”就是幼师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项目。

音乐教学是幼教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存在着分支教学的特点,教学分工又可细化多元,包括音乐理论(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等课程,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独立性很强,另外音乐课还和键盘课、舞蹈课、幼儿活动教程都有着丝丝关联,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1.课程设置与师资的矛盾

现在,每个省除了几所老牌幼儿师范学校、师专外,其他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时间与师资的矛盾。在专业幼师学校,音乐课往往又被分支为4~5门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几位专业教师,如有乐理老师、视唱练耳老师、声乐老师、音乐欣赏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专心上好一门课,有单独的教材和各自的教研室。而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班级较少等原因,音乐课往往由一名老师上,虽然在能力上是对音乐教师的全面锻炼,但也存在着备课、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学习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笔者就是这样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奋斗”了十几年的“老”教师。现在自我总结的经验是,在熟悉教材、详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前详细地规划出两年音乐课(我校第三年安排为幼儿园实习)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扫盲阶段”,乐理、视唱为主要课程,中间调剂儿歌和简单的声乐歌曲;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为音乐“提高阶段”,乐理、视唱难度稍有增加,进行初步的练耳,不断增强声乐理论学习 、声乐集体大课教唱和大量的儿歌学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提升阶段”,乐理、视唱的学习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候,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歌曲的演唱及音乐五项专业汇报也全面展开;最后一学期为音乐“实践阶段”,自学自唱、自弹自唱儿歌成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演唱中外优秀声乐曲目也成了重要的学习项目,还有模拟一堂幼儿园音乐课、写音乐教案也是每位学生必过的“关卡”,当然还少不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欣赏课,在这里每学年的幼教各年级的音乐五项专业汇报是检验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很重要的方式。

2.教育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单一化给教学带来的问题

来自不同地区的幼教学生,其音乐基础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来源广泛,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音乐课有的学生说他们只在小学三年级上过音乐课,以后的音乐课就被各种文化课占用了,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从没上过音乐课或是没有完整地唱过一首歌,而她们却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种教材;可想而知按照同一要求授课时,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受和消化同一标准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对音乐课逐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不断下降,学习成绩也难有较大的突破,甚至厌学或退学,而各方面条件好的同学却因每节课“吃不饱”,讲授知识少而单调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这种长期的教学矛盾的存在,使幼教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偏低。

笔者建议学校和教师要不怕麻烦,对学生实行分学期、分层次教学,不仅是音乐课,键盘课和舞蹈课等专业性强的课程,都可以实行此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新生入校分班之初,就要进行特长面试,学校就能够较好的进行编班,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能班级层次的变化不会太大。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试分班,就可在第一学期先自由组班、共同学习;但在第二学期就要根据上学期的各科(不仅是专业课,还有基础文化课)考试成绩,在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最好是相关课程一起改革,如音乐、键盘、舞蹈这三门课程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在艺术基础素养、音乐节奏感知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要求。排除特殊情况,我们发现一般某位学生音乐好、弹琴和舞蹈课也不会太差,反之也一样;这是我们音乐专业老师共同之见解。

具体方法可以是,不再分班,但班里学生在上某些专业课时要分层次。

如我校的幼教班级,音乐、键盘、舞蹈老师共同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A、B、C3个层次(可以各班、各层次比例不一样),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某天1、2节课,三位教师同时上课,不过一个人上、另一个上,还有一个人上;而3、4节课则是、、; 下午5、6节,又成了、、。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课时量不变,老师只是在教学进度、内容、侧重点上进行分层次教学而已;结果肯定会使教与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后每学期考试以后,老师都要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再进行分层次教学。可能有的学生努力、开窍了,也有的学生不学习、跟不上了,她们就会换到其它层次去学习,这也是激励机制的体现。

而且我们还通过音乐各科考试的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来进行教改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我校每学期期末把音乐分成说(普通话)、唱、弹、跳、视唱五个考试项目进行考试,分成五个音乐考场,由各科专业教研组做考官进行考试,改变由音乐各科任课老师随堂自主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往专业技能评价考试的单调、随意、学生重视度不够、补考不规范的情况。考试机制的改变,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巩固,每次考试前的近一两个月里,琴房、舞蹈排练厅都是满满的,学生既紧张又积极的做着考前的准备,而且考试的学分和毕业证相联系,考试不及格就要缓发毕业证,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机制,我校每年市里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学生都是100%的合格率。

3.重专业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

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舞蹈老师天天催着压腿练功,练习各种集体舞。诚然,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专业学习中必须的,而且可能有的学生在一些比赛和表演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评价。但这些学生中,有的唱歌很好听,但是可能还不会自己识谱;有的会弹世界名曲,但却不会即兴为儿歌伴奏;有的就爱跳舞,而其它科目都基本荒废。

笔者认为,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因为在每年毕业实习的学生中,幼儿园反映较好的,不都是那些在学校某些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而有不少都是一些有良好教师素质、各种专业课都能教学的普通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幼教学制短、教学任务重、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不单单强调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明确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成为音乐家。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是我校又是“河南省音乐类教研中心”主任单位,在音乐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与就业、教育与教学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着教改探索,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多了,音乐专业的教师没有增加多少,所以我们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让学生进得来出的去,而且作为音乐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尝试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中职幼教专业教学的层次性、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正是具备了这种积极探索的师资队伍,我校的幼教音乐专业教学一直在郑州市中职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参加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各种音乐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多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每年春季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汇报演出,毕业生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全省几百家用人单位的光临,市内许多幼儿园园长都亲自来校挑选我们的毕业生,学生供不应求,场面气氛很是热烈。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广泛地进行着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笔者这里只是在多年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仍需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探索提高。希望通过幼教音乐课的教改尝试,为进一步提高幼教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寿美.幼师音乐教育探讨.青海师专学报〔J〕,2006(3)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英语学习 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75-01

新课程改革后,一些老师觉得教材变难,教学内容变多,单词量变大,学生掌握的技能又较之前增加了许多。本就不受重视的科目如何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为了英语教师的头疼事。而如何教学又是重中之重。

一 当前英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初中肄业生和在社会上混了几年而回到校园的学员。他们中间有英语基础好些的,而大多数都是“零基础”。有的甚至连26个英文字母都背不全。这样的基础无疑会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师缺乏鼓励性语言

学生本来就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低,当学生回答问题或是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棒!”“好样的!”“做得好!”等等。这些词汇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相反,目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几乎没什么表扬语言。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只是单单的“请坐!”这样的语言只会渐渐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

3.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言传身教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探究―研讨为主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训练不够,导致学生没有自学的习惯,学习能力也不强。

4.没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惰性很强。他们认为学习专业技能将来会有一定用处,而英语这种文化课在将来几乎用不到。这样一来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对学生灌输学习英语的好处,不要学生上课一溜号或是干别的就批评学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发挥其潜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习能动性

1.要转变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转变学生观念就要更正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桎梏,使师生平等的思想深入灵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因材施教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其成就感

一堂课的成败主要看教师如何设计。而一堂课的关键就是前25分钟。有相关数据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主要在前25分钟,而最关键的是前15分钟。如果教师把这堂课设计得生动有趣,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但是接下来的环节也很重要,不要把一个单元的难点就放在一堂课上,要由易到难,难易相间。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简单的问题让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来回答,既增强了其自信心又调动了其成就感。

3.正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上犯错是常有的事。犯错才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才能进步。教师不要发现学生犯错就忙于批评。我们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错误,从而解决问题。争取今后这个错误不再犯。我们不要当学生犯错时才关注某个学生,我们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这样才能从心底去鼓励学生。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后进生,他们最需要表扬。哪怕只是进步了一点点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其上进心。

4.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教师甚至可以把一堂课都交给学生,教师只要做好引导者就行。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质疑、去提问题。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或是提前安排任务,让他们事先做好收集工作。课程结束前要先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堂课的收获,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本堂课的掌握情况。之后教师再进行教学总结。课后不一定要留书面作业,可以布置些发散思维的任务。这样既避免了给学生造成作业负担又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主动性。

总之,在新课标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魅力扮演好这个角色,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要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我们要使学生“一课一得”,受启而发,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廖燕慧.创新与英语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试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1(S1)

篇4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对本班的了解和管理的摸索实践,探索并总结出了五大效应在班级工作中的运用。希望以此来带动班级学生的管理,推动学生专业学习认识,加强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引导学生对自我、对世界、人生、爱情的看法。实施后确实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帮助。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通过五大效应来实施班主任管理工作。即示弱效应使学生克服角色认知障碍;利用频度效应帮助学生克服情感交流障碍;利用暗示效应帮助高职学生渡过专业认知障碍;利用从众效应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就业定位障碍;利用晕轮效应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学业规划障碍。

1.运用示弱效应使学生克服角色认知障碍

班上学生进班之初,往往存在角色认知障碍,也就是自卑与自大共存,封闭与开放并存。高职学生既自大,想不通自己为什么只能进这个高职院校,又为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自卑;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既希望获得理解和尊重,在集体中谋取适合自己的位置,有时候却又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这时候若班主任能正确运用此策略,则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让学生困惑,同样也使班主任迷惑的问题,这时班主任就可采用示弱策略。示弱是提高学生信心的策略,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消除自卑。班主任在学生面前以弱者的形象出现,收到的效果反而会更好。如在语言学习上或技能学习上学生有困难时,班主任完全可以用妥善的方式表述自己也曾遭遇的挫折与迷茫,又是如何走出迷茫获得成功。示弱是角色换位的需要,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因为班主任除了是管理者外也是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的心理距离需要双方共同调整,需要平等,示弱也可以让学生成为班主任的朋友。

2.利用频度效应帮助学生克服情感交流障碍

第一学期,学生会由于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友情关系等而产生情感交流障碍,从而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频度的有效使用会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学术影响等与普通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班主任的频度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准确把握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频度可以加速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如在新生开学的两周内,我发现学生处于心理失落期和期盼期,特别需要老师的介入与关心,因此这段时间我加大了与学生的接触频度,在教室和寝室等不同的地方展示我不同空间的人格魅力。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等与学生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在频繁的接触与交流中让学生缩短失落期,让他们更快地接纳了我,也更早地融入班集体。

3.利用暗示效应帮助高职学生渡过专业认知障碍

暗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受暗示性:他人的行为结果能够引起别人不加分析的接受,并予以模仿。班主任若能正确运用,则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找到学习的方法。我们班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职,这些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而害怕学不好英语等相关课程,同时对专业课又自认为有所了解,无法投入学习;而普高生专业意识淡薄,不清楚自己能学什么。这时候我找出造价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优秀典型,让他们从这些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生的身上得到暗示,从而对本专业有更好的期待。

4.利用从众效应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大学生活定位障碍

班上学生大部分定位不准,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大学能干什么?相比于高中时期,他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并且不受父母的管束,他们一下子放松下来,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的大学生活怎么安排。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了从众效应。俗称“随大流”。因此这个时候我努力建立班级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级就业氛围对一小部分约束力差的学生有引导功能。同时他们容易产生网络从众现象,这个时候适度引导,在班级QQ群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从众的积极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形成安全感和信心,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使班级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5.利用晕轮效应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学业规划障碍

晕轮效应是根据有限的信息作出整体性的评价。即第一次感知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品格、才华等方面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反之也是这样。作为建筑学院新的班主任,我特别注意晕轮效应的强大作用,帮助学生规划好学业。学生进班后,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存在得过且过、过分热衷社团活动而忽视了学习、对前途忧虑而怨天尤人等情况。在档案中发现了各个学生的优势,在心理形成对各个学生不同特点和优势的初步认识。我会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表现积极的地方作出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让他们对学业有积极肯定的规划。

三、工作创新点及成绩

首次将班级管理工作理论化,将这些效应正向叠加使用。以前只知道对学生要求这,要求那,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多接触,发现你如果了解学生,学生会尊重你的要求。一整个学期下来,班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且有逐步上升趋势。班级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班团活动、板报多次在建筑学院名列前三名。班级凝聚力强,学习劲头足。

当然,无论哪种管理方法,其效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由来已久,要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要有韧性,长期坚持下去,使班级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篇5

【关键词】中外 职业教育 差异 启示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包括各种职业培训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已构成我国教育的四大类型,而职业教育占据了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的一半。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以下简单阐述这四个因素对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模式、规模及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政治因素中,政治民主化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及课程设置有一定影响。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强调个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主张教育民主,尊重个人意愿,注重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整合。美国在二战后成立的社区大学,满足了退伍军人的职业教育和就业需要。在我国,国家提倡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和扶持失业人员及残疾人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现了我国民主的进步。

在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及课程,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规模扩大,课程设置也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的规模结构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内部培训规模较小,无法采用企业内部培训模式,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承担;另外,失业率也是影响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失业率低,人们便倾向于职业教育,从而职业教育规模得以扩大。

文化因素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所持何种观点,必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看法,还体现在其劳动报酬上。在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甚至受到歧视,职业教育困难重重。国外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中国的有较大差异,劳动无贵贱,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些拥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群,服务社会的同时更体现了其人生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学历结构等,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规模有一定影响。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影响。在中国,不少农村的孩子选择高等教育,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从而改变原有社会地位,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一、中国职业教育概况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1978年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保证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在1996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建立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为补充的职业教育法律体制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提出在教育体系中优先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加大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在校生总数近32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相关的助学制度逐步健全,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教育就业率较高,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2011届高职生在毕业半年内后的就业率为89.6%,基本接近本科生的就业率,显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特有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摸索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三段式”的办学模式,“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毕业生除了可以得到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通过考核鉴定后还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改变职业院校全日制教育的单一形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工学交替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教育团体。民办职业教育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对学历教育的认可程度要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中国古代人们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荣,如今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优先选择就读大学,甚至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博士。拥有职业技能的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社会地位低于脑力劳动的白领,在求职工作中遭遇歧视。而现存的高考制度把学生分了个三六九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入重点大学,成绩中上的考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成绩一般的进个专科学校,而成绩相对较差的才进高职院校。入校生源的质量对职业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职业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着手提高其综合素质,应对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态度。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造成职业教育毕业生总体质量偏低,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可度有很大影响,高就业率的背后并没有带来同样的高质量。

二、国外职业教育概况

西方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也较成熟,已基本形成其特点和模式,而且受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许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概况的简述,试议中外职业教育的差异以及着重阐述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美国

美国的职业教育充分与社会实践结合,它强调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从而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也称为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进而帮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因此,美国的职业教育备受青睐。美国政府并未对职业教育过多干涉和约束,而是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结合社会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所以无论在教育地位、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美国职业教育更看重的是社会资源与人的自然配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势。

(二)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历史背景深厚,该国公民从较小的年纪就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形成了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其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的模式,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这一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借鉴。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首先在立法和制度上做了保障,其次从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与社会需要做了充分的对接。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技术和继续教育”模式。因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分工等现实需要,这一模式的职业教育得到澳大利亚各个行业的全面支持。同时政府在财政和体制上给予充分保障,无论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紧密与行业分工、工作实践相结合。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过程考核”而不是“结果考核”,所以经过职业教育锻炼和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真正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满足社会各行业的现实需要。在这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日本

日本社会精细化分工明确,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需要的不同,因运而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日本的教育体系也非常的细化和完备,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与时俱进,不断演化和完善。职业教育不仅在制度和法规层面得到保障,日本还在改进职业教育水平,强化职业教育管理方面下足工夫。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了正规的职业教育洗礼后,可以成为对企业、对社会真正有用有为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日本形形的各类职业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社会不可忽视也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办学力量。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和实用性很强。

三、科学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前文分别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模式以及外国有关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述。以下作者就中国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以及外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做浅析。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市场和行业力量的结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近十多年来才有飞速的发展,但存在着地区差异。在西部的部分地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且办学条件简陋,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益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吸取了大量国外优秀经验,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较好。受国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进步,也获得不少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面临许多瓶颈。就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来讲,“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学到的理论内容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强化训练,而在三年顶岗实习的时候不但需要努力回顾所学课程,还有可能面临已学知识技术与现实社会脱节。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与企业公司及行业的联系,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课程设置向市场和行业需要靠拢,听取企业公司及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练学相辅相成”,定期组织讲座介绍行业前沿知识,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进校园,讲经验,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和直接的把握行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聘请市场与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部分科目的教学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二)教学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盛行分数主义。分数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但分数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成绩,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在职业教育中,许多课程涉及专业技术操作,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加入平时学习表现及实际操作,全面综合的评定学生成绩。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布置以小组讨论和论文形式的作业,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性思考性。此外,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开设包括人文通识、休闲娱乐、历史、哲学、艺术、演讲、第二外语、健康科学等与生活相关的基本选修课程,以及与专业有一定关系但又有不同方向和侧重的专业选修课,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对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还包括已有劳动力的再提高。对于许多已工作多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面临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快步伐,原有知识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亟须再次对其专业技术进行“充电”,但同时又无法放弃工作重回校园接受全日制的学习,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相对于我国现行的学年学分制,能够更好的贴合实际需要。此外,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克服面对职业教育的气馁和心浮气躁,开展“成才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成人教育”。

(三)规范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和保障体系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现在的职业教育有滞后的地方,已突显出其重新修订的必要性。为坚持依法治教,我国应出台具体的职业教育法规,建立一套内容丰富、衔接紧密、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成立具有权威性和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管理结构,研究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核标准,加强与行业的结合,共同制定行业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评审)制度,有效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助学扶贫机制。

中国正处于全面向前发展的时期,社会对高素质和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明显增大,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够完善,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袁红哲.中外职业教育比较――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之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26(10): 47.

[2]关宝蓉.中外职业教育比较 [J].今日南国,2009(11): 40.